原文分析(精选12篇)
原文分析 篇1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1985)的划分,语篇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语法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 (ellipsis)、替代 (substitution) 和连接 (conjunction), 而词汇衔接则包括词汇重述 (reiteration)、同义 (synonymy)、下义 (hyponymy)和搭配 (collocation)等。在这两种衔接手段中,语法衔接作为构成语篇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对于一个语篇连贯性的搭建是起到支撑作用的。
众多高校正在使用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的《大学英语精读》第四册中,收录了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作为短篇小说,其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的行文如流水,运用了很多语篇衔接中的语法衔接手段,转承起合,巧妙地运用讽刺手法,使故事语言简洁、凝练,同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午餐》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中的语法衔接手段, 分析作者和译者在原文和译文中语法衔接手段运用的异同,体现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衔接手段上的区别,从而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一个教学参考,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原文和汉语译文。
如前所述,语篇的语法衔接手段有四种,但在《午餐》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译者,都主要采用了三种语法衔接手段,即照应、替代和连接。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仅对原文和译文中的前两种语法衔接手段作对比分析。
一、替代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在《午餐》原文中,作者用到了名词性替代。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朱永生,2001)。在英语中,最常见的名词替代词是one(复数时用ones),它可以替代可数名词和名词词组。《午餐》的原文中,作者用到了两次替代词one。
1.原文第五段有这样一句话 :“She was,in fact,a woman oforty (a charming age,but not one that excites a sudden and devastating passion at first sight),and ...”1此句当中,作者以one来代替a charming age。译文是这样翻译的:“事实上,她已有40岁了(这是一个有魅力的年龄,但不是初次相见就能令你激情迸发、神魂颠倒的那种年纪)。”2译文作者在翻译one时,直接采用了one所代替词的同义词,即“年龄”的同义词“年纪”。可以看出, 英语中的替代现象在相应的汉语译文中是通过原词重复的方式表达的。
2.原文第四十六段 : “While we were waiting for the coffee ,the head waiter ... came up to us bearing a large basket full of hugepeaches ... I know too-a little later,for my guest,going on with heconversation,absentmindedly took one.”此句当中 ,作者以one代替one of the huge peaches。译文是这样翻译的:“当我们在等咖啡的时候,那个领班侍者,带着满脸奉承的笑容,拎来满满一大篮子特大的桃子……不过很快我也晓得了, 因为我的客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心不在焉地拿了一只。”译文作者以“一只”来代替“一只特大的桃子”,在这一点上,原文作者与译文作者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替代的语篇衔接手段, 但是汉语中替代现象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英语,因为汉语往往采用原词复现的方式达到语篇的衔接。
二、照应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划分,照应可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指示照应 (demon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 reference)。在《午餐》的原文和译文中,主要用到了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
(一)人称照应
用人称代词 (如he,she,him,them等) 及其相应的限定词(如his,her,their等 ) 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 (如his,hers,their等)表示的相应关系叫做人称照应(朱永生,2001)。在人称照应系统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因为第三人称代词是主要用来回指上文的。在《午餐》中,大量使用了人称代词it,they和them。
首先,使用it作人称照应的情况。
1.原文第四段 :“She had read a book of mine and had writtento me about it.”此句中的it用来回指a book of mine;而译文则翻译为“她读过我的一本书,并曾跟我写信谈论该书”,用“该书”而不是“它”来回指“我的一本书”,显示出汉语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2.原文第十段 :“It was early in the year for salmon and it wasnot on the bill of fare,but I asked the waiter if there was any.Yes,abeautiful salmon had just come in,it was the first they had had.Iordered it for my guest.The waiter asked her if she would havesomething while it was being cooked.”此段中 , 除了第一个it外 ,其余几个it都是语篇衔接词。第二个it是回指“salmon”;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it则都是回指“a beautiful salmon”。译文是这样的:“吃鲑鱼的季节还没有到,菜单上也没有,但是我还是问了侍者。有,刚刚进了一条头等的鲑鱼,这是他们今年第一次进这种货。我为客人叫了一份。侍者问她在鲑鱼烹制的当儿,要不要吃点别的。”可以看出,译文没有翻译出第二个it,做了省略处理,这是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译者又用“这种货”、“一份”来回指前句提到的“头等的鲑鱼”,而对于最后一个it,译者则采用了重复原词的方法来处理, 这都体现了汉语语言重意合、表达形式灵活的特点。
其次,使用them,they达到人称照应的情况。
1. 原文第二十八、二十九段 : “I couldn’t possibly eat anything more unless they had some of those giant asparagus.I shouldbe sorry to leave Paris without having some of them.My heart sankI had seen them in the shops,and I knew that they were horriblexpensive.My mouth had often watered at the sight of them.”作者用到了三个them,一个they,它们都是用来回指第一句中提到的“giant asparagus”。译文对这一部分是这样翻译的:“我可不能再吃什么东西了, 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到了巴黎,不吃点芦笋,那就太遗憾了。我的心一沉。我曾在店里见过芦笋,我知道它贵得可怕。过去我每见芦笋,常常馋涎欲滴。”对于原文中第四句的they,译者翻译成了“它”,来回指大芦笋,而对于其他几处的them,译者则并没有翻译成“它们”,而是直接翻译成了它所回指的原词———“芦笋”,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使人读起来并没有重复啰唆之感。与汉语译文相比,英语原文用了人称代词they和them回指“giant asparagus”,体现出了英语语言严谨的特点。
2. 原文第三 十八段 : “The asparagus appeared.They werenormous,juicy,and appetizing.I watched the wicked womanthrusting them down her throat in large mouthfuls ...”作者用人称代词they和them指称第一句出现的the asparagus。译文是这样的:“芦笋端上来了。又大汁又多,令人垂涎不止。我一面看着这个邪恶的女人大口大口地将芦笋往肚里塞……”对于they译者做了省略处理,而对于them,却采取了重复原词的方法符合汉语的习惯。
3. 原文第四十六段 :“... the head waiter ... came up to usbearing a large basket full of huge peaches.They had the blush ofan innocent girl; they had the rich tone of an Italian landscape.Butsurely peaches were not in season then?Lord know what theycost.”这一部分 用了三次 人称代词they , 其中前两 个都是用来 指称第一 句提到的 “huge peaches”,而第三个they用来指称倒数第二句中的“peaches”。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重复,使语篇衔接更加紧密。译文是这样翻译的:“那个领班侍者……拎来满满一大篮子特大的桃子, 红得酷似天真少女的脸蛋,其色调之瑰丽犹如一幅意大利风景画。当时桃子肯定还 没有到上 市季节 , 只有上帝 晓得买它 们得花多 少钱。”可以看出,译文中,译者打乱了原文句子的界限,把前两句融合成了一句话,没有出现“特大的桃子”的指称词语,而是做了 省略处理 ,即零式指 代 ;而后一句 中 ,则用人称 代词的复数 “它们”来回 指“桃子”,体现出译 者灵活驾 驭语言的基本功。
此外,《午餐》原文中还用到了one作指称词。
原文第四十二段:“You know,there’s one thing I thoroughlybelieve in”she said,as she ate the ice-cream.One should alwaysget up from a meal feeling one should eat a little more.”。在本段中,作者用到了三个one,但只有第一个one是起语篇衔接作用的,one thing指的是后一句话“One should always gets up from ameal feeling one should eat a little more.”。译文是这样的 :“你知道,我坚信一点”,她边吃冰激凌边说道,“当一个人吃完一顿饭站起来时,他应该感到还没有吃得十分饱”。译者用“一点”来指代“当一个人吃完一顿饭站起来时,他应该感到还没有吃得十分饱”,这是下指。可以看出,原文与译文作者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
(二)指示照应
用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those和定冠词the等表示的照应关系叫做指示照应, 其中,this,these为近指,thatthose为远指 ,the为中性 ;this,that指代单数 ,而these,those指代复数;this和that经常在语篇中被用来回指上文所说的话。《午餐》中,用that的指示照应情况很多。
1. 原文第十二段 : “I knew I could not afford caviare,but Icould not very well tell her that ... For myself,I chose the cheapestdish on the menu and that was a mutton chop.”第一句中 ,that用来回指“I could not afford caviare”;第二句中,that用来回指“thecheapest dish on the menu”。翻译为 :“我知道我是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不便跟她直说……我自己则点了菜单上最便宜的一个菜,这就是羊排。”对于第一个that,译者采取了省略的方法,有别于英语;对于第二个that,译者翻译成了“这”,从而指称“菜单上最便宜的一个菜”,在这一点上,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是一致的。
2. 原文第二 十八段 : “Just a bite,I never want more thanthat,and I eat that more as ...”用that来回指“a bite”。翻译为 :“要吃 ,也只是稍许吃一点 ,从不多吃。而我吃这么一点 ,主要也是为了……”译者根据句意对句子进行了重组,原句第一个进行了省略处理, 而第二个that因为出现在一个新的句子中,所以译者重复了它的指称词“一点”,从而使它和原句衔接更加紧密。
3.原文第四十九、五十段 :“Follow my example ... and nevereat more than one thing for luncheon.”“I’ll do better than that ...I’ll eat nothing for dinner tonight.”that用来回指前句中的“nevereat more than one thing for luncheon.”翻译为 :“你学学我……午餐顶多只吃一道菜。”“我会做得更好……我今晚什么都不吃了。 ”译文第二句隐含的意思是“我会做得比那更好”,而“那”则是回指前句的“午餐顶多只吃一道菜”,译文这样处理,并不妨碍读者理解,反而使句子更加连贯。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的照应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英语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而汉语则更多地使用零式指代(即省略指称词)和名词的重复表达照应关系。也就是说,汉语中能不用指称词的地方就不用指称词,而英语由于语法规则严谨,要求必须把指代关系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区别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语篇的连贯性,英语和汉语都采用了有效的手段,但是二者之间既有相同和相通之处,又有源于语言特性的不同的衔接方法。了解一些语篇衔接手段的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语言学习都是大有好处的。本文用了大量实例对《午餐》的原文及译文中语篇衔接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对比分析了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中英语原文和汉语译文在语法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异同。
关键词:语法衔接,照应,替代
原文分析 篇2
水龙吟(雪)
朝代:宋代
作者:杨无咎
原文:
小轩潇洒清宵午,风正紧、门深闭。藜床危坐,竹窗频听,春虫扑纸。灯烬垂红,篆烟消碧,衣轻如水。料飞花未止,堆檐已满,时摧折、琅玕尾。
骨冷魂清无寐。这身在、广寒宫里。暗怀千古,浑疑一夜,冰生肠胃。岁事峥嵘,故园睽阻,归期犹未。向寒乡、不念丰年,只忆青天万里。
作者介绍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浣溪沙(安人生日·四之四)
作者:张纲(少于10人评分)
过隙光阴还自催。生朝又送一年来。宴堂深处强追陪。眼眩岂堪花里笑,眉攒聊向酒边开。与君同醉莫辞杯。... 显示全部
感皇恩(代妹答)
作者:程大昌(少于10人评分)
画舸白苹洲,如归故里。老幼欢迎僮婢喜。较量心事,岁岁春风弧矢。今年称寿处,尤欢美。嫁得黔娄,白乐天《代内子寄兄嫂》诗云:“嫁得黔娄为妹婿。”苦耽书史。文字流传曾贵纸。便同黼黻,何似实头龟紫。天公闻此语,应怜许。... 显示全部
甘州(为小玉梅赋,并柬韩竹闲)
作者:张炎(少于10人评分)
亲近原文 读出别样味道 篇3
一、圈圈点点找要点:吮吸原汁补充营养
阅读,首先是“看”,负载着读者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是自我的主观投射。这种看与原文中的要点一旦融会贯通,便会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学生拿起笔圈圈点点,找出认知重点与难点,给自己的投射补充能量。圈圈点点找要点,可以引导学生在蛛丝马迹的探寻中探幽发微,获得丰富的养料。
如在《紫藤萝瀑布》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朗读原文至少3遍,并建议他们用圈点的方式找出自己的困惑,让他们在感受到紫藤萝的旺盛与活力中体味作者的对人生及生活的感悟。有的同学圈点出了表现紫藤萝的外形及神态的词:笑、嚷嚷、挑逗;有的同学圈点了表现紫藤萝开花的状态的词:挨、推、挤;有的同学则圈点了表示作者动作和感思的词语:凝望、生死、疑惑、抚摸、喜悦等。然后我给学生补充了此文的写作背景: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她因此一直“困惑”和“痛楚”,而当时作者小弟患绝症,令她悲伤不已,一次在院中偶见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开花落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通过这样的补白,使得学生能够理出本文线索,读出在“赏”、“忆”、“悟”花中的不同感受。
运用圈点找出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并反复咀嚼,如同嚼甘蔗,自然就会分离蔗渣,吸得充沛的甜汁。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带着疑惑和好奇研读文章,不放松每一处的细节,帮助他们在长期日结月累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文本精彩,不断补充自己的空白。圈点模式运用使得学生关注全篇,在以点拓面中产生认知趋同感,便于学生聚焦词语,深挖细究个中三味。
二、划划杠杠勾核心:嗅出原昧激活感知
记性再好也有遗忘时,烂笔头虽短却记得久远。语文教材中精彩文章美不胜收,好词佳句不计其数。摘录语篇中好旬,运用划划杠杠来注释探解,定会嗅出原来的本真味道。原味能帮助学生激活多种感官认知,通晓作者表情达意的缘由。划划杠杠理出核心语句,使得学生不再作走马观花式阅读,而在轨迹化记读中丰富感知思维。
如《范进中举》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静心默读,运用划线和涂描形式找出自认为值得关注和探究的语句。有的同学结合讽刺小说的特征,分别划出了范进、胡屠户等前后不一样的嘴脸,并做了注释:功名好似试金石,分出三六九等,照出世态炎凉;有的同学划出了范进喜极而疯场景的语句,并就其中的“看”、“念”、“拍”、“笑”、“道”作了追述:乐极生悲,哀其可怜,笑其愚昧无知,封建科举毒人不浅,害人至深,等等。通过对这些划杠的剖析,不仅能使得学生明白了作者给这些人物画像的本意,还能够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感思。
划杠语句并非简单的涂线勾划,而应该与注释相融合,让他们在披文入理的过程中激活丰富的味蕾。支持学生的不同观点和见解,鼓励他们在忠实原文的过程中大胆构思,赋予原味更为醇正和深厚的气息,使得学生真正手不释卷。多指导学生精选多划,分门别类归纳总结,积淀丰富语言文化知识。
三、说说背背议精彩:鉴赏原意深悟精妙
吟诗作对是一种熟能生巧,源于读诗千百首的积累沉淀。运用背诵原文佳句来拓展感知,能填补学习中的空白;运用说读来表达自己的体味,能使得学生的语感自然转化为实践运用。朗朗书声,传递着文字背后的精彩故事;说说读感,演绎着对话文本的独到解读。
如在《白杨礼赞》阅读指导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独立背诵第七段,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托物言志”表达手法运用意义。对此,我要求学生“说读”,说出阅读感思。有的同学说。四个“难道”让读者在总结回顾和反思推理中更加鲜明地察觉白杨的与众不同之美,更能使人联想到民族解放战斗中的坚强和力求上进精神;有的同学说,白杨与其他植物相比,虽没有婆娑,但不能不说是刚刚正骨的“女汉子”,等等。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体味,自然也就轻松地背诵该段。说说是学生读后主观提炼的延伸,是总结后的反思;背背是学生识记沉淀,是知识的储备。背的是原文,却是“道”的不可缺少基础;说的是感悟,是语言增值的后续补充,两者应是相辅相成,更能融为一体。允许学生依据文本的精彩说出自己的赏析,多给他们表达的平台,定会使得阅读更加楚楚动人。
原文分析 篇4
【幽州太守刘焉, 乃江夏竟陵人氏, 汉鲁恭王之后也。The Imperial Protector of Youzhou was Liu Yan, a scion of the Imperial House.】
对于原文中关于“刘焉”的信息做了模糊处理, 关于刘焉的祖籍和出身并未作详细介绍, 只说他有皇室的血统。
此类省略信息并不影响原文信息的表达, 原因有三:一, 刘焉并非本书要叙述的主角, 对此人的介绍可一笔带过;二, 诸如“江夏竟陵”、“汉鲁恭王”此类信息在文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三, 介绍过多有喧宾夺主之嫌, 况且《三国》中人物众多, 容易产生混淆。
而下面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朝廷派出官员到地方视察, 行至刘备所管辖之地)
【督邮:“刘县尉是何出身?”
玄德曰:“备乃中山靖王之后……”
Liu Bei said, I am descended from Prince Faubus of Zhongshan】
这里涉及到了重要人物的出身, 而且是对这一信息的强调。译者直接音译“中山”一词, 并未加注, 或许在译者看来, 只要译文能体现出刘备的皇族身份就可以了, 如果遇到地名就加注的话, 得不偿失。《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 地名众多, 战场诸多, 对人名、地名等的加注是万不得已采取的策略。在以后的译文中, 遇有地名, 译者一般进行音译。
2、称呼的弱化或省略
2.1称呼的弱化
【四方百姓, 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 官军望风而靡。Support was not lacking.On every side people bound their heads with yellow carves and joined the army of the rebel Zhang Jue, so that soon his strength was nearly half a million strong, and the official troops melt away at the whisper of his coming.】
除司马迁在《史记》中首肯了陈胜、吴广“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的起义精神外, 古代的史书对农民起义向来是口诛笔伐。起义军首领被称为“贼”, 凡是与农民起义有联系的, 史官们一律用这个字眼来称呼。“Rebel”是个中性偏贬义的词, 这个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作者对于张角起义的态度。而下面的这个例句则未体现这个字所表现的意义。
【One of Zhang Bao’s officers, Yan Zheng, killed his leader and brought the head in token of submission.贼将严政刺杀张宝, 献首投降。】
这样的翻译未必“不忠实”。这个字只是表明作者对张角三兄弟起义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泛化了, 指所有与政府作对的人。严政的行为恰恰是迎合官僚们的心意的, 再被称为“贼将”确实不合适, 而原文基本上来说就是“一刀切”:曾为叛军则永为叛军。
2.2称呼的省略
称呼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这种省略无关紧要, 不影响原文信息的传递和审美, 另一种形式的省略则对原文信息的传达有所影响。
第一种:
“曹嵩生 (曹) 操, 小名阿瞒, 一名吉利。”译文略去未译。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地名的省略一样, 这样的表述在后面的文章出现的频率不高, 省略掉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另外一种则不相同:
【He was a descendant of Prince Sheng of Zhongshan whose father was the Emperor Jing, the fourth emperor of Han Dynasty.His name was Liu Bei.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汉景帝阁下玄孙, 姓刘名备, 字玄德。】
古人除了有父母取的名字以外还会另外有一个别名, 称为“表字”。这个别名或许来自地名、历史典故、或许是自己名字引申出的别称, 别人称呼时用表字, 既表示对这个人的尊敬, 另外还有一种亲切感包含在其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带有一定的民族独特性, 属于翻译的难点之一。
原文中的人物, 不分大小, 都有自己的表字, 而译者均未进行翻译, 而是用他们的全名来指代, 如,
【其人曰:“某姓张名飞, 字翼德。世居涿郡, 颇有庄田, 卖酒屠猪, 专好结交天下豪杰。“Zhang Fei was my name, ”replied the stranger.“I live near here where I have a farm;and I am a wine seller and a butcher as well;and I like to become acquainted with worthy people.】
当然, 这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于两种语言的差异, 以及《三国演义》这本书本身人物、地点等众多, 很容易引起混乱等原因, 即使本族语的读者未必能对书中复杂的人物和事件做到条理清晰, 有时难免张冠李戴。尽管英文中许多人物可以用人称代词或关系代词等来指代, 但大量的人名和地名仍然出现在译文中。表字的省略意在保持叙事的完整性, 不致引起混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以很好地形容翻译的这种困境。
3、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 (Culture-loaded words) 是指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而产生的语义空缺。
《三国演义》中也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基本上采取了直译或省略的处理方式。
3.1文化负载词的直译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 一统天下……The rise of the fortunes of Han began when Liu Bang the Supreme Ancestor slew a white serpent to raise the banners of uprising, which only ended when the whole empire belonged to Han (BC 202) .】
“斩白蛇”的意义是什么?译文的直译方式一定程度上将“白蛇”等同于“起义的障碍”, 而实际上“杀白蛇”增强了刘邦的威信。未作注解可能会引起译文读者的误解, 这一典故的内涵意义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3.2文化负载词的省译
【及到馆驿, 督邮南面高坐, 玄德侍立阶下。When the inspector had arrived his lodging, he took his seat on the dais, leaving Liu Bei standing below.】
中国自古就有以北为尊的传统, 坐北向南的座位一般是长者或尊者所坐。督邮是十常侍派遣到下面视察下面官员的“特派员”, 掌握着他们的政治命运, 他自以为大权在握, 目中无人, 十分专横。“南面高坐”将这一点体现得十分明显。“督邮南面高坐”而“玄德侍立阶下”。一高一下, 一坐一站, 一个骄横, 一个谦卑, 形成鲜明的对比。译文只是体现了“一坐一站”, 暗含“一高一下”, 原文中的“南面”和“侍立”均难以在译文中再现。
4、总结
原文分析 篇5
脸 谱
梁实秋
我要说的脸谱不是旧剧里的所谓“整脸”“碎脸”“三块瓦”之类,也不是麻衣相法里所谓观人八法“威、厚、清、古、孤、薄、恶、俗”之类。我要谈的脸谱,乃是每天都要映入我们眼帘的形形色色的活人的脸。旧戏脸谱和麻衣相法的脸谱,乃是一些聪明人从无数活人脸中归纳出来的几个类型公式,都是第二手的资料,可以不管。 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那意思承认人面不同是不成问题的。我们不能不叹服人类创造者技巧的神奇,差不多的五官七窍,但是部位配合,变化无穷,比七巧板复杂多了。对于什么事都讲究“统一”、“标准化”的人,看见人的脸如此复杂离奇,恐怕也无法训练改造,只好由它自然发展!假使每一个人的脸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翻出来的,一律浓眉大眼,一律的虎额龙准,在排起队来检阅的时候固然甚为壮观整齐,但不便之处必定太多,那是不可想像的。 人的脸究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否则也就无所谓谱。就粗浅的经验说,人的脸大别为二种,一种是令人愉快的,一种是令人不愉快的。凡是常态的,健康的,活泼的脸,都是令人愉快的,这样的脸并不多见。令人不愉快的脸,心里有一点或很多不痛快的事,很自然的把脸拉长一尺,或是罩上一层阴霾,但是这张脸立刻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立刻把这周围的气氛变得阴霾。假如在可能范围之内,努力把脸上的筋肉松弛一下,嘴角上挂出一颗微笑,自己费力不多,而给予人的快感甚大,可以使得这人生更值得留恋一些。我永不能忘记那永长不大的孩子潘彼得,他嘴角上永远挂着一颗微笑,那是永恒的象征。一个成年人若是完全保持一张孩子脸,那也并不是理想的事,除了给“婴儿自己药片”作商标之外,也不见得有什么用处。不过赤子之天真,如果在脸上还保留一点痕迹,这张脸对于人类的幸福是有贡献的。令人愉快的脸,其本身是愉快的。这与老幼妍媸无关。丑一点黑一点,下巴长一点,鼻梁塌一点,都没有关系,只要上面漾着充沛的活力,便能辐射出神奇的光彩,不但是光,还有热,这样的脸能使满室生春,带给人们兴奋、光明、调谐、希望、欢欣。一张眉清目秀的脸,如果恹恹无生气,我们也只好当做石膏像来看待了。 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早起出门,留心观察眼前活动的脸,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 不要以为一个人只有一张脸。女人不必说,常常“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自己另造一张”。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杰克博士与海德先生”(Dr.Jckyll and Mr.Hyde)那不是寓言。识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属道貌岸然,或是面部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得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变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傲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 不要以为脸是和身体其他部份一样的受之父母,自己负不得责。不,在相当范围内,自己可以负责的。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因为从婴儿的脸看来,不必一定都是颜如渥丹,但是大概都是天真无邪,令人看了喜欢的。我还没见过一个孩子带着一副不得善终的脸,脸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人们多半不体会自己的脸对于别人发生多大的影响。脸是到处都有的。在送殡的行列中偶然发现的哭脸,作讣闻纸色,眼睛肿得桃儿似的,固然难看。一行行的囚首垢面的人,如稻草人,如丧家犬,脸上作黄蜡色,像是才从牢狱里出来,又像是要到牢狱里去,凸着两只没有神的大眼睛,看着也令人心酸。还有一大群心地不够薄脸皮不够厚的人,满脸泛着平价米色,嘴角上也许还沾着一点平价油,身穿着一件平价布,一脸的愁苦,没有一丝的笑容,这样的脸是颇令人不快的。但是这些贫病愁苦的脸、还不算是最令人不愉快,因为只是消极的令人心里堵得慌,而且稍微增加一些营养(如肉糜之类)或改善
一些环境,脸上的神情还可以渐渐恢复常态。最令人不快的是一些本来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般肃杀之气,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那里去了,脖梗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遇见这样的人,我就觉到惶惑:这个人是不是昨天赌了一夜以致睡眠不足,或是接连着腹泄了三天,或是新近遭遇了什么闵凶,否则何以乖戾至此,连一张脸的常态都不能维持了呢? 梁实秋的散文写得很好,幽默之中,总是又有着那么深刻的哲理。古人云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最近看梁实秋《脸谱》有云:“不要以为脸和身体其他部分一样受之父母,自己负不得责.不,在想当范围内,自己可以负责的,大概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因为从婴儿的脸看来,不必一定都是颜如渥丹,但大概都天真无邪,令人看了喜欢.” 看了梁先生《脸谱》后,上街比较在意行人的脸.年轻人的脸,朝气蓬勃(小孩不在此列)看不出多少凶煞之气.上了年级的脸,平时心理活动带动脸部肌肉表情,脸的善恶之像比较明显,(当然也有笑面虎,但毕竟是少数这样的)真是千人千面.常听人言,面善亲切,应该是好交往的;那人脸凶,和他说话也要提防些.还没打交道,一张脸先在互相心里埋下伏笔. 于脸面来说,胖脸一般看来比较和善,那些庙里供奉的佛主,罗汉多半是胖脸,但善恶还是可以看的..瘦脸容易坦露善恶,如果心思常常计较,那仿佛是把内容都贴到脸上,一目了然. 父母給的容貌是天生的,但神情气色却是后天自己一点一滴积累上去的.一个人生活到中年,对于自己容貌善恶外向,是要负责任,不能说是父母之责了.心情快乐与否,心中计较郁结,脾气暴躁乖戾,都在一张脸上显现出来,‘相由心生’一说也是由此而来的吧. 人的善恶,即使装的再好,也总是在脸上的了。
阅读训练题目:
1. 文章中的“帘子脸”有何特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将其生动地表现出来的?
2. 作者认为,脸“在相当范围内, 自己可以负责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作者在文中写到“婴儿的脸”,请你说说写它在文章思想内容方面有什么作用?
4. 文章开篇有这么一句:“看看其中有多少类型, 有几张使你看了一眼之后还想再看?”
参考答案:
1、①傲下媚上。见到下级面无表情;见到上司满脸堆笑。
②文章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将“帘子脸”的丑陋无耻描绘得淋漓尽致。如:“像一张白纸”“脸拉得驴般长”“成柿饼脸”“要抖上好大一阵”等,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2、脸不似身体的其它部位基本上由先天决定,脸的可爱或是可恶,关键还在于自己,是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品德所决定的。
3、作者写“婴儿的脸”证明了“人的脸生来都是和善的”,从而说明后文列举的种种 “难看的脸”, “都是后来自己作践坏了的”。通过对比,着重批判了那些乖戾到连一张正常的脸都无法维持的人。
4、①总领下文。
《共产党宣言》中一个原文词 篇6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近现代马克思主义运动纲领性文献,它较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及早期中共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宣言》汉译本在中共建党前一年由陈望道先生翻译出版。解放后,经过全国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宣言》的汉译本广泛印发,可谓家喻户晓。
《宣言》中有一句集中概括其理论原理的话语,那就是“消灭私有制”,这话的原文是“Aufhebung des Privateigentungs”1。“消灭私有制”一语在我国通行至今,达半个多世纪,已“约定俗成”,曾经被绝大多数中国人视为圣经、天条和社会生活的准则。但是熟知并不就是真知,而与熟知伴随的往往是惰性和僵化。
近年来,我通过原文或英文本对照汉译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觉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汉译并不是很完善的,其中还有关系到理论原理的准确翻译问题。如:《资本论》原文的两个“价值量”范畴(Wertgro βe 和Wertq uantitat),两个“使用价值”范畴(据恩格斯校订的英文本译为use-value,value in use)的分别和汉译问题;又如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所谓“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Von ihren Willen unadhangige)的表达问题等,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纠正解释或翻译上的缺点和差误。本文仅就《宣言》中一个范畴词Aufhebung的解释和翻译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各专家学者。
Aufhebung(包括其同根同干词aufheben,下同)是中外学术界通行的范畴词,无论过去、现在、西方、东方,都引起了有关学者的重视,认定是一个非常奇特的词。十八、十九世纪间,首先在产生Aufhebung的本土德国,受到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高度重视,甚至以此词为例,认定“德国语言……比其他近代语言有许多优点;德语有些字非常奇特,不仅有不同意义,而且有相反意义,以至于使人在那里不能不看出语言的思辨精神。”2我国钱钟书先生也十分注意他称之为“奥伏赫变”(Aufheben)这个德语词,认为“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cin und dasselbe wort für zwci entgegengesetzte)适足示事理之一贯也”3。
通读《宣言》原文,特别读最重要的第二章,发觉作为否定范畴,作为“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见《宣言》)的两个实词中的一个,Aufhebung使用频率最高,在不过几千字的篇幅中出现近三十次,而且无一例外地译为“消灭”。同一章还有一些词,如Aufhоren,Abschaffung(译“废除”、“终止”较妥)绝大多数也译为“消灭”。这样一来,“消灭”这个概念在汉译本第二章出现近四十次,形成了一种凛冽的气氛和极端的情感倾向。现举几例如下:
“……Aufhebung der Bourgeois—Personlichkeit”(马恩选集上的汉译文:“……消灭资产者的个性”,下同)
“……Aufhebung des schachers……”(“消灭买卖”)
“Aufhebungderfamilie”(“消灭家庭”)
“Aufhoren des klasseneigentums”(“消灭阶级的私有制”)
“Abschaffung bisheriger Eigentumsver-hаltnisse”(“消灭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4
此外还有“消灭”:“人们最亲密的联系”、“私人经营”、“资产阶级教育”、“雇佣劳动”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在汉译本第二章将近四十个“消灭”,没有一个切中原文本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但首先依据的是客观现实存在,讲历史延续性、讲科学、讲理性、讲实事求是。要正确翻译、解释《宣言》必须深入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同时有必要借助现代语义学、解释学研究原文一些重要范畴和原理,了解其词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
二、在语义上,Aufhebung根本不含“消灭”意义
对一个外语词要准确释义,必须依靠良好的词典,即使一位大翻译家也不可能仅凭个人记忆完全把握不同种语言文字中某些词汇的复杂含义及其关系。据我国权威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德汉词典》,查Aufhebung所有汉语释义共五条十四个(如捡起、保留、取消、废除、终止、抵销、[旧]逮捕、[哲]扬弃等等)不含“消灭”意义。再查国际通行的《Cassells German English Dictionary》(《凯塞林德英词典》),其全部释义共五条四十个(如lift[提起];Pick[采摘];Keep[保持];cancet[取消];terminate[终止];balanceout[抵销]等等),同样没有“消灭”(die out;perish)之义。
上述汉、英释义中,有“取消”“废除”“终止”以及“扬弃”等义与“消灭”意义相近,是否因此可汉译为“消灭”?
只要是中大型的良好词典一般都包括了词的各种可能的释义,越出这个范围的释义往往是不妥的,特别在用汉语释义时应更严谨。汉语与欧洲拉丁、日耳曼等语族的语言文字不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窄,比较精确固定,词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5汉语词汇学有一种“近义词”(也有称“不完全同义词”的)规定,常常被人忽视,把它混同于同义词(或称“完全同义词”)。汉语近义词不同于同义词,不能彼此替代。如“取消”、“废除”、“终止”是同义词,彼此可以替代,可说“取消……法令”,也可说“废除……法令”,“终止……法令”。此三词与“消灭”是近义词,不可说“消灭……法令”;反过来可说“消灭敌人”,不可说“废除敌人”或“取消、终止敌人”。上述四词“取消”、“废除”、“终止”、“消灭”都包含“去掉”的意思。但前三词与“消灭”比较,附加意义不同,并不意谓去掉之物不复存在、不转变、不更新、不再生;“消灭”的含义在“灭”字,查《中华大字典》《辞源》,“灭”者尽也、绝也、断也、极也,其去掉的度是至极的,断然铲除不留余地,使对方绝灭。再,“消灭”的感性意义突出,传达了一种激烈的情感和强烈的倾向,语气强,理性意义弱;“取消”“废除”“终止”语气平和,倾向理性。在词语搭配上“消灭”联系的往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可视可触的存在物或事物的表象;“取消”“废除”“终止”的对象往往是抽象的存在(如规章、制度、法令等等内容)。“扬弃”更不同,层次更高,它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思辨性的但又确实的存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辩证规律范畴。
西方拉丁、日耳曼等语族的词义宽,常常在一个单词中包含(就汉语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成对近义词义。如德语Abschaffung,以“废除”义为主,也有“消灭”释义。像这样的外语词汉译就不需要考虑近义词问题,只能依靠上下文确定词义的取舍。Aufhebung这个特殊的德语词虽含“废除”及有关释义,却不含“消灭”之义(参上文),这恰恰证明德国古典哲学家由无意的约定俗成到有意的语言规范。而使用汉语的古老的中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其最早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语言使用上就提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的要求,严格区别词义(因而产生了近义词问题)是我国语言文字学上两千几百年来正名顺言的传统,是汉语语义学、修辞学一个很早的话题。这样的好处如上述,可使语言表达精确,有助于澄清思想认识上、理论逻辑上、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和似是而非的问题。这在理论原理、政治原则的解释和翻译中尤其重要。看来,在汉译《宣言》Aufhebung这个范畴词时,忽视了这几个问题。
三、在逻辑上,“扬弃”和“消灭”是不同层次、不思维方式的范畴
在人类生活领域,除自然的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存在物外,还有超感觉的、思辨理性的精神意识存在,丰富了提高了人类生活意义。这种非存在物的存在,仅凭感觉直观是认识不到的,只有经过人的实践及其理性思辨后,借助内涵丰富的词语(如Aufhebung这类范畴词)才能表达出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需要超越简单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经过唯物主义的辩证思辨(Speakulation,即抽象推理、沉思推究、玄思)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理和范畴。
Aufhebung的特点,就在它一词包含两个相反的意义,即“发生”和“消失”,或“保持”和“终结”;而其奥妙之处在两个相反的意义“融于一体”(钱钟书先生语),这恰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变”(Werden)的思想内涵辩证否定一致。辩证的否定不是单一的抽象否定,是消失和发生、取消和保持的对立统一的积极否定。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这个思想,Aufhebung因此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运用的一个独特的术语。要通晓这个词的内涵不仅要从这个德语词的文字意义上了解它的特殊的,亦即非普通的涵义,而且要懂得“变”的辩证法。“变”的文字意义,包括变迁、变革、变态、变质、变换、革命等等。
万物永远在“变”中存在。最早揭示这个真理的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80,后孔子11年生),他传流至今的名言“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的,也是人类哲学产生初期,在当时的朴素纯真的观察中,由哲学家思辨出来的原始辩证法思想,在揭示万物在“变”中存在时,事实上也提出了“变”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实现。两千多年后,由吸收了古希腊直至康德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的黑格尔,进一步深刻、透彻地指出,“变的真理既不是有(Sein)也不是无(Nichts),而是走进了(不是走向)无中之有和已走进了(不是走向)有中之无”。紧接着黑格尔又补充道:“但是,这里的真理,同样不是两者无区别,而是两者的不统一,两者绝对有区别,但同样绝对不曾分离,不可分离,并且每一方消失于它的对方之中的运动”。6总之,变就是运动,就是得与失、有与无、生与死的既对立同时又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延续存在状况。这个状况最简要的文字概括是Aufhebung(扬弃)。只要地球不毁灭,人类社会总是在扬弃中存在,延续或发展。
在《逻辑学》“变的扬弃”一节关于扬弃这个名词的“注释”中,黑格尔一开头就指出“扬弃和被扬弃的东西(观念的东西)是哲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到处决然反复出现的基本规定,其意义须确定把握,尤其要与‘无’区别开来。扬弃自身的东西并不因扬弃而就是无”7(“无”原文是“Nichts”不是“Nicht”。Nichts表示“一无所有、虚无、消灭、毁灭"等义;Nicht表示“非”或“非存在”)。从以上黑格尔的话语里,人们可以明白看出这位集辩证法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多么重视“扬弃”这个概念。他着重指出了“扬弃”是理论上最重要概念之一,万物变化中必定常常出现的很少例外的规定。必须准确把握它的意义,而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与“虚无、消灭、毁灭”等概念区别开来。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可清楚地看到事物并不因变化而被消灭而成为虚无。否则就不会有人类自身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唯恐人们不明确,紧接下段黑格尔又从语义上解释:“扬弃在语言中,有双重意义,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保持自身已包括否定,因为要保持某物,就须去掉它的直接性……被扬弃的东西同时又是被保持的东西,只是失去了直接性而已,但他并不因此而化为无。”
“扬弃”不但不使事物化为无(虽然它包含“消失”[Vergehen]),而且只有“扬弃”的否定,事物才可更新,历史才得发展才有意义。“扬弃”这种否定方式,在社会生活的变革中是完全积极的,创造性的,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们要求世界延续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消灭”不能创造任何积极的有益的需要,《宣言》中用“消灭”翻译(或者说解释)Aufhebung看来与原意相距甚远。当作日常用语,这个词主要表示“废除”、“消失”等,译“消灭”也不妥(请参阅上文)。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也特别谈到“这个字(Aufhebung)的两种用法实不可视为偶然之事,不能因此便指责语言产生出混乱。反之……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8。所谓“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即肯定与否定,是与非的绝对分离、完全对立、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方式。如果要肯定的东西就是永远不变的完整而完美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要否定的东西就是一切皆坏,非消灭不足以实现其否定的目的。
启蒙运动初期,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时代,荷兰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提出了“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著名命题。百余年后,黑格尔(1770—1831)在《小逻辑》中阐释说:“一切规定的基础都是否定,……缺乏思想的人总以为特定的事物只是肯定的”,但是“单纯的存在是纯全的空虚”9。只要人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就可发现,世界上既没有单纯肯定的事物存在(肯定的东西必定包含否定的东西),也没有单纯否定的事物存在(否定总是肯定的否定)。辩证的否定就不是“抽象的虚无”,不是简单的“消灭”,“是事物自身的异在(Andersscin此词甚难翻译,有译“他在”或“定在”),是定在(Dasein)或某物的扩展”10。在历史的转变或变革中,旧事物必定要被“否定”,但决不是“消灭”式的“否定”。恩格斯与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教训若干年后(1876—1878),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篇中指出:“同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不同,“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将它消灭”(请注意,此处之“消灭”原文不是aufheben即,而是zerstren,汉译完全正确)。“和那种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笼统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的做法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发展过程”11。
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对待资本主义、对待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原文,从来没有提出过“消灭”的手段。在上引《反杜林论》这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更明确的指出,不能统笼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不能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已经存在的事物简单“消灭”。那么,《宣言》汉译本中那许多“消灭”字眼,在《宣言》诞生一百五十多年的今天,是不是该澄清了呢?
四、结束语
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作中,只有当革命形势发生特殊变化时,提出过一些适应具体条件的特殊手段,如“暴力推翻(stürzen,不是vernichten[消灭])资产阶级……”12等等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坚持理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摒弃“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简单地说不”或各种“消灭”手段(请参阅上文及《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等著作)。在他们所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著述中,使用最多的词语是“扬弃资本主义”、“扬弃私有制”等等。可是在后来的汉译本中,绝大多数却被误译为“消灭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
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纠正过去急于求成的过“左”路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发展,利用资本主义国家资金和科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大幅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消灭私有制”、“消灭买卖”、“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话语,毫无疑问,与我国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实要求相距甚远。为了消除误解,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我建议恢复Aufhebung的原意,据不同上下文,改译为“扬弃”或“废除”。
以上所说的是否妥当,尚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央编译局专家不吝指教。
注:
(1)译文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265页,德文见外文出版局德文本《宣言》 51页。
(2)黑格尔《逻辑学》二版序言。
(3)钱钟书《管锥篇》1-2,878页。
(4)同1266—273页和52—60页。
(5)对外翻译公司出版《文体与翻译》100页。
(6)同2上册70页。
(7)同2上册98页。
(8)黑格尔《小逻辑》213页。
(9)同8203页。
(10) 同8203页。
(11) 同1一卷263页。
忠实于原文从小事做起 篇7
一、把握口吻, 形神兼顾
翻译要形神兼顾, 得其意而不忘其形。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很多译者只是将原文内容一字一句生硬的翻译出来, 却忽视了原文作者的口吻, 从而将作者的本义和原文的意蕴大打折扣。那么什么是口吻呢?口吻就是口气, 是人们在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 如严肃的口气、诙谐的口气、埋怨的口气等等。口吻往往是作者一种深层次的思维和意识, 看不见摸不着, 只能用心灵去感应, 这需要译者具有较高素质, 与原文作者在同一思维层次驰骋, 力争使译文较之于原文, 不仅能绘其形, 而且能留其香。
既然如此, 那么在英汉翻译中, 译者该如何尽力的保留原文的口吻呢?为了尽可能的保留原文作者的口吻, 译者在对源语言和译入语有着透彻了解和深切体会的前提下, 应尽力地从词汇、句法、修辞和篇章等方面入手, 通过原文的语言外形来把握原作的风格, 并运用适合原作风格的语言将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准确的再现出来。例如, 在美国高速公路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安全行车警示牌“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若只注重翻译内容而忽略原文意蕴, 就会把它译成“迟到比丧命好”。原句写得精彩诙谐, 主要体现在late和the late这两个词的使用上。这两个词前呼后应, 幽默风趣, 韵律铿锵悦耳, 而译文却未能体现原句的神韵之处, 使原句中诙谐幽默的口吻荡然无存, 实在遗憾。如果译成“晚了总比完了好”就会形神兼顾, 传神达意。
准确的理解和表达是翻译应该遵守的原则。选词不当会导致词不达意或者意思模凌两可, 这不利于表达原文的真正口吻。所以, 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译者就必须在词语的选择上仔细、谨慎, 要考虑到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词义的褒贬、词的本义和转义以及词的文体色彩。例如:There are great concerns that genetic technology will be used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people in employment, insurance coverage and other areas.
原译:人们非常担心, 基因技术将被应用在就业、保险和其他领域, 对人们区别对待。
译文将原文的基本意思表达出来, 却对口吻的把握略欠火候。Discriminate的含义有:区别;区别对待;歧视等。译文选择了“区别对待”, 而“区别对待”是一个中性词, 所谓“中性”, 即比较客观。这与本句开头的“非常担心”难以吻合, 所以选择“歧视”这一含义更符合原句的文体色彩。
二、明确指代, 李冠李戴
由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代词的使用和指代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英语多用代词以避免重复, 而汉语少用代词, 多用实词, 因而经常重复。这种差异对译者造成了不小的干扰, 稍不留神就容易在这些不起眼的“小词”上出错。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对原文进行仔细揣摩和认真推敲就动辄下笔, 将代词“乱点鸳鸯谱”;或是不恰当地套用原文的代词, 给译文造成了冗赘和不畅, 这就使译文不能很好地传达原文的风格和语气, 甚至会使读者对译文内容稀里糊涂。
例如:According to the group, most reconstructive surgeries resulting from dog bites are performed on dog owners and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原译:据该组织说, 大多数被狗咬伤后做修复手术的是狗的主人、家人和朋友。
看到译文, 我们不禁皱起眉头, “狗的主人、家人和朋友”?很明显, 意思应该是“狗的主人, 以及主人的家人和朋友”, 但原译并没有对代词their做正确的理解和适当的翻译。幸好汉语中的代词有“他们”和“它们”之分, 我们不必重复“主人”一词也可以清楚地翻译句子。所以, 应改译为:据该组织说, 大多数被狗咬伤后做修复手术的是狗的主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和朋友。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能把英语人称代词和汉语人称代词进行随意替换, 尤其是当这些代词周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指代人或事物的词语时, 应慎重下笔, 否则会造成误译, 使读者不知所云。基本原则是以各自语言习惯为前提, 而不能以简单的英汉代词对应替换来做处理。
例如:Nevertheless, such methods can be extremely useful when they are properly applied.
原译:尽管如此, 当它们应用合理时, 这类方法可以是极其有用的。
原译中, 把“they”一词译成“它们”。这样简单的英汉对应, 乍看似乎成立, 但稍加分析我们便不难发现, 译成“它们”指代不明。其实, “they”指代的是“such methods”, 即“这类方法”。因此, 只有将“they”译成“这类方法”才是正确的。
改译:尽管如此, 这类方法只要应用适当是非常有用的。
三、标点符号, 作用很大
翻译被称为“第二创作”, 但在翻译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地考虑原文和译文在词汇与意义上的对等, 而把标点符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摆设, 看不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行文表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翻译中, 要使译文准确流畅地再现原文的语言信息和文化特色, 就不能忽视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和转换。原文的标点符号不应当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搬到译文中来。这不仅因为英语标点符号与汉语标点符号有某些不同之处, 而且因为英汉互译之后语言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标点符号的运用也必须作相应的变动。关于标点符号的妙用, 英语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Slow children at play。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反应迟钝的孩子们在玩”, 也可以理解为“慢一点!前面有孩子在玩!” (Slow!Children at play!) 。
我们都知道, 英、汉两种语言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既基本相同, 又有所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当采用“转译”、“增删”等方法对原文的标点符号进行特殊处理。例如, 英语的引号可以表示书籍、篇章、报刊等名称。但这类名称在汉语中多用书名号, 所以英译汉时需将这种引号汉译成书名号。
原文:I enjoyed Robert Coates'short story“The Happy Hour”.
译文:我欣赏罗伯特·科茨的短篇小说《快乐时光》。 (引号转译成书名号)
在翻译过程中, 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增添原文中没有的标点符号或删掉原文已有的标点符号, 以实现译文的合理归化原则。
原文:The cables are normally made continuous through the tops of the towers, down through side towers, where these exist, and thence into the anchorage.
译文:钢缆一般是建成连续的, 穿过塔顶, 向下穿越侧塔 (在有侧塔的那些地方) , 然后再从侧塔连接到锚定板上。 (增添括号)
原文:When an electric current is sent through water, it splits the water up into its constituents:oxygen and hydrogen.
译文:电流通过水时就把水分解成组成它的氧元素和氢元素。 (删去逗号和冒号)
写作离不开标点符号, 否则作品不堪设想。有了标点符号, 使用有错或不当, 同样难以想象, 或产生歧义, 或产生误解。由此可见, 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对于翻译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译文应该是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再现;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该和原作属于同一种性质;译文应该有原作一样通顺流畅的文笔。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想达到这种目的, 除了对语言文字认真推敲之外, 千万不要忽略文中提到的这些小事, 否则将“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 为了使译文忠实于原作并准确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 译者在重视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同时, 千万不要忽视一些“不太起眼的小事”。本文将从原作口吻、代词指代及标点符号这些小事入手, 通过一些例句分析来证明这些“小事情”在翻译中所起的大作用。
关键词:翻译,口吻,代词,标点符号
参考文献
[1]范存忠.漫谈翻译[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3]毛荣贵.翻译最难是口吻[J].中国翻译, 2002 (2)
[4]韦建华.英汉翻译标点符号运用策略[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西译汉解读原文从何处入手 篇8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 • 柰达说过:“翻译就是从语义到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要使 (译文) 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尽可能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是要正确理解原文信息。那么在理解的过程中, 应该从最底层级的单词、短语开始, 还是按照语篇到词汇的顺序进行呢?这是翻译过程中解读原文从何处入手的关键问题, 笔者认为, 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类别、语场、语体特点、文化语境以及有关篇章的背景等等, 才能准确解读原文, 翻译确切。如果从查词典入手, 往往会被引入歧途, 而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理解, 很难纠正, 还会造成“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的结果, 所以宜从“大的意义单位” (篇章、段落) 到小的语义单位 (单词甚至词素) 逐级解读, 也就是顺着篇章——段落 (或句群) ——句子——词组——词——词素的顺序。需要强调的是, 在解读篇章时, 一定要把整篇原文读上两遍, 做到对原文的文本类别、意图以及语汇、文体特点等等有个大致的了解。因为, 只有抓住了语篇的主线, 再细读每个段落, 才会心中有数, 不至于掉入文字的“迷魂阵”里去。
二、段落或句群解读
句子是翻译的自然单位, 也是理解及表达思想的单位。那么我们首先应正确界定一个个自然的意义单位,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 是因为在一些特殊格式的篇章中, 分行、标点或大写不一定是分句、分段的标志,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书信体中结尾部分的分行格式或诗歌体中频繁使用的跨行句。此外, 诸如广告、决议、条约、合同等语篇也常常是一句数行, 甚至还有一个语篇仅为一句的情形。另外, 虽说西译汉时, 我们可以把一个个完整的句子当做操作的基本单位, 然而在理解原文并转换成译入语的过程中, 却不能忽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 因为一个语篇中的各个句子都是按一定的机制相联结的, 非如此, 无以形成意义连贯的篇章。下面仅就最能明示上下句连接关系又极容易出错的照应手段 (特指借用各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及其他代词的指代手法) 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例如:
Fue aquel esplendor ormamental...lo que condenó a los nativos a ser protagonistas del nuevo Génesis que empezaba aquel día. Muchos de ellos murieron sin saber de dónde habían venido los ¡nvasores. Muchos de éstos mur¡eron sin saber dónde estaban. Cinco siglos después, los descendientes de ambos no acabamos de saber quiénes somos.
译文:正是那些土著身上的黄灿灿饰物……使之无可逃脱地成了始于该日的新《创世记》的主要角色。他们中的许多人至死也不知道入侵者来自何方, 而许多入侵者至死也不清楚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五个世纪过去了, 我们这些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后裔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谁。
画线部分便是最常见的指示照应及人称照应手法。几个代词 ——ellos, éstos和ambos—— 分别替代了上一句中的los nativos, los invasores及nativos y los invasores, 用最简洁的方式把前后四个句子组成了一个连贯的段落。又比如:
En algunas ocasiones Antonio Gaudí amenazaba a los acaudalados que le encargaban obras con dejar la obra por acabar. Una de ellas, inacabada todavía, en este caso por su colosal proyecto, es el templo expiatorio de la Sgrada Familia de Barcelona.
译文:安东尼奥 • 高迪有时用“撂挑子”的方式威胁他的那些有钱的雇主, 在其未完成的作品中有一件至今没有竣工——不过这件作品之所以没有完工, 是因为其蓝图过于庞大, 那便是巴塞罗那的圣家教堂。
原文中第一处划线部分的照应关系不难分辨, 第二处打上了下划线部分为指示照应, 因为是在插入语中, 其与上文的照应关系就比较复杂, 一个粗枝大叶的译者可能会跳过这些搞不大清楚的衔接手段, 以为是无伤大雅的“细节”, 而把整个句子译成:“高迪有时威胁……说不把作品完成, 其中一件至今未竣工的便是庞大的巴塞罗那的圣家教堂……”, 这种译法与原文的意思相差甚远, 因为原文意思很清楚:高迪拖延交付那些有钱顾客委托的作品是故意为之, 而圣家教堂之所以至今没有完成, 是因为该计划过于庞大。所以译文中必须突出圣家教堂与其他未完成作品的不同。可见, 正确解读原文至关重要。
一个语篇就好比一个结构完整的装置, 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 信息有序地分布其中, 只有掌握正确的解读方法, 才能做到解读准确, 翻译恰当。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信息转换, 要做到正确转换, 第一步要正确理解原文信息;第二步要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类别、语场、语体特点、文化语境以及有关篇章的背景等等, 对准确理解原文有重要意义。
原文分析 篇9
本刊讯为方便客户通过短信营业厅办理业务, 四川移动创新推出“回复短信原文快捷办理”功能, 改变了客户以往需要记下短信编辑内容与发送端口号的办理流程, 实现“前端一键回复”快速办理。
该功能通过在短信营业厅系统中设置“超长中文短信”配置, 将短信原文在后端系统中设置为指令, 形成系统自动触发办理的指令模式, 业务开通步骤由原来的拨打人工四步骤“接通人工-进入boss系统-选择业务办理模块-点击开通”缩减为一步完成, 方便客户的同时, 预计每月可缩减客户人工服务量10%。
对接原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视角 篇10
一、对接原文的现状——冷静分析
对接原文的教学有许多成功的案例, 给语文教学增色不少。但也不难发现,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 只要教到名文 (名著) 改编的文章, 教者就会不假思索地引入原文内容, 既没有深入思考对接的目的, 也没有精心设计对接的方式, 更没有仔细考量对接的时机。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情感偏重, 对接内容不当
儿童的情感是纯洁的、质朴的、真诚的。当前, 不少语文课堂过分注重对孩子的情感熏陶与感染, 对接原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 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如教学《月光启蒙》一课, 不少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品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母爱温情后, 出示年老痴呆的母亲画面, 将原文《月光母亲》的开头引入课堂, 再运用音乐渲染, 反复朗读抒发感情的语句, 直至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然而, 这样的对接原文明显破坏了文本描绘的篱笆小院温馨甜蜜的氛围和月光下母亲美好的形象, 虽然有力地渲染了母爱和感恩的主旨, 但严重背离了课文基调, 极大偏离了编写意图。
2. 目的模糊, 对接方式简单
来自名著、名篇的课文大多是选择其中的某个片断, 因此学生在理解人物性格、感悟表达方法以及体会文本中心方面都有一些难度, 通过对接原文, 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 触摸原著的语言文字,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思路无可厚非, 但对接的目的很不明确, 方式极其简单。如有的教师在课上自己朗读原著, 让学生一味倾听;有的教师通过投影呈现, 让学生自由阅读原文片段, 自己放手不管……到底对接原文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是赏析原文的精彩语句;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还是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教师要有明确的对接目的, 力求针对性。那种简单化的对接原文, 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根本没有实效。
3. 把握失当, 对接时机随意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对接原文的作用是无限的。但有些教师对接原文的时机随意, 缺乏周密思考, 导致教学前后脱节, 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教学《桂花雨》一课, 教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朗读、感悟课文的情况下, 就出示作家绮君的原文语句, 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揣摩文字意蕴和表达效果。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生疏, 反应迟钝, 表达不清, 课堂效果较差。何时对接原文, 教师在教学目的明确的基础上, 还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调动学生情感, 在学生“愤、悱”之时, 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 对接原文就是盲目而行, 或是画蛇添足, 甚至弄巧成拙, 使学生深陷在原文的材料堆里毫无所得。
二、对接原文的思考——深度剖析
要提高对接原文教学的实效, 我们要深度思考, 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眼里有“的”, 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与“归宿”。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各学段对语文教学有不同的阶段要求来确定的。对接原文的教学也应具有鲜明的“学段味”, 紧扣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 突出训练的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 从而走出学段不分、层次不明的误区。低年级教学侧重识字、写字和说话训练, 对接原文的目的是训练朗读, 积累巩固, 激发兴趣。中年级教学从积累感悟逐步向表达运用过渡, 对接原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掌握阅读策略, 又要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随着学段增高, 学生知识累积增多, 技能增强, 高年级的对接原文要在培养学生思维深度, 提高语感训练强度, 加大语言运用力度上做文章、下功夫。
2. 胸中有“数”, 吃透编者意图
教学所用的课文选自原文 (原著) , 编者进行了精心取舍、细心加工, 按照一定教学计划安排在指定的教材单元中。作为教学内容, 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材料”, 教师在备课中必须对编写的意图胸中有“数”, 即要明确编者的选文意图、位置意图、角度意图、关系意图等, 这样才能真正准确把握文本。尊重编者的意图, 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多叩问几句, 也许就能吃透编者意图。像《月光启蒙》, 编者为什么要删除描写母亲年老痴呆的文字?《三打白骨精》为什么简略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只有充分吃透编者意图, 教者胸中才能有“数”, 才能整体关照、把握精准,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对接原文才不会出现偏差、步入误途。
3. 目中有“人”, 遵循儿童立场
对接原文, 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考量, 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儿童, 儿童应该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设计, 都要基于儿童, 读懂儿童。所谓基于儿童就是教学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 应该明确儿童“需要什么”, 要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唤起其身上“未知的力量”。读懂儿童就是要考虑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奥苏贝尔说:“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 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儿童是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思考参与课堂的, 对接原文要建立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上, 与儿童的已有经验对接, 这样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4. 身上有“功”, 树立课程意识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目标为语文教师在文本对接时指明了方向。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 对接原文在这一目标的指向下, 努力挖掘隐含在原文中的“言语形式”价值, 生成学科“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教师的根之根, 就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文化功力、语言素养、人文情怀。这样的语文教师才有自己的教学主见, 而这种教学主见是建立在明确的课程意识、深厚的学科素养以及对学生真诚的关怀之上的。”因此, 对接原文要做到一个“对”字, 说千道万, 每位语文教师应自觉地加强业务的历炼, 丰厚自身的教学底蕴, 逐步提升专业素养, 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 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教育的智慧。只有教者身上有“功”, 对接原文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三、对接原文的策略——勇于探析
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 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毫无疑问, 对接原文的出路就在我们每一个敬业、踏实、智慧的语文教师脚下。经典名著是中外文学的精华, 是人类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名著经典自然成为儿童习得语言、提高能力、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及提升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教学这类课文, 如何对接原文 (原著) , 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呢?
1. 引领比较, 挖掘兴趣增长点
作家文风各异, 语言独具特色。对接的原文中独特性的语言、陌生化表达, 与课文形成对照比较,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顾茅庐》就是根据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改编的, 教学课文第三节时, 我就引入原文中的这段文字:
回观隆中景物, 果然山不高而秀雅, 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 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 松篁交翠。
出示原文后, 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这段语言精炼、句式工整的文字, 再想象山林秀丽、鸟兽相娱的画面, 然后交流自己的感悟, 从而体味经典的魅力, 感受语言的精湛。长期训练, 学生就能慢慢地咀嚼出名著语言文字的独特味道, 深深地感受到名著遣词造句的别样表达, 悄悄地领略了“雅而不涩, 俗而不俚”的语言风格。
2. 植入感悟, 化作情感催化剂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 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情感最贴切的符号。教学中利用对接原文, 可以发挥情感力量, 激发学习内驱力, 课堂一定会释放出无限的情感魅力, 形成强大的共振磁场。
教学《生命桥》一课时, 在学生被羚羊们奋不顾身、舍死忘生、齐心协力的精神感染后, 一位教师出示原文的中这一段话:
我没有想到, 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 羚羊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有想到, 老羚羊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摘自《斑羚飞渡》)
学生充分朗读作者的内心独白, 从作者的朴实语言中体会蕴含的深厚情感, 他们被带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课堂交流时, 学生态度积极、发言踊跃, 出现了不同角色的多重对话, 引发了不同角色的情感共鸣。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中, 北京的张龙老师执教《最后一头战象》时, 也植入了原著中沈石溪内心的情感独白:“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 在特定的环境下, 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 这种情怀震撼心灵, 荡涤灵魂。”这两个教学案例中的对接原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化作情感的催化剂。
3. 聚焦典范, 打造表达助推器
经典原著 (原文) 改编成课文后, 删除了一些故事情节, 省略了人物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等, 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 补写故事情节, 再对接原文, 进行比较欣赏, 揣摩内蕴,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原著的人物品性, 还能深刻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 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特级教师李伟忠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 在学生深刻认识严监生吝啬、贪财的性格特点后, 就插入原著中的一段文字, 并留下空白:
晚饭后, 赵氏又提起, 借给两位舅老爷赶考作盘程用的二两银子。严监生___________。
学生先在文字的空白处展开想象, 自由写话。交流时学生的语言也是异彩纷呈、趣味横生。有学生写的是严监生顿时脸色大变, 不住地摇头说:“这怎么行?家里天天要用钱, 个个要吃饭, 我哪有银子呢?”有学生写的是严监生使劲地摇手, 不停地跺脚, 愤怒地说:“借银子,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到底原著中怎样写的呢?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中, 呈现原文:
严监生一言不发, 桌子底下有一只猫正趴在他腿上, 他一脚把它踢得老远…… (摘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学生从欣赏原文中品悟出作者的精妙笔法: (1) 以“大”欺“小”。趴在严监生腿上的猫可爱温顺, 可是因为主人听到又要花钱, 就把怒气发泄到它的身上了, 主人真是谈“钱”色变; (2) 以“静”衬“动”。作者写严监生一言不发, 表面看似平静, 实际上怒潮如火。后面的动作“踢”字传神地表现了严监生真实的心理活动, “老远”说明严监生用力很大, 凸显内心的愤怒。作者寥寥数字, 刻画细微, 表达准确, 笔力深厚。经过初写、鉴赏、品悟后, 学生受益匪浅, 再要求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了二次“创作”, 实现自己语言表达的再次飞跃。
看来, 课堂上我们要有意聚焦原文 (原著) 中典范性的特色语言, 着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揣摩、练笔, 学生就会吸取经典名著的言语表达方式, 接近经典名著的言语表现风格。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作品中的“似曾相识”的文字, 就会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生长。因此, 对接原文, 聚焦典范, 精心创造阅读、积累、仿写的学习资源, 能有力打造学生表达的助推器。
4. 锁定主轴, 拓宽阅读新天地
梅子涵老师曾说过:“每个人的阅读可以走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 所有的阅读必须走到高处。”对接原文的教学应该有更新的视野、更高的追求、更广的天地, 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解读文本与阅读原著相融的有效平台, 形成一个走出课堂与迈入生活相连的绿色通道。
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 在“朗读人物语言, 要善于发现语言背后的意味”的教学主轴指引下, 先让学生找出林冲最典型的一句话“不敢, 不敢”, 巧问学生“不敢”后面还藏着哪些故事?学生讲述《水浒》第七回“林冲误入白虎堂”的情节。窦老师随即对接原文:
出示:林冲赶到跟前, 喝道:“调戏良人妻子, 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 却认出是高衙内。林冲手自软了。
这样的话语里藏着什么?学生知道林冲的“不敢”。学生又补充鲁智深救了林冲后要杀这两个差人时, 林冲没有同意的故事情节。窦老师再次对接原文:
出示: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 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吩咐他两个公人, 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 也是冤屈。”
这样的话语里又藏着什么?学生知道还是林冲的“不敢”。窦老师进行了概括:有人做了统计, 《水浒》中写林冲的内容, 与“不敢”相关的有14处, 其中“岂敢”1处, “怎敢”1处, “敢道怎地”1处……这些都是“不敢”的不同表达, 替换这里, 林冲又会怎么说?朗读至此, 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林冲?[2]
学生在多次对接原文后对林冲有了深刻认识, 畅所欲言。课堂呈现观点的交锋, 教学充满生命的张力。窦老师赞赏了学生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客观评价林冲, 不再是单一的肤浅认识, 是带来更深的思考:“是什么让林冲如此惧怕、怯懦呢?评价林冲, 应该全面阅读《水浒》……”教者将学习课文引向阅读原著、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不着痕迹, 水到渠成, 师生的思想都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可见, 对接原文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也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重点词句, 促进文本感悟, 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特色, 增强写作技能, 更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让他们带着思考从课内走向课外, 走向更“高处”。正如窦桂梅老师在这堂课最后对孩子们说的:“这节课只是起点, 岁月会让你们不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深度思考、勇于实践, 对接原文就会成为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教学视角、一种教学精神, 课堂就会因对接原文而生动、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比对原文须细心对症下药看题型 篇11
悦读记·第九回:现代文“小阅读”应对方略(上)
在高考中,现代文“大阅读”一般是18分(2009年有可能提高到20分),现代文“小阅读”一般是12分(有些省份是9分)。从分值看,“小阅读”相当于“大阅读”的三分之二,不可小觑。由于“大阅读”是文字表述题,不管是答题的难度还是批卷的误差都较大,失掉一些分数似乎是正常的。而“小阅读”主要是选择题,得高分相对比较容易。
从这些年一些高三同学的成功经验看,要做好现代文“小阅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用求知的心理阅读。
“小阅读”一般都是知识性短文,看了能够增知识、广见闻。在阅读之前请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从这篇文章能够学到什么呢?”在考试的时候,如果能够用这样一种心态阅读,就能够迅速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不会浮躁,更不会紧张。一些同学高考考不好,不是由于知识积累不够,也不是由于解题能力不强,而是由于心理素质不过硬——受“考试外”的东西干扰太多,自己把自己吓坏了。用求知的心理阅读,能较好地排除这类干扰,从而发挥真实水平。
(2) 第一遍一定要读细。
细读了第一遍,就能够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碰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有主心骨,不至于受一些表象迷惑。有些同学喜欢草草看完第一遍,然后根据题目的选项再来细读、推敲,结果常常犯“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毛病。做题目缺乏整体意识,顾此失彼。
(3) 每一选项都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并及时在相应处做好标记。
有些同学喜欢看完文章后根据“阅读印象”做题,结果常常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上犯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每一道题目都“逐项落实”,每一个选项都在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述,再仔细比较其异同,并及时在原文处做好相应的标记。做这些标记的好处是,当一道题目的四个选项全部看完后还无法确定答案时,我们肯定要把每一个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再作比较,这个时候,有了这些标记就能节省很多时间。
(4) 做题的依据应是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同学们的常识。
常听一些同学说,“这道题目的答案当然是这个,不看文章也知道”。这就犯了现代文阅读的大忌。其实,不管面对“小阅读”还是“大阅读”,都要谨记一点:现代文“阅读”,考的是同学的“阅读”能力。能不能从文章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能不能从文章中读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才是现代文阅读所关心的,而同学们自己的“常识”则与此无关。
从题型设计看,常见的现代文“小阅读”有以下几种题型:重要概念理解题、关键语句把握题、核心内容理解题、相关信息判断推断题、表现手法鉴赏题。本期我们着重介绍前三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一、重要概念理解题
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是从原文中找到与该概念相关的核心句子,第二步是从这个核心句子中剖析出该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是根据这个本质特点来判断题目所列出的四个选项的正误。比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第7题:
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A. 弹拨乐器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 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 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 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通感”一词出现在选文的第二段: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珠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关于“通感”,文段中有一个定义式的句子:“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通感”的本质特征——不同的感觉之间相通。根据通感的这一本质特征来考察题目里面的四个选项,可以非常容易地选出B这个答案。因为A项中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的发音,都只与听觉有关;C项中“珠与玉的光彩”都只与视觉有关。应该说,B项和D项似乎都涉及通感的特性,但相比较而言,D项重点讲的是琵琶的发音特点,而B项出现在原文第二段中,恰恰就是用来说明“通感”的特点的,所以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B。
二、关键语句把握题
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是从原文中找到该句子;第二步是阅读与该句子密切相关的上下文(因为句不离段,要正确全面地理解一句话,上下文不能不看),以便把握该句子的核心内涵;第三步是根据这个核心内涵来考察题中四个选项从而找出正确答案。比如下面这道题:
关于“人的生命比生物学的生命应该有更多的内容”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生命在时间上要比人的生物学生命更长。
B. 人的生命比普通生物的生命更有生活质量。
C. 仅仅具有生物的功能还不能称为“人的生命”,作为人还必须具有意识。
D. 生物学的生命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人的生命不但有量变还有质变。
这个关键语句出现在原文的第三段,与该语句密切相关的文字是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
根据现代医学的事实和理论,人的生命与生物学的生命是有区别的。人类有机体是一个连续系统,从最初的受精卵、胚胎、胎儿到出生成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后死亡。在这个连续系统中可以划分为许多阶段,在这些阶段之中有质的不同。如果认为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直到死亡,那就意味着在这个连续系统中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了。
人的生命比生物学的生命应该有更多的内容。例如一个去了大脑皮层的男子,他可以继续产生精子,他还是他这个物种中的一员,他还是有生物学的生命。但他在世界上作为人存在的实际基础已经失去。对于一个昏迷不可逆的脑死的病人,虽然可以有心跳呼吸,我们就可以这样说……
文章第二段告诉读者“人的生命与生物学的生命是有区别的”,而且还有本质的区别。文章第三段实际上是告诉读者这个本质区别是什么。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人的生命与生物学的生命”的区别。“去了大脑皮层的男人”和“昏迷不可逆的脑死的病人”都是“没有意识”的人,作者认为这样的人只有“生物学的生命”而没有“人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的内涵不只包括“生物学的生命”,还应包括“意识”,它“应该有更多的内容”。这就是这个画线句子的核心内涵。接下来我们再用这个核心内涵来考察题中四个选项,可以马上得出答案是C。
三、核心内容理解题
这是一道必考题,几乎每篇现代文“小阅读”都要出这类题目,其题干表述一般为“下面不是……的原因(或依据、条件之类)的一项是”。这种题型的命题原则一般落实在“信息筛选”这一层次。只要仔细核对原文中的相关表述,一般都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比如2006年高考浙江副卷“小阅读”第9题:
下面不属于塞利格曼疗法依据的一项是
A. 减弱消极情感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的心理状况。
B. 快乐感觉虽然短暂,但渴望快乐是人的天性。
C. 儿时发生的事件对成年阶段性格的影响证据不足。
D. 通过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增强积极的情感。
核心内容理解题往往涉及全文。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A、B、C、D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相关表述都找出来(文中的下划线和每段段首的序号均为笔者所加):
①……
②……
③生物学告诉我们:消极情感是人心理状况的基础,因此人的消极记忆很难抹去。同时人的内心又天生渴望快乐,只是快乐的感觉不长久。
④塞利格曼等心理学家深信:通过训练,人人都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快乐。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一种新的积极介入方法,使大脑不再倾向于回想那些令人不安的坏消息,其途径是:提升针对过去的积极情感,引导人体味当前现实生活的乐趣,增强人的生活动力和加大人的生活意义。
⑤弗洛伊德的心理疗法集中讨论过去记忆的消极效果以及它们是如何有害于人们当前生活的。塞利格曼认为:研究结果显示了弗洛伊德的“回忆过去受害”疗法是无价值的,因为很少有证据证明儿时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会对成年阶段的性格产生影响。
⑥……
⑦……
⑧大多数心理治疗都集中于减弱消极情感;而塞利格曼疗法的目的是增强积极情感,塞利格曼等心理学家已经试验过40种让人快乐的“介入法”。例如,每天写一件好事以及好事的成因;写一封长信给自己很感激的而自己又不曾正式对其道谢过的人……
题中A项的相关表述在段落⑧,B项的相关表述在段落③,C项的相关表述在段落⑤,D项的相关表述在段落④(见各段画线部分)。逐项比较后会发现,A项的表述与文中意思刚好相反了。根据段落⑧画线句子的意思,“减弱消极情感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的心理状况”应该是“大多数心理治疗”的依据,“增强积极情感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的心理状况”才有可能是塞利格曼疗法的依据。所以答案应该选A。
做这样的题目,没有诀窍,需要的仅仅是耐心和细心:从原文中寻找相关文字的“耐心”,核对相应文字的“细心”。
《伤寒论》原文笫七条本义 篇12
1本条的“阴”、“阳”应作病位解释
历代医学家多数均把本条“阴”、“阳”二字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本人认为, 此处的“阴”、“阳”二字应作“某阳经”、“某阴经”理解较为妥帖, 理由如下。
1.1以《伤寒论》原文为佐证
本条后半部份说“发于阳, 七日愈;发于阴, 六日愈。”如果试以阴证、阳证解释这部份原文, 就使人茫然了。假设是阳证, 其病程一定比阴证短;反之, 如果是阴证, 其病程一定比阳证长。纵观《伤寒论》全文, 也找不出阳证病程比阴证长的论述。何以见得阳证病要七日愈, 而阴证病反而比阳证病提前愈?因此, 欲将本条的“阴”、“阳”二字作为病证解释, 与本条原文后半部份以及与《伤寒论》全文结合起来理解, 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1.2本条原意是指病位
本条原文明确指出“发于什么?”也就是说疾病从什么地方 (或部位) 而发的意思。因此, 本条的“阴”、“阳”二字, 只能作为疾病的发病部位来理解才符合本意。
1.3与临床实际不符
阴证, 是人体机能衰退病理变化的表现。其病程长, 治疗困难, 往往反复缠绵难愈, 而且预后较差。
阳证, 是人体机能亢进病理变化的表现。其病程短, 治疗比阴证容易痊愈, 预后较好。
从临床实践看, 虽然疾病的转归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是, 阴证比阳证的病程长, 阳证比阴证的病程相对较短, 这一点应该是沒有争议的。所以, 将本条的“阴”、“阳”作为划分疾病属性的纲领理解, 与临床实践是相悖的, 更经不起临床实践的检验。
1.4“发热恶寒”不一定是阳证的表现, “无热恶寒”不一定是阴证的表现
六经病的发生, 大多数是在外邪的作用下, 正气与邪气相亙斗争的结果。邪在三阳经, 正气奋起抗邪, 邪实而正气不衰, 正邪斗争较为激烈, 其表现多为阳、热、实证。病入三阴, 人体正气已虚, 抗病能力明显减弱, 正衰邪实, 其表现多为阴、寒、虚证。但是, 这只是对一般情况而言, 特殊情况除外。
“发热恶寒”是太阳病初起的主要表现。但它不能揭示所有三阳经的特点, 例如, 阳明经证有“但热不寒”, 少阳主症有“往来寒热”, 二者与“发热恶寒”有明显的区别。但是, 阳明病与少阳病仍属阳证范畴。就是在太阳病的初期, 也可能有一个短暂的“未发热”过程。此时虽未发热, 但有恶寒、头项强痛、体痛、脉阴阳俱紧等症。其病程仍属阳证。因此, “发热恶寒”不一定是阳证的表现。
“无热恶寒”也不一定是阴证的表现。例如, 在三阴经病证中, 少阴热化证就有发热的症状, 厥阴病厥热胜复的过程中也有发热, 少阴病始得时有“反发热”的症状。但是, 这些病证仍然属于阴证。故“无热恶寒”也不是阴证的必然体现。
2“发于阳, 七日愈;发于阴, 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的本意
历代医学家对这部份原文解释分歧较大, 成无己认为“阳法火, 阴法水, 火成数七, 水成数六, 阳病七日愈者, 火数足也;阴病六日愈者, 水数足也。[3]”《伤寒论释义》[4]认为“不能提导临床, 当待进一歩研究。”也有直接将其删除不加以解释的 (2) 。个人认为这几种方法均不可取。
《伤寒论》原序中说:“......乃勤求古训, 博釆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1]”由此可见, 张仲景是在总结汉代以前的医药成就, 再通过自己“平脉辨证”, 长期反复的实践观察,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周密分析, 精细加工而上升成“论”的。他的论著内容实质既源于古人, 而又不拘泥于前贤, 《素问.热论》有“七月巨阳病衰, 头痛稍愈”的记载。《伤寒论》第八条指出:“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其经尽故也。”说明太阳病至第七日, 为太阳之经经气行尽之期, 随着经气的来复, 设其人有正胜邪怯之机, 病可因日时的推移, 加上治疗得当, 正气日渐恢复而促使病情好转或痊愈, 所以原文说“发于阳, 七日愈。”病邪由阳经传入阴经, 终止厥阴。病入厥阴, 病情表现复杂, 由于病理机转的不同与人体正气盛衰的差异, 临床上可以出现寒热错杂、厥热胜复等证。张仲景依据《内经》的理论, 再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 观察到厥阴病的痊愈时间大约为六日, 而不拘泥于《素问.热论》中的“十二日厥阴病衰”之说。于是就有本条的“发于阴, 六日愈。”由此可见, 本条的“发于阳”是指发于太阳, 而不是概指三阳经, 更不是指阳证。“发于阴”是指发于厥阴经, 不是泛指三阴经, 更不是指阴证。
3“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的临床意义
张仲景论六经病时, 每经病证都明确指出在某日或某时好转或痊愈。这些内容的原文在《伤寒论》原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时代的变迁, 季节气候的变化, 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要准确理解这部份原文确实很困难。像厥阴病这样的典型病种很不容易看到了, 就是某经病在某些时辰好转或痊愈也不容易观察到了。所以, 部分医学家以这部份内容不能指导临床为由将其删去。个人认为, 《伤寒论》是张仲景临床经验和他本人聪明睿智的结晶。它标志着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论中所言, 均是以前贤论述为基础, 并经过他本人反复验证的理性认识, 并非幻想, 也非取类比像。我们不能把张仲景所处那个时代而观察到的、确实存在的病种, 以及预测疾病的好转与痊愈时限等这些来自临床的宝贵财富认为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是应当保留这些基本内容, 即使有些暂时不能理解的, 也应说明原因, 存疑待考。使后学者才能真正了解《伤寒论》的原貌, 以免望文生歧义。这样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大有裨益。
4结语
本文讨论了《伤寒论》原文第七条, 认为本条的“阴”、“阳”二字是指的疾病的发病部位, 其病位在太阳、厥阴二经, 而不是指阴、阳二证。本条的原文“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虽然目前不能指导临床实践, 但应保留原貌, 使后学者免生歧义。
参考文献
[1]刘渡舟.伤寒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49-50.
[2]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选读[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5.
[3]成无已.注解伤寒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