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

2024-05-10

初中生作文(共12篇)

初中生作文 篇1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飞跃, 是人们在艰苦的构思和创作实践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爱迪生天才中的百分之一, 是人类智慧的耀眼光环, 是作文圣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灵感触动下的作文, 是思想之树的树冠, 是语言丛中的蝴蝶。在写作的时候, 谁不想拥有灵感, 让思想的火花迸射, 让语言的清泉汩汩而出呢?那么,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观察一下, 灵感何去何从。

一、生活是灵感的本源

灵感是写作的动力与源泉, 它首先产生于丰富的生活积累, 作者切身的情感体验, 具有生活的灵感的触动, 才能写出洗练铅华的文字。如果陶渊明没有投身田园生活的劳作, 笔下便不会产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忘我, 也不会有“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的感慨。可见, 我们的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失去了生活的体验, 作文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因而, 我们要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改善对生活的态度, 以一颗满怀热情的心让生活中的“乏味”与“寂寞”黯然离去, 让诗意与韵律伴随人生。看到春光怡人,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脱口而出, 望到夕阳西下,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浮上脑际。可见, 从大自然这个万花筒的生活中捕捉灵感, 是多么重要, 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在它的熏陶与感染下, 诗词歌赋才得以流淌, 汇成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之河。

二、课堂是灵感的土壤

如果说, 生活是灵感产生的第一故乡, 那么, 课堂将是灵感产生的主阵地。课堂是迸发灵感火花的火石, 以灵感激发灵感, 以思想碰撞思想的课堂是灵感诞生的土壤。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灵感在语文的课堂中飞扬。《木兰诗》中“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令学生不可思议, 课堂上他们那疑惑难解的神情是诱发灵感的最真实的风景;《愚公移山》中,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的蛮干, 能激发起学生的奇思妙想, 他们苦思冥想, 替愚公想出千条妙计, 课堂上, 那眉头一皱, 是灵感汇集的生动写照。学习《致女儿的一封信》, 学生对“嫦娥与后羿”是否属于真正的爱情争论不休, 那振振有词的辩论响彻耳畔, 透过辩论, 学生的思维中迸射出灵感的火花。所以说, 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堂, 产生创意的语文课堂, 深入思考的语文课堂是灵感产生的火石, 在情境结合的瞬间就可能撞击出灵感的火花。于是, 学生在《我的同窗》中写道:一次上美术课, 老师提问“什么是树苗?”同位揉着惺忪的睡眼答曰“外面站着许多树苗。”全场哗然。就在这样的笑声中, 诞生了不知多少美妙的灵感, 笑声是灵感产生的催化剂。

三、阅读是灵感的温床

从课堂中产生的灵感总归是有限的, 灵感的产生, 还应当从大量阅读之中去开拓。阅读是催生灵感之花的温床, 在阅读中, 任思想遨游, 这种兴奋的, 自如的心态犹如初春的田野, 极易萌生灵感的幼苗。“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读破万卷书, 思想之水才能涌动为江河, 遇到时机才可喷涌而出。比如, 一生受到优秀作文《在书中品味阳光》的影响产生了写作的激情。

“一个寂静的身影坐在窗前, 微微散乱的刘海低垂在额上, 手中的书一页页地翻过, 就像蝴蝶的翅膀, 金色的阳光勾勒出它流畅的轮廓。喜欢在落叶飞舞时, 在华丽的文字中穿梭, 喜欢在蝴蝶纷飞时, 在迷离的语句中沉浸, 感觉舒适, 像一个掉落在地上的松子, 其中散发着诱人的松香, 还有黯然的茶色。有些书是冰红茶, 清凉中带有茶的韵味, 就像那些烂漫的文字, 每一个词语都是松软的, 像雪花, 你不忍去触摸它的洁白, 旁观它的无瑕, 已是最大的满足。又像大海, 你想尽力去与它拥抱, 总是发现自己手中只有残留的液滴, 却感到了大海的宽广。”

四、想象是灵感的圣殿

灵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需要打破常规, 以新的眼光看人和事, 出奇制胜。比如, 为了让学生旧题新作, “换角度写作”, 以他人眼光看自己, 《我家有个乖乖女》, 《我是一条伤心的毛毛虫》, 《我替父亲写札记》等优秀的作品都产生了。学生乐意下笔, 喜欢老师让他们走入一条新奇而陌生的写作之路。横看成岭侧成峰, 换角度会看到一番新的风景。创造性思维, 就需要多个角度思考, 在想象这座殿堂中, 思维左右穿梭, 打破时空的局限, 神游八方, 眼观千里, 在想象的飞船带领下, 灵感会让学生走进写作的殿堂。

五、勤奋是灵感的家园

灵感来去匆匆, 只有及时捕捉才能将这笔宝贵的财富收藏下来。王勃著《滕王阁序》。郭沫若创作《凤凰涅梁》。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都是灵感一来, 信笔挥就。切莫错失良机, 再也寻他不到, 成为一桩憾事。辛弃疾的《青玉案》中形象地展现了这样的情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由于灵感的这种突发性和偶然性。所以建议大家在灵感产生的瞬间, 及时作下记录。以免这些宝贵的财富付诸东流。做一个勤奋的人, 及时让灵感回家, 这些宝贵的财富就可储存了。

作文是一种神圣的事业, 它是思想灵魂的写照, 是语言的艺术的创造。更是灵性的张扬与绽放。让我们乘着灵感的翅膀飞舞于语文的大花园中, 做一只自由而美丽的蝴蝶吧!

初中生作文 篇2

在我两三岁时,妈妈每天都要上班,所以陪我的时间很少,每天只能让奶奶陪着我。以前奶奶带我在公园玩,我每次都玩得很开心。记得有一次我早上起床,我用我那并不能走多远的脚,慢慢下了床,坐到客厅中,我发现了我图形板上,多出了一个我从来没有拼过的图形,我很惊讶。这时奶奶问:“孙女,你看奶奶给你拼的图形好看吗?”我用那含糊不清的语言对奶奶说:“好好看!”从这次后,这个图形一直放在了客厅的桌子上。

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就像一张无形的纸,一下就飞到我上一年级的时候了。

我上一年级时,每次都有一个年老的身影出现在校门口,那就是我的奶奶。她每次接我,我就会冲到她那里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把书包递给奶奶,再和她大手牵着小手地走向回家的路上。可是日子过久了,我看见其他的同学都是爸爸或者妈妈来接,而我却是奶奶接,我虽然知道妈妈要上班,可是我已厌倦了这个样子,于是接下来在出校门时,我不再拥抱奶奶,而是把书包直接扔给奶奶,就直接一个人跑走了。我隐约听见后面传来奶奶的叫声:“等等我呀,我跑不了这么快啊!”

可是转眼间,我就读五年级了。

五年级时我变得懂事了起来了,我开始想报答奶奶,想把我之前在校门口对奶奶做的不礼貌的过失都弥补回来。可是奶奶太老了,她只能待在家中,而我每天要上学,所以与她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也只是吃中午饭时和她在一起。所以,我开始后悔了,开始害怕了。后悔的是,不该那样对奶奶;害怕的是,万一奶奶有一天离开了我们,怎么办?所以,我只能更加孝顺奶奶,珍惜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光。

初中生作文评改初探 篇3

1、让学生明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说明:

(1)符合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条,可酌情加1-3分,加至满分为之。

①构思新颖,有创意。

②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不人云亦云。

③体现出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④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

(2)缺少题目扣2分;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现者不计),不足3个字不扣,扣完2分为止。若字数不足,因已在分类评分中有所体现,不作单独扣分。

(3)书写(5分)

由专人评分。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2、学生正式互评几点说明。

学生依据批改经验及标准进行互相评改。教师应对错字、病句、佳句的批改符号作统一规定,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格式对所评改作文进行标记,分项评分并写出评语,最后加出总分并写出总评,并签上姓名。初次评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讨论、提问。若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按同样的格式交换再评,做第二读者。具体说明如下:

①每次批改作文课,学生必须带齐词典、红笔等工具。

②为了与中考接轨,作文总分设为60分,批阅共10项,每项6分。

每三至四人为一批改小组,组长负责。每组领三至四本作文(不能批改自己的作文),组内交换批改。

③每次批阅每三至四人为一批改小组,组长负责。每组领三至四本作文(不能批改自己的作文),组内交换批改。

④批阅时,批改中以独立阅读为主,但也可以讨论争鸣。批改时应注意四个字:“改”(错误字词应改正)、“批”(语段中的可改处或精妙处,应在旁写批语)、“评”(改毕后应在文后写评语)、“签”(批改完毕,应在作文的评语后面签上批改人的姓名,以示负责)

⑤小组批改完毕,应推荐出相对较好的一篇,并明“……(组长姓名)组推荐”。小组上交作文时,必须经组长逐本检查,即时纠正改、批、评、签四个环节的疏漏和差错,然后才能上交,不合要求须返工重改。

⑥为了巩固每次写作批改成果,每人必须在自己作文本上写作后感一篇,谈得失,重点是针对失,今后改进的措施(不少于100字)。

3、明确作文的批改符号或标记。

常用的有以下9种批改符号:删除号、调位号、增补号、提行号、压行号、复原号、离空号、连续号、空行号。

二、学生作文评改标准的量化操作

为使学生评分避免“打印象分”情况,也为了增加学生评改作文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那么,教师将作文评改标准事先分项分等。我设计了如下量化评改标准:

评改人:_________

总分________

1. 标题(5分)

评分 _______ 简评_______

2. 格式(5分)

评分_______ 简评______

3. 卷面(5分)

评分_______ 简评_______

4. 错字(5分)

评分_______ 简评______

另附评分细则如下,请参照进行评分或评语:

标题项: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醒目,是否引人入胜,是否有新意。

格式项:标题位置,首尾行数,段落开头,段落数目,全文字数等是否合乎要求。

卷面项:卷面是否整洁,有无污损,书写质量如何。批阅用语参考格式:文面整洁、书写工整,或加:文面较整洁、书写尚工整,……欠……,希望……。

错字项:发现错字,每一个扣1分,最多扣5分。作上标记并写到批语处再改正。批阅用语参考格式:文字及标点基本功扎实、较好、尚可、注意提高、需提高、急需提高、欠佳。

三、体会

怎样避免初中生作文作秀 篇4

关键词:作文,初中,作秀,真实

所谓初中生作文作秀,就是在写作中写一些假话空话套话,看着调子挺高,但根本不切合实际,不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不是学生真实的感情,从根本上失去了写作的真实意义。作为教研员,就应该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指出写作教学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并帮助老师走出这一教学困境。为此,我谈谈我的见解。

一、作文评改导向很关键

初中生非常在乎语文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可以说,你夸到哪里,他就做到哪里。你批评哪里不好,下次他肯定不再让你批评他。这在写作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的评语简直就是指挥棒。如果老师只关注华丽的词藻,那么,教师在作文批改中,谁的作文运用成语多,谁的辞藻华丽,教师肯定给谁的表扬多,那这个学生就会坚定自己辞藻华丽的语言风格。至于文章情感是否真实,是否能打动人,这已经不重要,久而久之,就无形中给学生一个影响,谁的语言辞藻华丽,谁的作文就是好作文。而学生辞藻华丽,往往喜欢套用一些开头,这些开头都有着类似的句式,采用比喻的形式,排比式开头。这样的文章,一个班有几个写还行,但如果全班同学都争相模仿,也是没有任何深意的。但如果教师一味的鼓励,在评语中体现得很突出,那么,这样的开头也就成了华而不实的作秀。还有,就文章的格式,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结构新颖,鼓励学生写题记,这本身也是件好事,但问题出在题记,老师只是给学生一种外在的形式,却无法到位的讲解,结果在实际写作中,出现了似是而非的题记形式。那么,什么是题记呢?题记,就是对题目的注释,以避免题目太突然,不好理解。但当题记成为一种文章结构的形式时,题记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因此,在这里,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必要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这种能力。一句话,老师在批改作文中,不崇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喜欢作秀,能把作秀的文章及时地指出并加以指导改正,就能树立学生写作的正确风气,而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走上质朴踏实的写作创作的道路。别小看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他所给予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影响,将是一生的。

二、将作文批改落到实处

初中生的写作,教师要付出极大的心血,但回报不一定是丰厚的。教师踏踏实实的写作指导,学生也将终身受益。用质朴的话语,表达真挚、真实的生活,这样的作文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学生写作的底子才会逐渐深厚。建立在作秀的基础上的写作,不亚于空中楼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具体的加以指导呢?我给各位老师举一个小例子,就当我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老师和我一起探讨。

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我把它抄录下来,连同批改,和大家分享。

那些村庄的名字和人名一样,多数都有些因由,少数的则因为年代的久远,不知所云了。(开篇点题,不错。)

今天,从一个个村庄穿过,这些村庄的名字就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变换。第一个村叫大岭后。(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使文章所涉及的材料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这个名字应该和村子南边一道高高的山岭有关。它像屏障一样将村庄和山外隔开。大岭南边村庄里的百姓一抬头,看不见岭后的村子,只看到巍巍的山岭,要有事想过去,还得翻过这座高高的山岭,日子久了,这道大岭就横在了人们的心里,村庄也就有了一个似是埋怨似是无奈且带地域特点的名字———大岭后。(总写大岭后,引起下文)

这道岭隔开的不只是地域,还隔开了一些无形的东西。岭外的世界是繁华的,是四通八达的。岭内则是闭塞的。我们小时候,岭外面运东西有自行车、汽车,岭内则只能用牲口驮。就连口音,也是不一样的。岭外的人们说话都口齿清晰,岭内则j、q、x不分,一张口就闹笑话。

小时候曾经遇到邻居家大岭后的亲戚来借农具,不巧邻居家这两天正用着,大岭后的亲戚就一脸憨厚的笑着说:“那你们先死(使)吧,你们死了我们再死(使)。”邻居一脸的尴尬,真是哭笑不得,我们这些围观的孩子早已经笑得前仰后合。慢慢的,一提到大岭后,那就意味着闭塞,山,说话口齿不清,岭外的人言语眉眼间总有点若隐若现的轻慢。其实,岭外的人有更重要的一点却不自觉:大岭后和它附近的村庄的人们,较之于岭外,为人要厚道实诚的多。这里的人们和他们的村名儿一样质朴,厚道,不善言辞。(对于岭外的人,应该再多写点世俗圆滑作对比)

当车子经过一个村边山上的岩石都是土黄色的村庄时,这个村庄的名字立刻蹦入了我的脑海——黄岩。这个名字和前面那个村一样接地气。这个名字更随意些,就像村子里哪家的娃娃一落地,长得黑不溜秋的,为了好成人,爹妈就给这孩子起名黑蛋儿一样。说不上什么意义,就是一个记号。不过,这名字,叫着叫着就成了“黄岩儿”,村边黄色的岩石在村名里,渐渐没了直接的意味,非要看到村名,才可以知道。(略写黄岩,详略得当)

过了黄岩村,车子钻了几个深深浅浅的山洞,进入了一个被大山抱得严严实实的小村子。人家不多,都掩映在密实的林子里,隐约露着些屋角屋顶。村子里寂静,偶尔有几声鸡鸣或狗吠。村边有潺潺的清溪,湿润的林子里悠扬的鸟鸣格外清脆。向坐在门口乘凉的老人们一打听,才知道这个村子叫娘娘宫。我立刻有些浮想联翩起来。一位什么样的娘娘把宫殿建在了这里?如今她的宫殿又在哪里呢?忍不住又去问那些老人,老人们只是淡然的笑笑,说:“也就这么一说,哪有那么多讲究?”也许,关于这个美丽村庄的故事早已经随着岁月的烟尘飘散,也许压根儿就没有。但我宁可相信,这个美丽清秀的村庄一定住过一位风华绝代的娘娘,她的宫殿也不是那种张扬显赫的建筑,一定也和这里村居一样,或隐或现,只露几角屋檐……(娘娘宫应该还可以展开写,写得有点粗略)

喜欢家乡的山山水水,更喜欢这些或神秘或质朴带着乡土气息的村名。

这篇文章是一篇习作,也算话题作文,这篇作文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作秀,没有太多的初中生写作的套路。文笔自然洒脱。所以,我把它当范文印给班里的学生,让学生们也互相传看。这其中,学生们也会受到感染,知道有个性的作文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作秀的文章本身就是一种惯用的套路,语言生硬不自然,不是从作者心底里流淌出的文字,更无法真切自然的承载作者内心深切的情感。但尽管如此,学生还是喜欢作秀,因为他们认为作秀的文章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所以他们就在写作中从语言到结构从开头到结尾进行哗众取宠,想以眦得到高分。不过这样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损失了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自然表达,损失了自然美。

结合文章的批语,我督促学生把批语中涉及到的需要修改的地方落实到位,该补充的补充,该修改的修改。学生们都有惰性,他们认为写作文是自己的事,改作文则是老师的事,因此,学生极不愿意改作文,我就给他们设定奖励机制,谁把作文改好了,并改得到位,就在原作文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分数,让他们劳有所得。反之,对那些老师批改了,自己却不肯动笔修改的学生,就要在原作文的基础上减掉相应的分数,直到改好后,再加上相应的分数。

通过我细致的指导,再加上相应的奖惩措施,学生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学生就有了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写作也就逐渐的脚踏实地,不再靠作秀,靠抄袭来博得老师的眼球了。

三、要正确认识作文个性化的内涵

个性化作文,并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真正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又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对生活深刻的认识做载体。要想做到作文的个性化,就要从根本上杜绝单纯的功利性的作秀,深入生活,深刻理解和认识生活,并从中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就是作文个性化的根本所在。如果抛除这一点,单纯讲个性,那就有失偏颇。教师要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学生思想认识,这样学生才敢在写作中说真话。写作中才能更好地体现独特的个性,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追求高分去取悦老师作秀。

学生对个性化作文常常有误解:个性化就是与众不同,凡是和别人反着说的就是个性;个性化作文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个性化作文是一种独立的模式,与常规作文是对立的。学生对个性化作文的认识有误区,当然就不可能写出真正有个性的作文。作文个性化不是自由化,不能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不能在操作层面抛开作文应有的规范和程序。个性化作文不是立意上的故意拔高,不是内容上的猎奇造假,不是行文上的故弄玄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还必须有“真实”的基础。知道了这些,学生就能从主观上摒弃伪个性化作文倾向,尽量去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程式化的作文训练,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迷失自我,造成“假、大、空”的现象,后果固然严重,但绝不意味教师作文教学的“不作为”;提倡自由作文,反对过多束缚学生,也不意味就此排斥文章知识和写作技巧。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必须传授必要的作文技巧和行文规范。学生只有在心中建立了个性化作文必要的知识体系,才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作文的个性风格。此外,还应多练一些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的作文题型,给学生以自由发表见解的广阔空间。

初中生作文:温暖作文700字 篇5

有一次,我成了夏天。您不但没有责怪我的急躁,还拉着我稚嫩的小手坐上飞机去了新疆。您什么都没说,只是简单交代:“去了新疆,把每一天的经历记下来。”我每天都认真记了,惟独没有记我对别人问候的漠视,抢先尝每一道菜的粗俗,更没记对您大吵大嚷的无礼。可您都一一记在心间。

终于有一天,您在我的本子里写了一段话,告诉了我什么是餐桌礼仪,如何与别人落落大方地交谈。您还说,只有细心、有教养的孩子才能像春天一样的美丽。

白天,您耐心地帮助我实践这些礼仪,我也慢慢地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一门学堂中学不到却重要的学问。

有一次,我成了秋天。学校老师、同学等人际关系弄得我心烦意乱,学习置之不理。您知道后,只是问了我一个简单的小问题:“有两个人去爬山,一人轻装简便,一人背着沉重的行李,你说谁走得快些?”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前面那个人快呀!”您又问:“你现在是哪一个呢?”是啊!先到的孩子就会如春天一样的完美。

于是,那些原本多余的包袱就在您的和颜悦色中慢慢融化了。

有一次,我成了冬天,美术比赛的两次失败,让我失落不已,甚至没有勇气参加第三次比赛了。是我基础不好还是我没有天赋呢?我不停地问自己。我的心情被您悄悄察觉,您便给了我两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一句是我早就知道的名言,可情绪失落时却忘记了它。第二句我虽不明确它的含义,但是我想,那应该是指只有在像冬天一样的环境下取得成功才能成为春天一样的完美的孩子吧!

抱着对春天的期盼,我的信心又回来了。

让初中生作文活起来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再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35-01

在语文教学的四级目标“听、说、读、写”中,写作能力属于高级要求,纵观初中生作文现状,绝大多数都显得死气沉沉。议论无感而发、抒情无病呻吟、叙事则更是一本“流水细账”。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感可发”。为了让初中生的作文鲜活起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大量阅读、摘抄,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单调匮乏的人生经历,肚子里实在是无太多可写的东西,对于作文,凑够字数已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还谈什么有序、有情、有文采?为了弥补这一先天性缺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摘抄等形式积累素材,积累好词好句,到时能为我所用,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1、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目标之一,对学生积累材料,提高写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广泛涉猎,充分从他人的生活、情感经历中汲取营养,收集材料,体会并模仿别人写情、写景、写人等的方法。记录一些别人,对与错、美与丑、成功与失败的故事,为自己以后写议论文准备论据。在阅读过程中要时刻反思:为什么同样的题材,别人写起来是那么鲜活悦目、有血有肉。而到了自己,就会变得干巴无力,枯燥无味呢?只有不断地阅读借鉴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缺点,写出好作文便指日可待。

2、通过摘抄好词好句,让文章变得有文采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许多学生都有着这样的烦恼,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有一种“找不到恰当的词来形容”的困惑,词汇的匮乏,让学生有话说不出来;单一的句式,使得学生的作文读起来索然寡味,让人昏昏欲睡。

我平时要求学生“不动笔,就不读书”,在阅读时随时随地的把一些好词语、好句子摘抄下来,并仔细玩味这样写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我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写?从这样一个把别人的东西转变为自己东西的内化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日积月累,当他们的脑海里存满大量的好词佳句,还怕他写不出富有文采,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吗?

二、引导学生“再经历、再体验”,让学生有感而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借用别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当然远不如自己亲身经历来的深刻。但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我们不可能事事亲为,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再经历,再体验”。

1、利用小话剧,小电影,故事会等都种形式,让学生“再经历”

话剧和电影以直观的方式,将文章里的环境、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排演过程,不仅能更好的理解文章,也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素材之中,虚拟的经历作品的情境,增加学生阅历。如我在引导学生处理素材魯迅的《一件小事》时,要求学生将文章内容编排为一个小话剧,学生通过分配角色,分担任务,经历这一件小事发生的整过过程,话剧表演获得了成功。再如我在引导学生处理素材学生习作《妈妈,我错了》的时候,要求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在后来的习作中,有学生虽然借用了这个故事,但是写的很细致,很有真情实感。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只要是曾经身心投入过,就会变成你自己的经历。即使是假的,也能写出真情来。

2、让学生设身处地,对作者的情感和心理再体验

对于命题作文,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都很难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当然就不可能把情感表达的十分到位。在教学中,我不仅仅让学生借用别人的经历,更注重要求学生对作者情感的再体验。

我在讲评一篇名为《归还第一》的记叙文,文章讲叙的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小作者,为了在考试中打败对手,通过作弊的手段考了班级第一名,后来内心深深的自责,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找老师主动承认,把“第一”归还给对手的故事。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对于初中生来说,非常典型。但作者通过对大量心理活动的描写,让这篇文章很生动,很成功。引导时,我要学生发挥想象,“变身”为小作者,你当时会怎么想?会怎么做?你的心理又有着怎样的纠结和挣扎?再因势利导让学生把自己当时真实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写下来,最后,通过与作品进行比较反思,自己这样写为什么不好?有没有把当时真实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通过许多类似的训练,学生不仅记住了素材的本身,还经历了情感体验,借用的时候也不会再是干巴巴的了。

初中生作文批改方法谈 篇7

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我想从作文批改方面谈谈个人的见解。

作文批改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从学生的角度讲, 甚至重于写初稿。因为它是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甚至创造的过程, 利用作文的批改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说的好:“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要想作文批改达到上述目的, 作文批改的形式就要灵活多样, 这是由学生本身写作能力的参差不齐决定的, 同时也是由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

从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看, 我把作文批改分为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三种形式。教师批改作文应本着这样几个原则:

一、多鼓励, 少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 来之不易, 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 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其中的闪光点, 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语, 一个优美的句子, 一个小小的进步, 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 给予中肯的评价。

二、具体改, 不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 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 进行修改, 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上进行具体、细致地修改, 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得到真正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比较, 让学生明确进步, 从而使其兴趣得到提高。

三、先纵比, 再横比

在批改过程中可以用较差的和较好的进行对比, 这对写作好的同学是一个鼓励, 对写作较差的同学是一种鞭策, 但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 启发学生认识好的好在哪里, 差的差在哪里, 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总结出某种写作规律。如果讲不清原因, 那么不但作文差的同学不服气, 受表扬的同学也一头雾水。另外, 对写作较差的同学在引导其认识不足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其写作的积极性, 即使是引用病文, 也要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提出, 不可全盘否定, 更忌讽刺挖苦。最好的方法是横比与纵比结合, 先纵比, 讲本次写作比以往的进步之处, 再横比, 看其与别的同学的差距所在,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快批阅, 急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 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 有的则当做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 渴望很快得到结果, 老师就应及时批阅, 及时发回, 让学生尽快品尝到写作后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 又可以趁热打铁, 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的不足。

在遵照这三点原则的基础上, 笔者还将现代教育管理上的目标管理论与控制论运用到作文批改中, 结合学生批改, 师生共同批改, 开创了“批改作文四步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步:浏览, 冷却。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以后, 教师及时将作文收上来, 以避免学生养成拖拉懒散的不良习惯, 同时, 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习作浏览一遍, 做好修改提纲, 以利于学生修改, 教师的这一浏览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冷却过程。 (不宜过长, 一天左右的时间。)

第二步:自改, 润色。

通过一段时间的冷却, 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新的看法, 这时将作文发下去, 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文章做一些修改、润色, 或词句、或主题、或布局……甚至重写一篇, 不一而足。

第三步:互改, 补缺。

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 将习作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自由讨论、对照提纲、互相批改、查补缺漏、加工润色, 同时打上评语。这一步是作文批改中的关键, 也是最难把握的一步, 教师要善于控制局面, 最好在分组时让作文水平不同的学生一组, 批改过程中让作文水平低的学生先改, 水平高的后改, 改完后几个人一起研讨一下, 以利于共同提高。

第四步:师评, 点津。

通过冷却、自改、互改以后, 作文已经基本批改完毕, 但并不等于批改这一环节的完成, 最后一步是教师的批改, 包括批改学生的作文和批改学生的评语, 不仅要指出文中的优缺点, 同时还要针对评语情况做适当的点评, 指点迷津。

经过以上四步, 师生共同参与了批改, 增强了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避免了作文评价片面的弊端。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能根据老师、同学的评价去查找自己在习作中的得失, 体会到推敲、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潜意识中确定努力方向。

总之, 要探索一条批改作文的新方法, 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从实际出发, 在尊重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 找到一种有新意、有特色、有效果的好方法, 既解决广大教师的难题, 又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摘要:作文批改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大胆创新, 利用作文的批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初中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篇8

关键词:读,记,积累,作文,素材

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其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作文是学生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 是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

然而,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很多初中生的写作内容虚假、空洞、乏味, 作文中常常出现“假”、“大”、“空”、“抄”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作文素材, 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一.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作文素材来源于实际, 来源于生活。而初中生的经历少, 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观察是写作的门径, 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 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 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1.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做什么事情就有了内驱力。观察兴趣是慢慢培养的。在日常生活中, 我注意观察, 写观察日记, 把一些观察日记拿出来与我的学生分享, 让他们在分享到一些趣闻趣事时激发起观察的兴趣, 希望自己也能把看到的一些新奇事物记下来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学生邀请我和同学们分享他们的观察日记时, 我总是很高兴地听, 及时表扬他们无私奉献———愿意把自己仔细观察得到的原始写作素材拿来与大家共享。如果有可能, 我希望他们带我和大家一起去共观察同分享, 然后我针对学生观察得到的记录提出一些观察及记录的修改建议。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 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事物时, 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 使学生观察能有的放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 进行有条理地观察。同时注意有重点地观察, 观察要细致。观察过后要写下观察记录。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进行积极的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对观察产生一定的兴趣, 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之后, 我们要经常督促学生细心观察, 写观察记录, 并且在书写观察记录时最好结合自己的思考, 努力在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时, 能看透事物的本质。长此以往, 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了。

二.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报刊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 大量读书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教学中, 要让学生大量读书, 增加阅读面, 提高阅读水平。精心选择好的文章向学生推荐, 可以是新闻、科普、故事, 可以是小说、散文、杂文, 只要有益于学生成长都可以读。

读书时, 要求学生进行摘录和写读书笔记。摘录下书中的精华, 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对书上内容的思考。只有动了笔, 做了摘录, 写下读书笔记, 才能把学生的思维融入进去, 也只有真正地思考, 读书才能消化。

摘录片段, 书写读书笔记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极好的方法。

三.加强背诵, 培养语感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这样写道:“古今中外, 善于写作的人, 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 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 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由此可见写作文需要积累的大量素材, 除了观察与阅读, 还需要背诵。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否则, 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教学中,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四.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日记可以记下我们看到的东西, 天长日久可以培养我们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日记可以记下我们读书读到的东西, 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日记可以记下我们读书想到的东西, 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写日记本身, 就锻炼了我们写作的能力。

浅析初中生作文能力培养“三要” 篇9

一、要培养学生立体的观察力

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这样的情景下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要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培养情感

写作总是与作者的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没有情感的文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没有的。但是,写作的情感往往是需要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学生特别是成绩相对较好的一部分学生,由于整天沉浸在学习中,来往于学校和家庭,为了升学,升入重点学校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与外界的交流仅在网络上。这类学生,常常被老师和同学冠以优秀生的称号,他们的写作由于没有情感的沉淀,为应付各种考试,编造就是也只是他们能用的手段。加上现在一些学校也放松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以及一些独生子女以理所当然的心态来对待社会、学校、家庭给他带来的关爱,写作训练就应该也必须加强情感的教育。

学校情感教育的突破口常常是师生的平等。师生只有真正平等了,老师才能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用心去打动心,用爱去赢得爱。老师放下自己的假面具,以一个活生生的人去教育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而不是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圣者,以没有笑容、没有苦闷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身份去从事育人的事业。应在学校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想到关怀,想到感动。这样才能塑造出有情有爱的学生,而不是锻造出统一面孔的面无表情的学生。

情感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一个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尊敬、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利,对于学生作文的写作也有利。在作文教学时也必须涉及学生家庭这一块,教育者特别是语文老师应通过作文与学生进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教会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善于通过细小的事件去挖掘出不小的主题。同样,家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应该从这里入手。

写作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把情感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不但是作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多的是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所有的语文工作者都必须把握住这点,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始终把情感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

三、要培养学生深层立意

所谓深层立意,就是以小见大法,就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做到“借一叶而知秋,以目尽传精神”。写作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就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求立意深刻。

深层立意,是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为儿子买桔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而《平民总统孙中山》一文的作者马庚存,也就是通过记叙孙中山先生日常生活的六件小事,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身体力行做人民的公仆这一伟大而优秀的品行。

初中生作文兴趣的培养策略 篇10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一般说来, 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处于入门状态, 而我们却偏重于给学生讲方法、说套路、传技巧, 这种起点过高、要求过严、目标过大的做法是脱离学生实际的, 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害怕作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相应年龄层次所具备的作文能力和素养”作为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位。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遵循“从实践中来”的教学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在教学中, 作文要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有话可说, 对他们的要求恰到好处。鼓励学生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使学生把写作看作是一种愉快的“自我放纵”、“自我乐趣”,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作文的兴趣自然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树立学生信心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萧伯纳说:“有信心的人, 可以化渺小为伟大, 化平庸为神奇。”这就强调了凡事要有信心的重要性。作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倾注身心, 帮助学生发现优点, 体验成功, 树立信心。我们要让学生明白, 作文, 其实是生命的本能。每一个孩子天生会作文!说话, 本身就是有声无形的作文;而作文, 则是有形无声的说话, 这之间仅仅是变换了一下形式罢了。人人都有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并不难, 不过把你做的、看的、听的、想的东西写出来。作此分析, 就是为了让学生消除畏惧感, 打破作文的神秘感, 这样信心也就随之而来。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身边事, 说心里话, 并给学生的作文记较高的分数, 用评语多加赞美和鼓励, 让他们对写作产生信心。有了信心, 自然也就有了写作的热情和欲望。

三.重视基础训练

每一篇优秀作文的诞生, 都要求小作者有较强的领悟能力与思维能力, 有充分的生活素材任其取舍, 有丰富的词语句子为其运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一是坚持记日记。日记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所以, 记日记是学生课外作文基本功训练的最有效的途径。二是坚持语文课的说话训练。每天语文课上课之前, 抽三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认真观察生活, 体味生活, 重点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内容变化要活泼自由。通过说话, 引导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取舍, 详略进行安排, 认识辨别真善美丑。三是坚持晨读午诵。有计划地选取优秀篇章朗读, 让学生在积累自己生活素材的同时, 学习别人的选材、立意和表达, 博采众长。中学生作文须经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反复训练, 方能体味其中的甘苦, 掌握写作技能, 以至感受到作文的乐趣, 最终形成个人的兴趣。

四.引进电教手段

初中生毕竟不比小学生, 可以常为写作文而设置一点游戏或进行一些表演活动。可喜的是, 在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 大量的信息资料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动画等手段呈现, 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汇于五彩斑斓的动态画面之中,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 从中唤起学生的记忆或再造想像。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适时、恰当、合理、灵活的运用电教手段, 能极大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电教媒体鲜明的可感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能突破时空限制, 把人、事、物、景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运用电教手段变虚为实,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电教手段, 还能给学生提供作文材料, 解决学生无话可写的难题。实践证明, 积极地采用电化教学手段, 把它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启发兴趣的途径。

浅谈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11

初中是小学生告别童年的阶段,也是心智慢慢走向成熟的时候;但仍然处于比较懵懂、天真的状态。在写作文时,学生往往觉得没什么轰轰烈烈的、深刻难忘的事情发生,无从下笔。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在初中阶段我们提倡学生写记叙文,即把平时发生的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生活事情记录下来,关键是能把事情完整地记录下来,知道如何筛选事件,再来谈如何把作文写好。

学生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所以在一次作文的命题时,我选择了“成长”二字。学生通过叙述一件事,内心有所觉悟,自己的心灵得到成长,逐渐摆脱了幼稚天真、不成熟的想法。就像《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从开始的贪玩、幼稚、不上课,到认真地上最后一堂法语课,并感受到作为一个法国人,再也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痛,心灵得到成长,在最后一课结束时,已经变成一个爱国、懂事的好孩子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会告诉学生,不是发生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才能写出好文章,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时生活上的一些小事,也可孕育出真挚感人、内涵深刻的文章。关键是,这件事是不是让你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没有感悟。所以,在训练中,我会给小孩归纳一个模式:一件事→内心感悟→成长。让小孩有一个框架可以依据,不会无从下手。

其次,我们在教语文时,会讲到课文的结构。我会借助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写作要有始有终,就是课文结构中的“首尾呼应”,开头或铺垫,或开门见山,结尾再次点题,起到结构完整的作用。如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开头是“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头就点题,结尾是“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第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一样,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不知从何下笔,苦思良久都毫无头绪,但是,一旦起了个好头,就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那么,应该如何开头,开好这个头呢?听了一节深圳市教研员端木老师的公开课之后,受益匪浅。她提出:要开,就开漂亮的“凤头“。在授课时,她先给出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开头,并控制好字数,写完要数一数。写完后,展示学生良莠不齐的习作。接着,端木老师展示了一些经典名著精彩的开头,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35个字,却包含了时间、人物、事件,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勾起读下去的欲望。又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开头点题,并为小说营造了一种氛围。开头极短,却意境又无比丰富。端木老师最后还给出开头段的特点及功能: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全文张目,开启下文

交代必要的记叙要素

直白交代或潜设缘由

语言简洁,字数有限

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

在她的指引下,学生重写刚才的开头,都有很大的进步。

在平时,我们可能会抱怨,怎么学生什么都不会,这个不懂,那个不懂,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明确告诉学生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如果我们指导不到位,学生是懵懵懂懂的,他又怎么可能做得好呢?所以,在教学作文时,我会先告诉学生,作文的基调是写一件平时的小事,而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让你有感悟的,其次,定好框架,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无论你文章如何扩展、抒情,到最后,还是要回归题目本身,做到有始有终。然后,开好头,给自己铺垫一个平台,让自己创作出行云流水般的好作文。按照这几点,先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再慢慢提高,写出意境深远、出类拔萃的好作文。

初中生在作文中如何抒情 篇12

一、源于生活是王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什么比由衷而发的情感更能打动人了。一切真实的情感均来源于生活,在写作时要注重情感抒发的真实与细腻,拒绝“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情假意。

(一)情感抒发真实贴切

著名作家史铁生在《悼路遥》一文中,抒发他对年仅42岁的作家路遥猝然离世的伤痛。史铁生这样写道:他不是才四十二岁吗?我们不是还在等待他在今后的四十二年里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吗?如今已是“人生九十古来稀”的时代,怎么会只给他四十二年的生命呢?这事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哭的问题。史铁生用“这事让人难以接受,这不是哭的问题”来表述内心真实的情感,哭已不能表达内心的伤痛,贴切而自然。

(二)情感脉络曲折细腻

情感的抒发,在真实贴切的基础上若能注意将发展的脉络细腻地表现出来,让读者的情绪随着文中人物感情的变化而起伏,则另有一种“曲径通幽”的妙处。最典型的莫过于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当二十岁的朱自清将乘火车去北平时,父亲叮咛再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当看见父亲攀越月台去买桔子时的背影,“我”因感动而落泪;当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时,“我”因惜别又落泪;许多年后,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回忆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不禁流下思念的泪水。全文由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到感恩思念,情感波澜起伏而又逐层深入,曲折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就了《背影》一文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理趣相伴情味深

古人言文章“有文气”,即指文章“知”“情”“文”并重,“情”指情感,“文”指语言,“知”便是理趣,即文章想要表明的道理。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道理应准确自然,这样才能启迪读者的心智,使得情与理真正交融,意蕴悠远。

(一)表达哲理准确自然

陆游曾说“惟天下有德者,乃能尽文章之妙”,写作者的思想高度决定文章的深度。“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这里的“意”便是思想,人世间的万物只有赋予一定的深意才具灵性,情感的抒发也是如此。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便是这样的典范,范仲淹在批判迁客骚人或以物喜或以己悲的悲观情感后,自然抒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怀,这源于作者内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怀。

(二)启迪心智意蕴悠远

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充分表达出对老人的崇敬之情,这固然是源于老渔夫独自与大鱼搏斗的勇气与成就,我们也不可否认,老人“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人生信念更是让人对其肃然起敬的重要原因。画龙点睛的语句不仅启迪读者领悟人生的道理,更使文章的情感抒发有理可寻,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三、写作技巧不可少

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曾说:“有人认为艺术的技巧可以归纳为若干‘规则’,熟悉了这些‘规则’,就能写出有技巧乃至技巧高的作品。”文中的观点固然存在有失偏颇之处,但写作者若有广泛的生活作基础,又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那么,写作技巧的运用则可给文章的抒情锦上添花。

(一)内容不妨多些渲染

“渲染”原是绘画里的一种艺术技法,这里是指不改变作品依照时间顺序或因果联系建立的基本架构,只是突显写作者需要强调的对象或事件,微调或转变叙事效果,从而影响作品的整体叙述情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妨从以下两点进行尝试。

1. 渲染景物,烘托气氛

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

这是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的一段景物渲染,借助风雪、大树、寒月等景物,烘托出当时紧张甚至恐怖的气氛,从而抒发出当时人们内心压抑的情感。

2. 渲染事件,突显情感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段历来为人们称道,黛玉葬花时,其身世的不幸又加之敏感多疑的性格,令她对花垂泪,不禁哭出《葬花吟》。

《红楼梦》中这一经典事件的渲染,让我们从《葬花吟》中读出林黛玉对自身遭遇的感叹。因葬花事件而引出的《葬花吟》将林黛玉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二)语句不妨多些雕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倡言“为文之用心”,就是强调如何将情感用华美流畅的语言表现出来,在这里,我们不妨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1. 句式整散多结合

从语法上讲,整句是指内容相近、结构整齐、音节和谐的一组句子,而形式不同、自由活泼、富有变化、长短不一的多个句子,则叫散句。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气势。

莫言在《欢乐》一文中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这样抒发内心的愤怒:不是我亵渎母亲!不是我亵渎母亲!!不是我亵渎母亲!!!是你们,你们这些跳蚤亵渎了母亲也侮辱了我!我痛恨人类般的跳蚤!

这段文字前三句为反复式整句,与后面散句相结合,越来越强烈的愤怒之情逼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抒情效果强烈。

2. 修辞手法巧运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等,在写作时恰当选用一些修辞手法来雕琢语言,会使情感的抒发更加精练、强烈。

高尔基《在人间》中描述这样一个场景:鸟雀的狡猾惹得我发笑。一只天蓝色的山雀专心而仔细地瞅着我的一个捕鸟器,明白这个东西对它有危险,它就侧着身子走过去,动作灵活而且毫无危险地从捕鸟器的那些小棍之间伸进嘴去,把麦粒叼走了。

这段文字运用拟人手法俏皮地写出鸟雀的狡猾,也写出了我对这只天蓝色山雀溢于言表的喜爱。

总之,在平常的写作中努力做到“知”“情”“文”并重,让“知”与“文”更好地为“情”所用,这样的抒情定会美丽动人,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董乃斌《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王德威《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复旦学报》2008年第6期。

[3].于为苍、李倩《一泓真情心底来——论散文的抒情艺术》,《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上一篇:香港权证市场下一篇: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