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引导(精选12篇)
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1
一份中考语文试卷有选择、填空,还有阅读,而最让学生头疼的恐怕是最后那50分的作文。每当监考时,我总看到有许多考生抓耳挠腮。实际上,学生们都意识到了写作的重要性,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大喜欢写作文,对作文感到害怕、厌烦,一提起笔来便头疼不已,搜肠刮肚也难以下笔。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好作文的心得。
一、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先要打好一个基础。
一个基础指的是平时的积累。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前人的总结,充分地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只有正确地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才谈得到写作技术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要学会积累。怎样来积累材料呢?
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文同样是一种艺术。所以初中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记录下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会表达得真切感人。因此,我引导他们要认真观察生活,让他们明白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只有懂得观察,会观察,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纷呈”的生活素材,写作才会有东西可写了。
其次,要多读多看。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言简意赅地表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还有专家指出在准备中考作文时头脑中至少要装50篇范文,语文的学习同英语的学习一样,也有语感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你平时读的文章多,作文就能写得顺。
最后,要学会记录,有道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灵感时就要及时写下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比较少,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生活毫无感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皆有可能成为写作的材料。记录的时候不需要长篇阔论,一两句就可以了。另外,通过阅读相应的作品有所触动,受到一定启发,并摘抄美句妙言,记下点评之心语。这样随时记录观察,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二、奠定了基础后,对“两个阶段”作考前操练。
第一阶段是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的内容,可以体现全文的思路,可以蕴涵全文的主旨,可以表明全文的特色,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起仔细阅读的兴趣,能使文章起到眉目传神的妙用,使人对这个题目好奇,让人有兴趣看下去。
可是,不少学生平时作文时,对拟题不是缺乏足够的重视就是不了解其要领和基本方法,因而所拟的文题不是平庸呆板就是陈词滥调,不是平淡无奇就是拖沓冗长,不是平实浅显就是一览无余,不是文不对题就是南辕北辙。由此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平时都要重视和加强拟题训练。我告诉学生,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有一个漂亮的题目。漂亮的题目要求有三点:新颖、奇异、真挚。如果能拟定一个新颖别致的好题目,则不仅能给文章增色,而且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令他们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对文章的得分有着很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就是写作文。首先是破题。破题,原是八股文的第一股,用一两句话说破题目的要义。我们已不写八股文,只是借来一用,泛指文章的开头。不要小看这一点,好的开头往往被人喻为“凤头”,我们往往从文章开头就可以看到中心思想,所以开头很重要,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弃。怎样才能写好开头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创新意识。破题创新,不同凡响,会给读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大大增加文章的亮点。
然后就是文章的主体。主体最基本的要求是充实。就像猪的肚子,应该是滚圆滚圆的,所以有人把好文章的主体形象地称作为“猪肚”。写记叙文时,可使用四种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穿插写作。一般使用语言、心理多些,可以把事情描写细致。写议论文时要有理有据,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若是说明文,则应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运用多种有效的说明方法说清具体的事物特征或具体的事理。
最后文尾要像豹尾一样,精悍有力。结尾时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万万不可贴不合的标签,不然的话开头写得再好,文尾也使作文逊色许多。
总之,引导学生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只依靠某一个方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再教给他们一些写作的技巧,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2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课堂的教育方式也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改进,课堂中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是从之前的一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如今的一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教学质量也因此而得到了很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现行教学改革要求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讲究从“一刀切”教学向关注个体差异的教学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正因为如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事物首先产生兴趣,才会进一步的自主去学习,所以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在激发兴趣的过程中,营造氛围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只是简单的交给学生做题的方法,而是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告诉学生们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们对自己学习的东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放低姿态,给予学生们更多的自由。教师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来讲课,而是应该在讲课的过程中走下讲台,去接近学生,真正的融入到学生中间去,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没有压抑感,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平等的沟通,教师要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既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要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只有营造出轻松自然地环境,学生们才可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份内的事情。
二、注重引导,加强沟通
要想真正成功的进行数学教学,就必须重视挖掘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使其主动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的整个过程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使学生不单单“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现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这说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知识的建立过程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波利亚曾经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要重视整个概念的形成,不断总结各种法则与定理,推导公式公式,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实物教具或实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高效而富有个性地学习。现实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所以有很多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不会学,即便是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因此,学校应开设有关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揣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老师参与的`比较少,所以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之后,学生通常会有两种表现,有的学生会主动去问老师,然后解决遇到的这些困难,而有的学生则不敢去问老师,只好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指的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让学生同学们各抒己见,毫无保留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思维的碰撞,可以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增强了合作意识,知道了合作不仅是一种请教,更是一种争论,还是一种探讨。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生之间,更可以发生在人与教材之间。其实,广义的合作,是发生在任何两种可以互相提供帮助的实体之间的。
五、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让学生把自学当成是一种习惯,首先要让学生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并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的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完全养成好的自学习惯。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就得培养学生计划学习的习惯。比如可以制定一个具体的课程学习计划,这一小结要怎么学,怎么预习,需要预习多长时间,重点学习什么,等等。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习的控制性,而且可以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制定学习计划,将学习内容合理分配到一定的时间表内,这是学习上的一个重要策略。制定计划,一是要做到切实可行,二是要努力按时完成计划。每天、每周的计划都能及时完成,那么成功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这样把每一次的自学过程都做好,慢慢地就会养成一个好的自学习惯,也就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学能力。
浅谈如何引导初中生写出好作文 篇3
【关键词】写作引导;树立信心;加强阅读;分类指导;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31-01
让中学生写好作文是我们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怎样让初中生对作文感到兴趣并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呢?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急待的一难题。这些学生的作文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内容可写,不知从何处写起,不懂的写作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下面几个手段来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1 学会放松,树立信心
初中生对作文大都怀有一种恐惧感,厌恶感和不同程度的神秘感,一提到作文,头脑中就一片空白,没有内容可写的念头。导致写作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对作文优心忡忡,穷于应付,记留水账的方式。要改变这一状态,首先要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培养自尊和自信,学会放松自己。
要放松,教师先要尊重、信任学生,让他们感到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放开思路去想;在我们校园内挖掘材料。作文就是把心里要说的话如实地写下来,只要围绕中心完整而畅通地写清楚,就是一篇好文章。如:联系我们学校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把你看到,做过的好事记下来。那就是一篇佳作。学生所潜藏着的内在力量就能爆发出来,作文的兴趣也会随之而产生。
2 勤写日记,积累素材
作文是学生一般不重视观察,也不会观察,动起笔来不知从何处下手。写日记可以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各种人和事、景和物,包括它们的形、色、味,情。开始不一定每天都写,可在一周内选择些有意思的内容记下,慢慢过渡到天天写日记。为了防止把日记写成“流水账”,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围绕一个中心去观察、思考、表达。对学生写日记不能要求过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言两语也可以。只要是他们观察得来的都应该肯定。长期坚持,就会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积累起丰富的作文素材,作文时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如:学校开运动会时把热闹的场面写下来;我们班举行篮球赛;参加拔河比赛等就是一好的题材。
3 加强阅读,提供范文
学生作文的缺陷之一或者是言之无物,或者是无话可写,因此,教师除了让他们认真研读语文课文外,还应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供优秀的范文,推荐《作文通讯》《中学生作文》《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等杂志。
3.1 引导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是借鉴,也是一种吸收,说话和作文时表达是思维不入高级阶段的结果,读的文章了,鉴别能力就高,作文水平也随之提高。教师怎样进行引导呢?(1)读。多读一些名著《红楼梦》《三国》《水许》《西游记》还有课外阅读以及浅显易懂的科普作品等 。背一些名家名作和立意新颖、内容健康、构思精巧、语言精碎的短文。(2)写。在读的基础上写一写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自己的感受,或读课文的写作思路。(3)抄。把阅读时看到的好句子、好片段抄了下来、分门别类。以利后用。
3.2 多学习同龄人的佳作,《中学生作文报刊》上登载的作文多为同龄人的力作,具有较强的示范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推荐给学生阅读,讨论。模仿。本校、本班学生的好作文更是值得认真学习的范文。如我们班白明雅同学写的很好。在我校【田园】中好佳作,教师可以应用作文讲评,优秀作文展览,写作经验介绍,个别摧荐等方法展开广泛的写作交流、让学生有范例、学有动力、学有信心。
4 降低坡度,分散难点
降低坡度。训练某写字的重点时,对他们要求适当降低,让他们写得觉得简短些。比如,要求通过一两件事写一个熟悉人,对他们要求完整地写出一件事,突出这个人的某一特点就可以了。
分散难点。应当让他们多做些“化整为零”的单项练习,通过列提纲, 以标题。写片段等加强基本功。如写《我的母亲》,可以让他们从外貌、语言、动作、劳动态度、业余爱好等方面列出提纲,然后按照次序一部分一部分地写,最后进行组合,串联,便是一篇内容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了。分散难点进行训练的好处是;目标单一,针对性强;练习时间短,易见成效;短小明了,便于驾奴。
5 找出弱点,分类指导
教师可把本班的学生分成几个类型,而后分类指导,对“症”下“药”。一般来说,作文可分为四类;(1)各科学习都差。这类学生各门学科成绩都不好。对作文毫无兴趣,应付出来的文章让人不知所云。(2)写作能力低下。这类学生很想把作文写好,但不知怎样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情达意、文章思路不清,结构混乱。(3)思路方法不对。这类学生大多重理轻文,看问题比较片面,认为写好不好作文关系不大。(4)缺乏写作常识 。 这类学生往往作文基础差,病句多、错别连篇,不用标点符号,语言干瘪,格式错误。
按类指出他们的主攻方向:对各科学习都差的,要先务虚后务实,在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作文兴趣;思想方法不对的,从学一点辩证法入手,改变其重理轻文的片面认识;对作文能力低下的,要让他们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下功夫;缺乏作文常识的,则从作文入门讲起,打好基本功。
具体可用如下方法补救;(1)加强面批。与他们当面作文的得失,及时而有效调动他们的作文兴趣。(2)全方位辅导。主要采用多种形式、多个角度的辅导。使单项辅导与综合辅导结合起来,教师辅导与家长、同学辅导结合起来,定时辅导与随时辅导结合起来。减轻他们的的作文难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6 表扬为主,激发兴趣
学生也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他们较别人更喝望成功,教师的肯定评价往往能够成为他们上进的动力。因此,当他们的完成一篇作文后,教师从激励的目的出发,对文章的闪光点,应及时指出并以表扬,使他们的写作兴趣,不断得到加温。
如:别致的题目,较好的开头或结尾,甚至一两处比较的自然的过度,或者富有表现力的一两个句子等等,教师都不防圈出,使他们看到自己正在进步,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写好作文。
另外,适当提高分数,多写鼓励性评语也同样收到激发兴趣效果,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一般都要先看分数和批语,这是代表老师对这篇文章的具体评价,肯定的评语和满意的分数都能明确表示老师对他们自己有能力写好作文。
与此同时,讲评时教师要他们的作文占有一席之地。即使是一孔之见,也要特别提一提、念一念、以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至于作文的缺点,要委婉的指出,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修改方案,他们知道毛病在哪儿,怎样修改。
实践表明,训练、辅导他们写好作文,是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以培养作文为突破口,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循序进地进行。这中间很可能出现反复,但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悉心指导,他们的作文一定越写越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作文题目.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 陈毛美等.《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初中情境随笔作文教学引导艺术 篇4
观察是指有目的, 有辨析地看的同时, 调动其他感官、感知, 认识客体, 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我认为观察是一种直接经验积累。在情境随笔作文教学中观察是必要的获取写作材料的方法。但我们的孩子不会观察, 或是观察不到位, 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察时的引导。
在一次情境随笔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观察一支铅笔, 要求从这一观察中悟出一条人生道理, 并写出一段简短精辟的话。我手拿着一支未削的铅笔, 让学生观察它的外形、颜色、结构等方面, 学生兴致勃勃地观察便很快地回答了我的提问。有一个学生马上说:“笔直的干, 直如峰, 我们就像铅笔一样挺直腰杆做人。”其他同学给予了一阵掌声。接下来, 我又拿了一个卷笔刀削这支铅笔, 让学生站在铅笔的角度思考削铅笔的过程。对于铅笔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一下就安静下来面面相觑。过了几分钟, 同学们想出了一些答案。有的说:“这是一种磨难, 削去的不仅仅是身躯而是幼年时的物质懵懂, 人生就是要经受起磨难才有美丽的人生。”有人说:“这是一支时间柱, 削去的是永远找不回的时间, 我们的生命也会像这支铅笔越来越短。”有人说:“这是一种奉献, 以自己的疼痛换来人们的便利”等等。此次训练学生思维挺活跃, 从小到大, 从浅入深, 在观察中过度了较难理解领悟的层次上。这样的观察与领悟将成为学生写作的良好材料, 积累了写作的经验, 可以灵活运用。
二、引导学生感受
感受是指作者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观察到的事物给人一种视觉冲击, 但要积累成内心的东西那就是感受这一过程, 感受是对生活观察的积累。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在游戏中引导孩子感受会真实些。我在一节随笔作文课上做过这样一个游戏: 在黑暗中摸索。刚刚教授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 对作者的许多感受, 学生无法理解,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节作文课。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用一条黑布将一个孩子的眼睛蒙上, 让另一个学生搀扶着他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就是在箱子里摸索, 并要求不用嘴的方式把摸到的信息传递给搀扶者, 回来时说说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在黑暗中你是什么感受?”“当你在摸索老师所要的事物时, 遇到苦难时你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如果, 你不仅看不见而且不会说话你会怎么表达自己?”学生很兴奋!争先恐后争着说。大家抢着说, 孩子们说出了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 我顺势引导学生作文“海伦, 我想对你说……”
在游戏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海伦的艰辛, 体会到了海伦的坚强!从而明白莎丽文老师的耐心, 教导有方都是出自心中的爱。许多孩子在随笔中提到要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残疾人。顿时, 我发现孩子长大了。
三、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形式, 多为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不是由少数几个人主宰的“新闻发布会”, 不是问答形式的简单交流, 也不是例行公事的“客套的讨论”。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围绕学习课题的集思广益, 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相互碰撞启发。为了提高小组学习的效果, 教师要对小组间交流进程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
基于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现状, 我让孩子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的相关视频。让孩子们观看后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在展示前让孩子们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总结几个小点。这时孩子们的讨论往往较为盲目, 缺乏技巧, 那么讨论将失去意义。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 观察成员整体的表现状态, 制定不同的方案。①如:组内成员参与度高的小组可以选择中心发言式, 一人作中心发言,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形成统一意见。②再如:组内成员较为沉闷, 参与讨论的人少, 那么可以选择先写后说式, 先单独思考到纸上, 在进行组内交流讨论。③还可以选择谈话记录式, 即是组内选出一名学生记下发言人的观点, 最后汇总, 组织整理班上交流。
小组讨论后, 教师要组织全班各小组的讨论。教师将扮演激发各组发言的主持人的角色。在小组代表发言表明观点后, 教师不急于发表意见和评价, 除非有些原则性错误, 待各小组汇报完, 学生自己评价对比, 比出优劣。
四、结尾
情境随笔是打开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情境具体形象, 让学生的思维有个着陆点。学生写不出作文是没有相关的直接经验积累, 若给他一个情境给予适当的引导就更有利于学生寻找到写作灵感。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当堂命题指导, 学生闭门构思习作。尽管在课堂上老师指导“有方”, 学生的习作仍难登大雅之堂。原因出在学生写作缺乏情境。情境随笔教学重在给学生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教师适当适时机的引导, 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作思维。
初中语文课堂引导法略谈 篇5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语文老师都普遍存在这种观点:“语文难学”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会学,许多语文学科的前辈都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也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一年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虽然很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利用竞争引导
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烈,有竞争意识。基于这种特点,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学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本学期,我在所教班级设立了语文擂台,由学生设计了颇具特色的板报张贴于墙壁之上,学生还效仿《青苹果乐园》的风格,取名为“初露小锋芒”,充分体现了自我的个性,于谦虚中见锋芒。我们师生共议,在板报中设立了演讲、作文、小楷、周记、古诗、活动等栏目,将每天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周记、每次作文以及每天的小楷定期进行评比,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每次各项各设若干名优秀,逐步累积,准备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适当给予鼓励。在这项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与,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也不甘示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作文写不好的在小楷上多得分,小楷写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工夫,周记写得少的就在课堂演讲上多谈谈,平时作文写一篇的都争着写两篇。适逢奥运会,大家写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周记、作文屡奥运会火炬传递及开幕式,就连平时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周记就垂头丧气的男同学也兴趣勃发,周记本上的内容明显有所增加,课堂演讲更是振振有词从法国谈到韩国,从来卢谈到中国的队员,甚至那些复杂的外国球员的名字都背得滚瓜乱熟,一改从前羞涩、难开其口的风格。在各种活动中,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有一种在语文的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由此可见,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素质教育当中,能丰富语文教材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搞好媒体引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老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老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变,电子设备将取代纸和粉笔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多媒体已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不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又如在做《说话训练》时,我选取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画《大眼睛》,春城的一场春雪的图片以及环境污染的录像片,使学生在图声景的感染中,有感而发,即兴发言,侃侃而谈。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更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评议表达能力,锻炼了口才,并且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教学更为直观,可谓一箭三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值得推而广之。
三、做好活动引导
叶圣陶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力的同时养成习惯,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作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素质,从而促进自我人格的全面完善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已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读书汇报会、办墙报、手抄报、搞社会调查、书法比赛、参观学习、歌咏比赛、作文大赛等,必将极大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我在所教班级开展了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小楷展览比赛、优秀作文展览、周记评比等活动,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的因材施教。
四、提倡幽默引导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概念较晦涩,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觉得难学就开始厌学,面对此种情况,教师要因势利导,深入浅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常常是铃上声一响,同学们便唠叨开了,“又是老北京的故事”语文教师对此常常无可奈何地慨叹:“学错了学科,进错了门”那么如何让学生由厌学到好学,想学语文呢?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我认为,适当而不低俗的调侃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在课堂前,我常和学生一起谈谈时事,侃侃足球,聊聊网络,说说追星,论论电视。无论是《实话实说》,还是《焦点访谈》,抑或赵本山的幽默小品都能在笑声中给学生一丝启迪,大家在笑过以后会有很多的感悟。我常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有名人一轶事,有幽默故事,有哲理小品等等。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猫和老鼠》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爱看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是关于猫和老鼠为什么会成为敌人的,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平时基础很关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平时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觉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入手,使他们在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好语文知识,同时陶冶情操,懂得发现美,分清真、善、美、假、丑、恶。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做一个牢记“八荣八耻”的好学生,好公民。
浅议学生语感之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这最要紧的“首要任务”并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真正重视,更没有认真去落实。近几年渐起一股语感探索热,有一些研讨争鸣文章见诸教育刊物上。本文想就对语感的认识和培养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语感及其构成
就阅读所及,归纳人们对语感的理解,笔者认为,“语感”应包括“语感素质”和“语感技能”两个层次的含义。
语感技能“是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思维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复合,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司性,是自动化了的意识活动,是听、说、读、写中自动化了的部分,是先天的素质和后天的‘积淀’相融合的一种心智技能”。“是一种社会的人对具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对象的全方们的反应”。这是一个外在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具体地体现为一种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的功能。实际上,人们常说的语感是指这种“语感技能”。语感技能的基础和前提是语感素质,语感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语感技能水平的高低。语感素质包括语言因素和认识的情感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它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情感的素质的综合。这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心理能力。语感素质既有先天的因素,更有后天的因素。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依赖于后天积淀。这个“积淀”也就是培养积累,其中,既有感性的成分,更有理性的成分。感性成分是语感主体对无意识地接触的一切言语对象的直觉印象和感受。理性成分是语感主体的一切有意识地对言语对象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它包括语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主观上的主动获取、吸收和客观上的被动输入、渗透。理性成分里面自然应当包括评议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理性的评议基础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素质的层次。对于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说,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所进行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全面系统地教学语言基础知识,从而着力对学生进行理性的语感素质培养。这种语感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形成和提高语感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最要紧”的“首要任务”。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主要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期深度、文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养目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科特有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必须集中力量搞好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真正落实“双基”教学的任务,才能真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
1、在读写中感悟、增强。
阅读教学历来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是其教学效果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阅读语感技能提高十分缓慢。其原因就在于对作为言语对象的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步入了误区。老师往往仅在语表意义上兜圈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目中课文只是些抽象、干巴巴的内容梗概的筋和毫无生气的语言符号。课文的阅读教学,根本着眼点应使学生增强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表达什么”和“怎样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而“怎样表达”则是语文科教学的侧重点,更为重要。对语文来说,明白“表达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怎样表达”这一主要目的。准确地把握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这一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感受。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感觉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时,这一感受尤为突出。学习鲁迅的杂文,单凭分析思想内容,讲解写作风格和一般地读读、写写、听听、练练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而要抓信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语调——他的恨,他的爱,他的讥讽,他的赞美,他的内心世界,他的丰富感情,听他的语调便全能感受到。他的语调又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比如,善于借标点符号的巧用来表达特定的语调,从而传达他的含蓄而强烈的感情,便是突出一例。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在“表达什么”这一点上完全一致,只是后一种写作比原句少了三个逗号而已,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独特表达形式中的强烈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最需要让学生感受到的。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得知柔石等被害的消息时写道:“原来如此„„”一个惊叹号连着一个删节号,蕴含着无限悲愤之情:反动派竟然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政府竞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这句话中的惊叹号表明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震惊,删节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怒、仇恨和对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启发引导学生对这一表达形式,有新的感受,这也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形式而内容再回到形式,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表达什么”),更要有所感(“怎样表达”)。只有这样,语感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至于写作,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较高的认识水平,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较强的表达能力等。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固然不是语感能包容的,但表达能力却与语感有密切联系,语感素质达到一定水准就能使作者一写就顺。按《大纲》的要求,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较好地解决语言问题。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语言表达被列为重要一项。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语不得体、句不顺畅的毛病,正反映了学生语感素质的严重不足。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加以强调。
2、在听说中提升
听、说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具有读、写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的思想的影响,又囿于“受教育就是升学”的狭隘认识,广大语文老师至今对听、说教学并未真正引起重视和认真落实,因此,有必要特别加以强调。
语感具有敏捷性和准确性的品格,就此而论,听、说教学对于培养语感素质有着如下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听,可以不断接受时事形势、科技、文艺方面的最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说,可以畅抒已见,说问题,谈看法,随机应变,将有关内容勾连起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有利于发展语言发送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感情借助圆满的口语形式进行交流。自己是听者,就要听懂对方所说的内容含义和辩别其表达形式,以作出相应的反应。自己是说者,就要适应听众,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以说服对方乃至感动对方。而这说要求赋予所说的话具有实际有力的内容和意义,要求听者运用倾听来调节自己以适应需要。
第三,有利于活跃思考,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什么是听话?无非就是听话者边听边思考说话者说的是什么。而说话就是说话者用口语形式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传达给听者。这种有效的听和说的过程,也就是培植双方思考力的过程。说者归纳整理自己的思考使之条理化,并转化口语,听者经过自已的归纳整理抓住要领,使对方的口语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内容,双方都深化和发展了自己的思考力。
第四,听、说训练,特别是说话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言语对象的多方面的准确的直觉感知。例如,我们引导学生把话讲得清晰、正确,用语准确无误,别讲错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评议的正误感。我们让学生在说话时注意用词的分寸,别讲过头话,别讲辞不达意的话,而且要注意说话的场合与对象的特点,要讲得体的话,这是在锻炼学生评议的分寸感。我们让学生在作较系统的表述时,注意句与句的衔接与过渡,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讲话中具有一种流畅、通达的气势,能一脉相承的讲说,这就是在锻炼学生评议的畅达感。我们让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请求与意见,学习达到那种“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的境界,即以较少的情味深长的话打动对方,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情味感。我们让学生在朗读练习和成套讲话练习中,学会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高低升降的语言,有快有慢的语速,做富有节奏的讲说,让人感到动听,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的节奏感,等等。也就是说,语感素质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如上述的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与节奏感等,都能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听和说的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语文学习》1993年第5期。
[2]王尚文:《语文教学的错位现象》,《教育研究》1991年第10期。[3]吕俊华:《谈体会》,《百科知识》总625期。
[4]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语文学习》1990年第9期。
[5]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6]《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语文学习》1985年第1期。[7]《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奏响古诗教学中美的旋律
古诗文是我国灿烂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中化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语言美、自然美、艺术美、情感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一、用诵读来尽情地渲染美
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要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繁锁的讲解,在青少年中实施中华研讨文的诵读工程。童年阶段是人最好的记忆时期。背诵是记忆的根本。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顺应了儿童爱读、爱背、记力强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
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性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在国人中广为传诵,绵绵不绝。古诗四声抑扬顿挫,联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因此,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得滚瓜烂熟;引导学生变着花样背、听背、跟背、自背、领背、对背、齐背、倒背如流。宁可三日元食荤,不可一日不读诗。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记牢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读读背背,不断地积累;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上,不断地加深民族经典文化的积淀,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必将激发他们对灿烂的文明的向往,扬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风帆。因此,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
二、用感悟来纵情地欣赏美
古诗文中异彩纷呈地闪耀着美的光华,令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其描景记事写人表意,无不悦人目、动人心、角人思、怡人情。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灵王国。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殴阳修《六一诗话》)。因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感悟,无须讲解。繁锁的讲释,难以探索微义,也违背了诗的规律。因此,古诗教学,要力避繁锁的讲解,也无须旁征博引,更不必探幽发微,否则就会破坏其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那么,教师是否因此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读悟欣赏诗文,在学生提出疑义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知美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共鸣。
在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乡村美景的向往;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可以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表演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的情状;还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想象“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歌”声如何激昂动听;“一叫千门万户开”,开门者是何人?
课本中每首诗都有插图,诗句描写的情景,借助图画再现出来,使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感。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文中插图,帮助学生读悟诗意。如用多媒体课件广大《画》诗的插图,展示《画鸡》诗中乡村早晨鸡叫门开的情景。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使人心驰神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般的古筝乐曲来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质朴的乡村田野中去,领略大自然的风情,接受美景的熏陶。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读者的意会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太空中翱翔。如让学生闭眼想象《画》一诗的意境,把诗的画面在头脑里“过电影”当学生进入遐思状态,教师轻声柔情地描绘情景——师:„„春姑娘悄然离去了,而山花依然烂漫„„
生:„„(浮想联翩)
师:这是一处多么迷人的景色啊!同学们猜到了吗,这首谜语诗的迷底是什么?
生:画!
三、用体味来入情地再现美
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习古诗,可以启人心智,可以陶冶情操,要以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而获得的。因了体味,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人,启迪了人,从而达到诗与人相谐相融的境界。这种体味,是一种流动着的心态,它要求学生不但动口,还要动心,更要动心,同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再现美的情景,升华美的格调。课文中每首诗的教学大都安排了扩展活动,如让学生学了古诗后,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此外,学校不可以常年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使诵读研讨蔚然成风。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如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样,诗与意想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6
当前,广大农村学校的高中学生就连汉语写作都写好,何况是写英语作文。他们写出的句子大多都是,汉语语序的词汇翻译堆积。这让我们老师感到很是懊恼。我对其认真思考、究其原因,发现他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1.学生根本就不懂汉语语法,就连什么是主语、什么词做谓语以及什么词作宾语,他们都一概不懂
2.他们更不知道英语的句子语序了
3.他们连有多少种词,以及词在句子中的作用都有很多不知
二、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方法
1.从词类下手
词类:大分为实词(名词、形容词、数次、代词、动词、副词)和虚词(冠词、介词、连词、感叹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的词为实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的词为虚词。
(1)名词(事物名称的词)在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
(2)形容词(事物特征、特质、特性、特点的词)在句中作前定语、或表语。
(3)数词(数量多少的词)在句中作主语、表语、定语等。
(4)代词(代替事物名称的词)在句中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同位语。
(5)动词(表示动作的词)在句中作谓语。但变形后可作主语、表语、宾语、状语。
(6)副词(表示动作特征特性的词)在句中作状语,我把它称作小状语。
(7)冠词(有一的概念,无实在意义)只用在可数名词单数前和一些短语中。
(8)介词(无实在意义,表示方位、方向的詞)可用在名词、动词和时间前。
(9)连词(无实在意义,只起连接词与词,动作与动作,句与句或段落与段落的作用)。
(10)感叹词(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气,情感的词)。
2.从汉语语序和句子成分讲起
汉语语序:(定)主(状)谓(定)宾(补)。即: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支叶分清楚,定语必须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一般来讲,大状语为时间、地点、目的、方式、比较、结果等,可以提前放于句首。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像“我很漂亮。”这类句子,只有主语和谓语,在英语中必须用“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来写或译,即“I am very beautiful.”即形容词作谓语的句子在英语中,该形容词前须加be
动词。
3.从英语语序讲起
英语语序:(定)主(定)(状)谓(定)宾(定)(补)状、状、
状……前定为单独的形容词充当。后定由短语、句子充当。(状)为小状语,由单独副词充当;状为大状语,由时间、地点、目的、方式、比较、结果充当;其中时间、地点可以是名词,时间、地点、目的也可以是短语,也可以说从句,而方式、比较、结果往往是从句。伴随状语往往是with短语或分词短语充当。
4.强化训练,假以时日
强化训练假以时日是指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有一定的收获,学生也才会有所成就感,兴趣也才会渐渐浓厚起来。他们才一定会有大的提高,他们的兴趣也就会随成就感的产生而来,而且会逐渐浓起来的。
5.适时调味,传授技巧
适时调味传授技巧是在学生喜欢写作以后,老师在适当的时
机再加以指导,让他们学会表达意思的整个过程。当然,包括怎么写才会使句子更有光彩等。
我们只有做好这五个环节,作文教学才会让学生懂得怎样写句子,怎样进行表意写作,才会把作文写好。一句话,这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多辛苦,多指导,讲解一些课文中没有的方法,如上述的:词类作用、汉语语序包括句子成分、英语语序和汉语的不同点,并且让学生记清楚、弄明白,再加以强化训练,让他们真正弄懂,才能改变写作中的很多错误;我们老师再适时调味,传授技巧,让他们的文章的句子更加光彩耀人,他们的文章也就更有欣赏价值了!他们也就会喜欢上写作!当然也才会把作文写好。
(作者单位 贵州省习水县第三中学)
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7
一、明确单元主题,把握写作方向,制定写作目标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学参考中的单元说明是这样定义写作的:本单元的写作主题为“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意在强调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并流畅地表达出来。而初一阶段的学生生活比较单调,他们不会留心观察和体会生活,写作中不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而本单元所选文章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写作思路,这些文章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以亲情为主题,兼顾了古今中外。学习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这个大的单元主题下,单元内的每一课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莫怀戚的《散步》题材虽然平凡,但意蕴却非常丰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馨、生命的可贵,使学生理解传统的孝敬观念;《秋天的怀念》则是表现无私、深沉、宝贵母爱的典型篇章,其中蕴含了作者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羚羊木雕》写的则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恰恰正符合初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读来感同身受;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则以优美浪漫的笔调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则更是一则以儿童为主角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聪颖机智。明确单元的主题与写作的方向,据此制定写作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从中发现自然之美、自然之趣和自然之理;引导学生用心感受校园生活,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家人,关注平凡的家庭生活。
二、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训练目的,确定训练内容
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为例,通过《散步》中的生活小事制定本课训练目的——观察生活。教师可以制定训练内容:写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要求(1)选取家庭生活小事来抒发真情实感;(2)150字左右。通过本课的训练目的,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地抒发真情感。《秋天的怀念》的训练目的可以定为感受生活,由于文中有极为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可以制定训练内容:用心去思考生活,要求(1)细致观察生活;(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4)200字左右。《羚羊木雕》记录了一件贴近儿童生活的平凡小事,所以要求学生写一件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可以制定训练内容: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要求(1)写你亲身经历的事,有自己的独到体会和见解;(2)综合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各种修辞手法;(3)200字左右。基于前几课的训练,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写作手法运用,以此进一步设计第四课的训练: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要求(1)仿写《金色花》或《荷叶·母亲》;(2)运用具体的形象抒发情感;(3)200字左右。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减少写作的难度,达到初步接触诗歌体裁的目的。
三、片段习作训练,单元主题升华,生成有效习作
在对每一课的单方向训练基础上制定本单元的作文设计:用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以本单元课文为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确定写作对象,选择恰当的写作手法,抒发真情实感。自拟题目,以生活中真实的故事为素材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经过每一课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学生的写作习惯会有所改变,而不是一味地漫天飞“绪”,而在落笔之前有所思考,在写作中尝试实践与运用,而那些没有写作思路的学生也会参照课文内容、写作训练来进行仿写,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写作方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又拓宽了他们的写作视野,为学生习作扩宽了领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提升作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思路与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积累写作经验。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中学的母语写作教学。我们国家在长期的课改历程中,也逐步摸索出了教材体系的新出路,教材内容排版发生了很大变化,体系比起十年前也有了许多进步。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容纳了所有母语的听、说、读、写内容。这样编排有利于加强各部分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衔接与过渡。在实际教学中,写作教学由于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指导,写作教学流于随意甚至缺失。对于单元主题的片段写作教学与训练,教师可以将笼统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将作文教学过程具体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写作中乐于动手,缩短学生由“生”变“熟”、由“拙”到“巧”的过程,从而提高作文的有效性。
摘要: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初中生写作水平普遍下降,写作耗时耗力,既没能通过写作提升语文素养,又不能把握好中考考场作文。要想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我们应积极挖掘教材资源,充分把握单元的情感主题,利用教材提供的写作手法、好词佳句,从不同角度入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词句、写作素材、写作技法并总结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单元主题,片段写作,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邹雯.新课程背景下对写作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13(10B).
[2]朱光潜,叶圣陶,梁启超,等.大师的作文课[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
[3]蔡明.用写作知识教写作的三种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15(9).
[4]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9(6).
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8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很多学校以安全为由进行封闭式管理,把学生关闭在四角的天空;减负举措不能落实到位,学生的课业负担实质上是一天重比一天,鲜有时间涉猎课外知识等。他们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空间单一,大有任它四季多变迁,我自教室岿然不动的架势。实践与理论双重的缺失造成学生在作文中胡编乱造。退一步说,时下各种作文资源泛滥成灾,如耍点小聪明,来个“对号入座”、“复制粘贴”,至多被老师批上“有抄袭之嫌”几个大字,那就简直是“省心省力”,这样的文章怎么谈得上写真事、抒真情?
实事求是地说,这里面有老师教的因素。如作文课堂教学,老师很少征求学生的态度和意见就给个文题,然后直接写作,撒手不问;要么来两句简单的理论解说,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和争鸣,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考:师生共同应付写作文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尽责的老师又有不少走入另一种教学误区。他们把学生科学化,用中考、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文章,分条列目,一一对应,把整篇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他们什么都考虑了,但少考虑了一点:作文是人文精神最直观的体现,怎么能简单地把解决物质世界问题的方法嫁接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这样的教学不但背离了作文教学的特点,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效率,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新意识,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
笔者始终认为,学生如果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归根结底来自心中有情,而情又建立在生活的积累体验之上。由此可见,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对于写作是何等的重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早就为我们概括过了。而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至于写作技巧之类则应退居次要地位。因为当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充盈的生活感悟,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那流于自然的文字如旭日之升腾,汪洋之肆意,是一气呵成、通顺畅达的,何须动一字一词。试想一下,并没有谁传授过半点的写作技巧,为何《诗三百》却成为千古绝唱?何况据专家考证,其间大多数歌者甚至是终日出没于田间沟壑的农夫。再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不走遍整个大汉帝国,又如何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似乎就为写作做了最好的注脚———写作源于生活,方能达到笔随心所欲,神与貌相合的境界。至于文章的开合承转等诸多写作技巧尚可以不作重点强调,因为学生不深入体验生活,就缺少好的写作素材,纵有娴熟的技巧也枉然;反之,在实践练习中技巧却是可以顿悟的,这和婴儿学步一个道理。如大人天天抱着去教如何挪步,那是怎么也不会的,将他放下来,说不定有一天这个婴儿就能晃荡地走起来。而时下一些主张仿写的理论,如教师把握不好度,就更难免让习作流于抄袭了。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深入自然,深入社会,走进生活,感悟人生作为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即使要求学生仿写,也应把仿写生活作为头等大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具备丰富的思想情感,为他们写作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真实而生动的材料,从而为他们写作打好真切感人的情感基础,为他们写作活动点燃创新的火花,毕竟躲在紧闭的大门里是造不出像样的车的。
那么,如何弥补初中作文教学的不足,给学生创造一个感受生活的舞台,创造一个说真话的机会,创造一个提升的空间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
引导学生自然体验。所谓自然体验,就是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零距离地亲近感悟造物主创造的一切生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季节不同,景致两异。人作为自然的灵体,肉体隶属于自然,思想又可超脱于自然,但这超脱必须借助眼前之景。古人作画,常自谓“胸有成竹”,这胸中一棵竹子,当是生活中上万棵竹子的浓缩。作文贵在有情,“情”从心从青。青为自然的色彩,色彩之美以眼睛观察为媒介,用心再去咀嚼,见峻岭而生崇高,见幽燕而生怜爱,见水乡而生优美,见落花而生悲悯,促使学生蕴藉丰富的情感。所以这一教学设想旨在让学生接触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去主动发现生活的乐趣,以自然灵秀之气陶冶性情,提高情感境界,从而拥有充盈的审美体验,寄诸于胸,书诸于文,定是美文。
这一教学设想可以将有组织体验与无组织体验相结合。“有组织体验”是老师选取一年四季中有代表性意义的节日组织学生到户外赏玩。如三月踏青,四月扫墓,九月赏月,十月寻秋,腊月玩雪等。“无组织体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因景自行观察琐碎的风物,然后畅所欲言,畅写所感。如就一朵花,可安排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观察何时开何时败,花分几色几瓣,香气如何学名为甚,引发内心感触为哪般……寓教于乐。这样的活动不必有心,不必无意,率性而为;亦不必分是否是作文课,因为作文教学时段可整可散,只要需要,二十小时不为多,一句点拨不为少,而两节作文课的最大的功能便可将过去的观察与体验进行文字整理。
引导学生情景模拟。初中生年龄尚青,阅历不深,各种情感经验不可能一一体验(即使是一位经历丰富的作家也如此)。但写作中,学生要时时因时因地因景因境构建各种情感的内容及形式。因此,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情景模拟。如就一种心理演练一个小品;如就某种人生价值观看一段影视片段;如就某种写作背景投影一些图片……在情景模拟中,教师尽量借助各种教学的辅助工具,将课堂的视听演练完美结合,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让学生在演练、欣赏等诸多活动中不断叩问自己的心灵,翻检自己的感觉,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并让他们把这种审美体验自觉得运用到写作中。至于他们从媒介中获取的体验深刻也罢,肤浅也罢,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得到了健康的熏陶,人格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形成于文,便是对真善美的正确理解。
同时,小组合作探究、分角色朗读、辩论、情景剧表演、影音片段欣赏……随着教学媒体的发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交流活动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所以为师者要积极开动脑筋,适时组织一些“名言警句汇报会”、“读书交流会”、“古诗文大冲浪”、“优秀广告赏析”、“小故事、大智慧”等活动,采用沙龙、演讲、朗诵等形式,共同探讨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学生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
另外,如条件许可,教师可邀请一些当地名人、作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写作积累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在节假日时,鼓励学生为社会、为家庭做一件好事,让学生以自身经历感受来创设一种情境,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用多彩活动来创设情境,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情景模拟,还原生活的本质,这也是作文的真实。
对于作文教学,2011版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告诫我们:“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以上两种教学设想的科学性在于能够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摆脱传统注重知识的传授大于学生主动获得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切合新课改的精神,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促就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两种设想可操作性也很强。
首先,这两种教学方法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欣赏需求。
青少年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思考世界。同时他们精力旺盛,好动,对一切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因此游山玩水,逗逗虫草,对于他们不仅不是件讨厌的事,反而会醉心其中、乐此不疲。像宏观的景物如大漠碧海,高山草原,旭日东升,长虹西坠,总会唤起学生的崇高感;像微观的风物如桑蚕吐丝,虫化为蝶,蜜蜂采蜜,蜗牛挪移,总会唤起学生的惊奇感。影片故事性趣味性更强,更是他们的最爱。试想,哪一位成年人不是从少时的影视片中成长起来的?与其限制不如指导观赏,将他们领向对真善美的追求,摒弃假丑恶,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其次,这两种设想配套资源齐全,有良好的社会认同基础。目前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硬件设施正在逐渐普及。不仅学校有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电视、DVD、电脑也普及千家万户,内容丰富的电教资源应有尽有。如果教师能合理组织,家庭能精心安排,资料共享将会受益无穷。学生在声情并茂、音像同现的空间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写作积淀了雄厚的外部基础。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教育也随之进行了全方位的试改,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如雨后春笋,教育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宽松过。单个的家庭也不再简单地停留于对物质的追求上,许多有远见的家长正在纷纷寻找更有效的家教的路子,对于经济上的要求更会给孩子以最大的满足。而以上的两种作文教学设想无疑契合了这种时代大背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文教学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工作,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把成功完成一张试卷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改理念下,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作文教学应担负着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任。因此,在现代作文教学中,用视听实践、综合性活动代替单纯的理论传教应该成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摘要: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不断地改革创新,但目前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仍不明显,依然存在着假大空等问题。原因有多种,但这不能成为语文教师安于现状的理由。本文着眼贯彻新课改精神,立足学生实际,提出两点教学设想:引导学生进行自然体验;进行情景模拟,激发写作热情。这两点设想可操作性强,主要表现在: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良好的社会认同基础。
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9
一、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写作方法与语言技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写作这种自我倾诉的活动, 虽然离不开灵感的迸发, 离不开生活的感悟, 但要将灵感与感悟诉诸文字, 就不能不依赖一定的写作技巧。再好的感悟与思想, 倘若离开了好的语言载体及恰当的表达形式, 内容就会大为逊色。
据笔者调查了解,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 写作时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道 (倒) 不出”, 之所以“倒不出”, 是因为缺少技巧的支撑。学生要想写得出来, 首先要过语言关, 如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清楚, 不存在语病;语句通顺、生动, 能准确描摹事物、表达观点, 等等。同样的道理, 初学写作的学生没有掌握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布局谋篇等写作基本功, 也会产生想表达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这样的困惑。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 获得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因此, 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讲授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系统, 用以指导写作。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首先, 教师向学生讲清作文要素, 如记叙文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六要素;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诗歌要注重语言的含蓄、凝练及意境的创设, 等等。其次, 要根据每一单元习作训练的文体要求, 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关写作知识, 以便学生对该次习作在方法上有清楚的认识。面对话题作文, 教师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点化。另外, 关于场面描写, 怎样做到点面结合, 记叙文如何开头能够引人入胜, 如何巧妙地穿针引线过渡, 如何画龙点睛地写好结尾, 等等, 这些写作的方法、技巧, 都可以借助一些经典范文的阅读生动讲述。当然, 在作文教学中, 应克服避免单纯地传授写作知识的做法, 密切联系具体的文本, 向学生讲解相关写作技巧, 这样可以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使学生便于理解, 容易接受。
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借鉴写作方法, 并尝试运用于作文实践中
写作方法的知识容易获得, 关键在于学会运用。学生了解写作方法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讲的就是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学生从书本或老师那里获得的写作方法, 总是要一次次地在具体的文本里验证, 才能融会贯通, 再把它一次次地运用于写作实践, 才能内化为熟练的技巧, 进而形成写作能力。因此,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特别重视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 学生由阅读进入写作, 在语言技巧和方法运用上通常感觉驾轻就熟, 写起来容易得多。阅读借鉴的对象多种多样, 可以是教材, 也可以是课外读物、报纸杂志, 甚至是同学的佳作。笔者常常指导学生运用“仿写”的方法, 帮助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还着重向学生指出仿写应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跟抄袭是绝对不能画等号的。抄袭是机械地剽窃别人的文章, 而仿写是阅读、借鉴别人的语言文字, 可以模仿文章的结构形式, 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模仿修辞手法, 也可以模仿语言风格;可以模仿作者的观察方法, 也可以模仿作者的抒情、议论的技巧……总之, 值得模仿的东西很多。世界文坛上很多作家都是从模仿开始, 步入文学创作之旅并取得丰硕成就的。由此可见, 学生作文离不开模仿, 也必须走模仿之路。这种做法目的就在于解决从阅读到写作之间的衔接问题, 引导学生在作文训练中自觉地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应该说是一个提高作文能力的好办法。
三、督促学生多积累、勤练笔, 将写作方法及技巧内化为写作能力
技能技巧的习得离不开亲身实践, 诚如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写作方法与技巧的获得亦是如此。叶圣陶在《写作漫谈》中强调:“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 必须常常去写, 规规矩矩去写。”可见, 懂得再多再好的方法, 不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练习, 就不能形成和巩固技能, 只能等于零。因此, 教师要注重督促学生多积累素材, 多动动笔杆子,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有感而发, 不无病呻吟。只要学生乐意写、天天写, 就会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就会不断取得进步。此外, 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每当看到一些美文佳句, 就要及时摘录, 丰富积累, 借以提高写作技巧。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周记。有的学生读的书不少, 但还是感觉不会写、写不好, 问题在于实践次数太少。就好像学骑自行车, 光记住骑车的技术要领不行, 光看别人骑车也不行, 必须自己骑上去, 经过多次摔打, 才能学会。学习写作文, 何尝不是这样呢?
此外, 作文实践要培养学生的纯真感情,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训练方式, 使学生作文不受约束, 自由抒发真情实感。在训练方式上应该体现多样化, 克服单一性, 追求五花八门的写作内容和不拘一格的训练项目。片段练习、观察日记、看图作文、读书笔记、观后感、演讲稿、生活随笔, 等等, 都可以穿插练习。作文批阅活动要提倡真诚的交流, 如学生写作, 教师面批, 生生互评, 就是一个真诚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教师独自坐在办公室桌前写上“内容充实, 语言流畅”之类的缺少情感的套话, 如何要求学生写作时说真话、吐真情呢?
总之, 只有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 不循规蹈矩, 勇于创新, 沿着由读到练再到写的路径一路前行,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瑛.语文学习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初探[J].学校管理, 2012 (5) .
如何引导初中生学好化学 篇10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其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也是催化剂。初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 他们对化学学习往往抱有好奇心。那么, 如何把这种好奇心转变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从生活实例引入, 水为什么会灭火, 煤燃烧后为什么变成了其他物质, 接着再做几个简单的实验, 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 从而使学生初步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当学生学到基础概念、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时, 常常会感到抽象难懂, 就有可能降低他们原有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把不稳定、暂时的兴趣转变化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教师必须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要讲化学的形成与发展, 要讲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如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造纸术、火药等。要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是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 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 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需要在实践中经过多方面的训练才能提高。因此, 化学教师必须使学生牢固树立自学为主、主动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阅读、查阅参考资料、记笔记、制订自学计划和完成习题作业, 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这不仅仅满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需要, 也为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和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学能力的培养需根据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同, 分层次进行培养。在预习中, 教师可以出预习提纲,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做补充改正。如果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长期坚持下去, 则他们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化学实验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 可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 把抽象变为具体, 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训练实验技能, 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化学试验中, 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 都必须弄清、记熟, 还应把观察到的试验现象和试验进行思考, 概括总结规律。如镁条燃烧是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镁条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颜色、状态、气味、形状发生的变化。课堂演示实验也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问题, 如有时受时间、空间的影响, 学生看不清楚现象, 有些实验有毒不安全, 教师不能做给学生演示。如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 一氧化碳是有毒的, 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代替实验教学, 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动画能使学生看清实验过程, 而且印象深刻。因此, 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课来加深对于理论课的理解, 让学生们做到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初中生学习数学引导探研 篇11
由于数学这门课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结论的唯一确定性、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征,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径来学习这门课程,本人从“探研”的角度与广大初中学生一起寻求解决学好这门功课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强调重视基础概念的学习
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那么,学习数学知识也一样,都是从概念开始的,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性的思维形态,它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判断、推理与论证等思维形态的基础。概念不清,则导致错误,如角的概念,在小学时都学习过,进入高中,角的概念加了扩充。每次数学概念的扩充和调整,都是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有新含义。又如数的概念,距离的概念等等,莫不如此。有的同学记忆不牢,就缺乏思维的起点,学习数学当然很困难,如何学习数学概念呢?首先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牢牢抓住事物的特有属性;其次是认真搞清楚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二、强化公式、定理及法则的记忆
数学知识的公式、定理和法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工具。它是思维简缩的精华内容,是规律的揭示和总结,也是进行推理、论证、计算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牢固掌握记忆呢?第一就是理解记忆。第二是定期记忆。第三是遇到数学问题时加深记忆。第四是按一定的方法来记忆。
关于采用什么方法掌握公式、定理和法则,可因人而异,只要自己思想重视,诚心去见,一定能够迅速掌握。
三、学数学离不开逻辑知识
在教学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中,无不涉及逻辑知识,如教科书有一道题:k是什么值时,方程(k-1)x2-2x+3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解:△=(-2)×2-4(k-1)×3=4(4-3k)。△>0时,即k<4/3,且k≠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根。这里有一疑问:从题目的问法来看,如果从解的1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抽象性。数学教学研究的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 培养概括抽象能力,首先应该注意数字这一特点;其次应多观察、多思考,从具体的事物中摆脱出来,着力于概括全局;再次应通过看书,学习概括抽象的方法,记住一些重要典型的思路和结论,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使问题得到解决。 五、培养运算能力 数学的准确性是另一显著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数学运算上,运算首先是按法则办事,理所当然应牢记法则。其次是应牢记一些常用运算技巧。实际上只要我们留心,运算中的一些技巧和结论时常可见,记牢就便于应用了。 数学的解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简捷的思路往往大大减少运算量。因此做题的瞬间,思考得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太重要了。 要强调的是,在解一道数学综合计算题时,最可怕的是一开始就出现错误,哪怕是一个正负号,一个简单的加减乘除错误,就会导致整个解题过程出现问题,因此,错在开端的毛病应随时防止。 六、学习数学应掌握的常规方法 1.学习数学某一章节知识,首先应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应该注意的方法有所认识。 2.学习数学必须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3.作业及解题过程中,必须重视书写格式的要求,这不仅是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对于数学问题的表述,是一套严谨、科学、简洁的逻辑语言,各种推演过程丝丝入扣,证据确凿:各个命题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不容怀疑,计算过程清晰明了,保证无误。 4.学习时要重视形数的结合,画图应力求规范、准确,有些性质的判定和长度的计算及点的位置确定,往往借助图形的直观而估算一个大概,也有利用最后通过计算或论证得到结果的验证,有的数学问题可以形数转化,形的问题通过数来解决,数的问题通过形来突破。 例如:已知y=kx+b(其中看k<0,b>0),要求根据已知条件说出(或勾画出)它的图像的大致情况-经过一、二象限的一条直线(抛物线)应根据直线(抛物线)的形状和位置特征,说出函数解析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例如,由图像1能够得出:k>0,b=1:由图像2能够得出a<0(因为抛物线开口向下),c=0(抛物线过原点),b>0(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轴右侧,即-b/2a>0)。(图略)。 上面的数形关系例子,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函数及图像时有深刻的认识。 一、培养阅读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以身示范。“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首先教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胃口择优推荐, 把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经常带进教室传阅,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平时阅读中,老师要言传身教,把自己阅读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与学生共勉, 让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 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以养成阅读的自觉性。同时,要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 在有目的和对象的阅读中逐渐培养兴趣,逐步品味到语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营造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教师要利用课堂有意识地赏析名著的精彩部分, 把学生的阅读名著的胃口调动起来;积极开展课前5分钟“名著推荐”活动,让学生推荐名著的精彩片段,或推荐一位作家,让学生写读后感,特别优秀的在全班欣赏;或利用录音机、电视等视听媒体多让学生“听”书,诱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互相带动激发,养成读名著、谈感受、话乐趣的良好氛围。 3.活动引导。巧妙地组织各种活动 ,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读书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卡片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设计一次语文活动,或出一期黑板报,班会课上让学生讲讲老舍的故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亲近名著,热爱名著,让名著温暖他们的心灵。 二、明确阅读目标古今中外的名著, 卷帙浩繁,不可能博览全部。应重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篇目, 对其推荐阅读的篇目和教材中要求了解的人物、相关故事情节和主题等要了然于胸。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繁星春水》, 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等 ,还有一些经典的作品如《格列佛游记》《西游记》《水浒传 》等 ,这些名著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进行合理安排。每学期至少要有计划地阅读三至五本名著。另外,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向学生推荐林海英的《城南旧事》,学习《在沙漠中心》可向学生推荐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三、讲究阅读方法读书有了方法,就像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 加之篇幅较长, 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非易事,因学生进入中学之后的课业负担太重,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的乐趣更为有益。 1.略读 ,精读。略读就是略观大意 ,知其梗概 ,不要固执,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概内容。如一些外国作品,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可以采用此方法。精读就是要用心阅读体会,常识性的知识要记准,精彩片段要反复品读,欣赏佳句,读出自我感受。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感情的熏陶。阅读初期,一般以略读为主,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进行有选择性地精读。对于必读书目要精读,逐章逐句地阅读,细嚼慢咽,精彩片段可以朗读、背诵、摘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2.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品味语言,从而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 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读完后把自己真情实感记录下来等等。 【初中生作文引导】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导10-04 初中数学教学引导和管理论文12-22 初中生作文05-10 初中生励志作文05-27 风雨初中生作文06-03 下雪初中生作文06-17 雨景初中生作文07-09 初中生作文标题10-24 初中生青春作文11-07初中生作文引导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