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现象(共5篇)
同性恋现象 篇1
一、引言
E.M.福斯特 (1879-1970) 在现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最漫长的旅程》、《霍华德别业》、《印度之行》等作品一直以来广受研究者重视, 对其从多方面视角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很少有学者关注他的同性恋作品及其之前的五部小说中隐含的同性恋内容, 尤其是福斯特一生耗时最久、生前还不愿出版的小说《莫瑞斯》。福斯特在1914年完成了《莫瑞斯》的初稿,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对其进行了不断的修改。这部小说映射出福斯特人生竭力遮掩的另一面,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了解福斯特。著名文学批评家克劳德.萨默斯教授曾说:“E.M.福斯特是现代英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同性恋作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福斯特具有爱德华七世时代作家的特点, 正如他说自己是‘维多利亚自由主义晚期’的人物, 但是福斯特比自己时代任何其他具有想象力的作家更好地表征了现代同性恋解放的观点”。(1)[78]
《莫瑞斯》是一部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莫瑞斯和克莱夫是剑桥大学同学, 他们背负社会歧视的压力相爱三年, 克莱夫突然提出中止这段感情, 与安妮结婚。这一变故使莫瑞斯几乎精神崩溃, 走上自杀的道路。他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 谴责自己有罪, 直到遇见深爱他的猎场看守者阿列克为止。小说最后莫瑞斯勇敢摆脱了阶级樊篱, 和阿列克归隐绿林开始了自由的生活。
本文从酷儿理论的视角分析莫瑞斯和克莱夫、阿列克的同性恋情, 揭示了福斯特反对传统社会道德对人性的束缚, 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性别和阶级的理想之爱的主张。
酷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的性理论。“酷儿”指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 是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它质疑传统的异性恋霸权, 反对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压制和禁锢。但它并不是对同性恋的鼓吹和宣扬, 而是一种反对严格的社会两分结构, 鼓励人们自由生活的理论。它的最终目标是消除一切歧视和偏见, 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气氛。(2)[1]
二、父权社会压抑的同性欲望
在父权制势力强大的传统社会, 一个人出生时所具有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父权制的价值体系是划分男人与女人的两极对立。小说主人公莫瑞斯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 中产阶级虚伪价值观要求他承担起守护父权制的任务, 为阶级和家庭的荣誉奋斗, 并要负责传宗接代。而在以男性价值为中心的社会中, 女人自然无法选择爱情, 男人也同样无法选择真正想要的爱情。克莱夫终究没有抵制住父权社会的压力, 没有对本阶级的价值观作出反抗。他虽然选择了主流认可的异性婚姻, 可他和安妮之间没有情感的沟通, 只是通过婚姻来建构相对稳定的身份、地位和权力。福斯特通过《莫瑞斯》向传统性别制度提出挑战, 质疑了父权制存在的合理性。这一点和酷儿理论是契合的, 酷儿不仅仅体现为一定社会规范的抵制,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了对理想规范行为观的不满。(2)[15]
三、挑战异性恋霸权——探寻自我
异性恋之所以被当做规范固定下来, 有其政治原因。正如福柯所称, 宗教、法律和道德对性的操控主要有两个目的:经济上, 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年代, 异性婚姻都可以为社会提供所需生产力, 以推动经济发展;政治上, 统治阶级通过把异性恋婚姻视为唯一正常的爱欲关系, 能更好地管理和操控人际关系, 稳定统治。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维持了社会稳定, 但却扼杀了人们的一部分人性。《莫瑞斯》唤起了我们内心那些昏暗不明的情感, 让我们重视内心中的另类情欲。
与福斯特相似, 莫瑞斯出身于一个以女性为主的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早逝。莫瑞斯先上的传统私立学校, 校长亚伯拉罕先生关心的是学生的行为, 以“防止他们品行不端”。(3)[3]在莫瑞斯要升入公学时教务主任杜希先跟莫瑞斯谈到“由于禁欲的缘故变得变得纯洁的理想人物, 他描绘了女性的光辉”。(3)[9]这种教育蕴含着维多利亚时期男女截然区分概念和异性恋主流话语, 指出了同性恋的禁忌, 结果却让莫瑞斯陷入无法辨别自我身份的茫然中。在剑桥, 莫瑞斯遇见了为他人生带来转折的同性友人克莱夫。他的学识和思辨吸引了莫瑞斯, 他建议莫瑞斯读柏拉图的《会饮篇》, “绝大多数希腊人都有那样的倾向, 把它省略了, 就等于省略了雅典社会的主流”。(3)[30]莫瑞斯开始明确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可是克莱夫最终没有坚持住自己情感的立场, 终止了这段恋情。这使莫瑞斯非常痛苦, 直到后来阿列克的出现, 他终于意识到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 找到了自己情感的最终归宿。
莫瑞斯和阿列克的结合, 无疑挑战了异性恋霸权的合理性, 证明了爱的是可以超越性别的。这也是酷儿理论所倡导的自由的, 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情感。
四、逾越阶级藩篱——探寻真爱
在和阿列克发生肉体的结合之后, 莫瑞斯的内心一直在挣扎:他渴望这份感情, 却又窘迫于和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在一起。但是板球赛中莫瑞斯的心情不再抑郁了, 他“只觉得自己和阿列克正在对抗全世界。他们是为了彼此, 为了那脆弱的关系而战倘若——一个跌倒了, 另一个也会跟着倒下去。他们一定让大家明白, 要是同心协力, 对方纵然人多势众也无从得胜”。(3)[222]
小说最后莫瑞斯冲破阶级隔阂, 与阿列克放逐绿林, 这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结局, 而实际也是卡朋特和他的情人乔治.梅里尔生活的真实写照。卡朋特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社会改革家、诗人, 他肯定同性爱情既包括肉欲的吸引, 又蕴含着灵魂的融合。他和情人梅里尔来自不同社会背景, 因爱走到一起并合居在米尔索普村的农庄。福斯特于1913年前来造访, 梅里尔触了触他腰眼下面的部位。而那一下“感觉非同寻常”, 福斯特多年以后写到, “那即是心理上的, 同时又是肉体上的触觉。它好像从我腰眼下面小小的部位直接融入我的构思, 却没把我个人的意图包含进去。当时所发生的一切一定是卡朋特瑜伽般派神秘主义行事的, 而我也就在那一刻有了构思”。 (4) 他所构思的正是这部同性恋小说《莫瑞斯》。福斯特的童年和少年都是生活在女人圈里。他曾宣称直到三十岁自己才了解男女关系, 在米尔索普村结束了自己多年来被同性恋倾向的困扰。1917年福斯特和一名埃及电车售票员穆罕默德.阿里相爱, 后来他给友人写信道:“这不是幸福, 而是一种冒犯阶段, 而我却第一次感觉自己成长了。” (5) 福斯特通过莫瑞斯和阿列克的爱情表明:真爱是可以逾越阶级桎梏的, 这种爱使人变得坚强和高尚。
结语
《莫瑞斯》表达了一种思想:性别并不是决定我们爱一个人的决定因素, 真爱可以超越性别和阶级, 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心理倾向来选择自己的爱人。正如酷儿理论倡导的反对男/女, 同性恋/异性恋二分, 主张打破异性恋霸权, 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欲望。这种思想也体现了福斯特的人文作家理想:建立一个自由、和谐的人性世界。
摘要:《莫瑞斯》是一部探讨社会价值与爱情冲突的经典文学作品。书中对同性感情的描述披露了福斯特对同性恋本质和内涵的艰难探索。本文从酷儿理论的角度看小说中的同性恋现象, 揭示了作者反对传统道德对人性的束缚, 建立自由的、超越性别和阶级的理想之爱的主张。
关键词:同性恋,莫瑞斯,酷儿理论
参考文献
[1]、Claud J.Summers, 1983, E.M.Forster[M].New York:FredrickUngar Publishing Co.Inc.
[2]、杨洁, 2011年, 酷儿理论与批评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文洁若, 2002, 莫瑞斯[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4]、骆文琳, 2008, E.M.《莫瑞斯》中的同性恋主题与文化[J], 当代外国文论 (2) :200-212。
[5]、区林, 何昌邑, 2010, 《莫瑞斯》:福斯特艰难的同性恋探索[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4) :131-133.。
同性依赖不是同性恋 篇2
一开始,陈欢对秦琴并无特殊的感觉。只是某一次联欢会,秦琴抱着琵琶来了一段《春江花月夜》,当秦琴红透着苹果般的脸回到座位时,陈欢才发现原来她如此“爱”秦琴。
那个联欢会是初三年级唯一的一次联欢,因为要面临中考了,老师家长整日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好好学习,不要胡思乱想。班上男生女生稍有一点风吹草动,老师就吹胡子瞪眼,摆出一副不打散鸳鸯不罢休的架势。如此形势,陈欢不能再跟男生嘻嘻哈哈了,升学的压力,枯燥的题海,像看不到黎明的黑暗。她跟秦琴处得越来越亲密,她们勾肩搭背地一起上教室、去宿舍、奔食堂,两人有说不完的话、打不完的趣,还没完没了地笑。
也只有跟秦琴在一起,陈欢才真开心。只不过,陈欢发现自己会“吃醋”。秦琴性格温和对谁都好,当陈欢不在身边时,她也跟其他女生说笑。有一次,陈欢跨进教室,发现秦琴正笑着扑倒在“箍牙”女生董青的怀里,董青直对秦琴“咯吱”……陈欢醋意大发,大大咧咧地上去扒开“箍牙”女生:“再笑牙箍就掉下来了!”秦琴一愣,而“箍牙”女生脸上更是茫然。
从此,陈欢和“箍牙”女生成为了冤家。箍牙女生笑她是“小man”,笑她对秦琴别有心思、心理变态,挑拨秦琴离她远点;而陈欢则限制秦琴与“箍牙”女生在一起,常对秦琴发火,耍小脾气……久而久之,秦琴很不耐烦,逐渐冷落了陈欢,从此独来独往。
初三时段的后半截就在那种“失恋”的郁郁之气中度过了,初三一毕业,陈欢和秦琴彻底分开了,因为她们考上了不同的高中。
高一时,陈欢又喜欢上了班上的另外一个女生新楠。新楠数学特棒,比陈欢还好;新楠也喜欢穿运动服剪短头发,也喜欢在球场上驰骋,经常把抢到的篮球扔给陈欢。
陈欢“爱”上新楠了,新楠生气她也郁闷,新楠难过她也伤心,甚至零花钱都舍不得花,就为帮新楠买那顶名牌运动帽……这时,周遭大量的同性恋信息汹涌而来,读着别人的故事,陈欢害怕了:“我是不是同性恋?”她偷着找来同性恋小说研究,发现主人公跟她的反应一模一样,她到网站测试性取向,发现自己喜欢的蓝色就是同性恋倾向的颜色。这让陈欢彻底认定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这既刺激又绝望的认定,令陈欢彷徨不已。
可是高三的一段插曲,又让陈欢否定了“认定”。坐在前排的男生请陈欢帮助补习数学。某晚,他们坐在一起,学校电路出故障突然停电了,黑暗中男生拉住她的手,亲吻了一下。尽管只是“蜻蜓点水”,但陈欢内心的战栗,令她久久回不过神。无数次地回味、对比,聪明的陈欢忽然明白:那才是恋爱应该有的感觉,前面的认定是不是太草率了?
考入大学后,一次心理课让陈欢彻底摆脱了自己是同性恋的阴影。那节心理课专讲同性恋,当陈欢提出中学时的疑惑时,老师说:“那不是同性恋,只是在升学压力下的同性依赖。同性恋与同性依赖的显著区别是有没有生理冲动……同学们可千万别自戴同性恋的帽子啊!”
现在,陈欢的女性特征越来越显著,再不喜欢穿运动服、剪短发了,因为她有了自己的男朋友。回想过去,陈欢说:“其实当年,不过是学习压力大,心里闷得慌,就覺得只有秦琴、新楠一个人明白我,我就‘爱’上她们了。现在我才明白,我还是喜欢男生的。”
同性恋现象 篇3
一、由同性恋现象引发的刑事案件的特征分析
(一) 普遍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进行犯罪预备
虽然随着科技发展, 短信、微信、微博、陌陌、QQ等新的通讯手段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捷, 但同时因其隐蔽性、快捷性、简便性等特点, 也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 同性恋现象一向比较隐私, 而上述通讯手段的特点正满足同性恋者的需求, 根据相关案件信息显示, 犯罪嫌疑人往往在同志网或交友网上寻找、联系被害人, 然后通过短信等手段与被害人沟通以骗取被害人信任, 进而约见被害人, 双方见面发生关系后继而趁被害人不备实施盗窃等犯罪事实。如马某等五人抢劫案中, 马某等人通过QQ号加入某些同性恋网站, 联系同性恋者, 在约见被害人后实施抢劫犯罪。
(二) 关系特殊易于引发刑事犯罪
在我国法治现状下, 同性恋并不违法犯罪, 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予包容、理解, 但基于同性恋引发的刑事犯罪确是属于我国刑事法的规制范畴, 并不是同性恋在道义上的被理解就能成为规避刑法的理由。同性恋并不犯罪, 但由同性恋引发的刑事犯罪却屡见不鲜, 同性恋者之间关系敏感且脆弱, 这种关系极易引发刑事犯罪, 主要集中于侵犯公民财产权益、侵犯公民人身权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等几类犯罪。约见被害人后实施盗窃、抢劫、伤害、猥亵儿童等犯罪均有案例。
(三) 犯罪嫌疑人流动性大
由于同性恋者交往比较隐蔽、人员遍布各地, 同性恋者往往会加入连接全市、全省甚至是全国的交友网, 在网上聊得投缘后, 就会出现跨地域的流动以便于会见对方, 这样的人口流动往往具有不稳定性, 许多同性恋者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往往是暂住在对方家中, 实施刑事犯罪后迅速逃离, 加之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很难确定, 这就为及时破案造成了困难。
(四) 被害人被侵害次数较多
由于同性恋者身份特殊, 许多被害人在遭受侵害后并不会及时报案, 而是通过交友网联系嫌疑人私了, 更有甚者, 还会通过交友网联系其他同性恋者进行交往, 这就为嫌疑人反复、多次实施犯罪提供了条件。在接触到的案件中, 汪某被盗案, 被害人先后两次被两名嫌疑人盗窃, 均是约见对方后带至家中, 后被嫌疑人盗窃家中财物。此类案件中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多次受到侵害, 均因某些原因未及时寻求救助。
(五) 感情纠纷引发矛盾甚至犯罪更为明显
较之普通男女朋友关系, 同性恋者的情感往往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 在遇到情感纠葛时, 无正常途径发泄与沟通, 自控能力下降, 处理方式更为激烈。在于某盗窃案中, 因被害人对其他同性恋者情感倾入更多、感情更好, 于某认为被害人“移情别恋”, 遂趁被害人不在家之际盗窃被害人财物后逃回东北老家, 借此给予被害人以报复, 于某终因感情纠葛实施犯罪而锒铛入狱。
(六) 部分案件被害人非同性恋者
在由同性恋问题引发的刑事犯罪中, 除了双方均系同性恋而一方实施犯罪外, 也有被侵害一方不是同性恋的案件。在此类案件中, 嫌疑人对被害人实施的性侵犯往往涉及违法犯罪。如吕某某猥亵儿童案中, 被害人均系未满十四周岁的男性儿童, 吕某某以威胁等手段强行与多名男性儿童发生关系, 对于被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恶劣影响。
上述特征体现在刑法意义上, 一是在犯罪客体方面, 此类犯罪侵犯公民的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及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对象既包括同性恋者又包括非同性恋者。对于同性恋者被害人, 往往基于特殊需求及保护隐私的考虑, 不通过正常途径寻求救济, 甚至会给嫌疑人再次实施犯罪提供机会;对于非同性恋者被害人, 往往遭到侵害后难于启齿, 证据材料难以保存, 案发后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二是在犯罪客观方面, 从犯罪时间看, 涉及财产的刑事案件往往发生在双方见面后, 涉及人身及社会秩序的往往在双方见面时。从犯罪地点看, 一般发生在被害人家里或宾馆酒店中, 场所一般不具有开放性。案发经过往往是趁被害人不备或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使被害人屈服, 造成的危害结果往往具有多样性、隐蔽性。三是在犯罪主体方面, 实施犯罪的嫌疑人系同性恋者, 男女均有, 以男性居多, 无明显年龄特征, 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均在刑法的规制范畴内。嫌疑人流动性比较大, 外地人口居多, 实施犯罪后迅速离开, 破案及抓捕难度大。四是在犯罪主观方面, 实施犯罪的动机或目的有的是基于感情纠葛实施打击报复, 有的是基于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盗窃、抢劫, 犯罪主观方面主要是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尚未见到过失犯罪的案例, 但是亦不能排除发生过失犯罪的可能性。
二、审查逮捕阶段应对此类案件的原则
基于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的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 对于同性恋现象引发刑事案件也需依照刑法依法处理, 但是同性恋者刑事案件毕竟具有其特殊性, 故在审查逮捕阶段处置时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一) 保护隐私
隐私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予以充分尊重, 在同性恋不被法律禁止并日益得到人们尊重与理解的情况下, 合理地保护涉案人员的隐私就成了保护同性恋者人权的有效体现。同性恋者涉案后往往闭口不提其同性恋者的身份, 即使承认也不愿说明具体的交往细节。作为办案人, 应当充分理解同性恋者的心情并有效保护其隐私, 在与本案案件事实无关的一些问题上, 尽量不涉及同性恋问题。在与案件事实有重大关系而又必须触及同性恋问题时, 也要做好保密工作, 有效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
(二) 指定专业人员办理
由于同性恋者具有特殊的身心特点, 其身份往往使案件复杂化, 犯罪动机、犯罪手段、犯罪后果也一般与普通刑事案件有所区别, 此类犯罪嫌疑人戒备心较强, 故指定有一定专业知识、办案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办理此类案件既能提高办案质效, 又能保障同性恋者的权益。比如对于部分扮演女性角色的同性恋者嫌疑人, 可以指定办理女性案件经验丰富或具有妇女工作经验的女性办案人办理。一方面对于妇女的身心特点有一定了解, 能够把握嫌疑人的心理;另一方面能够使嫌疑人放下戒备, 积极配合。再如, 对待具有恋童癖的同性恋者案件, 应当指定熟悉儿童特点的办案人办理, 这样有利于把握嫌疑人心理, 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 及时沟通
由同性恋现象引发刑事案件往往影响面比较大, 审查逮捕阶段时间紧、任务重, 要在法定期限内办理此类案件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旦发生此类案件, 公检法各部门应及时沟通, 必要时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可以提前介入, 便于及时了解案情、引导侦查。相关办案人之间也需要及时进行交流, 对案件定性、案件具体细节产生的分歧进行探讨, 使公检法各部门能够全面、正确掌握案件事实, 部分案件要求依法不公开审理, 进而保护涉案人员的隐私。
(四)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对于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而言, 要依法审查证据并作出决定。对于情节显著轻微, 不构成犯罪的, 应当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依法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 并可以根据案件事实建议公安机关进行治安管理处罚, 做好刑法与行政法的衔接;对于嫌疑人的辩解要如实记录并及时向侦查机关、公诉部门沟通;对于案件中可能涉及的问题, 比如侵犯隐私、监管不力、学校教育缺失等可以通过检察建议的方式建议相关部门整改;对于侦查机关侦查活动中出现的事项, 比如未及时立案进行监督立案, 等等。
三、审查逮捕阶段具体办案流程
对于侦查监督部门, 办理此类案件的基本流程应当如下:1.案发后及时接收公安机关的案情通报, 对于公安机关要求或者检察机关认为案情重大、复杂, 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及时提前介入。2.受案或者提前介入后, 由分管领导指定专业人员办理此案。3.办案人受案后, 认真审阅案卷, 并就相关问题与公安机关办案人沟通。4.根据本案案情结合嫌疑人的具体情况制作讯问提纲, 突出讯问的针对性, 对于与本案案件事实无关但是涉及嫌疑人隐私的问题予以回避, 对于必须讯问的问题要列明讯问要点, 重点讯问。5.提审犯罪嫌疑人时注重运用讯问技巧, 依法核实嫌疑人身份信息及案件基本情况, 做到既能查明案件事实, 又能有效保护隐私, 保障人权, 并将提审情况及时与侦查机关及本院公诉部门沟通。6.必要时倾听被害人诉求, 听取辩护律师意见, 并将上述材料整理入卷。7.按照规定制作审查逮捕案件意见书, 突出案件事实及与本案的特殊情况, 就嫌疑人基本情况、发破案经过及抓获经过、认定的案件事实、证据情况如实向检察长或者检委会汇报, 依法作出决定。8.依法制作逮捕 (不逮捕) 决定, 并制作涉检信访防控材料移交本院控申部门, 做好信访防范工作。9.结案后要及时跟踪, 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等事项积极引导侦查, 并可以通过检察建议等方式促进整改涉及到的社会问题。
总之, 由同性恋现象引发刑事案件是特殊类型的案件, 是由一种社会现象所引发并被刑法纳入规制范围的刑事案件。基于涉案人员、案件特征等特殊性, 需要检察机关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 加强检察理论研究, 创新方式方法, 并不断完善办案具体流程, 以有效打击此类犯罪, 保障人权, 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 同性恋现象渐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因其引发的诸多问题也持续升温, 在刑事法学范畴内开展同性恋现象引发的刑事案件问题研究, 并对此类问题分析梳理, 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同性恋现象,刑事法学,审查逮捕
注释
遭遇美国同性恋 篇4
旧金山是我在美国访问的最后一站。但其实从首站华盛顿开始,我就在经意不经意间触碰到了美国的同性恋现象,并惊讶地发现,在美国,所谓的“粉红经济”正被无孔不入的商人挖掘出来。
华盛顿的杜邦环岛是当地一个著名的同性恋社区,离我所住的酒店不远。环岛事实上是个小小的街心公园,来环岛内的长椅上小坐的人或许就是有所寻觅的同性恋者。我在华盛顿访问时,曾数次穿越这里,只是当时根本不知就里,也不觉有何异样。
有一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商业街闲逛。当我步入一家书店时,发觉店员是清一色的男子,有个别人的妆扮行止显得有点另类。而光顾此店的大多是单身男子,也有两人结伴而来的。当我身处其中时,下意识觉得气氛有点异样,搀杂着一丝暧昧。及后我发现这里有许多有关同性恋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以及一些性用具商品,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这是一家专门针对同性恋者开设的书店。后来有知情人道破,环岛附近的餐馆、咖啡屋和书店才是当地同性恋者聚会的核心地带,如果外头挂着彩虹旗(据称是全球同性恋者的文化象征,其意义是包容一切种族、国度、政治、性别和性取向。)那就不必多问了。
华盛顿是同性恋文化发达的地方。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证实了这一说法。调查发现华盛顿是全美同性家庭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性恋人口在全美仅次于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据悉,华盛顿地区有一份周刊《华盛顿布雷得》,放在高档书店的门口,免费供人取阅。报纸上刊登的是同性恋人群关心的政府和社会新闻、艾滋病研究进展、健康常识和各类服务信息。而报纸的收入来源,是律师、医生、房地产经纪人在上面刊登的广告。由于华盛顿的高收入者多,这个地方同性恋的层次也就更高。跟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一样,医生、律师和演艺界人士在华盛顿的这个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
当年的人口普查还发现一个现象。城市化程度高、技术先进、信息发达的地方,同性恋者就多。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这些地方就业机会多,对同性恋也最宽容。甚至有美国城市学者认为“同性恋人口决定城市兴衰”,“同性恋指数与区域吸引优势以及发展高科技的能力成正比”。这些说法听起来似平不可思议,但想深一层亦不无几分道理,因为文化价值多元的城市最能吸引天下英才,而能够包容同性恋的城市也就往往成了开放的象征。除政府部门外,更多的美国大企业也对同性恋者采取了温和宽容的态度,95%的企业已明文规定禁止歧视同性恋员工,70%的企业还为同性恋员工的伙伴提供医疗保险。波音、IBM、福特等许多公司现已自订规定,让雇员的同性恋家庭伴侣享有与异性恋配偶同等的福利待遇。据最近美国的一项普查结果显示,全美的同性恋家庭已接近60万。“粉红政治”的效用
在美国,几乎每个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同性恋的酒吧、报纸,甚至还有颇具规模的社区。比如在休斯敦,就有一个同性恋者居住区, 当地也有一些愿意帮助老年同性恋者的团体。但很少有地方像旧金山的同性恋社区拥有如此规模和影响力。旧金山号称同性恋者的天堂, 当我来到这座城市时才发觉所言不虚。旧金山人口约70万人,据称同性恋者达10万~15万人,所占比例相当高。同性恋者社区内也混居着异性恋人士,比例大约各占一半。据说不光是那条几成同性恋社区标志的卡斯特罗街,就连汤·亚米艾诺竞选市长总部与之交错的旧金山主商业街市场也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同性恋社区内,社区内富人云集,当地的地价因此居高不下。
很巧,我到的那天,旧金山正在举行的如火如荼的市长大选已接近尾声。两位候选人当中,一位是在任黑人市长威廉 布朗,一位是白人市议员汤·亚米艾诺,是一名同性恋者,背后支持他的当然是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者。
这个同性恋组织的办公地点地处旧金山同性恋社区,这个社区的外观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悬挂在一排排路灯上的彩虹旗。进入办公室,有几个人正在忙碌着,桌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宣传单,而屋内也有一面很大的彩虹旗布幔。接待我们的是竞选负责人之一的汉克·威尔逊先生。我与他作了番简短的交谈。他介绍说汤·亚米艾诺曾于旧金山公校任教23年,曾任旧金山教育局委员,并被推举为主席,现为旧金山参事会主席。交谈中这位负责人还透露自己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前几年因病重差点不治,是汤亚米艾诺及许多同性恋朋友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令他重燃生活的希望。如今他的身体状况好了许多,所以也希望能助汤‘亚米艾诺一臂之力。
虽然财力实力远不及现任市长, 比如现任市长的竞选经费高达300多万美元,而汤·亚米艾诺因决定参选的时间太过仓促,只筹得30多万美元。但汤·亚米艾诺也有优势在旧金山有10多万同性恋者;11名市议会议员中有3名同性恋者,而汤 亚米艾诺本身的廉洁形象也深得人心。总之,无论竞选的结果如何,他们都认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的同性恋者敢于站出来挑战社会偏见,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临走前汉克送了几份同性恋报纸给我,上面有关于汤·亚米艾诺竞选的新闻和大幅广告。这位负责人说报纸每期的发行量达5万份左右,两周出一期,免费发送,赚钱的渠道自然也是广告。在送我和顾问离去的路上,他指着街头的一些店铺说,当年一些同性恋酒吧都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哪可能像现在这样光明正大打开门来做生意,时代毕竟不同了。
在竞选中争取同性恋者支持,并不是汤·亚米艾诺首创,事实上,从克林顿到布什,在参与美国总统竞选时都曾对同性恋者竭力示好。据统计,在布什竞选总统时,约有25%的同性恋选民把自己宝贵的一票投给了布什。 商业动机推动粉红经济前进 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宽容,美国轰轰烈烈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已被商业活动所分解。如今,不仅仅是政客对同性恋者频频讨好,连商业巨头们亦对同性恋群体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开始了“粉红经济”模式的探索。
“粉红经济”即是指由同性恋口味和需求而带动的经济。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较好的同性恋者,这些人没有家庭负担,没有子女,可供支配的收入高,同时又爱好优质商品和休闲娱乐,因而在家具、时装、酒廊、旅游和艺术活动方面舍得消费,形成了极有潜力的市场。那么,同,,、生恋群体的消费能力到底有多少潜力,两年前欧美的一些专业人士对此已经做过分析,这取决于他们的所占人口比例和经济能力。较保守的统计资料显示,大约2%的人口是同性恋者,但也有数据是4%甚至10%的人口。不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相信,实际数字应当更高。以柏林为例,早在20世纪20年代,柏林就是德国同性恋者蜂拥而至的著名同性恋首都,现在,据同性恋权利组织统计,她的340万人口中至少有25到34万的同性恋者。由澳大利亚《女同性恋自由报》委托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发布,大洋洲估计仅女同性恋就有40万人,其中8 8万人以上已经是母亲。她们的消费能力较高,将近50%勺女同性恋每周上网10小时,她们的收入也比一般女性要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
20世纪80年代末期,10家美国最大的同性恋报刊联合出资邀请某市场调研公司做了第一个同性恋市场研究,调查显示同性恋者在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上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同性恋读者中60%具有大学学历,而一般大众仅为18%到了90年代初,芝加哥某同性恋营销公司在调查后更声称同性恋市场达5400亿美元。
在美国,零售、餐饮、旅游、娱乐、金融、房地产、汽车、法律、医疗保健等行业都有针对同性恋者的业务。还有许多书店、酒吧、5PA水疗中心、服装店等的服务对象就是专门面向同性恋者的。一些航空公司和旅游公司推出了专门的旅游线路,啤酒或音响公司不仅制作针对同性恋的广告,而且还出钱赞助同性恋狂欢活动,连美国一些大公司亦在一些同性恋网站上刊登广告。广告公司和代理商为争夺同性恋市场更是展开了“肉搏战”。
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劳拉博士”的谈话节目。劳拉博士在她的节目中称同性恋是“不正常的”和“生物错误”。在同性恋社群的强烈抗议后,施乐、盖科保险公司和天空通讯公司已经从节目中撇下了广告,宝洁公司也决定不在她的电视节目中做广告了,这足以说明今日美国的主流社会都不敢小觑同性恋这个巨大市场。
浅议同性恋 篇5
一、引言
“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大量研究表明,同性恋人数颇多,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同性恋(Homosexuality)最初是由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提出的。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同性的人具有性爱吸引力并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时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同性恋从古希腊时期倍受推崇到基督教兴起后遭遇迫害,到被界定为“性倒错”、“性心理障碍”,再到现当代将其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通过这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逐步缓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歧视仍然普遍存在。大部人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对同性恋现象有异样看法。同性恋者在传统的道德文化下,在人们异样的看法之下,其心理遭受着非正常人所能忍受的折磨,产生了自杀、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关注同性恋者的身心健康问题也就成了当前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问题。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部分资料表明同性恋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尊重同性恋者的公民权和平等权利的前提下,从社会安全和全民健康的角度考虑,不应鼓励和支持同性恋者向性偏离方面进一步发展。
二、同性恋发生的原因
(一)同性恋的生理因素决定说
这种说法认为,同性恋主要受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三个方面的影响。
遗传因素。学者们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人从幼儿开始便产生性倒错,形成同性恋倾向。比如有的女孩子生来就具有男孩气质,她们不喜欢花衣服、洋娃娃这些女性化的物品或玩具,而喜欢刀枪、棍棒,因此她们被称为“假小子”。可以说。她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体气质都是男性化的。角色认同于男性,因此她们没有一般女孩子的娇柔,喜欢和一些弱小的女孩子一起玩,保护她们。这种做法强化了她们内心男性化的欲望,显示了同性恋的倾向。进入青春期,她们的性趋向依然是男性化的。异性对她们并不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她们的性对象很容易转向同性,进而形成同性恋。
激素水平。有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的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确实能够极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因此,有人推测是不是类似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即通过胎儿期的激素注射改变其性心理及行为。但这些只是推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此外,有科学家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激素水平,并将二者加以比较。研究结果只能说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仍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激素水平变化。
大脑结构。按照生物—个体发生学说的理论,同性恋与异性癖在病因学上有相似之处,认为在下丘脑下部性行为中枢,可以影响男性或女性的性行为表现。脑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作出令人公认的同性恋完全是先天形成的结论。它存在的疑问与前面一样,即脑结构的某些变化究竟是同性恋的成因还是同性恋行为的结果?
(二)同性恋的社会心理因素决定说
从社会心理方面来研究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当儿童抑制这种性本能情结,并对其同性生身亲长认同时,这一时期宣告结束。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与此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性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性心理异常。
其二,行为主义的理论。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另外,我国学者李银河等人也曾对同性恋形成的后天因素作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发现最初的性经历极为重要,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他们认为人们在认同了某种性别角色之后在一段时间里性行为方式仍是空白,而一旦某种。性行为方式首先占据了这一空白,就极有可能固定下来形成终身的性取向。他们将这种强调首次性经验重要性的理论称为“空白占据”理论。
三、同性恋者的价值观
我国学者李银河对同性恋者的价值观问题做过一些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在同性恋者如何评价自己的同性恋取向这一价值观问题上,其调查对象大致可分为基本否定和基本肯定两种态度。
在持否定态度者的身上这一价值观表现为很强的负罪感和压抑感。在李银河的调查对象中,有这样一位中年同性恋者,他说:“我懂这事以后,觉得很痛苦。跟任何人都不能表达。书上讲得很隐讳,但我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我和领导,同志们都相处得很好,但是和他们没法谈。我知道自己不正常,但是不觉得自己不道德。我有时表现出女人的言谈举止,有时能控制,有时下意识流露出来。有同事说,你说话真好听。像小女孩似的,性格温柔挺好的。可也有人说,你女里女气的。我听了很自卑。我总觉得这不是什么值得张扬的事,我不愿把这种身份暴露出去,我惭愧,有负罪感,很压抑。现在的年轻人敢爱敢恨,我们这些在正统教育下长大的人却总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自己有批判能力才感到痛苦,人都有点双重性格了。我和朋友说,我们都是挺好的人,惟独这一点和人家不一样。我自觉工作能力,理解能力都不比别人差,但我知道自己在这一点上永远不如人家,这将是我终身的遗憾。我觉得是先天的,不怨父母,不是谁教的,不是看书看的,咱这种人就是这种人。人家不是不注意我们,就是厌恶我们。他人不能设身处地为我们想,我能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有时我幻想有一种办法,打针吃药能改变我。但是治病的人都不是我们这种人,所以不能了解我们。我几次试图像戒烟那样把它戒掉,最终还是失败了。”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性倾向持肯定态度,并不感到有负罪感,压抑感或觉得自己有病,而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就连前述那位典型的有负罪感的人也说:“我翻来覆去想,我的一生只能是悲剧。但在我最高兴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幸福,因为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不能感受到的我能感受到,我好像探索了一点什么秘密似的。别人只有一种幸福和快乐,我却有两种。”(注:这位在我们看来实际上是双性恋者,他对女性不反感,甚至还有好感。)
四、结论
同性恋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社会应给与广泛的关注。针对不同类型的同性恋者,我们应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对策。有正确价值观,能接受自己的这种身份的同性恋者,可以
积极的引导,在保障社会安定的同时要尊重他们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身份持否定态度的同性恋者,可以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治疗。
首先,对于素质性同性恋者(即通过生理因素造成的同性恋者),从临床经验发现,治疗方法不多,但对求治欲望强烈的同性恋者(即自我不和谐同性恋),可以试用行为疗法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在一些对同性恋治疗报道中,大多数是双性恋者。在素质性同性恋者中,常常可以见到一部分同性恋苦于无治疗希望,要求做变性手术,否则将出现自伤自杀现象。这样,就尊重同性恋者自身的意见,进行相应的治疗。
(一)行为疗法的过程大致如下:
1.先在屏幕上放映出迷人的男性形象,持续8s后给以同性恋者适当且痛苦的电击。
2.同性恋者身边有—操纵开关,可以在8s结束之前关掉屏幕上的男子图像,从而避免电击。
3.在此训练过程中的后段。不仅要求迅速关掉男子图像,而要求开动另一开关放映出迷人的女人图像才能避免电击,但女人形象的出现持续到一定时间便消失,一旦女性形象消失男性图像便随之而来,一旦男性形象出轨便有讨厌的电击。
4.关键的要求是不断地操纵开关,驱除男性形象,期待女性形象的出现。目的是让同性恋者在这种训练中逐渐加深对女性的兴趣和好感。据报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改变大部分有求治要求的同性恋者,但远期效果不详。
(二)认知疗法的做法如下:
1.认知上改变患者的同性恋观念。
2.从行为上减少同性恋行为的发生。
3.从情绪上控制因同性恋问题而致的焦虑、抑郁和敌对情绪问题。
4.从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用这种方法近期随访的效果尚可,但远期效果不详。
(三)使用催眠治疗:
认为同性恋是情绪体验记忆的结果。单纯的认知治疗不可以削除情绪记忆,而单纯的行为治疗仅可以消除对同性的记忆,而无法重建对异性的性欲。催眠诱导下的电击厌恶治疗即消除对同性的性体验,又可消除对异性的性体验。
另外,针对假性同性恋者(即通过后天的环境造就的同性恋者),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性取向变化的可能因素,客观地指出心理调节调整性取向的痛苦和困难程度,尊重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面对现实面对生活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产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因为被社会、家庭、同学歧视不理解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并帮助他们自我适应和适应环境。但是这种帮助与矫正都必须建立在咨客自我选择的基础之上。给与同性恋者以理解,不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同性恋现象】推荐阅读:
男同性恋小说11-06
大学生同性恋05-25
同性恋调查报告09-11
反对同性恋--演讲稿06-13
同性恋立法可行性研究07-17
新华社同性恋报道抽样分析06-14
同性恋之歌课程论文07-07
同性恋者08-15
各向同性05-14
文化趋同性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