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

2024-07-13

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通用3篇)

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 篇1

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多发于儿童, 合并弱视, 影响患儿的视觉发育。 因此, 临床应早期采取措施, 矫正眼位, 恢复正常视觉。 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 但选择哪种手术方法, 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 显微镜下手术因视野清晰, 手术操作精细准确, 减少损伤, 提高手术效果。 该次研究中, 整群选取该院从2013 年8 月—2014 年7 月收治的88 例儿童共同斜视患者, 观察采用显微镜下儿童共同性斜视术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从2013 年8 月—2014 年7 月收治的88 例儿童共同斜视患者, 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44 例 (58 眼) , 男24 例, 女20 例, 年龄为3~11 岁, 平均年龄为 (6.5±0.3) 岁, 共同性内斜视26 例, 共同性外斜视18例。 观察组44 例 (60 眼) , 男25 例, 女19 例, 年龄为3~11 岁, 平均年龄为 (6.5±0.3) 岁, 共同性内斜视28 例, 共同性外斜视16 例。 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1.2 术前准备

术前需对患者进行眼光, 视力检查, 同视机检查, 映光法检查眼位, 检查眼球运动情况, 三棱镜查看斜视度数, 眼底检查以及眼部裂隙灯检查, 并做好手术相关准备工作。

1.3 方法

均在显微镜下放大6 倍实施手术, 采用显微镜手术器械, 肌肉缝合时采用6-0 号可吸收双针缝线, 球结膜缝合时采用8-0 可吸收缝线。 采用奥布卡因以及利多卡因实施球结膜下浸润麻醉, 儿童则采用全麻。 根据术前检查的眼肌功能、屈光状态以及斜视三棱镜度数, 设计手术量。 术式为直肌后退术以及直肌缩短术。

1.3.1 直肌后退术在穹窿部做出一个球结膜切口, 长度为4 mm, 钩取直肌后, 再实施分离, 剪开肌间膜以及节制韧带, 在肌止端后1 mm处采用6-0 可吸收线实施双扣环式缝扎, 肌肉附着处剪断, 肌肉根据术前设计量, 后徙至预定位置, 巩膜面采用褥式缝合, 缝线做出一个活结, 患者坐起观察并调整到正位后进行结扎, 球结膜复位后, 用8-0 儿科吸收线缝合。

1.3.2 直肌缩短术结膜切口、钩取、分离直肌方法均与直肌后退术相同, 依据术前设计缩短量位置1mm位置肌肉处, 采用6-0 可吸收线实施双扣环式缝扎, 附着点处将肌肉剪断, 肌肉褥式缝合在附着处, 将需缩短肌肉剪除, 缝线做出一个活结, 患者坐起后, 观察并调整到正位后结扎, 球结膜复位采用8-0 可吸收缝线持续性缝合。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 除球结膜切口约为8 mm, 不实施显微镜操作, 其他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者滴用氟美童滴眼液, 4 次/d, 可乐必妥滴眼液, 4 次/d, 晚上涂抹泰利必妥眼膏, 术后7 d拆结膜缝线, 14 d后引导患者进行同视机双眼三级功能训练。术后对患者进行3~6 个月随访, 统计两组患者的眼位、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 依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分会斜视及小儿眼科学会1966 年修订斜视疗效评价标准[2], 共同性斜视手术疗效划分为:完全功能治愈:双眼视力水平正常, 任何情况下眼位处于正位或有少量隐斜, 正常视网膜对应, 中心窝融合, 中心窝立体视<60", 无自觉症状;不完全功能治愈:有轻度弱视, 有融合, 小度数眼位偏斜, 正常或异常视网膜对应, 自觉症状, 黄斑或周边部立体视。 临床治愈:无双眼单视功能, 仅有外观改善, 第一眼位±15△内, 上下偏斜范围10△内。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18.5 软件包分析, 采用 χ2检验计数资料,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眼位矫正效果

眼位:评定标准正位:正位或<±10△;良:±15△;差:>±20△。 术后经2~4 周复查, 观察组术后正位41例, 所占比例为93.2%, 32 例患者有双眼单视功能, 所占比例为72.7%, 25 例患者可建立立体视觉, 所占比例为56.8% 。 对照组患术后正位41 例, 所占比例为93.2% , 具有双眼单视功能患者31 例, 所占比例为70.5%, 可建立立体视觉23 例, 所占比例为52.3%, 比较两组患者的眼位矫正效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P>0.05, χ2 (双侧单视功能) =3.25, P>0.05, χ2 (可建立立体视觉) =2.85, P>0.05]。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44 例患者, 完全功能治愈40 例, 所占比例为90.9%, 不完全功能治愈3 例, 所占比例为6.8%, 临床治愈1 例, 所占比例为2.3%, 对照组44 例患者, 完全功能治愈38 例, 所占比例为86.4%, 不完全功能治愈5例, 所占比例为11.4%, 临床治愈1 例, 所占比例为2.3%, 两组患者的完全功能治愈率 (χ2=2.84, P>0.05) 、不完全功能治愈率 (χ2=3.05, P >0.05) 以及临床治愈率 (χ2=3.85, P>0.05) 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外斜视患者16 例, 2 例过矫 (<15△) , 所占比例为4.5% (2/44) , 1 例欠矫 (<15△) , 所占比例为2.3% (1/44) , 内斜视全部正位。 4 例 (9.1%) 术后早期轻度复视, 3 个月后消失。

对照组外斜视患者18 例, 4 例过矫 (<15△) , 所占比例为9.1% (4/44) , 3 例欠矫 (<15△) , 所占比例为6.8% (3/44) 。 内斜视26 例患者中1 例过矫 (<15△) , 所占比例为2.3% (1/44) 。 术后早期轻度复视患者6 例, 所占比例为13.6%, 3 个月后消失。

表1 为两组患者术中的并发症, 观察组术中出血、角膜上皮损伤剥脱、眼-胃肠反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为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术后观察组结膜肉芽肿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斜视为一种眼外肌疾病, 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 主要分为麻痹性斜视以及共同性斜视两类。 其中共同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眼位偏向颞侧[3]。 斜视疾病不仅会影响面部美观, 还存在眼球运动、双眼视觉等方面问题。 临床主要采用斜视手术治疗, 该手术不仅要达到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还应兼顾美观[4]。 传统肉眼下实施手术, 因器械以及使用缝线,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 包括巩膜穿透、结膜囊肿尧结膜瘢痕等遥临床工作中袁尽量术前仔细检查袁仍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袁而且会影响手术疗效遥该研究中袁比较分析传统手术方法与显微镜手术治疗共同性斜视患者的疗效袁研究结果表明袁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5.0%尧角膜上皮损伤剥脱1.7%尧眼-胃肠反射发生率1.7%以及术后结膜肉芽肿发生率1.7%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13.8%尧角膜上皮损伤剥脱6.9%尧眼-胃肠反射发生率3.4%以及术后结膜肉芽肿发生率8.6%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遥临床实践表明袁显微镜手术与传统肉眼手术相比袁更加准确精细袁可有效减少术中以及术后并发症袁减轻术眼术后不良反应遥相较于传统肉眼手术袁该手术方法优势在于院淤显微镜下可清晰看到直肌肌鞘膜与肌间膜袁巩膜上放置缝针时袁可对巩膜内缝针的深浅程度准确判定曰于显微镜为直接光源照明袁术中5 倍放大袁术中眼部各组织解剖层可清晰看到袁手术精准到位袁减少对血管尧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5]曰盂显微镜下可准确明确角膜间与肌止端距离袁进行肌肉分离时袁可保持鞘膜与肌腱的完整性袁最大限度避免肌肉广泛分离过程中袁误入脂肪腔中曰榆显微镜下能很轻松将缝线缝扎在靠近肌肉附着处袁避开睫状血管袁不会出现出血情况袁也不需要对此处进行结扎曰虞显微镜下结膜切口进行精细缝合时袁可避免夹带结膜切口下Tenon囊袁防止术后并发结膜肉芽肿[6,7]曰愚传统手术方法结膜切口长为8 mm袁显微手术切口为4 mm袁术后无明显瘢痕遥根据斜视疗效评价标准袁疗效划分为完全功能治愈尧不完全功能治愈以及临床治愈[8]遥经该研究评价发现袁无论是传统肉眼手术袁还是显微镜微创技术袁均可达到理想效果遥该研究中袁观察组术后正位率93.2%袁完全治愈90.9%袁对照组术后正位率93.2%袁完全治愈86.4%袁观察组患者的眼位矫正效果以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袁P跃0.05袁本次研究与卢建香[9]等研究基本相符袁具有临床意义遥

综上所述袁显微镜术与传统肉眼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不仅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袁而且具有促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效果袁但两者相比袁显微镜手术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袁应用效果更为显著遥为了保证手术疗效袁应掌握手术时机袁尽早实施手术袁精确矫正斜视度遥

参考文献

[1]陈果.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 2015, 15 (4) :737-739.

[2]中华眼科学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4) :145.

[3]徐燕, 王晓蕾, 卞薇.共同性斜视全麻儿童术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 22 (6) :681-682.

[4]张胜利, 凌丽娜.600例儿童共同性内斜屈光状态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4 (4) :534.

[5]钟建胜.儿童与成人共同性斜视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16) :75-76.

[6]黄琼, 张运江, 余新平.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疗效分析[J].江西医药, 2015, 50 (1) :73-74.

[8]Yi JH, Chung SA, Chang YH, et al.Practical aspects and efficacy of intraoperative adjustment in concomitant horizontal strabismus surgery[J].Journal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 2011, 48 (3) :85-89.

[9]卢建香, 刘芳, 李庆云, 等.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研究[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9, 31 (4) :306-307.

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 篇2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眼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46例大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判断斜视的诊断标准并行相关生理病理检查确诊。排除眼部及全身器质性疾病患者;排除既往手术史患者;排除垂直斜视患者及旋转斜视者;排除弱视、眼部不能独立注视着。所有患者手术前双眼视力均衡且矫正视力均大于0.6, 相差小于两行。

1.2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包括视力及矫正视力、眼位、眼球运动、眼底以及视功能。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低于0.8者使用睫状肌麻痹扩瞳验光, 检出屈光者38例, 弱视8例。使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分别检查33cm及5cm斜视角。斜视小于50者22例, 斜视超过50者26例。使用同视机检查双眼单视功能, 手术前均无双眼视功能。

1.3手术方法

根据斜视角大小设计手术, 首选单眼式双外直肌减弱术。斜角超过50者加主斜眼内直肌缩短术。患者在局麻下进行手术, 手术中对眼位正位或少欠矫进行观察, 无复视为宜。手术后第二天使用同视机进行视功能训练共7~10d。

1.4疗效标准与评价

对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疗效评估标准可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弱视斜视防治学组1996年制定的疗效评定进行评定[1]。

2结果

眼位正位者32例, 欠矫者14例, 外观满意未进行二次手术。过矫2例, 配压帖三棱镜矫正。手术后经过训练, 恢复双眼三级功能者13例。

3讨论

本组患者多为恒定性外斜视, 且大多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来;但也有部分患者一开始就为恒定性, 不能自行控制眼位, 多表现为单眼或双眼交替性外斜[2,3], 前者早期术后双眼视力恢复情况较理想。年龄较大的患者多融合无力, 表现为进展型斜视, 可合并弱视、异常视网膜对应等, 手术后视功能恢复较差, 仅能发挥美容矫形的效果。肌肉续发性变大者, 肌肉挛缩、弹性较差, 对手术效果影响及视功能恢复存在较大影响, 因此只能进行美容矫正[4]。术中观察正位或少欠矫, 以不出现复视为宜。成人患者出现复视可有头晕目眩, 走路困难, 一般较难克服对正常工作生活影响较大。

本次试验中2例复视者通过佩戴压贴三棱镜后复视好转。成人由于异常网膜对应固定较难恢复视功能。手术中观察正位或少欠矫状态, 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复视。因此, 对大龄患者来说, 手术仅能达到美容矫形的功效, 对视力恢复无显著效果, 主要以患者术后不出现复视为宜。

参考文献

[1]王玲, 王准庆.儿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研究现状与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07, 7 (3) :796-798.

[2]刘玉华, 颜少明, 徐锦莉, 等.间歇性外斜视的远近立体视觉[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05, 3 (3) :112-114.

[3]赵玲, 李冬, 靳扬扬, 等.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410例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1, 19 (2) :83-85.

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进行的儿童全麻斜视手术86例 (143眼) 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 (78眼) , 女38例 (65眼) 。年龄3.3~13.6岁, 平均 (8.5±1.4) 岁。包括共同性内斜视35例、共同性外斜视51例。手术前斜视度:外斜视20Δ~90Δ, 平均54.5Δ;内斜视17Δ~50Δ, 平均29.4Δ。术前均行视力、屈光状态, 三棱镜及同视机检查。在肌肉后徙术时均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

1.2 手术方法

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从角膜缘做梯形切口打开球结膜, 分离球结膜下组织, 暴露要后徙的肌肉附着点, 切断节制韧带。斜视勾勾出直肌, 双铲针6-0可吸收缝线在邻近肌肉附着点约2mm处穿过肌肉, 圈套锁住肌肉两边;留下足够的空间, 用剪刀安全地从巩膜上剪断肌肉, 不剪断缝线, 然后将双针相距4 mm从肌肉附着点残端的中央部分穿出。用线镊向上拉紧缝线, 使肌肉断端对齐, 按预期手术量悬背肌肉, 从缝线穿出处量取手术量, 助手在此位置用线镊固定做标志点, 然后用一个双圈加一个单蝴蝶结暂时固定于此点, 松开线镊使缝线跟随肌肉后退滑行, 结膜瓣保持开放。全麻的患者当时不能配合术中的眼位调整, 可以一次手术后不缝合结膜切口, 暂时包眼垫, 在恢复室留观。患者苏醒后去除眼垫, 滴表麻剂。在恢复室内观察眼位, 如有过矫或欠娇, 预计手术调整量, 麻醉师给予静脉滴注再次麻醉后, 调整缝线位置后将活结打紧, 缝线回退, 缝合球结膜。

1.3 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记录眼位及三棱镜度数, 评价斜视手术治愈的标准为眼位在-8△~+8△[3]。并总结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段治愈率比较

一次手术治愈59例, 27例经术中调整1周后治愈18例, 调整后治愈率由未调整前的68.60%提高到89.53%,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86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 治愈率分别为89.53%、88.37%、87.2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调整前比较, χ2=11.382、9.952、8.647, *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所有患者术后无眼痛、恶心等不适, 患者无一例巩膜穿孔或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此种手术方式后徙肌肉时缝针仍从肌肉附着处穿出, 不造成对眼球过度牵拉。

3 讨论

斜视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手术治疗矫正眼位, 不仅是为了改善外观, 更重要的是纠正异常视网膜对应和视觉抑制, 从而有利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4]。国内大部分手术还是传统的手术方式, 将肌肉截断后缝合于浅层巩膜上。这种传统的手术方式并发症多, 术中病人恶心呕吐、疼痛及眼球穿孔等。近年来, 调整缝线技术应用于斜视手术已经在国内陆续开展[5,6]。调整缝线技术的应用给手术者提供了一个进一步调整的机会,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降低了过矫、欠矫和二次手术率。由于调整缝线技术在眼肌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该院对斜视也采用改良术式, 即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7]。此手术方式对大部分的局麻患者术中能配合缝线调整的获得了较理想的眼位, 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报道[8], 但对于全麻儿童调整缝线术式仅见少量相关报道[9,10]。目前国内报道的斜视矫正术大部分术者使用的调整缝线技术主要在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调整[11,12], 术后几个小时或第二天, 或者更长时间。术后第2天或某一时间调整等于使手术过程延长, 且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研究者在斜视手术尤其是全麻下儿童斜视手术, 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术, 目的是防止手术后过矫或欠矫, 以便在手术后全麻完全清醒之后进行眼位调节, 提高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 避免多次手术。此方式提高了儿童全麻斜视手术的成功率。悬背式调整缝线只打一个蝴蝶结, 结膜切口不缝, 可以让病人短时间内完成第2次麻醉, 即使眼位非常完美, 也能将活结打死并缝合结膜。悬背式调整缝线法在手术台上一次性完成调整, 结束手术, 避免了第2天患者再次打开切口调整缝线, 减少了感染的几率。86例斜视手术59例全麻清醒后眼位正位, 无需再次调整。2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过矫或欠矫需再次调整, 调整率31.40%。说明全麻病人很有必要进行再次调整。调整后治愈率由未调整前的68.60%提高到89.53%, 证明了悬背式调整缝线技术的先进性及可靠性, 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技术。由于全麻过程中麻药的反复使用会拖延手术时间, 为了避免反复麻醉对患儿身体造成影响, 研究者只调整一次即结束手术, 故86例患者中仍有9例未达到理想眼位。由于此方式操作简单, 由缝线为媒介减少了对肌肉的骚扰, 缝合的部位在肌肉附着点, 而不是在靠后的巩膜壁上, 故大大减少眼球穿孔的几率。悬背式缝线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可行性高的改良斜视矫正术, 术后成功率高, 无严重并发症, 能有效降低斜视手术的二次矫正率。

摘要:目的 研究儿童全麻斜视手术中悬背式调整缝线的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10月收治的儿童86例 (143眼) 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 (78眼) , 女38例 (65眼) 。年龄3.313.6岁, 平均 (8.5±1.4) 岁。包括共同性内斜视35例、共同性外斜视51例。在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术, 术中采用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术后随访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成功率。结果 86例斜视手术59例全麻清醒后眼位正位, 无需再次调整。27例需再次调整, 术中调整率为31.40%。27例调整患者中18例达到理想眼位, 治愈率由未调整前的68.60%提高到89.53%,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86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治愈率为89.53%、88.37%、87.2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悬背式缝线后徙术适用于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术, 使斜视手术成功率提高。

关键词:斜视手术,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全麻

参考文献

[1]Jampolsky A.Current techniques of adjustable strabismus surgery[J].Am J Ophthalmol, 1979, 88 (3Pt1) :406-418.

[2]Strominger MB, Richards R.Adjustable sutures in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and strabismus[J].Pediat Ophthalmol Strabism, 1999:112-117.

[3]甘晓玲.斜视疗效评价标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1996, 4 (4) :145.

[4]漆雅, 于刚, 吴倩.调整缝线术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0 (1) :5-8.

[5]熊凤枝, 张晓利, 李琰, 等.悬背式调整缝线后徙术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3, 35 (8) :604-606.

[6]冯珂, 熊凤枝.局麻下术中调整缝线在斜视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眼科医学杂志, 2012 (2) :24-26.

[7]赵德宣.直肌后退可调整缝线在儿童全麻斜视术中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 26 (5) :346.

[8]张晓, 李镜海.改良眼外肌悬挂后徙术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24 (8) :865-866.

[9]樊云葳, 吴倩, 于刚, 等.眼外肌调整缝线联合拮抗肌折叠术在先天性内斜视的临床应用[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2, 20 (2) :I0001-I0005.

[10]吴夕, 牛兰俊.共同性水平斜视的再次手术[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 (12) :1348-1351.

[11]刘艳, 刘红, 刘睿, 等.球后麻醉在非定量斜视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2, 14 (1) :56-58.

上一篇:美术的创新教学下一篇:计量信息的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