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宝顶山石刻

2024-10-19

大足宝顶山石刻(精选6篇)

大足宝顶山石刻 篇1

一、不同信仰造就的形式中心与方位的空间观念

巴中南龛石窟大多显教造像。少量三世佛, 多是含义分明、分化明显的阿弥陀佛、弥勒佛、毗卢佛、药师佛、十方佛, 此外继南北朝中晚期雕凿的有七佛、千佛像, 但最多是释迦牟尼佛。在组合上, 多为七座、九座至十一座像群体规模。在造像中有的加入了十大弟子或者八大部众。还雕凿了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等经变群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如意轮观音、毗沙门天王、诃利帝母。巴中南龛所表现的是大乘佛教里宣扬极乐世界和顿悟成佛, 各个宗派也按自身思想去安排石窟造像。如阿弥陀佛、弥勒佛是隋唐之际创立净土宗所崇拜主像。卢舍那佛是华严宗教主。密宗造像如药师三尊、诃利帝母等。大足宝顶山石刻是赵智凤为宣扬柳本尊密宗而开凿的。在李哲良先生编撰的《我观大足石刻》一文, 写道:“在人们的印象中, 大足石刻多以密宗造像为主, 尤其是宝顶山石刻”, 通过宝顶山的造像看来应该是引显入密, 三教合一的产物。此文最后写到:“但大足石刻, 绝不是纯粹的, 单一的密宗道场, 而是以禅为特质的多元化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画卷”。《六道轮回图》, 铭文曰:“三界轮中万种身, 自从贪爱业沉沦”, 六道轮回图表现出与铭文撰写相同的图像内容。表达出众生苦之源就是情欲。《牧牛图》中心思想是制服情欲, 调伏心意, 以达到“无牛人自镇安闲, 无住无依性自宽”和“人牛不见渺无踪, 明月光寒万象空”的佛我圆融境界。《柳本尊十炼图》、《地狱变》都是密教因果轮回这样的方位空间关系。

二、空间轴线与分割布局的差异

巴中南龛石窟整体上是依山修凿, 分别列布在云屏石、三门石、千佛岩、老君洞、大佛洞、佛爷湾, 东西长252米, 南北宽45米。大佛洞区开凿佛像窟龛最多。除云屏石和山门石几龛外, 其余各个窟龛均坐西向东分布在化成山崖壁, 每个窟龛是一个独立个体。大足宝顶山石刻分布在整个呈现一个大马蹄形的山湾里, 是一个“U”字型空间布局, 共约为2.5千米, 360余幅长卷。大足不同于别处布局手法, 类似连环画形式, 每个经变故事由几个画面组成, 旁边配以经文或者铭文, 图文并茂展示故事始终。

三、两种建筑结构体系

巴中隋唐时代石窟自成一派, 以精美华丽的屋形窟龛为显著特征。巴中南龛有隋唐时期仿木结构建筑的屋形窟龛116个, 占隋唐时期总窟龛418个的27.8%, 其中单檐屋形窟龛21个, 二重檐屋形窟龛95个。这些屋形窟龛仿制中国隋唐时期木构寺庙建筑, 其柱檐上的雕饰对中原石窟帐形构架有所继承。但此种结构和中原石窟仿木结构屋形窟龛和帐形窟龛有差别。这个模式除通江石窟和旺昌几龛造像, 其余各地均无此种窟龛。这种窟龛主要特征是向外敞口, 内龛龛口刻有两根门柱, 其形制有方柱、圆柱、六角柱、八角柱和瓜棱柱。柱上装饰方格、忍冬、荷花、回纹、连珠等, 或者金龙绕柱, 门柱顶端雕饰飞天伎乐。柱上雕荷花枝叶。门楣上悬华帐, 垂花绳, 三角垂帐纹, 饕餮装饰, 兽头铺首, 有的刻伎乐, 还有雕刻西方三圣, 雕刻七佛。内龛口上端, 刻有单檐或重檐屋顶, 顶上装饰山花蕉叶, 下方则绘有荷花、波浪形忍冬纹, 结合连珠、绿叶。例如南龛第116龛 (图1) , 就是三层窟, 中龛口方柱上绘制莲花, 忍冬, 边刻连珠纹。柱承二重檐, 龛楣悬挂华帐, 垂花绳, 檐下分格绘制莲花, 檐刻山花蕉叶。内龛为圆拱形, 尖拱形龛楣浮雕波状忍冬纹、火焰纹, 其间刻有七铺华严三圣和六名伎乐。巴中的另一种典型窟龛是华帐窟龛。共有三十二窟 (除南龛外, 北龛, 水宁寺, 东龛, 西龛均计算在内) 。雕刻纹饰有华帐、花绳、火焰、忍冬、连珠、莲花、宝珠、回形、菱形、牡丹等, 还有饕餮、飞天、伎乐、五兽结花绳, 七坐佛, 小佛龛浮雕坐佛等。大足石刻差异较大。大足石刻构建是摩崖石刻与石窟相结合。摩崖石刻较石窟丰富。大足石刻主要由塔窟, 佛殿窟和摩崖窟构成。塔窟, 又称为中心柱窟, 从顶面龛, 整个龛窟为长方形, 龛窟其后中间部分开凿接连石窟顶部与地面塔柱, 塔柱上雕刻造像, 龛窟后方、中央塔柱和石窟四壁中间构成一个可以围绕塔行走的步道。北山《孔雀冥王窟》就是塔窟, 窟后部空间较窄小, 体现出匠人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佛殿窟, 平面多作方形, 又称方形窟, 使用功能和寺院佛殿相同, 由塔窟发展演变而来, 舍去了塔窟中间塔的形象, 是佛教文化本土化重要标志。《圆觉洞》为佛殿窟。摩崖石窟是由洞形窟造像露天的延伸扩展。山体外摩崖石刻多单檐, 檐层装饰较少。每个窟龛无门柱隔断。龛与龛之间多以山、水、风景、云纹、火焰等装饰性图案作为连接。以经变故事为主, 配撰文, 后面多饰以生动场景, 亦或飞天力士金刚, 类似画卷中的长卷形式, 由右至左展开故事情节。部分分为三层, 都为单檐, 屋檐基本无装饰。

四、雕塑空间组织变化

南龛石窟在布局上以说法场面居多, 主要是释迦说法, 还有弥勒说法和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另有释迦弥勒并坐、释迦多宝并坐。另有华严三圣、佛门经典传说中的双头瑞像。佛是礼拜的对象, 是造像中心, 其他造像依据自身职位高下不同各异, 主次有序, 相互照应, 动态, 神色与不同外貌相辉映形成主体。“向心式”是巴中南龛石窟的主要布局方式。每个窟龛里突出重点是主尊, 主要是佛陀, 也有少量观音菩萨、毗沙门天王等。地位稍次的是菩萨, 他们或立于佛侧, 又或结跏而坐;再次为圣众, 有弟子侍立于佛侧, 天王多数守护在内龛外侧, 力士守护外龛, 天龙八部散落于佛, 菩萨身后, 飞天居窟顶或龛楣, 伎乐在龛楣、坛基、楼阁之中和门柱上方。窟龛中突出表现佛, 其次是菩萨, 再次是圣众, 形成以主尊为中心, 近者为上, 远者为下的秩序。在佛国秩序中体现人们要求摆脱苦难, 向往精神自由的本能欲望, 又体现了与封建王朝皇权一致的主尊意识。这种佛陀世界的崇高秩序也折射出现实中封建王权秩序。宝顶山不同于南龛石窟单个成窟的向心运用, 而是在整个大空间里形成一幅大型画卷的意识, 在空间组织上运用精妙, 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互使用。宝顶山大佛湾《观经变相》高8.1米、宽21.6米, 表现出异常丰富的透视学原理, 铺开一张境界阔达高远的图像, 这是中国石窟艺术上最宏伟的观经变相。上部七曲网栏内, 以西方三圣半身像为主要的西方乐土奥妙之地, 三尊佛像均向前微微倾斜俯瞰世人, 慈悲之感跃然画面。三尊佛像正中方位是西方乐土教主阿弥陀佛, 也称之为无量寿佛, 佛像雄浑伟岸, 左右两边分别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构成全图中心。

高度相差不大的三尊造像却在体量上大不相同, 阿弥陀佛就处于焦点透视的中心位置, 网栏外中下部分则是“三圣”接引像为的主要内容“三品九生”, 九组造像与“九品往生”的莲花童子像等, 还有图像两侧依次雕凿“十六观”图颂等, 共同组成簇拥在西方三圣半身像的情形构建出一幅宏伟呈焦点透视画卷。“三品九生”图九铺小场景中, 每一张皆雕刻西方三圣怜悯世人之感, 这是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十六观”同样运用散点透视。

大足宝顶山石刻 篇2

荷花山庄

在大足石刻附近的荷花山庄用餐,菜的味道都很不错,据说这个荷山上过太空,。

荷花山庄占地680亩,建有乡村气味浓厚的草亭、竹式水榭、情侣岛、奕棋台、赏花钓鱼池、文化休闲长廊及茶园、娱乐住 宿荷花屋、千鲤湖、碧水环绕的断桥湖宾馆、颇具古香古色四合院民居风格的乐寿堂、远香堂和咏荷村;典雅的民间友谊商店以及独具匠心的雕刻中心。

庄内田野风 光、环境优美、花木葱茏、荷香四溢;院落重生叠、青瓦出檐长、荷塘吊脚楼、穿斗白粉墙,如同一幅水墨画、写意淡远、宁静;假山、小桥流水相间点缀,数拾餐 饮石桌置于河岸竹丛中,四季鸟语花香,好一幅原汁原味的大自然风光,不少游客挥毫留迹赞其佳。园内培植的西施睡莲和香睡莲尤为珍稀,引来国内外大 量游客争相留影。

荷花山庄

荷花山庄

荷花山庄

荷花山庄

已经到达大足石刻入口处的停车场,远处就是重庆特色的建筑。一般的旅游区都是这种建筑。

很气派的牌坊

路都是新修的,很干净的

据导游说前面的桥下面是一个放生河

12月,像鸭掌的 叶子已经变黄了。

气派的石刻博物馆

要注意的是不要跟这种塔合照,迷信的说法是合照的话会变压在底下

博物馆侧面全貌

博物馆正面

博物馆的门票跟石刻的票是一起的,只要把石刻的票展示给检票看就好了

小物件

每天有几个时间是有放电影的,电影是环绕幕布,很壮观,也是需要展示石刻门票观看

电影十几分钟结束,讲述石刻的前世今生

大足石刻于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

宝顶山著名的卧佛

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

这是一个轮回盘,有许多的寓意,大概讲的是人必须一生行善,下辈子才能转世为人。

底下粗糙的部分还没有刻完是因为,大约在公元1259年 时,蒙古号称几十万人马,围攻到重庆合川的钓鱼城时,工匠听到大军进攻过来了,于是还没有刻完就跑了。

寺庙里还有卖刀的,是不是寓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

不知道大家看的这个字是向内凹的还是向外凸的呢

因为古代的工匠没有见过老虎,所以照着熊猫的样子造了一只老虎

很幸运,看到了新开放千物观音像

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南北朝时,妙庄王有三个公主,长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银,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银都常年在宫中,只有妙善出家为尼。妙庄王命妙善回宫,但妙善不愿回家,妙庄王一怒之下赶走了僧尼,可这惊动了天神。他们让妙庄王身上长满了脓包。有一位大夫说,要用亲身女儿的手眼方可治好。于是,妙庄王求助于妙金和妙银,但两位公主都拒绝了。妙善明白后,便献出了手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这件事让佛主明白了,便送给了妙善一千只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

浅析大足石刻艺术风格及时代精神 篇3

大足石刻位于今重庆市大足县内。造像年代横跨中晚唐至元、明、清及民国时期, 历时1270余年。其中, 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造像主要集中在两宋时期。在地域上, 大足县境内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均有丰富的石刻造像资源, 尤以宝顶山和北山成就最为突出。

梳理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 大体而言, 先后出现过三次高峰:以敦煌、麦积山和云冈石窟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隋唐时期;五代及两宋时期, 以大足石窟为代表。大足石刻的艺术创造填补了晚唐至宋末历时近四百年的石窟建设的空白。大足石刻艺术可谓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足见大足石刻艺术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辉煌”。这一时期也被誉为“大足石刻时代”。

二、世俗美创造

大足石刻世俗美的创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俗民众的丰富生活直接进入到石刻画面的美的构筑之中。石窟艺术造像题材在根本上取决于佛教经典, 这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是, 宋代大足石刻中出现了大量的, 丰富精彩的世俗生活场景的塑造, 并且寓意深远。如一幅连环画形式的《牧牛图》, 用现实生活中牧牛、驯牛的过程表现禅宗修行进步的次第, 譬喻调养教徒的心意。《父母恩重经变图》借用生活中父母抚育子女成长的过程, 来弘扬中国传统孝道精神。宝顶石窟地域变相中的《养鸡女》塑造了一位善良、朴实、勤恳的劳动妇女形象, 以此暗喻因果报应。在宋代大足时刻中, 鲜活丰富的世俗美的塑造远远超过以前任何时期的诸石窟, 可以说许多创造简直就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再现, 让善男信女们倍感亲切。二是, 人情味、人性美的彰显。在敦煌、云岗、龙门的石窟主佛造像多为深目高鼻、前额宽广、薄唇小口的形象。具有相当的威严感、神圣性、理想性。如云岗昙曜五窟, 佛教造像“令如帝身”, 主尊佛仿佛就是当代帝王的化身, 笼罩着帝王的光辉, 其布局方式所营造的正当时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大足石刻艺术中, 不仅多了世俗生活的场景和普通人的形象, 而且, 我们发现佛与菩萨的形象都变得圆润细腻, 柳叶细弯眉, 眼睛多俯视, 俏鼻薄唇, 让人倍感和蔼亲切。“神的形象已完全人间化和世俗化”。

宋代世俗文化的发展在《清明上河图》和大足石刻中体现地淋淋尽致。宋代城市工商业和经济十分繁荣, 在一般的新兴地主、商人和城市市民的生活要求下, 宋代世俗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由此, 宗教艺术和宫廷艺术不同程度地受到世俗大众艺术文化的影响。

三、意境美创造

依据佛经仪轨, 佛像没有制作完成是绝对不能够向人展示的, 更谈不上供养瞻礼了。制作半身佛像、菩萨像, 那将被佛教戒律认为是对至尊至圣的最大亵渎和不敬。然而, 到了宋代, 在大足石刻造像中出现了半身佛像、半身菩萨的雕造和力士、明王、胁侍、供养人物等的半身塑造, 并且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石窟艺术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大足宝顶大佛湾第11号释迦佛涅槃图, 释迦佛的身体只雕刻出一半便于整座大山连为一体, 菩萨弟子均刻半身像从地下冒出, 可谓是十分大胆的艺术创造。这些半身像的塑造无形中放大了整个造像的体量和气势, 烘托了整个道场的氛围, 并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半身像的塑造在大足石刻中, 俯拾即是。大足宝顶大佛湾第21号龛柳本尊行化图直接从地面涌出的五大明王半身像创造;大足宝顶小佛湾第5号窟从云中出现的明王半身像;既增大了明王造像的体量, 又凸显出明王的神威。宝顶大佛湾第20号地域变图中雕刻的半身吹笛女、养鸡女, 更富韵味与意境创造, 宛如画作一般。

龙红先生认为, 这一革命性的的艺术创造实现了文本语意场与图像语意场的合二为一。大足石刻造像将佛典文本中叙述佛、菩萨众神灵等超验形象出现方式的文字描述如诸天‘半身出地, 半身不现’或‘从地涌出, 现半身相’;佛、菩萨、四众须臾间在‘宝树枝叶花果’中半身出现等转化成了‘最优孕育力的瞬间’的图像表达方式。李巳生先生也关注到这一现象, 认为“半身像的形式, 在所占壁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其形体实际上比全身像放大乃至数倍, 既有利于构图中突出形象的主体, 还便于安排更多的壁面来刻画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故事情节。”

此外, 大足石刻中半身像的塑造, 亦是宋代文人画高度写意化追求和世俗文化高度繁荣的反映。宋代文人画‘重神轻形’与佛教美学中的‘神存形灭’‘贵神贱形’‘形粗神精’及‘遗形取神’等相一致。在这些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 雕刻匠师们实现了打破常规的艺术创造。艺术创作中‘追变求奇’精神符合世俗民俗信仰中对于神通奇异的心理渴求, 最后凝结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创造思维。”

四、结语

大足石刻艺术杰出的艺术成就塑造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辉煌”。大足石刻艺术是中国石窟艺术中国化、本土化的彻底显现。大足石刻用艺术的至善至美体现宗教的至真。

摘要:大足石刻, 是中国宋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最后辉煌”。本论文运用文献综述, 田野考察, 风格学方法, 主要从世俗美和意境美两大方面论述大足石刻宋代造像的艺术风格, 并管窥其体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大足石刻,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龙红.《风俗的画卷——大足石刻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1.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下册》[M].岳麓书社, 2005.8.

[3]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8.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2.

大足石刻作文 篇4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尊,其中尤以北山、宝顶山、石门山、石篆山石窟最具特色。整个宝顶山大足石刻呈马蹄形,长750米。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圣、盛极于两宋,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在大足石刻景区门前有一块雕刻精美的牌坊,牌坊上方正中央篆刻着3个金色大字――宝顶山,告诉游客当前所处位置。牌坊下面的石墩上雕刻着许多姿态各异的石狮,没有哪两尊是相同的:有的昂首远眺,像在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有的抬起一只脚,像在悠然漫步;有的舒适地趴着,像在享受宝顶山阳光浴……

穿过牌坊,就来到聚集人们美好心愿的礼敬桥。礼敬桥又名“锁愿桥”,它的桥身上有一条长长的铁链,铁链上挂着许多形态各异的铁锁,许多前来游赏的人们将自己的美好愿望锁在铁锁里,并在锁身刻上祈愿者的名字,有的求姻缘、有的求长寿、有的求平安、有的求事业……每把锁代表不同人的美好心愿,愿许愿者都能如愿!

由礼敬桥向左前方行走,就来到我们最困惑的石雕窟――地狱变相。传说人在生前如做了坏事,死后就会被打入地狱,遭受各种酷刑:有的被割掉双手、有的被割掉舌头、有的被挖掉双耳……在地狱变相石窟中有一位美丽的养鸡少女,她怎么也被打入地狱中了呢?原来按照佛教说法,吃鸡犯戒,由因果向上推,养鸡也是造成这冤孽的原由。我们心生纳闷,既然养鸡少女被打入地狱,为什么将她雕刻得如此精美呢?导游告诉我们,养鸡是百姓中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工匠于心不忍,虽把养鸡少女刻于地狱变相中,但却把她雕刻的神态端正,十分美丽动人。

看完地狱变相。沿着小路拾阶而上,就来到卧佛像前。卧佛侧身横卧于岩壁间,头枕在宝盒之上,面容祥和,双眼呈半睁状态,像在注视前来观看的游客。它的佛脚隐藏于岩壁间,似乎是工匠们刻意所为,让人们想象卧佛的下半身造型。

在卧佛的右后方,就是最著名的“千手观音”石像。它修建于南宋时期,刻于88平方米的崖壁上,高770厘米,宽1250厘米,全身镀满金箔,金光闪闪,斑斓夺目,被誉为“天下奇观”。千手观音石像共有1007只手,手里拿着126件法器,每只手中心均有1个法眼,像在视察人间疾苦。这些佛手无一雷同,千姿百态地分布在佛身四周,形如孔雀开屏般美丽。关于千手观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年妙庄王病了,四处求医治病,找了很多医生均无药可治,最后一位神医告诉他说,只有亲生骨肉才能把他病治好。妙庄王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妙金、二女儿妙银、三女儿妙善,大女儿、二女儿均不答应给他治病,只有心地善良的三女儿同意割肉救父。佛主被三女儿感动了,就给了她1000只手,后来七仙女下凡,经过大足石刻,被这里的千手观音吸引住了,又给了它7只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千手观音共有1007只手。

大足宝顶山石刻 篇5

大足北山佛湾观音造像的第一个特征是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大足北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何江女士对北山佛湾石刻的观音造像进行了统计,指出“在保存完好的155个龛窟中,有84个龛窟题材涉及到观音”。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考证,查漏补缺,又增加了9个能识别的龛窟,由此北山佛湾的观音造像达到了93龛。正是因为有如此的规模与数量,北山石刻呈现出观音菩萨取代了释迦牟尼成为最受尊崇对象的造像面貌。在北山,观音造像不仅从规模上超越了释迦牟尼佛像,同时,在诸多龛窟中明显存有二种龛窟并置的现象,规模相当的造像格局,这从北山南段第一单元造像第9号千手观音与第10号释迦牟尼龛窟的空间关系中可见一斑。

大足北山佛湾观音造像的第二个特征是造像实现了两个方面的重要转变,即观音不仅彻底完成从男到女的演变,还完成了由神向人的转变。佛教认为,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女性正是唤起人们欲望的罪魁祸首。《摩奴法典》说:“诱使男子堕落是妇女的天性……因为在人世间,妇女不但可以使愚者,而且也可以使贤者背离正道,使之成为爱情和肉欲的俘虏。”所以,印度佛教中的观音都是“威猛丈夫”像,而这一形象传入中国后仍然得到了延续,在目前所见的唐代敦煌壁画中还有部分观音是留着胡须的男子相貌。

晚唐时期,北方战乱,唐玄宗、唐僖宗两代皇帝入蜀避难,众多官员、嫔妃、艺匠随行并散落蜀地。由此,也使地处川东的大足北山晚唐造像受到了宫廷审美趣味及北方造像的深刻影响。9号、10号与245号造像都气势宏大,延续了盛唐风范,但此时的观音造像,已是无一例外地表现为女性相貌。第10号龛中的观音造像面如满月,鼻挺眉秀,身材修长挺拔,肌体丰润,衣饰贴体,有“曹衣出水”之感。“菩萨如宫娃”正是对此类造像的生动描述。

前后蜀时期的观音造像体现出承前启后的特征,到了两宋,观音形象有了新的变化。一类造像延续了端庄之貌,但雕刻技法发生很大变化,转变为以线造型、线面结合,反映出中国工笔人物绘画对雕刻的影响,体现出浓郁的装饰意味,这以北山136窟转轮经藏窟中的观音造像为典型例证。第二类造像是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以北山113号水月观音和125号数珠手观音为代表。第113号造像,圆月皓空之下,莲花台上,观音左手斜撑于座上,左脚下垂轻摆犹若戏水,右脚跷于座上,右手肘搁在右腿膝上,手持衣襟一角。观音造像突破了传统的正襟危坐的造像形式,神情温婉、潇洒自若,被称为“风流观音”。125号数珠手观音,脸颊饱满,目光下视,两唇轻抿,嘴角微启,含颦欲笑,面呈羞色;身材匀称窈窕、头低俯左侧,身微右转,呈现出微妙的“S”形身姿;观音赤足立于莲台之上,侧面迎风,裙角、衣带随风徐徐起舞,颇得“吴带当风”之妙。

这些精美绝伦的观音造像,是谁所造?为什么雕造?大足北山93龛观音题材造像中遗留了15则题记,为我们进一步考察提供了线索。从题记中所反映的供养人身份来看,观音菩萨信仰广泛,信众覆盖不同阶层与性别。这15则题记中涉及供养人18人,按照阶层划分为:官员7人,比丘尼1人,民众9人,不明身份1人;按照性别划分为:男性9人,女性7人,不明性别1人,其中2则题记明确标识出丈夫携妻子共同镌造了龛窟。

从题记中反映的供养目的来看,供养诉求呈现多样化的面貌。既有信众“皈依妙门志求觉道者”、又有僧尼的“奉报十方施主”;既有国家民族层面的“国祚兴隆”,又有祈愿个人“去病疾”、家庭“骨肉团圆”;既有祈求生者“保寿年永”,又有“愿亡者神升净土”。然而,在多元诉求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对民众诉求的深刻影响,晚唐时期的战乱不绝,因此观音造像多是为了亡者而供养,而两宋时期则是多为现世与生者修功德,官员祈求和平,民众祈求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幅与大足石刻造像兴盛同期绘制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中,在其生动地再现繁忙而热闹的北宋汴京城现实风俗场景的长达五米多的画卷里,绘制各类人物810个(数据引自周宝珠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序言,该数据为开封汴绣厂刺绣《清明上河图》时所统计之数目。由于画图人物众多、画面复杂,各家统计数字出入较大,特此说明)。但细数之下,其中的女性仅占20余位。在佛教造像中观音女性化形象大量出现的同时,而城市风俗画中却鲜见女性身影,此为何故?

尽管,今天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中将性别和阶级、种族、族群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陈词滥调,但从此视角出发进行分析,的确能为解答以上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从大足石刻造像与《清明上河图》的比较中,我们已经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答案,就是女性被排除在政治、经济生活的公共空间之外,而宗教信仰则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补偿性的想象空间。

中国儒道释三家均言“道”,而“道”分阴阳,北宋司马光在《涑水家仪》指出:“男治外事,女治内事”,正是阴阳观在社会分工上的体现。儒家用来指导外事(治国)、内事(理家)的共同规范是“礼”,而“礼”以“孝”为先。大足北山石刻南北两段之间有一通被历史学家马衡称为“环宇间仅此一刻”的宋代题刻《古文孝经》,以其突出的位置标识出其对于理解大足北山石刻的重要意义。碑文中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来看,众多的供养诉求,其实都被统领到“孝”这一主题下了。正是以让人超脱现实为主旨的佛教造像,在此却承载了如此复杂的现实功利性诉求,由此使大足石刻成为佛教在中国彻底完成本土化、世俗化的文化表征。

大足宝顶山石刻 篇6

当下21 世纪就中国而言, 其社会公民的文化程度早已远远高于前几个世纪人们的文化水平。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中国旅游业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90 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发展的时候, 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却没有赶上其经济的发展脚步, 因此像自然风景之类的可以被广泛大众接受体验的一类型的旅游景区变得炙手可热。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应当把握局势, 让其发挥最大的文化价值, 成为世界遗产文化旅游的宠儿。

二、大足石刻发展现状

大足石刻其规模庞大, 雕刻技术高超, 内容形式广泛, 具有民族化、生活化等鲜明特色。大足石刻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目前大足的旅游业虽然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但是与拥有同质量级的世界文化遗产景区来说, 大足石刻只能说是在望其项背。1999 年大足石刻共有五处石窟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游客大多选择宝顶山石刻其次是北山, 其他的三座山去的人兼职寥寥可数甚至无人问津。在旅游黄金周时期大足石刻的游客接待量会大幅度提高, 但是其旅游收入的提高却没有那么显著, 在大足旅游局公布的近几年景区游客的接待量来看, 虽然人数在不断增长, 但其旅游经济发展却还是在一个缓慢的阶段, 门票收入成为主要的旅游经济收入。

三、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旅游资源简介

1999 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开凿于公元650 年, 共有74 处5 万多尊石刻雕像, 主要是表现唐末宋初时代的摩崖造像。大足石刻以宝顶山、北山、石门山、石篆山、南山为代表。石窟是以佛教故事、道教天神以及儒家相关人物为主要雕刻内容。是首个把儒家、佛教、道教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石窟艺术。

四、大足石刻发的展优势

1.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资源

大足石刻雕刻艺术精美绝伦, 其宝顶山的千手观音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而还体现出了他们的伟大创造力。先人们巧妙的利用地形, 真真切切在石壁上开凿出了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华严三圣在雕刻时运用力学和透视学的原理, 巧妙的雕刻出大足石刻的瑰宝之作。而在大足石刻的石雕中最出名的则是宝顶山圆觉洞, 它被誉为宝顶石窟艺术之冠, 是我国宋代雕刻最出彩的代表。古代艺术家利用地形以及光学原理雕刻出了圆觉洞。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虽说国外雕刻艺术相比中国来说更显成熟, 所以学者们更倾向于像国外学习, 但是就在大足石刻中国的大地上, 大足石刻的石雕并不一定比国外石雕逊色, 对于学习雕刻艺术的学者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借鉴、学习及科研价值的。

2.大足石刻宗教文化资源

大足石刻是唯一一个将三教文化都融合在一起的地方。最为有名的宝顶山石刻中的石窟造像主要是表现的佛教密宗的主张与观念。其牧牛图造一共雕刻了十副画面, 牧牛人代表了修行者, 牛则表示的是修行人的心界, 整个训牛的经过就是修行者对佛学的悟道过程。大足石刻不仅表现了佛教的宗教思想也有很多体现道教文化, 在很多石窟中道教神明与佛教菩萨并存。这反映了在当时佛教文化与道教进入相互融合的阶段。而关于儒家思想石窟表现的如父母恩重经变相之类, 儒家的很多思想本是与佛教思想相悖, 例如佛教削发为僧, 而儒家则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一副戒酒图既有佛教思想世间有人间地狱之说又有儒家的的提倡认为酒本无性, 酒后乱性。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和佛教也有共通之处, 在这里体现了两家的求同存异改变。大足石刻就是如此集合了三家之长, 成为了一个容纳了中国三大主流传统文化思维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3.大足石刻考古价值

大足石刻雕刻于唐末宋初时期, 其石刻雕塑造像原本来源于印度的建陀螺雕塑艺术, 其传入中国之后被人们民族化, 从很多石刻造像的具体衣着打扮, 神态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宝顶山千手观音一共有1006 只手, 而这一些手中分别拿着各种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以及战争武器, 不少专家通过研究这些而了解到当时社会文明, 经济情况等。

4.城市规划改变明显, 交通设施更是有了巨大的改进

近几年来大足区的城市规划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城区处处都在体现一股文化气息, 散发着文化魅力。这让游客还没有进入景区, 只是在城区内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渝蓉高速路开通了以及成渝高铁的开通其动车经过大足南站, 交通的便利使得游客更容易抵达大足。这无疑是对大足石刻的旅游发展起到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五、足石刻旅游发展劣势分析

大足石刻近年来风化、雨蚀越发严重。大足区位于重庆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石刻本身主要成分为长石和石英细纱岩容易被风化。大足石刻已经历经了几百年时间长河的洗礼, 现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风化期。重庆的酸雨众所周知,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范围之类, 酸雨的侵蚀使得原本已有风蚀的大足石刻雪上加霜。曾今的大足石刻绚丽多彩, 而如今石刻大部分已经褪去了原本鲜艳色彩变得黯淡无光。

人为环境破坏因素不断。随着近年旅游业的发展, 大足石刻的游客接待量也在逐年增长。但部分游客的文明素质却有待提高。一些不文明行为列如触摸石像的行为就极其容易破坏原本就脆弱的石刻。另一方面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 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让石刻老化速度加快, 对石刻造成隐形伤害。

旅游产品比较少是大足石刻旅游发展的一个比较大的劣势。大足石刻最主要的旅游单品就是石刻艺术宗教文化, 景区内其他旅游产品较少, 对于不懂这些石窟艺术或是对宗教文化的游客来说, 在景区内只能走马观花, 很快便浏览完所有石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大足石刻便没有什么吸引力。另外景区内设施也不够完善, 游客已经无法看懂石窟艺术与其文华了但是在大足石刻景区内却只有极少数的石窟有解释牌。

大足石刻文化内涵难以被理解, 处于一种曲高和寡的境况。众所周知佛学与哲学相互联系且博大精深, 一个人要拥有一定的智慧、或较高的心境才容易看懂佛学与哲学的含义, 才能懂石刻的价值所在, 当然雕刻艺术家们也可以凭借他自己的专业眼光看到石刻另一个雕刻价值。但是作为艺术家一般也是有一定的才学与智慧的。只有懂得人才会真正觉得来一次大足石刻是不虚此行的旅程。而实际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是艺术家和有见识的人呢?

文化与旅游的冲突。旅游业也是属于经济产业最大的目的除了文化效益、社会效益以外就是经济效益了。大足石刻宝顶香会算是比较出名的活动了, 香会在每个寺庙几乎都是必备活动。而香会意思就是表现人们一种祛邪、避灾、祈祷平安的愿望。因为人们相信第一个给菩萨上香的人, 他许的愿望最容易被菩萨听见, 因此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由此宝顶山的香会的头柱香的钱曾经被炒作到上百万。虽说佛教很多理念如鬼神之说并不存在, 但是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理念或者作为一种信仰来说, 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景区为了经济效益做不恰当宣传, 文化就变味了。

六、大足石刻旅游的发展方向

1.保护是旅游发展的前提

大足石刻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时光, 现如今已经进入了老化阶段。时间不仅可以让文化醇厚沉淀也可以让文化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据专家预测如果人类的专业保护技术不达到另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就现在而言大足石刻这座艺术宝库将在未来几百年里消亡殚尽。因此在尽可能的去保护它, 景区应该要请具有专业技术的保护人员来保护大足石刻, 同时也要呼吁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并不是属于哪一个人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因此也需要大家共同来保护。

2.全面开发, 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共同发展

目前大足石刻主要是开发了宝顶山, 其他几个山却发展缓慢。这使得游客很快便游览完, 由于没有其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且大足区的交通发达, 景区便留不住游客。在网上随意搜一下大足石刻旅游, 打出的广告一般都是大足石刻一日游, 因此大足石刻应该把同时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五山共同发展起来。虽然这五山的基础都是石刻艺术及宗教文化, 但这五山却可以有其不同风景特色娱乐活动。例如宝顶山是主要体现佛教文化, 庙会香会活动比较出名, 而北山风景优美可以打造一个文化娱乐公园, 在特定节日开展一些文化节。南山主要表现的是道教思想, 可以在南山复建一个道观等。另外旅游的基础设施也要逐步完善, 由此把五山一起发展, 且五山之间的风景、交通枢纽、住宿问题也要一并投入到建设当中, 打造一个把五山串连成线以大足城区为中心的石刻旅游环绕圈。

3.选择合理的宣传方式, 提高宣传效果

有时宣传得好, 只是听其名字便可以感受到它的地方文化魅力。例如西安、例如拉萨, 西安是古老, 拉萨是宗教信仰。而这两种大足同时都兼具, 大足曾为昌州古城, 宗教文化更是不用多说。文化是一种洗涤人心的东西也许你不信俸宗教, 你也可能会被他们虔诚的信仰而感染。传统的宣传力度要加大之外, 细节宣传也要做到位。中国佛学讲人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讲的就是一个人不同心境之后对同一事物的看法, 对大足石刻的旅游宣传可能是一个启示。当旅游者游览完景区之后, 可以附送游客一个小小纪念卡在上面宣传此佛学理念, 期待他们在不同心境之后再来大足石刻旅游定会有另一番体验与感悟, 以此来增加回头客。

4.大足石刻应该打开目标市场, 应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

大足石刻是一个有着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宝库, 对于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也是具有较大吸引力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各种神话故事的向往就如同中国人对外国的阿波罗、雅典娜之类人物的好奇是一样的道理, 加之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风格与西方的雕刻艺术风格完全不同, 却可以与之相媲美, 由此也可以吸引不少外国人。但是很多中国人都无法理解的石刻宗教文化, 外国人可能理解起来更加困难, 由此景区内的解说系统就要共同发展起来了, 提供优质的外语解说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也可提供多语言的解说折页。因此大足石刻走出国门也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七、结语

本文具体分析大足石刻来阐述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文化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更能表现一个民族的魅力, 文化也是永远不会淡化的话题。大足石刻必将以石刻之美吸引人, 宗教艺术熏陶人, 文化魅力感染人。同时文化遗产旅游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工作一并也不能落下, 走可持续旅游发展路线。在未来高度的文明社会, 文化遗产旅游将可能是旅游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摘要: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人类如何运用以及保护好这份珍贵资源并创造更大价值是当代每一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文化遗产从其概念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文化遗产, 二是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也可以被称之而为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真的实物存在于我们这个三维空间里可以被触碰、看见、感知到。而无形文化遗产也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种技术或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它经过岁月的沉淀被后世代代相传, 是一种传统表现文化的方式。本文以大足石刻为例, 根据其旅游现状, 及其原因具体分析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文化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艳芬, 张朝枝.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认识的演进[J].旅游科学, 2014, 8 (1) :85-94.

上一篇:醒世恒言下一篇:创新方向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