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诗经·采薇》论文(通用3篇)
改写《诗经·采薇》论文 篇1
《诗经·采薇》走进古代征人的内心世界, 还原他们在战场上鲜活的生命个体, 真实记录古代征人独特的人生体验, 把责任担当和英雄主义从高高在上的神坛回归到平凡人的坐标上去阐释, 这不但没有弱化战争中的英雄, 反而使其变得更加真实和立体。
一、思亲盼归:对个体生命的叹息
家是生命的起点, 是人们心头永远的牵挂。尤其边塞寒苦, 久戍必然思乡。《汉书·匈奴传》记载:“周懿王时, 王室遂衰, 戎狄交侵, 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 诗人始作, 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由此可知, 周王室为了应对“边患”所发动的频繁战争, 催生了无数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保家卫国的将卒征夫。他们不仅要直面生死, 还要直面家园荒芜、亲情疏离。《采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关的征夫对家的思念, 唱出了他们在岁月流转中对个体生命思归而不能的无奈叹息:
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我戍未定, 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 薇亦刚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诗歌首先以“采薇”起兴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苦:“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如果说连年征战、居无定所这种物质上的艰苦还可以忍受的话, 那么常年戍守边关, 远离亲人, 连写封家书抒发思念之情都无法做到 (靡室靡家、靡使归聘) 的孤独则是他们难以忍受的。这种心情长时间得不到宣泄, 进而发酵为近乎绝望的呐喊:“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呐喊声里糅杂着感怀父母生养恩德, 欲尽孝而不可得的嗟叹;糅杂着思念爱妻, 海誓山盟虽在, 岁月蹉跎、夫妻远隔的哀怨……在归乡与戍守的矛盾纠结中, 在家与国、忠与孝的徘徊挣扎中, 一年又挨到了年终。诗人通过薇菜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暗示时间的流逝。随着时光的流逝, 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也与日俱增。“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曰归曰归, 岁亦阳止”反复的感叹, 将征夫个体生命的无力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经》军旅诗中, 不乏表现久戍征伐、追忆室家的诗篇。《魏风·陟岵》被称为“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
陟彼岵兮, 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 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 无止!”
陟彼屺兮, 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 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 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 无死!”
声声的呼唤、凄哀的叮嘱背后是征夫对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保家卫国的行为源于对亲人和家的珍爱, 因为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眷恋, 所以才能在战场上放手一搏。这种朴素的情感, 在当代的军营中依然保持着:“说句心里话, 我也想家, 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 我也有爱, 常思念梦中的她。” (石顺义, 《说句心里话》) 因此, 承认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承认征夫们内心深处最柔软、最真实的情感, 并不妨碍对勇士的讴歌, 而是多了一份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
二、尽忠履职: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古时出塞戍边、忠于职守、忠于君王与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 保家卫国更是军人的天职, 正如《诗经·无衣》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诗经·采薇》中将士们虽然思乡心切, 渴望生命有个归宿, 但大敌当前, 他们便迸发出为家国而战的使命感, 并希望通过在战场上的搏杀获得英名。这种对建功立业的向往, 反映了征人超越自然生命的短暂获得精神永恒的价值追求。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
诗歌虽没有正面去描写战场的厮杀流血, 但是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严整的军容、精良的装备无不烘托出战士们昂扬的战斗热情和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业业”、“骙骙”、“翼翼”等叠字的运用, 形象地再现了战马的威武雄健。战马如此, 将帅和兵士纵横疆场的兴奋和快意可想而知。由此我们不难想到, 为国而战的理想就像一颗种子早已埋在这群热血男儿的心底了。与《诗经》中《幽风·东山》、《邺风·击鼓》、《魏风·陟岵》等多描写久戍思乡、厌倦连年征战这样一批军旅诗相比, 《采薇》对戍边生活尤其是紧张激烈战斗生活的描述, 呈现了古代军人慷慨靖国难的生动场面, 折射出他们为国效命、“视死忽如归”的价值追求。“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和他们内心极度的思乡形成强烈对比, 在对比中升华了戍边将士的精神境界。他们用澎湃的热血书写忠诚, 用默默的坚守编织保家卫国的荣光。
守边卫国、抗敌御侮是历代军人的职业操守和不懈追求。1942年5月份, 戴安澜将军率领的中国赴缅参战远征军第200师在撤退途中, 遭日军伏击, 年仅38岁的戴安澜将军身负重伤, 不幸殉国。戴安澜将军在给妻子的遗书中这样写道:“现在孤军奋斗, 决以全部牺牲, 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毛泽东同志曾为戴安澜将军撰写一副挽诗《五律·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这首五律即是对中国军人尽忠履职、保家卫国传统价值追求的赞美和讴歌。
三、且行且思:对生命形态的感喟
战场上英勇顽强、奉献牺牲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战争的历练, 离散、安危、生死的抉择和考验, 使军人对家庭和亲情的渴望较常人更为强烈, 对生命的理解更为多元。这种独特的内心体验, 一旦在特定的情境之下受某个人、事、物的触动, 就会外化为对自己生命形态的无限感喟, 这是人的真实。《采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还原了这种真实。
总之, 《采薇》一诗既有思亲盼归中对个体生命的叹息, 又有尽忠履职中泼洒生命热血保家卫国的豪情。诗歌还原了征夫们作为“人”而非战争机器对于自身生命形态的感喟, 让我们近距离地触摸到古代征人勇武刚强的外表下心灵的脉动, 感受他们的生命气息, 从而把他们生命价值中持久的坚韧和英雄本色表现得真实而质感。
摘要:军旅诗不只是对战争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叙述描写, 《诗经·采薇》正视古代征人在战争中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思亲盼归和保家卫国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征人的丰富内涵, 彰显其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追求, 使尽忠履职保家卫国的古代征夫形象真实而有质感。
关键词:《诗经·采薇》,古代征人,生命价值,尽忠履职
参考文献
[1]郑颖.凝眸.“军人”和“诗人”的双重目光.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1, (3) .
[2]李晓风.《诗经.采薇》的生命意识解读.郑州大学学报, 2006.9, (5) .
[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改写《诗经·采薇》论文 篇2
古人常说,为了保家卫国而奋战是快乐而荣耀的。然我所看到的,是苍凉的`天幕,是满目的血色与悲哀,是因恐惧而扭曲的灰色面孔。哪里有什么快乐和荣耀?无休无止的战争让生灵涂炭。不知何时,这罪恶的日子才是一个尽头!
每日采食着薇菜,看着它们一天天成长,又初时的嫩芽变为最后的枯叶。也许有一天,连这最后的事物也要被吃光了吧?!每日里劳碌不堪,不能吃一顿包饭,不能睡一个好觉。
有时候,仰望苍穹,夜色如水般宁静,我便会想起故乡。我的家人,是否也在对着明月祈祷希望我早日归来?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满心的创伤已让我口不能言,只有深深的叹息。又有谁,可以抚慰我的痛楚?
棠棣花依旧绽放,绚烂的花朵为这灰白的战场染上一丝明媚,却更让人觉得那说不出的惨淡凄凉。骏马战车,象弭鱼服。面对这支训练有素的部队,我本该自豪,本该毫无怨言。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的国家应该安宁了吧。然而,踩着同伴的鲜血和尸体,我又怎能不悲哀,不恐慌!也许某一天,我也会化作一具冰冷的尸身,被岁月的黄沙掩埋。
但我是男儿,必须要承担我的责任,保卫这让我眷恋的神州浩土。
我一身戎装,听战马长嘶,狂风呼啸。手中的长矛一次次洞穿敌人的胸膛,温热的鲜血染红了我的全身。
恍惚间,我仿佛什么都看不见了,耳边也一片沉寂,仅剩下漫天的绯红,似暮霞流火,似桃红依旧——敌人的利刃刺穿了我的身体,将我的灵魂一点点剥离。没有痛,亦无泪。
倏然间,我飘回了故土。昔日的依依杨柳早已不再。而今,迎接我的,是茫茫的飞雪与永无止境的寂寞。
雪穿过我明澈的躯体,化作一缕烟尘——不,我已没有了躯体。如今的我,只是眷恋尘世的一丝游魂。
我回到了梦境中无数次出现的地方。在那里,家人仍在痴痴地盼我归来,却不知我就站在他们的身旁。我伸出手,想抚摸妻子美丽而憔悴的脸庞,却径直从她的身体里穿过。我想要唤她的名字,却发现我发不出一丝声音。泪水无声地滑过我的双颊,没有温度。我们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
终究要离开。
缓步离去,默然回首,怔怔望着令我魂牵梦萦的家,心中沉痛莫名,脚步也迟迟不肯挪动。可我不得不走,我和家人早已是阴阳两隔,留在这里也只能徒增伤悲。
改写《诗经·采薇》论文 篇3
关键词:《诗经》 《采薇》 战争题材 厌战主旨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采薇”即采集野生的薇菜,粮草不续,士兵只好以它充饥。作品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与思亲念家的复杂心理。且看原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征人归途上的心情。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期之远也。”[2]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以下章节,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正如方玉润所说的那样:“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3]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于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为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通过《采薇》,我们能够体会出《诗经》战争题材诗歌的主旨——厌战、思乡念亲、向往和平。这类诗歌还有很多,比如《小雅·东山》、《唐风·鸨羽》、《王风·君子于役》、《小雅·杕杜》、《小雅·何草不黄》、《豳风·破斧》和《邶风·击鼓》等。
《诗经》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法,这里所说的战争题材诗歌,是就其表现的社会生活范畴而言。从广泛意义上讲,所谓的战争题材包含战争与徭役等方面的内容:鲁洪生先生认为,战争诗主要指“《诗经》中记述周人抵御外族侵略或平定内部叛乱等战争的诗”;徭役诗主要指“《诗经》中反映士大夫或下层百姓为统治者四处奔波劳役的诗”。[4]涉及到《诗经》中的具体篇目,大致为30余篇,作品有:《卷耳》《汝坟》《草虫》《殷其靁》《击鼓》《雄雉》《式微》《伯兮》《有狐》《君子于役》《陟岵》《葛生》《小戎》《无衣》《匪风》《东山》《破斧》《采薇》《出车》《杕杜》《六月》《采芑》《祈父》《蓼莪》《无将大车》《詹彼洛矣》《绵蛮》《渐渐之石》《何草不黄》《常武》《殷武》。
严格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主要就是指前面所说的战争诗,即“《诗经》中记述周人抵御外族侵略或平定内部叛乱等战争的诗”,主要代表作品有《小雅·六月》、《小雅·采薇》、《秦风·无衣》、《豳风·东山》等。这种诗数量不多,估计大致为前面所列作品的半数,其它作品有:《击鼓》《伯兮》《葛生》《小戎》《无衣》《东山》《破斧》《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祈父》《詹彼洛矣》《渐渐之石》《常武》《殷武》。
战争对周人的农业生产造成损害,给人民的生活造成动荡,因此,更多的战争题材诗歌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通观《诗经》的战争题材诗歌,从国家到个体,从征夫到家人,普遍地对战争报以厌弃的态度。而周人的厌恶战争,乃是由于“战争不会给他们固有的社会地位带来任何的改善”。[5]
总之,通过《采薇》,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厌战主旨,进而更加理解先秦时期人民的战争观。
注释:
[1]所列作品主要参考唐莫尧《诗经全译新注》,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2]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05页。
[3]方玉润:《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1页。
[4]鲁洪生:《诗经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页。
[5]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沈阳: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毛诗正义(上中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诗经全译新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4.
[3]鲁洪生.诗经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4]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改写《诗经·采薇》论文】推荐阅读:
采薇改写02-02
诗经采薇朗读11-15
诗经采薇的意思08-26
读诗经采薇有感11-14
国学经典诗经采薇赏析05-09
诗经 采薇ppt课件05-13
诗经采薇赏析简单点06-14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08-11
《诗经·小雅·采薇》原文及赏析08-26
《诗经》女性研究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