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2024-08-11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诗经采薇公开课教案 篇1

采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收入 西周至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汉前称 《诗》或 《诗三百》; 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篇3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愆qiān——拖延。(愆伏)

(2)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贿huì——财物。(行*受*)

(6)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陨yǔn——落。(陨石、陨落)

(8)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躬——自身。(事必躬亲)

(15)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上一篇:对外汉语声调教学新探下一篇:幼儿元旦流程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