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离子(精选8篇)
玻璃离子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GC FU ji IX玻璃离子和银粉玻璃离子充填材料的边缘封闭性。方法 染料法检测两种材料充填离体双尖牙10d、20d和30d后的染料渗透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d和20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0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GC FU ji IX玻璃离子的边缘封闭性好于银粉玻璃离子。结论 对于乳牙龋齿及不直接承受抗压部位的恒牙龋齿来说,GC FU ji IX玻璃离子是一种理想的充填材料,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GC FU ji IX玻璃离子,银粉玻璃离子,边缘封闭
近年来,随着口腔材料学的发展,用于龋齿充填的材料种类日益增多,玻璃离子充填材料因为其色泽自然、对牙髓刺激性小、备洞要求低,可以保留较多的牙体组织等优点受到口腔临床工作者的青睐。本研究通过使用GC FU ji IX玻璃离子和银粉玻璃离子进行离体牙充填,采用染料渗入法观察两种玻璃离子充填体边缘与洞壁之间的微渗漏,为GC FU ji IX玻璃离子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
收集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人前磨牙60颗,牙冠形态完整,无充填物。刮除牙根表面残留的软组织和牙结石,冲洗后浸泡于37℃生理盐水中,放置于4℃冰箱中备用。
1.2 材料
GC FU ji IX玻璃离子和银粉玻璃离子均由富士公司生产,按粉液比例调和使用。
1.3 备洞与充填
将60颗离体牙清洗、吹干,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颗牙。在每颗牙的咬合面用涡轮机在水冷却下制备2 mm×3 mm×1.5 mm的Ⅰ类洞。一组用GC FU ji IX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常温固化;另一组用银粉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常温固化。
1.4 微渗漏实验
待各组充填体完全固化后,在每个样本距充填体1 mm以外的牙齿表面用指甲油涂覆,样本置人生理盐水37℃下恒温浸泡。在浸泡10 d、20 d和30 d时,分别取出20颗样本牙,其中GC FU ji IX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组10颗,银粉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组10颗。然后将样本在室温下浸泡于0.5%的碱性品红染液中,24 h后取出冲洗干净,用金刚砂片在修复体中央沿牙长轴切开,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记录渗漏等级。
1.5 微渗漏的评价标准
0级:边缘无渗漏;I级:染料渗至洞壁1/2以内;II级:染料渗至洞壁的1/2以上,但未及洞底;Ⅲ级:染料渗入达洞底。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LSD-t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充填材料边缘微渗漏结果见表1、2、3。结果显示:10 d和20 d比较,两者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30 d时,表现出GC FU ji IX玻璃离子组好于银粉玻璃离子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注:两组比较: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当修复材料与洞壁牙齿硬组织不能形成黏接或者形成的黏接被破坏时,修复材料与洞壁间便形成裂隙,细菌、食物残渣或唾液在毛细作用下进入其间的现象称为微渗漏[1]。一般认为,微渗漏可导致术后敏感修复体边缘染色,甚至继发龋[2]。玻璃离子水门汀因与牙体组织间形成化学结合,释放氟,热膨胀系数与牙体组织接近、固化收缩小,有利于修复体边缘密合,能有效地防止微漏,一直以来受到广大牙科医生的青睐。
银粉玻璃离子因为在玻璃离子中加入了银粉,在性能上兼有银汞的抗压强度和玻璃离子的粘接性,在临床上被推广应用。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玻璃离子水门汀的各方面性能不断提高。GC FU ji IX玻璃离子因拥有超过传统玻璃离子2倍以上的弯曲强度,较高的抗压强度、表面硬度及抗磨耗性,硬度接近牙体硬组织,对牙髓刺激性极小,封闭性能好,可释放氟离子,易于塑形等优点,被逐渐引入临床。
本研究使用染料法检测银粉玻璃离子和GC FU ji IX玻璃离子充填后与牙体组织的密合性,方法简便、直观。结果显示,10 d、20 d二者均表现出一定的微渗漏,但无统计学差异;30 d时,银粉玻璃组出现2例染料渗入至洞底,与GC FU ji IX玻璃离子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表明GC FU ji IX玻璃离子的边缘封闭性好于银粉玻璃离子,这可能是因为GC FU ji IX玻璃离子与牙本质壁结合紧密,它与牙本质壁间存在着严密的玻璃离子一牙本质界面,既有物理性的机械结合,又有化学性结合,其中化学性结合是其主要方式,故有良好的封闭效能。而银粉玻璃离子,因其玻璃离子中加入了银粉,虽然增加了抗压强度,但是影响了玻璃离子与牙本质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处于湿性环境中的银粉玻璃离子与牙体组织之间封闭性降低。以往对两种玻璃离子充填乳牙龋齿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发现,1年后,GC FU ji IX玻璃离子的失败率低于银粉玻璃离子。GC FU ji IX玻璃离子组1例充填体折损,2例充填体脱落,未出现继发龋及牙髓感染病例,而银粉玻璃离子组出现2例充填体折损,1例充填体脱落,2例充填体松动,2例继发龋,1例发生牙髓感染症状[3],部分失败病例的出现与微渗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对于乳牙龋齿及不直接承受抗压部位的恒牙龋齿来说,GC FU ji IX玻璃离子是一种理想的充填材料,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Wataha JC.Biocompatibility of dental Materials.In:Craig RG,Powem JM.Restorative dental materials.11th ed.St.Louis:Mosby,2002:148.
[2]Going RE.Microleak age around dental restorations:a summarizing review.J Am Dent Assoc,1972,84(6):1349-1357.
[3]刘军.GC FU ji IX玻璃离子和银粉玻璃离子充填乳磨牙龋齿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52-53.
玻璃离子 篇2
3 讨论 根面龋多见于老年人,发病部位往往在牙颈缘附近的牙骨质面,并沿颈缘扩展形成环形、蝶形龋损,增加治疗的难度,所以应早治疗[4]。龋损位置不易制洞,固定条件欠佳,不承担较大咬合力的龋齿,可去腐后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能限制龋损进一步扩散。龋损较深的应备洞并行充填治疗。传统的龋齿修复是利用牙钻去腐备洞,复合树脂充填的方法。但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手钻备洞时的高温和压力容易损伤牙髓,使患者因疼痛难以承受。常常间断手术或中止手术,特别是患有心脏疾患的患者,得更加小心谨慎。其次,是牙钻备洞时过多的破坏健康的牙本质,人为造成广口洞型,且洞口周围光整,不利于充填物固定。Carisolv去腐具有微创、无痛、无噪声、无高温、无高压,能精确去除龋坏的本质,不损伤健康牙质,不扩展和更改原始根面龋洞腔的病理形态,对牙髓和周围软组织无毒性、刺激性。使得充填物在不规则的正常牙质框架内具有良好的黏合力。
玻璃离子具有对牙髓刺激性小,热膨胀系数与牙体相似,与牙体间组织相容性好,充填时不需要酸蚀、粘结等繁琐操作,减少治疗时间。同时其具有氟离子释放特征。
玻璃离子 篇3
固体电解质包括锂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和锂无机固体电解质。锂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特别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已成功应用于商业锂离子电池中[2]。锂离子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按照其物质结构可以分为晶体型固体电解质和玻璃态非晶固体电解质[3],其中玻璃态非晶固体电解质与晶体型固体电解质相比,前者具有组成变化宽、界面电阻小、粒子间的扩散通道连接比晶态材料容易的优点[4]。但玻璃及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的研究在最近十几年才取得突破,而微晶玻璃电解质不仅具有陶瓷电解质化学稳定性好及易于加工成型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玻璃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界面电阻小、致密性好的优点。因此,玻璃及微晶玻璃材料作为固体电解质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很有潜力[5,6],近年来, 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纷纷致力于玻璃态锂无机固体电解质的研究与应用。
要实现玻璃态锂无机固体电解质在全固态锂及锂离子蓄电池中的应用, 设计并合成电导率高、热稳定性好、化学与电化学稳定的玻璃态锂无机固体电解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玻璃及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情况,以及其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1 锂离子玻璃固体电解质
由于晶态物质中锂固体电解质的性能都不尽人意,因此人们试图寻找其它原料,如锂玻璃态固体电解质。玻璃具有高度无序的三维网络结构,通道口径大小不一,对半径较大的阳离子易发生阻塞,锂离子半径较小,在玻璃网络中传导不易发生阻塞。因此锂离子玻璃固体电解质备受青睐,而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氧化物及硫化物玻璃固体电解质。
1.1 锂离子氧化物玻璃固体电解质
氧化物玻璃固体电解质由网络形成氧化物如SiO2、B2O3、P2O5和网络改性氧化物如Li2O组成,氧离子固定在玻璃网络间并以共价键连接,只有锂离子可以在网络间迁移。氧化物玻璃电解质的离子室温电导率一般都不高,而且影响其离子室温电导率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增加Li2O的含量会导致氧化物玻璃电解质电导率的增加,但对锂离子导体来说,由于桥接氧原子的电子密度比非桥接氧原子的小,所以与非桥接氧原子相比,桥接氧原子是锂离子的弱陷阱,而Li2O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会导致非桥接氧原子数增加,非桥接氧原子可以捕获锂离子,从而降低氧化物玻璃的电导率[8]。其次,锂离子的导电性能与材料的缺陷结构也有很大关系,氧化物玻璃电解质的传导通道中存在最小的孔道 (亦称为瓶颈),它决定着锂离子的传导速率。由于氧化物玻璃电解质一般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对它的研究主要是如何提高其离子电导率。高价离子对氧化物玻璃电解质材料的掺杂作用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V5+[9]、Se4+[5]、Ti4+、Ge4+、Al3+等高价离子的掺杂可以改变网络结构以及锂离子的传输环境,从而十分明显地提高了氧化物玻璃电解质的电导率[3]。
Li2O-P2O5-B2O3三元体系玻璃是研究较多的氧化物玻璃固体电解质,当锂离子物质的量分数为5%时,其瓶颈最大,锂离子能够顺利通过瓶颈,获得较高的体积电导率,但在实际过程中,总离子电导率包括体积电导率和晶界电导率,而晶界电导率与合成条件及粒子大小有关,粒子大小又与锂离子浓度有关,同样是Li2O-P2O5-B2O3体系玻璃,当锂离子物质的量分数为5%时,其室温电导率达到最大值,为9×10-5S/cm,当锂离子物质的量分数继续增加时,其室温电导率会开始减小[10]。
文献报道的其它氧化物玻璃电解质有Li2O-TiO2-SiO2-P2O5及Li2O-TiO2-Al2O3-P2O5固溶体[11]、Li2O-Li2SO4-B2O3体系玻璃[12]等,它们的电导率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0-4S/cm,但由于对大气的化学稳定性差而限制了其应用。这些问题为研究固态离子学的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思路,那就是希望在氧化物容易制备的基础上,探索更好的适合锂离子迁移的组分,制备出离子电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的玻璃固体电解质。
1.2 锂离子硫化物玻璃固体电解质
硫离子半径比氧离子大,可以产生更大的离子传输的通道,同时硫化物S2-的最高价带3P6比氧化物O2-的最高价带 2P6高,因此非桥接S2-比非桥接O2-活性大,这就使得锂离子硫化物体系玻璃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比锂离子氧化物体系玻璃固体电解质的高[13]。
Li2S-SiS2、Li2S-P2S5、Li2S-B2S3等硫化物都是很好的锂离子导体。其中以Li2S-SiS2为基体的玻璃态材料具有高达10-4~10-3S/cm的离子电导率,玻璃转变温度(Tg)高、晶体转化温度(Tc)低、电化学性质稳定、易制备等优点,近年来对其研究较多。“掺杂”是常用的一种改善锂离子导体性能的方法,可以有目的地制造孔隙或改变通道大小,弱化骨架与迁移离子间的作用力而提高离子电导0率。Kennedy等研究了掺杂LiI的Li2S-SiS2玻璃态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由10-4~10-5S/cm增加到1.32×10-3 S/cm。但该材料与Li接触不稳定,阳极不可逆反应较明显。另外,LiCl和 LiBr的掺杂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因此,尽管掺杂卤化锂(LiX)提高了硫化物的电导率,但其电化学性质不稳定而被束之高阁[13]。
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寻找一种有效的掺杂剂,既能提高离子电导率,又不破坏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Li3PO4、Li4SiO4、P2S5等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条件。研究发现,由双辊淬冷法制得的Li3PO4-Li2S-SiS2玻璃的室温电导率为1.5×10-3S/cm,这是锂离子固体电解质中室温电导率较高的组分之一。 相对 Li3PO4来说,Li2S-SiS2-Li4SiO4中 Li4SiO4的掺杂效应对其性能的改善要显著一些。 SiS2-P2S5-Li2S-LiI体系玻璃在大气压力和液态氮气中就可以制备得到,其室温电导率为2.1×10-3S/cm(迄今为止发现的锂离子固体电解质中室温电导率最高的组分),而且与 SiS2-Li2S-LiI体系玻璃相比,其稳定性有很大提高。用 B2S3或 Al2S3代替P2S5的体系也可以制备得到,相对SiS2-Li2S-LiI体系来说,其电导率与稳定性均有很大提高[14]。
掺杂效应导致玻璃固体电解质性能改善的原因可以从其玻璃产物的结构分析中找到证据,图1中画虚线部分的结构单元中的硅原子同时与非桥接S及桥接O原子相连接 (黑的圆点代表Li+),这种像SiOnS4-n (n=1、2、3)一样的四面体结构单元在晶态材料中从未发现过,表明掺杂 Li3PO4后,在玻璃体形成的Li2S-SiS2结构中部分氧取代了硫,形成Si-O键,从而产生了只有1个桥接硫原子的硅原子,使玻璃形成网络中的锂离子浓度增加了;另外,氧原子选择性地占据了玻璃形成网络的桥接位置,而更多硫原子则位于非桥接位置。由于硫的极化率比氧大,降低了锂离子与玻璃形成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相对烧结材料而言,玻璃稳定性的提高是因为其结构中产生了SiOnS4-n (n=1、2、3)四面体结构单元,与非桥接 S及桥接O原子的同时连接导致电导率的提高,氧原子占据桥接位置有利于网络结构的稳定。因此,硫化物及氧硫化物玻璃固体电解质如果能够解决好制备过程中S2-的氧化问题,是很有应用前景的。
2 锂离子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
微晶玻璃即玻璃陶瓷,是由玻璃控制晶化制得的多晶固体,它与传统陶瓷材料是不同的,导电的晶相从玻璃母体中析晶出来后能够导致电导率的显著提高。玻璃母体的组成不同,所制备的微晶玻璃材料固体电解质也不同,常见的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玻璃母体有氧化物和硫化物两大体系。
2.1 锂离子氧化物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
在氧化物体系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具有Na快离子导体(Na super ionic conductor,简写成NASICON)结构体系的化合物[15]。当NaZr2(PO4)3中的部分P5+被Si4+取代时便可得到具有NASICON结构的Na1+x-Zr2Si3-xPO12体系,其具有高的钠离子电导率。NASICON中 的 Na+被Li+替 换 可 得 到Li1+xZr2Si3-xPO12,其离子电导率很低,原因是Li+半径很小,原本NASICON中对Na+合适的通道对Li+来说显得太大,不匹配反而使电导率下降[11]。但在LiZr2(PO4)3中,用Ti4+代替Zr4+( Ti4+半径小于Zr4+),使得电导率明显增加,原因是LiTi2(PO4)3的通道比LiZr2(PO4)3的小,与Li+半径相匹配,较适合Li+的迁移。 在含不同四价离子的 NASICON结构的锂离子固体电解质中,LiTi2(PO4)3的离子电导率最高,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化合物,半径较大的阳离子Ga3+、Cr3+、Sc3+、In3+等分别部分取代LiTi2(PO4)3中的Ti4+后可进一步提高其离子电导率,但随着取代离子半径的增加,电导率逐渐下降。
研究发现,在LiTi2(PO4)3的高温固相合成中加入与之不发生取代反应的低熔点添加剂,如 Li2O、Li3PO4、Li3BO3、Li2CO3、LiNO3、MgO、Y2O3、LiOH 等可大幅度降低玻璃陶瓷的孔隙率(大约从 30%~40%降到5%~10%),从而提高了离子电导率。Leo等[16]研究了LiGe2P3O12+x(MgO)+y(Li2O)系列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发现100℃下在x=y=0.5 时电导率出现最大值1.2×10-4S/cm,比x=y=0 和x=0、y=0.5 时的电导率分别高3个数量级和1个数量级,这是因为玻璃陶瓷的孔隙率在x=y=0时为26%,而在x=y=0.3~0.6 之间孔隙率仅为 2%。可见,添加剂可以提高锂离子微晶玻璃的致密度,从而降低晶粒边界电阻,提高材料的离子导电性。
尽管掺杂LiTi2(PO4)3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较高,但这类化合物与金属锂直接接触时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导电,这是在电池应用方面所不希望的。用其它四价阳离子或三价和五价阳离子完全取代Ti4+可避免此类反应发生,常用的四价离子有Zr4+、Sn4+、Hf4+、Ge4+,半径较大的四价阳离子如Zr4+、Sn4+、Hf4+取代Ti4+后,产物在低温时晶体结构一般属三斜晶系或单斜晶系,离子电导率比较低;而半径较小的Ge4+取代Ti4+后的产物 LiGe2P3O12属三方晶系,100℃下的电导率为 0.2×10-6S/cm,进一步用三价Al3+部分取代Ge4+,其电导率可达5.2×10-3 S/cm[17]。
氧化物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因其制备工艺容易实现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需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在考虑化学稳定性和成本的基础上探索更好的体系,以不断提高固体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达到实用的要求。
2.2 锂离子硫化物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
硫化物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研究最多的是xLi2S-(100-x)P2S5体系。Li2S-P2S5 基玻璃部分晶化后形成的微晶玻璃电解质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 室温下可达10-3S/cm, 对金属锂高度稳定, 电化学窗口大约为10 V[18]。这一方面是因为晶化后的玻璃结构中形成了Li7PS6和Li3PS4,以及有未知晶相存在的高导电晶相。文献报道Li7PS6与Li3PS4烧结体的室温电导率分别为8×10-5S/cm与10-7S/cm,由此可知在热处理过程中,Li7PS6与Li3PS4发生了相转变,其高的室温导电相在玻璃陶瓷的形成过程中稳定下来[19]。该导电晶相只在富锂玻璃80Li2S-20P2S5 中沉积, 很可能是一种亚稳相[20], 另一方面, 热处理过程中非晶态粉末的软化导致晶粒间接触更加紧密, 晶粒边界电阻减小[21]。
在Li2S-P2S5微晶玻璃中掺入P2O5可进一步提高体系的电化学稳定性并降低导电活化能。例如微晶玻璃80Li2S-19P2S5-1P2O5 的导电活化能和电子电导率比80Li2S-20P2S5 更低, 而室温离子电导率仍保持在7.4×10-4S/cm[22]。
3 锂离子玻璃及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锂离子玻璃及微晶玻璃导体是一种较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固体电解质,它不仅解决了液态电解质的安全性问题,而且在循环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23]。下面分别就氧化物和硫化物玻璃电解质及其相应的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的应用进行阐述。
3.1 锂离子氧化物玻璃及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玻璃态氧化物锂无机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较低, 这是其在锂及锂离子蓄电池中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障碍, 但是由于其化学与电化学稳定性好, 以此作为电解质的锂及锂离子蓄电池可以获得优异的循环性能。例如玻璃态氧化物固体电解质(1-x)(0.5Li2O-0.5B2O3)-x Li2SO4(LiBSO)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可达5.8V, 将其用于实际的微电池体系Li/LiBSO/TiS2, 在50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进行1.5~2.6V的充放电循环, 电池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缓慢, 与同样使用TiS2 薄膜正极的液态电解液体系相比, 显示出极好的循环性能[24]。电池性能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使用了具有平滑界面的电化学稳定性更好的薄膜固体电解质, 充放电过程中无SEI膜的生成且电池内阻低。Baba 等[25]以LiPON 玻璃为电解质组装了全固态锂离子蓄电池LiMn2O4/LiPON/V2O5, 电池在3.5~0.3 V 间的首次放电比容量约为18mA·h/cm2,在最初的30次循环中, 充放电比容量随循环次数急剧增加, 该电池体系在真空环境下同样显示出很好的充放电性能。
3.2 锂离子硫化物玻璃及微晶玻璃固体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玻璃态硫化物锂离子固体电解质在电导率、稳定性、电化学性能等方面都十分优异, 在实际电池中的条件最为成熟, 最有可能实现商业化生产。
Takada 等[26]使用2种无机固体电解质组装了LiCoO2/Li2S-SiS2-Li3PO4 /Li2S-P2S5-LiI/C 全固态电池, 从第2次循环开始充放电曲线在3.7V 附近即显示出平稳的电压平台, 然而石墨和LiCoO2在其中仅分别表现出264mA·h/g 和96 mA·h/g 的放电比容量, 表明电极活性物质并未被充分利用。另外, LiCoO2/Li2S-P2S5-GeS2/Li2S-P2S5-LiI/C 电池的比能量(160Wh/kg)和高倍率充放电性能(电流密度可达1.4mA/cm2)可与商业化的锂离子蓄电池相比。
Hayashi 等[27]组装了全固态锂二次电池Li/Li2S-P2S5 微晶玻璃/P2S5-SnS, 在64 mA/cm2 的电流密度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590 mA·h/g, 是如今商业化锂离子蓄电池放电比容量的1.5倍, 循环50 次后电池的可逆放电容量仍然保持在400mA·h/g以上。
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固体电解质将会逐渐向薄型化和小型化方向发展,室温离子的电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好,容易制备的无机薄膜固体电解质为高性能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实现带来了新的希望。
4 结语
玻璃离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5年3月-2007年9月门诊楔状缺损患者350例,共408颗患牙,其中男180例,女170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5岁,前牙250颗占61%,后牙158颗占39%。选择的患牙均为深形楔状缺损,深达牙本质,未穿髓,未龋坏,无充填体,无牙周病,牙髓活力正常。
1.2 材料与设备
玻璃离子(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齿科材料厂生产);北京古莎公司产卡瑞斯玛光固化树脂;杭州中润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光固化机。
1.3 修复方法
(1) 清除病损区的牙石、软垢、菌斑、色素,备洞,用体积比为75%的酒精棉球清洗消毒,隔湿,吹干,把按比例调拌好的玻璃离子送入缺损区,使之仅修复缺损的牙本质部分。 (2) 待玻璃离子固化后再对其表面及缺损的釉质部分进行酸蚀(30 s~60 s)用清水冲洗,隔湿,干燥,涂布粘结剂固化40 s,参照色泽选择适当符合树脂,修复缺损的釉质部分,光照,抛光,上光。
1.4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根据充填后1年~2年效果评价。修复体形态完整,无脱落,边缘密合好,修复体与牙体间无变色,无继发龋,牙髓活力正常为成功。修复体部分或全部脱落,边缘有缝隙,修复物与牙体间变色,有继发龋发生,牙髓发生病变,以上任意一条发生均为失败。
2 结果
本组患者350例,408颗患牙,经过1年~2年随访观察,患者修复物良好,无牙髓病及尖周病发生,修复体无变色者共379颗牙占92.8%;修复体松动脱落,并发牙髓病变者共29颗牙,占7.2%。无发生继发龋。
3 讨论
玻璃离子联合光固化树脂修复楔状缺损,主要利用玻璃离子与牙本质的良好粘结性、及复合树脂与牙釉质的优良粘结性和高的机械强度,作为牙本质和牙釉质的替代品。
玻璃离子的抗压强度优于磷酸锌粘固粉,其色泽与牙齿及光固化树脂相近似,对牙髓刺激性小,是一种较好的基底材料。光固化树脂美观,色泽及透明度与天然牙相近似,而且耐磨性高,并且具有较长时间基本稳定不变色的优点。
玻璃离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配合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其中观察组男24例, 女26例, 年龄12岁~28岁, 平均年龄 (21.9±2.6) 岁;对照组男22例, 女28例, 年龄13岁~30岁, 平均年龄 (22.7±3.8) 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 利用托槽将牙齿排列整齐定位, 并对矫治部位的牙齿进行加压固定。对照组采用常规牙釉质黏合剂 (深圳市崇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进行牙齿正畸治疗, 观察组采用玻璃离子水门汀 (上海荣祥齿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 进行牙齿正畸治疗。所有患者都按时复诊, 同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 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如果有牙齿不适、牙周炎症等并发症时要及时进行治疗, 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牙齿纠正效果评定其治疗效果, 观察指标有:治疗总有效率、满意度、托槽脱落率、继发龋齿率。通过口头咨询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 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牙齿矫治效果明显,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有效:患者牙齿畸形程度明显减轻, 患者的不适感逐渐减轻,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随时间增加而增多;无效:患者的牙齿矫治效果不明显, 临床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2年随访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2组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 (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0.0%) , 观察组托槽脱落率和继发龋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牙齿畸形为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导致, 我国牙齿畸形患者人数众多, 以未成年人居多。牙齿畸形容易导致牙周炎、牙髓炎、龋齿等疾病, 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工作[3], 同时影响美观, 给患者带来了不良心理影响,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牙齿矫治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畸治疗方法, 既可以保护牙体, 还可以达到正畸效果。但是矫治器的正畸效果与粘接剂、医生操作技术等因素有关, 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的正畸方法更符合患者的需要[4]。牙釉质黏合剂是临床常用的粘接剂, 效果较好, 但是长期使用后粘固性能降低, 容易导致托槽脱落、损伤牙面, 引起牙周炎,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范围。玻璃离子水门汀是一种混合新型黏合材料, 由玻璃粉剂和聚丙烯酸液体两种成分混合制成, 玻璃离子水门汀的颜色种类较多, 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与牙齿最匹配的颜色, 看起来更美观[5]。对牙面进行简单处理后, 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粘接性能远远超过牙釉质黏合剂, 而且牙面保护后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的吸水性增强, 体积膨胀可提高修复牙体的边缘密封性, 降低溶出性, 从而提高粘固效果。同时, 玻璃离子水门汀在使用后25 min即可起效, 7 d后完全固化, 不受水分的影响;并且其对牙髓的保护性好, 刺激性小, 当牙本质厚度大于0.1 mm时没有刺激作用, 可以减轻牙周炎、牙龈炎、牙体损伤等不良反应[6]。玻璃离子水门汀中的氟化物可以提高牙齿内氟含量, 降低龋齿发生率, 优化粘接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本文通过对100例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和随访发现,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2.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0%)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 (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 (80.0%) ;观察组托槽脱落率 (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8.0%) , 观察组继发龋齿率 (2.0%) 明显低于对照组 (28.0%) , 说明患者对玻璃离子水门汀效果的满意度高于牙釉质黏合剂, 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牙釉质黏合剂, 且使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后的托槽脱落率和继发龋齿率明显低于牙釉质黏合剂。
综上所述, 玻璃离子水门汀对临床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较好, 不仅美观实用, 而且可以保护牙齿, 减少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兴亚, 刘婷婷, 李心瑶, 等.两种牙体预备方法对玻璃离子水门汀与牙本质间粘结力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 (3) :234-236.
[2]蒋峻嵩.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大范围牙体缺损26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1, 28 (6) :958-959.
[3]谢雪梅, 郑庆忠, 潘晓岗, 等.玻璃离子水门汀垫高术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2, 28 (5) :655-657.
[4]汪郁.玻璃离子水门汀用于口腔正畸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 :19-20.
[5]尹逊娱, 张慧敏, 张景华, 等.正畸粘结材料与氟斑牙的粘结界面对托槽粘接强度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34 (8) :625-626.
玻璃离子 篇6
2005年3月修订的国际龋病检测及评估系统II(international caries detec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 II,ICDAS II)除详细介绍龋病检测标准外,还确切描述了早期龋的脱矿发展过程,以及国际公认的有效临床检测方法和各类早期龋检测系统。有研究表明ICDAS II在体外检测面龋不同发展阶段的可重复性及诊断的准确性均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咬合翼片、视诊等[3,4],而且不同检查者之间的标准一致性很高[5],说明该系统在临床推广应用有较好的前景。
定量光激发荧光技术(quantitative light-induced fluorescence,QLF)是目前能够定量诊断牙体硬组织早期脱矿的方法之一。QLF不仅可以对早期龋进行诊断,还可以监测龋病发展过程以及监控龋病预防措施,进而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Heinrich-Weltzien等[6]综合以往临床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根据QLF红色荧光的改变,检测封闭剂边缘微渗漏以及封闭剂下方的情况,为是否需要更换封闭剂或继续控制提供依据。
本研究旨在寻找在隔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综合效果较好的窝沟封闭剂,为基层开展口腔保健服务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下颌乳磨牙至少有1颗窝沟深,特别是可以插入或卡住探针(包括可疑龋);2)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没有全身性疾病;3)年龄在3~5周岁;4)本人及家长知情同意,能够坚持参加6个月的复查。
1.1.2 排除标准
1)面无深的沟裂点隙,自洁作用好;2)患有较多邻面龋或牙齿尚未完全萌出;3)儿童不合作,不能配合正常操作;4)在过去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研究;5)排除肉眼可以分辨的釉质发育不全,酸蚀症及正畸治疗儿童。
1.2 主要仪器和材料
QLF系统(Inspektor Pro camera system BV,荷兰);EMBRACE Wet Bond(Pulpdent公司,美国);GC FujiⅦ(GC公司,日本)等。
1.3 观察指标
ICDAS II将龋病严重度分为6级。
原发性冠龋的检查部位为面。0级:正常。1级:干燥条件(吹5 s)下,釉质视觉改变。2级:潮湿条件下,釉质视觉改变。3级:局限的釉质破坏(未暴露牙本质)。4级:釉质下方有明显的来自牙本质的暗影,伴2级表现。5级:暴露牙本质的局限破坏性龋洞。6级:暴露牙本质的广泛破坏性龋洞。
光滑面龋的检查部位为颊、舌面以及无邻牙的近远中面。1~5级均同上。6级:暴露牙本质的广泛破坏性龋洞,边缘嵴可能不存在。
封闭牙齿继发龋的检查部位为封闭剂边缘。0级:干燥条件下,釉质视觉改变,釉质缺损直径<0.5mm。1级,2级均同上。3级:封闭剂边缘龋洞直径<0.5 mm,明显的釉质视觉改变。4级应与银汞合金暗影区别。5级:暴露牙本质的局限破坏性龋洞,封闭剂边缘龋洞直径>0.5 mm。6级同上。
1.4 研究设计
筛选成都市华阳西寺幼儿园3~5岁儿童。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设计,随访时间持续6个月。将114名纳入者随机分为2组:树脂组和玻璃离子组。树脂组:吹干牙面后拍摄QLF照片,涂布37%磷酸,40 s后冲洗。在棉卷隔湿(未用强吸辅助)、吹干牙面后,涂布封闭剂,光固化40 s。拍摄QLF照片。玻璃离子组:吹干牙面后拍摄QLF照片,涂布GC处理剂,40 s后冲洗。在棉卷隔湿(未用强吸辅助)、吹干牙面的同时,由1名助手调拌GC FujiⅦ,用挖匙将材料送入口内,自然固化40 s。拍摄QLF照片。所有操作均在幼儿园保健室内完成,拍摄QLF时关闭窗帘及灯光,严格控制外界光线强度。
1.5 封闭效果判断
封闭剂的复查标准分为3级:完整、部分脱落和全部脱落(封闭剂保留率的统计以牙为单位)[7]。
封闭剂保留率=封闭剂保留牙数(完整+部分脱落)÷复查牙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14名儿童参加临床试验。至6个月时,有105名儿童完成了试验(92.11%),其中树脂组53人,玻璃离子组52人;共计封闭下颌乳磨牙201颗。其中男生50人,女生55人;3岁5人,4岁22人,5岁78人。受检者退出研究的主要原因是离开居住地迁往其他地区生活。
2.2 封闭效果
对2组儿童人数及封闭牙数的性别分布分别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组间性别分布无差异(P=0.206,P=0.336)。
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和Wilcoxon W两法检验的统计量一致,P值均<0.001(双侧),结论为2种材料的封闭效果差异有显著性(表1)。
3个月时2组新发龋牙数均为2颗,龋病发生率均为0.99%。6个月时玻璃离子组和树脂组新发龋牙数分别为3颗和6颗,龋病发生率为1.49%和2.99%。
2.3 ICDAS II记分情况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封闭后2次复查时2组儿童封闭牙齿ICDAS II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儿童全口其他牙齿(除封闭牙齿外)的ICDAS II均数在封闭后6个月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
2.4 QLF变化情况
2.4.1 红色荧光总量比较
表3是2组儿童封闭牙齿红色荧光总量(R)的变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除3个月与6个月R的差异无显著性外(P=0.191),其余各次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2.4.2 封闭效果示例
A~D:封闭前、封闭后、3个月及6个月的数码图像;E~H:封闭前、封闭后、3个月及6个月的QLF图像;箭头所指为早期龋脱矿区A~D:Before and after seal,3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E~H:Fluorescence before and after seal,3 and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arrow:Demineralization in early caries
2.4.3 封闭剂表面孔隙及边缘高亮度影像
3 讨论
本研究模拟基层有限的隔湿条件,采用2种亲水性材料(树脂EMBRACE Wet Bond和玻璃离子GC FujiⅦ),对3~5岁幼儿下颌乳磨牙面进行窝沟封闭。
肉眼观察结果显示2次复查时树脂封闭效果均优于玻璃离子(P<0.001),这与部分学者[8,9]研究结果一致。有学者发现体内试验无论用橡皮障还是棉卷隔湿,窝沟封闭剂的效果相同[10]。而体外实验中发现不同种类封闭剂在唾液污染下保存率均降低[11]。本研究2种封闭剂的保存率均较其他研究结果下降,说明在隔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是玻璃离子还是树脂封闭剂,唾液的污染确实会降低材料对牙面的粘接性。但由于本试验中材料的亲水性,其保存率可能会高于同等试验条件下的其他材料。
有报道称虽然玻璃离子封闭剂保留率低于树脂封闭剂,但其防龋作用是树脂封闭剂的3.1~4.5倍[12]。本研究2次复查时,2组儿童封闭牙齿的ICDAS II均数均无差异(P>0.05),说明尽管2种封闭剂的保存率有明显差异,但在预防龋齿效果上可能没有区别。6个月时GC组新龋发生牙数相对较低,可能是由于其残留在窝沟深处缓释的氟对牙菌斑及代谢产物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近来国外一些学者尝试应用QLF评价体内窝沟封闭剂的临床效果。由于肉眼很难发现封闭剂下方是否有新的龋损发生[13],本研究应用QLF技术评价封闭后6个月内封闭区域红色荧光总量(R)的变化发现,3个月和6个月的红色荧光总量无明显变化,但均比封闭前下降。说明尽管2组材料的保留率相对较低,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牙面附着菌斑致使牙齿脱矿,釉质孔隙增大后更易附着菌斑代谢产物,从而使红色荧光总量增加的风险。
图1显示的是1名儿童使用树脂封闭剂后,6个月内封闭剂保存完好的数码及荧光图封闭前用肉眼及荧光观察到的早期脱矿区域在6个月内封闭剂保存完好下均未再出现,且荧光图像更直观。由于封闭剂不含荧光成分,在QLF图像中呈现低密度。虽然每次拍摄QLF时有基线图像作参考,但由于人为操作,儿童配合等原因,每张图像的拍摄角度不能保证完全一致,因此会出现3张图像(F-H)中即使封闭剂未脱落,其边界不甚一致。
封闭剂表面孔隙是由于涂布封闭剂时出现气泡,而有些小气泡肉眼难以观察,图2即是通过QLF观察到封闭剂表面小气泡。Tranaeus等[14]认为有时封闭剂外部边缘发射出高强度荧光,而内部成暗区,即图3所示,可能是由于牙体表面下方不完全粘附的散发红色荧光物质,也可能是酸蚀后牙面粗糙导致菌斑滞留。
综上所述,在隔湿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开展幼儿窝沟封闭,采用较低经济成本的亲水性树脂封闭剂EMBRACE Wet Bond不仅操作便捷,还有助于获得较高的保留率和较好的封闭效果。与肉眼观察相比,QLF技术体内检测封闭效果的敏感性较高,能够为窝沟封闭的质量控制提供较好的临床依据。
摘要:目的:评价树脂EMBRACE WetBond及玻璃离子GC FujiⅦ在隔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对幼儿窝沟封闭半年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成都市3~5岁114名幼儿,随机分为2组。肉眼观察2种材料在3个月及6个月时保存效果。分别记录每位儿童封闭前、3个月及6个月时全口ICDAS Ⅱ。拍摄封闭牙齿3个月和6个月时QLF照片。结果:105名儿童完成了6个月的临床试验,共计封闭牙齿201颗。肉眼观察结果显示2次复查时树脂组封闭效果均优于玻璃离子组(P<0.01)。结论:在隔湿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树脂EMBRACE WetBond对幼儿乳磨牙的封闭效果明显优于玻璃离子GC FujiⅦ。与肉眼观察相比,QLF技术检测封闭效果的敏感性较高,能够为窝沟封闭的质量控制提供较好的临床依据。
玻璃离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口腔科因后牙牙体缺损就诊,并行后牙填充治疗的134例(198颗患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9~69岁,平均(42.29±6.59)岁,其中123颗患牙为浅龋,76颗患牙为中龋。
患者入选标准:要求患者后牙牙体缺损外,无其他牙齿疾病;牙周康健,排除全身系统性疾病;并经知情同意,进入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将134例患者经抽签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9颗患牙。
观察组:操作时填充前彻底去除腐质,棉球隔湿。先将窝洞清理干净,作必要的垫底后,用10%聚丙烯酸处理牙面,去除涂层,之后用水充分清洗,用乙醇处理牙面。为防止气泡形成,送入填充材料前应尽量排除空气,因此,从窝洞的一侧送入,并用充填器快速送压、成形[3]。
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固化型玻璃离子粘固剂需24小时方能完全固化,完全固化前应将其表面须涂一层隔水剂;而R-GC型玻璃离子粘固剂不需涂隔水剂,而需光照20s。
对照组:前期准备同观察组。采用银汞合金胶囊(上海齿科材料厂生产,生产批号200909)填充治疗,深龋采用氧化锌、磷酸锌粘固粉双基垫底,中龋采用磷酸锌粘固粉垫底浅龋无需垫底,最后以银汞合金充填。
1.3 观察指标[4]
密合度:患牙边缘密合,无继发龋为满意;反之为不满意牙髓反应:患牙无症状或轻微敏感,无自发痛为满意;对冷、热刺激敏感或较治疗前加重,有自发痛为不满意;形态:充填体表面光滑或略粗糙,保持所修复的牙体形态为满意;反之为不满意。
两组患者充填治疗后定期随访上述指标。
1.4 总体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充填物完好未脱落,牙髓无充血或充血症状1个月内消除,牙髓活力正常。
一般:充填物完好未脱落,牙髓充血,过敏症状3个月消除。
失败:充填物脱落,牙髓充血症状3个月以上不消除或牙髓炎发生[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借助SPSS16.0进行操作,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本研究共选取134例龋病患者,共198颗患牙,男74例,104颗患牙,女60例,94颗牙。经卡方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2=0.524,P=0.504)。对年龄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9P=0.245),即可认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可比。
2.2 治疗效果分析
表1为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治疗效果分析。经卡方检验,观察组的显效率(58.59%)远高于对照组(3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4,P=0.003);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97.98%)高于对照组(90.91%),有统计学差异(χ2=4.717P=0.0030),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表2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在密合度、牙髓反应等方面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形态变化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采用玻璃离子粘固剂治疗龋病不仅达到了银汞合金的的短期疗效,而且密合性、复发等方面优于银汞合金。
3 讨论
龋病主要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由于牙体硬组织的实质性缺损,龋齿不能通过组织再生自行恢复其原来的形态和功能。因此,治疗龋病一般均需去除龋坏组织,制备成一定洞形,填充适宜的修复材料进行修复,才能恢复其形态和功能。终止龋病过程,保护牙髓[6,7]。
银汞合金(Amalgam)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合金,可由汞与一种或多种金属形成。用于牙体修复的汞合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牙科充填材料。20世纪末,美国的Black对银汞合金的组成、性质、调和及充填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使银汞合金逐渐成为较理想的充填材料。目前治疗龋病的充填材料众多,银汞合金具有硬度高、耐磨耗等优点,但其对牙体组织无粘结性,与牙体的密合度不够理想,容易导致微渗漏,本文经过对患者随访1年后发现,对照组的密合度不满意率为17.17%(17/99),高于观察组的6.06%(6/99)。从本质上讲,玻璃离子粘接修复术与银汞合金同属于粘接修复术但玻璃离子粘固剂有以下优点:1.化学性质温和,对牙髓刺激性小;2.与牙体组织有化学粘接性,密合度好;3.热膨胀系数与牙体硬组织接近;4.可释放氟等[8,9]。玻璃离子粘固剂还可用于垫底和修复。玻璃离子还可以预防龋病[10,11]。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玻璃离子粘固剂治疗龋病半年后的总有效率为97.98%,高于银汞合金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玻璃离子粘固剂治疗龋病的密合度、牙髓反应等方面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认为,玻璃离子粘固剂治疗后牙体缺损远期效果明显优于银汞合金,疗效可靠,还可减少汞污染,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138
[2]刘伟.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牙体缺损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03~104,107
[3]李晨曦,葛立宏,刘鹤.氢氧化钙在口腔内科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1):73~75
[4]梁青.四手操作护理对窝沟封闭术影响的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5;13(4):300
[5]毛庆华,葛青华,孙晶.玻璃离子粘固剂治疗龋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65
[6]肖黎.南京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1087~1091
[7]任肖华,郭莉,孟慧萍,等.纳米复合树脂用于前牙外伤美容修复的临床评价[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5):851~852
[8]李艺芳,兰海松,陈琼,等.窝沟封闭预防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37~38
[9]樊明文.口腔医学新进展[J].第一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2000,262~263
[10]陈治清,管利民.口腔粘接学[M].第一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40~41
玻璃离子 篇8
目前, 对楔状缺损主要是充填治疗, 这没有异议。但是拿什么材料才最适合呢?笔者在分析了楔状缺损充填特点后再来说材料。楔状缺损的充填有4个特点: (1) 多位于前牙, 美观要求较高; (2) 接近龈沟, 隔湿比较困难; (3) 充填材料受弯曲力的牵拉, 易于脱落; (4) 患者的不良习惯难于改变。
针对病因和充填特点, 可以得出结论, 那就是需要材料有以下几个要求: (1) 颜色要与牙齿相匹配; (2) 对隔湿要求不高; (3) 与牙组织的黏接性比较高, 能对抗弯曲的充填材料; (4) 有一定的硬度, 能对抗磨耗。
楔状缺损是人类牙齿常见的牙体损伤, 常引起刺激的酸痛, 严重的引起牙髓炎、根尖炎甚至牙折断。本文对采用流动复合树脂与玻璃离子修复楔状缺损做了一个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流动复合树脂 (美国SM公司) ;自酸蚀粘结剂 (美国SM公司) ;玻璃离子 (美国SM公司) 。
1.2 分组
2005~2006年在本院门诊亲诊的120例楔状缺损伤患者, 无牙髓病变者, 随机分成两组, 经干燥、隔湿, 第1组用玻璃离子充填、修整外形、抛光、涂凡士林;第2组涂自酸蚀粘结剂、光照10 s、流动复合树脂充填光照20 s, 修整外形。
1.3 疗效观察
成功:充填体完好, 边缘超密合、无明显变色、无继发离子、无刺激性酸痛症状、无牙髓及根尖周病变, X片显示正常。
失败:充填体部分或全部脱落, 边缘变色明显, 有继发龋、牙髓刺激症状、牙髓炎、尖周炎症状或X片显示有病变。
2 结果
1年后复查并进行疗效评定, 玻璃离子组成功率为80.1%, 流动复合树脂组成功率为93.1%。见表1。
3 讨论
牙楔状缺损是牙齿唇、颊侧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 由于这种缺损常呈楔形而得名。它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非龋性疾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治疗洞型属Ⅴ类洞, 充填体不直接承受力, 尚无特殊专用充填材料。由于所在位置关系, 牙齿破坏范围清晰可见, 考虑到美容, 前牙均用牙色材料修复。
楔状缺损的发生率较高, 返工率也较高, 原因之一是楔缺损位于牙颈部, 当充填材料反复受到应力作用时, 材料内部发生脆变, 出现微渗漏。此外楔状缺损位于缘平行或下方, 防湿效果差, 充填较为困难, 也易造成充填脱落。
玻璃离子充填失败原因主要有充填的磨损, 此外, 其机械强度低, 调合时粉油分离, 表面粗糙、易着色、耐磨差, 因其价格较为低廉, 故仍是较为常用的临床材料。
流动复合树脂是一种在静态下有一定黏稠度, 其弹性模量与牙颈部组织相似, 在颈部非磨损区应用效果较好, 因其具有聚合高、收缩率低, 有流动性易于填入狭窄区, 能大大减少微渗漏的形成, 同时流动树脂还可以缓慢释放氟离子, 有防龋作用。
不论使用哪一种材料修复, 都必须纠正刷牙方法, 保持口腔卫生状况, 避免在充填的上再形成缺损。
摘要:目的:总结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方法。方法:收集120例楔状缺损患牙, 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用玻璃离子与流动复合树脂修复, 观察1年的效果。结果:玻璃离子组成功率为80.1%, 流动复合树脂组成功率为93.1%。结论:流动复合树脂是一种较理想的楔状缺损充填材料。
关键词:楔状缺损,玻璃离子,流动复合树脂
参考文献
[1]王萍, 吴坚, 唐倩, 等.流动复合树脂修复老年根面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7, 5 (1) :31-33.
[2]于玲, 王晓燕, 田福聪, 等.一步法自蚀粘接剂微拉伸粘接强度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7, 42 (4) :240-241.
[3]Ryge G.Clinical criteria[J].Int Dent J, 1980, 30:347-358.
[4]Burke FM, Rey NJ, Mc Connell RJ.Fluoride-containing restorative materidls[J].Int Dent J, 2006, 56 (1) :33-43.
[5]国际标准ISO4049-2000Dentistry Polymer-based filling restorative and luting materials[S].
[6]Lee Yk, Lu H, Powers JM.Measurement of opalescence of resin composites[J].Dent Mater, 2005, 21 (11) :1068-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