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

2024-12-03

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精选7篇)

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 篇1

评价一件产品包装是否是绿色要包装,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采用了绿色装材料, 绿色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总体来说, 包装所用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 应当选用获得环境认证标志的, 符合产品要求的绿色包装材料, 对产品要有良好的保护性, 不能产生物理的、化学的损害;所选用的绿色包装材料, 要具有良好的加工成型性能;所有包装辅料的应用, 都不能对人体、产品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对于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包装制品, 要注意材料的刚度、强度、耐磨性等整体性能, 还要顾及材料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 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把环保功能列入包装材料的选取和设计之中, 使包装产品在废弃后易处理、易回收或者能够再生和重复使用, 体现保护环境和资源再生的原则。

1 绿色包装材料的特征

废弃后的包装, 或能够回收处理、再生利用, 或能够重复使用, 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不易回收的包装材料, 应当能够在短期内腐蚀、降解, 回归自然;在满足包装功能的要求下, 以能够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及能源消耗, 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为准则;包装材料生产成本低, 有合理的性价比, 可以生产和推广使用。

2 绿色包装材料的类别

常用的绿色包装材料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可回收处理, 重新利用的包装材料。能回收重复使用或再生利用, 对保护环境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世界各国都在推行这类材料的应用。此种材料主要包括:纸质材料、玻璃陶瓷材料、金属材料、热塑性塑料等。 (2) 可降解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环境下, 其化学结构能够发生变化的材料。自然材料都属于可降解材料, 此外还有可降解塑料, 按降解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复合降解塑料等类型。 (3) 可食性包装材料。是指人体可自然吸收, 对人体无害, 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腐蚀风化的材料。它所用原料是氨基酸、植物纤维、蛋白质、凝胶等天然有机物质, 这种材料非常卫生, 无毒无味, 质量很轻, 而且透明, 常用于食品包装。可食性包装材料解决污染问题非常有效, 应用、开发的前景非常好。 (4) 天然包装材料。主要是指天然的植物纤维材料, 包括稻草、麦秸、毛竹、薯秧、苇秆、木料等, 这些材料可以经过加工后手工编制包装容器, 也可以通过模塑成型的方式制成包装容器, 有时候还可以作为添加材料加以利用。天然材料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自行完全分解, 通过焚烧处理后可做肥料, 增加土壤肥力。

3 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应用

3.1 绿色包装材料的应用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

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具体能发挥多大的能量效用。绿色包装材料应选用能耗低、成本低、污染小的材料, 同时, 所选用的材料还要易于加工, 在加工过程中无污染或少污染。对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同样要遵循3D1R原则, 主要考虑以下因素:设计同类产品包装时尽可能选用同一的包装材料, 便于回收;充分考虑材料的再生性和再利用性能, 这不仅节约原材料, 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设计时要考虑材料的降解性, 使用可降解的天然材料和高科技可降解材料, 能够极大地改善包装废弃物的污染现状;充分考虑材料的耐用性, 设计生产可重复使用的包装容器。

3.2 绿色包装材料的应用发展趋势

产品包装设计应该在保证包装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使用材料, 尽可能消除不具备功能作用的装饰物和包装附加物, 提倡简约包装, 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 生成尽可能少的废弃物,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材料的应用还要考虑可再生、循环利用、可降解、重复使用等问题。以下几种材料具有绿色材料的特性, 在绿色包装设计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1) 大力发展纸制品包装。纸包装的品种多, 容易回收再利用, 应用区域广泛, 是现代绿色包装最主要的应用材料之一。纸及纸制品的原料来源广泛, 价格低, 可塑性好, 适合采用自动化处理, 并且包装形状不易变形, 无毒无味, 清洁卫生, 方便印刷和粘贴, 有很好的回收再利用价值, 废弃后很快能够腐烂变质, 对土壤的改良有利。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大量采用环保的纸制品包装, 替代污染环境的塑料和薄膜包装。在各种包装材料的使用中, 纸材料所占比例最高, 是包装产业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同时纸材包装无污染可降解, 对“绿色包装”的设计应用有重要意义。在提倡应用纸材包装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 纸材包装的不合理设计和使用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引起资源危机, 这里主要是指纸张与其它材料的混用, 以及高档纸张的滥用。

(2) 采用可再生和循环再利用的天然材料。可再生的包装材料主要是指天然生物包装材料, 如竹、木屑、芦苇、稻草、麦秸等, 此类材料在自然条件下容易分解, 不污染生态环境, 而且资源成本低, 可再生, 是很好的绿色包装材料。植物的叶片是很好的天然包装材料。这些材料包括荷叶、竹叶、芭蕉叶等。例如广东的葫芦茶包装设计, 就是直接用自然界的竹叶, 把茶叶一段一段地用细草绳扎起来, 形成一个个连续的小圆球状, 有点像北方生长的压腰葫芦。茶叶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包装, 能够保持茶叶的香味长久不变, 需要饮用的时候, 随时可以把上面的草绳解开, 取出其中的茶叶, 而余下的则可以继续在竹叶的严密包装中封存, 久不失味。草纤维包装是我国云南地区特有的一种包装形式,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种植稻米和饲养家禽。由于稻草富有弹性, 而且很结实, 他们就用稻草编织成网状草袋来盛放鸡蛋, 被包在稻草网中的鸡蛋鲜亮且感觉充满活力, 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自然清新感。竹干也是常用的天然材料。在我国南方, 竹子是常见的植物, 与人们在生活密不可分, 先人用竹篓作为包装器具盛放物品的方法至今为人们所沿用。这种竹篓由坚韧而且结实的竹条手工编织而成, 透出一种自然材料特有的质朴美感, 竹条之间有间隙, 通透、自然, 放置食品不易变质。云南的竹筒酒、竹筒米饭都是典型的绿色包装。

(3) 可降解包装材料。可降解包装材料在光、生物、氧化、水解等自然条件下能自行降解,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型绿色包装材料。目前, 药物胶囊、日用品以及一些食品等很多产品的包装, 都采用由植物纤维、淀粉、蛋白质或是其它天然物质为原料制成, 快餐盒在许多地方也已应用可溶解的材料, 还有在光合或生物的作用下自行降解的生态塑料, 也广泛应用于制作食品和药品包装材料和农用薄膜等领域。

(4) 发展玻璃瓶罐包装。由于玻璃化学性质稳定, 不透气, 对内容物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玻璃瓶罐卫生、透明、美观, 而且易于密封、造型方便灵活, 并可以多次回收循环复用, 还因为制作玻璃的原材料丰富、价格便宜等一系列优点, 使它成为食品、医药、化学等行业广泛采用的包装容器, 尤其是饮品的主要包装容器。

摘要:评价一件产品包装是否是绿色要包装, 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采用了绿色装材料。绿色包装材料的应用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 包括可回收处理、重复利用的包装材料、可降解包装材料、可食性包装材料、天然包装材料等。

关键词:绿色包装材料,可回收,可降解

议论文的材料积累与选择策略 篇2

一、以课文为基点,引进内容相关的新材料

新是相对而言的。在课文的基点上如何引入新材料,这值得探讨。这里不妨以苏轼为例。大家都知道苏轼旷达,而一说到旷达或主张旷达,就自然会想到苏轼《前赤壁赋》里那段关于“目遇耳得”的议论,这自然是好的,但遗憾在于不新。如果想做到新,下面两个材料就可以当此重任。

①《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②《在儋耳书》:“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日:‘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元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

如果用这两个材料写苏轼的旷达和善于处穷,新鲜之外,更会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哲学家的头脑,无比开阔的视野,与生俱来的乐天气质,无与伦比的心理平衡能力,在一般人看来很难逾越的人生坎坷,到了苏轼这里,就这样被他轻轻地化解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不同凡响,又是怎样一种卓尔不群!链接这类材料并不难,但对“新”“深”(内容上的深化)而言实属不可多得。

二、以课文为基点,注意内涵丰富的新材料

新鲜的材料如果意蕴相同或相近,只能就某个具体的角度用,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用途就要广泛得多。仍以苏轼为例。

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苏轼任凤翔判官,章悼任商州令,两人出游至仙游潭,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相通,独木下是万丈深渊。章悼提出让苏轼过桥,苏轼不敢。章悼平步过桥,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树上,上下摆动,神色平静,并在陡峭的石壁上写下了“苏轼、章悼来此”几个字。苏轼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果然,章悼后来当了宰相,手握大权,整治政敌毫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后因与苏轼政见不合,他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此后又听说苏轼能安时处顺,以苦为乐,于是再将其贬至儋州。

这个材料相对来说是新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内涵的丰富性。就苏轼而言,我们自然可以从他被章悼一贬再贬的事实中更进一步了解他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个性特征,认识他安时处顺,以苦为乐的大能耐。但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他具有不同主题意蕴的内容:①看人既要察言更要观行;②见微可以知著;③小节与大德;④现象与本质。从章悼的角度说,我们从中不难看到隐藏在他心灵深处的置人死地而后快的阴暗心理(人性)以及待己和待人之间的深刻关系。换一个角度,从政治斗争上来说,这个材料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三、以课文为基点,留心具有典型价值的新材料

爱因斯坦是学生写作时乐于称引的一位科学家,有关他的名言和事迹都可以作为典型的材料。苏教版必修三读本第一个主题单元“爱因斯坦如是说”选用了他的《社会和个人》《论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三篇短文(片段),里边的好些内容我们都不妨作为材料来让学生学习积累,如:“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社会和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论教育》)“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学生阅读这些内容,会被爱因斯坦深刻的思想、独到的眼光所折服。在此情况下,介绍一点相似或相关的言论让学生理解吸收是非常有价值的,如:“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言论而外,我们不妨引入一些事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在德国长大的犹太人,后来到美国定居,他曾经很幽默也很心酸地说过:“相对论究竟是不是科学的真理,要到我身后才能证明。如果我是对的,德国人会说我是德国人,而法国人会说我是犹太人。如果我错了,德国人会说我是犹太人,而法国人会说我是德国人。”当时德法两国有历史的积怨,大多数法国人都讨厌德国人,而纳粹德国又全力排挤犹太人,大家都愿意把失败加在不喜欢的对象身上,虽然明知跟事实未必符合,但也顾不得了。

这则材料的含义很深刻,它直揭了人性中属于深藏的并且很隐蔽的那个部分,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的本质的有关思考,触发我们对人性的更多联想,它甚至破灭了我们对人的认识的许多幻象,使我们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冷峻起来。爱憎影响着评价,情感左右着理性,利益决定着公平,有时候情感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遮蔽住自己的双眼,我们这个世界在许多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如果以这个材料为论据来应对2003年全国卷作文题“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写_-‘篇文章”,新鲜之外,也应该是极具说服力的。

确定材料的典型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典范性;二是深刻性;三是普遍性。在平时的阅读接触中,我们一定要随时引导学生留心这类性质的材料,看看是否是名家的,思考思考是否有很深刻的意蕴,想想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没有相似的情形,是否能激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四、以课文为基点。关注最切己用的材料

材料的积累当然是越多越好,涉及的领域按理也应以多为胜,但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不仅时间上不允许,精力也够不上,从阶段学习的要求上看也不必如此。我们经常看到—些优秀的作文,特别是一些高考的满分作文,他们使用材料时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贴切有说服力之外,分析论证也好像驾轻就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他们平时注意广泛积累固然不无关系,而个性化的积累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学生对各自面对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爱好,有的问题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有的是他们经常触及和经常思考的,有的则是平平而过,思考的脚步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这些问题对具体的学生来说亲疏、生熟关系是不一样的。以课文为基点,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积累记忆的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特别在自己感兴趣有思考的问题上多作停留,则这样的积累在内部结构上就会更趋于合理,从整体上看,将来出现优秀作文的概率或许会大得多。

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 篇3

绿色设计(green design, GD)和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 GM)已成为最近几年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国内不少高校和研究院所对绿色制造的理论体系和专题技术等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传统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主要考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产品的基本性能(例如产品的功能、结构要求、安全性、耐腐蚀性等)、产品使用的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很少考虑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因而引起一系列的环保问题。

绿色材料(green material, GM)又称环境协调材料或生态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小,可再生利用率或可降解环境利用率高,在制备、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过程中,都与环境协调共存。

1 绿色材料评价体系的构建[2,3]

传统的机械零件材料选择,主要考虑机械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三方面的要求,没有考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而机械零件绿色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机械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而且把材料的环境属性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在内。为了建立机械零件绿色材料评价体系,需要从机械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和环境属性4个方面进行具体化分析。这4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绿色材料评价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绿色材料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从绿色材料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看出,评价体系涉及的因素较多,因而其决策模型的求解问题十分复杂,故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进行绿色材料的选择。

a) 评价因素集:首先将性质相近的因素分在一组,构成评价因素集,即

U={U1U2U3U4}

式中:U1——机械性能因素集;U2——工艺性能因素集;

U3——经济性因素集;

U4——环境属性因素集。

且满足:undefined当i=j时,Ui∩Uj=Φ。

对于每个Ui有:Ui={ui1, ui2, …, uim }

式中:uim——每类因素集中的具体影响因素;

ni ——第i组因素所含因素的个数。

b) 评价等级集:评判结果视评判工作的具体要求,可用若干个不同的等级来表示,由它们组成评价集,即

V={v1, v2, …, vn}, V∈Rn

式中:v1~vn——分别代表可以选用材料的等级。

如减速器高速轴可选用的材料有#45, 40Cr, 42SiMn, 20CrMnTi等多种材料,那么v1, v2, …, vn则是各种材料可选用的评价等级,其中评价等级最高的应是优先选择的材料。

c) 评价权重集:在评价因素集中,各个因素对评价时所起的作用程度各不相同,为此,对每个因素ui(i=1, 2, …, m)赋予权重ai,由ai表示ui在综合评判中的作用程度,即得到权重集:

undefined

且undefined满足归一化条件,即undefined

d) 综合评价:使用二级综合评价模型,首先进行第一级的综合评价。在评价中,应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即确定评价集中的各因素对因素集中各元素的隶属度,表示为:

undefined

式中:f(ui)——单独用ui因素进行评价的结构,i=1, 2, …, m;

rij(i=1, 2, …, m; j=1, 2, …, n; 0≤rij≤1)——vj元素对ui元素的隶属度。

Ri(i=1, 2, 3, 4)——对因素集Ui的单因素评价矩阵。

第一级的评价结果为:undefined

式中:undefined中各因素的权重,即:

undefined

第二级综合评价时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评价结果为: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对于模糊评价结果的选择以最大隶属度为原则,即:bj 0=maxbj(j=1, 2, …, n)

3 应用实例

某工厂欲设计一根减速器的高速轴,其工作载荷中等、工作环境为常温。从机械设计及校核中,看到满足机械性能的钢材有:#45, 40Cr, 42SiMn, 20CrMnTi, QT600-3等。由于该材料用途是用于轴,其主要破坏形式是弯曲疲劳破坏,故在机械性能因素集中,需要考虑弯曲疲劳极限σ-1;再者轴的材料多数采用钢材,故需要考虑材料的塑性极限σs;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都希望零件有一定的耐磨性和韧性,所以也应该考虑硬度HRC和冲击韧性αk的影响。此外,在工艺性能因素集中需要考虑热处理变形及切削加工性要求。经济性因素集中需要考虑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和回收处理成本。环境属性因素集中需要考虑回收再利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影响。

本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对减速器高速轴材料进行选择。由图1进行分析可建立因素集为:

U={U1U2U3U4}={机械性能,工艺性能,经济性,环境属性}

式中:U1={u11, u12, u13, u14}={疲劳强度,塑性,耐磨性,韧性}

U2={u21, u22}={热处理变形,切削加工性}

U3={u31, u32, u33}={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回收处理成本}

U4={u41, u42, u43}={回收再利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

3.1 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a) 在机械性能因素集中,由于该材料用途是用于轴,其主要失效形式是弯曲疲劳破坏,故σ-1的权重系数取大些;再者轴的材料多数采用钢材,故σs的权重系数取得稍大些;同时考虑硬度和韧性的影响。由参考文献[4]和[5]可查得各种材料的性能指标。

评价权重集为:undefined

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将undefined归一化处理有:

undefined

b) 在工艺性能因素集中,由于轴的切削加工量较大,所以对切削性能要求较高,又由于减速器本身精度要求不高,所以对热处理变形要求较低。由参考文献[6]和[7]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工艺性能单因素评判矩阵。

评价权重集为:undefined

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将undefined经归一化处理有:

undefined

c) 在经济性因素集中,由参考文献[8]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经济性单因素评判矩阵。

评价权重集为:undefined

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将undefined经归一化处理有:

undefined

d) 在环境属性因素集中,要考虑零件报废后,金属材料回收处理和再生循环利用的问题[9]。当种类繁多的材料混杂在一起时,使废料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循环利用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在环境属性因素集中将回收再利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作为主要因素加以考虑。由参考文献[9]和[10]采用专家打分法,建立环境属性单因素评判矩阵评价权重集为:A4={0.2, 0.4, 0.4}

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undefined

将undefined经归一化处理有:

undefined

3.2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材料选择的原则首先是要能满足机械性能,然后再考虑工艺性能,同时从经济性和环境属性各方面综合考虑,合理评价每种材料,选出最优材料方案。

故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权重集为:undefined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矩阵为:

undefined

则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

undefined

故选#45钢作为减速器高速轴的材料。从轴材料的绿色性能分析可以看出QT600-3有替代#45钢的趋势。减速器高速轴材料选择柱形图如图2所示。

4 结语

合理选择材料是提高产品绿色化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了材料选择绿色决策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绿色材料综合选择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经过实践验证,该模型和方法是有效的。

摘要:绿色设计是目前制造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材料的合理选择是提高产品绿色化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建立了绿色材料选择的数学模型及评价体系;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合减速器高速轴选材的实例,对模型的应用和求解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绿色材料,决策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钮晓鸣,薛勇.上海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研究[J].机电一体化,2000(1):13.

[2]陈超.机械零件材料选择的模糊评价体系[J].机械设计,2001(11):47-49.

[3]曹杰.绿色产品制造工艺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2.

[4]孙宝钧.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5]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6]刘峰.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机械零件材料选择方法[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021(002):63-65.

[7]张亚明,石洪民.20CrMnTi渗碳钢预备热处理后加工困难的原因及改进措施[J].煤炭技术,2003,022(005):93.

[8]李宝利,李志广.齿轮选材经济性原则[J].煤矿机械,2002(009):46-48.

[9]刘超.金属材料再利用的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03(004):31-32.

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 篇4

民居作为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之一,其发展伴随着社会的更迭,环境的变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不同的地域特征、人文思想。古代匠人们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融入到建筑建造的每一个步骤(选址、选材、建造、修缮等)之中,并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运用被动式设计方法,巧妙地解决居住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性问题,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2传统民居选址

中国传统民居村落的选址从原始社会开始便一直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起初却是从无意识的自发行为开始的。从黄河流域开始延伸的华夏文明是古代民居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的最早形态。以华北地区为例,因为人类对水源最直接的渴求以及农业生产在社会中所占的重要比重,使得村落根据河岸走向和地势变化布置在河流两侧。而后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逐步构建,风水一说才逐渐成形,并开始在建筑选址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

3传统民居的材料选择与建造

3.1木构建筑

《周礼·考工记》有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表达了对木材充分的肯定与赞誉。中国古代选择木材作为主要建造材料隐含着多条内在因素,这与西方选择用石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物理性能上来说,木材对于瞬时破坏抵抗较强,具有极好的延展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多数木构建筑在地震的破坏下都可以保持稳定。而在节能方面,木材的透气性能较好,对于室内环境的调和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而上述也已经提到,木材是良好的可循环使用材料,确保对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反观现代建筑材料的选用,虽有改善室内环境之实,但相比之下却厚重得多,传统民居善用材料之原有特性,保留其木质自身的曲线特征,更好地适应受力结构。例如,我们常在民居中见到弯曲的梁枋;而现代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采用主动方法改造材料让其更好地适应建筑,如复合构造的屋顶对于钢结构节点的形式推敲。二者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传统民居中对于材料的最大化利用,以及其原始特性的推敲,或许是绿色建筑未来发展中值得深思和反复研究的课题。

3.2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应是最早出现的建筑形式,在商代遗迹中便有存留。虽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没落(相对于木材而言),但“土木”之说仍沿用至今,可见其在传统建筑中不可忽视的地位。我国目前仍现存并使用的传统生土民居,如福建一带的土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但其建造的方式又有不同。在此以窑洞为例,对夯土建筑材料之选用进行分析。

窑洞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几乎达到了100%,不同于当代“建筑占据城市主体”的现状,窑洞作为环境的背景出现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之上,在土地资源如此紧缺的当代中国,应值得绿色建筑设计加以重视并提取其中的深层内涵加以利用。

3.3毡毛、竹、草、芦苇等

这类材料在传统民居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多做建筑屋顶覆盖而用。材料轻质,便于拆卸更换,重组利用。若作为围护结构则需要二次加工,并与其他材料相辅相成,其普遍出现于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见图1)民居类型,海南黎族的海草房,云南傣族的竹楼等。这类材料大都是当地特有的建材选择,且产量丰富,质地较为柔软,拉伸性能强,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因此也常被用来做屋顶保温层构造。

尤其是蒙古包的建造,因为其特殊的地域性和游牧民族的特定生活习性,造就了蒙古包建筑对于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这种运用是与建造基地的选择、多种材料的配合相辅相成的。

蒙古包古称“穹庐”或“毡帐”。《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毡毛皮,马鬃绳这样的材料耐腐蚀性强,不宜损坏,更适合野外携带搭建使用。且所有的材料都可以降解处理,加入到生态循环之中。可以说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典范。

3.4石材,砖瓦

这类材料在封建社会时期传统民居中多作为辅助功能。但近年来,对于砖瓦材料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一些以砖瓦为概念的公共建筑。

砖瓦具有强度高、抗冻性能好、耐腐蚀、不褪色、寿命长等特点,并且同样易于获取。不同于现代建筑屋顶整体式的设计,选择瓦片作为屋顶覆盖层正是看到了其单元化的特点,重复的叠加便可以形成具有层次感的屋顶形态并完成排水需求。正因为单元瓦片小巧易于施工、拆卸,使得建造更加省时省力,并且可做部分更换,长期利用。

高淳诗人住宅(叶宅+王宅)是二位诗人的私人住宅兼工作室,坐落在南京高淳县凤山石臼湖边,距离南京市区约1小时车程。诗人住宅布置在一座废弃的国家粮库临湖一侧,周围除了湖面就是大片的农田,通往基地新修的道路两侧零星地散落着农居,周围还有砖窑在运转生产,供应远近农居修建所需的红砖。

砖表皮将建筑严实地包裹起来,以强化其材料的地方性。两幢住宅在外表面砖肌理的处理上做了新的尝试,每一处墙面都是空洞、砍半砖和凸半砖中2~3种砌法的混合,即用3种砌砖法进行立体主义式的抽象编织,3种密度的砖肌理和无规律的窗洞一起进行蒙德里安式的几何划分,而这一精确的几何划分,又揭示了无规律窗洞对于建筑外表面内在逻辑的规律性控制。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不应是高成本高投入的代表,墙面和屋顶除了“越做越厚”的复杂化节能设计,或许还能走出一条更简洁有力的道路?传统民居对于材料的运用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4现代绿色建筑理论中的传统内涵

4.1“有机建筑理论”和“流水别墅”

由沙利文提出,赖特传承并成熟的“有机建筑理论”,或是第一次将中国传统“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带入绿色建筑设计的舞台。“有机建筑理论”落实到建筑设计之上,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建筑整体设计与环境的沟通融合;二是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

4.2“生态建筑思想”

不同于“主动性设计”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由杨经文先生提出的“生态建筑思想”充分考虑了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并将建筑材料拆卸后“可回收利用,可降解”作为建筑设计的目标之一。

5结束语

中国建筑设计应怎样在“国际现代化建筑”的大背景下前行?这是当代被反复提出的建筑问题。梁思成先生曾提出:“中而新、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4种中国建筑可发展的风格类型,并认为“中而新为上,西而古为下”。而今,我国正迎来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为“中而新”的中国建筑设计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从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国传统民居的不断演进发展无不体现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论文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从建筑选址、材料选用、建筑建造、节能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性、可持续性、节能性分别进行阐述,从中得到启发,为现代绿色建筑设计做出指导。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选址,材料与建造,节能

参考文献

[1]富兰克林•托克.流水别墅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高晓霞,郑宏奎,金光.蒙古包建筑的绿色设计特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30(1):112.

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 篇5

那么如何通过科学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维持幼儿的兴趣呢?从实践中我们发现, 只有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 选择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 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 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 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一、拓展渠道, 科学活动中材料收集的策略

1.利用生活资源, 广泛收集材料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回收站”,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在唱歌》, 我们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 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 此时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 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 这时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 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除了上述材料来源外, 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的户外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 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场所。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在户外到处都是可探索的材料, 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树叶、虫子等, 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 进而发展成探索行为。由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有一次, 几个小朋友在户外发现了许多蚂蚁, 他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蚂蚁身上白色的东西是什么?它们要到哪里去?带着这些疑问, 孩子们开始了对蚂蚁的研究。他们按照蚂蚁行动的路线, 发现原来白色的东西是地上扔的一块饼干的碎屑, 而蚂蚁们将碎屑背在背上运到草坪台阶下的一个蚂蚁洞中。像这样幼儿在户外自发生成问题, 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 在材料的获得方面我们没有只限于室内, 而是积极的让材料从室内走向室外。

2.利用家庭资源, 有效补充材料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家园共同寻找材料, 如:科学活动《有趣的镜子》, 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各类镜子, 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寻找各种镜子, 科学区成了镜子的展览会, 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镜子, 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特别是哈哈镜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 于是我们生成了新的活动《哈哈镜》, 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镜子的奥秘。

二、合理取舍, 科学活动中材料选择的方法

1.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由此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魔术箱》。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用废旧纸箱自制的“魔术箱”, 在里面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 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 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 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 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选择与幼儿爱好相适应的选材料, 促进幼儿的探究兴趣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 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 孩子们为“豆芽是怎样长出来的”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豆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豆芽来”, 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 有的幼儿认为“豆芽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 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 于是提出“做豆芽菜”的想法, 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做豆芽菜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 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豆子、杯子、小碗等。于是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豆芽, 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通过让幼儿自己来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 更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的想法, 分析和解决问题。

3.选择与幼儿发展有价值的材料, 实现幼儿的探究目标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充足, 种类齐全, 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 我们还积极思考, 善于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 准确地为活动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弹性》中,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 有积塑、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 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 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由此可见, 此活动中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充分利用材料, 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达到了认识弹性的目的。

三、结语

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 篇6

绿色壁垒,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而实行的进口限制措施。它依据有关环保标准和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等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不得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到目前为止,它已逐步渗透到从产品初始原料准备到生产流程、包装销售、消费者使用及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主要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

绿色壁垒的主要特征。(1)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借口,保护内容具有合理性和隐蔽性;(2)它涉及产品供应、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整个过程,保护范围具有广泛性;(3)各国可以根据自身与他国的具体贸易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执行上具有歧视性和不确定性;(4)发达国家可以设立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技术、工艺和检验标准,实施上具有不公平性。从绿色壁垒的这些特征看,比起其他贸易壁垒,它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更大,且更难应对。

2 SWOT分析及模型

SWOT即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是战略管理中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分析方法是由国际知名管理学者Steiner提出的。通常情况下,SWOT分析是识别营销战略的基础,用这种分析方法提出的营销战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SWOT分析包括战略主体和自身分析或者称为资源分析(OT)和外部环境分析(SW)两类,即SWOT分析把环境分析的资料又分成“机会和威胁”,资料分析分为“优势和劣势”。所谓机会是指某项环境因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或是这项因素本身就创造一些获利或产生利益的可能,企业可以投入而获取利益。所谓威胁是指某项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不利,或者会使企业的获利与成长停滞,而企业可能招致损害。针对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能否捕捉机会与对付威胁的核心是要明确自己现在和将来具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SWOT分析一般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相应地可以将绿色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贸易作为战略主体进行SWOT分析,针对绿色壁垒这一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瓶颈,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尽管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高,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仅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5%,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但其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农产品贸易涉及中国最广泛的人群,关乎食品安全和农业人口收入等国计民生的敏感问题。

3 全面认识绿色壁垒效应

3.1 绿色壁垒的积极效应

3.1.1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各国国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样将迫使世界各国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采取强制措施,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生产出达到国际绿色标准的产品,实现对外贸易与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1.2 促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绿色壁垒的普遍推广促进了世界各国政府重视与环境相关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普遍提高。现在,许多国家规定,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必须首先获得“绿色环境标志”,即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部门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的证明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绿色壁垒除了绿色环境标志外,还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从实质上说,环境贸易壁垒就是绿色高科技壁垒,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原理全面运用到工业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的全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无公害的管理体系。

3.1.3 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由政府出台强制执行法律、法规能有效引导国民经济进入绿色通道。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就很不完善,而且法律执行很不力。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环境标准过低或不完整。联合国与农业组织至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很少。

3.1.4 有效地保护了人类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对维护社会秩序和净化社会环境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服务贸易领域的绿色壁垒,促使服务出口国服务提供内容应当有利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有益于人类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对服务提供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质量要求,除了对一般服务各国都具有了绿色标准要求以外,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服务、卫生服务以及资源保护利用服务等新服务内容受到各个国家(地区)的普遍欢迎,从而得以快速发展,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绿色壁垒保障效应的积极意义。

3.2 绿色壁垒的消极效应

3.2.1 标准繁琐、苛刻,增加贸易成本,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现在,发达国家设置的很多绿色壁垒繁琐、苛刻,实质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太抬头,其制定的苛刻标准让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制定这些标准,必须严格地执行,这表现在发达国家加强检验和检疫工作上。此外,增加成本的另一个因素是,各国的技术标准是不一致的,这对出口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有时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需求,采用的加工手段是不一样的,为了一道工序就可能要引入一种价格昂贵的机器设备。所有这些都增加了贸易中的障碍,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3.2.2 引发贸易争端和相互报复。

由于各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目的不同、对国际标准的理解不同以及必然涉及到经济贸易利益的得失,由绿色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在所难免,甚至形成激烈的贸易冲突。这在国际贸易中不乏其例。例如1996年美国对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禁止海虾进口案;1996年美国对委内瑞拉汽油进口以所谓未达美国空气环保标准加以限制案;2002年欧盟以所谓中国蜂蜜氯霉素含量超过规定标准而设置壁垒案,均表现出强烈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歧视倾向。发达国家由于对标准理解不同或蓄意保护引发的争端与报复也不断发生。这些对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效应。

3.2.3 污染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采取了双向标准。一方面设置绿色壁垒,防止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本国企业将污染较重和破坏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中国家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并且环保标准很低,这就使得发达国家有机会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甚至将有毒废弃物和污染性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 绿色壁垒条件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机遇和挑战

4.1 机遇分析

4.1.1 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有助于绿色贸易的改革,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其次,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在推动农业对外开放中吸引更多国外资金,学习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走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的先出口资源后治理污染的老路,正确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1.2 有利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通过推动农业的绿色改革,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绿色贸易,扩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的生产的同时,实行绿色农产品出口战略,从而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

4.1.3 有效利用绿色壁垒,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环保的权利,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的农产品屡遭绿色壁垒拦截的同时,我国政府和企业也从中得到了启示,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体现在具有优质、安全、卫生、便利和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我们也可以利用绿色贸易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4.2 挑战分析

4.2.1 对农产品生产带来冲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国农业丰产,大部分农产品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资源双约束,价格持续低迷。而从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减产,有效库存大幅减少,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使质量较低的农产品与从国外进口的高质量低成本农产品竞争失去了价格上的比较优势,为保护有限的资源今后还要增加一部分粮食进口,这对中国粮食市场形成冲击。这在国内农业产业结构需不断调整、农业国内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会引起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从而影响农民收入。

4.2.2 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

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贸易流向和流量扭曲。各国为了实施绿色贸易壁垒,需要出台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从名义上推进了技术进步,但这种技术贸易标准实施的目的是有效地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入,保护本国进口竞争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使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退出个别国家市场,如日本、欧盟等,这些产品或者销毁、或者再加工、或者转运,都会给整个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达国家将会实施比较严格或者高等级的技术贸易标准或者规范,而发展中国家将会实施相对宽松的低等级的技术贸易标准。发达国家商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时,将不会受到技术贸易措施的限制;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时,将会遇到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而使进出口贸易流向和流量出现扭曲,影响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产生较大影响。由于我国农业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经营的状况,农产品大多数存在质量差、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场流通环节又存在着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特别是对于粮食、油料、糖料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是处于劣势的。

5 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农产品贸易战略选择

5.1 创造绿色农产品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首先是构建职责明确、管理有效、切实服务的宏观管理体制;其次是健全微观主体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利益激励机制,国家可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绿色产业项目给予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业保护、产业保险等优惠条件,对农业外贸企业绿色农产品出口给予税收减免优惠与财政补贴;最后是为农产品经营者提供信息咨询、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加强绿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有效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出口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5.2 积极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

中国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受绿色壁垒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方式有关。目前,中国出口农产品中初级产品比重大,出口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不高,生产、加工出口没有实现一体化,同世界各国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不够。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出口农产品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重,降低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通过与其它国家签订互认协议,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通道。这样,有利于削减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消极影响。

5.3 要打造名牌,建立国际品牌战略

品牌是质量、信誉度的标志,驰名品牌是企业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信誉度的集中体现。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也将面临严峻的品牌竞争形势。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品牌优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解决这些农产品本身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

5.4 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符合WTO协议绿色条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不能盲目进行,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了解国际农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国际农业行情和中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在此基础上,要改善环境,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摘要: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面临的严峻现状,本文应用战略管理中SWOT方法,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在绿色壁垒条件下的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特别是农产品自身的成本较高,质量安全以及产生的环境信誉问题,从而提出应对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策略。

关键词:绿色壁垒,SWOT,农产品贸易

参考文献

[1]付娟.论绿色壁垒与中国农产品贸易[J].沈阳大学学报,2004(2)。

[2]邓莉.我国农产品贸易的SWOT分析与营销战略选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马光霞.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上)[J].世界农业,2004(3)。

绿色材料的选择策略 篇7

一、拓展渠道, 科学活动中材料收集的策略

1. 利用生活资源, 广泛收集材料。

幼儿在生活中接触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 设置班级“回收站”, 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 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中班科学活动《瓶子在唱歌》, 我们提供塑料瓶和可放在瓶中的东西:黄豆、回形针等材料引导幼儿分辨声音的不同。幼儿的探索兴趣很高, 已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 此时我们及时引导幼儿在“百宝箱”中自由寻找、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 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容器, 有药瓶、易拉罐、茶叶罐、纸盒等后,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将相同的物品放入不同的瓶罐中、将不同的物品放入相同的瓶罐中、将不同数量的物品放入瓶罐中, 这时瓶宝宝发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由于新材料的加入, 使幼儿的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了。

除了上述材料来源外, 丰富多彩, 千姿百态的户外环境既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 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场所。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 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在户外到处都是可探索的材料, 如地上的水洼、野花、野草、落下的树叶、虫子等等, 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 进而发展成探索行为。由此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在材料的获得方面我们没有只限于室内, 而是积极的让材料从室内走向室外。

2. 利用家庭资源, 有效补充材料。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家园共同寻找材料, 如:科学活动《有趣的镜子》, 活动前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各类镜子, 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寻找各种镜子, 科学区成了镜子的展览会, 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镜子, 探索的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特别是哈哈镜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 于是我们生成了新的活动《哈哈镜》, 并引导幼儿探索发现镜子的奥秘。

二、合理取舍, 科学活动中材料选择的方法

1. 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由此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学活动《魔术箱》。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用废旧纸箱自制的“魔术箱”, 在里面放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 如:苹果、铃鼓、毛巾、玩具车、刷子等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神秘袋内的物品, 并讨论使用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这样, 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 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2. 选择与幼儿爱好相适应的选材料, 促进幼儿的探究兴趣。

我们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在经过与幼儿讨论探究某种内容后, 我们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所需要的材料。例如:在一次猜谜活动中, 孩子们为“豆芽是怎样长出来的”发生了争执。教师及时了解到幼儿的需要,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认为“豆要去掉皮泡在水里才能长出豆芽来”, 有的幼儿认为“不需要去掉皮泡在水里就能长”, 有的幼儿认为“豆芽应在土里才能长”。对于孩子们的说法, 教师没有正确的结论, 于是提出“做豆芽菜”的想法, 幼儿一致赞同。接着又为“做豆芽菜需要那些材料”展开了讨论, 接着幼儿从家里找来了各种豆子、杯子、小碗等。于是出现了在不同条件下生长的豆芽, 引发了幼儿不断的关注、观察和探究。

3. 选择与幼儿发展有价值的材料, 实现幼儿的探究目标。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 我们为幼儿所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数量充足, 种类齐全, 便于幼儿选择、探索外, 我们还积极思考, 善于捕捉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因素, 准确地为活动目标和内容服务。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弹性》中,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 有积塑、橡皮泥、充气的气球等等。在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按变形和不变形进行分类, 在第二次分类活动中, 我们要求幼儿把变形的物体按变形后能还原和变形后不能还原进行分类。通过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得出了弹性的准确定义, 那就是变形后又能还原的物体具有弹性。由此可见, 此活动中我们能准确地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充分利用材料, 通过二次对材料进行分类达到了认识弹性的目的。

上一篇:时机方法下一篇:光伏电站接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