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

2024-05-22

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精选9篇)

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 篇1

0前言

伴随着我国通信业的高速发展, 3G也逐渐成为了覆盖全球的网络通信技术系统的简称, 3G主要指的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业务系统, 与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较, 具有频谱利用率更高、终端智能化水平更强、以及速率更快等优点, 在应用当中, 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更为快捷的通信服务, 因而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1 通信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

在我国目前, 伴随着3G通信业务的大规模应用, 一些有关通信业务方面的LTE预备商用、公网通信等业务也都伴随着通信业的发展而崛起, 3G通信的信号软切换以及接入速率的提高, 以及其接入地点等情况不停的变化, 这给各种网络参数带来了不断的变化, 从而致使网络以及移动终端的安全监控比较困难, 这种情形导致了利用3G进行通信, 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 试就3G通信网络的安全现状以及解决3G通信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进行参考。

近年来, 随着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普及, 信息网络安全事故也经常出现, 网络攻击或者骚扰电话行为时有发生。在传统通信网络向综合性的网络平台发展的过程中, 经历了由单一的语音交换, 到数据交换、以及多媒体功能使用上, 3G网络平台向IP化、宽带化的建设上逐渐演变并完成建设, 其中IP技术逐渐成为了3G网络终端核心技术。3G由单一的传统的通信封闭系统运行模式, 转向了与开放的网络环境相对接的形式, 打破了以往通信网络的封闭运行, 用户终端种类形式的多样化, 给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由于手机、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可以灵活的接入3G网络, 这给恶意攻击者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造成3G网络的安全隐患。

3G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信息, 成了为终端服务的良好载体, 在通信网络当中, 由于其具有的通信便捷的特点, 使得我们可以通过3G网络进行网上资源的搜索和使用, 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信息的下载和使用, 或者是通过网络实现网络购物、网银支付等工作, 在这些网络操作的背后, 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隐含在其中, 这些网络与3G的对接, 对于个人帐户的信息造成严重的安全危胁, 有时还会导致个人帐户信息及金钱的丢失、银联被盗等现象, 这就是3G通信在网络对接以后给服务终端用户带来的安全威胁, 这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较传统的2G时代增大很多。

2 解决3G通信安全隐患的对策建议

2.1 健全安全管理体制

二○○三年九月七日, 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 这项意见的发布, 对于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有了一定的规定, 之后除了二○○五年颁布实施《电子签名法》以外, 一些网络以及信息安全等工作, 主要依赖中央以及国家各部委所出台的相关的管理政策以及一此规范性文件来进行指导的, 对于通信安全隐患问题, 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没有提上法律层面, 这使得网络的开发以及网络企业的运营对于网络的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措施, 政府在对网络以及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也缺乏法律依据。因此, 加快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法治环境, 推进网络信息管理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2.2 加快自主可控管理

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中加强自主研发管理, 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所以我国的手机使用量是最多的一个国家, 每人手里, 最少有一个手机, 每个手机都必须有手机卡来支持方可使用, 并且每个用户的手里, 最少有一张手机卡, 由此可看出3G手机卡的使用量也是巨大的。这些卡片的芯片功能的发挥, 离不开软件的支持, 芯片及软件制作的核心技术, 及3G信息系统中的操作系统的建设与设计, 都离不开国外的技术, 在研发上还难于做到自主开发, 这使我国的通信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危险。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从事自主研发的企业, 不到信息安全产业的百分之三十, 从整体的实力上来分析, 很难同国际上的一些强大企业抗衡, 并且在技术上, 并不具备核心技术的应用能力与研发使用能力, 所以在安全保障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漏洞。在我国虽然还有一小部分自主研发产品的信息的企业, 这部分企业能够利用3G芯片研发技术和卡片核心技术, 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对产品的制作。例如对一些电话骚扰进行控制的系统“终端电话网安全防护系统”的研发与使用, 在业界掀起了很大的反响, 甚至被业界人士比喻成“在电话信息溯源和识别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初步解决了电话网通信安全方面的一些难题”, 这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定的问题, 对于解决3G通信安全的瓶颈问题, 加强我国对信息产业的可控管理、保证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快速实施上, 仍然还是一项长期存在的急待解决的基础性工程。

2.3 加快推进终端管理

由于3G通信网络技术在安全管理机制上存在一定不足, 因此, 加强终端网络管理便成为防范漏洞的必然措施。首先为了加快推进3G服务模式, 并且积极推进改进措施的落实与执行, 可以采取提高终端平台的信息管理, 对产生的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于用户的需求要及时满足, 避免出现无信号的情况, 及时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的服务。其次是加强推进信息终端的管理。这是由于大多的3G手机用户比较多, 其中3G手机的功能也非常的全面,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 经常会使用到上网、浏览网页等功能, 或者是使用蓝牙、数据传输等功能, 这些功能的使用, 都与新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3G手机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所以在3G终端管理过程中, 要尽量使用国产软件以及技术产品, 这对于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有一定的保障。尤其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 还可以通过专业制定的方式进行专用手机的研发与制定, 并且对于特殊人群, 在有必要对手机进行安全测试的情况下, 采取3G终端垃圾屏蔽的方式, 来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 可以对3G终端操作进行安全授权, 包括严格入网身份认证、增加数字签名、对安装新程序施行安全许可、传输特定文件时需密码检验等, 以严控信息安全。

3 结语

3G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安全监控至关重要, 因此, 在3G通信业务发展中, 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对通信运行安全性的重视, 严格网络管理体系, 促进通信水平的提高。

摘要:本文概述了3G通信网络的安全管理现状, 并探讨了解决安全隐患的对策建议, 以供各位参考。通信行业是我国重要经济增长行业, 3G是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对3G通信安全性分析探讨, 对确保通信网络健康运营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通信安全带来的严峻挑战和解决的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3G,通信安全性,严峻挑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恩.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3G对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影响[J].中国保密在线, 2009 (08) .

[2]门汝静.3G背景下网络信息安全形势综述[J].现代电信科技, 2010 (01) .

[3]刘鑫.浅析3G网络安全, 信息网络安全[J].2011 (08) .

电子政务面临新挑战 篇2

我国新一轮意义重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拉开了帏幕。无论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报告,还是温总理在本届人大的报告,都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电子政务必然将置身其中,理所当然地应当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要素

尽管我国针对服务型政府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有明确的论述,但是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仍然在发展之中。国际上针对服务型政府的共识是,强调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不断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机构重组;通过变革实现管理环节和层次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不断增强政务公开透明,公众广泛参与,实现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满意为主要目标的政府职能模式等。

从国际上电子政府的建设实践看,澳大利亚等国提出建设“一体化的政府”,即在业务优化和重组的基础上为公众服务;英国在其电子政府战略中提出建设“变革的政府”,推进流程、机构、人员方面的改革,使政府更具变革性,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加拿大政府为了进一步推动政府服务功能的整合与深化,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成立了新的政府机构:“加拿大服务部”,其下设有“公众满意度办公室”等,不断丰富着新世纪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电子政务不是在原有政府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上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改革和创新,电子政务的核心社会价值正在于支撑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与公众互动,在公众广泛参与下,以提高公众满意度为动力,不断推动政府改革,为公众服务成为国际上电子政府的一大特征。

从信息化的意义上讲,服务型政府的时代特征是,信息化条件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职能模式,即是国际上所说的电子政府。对我国而言,推进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电子政务:

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强大动力

我们遇到的新挑战是,既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则电子政务必须能够支撑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政府管理创新的信息化平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今天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低廉的价格和高性能已经使信息化具有了“泛在”性(ubiguitous),即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和无所不能。众多国家正在实施所谓“u—战略”,如日本的“u—Japan计划”和韩国的“ u—Korea计划”。信息技术的泛在性已经使包括家庭在内的信息化都可以低成本实施。如果我们解放思想,摒弃当前大量存在的、过度浪费的、不切实际的、落后的信息化理念,我们的电子政务就可能大大扩展应用范围,并大大降低建设成本,为实现上述改革目标做出巨大贡献。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如果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国家的全局出发,克服地方、部门利益,转变部门自建、各自为政的建设模式,锐意改革和创新,我们就能在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高法、高检等大系统和跨地方、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在统一网络平台、跨部门协同应用、资源共享等“老大难”建设中闯出新路,有力地支撑政府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助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我国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指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务公开、公众有效监督的最广泛、最便利的渠道。辽宁省西丰市公安局进北京抓记者的行政乱作为行为,就是在遭到广大网民同声谴责的情况下被终结的,当事的县委领导受到政纪处分。如果我们进一步转变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观,真正树立服务社会公众的强烈意识,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公众满意度为核心作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关键尺度,使公众在更大范围与政府互动,在更深的层次有效地监督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从理想变为现实。

公众的广泛监督与参与,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将扼制官员腐败。公众的广泛监督与参与,将推动和激励跨大系统、跨部门、资源共享型的电子政务建设。部门共建、共管的参与度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贡献度,电子政务系统最终用户使用度,和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将构成电子政务绩效考核的指标要素。参与度和使用度不足,政府的服务便不可能做到高效和低成本,便不可能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我们可以看到,电子政务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 篇3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下一个信息技术变革的动力来自物联网技术。从技术上看, 物联网就是从通信网转变为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的泛在网。物物之间感知和通信是物联网关键技术。通信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可靠性高等优势, 是物联网实现的前提, 物联网业务的发展也对现有通信网络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和需求。

2 物联网通信网络现状

物联网可以看成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然是通信网络。通过各种有线无线网络和互联网融合, 物体的信息可以在网络中实时准确地交互传输。感知层的信息通过各种通信系统传递。这些通信系统包括接入网和核心网, 接入网包括了有线通信接入网和无线通信接入网。从广义上来说, 还包括了无线传感器网络。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位于感知层, 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 通过采集层获取信息在传送到无线接入网中。除了采集信息外, 微型节点还能获取一定范围之内的其他节点采集到的信息, 在该范围内节点采集到的信息统一处理, 统一传送, 或者经过节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后, 它们协商传送到各自的部分信息接入网, 这样就具有了无线自组网的功能。

2.2 接入网

1) 无线通信接入网物联网的无线接入网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网和长距离无线通信。短距离无线接入网包括10多种已存在的短距离无线通讯 (如2G/3G、WIFI、蓝牙、RFID等) 标准网络以及组合形成的无线网状网 (Mesh Networks) ;长距离无线通讯网包括GPRS/CDMA、3G, 4G, 5G等蜂窝 (伪长距离通讯) 网以及真正的长距离GPS卫星移动通信网,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无线接入技术。

(1) 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第2代和第3代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 未来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将从第3代过渡到第4代 (4G) 。4G理论上在20MHZ的带宽下达到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 支持的数据通信速率非常高, 同时能在350km/小时的速度下达到很好的接收效果, 真正满足现有物联网业务要求。 (2) Wi-Fi技术:Wi-Fi俗称无线宽带网, 是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 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Wi-Fi一直是企业实现自己无线局域网所青睐的技术, 在各行各业已被广泛使用。如无线城市概念就是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技术覆盖城市行政区域。 (3) GPS卫星通信:GPS在物联网中主要应用在卫星导航技术方面, 同时GPS与移动通信基站定位、陀螺、航位推算技术进行组合应用, 以及卫星导航与无线通信等其它高科技的结合, 这些都促进物联网的深入发展。

2) 有线通信接入网

(1) PSTN接入:物联网用户可以通过PSTN接入互联网。所谓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 即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话网。在众多的广域网互连技术中, 通过PSTN进行互连所要求的通信费用最低, 但其数据传输质量及传输速度也最差, 同时PSTN的网络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 (2) 宽带互联网接入:物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 目前宽带用户最常见的宽带接入方式接入互联网, 网络服务商通过光纤接入到楼, 然后再通过网线到户。为居民提供的网络速率一般为10Mbps, 并共享带宽。 (3) 有线通接入:有线通为各地的有线电视台所经营, 通过有线电视信号线接入, 采用HFC-经济实用的综合数字服务宽带网接入技术, 其终端设备为cable modem。HFC通常由光纤干线、同轴电缆支线和用户配线网络三部分组成。有线通采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传输, 在网络覆盖上具有优势。缺点在于当用户激增时, 速率就会下降且不稳定, 扩展性不够。 (4) 电力线接入:电力线通信利用传输电流的电力线作为通信载体, 具有极大的便捷性。电力线上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配电网络基础设施, 无需任何布线, 从而可以节省巨大的新增投资, 但是很难保证数据通信的稳定性, 因为电力系统用户端电压的变化带来了数据传输的干扰, 从而影响上网的质量。

2.3 核心网

(1) 移动核心网:移动核心网是物联网网络层的重要技术, 和蜂窝通信技术共同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目前移动核心网正在向LTE和4G转型。LTE核心网 (SAE) 的结构相对于原有的移动核心网得到了很大的简化。SAE对用户业务数据实现集中管理, 完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的融合。随着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 移动核心网也加速向全IP网络转变, 对各种网络和不同域之间的技术进行融合, 在网络管理及控制方面上实现智能化, 实现基于IMS技术的网络。 (2) IMS网络:IMS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 采用端到端全IP系统, 从终端到核心侧都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 也采用基于IP的路由方式。IMS体系结构采用标准开放接口, 并通过一个统一的系统整合各种业务, 有利于各种业务平台之间的兼容, 有效促进产品兼容性和多厂家合作, 从而使得实现物联网的各种业务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3) NGN网络:下一代网络 (NGN) 是可以承载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种类丰富的业务。IMS网络和软交换网络都属于NGN网络。NGN汇聚了固定、移动、宽带等多种网络, 致力于和PSTN (公共交换电话网) 及移动网的完美互通。同时, NGN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架构, 便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下一代网络, 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互联任何物品, 提供多种形式信息访问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因此从某个方面来看, NGN网络的目标和物联网目标是一致的。

3. 物联网通信网络发展

3.1 通信网络面临的机遇

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信息产业, 到2020年, 预计将有超过500亿台的M2M设备连接到全球公共网络, 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物联网带给用户的体验更明显, 当物联网与通信网络相连时, 用户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 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并且给人们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智能的。而物联网的发展反过来也带动了通信网络的发展。

1) 物联网提供了通信网络的技术发展条件

物联网的信息传递需要依赖通信网与互联网, 需要实现无缝网络覆盖和异构网络融合, 构建异构的泛在网为通信网络提供了发展机会。支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架构涉及业务层、网络层、接入层、延伸网四个层面。通信网络在标识解析技术、安全技术、QOS业务控制技术、网络管理等技术问题上, 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造成了物联网的应用割据, 难以进行资源共享, 而这些问题在未来的物联网发展阶段必须得到解决。

2) 物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电信运营商是维护物联网通信网络的服务公司。目前运营商的通信业务已经趋向饱和, 运营商需要转向物物通信并寻找新的增长点。物物通信比传统的人人通信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虽然物联网不能带来通信网络规模的扩大, 但可以促进网络优化, 深化业务和产业的融合, 加快运营商转型的步伐。

3) 物联网带来了三网融合深度发展的契机

三网融合是指将互联网、有线电视网及电信网融合, 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 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 业务范围趋于相同, 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物联网和三网融合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三网融合发展的今天, 家庭联网更多的为生活应用三网融合, 从更大层面体现了将来跨网络、跨设备、跨屏幕、跨地域的发展。物联网、嵌入式的互联网、传感器网等新技术, 对于管理资源, 更好的分配资源, 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 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2 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

虽然物联网给通信网络带了发展机遇, 但是目前的通信网络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1) 物联网新业务对通信网络容量带来严峻的挑战

由于物联网提供的是物物通信, 处于物联网终端的各种物体每时每刻产生的大量数据, 业务种类也千差万别, 其流量特征差异很大, 有些尚待开发的业务流量特征还处于完全无知的状态。这些流量都在不断进入信息系统, 等待存储、分析和充分利用。面对这样千差万别的流量, 通信网将遭受巨大的负荷冲击, 这就要求网络具备高度智能化处理网络数据的能力。目前研究如何在无线与核心网络中应对可能的冲击, 如何安全的处理各种物联网业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可能采取的手段包括用户分级 (无线) , 制定指定专用资源 (核心) 等等。

2) 物联网对无线通信网络的覆盖提出挑战

当无线网络服务于物联网时,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保证每个终端的覆盖, 物联网的终端千差万别, 有很多终端都可能放置在比较封闭的地方, 一般很少有人会去查看这些位置, 所以产生了覆盖盲点。为了保证物联网的覆盖质量, 必须通过一些方式来确认网络的覆盖。而对这个物物构建的网络环境来说, 做到每个点都可以覆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 物联网对通信网络提出安全考验

物联网由海量的机器构成, 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 并且信息交互量大, 因此其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物联网接入网包括了各种无线和有线通信接入技术, 接入层的性使得如何保证异构网络间节点漫游和服务的无缝移动成为研究的重点。对移动网络来说, 用户通过无线接口来鉴权和认证, 但是无线信道容易被窃听而获得其中传输的信息, 因此移动通信网络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而核心网目前已经走向IP化使得过去封闭的网络走向开放互联。IP化也同时将互联网的各种安全威胁不攻击、脆弱性等引入电信网络, 极大的增加了安全风险, 虽然相较于接入网更有保障, 但是仍然面临着用户终端的接入认证信息被恶意盗用等数据安全问题。

4) 物联网地址缺乏是通信网络的难题

目前无线通信识别用户采用的是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I M S I) , 区别设备使用的是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 (IMEI) , 互联网采用IPv4地址的寻址体系来进行物联网节点的寻址。虽然这些号码的数量可以满足人人通信, 但是一旦与物联网的终端共用, 就会显得匮乏。当所有的物体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IP的时候, 物联网才能真正实现。因此物联网应采用IPv6 (IPv4必然不够) , 地址长度为128比特, 地址空间增大了2的96方倍。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采用IPv6技术的话, 世界上的每个沙粒都可以有一个IP地址。但是由于物联网对海量地址的需求导致了地址分配方式必须使用自动化分配, 这样对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也提出了极高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如何提高DHCP服务器性能不足, 成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难题。另外IPv6没有注重服务的可用性与安全性, 很有可能会增加重大的网络安全威胁, 比如IPv6采用IPSec加密, IPSec并不能够处理IPv6网络中的所有漏洞问题, 但是攻击者可以利用加密机制, 利用防火墙和IPS无法检测加密内容的特点, 绕过这些设备, 直接向服务器发起攻击。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改善IPv6协议的安全性能。

5) 物联网需要各种通信网络的融合

在技术上, 通信技术协议众多, 包括前面介绍的无线通信网络和有线通信网络各种协议标准, 还有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各种技术标准等等。由于厂家的不同, 终端、设备、网络标准都可能不同, 因此会形成多种网络差异化的局面。目前物联网很难对各种行业的网络形成统一的业务提供平台。如何有效整合各种网络协议, 就成为物联网不可绕过的一个问题。

4 总结

物联网带来的这次科技革命里, 通信网络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物联网的发展也带动了通信网络的发展, 通信网络也需要适应物联网的发展要求不断演进, 最终构建起物物通信与人人通信相融合的泛在网网络和业务体系。

摘要:物联网通信网络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网和核心网, 通过分析通信网络现状, 总结出物联网时代通信网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3GIMS,机遇,挑战

参考文献

[1]施志勇, 王雨, 罗国栋.基于IMS构建物联网的构想.《移动通信》.2011 (13) .

[2]唐雄燕.电信运营商的云计算与物联网发展策略.《中兴通讯技术》.2011 (2) .

[3]沈苏彬.物联网技术架构.《中兴通信》.2011 (1) .

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 电子商务 挑战 对策

我国在世界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传统贸易向国际网络贸易转化中我国也尝到了网络贸易的甜头。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到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不但应用于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甚至连个人间的电子商务交易也越来越多并趋于成熟,电子商务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的挑战

电子商务虽然在我国的发展很快,但是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电子商务在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安全问题。只要表现在合法用户的身份被冒用,机密数据被窃取,发送文件被篡改,电脑、网站被病毒攻击导致瘫痪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外贸企业在使用电子商务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数据电文的法律承认问题。

传统上的贸易合同必须由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别身份。在电子商务中,贸易双方主要依靠数据电文的交换来达成合同,包括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等形式。如果要承认通过数据电文订立的合同合法有效,首先就要承认数据电文的法律地位。由于数据电文是存储在硬盘上的无形物,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对其是否有充分的法律地位的认识是不统一的,尚待进一步明确规定。

2、要约的撤回、撤销及承诺的撤回问题。

关于要约及承诺的撤回,法律在时间上的要求是“送达之前”或“同时送达”,而在EDI电子商务之下,要约和承诺的送达只需几秒中,所以这种“撤回”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同样,要约的撤销在电子商务中也是不可能的。

3、电子签名的法律问题。

传统的合同、单据大都需要双方当事人的签章,才会具有法律效应,相应的电子商务的合同单据则需电子签名,而在当前条件下,电子签名的技术还不完善,制作伪造电子签名远远易于伪造实际合同的签名。因而我国法律对电子签名的应用目前还有许多限制。这就大大妨碍了正常贸易的进行。

(三)电子商务对基础设施的高要求

目前,我國的电子商务虽然发展很快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改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网络建设还很滞后,网络覆盖率低、网络响应速度不高、通信服务质量差等,这都阻碍着我国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使用。

(四)我国网络资费过高

目前,我国我国网络服务提供商虽然很多但其资费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其资费都高的离谱。在我国电信的覆盖率最广但其资费也基本上是最贵的,这就在成本上限制了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西部中小企业使用电信服务平台,网络资费亟待调整。

二、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并将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只有及早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我国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相关的社会培训,以促进国民和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

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电子商务在欧洲的推行与发展也与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我们在光缆铺设、电脑普及以及网络建设方面明显落后,许多边远贫困地区至今没有建立网点,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盲点”或“荒漠”,这是导致我国网络资费过高的主要原因。“信息贫困化”被视为下世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可能使我们失去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的同时,提高我国网络的普及率,使现有的网络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有效降低我国网络资费用过高。

(三)加强关键技术研究

技术问题是各国发展电子商务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我国技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尤显迫切。通过电子商务发展国际贸易,涉及外经贸及与其业务相关的银行、税务、海关、外汇、保险等诸多部门和行业,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推行也有赖于以上各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问的协调与共同努力。当前围绕着保密技术、安全管理、CA认证及电子支付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各方应加强联系、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早日实现国内网互联,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技术研究力量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例如,罗端红等人(2006)在分析描述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系统结构和其中的主要流程的基础上,对ebXML等电子商务规范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中间件技术之间的需求与供给关系,针对电子商务分布式跨平台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中间件技术实现规范与标准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可供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开发商和国际贸易电子交易运营商(e—MarketMaker)在决策时参考。

(四)注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

电子商务在改变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应当注重理论创新、宏观管理创新、政策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交易方式创新、营销创新、运输方式创新等创新活动。

(五)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

中国现行贸易法是基于传统的有纸贸易方式而制定的,许多规定不适用于电子商务方式,对电子商務的发展会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为了保证电子商务的发展,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及相关的网络管理、信息安全、金融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应加快现行法律的修改步伐,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政策条例和法规。

(六)加强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和人才培养

电子商务,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既需要熟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又需要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熟识各国的政策法规及对贸易环节的要求与对策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电子商务专业还未被列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现有的各类电子商务教育培训参差不齐。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投入,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运营机制,指导、规范各类电子商务职业培训和考核,加强电子商务研究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电子商务技术、法律等方面的自主研发人员和一批熟知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员。

三、结论

电子商务的出现已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业务运作的主要方式。

电子商务大大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之间供求链的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从它的交易方式可以看出,一方面带给外贸企业更多的商机,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拉近了厂商与客户的距离,企业可以跳过传统的经销商跑去跟客户直接联系,客户的需求就直接转化为企业生产的指令,于是,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由于市场结构的变化,也使商业活动发生了变化。对于我国外贸企业不仅是在营销方式、运营成本方面的变化,而且对于原来的传统商场经营的商业的一次实质性的变革。

电子商务对我国的外贸企业而言,不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我国外贸企业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特别是观念方面要有根本性的改变、找准自身的定位,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使用的效率、同时应该加大对于电子商务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加快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建设等。应积极应对挑战,推进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有效地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市场开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发挥企业优势,增强竞争实力,是外贸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当然,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发展对外贸易,还是一个新兴的课题,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企业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探索,建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模式,采用有效的电子商务策略。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美田.中小外贸企业应对电子商务之策[M].2008-10-27.

[2]章学拯.国际贸易电子化实务概论[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3]WalkerSusan.TheNetFutureReport.PPO'sNewBusinessCreationMarketing,2000.

[4]张继业.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9).

[5]何一鸣.全球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海洋大学,2004(5).

[6]陶鹏.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外贸易的策略探讨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J].商场现代化,2006(11).

[7]程文吉,李晓明.电子商务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5).

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 篇5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简析

1、供电系统。供电系统的开关电源是由先前的线性电源发展成相控电源, 后来又发展到开关电源的。而高频的开关电源通过对开关功率的转换来实现市电的整流, 从而得到交流电, 并且借助整流的滤波来得到输出直流电。这样的变换我们当作一次电源。而无市电的工频变压器则被高频变压器所取代, 并且这种由高频功率转换而来的高频变压器, 其体积和重量都大大地降低了。通信电源中的二次电源是设备集成芯片的直流电, 这就要求二次电源的体积要足够小, 输出的电压要多样, 并且控制在4伏到5伏之间。

2、通信电源设备。近几年来各种新型的电磁材料出现, 促使通信电源的设备更新步伐随之加快。由于材料的创新、功率控制方法的改变以及各种技术的提升, 通信电源设备的各部分性能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比如通信电源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兼容性等。又比如设备电能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电信网系统的耗能逐渐减少等等。

3、通信电源电路模型与控制技术。当前通信电源变化电路拓扑构造所采取的方式仍然还是双单端的电路模式。不管是半桥的电路还是全桥的, 都存在着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半桥电路和双单端电路主要是运用在中功率和小功率的情况, 对于大功率的场合, 我们更多的是采取全桥的电路。

二、通信电源的发展前景探析

1、开关元器件。电能的变换是通信电源技术中较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通过电能的变换能够把一系列的电源转变成各种用途不同的电源。在通信电源技术中, 开关电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开关电源的发展也经历了一定的过程中, 比如从10赫兹发展到高稳定性的, 从高稳定性的发展到容量大的、体积小的, 直到今日的兆赫兹级。开关电源能够为高频的变化提供更加充足的条件, 为现代化的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做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未来开关元器件会往高效率、高频化、无污染的方向发展。

2、蓄电池。通信的蓄电池是用于电信网系统的后备能源所用, 近些年来, 防酸隔爆电池已经被阀控电池所替代, 并且在性能方面得到了更好地优化, 不过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它对周边环境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而电池的使用期限则会收到温度上升的影响。当前由于电池维护难度比较大, 相关的维护工作人员很多都放弃了维护, 使得阀控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伴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新型蓄电池的性能会更加优越, 尤其是在材料、技术、结构等方面。

3、通信电源市场。通信电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通信电源的市场也随之不断扩大。在电信网技术进步的前提下, 电信网络也更加复杂, 社会行业对电信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信电源的市场便成为了电信网系统的关键支柱, 发展的前景更加明朗, 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

4、通信电源产品。实际上通信电源的产品发展趋势很大方面是受到社会需求和技术的影响。由于功率密度不断地增加, 加上开关电源核心整流器的密度也在增加, 通信电源整机的密度也会得到增加。其次设备的可靠性也增强了, 这是因为器件的技术和通信电源技术都在发展, 通信电源设备的厂家对其的可靠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这就会促使厂家在可靠性方面投入更多的力度。另外通信电源的产品成本也会得到更好地控制, 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引导下, 厂家的产品成本务必也会随之减少, 从而促使产品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要知道通信电源的发展主要是从供电系统、通信电源设备以及其电路模型和技术这三个方面体现的。通信电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则主要在开关元器件、蓄电池、市场以及产品方面发展。通信电源行业的管理务必也会往网络化的智能管理方向发展下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伴随着通信行业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当前的行业务必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但其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这就要求技术得到创新与改革。因此对于通信电源, 我们务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其发展现状, 把握好通信电源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通信电源市场, 使得通信电源产业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从而提升整个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为行业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春鹏, 拜俊鹏.浅析通信电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信息通信, 2012, 01:238-239.

[2]熊兰英.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J].通信世界, 2006, 46:32.

电子取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 篇6

一、对电子取证概念的理解

电子取证是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 作为新生事物, 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经过争论和研究, 对其概念的诠释也不一样, 总的来说, 大同小异。电子取证是涉及法学、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研究角度不同, 定义也会多样化。根据电子取证的特点来看, 对电子取证比较全面的理解为:电子取证是指科学地运用提取和证明方法, 对于从电子数据源提取的电子证据进行保护、收集、验证、鉴定、分析、解释、存档和出示, 以有助于进一步的犯罪事件重构或者帮助分析某些与计划操作无关的非授权性活动[1]。

二、我国电子取证的不足之处与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 电子取证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电子取证是计算机科学、侦查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作为专业电子取证人员,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是基础, 另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侦查学和法学知识, 这三方面的知识综合、熟练运用, 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子取证人员。但是, 目前来看, 我国从事电子取证工作的人员, 大多不是专业出身, 也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学习、培训, 往往在开展电子取证工作时, 不仅缺少基本的理论基础, 也缺少技术操作方面的实践。同时由于电子取证设备装备不足, 也会导致电子取证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从而影响整个侦查工作的开展。

(二) 电子取证法律法规的缺失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备的关于电子取证的法律法规, 使得电子取证在应用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涉及到电子取证的法律法规条文通常是零散的, 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也没有从法律上对电子数据的取证、举证和质证等相关方面提出明确的规定。电子取证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使得电子取证面临无法可依的困境, 阻碍电子取证工作的开展, 影响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全面性, 降低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 因此如何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健全电子取证法律法规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2]。

(三) 反取证技术的涌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取证技术已普遍公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先前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掀开, 使更多的人开始接触、了解电子取证的相关知识, 像上网痕迹检验、数据修复等。更重要的是, 信息技术在发展, 人们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加, 像无痕上网、文件粉碎机等反取证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所掌握, 由于反取证技术的操作越来越简便, 使电子取证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三、推动电子取证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 提高电子取证人员专业水平

侦查工作中电子取证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取电子证据, 直接关系到案件侦查工作和司法审判能否顺利进行, [3]而电子取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着电子取证工作的好坏。电子取证人员需要掌握学习计算机、法学、侦查学相关专业知识。另外, 电子取证专业人员在上岗前, 必须对其做全面、系统的培训, 使电子取证人员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技术水平。同时,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侦查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 要求电子取证专业人员要与时俱进, 及时补充新知识, 学习新技能。

(二) 制定规范、客观的法律法规

分析我国电子取证工作面临的严峻考验, 发现电子取证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制定规范、客观的电子取证法律法规刻不容缓。等时机成熟时, 出台全国统一的《电子取证工作规范》, 让电子取证工作有法可依, 提高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4]。但是, 电子取证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在制定电子取证的法律法规时, 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然后根据我国电子取证的具体特点, 做必要的改动和创新。

摘要:电子取证作为一种全新出现, 迅速被广泛运用的取证方法, 它的优势有目共睹。电子取证自从诞生之日起, 由于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和高度缜密性,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很多的案件侦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 我国在电子取证领域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主要包括取证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推动电子取证技术的快速发展,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电子取证,信息技术,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1]丁丽萍.计算机取证的研究现状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 2010 (11) .

[2]徐超.浅议网络犯罪电子数据取证工作规范化[J].信息网络安全, 2014 (9) .

[3]陈潮.电子取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4) .

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 篇7

1 电子数据特征及对税务检查取证的影响

电子数据完全不同于传统证据, 它以高科技技术为依托, 一方面, 在没有外界的蓄意篡改或系统错误影响的情况下, 计算机及网络对行为人的操作活动能自动记录并实时形成相关电子数据, 并且数据可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成, 能直观、生动、完整而精确地反映、再现事实及其形成的过程, 这是电子数据具有的其他证据种类难以比肩的优越性, 它可以拓展税务检查取证的渠道, 使税务检查取证更为便捷、直观和精确。但电子数据高科技性、系统依赖性、脆弱性、隐蔽性等特征, 也对税务检查取证提出了更高要求。

1.1 电子数据高科技性要求税务检查取证主体具备专业技能

电子数据是将所要记录的信息按一定规律转化为电磁场的变化, 再以某种方式记录下来, 以“场”的形式存在, 它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和先进成果, 与其他数据相比技术含量高。这一特性使得电子数据使用者应具备与电子数据相关的技术专业知识, 至少应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

1.2 电子数据系统依赖性对税务检查取证的内容提出新课题

电子数据在形成、传输的过程中, 需要利用电磁场的变化, 将信息转变成以二进制代码存在的电子形式存贮或流动, 而且, 这种信息只有依靠特定的系统并通过相应的程序解码, 使用打印、屏显、运行等方式才能将其显现出来。电子数据的这一特点挑战传统的“纸质账”环境下税务检查取证人的思维, 如何识读“电子账”、对“电子账”进行检查取证、存储、使用等等都成为税务检查取证的新课题。

1.3 电子数据脆弱性对税务检查取证安全性与及时性提出挑战

由于电子数据使用的是电磁介质, 储存的数据修改简单而且不易留下痕迹, 因此电子数据极容易被篡改、伪造、破坏或毁灭, 且如果没有可资对照的副本、映像文件则难以查清、难以判断。此外, 误操作、病毒、硬件故障或冲突、软件兼容性等引起的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等, 都是危害数据安全、影响数据的原因。特别在网络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 使得破坏数据变得更加轻而易举, 而事后追踪恢复却较为困难。因此, 税务检查取证中电子数据管理安全性日益遭遇挑战, 税务取证过程要求及时、迅速、全面控制数据, 防止被瞬间修改、删除。

1.4 电子数据隐蔽性的特点使税务检查取证数据真实性难以判断

电子数据信息通常隐藏在介质中, 而一些隐藏信息只能在程序运行或测试中才能体现出来, 一些嵌入式的程序如计算机病毒可以嵌入其他文件之中, 而这些病毒程序的相关信息用常规检测方式是不易发现的。因此, 电子数据收集和审查判断有时需要电脑专家凭借尖端技术来进行。税务检查取证中电子数据真实性常常受到质疑, 如何获取“精确”而真实的电子数据成为电子时代税务检查取证的关键。

2 税务检查取证面临的电子数据困境与挑战

企业会计电算化, 电子数据的广泛应用, 税务检查取证面对电子数据的特性, 显得准备不足, 仓促上阵。这既有外部法律环境带来的困境, 也有内部人员、技术、认识等不足带来的种种问题。

2.1 税务检查取证面临的电子数据立法困境

就我国目前立法情况而言,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不可能对税务检查取证电子数据进行专门性立法, 关于税务检查取证电子数据的法律规范只能依托相关法律的完善, 这包括证据法、税收基本法、税收征管法以及会计电算化等立法完善, 而我国目前相关立法严重缺失。

(1) 证据法的缺失。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证据法, 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电子数据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 但对电子数据如何界定、如何提取、如何审查判断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等问题均没有明确, 学界对此也百家争鸣。立法缺失直接造成该种证据的取证、审核认定的不确定性。

(2) 税法规范的不足。我国至今没有《税收基本法》, 对电子数据仅在《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有个别条文涉及, 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条和《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和第二十六条, 上述条文仅仅明确纳税人可以采用会计电算化进行核算, 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纳税人必须向税务机关进行报备等。对电子数据取证也仅有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第三十条进行了规定, 并且该规定也存在严重不足。该条规定税务检查“需要以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的, 应当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一起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存储介质上并封存, 同时在封存包装物上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及长度等, 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 并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该规定由于对“复制”电子数据的技术性与合法性缺乏规范与明确, 实务中税务检查人员常常习惯从税务检查软件导入的数据中进行复制电子数据, 该数据由于税务检查软件的功利性而很难在证据的审核认定环境被采信。甚至有时出现“复制”的数据与原始数据不一致或复制成一堆乱码, 而纳税人由于对“复制”的数据无法一一校验而有拒绝签字等现象, 税务检查工作为此陷入困境。

上述这些规定不仅本身存在不足, 而且这些规定根本无法应对税务检查取证中电子数据的取证需要, 一方面, 由于缺乏取证原则规定, 使税务检查取证电子取证缺乏统一指导思想;另一方面, 由于没有关于取证方式、取证步骤等科学具体操作性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 税务检查取证人员常常步入困境。

2.2 税务检查取证面临的人员、技术等困境

税务干部大多具有税收或会计专业知识背景, 而对法律和信息技术缺乏应有的知识准备和应对能力, 表现在税务检查取证中税务干部一方面法律意识不强, 证据基本规则不懂, 取证凭经验和感觉;另一方面计算机操作能力差, 对企业会计电算化无从入手, 无法应对。而企业常常利用电子数据高科技性、隐蔽性和脆弱性等特点进行隐匿甚至销毁电子数据, 妨碍税务检查取证, 主要表现形式有: (1) 设置多套电子账; (2) 利用会计电算化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任意修改、删除数据; (3) 修改软件程序, 隐匿真实业务活动; (4) 设置并拒绝提供密码, 阻扰检查取证; (5) 隐藏或异地设置服务器, 妨碍税务检查取证人员获取有关电子数据。

3 完善立法, 提升人员素质, 应对电子数据的挑战

面对电子数据的信息特征以及现实的挑战, 税务人员一方面要整合人员资料, 培养与提升税务检查人员应对电子数据的能力与水平, 另一方面, 目前根据我国的立法情况, 应尽快在以下两方面完善税务检查电子取证的立法:

(1) 针对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征管法的修订意见稿: (1) 完善纳税人会计电算化信息的报备制度; (2) 规范纳税人电子数据的存储; (3) 对“税务稽查软件”的开发、功能、地位等进行立法规范。

(2) 完善单行税收规范性文件立法。国家税务总局可以先以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尝试性规定税务检查电子取证的原则、取证的方式、取证步骤等, 待条件成熟后, 进一步完善制定更高阶位的法律规范。

摘要: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已将电子数据规定为一种新的证据种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飞速延伸, 在税务检查取证中涉及的电子数据也越来越多, 电子数据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特性, 使税务检查取证工作一方面更为便捷、直观和精确, 另一方面也对税务检查取证提出了人员专业性、取证及时性、信息全面性和安全性等要求。由于立法的缺失和税务干部缺乏应有的技能和准备不足, 税务检查取证工作正面临种种挑战。

传统零售业面临电子商务的挑战 篇8

相关机构将外省来上海的参观人数经乐观调整后的数据为5888万, 按照每人在上海待两天测算, 将会给上海世博展区外带来942亿元的消费。其中, 住宿支出471亿元、购物活动支出75.4亿元、餐饮支出84.8亿元、交通支出310亿元。而港澳台和国外来沪人数按官方估计350万元计算, 住宿按1400元每天的标准计算, 住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为40%计算, 平均每人停留3天的话, 那么港澳台和国外的世博参观者在世博展区外的消费将会达到367亿元。其中, 住宿支出146.8亿元、购物活动支出62.4亿元、餐饮支出58.7亿元、交通支出91亿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用于购物和活动的支出将超过130亿元, 购物支出是国内游客最大的一项花费 (占总花费的42%) , 世博期间形成的强大购买力, 对于传统零售业而言, 可谓天赐良机。

但我们在乐观的前景下, 依旧可以看到, 我们的沪上的传统零售业面对世博机遇的同时, 长久以来, 难以摆脱一个强劲敌人的挑战, 那就是---电子商务的崛起。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 沪上商行如何紧握世博契机完成传统零售业的再一次腾飞,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电子商务对传统零售业的挑战

面对世博这么一块大蛋糕, “在线商家”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扩大业务额的机会, 对沪上传统零售业构成极大的威胁。面对风头正盛的电子商务, 传统商家应当如何应对?俗话说的好,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电子商务能有今天绝对不是偶然, 它必然拥有自身独到的优势。

近些年来,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 电子商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 他正以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手段挑战传统的零售方式, 并对传统销售业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据艾瑞咨询的相关研究, 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突破1300亿元, 同比增速超过130%。不仅蛰伏多年的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等在08年底集体爆发, 09年各大知名网上购物网站上升势头依旧迅猛。同是商业活动, 电子商务的开展必然与传统商业存在一定的重叠。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传统零售企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

现在的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模式:B2C和C2C.B2C模式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已对传统零售业产生直接影响。据报道:目前94%的网上销售业务是从传统销售领域争夺过来的。而且B2C交易的商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前上网销售的商品仅限于电脑软硬件及图书类商品, 如今网上销售的商品已扩展到各类商品, 如家电、照相机、礼品、服装、药物、玩具、食品、饮料、鞋类等一般家庭消费品和汽车一应俱全。很明显, 网上商店的销售业务已与传统零售业逐渐重叠, 形成直接竞争的态势, 而网上销售又拥有许多传统零售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 购物便利:网上商店24小时提供营业服务, 并且全年无休, 使消费者足不出户, 随时可挑选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并享受送货上门或邮寄到家的服务。

(2) 价格低廉:网上商店不须支付店铺租金, 同时也可以大量节省经营费用, 如仓储费、折旧费、人员费等, 上网商品的价格自然降低。在明智消费和价格敏感的消费趋势下, 在上网商品质量与品牌保证的前提下, 这无疑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因素。

传统商店在现有情况下难以在这些方面与之抗衡。因此, 传统商店如果不做任何的革变, 则前景堪忧。可以预见, 在不远的将来,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新的商务模式的不断涌现与完善, 传统零售业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由于网上商务与传统零售各有千秋, “在线商家”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商家”, 但是在价格上不具竞争力又缺乏网上商务的便利性的传统零售商若固步自封, 不做任何变革的话, 将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沪上的商家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才能在世博期间的商场博亦中不落下风呢?

传统零售业的对策

1、着手开展自己的网上业务

为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 传统零售商应从现在做起, 积极开辟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 发展网上业务, 并使得网上业务与传统零售实现深层次的结合。传统商家现在占据的品牌优势可以进一步移植到网上, 自己的网上商店可较容易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而传统零售企业在商务运作流程管理方面和市场营销方面都富有经验, 这些对企业在网上营销也是有指导价值的。这样, 传统零售商可以逐渐形成网上商务与店铺商务并重,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这对传统零售商创造网络时代新优势是非常有利的。目前已有很多的传统零售商开始积极拓展网上业务。

现在的部分“老字号”的网上商店已经开始扭亏为盈, 对于那些还没有着手开始拓展网上业务的传统零售商铺, 如果还不抓住时机进入网上市场的话, 将来的损失可能更大, 因为现在网络正处于“圈地”阶段, 还没有很多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如今进入正当其时, 越晚进入困难越大, 成功的概率越小。

面对世博的到来, 沪上传统零售商铺不但要在传统业务上想新花样招揽生意, 也要在自己的网上店铺中, 围绕世博, 发起攻势。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 将自己世博期间的让利惠民促销计划在更广的空间推广出去,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2、传统零售商店再定位

尽管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影响巨大, 但在较长的时间里, 网络商家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商家。“店铺商家”不会消失, 但会不断发生演变以适应顾客的需要。在购物过程中, 除了购物这一目的之外, 顾客还要达到如人际交流、娱乐休闲等目的, 这都是传统商家存在的理由。传统零售企业应致力于增加购物活动的休闲娱乐价值, 开发更个性化的体验给消费者。因此, 服务和总体购物环境将继续成为传统零售企业对顾客的主要吸引点。有鉴于此, 传统商家有必要对自己的功能重新定位。

首先, 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在价格越来越缺乏竞争力时, 服务是争取顾客的法宝。传统零售商应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力求向顾客提供最佳的有特色的人性化服务。网上商店虽然也能在技术支持下向顾客提供一定的特殊服务, 但总体来看缺乏人文色彩和灵活性, 传统零售企业在这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

其次, 以多功能吸引顾客。传统零售业应拓宽经营范围, 在从事商品销售活动的同时, 适当加入餐饮、娱乐、休闲等多项业务, 以多种功能集于一体的优势吸引顾客。这种优势网上商家显然难以效仿。

再次, 以优雅环境留住顾客。无论网页制作得多么精美, 都无法使顾客产生切身感受, 因为顾客未置身其中。由于体验环境也是顾客购物之外的需要, 因此传统零售企业可以在营造优雅舒适的购物环境上下功夫, 使顾客在购物同时获得环境带来的感官享受。沪上零售行业更是可以利用海派文化特有的优势, 给旅客以全新的购物体验, 多元化利用自己的商铺价值, 让旅客们“发现上海”, “体验上海”, “快乐上海”。在促进自我销售的同时, 也给予旅客一个难忘的世博经历。对于利用文化多元销售, 在大上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前有豫园城隍庙商圈, 打“海派文化”“特色经营”牌已经不是一年半载。现在更有“田子坊”“新天地”这样的新锐崛起, 利用上海石库门这个得天独厚的文化线索, 占领文化高地, 多元化经营, 海内外的顾客络绎不绝。

3、运用先进科技对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世博对于沪上各家传统商铺看似只是一个短期扩大营业额的机会, 实则不然。沪上传统零售业争取在世博期间最大化自己利润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今后的发展。如何把握世博契机完成产业以及观念的升级,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如厂房、设备之类的传统资产, 而是知识资产。不可否认电子商务时代已经来临, 企业的产品和生产方式及运作方式都将为知识所控制, 而不再受硬件设施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 知识型人员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包括信息共享和协作、内容管理和商务智能。信息共享和协作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的畅通无阻, 内容管理则提供企业信息管理的效率, 商务智能使企业决策科学化、数字化。任何企业都需要知识管理, 商业企业也不例外。在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 商业企业总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来提高管理质量和流通效率, 传统商业也逐步摆脱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观念, 向技术和资本密集方向转变。如今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态势, 商业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更为重要。传统零售商业在谋求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时, 不要忘记苦练内功,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运用先进科技对知识资产进行有效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成功的保证, 也是企业昌盛不衰的保证。

通信电子战面临的挑战 篇9

过去十年是我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11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10421.5万户, 几乎达到人手一部。移动通信步入3G时代后, 用户趋于饱和, “三足鼎立”下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未来十年各家移动通信运营商将机遇和挑战并存, 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 准确把握市场机会, 积极准备、从容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预计, 未来十年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将面临十大机遇和挑战。

NO.1用户红利步入尾声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仅仅十余年, 移动用户数就从不足1亿户增长到10亿以上, 用户普及率从2000年的6.7%增长到2011年的73.6%, 几乎达到人手一部手机。随着市场进入饱和期, 未来10年用户增长速度会陡然下降, 市场发展将步入平稳期, 对于各家运营商而言用户高速增长下的红利时代已经步入尾声, 必须尽快适应用户规模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代下的市场竞争。对此, 各家运营商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将经营思路和重心需要从如何发展新用户, 转向如何维系老用户, 提高用户忠诚度。

NO.2 ARPU值下降是大势所趋

2008年对于中国通信行业而言意义非同凡响。首先, 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文《关于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 标志着国家对通信行业资费管制开始松动;其次, 电信行业重组完成, “五变三”形成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市场竞争格局, 三大运营商均实现移动电话、固定电话、数据网络的“全业务”运营模式,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存话费, 送话费”、“存话费, 送手机”、“接听全免”、“全国无漫游”等价格战此起彼伏, 愈演愈烈。

从中国移动公布的年报显示, 客户ARPU值呈现下降趋势, 而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未来ARPU值下降趋势会得以延续。另外, 3G时代下双机用户卷土重来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2010年中国联通推出iPhone4合约计划, 2012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推出i Phone5合约计划, 苹果手机的魅力吸引大量高端客户, 然而这些客户并没有彻底放弃原有手机号, 而是形成了双机用户, 双机用户的分流对ARPU值下降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NO.3短期难觅新利润增长点

3G时代, 语音业务趋于饱和, 曾经让运营商们赚的盆满钵满的短信业务市场正在萎缩, 2011年发送量累计为8788亿条, 同比增长仅有6.5%, 短信业务的高增长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目前各家运营商都在大力推动3G业务, 力图通过数据业务挽回增长颓废的局面, 但是, 如何再次创造“短信”奇迹, 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何处等都还不明朗。

NO.4即时通信对市场的分割凸显

中国移动在推动“移动梦网”业务发展初期, 曾与腾讯QQ等诸多SP开展紧密合作, 实现了手机上网业务快速普及发展, 然而随着微信、米聊等即时通信软件技术的发展完善, “双刃剑”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显现, 即时通信对语音、短信等业务的替代作用已经不是危言耸听。

在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表示:“希望腾讯的业务有更多的发展, 但是也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保护现有的总体环境, 保护客户的依法通信行为。”不难看出, 中国移动对腾讯即时通信产品的担忧和不满。然而, 即时通信产品已经尾大不掉, 客户对即时通信产品的依赖性和忠诚度极高, 运营商不得不面对这种“寄生式”的蚕食。

NO.5终端厂商影响力提升

3G时代由于中国三大运营商分别获取了三种不同技术的牌照, 从而带来不同手机终端与运营商3G系统之间的兼容难题, 运营商们不得不面对“欲发展新用户, 必须先卖手机”这一问题。目前, 各家运营商营业厅手机终端展示区已经超过营业厅总面积的一半。

同时, 在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 如iPhone这样的明星机的出现, 颠覆了手机行业, 也改变了手机用户的消费心理。用户对手机的关注远远超过运营商, 运营商不得不面对三星、苹果等强势手机终端生产企业, 通过终端补贴发展业务。中国联通2011年报显示, 全年净利润为41.7亿元, 但同期的3G手机补贴成本高达57.9亿元, 终端补贴给运营商带来沉重的负担, 然而这种趋势短期无法彻底改变。

NO.6新劳动法大幅提升人工成本

长期以来, 各家运营商为了缩减费用支出, 优化员工年龄结构, 在营业厅营业员、客服热线话务员等岗位上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 同工不同酬问题异常突出。中国移动2011年报显示, 正式员工17.5万人, 人工成本为286亿元, 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劳务派遣用工为32.3万人, 费用为200亿元, 人均年收入只有6万元左右, 这还包括劳务派遣机构佣金等费用, 其他两家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情况相似。

2012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建议在草案中增加规定:“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 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未来十年, 随着新《劳动法》对同工同酬要求落实, 各家运营商人工成本将大幅增加, 以中国移动为例, 估计增加额将达到200亿以上, 这无疑会大大压缩运营商的利润。

NO.7城镇化进程推动最后的盛宴

从2000年起, 中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 平均每年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 李克强也提出了“展望未来,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的论断。

有数据统计, 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 估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十年, 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从农村到城市, 城乡二元制经济将逐渐走向历史尽头。

从农民到市民, 角色的转变将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结构、交际圈、通信需求等发生质的变化。预计未来十年将有1.5亿以上的客户从低消费群体向中高消费群体过渡, 这对于移动通信运营商而言, 无疑是一场盛宴, 当然也是最后的盛宴, 当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时, 推动城镇化的动力基本消失, 城乡人口比例会保持基本平衡。

NO.8国民素质提升促进通信消费需求增加

自1998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人, 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也由2000年的3.6%增加到2010年的8.9%, 按现有招生规模计算, 未来十年全国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将维持在700万左右, 十年后全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将达到20%左右。

国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有力的推动我国产业转型, 就业机会也将更多地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届时城市将有更多的白领、金领产生,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移动通信消费额会大幅提升, 需求会更加多元化, 这无疑会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NO.9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用户消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有钱才能消费, 才敢消费”,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包括各家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收入增加意味着消费潜力增加和消费信心增长, 消费者有意愿、有能力更多的消费。

NO.10新商业模式带来更多发展空间

电子商务等新商业形式的发展给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2010年以后, 三家运营商陆续推出了电子商务平台, 中国联通推出“沃商店”、中国移动推出“网上商城”、中国电信推出“天翼商城”, 各家运营商通过积分网上兑换、网上手机卖场、手机卡销售、充值缴费等方式曲线进入电子商务, 希望能搭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顺风车, 实现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转变。

上一篇:数字式石油管下一篇:浪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