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信专业

2024-12-02

电子通信专业(通用12篇)

电子通信专业 篇1

摘要: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发展, 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尤其针对于电子通信专业来说, 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该专业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性的东西, 不容易被理解, 而且需要掌握的理论又非常繁杂, 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在专业能力方面下功夫。尤其对于创新这一方面来说, 该类专业的学生是很缺少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说明了培养电子通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然后讨论了当前电子通信类课程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最后讨论了提高电子通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以期能够使通信专业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将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用于实际当中。

关键词:创新,电子通信专业,能力培养

一、培养电子通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现在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 它需要新的思想, 新的认知方式还有创造新事物的本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容易的, 也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进行, 比如培养一个人的观察能力, 还有认识和记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等, 它不仅需要从每个方面进行着手, 还要从整体上把各个方面的能力融合在一起, 所以, 它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要求非常高, 同时也非常关键。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需要把吸收各个方面的知识, 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获得创新的灵感和机会。当前是创新的社会, 创新对于大学生来说颇为重要, 在当今电子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 该专业的学生同样需要加强创新能力, 通过刻苦的专研进行创新型研究, 这样才能在该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就我国目前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而言, 显然创新培养的力度还不够。他们普遍没有创新的意识, 而这对于电子通信专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也明显不够, 导致学生还处在钻研课本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这就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开发。所以, 加强电子通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培养力度是不可避免的, 符合当前高校和社会的进步趋势。

二、当前电子通信类课程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1. 当前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创新上力度不够

在当今由传统的教育体制向现代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许多教学制度还是沿用着老旧的教学模式, 这使得电子通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还有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不能够得到有效地发展。因为传统的教学体制不是将创新作为重点, 而是以知识的积累作为重点。可想而知, 知识积累的再多, 如果不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加以创新, 这只能造成学习死板的知识, 禁锢学生思维的后果。

2. 当前各个高校对没有提高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

每个高校对创新能力都有不同的认知程度, 这就导致它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因校而异。最终, 有些高校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 遵循传统的教学原则, 上课和实践是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进行各种教学活动,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3. 在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理论和实践分离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把更多的经历放在知识的传授, 没有对实践应用予以足够多的重视。而枯燥的理论知识往往对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下降, 不能够真正理解理论性的知识内涵, 更加不用说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了。

三、提高电子通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 要变换课堂的教学方法, 打好学生的创新基础

一是要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 引导和启发他们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进行课堂和实践的讨论式学习。通过讨论, 学生可以有效的激发思维的活力, 因为在讨论过程中, 可以进行思想的碰撞, 促发创新的灵感。学生不仅能够自我展示, 还能从他人那里学习, 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

2. 要把实践作为重点培养方面, 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际进行结合的良好作风。在既拥有科学的求知态度和自主学习的动手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目前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教学实验和工程训练以及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来锻炼实践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实验课程设置, 发展开放创新的和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课程体系。

3. 培养电子通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通过科研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是基础训练。这个阶段通过建立科研讨论小组, 学习科研的基础知识。工程训练阶段指的是要将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逐渐引导, 让他们敢于走出校门去接触社会, 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参与的阶段的重点在于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互动的方面上。学生要能够积极和老师配合来进行研究型的课题的研究和开发, 这样可以学习到很多的实践方法和科研思路。毕业设计的阶段指的是当学生在学习生涯的末尾, 这时已能够自主进行科研活动的基础操作, 具有正式的课题研究的资格和能力, 能够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担当一个独立的科研成员的角色或者有能力完成一个小型的科研活动和项目。

小结

本文针对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说明了培养电子通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然后讨论了当前电子通信类课程在创新方面的不足, 最后讨论了提高电子通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以期能够使通信专业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将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用于实际当中。就我国目前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而言, 显然创新培养的力度还不够。他们普遍没有创新的意识, 而这对于电子通信专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也明显不够, 导致学生还处在钻研课本理论知识的层面上。这就造成了该专业的学生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开发。所以, 加强电子通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培养力度是不可避免的, 符合当前高校和社会的进步趋势。

参考文献

[1]陈颖, 张福洪.电子通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11 (04) .

[2]郑家茂, 熊宏齐.围绕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 建设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94-97.

[3]张红燕, 樊东红, 黄玛莉, 蓝丹.浅谈电子通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贺州学院学报, 2009 (03) .

电子通信专业 篇2

4.电波科学学报5.北京邮电大学学报6.光电子、激光 7.液晶与显示8.电子与信息学报9.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1.现代雷达12.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13.信号处理14.红外与激光工程 15半导体光电16.激光与红外17.红外技术18.光电工程19.电路与系统学报20.微电子学21.激光技术 22.电子元件与材料23.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4.电信科学25.半导体技术26.微波学报27.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8.光通信技术29.激光杂志30.光通信研究31.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33.光电子技术34.应用激光35.电子技术应用 36.数据采集与处理37.压电与声光38.电视技术39.电讯技术 40.应用光学 41.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42.微纳电子技术43.电子显微学报

电子通信专业 篇3

关于大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是无需赘述的。在当今的电子信息时代,我们可以方便地从期刊网下载到有关毕业设计的相关文章,无需费力,笔者就轻松下载了118篇关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文章。是否真的是所有大学都面临毕业设计的问题?有如此众多教师关注毕业设计的问题,是否确实可以解决毕业设计的问题?从大量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仍然有相同的问题在不断复现。这样,我们就必须坐下来仔细冷静地思考,要透过现象发掘出一些本质性的根源,从而才能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从问题产生影响的范围来看,是否所有大学都面临毕业设计的问题呢?从已经发表的论文来看,一本知名院校的相关文章较为少见,几乎都是地方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等在不断地发表关于毕业设计的文章。究其原因,也许是重点院校的教师不屑于写此类技术含量不高的文章。其在深层更表明,重点院校受扩招影响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知识掌握的程度更好,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院校可以提供更好的毕业设计环境和物质条件,规章制度更健全,执行得更到位。相比较而言,“二三级院校”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多、更难。

一 热点问题

基于以上所确定的范围,我们再来思考毕业设计的问题也许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基本因素是什么呢?90%以上的文章开篇就讲由于就业和考研的冲击,而造成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就业和考研”真的就是毕业设计的元凶吗?或者说是首要影响因素吗?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就业和考研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

首先,一般的说法,“就业和考研占用了大量的毕业设计的时间”。这是基于毕业设计在第八学期的说法,于是大家提出来将毕业设计提前到第七学期,事实上很多学校早已经这样实施了,以此来避开招聘会高峰期。通常招聘会主要集中在年前和年后两个月。考研主要占用时间是考试前,即年前,而在年后由于“二三级院校”录取比例有限,一般进入复试阶段的学生不会占到绝大多数,对于此类学生来说,通常自我掌控时间的能力也要强于普通学生。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搭顺风车不想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此外,还有两个时间段值得注意,第一,放假时间。对于笔者的学生来说,通常进行时间置换,第七学期开学后与学生交流。考虑到招聘会时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设计,因此,将英文翻译和初期的基本学习任务安排在寒假的部分时间段来完成,从而达到时间置换的目的,以此增加总投入时间。毕业设计的后限时间。由于部分院校的懒政,通常要求六月份就要提交毕业设计成绩,从而造成学生有一个月的时间无所事事,只是在等毕业证的发放。这段时间是可以利用但很难利用的。学生是最容易重新塑造的,而学校是最难于改变的。

其次,“由于就业和考研方向已定,与所做毕业设计相关性不大,学生觉得动力不足”。这里涉及到的就是选题问题,多数学校已经建立了双向选择机制,即导师出150%~200%的题目,学生根据感兴趣的题目选导师。但是对于“二三级院校”的学生来讲,大多数学生对于题目的基本情况了解较少,只能根据教师的基本情况来选取,最终在完成阶段就有可能感觉题目距离自己太远而失去兴趣和信心。这里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对于题目的内容、范围、内涵和外延进行详细地解释,使每一位学生选取到合适的题目。特别对于考研的学生,题目可以结合其专业方向选择或确定,使学生感觉这是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这对于较早确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同样适用,对于年后才签订协议的学生也要注意适时调整。对于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完成相同任务,实施的方法和工具可能并不唯一,如对硬件工程师的职位,完成电子线路制版可以使用PROTEL及其不同阶段的产品或OrCAD等,要求学生了解相应岗位职责和常用工具,选择相同开发工具及早进入就业状态,使学生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增强其做毕业设计的原动力。解决以上问题,就业和考研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笔者的学生近四年同样有找工作的、考研的,只因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仍然获得了三届优秀毕业设计,唯一没有获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的作品,也影响和支持了其学弟在随后的相关大赛中获得奖项。

二 深层问题

如果就业和考研的冲击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毕业设计的症结在哪里呢?症结就在于“难”字,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一位“二三级院校”普通的学生来讲,刚刚完成了基本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书本的层面,而就这书本的内容来说又掌握了百分之几十呢?些许工程经验也仅仅是从微不足道的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中获得。此时突然就要面对一个崭新的、深不可测的毕业设计,学生缺乏的是自信心,从而产生畏难心理,得过且过,混过毕业设计就是胜利。所以与其说是做毕业设计,不如说是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在行业内以正确的方法进行研究、开发和探索的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毕业设计的过程、仔细引导学生、逐步推进进程,最终才有可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1 毕业设计公开课

谈到毕业设计大家好像就进入一种思维定式,觉得题目一分配,各自老师管各自学生,几乎没有学校再为毕业设计来上课。其实,毕业设计有其共性的地方需要再上几节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能会忽视,老教师每人再讲一遍似乎又有些浪费时间。毕业设计的流程与进度、资料文献的检索与综述、毕业论文撰写与编辑格式要求、毕业论文中英文摘要的撰写、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的选取、参考文献引用格式等,应该在毕业设计的前期开若干次公开课来统一完成,使每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心中有数、有谱,知道自己应该走什么步骤,通过获取哪些资源来完成,解决学生不知从何下手的茫然心理问题,从而降低其难度预期,也避免后期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于论文格式上,而不是专注于论文和设计的本身。

2 毕业设计的题目

关于毕业设计选题方向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讲述了很多,下面着重来看看毕业设计的难易程度。由于本科毕业设计与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比,所花费的时间精力与本身所具有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其难度不能太高。如何降低难度呢?降低难度不等于教师大包大揽,否则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相应提高。我们可以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分解,首先,我们可以提出难度不是很高的要求,相应的其成绩为及格,大多数同学就开始跃跃欲试,觉得自己努力一下,拿下毕业设计的把握还是不小的。其次,逐步提高要求,相应的分解成绩为一般、良好和优秀。当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已经达到及格水平时,就不会觉得良好和优秀是天方夜谭,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笔者所教的最近一届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学生就深有感触,当达到及格的要求时,发现写论文的素材和分量的不足,逐步提高设计的模块要求和难度,回过头来看就远没有刚开始的神秘感,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有了更大的兴趣。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和创新项目等方式,使学生提前进入项目研究和设计,可以达到逐步了解、递进提高兴趣与自信心的目地。

换一个角度说毕业设计也不能太简单,一定要由易及难,否则难以达到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做到一题一做、真题实做。对于一题一做,特别是在同一级的学生中不能出现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避免学生具有抄袭的可能,强调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大多数学校都能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能否达到这样一个标准,取决于一个学校的执行情况,我们稍后再讨论这个问题。对于真题实做,在“二三级工科院校”中就很难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因为这涉及到了更多方面的制约。

3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

做毕业设计还是毕业论文,这是一个问题,有人指出大约为1:9。近年来统计资料不多,从笔者的学校来看大约在20%~30%左右。为什么大家愿意做毕业论文,而不做毕业设计呢?表面上看,做毕业论文是搞科学研究,易于出成果,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实际上偏离了工科院校的基本培养目标,即偏离了对基本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电子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讲,基本的系统集成与开发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其就业的早期适应能力和长期的持续发展,以及拓展上升空间的能力。不做毕业设计就直接造成了我国本科生就业适应期的延长,需要延长再培训期。因此,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招聘时不要应届毕业生,而期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熟手,规避就业适应期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横向来说,与发达国家做工程设计的工科本科生相比,就业适应期就有了一定的差距。

为什么不做毕业设计呢?从深层次来看,“二三级工科院校”不做毕业设计是在回避各方面的困难。第一,做毕业设计,完成一个电子系统集成与开发,不仅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可塑性较高,如果要求严格,各方面条件具备,完全可以通过毕业设计的培养,获得工程研发能力,而不是通过拷贝粘贴获得文字编辑能力。教师则是非常难改变的,受制于普通院校对于毕业设计的轻视,且由于授课、科研、职称评审和收入提高等压力,不愿意或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设计,两弊相权取其轻,做毕业论文大家容易过,学生教师皆大欢喜。而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毕业设计,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以导致产品开发的失败,更要命的是一个外行人也可以轻松看出你的不成功,因此不愿选择毕业设计。第二,毕业设计的物质条件对于“二三级院校”来说也是一个考验。从历史上来说,“二三级院校”底子薄,各种实验设施和条件很差,即使教师愿意花时间啃硬骨头,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总体来说毕业设计经费少,笔者所在学校所提供的毕业设计经费,不要说贵重的仪器设备,价格稍微贵一点的元器件都要思考再三,最终可能还是无法购买。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院校误读文献,采用仿真的方式来完成,而不是把仿真作为开发的辅助方式,其弊端和做毕业论文是完全一样的,很难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一般而言,由于在线仿真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应用,应尽量采用实时在线仿真调试的方法来完成实物。毕业设计的器件哪里来?器件条件要靠平时来准备,特别是在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大学生创新设计项目等活动完成后,会留下很多宝贵财富。第三,毕业设计的场所也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固定的毕业设计场地,给学生一个潜在的信息是毕业设计不重要。也是造成学生有效投入时间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二三级院校”的学生来讲,自控能力较差,在宿舍等其它地方的学习,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笔者曾经到学生宿舍现场调查,即使本人想完成毕业设计,来自外部的干扰也时时刻刻不断地产生。此外,有固定毕业设计场地也有利于教师的不定期指导和完成例会等工作的进行,也就避免了教师联系不上学生等情况的发生,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共同提高能力与水平。这是“二三级院校”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但又经常漠视的一个简单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这又涉及到管理的问题。

4 管理和约束

以上提供了一种由易及难的毕业设计思路。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必须有一定的管理和约束,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实施。但管理是由学校来实施,很难发生细微的变化。以下仅提供一些建议。第一,时间和事件的管理。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不仅是对学生,对教师也是一个提醒和督促。文档的归档日期,格式和内容,包括毕业设计是否一题一做,采样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和网络管理是个可行的方法。不同的学校执行的方式不同,关键在于执行的力度。第二,加强毕业论文重复度检测,或者说反抄袭检测。有部分学生做毕业论文直接就从网上搜索一篇论文交差,或从两三篇中抽取内容拼凑成一篇“论文”出来,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而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即使能凑出论文来,毕业设计实物却很难获得,即使仿制,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不花一定的精力也很难成功,这也是鼓励做毕业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结合本校论文抽检状况来看,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明显的效果。第三,很多文章提出要加强答辩,而本文重点多放在事前如何做,不太注重最终的检测。其主要原因是口号喊的响,落实很难,试想一个零淘汰率的答辩,学生能有多重视。甚至有二辩的时间太靠近一辩的,有的学生直接等二辩,反正没有淘汰率,没啥害怕的。对于需要花一个月时间等毕业证的学校,可以让未通过答辩的学生再做一个月,甚至加一个假期,对学生才会更有震慑力。当然,这取决于学校的管理的方式,一般教师是难有作为的。第四,毕业设计的评优工作要落到实处,尊重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成果。

总之,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毕业前提高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不能依靠任何单方面的提高。学校管理层要在时间流程、设计场所及物质条件方面多思考和处理,形成切实的规章制度。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将工作下压到教师的头上,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质落空的情况。对于教师,要多方面思考,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制定合理的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毕业设计题目和流程,通过大学生毕业设计来提高其基本工程素养,增强其就业工作实力。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其积极主动、独立思考和勤于动手,提高与本专业相关的基本工程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宣赫,谢庆宾,于斌,等.高等学校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教文汇,2014(1):7-9.

[2]朱松豪.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J].学周刊,2014(2):34.

[3]武卫莉. 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53-155.

[4]贺志荣.理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9):18-21.

[5]刘丽,任呈强.材料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8):76-78.

[6]魏标,戴公连,曾庆元.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桥梁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29-133.

[7]韩宝华,张红平.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比例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1990(3):53-56.

[8]王凡.Proteus在电子信息类毕业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12-114.

[9]王靖会,石磊,付兴奎,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2014,34(4):129-136.

[10]李莉,王忠民,苑庆涛.基于WEB 的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平台设计与运行[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4):143-145.

[11]沈嘉,吴钟鸣.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网络监控体系构建——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4.

电子通信专业 篇4

关键词:通信专业,电工电子,教学改革

现在所说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主要涵盖了电路方面, 模拟电子方面, 数字电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性强, 覆盖面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通信专业中, 电工电子课程是为必须的专业课程之一, 主要是想让学生能够学到有关通信方面电工电子课程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并且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应有的专业能力, 能够为今后从事的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

1. 通信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就现在的高职院校来讲, 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 物理基础不是很强, 因此, 对于电工电子这么学科来说, 学习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通信专业中电工电子课程知识比较抽象, 对于这些初高中物理成绩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 学习这些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并掌握是不太可能的,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话, 没有形象的表述和演示, 加上自己的动手操作和感性认识, 是不能够真正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的, 学生对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只是能够初步并且简单的形成。老师在讲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时候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方法, 先将理论知识点, 再演示实验, 再让学生自己操作, 经过长时间的实施验证, 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学生, 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再者, 就教学任务来说,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比较多的, 如果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的话, 教师往往会加快授课内容的讲授速度, 减少实验环节, 这样往往不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2. 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传统的教育理念, 还是现在更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授这一过程中都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教师扮演着的角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被动, 没有发挥出本身特有的本质和特点, 很多时候也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用人标准的需求, 对于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来讲, 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现在, 我们都在倡导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主要是以学生为本, 不仅增加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 更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面的发展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要强调技能的重要性, 重点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 对于教学模式手段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变,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把学生作为主体, 教师主要进行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这样的课程下来,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肯思考, 会思考的能力和发散思维, 养成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的思维方式。现如今, 对于通信行业来说, 有关于电工电子方面的新技术, 新产品不断出现, 发展势头迅猛, 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能够给予学生最新的, 最完善的知识, 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 更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架构

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 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电工电子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说, 要不断更新, 要跟得上形势。就目前的教学改革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说, 可以针对电工电子课程的特有特点来改变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按照新的教学标准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项目, 每一课都按照项目来教学, 每一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 引导学生的自觉学习的特点, 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起到主动的学生, 教师在此过程中都是引导的作用, 学生在每一项目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会有问题, 可以引导其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由教师传授变为自己主动探知的过程, 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效果更为突出。针对电工电子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分层次和步骤逐个击破, 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意识。我们要不断增加有关于电工电子方面的相关知识, 特点和发展前景, 拓宽知识面, 有利于延展学生的求知欲。另外, 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积极性, 更加直接有效的了解企业社会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

在重视实践的过程中, 也不能忽视理论的重要性, 因此, 课堂教学还有突出强调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的传授。在电工电子教学过程汇总, 可以将一些有利于生活的小实验, 小发明放入课程教学中, 优化课内知识,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这样,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知识, 因此, 我们必须要精心设计实验环节, 按要求按要求设计各测试项目,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观察能力等。

我们可以在实训室里配备最新的计算机软件, 可以提供丰富的元器件库和多种分析仪器仪表的分析功能, 像一个电子实验工作台, 绘制电路所需的元器件和仿真分析所需的仪器仪表均可用鼠标直接拖动放到屏幕上, 通过鼠标连线, 生成完整的电路, 省去了用实际元器件安装调试电路的过程, 既经济又高效。学生可以动手, 模拟仿真, 避免了使用的盲目性, 通过其行之有效的找出问题进行自己的设计, 真正帮助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达到教学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通信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将学科知识点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是教师的目标, 传授只是过程, 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更加有效的办法和手段, 使本来成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兴趣学习并有效的掌握应有的技术能力, 发展其自身的本质特点, 把电工电子技术这一学科真正应用在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专业英语(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 篇5

lSI大规模集成电路 ultraviolet紫外线radiation辐射LED发光二级管capacitor电容

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 wireless telegraph无线电报 passive devices无源器件 电流current二极管diodes

半导体semiconductor真空管vacuum tube 印刷电路printed circuit 高清电视 high definition tv电阻器resistorAmpere 安培Conductivity传导体 magnetic cor磁芯insulator绝缘体dielectric电解质

thevenin’s theore戴维定理negative termin负极charge电荷

inductance感应系数 polarity极性电感inductor节点hode

等效电阻equivalent resistance

叠加定理superpower theorem

Semiconductor半导体 number system计数制IC集成电路 commutative Law分配率 binary二进制inverter交换器negative否认的sequential时序的双极型bipolar晶体管transistor N沟道N channel

线性化line

布尔代数boolean algera真值表the table解发器flip-flop

组合逻辑电路combinationallogla circuit 积和式sum-of-products Parasitic capacitance寄生电容

channel bandwidt通道带宽half-duplex半双工

spurious frequenc寄生频率 input match输入匹配 tuning range调制范围the baseband amplifier基带放大器

noise figure噪声系数 minimum detectable signal最小可检测信号灵敏度sensitivity 谐波harmonics

阻抗匹配impedance match 本机振荡the local csillator 过载特性overload characteristics

信道channel

高斯白噪声white cnaussian noise

中频inter medium

基带信号basebandsignal Signal and syste信号与系统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航空航天

continuous-time signals连续时间信号

signal energy and power信号与功能

total energy总能量 complex number复数 infinite time interval无限时间范围

average power平均能量 physical system物理系统 automotive vehicl机动车辆

信号处理signal processing 电路设计circuit design离散时间信号discrete-time signal

非零常数nonzerv constant 独立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s

瞬时功率instaneous power 无限能量infinite energy相互作用的子系统interconnection-of-subsystems

图像增强

电子通信系统研究与应用 篇6

关键词:电子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关键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方式。人们也能很好地运用电子通信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来学习和工作。电子通信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它还在改变着社会和国家,使得国家不断发展,特别表现在卫星通信技术上。当然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还存在一些关键技术的问题,有待人们改善和加强。

一、电子通信系统概述

电子通信技术属是现代通信技术中的一大部分。电子通信技术还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国家国民经济的神经系统和命脉。在现代化信息社会,电子通信技术无处不在,涉及范围广,包括移动电信、广播电视、雷达、声纳、导航、遥控与遥测以及遥感等领域,还有军事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信息系统都要运用到电子通信技术。

电子通信系统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常见的就是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其中移动通信就包括了卫星通信,此外还有蜂窝系统、集群系统、分组无线网、无绳电话系统、无线电传呼系统等多个领域。

二、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近年来,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就其最具代表性的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来看,就存在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有待加强和改善。移动通信技术在电子通信技术中范围最大发展最迅速,传统的蜂窝通信因为可用无线频谱资源的增加和无线信号的衰弱而变得越来越受局限。不断缩小的小区半径代表着基站的密度也在不断增加。除此之外,频繁的越区切换导致空中资源的浪费和频谱效率降低,这也使得网络建设的成本也是越来越高。从以上各种因素可以看出,要想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大更充足的系统容量,就应该突破传统蜂窝体制,应用新的移动通信技术。

1、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分布式天线是很有效也很成功的一种方式,每个小区内都有很多个无线信号处理单元,这些单元距离都比载波波长要远得多,并且它们都能进行功放变频和信号预处理。要在核心处理单元实现信号处理的功能,首先就要完成信号的收发功能和一些简单的信号预处理,然后就要与核心处理单元连接,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或微波无线信道来实现。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分布式移动通信,第一种就是在所有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上所有相同的下行链路信号同时发射,然后小区内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接收到上行链路信号之后直接传送到中心处理单元。这种方案优点是简单,缺点则是会不断干扰系统,阻碍了系统容量的扩大。第二种方式则是在整个业务区域内完成无线覆盖的分布式天线结构,通过用大量的无线信号处理单元来实现,从而突破传统蜂窝小区的理念。这种方式也可称之为“受控天线子系统”,即“仅与移动台相近的信号处理单元负责与移动台进行通信”的方式。第二种较之第一种更理想,但同时它也更复杂。

分布式移动通信较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有几点优势,第一是小区间干扰低、SIR高且系统容量大,第二是它内部的分集能力不仅能用来抵抗阴影效应,还能够保证不衰落和扩大系统的容量。第三是它能全面提高其自身切换性能和接受信号的功率,还能降低其切换次数。第四是它对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小并且在相同发射功率下覆盖的区域更大,反之其发射功率更低。第五是它不仅能更方便快捷地实现任意形状的无线业务服务区,还能核心处理单元集中处理信号。更能有效利用无线资源。

子通信系统分为5层:应用层、驱动层、传输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这5层之间功能划分应明确,接口应简单,从而为硬软件的设计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应用层是通信系统的最高层次,它实现通信系统管理功能(如初始化、维护、重构等)和解释功能(如描述数据交换的含义、有效性、范围、格式等)。驱动层是应用层与底层的软件接口。为实现应用层的管理功能,驱动层应能控制子系统内多路传输总线接口(简称MBI)的初始化、启动、停止、连接、断开、启动其自测试,监控其工作状态,控制其和子系统主机的数据交换。传输层控制多路传输总线上的数据传输,传输层的任务包括信息处理、通道切换、同步管理等。数据链路层按照MIL—STD一1553B规定。控制总线上各条消息的传输序列。物理层按照MIL—STD一1553B规定,处理1553B总线物理介质上的位流传输。应用层、驱动层在各个子系统主机上实现,传输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在MBI上实现。

2、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

卫星通信在电子通信技术中最为先进,它也有很大的优势,包括通信距离远并且容量大,通信线路质量稳定可靠以及机动性能优越和灵活地组网等这些都是别的技术没有的特点。但随着不断快速发展的全球信息化产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电子通信技术已进入高速、多媒体、业务多样化和可移动的个性化时代。

目前的卫星通信的一些关键技术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包括高速数据的业务需求。以及卫星通信应用宽带IP的难点。现代卫星通信技术采用一些关键技术来解决问题,一个就是数据压缩技术,它能让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压缩都能有效提高通信系统在时间、频带、能量上的工作效率;第二个就是智能卫星天线系统;第三个就是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的研究;第四个就是新型高效的数字调制及信道编码技术;第五个就是多址连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第六个就是卫星激光通信技术。

未来的卫星通信数据率会通过激光通信来实现,激光的优势会在互联卫星网中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在那里经常会应用到激光通信技术,它在外层空间进行,所以不会受到大气层的影响。还可以利用“星际激光链路”技术来缩短全球卫星通信中的“双跳”法的信号时长。有专家提出“在卫星激光通信在比微波通信数据速率高一个数量级的理想情况下,天线孔径尺寸会比微波通信卫星减小一个数量级”的观点。那么如果在空间无线电通信中以激光作为载体来进行工作和运行未来的卫星之间进行激光通信是很有前途的。

总而言之,电子通信系统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无处不在。在电子通信系统中范围最广最常见的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体现在日常的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电子传输工具上,而卫星通信系统则运用在比较大型的工程上。电子通信系统的发达和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强弱,所以对其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了其关键技术就能很好地运用和完善它。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卫星通信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2]杨运年,VSAT卫星通信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3]蔡坚,刘娟;基于标准总线的飞行数据采集器的设计[J];航空计算技术;2002

电子通信专业 篇7

一、课程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服务于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近几年跟踪调研、学生反馈分析总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课程体系特色不鲜明。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推行时间较短,培养经验不足,其课程体系来源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调整。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都是延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只有在综合环节增加了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和工程实践,因此缺乏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陈旧。大部分课程内容已经陈旧,而且很多课程是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硕士一起上课,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课程内容较难,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不紧密,专业学位学生学习比较吃力,且实际应用价值体现不强。

3. 授课方法单一。目前大部分学位课的学习都是传统“灌输式”讲授方法,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性不强,在课堂上学生一味的忙于记笔记,划考试重点,而非真正的学以致用,学习获取的知识应用空间小。

4. 师资队伍工程经历浅。目前很多任课教师没有工程经历,部分教师有出国经历,但是仅局限于科研理论研究,与实际的工程经历还有区别,在课堂上很难将实际的工程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很多理论知识无法用实际工程案例体现。

二、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培养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课程体系问题,学院几经培养方案论证调整,来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分最低要求将培养方案设置成了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 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2]。

其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与改进,对于课程内容要求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在课堂上要侧重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研讨、加大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设计比重、摒弃期末考试一卷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考核,大大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增多,学院逐步考虑对其独立授课。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出去”,开拓科研事业拓展项目研究领域,增加工程阅历,积极引进校外专家人才“走进来”,为学生将讲座、授课,提高学生工程意识与理念,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特色,同时构建与校内导师合作桥梁。学院聘请中电49 所所长为学生做“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的报告,帮助学生树立工程师理念,明确学习和科研方向,为学生下一步努力重点提供了指引方向,学生们反映受益良多。

结语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从培养思路、培养方案设置到师资队伍建设,整个培养环节是环环相扣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行业面广,更新速度快,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需要不断地接受社会反馈信息,调整培养思路,优化培养方案,尤其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打造高水平的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技术人才。

摘要:通过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研分析了目前其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阐述了学院探索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奠定基础。

关键词: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平,甄良,高栋.构建高水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2]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3]王新刚,张圣菊,师一粟,王卉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电子通信专业 篇8

1 电子通信工程

电子通信工程主要运用有关电子信息处理的有关知识及实际操作技术, 基于电子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实际中解决通信工程中有关电路及原件的技术问题。

2 抗干扰接地

接地方式的正确与否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设备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接地过程中, 通过导线把相应的电荷导入到大地中, 来降低磁场干扰效应。我国的电气设备大都使用220V左右的工作电压, 相对来说电压较高, 若能正常运行也不会有问题出现。一点出现漏电现象若没能设置抗干扰接地的话, 就会对使用者和设备本身造成危害。人体能承受的最高电流是10m A, 一旦超过这一值就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有关抗干扰接地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抗干扰接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系着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施工中一定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在施工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保证操作过程按照相关的要求规范进行, 接地报数也要保证合理。

2.1 方法介绍

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需要把电子通信设备中的接地体与土壤连接, 让其直接与地下土壤接触, 从而将线路中产生的干扰电流导入到大地中。在抗干扰装置接地时要注意接地体与地导线的设置, 因为这两个部分也正是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抗干扰接地装置安装之前, 要根据土壤的一些特性进行设计, 充分考虑土壤的湿度、酸碱度等对导电性能的影响。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要将电阻设置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因为接地电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电阻。要确保电子接地方式的正确性, 否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会收到影响, 有关设备也不能保证稳定的运行。

2.2 原理分析

保护电子设备的运行, 支持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时我们采取抗干扰接地的主要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应该遵守的原则。第一要对信号测量装置与地面的连接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 确保设计能够符合相应的规定。为保证电力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要确保模拟信号的设计与实际相符, 以免达不到效果。第二设备组设备之间的接地线要进行区分, 应该设置不同的位置,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利用绝缘的办法来分开各接地线, 以免发生危险。第三要对设备的电压进行确认, 两点之间的电压为零的话就不存在电阻, 若不为零则有电阻存在, 为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需要重新进行线路设计消除电阻。

2.3 有关要求

为了优化抗干扰接地方式, 需要在操作之前, 将模拟信号加大使电路受到干扰的几率比实际要大, 这样一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就可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要做好绝缘工作, 为保证各个电路之间的磁场互不干扰, 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为了确保电子信息工程的正常运转, 需要增大干扰电流的导通量。

3 具体措施

3.1 合理设置线路

为保证电力系统的能够安全有效地运转, 需要提高对于接地技术的要求, 在布线过程中确保准确性和精密程度, 需要在操作中不断调整以找到最佳的布线位置。在具体的施工中往往会将电阻的问题忽略掉, 然而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在电子通信设备中, 大地与电子设备之间形成了一个信号回路, 因此是有电阻存在的, 并不是单向的将电荷导入到大地, 因此电子设备与大地之间存在着电势差。在这种情况下, 若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因此在设计线路时要考虑到电阻的因素。

抗干扰接地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要具体的操作中要确保技术的规范性以及接地方式的正确性。在施工之前要对当地的具体情况做一个整体的考量, 利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实际选择最佳位置, 以确保电子信息工程能够安全平稳的运行。

3.2 减少地线本身抗阻

在抗干扰接地过程中, 需要降低接地线自身带有的抗阻。若电阻值较大, 那么会导致电流在线路中受到阻碍, 影响抗干扰能力。这样一来, 系统中所产生的电流会在中心点流入大地改变大地与设备之间的总电阻, 甚至影响整个电信系统的正常运转。为此需要减少接地线本身电阻。接地线的抗阻由自身电阻与电感两部分组成。

直流电流中, 电阻可用RDC=ρS/A (ρ是导体电阻率, S为电流流过导体的长度, A为导体横截面积) 这一公式来计算。由此可以看出在导线的长度和材质一致的情况下, 导体横截面积与电阻成反比, 因此为降低电阻需要增大导体横截面积。

交流低频电流中, 电流集中在导体的表面使得实际通过电流的横截面积减小, 增大了电阻值。交流电下电阻实际阻值可用RAC=0.076γ∫1/2RDC (γ代表导线半径, ∫为经过导线电流的频率) 来计算, 将RDC=ρS/A带入上式, 可以看出依旧是横截面积与电阻值成反比, 增大导体横截面积可降低电阻值。

在高频电流中, 电感成为影响电阻的主要因素。圆导体的电感值的公式为:L=0.2S[㏑ (4.5/d) -1], 片状导体电感公式为:L=0.2S[㏑ (2S/W) +0.5+0.2S/W]。 (d为圆截面直径, S为电流流过导线的长度, W为片状导线的宽) 不难看出在截面积一定时, 圆截面的电感值要较大一些, 截面表面积与电阻值成反比, 而导线长度又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因此在高频电流中, 缩短导线长度能够降低电阻。

4 结束语

电子通信工程近年来取得了大发展, 电子干扰问题是通信工程中的难题。抗干扰接地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子干扰问题, 又不具有安全隐患能够有限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广泛地被应用于电子通信工程中。为了保证抗干扰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规范性, 严格的按照设计的规定来设计接地方式, 避免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李翔.浅谈通信工程中抗电子干扰的措施[J].四川工程, 2015.

[2]廖炫棵.论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3]赵杰.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电子干扰解决方法探讨[J].科学中国人, 2014.

[4]丁晓萍.试论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J].成才之路, 2012.

[5]邓立科.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电子干扰的有效方法[J].硅谷, 2014.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 篇9

电子通信技术, 即使应用现代化电子手段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全面融合形成新型通信服务模式, 为当前以及未来通信领域发展更新的主体方向。探究电子通信技术后续的演变以及发展方向与趋势, 不但利于引导当前电子通信技术发展变革, 同时可更良好的引导大众及时快速的深入到未来崭新的通信行业领域中。总体来讲, 未来电子通信领域的技术手段势必向着多元化、丰富性、多领域、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会给大众带来强烈的震撼, 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改变。

2 无线通信技术会变成电子通信发展的主流方向

应用电子波信号位于自由空间中流动原理, 使无线通信在该阶段实现了更大的发展, 并变成通信行业领域的主体方向。再者, 无线通信技术可完成更大范畴空间的信息传输, 高效的进行信息数据投放以及长期持续的数据资源共享。因而, 无线通信技术不但为该时期电子通信发展的主流, 还势必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建设形成主导作用。伴随电子技术不断更新与快速发展, 再加上卫星通信以及网络通信应用的互相融合, 使得无线通信手段的模式以及技术范式逐步成型。同时, 市场内形成了良好的价值以及效应, 因此广受大众、企业客户以及社会各行业的认可与好评, 为无线通信技术的跨越式提升增加了更多机遇。面向未来, 电子通信手段势必以一类技术手段基础以及概念存在, 位于最前方冲锋陷阵的势必为高效快捷、便利以及科技化、现代化的无线通信。例如, 伴随无线宽带系统的不断更新发展, 以UWB手段、WLAN为典型的无线宽带技术, 使得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好像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因而可以明确, 恰恰由于丰富多样的现代技术手段的持续应用与不断涌现, 方能使无线通信技术在今后的发展应用中前景一片光明。

再者, 影响并左右电子通信技术今后向着无线通信领域不断更新发展的主体因素便为移动通信手段的普及应用以及高效发展。也就是移动终端设施的不断丰富以及移动通信客户的快速积累, 形成了整体化的市场系统。为今后无线通信手段的全面快速融合以及市场实践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 我国在2012年移动手机客户量便高达9亿, 较多用户则逐步应用无线通信终端, 进而渐渐构成了较为庞大的市场, 为无线通信技术在手机行业市场中的实践应用与全面拓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因此, 类似以上因素对人们产生了一定启示, 即今后的电子通信势必将无线通信作为主体, 后者技术手段的全面更新与快速发展可进一步优化人们实践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工作方式, 进而使现代社会实现快速的进步与持续健康的发展。

3 电子通信主体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预见, 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 电子通信技术领域势必产生强烈快速的震荡, 形成较多更新鲜的事物或是奇特的现象, 并会对大众形成明显的作用影响。

3.1 技术不断融合, 体现更大的综合性

电子通信技术的丰富性发展将变成今后的主体方向趋势。细化来讲, 电子通信领域之中有关的通信手段、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技术逐步的融合在一起。加之电视技术的辅助应用, 进一步构成了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当前与其相似的技术融合渐渐显现出端倪。在不久的将来, 提供智能化、多元化的多媒体信息服务将达到集成统一的效果, 创建全面智能化、功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体现出了天人合一、天地融合的现实特征。该环节过程中, 电子通信手段技术有关的信息数据将不再仅仅为独立的视听信息材料资源, 而是将大众的感官、视觉以及听力、嗅觉或是所想所感囊括到现代化信息资源系统之中。因此今后电子通信领域技术的综合化、一体化发展势必成为大势所趋。

3.2 电子通信技术的数字化发展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丰富应用以及广泛普及, 其逐步向着蜂窝移动方向更新发展, 电子通信在今后势必拥有更加明朗的前景。首先, 电子通信技术的数字化水平将会更高, 而数据信息以及更多资源的应用传输将更为高效快捷, 数字形式资源传输将全面更新当前所呈现出的面貌。另外, 电子通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显现为即时性以及快速实时性的特征。传输数据信息不再仅仅的依靠一个渠道, 其呈现出的形式将更为多样丰富, 契合较多大众群体的现实需要。

另外, 电子通信数据传输的质量水平以及可靠安全性势必不断增长, 大众信息资源的整体全面性则可得到更良好的保障。

3.3 3G与4G技术发展

事实上, 3G以及4G手段为无线通信领域的表象, 即可归于前文所述的无线通信技术范畴。然而由于3G与4G的综合功能以及显著影响力, 我们应对其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以及单独研究。当前, 无线通信仍旧以3G技术作为主导, 而今后的通信技术势必由4G技术一统天下。也就是说, 3G技术发展变革以及更新升华同4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变成以后电子通信以及无线通信领域的主流形式。与3G技术对比研究, 4G技术对无线通信产生的影响, 引发的改变, 不但显现在传输数据信息的等量级、具体的范围区域、空间以及质量水平与速率上, 还显现在品质水平以及层次的不断发展变化上。为一类通信技术领域形成的质变以及裂变。因而, 今后无线通信将更多的朝着4G技术方向发展, 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

结束语

总体来讲, 今后电子通信技术的更新发展, 不但应符合市场现实需要, 还应最大化的契合大众的丰富诉求, 显现出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以及有效融合。今后, 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 前景光明, 大众生活会随之形成更大的变化, 体现高度的便利性、快速性以及现代化特点, 进而真正创建数字化、网络化空间环境, 实现全面升华。

摘要:电子通信领域中技术手段的发展更新, 均对现代社会建设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同时也使大众生活方式不断变革。今后, 电子通信技术手段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将受到更多人的全面关注。本文就电子通信技术特征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对推动电子通信领域的日益完善, 提升总体技术水平,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远.浅析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3) .

[2]柴远波, 戚建平.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

[3]黄硕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J].信息通信, 2012 (3) .

电子通信专业 篇10

1 电子通信工程的基本概述

电子通信工程主要是利用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来解决集成电路、电子控制、电子元器件等关于通信工程的技术问题,主要是围绕电子信息的检测、传输、交换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

在我国的电子通信设备中接地方式非常重要和关键,这主要是因为接地方式能够把相应的电荷引入到大地中,降低磁场脉冲信号。在我国的很多电力系统中,大多数设备使用的工作电压在220V左右,这种电压相对来说比较高,如果是正常运行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设备如果出现漏电的情况,就会比较危险,如果在这时没有进行抗干扰接地,会使人体、设备、地面形成一个流通的电路,电流小的话基本不会造成安全问题,但是一旦电流超过10m A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因此,相关的接地设备非常重要。

在电子通信工程设备中对于接地水平要求非常高,相关接地操作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首先,接地的参数一定要科学、合理,一般电阻应在4欧姆以下。

2 电子通信工程中抗干扰接地的基本概述

2.1 接地方式分析

在电子通信设备中接地体需要直接接触地下土壤,把线路中相关的干扰电流导入到地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抗干扰接地装置主要是由接地体与地导线组成,因此,在接地时需要着重考虑这两个方面。在进行接地设计时需要考虑相关土壤的电阻能力、干湿程度以及酸碱性等,主要是为了防雷抗干扰,在接地电阻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电阻,使电阻能够在可控制范围内。如果电子接地方式出现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使电路设备不能正常稳定运行,同时使接地线电位差产生巨大变化。

2.2 抗干扰接地原理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采用抗干扰接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支持电子设备运行的整个电力系统,因此,在抗干扰接地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相应原则。(1)科学合理地规范相应的信号测量装置和信号源地面连接方式,需要强调的是模拟信号的地线设计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保证电力系统抗干扰的能力。(2)相应设备的接地线需要与其他设备的接地线位置分开,比如负载地线、继电器、驱动电机等需要与其他地线分开,如果在必要时可以利用电气绝缘途径来达到分开的目的。(3)确定设备的工作电压,为了防止电阻的存在,需要两点之间的电压为0,如果发现两点之间的电压不是0时,就说明存在电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进行设计,保证没有电阻存在。

2.3 抗干扰接地要求

在抗干扰接地中,首先,需要适当增大模拟信号,这样做能够使线路受到干扰的几率变大,最终优化抗干扰接地方式。其次,为了做好防绝缘的措施,功能不同的导线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使各电路之间的磁场不会受到干扰。第三,为了增大干扰电流的导通量,确保电信工程正常运行,主要从线路地下分布形式、接地电网规格等入手。

3 电子通信设备中抗干扰接地方式

3.1 合理设置线路,提高布线的精度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在电子通信工程中对于接地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布线必须要更加准确和精细,这就需要相关技术操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确定接地位置,直到找到最佳的接地位置。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相应的接地设备如果出现问题,就算是很小的问题也会对电力系统造成很大干扰。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很多工作人员会忽视电阻的问题,认为很小的电阻不会影响到电力系统正常运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电子通信设备接地中是有电阻存在的,并不只是单纯把相应设备中多余的电荷传输到大地中,在这种情况下地线是信号源的回流路径,电子通信设备与大地之间不是等势体。如果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方式出现任何问题,会造成回流信号的巨大差异,这时就会对电子通信设备造成一定的干扰。

总之,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抗干扰接地方式至关重要,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利用正确的接地方式,尽量避免干扰电子设备运行。在操作中需要对接地的具体位置以及实际接地线路的数量等进行综合全面考虑,必须要经过实地考察,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选出最佳接地位置,保障电子通信工程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

3.2 减少地线本身抗阻

在抗干扰接地线中需要合理控制电阻,接地线如果自身的电阻值比较大,电流在流通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阻碍,会导致导通需要的时间大于干扰电流所产生的时间,最终的结果是使整个电子通信工程出现异常运行状态。造成这样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在电子通信电力系统中产生的电流会在中心点流入大地,对电阻产生影响。

大量相关实验分析表明,高频电路地线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电感,并且会受到地线长度的直接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首先就需要科学计算电感值,通过对电感值的计算,通过分析发现可以利用多点接地策略,达到缩短导线长度的目的,尽量做到使电力系统中所有接地点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接地位置。这么做的原因是在分析中发现如果保持截面积一定,这时片状导线和圆截面导线有较大的电感值。同时选用接地线的材料时也需要特别注意,通常采用铜片地线进行连接,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降低地线电阻。

在低频电路设计中,电阻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相应效果的发挥,因此,相应的电阻值非常关键。在直流电地线电阻值中一般利用R=p S/A公式计算,A代表的是自身横截面积,S代表的是导体长度。通过对公式的总结和分析发现,如果地线长度和相应的材质不变的话,通过增大地线自身横截面积就可以降低电阻对地线阻抗的程度。如果是在交电流的情况下,会造成横截面积变小,导致相应的电阻增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集肤效应(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时电流集中在导体表明流过)对其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电阻进行计算,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出合适的数值,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大导线以及地线的横截面积,最终降低地线电阻对地线的阻抗作用。

3.3 降低地环路的干扰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抗干扰接地经常会受到回路问题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多地点的接地方式会存在许多客观问题,从而产生衍生环路,在与电子元件、接地平面间进行电容分布时,导致地线出现一定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环路自身特征,会很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电磁感应等。如果电磁场的强度达到一个临界值,导致感应电压增大,会在不同程度上威胁到局部电路、设备的兼容性。工作人员在进行抗干扰接地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一问题,首先,可以采用相关的专业设备,如光耦合器、共模扼流圈等,利用这些专业设备,对电流进行抑制或者切断。其次,对于低频电路可以利用平衡电路的工作原理降低地环路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第三,有机协调放大器与信号源,主要是利用合理确定接地位置、接地数量来实现的,整个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电流影响的控制,将通信工程设备的信号源与地面有效隔离,从而弱化地环路的结构特征。

4 抗干扰接地线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由于引进了许多先进设备,使接地系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相关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需要加强对设备线屏蔽线的基地保护。对于高频设备的屏蔽线,主要是利用对电缆屏蔽层两端的接地线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对接地线的有效保护。

当接地线处于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相关设备的检测,如果发现屏蔽接地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操作进行严格规范,同时需要做好检测前的工作,以免外界造成过多的干扰影响到最终检测结果。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在进行接地操作时严禁把暖气、地下水管等当作接地设备来使用,同时需要注意接地线的长度,一般要大于信号波的四分之一。

5 结语

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抗电子干扰主要采用的是抗干扰接地线,这种方式既安全又有效,能够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必须按照规定设计接地方式,保证接地方式的正确性,避免电子干扰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李翔.浅谈通信工程中抗电子干扰的措施[J].四川水泥,2015(2):298.

[2]廖炫棵.论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4(7):194.

[3]赵杰.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J].科学中国人(人文社科版),2014(6):33.

[4]熊欣,韩大伟.浅谈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措施[J].电子制作,2013(2):12.

[5]丁晓萍.试论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J].成才之路,2012(2):89.

[6]邓立科.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设计[J].硅谷,2014(8):153.

[7]谭雄乐.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措施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13):155.

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概貌 篇11

关键词: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发展;技术提高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006-02

1 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环境

电子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媒介,已成为现在最为有效、便捷的交往方式。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电子通信行业高速发展,电子通信运营商竞争也日益激烈。

目前的电子通信主要分为三大类:固定电话通信、移动电话通信、互联网通信。固定电话通信是发展最早的电子通信方式。2008年,随着电信重组方案的确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电信行业中的每个领域中,三巨头都存在着价格的竞争。为了吸引消费者,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运营商们纷纷压低产品价格,导致了一场价格战争的爆发。在市场上,各大运营商们做着花样繁多的优惠促销活动,如“0”元购机、入网赠话费等等。这场价格战争,直接导致中国电子通信发展环境的恶化。

2 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电子通信业虽然发展迅速,部分企业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从整体而言,我国电子通信技术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2.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我国在电子通信行业投入增长迅速,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国移动、华为等跻身于世界五百强企业。但是,我国起步晚,基础薄弱,目前的电子通信技术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一方面在通信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增长很快,在ITU-T、ITU-R、IETF等重要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作用及得到批准的标准项目有着明显增长,但另一方面,改进型及融合创新型较多,自主研发形成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少。而且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增多,整个产业链所面临的瓶颈也越来越多。

2.2 创新人才匮乏

创新需要人才。虽然我国从事电子通信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精英却是凤毛麟角,这在软件和集成电路领域尤其明显。还有不少人没有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盲目跟风模仿,出现恶性竞争、产业同构等现象。创新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2.3 地区发展失衡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电子通信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差异。由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吸引企业、研究单位较多,技术创新多,但有的地区由于比较落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还有极少数地区电子通信尚未完全普及。

3 我国电子通信技术提高策略

我国电子通信技术一直无法突破核心技术的创新,因此发展也受到制约。我国需要通过一些策略来改变这种现状。

3.1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的培养是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建立能让优秀电子通信科研人员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是至关重要的。选拔出优秀的技术人员之后,要大胆启用,并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其能快速接触和吸收到最新成果,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对于一些有想法、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员工,应该给予一定的研究条件。国家可以提拔一些拥有优秀科研成果的人才,组成我国通信行业的核心团队,保证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电子通信技术水平。

3.2 推进关键技术创新

在电子通信行业中,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是第一要素。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展将引领电子通信行业走向繁荣。近几年来,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成为了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一环。技术创新的推进,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金的投入。我们需要加大投入量,将技术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其提供相对应的网络结构体系和协同管理技术等。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又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电子通讯设备的创新和电子通信系统的创新。我们要想全面创新,必须两者都要重视起来。拥有自主研发的基础和核心技术,就能保证我国在世界电子通信业占有一席之地,也能为我国电子通信有关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3.3 加强产业间合作

电子通信行业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相应地,电子科研成果也需要及时投入工业生产,并加快进入市场,以避免淘汰。但是现在我国科研成果与生产力之间的转换率仍然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产业间合作,各个环节加强配合与支持,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整个产业链紧密联系起来。

3.4 电子通信的标准化

为了更好地展开电子通信的研究工作,我国应该实现电子通信的标准化。国家应当加强监督,开展电子通信体系和技术调查,组织运营商、制造商、研究单位共同商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出、制定标准,并且组织开展电子通信技术标准的宣讲、培训,推动标准实施。

4 我国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电子通信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了解世界最新技术,正确分析和预测电子通信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明确电子通信技术的研究方向是很有必要的。

4.1 光纤通信技术成为信息社会的基础

光纤通信凭借其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材料来源丰富、无辐射、价格低廉等优势,已成为现代通信的重要支柱,也是未来信息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主要传送工具。目前我国将近100%的信息量通过光网络传送。我国现已完成3.2Tb/s(80×40Gb/s)的密集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自动光交换系统,并完成在光网上直接传送数据的光突发交换实验系统。未来光通信将建立超高速、超大容量的传输网络。

4.2 移动通信系统由3G跨向4G

3G也就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它共有三个标准:WCDMA、CDMA2000和TD-SCDMA。3G系统容量大、数据传输速率高,利用不同网络间的无缝漫游技术,将无线通信系统与INTERNET连接起来,带给用户随时随地的高质量服务。截至2012年11月,全球范围内的3G网络用户数量为10亿,我国有2.2亿用户,占总数量的1/5左右。

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的技术产品。4G系统有着更加清晰的图像传输能力以及100Mbps的下载速度和20Mbps的上传速度,无线服务覆盖面积广,有着不可超越的优势。目前,很多国家已经推出了4G手机,4G网络全面覆盖指日可待。

4.3 网络向下一代前进

截至2012年初, 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普及率达到38.3%。互联网正在为数亿用户提供服务。中国互联网日趋完善,网民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网络应用重心也从生活娱乐逐渐向经济领域渗透,网民对网络安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

下一代网络(NGN)是网络的下一个发展目标。NGN基于IP,支持多种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跨网络交换,能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NGN实现了网络业务提供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传输的分离,具有开放的业务API接口以及对业务灵活的配置和客户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秀莲,等.数字通信差错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

铁道出版社,1991.

[2]刘宗祥.短波通信的发展概况[M].通信技术与发展,

1992,(4):10-17.

电子通信现状及发展探析 篇12

一、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整体而言, 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能力不足

近年来,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研发上投入较大资金, 研发人员也在逐年递增,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例如中兴、华为一些民族企业的兴起, 而且, 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也涉足全球行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一些环节中, 但是, 从整体上而言,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着不足状况, 主要表现在很多产品中多用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需要进口。

下面针对我国各省电子通信行业技术进行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主要以运行SPSS10.0统计软件中的FACTOR模块, 得到方差贡献率、特征根及累计方差贡献等运行结果 (如下图) :

针对上图, 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因子可以看出, 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福建、北京、陕西等省排在前几位, 这些省市大部分处于东部地区, 其经济、科技都相对发达, 而且, 对于技术更新和产业化较为重视, 在科技经费投入及科研人员数量方面相对其他地区也要都, 同样, 对于专利授权及申请表现良好;从技术模仿因子可以看出, 长三角地区重视引进和吸收外来技术, 同样, 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另外, 从因子分析可以看出, 长三角地区尽管处于国内科技领先地位, 但是, 目前还仍旧依靠大量模仿, 处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的阶段。

2. 地区发展失衡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在各个地区发展失衡, 目前,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但是, 部分地区的电子通信行业不仅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而且还处于模仿创新的低级阶段, 另外, 地区的差异导致我国电子通信行业差距明显, 有些地区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只是盲目跟风, 出现恶性竞争、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现象。

3. 外资企业主导市场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中, 从企业的分布而言, 外资企业占主导地位, 它们不仅掌握着电子通信行业内的尖端技术, 而且, 假如外资企业继续扩张下去, 对于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将造成巨大影响。

4. 高级专业人才匮乏

技术创新的核心部分是人才, 但是,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却相当匮乏, 这在软件和集成电路领域表现更为明显, 因此, 这种高级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二、电子通信及电子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

我国电子通信技术依靠引进外国技术而得到发展, 目前尽管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但一直无法突破核心技术的创新, 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发展。因此, 我国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1. 关键技术领域提高策略

我国电子通信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要提高创新能力, 必须要得到国家的支持, 并且由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共同开发, 另外, 政府要对企业给予充分的重视, 要明白, 具体的技术研发要依靠企业, 因此, 国家在对相关标准的制定上, 要给企业一定的空间, 让其充分参与进来。

2. 加强产业内的合作交流

世界电子通信工业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 因此, 电子产品的科研成果必须尽快转换成现实生产力并及时投放市场, 不然很快就会被淘汰, 但是, 目前, 我国电子通信方面的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的只有15%, 所以,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加强产业内的合作交流, 这样, 才能让企业在产业链上得到其他节点的支持和配合。

3. 国际之间要加强合作沟通

电子通信工业作为国际化的产业, 其技术和标准都趋于国际化, 所以, 闭门造车的技术创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搞得不好也会对人力、物力造成严重浪费, 因此, 我国必须加强同外国企业、政府组织在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沟通, 将先进技术顺利转化成可行技术。

4. 电子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

电子通信技术人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而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国要加大对电子通信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要大胆启用具有潜力的人才, 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 以便让其加强新知识、新技能的汲取, 激发创新潜能, 这样, 才能提升我国电子通信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我国电子通信创新水平。

综上所述, 电子通信技术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和信息步伐的加快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已摆脱了传统的信息传递功能而实现了信息的综合处理, 尤其是近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及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的迅速发展, 加快了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进程。但是, 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所以, 还需要通过行业内部企业的不断努力, 才能让电子通信行业以创新的姿态冲向世界的前端。

参考文献

[1]白玉强.电子通信现状及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 19)

[2]刘建新, 方威.我国电子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26) :320

上一篇:日本来华留学生下一篇:理想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