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汇作用

2024-09-13

森林碳汇作用(通用10篇)

森林碳汇作用 篇1

2009年11月26日, 我国正式对外宣布减排目标:到2020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这意味着碳减排任务已迫在眉睫。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 全球目光聚焦哥本哈根, 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与会各国和地区领导共商应对气候变暖对策。作为对策之一, 发展低碳经济, 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 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1 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中指出今后应该实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 实施一场能源革命, 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以减缓气候变化[1]。

面对世界掀起的推行低碳经济的新浪潮, 中国对发展低碳经济持开放、积极的立场。2007年9月8日,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8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被誉为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2]。

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掌握利用包括森林碳汇在内的低碳技术。除了节能减排、无碳和低碳能源、循环经济减排、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外, 最值得重视的是生物固碳技术, 也称为生物碳汇功能。利用自然界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来吸收和贮存碳素, 是控制和贮存二氧化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 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 属自然科学范围。林业碳汇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 减少毁林等活动, 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既有自然属性, 也有社会经济属性[3]。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森林碳汇和可再生性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

应对气候变化, 最有效的途径是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与工业减排相比, 森林固碳投资少、成本低、综合效益大, 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选择性。研究显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储了2.48万亿t碳, 其中1.15万亿t碳存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在生长季节, 1 hm2的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 t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 m3木材, 就能吸收1.83二氧化碳, 同时释放1.62 t氧气。这足以表明, 林业在间接减排上的作用无可比拟[1]。

2.2 我国森林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的巨大作用

我国通过发展和保护森林, 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亮点。1980—2005年, 中国通过持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控制毁林等措施, 净吸收和减少碳排放累计达51.1亿t。仅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5亿t二氧化碳当量, 占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以上。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依据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 目前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高达78.11亿t[4]。

2.3 森林固碳作用分析

树木直接固碳通过光合作用, 将空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后变成有机碳, 固定在植物体内各个部分, 称为树木直接固碳。森林间接固碳是指森林产品固碳作用的延伸以及森林产品代替其他材料从而带来其他材料生产过程中能源节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森林采伐后树木不再吸收二氧化碳, 但大部分立木蓄积生物量以木材等各种实物形态被长期利用, 从而形成了对二氧化碳继续固定作用。建筑材一般可以储碳30~50年, 甚至更长时间。

森林所具有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主要体现2个方面。一是木材可以代替其他建材, 从而减少其他材料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据专家测算, 生产同等重量的材料, 水泥所需的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3~4倍;塑料所需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35~45倍;钢铁所需能源是木材所需能源的50~60倍。二是木材代替石化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测算, 1 t木材与500 kg石油所释放的热量相当, 而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却少得多[5]。

3 结语

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林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一种重要资源———森林。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的载体, 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材料, 而且还能够真实地吸收二氧化碳, 是安全、实实在在的减排。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 必须十分关注森林碳汇。

参考文献

[1]张晓静, 方宜亮, 王佳, 等.林业是低碳经济时代的重要选择[C]//宋维昭, 刘东升, 陈建成, 等.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2]田明华, 陈建成, 高秋杰, 等.浅谈地毯经济发展对林业的影响[C]//宋维昭, 刘东升, 陈建成, 等.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3]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4]国家林业局政府网.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巨大——祝列克局长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方第15届大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 (2009-12-11) .http://www.gssfz.com/W/HdcontentDisp-55-1903-20091211-299343.htm.

[5]李顺龙.森林碳汇问题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6.

森林碳汇作用 篇2

任何新题材、新概念都是伴随政策出炉,高铁水利、文化环保皆是,看看孕育中的森林碳汇概念,哪家上市公司敢吃第一口螃蟹,抢得先机?

1、中国首个林业碳汇交易试点1日在浙江义乌启动。这是经国家林业局同意,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先行开展的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旨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通过林业碳汇抵减碳排放,受到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推动以碳汇为主的生态服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怒云说。当前,气候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森林是最经济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正因为有这种特殊功能,森林成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中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国共有森林面积1.95亿公顷,碳储量为78.1亿吨,到“十二五”期末将增加到84亿吨。李怒云指出,实现林业碳汇交易对于创新林业发展机制,突破林业发展瓶颈,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林业发展,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的新机制,切实提高林农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点启动仪式上,阿里巴巴、歌山建设等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

2、国家林业局11月1日发文:《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5年完成新造林3000万公顷、抚育经营(含低效林改造)3500万公顷。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以上,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84亿吨。

3、第七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林博会)将于11月6日至9日在福建举行。该展会是全国唯一设立的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与综合经贸活动的国家级展会,由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副局长赵树丛,国台办原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预计参会。据了解,本届林博会力争签约合同项目100项,总投资55亿元以上。届时,永安林业、青山纸业等上市公司将分头领衔邀请上下游采购商、经销商、制造商参会参展,组织开展大宗商品订货交易活动,力争完成订货贸易交易额20亿元以上,产品展销现场交易额2000万元以上。

4、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于11月1日至4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林业局创办,四年一届,是中国规格最高、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林业盛会。

5、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峰会将于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碳排放、森林保护、增加森林面积问题依然是焦点所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造就了永安林业、中福实业的三个涨停板。

6、胡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呼吁推动亚太区域林业发展与合作。强调发展林业,壮大绿色经济。碳汇概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对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碳汇  森林碳汇  内蒙古

森林碳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受到各国的关注。作为被认为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综合效益较高而成本却最低的一种碳汇方式,各国都希望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同时减轻工业等领域的减排压力。在我国,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提高对森林碳汇的认识,发挥森林碳汇优势,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进而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碳汇和森林碳汇

(一)碳汇

1992年的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汇”的定义是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其前体的过程,活动或机制。1997年的《京东议定书》对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了规定,碳汇的概念由此产生。归纳来讲,碳汇一般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二)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一般指凭借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减少毁林,保护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经过认证符合相关标准的林业碳汇可以在国际和国内碳市场进行交易。

二、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根据第七次全区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森林面积2487.90万公顷,居全国第1位;活立木总蓄积14.8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13.4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5位;森林覆盖率21.03%。可以看出内蒙古的森林固碳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近些年来,内蒙古努力建设国家北方重要生态防线和生态经济功能示范区。在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内蒙古是唯一全覆盖省区,人工造林面积在全国居于前列。同时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环境的活动,使内蒙古森林碳能力得以持续增长,森林碳汇能力前景广阔。

在森林碳汇项目上内蒙古也取得了显著成果,2007年获批的赤峰敖汉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我国的第一个森林碳汇项目。而在2010年开展实施的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林业碳汇项目是内蒙古又一个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注册、交易并获得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CCB)标准金牌认证的森林碳汇项目。

但我们应该看到,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开展森林碳汇CDM项目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虽然森林碳汇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来看,开展森林碳汇CDM项目却受到诸多因素(如规则的复杂性,实施周期长,收益的不确定性及不稳定性等)的制约。而且CDM项目的审核批准的程序严格,需首先完成制订方法学,避免碳泄露等复杂事务,还需实施国家政府批准,在有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认可的指定经营实体多次审查,最后由EB批准。项目存在不被批准的风险。另外,各种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会导致森林损毁,使森林的碳储量发生改变,从而使森林碳汇项目的参与方在交易时得不到预期收益,增加了碳汇项目交易的风险。

(二)企业和公众对森林碳汇的认识不足

公众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如何通过碳汇节能减排等问题的了解尚不足,企业和个人参与碳基金的积极性也不高。具体的讲,碳汇认知的不足表现在:(1)相关概念不了解。公众对森林碳汇,碳汇项目交易等术语了解不多,虽然对温室效应有所认知,但对于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减排方式却知之甚少。(2)没有认识到森林碳汇减排的巨大优势。森林碳汇是最有效,最安全,低成本,操作简单的减排手段之一。发展森林碳汇还可以提高林区居民收入,解决当地就业,碳汇交易的经济效益开发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森林生态建设资金缺乏

发展森林碳汇的基础是森林生态体系的不断建设,碳汇项目在开发前期也需要投入较高的造林资金,另外现有适宜植林的地区一般条件较差,导致造林难度增加,造林成本也越来越高。虽然这些年国家也加大对造林资金的补助,内蒙古自治区也不断增加森林建设资金的投入,但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很大。参与植树造林的企业和个人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弥补剩余的缺口。加上碳汇交易的不确定性和收益的不稳定性使金融机构也不能对这部分的需求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投入资金的不足是森林碳汇发展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四)相关规则的制订和实施前景不清晰

《京东议定书》对碳汇,森林碳汇概念以及发展中国家开展的造林,再造林项目获得的碳信用指标的使用等做了一些规定,但第一承诺期已结束,还有许多未解决的工作存在。在第二阶段:减排如何实施,土地变化和林业后续规则的完善,如何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和森林退化及激励机制的设计尚不明确。相关规则的不明确,使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困难重重。

(五)森林碳汇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缺乏统一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和标准,全球碳汇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其中森林碳汇交易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而我国也尚未建立一套和国际接轨,针对森林碳汇的科学计量和监测体系,也缺乏对林业生态补偿的标准。碳汇交易的各方对森林碳汇的数量和效益的评估由于缺乏统一计算的标准而难以确定,进而增加了交易的风险。

三、内蒙古发展森林碳汇的途径

(一)加大对碳汇知识的宣传,培养内蒙古本土地区碳汇专家

碳汇经济作为新生事物,其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公众的了解程度是非常低的。政府应重视碳汇知识的传播,通过各种方式在社会各界积极宣传普及碳汇知识,提高公众的碳汇意识,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碳汇实施的机制和规则,也可以认识到森林碳汇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碳汇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对碳汇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科研成果,推进内蒙古地区碳汇研究发展。

(二)国家应积极参与森林碳汇国际规则的制订

森林碳汇项目的规则较复杂和不确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碳汇项目的申报。鉴于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在发展森林碳汇方面有巨大潜力,我国应积极推动森林碳汇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更广泛认可,在碳汇项目规则上,对基准年线,发展中国家森林管理等方面要求提出修改,并要求简化森林碳汇项目的申报流程,使我国的更多造林活动可以达到森林碳汇项目的标准。

(三)多方筹集森林建设基金

政府应重视森林建设的长期发展,持续加大对森林建设的投入,建立森林建设专项基金,完善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在税收,信贷,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政府应引导保险和金融行业进入碳汇市场,建立多重保障制度,降低碳汇交易风险。

(四)推进森林碳汇市场体系的健全

森林碳汇市场要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设立统一的标准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现有林业资源调查监测成果和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体系,制订碳汇造林的技术流程,碳汇交易规则等。内蒙古要利用自己的森林碳汇优势,努力参与到国家的碳汇标准的制订和管理工作中,使本地区的碳汇项目符合要求,顺利进入市场展开交易。

参考文献

[1]吕跃思,赵周华.对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北方环境,2012,2.63-64.

[2]洪东星,修长柏.内蒙古碳汇经济发展潜力研究.林业经济2010.10.92-95.

[3]郭秀艳等.内蒙古碳汇经济发展途径研究.经济论坛.2012.8.36-38

[4]高际玫等.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研究.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60-62

[4]戴萍.内蒙古自治区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研究.内蒙古林业调查与设计.2013.4.122-124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NJSY13114,内蒙古碳汇经济发展途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71363039“协作性公共管理视角下的草原碳汇管理框架设计及应用研究。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综述与展望 篇4

森林碳汇市场作为一种新兴市场, 国外学术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已迅速开展起来, 为森林碳汇市场的培育、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然而, 由于认知不足、理性经济人抉择等因素,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学术界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研究的综述类文献相对较少, 对现有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等缺乏系统整理, 不利于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鉴于此, 本文拟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研究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主要从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意义, 森林碳汇储量测量, 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以期为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1 构建碳汇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意义

1. 1 必要性

首先是责任确立与认识滞后的问题。我国于1998 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正式加入国际节能减排行列[2]; 2007 年发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3]; 2009 年将具体减排计划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中, 确定到2020 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50%[3]。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温室气体排放日趋严重。对比欧美国家,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建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公众对森林碳汇概念和森林碳汇市场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其次, 从现实层面考虑, 发展森林碳汇经济是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有效缓解温室效应的需要, 是推进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进程的需要, 也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促进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4]。

1. 2 可行性

理论层面, 首先是公平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森林碳汇交易按照“受益者付费, 损害者赔偿”的公平原则, 让温室气体排放者承受更多的成本, 环境保护者获得更多的绿色财富, 实现公平的价值理念。其次是比较优势理论。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优势理论, 我国在社会政治、林地资源、市场需求、实践经验等方面具有开展森林碳汇贸易的比较优势。第三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理论。森林碳汇作为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 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安排, 让CO2等温室气体排放者向森林经营者支付技术和资金以实现内部补偿。制度层面, 我国已建立了林业产权交易所, 这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与发展奠定了物理基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 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奠定了产权基础。技术层面, 我国以森林为载体的森林碳汇丰富, 造林技术不断提升, 碳汇储量计量方法基本形成[5,6,7]。

1. 3 发展森林碳汇市场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来看, 发展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将有利于加强我国生态建设, 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将有利于我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美丽中国”。从区域层面看, 曹超学等学者从为旅游业提供气候和环境保障, 提高宜林土地利用率, 推动营林工作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培育云南省森林碳汇市场的意义。黄萍从增加林业融资渠道,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林区职工收入、获取国际碳汇贸易定价权、建立生态文明新农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森林碳汇市场的意义。总体而言, 目前研究者们对发展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意义已基本达成了共识, 发展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不但实践可行, 而且势在必行。

2 森林碳汇储量测量研究

2. 1 测量方法

目前研究者测量森林碳汇储量的方法类别众多, 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和遥感估算法三种。样地清查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收获法在设立的典型样地中精确测定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等碳库的碳汇储量。根据计算基础的不同, 又进一步分为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清单法、微气象学法等。样地清查法具有直接、明确、技术简单的优点,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但由于样地选择的主观性, 只注重地上部分而忽略了地下部分, 致使测量结果的精度下降。模型模拟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数学建模来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碳汇储量, 主要包括经验模型、机理模型和混合模型三类, 其中又以混合模型为主。混合模型将经验模型与机理模型的关键因子相结合, 弥补了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之间的估计空白, 提高了估计精度。遥感估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空间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 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储量, 主要用于弥补模型模拟法的不足, 能估算大面积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储量, 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等对碳汇储量的影响[8]。

2. 2 实证研究

表1 整理了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实证研究领域采用的森林碳汇储量测量方法与结果, 从中可见, 大多数研究者选择了便于操作的样地清查法。森林碳汇储量作为森林碳汇经济的交易客体, 储量测量直接影响森林碳汇交易的定价, 测量方法必须兼顾可操作性与测量精度, 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因此, 有必要将倾向于社会科学方法的样地清查法、倾向于自然科学方法的模型模拟法与遥感估算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寻找出最佳的测量方法。以后的研究可从单一地提出新方法到综合性地对各种方法展开比较, 以遴选出比较优良的方案。其次, 关于估算参数值的确定, 目前也没有统一标准, 以后有必要加强估计参数的统一确定性研究。此外, 目前关于森林碳汇储量的测量, 大多仅停留在对过去的静态估算, 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应用性较弱,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森林碳汇储量的动态估算与预测研究。

3 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模式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模式的研究主要提出了义务市场模式和志愿市场模式两种。义务市场模式与国际京都市场模式相对应, 即以国家或政府为主导, 市场主体在制度与政策的规制下必须参加交易, 以企业为主要参与的需求方; 志愿市场模式与非京都市场模式相对应, 即相关组织与机构或个人从环保责任与非盈利目标为出发点, 自愿进行森林碳汇消费, 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行为。然而, 对这两种模式推行的先后顺序目前尚无定论。一些学者认为,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应首先发展志愿市场, 即先对本来属于免费公共物品的清洁大气开始收费这一理念被各行为主体消化接受, 再发展义务市场, 这样有利于社会稳定;另一些学者则从森林碳汇的公共物品属性、理性经济人抉择、市场需求匮乏等因素出发, 提出应首先发展义务市场, 再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志愿市场。还有学者认为,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义务和志愿两个市场, 但志愿市场最终会被义务市场所取代, 理由是志愿市场不能解决中国林业生态建设中急需的大量资金等问题。此外, 还有学者根据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的不同策略选择, 设计出不同发展阶段的森林碳汇市场, 包括“一对一”阶段、“一对多”阶段、“多对一”阶段、“优对优”阶段、“多对多”阶段等。

4 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微观经济学认为, 一个市场的运行往往是由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市场运行机制相互适应、制约与协调的结果。目前关于我国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主要也集中在以上几个方面。

供求机制方面, 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也是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产品价格与市场规模的确定均取决于供需博弈与均衡。目前的研究揭示,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作为一种“引致需求”市场, 供需结构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必然造成买方垄断, 影响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形成买方垄断市场, 最终导致“买方获益、卖方受损”的不可持续发展局面, 影响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健康发展。由此, 研究者提出针对目前我国森林碳汇市场需求不足的现状, 供求机制的重点问题在于需求方面而非供给方面, 需要从需求入手解决市场流动性缺乏问题。

价格机制方面,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学说理论, 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价值, 同时在供求机制下调节商品数量, 所以价格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方面, 目前的研究总结出多种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交易定价方法, 大致分为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两类。直接计算方法包括造林成本法、边际成本法、蓄积量转换法; 间接计算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期权价格法、影子价格法、碳税率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假设前提和使用基础,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需综合考虑, 遴选出最佳方案, 完善定价机制。价格调节机制方面, 研究者主要考察了包括全球碳汇市场价格、森林碳汇服务特征、林地利用的机会成本等, 以辅助价格形成机制完成交易定价。

竞争机制方面, 利益主体之间的理性博弈与合理竞争会将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效率配置, 实现帕累托最优。经济学理论已证明, 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 只有完全竞争市场得以实现经济效率。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市场等不完全竞争市场, 由于供求双方的市场博弈自由度与主体地位不平等, 将导致价格高、产量低、效率损失。目前的研究表明,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即属于典型的买方垄断市场。由图1 可知, 在买方垄断的局面下, 森林碳汇购买者会对森林碳汇的需求数量从竞争状态的Q2压缩到买方意愿状态的Q1。同时, 对单位森林碳汇的支付价格也将由竞争状态下的W2下降为买方意愿状态的W1, 这将严重打击造林营林主体参与森林碳汇交易的积极性, 因此有必要重点解决买方垄断问题。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政策, 从制度层面进行需求约束, 以打破买方对市场的垄断, 实现森林碳汇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运作。

风险机制方面,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主要面临自然、经济、政治与政策等三方面的风险。目前研究认为,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风险保障机制提出了较多的制度安排与设计, 如发展森林碳汇保险市场、设立森林碳汇期货商品、建立森林碳汇提供者互助基金、建立证券化交易森林碳汇市场等, 但目前的这些制度安排与设计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缺少具体的运行机制与推进措施支撑, 因此也难以形成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5 简述与展望

纵观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文献资料发现, 现有研究在关于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与运行方面已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献。主要有几个发展规律: ①对发展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意义等认知方面, 学术界已形成基本共识。即发展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不但在实践上可行, 而且势在必行。②从纵向看, 研究视域从国家层面到区域层面均有涉及; 从横向看, 囊括市场构成的各个方面, 主要包括森林碳汇市场构成要素 ( 市场客体———碳汇储量测量) 、市场运行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③研究方法在森林碳汇储量测量和碳汇交易定价上得到凸显, 学者们在寻求创新方法上进行了不断探索。④研究结论勾勒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现状依然是一个初级、松散、不完善的市场, 供需不均衡、价格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充分, 风险机制不健全。

森林碳汇作用 篇5

一、引言

森林碳汇市场是补偿森林碳汇外部性价值的重要手段,依据科斯产权交易理论,明晰产权将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外部性问题。将森林碳汇服务这一具有公共产权性质的商品转变为具有私有权性质的可交易商品,并且建立交易规则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稀缺的森林碳汇服务,从而补偿森林碳汇价值。森林碳汇市场的形成、发展都将与产权制度密切相关 。道格拉斯·诺思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提出了“产权是个人支配其自身劳动及其所拥有之物品与劳动的权利,这种支配权是法律规则、组织形式、实施机制以及行为规范的函数,即产权是制度框架的函数”。

巴泽尔认为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互换,表现形式为物品的交换,资产权利的获得、出让和保护都是需要成本的,“交易成本”将作为衡量制度影响经济绩效的标准。通过产权制度优化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已经从立法或者政策层面明晰了森林碳汇产权,直接推动碳汇市场进入交易,但是我国没有实施强制性碳减排,没有重视碳汇产权的减排效应,更缺乏从法律制度上明确碳汇产权的研究。 认为林业碳汇产权具备了与其他森林资源产权不同的特征,其可以独立于同一森林系统的其他林木、果实、植物品种等成为独立的权利客体,但是 认为森林碳汇产权属于森林资源生态产权,而森林资源生态产权作为森林资源产权的一项重要权利应当在《森林法》中加以规定,必须坚持森林资源生态产权由林地所有者、林地经营者和林木所有者共有的原则。

二、森林碳汇市场产权制度安排的成本效应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无论厂商的利润函数还是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成本的增加都将降低收益( 效用) ,体现了经济效率的损失。产权制度安排是形成森林碳汇产权市场不可或缺的要素,假设制度安排将形成不同的产权市场成本( ci) 与效率( Л) ,那么经济绩效( Y) 与产权制度安排( X) 之间存在复杂函数关系,如 Y = f( ci,Л) 。下文将首先分析森林碳汇市场的产权制度产生的成本。

(一)森林碳汇产权界定的成本

1. 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制度成本

森林碳汇市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谈判阶段,谈判成本无疑增加了森林碳汇产权形成的制度成本。自 1992 年开始,国际社会拉开了减缓 CO2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序幕。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订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控制 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为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变化问题上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 年《京都议定书》是强制发达国家减排的最具深远意义的世界条约“碳贸易机制”、“联合履约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为实现较低成本碳减排提供了合作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森林碳汇贸易应运而生,为市场化补偿森林碳汇价值提供了基础。 年,德班气候大会要求发达国家从 年开始执行第二承诺期,并深入讨论 年之后公约的实施安排。国际艰难的谈判催生了森林碳汇贸易,森林碳汇的商品属性在各国攫取碳排放权剩余价值过程中逐渐显现,发达国家以获取森林碳汇产权价值与碳排放权价值的净价值为目的,依靠强权政治将森林碳汇部分价值以产权形式表达并且通过交换获得收益。国际公约成为界定森林碳汇产权的正式制度,其产生的高昂的政治成本降低了森林碳汇市场的沉没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信心。

但是国际公约对碳排放责任分配,世界范围内的碳排放权总量约束等问题仍然具有较大争议。森林碳汇市场被社会经济主体从思想上认可为一个具有显著投资价值的市场形态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国内的森林碳汇贸易主体缺乏森林碳汇产权作为可交易商品的必要知识,生态保护型公共产品由国家提供的传统观念降低了市场主体“边干边学”的动力,而且政府政策引致森林碳汇产权市场需求的负向激励可能加剧市场主体排斥森林碳汇贸易。为形成稳定而成熟的森林碳汇产权市场,正式制度成本与非正式制度成本将是碳汇市场长期的成本。

2. 森林碳汇产权价值的核算成本

产权界定以衡量森林碳汇价值为基础,不同的价值层次决定了产权结构的复杂程度,产权界定的成本也将随之变化。森林碳汇效应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衡量价值相比较于大空间尺度上价值衡量具有更高的测量成本。目前因测量森林碳汇效应的技术限制,衡量森林碳汇价值的信息非常不充分,森林碳汇价值测量只能从空间与时间方面进行规定,从而森林碳汇产权代表了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森林资源产生的森林碳汇效应的价值,如《京都议定书》中规定将 1990 年之后的造林与再造林项目获得的森林碳信用才可以认证为减排单位,并且依据严格的方法学测量碳净减排量,在此基础上的森林碳信用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测量成本在森林碳汇产权界定成本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Cacho O·J. ,) 。我国对森林碳汇价值的测量局限于森林碳汇项目,产权界定的价值层次较低,界定成本即认证森林碳信用的合法性、真实性与可靠性。利用“政府 - 企业 - 社区”合作模式使得衡量森林碳汇产权价值的成本相对较低。

从产权界定、交易权安排以及市场制度三个层次分析森林碳汇市场的经济绩效,可以得出降低森林碳汇市场形成的制度成本将有利于提高经济绩效。产权界定清晰,保障碳汇产权所有者、交易权主体的利益。提高林地使用权流转,发挥森林碳汇效应的规模经济性。制定有效的森林碳汇抵减碳排放量制度,激励森林碳汇市场形成有效需求。

(一)建立森林碳汇所有权代理人制度

与现行的林地所有权制度保持一致,森林碳汇所有权归属于国家或者集体,但是需要明确所有权代理人的合法性,清晰界定代理人的权能,取得代理人的资格等。森林碳汇所有权代理人应当与国家或者集体拥有森林碳汇所有权的利益保持一致,即能够有效地运用林地资源获得森林碳汇价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森林碳汇产权价值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的目标。森林碳汇所有权人委托代理人生产森林碳汇,需要协调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形成稳定的委托关系。在我国林地资源的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得森林资源的林地使用权人、林木的所有权人趋于一致,森林碳汇所有权代理人可以产生于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林地使用权人与森林碳汇经营权人的博弈均衡中。森林碳汇经营权市场化过程可以加大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谈判力量,森林碳汇经营者与林地承包使用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情况下将使得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森林碳汇使用权的有偿支付制度

中国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研究 篇6

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是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 涉及范围较广。本文主要从市场交易模式、市场交易要素、市场交易机制等方面探讨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构建。

(一) 中国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模式

结合中国国情, 森林碳汇交易应实施“两步走”战略:近期推行自愿市场交易, 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约束市场交易。

1. 自愿市场交易

自愿市场交易是企业或个人从非盈利目标出发自愿进行碳减排交易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行为。参与碳交易的主体由于“自愿”动机聚集在一起, 确定自己的排放额度, 并到碳交易市场购买碳汇。建议目前率先在自愿市场中开展示范交易 (见图1) 。

2. 约束市场交易

约束市场交易受法律和政策约束, 以国家或政府为主导, 参与主体必须参加交易。确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权限, 如果实际排放量小于排放许可量, 该企业可以将剩余排放权在碳排放市场上出售, 获取利润;反之, 需要到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 或者自身通过技术提升路径促进节能减排 (见图2) 。

(二) 中国森林碳汇市场交易要素

交易主体

森林碳汇的供给方主要包括国有林场、集体林场、个体农户以及其它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和其它实体。供给方出售碳汇只是出售其自有或承包林地产生的经过认证的碳汇, 并不涉及相关林权变更。由于适合开展森林碳汇交易的林地多, 较为分散, 碳汇供给方不可能和需求方实施一对一的交易, 建议成立专业的委托代理机构代理广大的碳汇供给方开展森林碳汇交易。该类主体通过参与森林碳汇交易能够获取额外的正向的经济收益。

森林碳汇需求方主要有:一是实施碳排放限额后企业碳排放量超过了定额, 需要购买其它企业减排额或进行森林碳汇交易冲抵额外的排放额;二是响应政府号召参与碳中和、消除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或生产、实现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个人。该类主体主要是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选择自愿购买碳汇。

交易产品

交易产品为林业形成的碳汇单位、及可类比的碳排放额度单位。产品形式是减排或固碳项目形成的碳排放权的“票据化”。借鉴重庆地票的提法, 可以形象称之为“碳票”。“碳票”是碳汇项目 (造林和再造林项目) 所产生的固碳量和工业领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在经过相关部门严格审查后所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碳票”是减排或固碳项目形成的碳排放权的“票据化”, 是以二氧化碳当量为换算标准的碳排放权现货指标。碳排放企业在交易市场获得了现货指标后, 就获得了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指标持有者可以用碳排放额度抵消其自身的超额碳排放, 也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公开出售。

交易价格

“碳票”基准价格的制定是碳交易的关键。基准价的制定可以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建议森林碳汇交易起步阶段可以暂定试行价, 后续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变化以及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逐步成熟动态调整交易价格。

交易中介

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是碳交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其主要作用是审核并认证节能减排或碳汇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减排量经过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认证后, 由政府相关部门发放“碳票”。建议由林业部门和科研院校组建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

一是经纪人主要是寻找合适的碳汇供给方和购买者, 通过为碳汇交易双方提供准确的信息减少碳汇交易成本。此外, 碳汇经纪人通过实施碳汇交易能够为碳汇交易双方提供碳汇交易价格和交易程序, 并且可以提供技术咨询 (于飞天, 2007) ;二是开展碳交易需要银行资金融通、账户资金管理、清算职能等支持。因此, 应积极与银行或清算机构加强联系, 合作开发与碳交易相关的账户开设、资金转账、托管及清算服务等;三是针对森林碳汇保险, 可以设立专门的保险公司, 或在现有保险公司设立火灾保险、干旱或雷电等自然灾害保险、病虫灾害保险等险种。

(三) 中国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机制

交易执行

在交易执行时, 以现有交易所为基础, 建立森林碳汇交易中心, 制定相应的交易规则与交易系统, 执行碳交易。碳交易系统主要包括注册登记、远程交易、即时报价、网上交割、以及核证标准等技术系统, 同时还需建立资金结算系统等。严格交易管理, 在明确生产、交易、计量标准的基础上, 制定市场交易规则, 强化认证管理, 落实第三方核证制度。成立碳交易管理机构, 负责对碳交易全过程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碳交易管理机构指导碳交易的试点示范及推行;在政府科技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碳汇认证监测中心;在政府工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碳排放认证监测中心。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协助区域碳交易管理机构对碳交易进行监督。碳交易所负责对交易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环节进行监督。待条件成熟后可以成立专门的第三方监督机构负责监控和检查。

交易方式

森林碳汇交易可以采取协商转让和挂牌转让等方式, 集中在交易所进行交易。协商转让是指在同一县市同一流域或同一县市同一区域进行交易, 且只有一个符合条件的购买意向需求方, 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 但交易价格不得低于参考价格。挂牌转让分为公开竞标和直接销售。公开竞标是指有两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购买意向需求方, 由交易所组织购买意向需求方公开竞标, 以最高报价为转让价格。直接销售是指只有一个符合条件的购买意向需求方, 可按转让方委托时价格直接销售, 其价格可以在参考基准价格上浮动。

融资机制

开展森林碳汇交易初期需要大量的基础投入, 并且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 因此, 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融资模式。

一是探索成立“碳汇银行”。通过国家控股方式建立符合森林资源特点的信贷模式, 建立对碳汇资源生态保护项目在期限、利率、还款方式上具有扶持性的专门的“碳汇银行”。

二是丰富拓展林业贷款模式。扩大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 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根据目前林地承包户拥有对林地的使用权, 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 把信贷政策与营林补贴政策相结合, 参考国际惯例对整地、造林、苗木和幼林抚育等给予一定比例补贴。针对森林碳汇树木和交易的长周期性特点, 制定相应的贷款方式, 延长贷款期限。同时加大财政专项贴息力度, 减轻林场资金压力 (邱威、姜志德, 2008) 。

三是启动建立森林碳汇发展基金。该基金初始投资由中央专项和地方财政资金组成, 主要投向森林碳汇项目, 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对基金扶持对象进行筛选。通过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科学合理使用森林碳汇发展基金, 从而持续支持森林碳汇发展 (胡品平等, 2007) 。

交易监管

交易监管主要由政府监管部门、碳交易市场管理机构和交易所等组成。政府监管部门主要从宏观层面和政策层面对森林碳汇市场进行监管,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碳源监测标准和监测管理办法, 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碳交易进行管理、调控和监督;碳交易市场监督管理机构是碳交易的执行机构, 通过该机构对森林碳汇进行计量和核定, 以及负责对购买方排碳额度的调配工作;交易所监管是最富有效率的监督组织体系, 主要包括制定交易环节、交割环节、结算环节和违约处理等方面的制度, 协调交易所内各部门的工作。

二、中国森林碳汇交易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实施森林碳汇交易, 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运用政策杠杆“制造”市场。

(一) 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

一是将碳排放纳入总量控制。对工业企业等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进行排放总量的规定, 以确定企业排放量的上限。同时需要对不同企业排放量进行差异化分类, 以确定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排放量上限。

二是实施碳排放许可制度。在对各类企业的最高排放量进行限定后, 必须对企业多排放的温室气体进行处罚, 而且处罚额度必须超过正常排放所缴纳的费用, 由此将会促使企业进行碳交易, 使得他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去寻找较为经济合理的污染物削减办法, 从而推动碳交易顺利运行。

(二) 推行示范碳交易和自愿减排鼓励政策

制定优惠政策对参与示范森林碳汇交易和自愿减排的企业进行扶持, 可优先组织和推荐申报国家节能减排项目的有关专项, 优先获得节能专项资金支持, 以及获得政府组织的中介机构所提供的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咨询服务。对实行自愿减排企业的产品, 认证机构可以对其进行购碳标识。经认证的购碳产品可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并优先纳入政府采购计划和招标计划。

(三) 出台碳排放计量与认证审核政策

一是严格碳源、碳汇计量, 规范和统一碳排放计量方法。依据碳源的IPCC计量方法和碳汇《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计量方法, 综合考虑各地实际, 提出具有创造性和可操作的计量方式。

二是进一步规范审计方法。由发改委牵头组织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审计, 明确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及具体计算系数, 建立碳排放基本数据, 确定减排措施和目标。

(四) 制定碳交易平台政策

一是进出交易平台规定。构建森林碳汇交易平台, 需要对碳交易制定详细的法规, 从初始排污权分配, 到许可证获得、许可证交易、受影响污染源范围、监测要求、超许可排放处罚等, 制定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体系。

二是日常运行维护政策。碳交易平台的日常运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必须对日常运作进行详细规定。可以参照土地交易和产权交易等交易平台的运行规定进行政策制定, 以保证碳交易平台的正常运作。

三是违反交易规则的惩罚条例。对于碳交易平台中可能会出现的违规交易等行为, 必须进行合理的惩罚, 维护森林碳汇交易的正常化, 同时也以此惩治违规交易。

三、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热点的背景下, 国际和国内碳交易市场日益活跃。可以预见, 随着碳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更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将参与到碳市场中来, 未来的碳市场将更加繁荣。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构建是一个创新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在进行碳交易试点示范时, 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市场机构的协同配合。在碳交易过程中, 交易执行、交易管理以及交易监督是一个相互配合协同的过程, 必须落实相关机构的执行。紧跟未来发展趋势, 不断完善碳交易模式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推进碳交易有序发展,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借鉴当前国际碳排放权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易模式, 立足中国国情, 提出了森林碳汇自愿交易模式和约束交易模式, 并从市场交易要素、市场运行模式等方面对森林碳汇市场构建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森林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关键词:碳交易,森林碳汇,市场构建

参考文献

[1]DIXON R K, BROWN S, HOUGHTON RA, et al.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J].Science, 1994, 263:185-190.

[2]于飞天.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构想[J].林业经济, 2007, 6.

[3]邱威, 姜志德.我国森林碳汇市场构建初探[J].世界林业研究, 2008, 3.

对兴宁市森林碳汇建设的思考 篇7

1 兴宁市森林碳汇建设的现状

兴宁市是广东省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示范县,按规划3年完成灭荒任务,4年完成总体任务,实现乡土阔叶树种全覆盖,从而增加森林面积,优化森林结构,达到增加碳汇、提升森林服务功能的目的。据《兴宁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显示,兴宁市规划建设任务4.43万hm2,其中宜林荒山1.08万hm2、疏残林2.31万hm2、低效纯松林0.98万hm2、低效桉树林646.67 hm2;人工造林0.94万hm2,套种补植1.07万hm2,更新改造0.56万hm2,封山育林1.87万hm2。各年度规划建设任务分别为2012年1.49万hm2,其中封山育林0.67万hm2;2013年1.57万hm2,其中封山育林0.67万hm2;2014年1.38万hm2,其中封山育林0.53万hm2。

2012年以来,兴宁市抓紧时机推动项目全面实施,共组织13个丙级资质以上造林施工队、2 600多名专业造林人员上山造林,首期0.31万hm2灭荒任务已基本完成,完成套种补植1 000 hm2,更新改造400 hm2;0.47万hm2封山育林任务已落实。2012年二期建设任务是0.27万hm2,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备耕任务,2012年的种植工作也将与2013年首期工程在同一时期完成。照此计算,今冬明春兴宁市碳汇林建设工程造林将达到0.63万hm2。而2013年首期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为0.37万hm2,工程建设任务的重点是对合水水库库区上游、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沿线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残林进行种植改造,主要种植香樟、藜蒴、山杜英、红椎、枫香等乡土阔叶树种。此外,针对2012年种植的生态景观林带,适时进行补植、抚育,确保成活率。

2 当前森林碳汇建设的形势分析

2.1 森林碳汇建设的重要性

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简而言之,森林碳汇是森林吸收并储存CO2的能力。占陆地总面积1/3的森林植被,其碳储量却占到陆地碳库总量的1/2,森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CO2,减缓了温室效应,因此,森林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影响气候的变化。森林生态系统更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减缓气候变化的2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包括了森林碳汇能力的增加和CO2排放的降低。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的措施包括营林造林、建立农林复合系统、恢复生态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等。同时可以通过生物能源、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以及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等措施减少工业和能源部门温室气体的排放量[1,2]。

就目前而言,森林碳汇是最为经济有效的“碳吸收”手段。当前林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并且不断加快植树造林的步伐,增加森林的碳汇能力。2009年国家明确要求扩大林业信贷扶持政策,并且提出了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4 000万hm2的森林面积和13亿m3的森林蓄积量。

2.2 森林碳汇建设的效益分析

森林碳汇是CO2排放空间的具体载体,森林碳汇创造新的CO2排放空间,产生无形的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蓄积是森林碳汇的载体,因此,森林碳汇资源产权与森林资源产权具有一致性。森林碳汇资源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并且目前表现为愈发稀缺。随着森林碳汇建设的不断发展,更加注重对森林资源进行适当的保护、恢复和更新,从而进一步增加和积累自然资源。森林碳汇资源产业也是完善资源资产管理,协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3,4,5]。

增加森林碳汇是我国确立的重要的增汇措施之一。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是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2011年11月1日,经国家林业局同意,由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仪式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为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颁发了“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平台”铜牌,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林业碳汇。

3 兴宁市森林碳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及建议

3.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增强森林碳汇为目标,以消灭宜林荒山荒地为重点,充分调动兴宁市加快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林业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促进兴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幸福兴宁建设。

3.2 工作思路

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增强森林碳汇,消灭宜林荒山荒地,不断提高林业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促进兴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幸福兴宁建设,兴宁市委、市政府在全力完成《兴宁市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任务完成兴宁市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碳汇建设、景观林带建设和森林围城进城建设)。具体工作要求如下: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市五套班子全部实行挂点联系,保证每个镇有1名市领导挂点,强化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加快造林进度。精心组织专业造林,积极鼓励社会造林,全力推广群众户办、联户办造林。多措并举,保证按时完成造林任务。三是提高管护水平。兴宁市决定,从2013年起对新造碳汇林每133.33 hm2林地聘任1名护林员,工资由财政支付,加强管护力量,做到植树造林与抚育管理并重。四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监管,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使用安全。五是做出示范,为广东省碳汇林备耕工作现场会提供优质示范点,示范点得到广东省林业厅张育文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3.3 加强森林碳汇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森林碳汇的建设,要采取以下几个重要措施:一是逐步完善森林生态的补偿制度。补偿制度的完善需要对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计量和评估,按照“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在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同时,还要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产权机制、价格机制和交易机制。二是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志愿减排。因生产、服务或交易等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有造林增汇减排的社会责任。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碳汇林业科技水平。增加对碳汇林业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生产力和碳汇功能。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推进碳汇林业。通过宣传和普及林业碳汇的相关知识,能够提高社会大众对碳汇林业、碳补偿、气候变化等知识的了解,逐步提高人们的造林固碳意识;促进和鼓励个人及企业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加大森林碳汇知识和政策等的宣传力度,使我国碳汇林业逐步迈向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道路[3,4,5,6]。

摘要:介绍了兴宁市森林碳汇建设的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森林碳汇建设的发展形势,提出了该市森林碳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及建议,以为当地森林碳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碳汇,发展现状,发展形势,对策,广东兴宁

参考文献

[1]李华,陈飞平,曹建华.森林碳汇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3):8-9.

[2]陈瑜.“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于雷.碳汇林业与低碳经济二者关系的浅析[J].防护林科技,2011(3):60,66.

[4]李怒云,杨炎朝,陈叙图.发展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与管理[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1):13-16.

[5]魏殿生.黑龙江省森林碳汇产业现状与对策[N].黑龙江日报,2011-03-04(011)

森林碳汇作用 篇8

国际上对于森林碳汇问题研究和探索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国际科联 (ICUS) 执行的国际生物学计划 (IBP) 开始了全球性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1972年, 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大会正式提出保护环境这一重大问题。同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确定了每年世界环境日问题, 从1972年开始的“只有一个地球”到“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等每年都确定一个环境日主题, 进一步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大意义。人类由于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及大规模的水泥生产以及由于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毁林开荒、森林采伐等人为活动导致大气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环境变化, 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强烈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 (UNFCCC, 1992) 。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UNFCCC第三次缔约方大会 (COP3) 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首次为41个工业化国家 (附件Ⅰ国家) 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限排目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特别是清洁发展机制 (CDM) 发展很快, 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该议定书规定:工业化国家将在2008年到2012年间二氧化碳等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 各参与公约的国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 若某国要增加排放量, 必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配额, 这就是碳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而经营森林是目前已被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项目。清洁发展机制 (CDM) 是《京都议定书》三机制中唯一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机制, 这种机制既能使发达国家以低于国内成本的方式获得减排量, 又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

目前, 各国积极开展化石燃料减排, 但执行难度大。为了应对气候变暖,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 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减排。英国政府成立碳基金, 鼓励商业和公共部门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 并实行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意大利通过强化环保方面有关法律制度, 提高能源、工业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 鼓励低排放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加拿大除了立足国内, 还将从海外购买减排额度。欧洲许多国家和加拿大等国也在本国通过发展森林和在发展中国家购买林地造林来实现减排。近年来, 由世界银行和意大利政府出资550万美元已在我国广西、内蒙古等省区实施了森林碳汇项目。但是, 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需要, 各国化石燃料减排难度大。

现在, 根据《京都议定书》要求,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属于不承担减排义务的“非附件—缔约方”国家, 只需要如实申报排放量。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占整个GDP的3%。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占整个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 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5%, 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已作出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然而, 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 因此, 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一举二得, 既达到减排目的, 又发展了经济。意义非常重大, 加快发展碳汇林业经营, 推动碳汇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是应对国际碳汇事业发展的战略计划, 也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我国粮食安全。

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加快林业发展, 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为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温家宝总理指出, “十二五”时期我国森林蓄积量要增加6亿立方米, 森林覆被率要达到21.66%”。我国森林面积约1.95亿公顷, 森林覆被率20.36%。其中, 天然林面积1.2亿公顷, 人工林保存面积为0.62亿公顷, 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从全球来看, 我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 森林蓄积占世界的3.2%, 人工林面积占全球的28.73%。但我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6.48立方米, 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目前, 我国森林碳储量仅占固碳潜力的44.26%。增大森林覆被率能够大大提高我国森林碳汇能力。2011年3月, 森林覆被率和森林蓄积量作为约束性指标被纳入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国家林业局不久前制定的《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中提出, 2020年中国森林覆被率将达到23%以上。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认为, 如果按照林业规划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被率达到28.4%, 我国的森林碳库可以再增加30亿吨碳汇。

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依赖于国外市场, 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市场, 而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几乎是“零”。此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之一, 但是, 缺乏国内碳交易市场及体系, 主要国际买家不得不到欧洲Blue Next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 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决定权。也一再地延误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出现。但我国近年来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2005年以来, 国家林业局碳汇管理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专家, 开展了中国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优先发展区域选择与评价研究工作。2005年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首个林业“碳汇”项目由国家林业局与意大利环境国土资源部根据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相关规定签署的“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2007年我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云南省腾冲县500hm2的全球第一个通过核查的清洁发展机制下CDM小规模造林再造林项目, 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的建立, 全国各地掀起成立环境交易所的热潮, 中国初步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体系。如2010年4月27日, 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正式开通, 第一个月共成交526例。随着交易系统和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这一平台将具备与国际机构同等的碳交易技术能力。2010年8月, 我国第一个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成立, 鼓励企业捐款造碳汇林。但是, 我国发展碳汇经济还面临许多问题, 如全国还没有统一的碳汇标准;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少;项目涉及范围广, 资金存在缺口, 国际层面上碳买家少;碳汇经营的模式、机制、政策都缺少;国内合作伙伴缺乏主动性, 约束机制没有等等。

二、加快发展我国林业碳汇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和发展森林碳汇的重大意义, 在各种层面上开展林业碳汇知识教育, 不断提高全民族绿色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绿色文明意识。在有条件的大、中院校、职业高中和农村中学开设绿色碳汇经济教育课。各级政府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绿色林业和绿色碳汇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生产者、经营者的森林碳汇意识与技术业务。同时, 开展林业碳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碳汇林业、碳补偿的了解, 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造林固碳意识;促进企业、个人积极参与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造林和森林碳汇经营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同时, 企业应主动低碳生产和购入碳汇, 从而营造一个绿色消费高潮。加大国际碳汇贸易知识培训。向国际碳汇组织和国家积极宣传我国碳汇林业发展情况, 争得国际支持。

(二) 加大可持续管理力度

为了增加我国森林碳汇储备, 对现有森林, 加强可持续性的管理十分必要。保护现有天然林碳库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禁止不可持续的采伐, 预防林火与病虫害, 从而避免其碳汇功能的下降。通过集约化的营林措施, 可以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对于改造低质低效天然林缩短抚育周期, 增加抚育次数加大对中幼林抚育和加强速丰林建设, 可以始终让森林保持较高的固碳能力, 极大发挥碳汇作用。此外, 提高林产品的循环利用效率, 以及使用林产品代替高能耗、高碳密度化石物品和能源, 也可以起到间接增加碳汇的功效。

(三) 加大管理队伍建设力度

逐步建立既符合“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国际通行规则, 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培养一支掌握国内外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与林业碳汇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我国发展绿色碳汇经济应该捕捉国际市场信息, 熟悉国际市场贸易准则, 这需要具有多方面知识的碳汇外贸人才。可在全国农林业院校开设农林业碳汇、企业碳源、林业碳汇经营管理硕士学位教育或专业研究生, 或办国际碳汇贸易及营销班, 提高绿色农林业管理和绿色碳汇营销水平

(四) 形成交易体系

建立健全统一的、灵活的、竞争有序的森林碳汇交易体系。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云南、山西、浙江等省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交易试点, 成立交易中心和绿色基金会, 探索林业发展新机制、拓展林业融资渠道、推动以碳汇为主的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发育。建立全国统一、灵活的、竞争有序的的碳交易中心。重视碳交易所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同欧美碳交易所的交流, 努力实现中国在未来的碳交易金融与欧美同步发展, 积极参与碳交易规则的制定, 提高自身的交易力。

(五) 规范管理

国家应该加大林业碳汇科技、资金的投入, 加强林业碳汇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的研究, 建立健全林业碳汇生产、交易的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量化的、可操作的区域生态评估与考核制度, 积极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六) 加大造林抚育力度

我国尚有0.57亿公顷宜林荒山荒地、0.54亿公顷左右的宜林沙荒地都可用于植树造林。同时, 通过提高现有林地使用率, 利用率。我国森林年均碳汇量将会得到较大提高。通过提高现有森林资源质量增加碳汇。因此, 通过合理调整林分结构, 强化森林经营管理, 能够大大增加现有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

参考文献

[1]发展改革委.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J].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06.04.

[2]贾治邦.论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大作用[EB/OL]国家林业局http://www.forestry.gov.cn/2007.10.12.

森林碳汇作用 篇9

气候问题关乎人类文明延续,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生存安全问题。发展碳汇林业,增加森林碳汇,是国际公认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主要举措之一是开展碳汇造林。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1]。面对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和严峻的国内生态困境,我国党和政府显示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改善气候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构想,促进森林碳汇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与行业标准也纷纷出台。但现实困境是,从潜在森林碳汇供给方微观主体林农视角来看,对森林碳汇的认知度低导致其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建设与交易的意愿和能力受抑。方小林等[2]2012 年的研究显示,高达60. 00% 的样本林农对森林碳汇完全不了解; 宁可等[3]2014 年的研究更表明,86. 20% 的样本农户没有听说过森林碳汇。从森林碳汇需求方企业视角来看,一对一与单个林农分别进行项目建设与交易谈判显然会抬升交易费用,增加交易成本[4]。因此,找出连接森林碳汇潜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中间纽带,发掘将二者有效结合的行为主体,成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关键。农村精英由于具备较雄厚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成为带领组织普通农民积极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建设与交易的重要潜在主体力量。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 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 “优秀人物”[5]。现代精英理论的先驱者帕累托[6]把一个阶级或阶层中最有权力、最有能力或最有声望的一部分人称为精英。他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精英持续更替的历史,衰落的精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兴精英开始崭露头角。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社会异质性,即首先承认在人类社会中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进而肯定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少数人统治、组织、带领、协调多数人现象的普遍存在[4]。精英治理存在的社会基础包括心理需求、组织要求与社会分工[7]; 其合理性体现在成本、效率与秩序的优势上[8]。在中国乡村治理史上,精英治理占据着重要地位。自古以来,中国农村精英就是中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9]。他们的优势体现在3 个方面: 一是自身发展能力较强; 二是占有较多资源; 三是对群体内其他个体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在森林碳汇的相关研究中,已有研究者在森林碳汇与川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研究中指出,运用参与式扶贫方式,构建社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的突破口是组建社区精英团队,注重发挥农村精英在项目宣传、参与、管理、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不但可以有效节省项目成本,而且是森林碳汇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最重要保证[10]。要发挥农村精英对普通农民在森林碳汇项目中的组织带动作用,就必须深入考察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与决策行为,分析其影响因素,因势利导设计激励机制。但是,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目前尚未多见深入分析农村精英在森林碳汇项目中的组织意愿与决策行为的相关文献。

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项目特征、社会资本特征、制度环境特征、精英类别特征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农村精英组织带领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推动森林碳汇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林农增收、社区发展、气候改善、生态繁荣目标提供有益启示。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交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是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交换[11]。根据当代交换理论,农村精英之所以愿意组织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是因为通过组织活动,农村精英可以获得 “最优的价值”,既包括货币化的物质收益,也包括非货币化的人际网络拓展、人际关系优化等社会资本积累。只有农村精英意识到组织行为能够给自身带来 “最优的价值”,他们才愿意发生组织行为,否则不愿意。这也恰好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项目特征、社会资本特征、制度环境特征、精英类别特征将对农村精英的价值判断和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 人口学特征影响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

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个体行为决策与其人口学特征紧密相关,农村精英在作出是否愿意组织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时也受到其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影响。一般而言,男性视野开阔,事业心强,集体意识强,愿意为父老乡亲做事,因此其组织意愿可能比女性更强; 随着年龄增长,人的体能逐渐下降,事业心减退,风险规避意识增强,因此年龄越大的农村精英,其组织意愿可能越弱。

假设2: 人力资本特征影响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

人力资本一般是指以知识、经验、信息等为物质内容,以各类技能和能力为表现形式的,经过投资所得的产物。农村精英的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接受教育、参加培训、投资健康与迁移流动等方式而凝结在农村精英自身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具体而言,农村精英的人力资本由其自身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健康状况、工作经验等内容构成。选取教育水平、是否从事( 过) 林业相关工作、健康状况等3个变量来反映农村精英与森林碳汇项目组织相关的人力资本。一般而言,受教育水平越高、从事( 过) 林业相关工作、身体越健康的农村精英,其组织意愿越强。

假设3: 家庭特征影响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特征对农村精英参与新农村建设、带领村民致富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12,13]。本文选取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人支持力度2 个变量来分析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家庭收入主要源自农业,表明农村精英所在家庭对包括森林碳汇收益在内的农业收入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其组织参与意愿可能也较强; 农村精英组织公共事务离不开家人支持,因此,家人对农村精英组织森林碳汇项目越支持,越能激发其组织意愿。

假设4: 项目特征影响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

项目特征主要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考量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选取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收益认知和对项目建设难易的认知2 个变量进行分析。农村精英之所以愿意带领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建设,是因为项目能够给村民和农村精英带来额外收益,村民可获得货币和物质收益; 农村精英除获得货币和物质收益外,还可拓展与造林实体( 企业) 的社会关系,增强与村民的互信,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因此,对项目收益的认知将影响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认为项目收益越高,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可能越高。森林碳汇项目较一般造林项目的建设难度更大,农村精英对项目建设难易的认知也将影响他们的组织意愿决策。村民是否能够按标准完成项目建设是农村精英决定是否组织项目的重要影响因素,若农村精英认为村民能够按标准完成项目建设,他们将倾向于组织项目建设,否则不愿意组织。

假设5: 社会资本特征影响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

社会资本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一个人的社会资本可以从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3 个维度进行衡量。选取与当地干部的关系、与村民的关系2 个变量来考察农村精英的社会资本。农村精英与当地干部、村民彼此越信任,反映出农村精英越拥有组织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社会资本优势,其组织意愿可能越强。

假设6: 制度环境特征影响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

制度环境是对农村精英组织意愿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背景。农村精英的组织决策往往嵌入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中而非独立存在。选取对国家森林碳汇政策的认知变量来反映与森林碳汇相关的制度环境。农村精英对森林碳汇政策认知度越高,越能感知到现有政策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支持力度,其组织意愿可能越高。

假设7: 精英类别虚拟变量特征影响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

农村精英一般包括农村干部、农村社区德高望重的老者、拥有较高学历的农民、宗族领袖、致富能手等。本文将农村精英划分为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体制内精英主要指农村干部,体制外精英主要包括农村社区德高望重的老者、拥有较高学历的农民、宗族领袖、致富能手等。不同类别的农村精英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因此其组织意愿也可能存在差异。

3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数据来源于本研究课题组组织的调查员2015 年1 月在四川省的入户调查,具体地点在川西北和川西南森林碳汇项目优先发展区,包括青川、平武、北川、茂县、理县、美姑、越西、甘洛、昭觉、雷波等10 县区。四川生态战略地位重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长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对确保流域生态平衡和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但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3. 2%[14]。四川宜林地资源丰富,气候、土壤等立地条件适宜林木生长。因此四川既具有发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必要性,又具备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目前已有多个国际和国内森林碳汇项目在四川试点开展。因此,对四川省农村精英的调研具有典型性。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为确保问卷有效性,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数次预调研并完善了调查问卷,并对调查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共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73 份,问卷有效率为91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实地调研中对农村精英的识别与选取方法,本文采用他人推荐与自我确认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调查员从权力、能力、威望3 个维度向当地村民描述农村精英的属性特征,然后请村民根据描述推荐农村精英人选,最后随机抽取被推荐者进行自我确认后展开调研。有效样本分布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别如表1、表2 所示。

4 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的实证分析

4. 1 实证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假设,选取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项目特征、社会资本特征、制度环境特征、精英类别特征等因素构建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实证模型,模型的函数形式可设定为:

其中,Will为农村精英组织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意愿,当其愿意组织时Will = 1,否则Will =0; demi、hucj、famk、prol、socm、sys12、cae13分别代表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家庭特征、项目特征、社会资本特征、制度环境特征、农村精英类别特征等因素的变量。

4. 2 研究方法

农村精英是否愿意带领组织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属于二元选择变量,适宜选择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pi为被解释变量农村精英愿意组织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的发生概率; i代表第i个农村精英; Xj为被解释变量,包括demi、hucj、famk、prol、socm、sys12、cae13等13 个变量; βj为待估系数。

4. 3 变量设置

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定义与赋值如表3所示。

注: + 、- 、? 分别表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为正、负和不确定

4. 4 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利用Logistic模型的向前逐步回归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10% 的显著性水平为阈值,不显著的变量被逐步剔除,得到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显著

从回归结果看,影响农村精英组织村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意愿的显著性变量包括年龄、是否从事( 过) 林业相关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收益认知、对项目建设的难易认知、与村民的关系、对国家森林碳汇政策的认知、精英类别等。具体分析如下:

人口学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1,表明年龄对农村精英的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但是,与假设不同的是,实证检验表明,并非越年轻的农村精英表现出越强的组织意愿,相反,农村精英的组织意愿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原因可能是,农民对土地一直具有非常复杂的情感,表现出 “离农”、“厌农”与 “恋农”的多重纠结[15],越年轻的农村精英更倾向于 “离农”、“厌农”,年纪越大的农村精英更倾向于 “恋农”,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农村精英的 “乡土情结”和社会心理差异问题;另外,年纪越轻的农村精英更具备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优势,更容易开辟非农事业,因此对森林碳汇项目的组织意愿不高。

人力资本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2,表明从事( 过) 林业相关工作的农村精英,更愿意组织森林碳汇项目; 而教育和健康状况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就农村精英群体特点而言,教育只是他们的相对优势,农村精英的受教育水平依然偏低,均值仅在初中水平,农村精英更加倾向于在 “干中学”,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促进人力资本提升,这也是从事( 过) 林业相关工作变量显著的原因; 健康状况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样本的身体都较为健康,出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无差异。

家庭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3,表明家庭收入主要源自农业的农村精英越愿意组织森林碳汇项目;而家人支持与否并不显著,表明农村精英具有较强的自我决策能力,决策行为较能排除来自家庭的干扰。这也较符合农村精英的群体特点。

项目特征完全验证了假设4,表明农村精英越认知到森林碳汇项目存在额外收益,越愿意组织项目建设; 越认为项目建设复杂困难,其组织意愿越低。

社会资本特征部分验证了假设5,表明与村民的关系越好,彼此信任,农村精英越愿意组织项目建设; 与地方干部的关系变量不显著。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被调查样本很大比例本身就是当地村组干部;另一方面,在森林碳汇项目中农村精英的作用是连接企业与林农的纽带,他们更多考虑自己与这二者的关系。

制度环境特征完全验证了假设6,表明农村精英越感知到国家对森林碳汇事业的扶持鼓励政策,越愿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建设。

精英类别虚拟变量特征完全验证了假设7,表明不同类别的农村精英,其组织意愿不同。其中,体制内精英的组织意愿要显著强于体制外精英。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体制内精英对国家森林碳汇政策的感知度更高; 另一方面,体制内精英更容易利用基层民主选取赋予的权力进行公共动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体制外精英组织公共事务的机会。

5 结论与启示

5. 1 结论

本文基于四川省273 位农村精英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了年龄、是否从事( 过) 林业相关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对森林碳汇项目的收益认知、对项目建设的难易认知、与村民的关系、对国家森林碳汇政策的认知以及不同精英类别是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年龄越大、从事( 过) 林业相关工作、家庭收入主要源自农业、越认为森林碳汇项目能够提供额外收益、越认为项目建设较容易、与村民彼此信任、对国家森林碳汇政策感知度越高的体制内农村精英,越愿意组织普通农民参与森林碳汇项目。

5. 2 启示

5. 2. 1 政策启示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促进农村精英森林碳汇项目组织意愿提升的对策建议:

( 1) 为年轻农村精英投身森林碳汇事业提供制度安排。第一,年轻农村精英不愿意组织森林碳汇项目,与林业弱质的产业性质密切相关,收益低下是根本原因,因此,政府应制定政策,规范森林碳汇交易,遏制企业的买方定价行为,保护农民的森林碳汇项目收益。第二,年轻农村精英不愿意组织森林碳汇项目还与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相关,加强农村灌溉设施、道路交通等与森林碳汇项目建设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社会承担农村医疗、养老、教育进程,有利于把年轻农村精英留在农村,为其组织森林碳汇项目开展等农村经济社会事业贡献力量。第三,年轻农村精英较弱的项目组织意愿还与 “乡土情结”的弱化有关,利用乡村自然生活质量优势,再造年轻农村精英的乡土认知,培育热爱、保护、驻守农村的新时代“乡土情结”有利于提升其项目组织意愿。

( 2) 积极培育体制外精英群体,促进多元农村精英协同发展。以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点扩大乡村治理机制中的精英容纳力,建立健全村庄治理中的体制外精英吸纳和参与机制,避免体制内精英的群体垄断,再造体制外农村精英的政治价值实现空间,以实现体制内外精英合作式治理,促进森林碳汇项目发展[9,16,17]。

( 3) 为农村精英提供森林碳汇项目建设技术指导,降低因不懂技术对农村精英组织意愿造成的心理障碍,提升其组织能力。

( 4) 从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应重点加大森林碳汇政策在农村精英群体中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村精英对普通村民的宣传带动作用。

5. 2. 2 研究不足与启示

森林碳汇作用 篇10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维护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全球植被碳储量的77%左右, 植被不仅本身能够吸收和贮备大量的碳, 而且植物的凋落物混入土壤也成为巨大的碳汇。森林碳汇通过吸收大气中的CO2, 放出O2, 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 降低大气中CO2浓度, 减缓气候变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 是当今全球缓解大气中CO2浓度的重要措施, 森林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决定了林业生产在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沿河县主要森林类型碳汇能力、森林碳汇潜力推算以及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分析, 为沿河县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和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 铜仁地区西北部, 地理位置为东经108°03′49″~108°37′53″, 北纬28°12′45″~29°05′23″, 南北长98.28km, 东西宽53km。地处贵州高原东北边缘斜坡, 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 乌江由南至北流经全境, 将全县分割为西北、东南两大部分, 西北部系大娄山脉, 东南部系武陵山脉。地貌以溶蚀地貌为主, 侵蚀、剥蚀堆积地貌次之, 地貌类型以低中山峡谷、低中山山原、低山沟谷为主。国土总面积2 468.8km2,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3~18℃, 年降水量1 050~1 220cm, 年日照时数1 100~1 400h。极端最高气温42.6℃, 极端最低气温-5.4℃, 无霜期251~317d, ≥10℃的年均积温3 778~5 649℃。林地总面积129 605.61hm2, 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52.5%, 森林面积76 938.52 hm2, 森林覆盖率35.61%, 活立木总蓄积3 219 114.03 m3, 森林蓄积3 166 415.58 m3。

2.2 研究方法

2.2.1 森林碳汇量计算方法

(1) 研究材料的基本数据来源于2005年沿河县第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1], 以有林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主要组成树种, 将沿河县有林地分成7大类森林类型:马尾松 (马尾松、华山松) , 杉木 (杉木、柳杉) , 柏木 (柏木、侧柏) , 杨树, 阔叶 (硬阔、软阔、阔叶混) , 针叶混和针阔混。并分别统计出各类型面积和蓄积。

(2) 森林碳汇量计算方法有碳密度法、碳平衡F-CARBON模型式法等, 但是这些方法基本属于纯自然科学范畴, 计算虽然比较精确, 但同时也比较复杂而繁琐。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角度出发, 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 本研究采用郗婷婷、李顺龙提出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森林蓄积量扩展法[2]。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的基本思路为以森林蓄积 (树干材积) 为计算基础, 通过蓄积扩大系数计算树木 (包括枝丫、树根) 生物量, 然后通过容积密度 (干重系数) 计算生物量干重、再通过含碳率计算其固碳量。这样计算出来以立木为主体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根据树木生物量固碳量与林下植物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树木生物量固碳量与林地固碳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森林全部固碳量。森林全部固碳量计算公式为:

CF=∑ (Si×Ci) +α∑ (Si×Ci) +β∑ (Si×Ci) ,

Ci=Vi×δ×ρ×γ

计算式中Si为第i类森林的面积, Ci为第i类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密度, Vi为第i类森林类型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α为林下植物碳转换系数, β为林地碳转换系数, δ为生物量扩大系数, ρ为容积系数, γ为含碳率。在计算沿河县森林碳汇量过程中, 各种换算系数取IPCC的默认值[3]:森林资源蓄积扩大系数δ, 该系数功能就是将树木为主体的生物蓄积量, 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1.90;含碳率γ, 该系数是为了将生物量干重转换成固碳量的转换系数, 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0.5;容积密度ρ, 该系数是为了将森林全部生物量蓄积转换成干重的换算系数, 国际通用IPCC默认值为0.5;林下植物固碳量换算系数α为0.195, 其作用是根据森林生物量计算林下植物固碳量;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β为1.244, 其作用是根据森林生物量固碳量计算林地固碳量。CO2/C换算系数为3.67, 表示森林固定1t碳相当于吸收大气中的3.67t CO2。

2.2.2 森林碳汇容量及潜力计算方法

根据以上提出的计算思路和方法, 结合沿河县“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目标[4], 到2015年, 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1.38万hm2, 林木总蓄积达到700万m3, 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50%以上;到2020年, 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3.73万hm2, 林木总蓄积达到1 000万m3, 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分别计算沿河县实现目标森林碳汇容量。在此基础上, 通过资源培育及集约经营措施, 提高林地质量, 假设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逐步增长并最终达到100m3/hm2, 分别计算沿河县森林碳汇潜力。

2.2.3 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计算方法

森林碳汇经济价值评价参数主要是指碳汇价格, 其单位是:元/t (碳) 。其计算方法较多, 由于各国计算方法、价值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 其统计方法或模型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目前较常用的计算固定CO2价值的方法有2种, 一种是造林成本法, 它是根据所造林分吸收大气中的CO2与造林的费用之间的关系来推算森林固定CO2的价值;另一种是碳税率法, 环境经济学家们使用瑞典的碳税率。

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不同主要森林类型碳汇经济价值, 本文同时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法和碳税率法进行计算, 将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平均, 得到比较合理的碳汇价格。中国造林成本法按[251.4元/tC]、[260.9元/tC]、[273.3元/tC]和 [305.0元/tC]等4个单价价位, 采用取平均值;国际上通用的瑞典碳税率, 即150美元/tC, 计算碳汇价格, 分别计算出沿河县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价值 (见表1) 和全部森林碳汇经济价值 (见表2) 。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

由表1计算结果, 沿河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总碳汇储量为366.84万t, 固大气中的CO2量为1343.29万t。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之间固定CO2的能力差异很大, 碳储量在2.08~240.14万t。不同的森林类型当中, 马尾松树种的碳储量是最大的, 在整个沿河县森林树种中占了65.53%, 其次是阔叶, 占19.32%。碳储量最大的马尾松树种是碳储量最小的针叶混交林的115倍, 可见, 沿河县各森林类型面积、蓄积分布不均, 同时, 也反映出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在沿河县森林类型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其碳储量之和达到291.93万t, 所占比例之和占沿河县总碳储量的79.58%, 碳汇能力占据着了主导性作用。

3.2 森林碳汇容量与潜力

由表2计算结果, 沿河县现有森林碳汇储量366.84万t, 按“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目标要求, 到2015年和2020年森林碳汇容量分别为810.30万t和1 158.47万t, 森林碳汇潜力分别是543.46万t和791.68万t。如果在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 加强集约经营措施, 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森林碳汇潜力会更加明显, 碳汇潜力可以分别达到684.72万t和1 223.81万t, 分别是现有森林碳汇储量的1.86和3.34倍。

3.3 森林碳汇经济价值

由表3计算结果可知, 各种不同的碳价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沿河县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总价值在100 018.9~374 176.8万元。即造林成本平均值为100 018.9万元, 采用瑞典碳税率计算碳汇价值为374 176.8万元, 两者平均即得到整个沿河县的森林碳汇总价值为237 097.9万元, 所以固定CO2的经济效益可达到870 149.2万元 (1t碳相当于3.67tCO2) 。其中以马尾松树种的经济价值最高, 占了总价值65.54%, 其次是阔叶树, 占19.32%, 这2种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价值占了全县总量的84.86%。这说明了在沿河县的森林生态系统中, 碳汇能力主要体现在马尾松和阔叶两种森林类型。

万元

注:150美元/tC=1 020元/tC, 以现行100美元兑换人民币680元计。

3 结语

(1) 森林类型面积、蓄积分布不均, 碳储量差异明显。沿河县主要森林植被的总碳汇储量为366.84万t。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间固定CO2的能力差异很大, 碳储量在2.08~240.14万t, 这说明由于森林类型面积、蓄积量的不同, 它们的碳汇能力也有所区别。对各森林类型碳汇量的比较得出碳汇能力主要集中在马尾松和阔叶树2种森林类型中, 以马尾松的碳汇储量最大, 在整个沿河县森林树种中占了65.53%, 其次是阔叶, 占19.32%。这说明了沿河县是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森林结构, 其碳汇能力在沿河县森林中占据了主导性作用。

(2) 森林碳汇能力与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密度有关, 森林类型物种、林龄结构等不同, 其碳密度存在不同的差异。碳密度是衡量森林单位面积固碳量, 碳密度大小与森林面积、蓄积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森林林龄结构不同, 单位面积碳密度存在不同的差异, 沿河县森林平均碳密度为19.56tC/hm2, 与我国的森林平均碳密度 (1998年) 44.91tC/hm2[5]要低得多, 反映出森林面积中分布中、幼林龄多, 近、成、过熟林少, 龄组结构不合理。而且中、幼龄林的碳密度又远低于成熟林的碳密度, 现实中、幼龄林所占面积较大及蓄积量低是导致沿河县现存碳贮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森林碳汇能力的潜力有待于挖掘和发挥。

(3) 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集约经营措施, 是提高森林碳汇能力及森林碳汇潜力有效途径。虽然沿河县现有森林碳汇储量仅为366.84万t, 按“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目标要求, 到2015年和2020年森林碳汇潜力分别是543.46万t和791.68万t。若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 加强森林集约经营, 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 碳汇潜力可以分别达到684.72万t和1 223.81万t, 分别是现有森林碳汇储量的1.86和3.34倍, 碳汇潜力巨大。由此可见, 扩大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是实现森林碳汇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 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和合理利用, 也是保证森林碳汇功能的发挥、有效增大碳汇功能的重要工作。

(4) 森林碳汇量所产生的碳汇经济价值, 为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及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可靠依据。根据造林成本法和瑞典碳税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估算, 沿河县森林碳汇总价值为237 097.9万元, 固定CO2的经济效益可达到870 149.2万元。其中以马尾松树种的经济价值最高, 占了总价值的65.54%, 其次是阔叶树, 占19.32%, 这2种森林类型的碳汇经济价值占了全县碳汇总价值的84.86%。它们的经济价值有着巨大的发挥潜力, 可为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

通过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能力及森林碳汇潜力的估算, 不仅对于森林的恢复重建以及保护、管理和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经济效益上讲, 还对林业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造林、再造林项目和森林经营管理活动来缓解大气CO2浓度, 增加随之带来的碳汇经济效益, 为建立碳汇交易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对贫困山区,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出台相应的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 使林农更好地经营和管好林地, 为使森林资源走向未来市场, 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从目前沿河县森林资源林龄结构上看出, 中、幼龄林碳汇量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它们正在逐步发挥其主导作用, 未来沿河县森林碳库也将越来越大, 所创造碳汇经济价值也会随之增加,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R].沿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 2005.

[2]郗婷婷, 李顺龙.黑龙江省森林碳汇潜力分析[J].林业经济, 2006, 12 (6) :519~526.

[3]侯元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4]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十二五”林业生态建设规划[R].沿河: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 2010.

上一篇:无风不起浪下一篇:思品课多媒体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