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的加工利用方法

2024-06-27

绿豆的加工利用方法(通用4篇)

绿豆的加工利用方法 篇1

一、凹圆弧加工方法

在普通车床的车削加工中, 凹圆弧表面的车削通常是采用手工凭经验进行车削的方法来完成, 或者用定型车刀进行车削。前者很难保证加工精度;后者对刀具的要求比较高, 主要是刀具的形状需要与工件的形状完全吻合。对于小批量多规格的生产, 刀具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随着数控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于轴类零件的圆弧形轮廓, 人们采用数控车床对其进行加工, 而使用的刀具为普通外圆车刀,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用这种加工方法加工的凹圆弧形外廓的走刀轨迹很准确, 但其加工的表面位置受到一些限制, 加工的表面只能是第二象限的型面 (车床只能够加工第一、二象限的圆弧型面) , 如果是跨象限的型面就有可能在第一象限内或第二象限内受到刀具后角的干涉而产生废品。

二、实践中凹圆弧表面加工的两种问题

比如, 我们现在要加工以上零件的表面圆弧, 我们按照一般编程方法编程如下 (只有圆弧部分) 。

N100 M03 S800 T0101; (1号刀具为圆弧刀具)

N110 G00 X22 Z-16; (快速接近圆弧起始点)

N120 GO1 X20 Z-16 F200 S500; (进给到圆弧的起始点)

N130 G02 X20 Z-34 I12 K-9: (顺时针加工圆弧)

N140 G01 X22 Z-34; (径向退刀)

1. 采用圆弧车刀加工

加工后的零件凭肉眼看, 圆弧的轮廓类似于所要求的圆弧, 外观很好。但是用卡尺测量不难发现, 加工出来的圆弧并不能满足图纸的设计要求, 圆弧的起点与终点的距离沿Z轴方向总是变大。分析尺寸变大的原因, 发现圆弧刀具与实际工件圆弧面发生了干涉, 从而影响了零件的精度和质量。

2. 采用尖刀刀具加工

我们将圆弧车刀换成尖刀来加工圆弧, 基本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在精度、刀具强度等各方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确实有一些圆弧面完全可以用尖刀刀具来完成。但是, 这种情况是有限制条件的。除了表面粗糙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外, 还有尖刀刀具角度的限制等。故用尖刀刀具加工圆弧时, 圆弧的弧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简单地说, 一些圆弧用尖刀加工必定发生干涉。

三、探究用编程方法解决圆弧刀干涉现象

通过实践我们分析出, 采用了在数控车床上用圆弧车刀对凹圆弧形外廓进行加工, 圆弧车刀加工的工件虽然很漂亮但依然存在干涉问题。下面我就具体阐述用编程的方法解决圆弧车刀的干涉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 (还以上述加工为例) 如图所示, 假设所加工的圆弧半径为R, 圆弧刀具半径为r, 因为刀位点 (这里指刀具的顶点) 总是在刀具圆弧中心轨迹的垂直方向上增大一个r, 故在O点的垂直方向上取一点O', 且OO'距离为r。以O'为圆心, R-r为半径作一圆弧, 我们假设此圆弧就是刀位点的走刀轨迹。可以证明, 刀位点按此圆弧走刀后, 切削出来的零件轮廓就是半径为R的圆弧型面。

证明如下:取刀位点轨迹上的任意一点D, 对应的刀具圆弧中心点为E。∵DE、OO'均为垂直于Z轴的直线∴DE//OO'又DE=OO'=r∴四边形OEDO'为平行四边形∴DO'//EO DO=EO[平行四边形对应边平行且相等) ∴DO'=EO=R-r故我们假设的圆弧完全正确, 所以, 弧ACB与弧A'B'所对应的中心角完全相同, 半径分别为R和R-r。弧ACB就是所需要加工的圆弧型面。3起点与终点的确定从图中可以看出, 刀具圆心起始点在A'点, 终点在B'点, 故刀具的刀位点的起始点、终点分别为M、N。只要计算出它们分别与A、B的位置关系以及O'点的坐标就可以编程了。

在图中有:sin∠AOP=AP/AO=|Xa-XO|/R (Xa、XO为A点和O点的X轴坐标) A'Q=A'Osin∠AOP= (R-r) sin∠AOP= (R-r) |Xa-XO|/R X'O=XOA'Q=XO (R-r) |Xa-XO|/R Xm=Xa-r=XO (R-r) [|Xa-XO|/R]-r cos∠AOP=OP/AO=|Za-ZO|/R (Za、ZO为A点和O点的Z轴坐标) PQ=AA'cos∠AOP=|Za-ZO|/R由此M点的Z轴坐标可以通过A点的坐标与PQ的值计算得到。同理可计算出N点的坐标值。根据以上的计算结果, 就可以编写数控加工程序。

这时选取圆弧刀具半径为3, 根据半径R=15及跨距为18, 可得Xa=44。M、N点的坐标分别为 (18.8, -17.8) 、 (18.8, -32.2) 。最终解决问题程序如下:

N100 M03S800T0202; (2号刀具为所选圆弧刀具)

N110 G00 G90 X21 Z-17.8; (快速进给到指定位置)

N120 G01 X18.8 Z-17.8 F100; (径向进给圆弧起始点)

N130 G02 X18.8 Z-32.2 R12; (加工圆弧)

N140 G01 X21 Z-32.2; (径向退刀)

零件加工完毕后, 经过严格的检验.完全符合设计尺寸要求。经过多次反复加工试验, 所有产品的圆弧都满足要求。

四、总结

通过反复实践, 证明, 利用以上编程的方法可以彻底解决用圆弧刀数控车削凹圆弧的干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圆弧刀具的半径必须小于所要加工圆弧的曲率半径;所要加工的圆弧必须是第一、二象限的圆弧。

利用车床加工孔内键槽新方法 篇2

一、设计思路、使用方法和工装

1. 设计思路。

实践表明, 用铣削法加工槽类工件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不但质量好, 而且效率高。尤其是采用指状铣刀, 可以很方便地在圆铀上加工出常用的A型、C型键槽。但在孔内加工键槽却不能如法炮制, 因为内孔的工作条件要比外圆困难得多, 主要是受狭小的径向空间的限制, 常规的铣削加工机床和刀具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所以只能放弃铣削这一较好的方法, 而改用并不理想的往复切削手段。实际上, 孔内空间虽然相对狭小, 却并不至于直接对铣削加工构成必然障碍。特别是指状铣刀, 其直径与键槽的宽度相等, 一般仅为工件孔径的1/4左右。只要不是特别小的孔, 在把铣刀的长度适当改短后, 完全能在径向空间内容纳并自由进出和旋转, 具备切削运动的最基本条件。而唯一的制约因素是铣刀主运动的动力较难获得和传递, 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由此可知, 如果能抓住这一主要矛盾, 对症下药, 采用有效的传动方式, 处理好铣刀的动力传递路径, 研制出小型化工具, 对于一般直径的内孔, 用指状铣刀来加工孔内键槽不但完全有可能, 而且大有可为, 值得尝试和创新。

基于此, 笔者根据铣削加工原理, 经过反复探索、多次试验, 终于成功地设计出了一种结构较为合理的小型简易铣削动力头, 作为专用工具装在车床上使用。其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

注:1为主轴, 2为工件, 3为指状铣刀, 4为传动齿轮, 5为大带轮, 6为刀杆, 7为同步带, 8为刀架, 9为中拖板, 10为小带轮, 11为调速电机, 12为小拖板

2. 使用方法。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工件2用三爪卡盘夹持, 经找正后将车床变速手柄拨至空挡, 并设法将车床主轴可靠地锁定。

3. 工装。

小型简易铣削动力头通过刀杆6紧固在车床的刀架8上, 安装时首先需要仔细调整好指状铣刀3的中心高度, 使铣刀的回转轴线与工件的轴线垂直且相交, 以保证键槽的对称度。接着, 利用中拖板9调整好铣刀的切削深度, 然后开动调速电机11。动力经小带轮10、大带轮5和同步带7减速后, 通过传动齿轮4 (可有多个串联组成) 将转矩传递给铣刀, 使其旋转, 从而形成切削主运动。铣刀的进绐运动可由小拖板12手动实现, 也可用车床的大拖板带动机动进给 (此时需特别注意使车床主轴处于空挡位置) 。显而易见, 至此已全部满足了铣削所需的基本要素, 因此, 可以轻松自如地加工出键槽来。用本法加工的键槽尺寸精度需要由铣刀保证, 形位公差则由机床来保证。实践中一般能达IT8~IT1O级精度, 表面粗糙度Ra=32~l2.5m, 这能够满足大多数的使用要求。

二、使用要点及注意事项

1.铣削动力头的刀杆为悬臂结构, 切削时受力较大, 但有效截面却较小, 故应用较好的材料, 并辅以适当的热处理。建议采用45钢或40Cr调质处理, 同时尽量采用整体式结构, 以保证其强度和刚度。

2.传动齿轮的数量视键槽长度而定。为使传动平稳和降低噪音, 最好采用斜齿轮, 模数应尽可能取得大些, 一般不要小于l2mm。并且, 在齿轮上面设置防罩, 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3.铣刀应及时磨刃, 保持锋利。加工时进给量宜小, 一般不大于0.10mm/r。切削速度应适当, 一般取5~8m/min左右, 可通过调速电机仔细调整。对较深的键槽宜采用多次走刀的方式来完成。

4.采用小拖板手动进给时, 应预先调整好与主轴的平行度, 防止键槽底部出现不应有的斜度, 影响加工质量 (需要有斜度时除外) 。

5.加工时, 车床主轴的锁定要可靠, 彻底消除不利间隙, 防止主轴产生径向游动和轴向窜动, 以免引起振动, 影响加工质量。当采用大拖板机动进给时, 必须保持车床主轴处于空挡位置, 最好增设一互锁装置, 以确保安全。

6.本方法成功与否与工件的孔径大小密切相关。孔径越大, 把握越大;孔径过小, 则难以实施。考虑到刀杆、齿轮、轴承等传动零件的强度和刚度, 本加工方法不适合孔径小于30mm的场合。

应用化学在绿豆饮品加工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应用化学,绿豆饮品,应用

一、绿豆中膳食纤维的组成分析

绿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从成分上来看非常适合做饮料。传统的绿豆汤是消暑解暑的理想饮品,正是由于绿豆汤的独特功效,我们有必要对绿豆实现深加工,利用绿豆的特性,加工出适合百姓需要的,便于储存的绿豆饮品。从目前来看,将绿豆制成速溶固体饮料和全绿豆仿乳饮料是理想的选择。

对于绿豆来讲,通过对绿豆进行成分分析实验发现,其中膳食纤维含量占到了12.62%,适于做饮品的原料。并且绿豆膳食纤维中含有具有水溶特性的非消化性多糖、不容于水的非纤维素多糖,此外还有纤维素和木糖素等利于人体消化的成分。通过实验测定,这几种物质的含量分别为0.8473%、6.272%、4.361%和1.143%。除了绿豆之外,在绿豆皮中也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膳食纤维甚至达到了64.56%。所以我们在对绿豆进行加工的时候,要将绿豆皮作为提取膳食纤维的重要物质,并从中提取非消化性多糖、非纤维素多糖,纤维素和木糖素等。

二、分步酶法水解对绿豆成分的影响

利用分步酶法水解对绿豆进行水解和加工的过程中,会对绿豆成分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绿豆饮品加工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保证绿豆能够速溶或者成乳,还要保证绿豆饮品的口味达到清新香甜的目标,所以,我们要对分步酶法水解对绿豆成分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

要想获得分步酶法水解对绿豆成分的影响,我们就要通过试验的方式测定绿豆成分。具体方法为:首先确定分步酶法水解的蛋白酶,通常在实验中我们选用α-耐高温淀粉酶作为水解酶,其次,我们要保证加酶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通常在对绿豆的分布酶法水解中,加酶量选在0.5%,酶解温度保持在98℃,整个酶解时间应保持在3小时以内。再次,经过分步酶法水解之后,我们可以获得酸性的绿豆与水的混合物,并能对其中的淀粉进行有效回收。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分析分步酶法水解对绿豆成分的影响,还要根据口味的需要,保持绿豆饮品的甜味和芳香气味,提高口感。

三、绿豆分步酶解法中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分析

我们在研究绿豆饮品的过程中,不但要保持绿豆的原始成分,还要保证其微量元素不被破坏,从而维持绿豆的营养特性,使绿豆饮品具有独特口味的同时,又能拥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在绿豆分步酶法中要对微量元素的变化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要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对绿豆分步酶解法中微量元素的变化进行分析主要依靠试验方法确定,从目前试验结果来看,在分步酶解法中利用酶解技术可以实现对绿豆的Se、Cu、Zn、Mn、Fe等微量元素的测定和提取。试验表明,酶解技术中可以实现对这几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提取,提取效率可以达到97.79%、68.84%、51.84%、63.97%和30.40%,提取效率很高。与酶解法相比,普通的水煮对微量元素的破坏比较严重,能够提取到的微量元素的提取效率只能达到19.26%、36.22%、17.58%、7.85%和22.99%,差距明显。所以,利用分步酶解法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绿豆中的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四、绿豆速溶固体饮料和全绿豆仿乳饮料的制备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利用分步酶解法可以有效保护绿豆营养成分,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绿豆微量元素的提取量,使绿豆饮品的营养更加丰富,能够有效锁住绿豆本身的成分。通过分步酶解法试验可知,分步酶解法在绿豆饮品的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但能够对绿豆中各种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还可以对绿豆中的营养成本进行保护,所以,我们在绿豆饮品的制备中,应选择分步酶解法作为重要的方法。

利用分步酶解法,能够将绿豆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进行酶解,将其中的营养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保证提取效率达到要求。同时,将绿豆中的营养成分按照所需要的比例进行混合,在保证营养成分不变的前提下,加入一定比例的香料,保证绿豆饮品的口感能够清新、香甜。混合之后,经过干燥及混合工序,制成所需的速溶固体或者液态仿乳饮料,至此,完成绿豆速溶固体饮料和全绿豆仿乳饮料的制备。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绿豆饮品加工过程中,分步酶解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进行分步酶解法试验我们了解到,分步酶解法不但能够锁住绿豆中的营养成分,还能够提高绿豆中微量元素的提取效率,保证绿豆饮品中尽可能保持绿豆的原汁原味。从目前饮料工业来看,应用化学的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提高了饮料的生产效率,还保持了原料的营养成分,减少了添加剂,保证了饮料的口味和营养都能符合消费者要求。相信在未来应用化学在绿豆饮品加工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秀霞;徐国念;万端极;;复合植物酶在棉籽蛋白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2]张悦;张锋;;牛蒡中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年03期

[3]刘锐;刘素银;;红枣发酵酒的生产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绿豆的加工利用方法 篇4

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对高精度机械加工设备的需求也逐年上升,进口机械加工设备以其精密的加工质量、较低的价格,成为国内厂家的进口首选。以广东地区为例,2010年进口机械加工设备数量就达到了9 000批次[1]。而进口旧设备由于零部件老化磨损等原因,其机械电气安全性能也良莠不齐,容易出现危害使用者人身安全、损害厂家财产的事故。因此,必须加强针对进口机械加工设备的机械电气安全检测,保护国内厂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加工设备的特殊性,检测工作必须在设备安装现场进行,也成为了限制快速开展旧加工设备检测的一个瓶颈。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B 5226.1—2008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利用车载检测系统,快速开展检测的方法。在利用车载检测系统检测的基础上,总结了现场检测时常见的几种不符合情况,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1 检测方法

车载检测系统以检测车为基础,检测车经过特殊改造,配备了逆变电源、UPS、检测操作台、独立空调等设备,能适应各种情况下的检测需要。根据标准第18章检验的要求,在检测车内部配置接地电阻仪、耐压仪、示波器、绝缘电阻仪、万用表等检测设备[2]。使用车载检测系统的优点在于:①快速机动地响应各类检测要求,无论是口岸还是工厂,不再受检测场地限制,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②根据检测要求不同,灵活配置车内检测设备,例如在进行注塑机检测时,可以配置锁模力测量系统,进行加工中心检测时,配置激光干涉仪等[3]。避免了以往携带仪器造成的不便,也有效解决了以往多以目视化检查为主的问题。车载检测系统结构见图1。

2 检测要点

通过对标准的研究,结合使用车载检测系统,有效地开展了针对进口机械加工设备的检测,并总结了以下几点常见的不符合标准的情况。

2.1不符合标准第6章的情况

标准第6章主要针对电击防护,也是最容易导致人员伤害的问题之一。目前多数设备均采用外壳作为防护,根据标准6.2.2的规定,带电部件应安装在符合相关技术要求的外壳内,直接接触的最低防护等级为IP2X或IPXXB。只有在下列的一种条件下才允许开启外壳:①应使用钥匙或工具开启外壳;②开启外壳之前先切断其内部的带电部件;③只有当所有带电部件直接接触的防护等级至少为IP2X或IPXXB时,才允许不用钥匙或工具盒不切断带电部件去开启外壳。用遮拦提供这种防护条件时,要求使用工具才能拆除遮拦,或拆除遮拦时所有被防护的带电部分能自动断电[4]。即设备如果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属于满足标准要求的防护,但在实际情况中,有很大部分的设备不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如图2、图3所示,该设备电柜门不需使用钥匙或工具即能开启(图2),开启柜门后内部带电部件没有断电,且带电部件直接接触的防护等级也不满足IP2X或IPXXB(图3)。

注:本文中所用图片均选自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1年进口机械设备专项检测报告。

2.3不符合标准第13章的情况

标准第13章配线技术是目前检测中最容易发现不符合项目的章节,主要集中在:

①13.2.2条规定保护导线的标识应依靠形状、位置、标记或颜色使保护导线容易识别,当只采用色标时,应在导线全长上采用黄/绿双色组合。保护导线的色标是绝对专用的[4]。实际情况中,由于许多进口设备在制造过程中可能依照了当地的要求,保护导线的色标没有使用黄/绿双色组合,见图4所示。

②13.4.3条规定导线和机械的移动部件连接时,不应发生干涉的情况,如果移动电缆靠近运动部件,则应采取措施使运动部件和电缆之间至少应保持25 mm距离。如果做不到,则应在二者之间安设遮拦[5]。如果导线和机械移动部件长期摩擦,容易使绝缘磨损老化并逐步失效,产生漏电的危害,影响设备使用,危及操作人员生命。图5所示为导线与移动部件发生干涉的情况。

③另外,进口旧设备还易发生电柜内导线未固定,电柜外导线未敷入套管,导线老化、绝缘破损等问题,需要检测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特别注意。

2.4不符合标准第18章的情况

标准第18章检验涉及到几个设备性能的测试,包括绝缘电阻、接地电阻、残余电压、电气强度、设备功能、重复功能等。在电气强度测试时,应特别注意要断开不适宜经受试验电压的元件和器件,避免造成上述元件的损坏,影响设备正常使用。

在实际检测中,使用时间较长的旧设备容易出现残余电压超标的情况。标准规定电源切断后,任何残余电压高于60 V的带电部分,都应在5 s之内放电到60 V或60 V以下,只要这种放电速率不妨碍电气设备的正常功能[5]。旧设备由于其导线的老化,可能存在漏电的情况,例如某工厂进口一台2003年制造的数控冲床,经测试其残余电压达到71 V,超过标准规定值。另外,如果设备采用两个或以上的电源供电,在测试残余电压前也要清晰识别,并切断所有电源来进行测试,避免出现错误结果。

3 总结

通过对GB 5226.1—2008的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于进口机械加工设备的检测方法,并投入实际运用,在实际检测中,不断发现机械加工设备存在的不符合情况,并总结经验,为进出口监管部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利于相关部门改进检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同时也为机械设备进出口企业提供了设备信息,便于在进口设备时有所取舍,在进口设备的同时,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进口设备的优点,也能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保护国内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要:随着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进口机械加工设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严格控制进口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以及质量问题,是目前进出口监管部门面临的一大问题。通过基于GB 5226.1—2008的针对进口机械加工设备的实际检测,提出了在实施检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相关部门改进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效率,迅速发现问题,改善检测质量。

关键词:GB5226.1—2008,车载系统,机械加工设备

参考文献

[1]裴晓波,武政.建设国家级机械装备重点实验室项目可行性报告.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重点实验室建设报告,2009

[2]刘建瓴,洪晓斌,刘桂雄,等.机械装备车载远程检测系统设备.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1:7799—7801

[3]刘欣,刘海龙,方加宝.军用工程机械远程监控系统的车载状态监测模块设计.工程机械,2007;38(7):1—4

[4] GB 5226.1—2008机械电气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

上一篇:肾病水肿下一篇:心理健康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