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场合

2024-11-29

应用场合(精选9篇)

应用场合 篇1

STM32103F系列是ST公司采用高性能的32位ARM CortexM3内核, 主要面向工业控制领域推出的微控制器芯片。通用定时器有以下几种工作模式:计数器模式、输入捕获模式、输出比较模式、PWM模式、单脉冲模式、编码器接口模式。其中, 编码器接口模式是一种有别于其他通用ARM控制器以及DSP控制器的特有模式, 此模式可以用来反馈马达的实时转子位置, 测量马达的转速, 也可以反馈光栅尺的实时位置, 测量光栅头的移动速度, 在工业控制场合, 尤其是需要精确定位的压机、机床等使用场合, 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

光栅尺位移传感器 (简称光栅尺) , 是利用光栅的光学原理工作的测量反馈装置。光栅尺位移传感器经常应用于机床与现在加工中心以及测量仪器等方面, 可用作直线位移或者角位移的检测。其测量输出的信号为数字脉冲, 具有检测范围大, 检测精度高, 响应速度快的特点。例如, 在数控机床中常用于对刀具和工件的坐标进行检测, 来观察和跟踪走刀误差, 以起到一个补偿刀具的运动误差的作用。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光栅尺只是一个反馈装置, 它可以将位移量和位移方向通过脉冲信号输出的方式反馈出来, 但它不能直接显示出来, 它还需要一个显示装置, 比如通过CPLD来识别, 或者本文中的微控制器STM32103F来识别。光栅尺的输出信号为相位角相差90°的两路方波信号, 如果A路超前B路90°, 表示光栅尺在正向移动, 反之, A路落后B路90°, 表示反向移动。这两路方波信号都为差分信号, 需要经过差分输入芯片, 比如TI的MC3486, 转化为TTL电平的方波之后, 才能进定时器的输入引脚。此例中接入的是TIM3-CH1和TIM3-CH2两个引脚。

海德汉LS1378C为增量式直线光栅尺, 量程220mm, 信号周期1 um, 即一个方波对应1 um, 经后续电子设备进行4分频之后测量步距为0.25um。直观来说, STM32103F识别到一个周期的方波脉冲, 计数器增长4次, 表示光栅尺移动了1um。

此例中, 定时器Timer3配置成编码器接口模式, 提供传感器当前实时位置的信息。另外再开一个定时器Timer2, 配置成10ms的定时工作模式, 读取10ms之内的位置之差, 即可获得动态的信息, 比如速度、加速度。

这个算法思想的前提, 也就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是10ms内定时器3计数器不溢出, 因为定时器为16位, 最大可计数的范围为65535, 如何保证10ms内实际增长的计数不超过这一最大值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 比如已知光栅尺连接的机械运动部件的最大速度不可能超过1m/s, 那么10ms内走的位移量为10mm, 10mm/0.25um=40000次计数, 40000小于65536, 所以这一算法的前提成立。如果运动部件的实际运动速度可能更快, 那么把10ms定位改为5ms即可, 以此类推, 但定时间隔不可无限制缩小, 以免加重CPU负荷。

首先, 初始化定时器Timer3为编码器模式, 同时在TI1和TI2边沿计数, PA口的6 脚和7脚设置为浮空输入, 用来连接编码器输入信号, 定时器3计数周期Period设置为65535, 预分频数设置为零 (不分频) 。

接着, Timer2配置为10ms的定时, 计数周期Period设置为2000, 预分频数设置为360, 向下计数模式。

下面是编码器读取方法, 在每次1 0 ms定时调用此段:

#define MAX_COUNT30000//10ms 内 不可能超过的计数器最大值

#define EN-CODER_TIM_PE-RIOD 65535//定 时器 的 period 值 ,最好 比 MAX_COUNT要大

int16_tspeed_max = 0; //全局变量,统计瞬时速度最大值,需要在每次重新测量之前清零

int32_t cur-rentCount = 0; //全局变量, 计数器实时值, 有正负, 总量程220mm对应88万个计数, 1um对应4个计数

currentCount除以4000, 即为光栅尺当前位置, 单位为mm;

speed_max为最大瞬时速度, 单位为mm/s。

结束语

在实际的项目使用中, 如果光栅尺移动速度过快, 超过了硬件反应速度, 可能导致脉冲丢失, 显示出一个错误的位移量, 这种错误是不可接受的。为了避免超过光栅尺及硬件电路的极限处理能力, 我们通过试验测出这一极限速度, 并告知用户, 用户可采用其他机械辅助的方法限制运动速度, 在极限速度与生产效率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使光栅尺工作在正常状态。如果实际生产中的最大瞬时移动速度超过这一限制,将发出报警以示提醒。

参考文献

[1]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基于Cortex-M3内核和STM32F103微控制器的系统设计与开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5.

应用场合 篇2

-i will be coming to that point in a minute.-thats a tricky question.-we will go into details later.but just to give you an idea of...-i am afraid theres no easy answer to that one...-yes, thats a very good point.-perhaps we could leave that point until the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

-i think i said that i would answer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the presentation---perhaps you wouldnt mind waiting until then.-i think we have time for just one more question

欢迎听众(正式)

-welcome to our company

-i am pleased to be able to welcome you to our company...-id like to thank you for coming.-may i take this opportunity of thanking you for coming

欢迎听众(非正式)

-im glad you could all get here...-im glad to see so many people here.-its great to be back here.-hello again everybody.thank you for being on time/making the effort to come today.-welcome to x part ii.受邀请在会议上致词

-i am delighted/pleased/gla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of making this presentation...-i am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id like to thank you for inviting/asking me/giving me the chance t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its my pleasant duty today to...-ive been asked to...告知演讲的话题

-the subject of my presentation is...-i shall be speaking today about...-my presentation concerns...-todays topic is...-today we are here to give a presentation on...-today we are here to talk about...before we start, id like you meet my team members...-a brief look at todays agenda...(告诉听众所讲内容的先后顺序)

-before we start our presentation, lets take a brief look at the agenda...-i shall be offering a brief analysis of...-the main area that i intend to cover in this presentation is...-take a moment and think of...-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 to tell you about...告诉听众发言的长度

-during the next ten minutes, i shall...-i shall be speaking for about ten minutes...-my presentation will last for about ten minutes...-i wont take up more than ten minutes of your time...-i dont intend to speak for longer than ten minutes...-i know that time is short, so i intend to keep this brief

会议场合的肢体语言 篇3

首先在衣着上不要穿看上去夸张的服装和令人分心的装束, 如围着一条长披肩, 或经常需要用手梳弄你总是垂到脸上的头发等来分散听众们的注意力。

在肢体语言上, 需要注意下面所提到的内容。

你必须在非正式的交际场合中运用与正式场合中完全不

座谈会

座谈会是每位发言人轮流就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发言者之间没有交流, 与听众之间也没有交流, 它只是单纯地就某一主题发表一系列的演讲。

专题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指为处理专门问题或特殊分配任务而进行的小组会议, 与会者就某一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分享知识、技能和对问题的看法。

同的手势、举止和声音来鼓励别人。你的提议会引起人

画们的讨论, 因此你仍需注意自/冯己的姿势。不要死板地站在那里,

最好能环场漫步, 伸出你的手来邀请某人做特别的演说, 轻松恰当地拍拍别人的肩膀或臂, 以示友好。始终坐在某处听别人的讲话, 那么你

很快就会成为听众的一部分。当别人演说时, 作为一个积极认真的听众, 你必须始终注视着讲话者, 好像他们的讲话内容非常有用可取的, 即便事实上并非如此。增强别人阐述意见的勇气, 并加以记录。反复强调与会者所提出的要点, 当你同意演说者的意见是你就点点头;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 你应该把它放在心里而不应该将它表面化;要始终给别人驳斥相反意见的机会而不是总是去反驳别人、提出自己的新看法。

主持非正式会议的能力对建立你的声望和搞好与你的同事、部下以及上级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你应当寻求一种方法, 让与会的每个人即便是在维持主持人的声誉时也对你的这种参与感到愉快、心情舒畅。

座谈小组

座谈小组的英文单词是“panel”, 其中p的意思为”同等的人”。也就是说, 发言人和与会者在座谈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自由交流, 期间没有任何听众参与。

讲座

社交场合交流技巧 篇4

口才与人生的重要关系几乎已被所有的人所肯定。切实地说,有了才干没有口才,也许能获得成功;但既有才干,又有口才的人成功的概率一定会更高。因为许多机遇的把握都需要通过口才来赢得。

演讲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费城的大街上,常踯躅着一个失业的英国青年,不论是清晨或者夜晚,他总是惹人注目地经过,据他自己说是想找一个职业!有一天,他突然闯进了该城著名巨贾鲍尔·吉勃斯先生的写字间,请求主人牺牲一分钟时间接见他,听他讲一两句话。这位陌生的怪客,真使吉勃斯先生感到惊奇,因为他外表太刺目了,衣服已经破旧,满身表现出一种极度穷困的窘态,但精神倒是非常饱满。也许是好奇,或者是怜悯吧,吉勃斯先生竟答应与他一谈。原想与他只谈一两句话,可是说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停止。结果呢,吉勃斯先生立刻打电话给狄诺公司的费城经理泰勒先生,这位著名金融家泰勒氏,邀请陌生怪客去进午餐,并给予他一个极优越的职务!

您觉得稀奇吗?这么一个穷途落魄的青年,竟能在半天之内,获得如此美满的结局,他的成功秘诀,你不难猜想吧。口才的美妙效应的确如此。也许有人以为有了才干,即使没有口才,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但毫无疑问地说,两个具备同样才干的人,如果这个人说话笨拙,口才逊于对方,那么无论是在求职上还是在提拔升迁中,欲与对方竞争是很难取胜的。因为良好的口才,既可以完美自然地展现自己,也能赢得他人的欣赏与关注。

据说有一个人对商业广告极有研究,曾在无机会的处境创造机会。他以求职的目的去拜访一个大公司的经理。会面以后他始终没有把谋职的意思说出,他只和经理聊天,在巧妙的谈话中尽量把广告对于商业的重要和其运用方法说出。他举出了许多有力的例证,以犀利的词锋引起了经理的兴趣。结果没说谋职,反而经理主动请他替公司试办设计广告事务。他的目的达到了。

无数事实证明,具备口才的人,成功的希望更多!因为从你的言语谈吐之间,你的才干才可以得以充分地表露,从而使对方深深地了解你,并且信任你。

少年智说楚霸王

“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道出了口才的重要作用。的确,在两军对峙,剑拔弩张之际,口才可以平息干戈;在大难临头,情况危急之时,口才可以化险为夷。下面便是少年智说楚霸王的精典案例。

楚霸王项羽是个杀人魔王,每攻占一城必将全城百姓屠杀干净。魏相彭越联汉抗楚,连夺楚国十七城,恼得项羽眼冒金星,亲率大军攻破彭越占据的外黄城。项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岁以上男子集结城东,准备全部活埋。号令一出,全城哭天号地,哭声中竟有一小儿去楚营求见项羽。项羽听说小儿求见,倒也惊异,问他:“看你小小年纪,也敢来见我吗?”小儿说:“大王是人民的父母,小臣就是大王的赤子,儿子见父母,有什么不敢呢?”

项羽听了,觉得合情合理,但又威胁道:“如果我坑死人民,即使无益,也不见得有害。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说不出,连你也要活埋。”

儿童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部兵特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作内应才紧闭城门。而后,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如果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不察民情,反而要坑死壮丁,外黄城以东还有十几城,听说此事谁还敢迎降。反正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越必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阻。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这就叫做有害无益。”

本来项羽当时就约定好了半月回去,此时已过了几天。如果前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儿童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黄金送给儿童。

古代常用“三寸不烂之舌”形容口才的高超及富有魅力,口才的绝妙作用确实难以比拟。一个小孩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杀人不眨眼的西楚霸王,挽救了外黄城数万人的生命,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合情合理的分析。从这里我们更可以体会到“三寸之舌胜于百万之师”的道理了!

精要提示

口才就是这样奇妙而非凡,你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举手投足之间,可以令风云变幻,这就是口才的特有魅力及其非凡的作用。

一张嘴威力无比

战争中军事力量的强弱当然是极其重要的条件,但不可置疑的是高超的话术,能够攻心于人,挫其锐志,震慑对方。因此它是一把无形而又威力无比的利器。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位卓越的说话大师。

《三国演义》中便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诸葛亮率师北伐,在渭河边与魏国大都督曹真的大军相遇。曹军中有一位素以舌辩著称的司徒王朗。他自请上前线作说辞,劝降诸葛亮。在两军对峙的阵前,王朗摇唇鼓舌,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满以为诸葛亮听了这一席话,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想,诸葛亮随机应变,在言明自己北伐之因,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话锋一转,直指王朗:“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军受挫,军无斗志而致大败。对此,后人有诗赞诸葛亮说:“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尽管这是经过加工的文人之作,但以言制胜,可见一斑。战争是政治的直接表现,战场上,敌对双方都以挫败对方为目的。双方军事力量的强弱当然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不可置疑的是高超的话术,也是一把威力无比的无形利器。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在军事争战中,善于用兵的将帅,是可以不靠双方刀兵相交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谋划进攻,就是以谋取胜。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好中之好的谋略。而高超的话术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社会迅猛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口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无论你从事何种行业,角逐于何种领域,高超的话术都是你打开胜利之门,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资本。

求同存异占尽主动

口才的艺术难能可贵,口才的力量不可估量。善于驾驭语言的高手,往往简明的几句话,就足以拨动听众的心弦,使紧张的氛围得以松弛,使不利的形势得以扭转。

199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上,伊拉克代表团团长贾马利大肆诬蔑共产主义,一些国家则直接攻击中国搞渗透和颠覆活动。会议宗旨一下被扭转。轮到周恩来发言时,他丢开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针对现状开始即兴发言,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既表明了立场又扭转了气氛。接着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信仰共产主义,但并不要求别国也信仰,中国是为求同而来不是求异而来,我们中国完全有求同的基础。他态度真诚,口气温和,几句话便吸引住了听众,使大家纷纷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在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后,提高声音说:“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让我们亚非国家团结起来,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努力吧!”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为中美联合公报的产生,周恩来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进行了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的较量。在原则问题上,他毫厘不让;在枝节问题上,他主动协商,从北京谈到上海,最终在尼克松上飞机回国的前一刻达成共识。基辛格后来回忆周恩来时,还特别提到:他是我所遇到的最善于言辞的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无端惹祸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良言美语都是令别人愉快,并能使自己摆脱窘境的一种绝妙的方法。其功效足以让蛮横无阻者退让三分。

比如《南亭笔记》中有一则民女巧对彭宫保的故事:清朝末年,有一次,权重势盛的彭宫保老爷路过一条偏僻小巷,一个女子正用竹竿在高台上晾衣服,一失手竹竿坠落下来,正好击中彭宫保的头。彭大怒,厉声斥骂。那女子一看,原来是彭老爷,内心十分窘怕,慌乱中她急中生智,说道:“你这幅强调像是行伍里的人,所以这样蛮横无礼。你可知道彭宫保就在这里!他清廉正直。假如我去告诉他老人家,怕要砍了你的脑袋呢!”彭听后,转怒为喜,心平气和地走了。

这位聪明的女子明知面对的是彭宫保,却假装不知,迂回赞美彭宫保,既避了直言赞美的恭维之嫌,又使自己得到解脱,化险为夷。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古往今来,和气待人,和颜悦色,被视为一种美德。《礼记·仪礼·少仪》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指恭敬,“皇皇”指正大。汉代刘向在《说苑》中云:“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社会发展到今天,语言美已成为做人的基本要求。

所谓美言,从形式上看,应该理解为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委婉;从内容上看,则要求学会赞美别人。人,总是喜欢被赞美的,无论是呀呀学语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翁,因为人任何时候都有一种被人肯定、被人赞美的强烈愿望,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点。马克·吐温说:“我能为一句赞美之词而不吃东西。”

精要提示

良言赞美,人人都会,但要说得恰到好处,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人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准、聪明才智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素质。所以,学会赞美别人,就需要从多方面提高。

1: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表现,赞美别人一定要出自内心,诚心诚意。那种与事实相反,或者无中生有的赞美,可能会使别人听得倒胃口。

2:要学会遣词用句,并赋予感情色彩

恰如其分和充满感情的赞美语言,往往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赞美别人,宜多用尊敬和礼貌用语,以表示尊重对方的感情和人格;要避免使用粗鲁、生硬甚至污秽的词语。

3: 要善于观察,使赞美符合实际,言之有物

不同场合的插花布置探讨 篇5

1.1 区域划分

因参展单位众多, 若无指定场所和地段, 不但给布展造成混乱, 而且参观者也难觅自己钟爱的参观内容。

1.2 空间补白

展馆留一定的空间是需要的, 但对于空中、墙面等处可利用的场所放弃是一种浪费, 或者说是一种不够到位的布置。

2 宾馆大堂的插花布置

原则上要求布置在大堂中央、几架和花器上;造型以规则的几何图形为主, 常见的有圆形、半圆形;花材新鲜、色彩丰富、花朵大而艳丽;体量较大且可四面观的西方式插花。若大堂是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来装潢布置的。则插花形式必须要与之相协调, 否则, 不伦不类, 给客人以别扭的感受。至于大堂副厅、吧台、收银台、总台等处的插花以插花小品布置为宜。

3 会议室插花布置

会议室插花布置以低矮、匍匐形, 四面观赏的西方式插花为主, 在沙发转角处或靠墙处茶几上也可用东方式插花。无论哪种插花形式都要求花新鲜、艳丽、盛开、无异味或浓香, 其高度切忌遮挡与会者发言或交谈的视线。

插花的规格依会议级别而定。一般会议只在主席台或中间 (圆桌会议) 插制1至数盆;高级会议在一般会议布置的基础上, 不但花要高档, 而且数量也要增多, 如签到处、贵宾休息处、会议室四角等处都应布置。

4 居室插花布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 人们已不满足在风景区赏花, 要把大自然的绿色和鲜花带回家, 用它们来美化居室, 装饰生活环境, 丰富日常生活。

4.1 客厅的布置

一般来讲, 客厅是家庭中最大的一个空间, 是主人休息和会客的地方。插花的风格宜选择西式。插花宜摆放在茶几中央, 其大小一般为茶几的1/4较为恰当, 高度在40cm之内, 以不挡住交谈者彼此间的视线为宜。茶几如果靠墙摆放, 可只插成单面, 也可高大些, 形状多为三角形或扇形。

4.2 书房的布置

书房是主人看书、学习的地方, 空间范围不大, 宜布置东方式插花。造型构图讲究简洁明快, 一般采用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方法。花色朴素大方, 不宜艳丽, 一般只用1~2种花色即可。常用的花有菊花、马蹄莲、小竹、梅枝、荷花、水仙等, 再配以绿叶。作品多少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追求。

4.3 卧室的布置

卧室空间较小, 以东方式插花较为恰当, 更多的是采用一种随意的插花方式。购来一种或几种鲜花, 放入玻璃瓶等容器里即可, 以单个品种为宜。

4.4 厨房的布置

厨房做饭的煤气、油烟和较高的温度等因素对鲜花极为不利。但是有情趣的主妇不妨将买回来的蔬菜和水果, 在消费它们之前, 通过摆弄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搭配, 便能创造出一件别具匠心的作品。

4.5 餐桌的布置

餐桌布置的鲜花应无刺、无异味、无病虫害痕迹, 宜选1~2朵花配以绿叶, 用瓶插即可。有条件的可讲究些, 用一块白色台布作铺垫, 上摆2~3瓶形状各异的洋酒和酒杯, 点缀一点美丽的水果, 诸如葡萄、芒果、柠檬等, 再配予少许鲜花和绿叶。

4.6 墙体的布置

公共场合英语翻译错误拾零 篇6

一、拼写错误

我忘了在哪看到的, “Toilet” (厕所) 拼成了“Toilt”, 这样还不如直接用“WC”, 或者干脆不用翻译, 一男一女的标志早已深入人心, 根本就不需要英文翻译。记得有一天看电视, 新闻说有一处旅游景点提醒游客注意公共场所卫生, 结果把public (公共的) 拼写为pubic (阴部的) , 这种错误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估计是制作的时候出了差错, 不过也还是不应该。

二、翻译不够规范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 在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市, 遍布各个主干道上的“贵阳市出租轿车停靠站”, 其英译文为:GuiYang City Stop Station。首先, 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关于汉语拼音的书写规定, 人名、地名应按一个词拼写, 其中首字母大写。这是经过联合国认同的, 在西文中汉语人名、地名的拉丁化拼音都以这个规定为准。因此, “贵阳市”应译为Guiyang City或Guiyang, 字母“y”不能大写。其次, stop一词除了用作动词表示“止住、阻止、停下”等释义外, 还可作名词用, 它本身就含有“停车站”之意。所以“停靠站”仅用stop一词就完全可以了, 再加上station未免画蛇添足。更何况station作“车站”解时, 一般都是指建筑物, 至少是稍有规模的火车站、汽车站之类的地方, 例如Beijing Railway Station。

大街上, 还有一些英译文容易造成严重的误解。比如, 闹市区“老百姓大药房”悬挂的标牌上的英译文为:Great People Drugstore。“老百姓”的译文用people一词就可以了。更为严重的是drugstore一词的使用, 虽然drugstore也有“药店”的意思, 但是在英、美drug一词主要指的是麻醉药品, 英文报纸上出现这个词一般都是指毒品。

三、译文令读者难以理解

有时候我们在一些公共场合看到的英语译文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很不相符, 这就会造成外国朋友的误解, 有时还会产生很大的笑话。记得有一次去逛商场, 电梯口写着“乘客须知”, 下面的英文注释是“MULTIPLY BY STEPS BEARD KNOW”, 这些英文翻译过来就是“乘法、脚步、胡须、知道”。

太原武宿机场的“候机楼”的译文是waiting-hall而不是国际通用的terminal (building) , 显然又是词不达意的一个典型例子。另外, 机场附近的一些商住楼指引牌的英语译文也值得推敲, 比如“某某花苑 (别墅) ”的英语翻译用了park, 要知道在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 park通常是指带有旅游景点的很大的开阔绿地, 供游览休闲之用, 如美国的National Park和State Park, 著名的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四、中国式英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多, 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 “中国式英语”也随之产生。记得在一次判英语考试卷子时, 学生的作文里出现这么一句话:“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很显然, 这便是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逐字把“我家有四口人”翻译了出来, 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There are fourpeople in my family.”

同样在公共场合中, 中国式英语也随处可见。记得曾经听到一位朋友说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他在超市外墙看到这样的标注:“天天低价”和“每天都省钱”, 其下的英文分别为Lowprices everyday和Today anyday pay less.朋友说他每每经过这里就觉得很别扭, “这是典型的按照中文意思硬译成的英语”。其实, 表达同样的意思, 不如翻译成All sale everyday和We save money for you更妥当些。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造成公共场合英语翻译错误产生的原因显然与译者的水平有着很大关系。在我国, 公共场所的汉语用词不当、用词不规范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并且被冠以“语言垃圾”。公共场所的英语用词规范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并加以改善。

参考文献

[1]Sinclair, J.Collins Cobuild English Language Dictionary[M].London:Wil-liam Collins Sons&Co.Ltd, 1987.

管理学视角浅析小偷公众场合盗窃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腰包也变得更“鼓”了。他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小偷的觊觎对象。特别是在公交车、车站等公共场合, 按常理来说, 小偷盗窃的时候有很多人在场, 小偷盗窃成功的几率应该是很小的。但是事实上小偷盗窃成功的几率却是很大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管理学的新视角来剖析小偷能够屡屡盗窃成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合理的建议, 让我们的社会、国家真正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走出家门, 不必再时时刻刻担心着自己的贵重财产。

以前的圣贤者们常常谈论着大同社会,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淳朴的美好民风。现在的我们无论是在经济上, 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 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令我们心寒的不良现象的出现。盗窃, 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二、盗窃的含义

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性, 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和许多人进行接触, 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诚然, 在这期间, 我们会遇到各个领域的人, 所以也就不能保证这些人的相关素质了, 正所谓“林子大了, 什么鸟都有”。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们会经常出现在公交车、车站、抑或是超市等公共场所。但是, 就是在这些地方, 小偷经常出没, 并进行作案, 实施盗窃。让我们人民百姓的财物受到了损失。有时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有形损失, 更多的还有五行的精神损。那么失小偷在这些地方为何能够屡屡盗窃成功呢?接下来笔者将从管理学的方面来浅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三、盗窃成功的原因

1、责任分散效应——视而不见

在民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俗语, 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在理论上来说, 人越多, 力量应该是更大的, 更能够发挥其中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的责任没有具体落实到某个个别的人身上, 这样也就让大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当出现了相应的问题的时候, 大家总是会想着说,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解决了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受益, 所以就不应该让我一个人去承担。就在这样的推诿想法当中, 责任分散效应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去实施和解决问题, 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其实这种现象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政府部门“踢皮球”的现象。

当在公交车上、车站、超市等公共场合出现小偷盗窃的时候, 大家都怀想着这样的理念:如果我一个人去揭发小偷, 万一小偷对我不利的话, 别人也不帮我, 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不帮受害者, 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巨大的损失, 帮了受害者, 反而有可能让自己受到一定的伤害。在这样的情景之下, 人们会迫使自己去逐个权衡自己的各种行为可能引起的相关反应, 从而选择自己认为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最合适的行为, 无论这是习惯使然, 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人们总是会选择前者。当出现了生命安全和道德二选一的困境之中时, 大多数的人们做出的相应决定, 却不再以道德为指导。

小偷也正是利用了民众的这种明哲保身的心理, 钻了责任分散的空子, 成功实现了盗窃, 加剧了小偷恣意妄为的风气。

2、知觉理论的选择性——各有所好

当人们出现在公交车上、车站、超市等公共场合的时候, 都是有着自己的目的性的, 也即是说, 都有相应的事情等待着自己去完成, 也就不会有其他的时间去关注与自己所做的无关的事情。当然,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从而我们所关注的事情也就会有相应的差异, 也就是管理学上所说的知觉理论的选择性。

所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并不是人们不愿意去及时揭发小偷、帮助受害者, 而是根本就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发生。

3、一次性博弈——事不关己

其实, 我们的生活就是博弈和选择。

在这些公共场合当中, 人海茫茫, 擦肩而过。在生活中能够继续有更多的交集的可能是不大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大家进行的更多的是一次性博弈。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作用之下, 人们采取的相应行为便不再是以长久方向为指导, 而只是在乎眼前的。所以, 当在这个时候, 遇到了小偷盗窃之时, 为了自己的个人眼前利益, 想要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人是很少的, 甚至是没有的!

针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抑制、防止小偷盗窃:

四、防制措施

1、道德自律——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想消除这种类似的集体行动悲剧,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当大家都在一个有道德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当中的时候, 抑制、防止小偷盗窃就不再是某一个人的选择, 而是大家的习惯。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最可观和可靠的。因为我们能够采取的有形的具体的措施, 是客观、次要的, 只能起到一个相应的抑制作用。起决定作用还是我们自己, 是内因。

2、外部刺激——在公共场合安装监控器

当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没有谁可以保证自己永远都不会犯错, 所以才会有相应的外部刺激来保证和监督人们的行为。

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在这些公共场合安装相应的监控器, 这样就可以抑制一下小偷的肆无忌惮, 产生一个惧怕心理。

3、后顾保障——立法保护见义勇为的行为

在我们当代社会, 出现了老人倒了, 到底该不该扶, 该怎么扶, 等等这些在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对于在这些公共场合看见小偷, 到底该不该揭发, 该怎么揭发。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 不仅仅是人们的道德的缺失, 更多的是人们有一种后顾之忧, 害怕自己做了好事, 反倒被诬陷是自己干了坏事, 而且甚至还无法为自己证明。所以立法保护这些见义勇为的行为, 可以让大众更好地实践自己的相关行为。

五、结语

我们是社会人, 是道德人, 不应该让道德从我们的生活退却。要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参照点来检验我们的立场, 准确定位自己, 不让自己迷失方向, 摆脱那些困境。

在当代社会, 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揣测别人在做什么, 会怎么做, 一切都以别人为自己的参照点, 只会做一个向外观望者, 而要学会反思自己, 做一个向内自省者!只要我们有了足够的内部自律和良好的外部监督, 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腰包也变得更“鼓”了。他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了小偷的觊觎对象。特别是在公交车上、车站、超市等公共场合, 按常理来说, 小偷盗窃的时候有很多人在场, 小偷盗窃成功的几率应该是很小的。但是事实上小偷盗窃成功的几率却是很大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管理学的新视角来剖析小偷能够屡屡盗窃成功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合理的建议, 让我们的社会、国家真正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管理学,责任分散,小偷盗窃

参考文献

[1]张康之, 李传军.一般管理学原理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论交际场合中的英语语体变化 篇8

一、语体的分类

因交际场合的不同, 英语的语体可概括为以下五种:

1、庄严语体 (the frozen style或the rigid style) 。这是一种非常严谨乃至呆板的语体, 多见于重要的政府文件, 法律条款, 历史文献或重大国际会议文件等。

2、正式语体 (the formal style) 。这种语体主要用于比较重要的场合和比较严肃的主题中。与陌生人相见或向陌生人询问事宜, 对申请工作的人进行“面试”以及就比较严肃的议题进行谈判或书信往来等情况下, 人们常使用此语体。

3、商议性语体 (the consultative style) 。这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一种语体。日常工作交往, 商店购物, 旅游娱乐等场合需要商议性语体。其特点是强调交际目的的实现, 而不过分拘于语言形式的严谨, 因此有人称这种语体为everyday getting-things-done language (“日常办事语言”) 。

4、随意语体 (the casual style) 。这种语体多用于朋友之间的闲谈 (relaxed conversation) 及书信往来。不拘礼节的一般性家访或与朋友偶遇时等场合均可使用随便语体。

5、亲密语体 (the intimate style) 。这是关系极为亲昵的人自由交谈使用的语体。只能在家庭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使用。由于交际双方关系密切, 彼此对交谈内容的背景比较熟识, 因此三言两语, 即能达意。

在上述的五种语体中, 通常把第1种和第2种统称为“正式语体” (the formal style) , 而把第3、4、5种统称为“非正式语体” (the informal style) 。

如:英语中的打招呼用语在不同的场合就有不同的用法。

(1) Hi, Henry, Fancy meeting you here. (2) Good morning, Mr.Smith.How are you?

(3) How do you do, Mrs.Brown? (4) It’s niceto meet you, Mrs.Brown.

句 (1) 和句 (2) 虽均属口语语体, 但句 (1) 属非正式的口语语体, 用于非常熟悉的朋友之间;句 (2) 属正式的口语语体, 用于正式场合, 或当对方系年长者或与说话人并不十分熟识时才用。句 (3) 和句 (4) 虽然都是与人初次见面时的礼貌用语, 但句 (3) 用于特别正式的场合, 而句 (4) 则不如句 (3) 正式。

二、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的区别

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在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1、语音方面的不同。由于交际场合的不同, 人们说话时的正式程度 (formality) 就不同。所谓正式程度指的是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的话正在或将被他人仔细研究推敲。在语音方面, 语言正式程度越高, 语流速度越慢, 发音则越为清楚准确。而语言较随便时就会出现吞音、并音现象。

2、句法结构不同。正式程度的不同还会影响句法结构。一般来说, 省略关系代词, 连词, 介词, 冠词等情况多出现于非正式语体。在较正式的语言中, 很少会出现不完整的省略句。例如:

(1) She cooks turkey the way her sister does. (informal)

(2) She cooks turkey in the way her sister does. (formal)

(3) Is this pen you’re looking for? (informal)

(4) Is this the pen that you are looking for? (formal)

3、词汇选择方面的不同。一般说来, 源于法语, 拉丁语, 希腊语的词汇多用于正式语体;而源于古英语的词汇则多用于非正式语体。因此在较随便的语言中, 所用词汇往往较短, 而在较正式的语言中, 词汇往往较长较大。例如:

(1) The police are investigating the case of murder. (formal;investigate源于拉丁语) (2) The police are looking into the murder. (informal;look into系源于古英语的短语动词) 。

又如:下面几组词左边的词属非正式的词汇, 而右边的属正式语体中使用的词汇:yeah (yup) --yes;tommy—stomach;fellas--fellows;neat--great;fine;kids--children;nope–no;folks–people;real--really

4、称谓用词上的不同。交际场合的不同决定了说话人的客气程度。客气程度指说话人在其语言中所表达的社会距离 (social distance) , 包括关系的亲疏和地位的尊卑。一般人称红衣主教为Your Grace;称国王皇帝为Your Majesty;称法官为Your Honour。在称呼不熟的人时总要加上对方的头衔, 如果没有头衔, 则需称Mr, Mrs或Miss, 而且要和对方的姓一起用。朋友, 同事之间则不加任何头衔, 直接使用教名。在夫妻之间, 则用Love, Dear, Honey等来称呼对方。

5、构成问句的不同。正式语体常用完整的形式, 非正式语体则用省略形式, 也可用陈述句形式, 用疑问代词宾格开头的问句是正式语体, 以其主格形式开头的问句属非正式语体, 问句中的介词置于句首时是正式语体, 置于句末时属非正式语体。如: (1) When are you going to do it? (formal) (2) When? (informal)

(3) You’ve never been to Italy? (informal) (4) Whom are you talking about? (formal)

(5) Who are you talking about? (informal) (6) What did you write it with? (informal)

(7) With what did you write it? (formal)

6、构成虚拟语气的不同。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的差异十分明显, 如:

(1) If he were my friend, I would ask him for help. (formal)

(2) If he was my friend, I would ask him for help. (informal)

(3) Had I known, I would have written before. (formal)

(4) If I had known, I would have written before. (informal)

此外, 作为不同交际方式的口头语和书面语由于受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双方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制约, 又可分为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口头语和书面语语体。在面对面的口语交谈中, 由于交流双方可以靠语音, 语调, 手势, 环境, 表情等各种手段来表达和理解信息, 完全没有限制。而双方在电话中进行口语交谈, 则使用的语言又和面对面的交谈不一样。书面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公共场所常用的“请勿随地吐痰”的标语, 假如译为Expectoration Is Forbidden!不仅使人感到难懂, 而且其“书生气息”往往令人发笑, 倘译成:Thank you for not spitting!则系公共场所使用的“大众化”语言。

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文体一般是不自觉的选择, 靠直觉和语感来决定, 会不自觉的调整自己的语言。有时人们在谈话中可能文体混用, 也就是说, 有时一种文体中含有另一种文体。比如在日常谈话中, 随着谈话内容的不同, 可能使用宗教, 法律等文体。在律师盘诘时有可能使用日常谈话文体。但应该指出的是, 在文体混合使用时, 一定要慎重, 注意场合, 讲话内容和讲话对象。假如你在一封非常正式的信件里写道:It was extremely gracious of you to have invited me to the reception, and I had bags of fan there.那么就会令人啼笑皆非, 因为extremely gracious听起来是那样的“正式”, “严肃”而bags of fan却显得那样的“随便”, “轻浮”;二者不属于同一语体, 自然不是好的句子。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语体在交际场合中的重要性。当然, 在英语学习中, 良好的语音基础, 扎实的语法知识固然重要, 但衡量一个人的语言能力的标准之一是看他使用和辨别不同文体的能力, 因为社会交际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或理想化的, 只有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得当的语体, 才能实现相应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君鹏, 郭颖越.英语语体漫谈[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应用场合 篇9

关键词:工作场合,指令言语,社会语境,言语行为

自奥斯汀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以来, 其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语言学和社会学科领域。提出指令言语行为的是塞尔。塞尔根据从言者的意向、目的和环境等方面将言语行为分为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情类和宣告类, 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珍妮·托马斯认为影响间接性话语使用的因素包括对话双方的相对权势关系及其之间的社会距离等, 同时指出间接性话语的使用还应受到交际目的等社会语境因素的制约。观察工作场合中指令言语行为的复杂性, 对探索工作场合中指令言语表达形式多样性的原因产生了研究兴趣并提出研究问题。

关于工作场合指令言语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集中于从社会语境的角度来分析。布朗和列文森在其礼貌理论中对面子威胁的语境因素的分析中包括了对工作场合指令言语的研究。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瓦因女士提出研究工作场合指令言语应关注其所在的社会语境。国内学者对工作场合指令言语的分析, 主要集中于樊晓玲基于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探究指令言语行为的分类研究。

指令言语可被定义为“让某人去做某事”的尝试。在工作场合中, 指令言语普遍发生在工作中上下级的对话中, 如上级分配任务要求下级执行并完成。通常这些任务包括在下级的工作责任之内, 有时上级也以讨论或协商形式来传达其指令。

1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灵格风英语系列教材商务英语篇工作场合中的指令言语。全部研究对象均标记在每次一对一的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对话中。共75段对话, 时长共约101分钟。通过量化分析, 结合对话交际目的、对话双方对使用指令言语的频率和形式的影响, 探索社会语境中影响工作场合中指令言语表达方式多样性的因素。

2 研究结果

2.1 交际目的对指令言语频率的影响

根据交际目的对研究对象中的指令言语进行一一标记, 可以得到表1。工作场合中的交际目的包括解决问题、分配任务、讨论、反馈意见及任务说明等。

观察表1可发现, 首先分配任务对话的数量最多, 其中指令言语的数量和每分钟产生指令言语的频率也最多;解决问题和讨论对话中指令言语的数量紧随其后, 但反馈意见对话中指令言语频率超出解决问题和讨论对话的频率。

探寻交际目的也是影响指令数量和频率的原因需对照文本具体分析。观察文本中总经理Grant的指令言语, 可以发现有4个对话是与部门负责人进行的, 但5分钟的对话中只产生了6个指令言语。这些对话的交际目的大多数来自于会议。会议由总经理主持, 部门负责人汇报进展, 顾问提出建议, 最后由总经理反馈意见。会议中大多数工作进展顺利, 总经理无需多言。相反, 如果对话交际目的涉及新提议, 需要通过解决问题和反馈意见作为主要交际目的时, Grant与下属的对话中指令言语的数量会增多, 达到14个, 同时单位时间内指令言语的频率也会增加。

2.2 对话双方地位和社会距离对指令言语使用频率的影响

对话双方地位和社会距离也会影响指令言语的使用。学界通常采用比较不同职业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使用指令言语行为的特点, 如教师和学生、警察与罪犯、家长与孩子等来分析。工作场合中的指令言语的研究集中于上级使用指令言语行为的特点。地位和社会距离在工作场合中部门负责人和临时人员的对话中对指令的形式的影响体现得比较明显。观察发现, 部门负责人与临时文书的对话中指令言语的频率高达每分钟6次。此外, 同一场景中部门负责人与正式秘书对话中指令言语的频率也要多于其与同职级负责人对话中指令言语的频率, 前者为平均每分钟4次, 而后者为平均每分钟1次。

2.3 交际目的对指令言语表达方式的影响

表2把工作场合中语力最强的指令言语表达形式祈使句和语力最弱的表达形式疑问句统计出来, 解释交际目的对指令言语表达方式的影响。

观察表2可发现, 解决问题和讨论对话中有59%的指令言语采用了祈使句, 而分配任务对话中70%的指令言语使用了祈使句, 数值为最高。说明祈使句是任务分配对话中说话人的首选。同时, 分配任务对话中, 70%采用祈使句, 30%采用疑问句, 说明任务分配中指令言语必须内容明确, 表达直接。另外, 讨论对话中有31%的指令言语来自于疑问句, 数值为最高, 说明讨论对话中需要成员协作, 通常选择语力弱化的指令言语。

2.4 对话双方对指令言语表达方式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是研究文本中部门负责人John与临时文书Fenella的对话, 从中可以看到地位和社会距离对指令言语表达形式产生的影响。

例子1:

(a) John:Fenella!Get me the Globe Forwarding Company.The number's on the list by the phone.

(b) Fenella:Yes, Mr.Martin.

例子2:

(a) John:Fenella!Get me Mr.Van Eyck in Amsterdam.

(b) Fenella:Oh, Mr.Martin, how do I telephone to Holland?

(c) John:You can dial the number direct, it's on I.S.D.Oh, heavens!

通过对例子1—2的观察可以发现, 对临时文书发出的指令在表达形式上是显性的。如上述例子1 (a) 和例子2 (a) 中部门负责人John用显性形式对临时文书Fenella发出指令, 同时在例子1 (a) 和例子2 (c) 又对指令言语进行了补充说明。原因在于临时人员对工作职责的生疏。再看下面的例子, John与秘书Sally, 企业的正式员工的指令的表达形式是非显性的。

例子3:

(a) John:Sally, who’s next?

(b) Sally:Er...one is a woman.

例子4:

(a) John:Where’s her letter of application?

(b) Sally:Here’s her letter.

例子5:

(a) John:H’m, let’s see.What’s she like, Sally?

(b) Sally:I’ll show her in, Mr.Martin.

例子3—5中的情境是John在招聘。例子3 (a) 中男性面试者给John留下的印象不好, 对秘书Sally问道:“Who’s next?”Sally理解了John提出的问题的隐含意义, 上司对她发出了让下一位人员面试的指令。例子4中John首先对下一位面试的人员是女性感到好奇, 为了隐含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发出了“Where’s her letter of application?”的提问。很明显, 指令隐含的意义是:“Sally, find her application for me.”Sally同样理解了上司发出的隐性指令, 直接将简历递交给上司。例子5中John看了应聘者简历后, 迫不及待想要见见她, 但为了保持威严, 用“What’s she like?”的疑问句来隐含指令的真实意图, 而已与上司有默契的Sally很快理解了上司发出的指令是要马上见见这位姑娘。

可见, 指令的发出者 (上司) 对正式员工发出的指令往往无需以显性形式来呈现, 因为正式员工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及如何做到让上司满意。而对临时人员来讲, 在交际过程中可能产生理解的偏差, 需要显性形式来说明。

3 结束语

通过分析灵格风英语商务英语篇的工作场合中的指令言语的使用频率和表达方式, 发现工作场合中上级在使用指令言语时采用了多种形式, 从语力最强的祈使句到语力最弱的疑问句。从社会语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发现社会语境中的交际目的和对话双方的地位和社会距离以及对话中下级对于工作的熟悉程度都会对指令言语的频率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如不结合具体的社会语境去理解工作场合中的指令言语会易造成理解的偏差。

参考文献

[1]Bernadette Vine.Directives at work:Exploring the contextualcomplexity of workplace directive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 (41) .

[2]Jenny Thomas.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Pragmatics[M].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 2010 (1) .

[3]樊晓玲.指令言语行为的重新分析[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10) .

[4]康楠, 于开颜.言语行为理论在语境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 2013 (6) .

[5]张佳媚.汉语职场指令类言语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上一篇:开发培养学生下一篇:气候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