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者的心理误区

2024-06-03

收藏者的心理误区(共10篇)

收藏者的心理误区 篇1

在自己遭遇挫败时,多去想想那些在职场上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

赵静进入某品牌化妆品公司后,依靠以前做市场调研的优势,几个漂亮的策划方案接连出台。她那种锐意进取的工作劲头很快引起了经理的注意。为了更好地锻炼好自己的下属,发现和挖掘“真金”,经理除了让她完成分内的工作和任务外,还特别注意引导和培养她独当一面和团体协作的精神。

工作的压力给了赵静历练的机会,让她很快成熟起来。一次大型活动的市场分析会上,经理把各个部门包括赵静主管在内的所有提交方案批评得体无完肤,大为光火。沉闷的气氛中,经理把目光投向了赵静。赵静将自己还未来得及交给主管审阅的草案拿了出来。经理很快仔细地看完她的报告,脸上终于现出了一丝难得的光亮:“我希望大家好好将这个方案完善一下,争取做得更好些。”经理虽然没有直接表扬赵静,但对她的赞许和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正当赵静准备再接再厉时,却因为一次失误被主管狠狠训了一顿。尽管赵静知道主管是妒贤嫉能想排挤自己,但心情还是特别压抑、沉重。好像这一训,不仅全盘否定了她以往的功绩让她在同事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而且,一想到主管和一些人那幸灾乐祸的眼神,她整个人都对未来没有了信心。那种挫败感就像魔咒一样紧紧扼住了她的心,让她吃不香睡不好,精神好长一段时间都恍惚不定,工作也远没有以前效率高。不良的状态导致她连连出错,最后,她不得不在经理惋惜的眼光中黯然递上了辞职书。

专家把脉: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时常会遭遇各种不理想情绪的干扰,出现某种“灰色心理”。挫败感就是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遇到阻碍和干扰,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感受。面对自己承受的挫败感,许多人常常会痛苦、自卑、怨恨、惧怕、怯懦、忌妒,甚至像赵静一样失去希望和信心。殊不知,职场受挫后,如果当事人不善于自我调适,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还会严重影响健康。

高人出招:那么职场受挫后,如何防止消极结果灰色心理的产生,从而很快走出挫败感的心理误区呢?

一、积极倾诉法。

适度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可以将失控力随着语言的倾诉逐步转化出去。倾诉作为一种健康防卫,既无副作用,效果也较好。同时,听诉者还会在同情心理作用下,对失衡者的心理给以适当抚慰,鼓起你奋进的勇气,所以受挫人会在一番倾谈之后收到意想不到的减压效果。同时,记得该发泄时就发泄,不要过分抑止。如在设定的自我放纵界限内,可以痛快地哭上几分钟,或拍打桌子、跺跺脚,用肢体的形式来发泄不良情绪.都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压力。

二、优势比较法。

在自己遭遇挫败时,多去想想那些在职场上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挫折程度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同时注意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对挫折的承受力。要明白挫折同样蕴含力量,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一个人一蹶不振也可激发人的潜力,更有助于重建一个人的自信心。

三、注意力转移法。

当你因挫败感而郁忧、烦恼时,最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记那些不愉快,花一些时间到公园或树林走走,通过享受大自然的安详与静谧,舒缓一下紧绷的心情:或者听上一段喜欢的音乐,把轻松的乐曲当作心理慰藉的阳台,特别当你放声高唱出来时,你的心情就会变得更好。

四、目标审视法。

职场上的挫败感很能干扰自己原有的工作氛围,毁灭自己原有的目标,因此,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目标的确立需要分析、思考,这是一个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的过程。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和干扰,向着目标努力。

五、平时适当掌握一些放松技巧。

不要在工作中过分苛求尽善尽美,同时注意处理好上下级和同事问的关系,协调大家的工作,都有助于让遭遇挫败陷入灰色心理的你及时得到关怀、体贴的真情阳光抚慰。

收藏者的心理误区 篇2

女性不喜欢与人竞争,但在爱情上,在对待同性时,却竞争意识十足,如果把这种“竞争”带入工作中,盲目地同那些不应与之竞争的对象去竞争,最后就会失去大局。

成功会取代爱情

成功的女人背后往往不能站立一个坚强的男人。因此,许多女人深信,事业上的成就不仅会受到社会的排斥,而且也会带走夫妻间的爱情。

缺乏竞争欲望

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竞争意识不亚于才干,不幸的是,许多女性总觉得她们样样不如人,似乎天生就应该输给男性。

漂亮产生优越感

手表的收藏误区与升值谬论 篇3

自己购买的佩戴表,绝对不会升值。

常常有人有这样的心理,咬咬牙花个几万块买一块腕表自己戴,一边幻想等着升值。其实,这些表根本就不具备升值条件,甚至连保值性都没有;没有人会告诉你手表其实也是一种消费品,奢侈中的消费品而已,专业术语称为:“享受资料”。既然是消费品,那它就具备成熟的市场体系,成熟的供给与需求性,这枚价值不菲几万块、但商场随时都可以买得到的物件你指望它升值?市场上存货那么多,物以稀为贵是最基本的收藏规则。在这,有人就讲了,我这款表过几年就停产怎么可能不升值?首先,你买的是量产表,即便停产,二手表市场上也是泛滥的量,并不会出现量少稀缺;再次,谁喜欢戴旧表、老表?每年各大品牌发布的新款都在不停的创新,说明这玩意儿还具有那么点时尚性质,真的,没人喜欢戴老款手表的,你自个儿会买古董表戴么?自己购买佩戴表的诉求就是使用,不是奔着收藏去的,哪有什么两全其美的事情。所以,建议选择配表时也别想太多,就买自己喜欢的。

自己购买佩戴表的诉求就是使用,不是奔着收藏去的,哪有什么两全其美的事情。所以,建议选择配表时也别想太多,就买自己喜欢的。

好的折扣拿到特殊表款、限量表款才有可能升值。真正升值或保值的手表,一般人是买不到的,或者是大部分购表者无力问津的。一枚稍微具有收藏潜力的腕表没个百八十万是绝对拿不下的,即时你有财力,但是奔着升值买块表,这些钱干点啥不好啊?最有名的例子,号称世界上最贵的表“百达翡丽“Henry Graves”超复杂功能怀表在1999年拍出1100万美金,199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783。“HenryGraves”在今年11月14日将会重新亮世,不过前期预估价1500万瑞郎,也就折合人民币1600多万而已,15年前的购买力与今天的购买力,呵呵……我没有听过那位投资家因收藏手表而暴富。

手表不是艺术品,是损耗品。

手表跟艺术品最大的区别是手表是用来戴的,制作手表时工匠目标是明确的,而艺术品的创作是随机的和具有不可确定性,一般的手表是市场上随处可以买到的商品。我没觉得手表与汽车有啥区别,至少两者都是可以在市场上花钱买得到的东西,汽车买回家就贬值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手表也一样。

为何有“名表具有收藏价值”这一说法?

怎样才能吸引眼球是媒体的本性,营造天价氛围也是品牌与媒体之间的公关行为;从来没有媒介或品牌会告诉你,这样的天价在拍卖清单中只是占极小的一部分,因此,在一些收藏大家眼里,买表收藏是为了投资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投资行为。

极少数具有收藏价值的腕表有哪些特征?

那手表究竟有没有收藏价值?前边讲到那是极少数,要是真正热爱腕表又不想让自己有所损失,那就需要极高的识表智慧,绝大多数表款,只要是非特殊表款或带有其它罕见功能系列的,几乎都存在即买立贬的现象;而要记住以下几点,手表的收藏价值还是具有的,毕竟穷玩车、富玩表都还有得玩:

切记,投资即是赌博,既然是赌博那一定要以小搏大。不管什么是表,争取有好的折扣买到,这样也不至于转手时让自己被动;即便是一两百万的顶级名表带着超复杂技术功能,你原价买到后想再卖到这个价位就非常困难了。选择品牌。选择品牌很重要,哪些品牌的市场流通率高就买哪个品牌,劳力士、百达翡丽现在是绝对的硬通货,出手成功率高,也是各大拍卖行的宠儿,你看看香港、澳门的二手名表店外的橱窗里摆放最多的品牌是那个就明白了;能买大牌就买大牌,大牌易出手,小众品牌就图个便宜;不过,出手率高不等于升值,只是相比较别的牌子好出手而已。

选择机心。先参考第一条,入手价格越高你的升值空间就越小。而超复杂功能机心表款的价格一般又很挺,所以我不太建议你花数百万买一块陀飞轮或三问表放在家里;古董表是个好收藏品,存世量不多又有历史价值,但设计肯定是过气的,要是想着戴又惦记着日后好出手,何不选款罕见机心、古董机心的表款呢?在七十年代倒掉的那批机心厂中并非因品质不好而被淘汰,石英革命带来的冲击让那个年代中一些非常优秀的品牌失去信心,但品质是绝对好的。就像1969年倒掉的Venus机心、LEMANIA机心等。

选择存世量小的表款。物以稀为贵是最基本的收藏原则,有性价比高的限量的就尽可能选择限量的;如果能在限量的基础上有特别的意义那更是妙,还有一种是主题表,格拉苏蒂原创与梅森瓷推出的瓷面金雕龙年主题表就非常罕见,主题表往往由于它的特殊背景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还有艺术表款,像独立珐琅制作大师阿妮塔(Anita

Porche)与江诗丹顿合作的艺术大师系列也是受到许多腕表爱好者的追捧,甚至出现一表难求。当然,非限量的表款也不是说全都没用价值,劳力士一年的产量至少十万只,也是最不喜欢推限量的品牌,其经典表款依然大受市场欢迎。

政治课堂教学的心理误区 篇4

首先, 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 就是作为施教主体的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 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 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 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 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 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 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 存在上述教学心态, 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 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 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去甚远。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 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 “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 显而易见, 这是打“折扣”的执行《大纲》, 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 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 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 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曾说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 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 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 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 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 限制了教学思路, 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 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 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 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 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 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 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 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 “轻装”教学。另一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 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风表率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 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 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 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 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 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和谐”, 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 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 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 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 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 学生感到压抑, 教师也十分疲倦, 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 放下架子, 改进教法, 彻底改变“一言堂”的教学, 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项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从心理学角度上讲,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最后, 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四, 就是学生对政治课的“冷漠”, 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 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 学生学起课来“乏力”, 教学空气沉闷, 学生学习欲望低落, 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 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许多理论的阐述, 本身就较为枯躁, 为此, 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 实现朝“积极性”转化, 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 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赞科夫说得好, “扎实地掌握知识, 与其靠多次地重复, 不如说靠理解, 靠内部的诱因, 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 但关键还在于教师, 教师自身对马列主义的笃信程度, 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 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若能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 热情饱满地投入课堂, 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 就会激发学生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 产生对政治课的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 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列宁同志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情感。为此, 学生消极情感务必消除, 积极情感一定要培养, 也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一位教育者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教师, 就是一个艺术家, 他从事于教学, 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琴弦, 刺激之, 安慰之, 兴奋之, 鼓励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若能做到既有理智的增益, 也有情趣、道德的熏陶, 又有艺术的感染,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得到升华, 那么这样的教学一定取得理想的成效。

总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问题,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教学心理误区值得人们深刻反思。政治教师要有意识的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于教学活动之中, 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跨越心理误区,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摘要:本文试图从教与学双方的心理历程着手, 找到解决中学思想政治课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使思想政治课不再成为一门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课程。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心理误区

参考文献

[1]龚雄飞, 著.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

[2]耿帅, 主编.教师热点问题的师德思考[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盘点职场的4大心理误区 篇5

把自己看得十分出色,至少不是一个“庸才”,要求从自己所谓的“特长”出发,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不少年青女性初涉岗位很容易走进去的误区。

年轻女性刚到工作岗位是应当发挥特长。但这个特长只是个人所“认可的,”有时候并不是单位所立即需要的。因为每个单位都有个结构完整、最佳组合的问题。个人特长,只有让单位了解,并作为整体构成的一部分时,才是真正需要发挥的特长。

2、埋怨安排不当

企望一步到位工作岗位“定”在哪里-这是为初涉工作岗位的人所关心的,总不愿“大门走对,小门走错”吧。

实际上,对初涉工作岗位的年青女性来说,先在被安排的岗位上积累些经验,对将来是有好处的。有许多过来人都说,初涉岗位的第一份工作,都为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3、轻视眼前工作,企求好高鹜远

看轻眼前工作,以为“大材小用”,心里“好高鹜远”,这也是初涉人世者容易犯的“毛病”。对年轻女性来说,任何一个岗位都是新的,都孺要熟悉。应该去掉狭隘的“对口”想法和“求高不就低”的不实际要求,不能把专业对口所需要的“外延岗位”或“边缘岗位”都误作不搭界而舍弃。要明白,胜任一个职位,需要了解比该职务更广泛得多的知识。

4、安不下心,总想远走高飞

安不下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远走高飞”,这是为数不少的初涉社会的女性对不理想岗位的突出反应。年青的求职女性要走出初涉工作岗位的误区,也并非难事。

反思网络教育的心理学误区 篇6

一、教育网络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

教育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场变革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介——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但是,教育毕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人文运动”,目的是要实现人对自身的超越,教育是人类最高尚的交往方式,它一方面有公平的价值诉求,一方面还能够使交往双方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此,教育现代化最终是要塑造出愈发符合现代理性的人,而网络应用如果对这种模式起到提高效率、拓展空间、激发创造力的作用,那么它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如果它是以一种“技术至上”的态度挤占教育领域中可贵的人文理念和对人的心理的忽视或者不良迎合,那它就是阻碍教育现代化、模糊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力量,需要反思之后的规范。整个网络教育界存在的这种“工具理性”倾向,实际上是由对网络技术工具性的过分肯定所引发的“技术进步即全面进步”的心理偏激。

二、网络激发人的主体创造性,也诱发人潜在的破坏心理

由于人的心理复杂性引起了人的网络行为的两面性、主体创造性与破坏性。从一个抽象意义上来讲,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网络技术的巨大张力,一方面激发了人的主体创造性,即网络空间的虚拟特征,淡化了人的实体存在,使人挣脱了外在社会关系的束缚,从而能够将内心的真实“百无禁忌”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诱发了人潜在的破坏心理,由于网络表达的无序化、低受控性,人的内心深处都存有一定成分的“无政府主义”“愤世嫉俗”等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网络言论的肆无忌惮和虚假,成为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甚至是现实社会秩序的工具,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网络教育,本质还是教育,网络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工具,当然也能够对教育理念进行局部的影响,但是,一定要严守教育的本质和最高价值。如上文所说,教育是人类最高尚的交往方式,因而实现理解是现代教育的客观需要。“理解”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教学中的矛盾和活动均是以理解为中心构建的,并借助外显的行为表现的。教师必须从“为什么教”“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三方面的理解设计自己的教学,并要把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表达失控,实际上是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不调和在网络空间中的体现。教育领域也并非一块净土,同样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集散地,而且由于教育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功能,因此,网络往往成为学生宣泄不满情绪、为社会提供偏激设想的平台。

三、多重身份导致创造力失衡

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因此吸引着很多人,即便在教育领域,学生也都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而接受教育为时尚。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现实空间是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外在规律运行的,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现代人普遍有焦虑感,问题又得不到解决。而虚拟空间的规则完全都是人制定的,人可以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网络空间的规则,以获得我行我素、一切任我行的快感。由于网络空间的异军突起并有了与现实社会相抗衡的处事规则和价值系统,大多数现代人都有多重身份,在现实社会与网络游戏、论坛、QQ聊天、博客之间游移。而且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性和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大部分青年学生往往在现实社会中不思进取、萎靡不振,甚至逃避现实,一到了网络世界则跃跃欲试,神气活现,创造力非凡。但是,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他们可以利用虚拟空间的信息和交往方式来拓宽视野、增进交流,最终将这些化为实实在在的智慧和创意,提供给现实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网络教育在网络应用的不良趋势下,培养出了大量的“网络依赖型高材生”,他们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所以网络环境有待整顿,网络教育有待改革。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作为反思的主战场,通过对网络教育语境下的多个主体的心理特征等心理学范畴的分析,结合网络对人心理影响的一般规律,实现这种反思的心理学维度以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教育,心理,心理学

参考文献

[1]乔卫春,陈春霞.浅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J].教育交流,2009(6).

[2]苏卫和.多媒体网络与教育现代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3).

[3]陈明选.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4]覃征,史哲文,王若莹,李甜甜.网络应用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年.

[5]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M].新华出版社, 2002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篇7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 已比较成熟并取得显著成效, 正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弱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 重专业辅导教师的作用, 轻全员的力量。

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专职或兼职的辅导老师在“孤军奋战”, 似乎与其他人无关。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培养, 是心灵的“养育”, 需要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滋养。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意识到, 高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 只要和学生发生联系, 就会对其产生心理的影响;必须意识到每个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任何场合、任何活动中都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它应当成为一种理念, 融入到整个学校工作中去, 融入到所有教师的所有行为中去, 仅仅靠专业辅导老师的“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体教职员工都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充满全员意识, 才能走出“孤军奋战”的误区。

心理教育专业人员常常感慨: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刚刚有一点成效, 就可能因某一个老师的不良甚至可恶的行为而付之东流。此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负面作用。“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 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有的教师打骂学生;侮辱性地批评或嘲讽;讲课死板, 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简单粗暴, 不讲道理, 等等, 引发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恐惧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教师做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 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 如果不及时调整, 则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榜样, 并在其心灵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教师心理健康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因此, 要有效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这无疑对发挥全员心理教育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2. 重心理问题诊治, 轻预防引导。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素质, 防治心理疾病,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以预防教育为主、防治结合。应把重点放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上, 同时关注有心理障碍及心理疾患人群的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工作。但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解决心理疾病为目的, 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诊治上, 忽视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 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窄, 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 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作用的发挥。一些高校偏重于筹建心理咨询室, 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及与常规化的教育与引导, 从某种程度上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咨询活动固然是重要的, 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忽视全面提高所有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全所有大学生的人格的目标的实现, 这无疑是一种偏差。从广义上讲,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 但就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而言, 这三者有不同的目标层次, 心理治疗主要是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心理障碍和不适当行为;心理咨询则是要帮助学生, 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提高人际交往水平, 学会自主地应付压力、挫折、冲突等带来的心理困扰, 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在促进学生提高整个心理素质水平, 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 能主动地适应社会、解决自身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进行心理问题的诊治、心理咨询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的教育, 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功效。[1]

3. 重障碍咨询, 轻发展咨询。

障碍咨询指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矫正、治疗。发展咨询指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 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 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 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开发潜能,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心理咨询是已为人们所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理咨询工作开始, 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人们常常只意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一面, 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定位在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少数异常大学生上, 而忽视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事实上, 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是少数, 更多的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患的主要方面, 但它们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健康成长。

对有各种心理异常的学生来说, 如果不能通过障碍咨询及时地予以解决, 则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但更重要的是针对广大心理健康学生提供发展性咨询。发展性咨询能够帮助广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的各种心理异常问题, 更能促进全体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充分发展自我。

如果把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放在障碍咨询上, 则势必降低心理咨询的作用, 不利于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咨询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2]

4. 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轻家庭作用。

人们往往忽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众多的大学生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家庭是大学生自幼成长的环境, 现在依然还在与他们发生紧密的联系和影响, 并且对他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依然产生强大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 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等都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因家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 (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失业) , 易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一些心理专家认为: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难以适应社会, 在大学期间如果遇到感情、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折, 容易唤起早年在家庭受到的创伤性记忆, 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异常。

其次,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和过高的期望与大学生心理危机也有很大的关系。过于严格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旦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有的大学生感到无颜面对自己的父母, 害怕父母的责备, 甚至认为自己无用, 可能因此而选择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反之, 溺爱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 使他们形成懦弱、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 增加遭遇挫折的机会, 大大降低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但是一些家长由于缺乏心理危机的基本认识, 往往忽视家庭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刺激源, 家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后易导致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异常;否认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 即使孩子发生心理危机也置之不理。尤其令人棘手的是:当学校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采取积极的干预时, 遭到家长的阻抗, 双方易产生矛盾, 甚至长期僵持不下。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

1. 全员参与, 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承担的任务, 因此学校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行动起来, 按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 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要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 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 掌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辅导策略;同时, 教育工作者还要掌握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的方法, 保证自身的心理健康。

2. 活跃校园文化, 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校要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潜在力量, 它的作用有时比正式的心理教育课程的影响还大, 起着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有多重的教育功能, 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增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 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应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

3. 变传统的“问题式”或“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 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 防治各种心理问题, 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式”或“诊治式”心理健康教育) 暴露的基本是人生和社会的消极因素, 这种消极因素渲染和传播的是消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最缺的就是一种振奋精神、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洋溢幸福的价值取向和配套的内容与范式。而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针对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 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 治标不治本等一系列问题, 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 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 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 (包括心理问题) 进行解读, 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 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 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 分享快乐, 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保持生命最佳状态, 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概括地说, 就是从积极的视角, 以积极的价值取向, 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希望和散发春天活力的健康心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 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

这种发展趋势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 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 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 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 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 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 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 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 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并且包括教师和家长, 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3]

我们应该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弥补“问题式”的、“病理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使心理健康教育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要以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为载体, 通过报纸、板报、海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工具大力宣传,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并积极指导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 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理沙龙、心灵茶座等, 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注重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要积极构建团体咨询与个别咨询相结合、面谈咨询、书信咨询与网络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 全方位服务学生, 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危机的困境。

5. 充分发挥家庭作用。

家庭是培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 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所。因此, 应重视和推动家庭教育的开展。高校应该构筑良好的沟通桥梁, 要主动和家长联系、沟通, 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 树立家长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 消除家庭的刺激源, 充分发挥家庭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晓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2]曲士英, 杨冬.走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收藏者的心理误区 篇8

一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误区

1. 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了解, 概念混淆

目前, 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充分, 将其与德育工作混淆, 没有搞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也就是将各种学生问题都归类于思想品德问题, 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开展德育工作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还有些学者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夸大化, 不符合实际的教育情况, 忽视了学生在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上存在的问题。虽然,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要对二者进行合理的区分,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发挥德育作用来辅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心理学, 注重的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培养的是道德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很多方面, 如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及抗打击能力等。

2. 缺乏有效的前期预防工作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比较偏重于对心理问题的诊治, 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诊治等工作, 而忽视了对全员的心理辅导所能发挥的作用,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对象受到局限。虽然, 近些年来各高校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却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轻视了心理预防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应该采用防治结合的有效模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发展咨询的作用, 只是一味地进行障碍咨询, 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发展咨询, 根据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情况开展不同的心理开展课题, 使学生们认清自己, 了解社会, 从而全面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对象不只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还包括了其他心理健康的学生们。

3. 心理健康教育前期调查工作不完善, 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 大部分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只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 而忽视了心理求助方式的调查, 导致部分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不知道怎样求助, 或是对进行心理咨询有一种顾虑。目前, 很多大学生虽已认识到心理咨询的作用, 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常碍于面子, 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 得不到学生的肯定, 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 做好心理健康的渗透工作, 鼓励全员参与其中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全体教师的教育任务, 要适时转变自身理念, 积极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对教育方式和方法做出调整, 注重平时的工作态度, 调整自身的工作行为。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各高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增设一些讲座或是交流座谈会, 进而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 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各高校要着重建设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身发展, 由于校园文化具有多重化的教育功能, 对学生的身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校园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校要不断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加品位, 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全方位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 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 进行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搞好前期的预防工作, 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过于消极, 没有起到一种积极促进的作用;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有一种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感觉, 更具有人性化特点, 能够有效地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 使学生的心理发展保持在最佳状态。另外, 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以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 如讲座、班会、演出等活动, 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 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在心理问题面前能够自助或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误区, 发挥真正的作用。

三结束语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有效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 增强其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全面发展, 增加竞争优势,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正处于高校学习的大学生们, 来自社会就业的压力和家长的压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本文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 提出了几点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误区,对策

参考文献

[1]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19)

[2]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2

角色心理误区探微 篇9

一、角色心理误区举隅

1. 以某一特殊生活经历确定个人的角色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生活经历, 这些生活经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角色定位。如六七十年代的下放知识青年, 他们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上山下乡”岁月, 时至今日, 他们的个人地位各不相同, 有个人发展好的, 有个人发展欠佳的。发展欠佳的如果不能调整好个人心态, 就会产生不当的角色心理:都是知青, 我们应该有一样的生活、工作环境及待遇。

2. 以某一特定关系来确定个人的角色

例如, 在社会上, 有一部分人入过武、参过军, 还有少数人上过战场, 他们曾经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但时过境迁, 他们的处境各不相同。处境不如意的不免产生不当的角色心理:都是参军出身, 他为什么能如日中天, 我为何相差甚远?

3. 以某一特定学历来确定个人角色

青少年时期, 社会、学校、家庭都以学习成绩、个人表现来评定他们, 他们本身也会以此来作为个人角色定位, 来相知、相处、相交。特别是某一第一学历, 更会在一生中影响他们的角色定位。如都是同一届的或同一班的师范同学, 有的能改行公、检、法、司, 有的能高就政届、谋职于各个党政机关, 有的从教于各高一级学府, 而有的则依然在山野乡村坚守三尺讲台。处境的不同, 有些不免产生不当的角色心理:我当时的学习成绩不比他们差, 不谦虚地说, 他们当时比我还差得远, 可如今我们可是天地之别, 真是心寒、心酸。

4. 以某一特殊工作经历确定个人的角色

大多数人一生中从事过多个工作,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 自己所做的事不同。如六七十年代可能放过牛、耕过田, 伐过树、锯过木, 八九十年代可能摆过地摊、开过小铺, 出租摩托、开过的士。在这些时期, 他们都会有同伙、同伴, 朋友、死党。而今, 他们境遇可能大不相同, 境遇不佳者不免也会产生不当的角色心理:为何他们能发达, 而我却依然如故?

5. 以某一特别家庭背景来确定个人的角色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家庭条件的好坏明显影响一个人的角色定位。在年少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家庭背景相同, 家庭条件相当, 可能结为同伴、朋友, 亲密无间。随着年龄的增大, 随着学业的成否, 随着个人努力, 过去的朋友现在可能成就不一。这时, 家境不好者不免也会产生不当的角色心理:我们为何不能有同样的家境!

二、角色心理误区的原因分析及角色心理的调适

车都是钢铁制成的, 可是贵的几千万一辆, 便宜的只有两三万一辆;酒都是水酿制的, 可是好的上万元一瓶, 一般的几十元、甚至几元一瓶。人总会有相同的生活经历、相同的社会环境, 但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 社会上的角色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 因此个人心理也要发生相应的调整。

1. 不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里写道:“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这首古诗体现的哲理是: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因此不能抱残守缺, 要有创新精神,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人过去的某些“相同”, 只能代表过去。人过去确实会有很多“相同”,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 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个人的努力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诸多因素, 造就了个人的现今。因此, 我们要以现今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

2. 不能很好理解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共性是一类事物与另一类的区别, 而个性是同一类事物中不同个体的区别。形象地说, 整体和部分更像是一个鸡蛋壳, 完整的时候是整体, 破碎后每个碎片就是部分。而共性与个性, 就是一组彩色铅笔, 共性是书写绘画工具, 都是铅笔, 个性是不同颜色。所以区别在于问题把握的不同侧面。何炅是北京外语学院的教师, 又是著名的主持人, 并不是说凡是北京外语学院的教师, 就都得是著名的主持人。张一山、杨紫拍摄过《家有儿女》的电视剧, 现都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 但并不是说凡拍摄过电视剧的青年男女就一定得考入影视名校。过去的同学、战友、同事、朋友等关系只能是共性, 而现今的地位、角色可能并不相同。因此必须理解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确定好自己的心理定位。

3. 不能秉持客观心态看待问题

曾有一个女生因一头长发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个女生从小头发乌黑, 长得也清秀可人, 看到电视里的女生、城市里的女生也都留长发, 她也钟爱自己的一头发, 以致到了成年后还是秀发齐腰, 可她没想到她生活在农村, 农村就得从事农活。在一次“双抢”打稻中, 她的长发卷入打稻机中而命丧黄泉。俗话说:乡下“狮子”乡下舞。你同意吗?人生的努力不是在于如何向前奔跑, 而是在于找到你的位置, 找到自己的人生舞台, 摆正自己的人生定位, 这样才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心理。

因此, 你应该明白了你有朋友在功成名就或社会地位变得显赫之后, 开始与你疏远, 他往日待人和蔼可亲, 如今却变得盛气凌人;他以前很尊重你的意见, 现在却对你的话不屑一顾……不同的角色赋予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是不同的, 人们对他的期待也必定不同, 这些无形的东西都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从而促成他的变化。

我们理解一个人的平常言行和其对人对事的态度, 应该站在他所处的社会角色来理解。同时, 对于我们自身来讲, 当我们在社会地位或社会角色有较大变化的时候, 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防止或减轻其向不好的方向变化。在不同的人生角色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演好这场好戏, 因为人生不能像戏剧一样演坏了可以重来。所以我们应当珍惜机会, 成功扮演各种角色, 既满足社会的期望, 也满足个人的需求。

摘要:任何社会个体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我们知道, 每个人一生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刻, 应充分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 而一旦由于个人的思维因某些因素产生障碍, 出现角色心理误区, 在角色扮演上就会出现角色错位或者角色混乱。笔者在本文中就角色心理误区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角色心理,误区,缘由,调适,探微

参考文献

[1]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分析 篇10

从教育目的看,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德育是从社会本位出发,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两者在学校工作中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界限不清,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比较常见。

要走出这一误区,必须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区别的同时,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 1) 心理健康教育要目标明确,即要从学生个体出发,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2) 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具体的内容,如学习心理培养与就业、升学指导,人际关系辅导与社会心理教育,情感教育与耐挫力训练,自我意识与健康人格培养,青春期号陡心理教育,休闲与消费心理指导,等等。

( 3) 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工作方法要用辅导咨询等方法,特别要强调启发与疏导。

( 4) 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如关心、爱护学生,乐于助人,为学生保守秘密等。只有突出以上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中小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正确心理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的教师怕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过度“宽容”,采取迁就、容忍、回避的态度,不敢让学生接触社会,怕学生染上坏毛病。这样做的结果等于将学生放在温室里,后果是经不起风吹雨打,久而久之,学生的竞争能力、耐挫能力减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化倾向”。

要走出这一误区,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即创造条件和利用各种时机锻炼学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 1) 将学生推向改革大潮,融人市场经济社会,感受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感受科技进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他们的竞争力。

( 2) 创设必要的环境,如夏令营、生存能力训练活动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 3)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对自己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正确认识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批评与评价,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胜不骄,败不馁,从而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三、如何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 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培训

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的中小学全部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 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农村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接受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培训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购买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通过校本培训等形式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

3. 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与人相处,正确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家庭、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同时,中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样,学校教育的结果易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们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正确的教养观。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由于一些学校领导、教师的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各校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有些学校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重点分析了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而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能够有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顺利、有效开展。

上一篇:安全帽的形式下一篇:任务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