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生态区(精选7篇)
旱作生态区 篇1
武山县西梁多年来一直是该县农业部门主要的旱作农业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的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 群众的农业科技水平较高, 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基本形成, 农业生产初步具备了高产、高效、优质、环保、无公害的高效生态农业特征, 对全县旱作农业的发展起着典型引路和辐射带动作用。
1 西梁旱作农业的现状
经抽查测算, 2013年该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589元, 其中农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52%。经过近10年的发展, 该基地已形成全膜豆角、全膜玉米、小麦和冬油菜面积4∶3∶2∶1的农业种植结构, 作物布局合理, 种植结构优化, 集成了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推广应用、原膜二次利用、机械深耕、轮作倒茬、全膜覆土穴播等技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 186.67 hm2, 其中小麦面积333.33 hm2 (全膜小麦逾140 hm2) , 主要品种有天选系列、中梁系列;玉米面积733.33 hm2, 主要有兴达1号、正德304、豫玉22号、东单818、长城706、沈单16号、金凯系列等品种, 良种率达到100%。冬油菜播种面积300 hm2, 主要品种有天964等。全膜豆角面积逾400 hm2, 品种有红玉、北京四海等。全膜菜瓜53.33 hm2, 品种有碧玉、鑫玉、绿光等。试验性种植地膜番茄、辣椒、茄子、大葱、黄瓜、水萝卜等园艺作物逾13.33 hm2。目前已形成的稳定的高效种植模式主要有油菜地复种地膜豆角和麦后复种地膜菜瓜、水萝卜、莴笋等旱地蔬菜模式;全膜玉米、全膜豆角、全膜菜瓜原膜点播冬小麦、冬油菜、春玉米模式。该区域已成为集旱作、生态、集约、高效农业技术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综合性旱作农业示范基地。
2 示范基本情况
武山县西梁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共涉及3镇13村3 341户15 688人, 有耕地1 817.13 hm2。山梁东北部是洛门镇的西坪、邓湾、林坪3个村, 有631户, 3 334人, 耕地面积446.8 hm2。东北面是四门镇北山梁的咀儿、罗湾、常湾、硬湾、周咀、周湾、三衙、录坪8村, 有1 937户, 8 898人, 耕地974.13 hm2。西面是城关镇的康瓦坪村, 有435户, 1 833人, 耕地234.4 hm2, 西北部是洛门镇的新官村, 有338户, 1 623人, 耕地161.8 hm2。区域内海拔1 500~1 950 m, 90%的土地海拔在1 600~1 800 m, 年平均气温10.5℃, 最高气温35.6℃, 最低气温-17.5℃, 大于10℃的活动积温3 200℃, 年平均降水量450 mm, 不同年际间降水量差异较大, 年内各月降水量差异也较大, 7—9月是一年中降雨最多的时段, 全年降水量的60%在此时期, 全年日照时数2 260 h, 无霜期195 d。该区域光、热、水、土、交通等资源较好, 种植作物和耕作制度基本相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就一直是县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进入21世纪以来, 作为旱作农业技术的示范基地, 持续不断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 依托农业项目, 相继示范推广了地膜小麦、膜侧穴播小麦、地膜马铃薯、地膜菜瓜、地膜豆角、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豆角、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一膜二年用种植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和各类作物优良新品种等技术, 作物结构、种植制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油菜、小麦茬复种菜瓜、豆角技术的示范推广, 增加了作物种植面积, 提高了复种指数, 效益非常可观, 形成了以全膜豆角为主的复种蔬菜产业, 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农业生产形势和效益与20世纪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主要措施
3.1 持之以恒进行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推广
2005年以来, 县农业局把西梁确定为全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进行旱作技术的研究推广。近10年来, 县农业局技术人员通过试验示范, 以地膜覆盖为主要措施, 相继试验示范推广了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油菜茬复种地膜豆角、春播全膜双垄沟播豆角、一膜二年用种植小麦、油菜等技术。逐渐形成了目前以豆角、玉米、油菜、小麦为主的旱作高效种植模式。
3.2 坚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研究
把咀儿、罗湾2个村作为核心示范区, 选择热爱科技的农户作为试验户, 根据农业新科技发展动态和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试验和研究。每年都安排小麦、玉米、豆角、菜瓜等作物的品种试验, 种植模式试验, 病虫害防治试验, 肥料试验, 地膜支架等新材料试验逾10个。
3.3 精心培养科技示范户和技术带头人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 每村培养5~10户科技示范户, 10~20名技术带头人, 由示范户技术带头人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再由示范户带动群众。
3.4 加强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
在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关键时期, 技术人员包村蹲点, 进行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 落实技术措施, 提高群众技术水平。
3.5 依托项目加大物化技术补贴力度
依托旱作农业示范基建设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玉米高产创建等项目, 整合项目资金, 每年对地膜豆角、全膜玉米等技术进行推广, 进行种子、农药、化肥、地膜豆角支架等物资的补贴供应。
3.6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近几年, 3个镇政府把西梁各村的农田基建和田间道路建设作为该镇农业工作的重点, 修平了所有坡地, 修通了90%的田间道路农机路。为了方便群众出售豆角, 县交通局列西梁旱作蔬菜产业路项目, 于2012年加宽硬化了西梁与各村的公路。
4 结语
西梁旱作农业的成功说明, 选派有事业心、有业务水平、能吃苦的技术人员持续进行扎实认真的田间试验研究, 是示范基地技术的基础。要让农民掌握并采用试验成功的技术, 必须耐心细致地进行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1,2]。技术推广必须是农民自愿进行, 用行政措施强制推广, 不但无法有效将技术落实到位, 而且有些农民还会故意搞破坏, 说风凉话, 起反作用[3,4]。示范点建设中, 新技术的推广, 土地投入较大, 农民怕担风险, 没有项目支撑, 光靠农民自觉, 新技术便推广不开。西梁基地的发展, 与当地较好的交通条件和距离洛门蔬菜市场近有很大的关系, 道路加宽硬化、饮水工程的建设、梯田建设、田间道路建设促进了基地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波.宿迁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0.
[2]王建法, 陈晓东, 吕本国, 等.高效农业及其发展思路[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7) :383-386.
[3]贾凡, 常毅, 李富忠.晋中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7) :271-272.
[4]刘华周, 郑建初, 杨天水, 等.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江苏农业科学, 2008 (6) :1-2, 3.
旱作生态区 篇2
一、土地连片规模经营适合大型机械作业。
大型农机具作业质量高、土壤状况好, 粮食增产效果更为显著。泰山区旱作节水项目区两年内引进各类大型耕播机械32台, 其中:东方红-70、欧豹-70型拖拉机均为大功率动力机械, 玉丰集团生产的"向明王"联合割机, 作业标准高, 通过两年的实际使用, 深受群众欢迎。特别是在玉米机收, 秸秆还田等生产环节中, 玉米收获干净、损失少, 秸秆还田细碎, 完全满足冬小麦的播种标准。克服了过去动力小, 秸秆还田粗大, 无法播种小麦的现象。通过玉米秸秆还田, 极大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 培肥地力, 为冬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原来无法实施的农业技术得以实施, 为农作物的适时耕播、抢收抢种提供了保证。
泰山区项目区土地通过全方位的深松技术, 土壤形成了上虚下实, 松紧相间的土体结构, 有利于蓄水排涝, 透水透气, 调节墒情, 促进作物根系发育, 做到苗全苗壮。旋播机是近几年来研制推广的先进耕播机械。它能完成小麦播种过程的多道工序, 不误农时, 省时省力。在小麦、玉米收获季节, 由于全部采用联合收割机作业, 秸秆还田, 使5000亩的示范区土壤理化指标明显改善。农业要增产增收, 选用优良增产品种是农业增产的内因, 而改善土壤理化指标, 水、肥条件, 加强作物生长后期管理则是作物增产的外部因素, 也是最重要的增产因素。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在作物生长过程中, 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促进了农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 使农业技术、农机技术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得以实施, 农业科技借助先进机械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完善排灌设施建设, 确保农作物旱涝保收。
花生旱作节水技术 篇3
在花生生长过程中叶片蒸腾发水量与地面蒸发水量的总和, 就是花生的需水量。而花生各生长发育阶段需水强度是不同的, 不同阶段, 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来讲, 主要有2种因素影响:需水强度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和受作物生产阶段的影响。
1.1 土壤蒸发和叶面蒸腾都处在低耗水阶段
在花生的生育期, 其需要水量总和约占总生育期的4%~7%。在此阶段, 虽然需水量不是很大, 但是, 为了能保障种子顺利发芽出苗, 种植土壤必须饱有足够水分。播种层的土壤水分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
1.2 进入花针期阶段
在花针期阶段, 随着气温的升高, 茎叶和叶片生长速度加快, 茎叶数和叶片数也有所增加, 日需水量也会逐渐加大。这一阶段是花生营养生长的旺盛期, 是大量开花下针、大量形成荚果的时期, 叶片面积很大, 茎叶生长速度也很快。这个时期, 也是花生整体生长发育阶段中需水量最多的时期, 需水量约占整体生长发育过程的50%~60%。
1.3 进入结荚期
在此期间, 花生日需水量进入高峰阶段, 这个阶段花生需水量最大, 茎叶的生长情况也最为茂盛, 已经开始结果。据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的《节水灌溉制度系列技术讲座》资料中, 已总结出这一时期花生不同阶段的需水强度表。
2 花生节水措施、技术操作要点和节水效益
安阳县是重要的花生产区, 多种植在丘陵砂砾土、平原沙土田地上, 土层瘠薄、保水保肥力差, 水源缺乏, 加之5月~6月下旬, 8月中下旬~9月的季节性干旱天气, 严重影响花生产量, 已成为安阳县花生生产的一大制约因素。由此可见, 对花生采取科学灌排等技术措施, 提高干旱缺水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率, 是增加花生产量和改善品质的关键技术。
2.1 抗旱耕作
2.1.1 深耕活土, 以土蓄水
深耕最好在深秋或初冬进行, 据测定, 土壤耕层每增加10cm, 耕地可增加蓄水量20余方/667m2, 增加种深15cm, 增产32.6%。耕层增加愈深, 蓄水量愈大, 抗旱能力越强;为了使耕作层增加10~15cm, 促进土壤熟化, 有效增加雨水的渗透量, 积蓄雨雪, 减少地面径流, 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土壤的保墒蓄水能力, 使旱薄地在雨季可以吸纳更多的雨水, 形成“土壤水库”, 可对土层不足20~30cm的旱薄地进行大犁深耕作业。这样有利于提高花生的抗旱能力, 也促进根系的下扎。但需注意, 深耕最迟不晚于第2年清明节前。
2.1.2 抗旱耕作、等高截水
在坡度较大的地块, 采用等高耕作和横坡垄作种植的方法, 增加降水入渗系数, 减少地面径流, 保持水土, 使之起到截水蓄水保墒作用。
2.2 增施有机肥, 以肥调水
为了在栽培作业中, 降低生产单位产量的耗水量和调剂水分, 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可合理施有机肥, 这样, 可充分发挥自然降水的增产潜力。也可改良土壤结构。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 土壤的稳定性、吸水性、保水性、供水能力能够充分得到保障, 高于瘠薄的土壤, 具有调节水分的作用。在花生中低产田施用有机肥1500kg/667m2, 化肥利用率及土壤水分利用率明显提高, 抗旱能力较未施有机肥的显著增强。所以说, 增施有机肥, “以肥调水”是干旱地区抗旱保墒的重要措施。
2.3 适时播种
由于春季风大蒸发量大, 有时遇到春旱影响花生播种出苗的天气, 应根据天气情况实施抗旱播种, 以下3种抗旱播种方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墒足苗全。
2.3.1 抢墒播种
在适播期, 如遇小雨天气, 可适时抢墒播种, 因为雨后土壤水分较多, 空气潮湿, 蒸发量小, 在这一时期及时抢播, 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3.2 闷墒播种
在灌溉条件优越的产区, 播种前需按播种要求的行距开沟灌水, 灌水后覆土闷墒, 第2天或第3天按原垄开沟, 播种。这种方法有利于节约用水, 保苗效果好, 又接近于最好的自然墒情。
2.3.3 造墒播种
造墒播种在土壤解冻后实施, 按花生播种要求, 保持一定的墒情, 行距应预先打成小垄, 垄上的干土需平入沟内, 露出正垄上的湿土, 开沟播种, 这种方法造墒和保苗效果都很好。
2.4 化学控制
旱作农业实用节水技术 篇4
采用深耕松土、镇压、耙耱保墒, 中耕除草, 增施有机肥, 改良土壤结构等耕作方法, 可以疏松土壤, 增大活土层, 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入渗量, 减少降雨径流的流失, 切断毛细管,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既提高天然降水的蓄集能力, 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保持土壤墒情, 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措施。据闻喜县旱作农业纳雨蓄墒、伏雨春用的试验, 使每米土层蓄存雨水高达200~300毫米, 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纳雨保墒能力。
二、覆盖保墒节水措施
在耕地表面覆盖地膜、秸秆等材料, 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减少降雨地表径流, 起到蓄水保墒, 提高水的利用率, 促使作物增产的效果, 还可提高地温, 培肥地力, 改善土地物理性状的作用。采用塑膜覆盖保墒, 特别是小麦地膜覆盖, 成为保墒、省水、增产非常显著的新技术。据麦田地膜覆盖观测, 小麦生长各阶段, 含水量比常规田高246~454立方/公顷。提高地温1~5℃, 平均增产率达76.6%。
三、化学制剂节水措施
施用化学制剂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减少作物蒸腾损失。如使用抗旱剂1号, 可以抑制作物叶片气孔开张度, 使蒸腾减弱, 使用具有强吸水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土壤保水剂, 能使土壤在降水或灌溉后吸收相当自身重量数百倍、上千倍的水分。膨胀形成水分易离折的凝胶, 在土壤干旱时将所含水分慢慢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 以后遇降水或灌水还可再吸水膨胀, 重复发挥作用。作物喷施FA旱地龙, 叶片气孔扩散阻力增大15%~40%, 蒸腾强度降低19%~45%, 叶片水势提高12.5%~60%, 叶片气孔开度降低40%~60%。由于植株长势的改善, 叶片气孔开度降低, 使得在一个生长周期内, 可少浇一水而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
四、增肥改土节水措施
浅析西北旱作农业节水技术 篇5
目前, 西北地区探索出多种节水农业发展模式, 形成了保水、蓄水设施、灌溉节水、耕作栽培节水、生物节水、化学节水等五大技术体系, 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但在节水农业生产实践中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工程老化失修情况未得到扭转, 灌溉效益仍在不断衰减;一些灌区水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灌水技术比较落后, 水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低, 节水意识淡薄;投入不足, 灌溉面积减少。
一、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发展节水农业的关键在于控制从水源到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的水分无效损失, 包括输水损失、田间储水损失和作物蒸腾损失三部分, 以提高水分有效性, 把水分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方面, 有关科研单位对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以及地面灌水技术改进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输水配水、田间灌水技术、灌溉制度、农业栽培等各个环节开展了节水型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研究, 已初步形成了采用雨水集蓄利用、低压管道输水、膜上灌、节水灌溉制度、选育抗旱品种、培肥改土、施用保水剂等成套综合节水技术, 并在较大面积上推应用。目前西北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㈠节水灌溉技术精细化喷、微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节水效果最明显的技术, 已成为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主流。目前喷微灌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及运行管理自动化方向发展。
㈡农业用水工程规模化农业高效用水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实现从水资源的开发、调度、蓄存、输送、田间灌溉到作物的吸收利用形成一个综合的完整系统, 不断提高节水工程标准和质量, 不断降低农业高效用水的成本, 适应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㈢农业用水设备产业化将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成套施工机械、特殊材料和系统软件等形成产业化, 强调生产的规模化、工艺操作的规范化和技术产品的标准化, 发展名牌产品。
㈣农业用水管理制度化一般认为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 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其他节水措施得以顺利实施。节水管理技术是指按流域对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并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控制、调配水源,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实现区域效益最佳的农田水分调控管理技术。
二、值得推广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旱作节水农业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技术措施, 以优化水资源配置为核心, 充分积蓄和利用自然降水, 合理安排农业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应用节水保墒技术, 采取防旱抗旱措施,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旱作节水农业快速发展, 必须大力推广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旱作节水适用新技术。
㈠推广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技术地膜覆盖旱作物亩平节水30m3, 水稻、莲藕等亩平节水50m3, 同时具有增温、保土、压杂草等多种作用[4~5]。近年来在旱作区推广的全膜覆盖种植技术更是极大的改善了被动抗旱局面, 如定西地区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黑膜全覆盖马铃薯等种植模式, 更是拉开了旱作区农业生产二次革命的序幕, 据相关部门测产, 黑色全膜马铃薯平均增产幅度都在50%以上。另外, 若用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时, 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延长穗分化、提高产量的作用, 据试验示范地膜小麦较对照亩增产55kg左右。
㈡秸秆还田技术
1.细碎秸秆还田培肥技术。该技术是通过粉碎作物秸秆, 深耕翻压或作物收获时留高茬, 使秸秆返还土壤, 增加土壤有机质,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促进作物增产。其关键技术:一是增施氮肥, 满足秸秆腐烂对氮肥需求;二是深翻, 将秸秆全部埋压, 避免秸秆外露, 造成立体跑墒, 影响当季作物的生长。
2.秸秆覆盖增肥保墒技术。旱作物和园艺特产作物覆盖秸秆, 既能保墒, 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量150m3/hm2~225m3/hm2, 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培肥地力, 还可以防止焚烧秸秆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
㈢发展节水灌溉设施农业
1.地面节水灌水技术。我国95%以上的灌溉农田仍采用地面灌水技术, 也是我国目前灌区应用的主导灌水技术, 是今后我国需要重点发展应用的节水农业技术。 (1) 沟、畦灌:大改小 (宽改窄、长改短) 是重点, 小畦灌的特点是水流流程短, 灌水均匀, 可显著减少深层渗漏, 减少灌水定额, 达到节水和增产的目的。可以进行隔沟灌 (分根交替灌) 间歇灌:比连续灌水流推进快18%~20%, 灌溉效率提高15%~33%, 节水量15%以上。如闸管波涌灌。 (2) 膜上灌:利用地膜输水, 不仅防止了传统地面灌的深层渗漏损失, 而且大大减少了作物棵间的无效蒸发, 平均节水30%~50%, 增产10%~50%, 灌水均匀度达80%以上。
2.现代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主要适用于精细化作业的蔬菜、花卉等经济类作物, 在设施农业上也可有效推广。 (1) 喷灌:和传统地面灌相比, 可节水40%~50%, 使用不受地形限制, 同时可节省劳动力和省地。喷灌系统由水源、机泵、管道系统和田间喷灌设备 (喷头、竖管、支架等) 组成, 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种。在风大和蒸发大的地区效果较差。 (2) 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和渗灌等, 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要求, 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管道上的特制灌水器, 将水和作物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 属于局部灌溉。
㈣推广旱作节水高效种植模式一是优化作物茬口;二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高效”种植模式, 增加间作套种, 延长植被覆盖期, 实现增效。
1.小麦机械沟播技术。该技术可通过机械一次作业, 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 提高播种质量, 使肥料集中深施, 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是渭北旱塬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据调查, 较对照可节约种子45kg/hm2, 节约化肥30kg/hm2, 增产粮食612.75kg/hm2, 增收节资48元。其关键技术:一是用三沟六行播种机播种;二是实行量水配方施肥;三是采取深翻耙耱合墒过伏、冬春划锄松土、秸杆覆盖等抗旱耕作措施;四是在选用丰产耐旱品种基础上, 适时适量播种, 培育合理的群体结构。
2.山坡地粮草轮作抗旱栽培技术。该技术以粮草轮作和水平沟种植为主要特征, 可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 拦蓄雨水, 减轻冻害, 提高坡薄地小麦生产水平。其核心技术:一是实行粮草轮作, 通过套种、间作、轮作等形式, 利用草木樨、毛苕子、箭舌豌豆等绿肥作物的肥地效应, 打好小麦丰产基础;二是实行水平沟种植 (等高线种植) , 接纳雨水, 减少土壤径流, 提高水分利用率;三是增施氮、磷肥, 以肥调水。
㈤推广化肥配方施、深施技术该技术具有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肥效集中、作用持久、通风透气等作用, 具有关资料得知:深施深度10cm3左右, 较对照亩增产58kg, 增产率18%, 一般比撒施提高肥料利用率30%左右, 另外配方施肥不仅可以节约肥料, 而且可以通过调控作物生长机制达到以物调水、以肥调水。
㈥推广保水抗旱化学制剂应用技术现在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土壤、种子保水剂和抗旱增效剂。土壤保水剂就是应用有机大分子将土壤中分散的水分, 聚集起来形成胶体, 减少土壤蒸发, 给农作物提供较多的水分供应;旱作物种子使用保水剂包衣, 如马铃薯常用稀土旱地宝进行拌种;抗旱增效剂就是通过在作物上喷施, 调节作物叶片上气孔的开张度, 减少作物叶片蒸腾, 提高水分利用率。该项技术是高科技工业与现代化农业结合的产物, 施用方便, 节水效果显著, 增产幅度大,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三、几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
㈠污水喷灌技术利用污水喷灌是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用水结合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方式, 同时又是一种开源节流的灌溉方式。喷灌净化污水, 就是将污水喷洒在田里, 利用土壤、微生物和作物来分解污水中的一些成分, 并使部分水蒸散到大气中, 部分水经土壤净化后渗透泄出再利用。
在利用污水喷灌时, 应先对污水进行沉淀、筛滤, 除去固体污物, 有的还需加入消毒杀菌剂。污水灌的作物应以除蔬菜以外的经济作物为主, 对于谷类作物最好只用于作物生育前期, 在作物收获前一段时间应停止污水灌。污水灌的土壤以砂壤土、壤土和壤质砂土为好, 水量应结合作物的种类和生育期确定, 如在作物苗期、早春和晚秋应少灌。实施污水灌要防止大定额灌溉, 以免造成地表及地下径流, 灌溉强度以不造成土壤粘闭和不产生地表径流为原则。如污水水质不符合灌溉水质标准时, 可采用清水污水混合方法, 使混合后的水质符合灌溉要求后再进行喷灌。此技术较复杂, 最好在专家指导下运用。
㈡咸水灌溉技术咸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不同水质的水混灌和轮灌, 此外, 还有依据电渗透作用原理利用地下咸水灌溉的技术。
混灌是将两种不同的灌溉水混合使用, 包括咸淡混灌、咸碱 (低矿化碱性水) 混灌和两种不同盐渍度的咸水混灌, 目的是降低灌溉水的总盐渍度或改变其盐分组成。混灌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 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 使以前不能使用的碱水或高盐渍度的咸水得以利用。
轮灌是根据水资源分布、作物种类及其耐盐性和作物生育阶段等交替使用咸淡水进行灌溉的一种方法。如旱季用咸水, 雨后有河水时用淡水;强耐盐作物 (如棉花) 用咸水, 弱耐盐作物 (如小麦、玉米、豆类) 用淡水;播前和苗期用淡水, 而在作物的中、后期用咸水。轮灌可充分、有效地发挥咸淡水各自的作用和效益。
奥地利研究人员利用电渗透作用原理研制出一种灌溉系统, 该系统使地下水经土壤毛细管及各种孔隙上升到地表层, 同时从聚集于电极周围的某些盐类中游离出净水, 上升到地表层供作物利用[6]。其设备是由两组电极组成, 将一组装有正电极的金属管打入地下水位以下, 另一组为负电极的导体栅网, 埋于与植物根部深度相等的地方。根据土质结构及土壤含盐量, 接通2V~12V电源, 就会在两极间建立直流电场, 产生电渗透效果。这种灌溉系统适用于地下水较丰富的干旱区果园、草坪及固沙植物等[6]。
㈢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就是通过一定的设施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 直接供给植物利用或汇集到蓄水池中以供灌溉之用。德国研究人员用一圆筒来收集空气中的水分, 其内壁涂有吸聚阳光热的涂料, 圆筒与若干个喷嘴管连接, 将喷嘴管埋在两行植物根部之间。白天高温烤热的空气经圆筒进入喷嘴管里, 到了夜间降温时, 空气中的水分就凝结成了露水珠而流到作物的根部。秘鲁的研究人员沿海岸垂直张挂一些大型尼龙网, 以吸聚雾气, 待雾变为水后流进蓄水池, 以供沿海滩涂灌溉之用。智利的科研人员利用沙漠地区的云雾来改造沙漠, 他们在巨大的框架上面安装由聚丙烯塑料制成的双层网来“捕捉”云雾, 云雾在网上凝结成水, 汇集到贮水池中, 以供种植的林草或天然沙生植物的灌水之用[7]。
对于沙漠地区和缺乏淡水的盐碱地区, 利用空气中的水分进行灌溉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但如何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和实用性是今后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普特, 冯浩.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战略初探[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6) .
[2]吴普特, 冯浩, 牛文全, 等.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业技术水平及评价[J].灌溉排水学报, 2003. (1) .
[3]康绍忠, 蔡焕杰, 冯绍元.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J].农业工程学报, 2004. (1) .
[4]山仑, 邓西平, 康绍忠.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用水现状及发展方向[J].水利学报, 2002. (9) .
[5]吴文荣.国内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
[6]吴普特.雨水资源化与现代节水农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7. (1) .
旱作山地果树种植技术 篇6
首先, 要选择耐旱的果树品种,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果树对山区缺水条件的适应能力, 确保在干旱的条件下实现果树的增产丰收。其次, 要选择选择抗病性和抗逆性强、长势强旺、品质优良、果粉多、着色鲜和耐运性的果树品种。
2 旱作山地果树的施肥技术
2.1 主要原则
要根据果树各个阶段的生长特性, 通过土壤测试之后, 进行果树的合理施肥。在施肥过程中主要施加有机肥, 辅以化学肥料, 确保果树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有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 追肥要注意薄施、匀施, 以免肥料过于集中对果树的根部造成损害。在施肥之后, 要注意及时浇水。磷肥、氮肥及硼和铜等都可以提高果树的抗旱能力。
2.2 不同果树的施肥方法
不同果树、不同时节的施肥量也不相同, 以葡萄为例, 每年秋季从树冠外围滴水线处开始, 逐年向外深翻扩穴0.4~0.5m, 底层回填秸秆、茅草、腐熟农家肥、饼肥、普钙和表土, 表层回填底土, 然后灌足水。果园行间套种紫花苕、苦草、白三叶草或矮秆豆科作物等绿肥, 在绿肥盛花期适时翻埋,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培肥熟化土壤。每年果园中耕除草3~4次, 中耕深度10~15cm, 保持土壤疏松。再以柑橘为例, 在立春前5~10 d清好施肥沟, 立春后5~10 d施肥。充分满足柑橘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
2.2.1 果树幼苗施肥
土壤施肥可采用环状沟施、条沟施和全园撒施等方法, 全园撒施适宜于大果树, 不能集中撒于主干周围, 肥料以造粒、速溶化肥为主, 缓释肥应浅沟施, 施肥后及时灌水。在施肥时要注意有机肥和无机肥共同施用, 在距离果25~30 cm的地方开8~12 cm深的施肥沟进行施肥, 在完成施肥之后要作清沟盖土处理。果树每667 m2的用量大概是圈粪800~2 500 kg, 尿素约35 kg, 普钙约30kg, 硫酸钾约为15 kg, 硫酸锌约为4 kg, 硼砂约为2 kg。
2.2.2 秋施基肥
这种肥料的使用时间大约就是新植果树和早熟的果树品种经过入秋浅锄断根之后再使用, 对于中晚熟的果树品种, 要等果实采摘完成之后再施用。果树每667 m2的用量是圈粪700~2 300 kg, 尿素约为42 kg, 普钙大约25 kg, 硫酸钾约为12 kg, 硫酸锌约为2 kg, 硼砂约为1 kg。在果树开花之前, 开花期以及幼果期都要喷施叶面肥。具体用法是0.1%尿素加上0.2%硼砂再加上0.2%磷酸二氢钾。
3 水分保持技术
3.1 地膜覆盖
运用地膜覆盖的方法能够反射阳光, 有效地保持土壤中的水分, 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量, 确保植物可以在干旱的条件下可以更好地生长[1]。若是没有覆盖的条件, 可以采取使用杂草覆盖果树根部土壤的办法, 避免阳光直射果树根部地面, 减少土壤水分的流失。此外, 要及时进行浅锄。在对果树灌水之后, 为避免土壤发生板结, 在可以下脚时及时浅锄土壤, 目的是截断土壤的毛细管, 减少土壤中水分损失。
3.2 山地果树自压滴灌技术
自压滴灌是滴灌技术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新型的自流灌溉技术, 该技术适应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种植模式技术集成的灌溉技术, 系统将世界最先进的灌溉技术与最原始的灌溉条件相结合。其特点:一是超低压的工作水头, 不用任何动力或电力, 利用自然的水压就可以实现自动灌溉;二是可以根据果树的需对果树施加适量的水分与肥料, 目的是对土壤的结构进行保护, 是果树周围土壤的固体、液体以及气体的比例处在一个最适合果树根系生长的范围内, 这样一来, 果树的抗逆性就会大幅度增强, 使土壤为果树生长提供了最为适宜的水分和气体比, 有利于增强果树根系活性, 确保其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利用, 大大减少了病虫害, 增加产量, 提高品质;三是采用特殊的过滤器, 所以, 在浇灌的过程中对水源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对于井水、河水以及以往的水池、水窖中的水都可以使用, 易与现有灌溉条件相结合, 适应性较强;四是不受地理高度及水源远近的限制, 不需要依靠动能运转, 便能将毛细水流均匀地输送到主水管的任何一端, 一般2~3 min便能将水源输送到40m外的田头另一端, 使水量均匀分配在树的周围, 并可使每棵树都得到同等的水量, 是山地果树节水灌溉的最佳技术;五是节水70%~90%、节肥30%~40%, 省工、省力, 不影响农事作业, 其浇灌成本和运行费用相对低廉, 对设备的安装、操作以及维修都十分的方便, 非常适合一些家庭和那些小面积果树的种植户来安装和使用。
4 果树的病虫害防治
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 会增加果树发生病害和虫害的概率, 在山区高温干旱的环境下种植果树, 在对其病虫害防治时要以预防为主、综合进行防治。病害的防治需要在果树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之后, 施用保护性的药剂, 避免发生病害, 控制病害蔓延。虫害要用杀虫灯、色板或者是性诱剂等措施进行防治[2]。总的来说, 在山区高温干旱的条件下尽量少使用化学药物, 如果非使用不可, 一定要注意避免在高温的时节喷施化学药物, 并要适当地降低化学药物的浓度, 避免药害发生。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的原则, 既要做好园内防治, 也要做好围篱防治。
例如, 对于病干腐病, 此病主要危害果实, 造成死枝和烂果。一是秋冬季捡拾病果、病枝并集中烧毁;二是发病盛期, 即开花前及开花后喷布1∶1∶200波尔多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防治。对石榴树早期的落叶病来说, 造成石榴早期的落叶病害, 单单从病斑的特征上可以将其分成为褐斑病、圆斑病和轮纹病数种。病害严重时, 会导致果树叶片的大面前脱落。因此, 在防治过程中, 要对其落叶进行集中烧毁, 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原, 生长期喷1∶1∶200波尔多液,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 防治2~3次。
5 结语
在旱作山地果树的种植之前, 要正确地选用旱作品种, 然后按照施肥的原则, 根据果树种类的不同进行科学的施肥, 及时对山区果树进行浇水灌溉, 避免水分流失, 加强其病虫害的防治, 确保增产丰收。
参考文献
[1]杨峻发.种植技术培训进温棚[N].吐鲁番报 (汉) , 2013-03-25.
立足天水市情大力发展旱作农业 篇7
关键词:发展,旱农,措施,天水市
天水市农业生产基本以旱作农业为主, 旱农区共有耕地31.52万公顷, 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80.1%, 其中粮田25.16万公顷, 占全市总粮田面积的81%。多年来旱作区粮食单产低, 干旱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因此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是促进天水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发展旱作农业的必要性
天水市地处大陆腹地, 受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 干旱经常出现。根据30年来的气象资料, 干旱年份有24年, 占85.7%, 尤以春夏干旱和伏秋干旱为多, 分别占干旱年份的39%和32%。从降水曲线演变看, 降水的年际间变化很大, 降水量变幅高达400毫米以上, 极值比达2倍多。历年四季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 相对变率均达25%以上, 在年均420毫米~500毫米的降水量中, 仅7月~9月的降水量就占到年降水总量的60%~70%。夏季暴雨和秋季集中连续的降雨又造成了坡地严重的水土流失, 农田侵蚀模数一般为4000吨/公里2~6000吨/公里2, 严重的高达8000吨/公里2~10000吨/公里2, 降水的波动和降水的集中交互影响造成旱农区干旱多灾, 自然条件严酷, 经济基础薄弱, 社会与生产系统处于严重的经济失调状态。再从水资源来看, 全市水资源相当贫乏, 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为38.13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地表水1108.8立方米, 不足全国水平的一半;而且境内山多川少, 地高水低, 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 可利用率很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水源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预计农田灌溉面积发展到6.67万公顷左右, 就基本达到了饱和程度。因此, 要加速发展农业生产, 就要面对市情, 因地制宜, 切实抓好旱作农业, 把占耕地面积4/5的旱地农业搞上去, 天水农业将有大的发展。
二、发展旱作农业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天水市旱作区农田光潜势约22500公斤/公顷~30000公斤/公顷, 热潜势约5250公斤/公顷~6000公斤/公顷, 降水潜势4500公斤/公顷~5250公斤/公顷, 但是目前这些潜在生产力的利用率很低, 一般仅10%~30%, 因此改进耕作栽培技术, 充分挖掘降水资源, 提高水分生产率, 进一步增加光、热潜在生产力是提高旱作农田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地处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的秦安县是全省18个典型干旱县之一, 全县年降水450毫米左右, 年蒸发量1450毫米, 是降水量的3倍, 耕地面积7.01万公顷, 95.4%的耕地为山旱地,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严酷干旱的自然条件, 形成了秦安农业的雨养农业性质。近年来秦安县将旱作农业作为实现全县农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常抓不懈, 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旱作农业的转变。首先, 改变过去的被动防旱为主动抗旱, 逐步实现对自然降水较大程度的人工调控;其次, 由传统的耕作技术向节水生态农业技术转变;第三,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走工程节水、生物涵水、管理集水、科学用水的集约化旱作农业发展道路, 基本形成了符合秦安实际的“修梯田、覆地膜、打水窑、集水源、重养殖、培肥力、用良种、促高产、防流失、保生态”的旱作农业模式, 显著提高了旱作农业区的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县旱作农业示范推广面积已达4.53万公顷, 占全县粮田总面积的80%以上, 产量一般在3030公斤/公顷~8596.5公斤/公顷之间, 较一般大田增产20%~63.5%, 粮食作物耗水系数也由平均3.8毫米/公斤降低到1.5毫米/公斤左右, 达到了全省旱农耕作区的先进水平。
三、主要旱农措施
旱农耕作制的基本思想是针对旱农地区的资源特点, 保蓄和充分利用当地有限的降水资源, 提高水分利用率, 发展农业生产。因此, 立足当地实际, 将传统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 有针对性的研究、引进、示范和推广一批立足旱作农业, 以保水、蓄水、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新技术, 探索出最具地方特色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集成模式, 就能有效解决天水市旱作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科学施肥, 培肥地力多年来以坡地改梯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是天水市发展旱作农业的一项战略性基本措施,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在“十五”期间, 农田基建高潮的再一次兴起, 大量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进一步加快了梯田建设步伐, 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五年累计机修梯田面积5.22万公顷, 截止2005年底全市梯田面积累计达到25.78万公顷, 占基本农田面积的65.55%。通过农田基建, 彻底将过去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据测定, 山旱地新修3年的梯田小麦较对照山地小麦土壤表层含水率提高2.1%, 2米土层多储水67.48毫米, 折水量44.99立方米, 增产19.7%, 充分显示出水平梯田保水增产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增施有机肥,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农田基础肥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使旱作区农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㈡实行精耕细作, 抓好伏、秋深耕, 蓄水保墒针对旱作区雨水稀少, 蒸发量大, 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 为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 采取一整套收墒、保墒的耕作方法。抓好伏、秋耕, 将降水高峰期7月~9月降雨纳入土中, 起到收墒作用, 真正起到“借伏雨抗春旱、蓄秋水增春墒”保苗增产的作用。通过适期适时耙、耱、碾、中耕除草等措施, 保住地中墒。据在天水市秦州区中梁乡何家湾基点测定, 7月5日、15日耕的地比8月5日耕的地在100厘米土层内土壤含水量高, 而且在同期伏耕深度与土壤含水量成正相关, 并且秋耕后及时耙耱更能起到保墒、收墒的作用, 一般较对照土壤含水量提高10个~12个百分点。同时实行适期精细播种, 达到苗全苗壮。
㈢大力推广保护性栽培技术, 提高降水利用率被称作“白色革命”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天水市以来, 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栽培技术日臻完善, 新技术、新产品的逐步扩大应用, 特别在旱作区应用,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经济效益成倍增加, 在“十五”期间, 平均每年推广面积均超过9.33万公顷, 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6.67万公顷。以玉米为主的大秋稀植作物基本实现地膜化, 地膜小麦在天水市北部易旱区也充分发挥了优势, 年推广面积稳定在0.67万公顷左右。特别是近年来全膜玉米双垄集雨沟播栽培与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 将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据秦安县渭北干旱山区测定, 下雨3天后渗水膜下含水量为18.16%, 较下雨当天增加0.79个百分点, 分别较普通膜和露地高1.25个百分点和3.07个百分点, 充分发挥了渗水地膜逢雨下渗、增墒、保墒和抑制蒸发的作用, 较普通膜增粮630公斤/公顷, 增产11.8%。
2008年天水市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2.96万公顷, 平均单产达10089公斤/公顷, 较半膜玉米增产1963.5公斤/公顷, 增幅24.2%, 总增产量5126.04万公斤, 表现出明显的抗旱增产作用。通过应用渗水膜实行双垄沟栽培可在作物生育期内减少地表径流, 从而形成集雨面, 将降雨集中在作物根际周围, 提高降水利用率。
㈣积极推广集雨补灌技术, 促进旱作区农业全面发展针对天水市干旱山区农民饮水困难、天然降水不足、作物需水与降水规律不同步的客观条件, 近年来先后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以及“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 各地将上述项目在实施中有机结合, 科学规划, 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秦安县在刘平乡彭洼、关新等5村建立半山旱作高效农田示范区, 将集雨水窖、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蔬菜和果树栽培、暖棚养殖、沼气池建设相结合, 形成“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模式, 使土地单位面积产值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10倍~20倍, 最高产值可达60000元/公顷。该示范区建水窖450眼, 配套滴灌35台 (套) , 补灌面积90公顷, “五位一体”日光温室50座。水窖完全可供种、养、加使用, 创造出雨养农业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典型。
【旱作生态区】推荐阅读:
旱作技术09-02
旱作玉米11-08
地膜覆盖旱作09-11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07-21
西北旱作农业区07-22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10-30
玉米旱作栽培技术11-16
辽西旱作农业区01-01
旱作节水农业考察报告10-15
旱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