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干预

2024-05-13

幼儿园干预(共12篇)

幼儿园干预 篇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做好幼儿园儿童的营养配餐、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各幼儿园的重要职责, 同时也逐渐引起国家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部门的重视。相关研究数据显示, 3~6岁的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 每天必须从膳食中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 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活活动的需要。若幼儿长期缺乏某种营养和热量供应不足, 不但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 还会引起各种的疾病, 因此营养膳食对幼儿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幼儿园儿童营养现状存在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两种情况, 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探讨干预措施在改善幼儿园儿童膳食营养状况中的临床效果,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幼儿园收纳的283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40例儿童正常饮食, 而观察组的143例儿童则采取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措施干预, 观察并比较两组儿童膳食营养情况差异。结果表明:观察组儿童平均身高为 (109.12±13.15) cm, 平均体重为 (22.61±6.38) kg,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5.28±7.81) cm、 (14.79±3.52) kg;另外, 观察组儿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热能构成比分别为14.08%、26.49%、59.43%, 处于合理水平, 而对照组儿童蛋白质、脂肪等供热比例偏高, 碳水化合物偏低。因此, 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均衡营养对于改善幼儿园儿童膳食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资料和方法

研究资料

以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幼儿园收纳的283例儿童进行研究, 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对照组的140例儿童男71例, 女69例, 年龄1~6岁, 平均年龄为 (4.12±1.21) 岁;而观察组的143例儿童男72例, 女71例, 年龄1-~6岁, 平均年龄为 (4.03±1.12) 岁, 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

1干预方法

对照组的140例儿童正常饮食, 不给予任何的营养膳食干预, 单纯根据儿童喜好饮食;而观察组的143例儿童则采取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措施干预, 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制订科学合理的食谱。首先保证营养素平衡, 6大营养素要以充足的数量、均衡的比例, 分别含于1日食谱中。另外需要保证食物平衡, 如谷类、肉类、蛋类、乳类、海产品、蔬果类、豆制品和调味品等种类齐全, 均匀地分布在每日膳食中, 并做到粗细粮搭配、干稀搭配、荤素搭配、甜咸搭配; (2) 科学合理的烹调。在保证营养充足的前提下加工食品, 不断提高烹调水平, 同时需要注意儿童口味及制作方式, 做到色、香、味、形、美俱全, 以提高儿童的食欲及消化功能; (3) 良好的就餐环境。所选择的儿童就餐环境要保证安静、轻松、舒适, 进餐前不做剧烈运动, 保证儿童进餐时间。注意纠正儿童不良的进餐习惯, 不强迫进餐, 教育儿童不偏食、挑食等。观察并比较两组儿童膳食营养情况差异, 主要包括身高、体重等体格发育以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热能构成比。

2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mean±SD) 形式表示, 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儿童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示观察组儿童的体格发育较对照组更优,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两组三大营养素热能构成比较

观察组儿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热能构成比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照组儿童蛋白质、脂肪等供热比例偏高, 碳水化合物偏低, 详见表2。

结语

幼儿园是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 集体儿童的体格发育状况是衡量托幼机构卫生保健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儿童的生长发育的整体状况与营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该群体目前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 对不良的生活环境及恶劣的营养条件较为敏感。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经研究调查显示, 目前幼儿园的膳食结构均存在一定不足, 如蛋白和脂肪摄入过多等。改善儿童的膳食营养, 除需要制订科学合理营养均衡的食谱、应用科学合理的烹调方法烹制食物及良好就餐环境外, 幼儿园应设专职营养师, 负责食谱制订、膳食调查、营养分析及监督对食谱的执行情况。通过本研究结果可知, 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均衡营养对于改善幼儿园儿童膳食营养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推广。

幼儿园干预 篇2

假设孩子沉浸在伤痛之前不能自拔

在经历过伤痛之后,有些孩子可能很快就能走出来,但有些孩子可能会一直沉浸在伤痛之中难以自拔。此时,有关灾难的电视新闻,熟悉的人都要避免让孩子见次见到,以免勾起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建议有条件的家庭是换个环境,让孩子在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慢慢忘记过去。家人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随时有人陪伴在孩子左右,让孩子不觉得孤单和害怕。如果能请相关的心理专业人士进行心理干预,效果将更好,这样有助于孩子快速地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之中来。

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篇3

【关键词】幼儿;行为问题;教育干预策略;心理治疗技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12-04

面对幼儿的一些行为问题,如社会退缩、攻击、违纪、多动等,幼儿园教师往往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教师认为行为问题可能既不利于幼儿本人的发展,还会影响幼儿群体的正常教育活动,应该及时加以矫治。另一方面,由于学界对幼儿行为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教师认为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去识别什么是幼儿正常的个性表现,什么是幼儿的行为问题,害怕自己在矫治幼儿的“行为问题”时扼杀了幼儿的个性,因此教师又觉得对幼儿的行为问题应顺其自然。认真考察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在幼儿的行为问题尚不明显时多采用顺其自然的策略,而当幼儿的行为问题比较明显甚至影响到集体教学时,则会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处理幼儿的一些行为问题,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教师在面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因此,如何在不扼杀幼儿个性的前提下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这是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育技能。本文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探讨正常教育生态下幼儿行为问题的教育干预策略。

这些教育干预策略基于这样一些基本观点:(1)行为问题的产生与教育息息相关,要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必须首先审视我们的教育,从改进教育的视角来干预幼儿的行为问题。干预的策略其实就是教育的策略,它有别于医学和心理学中的专业干预。(2)对于幼儿偏离正常的行为,我们应本着预防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干预,以不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为基本准则。(3)我们应以生态的、游戏的、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策略应对幼儿可能出现的行为问题。

一、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

不少研究表明,儿童与托幼机构教师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它可以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行为问题和日后的学业成绩。同时,师幼关系质量对课堂管理和幼儿的学习均有重要影响。“早期儿童研究文献中最为一致的观点之一就是,学习环境中富有情感并且是正面引导的方法能培养儿童的建设性行为。如教师良好的语气以及运用正面引导的方法来鼓励预期的行为,仅这两种方法,就构成了几乎所有学前教育方法所提倡的教师策略的关键。”〔1〕为什么师幼关系在幼儿的发展中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认知和情感是幼儿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建立安全融洽关系的过程既是师幼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发展认知能力的保证。其次,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们与成人的关系从亲子关系过渡到师幼关系,师幼关系的品质决定了幼儿对他人和世界的基本认识。安全融洽的师幼关系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可以帮助幼儿形成乐群、合作、友爱的良好个性,这一过程正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最后,幼儿在教师那里获得的安全感,有助于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积极自在地投入学习活动。〔2〕可见,良好的师幼关系不仅对幼儿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是幼儿开展有效学习的保证。一般而言,师幼关系的淡漠和恶化预示着幼儿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关注师幼关系,把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作为一种策略而不仅仅是原则和理念,这是预防和应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关键。这与罗杰斯的教育思想和心理治疗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关于关系建立的原则和策略来审视现有的师幼关系,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教师应注意:(1)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将幼儿的行为问题视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来应对。(2)坚信所有的幼儿都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责任。(3)尊重所有幼儿的选择和需要。(4)将教育的责任定位于“引导”而不是“教导”。(5)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及其意义并给予适宜的引导。(6)重视良好关系的建立,将良好关系的建立视为教育者的重要责任。〔3〕

二、运用可操作的心理治疗技术

在营造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础上,有必要引入一些有效的、容易掌握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高干预的针对性。接触和阻抗是完型疗法的重要心理治疗技术。所谓接触就是通过各种感官与环境进行互动。接触的方式主要有七种:看、听、触摸、交谈、行动、微笑和品尝。完型疗法认为:“与环境的接触是个体成长所必需的,它是个体改变自己及其对世界经验的一种手段。一旦与环境相接触,变化便不可避免,因为个体会吸收、同化或排斥他所接触的内容。”〔4〕良好的接触是个体对身体感官的恰当运用,可使机体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以健康地表达情绪情感,自如地运用认知能力,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特征,如学习、思考、好奇、探索、交谈以及不同的情绪反应等。个体如果在接触过程中受到抑制、局限或者阻断,接触就会遇到困难,变得支离破碎而失去内部的一致性。为了获得内部的一致性,有些个体可能会以限制、抑制、阻断的方式削弱自我,使自己变得不那么敏感,从而限制自己的身体,阻断情绪的表达,抑制自己的智力。结果就是自我的日渐消失以及对接触能力的破坏,而这样的处置常常导致行为问题的出现。从这一角度看幼儿的行为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幼儿的“行为问题”比较怪异,但是这正是他们试图获得内部一致性的尝试。〔5〕例如,幼儿不善交往,只好通过离开同伴来获得自在感,以克服交往的焦虑和自卑,等等。行为问题的实质是幼儿通过各种减少接触的方法来减少不快。如果听之任之,幼儿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会逐渐减少,幼儿的行为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一味强迫幼儿接触世界,开放自我,又会增加他们的痛苦,加重他们的行为问题。因此,通过有效的策略发展幼儿的接触能力,使幼儿以适应的方式获得内部一致性,这是教育干预的重要策略。

安全感是良好接触的保证,教育干预必须营造友好接纳的氛围,使幼儿获得安全感。例如,创设游戏环境,将幼儿自然地引入游戏,就是一种接触的策略。然而在接触过程中,一旦幼儿遇到麻烦,感到悲伤、担忧、焦虑、恐惧或者愤怒时,幼儿就会防护和限制自己,将自己包裹起来,抑制自己,并且阻断良好的自我表达,这就是接触过程中所遇到的阻抗。当幼儿出现阻抗表现时,教育者常常感到比较棘手,会产生沮丧和焦虑情绪,甚至会放弃自己的努力。事实上,阻抗表明幼儿在接触过程中虽然存在问题,但它同时也提供了许多值得重视的信息。首先,阻抗是一种幼儿自我保护的方式,它反映了幼儿的生存状态;其次,阻抗是幼儿能力达到极限的一种信号;再次,阻抗是一种能量的显示,当阻抗出现时,幼儿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等;最后,大多数幼儿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阻抗与自我保护,这是正常的反应。〔6〕由此不难理解,幼儿在接受干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阻抗现象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教师要认真分析阻抗的原因,及时调整干预对策,避免直接、武断、盲目地对待幼儿的阻抗反应。

三、将幼儿从游戏情景引入真实生活

有一定行为问题的幼儿交往能力有限,对真实的互动缺乏兴趣和信心,常常会遭遇交往的失败。例如,退缩的幼儿会更加退缩,有攻击性的幼儿可能会诉诸武力。游戏可以象征的形式使互动变得有趣而自然,营造出一种像戏剧一样的充满幻想的愉快氛围,从而吸引幼儿克服或忘却恐惧。游戏也可以“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但是,游戏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它的形式是象征性的,“缺乏和真实世界进行的真实互动,幼儿的个性和思维会被局限在一个高度形式化了的、抽象而单调的象征性的世界里,他们的智慧会因被剥夺了现实世界的养料,从而失去在众多矛盾和冲突中建构升华的可能性”。〔7〕

我们曾对社会退缩幼儿进行过干预。我们从真实与象征性的维度分析了游戏的特性,将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和积木游戏分为不同的层次。表演游戏的象征性功能更大一些,而积木游戏的真实性更强一些。我们尝试利用不同的情境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减少幼儿的退缩行为。

我们将提供故事作为象征性中介,以取代直接的训导和讲授,这是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和兴趣的。但是,如果仅仅提供虚构的故事,可能会使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欣赏和娱乐的层面,不能自然有效地引发出观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行为。因此,在设计游戏时,我们先用虚构的、幼儿比较熟悉的故事引发幼儿初步的兴趣,然后利用介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游戏调动幼儿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并以同伴和教师为中介进行游戏示范。实践证明,这样既可以维持游戏的愉悦性,又可以避免幼儿因能力所限而产生畏惧和挫败感。同时,在幼儿的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后,我们又组织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教师不再帮助幼儿分配角色,而是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由他们自己想办法加入同伴的游戏,或利用积木创设一个真实的、需要分享和合作的游戏情境,教师进行适宜的干预。于是,幼儿从纯粹的象征性世界逐渐进入真实的世界之中,从而较好地发挥了不同情境的教育价值,解决了幼儿兴趣、学习和能力之间的矛盾。

综上所述,当幼儿能力较弱时,象征性情境一般不会引发他们的紧张情绪,幼儿可以在以享乐为主的游戏中进行初步的学习,能力得到些许提高;而后可利用真实和虚构两种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巧妙示范促进幼儿进一步学习。在幼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后,可将幼儿带入真实的世界中,用真实的矛盾和冲突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智慧,以实现真实的互动,巩固和发展幼儿的能力。这样做,既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又能避免蒙台梭利、皮亚杰以及某些学者所说的象征性世界的局限。〔8〕

四、进行弹性的行为塑造

对幼儿的行为塑造可以通过标记性表扬和同伴中介两种策略进行。

“标记性表扬”指的是以一种非常特定的方式表扬积极的行为。其特征是强化积极行为,表扬具体行为,而不是泛泛而谈,且表扬逐渐符号化、特定化,旨在对具体、积极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强化。在使用标记性表扬的同时,教师要采用选择性注意—策略性忽视的策略,即有意忽视不恰当的行为而积极关注恰当的行为。〔9〕这既是一种有效强化,也是一种积极期待,既能激发幼儿的恰当行为,也能预防幼儿的不恰当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标记性表扬是对幼儿特定行为的表扬,不是“好孩子”、“你真棒”之类的泛泛而谈。因此,教师对幼儿值得鼓励的行为一定要及时表扬,让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得到表扬,教师的期待是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在当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到标记性表扬的即时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结果,幼儿只希望得到红花或彩纸这类东西,却不明白受到表扬的原因,从而失去了标记性表扬的本意。

“同伴中介”的主要作用是发挥社会化同伴的示范作用和协助作用。社会化同伴可以为有一定行为问题的幼儿提供观察学习的榜样,帮助他们发展交往行为,丰富交往经验,并为其提供情感支持。社会化同伴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们的研究,具有如下标准的同伴可作为有效的社会化同伴:(1)接受教育干预的幼儿比较喜爱或至少可以接受的幼儿。(2)性格比较温和,有耐心,可以亲近当事幼儿的幼儿。(3)比较喜欢照顾人,能够带动当事幼儿进行游戏的幼儿。(4)这些幼儿与当事幼儿的能力差别不能过于悬殊,不会引发当事幼儿的自卑感和畏难情绪。我们的研究表明,这样的社会化同伴对矫治幼儿的退缩行为很有帮助。〔10〕

参考文献:

〔1〕〔2〕巴巴拉·鲍曼,苏珊娜·多诺万,苏珊·勃恩兹.渴望学习〔M〕.吴亦东,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39.

〔3〕KADUSON H G, SCHAEFER C E.儿童短程游戏心理治疗〔M〕.刘稚颖,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王登封,谢东.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时代文化出版公司,1993:112.

〔5〕〔6〕〔9〕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8〕朱细文.幼儿园教育行动的解释:梳理幼儿园日常教育实践的一种尝试〔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5.

浅谈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 篇4

一、幼儿冲突行为的界定

幼儿的冲突行为主要是指幼儿在互动过程中由于双方的言语、行为等产生不同的利益而引起的争执现象。首先, 幼儿冲突属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会表现出显著的对立行为, 例如, 面部表情、行为举止、语音语调等等。其次, 幼儿冲突是动态的行为, 而不是静态的。从幼儿产生对立的关系, 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到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聆听对方的想法, 这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最后, 幼儿冲突也是同伴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在发生冲突时, 双方都会有类似的行为, 彼此的行为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 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幼儿发生冲突的形式主要有:情感冲突、语言冲突、利益冲突和身体碰撞冲突。

二、引起幼儿冲突的原因

(一)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性

现在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在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 另外,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 无法辨清物我观念, 通常按直觉来推理, 在表达方式上, 动作反应要大于语言的表达, 这些因素极易让幼儿发生冲突。首先, 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为强烈, 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导致冲突发生的频率增加。其次, 在物我观念上无法辨识, 导致幼儿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物都应该属于他本人的, 所以, 经常会发生抢夺他人玩具或物品的行为, 这也是最为普遍的冲突行为。最后, 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 他们通常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内心的需求和想法, 因此,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发生打架等冲突行为。

(二) 缺乏社会经验

由于幼儿的年龄过小, 社会经验不足, 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 社会交往技巧还不够成熟, 在对待社会性的问题上, 幼儿无法采用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没有学会为他人思考, 因此, 经常会发生冲突行为。

(三) 幼儿园因素

1. 幼儿园的环境布置

在产生冲突行为的因素中, 最主要的是因为幼儿与同伴抢夺玩具或游戏材料等。然而, 大部分的幼儿园依然存在玩具匮乏的状态, 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无法达到玩具人手一个的最佳状态。在场地布置上, 幼儿园的活动区域较少, 导致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肢体碰撞, 因此, 幼儿极易发生冲突。

2. 教师没有合理地解决冲突方式

近年来, 经过调查数据显示, 大部分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冲突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解决方式, 甚至有些教师在还没有了解冲突发生的具体情况时, 就对幼儿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训斥。由于教师一直采用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对待幼儿, 导致幼儿缺少关爱和肯定, 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嫉妒的负面情绪, 于是, 在幼儿相处之时会经常发生冲突行为。

(四) 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 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幼儿长期生存在暴力的环境中时, 也会产生逐渐形成暴力倾向。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如果父母也经常采用吵架或殴打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 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处理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除此之外, 电视、电脑等媒体也会有暴力行为的示范, 这些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三、幼儿冲突行为的干预策略

(一)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影响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幼儿园应该为孩子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让孩子能够有充足的游戏和玩耍空间。合理地安排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减少幼儿发生冲突行为的次数, 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时, 最主要的是注重以下几点内容:第一, 在游戏开展时, 教师应该多放一些较为轻柔的音乐, 不仅能够陶冶情操, 还能稳定孩子的情绪, 从而避免发生冲突行为。第二, 教师要与幼儿共同完成游戏, 这样能够减少冲突行为的产生。第三, 严格控制区角活动的人数, 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第四, 区角将教学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 在活动进行时, 幼儿要遵守区角教学的规则。第五, 应该清楚地划分每个区间的间隔, 减少幼儿因走动发生的冲突。除此之外, 在提供游戏材料上, 也应该注意以下内容:第一, 游戏材料的数量需充足, 满足幼儿的需求, 从而避免幼儿的抢夺行为。第二, 图书和影片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和谐美好, 避免暴力的主题, 从而培养幼儿美好的情感, 让幼儿学会互帮、互助、互爱。第三, 游戏材料的选择上减少具有攻击性的玩具, 例如弹弓、木棍等。

(二) 培养幼儿的社会问题处理能力

目前, 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缺乏社会性人际交往技巧, 因此, 更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问题处理能力。首先, 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每一次的冲突行为, 并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式。其次,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解决冲突的经验, 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冲突。再次, 教师要经常开展分享性的活动, 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最后,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训练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第一, 幼儿应该学会辨认冲突, 通过沟通和协调来总结解决方式。第二, 积极参与教师所举办的活动, 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和进步。第三, 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从而培养社会问题的处理能力。

(三) 通过教学活动化解幼儿的冲突行为

教师多向幼儿讲述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在讲故事时, 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幼儿与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从而与同伴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并且强化了自身解决冲突的能力。另外, 在发生冲突时, 教师不需要急于解决问题, 而是将问题交给孩子, 或者交给整个班级, 让幼儿与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解决的方式, 在解决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修养。

(四) 教师为幼儿树立榜样, 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不仅能够掌握幼儿的发展情况, 更能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工作中, 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和平相处, 当发生意见不一致时, 要能共同沟通和探讨;在生活中, 教师之间要互相帮助和照顾, 关注其他教师的生活状况。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地处理冲突行为, 就是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也会慢慢地影响着幼儿。

由于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尚未成熟, 在与同伴相处时, 难免会发生冲突行为, 家长和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 这样反而会影响幼儿的成长, 使得幼儿对外界产生恐惧和自责的心理。在幼儿园中, 教师是幼儿园内的主导者, 更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观察者, 因此教师要妥善有效地处理彼此间的冲突问题, 为幼儿做良好的示范, 实时关注幼儿的活动状况, 在发生冲突行为时, 及时采取积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瑛.小班幼儿冲突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29) .

[2]李丹.环境创设与幼儿社会技能的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6) .

[3]王学坚, 张秀丽.家长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冲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幼儿营养膳食现状及分析干预措施 篇5

目的:评估我幼儿园集体儿童及营养不良儿童的膳食质量,并对营养不良儿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方法:

①膳食评估方法据我园22天每日一餐两点食物称重、食主用餐人数记录,及营养不良儿童剩菜剩饭记录,运用YL-2A营养专用电脑,进行三大营养及矿物质与维生素供给量和报入量统计。

②营养不良儿童筛选方法按WHO年龄别体重第3百分位值作为营养不良儿童筛选值。

结果:集体儿童能量供给量与营养不良儿童能量摄入量分别为(2712.82±258.32)KJ和(2116.03±248.44)kJ,蛋白质为(21.7±2.6)和(17.0±2.0)克,脂肪为(22.7±4.9)和(18.1±3.1)克,碳水化合物为(86.4±16.3)和(72.0±9.9)克,营养不良儿童膳食热能与三大营养素摄入量仅占推荐供给量(RDA)的79.1%、78.3%、83.3%和79.7%。集体和营养不良儿童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较为理想分别为13.4:31.5:53.2和13.2:31.6:56.1。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均占总蛋白质的50%以上,集体儿童膳食中铁和烟酸的供给量动、静态指标均不佳。营养不良儿童膳食中矿物质和维生素大多数均不足,主要有钙、锌、维生素A、E、B1、B2。对全园5名营养不良儿童采取综合干预措施1年后,全部转为正常儿童。

结论:营养不良儿童热能和三大营养摄入量明显低于供给量。采取合理的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营养不良儿童的营养状况。干预措施:

① 合理安排幼儿三餐饮食比例,不过饥不过饱,有选择、定量地吃零食。

自闭症幼儿体育干预之行动研究 篇6

关键词:自闭症幼儿;体育干预;行动研究;质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5-04

本人通过对目前所运用的教育模式与干预方法的深入研究意识到:1) 在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干预的情况下,自闭症基本上会是一种终生性残障。这对患者本人、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所造成的痛苦及损失,是无法用语言或数字描述的;2) 几乎所有的自闭症研究文献都强调了对自闭症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的极端重要性。一些专家甚至指出,如从治疗的角度出发,有些早期治疗不一定要等到诊断最后有定论,而应在初查结果显示出自闭症症状后马上开始[1]。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人的大脑在其发展的早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来自外界的影响包括行为疗法的干预反应较好[2];3) 自闭症作为一种综合症,决定了对自闭症综合治疗的必要。

1行动方法及步骤设计

1.1行动方法进入现场的方式:首先,通过网络搜索和对太原市教育局、残联等单位的走访,找到了一所民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太原市某特殊教育学校。对该校的领导及有关教师进行数次的谈话,主要目的是通过面谈增进校方对本人的了解,使其产生信任之感,以便了解该校自闭症患儿的总体情况、教学状况等。然后,本人将自闭症相关知识、最新研究动态及通过本实验研究可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与校方作了深入交流,使其感到本研究的价值。第三,在校方的支持和帮助下,与家长及教师进行交流并顺利征得同意。第四,本人进入研究现场,进行非参与性和参与性的观察,搜集整个实验过程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法。通过对家长及教师的访谈,更进一步研究体育干预的效果体现在被研究者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家长与教师有哪些反馈意见和建议等,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提供依据。采取的方式是在周一家长送被研究者来校、周五接被研究者回家及周末体育干预的时间里进行,以“倾听”为主,问题为开放性问题。观察法。主要分为非参与性观察和参与性观察。在实验前,本研究采用非参与性观察的方法了解、掌握被研究者的基本情况及参加实验的可能性;实验开始后,则采用参与性的观察方法搜集资料。实物分析法。本研究运用实物分析法进一步检验了体育干预的效果。实物资料主要有本人写的教育日记、教师写给家长的备忘录、照片、录像影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被研究者的变化和进步。实验法。采用单因素组间多基线设计,自变量:体育干预(体育游戏〈主要指动作模仿〉、感觉统合训练、按摩、远足旅行与一定量专项练习等);因变量:幼儿自闭症发展程度。采用DSM-IV量表、小儿自闭症评估量表CARS、名古屋大学自闭症儿童发展量表NAUDS、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评表进行会聚式评估。控制因素: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均保持原有教学模式不变,得到家长及校方同意保证在实验期间不调换培训学校、不参加任何他校短期培训、不服用有关药物,同时能够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坚持参加体育干预的每次活动,在此基础上给与实验组体育干预。实验安排:体育游戏(动作模仿)、感觉统合训练、部分专项练习等指标每天都进行(除了周六、日),远足旅行、游泳在周末交叉进行,穴位按摩每周三次。具体实施分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自主运动水平三个阶段。培养兴趣阶段以走、跑、跳、爬等动作,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按摩为基本手段,每天活动1小时,按摩每周三次。周末外出地点主要以游乐场为主,时间为两个月。养成运动习惯阶段加入专项练习(游泳、抛接球等),游泳每周一次,远足旅行与专项练习以周进行轮换。提高自主运动能力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入社会交往能力训练,以游泳和远足旅行为主要手段,每周照前进行,共计7个月。与此同时,对照组被试维持原有教学模式,不参加体育干预。研究结果成文方式:本研究结果成文采用情境型1与类属型2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这种结合方式的好处在于:首先,可以比较生动、详细地描述被研究者行为产生时的场景;第二,可以表现被研究者及研究者的情感反应和思想变化过程;第三,可以揭示行为变化之间的衔接关系;第四,可以将本人的自我反省及时地揉入对研究结果和过程的报告中;第五,可以比较有重点地呈现研究结果,逻辑关系比较清楚,层次比较分明;第六,符合一般学术研究将事物进行分类的思维模式。讨论效度问题:自闭症幼儿已经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如果能得到及时强化和回顾,一般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相关检验法、反馈法、比较法将体育干预对被研究者所起到的效果每周记录在与家长交流反馈的备忘录中,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备忘录中所记录的被研究者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本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收集照片、录像等实物资料进行检验。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发现,被研究者的邻居及亲戚朋友对其的进步也有感受,从另一个侧面检验了体育干预的效果。以上检验方法结合山西省儿童医院的检测报告,从量的研究角度和质的研究角度共同说明了体育干预的效果是明显的。 讨论推论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目的性抽样的原则,而且样本只有8个,研究结果很难在量的研究的意义上进行“推论”(gene—ralization)——推论到抽样总体。但本研究结合了实验研究,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样本较小,但是由于自闭症症状不存在地域差异,在获得认同性的前提下可以推广到有相似特征的个体。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本研究的被试是残障幼儿,所以伦理道德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始终贯穿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整个研究在征得校方同意和家长配合的前提下开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为保护被研究者隐私权,公开论文发表都使用化名或拼音首字母。在实验进行之初,与校方达成协议,在顺利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后同意研究成果的共享。对于被研究者家长的密切配合,给予充分肯定与小礼物的赠送,表示感激。对于没有参加体育干预的对照组被试,深表歉意,希望能与其家长交流,共同参与到体育干预的行列中来。另外,本研究中所插入的被研究者的照片均经过被试家长的允许。

1.2行动过程具体行动是对总体设计的操作化、具体化,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每一步的行动既是预先安排好的,又是灵活多样的,随着研究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上一个行动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及时调整,提出下一个行动的计划。依次循环往复。鉴于本研究具体问题,行动研究法主要集中体现在体育干预的效果检验及被试行为变化的叙述。

1.2.1行动研究阶段及反思1) 实验前准备(2004年12月30日-2005年3月15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与校方进行多次联系以征得同意,而不与家长取得联系,本人只作为一个完全的“局外人”进行观察。2) 实验第一阶段(2005年3月16日-7月15日)。预实验阶段对被试没有进行最后决定,将体育干预的所有项目对该校10名自闭症幼儿(3-6.5岁)进行实验。一个月的预实验结果受到了教师的好评和校方的肯定。主要表现在孩子们的问题行为有所减少,比以前活跃一些,对老师排斥和不合作的程度有所降低。3) 实验第二阶段(7月16日-10月15日)。此阶段是行动研究的重点。实验第一阶段完成后,本研究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由于体育干预效果比较明显,被试的家长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和依赖感,希望孩子们能由我亲自带理。面对这种期望和信任,我排除了种种困难终于建立起此项行动研究之基地——“秀博雨儿之家”。以下将详细、客观交待实验组被试在“秀博雨儿之家”三个月发生的变化。资料来源于本人的教育日记和教师每周写给家长的周表现记录(以备家长回家后检验)。记录方法为:以CARS量表所列参考项目为蓝本,根据被试特点进行适当修改,以能够突出被试进步特征为标准。JXW在实验第一阶段完成之后,进步已经很明显。相比对照组被试而言,行为表现、语言表达等方面已有较大进步。在“雨儿之家”训练两个月后,JXW小朋友顺利毕业了,转到一所小学里读学前班。家长反映:在一位很有爱心的老师的关怀下一直表现很好,上课也基本能够听懂。家长对孩子充满了信心和希望。CY小朋友渐渐开始与家长和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能用语言直接提出要求,表现出对事物理解能力的提高。喜欢并主动要求家长带他到游泳馆游泳,把游泳圈戴在脖子上站到门口催促。在行为表现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表1、表2)。表1JXW实验第二阶段发展变化日 期7/25-8/4 8/5-8/158/16-8/268/27-9/69/7-9/17 9/29-10/910/10-10/20 10/21-10/30自理与老师合作叠被监督下不挑食主动喝白水睡眠较少不打扰别人吃饭睡觉不需要监督主动刷牙洗脸主动运动增多,睡眠好提醒老师管其他小朋友作息规律情绪比较稳定接送时需关注不愿意时有攻击行为引安定,主动合作配合出现活动目的性,不满时易激动老师在时克制情绪稳定,积极表现引起老师注意表现积极为了出去玩批评后很快接受,转换较好 认知理解想象能力差启发式提问较有效回答水中有鱼的问题回答时无关语言和鹦鹉学舌消失认字能力强记忆力有所加强出现对因果联系的理解整日唱儿歌学习大量儿歌,常伴有喜悦表情喜欢的儿歌提高音调口齿清楚能回答简单故事中的问题语言出现主动语言出现适合情境的语言对小朋友提出指令与小朋友进行非适当沟通用自己的语言困难和教师主动沟通声音较大口齿清楚回答问题反应较快大运动运动疲劳时要求停止对很多项目感兴趣运动时主动唱歌积极性高喜户外运动主动找器械运动运动与学习结合表现好运动中与小朋友交往多综合运动能力增强精细动作完成粗糙折纸花并想象成柳条的胳膊对折纸产生兴趣独立完成"钱包"速度加快较整齐剪纸较好手眼协调手指操完成准确、快想象几何图形剪纸社交不排斥交往也不主动与老师主动交往亲两个女性小朋友出现故意欺负小朋友现象交往表达不够适当小朋友做错事就告状拍打小朋友语言提示向小朋友主动沟通表2CY实验第二阶段发展变化日 期7/25-8/48/5-8/15 8/16-8/26 8/27-9/6 9/7-9/17 9/29-10/9 10/10-10/20 10/21-10/30自理能力较强叠被洗脸刷牙主动监督下吃饭较好主动和老师要求盛饭吃饭快干净睡眠好第一次睡午觉穿脱鞋主动衣着整洁出现自我保护意识开始主动收拾玩具情绪一般稳定与小朋友发生冲突喊其名字老师批评时出现抵抗情绪运动后情绪持续高涨,很活跃情绪很好做事坚持性好运动时伴有歌声举哑铃时喊口号学习问题难时情绪激动认知缺乏对事物关系的理解故事理解训练较困难能够回答谁、什么的问题吃饭时唱洗手歌区分大小长短概念学习水果蔬菜的分类列举物体的用途相同形状连线 语言话多但无意义出现主动语言(有要求) 学习简单会话在老师提示下说礼貌语学习对名词动词的理解对阅读发生兴趣整日要老师帮他念回答几句简单问题大运动动作协调运动能力好积极主动边运动边唱运动项目都喜欢运动时坚持性好户外活动时不回去自己运动主动性强学习结合指令完成动作游泳等项目训练很好精细老师辅助下柳条柳絮制作儿童扬琴学习世上只有妈妈好剪纸、剥瓜子锻炼手眼协调顺利完成串珠、拼图游戏手指操完成很好手眼逐渐协调折纸游戏完成较好做手工坚持性很好社交排斥与小朋友身体接触在老师辅助下抚摸小朋友给小朋友告状和小朋友抢玩具别人吃他碗里东西时会瞪眼和小朋友踢球在老师辅助下给小朋友食物吃上公交车自己投币等表3和表4客观反映出DZJ、WJS实验第二阶段的发展变化。DZJ通过体育干预后,问题行为日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日常生活基本自理。理解力和语言表达方面进步很快,老师和家长提出的指令能够迅速完成,在老师的辅助下,模仿语言逐渐向理解性语言转变。说话声音较以前清晰、宏亮。WJS在所有被试中变化最大,表现在各个方面。在生活自理方面,以前每天尿床的问题没有了,吃饭也不再挑食,可以独立完成穿脱衣物等。情绪很稳定,经常保持快乐、愉悦的表情,老师在教他学习的时候,也非常合作。摇晃的刻板行为基本消失,喜欢玩跳跳床,羊角球,尤其是户外运动等。逐渐有了表达意向,老师或家长稍加提示就可以表达出主要意思(言语或手势)。能说出很多词语,成句有较大难度。理解力提高很快,过去几乎什么都无法明白,而今老师和家长的一般指令都可以顺利完成。家长经常反映邻居说孩子长高很多,也结实多了(表3、表4)表3DZJ实验第二阶段发展变化日 期7/25-8/8/5-8/158/16-8/26 8/27-9/6 9/7-9/17 9/29-10/9 10/10-10/20 10/21-10/30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主动搬椅子主动刷牙吃饭干净饭前准备积极主动主动收拾玩具游泳后喜欢上洗澡夜间起夜自己开关灯户外活动独立准备生活很规律情绪有时自伤但有所减轻哭叫较少情绪基本稳定不乐意时“哼哼"看老师表情乐意接受回家后有点反复在家在园基本一致认知老师辅助学习简单蒙纸学画认识小朋友记爸爸电话情境中理解表清学习儿歌记忆力增强学习什么的问题 大小比较完成简单拼图分辨颜色语言学习简单要求语言分辨音3和8口形基本正确简单意义理解力增强主动语言较少看图片说物体名称口齿较以前清楚说话声音随情绪变化大运动动作协调运动能力好积极主动运动项目都喜欢运动时坚持性好户外活动时不回去自己运动主动性强学习结合指令完成动作游泳等项目训练很好精细辅助下折纸简单步骤手指操练习有困难剪纸、剥瓜子锻炼手眼协调顺利完成串珠。拼图有一定难度手指操完成较好根据触觉分辨物体折纸完成较好做手工进步较大社交对小朋友不排斥不亲近在老师辅助下拉小朋友户外活动拉固定小朋友与小朋友玩跷跷板家人来高兴地笑和小朋友玩球给小朋友吃零食坐汽车自己投币表4WJS实验第二阶段发展变化日 期7/25-8/48/5-8/15 8/16-8/26 8/27-9/6 9/7-9/17 9/29-10/9 10/10-10/20 10/21-10/30自理基本不用手抓饭老师监督不挑食问题行为基本消失在受到关注时说尿尿自己穿脱衣物夜间起夜自己完成户外活动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基本独立完成情绪不被强迫做事心情愉快对老师产生强烈依恋情绪稳定在脚上画画“咿”的声音消失了问题行为被运动替代运动时很高兴学习比前合作认真游泳时特别兴奋听从指令认知完成简单指令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行为哄骗老师认识身体部位主动模仿小朋友的动作操作简单益智玩具串珠顺利完成对旋转轴承很感兴趣语言能模仿说出小朋友名字出现两个字的词发音准确性有所提高儿歌模仿较顺利部分发音很清楚由模仿至主动说有强化物时大声说和老师主动说再见大运动对感统训练很有兴趣主动、独立找活动户外运动很积极动作姿势协调拉老师手要求出去玩除了爬所有运动都喜欢喜欢边照镜子边跳学会投掷球类精细手指活动差学习撕纸串珠学习用木槌敲珠毛毡玩具使用筷子剥瓜子把纸沿线折起社交排斥小朋友能拉小朋友出去玩亲固定小朋友对老师产生强烈依恋不拒绝小朋友为引起注意拉老师开始认识老师的表情走到老师面前抱老师反思:体育干预实验于10月下旬结束,共历时7个月。运用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两种方法进行效果检验。行动研究法的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被研究者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感到这些过去的记录就呈现在脑海里,他们的举止、行为表现历历在目。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尽量把备忘录中的核心词汇、“本土语言”1进行编码归档,有利于把握被研究者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情况。由于本研究旨在探索体育干预的效果,寻找进行体育干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故还未涉及到体育干预教学本身。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我们遇到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例如正常人群的鄙视与不解、社区诊断与治疗机构的无助、家长对孩子将来生活的迷茫、家长如何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等这些问题促使我思考解决的办法与途径。

2结论

1) 体育干预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性自闭症幼儿(以下自闭症幼儿均指具有本研究被试相似特征的自闭症幼儿)干预方法。2) 体育干预较好的效果集中体现在:(1)消退自闭症幼儿的问题行为和刻板行为,建立一种新的行为方式;(2)使自闭症幼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加强;3)实验前多数被试没有安全意识,实验后都出现了安全意识;(4)愿意亲近老师和家长,产生依恋,不排斥与小朋友的接触;(5)运动对正常儿童的身心发展作用不同程度地体现于自闭症幼儿,认知、情绪和坚持性等方面都有比对照组明显进步的表现;(6)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实验组自闭症幼儿的合作意识、模仿能力有较对照组好的表现;(7)语言方面有所突破;(8)自理能力均有很大进步,远足旅行及户外活动时对外界适应能力明显增强;(9)身体素质和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改善。3) 体育干预体现在不同基线水平自闭症幼儿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体育干预的效果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对于轻度自闭症幼儿和重度自闭症幼儿来讲,体育干预的效果好于中度-重度自闭症幼儿。这与先行研究认为轻度自闭症儿童应以自然教法为主的观点是一致的,但与重度自闭症儿童应以强化疗法为主的观点有背离之处。其原因是重度自闭症幼儿以结构化、强化疗法为主本身并没有错,但不能疏忽对其进行运动教育和运动教育所具有的教育意义。相反,有机结合强化疗法与体育干预是比较科学的干预手段。建议体育干预教师充分利用心理干预以外的大量时间进行强化,并根据不同个体运动项目喜好,能力等特征制定相宜运动方案。4) 行动研究的反思表明:实施体育干预必须建立家—园—社区的密切合作关系。更甚者说,体育干预只有在三者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下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家长的密切配合(倾向因素)、学校的指导(促成因素)、社区及社会各种资源有利支持(强化因素)缺一不可。同时应体现出生理—心理—社会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思想。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1.

[2] 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9-231.

[3] 片成男,山本登志哉.儿童自闭症的历史、现状及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49-50.

[4] 张继志.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6-11.

[5] SIEGEL B。The Would of the Autistic Child: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Autistic Spectuum Disorders[M].New Yo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0.

[6] 徐光兴.关于自闭症临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38.

婴幼儿肺炎的护理干预与管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婴幼儿肺炎186例, 年龄在1个月至3岁;其中男102例, 平均年龄13.8个月;女84例, 平均年龄16.6个月。所有患儿全部符合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制订的婴幼儿肺炎的诊断标准, 本组患儿以不同程度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 肺部固定中、小湿啰音, X线片显示肺纹理增粗、片状阴影。

2 护理干预与管理

2.1 一般护理

2.1.1 环境要求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 通风良好, 室温在18 ℃~22 ℃, 湿度55%~60%, 注意呼吸道隔离, 急性期与恢复期, 细菌性与病毒性肺炎分室居住, 防止交叉感染, 接触重症患儿要洗手、戴口罩。

2.1.2 注意休息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方法,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 保证患儿充分的睡眠, 烦躁者给予镇静, 予10%水合氯醛口服或保留灌肠, 剂量为0.3 mL/kg~0.4 mL/kg (必要时可加0.2 mL/kg) , 取半卧位, 小婴儿取15°~30°斜坡卧位, 以使横膈下降, 胸腔容积增大, 有利于呼吸, 同时也减少静脉血回流, 减轻心脏负担, 以减轻腹部对心脏的压迫, 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各种治疗及护理宜集中进行。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小儿病情变化快, 发展迅速。需注意观察患儿意识、面色、呼吸、心率、体温及血压情况, 观察有无心衰先兆, 如烦躁不安、面色发灰或发绀, 喘憋, 呼吸急促, >60/min, 心率增快>140/min, 三凹征明显, 肝脏在短期内迅速增大,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3 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管理是婴幼儿肺炎护理中的重中之重。

2.3.1 氧疗

由于解剖生理特点, 肺炎患儿常用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缺氧, 当肺组织有炎症反应时, 呼吸困难症状更加明显, 出现缺氧表现, 如烦躁、鼻翼煽动、口周发绀、呼吸困难、三凹征时及时吸氧, 多采用鼻前庭给氧, 经湿化的氧气流量为0.5 L/min~1.0 L/min, 氧浓度不超过40%, 必要时可用面罩、鼻塞给氧, 氧流量为2 L/min ~4 L/ min, 氧浓度为50%~60%。注意观察患儿缺氧有无改善。

2.3.2 气道管理

及时清除鼻痂, 鼻腔分泌物和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通气功能。分泌物为婴幼儿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 一般患儿应取高侧卧位, 使分泌物顺口角流出, 以免误吸。在病情许可下采取俯卧位, 头偏向一侧, 利用重力作用得以良好引流。对痰多黏稠者予雾化吸入, 取头高或半卧位, 保证药液能充分吸入, 雾化后叩背吸痰, 叩背方法为:五指并拢, 稍向内合掌, 由下向上, 由外向内轻叩背部, 吸痰时应注意操作轻柔, 导管粗细适宜, 负压不宜过大, 以免损伤黏膜,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 重症患儿在吸氧2 min~3 min后再吸痰, 避免痰液回流到咽部后吸入气管, 对喘憋严重的患儿可根据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 有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水肿、分泌物堆积于下呼吸道引起的气道阻塞, 经湿化和雾化后仍不能排除, 使呼吸衰竭加重时, 应行气管插管以利于清除痰液。严重病例宜短期使用机械通气。

2.4 体温管理

肺炎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注意观察患儿体温变化, 2 h~4 h测量1次体温, 必要时随时测量, 体温>38.5 ℃时遵医嘱予以退热处理, 对高热烦躁的患儿, 应根据病情按医嘱给予镇静、退热处理, 超高热时用冬眠疗法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高热患儿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呼之不醒、嗜睡、惊厥和昏迷发生, 反复出汗、头发及衣服潮湿, 哭声无力, 双目无神, 往往是循环衰竭先兆。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2.5 输液管理

2.5.1 输液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 保持输液通畅。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保持均匀滴入, 避免过快, 以免回心血量太大造成心脏负荷过大而至心力衰竭发生, 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在10 mL/h~15 mL/h, 同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防止感染。

2.5.2 电解质监测

婴幼儿肺炎常累及多个器官, 当胃肠道功能紊乱时, 产生食欲减退、厌食、呕吐、腹泻等, 极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易与重症肺炎及其并发症相混淆, 其诊断有赖于电解质测定, 而病重程度和转归也与血中电解质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需加强电解质的监测与护理, 抽血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防止标本溶血, 影响检测结果。对电解质紊乱引起临床表现要早发现、早纠正, 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2.6 皮肤护理

高热患儿由于出汗较多, 需做好皮肤护理, 防止感染。

2.7 饮食护理

肺炎患儿由于进食少, 大多高热、喘促, 由呼吸道及皮肤丢失水分较多, 因脱水又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 加重呼吸道阻塞, 宜多给患儿饮水, 并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 避免一次喂食过饱, 影响呼吸, 对于小婴儿, 要耐心喂食, 防呕吐, 尤以夜间喂养时要注意防止呛咳, 由于许多家长过度疲劳或因患儿病程长, 放松警惕, 加之患儿哭闹、夜间喂养时极易出现呛咳现象, 因此, 护士要指导家长必须在自己完全清醒状态下喂养, 且以清淡、流质为主, 速度不要过急、过快、量不要过多, 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2.8 恢复期护理

2.8.1 配合局部理疗

恢复期患儿配合理疗仪局部照射, 以减轻肺部充血, 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吸收及分泌物吸收,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缩短住院时间。

2.8.2 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是一种中药外治法, 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可由局部的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 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经毛细血管扩张, 局部组织充血, 直接改善肺循环, 促进渗出的吸收, 肺部啰音的消失。以本科调制的敷背散与大蒜以5∶4的比例调成膏状, 外敷啰音较多的部位, 可以促进炎症吸收及啰音消失, 避免体内菌群失调而致耐药性增加。缩短住院时间。

2.9 健康指导

多与患儿家长沟通, 使其了解疾病的治疗及相关的护理知识, 包括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及预后, 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 多进行户外活动, 多晒太阳, 避免受凉,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 体会

肺炎是儿科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 具有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各器官均可受累的特点[2], 容易并发重症肺炎, 由于严重缺氧及毒血症, 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 病死率极高。且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完全, 不能对治疗进行配合, 因而, 护理工作对疾病的康复十分重要, 护理重点在于严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 严格按医嘱用药, 做好呼吸道管理及输液管理,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 膳食平衡, 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使病情得到控制, 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杜军保, 郭志良.关于支气管肺炎患儿心功能状态的一点看法[J].中华儿科杂志, 2001, 39 (10) :638-639.

幼儿园干预 篇8

一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质发展和安全意识有效干预的现状

笔者主要对滨海县年龄在3~4岁的儿童进行现状调查探究, 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属于刚刚进入学校的殿堂, 仍处于思想教育的启蒙阶段, 故无论学校还是幼儿教师都应当特别重视他们的发展问题。统计数据显示, 滨海县目前的幼儿发展状况一般, 75%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体质发展和安全意识方面的问题仅仅停留在“偶尔提一下”的层面, 并未对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教育和引导。幼儿的各方面意识本就比较薄弱, 而且幼儿教师只是偶尔教育一下而已, 因此所起到的对幼儿的有效干预也更加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幼儿大部分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父母大多是在外工作, 没有时间和机会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爷爷奶奶的年纪比较大, 可能会在幼儿发展方面有所疏忽, 未能及时充分地教给孩子们相关的注意事项, 从而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足。虽然调查人员中的90%都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健康发展教育, 但幼儿教师们却只停留在意识的层面上, 并未主动积极地去做好幼儿的健康发展教育。数据显示, 有70%的受访人员只是偶尔与孩子进行沟通, 更有10%的幼儿教师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健康发展教育的沟通。由此不难看出, 幼儿教师们并未花很大的精力向孩子们讲解和教育相关的知识。调查数据表明, 孩子们在幼儿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受过一些伤, 有皮外伤还有其他一些较为严重的伤害。这项调查中有80%的孩子偶尔受伤, 另外20%的孩子是经常受伤, 所以这就提醒幼儿教师, 应特别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幼儿教师们也意识到了幼儿安全的重要性, 调查中的所有幼儿教师都会告诉孩子发生危险情况时应报警或者联系家人等, 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 孩子还是会受到伤害。因为孩子有贪玩的本性, 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跌伤或被硬物所伤, 幼儿教师应当注意到这些, 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

二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质发展和安全意识有效干预的措施

1. 加强幼儿的体质锻炼

从调查和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 现在很多幼儿在家庭的呵护下, 大多数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加上现在社会娱乐活动和娱乐工具的发达, 幼儿花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时间也就屈指可数了。所以, 幼儿教师应注意加强幼儿的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 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我们发现平时不太爱活动的幼儿都很容易受伤, 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动作不灵活。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应注重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使得孩子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2. 激发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是有效干预的关键。让每一个孩子真的动起来, 只有这样, 孩子的实践经验才更具深化和认知, 才能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珍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 孩子模仿力极强, 他们往往模仿周围人的言行、思想和感情, 甚至模仿很多成年人的行为。

3. 幼儿教师要注重幼儿安全教育, 对孩子们耐心讲解必要的安全知识

安全知识是人们在经历灾难的基础上, 总结灾难发生的原因, 从而得出相关避免伤害经验, 其中有些知识幼儿难以理解和把握。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灾难也有可能发生在年幼的孩子身上, 再加上偶然意外伤害事故的不可预测性, 所以孩子只有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才能更好地抵抗灾害, 保护自己。

三结束语

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幼儿教师的教育特点要寓教于乐, 要用爱, 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活动来干预。如幼儿教师会看到和听到关于孩子跌倒、中毒、遭遇犯罪分子等事件, 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向幼儿讲述, 从而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幼儿教师还应让幼儿牢记一些特殊号码, 如消防电话119、急救电话120、报警电话110, 并组织幼儿进行相关的紧急情况演习, 以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技能, 让他们在遇到类似事件时, 能应对自如, 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摘要: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怎样培养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怎样与幼儿时期的孩子沟通无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幼儿教师不仅在生理上给予幼儿关爱, 还应在心理上给予幼儿有效的干预。为此, 本文就幼儿教师对幼儿体质发展和安全意识的有效干预做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体质发展,安全意识,有效干预

参考文献

[1]倪慧渊、何敬瑜.在园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 2008 (11)

[2]王凯珍、周志雄、任弘等.影响3~6岁幼儿家庭体育活动行为和活动量的因素及路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 :88~90

幼儿园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09年9月我院保健门诊6~36个月婴幼儿103例, 其中, 男60例, 女43例;6~11个月41例, 12~23个月34例, 24~36个月28例。

1.2 诊断标准

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贫血标准[2]:大于6个月婴儿血红蛋白 (Hb) 浓度<110 g/L。其中, Hb≥110 g/L为正常;90 g/L<Hb<110 g/L为轻度贫血;60 g/L<Hb≤90 g/L为中度贫血;30 g/L<Hb≤60 g/L为重度贫血。

1.3 喂养情况

1.3.1 喂养方式

纯母乳喂养是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代乳品;非纯母乳喂养是母乳和代乳品共同喂养。

1.3.2 添加辅食情况

6月龄始在医师指导下及时添加辅食。

1.3.3 母乳质量

母亲饮食丰富、食物多样化, 乳汁含的营养素也更全面;母亲饮食单调或喜素食, 乳汁含的营养素单一甚至缺乏某种营养素。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贫血与辅食添加的关系

103例6~36个月婴幼儿中贫血22例, 总患病率为21.36%, 41例6~11个月龄儿中贫血12例, 患贫血率为29.27%;34例12~23个月龄儿中贫血7例, 患贫血率为20.59%;28例24~36个月龄儿中贫血3例, 患贫血率为10.71%。各年龄组婴幼儿患贫血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着年龄的增长, 所进辅食种类的多样化和量的增多, 辅食添加合理, 儿童患贫血率逐渐下降。

2.2 贫血与喂养方式的关系

41例6~12月龄儿中, 纯母乳喂养30例, 其中贫血7例 (23.33%) ;非纯母乳喂养11例, 其中贫血5例 (45.45%) 。纯母乳喂养儿和非纯母乳喂养儿患贫血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贫血与母乳质量的关系

30例6~12月龄纯母乳喂养儿中, 母亲饮食丰富22例, 其中贫血4例, 患贫血率为18.18%;母亲饮食单调及喜素食8例, 其中贫血3例, 患贫血率为37.50%。二者患贫血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营养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 尤以缺铁性贫血多发, 其临床症状多为食欲差、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易疲劳、皮肤黏膜苍白等。血象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值偏低, 行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生化检验即可确诊[3]。由于贫血使血液带氧能力减低, 对小儿呼吸、消化、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体格和智力发育都可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调查显示, 6~11个月、12~23个月和24~36个月幼儿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9.27%、20.59%和10.71%。各年龄组婴幼儿患贫血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营养性贫血确属儿童时期的多发病, 且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因小儿营养性贫血绝大多数为缺铁性贫血, 不仅对躯体健康造成伤害, 而且对其大脑发育 (主要是智力发展) 会有直接的影响, 故对此必须加以关注, 尽早防治。

本组纯母乳喂养儿和非纯母乳喂养儿贫血患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母乳含铁量虽不太高, 但铁生物利用率很高, 铁吸收率为31.5%~75.0%, 平均铁吸收率为50%[4], 而牛乳含量虽与母乳相差无几, 但其铁吸收率仅为10%;且母乳的营养成分丰富, 营养素比例恰当, 有利于消化吸收, 同时含有很多的乳铁蛋白、抗体、补体、溶菌酶等抗感染因素, 有利于免疫力的提高, 均间接有助于铁的吸收, 故大力推广宣传母乳喂养是预防缺铁性贫血最有效的方法。母乳质量也是影响婴儿患贫血的重要因素[5], 本研究中母亲饮食丰富的儿童患贫血率明显低于饮食单调及喜素食的母亲 (P<0.05) 。因此, 为了儿童的健康, 乳母应合理饮食。

综上所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严重危害小儿健康,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大力宣传科学育儿, 同时注意合理的营养结构及良好的饮食习惯, 是降低婴幼儿营养性贫血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01-803.

[2]陈万梅, 韩琴.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成因及早期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10 (21) :245.

[3]赵荣娟, 褚艳丽, 王会珠.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3) :3294.

[4]刘锦, 石建华, 曹媛, 等.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08, 2 (2) :99-101.

幼儿园干预 篇10

秋季腹泻病原体又称为轮状病毒, 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秋季腹泻潜伏期为1~3 d, 常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儿, 起病急, 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病初即有呕吐, 常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 量多, 水分多, 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 无腥臭味, 常并发脱水, 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1]。护理人员应及时查找病因并给予相应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要想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对部分秋季腹泻患儿实施了早期综合护理干预, 旨在观察其对婴幼儿腹泻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秋季腹泻患儿120例, 其中男59例, 女61例, 并将其随机分为A组 (治疗1组) 、B组 (治疗2组) 、C组 (对照组) 各40例。A组男20例, 女20例;B组男19例, 女21例;C组男21例, 女19例。3组患儿年龄在1~3岁, 均无合并有先天性、遗传性、慢性疾病者, 2组患儿在性别, 体质及身体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组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对症治疗、肠道微生物生态调节剂等) , 疗程7 d。B组 (治疗2组) :在C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抚触按摩, 每日1次, 各20min, 疗程7 d。方法如下。 (1) 对患儿家属进行饮食指导, 科学育儿知识等健康教育。 (2) 保持患儿的臀部皮肤干净清洁, 防止感染, 观察患儿大便性质、精神状态。 (3) 每天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抚触, 具体参照国家标准通用手法和步骤[2]。A组 (治疗1组) :在C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抚触按摩配合中频药物穴位导入疗法等早期综合护理干预, 即每天采用HY-D01型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对患儿进行神阙穴中药导入, 每天1次, 每次20 min, 连续做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腹泻次数、退热时间、止泻时间, 并连续观察7天。以临床症状消失, 72h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为显效;以临床症状改善, 72h内大便次数减少, 性状好转为有效;以临床症状以及72 h内大便次数和性状无改善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获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秋季即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 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该病呈散发小流行, 经粪—口传播, 具有发病急, 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秋季腹泻轻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病状, 食欲不振, 大便次数4~5次/min, 重型大便次数在10次/d以上, 多伴有呕吐、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 精神萎靡。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即抚触按摩配合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是一种最自然、最经济、无创伤、简便易学的医疗护理技术。文献资料说明及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抚触按摩是对婴幼儿皮肤进行科学、温和的刺激, 可促进婴幼儿健康发育, 还可调节胃肠道功能, 改善消化不良, 减少腹泻次数和量, 使摄入增加;而中频药物穴位导入是一种将中药以药物离子形式导入穴位的新的给药途径, 可避免药物毒副作用, 明显提高病灶区药物浓度, 缩短病程。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抚触按摩配合中频药物穴位导入对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作用将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胡雁.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18-722.

[2]杨赐强, 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04-318.

幼儿园干预 篇11

一、问题的产生及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最能引起教师注意的往往是调皮、好动的孩子,最让教师“放心”和忽视的则是一些少言、少动、少麻烦的乖宝宝,他们总喜欢独自枯坐、自娱自乐,这是由于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怕困难、怕失败、怕被同伴取笑、教师批评而采取的逃避性行为。

幼儿常见的逃避行为有:

(1)完全放弃性逃避行为。这些孩子就像小刺猬,遇到麻烦时总喜欢把自己缩成一团,然后用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他们在活动准备阶段便觉得紧张、不知所措,常表现为玩手指甲、搓手帕、东张西望或原地晃动。在活动进行阶段,他们往往呆立一旁或自言自语。当教师去劝导、鼓励他们参加时,他们会慌张摇头,用“不喜欢、不要”之类的话作为借口来逃避自己应做的事或应完成的任务。

(2)半途而废性逃避行为。例如,有一个孩子十分喜欢做手工,但她每次在手工做到一半时,便把手工纸揉成一团或折好后藏到口袋里,然后当作没事儿一样和别的伙伴聊天。当你问她为什么不做完时,她会怯怯地说:“我做错了,我不做了。”这就是典型的半途而废性逃避行为。

(3)自我安慰性逃避行为。有的孩子在完成某项任务感觉并不理想时,总爱装作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讲几句“我本来做好的,被谁弄坏了”或“我的家里早就有了”等自我安慰的话,用以满足自己好强的心理,逃避应负的责任。

幼儿逃避性行为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阻碍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积极家园互动共同干预幼儿逃避性行为的具体实践

所谓的家园合作(互动)是指幼儿园和家庭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干预幼儿的逃避性行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家园合作的必要性。《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所谓的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实施,家园合作显得越来越必要,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家园双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形成1+1>2的强大合力。我们应正视幼儿的逃避性行为,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和干预,通过实施家园合作,共同携手,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一)密切家园联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部分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把接送孩子的任务交给了爷爷奶奶,这样就减少了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但家长又希望能比较直接、细致地了解幼儿园到底教了孩子什么,开展了什么活动,孩子学到了多少,等等。我们会在“一周活动计划表”中详细介绍活动主题的内容、发展目标、环境创设,以及对家长的要求等,并提前张贴在“家园栏”中,让家长及时了解我们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孩子需要什么等。通过了解,家长也会向我们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和改进措施,使我们有针对性地调整“干预幼儿逃避性行为”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在与家长不断的配合中,促使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请家长提供活动材料的同时,我们也邀请、鼓励家长参与到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家园同步,教育一致。

(1)利用家长职业资源,为活动的开展服务。幼儿家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确保教育活动有效进行。平时,我们的活动丰富多彩,有时为了留下美好的一瞬间,我们会请在电视台工作的家长协助拍摄录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认识理发师”的活动中,我们邀请了开理发店的家长为孩子作示范;请在部队的家长,带孩子到部队参观演习,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

(2)邀请家长参加活动,更好地组织幼儿外出活动。为了增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幼儿以及幼儿同伴间的沟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在开展外出活动时(如春游、秋游、参观等活动),我们邀请家长自愿参加活动。在外出活动中,既增加了与孩子的情感与交流,同时,也帮助教师维持了纪律,保证了路上的安全,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向孩子们传授各种知识。

(3)开展“巧手家长”活动,丰富主题的内容,并推动活动的进行。有的孩子说:“老师的手会变出各种奇妙的东西。”我会向孩子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的手比教师的更灵巧。”在“巧手妈妈”主题展览中,有的年龄大的家长不理解教师说了什么;有的不识字,看不懂家园栏的文字表述。怎么办?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动态及孩子的情况,也为了得到家长进一步支持,我们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家园联系,让双方及时沟通,彼此满足。以下是三种重要的也是经常使用的联系方式:

(1)家园联系卡:为便于联系逃避幼儿,我们设计准备了两种形式的联系卡,双方分别在联系卡上记录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活动、要求及表现。这样一来就能让家长一目了然,为我们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家访:家访是家园联系常用一种主要方式,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

(3)家长开放日:为了让家长能更细致地了解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到两次的家长开放日,在开放日活动中,我们会事先作好开展活动的准备工作,为家长设计表格,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与内容,并指导家长在活动中仔细观察,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我们会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让家长、教师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课程改革献计献策,促进课程改革有效实施。

(二)让家长充分体验家园合作的快乐

只有让家长充分体验到家园合作的快乐,才能真正参与到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来。因此,在每次的教育合作中,我们都会及时了解家长的感受,反思工作中的得与失。

1.合作中加强了家长、教师心与心的联系

“老师,今天孩子上课发言了吗?”“老师,你们开展‘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是不是需要小动物啊?”每次活动前,总会听到家长关切的询问。这时,你会感受到家长的积极性,教师也会受到启发,信心十足。在组织活动中,遇到困难,我们会借助家长的力量一一解决,确保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2.合作中,加强了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与情感交流

在准备材料中,我们鼓励家长与孩子一块儿完成,这样不但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还加强了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交流。譬如,家长费心地花了几小时与孩子共同制作了一座房子模型,虽然样子简单,但家长却得到了一次与孩子互动的良机,一次接受孩子谢意、崇拜,感受孩子孝心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孩子探索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个别化沟通

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每个家长都有各自的特点,因为,我们知道,每个家长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家园配合一致,在家园沟通中,应针对不同的家长进行不同的指导,来抑制“幼儿逃避性行为”的发生。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加强家园沟通

在做好家长工作的同时,要增加家园互相了解的透明度,加强双向沟通。我们会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如外出参观、郊游、运动会、游园会、联欢会等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一方面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观察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言行,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

(作者单位:1.浙江省遂昌县示范幼儿园,丽水,323300;2.浙江省遂昌县职业中专,丽水,323300)

幼儿园干预 篇12

关键词:婴幼儿,智能,早期干预

儿童脑发育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在环境因素中, 早期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组总结了在双鸭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过早期干预的婴幼儿32例, 并设立对照组43例, 经检测, 二者的智能发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以在双鸭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早期干预, 指导家长在家认真执行指导方案达1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为观察组, 共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3个月~2.2岁, 平均年龄0.9岁;②以从未在双鸭山市妇幼保健院或其他医院进行过正规早期干预的婴幼儿为对照组, 共43例, 男28例, 女15例, 年龄6个月~2.5岁, 平均年龄1.1岁;③以上两组儿童均排除出生时窒息史、围产期高危因素等。无先天性疾病, 未患过重大疾病, 出生后均在双鸭山市成长, 到外地居住时间不超过1个月。

1.2 方法

以婴幼儿发展量表即CDCC为测试工具,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测试结果依据黑龙江省城区儿童正常体格发育指标, 采用标准差法按年龄的体质量 (weight for age) 、年龄的身高 (height for age) 进行评估。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智能发展指数为 (102.2±8.1) , 运动发展指数为 (104.5±7.4) , 对照组智能发展指数为 (96.3±7.9) , 运动发展指数为 (97.2±6.1) , 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结果见表1。

注:*P<0.01

3 讨论

早期干预能促进儿童早期脑发育[1], 这在儿科界已形成共识。但尚未有一种切实可行的固定方案可遵循。我科的早期干预方案包括:①新生儿抚触、婴儿保健操、小儿推拿及穴位按摩;②感知觉训练:a.视觉、听觉、触觉训练;b.注意力训练;c.记忆力训练;③思维能力训练, 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训练;④社会行为能力训练, 包括自我生活能力、语言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⑤合理的喂养。

新生儿抚触及婴儿保健操能刺激皮肤触觉及压力感受器, 反射性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 促进胃肠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 加快小儿体格生长[2]。生后小儿神经系统迅速发育,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 皮肤内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是神经系统的外感受器, 通过抚触及婴儿保健操能刺激婴儿脑发育。

儿童早期丰富的感知觉刺激能增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生命早期神经系统有较大的可塑性, 最容易接受外界刺激和影响, 而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条件, 就是丰富而适宜的教育环境刺激。这种刺激, 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 使多个神经元树突枝繁叶茂。

小儿长大后都将成为社会的人, 所以对小儿的社会行为训练必不可少。首先是自我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吃饭、穿衣配合、早期翻身、爬行、直立行走等;还要训练他的大运动及精细动作, 通过控制自己的运动能力来增加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好奇心、自信心;还有语言能力的训练及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小儿的喂养是家长们最关心同时也是误区最多的问题。有的小孩肥胖, 有的消瘦、厌食、营养不良。在训练中告诉家长要合理的喂养, 及时添加辅食。每日的饮食按糖、蛋白质、脂肪、水、维生素、微量元素六大方面按比例分配。针对不同的小孩给予1周饮食食谱, 让其参照支持。所以说, 早期干预能提高小儿的智能水平, 促进生长发育, 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参考文献

[1]沈小鸣.儿童早期脑发育科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2) :120.

[2]沈炯, 沈月华.抚触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 (2) :95.

[3]鲍秀兰.新生儿行为0~3岁教育.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221.

[4]鲍秀兰.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1.

[5]Clohety JP, Stark ANNR.Manual of Neonatal Care.LippincottWil-liamas&Wilkins, 2005:151-153.

上一篇:人本下一篇:客户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