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肿瘤

2024-11-02

脑深部肿瘤(精选7篇)

脑深部肿瘤 篇1

随着科技的发展, 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它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磁敏感性不同而成像不同这一原理形成的新技术, 较常规MRI检查, 它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形式, 即加长回波时间、在三个方向上采用不同程度的梯度回波序列, 具有较干的分辨度, 使得观察更立体、直观, 便于医生定位脑深部肿瘤位置, 便于诊断治疗。为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在脑深部肿瘤复发中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选取2010年9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深部肿癌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脑深部肿瘤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31例患者, 男性患者16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为3~68岁, 平均年龄为 (58.3±4.1) 岁, 病程为6~27个月, 平均病程为 (17.4±3.2) 个月;对照组20例患者, 男性9例, 女性11例, 年龄为5~70岁, 平均年龄为 (54.2±4.2) 岁, 病程为5~27个月, 平均病程为 (16.4±2.8) 个月。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用药史、过敏史、体质、病程长短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在检查期间资料均保持完整, 签订知情同意书, 并积极配合随访复查。

排除标准:经SWI检查出现运动伪影者。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仰卧在病床上, 采用子公司Mageton AvatoⅠ-class 1.5T核磁共振扫描, 包括MRI平扫、增强扫描和在强化前后均行SWI序列。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横断位T1WI、FLAIR、冠状位T2WI、矢状位T1WI, 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增强扫描, 横断位SWI序列[1];T1WI (TR/TE=450/15 ms) , T2WI (TR/TE=3800/90ms) , FLAIR (TR/TE 7800 ms/86 ms) , 层厚5 mm, 间隔1 mm, 层数19, 视野23 cm, 激励次数1, 矩阵256×256。SWI序列采用完全速度补偿, 三维梯度回波序列, SWI (TR/TE 50 ms/40 ms) , FOV=23 cm×23 cm, Matric=256×256, 翻转角20°, NAQ=2, 层厚2 mm, 层间距0 mm。增强对比剂应用Gd-DTPA, 剂量为2 mL/kg, 注射流率为2.5 mL/s[2]。

1.4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可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分析

两组患者经SWI和MRI检测方法检测后可得如下检测结果, 见表1。

2.2 术后出现患者脑部病理变化

两组患者手术后经随访调查可知, 采用SWI检测的患者复发率较低为6.45%, 而采用MRI检查患者的复发率为5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仅有5例患者脑部出现新的出血情况。见表2。

3 结论

SWI是根据人体组织的不均匀性而导致不同敏感性进而成像的技术, 包括相位和幅度图像, 属于三维立体图像, 具有较高分辨率、较高噪声比。它对脑静脉血管、血液中的各种代谢产物、铁的沉积物最为敏感, 可以很好地检测细微病变的所在, 如脑血管病变、脑深部肿瘤的病变等。脑深部肿瘤常指发生在头颅底部的肿瘤, 如基底部、丘脑部等, 包括基底节区胶质瘤、海绵区脑膜瘤等[3]。该类肿瘤临床手术切除较困难, 瘤体寻找较困难, 手术往往可能有残留, 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由该实验表1和表2可知, 常规的MRI检查中T1WI和T2WI序列信号较弱, 无法检测出肿瘤新血管形成情况以及新出血情况, 而且对于铁沉积物显示的信号也较差, 而SWI则可以显示出瘤体内引流静脉的血液供应, 进而可对肿瘤生长情况加以分析, 便于医生分析患者病情。而在使用SWI检查后, 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发率仅为6.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患者则出现很大程度的出血、脑梗塞情况。

因此, 相比常规的MRI检查可知, SWI检查有以下优点: (1) 早期可判断脑深部胶质瘤的放化疗效果。 (2) 可较好的区分手术后残留肿瘤病理性增强和瘤体本身反应性增强[4]。 (3) 可鉴别新生瘤体或残留瘤体。脑深部肿瘤赖以新生血管的生成, 因此对血管的检测尤为重要。SWI技术对于静脉血管以及铁的沉积物质较为敏感, 提高了瘤体内血液代谢产物及新生血管的检出率, 尤其增强后的SWI序列可鉴别瘤体内的出血情况, 降低患者术后脑深部肿瘤的复发率和出血率, 提高了患者得生存质量[5]。

摘要: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在脑深部肿瘤复发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脑深部肿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并确诊) 的临床资料, 将采用常规MRI检查的患者分为对照组, 采用SWI检查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术后分别进行两种检查的随访, 观察并记录二者的测量参数以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 SWI检测较MRI检查可以有效地检测出血以及肿瘤残存情况。结论 SWI检查技术可以检测出MRI检测不出的出血情况及新生血管情况, 对于脑深部肿瘤的复发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磁敏感加权成像,脑深部肿瘤,复发,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姜晓峰, 牛朝诗, 傅先明, 等.术中实时超声导航在脑深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 9 (9) :922-926.

[2]金光, 杨凤琴, 李俊秋,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颅内血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8, 24 (7) :1008-1010.

[3]刘眶欧, 李坤成, 杨延辉,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颅内肿瘤成像的初步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8 (1) :4-7.

[4]梁志伟, 江新青, 吴梅,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z1) :26-28.

[5]王红, 马景旭, 王皓.MR磁敏感JJu权成像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 2008, 33 (10) :1232-1235.

脑深部肿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肿瘤患者24例, 其中, 男15例, 女9例, 年龄20~59岁, 平均 (35.8±10.5) 岁。额叶6例、顶叶3例、颞叶4例、枕叶5例、丘脑基底节区3例、小脑3例。患者为首次发病, 术前均未接受过特殊治疗 (放疗和化疗) 。肿瘤为单发, 术前MRI显示肿瘤直径1.0~2.5 cm。

1.2 仪器与方法

超声设备采用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配备术中专用小凸阵探头, 频率为3.0~6.0 MHz。无菌塑料套若干。

患者常规开颅去骨瓣后, 在术中专用探头表面涂耦合剂, 并外套无菌塑料套, 先经硬膜外探测, 随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扫查。记录病变部位、大小、边界、距皮层的距离、内部回声, 病变内部及周围组织血运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随时重复应用超声引导修正手术路径。病灶切除后, 残腔灌注生理盐水, 再行超声探查了解病变切除程度。

2 结果

24例脑肿瘤患者术后经病理确诊, 胶质瘤15例 (其中星形细胞瘤7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5例) 、脑膜瘤4例 (1例周围有明显水肿带) 、海绵状血管瘤5例 (1例合并囊性变) 。

2.1 术中超声检查结果

24例脑肿瘤术中超声均清晰显示, 并作出精确定位。肿瘤距硬脑膜距离1.0~2.5 cm, 病变显示不受部位影响。其中5例开颅后脑组织发生了明显漂移, 术中超声经反复多次检查, 重新定位并确定手术入路。

2.2 脑肿瘤术中超声声像图表现

(1) 胶质瘤:强或稍强的回声区, 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因坏死而呈低回声改变。部分胶质瘤周边有稍高回声的水肿带 (图1~2)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稍强回声, 边界欠清 (箭头所示) ;B.术中超声判断为残余肿瘤并经病理证实 (三角所示为残余肿瘤) ;C.残余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内充满生理盐水)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欠清, 周围有稍高回声水肿带 (箭头是肿瘤,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无肿瘤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三角示瘤周水肿带) 。

(2) 脑膜瘤:实性强回声团, 边界清晰、完整、内部回声均匀。本组中1例周围有明显高回声水肿带。

(3) 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强回声, 边界清晰、回声不均匀, 中心呈蜂窝样改变。1例合并囊性变, 内出现无回声区 (图3) 。

A.术中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呈强回声, 边界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匀 (箭头示肿瘤) ;B.肿瘤切除后, 术中超声显示术腔周围残留 (箭头所示手术残腔, 强回声为残腔内气泡) 。

2.3 手术效果

术中超声检查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除5例。24例患者术后无感染、脑出血, 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3 讨论

由于脑组织的生理学和解剖学特性, 在行颅内病变手术时, 需尽量减少脑组织的暴露范围, 但是术野缩小会导致对病灶定位及手术入路选择的偏差, 尤其对于皮质没有明显病理变化而无法提示病灶位置的脑深部、小体积病变更是如此。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只能起“指示图”的作用, 神经导航系统又因开颅后脑组织的漂移而影响其定位的准确性。术中超声可以实时地更新数据, 因而能更加准确地显现病灶的解剖结构[5,6,7]。Unsgaard[8]等曾指出术中超声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颅内病灶。本研究将术中超声技术应用于脑深部肿瘤切除术中, 进一步表明术中超声不仅能准确定位病变, 提高手术准确性, 减少探查的肓目性及对脑实质的损伤, 而且术中还可以实时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

本研究中24例患者常规开颅后, 不论囊实性或实性病变在超声图像中均获得了正确地分辨与定位。术中超声的准确定位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2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对于功能区的病变, 术中超声探测时操作一定要小心轻柔, 对暴露区做连续或断续扫描后, 确定病变深度、范围和方向, 采取术中超声引导仅仅打开脑沟直接到达病变, 从而避开功能区皮质, 有效地避免了依赖于术者的经验和解剖知识来定位病灶引起的空间偏差。本组15例患者经术中超声定位病变, 并在超声引导下选择经脑沟/脑裂入路予以切除, 明显减少了手术副损伤。对于非功能区病变可采用最短路径和最小切口, 经皮层造瘘切除病变。通过造瘘腔内填充生理盐水作为透声窗, 术中超声可重复检查, 实时纠正造瘘点的偏差。Schmidt[9]等术中将微血管超声探头导入第三脑室底部区域了解基底动脉的复杂走向, 为选择安全的造瘘点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本组l例紧邻侧脑室额角的肿瘤, 由于术中超声定位引导, 无需打开侧脑室, 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脑室穿通畸形的发生。

本研究术中超声检查提示肿瘤全切者22例、次全切除2例, 而术后MRI检查, 证实肿瘤全切者19例、次全切除5例。其中3例术中超声认为无肿瘤残留者病理证实为胶质瘤 (2例为胶质母细胞瘤伴瘤周水肿, 1例为星形细胞瘤) 。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的手法不适当有关。在神经外科手术中, 超声检查多由神经外科医生而非超声影像专业医生完成。对于神经外科医生, 相对于已经熟悉的MRI、CT影像, 超声从操作到诊断的全过程均是相对陌生的知识, 尤其是超声扫查切面的方向、角度与人体解剖学方位的对应关系不如CT或MRI规范, 如超声影像中没有显示较显著、易辨认的解剖标志, 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难以确定扫查平面的解剖学位置, 可以造成超声对肿瘤残留的漏诊。术野中血凝块、气泡止血物的存在也会影响成像效果导致错误判断。还可能是由于残余肿瘤过小, 与瘤周水肿脑组织混杂在一起, 超声图像上难以区分, 误把肿瘤当成水肿脑组织。

总之, 术中超声定位具有无损伤、实时性、连续性、经济性及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信随着更小、更精确的超声探头与三维超声、超声造影[10]等技术有效地结合, 超声影像的清晰度将不断提高, 其在颅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会更加完善, 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文, 姜笑千, 张懋植, 等.超声技术在脑肿瘤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6, 22 (7) :499-501.

[2]王立淑, 何文, 刘会昭, 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术中超声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12) :147-149, 152.

[3]吴立权, 陈谦学, 田道锋, 等.术中超声引导下的颅内病变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2) :69-71.

[4]张华, 汤数, 赵杰, 谢艳凤.术中超声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7) :404-406.

[5]赵金惠, 唐珊珊, 崔嘉萍, 等.颅内肿瘤术中超声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6) :80-82.

[6]吴曙军, 季晶晶, 伏钢, 等.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 (4) :362-363.

[7]王颖鑫, 韩伟, 高军喜, 等.术中超声对颅脑深部占位病变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7) :457-460.

[8]Unsgaard G, Rygh OM, Selbekk T, et al.Intra-operative 3Dultrasound in neurosurgery[J].Acta, neurochir (Wien) , 2006, 148 (2) :235-253.

[9]Schmidt RH.Use of a microvascular Doppler probe to avoidbasilar artery injury during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Technical note[J].J Neurosurg, 1999, 90 (1) :156-159.

进展期帕金森病的脑深部刺激治疗 篇3

我国≥65岁老人中PD的发病率达1. 7% 。PD诊断后早期应该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但病程5年后大约有40% 、病程10年后大约有80% 的患者出现运动并发症,主要包括以开关现象和剂末衰竭为主的运动波动以及异动症等,此时应考虑进行脑深部刺激(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治疗。DBS手术适应证包括: ( 1) 原发性PD; ( 2) 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的效果; ( 3) 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以及难以控制的震颤; ( 4) 排除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1 DBS治疗PD

DBS是将电极植入到脑深部特定区域,起搏器根据设定参数发放连续电脉冲,经过植入电极刺激脑内相关神经核团,控制引起疾病症状的异常脑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DBS自1987年发展至今,已成为功能神经外科领域中的重要手术方法之一,其对PD、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长期稳定性已得到世界公认,具有选择性好、靶点明确、微创、可调、可逆等优点[3]。截至2014年,全球已有超过100,000例患者接受DBS治疗[4],但仍有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正在等待接受该项治疗。

在我国,PD成为DBS技术应用最多的病种,可以全面改善PD 3大主要症状: 静止性震颤、肌僵直、 运动减少。丘脑底核( STN) 是目前DBS治疗PD的首选靶点,其次为苍白球内侧部( GPi ) 、脚桥核( PPN) ,不同治疗靶点对PD症状改善情况有所不同。近年来,有3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比GPi与STN-DBS与最佳药物治疗对进展型PD患者的疗效,认为DBS优于药物治疗,并且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6月手术组可以达到每天4. 6 h的无症状开期,而药物治疗组为0 h,术后1年代表生活质量的PDQ-39评分手术组为5. 0,而药物组为0. 3,均具有显著差异( P < 0. 001)[5-7]。

NSTAPS随机对照试验对比了65例GPi-DBS和63例STN-DBS, 从改善症状的角度,GPi与STN具有同样的效果,认为2个靶点在不良反应方面没有差别,但STN在改善关期症状方面优于GPi,STN和GPi刺激均还可以减轻运动波动和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 1evodopa-induceddyskinesia, LID) ,STN-DBS术后患者能够减少抗PD药物的用量,从而减轻LID; 而GPi-DBS术后并未见到药量减少,其作用是直接的,虽然2个靶点效果相同,考虑到核团大小以及耗电量的问题,作者认为进展期PD患者应当优先选择STN-DBS[8]。 也有学者认为STN-DBS适合于术前药物剂量比较大而认知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GPi-DBS适合于运动障碍及术前已经存在认知功能问题的患者,同时应考虑患者临床表现的亚型,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9]。PD晚期可出现姿势异常步态障碍( postural instability gait difficulty,Pl GD) ,也称为中线症状, 可在DBS术后短期内缓解,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远远低于震颤症状的改善程度[10],PPN-DBS对姿势不稳和步态障碍有特异性的治疗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11]。

PD的非运动症状涉及多个系统: 神经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记忆力下降; 睡眠障碍如失眠、嗜睡、 不安腿;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体位性低血压、便秘、尿急尿频、多汗; 胃肠道症状如流涎、吞咽困难; 此外, 还有疼痛、嗅觉减退等等。值得注意的是,DBS术后部分患者非运动障碍症状减轻,其原因可能是运动障碍症状改善或者抗PD药物剂量的减少,DBS对于非运动障碍症状尤其是认知和精神症状的改善仍缺乏证据支持,但可以明显改善PD相关疼痛以及睡眠症状[12-14]。

总体来讲,DBS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主要是谵妄与意识错乱,往往是一过性的, 在STN-DBS术后较GPi-DBS术后更容易出现,颅内出血的比例大约为1% ~ 2% ,手术或设备相关的感染比例大约为10% ,此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还包括幻想、幻觉、抑郁、焦虑、淡漠、体质量增加,以及轻度的视野缺损等[15]。

2 DBS靶点定位技术

在DBS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中,电极植入靶点的精确定位是直接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而脑深部神经核团结构复杂,许多核团几何结构仅仅为数毫米至十余毫米( 图1) ,电极植入的微小偏差将会导致治疗效果的显著降低,同时刺激非治疗靶点有可能引起构音障碍、癫、异动症、认知、情绪改变等不良反应。在电极植入有误时,临床上往往通过加大电刺激强度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但这将减少植入装置的电池使用寿命,而且大范围刺激将进一步带来更多潜在不良反应。 对于手术而言,电极植入到预定脑功能区靶点的精度与准确性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降低并发症、减小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在最好的中心接受治疗,DBS电极也有可能会被植入到不满意的位置,有可能需要通过再次手术在一个更加满意的位置植入电极[16]。

注:DBS电极植入STN(左),STN的体积较小,使得电极精确植入具有挑战(右)

目前临床上DBS电极植入定位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2大类, 一种是基于解剖学的影像学定位, 另外一种是基于电生理学的微电极记录。

影像学定位主要是利用手术前脑室造影、CT影像、核磁共振影像方法并与标准图谱进行比对分辨神经核团的结构,标出靶点并计算靶点位置坐标,换算成立体定向系统上的三维坐标,安装立体定向仪,利用立体定位脑支架系统预先设定植入位置的坐标,然后在术中以微推进器导入至靶点,针道的角度和方向依赖于立体定向仪上的三维坐标值[17]。此外也有医院利用术中核磁共振对电极植入位置进行确认。 尽管术前核磁共振能够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但是由于磁场不均匀、磁场强度非线性梯度及框架类型不同所致的图像失真[18]、在术中开颅后会有脑移位[19]等原因,导致预先设定的靶点位置与术中DBS电极植入位置会有偏差,误差可达到2. 5 ~ 3. 2 mm[20-21]。术中核磁共振可以克服脑组织移位的问题,但其缺点为由于使用1. 5 T核磁扫描所致分辨率较低; 此外,核磁共振图像中电极周围因金属触点形成椭圆形的阴影[22],影响了周围神经核团结构的识别[23]。因手术室设备复杂和成本较高等因素,中国仅有个别医院开展了DBS植入术中核磁共振扫描[24]。此外,基于影像的定位分析也存在个体差异大的问题[25],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所用坐标系统或者图谱的影响。

电极植入靶点的精确定位技术是临床的迫切需求。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微电极单神经元记录或者影像学方法进行电极靶点功能和结构定位[26]。微电极记录是将尖端约几微米的针插入脑中记录单神经元放电,根据对微电极记录的神经元放电的特征,对靶点及其周围结构的电生理特性进行监测,在术中对靶点进行功能定位。

通过植入到脑深部的DBS电极可直接记录神经电活动,这些脑深部场电位神经活动信号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它反映了神经核团的集群同步化或去同步化神经波动,蕴涵了丰富的与生理和病理功能相关的信息。脑深部局部场电位具有神经波动特性,由多个频率成分组成,如3 ~ 8 Hz与PD震颤症状相关,10 ~ 30 Hz的Beta成分与运动、PD的行动迟缓相关,并且与药物、DBS的治疗效果相关。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作用下,STN的Beta成分明显降低,其降低幅度与症状的改善程度相关。DBS作用于STN,可显著抑制场电位的Beta成分,且降低程度与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27]。

3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行DBS治疗前,应对PD的诊断及适应证进行再次确认。并确定DBS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由于PD是一种进行性的疾病,而DBS手术冶疗也仅是对症治疗手段,因此过早进行手术并不可取,但盲目延迟手术时机同样是不明智的,早期手术患者无论在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运动功能的提高方面明显好于晚期手术者,与手术前相比, 术后8年早期手术组生活能力下降28. 7% ,而晚期手术组下降43. 8%[28],从另一个侧面说明DBS手术对PD病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年龄和疾病病程是患者选择DBS手术的重要因素,年龄较轻的患者有更多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运动障碍症状的机会,以及更少的认知并发症和更为缓慢的中轴症状的恶化; 病程> 5年,特别是出现药物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时,均是考虑接受DBS植入的合适时机[29]。

4 PD患者的全程管理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 心理科以及康复科医师的密切配合与合作对于DBS治疗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术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诊断,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手术、是否合并认知及精神障碍。手术风险与近远期疗效的评估,最佳手术靶点的确定、手术后DBS刺激参数的程控、抗PD药物的调整、心理治疗、功能康复训练、随访等一系列工作均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精神科、心理科医师的参与和合作来共同完成。在一些专业的中心, 甚至成立了多科联合门诊,为PD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治疗方案,术前由神经内科和精神、心理医师进行评估,康复科医师在手术前即着手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手术中神经内科医师配合神经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效果的评定。手术后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药物调整,大多数患者手术后可以减少抗PD药物的用量,并且药物的调整和刺激器参数的程控需要相互配合。术后需要通过多次随访来调整DBS刺激参数( 大约需要3 ~ 6月) ,直到刺激参数达到最佳,并且仍然需要6 ~ 12月进行随访和参数调整( 具体情况与患者治疗模式密切相关) 。当神经刺激器的电池快要耗尽时,需要进行更换,但电极和导线无须更换。 强调团队协作,建立一支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心理科,康复科组成的DBS团队,对患者实施术前及术后的全程管理,以确保接受DBS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30]。

5设备研发与发展

脑深部肿瘤 篇4

1 深部肿瘤热疗机的原理

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 人体的正常组织血流加速, 血管扩张, 正是因为机体的调节机制, 即使在体温升高, 甚至达到42.5~43 ℃时, 组织都损伤不大, 且能自我修复。而肿瘤组织则不具备这个调节机制, 原因是肿瘤内血管形态异常, 容易形成栓塞或血栓, 其血管壁多为单层细胞组成, 容易破。在受到加热时, 畸形的血管不能驾驭血液的加快回流冲击, 血流量仅为正常组织的1%~5%, 致使部分血流淤滞, 温度不能带走而上升。在相同的加热范围内, 如果正常组织温度升高到40 ℃, 那么肿瘤内则可升高到48 ℃左右, 正因为有这温度差别, 可以用于治疗深部肿瘤。

BSD2000 热疗系统, 主要是应用体外电磁场能量对治疗部位进行加温, 通过有损测温探针监测治疗部位和周围正常组织的温度, 在确保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的条件下, 通过调节各通道的相位和振幅, 形成适合肿瘤大小、形状的热场, 使肿瘤细胞因受热而凋亡的治疗系统。

2 系统维修

在为医院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故障, 下面对出现最多的几种故障进行讨论。

2.1 故障一

故障现象:治疗过程中频繁出现1014 错误代码, 报错后停止功率输出, 需反复重新启动后可继续治疗。

故障分析:错误代码1014-Dodek exception C read all date error 33038 card disabling RF, 我们的维修方法是: (1) 检查机器地线, 将放大器双接地; (2) 检查线路连接; (3) 插拔控制柜以及放大器抽屉电路板。维修该故障只能达到减少问题的效果, 未能根本解决。为预防或者减少该故障出现, 应该每次开机前都检查机器地线以及各线路连接是否到位。

2.2 故障二

故障现象:治疗过程中出现1007 错误代码, 停止功率输出。

故障分析: 错误代码1007-Unable to control power on channels X (X为1~4) Y (Y为A或C) , shutting power off。该故障提示某通道末级的放大器故障, 或者需要校准。我们的维修方法是: (1) 如果XY为3A, 则首先检查3 通道末级放大器是否坏掉, 如果坏掉, 则换之; (2) 如果没有坏, 为了节省成本, 则可以对调3、4 通道的末级放大器; (3) 检查通往辐射器的管道有否松动, 从而导致反射功率高;校准第3 通道A、C两通道的平衡。

从该故障可以看出, 末级放大器极容易损坏, 因此, 在操作过程中, 务必注意。

BSD2000 热疗机为大型医疗设备, 涉及精密机械、自动化数控、热学、生物医学、计算机工程等多方面学科设备出现故障的类型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 针对具体故障现在应当综合分析。

脑深部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2007年对28例经专科医师确诊为难治性癫痫患者, 即应用一线的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 并且血液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仍不能控制癫痫发作, 每月发作>4次, 连续观察2年以上无好转者。在皮层及深部电极脑电监测下, 行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癫痫灶手术治疗, 其中男17例, 女11例, 单纯强直阵挛发作11例, 单纯部分发作7例, 强直阵挛+复杂部分发作5例, 全身性癫痫发作3例, 强直阵挛+失神发作2例。年龄16~69岁, 病程7~30年, 平均18年, 多为同时服用2种以上药物无效。发作频率为:数次/d~5次/月。

1.2 手术方法

使用南京麦迪柯科技有限公司MD-2000A型脑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及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NATION—8128W型无线蓝牙动态脑电图仪, 手术方法采用以定型的手术操作规范标准[2,3], 将患者头部安装Leksell立体定向框架, 使其平行于颞角长轴。行CT扫描 (必要时行强化扫描) , 确定病灶三维坐标、术式包括深部电极杏仁核及海马脑电监测和射频毁损技术, 分别经旁正中额、枕入路完成立体定向杏仁核和海马毁损术。切开硬脑膜前后。放置皮层电极及深部电极, 以颅骨为无关参考电极, 描记至少10min, 术中根据皮层电极和深部电极描记异常放电部位, 将射频针或穿刺针从脑非功能区脑沟缓慢插入至病灶部位, 抵达病灶后, 损毁前先进行电刺激, 通过电生理刺激技术, 帮助确定靶点, 进一步增加靶点定位的准确性。最后用温控热凝射频仪毁损, 温度75~80℃, 每个靶点损毁的时间是30~100s。毁损后再重新放置皮层电极记录皮层EEG, 若仍有癫痫样波且不涉及重要功能区可继续毁损, 直至癫痫样波消失。

2 结果

射频毁损前28例患者深部电极均记录到杏仁核和海马区域棘波或多棘波, 术后痫样放电消失。术后1~2周复查显示与毁损部位相一致的广泛凝固性坏死, 周围有水肿带。随访期由0.5~3年, 手术治疗结果参照谭启富的标准如下[4,5]:满意:癫痫发作完全消失, 或每年偶尔有1~2次发作;显著改善:癫痫发作减少75%;良好:癫痫发作减少>50%;较差:癫痫发作减少25~50%;无改善。结果:满意17例;显著4例;良好7例, 术后按术前剂量服用抗癫痫药物, 其中10例开始减量。病理学检查:胶质瘤8例, 脑囊虫病5例, 蛛网膜囊肿3例, 软化灶4例, 皮层发育不全2例, 血管畸形2例, 转移癌2例, 炎症1例, 胶质细胞增生1例。

3 讨论

癫痫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之一, Stephanova根据脑深部电活动的连续记录资料, 提出了癫痫系统的概念。癫痫放电的途径包括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 如丘脑、纹状体、苍白球、大脑的边缘系统 (包括海马、杏仁核、隔核、穹隆、乳头体等结构) , 其中的海马、杏仁核在颞叶癫痫的发作和传播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 海马结构具有触发杏仁核的点燃的作用。在整个癫痫传导系统中, 放电优势灶主要是“扳机点”, 该“扳机点”即为立体定向手术要破坏的目标结构[6]。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癫痫的机制, 是通过立体定向毁损破坏了皮层下的致痫灶及阻断了癫痫异常放电的扩散通路。对于抗癫痫药难以控制的顽固性癫痫, 通常可以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而对于癫痫外科手术治疗而言, 术前准确的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28例患者在手术前对癫痫灶进行功能定位和解剖定位, 结合毁损术中的深部电极描记, 寻找到真正的“扳机点”提高了手术的疗效。立体定向毁损术对难治性癫痫伴有精神行为异常者, 疗效比较肯定, 其中杏仁核-海马联合毁损术, 对于起源于颞叶内侧面的颞叶癫痫合并有攻击行为的病人疗效较好。同时, 由于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定位准确等, 弥补了不能进行其它癫痫外科手术方法干预的劣势 (如癫痫灶位于脑深部或脑重要结构周围) 。

立体定向毁损癫痫灶, 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的优点, 尤其是配合皮层及深部电极的描记, 能达到治愈癫痫的目的。但是, 此方法只适用于直径在5cm以下病灶伴有癫痫发作者。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使用立体定向开颅手术或神经外科导航系统行癫痫病灶全切除, 还可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 也取得了一定疗效。

参考文献

[1]安宁, 杨辉, 张可成.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5 (20) :1824~1826.

[2]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1~149.

[3]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6~89.

[4]张志强, 李龄, 华刚.颞叶新皮质癫痫的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 8 (6) :411~413.

[5]谭启富, 李龄, 常义, 等.癫痫外科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216~227, 243~244.

脑深部肿瘤 篇6

关键词:中晚期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并发症,持续护理

帕金森病属于中老年常见病,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 且多巴胺分泌量降低, 肌肉运动功能降低, 会出现震颤、肌强直、幻觉、痴呆等症状,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2]。现阶段行脑深部电刺激术 (DBS, 又称为“脑起搏器”) , 能够很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且损伤轻、副作用低、风险小,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但行该疗法, 仍旧会导致一些并发症, 本文则重点分析了持续护理在降低各类并发症出现率中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DBS术进行治疗的62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 靶点均为丘脑底核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 病程均已超过5年, 且均为双侧病例, “开”状态下Hoehn-Yahr (H-Y) 分级均在3期以上。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1例, 男18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 (58.3±8.2) 岁, 平均病程 (8.9±2.9) 年;对照组患者31例, 男17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9.4±9.1) 岁, 平均病程 (8.8±3.1) 年。两组年龄、性别、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DBS术, 靶点均选择STN。行术前常规检测后, 行局部麻醉, 植入电极及脉冲发射器, 给予促使刺激条件, 在安全范围内缓慢增加频率和脉宽, 直至患者症状无法再改善后, 固定电极并连接导线。术后1个月开始调整相关参数。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期间行常规护理, 出院后仅进行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组患者, 行持续性的护理干预, 一直持续到术后6个月。具体护理措施包括: (1) 心理干预:建立并维护护患关系, 深入交流以了解患者的实际想法, 积极关怀患者, 给予心理支持, 指导患者维持良好的心境, 开展互动性讨论, 随访期间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等。 (2) 督促患者开展药物治疗:DBS术虽然对此类患者有极高的疗效, 但并不能替代药物, 因此需要督促患者及时服药。 (3) 并发症处理: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如颅内出血、感染等, 可以通过有效的术后观察及时发现;植入装置相关的并发症, 如电极移位、断裂等, 会导致装置故障, 而使得DBS无法有效开机, 一般需要在第一时间取出旧装置并植入新装置;刺激相关的并发症较为常见, 包括异动症、复视等, 一般是由于装置参数变化导致, 通过再次调整靶点位置、改变装置参数, 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5]。 (4) 生活指导:针对于饮食问题, 帕金森病患者需要保证热量和水分的供给, 多食用绿色植物, 补充足够的纤维素;针对于日常安全问题, 需要患者家属配合维护室内环境, 注意防滑、防撞伤;在穿着上, 考虑到帕金森病对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 应该避免套衫、带纽扣的衣服、带鞋带的鞋子等[6]。 (5) 其他护理措施。需要协助患者开展持续性的康复训练, 频率尽量保持在2~3次/周, 每次20 min, 同时还应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来, 指导其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

1.2.3调查方法

对每一例患者均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 统计患者出院时、出院3个月后、出院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 主要利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量表。该量表共14项, 分别用于评价躯体生活自理能力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 总分64分, 得分≥22分提示功能有明显障碍。同时随访6个月, 统计随访过程中出现各类并发症的患者。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时, 观察组为 (42.5±7.1) 分, 对照组为 (43.0±8.1) 分, 其ADL评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6个月后, 观察组分别上升为 (67.4±9.5) 、 (77.4±5.6) 分, 对照组为 (57.9±7.1) 、 (67.0±8.8) 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期间, 观察组发现2例并发症患者, 对照组发现9例,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DBS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 最早用于疼痛的治疗。1987年法国Benabid教授首次采用DBS刺激丘脑腹外侧核治疗帕金森病震颤取得了成功。1993年DBS通过了欧洲CE标准, 1997年美国FDA批准进入美国市场, 1998年该手术开始在我国开展。术中医生将电极插入脑内异常放电区域 (也就是产生静电干扰的区域) , 通过电极释放特殊的抑制电流, 可减弱或抵消静电干扰的影响, 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电极插入的区域通常 (但不总是) 等同于毁损术的靶点区域。DBS术常用的靶点是丘脑腹中间核 (Vim) 、苍白球腹后内侧部 (Gpi) 和STN。Vim是最早选用的靶点, 用于缓解震颤。1990年以后, 改用Gpi和STN, 因为刺激这两个靶点可改善几乎所有的帕金森病症状。近年来的研究提示STN要优于Gpi, 这是因为STN刺激后症状明显改善, 同时左旋多巴用量下降, 而Gpi刺激后左旋多巴用量基本稳定。另外, 接受Gpi刺激术或苍白球毁损术的患者若症状并没有长期改善, 改行双侧STN刺激后症状即可明显改善。因此, 目前DBS手术首选靶点是STN。同毁损术不同的是, DBS并非破坏脑组织, 而是利用高频电流刺激脑组织。电极置入脑内后被永久保留。医生将一块电池放置在患者的靠近肩膀处的皮肤下面。用电线经皮下将该电池与脑内电极相连。术后可根据患者自己的需要灵活调节电极释放的电流频率。患者还可利用一块磁铁来开关该系统。当设备打开时, 电刺激在几秒钟内即可制止震颤、异动症或改善运动迟缓。而当该设备被关闭时, 震颤和异动症会再次出现。

实践证明, DBS疗效满意, 不存在复发问题;不造成毁损性脑损伤, 避免了损伤邻近重要结构引起的永久性并发症;可行双侧手术, 改善双侧症状, 对中线症状改善也较理想;术后左旋多巴类药物的用量可明显减少;电刺激的各项参数 (电压、波宽、频率及电极连接方式) 可随时调整, 做到因人而异以发挥最佳效应, 同时最大限度减小副反应;患者基底节系统完整性得以保留, 从而还有在未来接受进一步或更先进治疗的可能。DBS的副作用有感觉异常、肌肉收缩、疼痛及异常眼球运动、视觉异常、偏身投掷等。这些副作用通常症状轻微, 并可通过重设刺激参数而获得满意控制。因此, 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方法。

DBS虽然疗效满意, 但必须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才能取得较好结果。目前认为DBS手术适应证为: (1) 原发性帕金森病; (2) 患者服用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现在药物疗效已逐渐下降或出现副作用, 疾病已开始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3) 患者没有明显智力障碍、在手术过程和以后的随访中愿意并能够合作; (4) 术中或术后的测试刺激能有效控制症状。手术禁忌证: (1) DBS是一种手术, 因此凡是具有外科手术常规禁忌证的患者均不适合手术; (2) 以往有神经外科手术史; (3) 体内有按需型心脏起搏器; (4) 需经常进行MRI检查; (5) 有滥用药物史; (6) 继发性或药物诱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等。DBS的最大缺点是刺激器价格昂贵, 制约了它在我国的开展。但是因为其疗效显著,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已逐渐接受此项手术, 术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走出了疾病的阴影, 开始了新生活。

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有两种方法, 分别为脑内核团毁损术和DBS。脑内核团毁损术是使核团组织受到小范围破坏, 以改善患者症状, 该手术后可能发生脑出血和脑水肿, 加重病情, 部分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症状复发。“脑起搏器”对脑组织无损伤, 并发症少。刺激器通过埋置核团的电极持续刺激, 以改善患者症状。脑深部电刺激手术自用于临床以来, 已缓解许多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解除患者痛苦, 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国外已有5年以上的满意的临床效果报道, 认为该技术有核团毁损术的同样效果, 手术是可逆性的, 可通过调节刺激器参数控制患者的症状和副作用, 能长期缓解患者症状, 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术方法。中晚期帕金森病往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 常规行损毁术会形成不可逆影响, 在未来出现其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时, 患者可能已不具备接受治疗的条件, 因此目前我们倾向于使用DBS术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7,8,9,10,11,12,13]。临床研究显示, 该手术方案创伤小, 但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不容忽视, 需要我们以有效的护理保证预后。其中DBS装置引发的并发症, 威胁性不高[3], 再次手术往往能有效解决, 而刺激性副作用发生率高, 但大部分是由于装置参数突变所致, 均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但必然会无谓增加患者的经济和身体负担, 必须通过有效的护理进行预防与排除;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则威胁较大[14], 主要包括血肿和偏瘫等, 甚至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必须做好围术期的护理, 保证手术不出现任何偏差。本研究结果则显示, 对手术效果良好的患者, 行持续性护理, 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其并发症率也会大幅下降, 值得推广。

帕金森病患者护理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饮食和营养。该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 胃肠功能下降的较多, 患者多合并胃肠蠕动、无力抽筋、便秘。此外, 本病会显著增加肌肉、身体的颤抖, 相对增加能量消耗。有些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痴呆、食欲不振等。应重视患者的营养调节。 (2) 引导和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 使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此时应注意安全问题,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以拐杖辅助行走。部分患者如厕蹲起困难, 可以购买高座椅排便。 (3)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患者应坚持一定量的运动, 活动肢体, 以防止肢体挛缩的发生, 关节强直。 (4) 并发症的预防。老年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 对环境适应性较差, 应注意温度, 湿度, 通风的卧室照明等。 (5) 心理疏导:严重帕金森病患者要重视心理疏导、安抚和精神关爱, 保证充足睡眠, 避免情绪紧张激动, 以减少肌震颤加重的发生。积极进行非药物如理疗、体疗、针灸、按摩等及中西医药物或手术等综合治疗, 以延缓病情发展。 (6) 安全护理:应注意患者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走路时持拐杖助行。若患者入厕下蹲及起立困难时, 可置高凳坐位排便。若患者动作笨拙, 常出现失误, 餐食中谨防餐具损伤。无法进食者, 需有人喂汤饭。穿脱衣服, 扣纽扣, 结腰带、鞋带有困难者, 均需给予帮助。 (7) 饮食护理: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活动量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总体原则是高热量、低胆固醇、多纤维素、少盐清淡饮食。平时多饮水多食水果, 进餐时给帕金森患者足够的进餐时间。通常每天吃300~500 g的谷类食物, 如米、面、杂粮等。从谷类中主要能得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等营养, 并能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碳水化合物通常不影响左旋多巴的药效。在服用多巴胺期间, 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取。饮食中过高的脂肪会延迟左旋多巴药物的吸收, 影响药效。 (8) 主动运动:积极鼓励患者主动运动, 如吃饭、穿衣、洗漱等。有语言障碍者, 可对着镜子努力大声地练习发音。加强关节、肌力活动及劳作训练, 尽可能保持肢体运动功能, 注意防止摔跤及肢体畸形残废。

脑深部肿瘤 篇7

关键词:BSD2000,深部热疗,腹盆腔肿瘤

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晚期往往合并腹腔转移及腹腔积液, 为姑息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腹腔灌注化疗是针对晚期腹盆腔转移治疗的有效措施, 我科自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 对44例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BSD2000深部热疗并灌注化疗、单纯灌注化疗两种方法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 对其疗效及毒性进行系统严密的观察,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两组患者, 全部患者数目为44例, 男性24例, 女性20例, 中位年龄为44.6岁, 卡氏评分40~80分, 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病理诊断, 其中, 卵巢癌20例, 胃癌腹腔转移15例, 肝癌腹腔转移5例, 胆管癌腹腔转移2例, 胰腺癌术后复发腹腔转移2例, 热疗前所有病例均经过影像学包括彩超、CT等测量可见病灶。BSD2000深部热疗并灌注化疗22例为治疗组, 单纯灌注化疗22例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全组病例均利用深静脉穿刺导管经皮腹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 先将腹水尽量放干净, 后再注入生理盐水500~1000mL, 同时腹腔均注入化疗药物顺铂60mg。腹腔热灌注化疗1次/1周, 联合组:先将患者置于BSD2000热疗机上, 通过腹盆腔置管引流出腹盆腔积液, 引流结束后灌注生理盐水500~1000mL, 然后灌注顺铂60mg, 灌注完毕后首先根据患者CT数据确定靶区范围, 设计加热区和靶区范围重合, 标记后测温探针, 并同时检查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辐射器水囊冲满, 启动治疗计划, 使初始功率为200~300W, 使病灶靶区温度保持在41~43℃。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每位患者至少完成2个治疗周期并评价疗效, 在结束治疗后的2~3周进行CT复查, 根据WHO可测量实体肿瘤的近期疗效评判标准进行疗效评判。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及进展 (PD) , CR+PR为有效。1.3.3不良反应

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标准进行观察, 毒性反应分为0~Ⅳ度。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后治疗组CR 2例, PR 12例, SD 5例, PD 3例, CR+PR=14例, 有效率 (为63.64%;对照组CR 1例, PR 10例, SD 4例, PD 7例, CR+PR=11例, RR为31.8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χ2=3.356, P=0.036) 。

2.2 不良反应

单纯灌注化疗组合联合热疗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主要为化疗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 联合治疗组患者出现出汗、乏力等症状, 大多能耐受。

3 讨论

科学实验证明:肿瘤在39~40℃时其活性受到抑制而趋向凋亡, 在40~42℃时, 肿瘤细胞就会严重受损, 并在较短时间内死亡[1]。这就说明肿瘤都是怕热的, 而热疗正是针对肿瘤这一弱点对肿瘤进行攻击的[2]。化疗是继手术后的第二大疗法, 但化疗杀伤细胞不分敌我,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伤害人体正常细胞, 患者容易产生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和免疫力下降等不良反应, 因此, 使很多患者难以承受。而且通常使用的化疗药物并非对所有的肿瘤都能杀灭, 一些位于肿瘤中心部分的那些因缺氧、缺血、pH值低和营养状态差的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化疗药物在这些肿瘤细胞上不会起到明显作用[3]。而往往这些细胞正是肿瘤化疗后复发转移的根源。但是高温的热量对这些细胞具有良好的杀伤作用, 同时还可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促使药物吸收。

所以, 当化疗与热疗联合应用时, 加快了血液循环, 扩张了血管, 使进入到肿瘤细胞内的化疗药物增多了, 从而增加了化疗药物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同时再加上热疗本身对肿瘤的高温杀伤作用, 二者合力可将肿瘤杀灭的更加彻底。此外, 由于热疗对化疗药物具有如此明显的增效作用, 所以可以在原本的基础上可降低药物的剂量, 这样, 在提高疗效的同时, 也减轻了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传统的将盐水和铂类化疗药物加热到40~42℃然后灌注化疗也取得了超过单纯灌注化疗的疗效, 但同样具有温度不宜控制及维持时间短的特点, BSD2000深部热疗机为美国进口机型, 相比传统热疗设备有几大特点, 有多个射频功率输出通道, 独立的振幅和相位, 反射功率可以监测和控制。辐射器带有水囊, 其水温可调并可循环, 因此可有效降低皮温和起到很好的偶合作用。测温系统:精确有效, 各通道相位, 振幅, 入射功率, 反射功率都可监测和调整。可同时显示各路测温探针的实时温度及升温速度, 并随时调整控制温度。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 联合治疗组腹腔积液的客观有效率为63.64% (14/22) , 我们认为应用BSD2000联合腹盆腔灌注化疗效果满意, 特别是应用BSD2000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 治疗过程中通过设备准确了解腹盆腔内的温度。我们认为BSD2000联合腹盆腔灌注化疗针对晚期腹盆腔恶性积液特别为卵巢癌、胃癌晚期恶性积液有明确疗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志刚, 卿三华.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癌[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 (2) :135.

[2]马胜林.肿瘤热化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 2004, 16 (5) :257.

上一篇:路桥路基下一篇:学习里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