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学院

2024-12-05

创办学院(共9篇)

创办学院 篇1

摘要:近年来, 黑龙江省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 是把握“人才强商”战略的大好机遇, 也是商贸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快发展具有行业优势的商业职业教育, 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由外延型向内涵型发展转变, 必须做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确定具有行业特点的核心课程, 注重专业培养;贴近行业实际, 加强教材建设;开展“订单式”培养, 实现供需链接;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功能, 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行业优势,高水平职业学院,内涵型发展

广义上的职业教育,泛指一切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传授或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狭义上的职业教育则是一种有特殊规定性的教育活动。顾名思义, 商业职业教育就是以传授或培养与商品流通和服务业直接相关的职业中的技术技能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如何办好商业职业教育呢?借此谈些个人的认识。

一、商贸流通业的飞速发展,为商业职业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国拥有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拥有了最大的市场、拥有了最具人气的环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大买主,并通过这种地位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黑龙江省是地处边疆的大省,与俄罗斯有3040公里的边境线,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边境贸易优势和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十五”期间,全省商务系统新的流通形式和经营状态不断涌现。连锁企业发展到104家,连锁店铺4025家,连锁企业销售额由2002年的3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93.7亿元,年均增长49.3%。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全省已有十余家运输、邮政、仓储等物流企业。外商投资黑龙江省内贸流通步伐加快。截止目前,共有6家世界500强商贸流通企业入驻黑龙江省,外商投资的大型超市9家、百货商场3家、四星级以上宾馆5家。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已经发展各类商业网点67.2万户,各类批发市场2035处。内贸流通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和突出,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全省内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8%,实现税收89亿元,已经成为黑龙江省财税收入的第三大财源,是第三产业中税收贡献最大的行业;流通业增加值实现5.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1%,位居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首;内贸流通企业就业人员达292.5万人,成为全省吸纳社会就业的最主要载体之一。对俄经贸合作提档升级,跨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全省对俄贸易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40%,是2002年4.4倍,占全国对俄贸易22.3%。

上述事实证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商业与其它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具有竞争激烈、吸纳劳动力多、技术进步快和进入退出障碍少等特点。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商业对国民总产值、充分就业、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城市功能、国民福利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商贸流通业人才短缺,难以满足商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如何把商业职业教育纳入商务事业发展中来,围绕行业发展战略,立足为“商”服务,抓住“人才强商”战略的大好机遇,加快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商业职业教育,大有文章可作。

二、依托商贸行业优势,创办高水平职业教育

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是一个能力主义世纪。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对人才的要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专项能力向综合职业能力,操作型动手能力向职能型处理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向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要求的三大要素。“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原则是其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培养所要求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人才类型。但是,1999年开始到2003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大调整。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教研室升格为系,忙于应付扩招后的教学日常运转,对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既无经验,也缺乏认识,致使内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无制可依、有制不依、执制不严的现象。思维理念在相当程度上也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中,在办学过程中推崇行政权力,忽视学术权力;推崇经验决策,忽视科学决策;推崇规模效益,忽视质量结构;推崇外延扩张,忽视内涵提升。人事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身份认证,用人注重的仍是学历、职称、身份,忽视知识、业绩、能力。教学方面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既没有体现高职教育规律所隐含的管理特征,也难以体现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的权威性和认同性。由于内部管理相对僵化,致使学院上层决策过程长,中下层执行过程不到位,没有形成职级的压力传递。再者,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教职工队伍缺乏一种持续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对学院的定位、特色、内涵和办学目的、培养目标等诸方面没有进行系统地研讨,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规范学院的建设,强调内涵式发展,才是实现高职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绝不是单纯量上盲目地扩张,它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原则。一方面,要以整合资源,提高办学效益,立足于建示范院校、设重点专业、创精品课程。另一方面,在发展上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原则,由外延式发展(规模、数量)向内涵式发展(质量、特色)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一)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大力推行“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确保充足的学生实习实训时间。去除与生产经营活动脱节、过时的理论内容。结合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一些专业课和专业技术、工艺课应到实践中传授,置身商业企业讲营销和管理,面对设备讲操作,根据维修技术掌握基本原理。二是聘请企业高级管理者、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人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为客座教授,给学生上专业课,并参与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应用性方面下功夫。三是积极探索和完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逐步建立半工半学制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实训实习落到实处。

(二)确定具有行业特点的核心课程,注重专业培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商业职业学院,学院教育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责无旁贷地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商务战线“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首先要围绕行业特点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并保证足够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时间。如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已经或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基础会计、税法经济法的课程;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基础、第三方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设施设备等课程,要增加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到大型超市、连锁店、物流公司、大型仓买店等企业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其次专业教学要求贴近实际。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汽车检测技术、发动机底盘电器等,更要去制造企业和汽修厂实践,通过现场操作跟班实习等方式,增加实训时间,使学生获得真本领。

(三)贴近行业实际,加强教材建设

教师见习、实习或调研时,应同步完成商业活动中的新流通业态、新管理知识、新营销方式以及生产一线新设备、新工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编写相适应的教材,讲义做好准备。特别是在发展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方面;在管理会计、网络会计等带有前瞻性的专业学科方面,把新经验、新观点写到教材和讲义中去。尤其要注重试验、实训和实习指导教材的编写,淘汰过时的教材版本,请企业经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教材内容把关、指导。

(四)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供需链接

积极探索并试行学生入学前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学生毕业后到订单企业就业。“订单式”培养不仅沟通了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为学校开展产学研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同时还解决了学生到企业实习难的问题。对企业来讲,企业通过“订单培养”可以吸收到合格的毕业生。

(五)发挥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选择大庆铁人纪念馆、北大荒精神纪念馆、杨子荣烈士纪念馆等场所作为德育教育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注重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教育。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与各国经济依存关系的加强,国家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将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包容,要培养宽大的胸怀,才能在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新课题,一定要认真研究。

三、改革创新,奋发进取,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学院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改革与开放,这是两个同等重要程度的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改革是通过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来打破过去的封闭状态。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开放,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概括一点说,经济改革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笔者认为,改革就是创新,开放也是创新,发展更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建设的可能性。就发展职业教育而言,也要改革和开放。学院要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创新是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不但对内要深化改革,而且对外要进一步开放。只有开门办学,才能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开拓创新、促进发展。

教育部周济部长最近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才。我国有13亿人口,这是基本国情,这样多的人口,素质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高素质,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强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这个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将做出重大贡献。”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职学院;到2015年使学院进入全国同行业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行列。从现在开始,必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狠抓落实,按照国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标准的要求,缺什么就补什么。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逐步达到:一是领导能力领先。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综合能力。二是综合水平领先。学校办学定位准确,具备较好的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教学质量好,就业率高,有较强的社会认可度。三是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四是专业建设领先。专业建设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在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双证书”制度、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五是社会服务领先。积极承担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社会培训,主动为商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人才是新时期商业职业教育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开创才有出路,革新才有发展。商业职业教育一定会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创办学院 篇2

策划人:宋倩、张亚

一、前言:

众所周知,大学是一块思想活跃的地方,也是先进思想的重要萌生地。我们的思想需要一块交流的平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创办一份覆盖全旅游管理学院的校园报纸,将为旅游管理学院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院在学校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而且旅游管理学院院报不仅要做到立足二级学院学院,更要做到辐射全校,并且逐渐成为我校校园媒体中独具一格的代表性媒体。因此《旅游管理学院院报》的创刊是有必要的。

二、定名:

暂定名为《旅游管理学院院报》

三、定位:

对于《旅游管理学院院报》的定位,是为了促进旅游管理学院的发展,使我院在学校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立足旅游管理学院,辐射全校,并且逐渐成为我校校园媒体中独具一格的代表性媒体。

1、品牌定位:由于此报是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自己的校园报纸,因此要打造琼大品牌院报,进而树立琼大品牌二级学院。

2、形式定位:我们首先在设计上不能落后于其它报纸(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高)虽然这不是要提高成本去印刷高质量的报纸,纸张不一定非常好,但一定要有精致的封面(现在好的月报都有精美的彩色封面),版面要大方得体,活泼的语言,内容要有亲和力,追求客观事实,值得让人们信赖。

四、分析报纸的生存条件:

1、视觉感要强烈。因为长期在校园传阅的报纸都是全国很有影响的大报,这就培养了大学生的视觉观赏水平,因此我们的院报的设计要具有较强的视觉感。

2、内容要具有可读性。这是所有刊物都注重的。大学生更注重报纸的欣赏性和功能性,也就是这份报纸不只是精神世界的大餐,在现实生活中更具实用性。

3、在校园中要得到校、院领导的支持和院团委、学生会、青协的帮助。这是这份报纸能否做大做强做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4、要有雄厚的财力(估计一期报纸500元左右),人力以支持报纸初级阶段的运行。具体如下:正常情况下:a、旅游管理学院大概有班级60个左右,一个

班级4张传阅即为240张,送给其他各二级学院一些报纸,按每学院4张,大概30张左右,本学院领导和有稿子的作者等大概给30张左右。共计300张左右,上下浮动20张,即范围在300至320张之间。如果是印刷如校报一样的话是1元1张,共计300至320元左右。加上运费也就350元左右。

b、拿出150元作为学生的投稿的奖励以及对于排版人员(由于不会排版,故需要邀请校报里的罗毅老师帮忙排版等工作,或者请罗毅老师给我们学院学生进行排版培训)的奖励等。

C、由于这个费用策划只是在理想的状态下,故费用会有上下波动的情况,但是如果院报走入正轨运行后费用也会稳定下来。照着目前的综合情况来看,费用应该不会超过600元的。

5、成功的报纸策划。就是对院报内容的策划安排等。

五、具体内容策划:

1、刊物标志:一个好的刊物标志可以增强刊物的宣传力度。

2、公关活动:在办报初期策划几次活动(具体如征报名征读者的建议、征文比赛等等。)使本报在深入人心的同时把报纸的优势面全部的展现。

3、人员编排:

A、一位指导老师。负责院报与领导间的沟通以及院报稿件的终审。

B、一个主编。负责院报的日常事务安排,院报稿件的主审,院报的设计。

C、两个部门。一个是宣传部门,负责院报的宣传活动等。一个记者站。负责稿件的采写及文字的编辑事务。另外记者站站长兼任其报社副主编,负责协助主编工作。(可由团委宣传部、记者站兼任。)

4、稿件来源:A、学生自由投稿B、特约撰稿C、本报记者稿 D、征稿E、摘抄网络或刊物

六、版面内容:

四个版面:一版:涉及学院(校园)动态、校园活动专题;

二、三版:学生专访及学习交流、教师专访、师生交流、专业咨讯、论坛等;四版:文艺副刊、旅游。

一版:

1、学院(校园)动态。关注学院内新近发展的各种重要事件。进行简讯报道。

2、校园活动专题。我们旅游管理学院活动众多,可以充分利用第一版对学

员活动等进行报道。

二、三版:

1、学生专访学习交流:报道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谈谈他们对学习和大学生活的看法。重点是弄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让旅游管理学院学子从中受益。

2、教师专访:对学院优秀(学术、品德、生活等方面优秀并具有特色)的教师进行专访,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学院老师。同时这个也是对学院一些优秀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会督促其他老师学习,促进学院发展。

3、师生交流:设计一个板块和话题,让老师和学生参与讨论,可以弄成问答式、交谈式等多种风格,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方便教学与交流。

4、专业咨询:写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各专业的考研、考级、考证的各类信息及就业的各种信息和分析等内容,也可以弄一些专业问答,让专业老师为学生解读专业课学习。

5、论坛:网上论坛中对大学生有意义的讨论及对某一现象的不同见解,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四版:

1、文艺副刊:让各有所长的编辑同学们在副刊中发挥自己的能量,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使本报希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丰富了我院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个人修养。

2、旅游:介绍海南及全国各地地理风貌,为日益火热的大学生旅游市场开一条路。介绍旅游常识,注意事项,旅游景点及个人旅游的心得。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倡走出去,呼吸更新鲜的空气。

七、宣传:

1、开通院报新浪博客和新浪微博,与读者进行互动与交流,也便利了宣传。

创办学院 篇3

从音乐学院毕业进入院团,从一名演奏新人渐渐历练成纯熟的演奏家,这条路似乎天经地义别无选择,当代音乐人概莫能外。4月28日,随着西安音乐学院与香港中乐团签约,宣布另外一种成才方式——香港中乐团将接纳西安音乐学院的学子和年轻教师,在一年演出实践中进行全方位培训后,再进入工作岗位。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与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坚定地握手,标志着这一开创国内外先河的培养人才新模式的诞生。

与其说这是双方的创意,更不如说这是一种面对实际的明智选择。音乐院团对音乐人才特别是器乐表演人才的需求,清晰地定位于具备良好合作能力的乐队演奏员。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总是以培养独奏家的方式在进行。无论教学对象的素质与特点如何,授课方式皆以“个别课一对一”的模式为主,而对于合作能力极为重要的合奏课、排练课,受乐队编制的限制,只能保证学生中一少部分人的参与。至于小型乐队组合、室内乐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性课程以及能够担任教学指导的高水平教师普遍偏少,不同学科间差距更大。学生乐团人员流动,乐队排练课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艺术上的高层次和高水准。

直面现实,如何突破?自去年9月,赵季平一直在不断思考着。这位拥有丰富音乐实践、深谙艺术规律的院长,下决心要找到一个操作性强和具有高水准的办法。此番出手为何选择香港中乐团?赵季平表示,香港中乐团在演奏、管理、曲目积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學生将在艺术水准、艺术管理、甚至艺术修养上得到全面培训;同时为小型乐队合奏课、民族室内乐课程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拓宽研究生的培养途径。赵季平还透露,培养演奏人才是乐队学院的重头戏和开场,随后,作曲、指挥、教材编写、科研项目等将逐步进入到双方合作的范畴。“民乐教育在我们的院校中还不够系统化,香港中乐团拥有3000多首作品,其中1800多部为委约作品。从作品入手,研究民乐作曲、配器法、编写教材等等,一定会填补目前音乐院校的许多空白,推动教学的发展”。

“打个比方,学生在学校里学瞄准,到我们团里来是上战场打仗。我们与西安音乐学院不谋而合!”阎惠昌总监激动地说。“乐队学院的成立不仅在中国开了一个先例,在全世界艺术院团和院校中也是第一家。在我们这里的学生可以参与全年系列活动,一定会拥有很丰富的实践”。阎惠昌还介绍,香港中乐团自2000年后,自觉地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形成了以表演为主,教育、科研、公益为辅的艺术实践格局。

创办学院 篇4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专业艺术院校, 四川美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形成了教学创作互动、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 学校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大力推进微型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创办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 并在校内建立起了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 积极助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2009年学校建立了重庆市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基地, 成功孵化26支创业团队。在此基础上, 2011年, 又建立了面积达1.25万平方米的重庆市大学城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 该园被授予了重庆市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和重庆市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称号, 截止到2012年9月, 园区共兴办了120家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现在, 这些微型企业发展良好, 已洽谈项目200余个, 带动就业1050人, 实现营业额553万。国家和市领导多次来园区视察, 对园区的兴办和办园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2012年3月24日, 重庆市黄奇帆市长专门批示:不错, 有特色, 有实效。持续推进, 顺天时、籍地利、合民意, 必有大好前景。

能取得如此成绩, 与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主要思路分不开:

一、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是艺术高校办学之本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创办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 把这一举措作为艺术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内容, 并努力使之成为川美的办学特色。

二、做好两个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实践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推动创意创业人才的培养。学校《课程项目化、实验实战化、作品产品化——动画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09年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此外,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践, 把自主创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近来年, 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达23.5%, 创办300余家企业。

三、整合三方资源:借力政府、学校、社会

依托政府资源, 创新服务, 为自主创业保驾护航。用好用足重庆市微型企业“1+3+3”政策, 获得政府财政补助资金301.3余万元, 争取园区建设资金250万元;积极协调政府部门在微企园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 提供微企申办、政策解读、法律援助、代帐管理等全方位服务;争取学校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建立一个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微企的机制, 结对52家微企;建立项目优先机制, 33家微企获取政府项目61个。

依托学校资源, 加强引导, 为自主创业提供保障。建立专业教师指导机制, 每一个微企都选拔一位有社会经验、社会资源、市场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专业教师指导;设立50万元创业基金, 每年减免50万元的场地经费, 并提供优惠政策和系列帮扶;开设“创意集市”, 在重庆万达广场等主要人流密集商业区宣传推广;组织创业大赛、讲座、表彰等校园活动,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依托社会资源, 加强整合, 为自主创业开拓市场。协调地方政府范围内的大企业与学生微企建立一帮一的机制。与市内其他12个创业园、6个行业协会对接发展;并借助网络媒介, 电视台, 报刊等搭建宣传推广平台, 开拓市场。

创办学院 篇5

吴泽强:我于199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创办人的教育机构工作, 至今近20年, 并且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创建初期调入学院做管理工作。在创办人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浸润和熏陶下, 我从就业、成家、学习深造到成长进步, 逐步完成由职业到事业的转变, 尤其是近6年来, 由于工作的关系, 得以近距离追随创办人, 在充实的工作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体悟到人生的价值。

创办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是和蔼可亲的长辈, 又是伟大的教育家。创办人常说, 教好学生是老师的责任, 照顾好同人生活是创办人的责任。创办人个人生活俭朴, 几十年来很少度假, 然而他非常关心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每次到学院除视察工作外, 时常宴请院领导、部门主管, 还有优秀教职工代表, 另外还定期选派教职员工到香港、台湾学习, 一方面是对他们勤勉工作的褒奖, 另一方面也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创办人在《广亚锦言拾粹》一书中谈道:“管理学校大有学问, 做创办人和校长的, 不是用眼睛盯人, 更不是用惩罚树立权威, 而是热心服务, 以心换心, 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 在制度化管理的同时辅以德政。这样, 即使坚冰也会融化, 换来的是员工们迸发积极情绪和学校名誉的大提升。”创办人在其创办的整个育达教育机构的教职工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在每次集体活动中师生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即是明证。

《河南教育》 (高教) :这么多年来, 在您心中, 创办人在办学历程中的哪些细节让您最为感动?您从创办人学到哪些终身受益的品质或精神?

吴泽强:创办人多年来一直是坚持走动式办公, 现虽95岁高龄, 仍坚持往来海峡两岸所创办的学校之间, 不顾舟车劳顿, 走访校园。他要求校园内干净整洁, 不能有卫生死角、绿化死角, 不能有死树、死花、死草, 始终让校园生机勃勃、秩序井然, 彰显着旺盛生命力。创办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用他的实际行动, 向我们诠释干事业不是坐而论道、浮于表面、贪图享受, 而是要真正深入、勤奋、务实。在近距离追随创办人过程中, 耳濡目染, 每念于此, 催我奋进。

创办人身上可贵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第一, 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创办人常讲, 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办成。无论是办校之初历经坎坷, 还是中途创业受人欺骗, 蒙受重创, 还是古稀再创业, 海峡两岸办三校, 都是苦尽甘来, 成就非凡。第二, 勤俭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创办人把这种精神总结为“三吃”, 即“吃苦、吃亏、吃气”, 简短六个字, 却是几十年的躬身实践所得。同时他还把“勤俭朴实、自力更生”作为他所创办的整个育达教育机构的校训, 既是自我实践, 又勉励教职员工和求学上进的莘莘学子。第三, 始终如一、坚毅有恒的精神。创办人常说:“凡事用心, 并坚持到底, 不轻言放弃, 没有大成, 也有小成。”创办人躬身践行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念, 而今终成杏坛大家, 桃李满园。创办人还曾讲:“回想我这一生, 创事业、办学校之所以能够成功, 或许是与我的做人态度有关。我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不争强、不好斗、不结怨、不记仇, 凡事让人三分;但对我有恩的人, 我是没齿难忘、涌泉相报的。”他说:“宽厚待人是广交善缘、获得各方支持的一大法宝。如果能够培养出宽大的胸襟, 能容人容物, 则不仅能化敌为友, 更能凝聚人心, 同心协力创业办学。”创办人的这种勤俭、朴实、博爱、礼让、感恩、宽厚的做人态度是他成就事业的基础, 也是广结善缘、凝聚人心的源泉, 很值得我们敬仰、领悟和践行。

《河南教育》 (高教) :众所周知, 创办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您认为, 他的哪些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帮助最大?

吴泽强:创办人60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感悟, 经过不断地总结和凝练, 已经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他崇尚简约务实, 从不讲究语言上的华美之词, 也不做宏大叙述。对于青年学生成长, 他归结为四个字:做人、做事。做人要讲德行, 做事要讲才干。在新时代环境中,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独立自信、敢于竞争, 同时也呈现出惧怕挫折、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善于合作等弱点。创办人每每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谆谆告诫当代大学生们:首先学做人, 要懂得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 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 要能做事, 要刻苦学习, 掌握好专业技能, 增强自己的本领, 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 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河南教育》 (高教) :有人认为, 投资民办教育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但据我们了解, 创办人自投身大陆教育事业以来, 从不要求经济上的回报。以您近距离对创办人的了解, 能否透露一下具体情况?

吴泽强:民办高等教育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对部分创办者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是尊重和认可的,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 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而创办人历来主张办教育是为社会造育良才, 是公益事业、良心事业, 绝不是图个人一己之利。几十年来, 创办人一贯坚持的原则是:所收费用, 取之于学生, 用之于学校, 回馈于社会。成功学院创办之时, 创办人即公开言明, 他是捐资办学, 学院的全部资产, 不属于他个人, 而是属于学校, 属于社会, 为家乡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是他的心愿, 并在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属捐资办学, 非营利性质。

受创办人信任, 由我分管学院财务工作, 目前学院财务运行状况是, 当年的学费收入扣除教职工薪资福利、教学设备、学生奖助学金及日常运行开支等项目后略有结余, 所有结余全部用于第二学年改善教职工福利、优化师资队伍、设备的新增与改造。而目前学院的基建任务还很重, 如大礼堂、教学楼、附属幼儿园等, 这部分投入还需创办人不断筹措。创办人《三本教育思想———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一书中谈到, 兴办教育、育才达人、为社会培养人才是他平生最愉快最欣慰的事。他还动情地说:“教育是我钟情的事业, 也是我生命的寄托。”他把一生勤俭节省的积蓄及在台早期办地产赚的钱都花在办学上, 只要是对学校发展有利的, 从不吝啬。至今, 创办人在台北没有自己名下的房产, 他的这种献身教育、无欲无求的博大情怀着实令人感佩!

《河南教育》 (高教) :尽管创办人办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尊重, 但是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您认为, 民办高校在办学空间和政策方面应该得到怎样的理解和支持?

吴泽强:截至2014年, 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3460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为557.52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为16.11%;2013年我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为161.83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为33.04万人, 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为20.42%。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 “国际经验和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靠政府包办, 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 都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学校越多, 政府越高兴”。

创办人自1993年回到家乡捐资办学已有22年, 其间先后创办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两所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可谓开创河南民办高等教育先河。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建校11年来, 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两万余人, 提供社会就业岗位1200余个, 他的这种只问耕耘、不求回报的精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2009年, 创办人高票当选“感动中原———60年·60事·60人”, 凤凰网《黄河之子》系列纪录片曾专题报道创办人的办学感人事迹。

创办学院 篇6

一、内化办学理念, 增强凝聚力, 是学院发展的根本前提

在6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 创办人以育才达人为己任,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 形成了特色鲜明、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创办人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伦理、创新、品质、绩效”的办学理念, “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成功校训, “爱国爱校、宁静好学、礼让整洁”的成功精神, “好的师资、好的设备、好的制度、好的管理、好的福利”的办学原则和“三三三制”的办学特色。这几个方面紧密相连, 相互贯通, 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内容丰富、观点鲜明,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蕴含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对新时期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充分体现了创办人爱国家、爱教育的高尚情怀。学院十年来的快速、健康、科学的发展, 证明了创办人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思想的科学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创办人躬耕教育实践, 熟知教育特点, 善于思考, 勤于总结, 深谙高等教育规律, 在办学过程中践行了“真理尺度”, 才取得辉煌的办学成就。与此同时, 创办人在办学过程中, 敏锐洞悉社会的脉动, 掌握人力市场的需求动向, 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体现着办教育的“价值尺度”, 才能让学校和学生具有竞争力, 以卓越的办学成绩引领着民办教育的发展。学院在十年的发展实践中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创办人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这种“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教育是立在精神上的, 而不是立在物质上的。”创办人的教育思想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地去解读、丰富和发展, 使之成为学院发展中永具生命力的核心价值。

为此,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强调要理解创办人的办学理念, 内化他的教育思想;要有高度的认同感, 义无反顾地把学院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安身立命的家园,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与学院共发展、共荣辱, 在推动学院发展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对此, 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体会和践行。

一是要有担当的勇气, 有谋有为。创办人倡导的“没办法就是有办法, 有办法再想好办法”是对“担当”的深刻理解。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必须选择, 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原初意义是要求人类敢于直面困难、正视挫折, 积极想办法, 人生最无奈的方式就是没有选择, 其实这本就是一种选择, 是一种没有自主性的选择。所以“没办法就是有办法”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同时, 创办人将其进行升华, 强调其办学理念的“品质”的内涵。人生面对问题不仅要勇于想办法, 而且要想出“好办法”。这就是强调一种持之以恒、永不言败的品质。创办人曾在不同的场合鼓励大家要有“企图心”, 并语重心长地说:“凡事开心, 并坚持到底, 绝不轻言放弃, 没有大成也有小成, 即使最后连小成也没有, 起码内心不会遗憾。”

二是要有责任心, 把职业当事业。我们对事业的执着不奢求有“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 至少要有孟子的“慎独”、康德的“良心”, 前者即个人在单独生活工作中严格、警慎的规约自己, 后者的“良心”被解读为“在人之中的一个人内部法庭的意识”, 一个人有“良心”, 对康德来说意味着:他能够仔细地倾听内心法官的声音。我认为一个有“良心”的人, 能够“慎独”处世的人, 一定具有工作责任心, 会为热爱的事业孜孜以求。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然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创办人曾说, “老板是以事业的态度做事, 所以成为老板;打工者是以谋生、职业的态度做事, 所以永远是打工者”。这才使大家进一步理解“职业即事业”这一观点的要义。打工者8小时以外休闲、娱乐, 事业者一直没有时间休息, 总是在筹划着事业的发展。试想我们一直以事业者的心态去“打工”, 用心工作, 努力学习, 在充实的工作中一定会寻找到生活的意义,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是要具有反思精神, 砥砺前行。反思对个体而言, 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 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是痛苦的, 因为反思的对象, 不是别人, 正是自己———自己的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可以说, 一个谦虚自省的人, 才有可能进步, 一个具有反思气质的民族是社会发展的幸事。“失败反省自己”是创办人的深刻人生体悟, “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言传身教的信条, “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更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人生主张。他们无一不在突出“反思”的生活方式。反思简言之就是检讨、“回头看”。个体正是在不断地反思中认识自我, 关注自我, 从而完善自我;集体的反思是对历史的总结, 对当下的拷问, 对未来的警示。这是创办人“反思”理念的内涵, 旨在号召大家发扬反思批判的精神, 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践行“创新”, 与时俱进, 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是创办人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可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是高等教育追求的本真价值。20世纪初,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他因此被视为“现代创新之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从字面上看, “创新”有“首次出现”“初始”“前所未有”之意。它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 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主要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路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可见创办人将“创新”作为办学理念内涵之一, 是期许学院在传承和发展中革新, 观念、想法、做法永具前瞻性, 保证学院的永续卓越发展。那么在具体教育管理中如何践行创办人的“创新”思想?

首先, 创新是在“标准”“范式”之外, 另辟蹊径, 敢于想别人所未想, 走别人所未走过的路, 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著名红学家周汝昌的创新主张值得我们思考, 他认为“人要积极向上, 要自创, 切忌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陈言套语……讲究走自己的路”。诚如禅家名言“呵佛骂祖”, 要有“丈夫自有冲天志, 不向如来行处行”的勇气。创新是从旧的传统脉络中演化出崭新的风格、境界、智慧、见解, 要有价值意义关涉, 需要创新者有丰富的知识积淀、经验积累与理性思考。

其次, 要有问题意识, 要有面向问题研究、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和行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矛盾, 无时无刻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问题意识”的增强, 是理性提升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 所谓工作, 就是不停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问题不可怕, 可怕的是未发现、不正视、不解决。

再次, 天道酬勤, 要持之以恒。“苟有恒, 何必三更眠五更起。”从当下做起, 才是对“创新”意蕴的深切洞悟。“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要有对研究事物锲而不舍的追求, 方能享受“创新”的顿悟, 获得创新成果, 形成自豪感, 树立自信心。

“创新”并不神秘, 就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创新”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发现发明, 而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高效有力的工作行动。一次与学生深情有效的谈话、一堂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一项活动的高效组织都是“创新”。“创新”应涉及我们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应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三、实现“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交融, 升华“管理”内涵, 走向卓越管理

“制度管理”是创办人的办学原则, “特色管理”是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立校之基、强校之本。“特色管理”既是管理思想, 也是管理方法。“特色管理”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 管理要有特色, 追求特色的管理;另一方面, 通过管理出特色, 促进特色高校的创建和个性化的升华。学院自办学之初, 秉承创办人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切合学院发展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 所以学院才有形成“特色管理”的可能和前提。“特色管理”简言之就是“制度管理”和“制度精神”的有机结合和交融, 从而升华、丰富“管理”的内涵。

“制度管理”是创办人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是他办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他曾讲:“本人在台湾办学之初, 由于缺乏管理经验, 致使早期的育达学校人事纷扰、行政失序、校务松弛,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痛定思痛之余, 决心订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务管理办法。”正是有制度的保障, 创办人在台湾办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 创办人把“好的制度”和“好的管理”确定为办学的重要原则。学院建校伊始就秉承创办人的“制度管理”思想,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 编印了《章则汇编》, 强化了制度执行, 对推动校务工作有序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学院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 “制度管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但是,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制度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 因此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可是, 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制度”, 因此, “制度”是动态的。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制度文化”, 其核心是“既重视制度管理, 又要重视按制度精神办事”, 达到严格管理与严而不苛的辩证统一。因此, 学院在管理实践中提出, “必须按制度办事……尤其是管理层应该学会按制度精神办事, 我们管理者不能用制度的具体规定, 来反对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这是对“制度管理”的超越, 要求管理者更具智慧, 在执行制度时要对制度有深刻的领悟, 使管理更加人性化, 倡导人文关怀。从“制度管理”到“按制度精神行事”不是一种简单的嬗变, 而是一种管理理论的升华, 使管理更加充满人性的光辉, 更具有民主性、人文性。

首先, “按制度精神行事”要求管理者要完全理解制度的内涵、具体要求、本真意蕴,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制度执行不偏差、不僵化、不过激, 从而保证制度的良性运行。创办人曾说:“制度是人定的, 有其因时因地之限制, 制度本身是死的, 若不能灵活运用, 必然导致行事僵化。”

其次, “按制度精神办事”要求管理者慎于思考, 敢于对制度本身提出质疑, 勇于反思, 修订制度, 甚至颠覆制度, 只有这样才会使制度更加合理化, 从而运用好制度。如果管理者安于做一个没有思考的“单向度”的人, 我想这是学校发展的悲哀。诚然, 反思批判的前提, 是我们对认识的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识读, 不要一知半解、断章取义, 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反思“制度”不是反对“制度”, 更不是反对“制度管理”, 而是促进制度更完美, 管理更规范。我想这是“按制度精神行事”的价值旨趣。

再次, “按制度精神行事”给管理者在执行上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要求针对不同个体、不同事件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 前提是要维护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 更要捍卫制度的严肃性, 维护人的尊严。总之, 正如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其《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所言:“必须学会在散布着确定性的岛屿的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按制度精神行事”揭示了管理过程复杂性、丰富性、不确定性, 指明了管理的路径、策略和价值取向, 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领悟, 去探索。

呼唤创办电视“老年频道” 篇7

为什么没有一家电视台创办“老年频道”?国家级的中央电视台多达十几个频道, 少儿频道、戏曲频道都有, 为什么不开辟一个“老年频道”?全国其他省市电视台更是频道“开花”, 而且内容同质、名称雷同的频道拥挤不堪, 为什么就不设立一个具有独家效应“老年频道”?如果认真研究一下目前我国居家的老年人生活习惯, 他们甚至可以说是最庞大、最稳定、最忠实的观众群, 可是, 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老年人电视频道出现呢?

如果有人从市场经济角度说, 给老年人办电视节目不挣钱, 那么, 越来越多的电视医疗保健广告, 不都是冲着老年人去的吗?仅从经济收益来说, 电视台播出如此多的推销适于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广告, 不正是说明这块市场潜力很大吗?

据说, 2008年“两会”期间就有与会代表呼吁, 应该多制作一些面向中老年观众朋友的节目。著名词作家阎肃曾特别介绍广西电视台创办的《金色舞台》。他说:“我非常认同节目的整体创意和板块设计, 无论是以演唱经典老歌为主的板块‘激情岁月’, 还是以展示参演者才艺和智慧的板块‘文武双全’, 或是以翻唱与时代同步的当红歌曲的板块‘花样年华’, 这些板块设计非常符合以我为代表的广大中老年朋友们的审美情趣。不仅满足了我们中老年朋友的怀旧情结, 而且处置也很有人情味, 它及时填补了目前中老年综艺节目的空白。” (1)

正如阎肃所说, 目前看电视是中老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比任何年龄段的观众都多, 他们对电视的依赖非常大, 因为他们活动的范围日趋狭小了, 精神生活也是比较单调的, 他们更需要电视, 而这却都被人们忽视了。

“老年频道”的好处多得很, 仅从思想认识和节目内容, 以及作用上说, 可以使中老年 (还有老老年) 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群体得到许多好处。

首先, 增进相互理解:以“老老年人”来说, 有的不了解儿孙辈的现实情况, 他还是按照他年轻时代的工作、生活情况要求下一辈人, 自然就不理解后者的难处, 或者认为照顾他不够好。现在已经80多岁的“老老年人”, 他们就不知道已经退休或下岗儿女的情况, 更不理解孙辈找工作的困难, 他们还在留恋那个“四室同堂”。从儿孙辈来说, “老老年人”就是老小孩, 你就得像照顾“小小孩”或“婴儿”那么照顾他才行。“老年频道”经常播出这方面的报道, 进行宣传教育, 制造舆论, 就能增进两代、三代人分居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 既有利于家庭的和睦, 也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其次, 增进相互关爱:《常回家看看》一歌, 曾经风靡一时, 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关爱”。如果有“老年频道”经常播出这首歌, 可能比“晚开的花”“陈年的酒”“迟到的爱”“未了的情”, 更贴近生活, 更有现实意义。如果“老年频道”经常播出戏剧《岳母刺字》《花木兰从军》等一类节目, 他们就不会那么怪罪儿女“怎么这么些天不来看我了”。多播出一些“三农”和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情况, 让农民工安心地在城市参加社会经济建设, 让在农村的老人照顾好留在农村的小孩子, 这不就能达到增进相互关爱嘛。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栏目有个《百岁传奇》, 如果经常播出这样的节目, 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们, 知道他们的亲人能得到那么好的侍候, 他们不是就用不着逢年过节非得挤火车、挤汽车回家去探望亲人了吗。

再次, 增进相互支持:京剧《打金枝》是很受观众欢迎的剧目, 一代帝王处理君臣关系、家庭矛盾的办法, 不是为普通老百姓起了示范作用嘛, 支持正确的行为, 反对错误的言行, 我们不是也更应该那么处理自己的家庭矛盾和问题吗。当今, 虽然隔代人都有自己的小家庭, 但矛盾总是存在的, 当老人的对待子女小家庭的矛盾问题, 就应该从这接受许多有益的东西, 使小夫妻和谐, 家庭和谐。如果人们能从《打金枝》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就可以减少青年夫妻的离婚现象。中央电视台的“第11套节目”, 播出的都是戏剧方面的节目, 开辟“老年频道”, 在这方面更是可以大做文章的。一出《打金枝》“京”“评”“越”等剧种许多主要剧团经常演出, 还有很多地方剧种的剧团也在演, 都可以在“老年频道”播出, 来个百花齐放, 剧种争艳。

以上是从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角度出发说的, 若从电视台来说, 开辟“老年频道”, 在经费开支上说, 可能比任何频道都要少支出。“老年频道”不需要那么华丽壮观和人员簇拥的气魄和场面, 可以节约播出经费。在其他电视台或频道曾经争抢“热播”的节目, 再放在“老年频道”播出, 照样能受欢迎, 也能继续吸引受众的眼球, 而且那些错过机会看的观众, 还可以在“老年频道”得到眼球和心灵上的享受。有些“老戏剧”“老电影”“老歌曲”“老曲艺”, 在“老年频道”重新播出, 是会受欢迎的, 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怀旧心理, 而且其中有些节目可能也会吸引年轻人的兴趣, 还能起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注释

浅谈《叻报》的创办背景 篇8

一、商业的繁荣

1819年, 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斯坦福·莱佛士首次登陆新加坡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 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1867年, 新加坡升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1870年前后, 橡胶种植业蓬勃发展, 新加坡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19世纪末, 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贸易增长迅速。同一时期, 我国依然沿袭着几千年的农业传统, 重视农业轻视商业和商人, 所谓“士农工商”, 商人排在最末位。新加坡则不同, 自本土开埠以来受宗主国英国的影响, 十分重视商业, 商业活动愈发频繁, 商人数量逐年增加。商业的繁荣与报业的繁荣是息息相关的, 报纸涉及广告等商业活动, 商业繁盛的地区更有利于报纸的发源与兴起。新加坡自古以来是一个外来移民比重较大的国家, 有着相当数量的华人, 也有本土和东南亚地区的移民以及英国的殖民统治者, 商业的欣欣向荣使得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商业和信息的需求。不但如此, 新加坡作为商业中心, 商人地位较高, 在一个商界人士主导的社会中, 广告和商业讯息的传播和扩散是必不可少的。英殖民主义者重视商业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本地商人则需利用商业为自己争得利益、外来移民需要了解商业以便更好生存。在这种背景下, 一份能够充分收集和展现各方商业消息的报纸呼之欲出。

二、华工下南洋

鸦片战争前, 清政府统治腐败对人民的剥削日趋严重, 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日益激化的国内矛盾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仍然在国内占有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之后, 大批殖民统治者涌入国内, 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之带到国内。在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下, 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濒临破产, 迫于生计只能前往外地谋生。新加坡开港后为大批华人提供了居住地, 新加坡的殖民统治者为保商业的繁荣招募了大批欧美商人和华商在新加坡投资建厂。厂房和种植基地的建立需要大量华工来从事体力活动, 因而大批华工奔赴新加坡。到了19世纪80年代《叻报》创办前期, 新加坡华人团体的整体结构基本定型, 华人团体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也有较大提高。大量华人有了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内地情况、了解内地消息。生活安定后, 华人群体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加上时逢国内政局动荡, 在外华人就更加关注本土时事。除此以外, 新加坡人口成分复杂, 华人群体也希望有一个能够公开替自己发声、为自己团体争得利益的舆论阵营。新加坡本土文化与汉文化极为相似, 华人群体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上并无太多阻碍因素。信息的需求、渴望舆论阵地、特殊的人口文化构成是《叻报》作为东南亚第一份华文日报创办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三、报人的努力

《叻报》的创办人薛有礼, 别名崇仪, 祖籍福建漳州, 出生于新加坡, 是当时的华人富商之一。他起初是汇丰银行的买办, 由于身怀抱负, 便辞去了职务专心办报。由于薛有礼先生是当地有名的富商, 所以在办报的资金方面则相对宽裕。此外, 华人富商具备出色的爱国情怀和知悉祖国信息的渴望, 薛有礼先生创办《叻报》不为名不为利, 只出于祖上作为侨胞继承下来的那份爱国情怀。他拒绝接受市议员公职, 全心致力于办报, 使该报成为当时宣扬华侨爱国主义的喉舌。在异族他乡的华人责任感成就了《叻报》的诞生, 以及即便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继续生存。薛有礼能够办好《叻报》, 除了自我奉献的品质外, 还在于他用人不疑、大胆放手的精神。在创办之初, 总编辑的人选让薛有礼费尽了心思, 国内文人谁也不愿意离开故土, 开到新加坡这块“蛮夷之地”从事报业活动。几经物色, 薛有礼聘请了“南洋第一报人”叶季允先生来从事主编, 其后一直主笔了《叻报》四十多年, 鞠躬尽瘁, 令人钦佩。任何一种新兴事物的诞生都离不开人为的努力筹划, 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伟人的诞生。总之, 薛氏家族的不懈努力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的体现, 也是《叻报》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叻报》创办初期曾一度亏损, 创刊时日销量仅50份, 但两年后便增至350份, 1894年上升至450份。《叻报》加速了东南亚地区的新闻事业发展、丰富了东南亚地区的信息来源。此外, 在扩大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商业信息交流, 促进当地的商业发展方面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最重要的是, 《叻报》发表的报道一定程度上维护的当地华人侨民的利益, 成为华人的舆论保护伞, 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直到如今, 《叻报》也较好地保存了新加坡早期华侨社会的资料, 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叻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办,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南亚华侨, 这份执着开拓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觉悟直到如今依然值得我们去继承学习, 乃至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支婧茹.东南亚华文报纸的出现——以新加坡《叻报》为例[J].传媒调查报告.

[2]故垒.南洋报业:从一个海峡到全球“星系”[N].中华新闻报.

湖南移动创办法制手机报 篇9

近期, 湖南移动与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在长沙举行法制宣传活动, 同时启动“湖南移动杯”新青年普法知识竞赛和法制手机报创刊仪式。

“法制手机报”是湖南移动首创集法制新闻、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于一体的法制手机报, 利用其良好的资讯权威优势和手机短信渠道开展新青年普法知识竞赛活动。在此次活动中, 湖南移动积极配合政府机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法治精神, 加强依法治省建设, 充分发挥了新媒体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上一篇:防范探究下一篇:鱼龙混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