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力打造现代农业乡镇

2024-10-23

倾力打造现代农业乡镇(精选9篇)

倾力打造现代农业乡镇 篇1

倾力打造现代农业乡镇

—— 顺州乡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顺板两乡合并”的新顺州抢抓机遇,趁势而为,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当地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为撤乡建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 农业资源奠基础

顺州乡位于永胜县城西北40公里,东与三川镇、程海镇毗连,南接涛源镇,北邻大安乡,西与鹤庆县隔江想望。这里历史悠久,有着600多年的土司文化渊源,古老的农耕文明蕴育着境内汉、傈僳、白族、彝族等14种民族世代繁衍生息。全乡幅圆面积485.5平方公里,在全县地域面积中位居第二。下辖迪里、阳保、洲城、会文、西马场、秀美、阳和、西山、锦江、板桥、新河、金民、龙门13个村委会147个村小组,共有人口32647人,少数民族人口18251人,占总人口的56%。顺州乡平均海拔2200米,土地肥沃,水源便利,日照时间长,适宜玉米、水稻、烤烟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全乡有耕地43360亩,其中农田15056亩,旱地28304亩,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4亩。林地面积5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

二 农业设施作保障

顺州乡境内有白草坪水库、西马场水库、迪里水库均为小一型水库,蓄水量达 1250 万方;架子桥水库,金明三叉河水库均为小二型水库,蓄水量达300万方;有迪里河、阳保河、龙洞河等大小河流7条;金沙江流经顺州两个村委会共16公里;通乡油路38.2公里正在 1 建设中;147个村小组通达路共115公里,并西通鹤庆县,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格局;有团街和板桥两个农贸市场,境外距离三川和鹤庆中江的农贸市场较近,便于物资和商品流通。

三 农业科技结硕果

烤烟产业是顺州乡的主导产业,该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紧紧围绕“提高质量求效益,突出特色拓市场,提高单产创利润,减工降本加收入”的发展目标,走出了一条以“一基四化”和“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的现代烟草农业之路。“一基”就是以贯穿烟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在顺州乡洲城村建成连片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1100亩,其间建成田间砂石路五条3.5公里,烟水配套三面光工程七件6.8公里,卧式密集型智能烤房105所,着力夯实了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化”就是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生产现代化,生态效益化。顺州乡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达1100亩,全乡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1.3万亩,核心示范区实现100%机械化作业,专业化烘烤,专业化值保,化学抑芽,100%防雹网络覆盖,成立了育苗、机耕、统防、烧烤、防雹等专业化队伍进行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做到烟田、烟水、烟路、工场化育苗,智能化烘烤,农机化作业,流水线收购,专业化减灾防雹的“八配套”,在全乡引进、示范和推广了闲耕机、起垄机、种植机、覆膜机、培土机、追肥器、高效值保机等先进的农业机械。据测算,现代烟草农业与传统烟叶生产方式相比,现代烟草农业每亩用工24个,省工近11个,可降低用工成本550.00元,亩产值达3294元,较传统生产方式增加利润850.00元,增收600元。减轻了烟农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投入,提高了烟叶的整体水平,有效促进了永胜 2 县及至丽江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进程。

与此同时,顺州乡利用充分的水利资源和良好的土壤、光热条件,采取集中大田育苗、旱秧育苗技术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即“培育壮秧,扩行缩株,浅水浅插,调肥挖水”措施,推广农业机械120台,杂交水稻优良品种16000亩,水稻高产示范2500亩,实现了“两增一减”的目标,亩产由原始耕作产量的650公斤提高到912公斤;大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6000亩,推广杂交玉米良种23000亩,建立省级百亩核心示范区1片,千亩示范区1片;在会文、西山、秀美等山区村实施粮粮套种和粮署间种措施,切实增加山区群众粮食收入;同时在全乡普遍推广闲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和脱离机等农业机械150台,平均亩产达到715公斤;在三年来持续干旱的情况下,以水稻和玉米为主的顺州乡粮食产量仍然达到13613吨,人均有粮达到472公斤;近年来,先后引进和改良种牛18头,种驴20头,种猪160头,种羊150只,卫生圈舍改造12000平方米,切实加大畜禽防疫、检疫和疫病监测力度,扶持种养殖协会2个,年生猪出栏达到27000头,牛出栏1740头,羊出栏15000只,畜牧业产值达到5612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现代化”、“现代产业效益化”的农业发展路子。

四 城镇建设展宏图

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顺州乡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特聘请了省规划设计院对顺州乡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详细和科学的规划,形成了以顺州乡政府所在地的团街为中心,四轴成“井”字形科学合理布局开发的格局。南轴为粮贸中心的商业街,北轴为移民新村,东轴是牲畜交易市场,西轴为教学区。对此,乡党委政府已将其列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 3 分步进行实施。此外,龙开口电站的建设涉及到顺州乡锦江和龙门两个村委会10个村民小组,需搬迁的农户192户814人。其中在洲城征用建设用地50亩,生产生活用地75亩,争取建设资金700万元。移民新村建成和投放使用后,将促使市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功能更加齐全。

五 社会事业焕新颜

在此基础上,顺州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完成了顺州中学、板桥中学和迪里、阳保、阳和、安靖、秀美、龙门等学校的校舍改造,全乡教职工达368人,在校学生5413人,校舍总面积达到38465平方米;加强了顺州和板桥两所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人员达57名,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6‰,出生率7‰,计划生育率为90%,综合节育率为93.3%;全乡建成文化活动室17个,图书8000册,老年活动中心4个,农村业余文艺队伍 3支,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 撤乡设镇喜迎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顺州乡随着两乡合并、移民建镇、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镇将在滇西北高原上崛起!

倾力打造现代农业乡镇 篇2

姜卫东:山东五征集团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县级拖拉机站,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形成拥有农用车、汽车和现代农业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三大制造事业部、总资产48亿元、员工13000人的大型农机企业集团,是中国机械制造重点骨干企业之一。

“十五”期间,五征全力提升产品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销售收入连年增长,经济效益成倍提升,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同行业前列,迅速成为行业龙头。“十一五”期间,五征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提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变,产品和产业竞争优势更加突出。企业规模位居中国民营企业第211位,中国机械制造业第366位,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第48位,山东省工业企业第93位,山东省机械工业第7位。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企业”、“山东省质量管理奖”等荣誉称号;五征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五征”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奥驰”载货汽车荣获“2010年中国卡车年度车型轻卡奖”;姜卫东董事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工张念利在第五届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获涂装工第一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11年,汽车产业经受住了市场震荡下滑的考验,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国内少有的几家逆势增长的汽车制造企业。奥驰宏瑞、“奥微”系列汽车以及专用车型的不断推出,创造了产业竞争优势。全年共产销4.3万辆,增幅超过10%。

2011年,农用车产业在全国农用车行业产销量持续下滑的逆势中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稳居行业第一。产品创新始终领导行业潮流,行业标杆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011年,五征农业装备产业创造了骄人业绩。小拖稳居行业前二位,大中拖跃居行业前五位,收获机械更是声名鹊起。新开发的大马力“雷诺曼”系列拖拉机、玉米收获机械和马铃薯全程作业机械,改写了中国高端农业装备产品市场竞争格局。2011年共产销各种农业机械7.5万台(套),增幅达30%。

2011年,五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技术。全年技改投入2亿元,优化配套了10万辆现代化的汽车总装生产线,新建了汽车车架电泳涂装及铆接车架扩建项目,完成了30万辆农用车车身涂装项目的基建工程,建成了收获机械生产线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线。完成了山拖大中马力拖拉机涂装、总装生产线,以及齿轮、冲压、壳体加工车间的改造,使老山拖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2011年,五征集团汇聚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纷纷来五征视察指导工作,鞭策、鼓舞五征创优争先、跨越发展,行业专家多次来五征考察,为五征出谋划策,把脉定位,为五征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记者:五征在收购了山拖之后,去年又在新疆投资建设了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五征在市场营销方面网络布局的又一着大棋呢?

姜卫东:五征在2009年收购山拖之后,将农业装备作为一个重点产业进行发展,并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去年我们在新疆投资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一方面是落实中央和山东省的“援疆”任务,为新疆的农业发展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另一方面是利用我们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通过示范园区,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

记者:目前,五征集团已进入国内重点骨干企业行列,请您介绍一下五征在农业装备方面的产品开发情况及产品优势?

姜卫东:五征在农机装备领域目前主要发展的有两大块,一是拖拉机产业,二是收获机械产业。拖拉机产业从12马力小型拖拉机一直延伸到200马力的大型拖拉机,覆盖了小、中、大各层次的拖拉机产品,其中很多产品的应用技术、产品的水平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比如最近我们开发的55马力拖拉机,同步器换挡、四轮驱动等先进技术和145马力、160马力、180马力、200马力的“雷诺曼”拖拉机,则是五征在学习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发制造的。五征的收获机也因性能可靠、质量稳定、作业效率高、收获效果好而广受用户好评。

记者:五征已成为业内的佼佼者。作为一家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您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的企业?

姜卫东:看一个企业是不是成功,不仅要看它的发展速度和融利能力,还要看他的社会公众形象,这两者缺一不可。成功的企业不仅要做大品牌、追求发展,更应担负起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近几年,五征员工总数由2000年的1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0余人,每年平均吸纳农民工、社会青年、下岗工人、复退军人1000余人就业。五征的发展壮大当之无愧的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10年来,仅在五莲县五征带起的配套企业已达200多家,其中销售过亿元的就有1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已占到全县工业经济的70%以上,3万多人在五征产业链上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更重要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1980年开始,五征人面向田野和乡村,为广大农民制造最实用的致富工具,始终引领着中国农业装备潮流,造就了一个500万规模的庞大用户群体。而今,五征的汽车和现代农业装备产品也在为助推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践行着“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经营宗旨。

记者:都说企业越大,压力就越大,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对于企业与承担社会责任,您是如何看待的?

姜卫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首先是要把企业做好,让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可以为员工、为地方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五征在地方上是纳税第一大户,极大地增加了地方税收,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其次是把产品做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更好的产品,提高产品的作业效率,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为他们创造更大的价值和产出,增加他们的收入。

为什么我们这么短时间能够实现这么好的销量,能够站得住,用户的评价最客观。我们的用户大部分都是农民,都是个体消费,他们自己掏的钱,看着产品不好不会轻易掏的。因此,我们始终信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句话。五征刚刚进入汽车行业,没有什么品牌竞争力,尽管五征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但是我坚信,用户选择的一定是信得过的好产品,而不是看你其他的。我们始终坚持把做好产品赢得用户信任放在第一位。

记者:五征的迅速崛起,堪称一个奇迹。那末,未来有什么设想呢?

姜卫东:目前,五征正实施“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国内外竞争优势,倾力打造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农业装备航母,引领企业向集团化、科学化、现代化进军。

采访后记

山九仞,其土厚焉。一席访谈,记者领略了一个中国企业家处变不惊的神态与气度,他身上所透露的智慧、胆略与个人魅力,让记者突然明白了一个企业由衰到兴,由弱小到傲视群雄的奥秘。

这就是姜卫东留给记者最深的印象。

倾力打造现代农业乡镇 篇3

天津要打好渔业这张牌,但天津的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能力在沿海地区中并不靠前。近年来,环渤海渔业资源已经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日渐枯萎。经过科学测算,在2020年前渤海湾地区捕捞量不会有较大增长。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海产品需求,同时也为满足其腹地市场的需求,远洋捕捞与进口成为必要的补充,这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渔港。可是天津现有的渔港规模小、水浅、岸线短,不适应大船停泊。同时,渔业加工及相关产业薄弱,未能形成产业优势。

上述情况,毋庸讳言,天津渔业所依靠的渔港,别说服务好周边地区,就连服务好天津自己都难!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代尔说过:“今天,每一个超级城市都直接面对世界,倾听世界的声音,追逐世界的潮流。”

放眼世界著名渔港,日本的烧津渔港年卸货加工量为24万吨左右,其船队远达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仅烧津一港的鱼类卸载量就占日本的40%。同时,烧津港还是日本的水产加工基地及旅游名地。挪威卑尔根因其渔港成为挪威的渔业基地,同时带动了航运和渔业服务的船舶制造、航海仪表等工业,并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环顾渤海湾现有的渔港,不但与世界著名渔港根本无法比拟,而且与浙江的沈家门渔港亦无法相比。

早在2006年3月22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央对滨海新区的定位十分准确,也十分明确。那么,凭借什么服务好周边区域?如何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这需要软硬件兼备。服务包括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这需要找准时机,独辟蹊径。

濒临渤海湾的汉沽区,海洋捕捞业一直十分发达。过去汉沽区渔船全部集中在近海水域进行捕捞作业,由于资源枯竭,渔民普遍反应,鱼越来越难捕了。为此,汉沽区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引导渔民构建大马力渔船,发展远洋捕捞。汉沽区是天津滨海新区的一部分,应该说此举正与滨海新区的总体构思相契合。

天津渔业要想大发展,就必须有大举措。“花落汉沽”,一个集现代化水产品加工、流通、交易、渔业后方补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渔港建设恰逢其时。

当记者来到汉沽区正在建设的中心渔港时,只见工地上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远远望去,渤海湾边两条围海堤坝似蛟龙从中心渔港所在的东西两侧向海里延伸。该项目负责人孙浩说,2007年底长达10000米的围海造田堤坝将全线合拢。然后再填土造港。中心渔港总体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其中近8平方公里的港区,需通过围海获取。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工程沿海居民较少,滩涂利用率很低,这就大大地减少工程的征地征海的投资。记者同时也看到,当海水涨潮时这里黄浪滔滔,落潮时却是烂泥一片,自然景观不佳,工程实施后,这里将变成一座美丽的港口小镇。

天津中心渔港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它距天津市区约60公里,距北京约160公里,东北毗邻建设中的曹妃甸和南堡油田,北界津汉快速路,西临滨海中央大道,海滨大道穿港而过,周边还有多条高等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规划中的渔港分为“一心四区”。“一心”是指新城中心景观带;“四区”自西向东分别为工业区、教育科研区、公共服务区和居住区。按照规划新城长住人口10万,通勤人口3万。项目负责人孙浩指着一张规划图分别介绍道:西部将以现代化远洋捕捞与冷藏运输专业分工的行业特点进行建设,水域面积为1.45平方公里,能够满足5000吨级远洋捕捞船补给、卸货、维修等要求,并将成为天津远洋渔业的基地,为2-3万吨级冷藏运输船锚泊、作业提供服务。这将大大提升吞吐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码头后方陆域1.2平方公里,布置专业冷库及冷藏车与电子交易场所,成为掌握市场第一手信息的跨区域水产物流分拨中心。工业区用于发展苗种培育,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加工,海洋食品、医疗保健品加工的综合开发,渔业装备生产及水产品冷链物流等功能。同时,还将拓展名优高档果蔬产品的加工与分拨功能。科研教育区将引进水产职业教育、现代渔业装备和工程等研发机构,重点发展海洋医药、保健品等海洋生物科技产品的研发转化,发展导航、助渔、养殖设施的研发及各级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区为商务、行政中心,并结合城市广场及中心景观轴线布置设立商业设施和各类文体中心,建设极富现代感的商务中心。将在东部开辟休闲渔业区,其北端为特色旅游住宿区,容量近1.5万人。经生态净化后的海水通过渠系进入住宿区,游客可乘小型游览垂钓船赶潮出海。低密度、高绿化率的生态住所与游览垂钓船、海水渠系交相辉映,营造了一个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的高品质宜居小镇。南端的两个休闲景观半岛伸入蓝色港湾,汇集了海景渔业主题公园、水族馆、观光酒店、游览垂钓俱乐部、渔家院度假村等娱乐休闲设施。港湾内可容纳大、小游览垂钓船近千艘,丰富多彩的海韵游乐项目可以吸引国内外游客。同时,在新城东部还规划了暂养水体设施和直升机搜救中心,并以再生水为源头设立了环城的景观河道和生态湿地循环水系。沿航道两侧挡沙堤将建设风力发电设施,探索发展新区清洁能源产业。在营造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并为非资源型渔港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的空间……

“京、津两市每年水产品的消费约为50亿元,在这个市场中,未来的天津中心渔港将大有可为。我们将以此为依托,同时服务好五省两市,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带动汉沽区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使天津中心渔港成为产学研一体的优势产业带、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域、优美宜居的海滨新城。”汉沽区有关领导如此表示。

汉沽区在建设好中心渔港的同时,还致力打造并合理、科学地开发闻名海内外的“茶淀牌”玫瑰香葡萄,力争用4年的时间,建设特色鲜明的科技型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最近汉沽区规划并出台了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将集产业发展和科技开发、成果孵化、技术贸易、科技服务、人才交流、信息集散于一体的园区,成为拉动汉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

打造绿色明珠倾力林果富民 篇4

麟游县林业局

境内层峦叠嶂的麟游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差,贫瘠的山坡地长期以来让农民增收的步伐变得异常沉重。近年来,麟游县充分认识到了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富民强县中的巨大潜力,热切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积极优化种植业结构,制定惠农政策,不断壮大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产业。

为了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富,麟游县委、县政府把干杂果确立为兴林富民的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建设林果基地县和隋唐文化、生态避暑旅游热点县的总体思路,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并举等综合措施,不断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力度,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抓产业,全县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总面积已发展到22.3万亩,其中核桃新植建园12.3万亩,散生核桃、野生山杏10.0万亩,10个乡镇实现了核桃全覆盖,达到乡乡有核桃基地、村村有核桃园、户户有核桃树、家家户户都增收的新格局。2009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360万公斤,产值达到432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68.4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5%,群众发展干杂果的热情空前高涨。

今年,省政府将麟游县纳入“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建设重点县”,为该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核桃建园步伐,延长产业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带来了新的机遇。麟游县委、县政府抢抓历史机遇,树立“大林业、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按照“发 1

挥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品种特色、功能特色”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撑,狠抓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力争使“玉麟”牌核桃成为富民强县的“摇钱树”。

一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从2010年起,每年完成核桃新植建园3万亩,低产林改造1万亩,2010-2014年五年完成新植建园16万亩,使全县核桃总面积发展到28万亩。今年将采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服务促动、政策推动等措施,认真组织启动实施“陕西省核桃经济林产业建设重点县”项目,重点抓好核桃新植建园4.0万亩,野生资源扩盘抚育1.0万亩,实现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抓点示范,带动发展。为推动核桃产业快速发展,麟游县委、县政府决定推行县乡领导包抓创建核桃示范园点工作责任制,通过抓大点,建大园,典型引路,效益引导,促进核桃产业快速发展。要求县乡各级领导按照包抓核桃示范园点一定五年不变的要求,在继续抓好以前干杂果示范园(点)管理和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抓好示范园(点)建设。县级领导每人要创建一个100-300亩示范园点,每个包村部门要创建一个100-200亩示范园点,各乡镇每个领导创建一个100-200亩示范园点,县林业局包抓紫石崖村、丰和寺村、卞坡村3个1000亩核桃示范园点建设,全县今年新建示范园(点)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要求新建示范园(点)按照大坑、大水、大肥、大苗的“四大一膜”模式精细化栽植,规范化管理,良种使用率必须达到100%,栽植成活率达到90%以上,生根粉蘸根、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运用率达到100%

以上。通过抓点示范,促进新建幼园规范管理,实现干杂果建园扩张规模、达产达效双赢目标,辐射和带动全县干杂果产业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三是依靠科技,提质增速。要求各乡镇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特别要注重抓大点、建大园,在规范化建园、发展精品园上做文章。要动员群众树立主副换位,园艺栽植的理念,在留足基本口粮田的情况下,选择背风向阳、坡位中上、土层深厚的优等塬区地和台田地块建园。要大力推广整形修剪、施肥扩盘、除草抚育、抗霜保果、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实用新技术,不断巩固和提高以前干杂果建园质量,促其早日挂果,早有收益。四是制定政策,强化扶持。及时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修改完善《麟游县财政支持农民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规定》,对在耕地新植核桃园的农户每亩补助400元;对在三年以内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村和乡镇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和15万元;对在县域内开展林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县财政提供100-500万元贴息贷款,同时设立奖励资金1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引建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奖励。通过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林农生产积极性,不断壮大核桃产业。

倾力打造强县富民的特色产业 篇5

——关于临城县发展薄皮核桃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特色产业这个关键环节,有特色才有优势,有规模才有效益。近年来,临城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薄皮核桃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通过政府培育、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发展薄皮核桃9万亩,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农业支柱和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发展现状

1999年,该县在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的帮助下,从山东引进了香玲和丰辉两个薄皮核桃品种,经过多年来的示范推广,形成了以绿岭、绿蕾、新惠通等公司为中心,辐射全县8个乡镇、220个行政村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薄皮核桃栽培面积达9万亩,产量56万公斤,产值达42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该县先后被评为“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一县一业一园”农业科技示范工程省级示范县、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薄皮核桃示范基地。今年8月中华民族地区特产之乡推荐宣传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对临城核桃产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符合“中国特产之乡”条件,有望批准为“中国核桃之乡”。

随着薄皮核桃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核桃深加工项目也逐渐发展起来。绿岭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投入生产,年可加工核桃1000吨,产核桃油200吨,烘烤核桃5吨;投资1.4亿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项目正在实施阶段,现已完成征地工作。绿蕾公司投资近1000万元的核桃深加工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扶持,培育壮大。该县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县优质薄皮核桃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每年都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并纳入考核目标。实际工作中,注重做到“五抓”。一是抓规划。经过全面调查,仔细研究,结合临城实际,制定了《临城县2008年-2012年薄皮核桃产业发展规划》,为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二是抓规模。鼓励企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搞规模化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优,鼓励群众在自愿基础上进行规模种植,确保到2012年全县薄皮核桃达到15万亩,到2015年达到20万亩,实现人均1亩核桃园的目标。三是抓加工。注重产品深加工,提高薄皮核桃的附加值,制定了《关于核桃深加工财政贴息工作的暂行办法》,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核桃深加工项目贷款进行财政贴息,有力地促进了薄皮核桃深加工的发展。四是抓市场。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去年成功举办了临城薄皮核桃推介会,提高了我县薄皮核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采取申报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等措施,着力提高临城薄皮核桃的知名度。五是抓保障。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完成种植任务的乡镇、部门、大户以及先进个人进行公开奖励,在今年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县委、县政府对在薄皮核桃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公开表彰,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同时整合农业资金重点支持,几年来农口部门共投入各类资金7000余万元,支持薄皮核桃产业发展。2008年6月,该县被省财政厅确定为整合农业资金发展薄皮核桃试点县,连续两年省财政每年拨付5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

(二)龙头带动,全面发展。龙头企业具有重要的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培育壮大主导特色产业的关键,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该县为强化典型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多形式培树产业龙头。一是培育基地育龙头。绿岭公司自1999年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开发荒岗1.3万余亩,栽植薄皮核桃1.2万亩。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和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在绿岭公司的示范带动下,全县薄皮核桃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二是发展股份制企业。成立了绿岭、绿蕾、新惠通等种植股份制企业37家,共栽植薄皮核桃3.7万余亩。三是培育种植大户。全县培养发展了28个种植承包大户,共栽植薄皮核桃约7000多亩。四是实行联户种植。涉及全县20个村1989户,共栽植薄皮核桃约0.4万余亩;五是鼓励家庭种植,目前有3000多户都种上了薄皮核桃,共栽植薄皮核桃约2.4万亩。六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县共成立兴农等薄皮核桃专业合作社23家,共栽植薄皮核桃0.9万余亩。目前,薄皮核桃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三)科技支撑,标准生产。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该县经过考察市场、请教专家、深入研讨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果品品质上。一是成立了县薄皮核桃研究所,对薄皮核桃育苗、种植、加工进行研发。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岭”牌苗木已批量生产,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二是与河北农大联合成立了薄皮核桃产业协会,编印了《优质薄皮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书籍1万本,全部无偿发放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了农民培训力度。2008年全县共举办有关薄皮核桃的培训班40余期,培训人员2万余人。三是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普遍推广了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新技术,成方连片的园区还使用了黑光灯杀虫技术。四是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水资源。对形成规模的成片林,铺设地下送水管道,全部实施单株根部滴灌。五是大力实施科技开发项目。经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许多科技开发项目落户临城。目前已承担了“绿岭核桃产业化技术开发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技术研究”、“绿色核桃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示范”和“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快了薄皮核桃产业的发展进程。

(四)市场运作,做强品牌。要做强一个产业,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量。一是通过在北京、石家庄、邢台等大中城市创建专卖店,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2008年10月至今仅绿岭公司专卖店就实现销售收入1000余万元。二是成立薄皮核桃农业专业合作社23个,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三是积极争创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绿岭”薄皮核桃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河北省首届名优果品展评会”金奖、“奥运推荐果品”、“中华名果”等荣誉称号,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绿岭”牌商标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

(五)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在发展薄皮核桃产业过程中,该县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了“树下种草,林间养鸡(散养)、养牛(圈养),鸡粪、牛粪用作沼气原料,沼液沼渣育果树”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如绿岭公司在核桃树下种植苜蓿7000余亩,在林间养鸡5万余只,圈养牛100多头,不但为薄皮核桃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还节约了生产成本。三、三重效益

临城县通过大力发展薄皮核桃产业,发展了农村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一)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全县2008年薄皮核桃有经济产量的达到2.5万亩,占总数的34.3%,产量达到56万公斤,繁育优质核桃苗100余万株,生产核桃油200吨,烧烤核桃3000公斤,纯收入达1500余万元。

(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一是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县约有1万余人从事薄皮核桃的生产和经营。二是核桃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三是促进了农业观光旅游的蓬勃兴起,目前已有与薄皮核桃相关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省级生态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闫家庄、南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十余年来,我县薄皮核桃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仅此一项就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较1998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年增加蓄水182万立方米,保土29.1万吨,每日多释放氧气3567.2吨,多吸收二氧化碳4877.6吨。通过大力发展薄皮核桃种植规模,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几点启示

临城县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财力紧张,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立足县情,培育特色,把薄皮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其做法和经验值得思考。

启示一:选好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只有有效的引导、组织、激发,才能寻找到切入点。临城县有传统的核桃种植习惯,但“核桃好吃,皮难剥”等缺点制约着核桃不能规模发展、形成产业;薄皮核桃既有传统核桃的营养,又有皮薄、挂果早、丰产等优点,易推广且市场前景广阔。该县经过考查、论证、培育终于摸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启示二:抓好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临城县在发展壮大薄皮核桃产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首先培树了绿岭公司这个龙头,通过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有力地推动了该产业的兴起、壮大;随之成立的薄皮核桃产业协会,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使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起来。

启示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生产环节的主体也是农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对发展农业产业化至关重要。临城县在培树薄皮核桃产业过程中,通过宣传发动造势,示范带动引领,外出参观取经,建立服务体系,制定优惠政策,既使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也使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学科学用科学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极大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

倾力打造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 篇6

西张夏小学是一所老校。学校于2001年起确定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建设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学校从明确办学目标,使特色建设“科学化”;培养师资队伍,使特色队伍“优质化”;开发教育基地,使特色教育“环境化”;探索科教途径,使特色过程“活动化”;编著校本教材,使特色项目“课程化”;确立科技课题,使特色建设“科研化”;加大宣传力度,使特色经验“推广化”这七方面全方位抓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特色学校的创建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在省、市、县科技创新类比赛中多次获团体奖。学校被评为金山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学校。

学校初步形成了教有特长的教师群体,多名教师获全国、省、市科技辅导员称号,多篇论文获全省、市、县级奖。一大批思想灵活,敢于探索,勇于发明的科学爱好者脱颖而出,学生在省、市、县、镇科技创新大赛中-----余人次获奖,在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科学小论文大赛中---------人次获奖,在省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中---------余人次获奖。

抓住机遇倾力打造世界镁都 篇7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 太原市正着力建设三大基地, 即镁合金加工制造基地、不锈钢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型装备制造基地, 构建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高端技术和文化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具有太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特别是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提出“科学发展镁业, 打造世界镁都”的目标后, 得到了广大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的积极响应, 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 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08年6月, 太原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太原镁产业发展规划 (2008—2020年) 》, 明确了镁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依托资源优势, 根据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按照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战略决策, 以整顿促发展, 以改造促提升, 坚持“合理调整镁产业布局、淘汰落后工艺、废渣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揭制资源浪费、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素质”的发展方针, 把延伸产业链和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作为规划的两大核心任务, 走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集团化和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采用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 节约能源和资源, 实现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 打造镁产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不断增强镁产业行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镁产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到2020年, 太原市镁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或超过1 000亿元。

以“一个中心, 两个阶段, 三个结合, 四个集群”为发展战略目标, 全力打造具有资源、技术特色和影响力的新型镁合金研发和生产基地。

一个中心:建设国家级、省级和企业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政策引导, 积聚国内外新型镁合金材料的研发力量, 高起点构筑技术创新平台, 以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深加工产品为重点, 推动产业化基地跨越式发展。

两个阶段:按“十二五”之前和“十三五”时期两个阶段分步实施。“十二五”之前, 依托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 优化产业布局, 在镁产业工业园区的3个功能区内, 重点扶持和建设10~15个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镁产业产业化项目, 初步形成镁都雏形。“十三五”期间, 在完善“十二五”建设项目, 实现全面达产达标的基础上, 高起点新建8~10个在规模、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镁合金产业化项目, 进一步扩展新型镁合金材料和制品的研发、生产、应用领域, 形成镁都的特色和规模效应。

三个结合:贯彻国内外结合、区域间结合、区域内结合的发展方针。通过内引外联, 交流合作, 在五年左右的时间里, 引入2~3个国际知名镁产业公司全面参与太原市镁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整合区域内包括富士康集团、太原跃进镁业有限公司等骨干龙头企业在内的科研开发力量, 形成围绕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延伸、研发、成果转化与再创新的核心支撑体系。

四个集群: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集中精力培育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原镁为先导, 以新型镁合金研发生产为主体, 以镁制品市场开拓为重任, 以服务世界为目标的镁及镁合金、镁制品加工、镁生产机械装备制造、镁服务业等四大镁产业集群。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镁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 但是, 这也为镁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一定机遇。目前, 太原市着重从3个方面突破:

一是大力进行自主创新, 重点突破原镁冶炼的关键技术。以优化提升镁及镁合金加工技术为切入点, 引导和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创新项目研发, 构建以专利、技术标准、技术诀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体系;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 深入进行反应机理研究, 寻找新型还原物料和催化剂, 改进和优化皮江法生产工艺, 提高生产效率;积极开发机械化竖窑煅烧白云石、新型竖罐还原和电气化控制精炼炉三大工序为主的先进工艺技术, 进一步完善蓄热燃烧技术, 热能回收综合利用, 降低能源消耗;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和密闭式的原镁生产过程, 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 对现有生产企业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淘汰所有落后原镁产能。

二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构建以原镁冶炼为中心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将原镁冶炼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目前, 镁渣作为水泥主要填充物的研发工作正在进行, 未来太原水泥生产中, 石灰石原料的50%将用镁渣替代。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 研发和生产镁质功能材料、农业用肥和化工原料等, 原镁冶炼废渣全部消化, 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降低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 积极寻求二氧化碳工业捕集技术, 在医药化工、轻工食品和温室种植等领域, 推广应用超临界萃取、树脂合成等先进技术, 逐步建立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产业体系。

倾力打造调味品王国 篇8

一个农村的高中毕业生,从老家陈库村祖传秘制的腐乳开始,风雨兼程,艰难创业,直至今天其生产的腐乳行销全国,跃居行业的领头军。从当初陈月平创办的名不经传的乡间小作坊,一步步发展到现今拥有近 20万平方米的五大厂区的北京老才臣食品公司,其生产的腐乳、酱油、食醋、料酒、鸡精、香油、榨菜、酱类、水果罐头和烤蛋制品等调味品、食品,年销售量达 6亿多元,跻身为全国调味品行业数一数二的龙头企业,不能不让人对陈月平刮目相看。与此同时陈月平也成为在全国调味品行业叱咤风云,独立潮头的民营企业家。

艰难创业 拼杀天下

陈月平,福建福清市陈库村一个农家的孩子,小时家境贫寒,生存环境艰难。 1963年生, 3年后 “文革”的腥风血雨由城市刮到农村,其父母挨斗,母亲更被逼跪在碎玻璃上 ……这让幼小的陈月平心灵蒙上浓重的阴影。

陈月平,小时顽皮聪明,上初中得过不少奖状,包括数学第一名。但强烈的求知欲并没带到高中,结果17岁那年高考落榜。此后三年,他边回乡教书和帮父亲推销腐乳,边准备高考复习,但遗憾的是连考四年,都因考分相差几分而与大学失之交臂。大学梦破灭,并没有改变陈月平追梦的志向,而是为他的追梦提供了另一选择的机会。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夜大。

人生总是不断面临放弃与选择,求学不成,改做生意。陈月平从倒腾进口布料、手表到山东、河南,再从山东夹带黄金回家乡;还跟随老板到闽北南平做木材生意。东奔西闯,但只能赚点辛苦费。陈月平思虑这非长远之计,于是在 20岁那年,决意靠陈库村祖传的腐乳秘制技术独闯山东,在淄博从承包国营食品厂的车间开始,再自己办厂。不仅开局良好,而且在当地遇上了现在的太太,两人喜结良缘,从此由单打独斗,转为夫妻联手共创家业。

但好景不长,由于他为同在当地挂靠国营厂办厂的朋友作担保,朋友骗钱跑路,连累他跟着倒霉,不得不离开山东,回到福清老家炒地皮,开酒楼。据说当年福清第一家有空调装修的 “太白酒楼 ”,就是陈月平开的。

在1990年陈月平到北京平谷重新创业之前,从 21岁到 27岁的 6年间,他走南闯北,在商海艰难拼搏,虽历经磨难,备受艰辛,但不仅磨练了才干,而且还赚了一百来万,完成了原始积累,为他日后进军北京,大展宏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进军北京 涉险闯关

1990年,亚运会期间,陈月平同他太太到北京旅游,慕名前往平谷拜访平谷食品厂的王世文厂长,试探有无合作机会。没成想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

陈月平告诉笔者,当时正值国营企业改制时期,他虽带去了资金和技术,但国营厂的许多积习,特别是原有员工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性,一时难以改变。因此,从一开始,他就面临一系列的棘手问题。为此,他先是稳住国营厂的管理干部和骨干员工,工作出色给予额外奖励,年终发大米、发油,让那些人主动配合、支持他。其次,他带去 30多人,其中过半是他家族的人。他对他们说: “我给自己事业的定位是做良心的事业,我们办企业首要的是做良心的企业,要从质量抓起。只要质量过关,给我两年时间,我保证咱们的调味品会逐步行销北京各处。 ”

陈月平在平谷创业的头几年,走过了一条荆棘丛生、困难重重的创业路。但他以大无畏的气概,涉险闯关,屡屡化险

为夷。陈月平告诉笔者:他们刚到平谷,人生地不熟,况且当地人欺生,再加上地痞、流氓时常找茬到工厂捣乱,试图给他们来个下马威。他说: “先是我们做了 3个月的腐乳放在仓库里,一次次被偷。紧接着员工走在街上又莫名其妙被打,有的员工甚至被按倒在地痛打一番。最厉害的一次,我正在秦皇岛开会,十几个地痞、流氓到工厂车间调戏女员工,我哥他们奋起抗击,双方棍棒挥舞,打得不可开交,见势不妙,地痞也只得逃之夭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对社会恶势力的一再挑衅、捣乱,陈月平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直面险恶,大义凛然,为自己钟爱的事业而置生死于度外。据陈月平介绍,一次,他同司机和两个装卸工一道乘东风卡车去密云调运大米,车走在半路上,司机突然停车,两个装卸工把他拖下车,一人把刀架在他脖子上。生死之际,他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以利害,足足说了一个多小时,并答应不去报警,他们才放他一马。陈月平说,如果他不敢硬碰硬,并懂得巧妙周旋,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恐怕也难以在平谷长呆下去。自然,他认为今天的平谷已完全改观,投资环境良好,足以吸引八方商人来平谷投资兴业。

独立建厂 异军突起

鉴于原厂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连自己的人生安全也受到威胁。陈月平的一位朋友劝告他 “此地不可久留,必须另谋出路”。于是在同国营平谷食品厂合作 12年之后,陈月平决意离开,独立门户。那年是1999年,他 37岁。

经朋友介绍,他找到当时平谷开发区主任,表示将把工厂留在平谷,并立志做强做大。主任答应划拨 65亩地给他。他怕难以立足,就找港商合作,然后用先前积累的 3000多万元自有资金,在 2002年平地盖起了 5万平方米的第一个厂区。在建厂期间,他一边仍同国营厂继续保持合作关系,一边借港商名义,避开众人耳目,悄 无声息地办手续,搞策划,盖厂房。因此当庞大厂区建成开业。着实让当地各方大吃一惊。

2002年,也是陈月平在平谷的投资环境和生存处境,以及他的命运彻底改变的一年。那年时任北京市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到他新厂视察,勉励他做强做大,为北京市的食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紧接着北京电视台免费为老才臣做了一个月的宣传,引起轰动的社会效应。此后各有关政府部门开始给予大力支持,当地的地痞流氓再也不敢前去捣乱,紧接着银行也主动向他发放贷款。从此,陈月平的事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由 2003年的年营业额 4000多万,猛增至今天的年营业额 6亿元。

nlc202309011232

变革企业 创新管理

鉴于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员工人数急速增加和生产环节科技参与度的提高,陈月平发现诸如经济利益的纠葛,亲人对企业的干预影响决策的时效性,规章制度执行难度的增加,企业对员工的吸附力和组合力有所减弱,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难以推行等家族企业的弊端日益显现。因此要想让企业生产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和保证老才臣基业长青,必须对企业实行变革,创新管理,变家族企业为现代企业。

2004年,陈月平进清华大学攻读 MBA,接着又频繁参加中外培训机构的培训。他认为首先要更新自己的经商理念和管理思路,掌握现代企业运作的相关知识,才有可能带领全体员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并对老才臣实行全面的变革。

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和精心谋划,陈月平认定要想保持企业长盛不衰,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包括规范化的管理、决策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资产重组、技术创新、质量管理、营销变革,以及推行精诚团结的企业文化等。为排除企业变革的障碍,他第一步从整顿家族人员入手。凡缺少文化、技术,又不服从管理的家族人员,均辞退回家。凡适合留下并愿意留下的约法三章,规定必须服从他的领导,遵守公司规定;吃苦在前,起模范带头作用;善待员工,视员工为兄弟姐妹。第二步,高薪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推行现代企业管理。他尊重权威,充分授权,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为控制经营风险,加强了内审和工作检查。第三步,在全公司实行公开、公平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公司制定月度、年度的工作指标和营销计划,并分解到各个车间、各个营销团队,超额完成给予高奖励。陈月平年年奖励数十位业绩最为突出的员工一人一辆小汽车,甚至为他们披红戴花,让他们乘车载誉回家。第四步,狠抓食品质量,陈月平说 “我的食品厂必须绝对保证食品安全,让消费者放心。 ”为此,老才臣不仅制定食品生产的严格标准,而且实行规范的生产流程,对出厂的调味品、食品层层把关。

在采访过程中,陈月平强调他的管理特色,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个军队、一个学校、一个家庭。他要求老才臣要像军队,有组织、有纪律,敢于攻坚,能打硬仗;像学校,全员培训,学习成风,人人成才 ,人才辈出;像家庭,和睦相处,互爱互助,共同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

陈月平始终强调管理要 “以人为本 ”,要懂得 “经营人心 ”。老才臣对每位进厂员工进行严格培训,考试合格才能持证上岗。老才臣有自己的商学院,没上高中,可以按照商学院的课程设置补上高中;有条件的再上大学。在公司内部,员工可以公开、平等竞争,凭业绩说话,以成败论英雄。对员工的辛劳付出和对公司所做的贡献,则给予充分肯定,并设有目标激励、营销激励、成长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物质和精神的奖励。特别值得重笔介绍的是,老才臣每年年会聚餐,陈月平夫妇都亲率高管为员工端菜倒水,等员工吃完后他们才另行开席。陈月平说: “员工为我们服务一年,我们为员工服务一天,完全应该。 ”朴素的内心直白,道出了老才臣全体员工精诚团结,命运与共,竭诚奋斗,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奥秘。

雄心不已 志当老大

自2002年至 2011年的十年间,陈月平的事业发展极为顺利,今天的老才臣食品公司规模宏大。其调味品、水果罐头、烤蛋等年销量逾 6亿元。他告诉笔者,第五个分厂将于今年年底建好,届时年产值可达 20亿元。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雄心不已,志当调味品行业的领军者。他的第二个目标是,确定从 2012至2020年为资本运营阶段,计划 3至4年时间运作上市。他把 2012年定为转型年、成功年,争取实现自动化生产的目标,为包装上市打下基础。他说他的最终目标是再征地两三千亩,继续扩大工厂规模,争取做到年产值 100亿元。陈月平笑言,那时自己已年近花甲,该轮到儿子接班。

在北京的成功闽商中,陈月平属于深谙管理哲学,晓得借用外脑和外力助自己事业发展的民营企业家。他说,他只想专注做好主业。作为董事长,他只管定战略、立机制、出政策,经营人心,把财理好,把大事做好。笔者相信,一个懂得举重若轻,抓大放小,控大不控小的企业家,一定能在获得事业辉煌的同时,游刃有余,进退自如,让生命之花华丽绽放。

龙山县倾力打造党务连锁超市 篇9

龙山倾力打造“党务连锁超市”

(本报讯谭超)“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身体健康,具有国家承认的全日制护理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5月14日,笔者走进龙山县党务服务中心,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的就业信息。

提供就业致富信息,是龙山县党务服务中心的一项基本服务职能,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自2010年7月成立至今,已发布就业信息35期,为党员群众提供致富信息2350余条。

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该县以“服务党员群众、凝聚党心民心”为宗旨,按照“便民、高效、规范”的要求,将党群部门中有服务职能的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编办等单位的服务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湘西州第一家党务服务中心。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3人,设立了信访维权接待、12371党员电话咨询、组织关系接转、党员档案代管、党费收缴、困难党员申报、助学贷款申报、党员创业扶持、就业信息发布、两癌保险申报、困难职工申报、党员志愿者登记等多个服务窗口,方便党员群众办事。

该县在加强县党务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出发点,以畅通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渠道为突破口,推行党员干部“零距离”服务群众制度,不断加强乡镇(街道)党务政务服务站、村党务政务便民服务点建设,形成了以县党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党务政务服务站、村党务政务便民服务点为基础的县、乡、村三级党务服务网络,全力打造“党务连锁超市”。

在三级党务服务网络的建设上,该县推行了“人进中心、事进中心、权进中心”的“三进”模式。据了解,目前龙山县已有12个乡镇(街道)党务政务服务站达到了“一厅二栏三牌四上墙”标准,462个村(社区)设立了党务政务便民服务点。

为提升党务服务中心(站、点)的服务内涵,该县以关爱党员为突破口,筹资40万元于2011年11月成立了龙山县“双维”贫困党员帮扶基金会(维护党员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关爱对象、关爱资金、关爱方式“三个延伸”,受到了党员群众普遍赞誉。该基金主要用于发放因不可抗拒因素遭受重大损失或遇突发性事件导致生活困难、就医困难、子女入学困难等急需党组织帮助的困难党员,发放金额一般分5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四个等次。

该县把开展促进农村党员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作

为推进党员创业带富的一个重要抓手,为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项目的农村党员提供3-5万元的贷款。2010年,该县为50余名农村党员发放了2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扶持党员创业,带动2000多名农民加入了创业队伍。农车乡马蹄村党员张成明通过申请创业贷款,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牲猪养殖大户。今年,该县又争取了10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扶持农村党员创业。

该县三级党务服务网络自建立以来,仅县党务服务中心就接待党员群众政策咨询、来信来访6820余人次,办理流动党员档案代管67人,救助困难党员573人次,发放助学金20万余元,累计举办各种培训班176期次,累计培训农村党员10200余人次,建立县级培训基地10个,乡级培训基地34个,村级培训基地462个。

上一篇:召开广东省工程造价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的通知下一篇:初中毕业典礼通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