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2024-09-23

川普在葛底斯堡的演说(通用5篇)

川普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篇1

(Delivered on the 19th Day of November, 1863 Cemetery Hill,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

1863年11月19日,葛底斯堡,宾夕法尼亚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 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so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field of that war.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It is altogether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we cannot consecrate, 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 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Abraham Lincoln亚伯拉罕·林肯

背景知识:

在1863年11月19日,正值美国内战中葛底斯堡战役结束后四个半月,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底斯堡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式中发表是之演说,哀悼在长达5个半月的葛底斯堡之役中阵亡的将士。林肯的演讲于当天第二顺位发表,修辞细腻周密,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之一。出乎意料的是,尽管这场演说名垂青史,声震寰宇,其确切之措辞却颇受争议。五份已知的演说稿,与当时新闻报导中的誊抄本,于若干细节上彼此互异。

川普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篇2

1 元语篇概念

任何形式的语言交际都包括即主语篇和元语篇两个层面。主语篇实现语言的概念功能,它只是语篇生成的一个环节;而元语篇是关于语篇的语篇,是为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服务的,它不指向任何主题,却始终以不同形式服务于主命题。Vande Kopple认为,元语篇能帮助读者对命题进行组织、归纳、解读、评价并做出反应,它并不指向外在的现实或事态,只指向语篇本身的组织结构以及作者(演讲者)和读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因为人际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何帮助读者(受众)理解语篇、如何交代语篇的结构安排、引导或告示读者(受众)哪些命题重要、提示命题的可靠性等往往是靠元语篇来完成的。

Harris认为元语篇其主要是指交际过程中用来帮助理解主语篇、阐述说话人如何帮助听众更准确而又容易理解主语篇的一种措辞方式。后来,Crismore和Hyland在Harris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并发展了这一概念。他们把演讲者用来影响听众的模糊语、连接语以及众多评价主语篇的语言表达形式统统称为元语篇。随着语篇研究的深入,元语篇也得到了长足的研究。Hyland指出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清楚地知道听众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诸多要素,才能有正对性地对言语进行措辞,从而确保交际的能够有效进行,最终达到最大化地达到交际的语用目的,而元语篇在交际过程正是能够说明说话者和语篇之间、说话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手段。在语篇研究中,说话人与听众的关系的亲疏远近、身份地位的高低、知识面的广博与否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语篇的选择和运用。说话人应精心选择适当的元语篇标记语,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预期,从而保证主语篇所传递的信息能够被听众理解和接受。因而,元语篇的使用和主语篇信息的组成都是以读者和听众为导向的。

2 元语篇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根据徐海铭和潘海燕,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元语篇大致有两大类:即篇章元语篇和人际元语篇。此种分类方法是由Vande提出的,他认为篇章元语篇指的是在篇章中连接篇章各层次的主要成分,组词成篇的词和短语,包括语篇连接词、语码注解词语、效度标示语、叙述者等;人际元语篇主要是体现作者和读者关系的词和短语,包括言外之力标示词语、态度标识词语以及作者—读者沟通标识词语。在这两大类下面,还分别有许多子类别。

而Hyland认为,将元语篇分为语篇元语篇和人际元语篇不太确切,应将元语篇分为引领受众完成整个语篇的交际性元语篇并帮助受众理解主命题的互动性元语篇。其中,交际性元语篇涉及说话者对受众的意识,以及说话者对受众的知识、兴趣、修辞期望和语篇处理能力的调解,表达主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它反映了说话者组织语篇的方式,有时阐述了命题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说话者在组织语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预期。而互动性元语篇是说话者通过介入语篇和并对语篇信息加以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评论来引领互动展开交际的方法,使受众参与到语篇的构建,所以,元语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说话者对受众的关注程度。

因此,Hyland认为元语篇是用来实现交际过程中对语篇互动的自我反省。在日常交际中,元语篇的成功运用能够说明交际者有着较强的交际意识,对受众较为关注。因而,Hyland把元语篇分为交际性元语篇和互动性元语篇两大类。交际性元语篇的功能主要是引领受众,更关注语篇的组织方式,其可细分为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回指标记、言据标记、语码注释语。而互动性元语篇是指模糊语、强调语、态度标记、自我提及以及介入标记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各类语篇的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3《葛底斯堡演说》中元语篇的使用特点

《葛底斯堡演说》常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演说辞之一。从情景语境来看,《葛底斯堡演说》的语篇范围是林肯到葛底斯堡战场,为这场伟大战役的阵亡将士墓举行落成仪式而发表的致辞。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林肯歌颂了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勇士以及其为自由民主而奋斗的伟大奉献精神,并热情鼓舞活着的人们继续之而奋斗。从受众角度看,他充分运用互动性元语篇,丝毫没有总统命令式的语气,因而易于被受众所接受进而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葛底斯堡演说》的语篇基调是林肯作为演讲者与战士(受众)之间的交流,根据前文的四种分类,其演说的目的是说服性的。例如,他在演说中说道:“we cannot dedicate,we cannot consecrate,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这一排比句式的使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自我提及词的重复使用,清楚无误地表明演说者对命题的鲜明态度。在演讲最后着重指出,面对死者的亡灵,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应如何建设这个国家:“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这篇演说辞的语篇表达方式是口语式的,句式大多较短,但是长短句式交织,充分利用互动性元语篇,语义承转连贯,逻辑清晰,是林肯这篇演说的显著特点,也是元语篇成功运用的典范。

依据Hyland的元语篇模式及分类,笔者对《葛底斯堡演说》中的元语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再加以分析。经过对该演说辞中元语篇标记语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在短短266个单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元语篇词项的使用达到了很高的比例,其中交际性元语篇所占比例为27.3%,而互动性元语篇所占比例达到72.7%,互动性元语篇的使用比例远远高于交际性元语篇。林肯在运用主语篇传递主要信息同时,充分运用元语篇来更好地说服听众,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对主命题理解方面,赋予了更多的态度和情感方面的因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由于处于战斗间隙,演说较短,所以提示标记和归属标记使用比较少。

林肯在此篇演说里极为成功地诉诸于情感以便达到激发听众的内在情绪,引起听众内心的共鸣,从而并达到交际目的。而介人标记、自我提及、态度标记等互动性元语篇在情感诉求方面能够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在此篇演说词里的互动元语篇中,自我提及的使用比例高,其次为态度标记,确信标记。自我提及中频率最高的词是“we”,显示林肯总统决心与广大战士一起战斗到底,维护国家的统一。“we”、“our”等自我提及元语篇,大量地重复运用,说明林肯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总统,而是把在场所有人员和自己融为一体,这有利于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更好地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交际性元语篇过渡标记“But”和互动性元语篇强调语“in a large sense”等在句中并列运用,强调如今葛底斯堡烈士公墓的建立与曾在此战斗过的勇士们的英勇事迹相比是不值一提的,彰显了前者的普通以及后者的伟大。特别是在演说最后部分,“It is for us,the living,rather to...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两个互动性元语篇的强调语的使用,构成较完美的排比,充分表达了演说者的决心即坚定信念,使演说辞显得结构整齐,铿锵有力,语意突出,气势磅礴,既表达了林肯强烈的情感,又阐述了思想主题。

4 结束语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由来 篇3

远在1861—1865年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战火一度蔓延到葛底斯堡镇,并在那里发生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葛底斯堡战役。

1863年5月,南部同盟军罗伯特·李将军在弗吉尼亚州昌斯勒维尔击败了北方的胡克将军后,企图进一步挫伤北军士气,促使欧洲各国承认南方联盟政府。他率领75000名大军踌躇满志地向北挺进,拟向哈利斯堡进犯。在北上的同时,罗伯特·李将军发现他的交通线受到了北军的威胁,于是便临时改变方向,下令把全军力量集中于葛底斯堡。而当时林肯总统早已调集邻近诸州的民兵12万人在此迎战。于是,1863年7月1日,罗伯特·李将军率领号称10万人马的南军与乔治·米德将军率领的北军在葛底斯堡不期而遇,一场双方都不曾预料到的大战将要发生了。

战斗打响后,北军第十军团在向葛底斯堡镇外迎战时,受到了南军赫斯师的拼命阻击,接着,又遭到弗吉尼亚军团主力的猛烈攻击。在距葛底斯堡不到1英里处,南军猛力冲锋,北军的阵线被突破,只好退出村镇,爬上山坡,跑向山巅上的一个公墓山。下午4点多钟,当南军准备向北军发动新的一轮攻势时,李将军认为在他的其余部队到达之前,不要急于发起新的进攻。而北军的米德将军则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时间差,把他所有的部队开上前线,在环绕着公墓山的各险要制高点处布置了一个几乎是坚不可摧的阵线。

7月2日下午2时,双方又展开了殊死战。南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向北军左翼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战斗持续了2小时,滚滚的浓烟布满了战场的上空。就在北方左翼军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幸亏北军的援军及时赶到,这才得以挫败南军攻占园顶峰各制高点的企图,暂时稳固了自己的阵地。

战至7月3日,南军集中优势兵力占领了园顶峰的北军阵地。因此,李将军自信他能很快地击败北军,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此,狂傲的李将军决定集结100门大炮,打算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向北军中部发动进攻。而与此同时,在河谷对面森林里的北军也在逐渐集中,以迎接更大规模的战斗。中午12点半,随着一门怀特屋斯式炮炮弹的呼啸声划破长空,顷刻间,南军100多门大炮发出了雷鸣般的巨响。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皮克特领一个由弗吉尼亚人组成的南军师潮水般地冲向了北军的工事,双方很快就打起了阵地肉搏战。然而,在北方军队拼死的抵抗和反击下,皮克特师很快便产生了动摇,不久便陷于了人少势孤、即将被围的境地。

战至当天晚上,南军已损失了1万多人,绝大多数的团级军官死于战场,只有两人无伤而还,而士兵生还者仅仅只有数十人。

7月4日清晨,双方的军队依然呈对峙状态,各自都据守着自7月1日开战以来所占领的阵地,都没有进攻对方的意向。中午12时,李将军开始准备将伤员运走。在强有力的护卫下,南军将伤员送往了波托马克河的后方。7月5日清晨,无心恋战的南军开始后撤,只留下了一个装备着重武器的散兵线抵御北军。5日午夜,在所有马车、给养车、大炮等等均被安全转移后,李将军的殿后部队随即仓皇地撤离了葛底斯堡。至此,北军终于赢得了这场关键性的胜利。从此南军被迫放弃了进攻战略,而只得转入防御状态。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重大战役,早日结束南北战争,宾夕法尼亚等北方诸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阵亡的烈士公墓,把战场辟为国家军事公园,并邀请林肯总统参加1863年11月19日举行的公墓落成典礼,林肯欣然答应了。

11月17日深夜,白宫的佣人威廉·斯莱德来到总统的书房,问林肯需要什么。林肯说:“请你听听我即将参加在葛底斯堡阵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仪式上的演讲稿,并给我提提意见。”于是林肯大声地念出了他写好的演说稿。斯莱德听后,不禁拍手称绝,说:“很好,总统先生,听起来挺不错。”可是林肯自己却不甚满意,在次日前往葛底斯堡的火车上,他对稿子进行了重大的修改。晚上,在葛底斯堡旅馆的小房间里,林肯又进行了一番推敲。

11月19日,林肯总统参加了约有15000人出席的葛底斯堡烈士公墓的落成仪式。只见林肯站了起来,戴上眼镜,然后从上衣夹层的口袋里掏出了讲话稿。他慷慨激昂地说:“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块大陆上建立了新的国家,它在争取自由中诞生,奉行人人生来平等这一信念。目前,我们正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国内战争,战争考验着我国或任何一个在自由中诞生并奉行上述信念的国家能否永存。今天我们在这场战争的一个大战场聚会,来把战场的一角奉献给为我们国家的生存而捐躯的人们,作为他们的安息之地,这是应该做的事。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无权将这块土地奉献给他们,我们不能使它增加光彩,成为圣地。正是那些活着的或牺牲的,曾经在此战斗过的英雄们才使这块土地成为神圣之地,而我们则无力使之增减一分。我们在这里说过什么世人不会注意,也不会长期记住,但英雄们的行动却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这更要求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继承英雄们为之战斗并使之前进的未竟事业。我们要继续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事业献身,要更忠诚于先烈们为之献出了生命的事业。我们绝不能让先烈们的鲜血白流,要使我们这个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林肯只用了5分钟的这一席简短的讲话,就是举世闻名、脍炙人口的葛底斯堡演说。100多年以来,这篇演讲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传诵,被人们公认为不朽的范文和杰出的散文诗,是世界演说宝库中的精华。

《葛底斯堡演说》汉语翻译 篇4

亚拉伯罕·林肯

87年前,我们的祖辈基于自由的构想和致力于实现人人平等的主张,在这个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如今,我们投身于一场伟大的内战,检验我们这个国家,或者其他任何拥有这种构想和主张的国家,是否能够永久存在。

我们在这个伟大的战场上相逢。我们将这块战场上的一小部分土地奉献给那些为了民族生存而献出他们生命的人们,以作为他们最后的安息之地。我们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从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无法奉献,无法献身,无法将这块土地奉为圣地。那些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奋勇作战的英雄们,无论在世与否,他们对这片土地的奉献远远超过我们所能增加或减少的微不足道的能力。

世人不会太在意,也不会永远记着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但是,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奋勇作战的英雄们将被世人永远铭记。我们这些尚存于世的人们更应该在这片土地上,为那些英雄们尚未完成的事业而倾尽一生。那些英雄们曾在此浴血奋战。

《葛底斯堡演说》衔接力语篇分析 篇5

关键词:语篇分析;衔接力;衔接链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31-03

一、语篇分析和衔接力

(一)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启蒙、开拓、巩固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至今。为此做出突出贡献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Halliday和Hasan。根据此理论,语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语篇功能通过主位系统、衔接系统等实现。系统功能语法被广泛地运用到语篇分析,具有两个研究目的:一是理解语篇;二是在此基础上恰当评价语篇。早在70年代,韩礼德就运用及物性系统理论分析了威廉·戈尔丁的小说《继承人》,是一个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文学语篇的一个典范。

(二)衔接连贯理论

语篇分析理论的最本质、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语篇衔接和连贯,对其的研究同样经历了数十年的不断丰富的过程。Halliday和Hasan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含平行对称结构、主述位结构和已知-未知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这四种衔接纽带可以形成同指、同类、同延三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胡壮麟将衔接理论研究拓展到及物性、语音系统、语篇结构和社会符号层面。张德禄、刘汝山研究了语篇连贯的外部因素(社会文化+情景语境+心理认知条件)和内部条件(衔接机制)。两位学者认为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共同决定语篇的意义特征,并从语篇编码的角度给出了语篇分析步骤:(1)确定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2)确定语篇的情景依赖性,(3)确定语篇的外部衔接机制,(4)确定语篇的内部衔接机制,(5)确定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根据以上研究,语篇衔接研究包括两个维度:(1)语篇内部衔接机制,(2)语篇外部衔接,即语境,尤其情景语境的研究。

(三)衔接力和连贯程度

张德禄、刘汝山很明确地提出了衔接力这一概念,并探讨了不同衔接纽带的不同衔接力和连贯程度。衔接纽带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纽带的两个端点的距离大小的角度可以分为直接纽带、中程纽带、远程纽带;从衔接纽带和语言形式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区分显性纽带和隐形纽带;从衔接所管辖的区域来分,衔接可以分为区域纽带和整体纽带;从衔接纽带和语篇主题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中心纽带和边沿纽带。一般而言,直接纽带、显性纽带、区域纽带和中心纽带意味着较强的衔接力,较高的连贯程度。从这个层面而言,衔接力可以是连贯的代名词,集中了形式衔接手段和意义连贯两维度的概念。

二、衔接理论和《葛底斯堡演说》

从历史角度讲,《葛底斯堡演说》是一篇极具时代标志意义的一篇演讲;从措辞行文角度讲,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经常被学者们当作赏析的对象,更是语篇分析学者的宠儿。以往运用衔接理论来分析此演说的可以归为三类:(1)依次分析所指、替换、省略、连接词、词汇衔接等非结构成分衔接在其中的应用。(2)只专注其中的语法衔接(所指、替换、省略、连接词)或者词汇衔接。(3)利用主述位理论分析此演说的主位推进模式。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并运用张德禄、刘汝山的相关理论,本文着重分析该文的衔接力,具体而言着重从语境和衔接纽带两个角度来剖析该文强大的衔接力。

三、《葛底斯堡演说》衔接力分析

(一)语境依赖性

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笔者只探讨情景语境,因为“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我们一般不分析语篇的文化背景……因为这些都在情景语境的研究中具体体现出来,不必要再提出一个范畴来进行专门分析”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现实化的表现,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实践中支配语义选择的因素,它包含三个方面:(1)话语范围:事件、参与者、事件发生的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原因等。(2)话语基调:参与者的角色关系,具有三个次范畴:地位、参与程度、情感。(3)话语方式:主要指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葛底斯堡演说》的情景语境分析

1.话语范围

1863年7月1日至3日葛底斯堡战役,此次战役是美国内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最终以北方的联邦军战胜南方的联盟军为结果,双方死伤都超过了2万人。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纪念葛底斯堡公墓建成,当时在任的林肯总统无意中被邀请发表了历时3分钟左右的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

2.话语基调

此次演说的演说者为为了正义、平等自由、国家统一而战的林肯总统,听众是每一位活着的和死去的美国人民,他们共同经历了美国内战的痛苦。

3.话语方式

大部分演讲稿是提前撰写,当场宣读或背诵的,所以同时具备书面语和口语特征。

(二)衔接链

1.近程\区域衔接链

不到300字,只包含10句话的《葛底斯堡演说》蕴含了多种衔接机制,是一篇连贯程度极高的语篇,本节从衔接链的角度来剖析该演说的行文魅力。该演说总共存在5条近程衔接链,近程衔接链指同一单词在邻句出现,并多次重复所形成的具有很强衔接力的衔接链。它们为人称链we,对象链nation,动词链dedicate,话题链war,地点链battle field,特征修饰链great。人称链we在第一句以所有格形式our形式出现,第二句句首出现we,之后在3-10句重复出现,在7句以our形式,9-10句以宾格us出现。此人称链不仅将10句话紧紧地粘着在一起,而且将演讲者林肯总统和每一位刚刚经历过浴血奋战的士兵和大众的心牢牢的拴在一起,极大增加了双方的共鸣,更大程度上激活双方的共有知识和共同情感。对象链nation:nation重复5次,分别在1,2,4,10句,不断重申着葛底斯堡阵亡的战士是为了美国全民族、整个国家而牺牲,美国内战是一场为全国人民的伟大理想,即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战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林肯选择的是nation国家一词,而非union联邦一词,更加明确的体现出此次战争的最高目标——国家统一。动词链dedicate:dedicate和其同义词consecrate和名词devotion由于意思相近,都被归入本衔接链内,它们分别出现在句1,2,4,6,7,9,10,结合其后的直宾或者间宾分别表达了以下概念:坚信凡人平等的理念,圣化脚下的战场,献身于未完成的事业,中心概念都和“奉献、献身”紧密相连,表达了林肯对战士将领对国家的献身精神的肯定和全美国人民致力于未完成的伟大统一大业的鼓励和信念。话题链war:句2明确出现了civil war,句3用了前指指示词that限制修饰war,指代句2的civil war,也是《葛底斯堡演说》的大背景——美国内战。笔者认为可以归入此衔接链的有句7中的struggled和句9中出现的fought(fight)以及出现在句4,7,9,10表示战亡的多种表达,如gave their lives, die, dead,因为它们同属于一个语义场,或者一个词汇套。同理表示战场battle field的单词也可以归入此战争链,但是有field即葛底斯堡镇,对这篇演说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出现频率高,故笔者单独把它归入地点链battle field.关于战场的表达首先出现在句3 battle-field,之后在句4以that field前指上一句的战场,同时化身为resting place。句6中化身为this ground, this既是前指前几句中的battle field,又是特指演讲地点——葛底斯堡公墓。句7的it,句8的here都是只是这片前辈们为了正义而浴血奋战的战场。最后一个重复频率较高的单词是表示伟大的great,组成了特征修饰链great。Great一词出现在句2,3,10,三者修饰的核心词内战、战场、未完成的统一大业。笔者认为句7的poor,和great构成反义关系,句9的nobly,和great构成同义关系都可以归入great链内,补充说明曾经的战斗和将来的认为崇高的意义。笔者所详述的5条近程衔接链,可以简略的归纳到图一。

图一清晰的展现了每条衔接链的关键字重复的频率,极高的重复频率恰恰证明的是该演说的局部衔接力,根据图一所列的6条衔接链,可以将该演说总结为So many soldiers dedicated their lives in this battle field for a great cause -- for their nation. We should commemorate that war, that field, and those people.

2.远程\整体衔接链

除了重复率极高的以上六组单词、词组外,不难发现,该篇从整体上而言仍然存在两条衔接链,使该演说首尾呼应,意义完整。

这三条整体衔接链如同穿针引线,使该演说形式完整,意义饱满,主题突出,文学内涵深刻。笔者将第一条衔接链称为隐喻衔接链,因为整篇演讲就是一个隐喻,林肯将自己的祖国比喻称为人的生命,从孕育、诞生、承受、到(阻止)死亡,为该演说赋予了浓厚的人情味道,让听众切身体会到祖国诞生的伟大意义,现在所遭受的痛苦战争的必然性和未来致力于祖国未来兴盛的神圣使命。笔者将第二条衔接链命名为引用型,是因为林肯在篇首引用了《独立宣言》的一句话“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明确表达了该演说的立文之本和演说主题—— 自由、平等。在篇尾,他再次引用freedom,并提出要同心协力共建“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再次升华演说主题,再次喊出为自由、平等、民主的崇高事业而奋战的战争口号。另外一条衔接链称为宗教衔接链,篇首的“八十七年前”并没有表达程eighty seven years ago,而用了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这个来自《圣经》的表达。篇尾,在号召每一位美国人要献身祖国统一事业中时,林肯提出了under God这一表达,呼应了篇首,同时也使他所倡导的事业拥有了神圣的力量,成为了正义的化身。

另外,贯穿全篇的仍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整体衔接链——时态衔接链,纵观全篇,不难发现过去时态和现在\将来时态交错使用,如句1,4,7,910在谈到在此战役牺牲的战士们时大量使用过去时态,句2,3,4,5,6,8,9,10在谈及活着的人们的态度和任务时大量使用现在时态或者将来时态。时态交错使用使演说生动地不停地在两个时空里交错,也更加贴切表达了演说目的——号召人民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gman, 1976.

〔2〕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M].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1995(3).

上一篇:全省共青团工作交流材料下一篇:经办人员承诺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