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精选6篇)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篇1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排污权储备和出让行为,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试行)》(闽政[2014]24号)、《福建省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闽环发„2014‟15号)、《福建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闽环发[2015]6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排污权储备,是指市、区政府通过无偿收回、按投资比例收回、回购等形式,将排污权指标纳入政府储备的行为。
本办法排污权回购,是指由市、区级政府财政出资,由市、区两级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机构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购买排污权指标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的排污权出让,是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以拍卖、挂牌和竞价、协议出让等形式,将政府储备的排污权出让给排污单位的行为。
第三条 现阶段实施排污权储备和回购、出让的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
第四条
环保部门负责排污权的储备和出让管理。财政主管部门负责排污权储备和出让资金收支的监管。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排污权储备和出让价格的监管。
第五条 受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负责排污权的储备和出让。排污权储备和出让实行市、区两级账户管理,通过管理账户级别确定储备排污权权属。市级账户储备排污权由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管理,储备排污权出让收入归市财政;区级账户储备排污权由区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管理,储备排污权出让收入归区财政。
(在区级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机构成立之前,市、区两级账户暂时由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统一监管。区级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机构成立后,市、区级排污权储备账户实施分级管理。)
第六条 排污权储备和出让应符合区域总量控制要求,必须将排污权储备和出让工作纳入福建省排污权储备综合管理系统管理,并与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排污许可证等制度相结合。
第二章 排污权储备
第七条 政府排污权储备来源和方式:
(一)排污单位破产、关停、淘汰、取缔的,其无偿取得的排污权,无偿收回;有偿取得的,通过交易或者协议出让的方式由政府回购收储。属于厦门区域内异地搬迁的,其排污权不纳入收储,优先用于搬迁后项目建设,多余的部分由迁出地所在区政府收储。
(二)“十二五”以来至《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实施之日(2014年5月23日)前排污单位关停部分生产线获得的富余排污权,无偿回收政府储备;《意见》实施之日后排污单位关停部分生产线获得的富余排污权,在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后,可申请政府原价回购或通过市场交易出让。
(三)自环评批复之日起超过五年未开工建设的新(改、扩)建项目,以及停止建设放弃使用的已购排污权指标,属政府储备排污权出让的由政府按照出让价格70%回购;属市场交易获得的,由排污单位在排污权市场上出售,出售价格高于原价部分作为排污权有偿使用收入收归国库。
(四)对新(改、扩)建项目环境评价文件批复的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低于原估算买量,或在建设期间因适用污染物排放标准更新而必须进行提标改造,形成的富余排污权,无偿取得的由当地政府无偿回收。有偿取得的,属当地政府出让的部分,由原出让的当地政府原价回购;属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取得的。可由企业自愿出售,出售价格高于原价部分作为排污权有偿使用收入收归国库。
(五)在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前提下,由政府投入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工业污染深度治理设施获得富余排污权,按政府投入比例收回排污权,纳入储备。
(六)排污单位自愿放弃的可交易排污权指标,或排污单位直接出售给政府的排污权指标。
第八条 按照责权对等和储备排污权效益最大化原则确定储备排污权权属:
(一)根据《厦门市工业区布局规划图》(见附件)确定储备排污权权属,市规划图中没有规划工业区的行政区排污权储备量全部纳入市级账户管理。
(二)市规划图中有工业区规划的行政区,政府投资建设的集中式治理工程产生的储备排污权,按照5:5分成纳入市级账户和区级账户。
(三)政府回购的储备排污权,属市财政出资回购的,划入市级账户管理;属区财政出资回购的,划入区级账户管理。
(四)无偿回收的储备排污权,按照储备排污权来源审批级别确定权属,来源于市级审批项目的储备排污权,划入市级管理账户;来源于区级审批项目的储备排污权,划入区级管理账户。
第九条
当交易市场排污权价格低于上季度我市相应排污权指标加权平均价的50%时,市、区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应启动排污权回购程序。
第十条 排污单位可申请政府回购排污权指标。排污单位申请政府回购排污权指标时,须提供排污许可证和获得排污权指标交易凭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机构按不高于上季度我市相应排污权指标加权平均价的70%实施回购,并按照回购出资方确定储备排污权权属。
第十一条 按照《福建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逾期未申请重新办理的,核发排污许可证环保部门应当依法注销排污许可证,并通知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机构收回其排污权指标作为政府排污权储备。
第三章 排污权出让
第十二条 按照权属确定储备排污权出让对象范围。区级账户储备排污权原则上只能出让给本行政辖区建设项目,市级账户储备排污权可出让给厦门行政区域所有建设项目。当市级账户储备排污权不足时,区级账户储备排污权应服从市政府调配。
第十三条 储备排污权出让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设项目所在行政区区级储备排污权先行出让保障,不足由市级储备排污权补足。
(二)工业企业减排、破产、关停、淘汰、取缔形成的储备排污权,应优先投放市场。
(三)先储备的排污权先出让。
(四)跨区级行政区出让的,需符合受让区域环境功能达标要求。
(五)来源于火电、造纸、印染、皮革、合成革、水泥、建筑陶瓷等实行行业总量控制的储备排污权,按照该行业所重点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只出不进”的原则进行出让。
第十四条 储备排污权出让优先保障厦门市重大项目建设。主要包括:
(一)市级以上重大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含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民生工程;
(二)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
(三)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污染物产生指标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一级水平的建设项目
第十五条 发改部门应及时将重点建设项目通报给同级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应根据项目建设新增排污权指标需求和排污权交易市场供需情况,制定储备排污权出让计划。
第十六条 为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在市、区排污权储备量有富余的前提下,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投放储备排污权。协议出让价格要求如下:
(一)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民生工程、污染物产生指标达到国家清洁生产标准一级水平的建设项目等有利于主要污染物减排的建设项目,协议出让价格按照福建省初始排污权指标有偿使用费收费标准执行。
(二)厦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政府发改部门发布产业目录为准)、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协议出让价格按照上季度我市相应排污权指标加权平均价的50%执行,但不得低于福建省初始排污权指标有偿使用费收费标准。
第十七条 当交易市场排污权价格比上季度我市相应排污权指标加权平均价高50%以上时,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应协调各区储备机构向排污权市场投放储备排污权,确保我市排污权价格相对稳定。
第十八条 储备排污权禁止出让给印染、化工、合成革和人造革、造纸、电镀、建筑陶瓷、燃煤火电、水泥、合成氨、平板玻璃等重污染行业建设项目。
第十九条
储备排污权不得用于《厦门市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准入特别措施(负面清单)》中规定的限制发展类、禁止发展类建设项目。
第二十条 区级储备排污权出让程序如下:
(一)区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拟定排污权储备出让计划,经同级环保部门审查后,报设区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
(二)设区市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审查后,经设区市环保部门同意后,反馈给区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并报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备案。
(三)区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委托交易机构出让储备排污权。
第二十一条 市级储备排污权出让程序如下:
(一)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拟定排污权储备出让计划,经设区市环保部门审查后,报省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备案。
(二)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委托交易机构出让储备排污权。
第四章 实施与监督 第二十二条 市、区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应将排污权储备、出让信息及时录入全省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信息系统。
市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应加强排污权交易数据的维护管理,逐月汇总排污权交易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第二十三条 各级环保、财政、发改部门应建立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的联动监管机制。环保部门负责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的监管,财政部门负责排污权储备和出让资金收支的监管,并根据排污权回购的需求提供资金保障,纳入预算管理。排污权回购资金超出预算时,由环境保护部门向财政部门申请追加专项资金。发改价格部门依据《福建省物价局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我省初始排污权指标有偿使用费收费标准核定及有关事项的复函》相关条款规定,负责对排污储备和出让价格实施监管。
第二十四条 政府储备排污权出让收入属于政府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由各级政府授权同级储备管理机构委托交易机构代为执收,资金通过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收缴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五条
排污权储备出让收入扣除省级分成后,按照储备排污权权属确定储备排污权出让收入归属。市级账户排污权出让收入归市财政,区级账户排污权出让收入归区财政。
第二十六条 排污权储备出让资金使用按照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环保厅《福建省排污权有偿使用收入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执行,专项用于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排污权监管能力建设、交易平台建设维护、污染减排项目等方面。
第二十七条 对存在以下情形的排污权储备和管理技术中心及相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约谈告诫、暂停出让等:
1.未按规定及时上报储备和出让信息的; 2.未按规定收储、出让排污权的 3.拒不接受检查、弄虚作假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试行,有效期为两年。国家及省政府对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有新规定的,从其规定。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土地储备管理,规范土地储备行为,增强政府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调控和保障能力,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7 号)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市辖区的土地储备工作适用本办法。章丘区、济阳区、莱芜区、钢城区、莱芜高新区在过渡期内可另行制定办法。
第三条【土地储备的含义】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为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对通过集体土地征收、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收购)、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等方式依法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的行为。
第四条【决策管理和职责分工】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土地储备工作,由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招拍挂联席会议)履行土地储备管理决策职能,2 研究解决土地储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管全市土地储备工作,负责组织土地储备计划编制和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市财政局负责土地储备资金及形成资产的监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及各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储备相关工作。
第五条【实施机构】市土地储备机构承担市辖区土地储备的实施工作。因区划调整等原因,涉及适用过渡期政策的区(功能区),可由列入自然资源部名录管理的区级土地储备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土地储备实施工作;过渡期满,纳入全市统一储备。
第二章 土地储备计划 第六条【三年滚动计划】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组织编制土地储备三年滚动计划,合理确定未来三年土地储备规模,对三年内可以收储的土地资源,在总量、结构、布局、时序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优先储备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重大基础设施周边土地,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及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新旧动能转换涉及的土地。
第七条 【计划】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土地市场调控的需要,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储备三年滚动计划、土地利用计划等,合理制定土地储备计划。
土地储备计划内容应包括:
(一)上末储备用地结转情况(含上末的拟收储土地及入库储备用地的地块清单);(二)新增储备用地计划(含当年新增拟收储土地和新增入库储备用地规模及地块清单);(三)储备用地前期开发计划(含当年前期开发地块清单);(四)储备用地供应计划(含当年拟供应地块清单);(五)储备土地临时管护计划;(六)土地储备资金需求总量。
其中,拟收储土地,是指已纳入土地储备计划或经区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目前已启动收回、收购、征收等工作,但未取得完整产权的土地;入库储备土地,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已取得完整产权,纳入储备土地库管理的土地。
第八条【计划编制与报批】建立土地储备计划报批制度。市土地储备机构于每年第三季度组织编制下一土地储备计划,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审核,提交省自然资源厅备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因城市规划建设、土地市场变化等原因,确需调整土地储备计划的,每年中期可调整一次,按原程序备案、报批。
第九条 【纳入计划的储备土地管理】已纳入土地储备计
划的土地储备项目范围内,不得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地上(下)建筑物等有碍土地储备工作的行为。
第三章 土地储备项目实施 第十条【实施主体和承接主体】纳入土地储备计划的土地按项目实施管理。土地储备项目的实施主体为市土地储备机构。土地储备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也可以直接委托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或经市政府批准的市级土地熟化主体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编制方案】市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会同各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市级土地熟化主体编制土地储备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包括规划范围及指标,资金测算、配套建设用地代征范围、配套建设内容及标准,经济可行性分析、完成时限等内容。
第十二条【方案报批】土地储备项目实施方案经市招拍挂联席会议审议确定且资金来源落实后,由市土地储备机构按照财政性资金投资的有关规定,报市级项目审批部门立项审批。
第十三条【签订项目合同】经立项审批部门批准的土地储备项目,市土地储备机构与市场化承接主体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或者与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市级土地熟化主体签订委托实施合同。
第十四条【前期开发】实施土地储备项目应当组织开展对储备土地必要的前期开发,为政府供应土地提供保障。储备土地的前期开发应当按照该地块的规划,完成对储备土地范围内规划城市次干道级别以下道路(含次干道路)、排水、供水、供气、路灯、绿化、电力、通讯、供热、土地平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排水、供水、供气、电力、通讯、供热管线及设施由专业管线单位自行立项、投资、组织同步实施。
第四章
土地收回与收购 第十五条 【土地无偿收回】下列国有土地,可以通过无偿方式进行收回并纳入储备:
(一)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应申请续期而未申请的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二)因单位撤销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土地的;(三)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依法核准报废的;(四)因企业(单位)自身原因,超过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期限满 2 年未动工开发或者经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的国有建设用地连续 2 年未使用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无偿收回的其他国有土地。
土地无偿收回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第十六条【土地有偿收回】下列国有土地,应当通过有偿方式进行收回并纳入储备:
(一)因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二)因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调整使用土地的;(三)集体土地因农转非依法转为国有后符合上述两种情况需要使用的;(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有偿收回的其他国有土地。
土地有偿收回补偿标准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并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七条【土地收购】下列国有土地,可以通过收购方式进行储备:
(一)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没有能力按合同约定开发且不具备转让条件的(闲置土地除外);(二)土地使用权人申请由政府收购其土地的;(三)土地使用权转让,政府依法享有优先购买权的;(四)其他可以依法收购的国有土地。
收购土地的补偿标准,由市土地储备机构或土地储备项目承接主体与土地使用权人根据评估结果协商,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审核,由市招拍挂联席会议确认。
第十八条 【土地有偿收回、收购程序】国有土地有偿收回、收购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7(一)接受土地收回任务或者受理土地收购申请;(二)征询拟收回(购)地块规划性质、申请规划条件(包括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或者规划意见(包括用地范围、用地性质等);(三)对拟收回(购)的土地及其地上建(构)筑物等权属、权利、地下管线、高压线等有关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审核;(四)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机构对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进行测绘,出具测绘成果(包括勘测定界图、成果表和宗地图等);(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依据测绘成果对拟收回(购)的土地及其地上建(构)筑物价值进行评估;
(六)依据或参照评估结果,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收回或收购合同,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收回土地使用权;(七)依法办理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等不动产注销或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九条【土地有偿收回、收购应提交的材料】土地有偿收回、收购,被收回(购)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土地、建(构)筑物及附属物权属证明;(二)相关权利人身份证明;(三)相关的图件、数据资料;
8(四)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二十条【合同签订】有偿收回或者收购的国有土地,应当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或者收购合同;国有土地收回(购)合同的签订,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区级土地征收机构、土地储备项目承接主体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
通过政府决定收回的土地,不再签订土地收回合同。
第二十一条【合同内容】土地收回(购)合同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收回(购)土地使用权人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地块位置、四至范围、面积、用途及地上建(构)筑物状况及房地产权属情况;(二)土地收回(购)补偿方式及金额;(三)交付土地的期限及交地条件;(四)合同签订方约定的权利义务;(五)违约责任;(六)纠纷的处理;(七)其他有关事宜。
第二十二条【与市政府令第 248 号的衔接】涉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片区范围内,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按本办法进行土地收回的,区房屋征收部门应向区土地征收机构出具同意的书面意见;土地使用权人应自该意见出具之日起 45 日内与区土地征收机构、9 土地储备项目承接主体签订土地收回合同。逾期不能签订的,应当终止收回程序并由区土地征收机构书面告知区房屋征收部门。
国有土地上房屋被依法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同时收回,不再履行土地使用权收回及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 【强制收回】属于第十六条土地有偿收回方式的,区土地征收机构、土地储备项目承接主体与原土地使用权人在土地储备项目实施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达不成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合同,或者被收回土地使用权人不明确的,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市政府作出收回决定,并在土地收回范围内予以公告。
收回决定应当公平,包括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有关收回合同的事项。
被收回土地使用权人对收回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四条 原土地使用权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收回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移交土地的,由市土地储备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土地储备与管护 第二十五条 【储备原则】市土地储备机构应建立土地储备库,严格执行入库出库制度,对储备土地实行统一管理。未经市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的土地原则上不得实施供地。
第二十六条 【储备范围】下列土地可以纳入储备范围:
(一)依法收回的国有土地;(二)收购的土地;(三)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四)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批准手续并完成征收的土地;(五)其他依法取得的土地。
第二十七条 【入库标准】储备土地入库应达到以下标准:
(一)储备土地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存在污染、文物遗存、矿产压覆、地质灾害风险等情况的土地,在按照有关规定由相关单位完成核查、评估和治理之前,不得纳入土地储备库。
(二)储备土地入库必须产权清晰。对于土地取得方式及程序不合规、补偿不到位、权属不清晰的土地,不得入库储备。国有土地收回或收购的,应注销原不动产权证书。
(三)储备土地原则上实行净地入库。合同约定净地移交的,应完成地上建(构)筑物拆除;依据规划及其他要求需要保留地上建(构)物的,应确保地上建(构)筑物完整。
第二十八条【土地管护】对依法纳入储备的土地,本着“权属清晰、管护规范、责任明确、确保安全”的原则进行管护,确保储备土地安全。
储备土地管护由土地储备项目承接主体负责,可采取自行管护、委托管护或临时利用三种方式。市土地储备机构制定统一管
护标准,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强巡查监督。
短期内暂不供应的储备土地,不得用于经营性活动,未经批准,不得搭建任何建(构)筑物。
第六章
土地储备资金 第二十九条【资金来源】土地储备资金来源范围包括:
(一)财政部门从已供应储备土地产生的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给土地储备机构的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国有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优先购买、土地开发费用等储备土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二)财政部门从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中安排用于土地储备的资金;(三)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筹集的土地储备资金;(四)经财政部门批准可用于土地储备的其他财政资金。
财政部门根据土地储备的需要以及预算安排,及时下达用于土地储备的各项资金。
第三十条【使用范围】土地储备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或收回土地需要支付的土地价款或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依法需要支付的与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或收回土地有关的其他费用。
12(二)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或收回土地后进行必要的前期土地开发费用。
(三)按照财政部关于规范土地储备和资金管理的规定需要偿还的土地储备存量贷款本金和利息支出。
(四)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的与土地储备有关的其他费用。包括土地储备工作中发生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地价评估以及管护中围栏、围墙等建设等支出。
第三十一条【资金预决算】市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土地储备计划编制土地储备资金收支项目预算,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审核,按法定程序批准后执行。遇特殊情况,可根据项目的进程和变化及时调整土地储备资金收支项目预算,按调整后预算执行。
末期,市土地储备机构向市财政局报送土地储备资金收支项目决算,由市财政局组织审核。
第三十二条【资金收支管理】土地储备资金收支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关于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土地储备资金通过政府预算安排,实行专款专用;土地储备机构所需的日常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与土地储备资金实行分账核算,不得相互混用。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信息化监管】市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按要求在土地储备动态管理系统中填报储备土地、已供储备土地、储备土地资产存量和增量、储备资金收支、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等相关信息,接受主管部门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定期报告】市土地储备机构将土地储备地块明细及业务开展情况按季度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报告,将土地储备资金使用情况报送市财政局。
第三十五条【监督管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对土地储备机构的业务运行、资产管理及资金使用进行监管,及时审核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储备监测监管系统中的信息,审核调整土地储备计划及资金需求,配合财政部门做好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管理及发行等相关工作。
市财政局负责审核土地储备资金收支预决算、监督管理资金支付和收缴及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还本付息等工作,确保土地储备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十六条 【共同监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银行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加强信息共享,按照各自职责对储备土地、资产、资金、专项债券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被收回(购)单位对提报资料的责任】土地收回(购)过程中,原土地使用权人未如实提供资料或者提供虚假
资料的,由市土地储备机构责令其改正。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八条【被收回(购)单位违约条款】土地收回(购)过程中,原土地使用权人未按规定交付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或者在交付土地时,擅自转让地上建(构)筑物的,由市土地收储机构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履行合同约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经济损失。
第三十九条 【纠纷处理】土地收回(购)过程中,土地或者地上建(构)筑物权属有争议的,可先计算出争议部分标的实际补偿价款,交由法定机构提存,待争议解决后再行拨付。
第九章
附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篇3
第一条 为了促进证券公司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实现持续规范发展,根据《证券法》和《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证券公司应当按照本规定实施合规管理。
本规定所称合规,是指证券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以及社会公认并普遍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以下统称“法律、法规和准则”)。
本规定所称合规管理,是指证券公司建立合规组织架构,制定和执行合规制度,培育合规文化,防范和应对合规风险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合规风险,是指因证券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者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证券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或者声誉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 证券公司应当制定和执行覆盖公司所有业务、部门和工作人员,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合规管理制度,培育
全体工作人员的合规意识,倡导和推进合规文化建设,落实责任追究,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合规风险。
第四条 证券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与合规管理相关的职责,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及经营管理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承担责任。
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应当熟知与其执业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准则,主动识别、控制其执业行为的合规风险,并根据各自职责对其执业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承担责任。
第五条 证券公司应当制定公司合规管理的基本制度,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六条 证券公司应当建立有效的合规风险应急处理、报告及问责制度,明确报告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方式。
第七条 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对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合规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应当体现倡导合规和惩罚违规的价值观念。
第八条 证券公司应当建立违规举报制度,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途径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并充分保护举报人。
第九条 证券公司应当设立合规总监。合规总监是公司的合规负责人,对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和检查。合规总监不得兼任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职务,不得分管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部门。
证券公司的章程应当对合规总监的职责、地位、任免条件和程序等作出规定。
第十条 合规总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取得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二)熟悉证券业务,通晓证券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具备胜任合规管理工作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从事证券工作5年以上,并且通过有关专业考试或者具有8年以上法律工作经历;或者在证券监管机构的专业监管岗位任职8年以上。
前款第(三)项所称专业考试,是指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证券公司合规管理人员胜任能力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或者律师资格考试。
第十一条 证券公司聘任合规总监,应当事先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报送拟任人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经公司住所地证监局认可后,合规总监方可任职。
证券公司解聘合规总监,应当有正当理由,并自解聘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解聘的事实和理由书面报告公司住所地证监局。
第十二条 合规总监不能履行职务或者缺位时,证券公司应当及时指定符合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人员或者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代为履行职务,并自指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作出书面报告。代为履行职务的人员不得在证券公司分管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的部门。
代为履行职务的人员不符合条件的,证监局可以责令公司限期另行指定符合条件的人员代为履行职务。
代为履行职务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公司应当在6个月内聘任符合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人员担任合规总监。
第十三条 证券公司应当根据本公司经营范围、业务规模、组织结构和风险管理能力等情况,设立合规部门或者指定有关部门(以下称“合规部门”),从事合规管理工作。
合规部门对合规总监负责,在合规总监的领导下履行本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职责。指定的部门承担的其他职责不得与合规管理职责相冲突。
第十四条 证券公司应当明确合规部门与履行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法律事务等职能的其他内部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建立各内部控制部门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
第十五条 合规总监应当对公司内部管理制度、重大决策、新产品和新业务方案、报送中国证监会及证监局的有关申请材料和报告等进行合规审查,并出具合规审查意见。
合规总监应当督导相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准则的变化,及时评估、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
合规总监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事中监督,并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要求和公司规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督促整改并按规定报告。
合规总监应当组织实施公司反洗钱和信息隔离墙制度,按照公司规定为高级管理人员、各部门和分支机构提供合规咨询、组织合规培训,处理涉及公司和工作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负责与监管机构就合规管理的有关事项进行沟通,并定期对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及时解决或者督促解决公司合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六条 合规总监应当将出具的合规审查意见、提供的合规咨询意见、签署的公司文件等与履行职责有关的文件、资料存档备查,并对履行职责情况作出记录。
第十七条 合规总监发现公司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合规风险的,应当及时向公司章程规定的内部机构报告,同时向中国证监会或者公司住所地证监局报告;有关行为违反行业规范和自律规则的,还应当向有关自律组织报告。
第十八条 合规总监应当于每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报送公司季度合规报告,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公司住所地证监局报送上的公司合规报告。
合规报告由合规总监签署后直接报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合规管理的组织架构、相关制度的建设及变动情况;
(二)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合规风险的发现及整改情况;
(三)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及合规总监履行职责情况;
(四)中国证监会、公司住所地证监局要求或者合规总监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 证券公司应当保障合规总监能够充分行使履行职责所必要的知情权。合规总监有权参加或者列席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会议,调阅相关文件资料,获取必要信息。
第二十条 证券公司应当保障合规总监的独立性。公司股东、董事不得违反规定的程序,直接向合规总监下达指令或者干涉其工作。
证券公司应当为合规总监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为合规部门配备足够的、具备与履行合规管理职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规管理人员。合规总监认为必要时,可以公司名义聘请外部专业机构或者人员协助其工作。
证券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分支机构应当支持和配合合规总监的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阻挠合规总监履行职责;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合规风险隐患时,应当主动、及时地向合规总监报告。
第二十一条 证券公司应当对合规总监和合规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其薪酬待遇。
合规总监和合规管理人员工作称职的,其薪酬待遇一般不应低于公司同级别管理人员的平均水平。
第二十二条 中国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合规管理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证券公司实施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 证券公司未能有效实施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不完善或者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对该公司及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监管措施或者追究行政责任。
合规总监无合理理由未能对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制止、报告的,依法追究责任或者对其采取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 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合规管理主动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积极妥善处理,完善内部制度和业务流程,落实责任追究并及时向中国证监会或者住所地证监局报告的,依法免于追究责任或者从轻、减轻处理。
对于证券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合规总监已经依法履行制止和报告职责的,免除责任。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篇4
佛山市三水区促进财产保险业 发展扶持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财产保险在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保障社会稳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区财产保险业集聚发展,根据区政府工作部署及《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财行〔2019〕11 号)文件有关规定,结合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的扶持对象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在三水区注册运营并全额纳税、全额解缴代收车船税的财产保险机构(不含财产保险中介机构)。
第三条
开办扶持 对在我区新设立或区外新迁入的财产保险机构,给予开办扶持。财产保险一级机构(全国性总部):给予 4000 万元扶持;财产保险二级机构(省级分公司):给予 1000 万元扶持;财产保险三级机构(市级中心支公司):给予 800 万元扶持;财产保险四级机构(区县级支公司):给予 50 万元扶持。扶持资金分3 年给付,其中:在财产保险机构开业后的首给付 50%,剩余的 50%分 2 年每年给付 25%。
—2— 第四条
做大做强扶持 对在我区经营业绩突出、保费收入首次达到 5000 万元(含,下同)、1 亿元、3 亿元的财产保险机构,分别给予一次性扶持50 万元、100 万元、300 万元。
第五条
工作经费扶持 严格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财行〔2019〕11 号)文件条款执行,对保险机构按照规定代收代缴的车辆车船税,按不超过代收税款的 3%支付手续费。
第六条
扶持资金申报、审核及拨付(一)区经科局每年发布上财产保险机构开办和做大做强扶持资金申报通知。各镇(街道)负责辖区扶持资金申请受理和初审工作,并在初审后报区经科局。区经科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公示后,按有关规定拨付扶持资金。
(二)车辆车船税代收代缴手续费由区税务部门另行落实。
第七条
其它(一)享受上述扶持资金的财产保险机构,须书面承诺在三水区连续经营 5 年以上,且 5 年内不得减少实际投资、不得将注册地迁出三水区,否则须全额退还所申请的扶持资金(手续费收入除外),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二)同一机构、同一项目在本区已享受同类资助的,不再享受本办法相关扶持。
—3—(三)对区政府重点引进的财产保险机构的扶持政策,可按照“一企一策”方式报区政府审批。
第九条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提升瓦斯防治能力,防范煤矿瓦斯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等,结合本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陕西省境内各类井工矿井及煤矿企业,以及为矿井提供瓦斯防治服务的勘察、设计、施工、科研院所等单位。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对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实施监督监察。
第三条
煤矿企业(矿井)应坚持“管理、装备、素质、系统”并重,坚持先抽后建、先抽后掘、先抽后采、抽采达标,以矿井通风为基础,以瓦斯地质为前导,以瓦斯抽采为核心,以监测监控为保障,严格落实瓦斯防治相关管理制度措施,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实现煤层“零突出”、瓦斯“零超限”。
第四条
煤矿企业(矿井)应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合作,开展矿井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解决矿井生产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新材料,实现瓦斯
防治智能化、精准化、科学化。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五条
煤矿企业(矿井)必须建立以主要负责人(含法人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下同)为第一责任者的瓦斯防治责任体系,负责组织落实瓦斯防治工作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制定瓦斯防治达标工作各项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权、利,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煤矿企业(矿井)的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对瓦斯防治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编制、审批、检查瓦斯防治规划、计划、设计、措施和达标评判报告等。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下简称突出矿井)必须专设通风副总工程师,突出矿井还须专设通风副矿长和地测副总工程师(可由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兼任)。煤矿企业(矿井)的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瓦斯防治工作的组织和落实。煤矿企业(矿井)的各职能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瓦斯防治工作负责。
第六条
煤矿企业(矿井)应设立健全的瓦斯防治管理机构,设立通风管理部(科)和通风调度。高瓦斯及突出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抽采专业队伍,突出矿井必须设置防突机构,建立防突专业队伍,人员数量满足瓦斯防治要求,且各队伍至少配备 1 名专业技术人员。瓦斯防治相关岗位人员上岗前通过业务培训、在岗期间按有关规定定期复训。安监员、瓦检员、防突工、抽采钻探工应享受井下生产一线岗位薪酬待遇。
第七条
煤矿企业每季度、矿井每月至少召开 1 次“一通三防”会议,排查安全隐患,总结瓦斯综合治理工作。有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总工程师每季度至少 1 次到现场检查各项瓦斯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高瓦斯矿井和突出矿井的主要负责人、总工程师至少每月 1 次到现场检查各项瓦斯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突出矿井应专题研究防突工作。
第八条
高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建立瓦斯防治“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制度,防突预测预警分析制度,瓦斯动态分析、应急处置制度,瓦斯超限事故分级追查制度,安全生产调度与安全监控值守制度等,有效监督瓦斯防治各项规章制度、规程、标准、规范等执行情况。
第九条
高瓦斯、突出矿井在编制生产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时,必须同时编制瓦斯防治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经煤矿企业批准。瓦斯防治规划应做到精排 1 年、细排 3 年、规划 5 年,超前实施区域瓦斯治理工程。
第十条
煤矿企业(矿井)应规范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建立瓦斯综合治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灾害严重矿井可适当提高安全费用提取标准。高瓦斯矿井用于瓦斯防治费用不得少于 20 元/吨煤,突出矿井用于瓦斯防治费用不得少于 40 元/吨煤。
第十一条
矿井每年编制矿井年度生产计划时,保证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符合规定要求。
第三章
通风管理
第十二条
新建、改扩建和资源整合矿井(含在建)必须设立专用回风井,高瓦斯、突出建设矿井进入二期工程前,其他建设矿井进入三期工程前,必须形成地面主要通风机供风的全风压通风系统。
第十三条
矿井每年安排采掘作业计划时必须按实际供风量核定矿井产量,严格执行“以风定产”,禁止超通风能力生产。煤矿企业或有关部门不得下达超能力生产计划。
第十四条
矿井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个数不得超过 2 个,其中突出矿井、60 万吨/年以下的高瓦斯矿井,矿井采煤工作面个数不得超过 1 个(开采保护层工作面以及各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群开采或煤质相差较大需要进行配采的工作面除外,但最多不得超过 2 个)。
第十五条
高瓦斯、突出矿井的任一采(盘)区,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盘)区,均必须设置1条专用回风巷。突出矿井应做到采掘回风分开。采区进、回风巷必须按采区设计贯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
第十六条
新建高瓦斯矿井、突出矿井应采用分区式通风或者对角式通风;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的只能布置一个采区生产。
第十七条
矿井必须制定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停止运转的应急预案,因检修、停电或者其他原因停止通风机运转时,必须制定停风措施,同时制定恢复通风、排放瓦斯和送电等安全措施,严禁在停风或者瓦斯超限的区域内作业。
第十八条
采煤工作面必须采用矿井全风压通风,禁止采用局部通风机稀释瓦斯。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风排瓦斯量分别不得超过 5m3 /min、3m 3 /min。有突出危险的采煤工作面严禁采用下行通风。
第十九条
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之间不得设置联络巷。低瓦斯矿井确需设置的,必须安设 2 道联锁的正向风门和 2 道反向风门,并必须经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并报煤矿企业。
第二十条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必须采用“三专两闭锁”(专用开关、专用电缆、专用变压器,风电闭锁、甲烷电闭锁),并必须实现“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
第二十一条
井下爆炸物品库、井下充电室、采区变电所及承担采区变电所功能的中央变电所必须有独立的通风系统。井下个别机电设备设在回风流中的,必须安装甲烷传感器并实现甲烷电闭锁。
第四章
瓦斯管理 第二十二条
煤矿企业应加强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管理工作。低瓦斯矿井每 2 年必须进行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的鉴定工作,鉴定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高瓦斯、突出矿井应每年测定和计算矿井、采区、工作面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并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二十三条
矿井有瓦斯动力现象的,煤层瓦斯压力达到或超过 0.74MPa 的,相邻矿井开采的同一煤层发生突出事故或者被鉴定、认定为突出煤层的,矿井必须进行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
第二十四条
在矿井建设期间,揭露煤层前应对煤层瓦斯压力、煤层瓦斯含量相关参数进行测定;低瓦斯矿井新水平、新采区及新揭露煤层,应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和煤层瓦斯压力;突出矿井开采的非突出煤层和高瓦斯矿井的开采煤层,在延深达到或者超过50m 或者开拓新采区时,必须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及其他与突出危险性相关的参数(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煤的坚固性系数、瓦斯吸附常数等)。
第二十五条
矿井应开展瓦斯赋存和涌出规律研究,做好瓦斯地质预测预报工作。高瓦斯矿井及突出矿井必须编制瓦斯地质图,更新周期不得超过 1 年,突出矿井还必须编制工作面瓦斯地质图,更新周期不得超过 3 个月,图中应当标明采掘进度、被保护范围、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瓦斯异常点位置、瓦斯基本参数等。
第二十六条
突出矿井必须编制防突专项设计;有突出危险煤层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的设计,必须有防突设计篇章。石门、井筒等揭穿突出煤层,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必须编制防突设计及防突措施,上报煤矿企业总工程师批准。高瓦斯矿井各煤层在新水平、新采区开拓工程揭穿煤层前应编制局部综合防突措施设计,并在开拓工程揭穿这些煤层时执行揭煤工作面的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第二十七条
矿井必须建立瓦斯、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检查制度,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使用中的机电设备设置点、有人员作业地点均应纳入检查范围,检查内容、检查次数符合规定。当瓦斯超限达到断电浓度和异常时,班组长、瓦斯检查工、矿调度员等有权责令现场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停电撤人。
第二十八条
矿井应按采掘工作面个数及检查区域配足瓦斯检查员,高瓦斯、突出矿井采掘工作面必须设置专职瓦斯检查员。矿井依据每月生产作业计划制定当月瓦斯检查点计划,按照系统划分瓦斯检查区域,瓦斯检查员根据规定的巡回路线、检查时间和内容进行检查,并填写记录;巡回检查系统的瓦斯检查员人数,必须保证每个检查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检查区域和检查次数,不得出现漏检。
第二十九条
矿井主要负责人、矿井总工程师、爆破工、采掘区队长、通风区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班长、流动电钳工下井时,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瓦斯检查员必须携带便携式光学甲烷检测仪和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安全监测员下井必须携带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
第三十条
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或突出矿井应建立瓦斯实验室,配备可测定煤层瓦斯含量、煤层瓦斯压力、煤的坚固性系数、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钻屑瓦斯解吸指标、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瓦斯抽采等参数的仪器设备。
第三十一条
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理念。凡是瓦斯超限,必须按“四不放过”(超限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干部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进行追查。
第三十二条
矿井排放瓦斯严禁“一风吹”,必须严格控制风量和排出风流的瓦斯浓度。在排放瓦斯过程中,排出的瓦斯与全风压风流混合处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浓度均不得超过 1.5%,且混合风流经过的所有巷道内必须停电撤人,其他地点的停电撤人范围应当在措施中明确规定。
第三十三条
矿井瓦斯排放实行分级负责制,排放区域甲烷浓度大于 3.0%或启封闭墙,必须编制安全排放瓦斯措施,报矿井总工程师批准,由矿井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矿山救护队负责排放瓦斯,排放前向煤矿企业调度报告。
第三十四条
有油气爆炸危险的矿井中,应当使用能检测油气成分的仪器检查各个地点的油气浓度,并定期采样化验油气成分和浓度,油气浓度规定按《煤矿安全规程》有关瓦斯的各项规定执行。矿井作业场所存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时,应当加强通风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在采用通风措施无法达到作业环境标准时,应当采用集中抽取净化、化学吸收等措施降低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
第五章
瓦斯抽采
第三十五条
新建、技改和资源整合矿井,依据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或鉴定结果符合瓦斯抽采条件的,必须编制矿井瓦斯抽采专项设计。矿井瓦斯抽采专项设计应当与矿井开采设计同步进行;分期建设、分期投产的矿井,其瓦斯抽采工程必须一次设计,并满足分期建设过程中瓦斯抽采达标要求。
第三十六条
高瓦斯矿井、突出矿井必须建立满足工作要求的地面永久抽采瓦斯系统。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达到以下条件的,必须建立正常运行的抽采瓦斯系统:年产量 1.0~1.5Mt 的矿井,大于 30m3 /min;年产量 0.6~1.0Mt 的矿井,大于 25m 3 /min;年产量 0.4~0.6Mt 的矿井,大于 20m3 /min;年产量小于或等于 0.4Mt的矿井,大于 15m3 /min。
第三十七条
瓦斯抽采工程与开拓工程同步设计、超前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采用预抽煤层瓦斯和抽采卸压瓦斯及采空区瓦斯的矿井,应分别建立高、低负压抽采瓦斯系统。抽采系统能力必须满足抽采设备服务范围内最大抽采量和最大阻力的要求,运行能力应大于需要能力的 1.3 倍;设计能力应大于需要能力的 2 倍,或泵房预留相应装机位置。预抽瓦斯钻孔、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孔口负压分别不得低于 13kPa、5kPa。
第三十八条
瓦斯抽采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抽采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管网一氧化碳、瓦斯浓度、压力和压差、流量、温度等参数及设备的开停状态等,并实现分单元计量。同时,监测抽采泵房内环境瓦斯浓度、抽采泵及主电机轴承温度、水量、水温、水位、抽采泵开停状态、阀门开闭状态等参数。
第三十九条
抽采瓦斯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抽采达标自评价工作体系,制定矿井瓦斯抽采达标评价细则,建立瓦斯抽采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抽采工程检查验收制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等。瓦斯抽采矿井必须对瓦斯抽采的基础条件和抽采效果进行评判,基础条件达标后方可进行抽采效果达标评判,编制瓦斯抽采达标评判报告,并由矿井总工程师和主要负责人审批,报煤矿企业备案。
第四十条
突出矿井的非突出煤层和高瓦斯矿井的开采煤层,采掘工作面及矿井瓦斯抽采达标评判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1、预抽后采掘工作面区域内煤层残余瓦斯压力<0.74MPa 或煤层残余瓦斯含量<8.0m3 /t(构造带<6m 3 /t);钻孔施工过程中无喷孔、顶钻等其他异常现象。
2、采掘工作面、矿井瓦斯抽采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3、验算工作面风速≤4m/s、回风流中甲烷浓度<1%。
第四十一条
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抽采后,瓦斯抽采达标评判必须符合下列规定,方可认为抽采达标:
1、采掘工作面经过检验单元内瓦斯抽采量及排放量等计算的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或煤层残余瓦斯压力,达到防突效果达标指标临界值以下再进行现场直接测定残余瓦斯含量或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直接测定的指标降至防突效果达标指标临界值以下,同时检验钻孔施工过程中无喷孔、顶钻、卡钻等其他异常现象。防突效果达标指标临界值应进行矿井实际考察,未考察的防突效果达标指
标临界值为,煤层残余瓦斯含量<8.0m3 /t(构造带<6m 3 /t),煤层残余瓦斯压力<0.74MPa。
2、采煤工作面瓦斯预抽达标评判 (1)预抽钻孔方法为主的采煤工作面,原则上应一次评判,钻孔预抽时间原则上不小于 6 个月。如分单元评判,每一预抽评价单元区段长度不小于 200 米;被保护层采煤工作面,首采保护层的被保护层采煤工作面保护范围应一次性评判;对保护效果检验和保护范围实际考察结果,经煤矿企业总工程师批准可适用于矿井其他区域地质条件无变化的同一被保护层。
(2)采煤工作面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3)验算采煤工作面风速≤4m/s,回风流中甲烷浓度<1%。
3、掘进工作面瓦斯抽采效果评判 (1)煤巷掘进条带瓦斯预抽达标评判。分单元评价,每一预抽评价单元区段长度、钻孔预抽时间符合规定。
(2)被保护层掘进瓦斯抽采效果评判。首采保护层的被保护层工作面保护范围应一次性评判,对保护效果检验和保护范围实际考察结果,经煤矿企业总工程师批准可适用于矿井其他区域地质条件无变化的同一被保护层。
(3)井巷揭煤瓦斯预抽达标评判。原则上应进行一次性评判,当不能一次揭穿(透)煤层全厚时,可分段施工,预抽评判钻孔长度、最短抽采时间不小于规定。邻近巷道或其他地点施工预抽钻孔的,揭煤期间保持连续抽采。
(4)掘进工作面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5)验算掘进工作面风速≤4m/s、回风流中瓦斯浓度<1%。
4、矿井瓦斯抽采率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第四十二条
按突出矿井设计的矿井建设工程开工前,应对首采区内评估有突出危险且瓦斯含量大于等于 12m3 /t 的煤层进行地面井预抽,预抽率应当达到 30%以上。
第六章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 第四十三条
突出煤层及突出矿井的鉴定由具备煤与瓦斯突出鉴定资质的机构承担,鉴定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新建矿井评估有突出危险煤层的,建井期间对开采煤层及可能威胁采掘活动的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鉴定或认定,鉴定工作应当在巷道揭穿煤层前开始;鉴定或直接认定完成前,必须按突出煤层管理。
第四十四条
突出矿井的防突工作必须坚持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先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必须编制区域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以下简称两个“四位一体”),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审批,局部综合防突措施由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审批后的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实施过程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确保质量可靠、过程可溯。
第四十五条
采掘作业前,必须查明瓦斯地质情况,编制地质说明书,由矿井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查,未查明瓦斯地质情况的不
得进行采掘作业。同时,将瓦斯地质情况绘制到矿井瓦斯地质图和防突预测图上,防突预测图以煤层瓦斯地质图为基图,由矿井地质、防突部门共同编制,将采掘工程范围内的煤层赋存、瓦斯地质、巷道布置、综合防突措施等内容标注在图纸上,分别挂设在地面调度室和井下现场,用于指导工作面防突工作。
第四十六条
突出矿井的采掘布置及作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采掘布置遵循:主要巷道应当布置在岩层或者无突出危险煤层内。突出煤层的巷道优先布置在被保护区域或者其他无突出危险区域内;应当减少井巷揭开(穿)突出煤层的次数,揭开(穿)突出煤层的地点应当合理避开地质构造带;在同一突出煤层的集中应力影响范围内,不得布置 2 个工作面相向回采或者掘进。
2、采掘作业遵循:容易自燃的突出煤层在无突出危险区或者采取区域防突措施有效的区域进行放顶煤开采时,煤层瓦斯含量不得大于 6m3 /t;预测或者认定为突出危险区的采掘工作面严禁使用风镐作业;在突出煤层的煤巷中安装、更换、维修或者回收支架时,必须采取预防煤体冒落引起突出的措施。
第四十七条
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应根据所属矿井煤层的不同条件,确定符合实际的防突预测预报指标体系。突出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敏感指标及其临界值的确定由煤矿企业负责组织考察,也可委托具有突出危险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考察,考察结果由煤矿企业批复。考察工作应涵盖《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载明应该或可以采用的所有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来确认敏感指标及其
临界值。
第四十八条
突出矿井应开展防突预警工作,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严格执行以下规定:
1、采用物探、钻探等手段探测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遇有断层、褶曲、火成岩侵入、煤层赋存条件急剧变化等情况时,必须按突出危险工作面采取防突措施。采掘工作面遇煤层中的断层等区域构造造成工作面本煤层完全消失变成全岩,再次进入煤层采掘作业必须执行石门揭煤有关规定。
2、所有突出煤层顶底板巷的掘进巷道(包括钻场等)距离突出煤层的法向距离<10m 时(在地质构造复杂带为<20m 时),须先探后掘;法向距离≤7m 时,执行石门揭煤有关规定。
3、同一突出煤层相邻的 2 个采掘工作面可能造成的应力集中范围应进行考察,确定最小影响间距;尚未进行考察的,相向(背向)掘进工作面间距≥60m,相向(背向)回采和掘进工作面间距≥100m。
4、突出煤层掘进工作面不得进入邻近煤层采煤工作面的采动应力集中区作业,避免在应力集中区和构造复杂区进行巷道贯通施工。
第四十九条
突出矿井所有防突工作的资料均应存档备查,区域预测、区域防突措施、区域效果检验等钻孔施工应当采用视频监控等手段检查确认钻孔深度,并建立核查分析制度。严格钻孔轨迹测量及抽采计量考核,提高打钻质量和评判可靠性,实现打钻、验收、效果评价相互监督机制。
第五十条
突出矿井应当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区域预测),未进行区域预测的区域视为突出危险区。
第五十一条
突出矿井具备开采保护层条件的,必须执行开采保护层区域防突措施,有效保护范围的划定及有关参数应当实际考察确定;矿井无保护层开采时,区域措施应优先采用顶(底)板岩巷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瓦斯区域措施,顶(底)板岩巷钻孔掩护覆盖范围、顶(底)板岩巷与煤层底(顶)板间距由煤矿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并满足《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的相关要求。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条件之一的突出煤层,不得将在本煤层巷道施工顺煤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瓦斯作为区域防突措施:
1、新建矿井经建井前评估有突出危险的煤层,首采区未按要求测定瓦斯参数并掌握瓦斯赋存规律的。
2、历史上发生过突出强度大于 500t/次的。
3、开采范围内煤的坚固性系数 f <0.3; f 为 0.3~0.5,且埋深大于 500m; f 为 0.5~0.8,且埋深大于 600m;煤层埋深大于700m;煤巷条带位于开采应力集中区。
4、煤层原始瓦斯压力≥1.5MPa 或者煤层瓦斯含量≥15m3 /t 的区域。
第五十三条
突出矿井必须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相关规定确定工作面预测的敏感指标和临界值。突出煤层采掘工作
面未进行突出预测的视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当预测为突出危险工作面时,必须实施工作面防突措施和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只有经效果检验有效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
第五十四条
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在突出煤层中进行采掘作业时,必须采取避难硐室、反向风门、压风自救装置、隔离式自救器、远距离爆破等安全防护措施。
第七章
安全监测监控 第五十五条
矿井必须装备安全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维护、调校、检定到位,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安装和使用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19)、《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19),严禁使用未经国家授权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安全联检的关联设备。
第五十六条
采煤机、掘进机、掘锚一体机、梭车、锚杆钻车、钻机、防爆蓄电池机车、防爆柴油机车、胶轮车等应设置机载式甲烷断电仪或便携式甲烷报警仪。
第五十七条
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进风巷、掘进工作面进风的分风口必须设置风向传感器,当发生风流逆转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
第五十八条
安全监控设备必须定期由专业负责人员进行调试、校正,并符合以下规定:
1、安全监控设备每月至少检查 1 次。
2、采用载体催化原理的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和甲烷检测报警矿灯每 15 天至少调校 1 次;采用激光原理甲烷传感器每 6 个月至少调校 1 次;调校周期没有明确规定的,按产品说明书执行。
3、甲烷电闭锁、风电闭锁功能每 15 天至少测试 1 次。
4、可能造成局部通风机停电的,每半年测试 1 次。
5、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分站、传感器等装置在井下连续运行6 个月,必须升井检修。
第五十九条
安全监控系统必须与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联网,明确矿端煤矿安全信息采集平台运行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确保矿端平台运行正常、网络畅通,安全监控数据真实上传、实时上传,及时处置超限、报警、数据断传等异常信息,严禁对系统数据进行修改、删除及屏蔽。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等相关规定执行;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六十一条
本规定由陕西省能源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自 2021 年
月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篇6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广东省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五年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及我市实际,制定《清远市存量违法建设认定和分类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存量违法建设的处理。存量违法建设是指1990年4月1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以来至2016年8月1日止,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区范围内违反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的建筑物、构筑物,小产权房除外。
第三条 按照“属地管理、依法依规、分类处理、联防共治”的原则,综合考虑建设时间、土地属性、建设性质、安全状况等因素,采取整改、罚款、没收、拆除等方式,对存量违法建设进行科学认定、分类处理。
第二章 违法建设的认定
第四条 下列情形属于违法建设:
(一)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失效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 1 相关经审定的附件、附图上规定的范围和内容进行的建设;
(二)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未按照临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用途进行的临时建设或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届满前未自行拆除的临时建设;
(三)建设单位或个人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为规避办理施工许可证将工程项目分解施工的建设;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处理办法
第五条 规划区内违法用地、违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由国土、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涉及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建设,由河道主管部门、防汛部门负责依法查处。
第六条 针对涉嫌违法建设的不动产,经城市管理部门核查后移交不动产权登记机关暂停办理其产权登记、抵押登记以及其他涉及房屋所有权转移的申请,待行政处罚(处理)执行完毕后方可解除。
第七条 对不符合规划的违法建设,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区分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和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第八条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建设规划许可情况进行核实,并对违法建设能否采取措施消除影响等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意见。
违法建设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 2 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未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在限期内采取局部拆除等改正措施,能够使建设工程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要求的;
(二)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但已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且建设内容符合或采取局部拆除等改正措施后能够符合审查文件要求的。
第九条 对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由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依法查封施工现场;
(二)以书面形式责令限期改正;对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开工建设的,同时责令其及时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三)对按期改正的,违法建设面积在三百平方米以下,处建设工程造价5%的罚款;违法建设面积在三百平方米以上一千平方米以下的,处建设工程造价7%的罚款;违法建设面积在一千平方米以上的,处建设工程造价9%的罚款;
(四)对逾期不改正的,依法采取强制拆除等措施,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自行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清城区、清新区根据省政府授权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本条款的实施。
第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该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
(一)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或者建筑高度且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
(二)违反建筑间距、建筑退让道路红线、建筑退让用地边界等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的;
(三)侵占现状及规划确定的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河湖水面、地下工程、轨道交通设施、通讯设施或者压占城市管线、永久性测量标志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四)占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用地进行建设的;
(五)擅自在建筑物楼顶、退层平台、住宅底层院内以及配建的停车场地进行建设的;
(六)在已完成规划条件核实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擅自新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
(七)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第十一条 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由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以书面形式责令停止建设;不停止建设的,依法 4 查封施工现场;
(二)对存在违反城乡规划事实的建筑物、构筑物单体,依法下发限期拆除决定书;
(三)对按期拆除的,不予罚款;对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强制拆除,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的罚款;
(四)对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10%以下的罚款。
不能拆除的情形,是指拆除违法建设可能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损害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或者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形。
清城区、清新区根据省政府授权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本条款的实施。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违反临时建设规定的行为之一,由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上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清城区、清新区根据省政府授权由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负责实施本条规定。
第十三条 对于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或者为规避办理施工许可证将工程项目分解后擅自施工的单位或个人,由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对建设单 5 位或个人处工程合同价款1%以上2%以下罚款;对施工单位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对违法建设实施行政强制措施,遵守下列规定:
(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
(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
(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
(四)通知当事人到场;
(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
(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七)制作现场笔录;
(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第四章 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 对妨碍、阻挠违法建设查处工作,或者威胁、侮辱、殴打行政执法人员的,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理;触犯刑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在违法建设查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秉公 6 执法,依法行政。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假公济私等行为,由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并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及编制应急预案工作。
第十八条 新增违法建设可参照本《办法》进行分类处理。
【厦门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推荐阅读:
(夏地税发[2015]14号)厦门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厦门市地税局说理式执法文书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10-14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08-20
厦门市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办法08-25
厦门市经济适用住房配售管理办法05-29
《厦门市物业管理若干规定》07-22
厦门市酒类管理规定(修订)08-27
厦门市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