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散文

2024-06-13

我的写作散文(精选8篇)

我的写作散文 篇1

我的写作散文

小孩子大概都有过被老师或家人教着树立远大理想的时刻,长大了要做一名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每一个词看起来都那么伟大、完美,像几十年、上百年后的历史定论。那些时候我们不懂,因为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我们每学一篇课文,作者或人物介绍上都是“我国(某时期/某朝代)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其中又以文学家居多,大概正因为是“文学家”才得以留下文字。我不知道别人长大后是否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当一个文学家”,大概就是受这些课文的“蛊惑”。

我立下这个远大志向的那一天,正读小学五年级,家里的旧瓦屋还没有拆。晚饭过后,月亮在水杉树尖上发出明亮的光,刚刚长出篦子般嫩叶的水杉树和门口的田畈上,笼罩着淡淡的灰白色。我拿着一本写作业的练习本,坐在小板凳上,在阶檐下对着月亮写一首五言诗。大人们从灶屋到堂屋,经过阶檐,见我在那里坐着,便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写诗,我长大了要当文学家!”

大概是爸爸,笑着说:“要当文学家啊,那你就在这儿好好写吧!”

爸爸说着就进了屋子,把我一个人留在下。写诗太难了,我对着月亮看了又看,用铅笔涂涂改改好久,最后觉得困了,才回到屋子里,把“诗”拿给他看。这首谈不上任何格律、韵脚和诗意的打油诗,竟也得到了几句假意的夸奖,我便高高兴兴地去睡觉了。

那时候我们很少有书看。作为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我们能看到的书极少。从小学到高中,除了语文课本以外,我几乎能将自己所读过的书一本一本地数出来。大部分是大姐在外面读书和工作时买了给我们寄回来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一本《古希腊神话》、一套精装硬壳的《堂吉诃德》和三册青色书皮的《平凡的世界》。我们平常若还想读额外的书,就只能去亲戚家的时候,在人家屋子的角落里翻一翻,看能不能找到一两本缺头少尾的武侠小说或是别的`什么书。初中的时候,我在村子里一户人家的屋顶上捡到一本没有封面的集。它被雨水打湿后又被太阳晒干,像云片糕一样涨得老高。我也把它捡回去看。等到上大学以后,我才能回味出这是一本20世纪50年代的“百花文学”作品集,充满那时主题先行的意识形态,然而在生硬的外殼下,一些柔软的、充满人性的东西,温柔地蕴藏在里面。我记得那里面有宗璞的《红豆》,江玫自然是选择了“正确的”、革命的道路,然而我看完时,未尝不为那收在小小的黑丝绒盒子里珠圆的两颗红豆而感到的忧愁与怅惘。

如今回想起来,一种仿佛性格里注定偏好的东西,已在那时出现了端倪。俄狄浦斯王悲痛的命运使我感到惨然,堂吉诃德疯狂的胡言乱语中有着严肃的奇异。高三时,我第一次从邻居那里借到沈从文的《边城》,连沈从文是谁都还不知道,然而一读之下还是深深感觉到:这正是能打动我的、充满人性与美的那种文学作品。因此大学读了中文系以后,我就去找更多他的书来看。那种优美结实的文字里所怀的深切悲悯,使人读来忧愁。受其影响,我开始学写小说,试着将自己在乡下所经历的难以忘却的写下来。自然都写得幼稚,从题材到语言,都有着很重的模仿的影子,然而这大概算是我文学写作的起始。

因为课业的关系,那时我读了许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有的喜欢,就多读了几本;有的硬着头皮也读不完一本,就放下不再读了。最后读下来最觉亲近的,还是沈从文、周作人、汪曾祺与废名的作品。我第一次读汪曾祺的《受戒》时,简直是惊艳,因为难得见这样活泼、可喜,如明净的梦境一般圆满的故事。在我们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里,这般不充满悲惨与批判的小说实在是太少见了。因此我立刻找了许多汪曾祺的小说来看。周作人的自选集在图书馆的架子上一册一册排得很长,我无事时去借,每次都挑封面和书名喜欢的看。在读周作人的作品之前,我对的认识大概只停留在中学的“美文”阶段,读了之后,才知道散文有如此质朴的根底和开阔的境界。“嘉孺子而哀妇人”的人道主义是周作人许多里一以贯之的精神,不知道是不是受他的影响,作为他的弟子,废名的书里这一点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他的作品里时常跳跃着一颗儿童的心,这也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一直要到大学毕业后几年,我才开始真正写一点东西。一旦写起来,受从前读的这些东西的影响,就不自觉地在笔下表现出来。它可能并不外化得那么明显,然而我知道自己对家乡、对自然与从前的人、事所表现出的温柔的缘由。我的朋友叶行一有一天说:“一个人如果去写作,是不是就靠几个作家的几本书打底,其他的阅读不过是开阔一下视野?就像是练习书法,一辈子也就守着那一两本字帖。”书法的事我不懂,然而很喜欢临帖这个说法,并且在模糊中感到,我的写作好像的确就是这么回事。读到喜欢的作家的书,心里感到欢喜,受此触动,最终也开始自己写自己的那一份东西。那以后我虽然也读过许多其他的书,但如它们那样在我的心上留下那样深刻的印迹、帮助我认识和寻找自我的书,却是再也没有过了。

我的写作散文 篇2

结构核心, 要有细节。抒情类散文少不了写景状物, 因为任何感情都来自对个体景致细节的感受, 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 无木之本。

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散文是一种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体裁。抒情散文就是以抒写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与感悟为主旨, 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 从而与叙事或其他文体区分开来。

寥寥几语, 尽述心事。抒情类散文是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 侧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常见的抒情类散文是在写景绘物中融注作者的情感, 实现情景交融, 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寥寥几句情感语言既给人美的享受, 又予人心灵的感悟, 思想的启迪。优秀的抒情类散文是融历史、地理、文学价值于一体的。

洋洋洒洒, 阐述心情。抒情类散文能够让我们通过文体的表现技巧,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又能鉴赏作者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文笔隽永、洗炼流畅。抒情类散文体裁的多样性、手法的多变性决定了文笔的丰富性。

意象立意, 意境立体。抒情散文大都有一个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 散文的题目本身就常常是在强调一个特定的意象。这些情景、画面、事物大都是作行文线索或中心场景在散文的文本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散文的立意也是通过这些意象来透示的。抒情散文非常注重追求意境, 通过情、景、和理的, 实现虚实相生的立体形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优秀的抒情类散文感情真挚, 语言生动, 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 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注意点]

一是要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

抒情类散文在提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这种情感的抒发一定要借助正确的表现手法。抒情类散文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欲扬先抑等。

(1) 象征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它是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 来表达人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以激发读者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 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 衬托是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 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 又叫陪衬, 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 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3)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4) 欲扬先抑它是一种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 是指褒扬、抬高。“抑”, 指按下、贬低。褒扬人或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 而先按下, 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 使散文情节多变, 形成波澜起伏, 造成鲜明对比,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是要注意结构方式的选择:好结构能使文章具有独特的神韵, 它能使复杂的材料变得清晰, 它能使文章的情感的抒发得到完美的展现。常用抒情散文写作格式有参游式、静赏式、象征式、情感式、怀念式、叙史式。总的说来, 抒情类散文的结构的选择旨在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柜架上有所启发, 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三是要注意掌握写作技巧:掌握诸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文章情感的升华, 把握文章实质。

四是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要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 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

[怎样写]

首先是确定景语和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抒情类散文最大的特点。抒情类散文文质优美, 富含哲理。抒情类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 以空灵飘逸见长。它往往借助具象, 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如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 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像阴柔美类的植物如杨和柳, 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其次是确定方法和技巧:景物各异, 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 但选取何种方法和技艺使景物与情感基调一致, 这就是我们写作中要重点思考的。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 运用比兴、拟人等手法,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或托物咏志, 有所寄托,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抒情类散文中的景, 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 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和技艺来曲尽其妙;有些景物较为平常, 也无特别引人之处, 画面是静态的, 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 但作者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 想象和联想的安排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使画面生动起来;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 现时性的, 引用神话和传说就成了最好的方法和技巧。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 内涵也更为丰富。

抒情类散文以景取胜, 以情动人, 确定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关键。

最后来确定抒情和方式:抒情, 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出来, 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 引人共鸣。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因此, 以情织文, 是其特点。

[实战题目]以“秋”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展现秋景的特征, 要寄寓情感。自拟题目, 自定立意, 不得抄袭。字数800左右, 体裁是抒情类散文。

[应战指导]这是一道很典型的提示类话题作文题。话题启示我们, 要通过我们所见所感所闻等感知方式, 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大胆地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去捕捉写作秋的相关的信息, 寻找最佳的写作立意点, 借以行文。对这类话题,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来立意选材, 确立文章的主旨和基调:

一是要感悟理解“秋”。这一点要善于利用联想, 展现秋所蕴含的季节内容和情感体念。如联想到秋是喜悦之情, 因为它是丰收季节, 它是黄金季节;联想到秋是悲伤之情, 因为它是衰败的季节, 草枯花谢;联想秋是悲喜交加之情, 它能抵御严寒, 它能积蓄能量, 跨过冬季就是百花盛开的春天, 它不能使大地气温回暖, 而是让人开始有“猫冬”心理, 让人失去生活的壮志。

二是要激发想象“秋”。调动自己头脑中所有的能够与秋融为一体的诗句, 展现秋的文化底蕴。如引用写秋的诗文展现秋景的神韵, 想象人们在秋的时节上情感上的寄托。也可以在文中列举从古到今关于秋的优美语句, 增加文章的内涵, 印证文章的情感。

三是要展现情感。情感的抒发选择可以直接, 也可以间接, 但一定要注意文章情感抒发的真实性。如欧阳修的悲秋情感, 苏轼在秋景中表现的喜乐交加的复杂情绪, 郁达夫对故都秋的喜爱, 古人说“情贵真”, 意思是说, 只有表达真挚的感情, 文章才能感动人。

四是注意写作角度。“秋”这个话题范畴太广, 我们在立意时一定要具体, 开口要小, 如可以写秋的几种景物特点来表现他们能体现出来的情感。也可以直接写秋的感情, 主体部分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秋天哪些景象展现了这种情感。

[实战例文]

微凉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高三207班郑欢

走在这个微凉的秋天黄昏校园里, 不是一人独处就显得喧闹, 显得浪费。

微凉, 这是关键。人对冷或热都会有太大的反应, 心总是很难宁静下来。这时候, 只觉得自己是在俗世中挣扎, 找不到可以徜徉的心灵时空。当我们有空想念某些事、某些人时, 大概就到了秋风起秋意, 微凉的时节就到了。

在冷风中行走, 看看灰灰的天, 停不住的云, 起了又落的。看见稀稀疏疏的几只懒得迁徙的湖鸟, 瞧瞧黄色的叶和它飘飞时的零落风姿。看到黑色的土地, 枯槁的草和陌生的人。很多时候, 我就会有一种恍然的感觉, 但, 我还是爱着这个不怎么美好的校园世界。

秋天呵, 来得不知不觉, 走得安安静静, 不吵不闹, 走走停停。可是这微凉冷静的纯粹情感不更让人心动吗?

那高高的树, 它们以怎样的方式拔地而起?很多年前, 它们有着怎样渺小的起点?它的成长究竟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难道仅仅是岁月无趣的累加, 不像我们一样会去舍弃、拾起、再舍弃?我不信。在白天里安静, 黑夜里它们仍然是沉默吗?它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雷电, 利斧, 或者只是某一天觉得站累了, 倒下去躺躺?

……

到林中走走, 看见从林间漏下的一小块光斑也能让小小的卷曲的一点叶芽儿如饥似渴享受着, 它颤抖着, 小心翼翼地俘获这偶尔的幸福, 至少那一刻, 它获得了阳光的温暖。真的, 幸福往往来临得毫不隆重, 毫不知情, 让人无法靠近和把握。

枕着手躺在地上, 抬头望繁茂的枝叶间落下的星星点点, 想, 这里曾经有一个同样孤独的人。只是, 我看到的星星点点只是阳光, 他见到真的星光的同时, 还要忍受逼人的夜色和冰冷的月光, 看着那冰冷从高空坠下, 击起记忆的灰尘。那时候, 不要独处。因为, 只要微凉。

一个人在微凉的秋里缓缓地走过, 走向安静和温暖。

我的散文写作 篇3

到省委宣传部报到后,下榻于西湖宾馆一套房间,环境还算优美。我在厦大就教时的子弟,当《福州晚报》的主编,有个专栏“兰花圃”,来约稿。一个仲夏的薄暮,我到后区园圃漫步,明月当空,我忽然注意到荷塘湖心亭的脚手架。八角亭拆掉后,改建两层亭盖的亭子,已经成形,但脚手架依然在侧。忽然感悟在人生道路上,难免充当 “脚手架”的角色,一旦工程竣工,“脚手架便永远不存在了”。于是来了灵感,回房提笔写成散文《月下后园漫步》,文中写了这一段:“日后人们在亭子里游览观赏,可谁也不会想起这曾经帮助亭子建成的脚手架。它的价值和可贵精神,便在于它的自甘‘消失’。人们可以设想,如果亭子建起来以后,脚手架不愿退走,却倒招人讨厌,便来埋怨它的碍手碍脚,大煞风景。”这篇散文发表后,夸张地说,散文创作“一发不可收”。

从政后,出差机会多,经常所到地方,当地主人热情招待,回来写写散文,也带聊表谢忱之意。

《月下后园漫步》收进第一本散文集《秋色满山楼》里,1988年9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原来把杂文也编进去,后接受编辑建议专收散文。正好曹禺先生来闽参加闽台京剧活动,请他题写了书名。以其中一篇早年写的散文的标题作为书名。还收进几篇未丢失的“少作”。编辑为此书写了“内容提要”:“这是作者积蓄半生阅历写就的一部感人肺腑的散文集,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全书用行云流水、淡雅质朴的文字,抒发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事业、对友谊的款款深情和执著追求……”出版后即将过去30个春秋,如今才认真读了这段热情洋溢的“提要”,怦然心动。想不到著名教授王瑶先生读后,给我写了一封勉励有加的信:“……我以前仅读过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甚佩,功力之深厚。自您调动工作以来,私意颇感惋惜,盖搜集资料,掌握动态,细致分析,潜心著作,皆与目前之工作不易协调。今读此书,不仅对您之经历等有了更多了解,且文笔深沉优美,富有个人风格,因思今后似可多写一点此类文章,一则较易与繁忙之日常工作协调,二则此书篇幅似太少,大有发展余地。福建之诗人及散文家颇多,或与地域文化有关,故建议勿放过稍纵即逝之思维,长短不拘,暇即命笔,则待以时日,定可获得丰收也。”王瑶先生的信,感人肺腑。我尽力遵循其教导,勉力创作,不觉篇什甚多。

我把王瑶先生的信,原文放在第二本散文集《年年今夜》的首页,冰心老奶奶为之题写书名,书上并附上和她合影的照片。郭风老散文家写了序,序开头举古今中外散文家说明:“一些美丽的散文,似乎是出于一些学者名流以及教授之手。这种文学景象又似乎是一种世界性的景象。”他把我称为教授学者,“许怀中教授的散文,写得无拘无束,写得自然,但在无拘无束和自然中间,有一种严谨”。所有这些都体现老前辈对后辈的厚爱。

使我毕生难忘的是,冰心老奶奶为我第三本散文集《许怀中散文新作选》(作家出版社出版)写序,还附一封亲笔信。序写于1992年1月6日微雪之晨。开头写她的故乡福建沿海,山水的雄伟灵秀是描写不尽的,“我回故乡时才十一岁,只在福州城内外看过‘三山’和鼓山,看得少又写不出来,辜负了故乡的山山水水”,这是她自谦之词。“幸而有位我的乡亲,散文名家许怀中教授,写了这本《香山翠湖集》(现改为《许怀中散文新作选》),他的那支生花的妙笔,把故乡的历史、风俗、人物,尤其是山水,描写得精深细腻、情境交融。不读到他的散文,就无从领略到福建这一片土地壮丽灵秀的一切!”序里充满对故乡的乡情和热爱。我怀着无限感激之情,写了《珍记这份厚爱》后收进散文集《芬芳岁月》。

散文集书名,有几本带着“月”色。如《年年今夜》采自“年年今夜,月华如练”。《月色撩人》《月满西楼》更加明显。那些年,常到北京开会,往往下榻京西宾馆的西楼,我很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词中的“月满西楼”的情景,便取为书名。更深层地说,“月”往往和往事相连,岳飞流传千古的《满江红》词中出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的平生征程,和“云”“月”分不开。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秋月”和“往事”直接勾连。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我的散文往往写往事,写人和事,大抵有故乡的乡情、乡愁,有抒写“八闽大地”的风情,有描摹“大江南北”,即是省外所到名山胜景,有追记“异域他邦”的散文,还有参加国际学术、艺术研讨会所写,如一组英国剑桥的散记、访问英国牛津大学的散文,《澳大利亚悉尼印象》系参加第22届艺术和传播大会所记。另一些是带团出国访问,如到菲律宾、日本等。更多是受友人邀请或自费出访,如赴新、马以及欧洲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梵蒂冈等8个国家所写。(见《大海情缘》第三辑“欧风欧韵”)

散文中还有一些悼念文章,悼念领导、著名人士、亲朋好友等。

前些年每年都在老书画家吴老的组织带领下,到浙江金华一带采风、办书画展,金华市委宣传部为我出版散文专辑《放情婺州》,吴老称这一团组为“放怀”书画家一行,还在金华举行首发式、签名仪式等。

还值得提到的,是这些年请我写序的作者越来越多,上自省委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上自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学生。我把序写成散文,也收进散文集中,另外出版《书城旅踪》一书。人所皆知,写序是件“苦差事”,有人写文章感叹“写序难”,这里所耗的精力可想而知,只有知己者懂得其中甘苦。

前几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岁月匆匆》,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项目。正如书名所标出:岁月恰如流水匆匆而逝,我的散文是生活的厚赐,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得助于文化清泉的滋润,发自有感世界。散文脱不了一个“情”字,“情”与“景”构成情景交融,“情”与“理”结合,便含有哲理的思考,“情”与“趣”渗透,就有“理趣”的韵味。它是岁月流逝中留下的心痕足迹。许多往事早已忘却,我从散文集中寻找到。

近年来,参加“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的采风,新近出版的《山海交响》散文集,收进我六年来采风所写的将近50篇的散文,它们都是写八闽县、市、区风采、风貌、风情的篇章。有人写评论文章,题为“描写特色文化,喷射文化魅力”。确实,这本散文,地方文化特色浓厚,文化底蕴较深,富有文化力度。“纪实性强,是散文集的一个特点,它是‘走进’八闽大地的各个县市区采风成果,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回顾这些年采风团足迹遍及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域,也特别欣慰。”(见《后记》)

感谢有关出版社和读者对我散文的厚爱。山东教育出版社把我的《访英三题》选入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这是我受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协会邀请,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举行的第19次艺术与传播国际会议所写的一组散文,课本“阅读提示”写道:“本篇访问记,根据内容拟标题,开头部分是总领,行文线索是游迹。……本文运笔舒缓,九曲八折,时间、人物、景物,布局井井有条,信手拈来,不留痕迹,不愧是游记观光之佳作。”(2001年7月出版)我还不时收到不同地方不认识读者来函要书或对我散文的评论,如2007年接到一封新疆策勒县张氏的信,他在县委办工作,从未谋面。信上说他是一名边防转业军人,原在西藏昆仑山类似“生命禁区”哨卡待了20年,在业余喜读文学作品,“老师的作品我拜读过,至今印象深刻的有:《秋色满山楼》大作。”接着写了一大段溢美之词。我的第一本“处女作”,居然在祖国的边陲,也能读到。每逢读了此类来函,心潮犹如波涛翻滚,特别激动而复杂。这也可谓是散文创作的一种动力。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初中散文阅读以及散文写作 篇4

——初中散文阅读及写作指导

一、认识散文

(一)散文的定义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

(二)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中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教材中的散文(狭义的散文)

(四)散文的分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抒情性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3、议论性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不同于议论文。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初中教材七年级散文篇目(上)

第一单元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3、散文两篇蝉(小思)贝壳(席慕容)

4、紫藤萝瀑布(宗璞)

第二单元

7、短文两篇 行道树(张晓风)第一次真好(周素珊)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第三单元

11、春(朱自清)

12、济南的冬天(老舍)

13、夏感(梁衡)

第五单元

21、风筝(鲁迅)

22、羚羊木雕(张之路)

23、散步(莫怀戚)

初中教材七年级散文篇目(下)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第四单元

16、社戏(鲁迅)

17、安塞腰鼓(刘成章)

18、竹影(丰子恺)

19、观舞记(冰心)

第六单元

26、猫(郑振铎)

27、斑羚飞渡(沈石溪)

29、马(布封)初中教材八年级散文篇目(上)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7、背影(朱自清)

8、台阶(李森祥)

9、老王(杨绛)

10、信客(余秋雨)初中教材八年级散文篇目(下)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日 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 雨之歌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20、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 泥人张

记叙性散文

1、简介: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

2、特点:

(1)篇幅短小,题材广泛;散文题材在艺术要求上,没有其他文学体裁和新闻体裁那么严格,选材的路子非常广阔。如:抢险救灾的壮举,惊天动地的建设场面,出类拔萃的创造发明,壮丽多娇的山拥日月,趣味盎然的花鸟虫鱼,寻常百姓的生活锁事,古今中外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当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

风尚,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等等,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2)联想丰富,寓意深刻;(3)结构自由,表达灵活。

3、分类:

(1)记人型;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

(2)叙事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写景型;如《春》《济南的冬天》 抒情性散文

1、含义: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

2、分类:(1)缘事型:《蝉》(2)触景型:《紫藤萝瀑布》(3)咏物型:《马》(4)寓理型:《贝壳》

3、特点:

(1)诗意浓郁:(2)文情并茂:

(五)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

1、象征

2、衬托

3、先抑后扬

4、托物言志

5、借景抒情

6、对比

7、侧面描写

8、伏笔和铺垫

9、联想

10、想象

11、照应

12、虚实相生

1、象征

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 作用:①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B的„„的特征。②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 衬托: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一事物为陪衬来突出需要描写事物。

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

3、先抑后扬

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4、托物言志

 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对比

 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 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7、侧面描写

 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该事物的性格、品行(人物)和特点,是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伏笔和铺垫

伏笔:文章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作用: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严丝合缝。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做下了铺垫,使情节严丝合缝。

9、联想

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

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1、照应

11、照应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 作用:写„„,与前文相照应,反复的抒发了„„的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12、虚实相生

 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六)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 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作用: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等各方面。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

作用:渲染气氛,调动读者积极性,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直接抒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感情。

作用:表达抒发作者情感,渲染气氛,服务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题。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作用: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作用: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环境,状物的细节等,从而细化文章或状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二、散文的考点 :

1、把握内容、概括主题 

2、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

3、品味语言

4、表达方式的作用 

5、表现手法的作用 

6、发展性考题

3、品味语言

⑴赏析文中的句子

①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④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

情、托物言志、联想、象征等。

⑤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⑥领悟主旨,联系上下文体会情感,品味语句。⑵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⑶词语含义

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注意词语的原始释义+语境含义)可以这样答: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描写(形容)„„的„„状态,表现了„„

⑷词语妙用(XX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或是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答:①不能,因为XX是指(的意思是)„„,表达了文章的„„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感情),若删去,就不能体现。

②不能,XX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是指„„,表现了某人„„的性格,所以不能。

③不能,XX的意思是(大概/绝对),去掉后语气就显得太绝对(模糊),与原意不符,不能表达出„„的意思,所以不能删去。(5)表现手法的作用(略)

6、发展性考题 ⑴仿写

①读懂题旨要求,按要求答题 ②找出例句的关键词,答出与关键词语相近或相反的词语在相应位置 ③要尽量贴近文章主旨,不能仿写和文章主旨毫不相干的一句话。⑵谈感悟

考题一般有:①对描写对象 ②对人物情感 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等

答题关键:①能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要有自己明确的思想态度,不能模凌两可 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理由要充分

三、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清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主旨的方法:

①标题提示发,即从文章标题直接获取文章中心主旨的方法。主要指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②段意串联法:即将每段的中心句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③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答题套用格式:本文描写(记叙)了„„(事件、景色等),赞美了(批判了/揭示了)„„,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体现了作者对„„的„„(原则:尽量用文中的语句来组合回答)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即抓住文章线索)。抓线索的方法:

①注意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 ③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如:有以实物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有按照人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组织材料的,有按照某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织材料的,有以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4、从关键句、关键词上品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①质朴、自然 ②生动、形象 ③深刻、隽永)

5、分析语句含义答题技巧

①语句本身的意思(联系句子所在段落来思考)②句子深层的意思(主要联系主题来思考)

四、散文的写作

散文写作和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一样,讲究写作方法和技巧。根据散文的特点,写作方法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㈠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也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好的散文应该具有思想深刻、意境深邃的特点。

散文的立意要善于选择大众关心的重要事件,善于表现时代特点和大众的意愿。

散文的立意,也可以小见大。

这是因为较多的散文写的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题材并不重大,甚至只是一鳞半爪,一言一事,一草一木。这种情况,就要特别注意对题材的开掘,提炼出一个积极健康的主题。这一类型的好散文,往往是题材虽小,却能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意义来。就象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已经成为散文写作中选材立意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因使用者而异,各有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透过平凡的现象挖出不平凡的本质

鲁迅的《风筝》,写的是十岁的小弟弟最喜欢风筝,十几岁的哥哥却嫌恶他放风筝,一次哥哥把弟弟偷着做的风筝折断、踏扁了。这种小事,是再平凡不过了。可是鲁迅却对它进行了无情的解剖,把主题提到“精神的虐杀”的高度。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玩具是儿童的天性。恃强凌弱,无端粗暴摧残儿童的天性,就是精神的虐杀。这种虐杀不直接来自凶恶的敌人,而是来自亲人的无知,又造成被虐杀者的麻木,却不为人所觉察。这正是中国的封建旧意识——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不可宽恕的地方。鲁迅的《风筝》题材虽小,但挖掘得深刻,提出的问题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

刘秀新、刘崇明的《一件珍贵的衬衫》,叙述作者骑自行车插进快行线,被周总理坐的轿车轻轻地挂了一下,挂破了衬衫,蹭破了一点皮。作者认为事故是自己造成的,声明“没事儿”。可是周总理却对这位素不相识的普通工人关怀备至。先是拉开窗帘注视着“我”,接着派车送“我”去医院,又亲自打电话询问检查结果,最后还派人送来一件新的确凉衬衫。这件事与周总理在党政、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动人事迹比起来,的确是太小了。但我们读后还是深受感动。这是因为有些小事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看意义并不小。这篇散文正是把这件小事和周总理整个的光辉人格联系在一起,因此文章主题的意义就大了。这正如作者在结尾时所说的“我经历的这件事,在敬爱的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仅仅是一件小事,然而,从这件小事上,我们看到的是周总理那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对劳动人民的深情关怀,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

3、用生活琐事讲述深刻的哲理

如课文《第一次真好》

文章具体写了“我”的两个“第一次人生经历”。这两个事例和后文的一系列第一次都是生活琐事,第一部分写“我”第一次看见果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二部分写“我”第一次看见母鸟孵出小鸟。两部分内容都有表达思想看法的议论紧随其后,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提出“珍重第一次”的希望。得出人生要不断接触新的有益的生活项目,不断尝试新的生活,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4、用象征的手法。

象征是古今中外常用的手法。

张晓风的《行道树》,赞美行道树,是为了赞美无私奉献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胸襟,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误区:

有些散文作品立意不高,往往选择了重大题材,但材料不够具体,缺乏自己的感受,满足于照搬一些流行的口号;而选择细小题材,则又就事论事,思路不开阔,没有把材料放进全局去思索,抓不住本质,挖掘不出题材深含的意义,不能给人教育和启发。散文立意的高低,生活体验和思想境界是基础。只有积极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去,深入地了解现实,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才能写出立意新颖深刻的好散文来。

(二)谋篇 谋篇,就是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恰到好处的安排,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环节。

在写作过程中,从主题需要出发,沿着一定的思路对零散的材料进行增减、提炼、加工、串连、排列,组成一篇文章。散文篇幅短小,构思起来似乎比较容易,但是事 实上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容易在这个环节上绞尽脑汁, 为构思一篇好散文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三)联想

联想,就是由自然景物想到社会生活,由现实社会生活想到历史经验,由平凡的事物想到深刻的道理。一句话,由此时此地此类事物想到彼时彼地彼类事物,由这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

事物的互相联系就是联想的客观基础。联想可以使散文丰富其内容,深化其主题,加强其形象,驰骋其感情,形成形散神聚的特点。因此,散文作者构思时,往往要运用丰富联想。联想成为散文写作中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散文的常用的联想方式 :

1、辐射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一个具体的辐射出发点或网络集结点,全篇文章的联想都从这一点引出,环绕着这一点,形成辐射状态或网络状态。

2、联串式联想

这种联想有点象电灯的联串,它以一个具体的事物作为开头,联想到第二个、第三个„„,开头的那个不是中心,以后联想到的也不环绕开头的事物。作者把顺着思路联想起来的或是相似、或是相近、或是相反的材料串起来,从中引出一个主题,形成一篇文章。

3、借托式联想

借托式联想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式的联想,大致是借用一个景或物,来寄寓人情或事理。这个景或物与人情或事理,在客观上未必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作者通过联想把它们粘连在一起,伍成一篇象征的散文。借托式联想所取譬的景或物,多数是花鸟虫鱼和山川日月,所寄寓的应该是深沉的情志和深刻的思想。取譬和寄寓两者之间要有形似或神似之处,尤其要神似。这便是所谓“妙在形似之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喜欢采用的方式。

(四)文采

散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1、形象生动

散文中有抒情议论,是与论说文接近的文体。为了防止把散文语言弄成抽象的论说文语言,要注意用具体形象代替概括的空泛的议论。鲁迅的《藤野先生》最后一段意思如果给我们一些人来写,可能会写成这个样子: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时时鼓舞着我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这么写就干巴巴了。作家多数是晚上工作的。深夜疲倦,经常正是他们继续写作“斗争”的时刻。作者选择了这个具体的细节,用白描手法把它朴素地写出来。意思虽然差不多,但文字形象生动得多了。

2、潇洒自然

散文的语言介于诗歌语言和小说语言之间,是自然中流露着潇洒。叙述的过程疏密相间,疾徐有致。

散文语言潇洒自然就是要写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抒情文情深款款,议论文娓娓动听,记事文如叙家常。

散文写作技巧 篇5

(一)1 写文章并不难,但写散文却很难,真正写好散文是难上加难,更不要说创作出散文精品了。一般性的文章还谈不上文学意义上的东西,一般性的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成为作家,只有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者才有成为作家的可能。

不要把一般性的文章看成是散文,也不要把学生的作文看成是散文,学生作文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学生作文只是练习写作的开始,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还算不上散文,这个是要搞清楚的,否则学生岂不都成了文学创作者了吗?

散文不宜篇幅过长,一般都在两千字以下为宜,以一千五六百字为佳,不要有废话,语言要精练,要向诗看齐。

写好一篇散文非一日之功,那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要小看这一千多字的散文,真正写好了,写得出彩,那是见作者的真功夫的。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得来的,这之前要付出多少啊,要读多少书啊!要写多少东西啊!你以为他只写了这样一篇,写出这篇散文之前他写了多少篇散文连他自己大概都记不住了,要不是达不到这样的写作水平的。

写好散文就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语言过不了关还谈什么写散文?还写什么散文?所以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没有文字功底是写不好散文的,写出的东西也是半成品,上不了台面。

写什么就要有什么语言,用什么语言,写散文就要是散文语言;什么是散文语言,什么不是散文语言,真正的读者一看就能够感觉出来:散文语言与一般语言味道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写散文不要追求语言的华丽花哨,这样往往弄巧成拙。不要说散文,就是小说、诗歌的语言也是一样,都要追求语言的朴实、生动、实在,用朴、生动、实在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往往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写好散文就要放开自己的视野,不要只写自己的那点儿伤感,自己的那点儿情感,写作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一些,因为伤感的、自己个人情感的那点儿东西很难征服众多的的读者,很难上层次,倒把自己局限住了。实际上很多个人伤感的东西往往难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取向,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很难产生有质量的作品,更不要说经典的作品了。

为了自己的爱而写自己的那点儿所谓爱情,写自己的那点儿感情;自己在爱情上经历了痛苦的过程,遇到爱情上的打击,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了,自己失恋了,伤感就出来了,自己整天被伤感缠绕着,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不是不应该表达,但这类东西只适合给自己看,或者压在箱子底。

真正写好散文除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就是对生活要有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有深刻的感悟,这样你的心灵世界才丰富多彩,肚子里东西才会多;肚子里有东西散文的语言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就像清清的泉水一样奔涌而出,不要刻意雕琢,语言就能够出彩。

一个散文作者情感和心灵世界很重要,心灵不但要丰富,而且要纯洁,纯洁如水,感情纯真,写出的东西也干净,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好一篇散文还要注意题目的形象简洁,题目不要过长。我看过网上一些所谓的散文,光从题目上看就不是散文的题目,让人仗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其实无论写什么,题目都要简洁。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写父亲的,两个字多么简洁;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赞美白杨的,四个字多么简练;冰心的《寄小读者》就是写给小朋友的,四个字多么简洁,一下子就看出是写给谁的„„

散文网上的散文题目多到十几个字,这是不可思议的,这叫散文吗?就连小说、电影的题目字数一般都在三五个之间,散文也应该这样,写散文应该注意这个问题,首先把题目定好了,这很重要。我看有的作者就是在还没有定好题目的情况下就写了,这样写出的散文也不会怎么样,读者一看题目就很糟糕,谁还会欣赏下面的文字呢?都是废话一大堆。

散文的语言是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的,也不同于小说,散文就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作,小说当然是用小说的语言来写作,如果小说语言能够有散文语言的那种美,这样的小说无疑在语言上是更胜一筹的。但现在很多的网络小说的语言实在平庸,这是缺乏散文写作经历所造成的,在语言上还没有过关就去写长篇小说了,这是很不明智的。

其实写散文比写小说难,难就难在语言上。要知道:写散文是最能够见作者的语言功底的,现在的剧本也好,小说也好,都见不到作者的语言功夫,很多作品的语言实在太差。

写好一篇散文难,若想写出更多的好篇章,不但需要写作的经验,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感受,需要长期刻苦的写作实践,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必须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把散文写作看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种事业,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任何的挫折和艰难,也不会使你放弃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散文创作的路不是那么平坦的,就像我们人生的道路不是那么平坦一样,必须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

散文写作方法

(二)一般来说,写文章就是说事。事情说清了,文章也就写完了。但是,写文章又和说事不同,因为文学是形象思维的,写出来的东西是要人看的,为了让人爱看,看了后感同身受,要达到说的事动人、被说的人感人,需要有高超的语言手段,高妙的语言技巧,这就需要讲求语法修辞,语言能力。写文章要有中心,要让看文章的人知道你要说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就要突出中心。在写的时候,要考虑布局合理,还要讲求艺术手法等等。为了把写作过程说明白,下边,我分几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选材

选材很重要。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大千世界的生活异彩纷呈,万花盛开,我们周围的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动人的事迹,古今中外,有好多事情值得我们研究,有好多的事物值得我们探讨、歌颂和赞扬。对于作者来说,他的兴趣、爱好、感受、、熟悉程度和探讨愿望又不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这就有个选材的问题。首先,你要确定这篇文章为谁写,为什么写,给什么人看,这是一个前提。是批评还是歌颂,批评的要切中时弊,歌颂的要恰到好处,要批评或歌颂,观点要对,论据要充分,就是手里要有好多雄辩的论据,能说明问题,就是说理要有说服力;要歌颂,要说出原因,要明确歌颂的理由,有哪些方面值得歌颂,为什么歌颂,佩服在哪里,也就是先要搞清楚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要先做到心中有数。选材就是要先在头脑中思虑一下,什么事在我的心中最想写,我的头脑里已经有了那些思考好了的东西,必须把它遣于笔端。有时,想写,但又不知写什么好,那就先不要动笔,硬写是不行的。南北朝时,南朝有个才子叫江淹,很有文采,诗赋名声远播。有句诗是“江淹得笔聪”,说他做梦想要写出最好的诗赋,结果,有人赠他一只好笔,从此,他诗兴大发,写出了好多的好文章,好诗赋。后来他不行了,头脑混乱,写不出东西来,人们说是“江郎才尽”了。这是说要有灵感,很多时候,你的灵感上来了,头脑中的东西在翻腾,心中的思绪在撞击,已经到了不写不行了的程度,那就好办了。如果没有想好,那就翻翻书,或看看报,启发启发自己的思维。必须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就好办了,就是确定想法是第一步。然后,像盖房子似的,看看都需要写什么料,要先把需要的原料置办好,要先把需要的砖瓦沙石,钢材水泥,木料白灰搞齐全了,料全了,就可以动工了。

二、列提纲

列提纲很重要,列提纲的过程也是打腹稿的过程。要列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在什么地方议论,怎么议论,议论几个观点;在什么地方抒情,抒发哪几个方面的感情,怎么抒情。这里要强调,文章的开头结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说要“虎头蛇尾”,就是开头要有力,像老虎的头似的,结尾要像蟒蛇的尾巴似的,有气魄。这当然要看写什么样的文章而定。对于记叙、抒情一类的文章,有的以开头总领全篇,有的以最充沛的感情抒情开篇,有的开宗明义,交代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这都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怎么布局。像有的作者用“题记”,也是一种方式。但是,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新颖,不落俗套。列提纲最好细一点,甚至最典型的句子也要列进去。提纲要把你想说的都囊括进去,列完之后,缕一缕,看看该说的落没落,有没有啰嗦的地方,啰嗦的、不该说的坚决砍下去。所谓该砍的,就是那些与主题联系不大的内容,或者与主题联系不是很紧密的部分。这样,你要写什么心理基本有数了,怎么写、写什么,文章的脉络都基本清楚了,心里也有底了,就可以动笔写了。

三、起稿

起稿的过程是文章好坏的关键。因为在起稿中,除了按着提纲所列的顺序写之外,还要考虑语法修辞的运用,什么地方运用比喻、夸张、借喻的手法,什么地方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排比句手法在什么地方用,叙述、议论、抒情的运用怎么摆布,词语怎么搭配用,语言怎么取舍等等。写的时候不要拘泥,要放开笔,放开思维,大胆写。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句名言,所谓“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当行于不可以不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就是说,该说的一定要说到,该停下来时一定要停。叙事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不能拖沓,这里有一个故事,不妨借鉴一下:

北宋的诗人秦观(字少游),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齐名,由于他们共同尊奉苏轼(苏东坡)为师,时人称之为苏门四学土。据《花庵词选注》说,苏东坡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观,对他的诗文常常赞誉不已。有一次,秦观从会稽远路回京后,前去拜望苏轼,正巧晁无咎也在座。大家谈起了创作,东坡问少游近日作了哪些诗词,少游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繡毂雕鞍骤”几句。东坡听了微笑着说道:“十三字只说得一人骑马楼前过。”缺点是“字多意少”。秦观也问东坡近日作品,苏轼念了一首:“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听了高兴地说道:“三句话说尽了张建封燕子楼的一段故事。”两人十分叹服。像这样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名气的人,同是用了13字,尚且反映出不同的效果,我们这些人在写文章选用词句时,就更不可不多费点斟酌。要尽量做到运用极其精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去掉“字多意少”冗长拖沓的毛病。

我们在写文章叙事时,免不了要用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一定要有出处,让人们一看就能明白,理解为什么要用。但是,也大可不必拘泥。据说,苏轼在一次应考中,作了篇春秋大义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考官梅尧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取典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的身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尧臣,可见功力非凡。这就是说,为了达到文章效果,也不一定都那么死板,也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达到文章的更好效果。

这里要强调,写不同的文章,手法是不同的。说明文是以说明问题为主,基本是论述、说明问题,说明某种事物,一般不用抒情,少有议论;叙述文以叙述为主,讲清事情的起止始末,适当议论,而少有抒情的文字;抒情散文是以抒情为主,加以适当的叙述和议论。但做为我们平时写文章,似乎可以不必那么刻板。当然,说明文和叙述文都属于散文范畴,但抒情散文有它的独特的地方,我们不妨重点说一下:

抒情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诗,所以抒情散文也叫做散文诗,但它不讲韵律、不求押韵。可是,它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句式,就是它具备了诗家三味,简言之就是它意浓、语浅、情真。而那些最普通的语言,往往最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散文虽称散,是形散而意不散,按着《文心雕龙》的思想,散文是有心的。散文的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切的展开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文心是支配通篇文章的总司令,所以在写散文的的时候,叙述也往往多比喻、夸张、排比之之类的句子,抒情热烈奔放,爱恨寓于字里行间,议论也往往含有很浓的激情。但这些都必须汇聚于一心,不离主题,像一个人似的,全身由心脑支配。散文以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为根本,既可以夹叙夹议,又可以叙述、议论、抒情相间错,也可以边叙、边议、边抒情。总之,抒情散文是以情赢人的。

四、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需要功夫。有的文章可以当时改,有的文章可以先放一放,放的时间长一些更好,到那时再改,你会发现有好多新的看法,新的补充,对文章会很有益处。

改文章的时候,不要忙,要先通读一遍,先要看清在观点、立场上有没有问题,是否对社会、对人民有利,观点有没有问题,立场有没有错。观点立场错了,那这篇文章就不行了。如果观点立场没问题,接下来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有没有蹩脚的地方,如果有,那要坚决地改过来。看有没有断档的地方,有断档的地方那要弥补上,或者用过渡性的语言把它连接上。这种过渡性的语言,一定要恰当、巧妙,否则,就会给人以极不舒服的感觉,文章就失去了光彩。文章经过捋顺,基本通畅了,那就可以进入细改阶段了。

细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的推敲

句子推敲,首先要注意句子的通顺,句子的主、谓、宾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不该省略的主、谓、宾省略了;是否该加的补、定、状语没有加;动宾搭配合理不合理,这些弄明白了,才能保证句子的通畅。句子通畅了,才能保证文章的通畅。另外,要确定好,所用的句子用在这里是否合理,表达的意思是否恰当、确切。都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地审视,不可马虎大意。

2、词语的推敲

“推敲”一词,本出自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此联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在是“推”还是“敲”的运用上,颇费思索。如果用“推字”,一是有鲁莽之意,二是有醉酒之意;三是有与诗意不符;;而用“敲”字,不仅没有了鲁莽和醉酒之意,还和诗意相吻合。他反复演示琢磨,又遇见了韩愈,最后做了用“敲”字的决定,而且完全符合夜深人静、幽隐阒寂的月夜境域。

我们在遣词造句中,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词性不准的词,要弄清后再用,就是同义词、近义词,也要加以斟酌,尽量达到确切;词的褒贬意一定搞准,特别是介于两意之间的词、或稍偏于一面的词一定慎用,不可疏忽。另外,形容词或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要注意准确、恰当。形容词、动词的重叠用法,也要按照规则去用。至于副词、副词结构的状语作用、补语的运用,也要恰如其分地使用。

3、修辞法的推敲

我们的汉语的修辞法,共有十二个大类,称十二大修辞法,其中: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拟物)、夸张、引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也称对仗)、反语、反复(也称重复)、对比(也称对照)、借代,这些修辞法也称十二个修辞格。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这几种。这些修辞法的运用,是并不容易的,如果使用了,一定要认真推敲,要做到贴切、逼真,才能对我们的文章祈祷给力的作用。修辞法的运用,不能仅从理论上去学习,是要经过反复地实际地练习,才能用好。

五、文章名字的推敲

散文的写作技巧 篇6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咏物抒怀散文的写作技巧 篇7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咏物抒怀的散文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三方面是关键。

一.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一) 始终不变的情感贯穿全文

始终不变的情感贯穿全文, 能使文章浑然一体, 结构完整严谨。如半命题作文“我喜欢的……”中的关键词是“喜欢”, 意味着喜欢某物的情感应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某生在《我喜欢的蚕豆花》一文中, 以“嗬, 那翻飞的蚕花, 我的心上人哟!———我如此之爱蚕豆花———我最爱蚕豆, 对蚕豆花有着本能的敬意———我看着她, 心生歉意”为感情线索, 不仅让文章的结构清晰严谨, 也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蚕豆花不断升华的喜爱之情。

(二) 欲扬先抑的情感贯穿全文

学生在《白杨礼赞》一文中, 初步认识了解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这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 写出对同一种事物前后的情感变化。用这种方法, 能使文章情节多变, 形成波澜起伏, 造成鲜明对比,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在《我眼中的爬山虎》一文中, 开头写“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很讨厌爬山虎这种植物”, 用“讨厌”一词吊起读者的胃口, 紧跟着重锤一击———“这可鄙的无用的东西”, 随之话锋陡转———“不由对它产生了些许好感, 连我自己都惊讶”, 到最后“但一次不经意的翻阅, 却令我彻底改变了对它的看法”收束, 作者要抒发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

(三) 对比突出的情感贯穿全文

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在情感线索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 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 形象生动而鲜明, 中心明确而集中。某生在《木兰, 我真的好喜欢你》一文中, 先用一段文字描写群花的香味给人的感受——“总习惯在撩人的春色里, 坐在小院藤椅上看书, 花香氤氲在泛黄的书页里, 又增添了几缕诗意, 但百花香气太过浓郁, 太过粉饰, 令我喘不气来”;紧接着, “我把藤椅挪到墙角, 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重新捧起书, 一丝一丝泉水般的清新涌入大脑, 空气里似乎隐隐包裹着一阵香气, 若隐若现, 朦朦胧胧, 难以捕捉, 像似在一片茂密的森林, 一个调皮的少女在与你捉迷藏, 白色纱衣的一隅偶尔一闪, 却又消逝了, 但那银铃般的笑声又那么有诱惑, 一点一点地挑逗着你的心扉。我四处寻觅, 终于, 一抹纯白跳进了眼帘, 原来是木兰。”小作者巧用对比、铺垫, 将她对木兰的喜欢自然流泻, 情感鲜明突出。

二.刻画此物在你眼中独特的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一种物, 在每个人眼中也应该是迥然不同或同中有异的。写出物的独特个性才能让你在泛泛之作中脱颖而出。

学生习作片段示例:

你看, 红褐的枝头斜斜地向上延伸, 宛如一条神采奕奕的龙, 驾着嫣红的云朵, 准备冲向天空。枝条上星星点点分布着大小不一的红紫色叶片。叶子刚长出来, 嫩嫩的笑, 似乎能从人的心中抽出希望, 再往上看, 看到了一片殷红。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 三两朵儿一片, 四五朵儿一群, 彼此推着挤着, 花瓣儿一层叠着一层, 有的还相互围绕着。花朵儿中心, 泛着鹅黄色, 有的是金黄, 有的只是纯粹的红。

还有些未开放的花骨朵儿, 只有指头般大小, 鼓鼓的, 像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朝着春天的第一缕阳光, 扬起羞红的小脸, 在春风中微微咧着小嘴儿, 像小孩子的笑, 纯粹非常, 没有心机。

待到花蕊全部显露出来, 花儿也就不颤动了, 她好像耗尽了精力, 稍稍歇息了一下, 花瓣儿就向后仰, 开始绽放了。

太阳渐渐升高, 风儿也带了点暖意。空中飘舞着几片桃花瓣儿:渐渐地, 花瓣儿越来越多, 宛如轻盈的少女, 用她雪花般轻柔的足尖儿走路。她伴着风, 驾着气流, 飞向天空, 满世界的嫣红, 那般美好, 灿烂, 令我窒息了……

本文小作者具有敏锐洞察力、细致观察力、丰富想象力, 在她的笔下, 桃花的形状、色彩、花开的情态独具特色, “花瓣儿越来越多, 宛如轻盈的少女, 用她雪花般轻柔的足尖儿走路”, 这样富有灵气的语句比比皆是, 令人赞叹。探其原因, 主要是小作者善于刻画桃花色彩艳丽、可爱、飞舞轻盈、形态各异的独特个性美。

对物的个性刻画可以从物独特的地域特点、季节特征、生长特性进行描写, 也可以从观景的不同角度对物进行正面刻画, 还可以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侧面对物进行突出描写。

学生习作片段示例:

“眼前是满池的莲花, 悠悠然地低吟浅唱。清风拂来, 似一壶老酒, 吹的莲花有些微醉, 轻轻地随着风的节奏摆动。我也醉了, 就像陶渊明陶醉于桃花那样, 陶醉于这一片清风荷影中。好似一群芭蕾舞演员, 在偌大的舞台上, 上演着最美的《天鹅湖》, 灵动的腰肢纤柔的摆动着, 美丽动人。舞动间, 散发着幽幽缕缕的清香, 沁人心脾, 仿佛比酒还要醉人。我想我是真的醉了, 醉在这一阵清香中。如此美的画面, 调皮的露珠也耐不住性子了, 蹦蹦跳跳地从荷瓣上滚落, 顺着荷叶像小孩玩滑梯那样滑到水中, 漾起一圈微微的涟漪, 动荡的湖面马上又归于平静, 没有一丝波澜。“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好一派清雅秀丽的莲花景!

很喜欢欣赏那些惟妙惟肖的莲花图。一片墨色渲染中, 摇曳着那么几朵粉嫩的莲花, 红白相间, 在浓黑的背景下亦幻亦真。禁不住让人想起这么一幅画面:蒙蒙的烟雨中, 一位婉约的江南女子, 在凉亭中席地而坐, 白皙的双手轻抚面前的古琴, 幽幽怨怨, 恬淡的焦尾琴携千年的幽梦缓缓道来……

小作者调动视觉、嗅觉、听觉多种感官, 将莲花的形态描摹得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同时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侧面点染的写作手法, 写莲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 小作者信手拈来, 化无形于有形, “好似一群芭蕾舞演员, 在偌大的舞台上, 上演着最美的《天鹅湖》”更是给莲的形象增添了无尽的意蕴和想象。

三.悟出此物在你心中真实的感受

真实, 是作文的要领;真实, 是作文的桥梁;真实, 是作文的眼睛;真实, 是作文的灵魂……

(一) 选材的真实

同学习作中选取的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物来描绘, 导致刻画物空洞、呆板、形神分离。咏物, 应选一些自己熟悉同时又具有诗情画意的物 (风花雪月) 来描写, 在写作时, 设置一个此物的生长环境, 最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场景———如小院里, 公园里, 花盆中, 池塘里, 校园里, 田野上等, 让它既具有选材的真实, 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某生作文片段中:

学校里有一棵樱花树, 虽不是最主要的景物, 但却是最美的。

三月的某个清晨, 行走在去食堂的路上, 不知从何处飘来了一瓣淡粉色的花朵, 调皮的在空中轻打着旋儿, 然后落在摊开的手心。小小的一朵花, 似少女的舞裙, 一片一片的, 织缀成一朵丰润的花来。纯白的花瓣宛若一张上好的宣纸, 淡淡的渲染了一抹粉红, 很浅很浅, 却让人眼前一亮。

小作者很聪明, 选择校园里不被其他同学关注的一棵樱花来描写, 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观察, 描写起来游刃有余, 也容易激起阅读者的共鸣。

(二) 情感的真实

古人观景讲求“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 其实“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是一种境界,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都寄情山水, 对自己钟爱的景物如醉如痴, 或情景交融, 或借景抒情, 或触景生情, 或移情于景, 总之, 都是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融入自然美景中。

歌词中说“因为爱, 所以爱”, 作文中就要有这样的情怀, 因为爱这个物, 所以你的笔墨自然就会凝聚爱, 写下的文字才会妙笔生花。

前文所选片段中句子“那般美好, 灿烂, 令我窒息了……”, 小作者就是以真实的情感震撼人心, 尤其是“窒息”一词, 写出了作者对桃花的喜爱、陶醉等丰富情感, 让人回味无穷。

(三) 感悟的真实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那么感悟就是写作中的生命。写作不能照抄阅读过的作品, 只有通过对已读作品的感悟, 才能吸取作品的精华, 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习作, 大多缺少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写作或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或故作成人状、幼儿态, 给人以虚假、肤浅之感。

某生在《我喜欢的蚕豆花》文尾这样写道:

蚕豆是有善缘的, 不然人们就不会“借豆行善”, 我也不会爱得“舍豆其谁”了。除此以外, 蚕豆还是灵性的, 不然道家仙人就不会有“撒豆成兵”一说了。蚕豆是温暖的, 不然, 人们就不会用“灯火如豆”来作喻了。

我最爱蚕豆, 对蚕豆花有着本能的敬意, 我把它当成了一个与春天交流的使者, 从那黑色的眼眸中, 我读到春天的柔情, 读出了未来的希冀。

我看着她, 心生歉意;她看着我, 默默无语。我在心里窃窃地说, 对不起, 你在奉献, 我在索取。

应该说, 这位小作者的感悟是自然、深刻、真实的, 由对蚕豆花“舍豆其谁”的爱, 到对蚕豆花奉献精神的敬佩, 进而联想到人类的自私只知一味的索取而生出的满心歉意, 小作者的感悟是自然的, 层层递进, 不断升华。

散文写作四步谈 篇8

“起”是散文的开头,可以是一句话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或几段话。起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渐引。即由远及近,逐渐引出写作对象。李蕤的《柿园》通篇写柿同和柿农的辛苦劳作,但它的开篇却是:

秋天一到,风便顺着西方向东方吹。犀利的风,从树枝里刷过去,半青半黄的叶子便纷纷解体。从这时候,你看到的是一块铅色的天,灰白的老云,寒风里抖索的芦草,远远的迷茫的山脚的烟尘。随着,故乡就站在远远的记忆的背后,想起了故乡就想起了故乡的柿树园了。

作家从远处落笔,渐次写来:由秋天至风,由风至叶子。由铅色的天、灰白的老云至抖索的芦草、山脚的烟尘,然后才说到正题——故乡及其柿树园。这种曲折人题的写法,对所写的对象作了必要的铺垫、陪衬和烘托。给读者以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美妙感觉。

二是顿入。即直入正题,开门见山。

茅盾的《白杨礼赞》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朱自清的《背影》一开始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茅盾是第一句话就直接触题,朱自清是第二句,都是“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朴实无华,但给人的印象很清晰。胡适在著名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后,写了一篇《追悼志摩》,一开始就引用了诗人最著名的几句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接着说:“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这个开头似乎先绕了点小弯子,但其实还是开门见山,它巧妙地利用了汉语中“走”有时就是“死”的一种避讳的说法,既扣合了待人的突然离去,又使这温柔多情的诗句与惊天动地的坠机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表现了作者对其不幸遇难的震惊和感慨,所以是一个颇具文采的开头。

鲁迅先生著名散文《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段文字首先暗示了枣树是鲁迅先生在秋夜借以抒情的主要对象,是本文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象征;又通过“一株是……还有一株也是……”的故意重复,突出了生活环境的单调乏味以及作者心情的苦闷寂寞。这种单刀直入的写法,为下文的展开、生发提供了基础,使读者知道散文的题旨所在。

“行”是散文的主体部分,是最见作者功力的地方。它应该写得丰富、饱满。这个部分能否充分展开,直接影响散文的写作质量。散文的写法自由,表现在行的部分就是伸缩自如,讲究“弹性”,具体地说,就是妥善安排散文的“开与合”。文章之道,有开有合。开,指放开笔墨,远远发来;合,指收敛笔墨,靠近题旨。梁实秋的《饮酒》是散文中开合自如的佳作。以第二、第三自然段为例,其开合图式如下:(1)中的文字为提示)

[开(古)]我们中国人饮酒,历史久远。发明酒者,一说是仪逃,又说是杜康。……相距很远,总之是无可稽考。……尚书有《酒诰》之篇、谆谆以酒为戒,一再的说“祀兹酒”(停止这样的喝酒),“无彝酒”(勿常饮酒),[合]想见古人饮酒早已相习成风,而且到了“大乱丧德”的地步。……[开(外)]酒很难禁绝,美国一九二0年起实施酒禁,……依然到处都有酒喝。当时笔者道出纽约,有一天友人邀我食于某中国餐馆,……索五加皮,开怀畅饮。忽警察闯入,友人止予勿惊。这位警察徐徐就座,…--索五加皮独酌,不久即伏案酣睡。……【合]民之所好,非政令所能强制。【开(中)]在我们中国,汉萧何造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此律不曾彻底实行。事实上,酒楼妓馆处处笙歌,无时不飞觞醉月。文人雅士水边修禊,山上登高,一向离不开酒。……甚至于酣饮无度,……【合】真所谓“酗于酒德”。

[开(今)】对于酒,我有过多年的体验。第一次醉是在六岁的时候,侍先君饭于致美斋(北平煤市街路西)楼上雅座,…连喝几盅之后,微有醉意,先君禁我再喝,……随后我就倒在旁边的小木炕上呼呼大睡,回家之后才醒。……【合】惟酒无量,以不及於乱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何耳。

作家以“饮酒”为中心,驰骋笔墨,纵横变化:亦古亦今,时中时外,有开有合。从而展现了“开合相间”的散文理想图式:开→合→开→合→开→合→开→合。开合的关键在于“开”。能“开”才能“合”。同学写不好散文的原因主要就是“放不开”。其实只要能围绕中心,放得开又收得回,自可以先纵后擒,先抑后扬,先反后正。开合并不神秘,它需要潜心琢磨,多下功夫。平实大家阅读名作,要玩昧大家的屈伸擒纵之术:执笔写作,宜多多演练,才能达到“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

止是散文的结尾。止的方法很多,也可归纳为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绕回。即止与起相呼应,回答起所提出的问题。鲁迅的《忆刘半农君》,起的部分说,对于刘半农,“现在呢,可难说得很”。而到了止的部分,鲁迅还是作出了中肯的评价:“……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首尾相援,卒章显志,对很难评价的刘半农“盖棺定沦”。这是妙用绕回的典范文例。绕回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所写对象的“点化”。二是宕开。即南此生发,令人品味。庐隐的《蓬莱风景线》是介绍日本风景的作品,可在文尾则宕开了一笔:“其实中国的江南川北,也何尝没有好风景,何值得我如是沉醉;但是‘蓬莱’另有‘蓬莱’之景,……不可与中国流丽中含端庄的西子湖同日而语。所以我虽赞许蓬莱之美,亦不敢抹西子湖之胜:燕瘦环肥,各有可以使人沉醉之处呢!”这一笔表明中国也有和日本一样的好景致,中日两国的风景各有千秋,都值得珍视和用心鉴赏。宕开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于本意之中更深一层。

上一篇:马年寄语送到-祝愿新年更给力下一篇:中国梦邮储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