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学案

2024-05-11

三字经教学案(通用12篇)

三字经教学案 篇1

三字经《第五课·香九龄》教学案

上饶县黄市小学:龚烨

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诵读第五课三字经的内容。

2、理解第五课三字经讲述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诵读第五课三字经的内容。

2、从故事当中知道在生活中怎样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教育。教学重点:

1、会诵读第五课三字经的内容。

2、理解第五课三字经讲述的意思。教学难点:使学生受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1、讲述真实故事,七岁患绝症男孩天天捐肾救母。

和天天相比,我们是幸福的。但你想过去为父母做些什么吗?没想到也没关系,相信当你们学了三字经第五课后就会想到尝试着去为父母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们一同走进三字经去感悟吧!

二、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经典的书籍和文章要多读,并且深思,这样其中的道理你就自然明白了。今天我们就先来读一读三字经第五课的内容。

1、读准第五课内容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③学生个别读,教师相机正音。④男女生读。

⑤师生对读,生生对读。⑥师生对诵,生生对诵。

2、演读课文。

①学生试着加上动作、音乐读一读。②学生上台读,教师评价。

三、理解课文

1、出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阅读教材中《黄香温席》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香九龄,能温席。

看这个故事你觉得黄香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孝于亲,所当执。结合图片,重点解释孝字。

2、出示孔融让梨图片

生观察图片,想一想,为什么四岁的孔融会有这样的(让梨)行为?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弟于长,宜先知。重点解释弟字的意思。

3、出示: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①读一读,理解意思。教师小结

四、课外拓展

同学们学了今天这一课,你想到了去为你的父母做些什么吗?请拿起你的笔写下来。

(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五、课后总结

1、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2、全班诵读。

三字经教学案 篇2

一、“聊”——营造氛围, 润物无痕

聊天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大家随意交流, 无拘无束, 气氛和谐。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聊天”的形式和学生谈谈作文, 无形之中就会为他们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写作氛围, 让学生置身其中, 耳濡目染, 从而激发起作文兴趣, 爱写乐写。那么, 应如何与学生“聊”作文呢?

1. 把握“聊”的时机。

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囿于作文课上, 而应该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刻。“聊”作文, 教师不需要安排固定的时间, 而要善于见缝插针:早读课上“吹吹”作文, 语文课上适时拓展谈谈作文, 课间随意把几个学生围在身边侃侃作文, 放学前再挤几分钟聊聊作文, 化整为零, 积少成多, 让作文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2. 拓宽“聊”的范围。

可以聊本班学生作文, 也可以聊他班学生作文, 还可以聊名篇佳作。“聊”作文, 可以对作文中用得好的一个字或一个词进行评价, 可以对写得好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阐释, 可以就文章的谋篇布局展开讨论, 也可以对经典范文进行解读。和学生“聊”作文, 教师要做有心人, 在看似无意的交流中渗透写作技巧, 教给写作方法, 培养写作能力。如指导习作《秋天》时, 笔者发现学生作文多从天空、田野、小河、果园几方面入手, 虽然语言优美, 但落入俗套, 于是, 笔者便着重引导学生写自己身边的秋天, 写自己眼中的秋天, 写出个性。后来, 在网上又看到两篇立意新、选材奇的作文《秋天的色、香、味》、《秋天的味道》, 及时地在教室里进行了宣读, 这样, 如何观察、如何选材、如何加工材料、如何提炼主题等一系列作文方法均在不知不觉的“聊”中传授给了学生。

3. 讲究“聊”的策略。

“聊”作文, 教师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如在点评一篇“新”题材, “新”观点的文章时, 要侃侃而谈, 将文章的新颖之处说个透;在夸学生作文写得好时, 要眉飞色舞,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在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时, 态度要诚恳, 多举事例, 化抽象为形象。教师有时还可以故弄玄虚, 吊起学生胃口, 如想要推荐一篇优秀作品, 刚说了个开头便故意打住, 来个“欲知精彩如何?课后一睹为快。”和学生“聊”作文时, 教师不可唱独角戏, 要让学生跟着“聊”, 并渐渐成为“聊”的主角。此时, 教师要有主动让贤的精神, 把舞台让给学生。

教师和学生“聊”作文, 以聊导写, 犹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痕。

二、“诱”——激发欲望, 主动作文

调查发现, 多数学生写作只是为了完成作业, 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缺乏写作热情, 因此, 难以写出好文章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作文教学要讲究艺术, 在“诱”字上想办法, 巧妙设局,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1. 写易写的事, 让学生说“我能写”。

准确把握作文要求, 不随意拔高, 写学生易写的事, 让学生感到作文不难, 从而激发写作欲望。如在指导学生写自我介绍时, 教材中的例文简短, 主要介绍了自己的外貌, 引导学生阅读评析后, 笔者问:“把自己的外貌介绍出来, 你们觉得难吗?谁来试一试?”学生畅所欲言, 都觉得很容易。写学生易写的事, 树立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诚如学生说的那样“原来写文章是这么简单的事啊。”是的, 就这么简单, 这么容易!

2. 写感兴趣的事, 让学生说“我会写”。

要学生自己想提笔去写, 那一定是他有了倾诉、表达的欲望。在教学中, 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口头表达欲望很强烈, 喋喋不休, 教师要善于把握, 让学生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事。新学期来了几位新老师, 同学们经常三五个聚在一起对新老师品头论足, 于是, 笔者让学生写《我心中的新老师》, 同学们兴趣盎然, 写得有声有色;有一次, 笔者教育学生“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一个天真的孩子马上搭腔“也许会掉的”。是啊, 如果天上掉馅饼会怎么样呢?学生一想就乐不可支, 在笑声中一篇篇《如果天上掉馅饼》的“大作”诞生了。

3. 组织作文PK赛, 让学生说“我要写”。

经常组织作文PK赛, 让学生自愿参加, 参赛者将自己的优秀作文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供大家阅读, 每个同学都可以阅读参赛作品并在自己支持的选手文稿上签名, 最后统计, 谁支持的人多谁就获胜。获胜者可将自己的名字写在荣誉栏里。因为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强, 活动受到普遍欢迎, 学生参与率很高。

4. 鼓励投稿, 让学生说“要写好”。

现在电脑比较普及, 许多学生家里都有, 笔者就鼓励学生多浏览作文网站, 并将自己写得好的文章投到网站上争取发表。报刊上经常会组织一些征文比赛, 笔者也不放弃这些机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积极性很高, 尤其是有同学获得成功时, 激起更多的学生暗下决心:“我也要写好!我也要发表, 获奖!”

三、“赏”——享受成功, 延伸兴趣

教师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习作的赏识, 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 缺乏鉴赏能力, 而恰恰彰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 我们要在“赏”字上下功夫, 在阅读学生习作时要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尊重, 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在评价孩子的习作时应多一些欣赏和赞美, 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 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 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 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 点燃对写作的兴趣。

1. 注重写激励评语。

细心的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不难发现, 每次作文都会涌现一些绚丽的亮点。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寻找他们的这些“闪光点”, 在眉批或总批中进行及时和强烈的放大, 促使其充分施展写作的内驱力, 激励他们再接再厉, 写出更好更美的作文;与此同时, 这种积极评价对那些盼望尽快“脱贫”的学生也是莫大的激励和鞭策。如“题目新鲜, 像春天的竹笋, 又嫩又脆!”“这般丰富的内容, 简直和作家写出来的差不多呀!”“你的习作有血有肉, 读起来真是一大享受!”“你的作文内容具体, 我读得十分过瘾!”“现在你习作的字数比以前多多了, 这是你努力的结果。”“你是个很了不起的男子汉, 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多给自己一点自信, 多付出一份汗水, 你的作文一定会在报刊上发表!”

2. 注重画情感符号。

对于学生的大作, 笔者常常采用“情感符号批改法”进行认真批改:画只眼睛, 表示学生是火眼金睛, 善于观察;画只大拇指, 表示学生很能干, 善于把动作描写清楚;画对翅膀, 表示学生很会联想,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画个问号, 表示再仔细想想, 可以改一改吗?画张笑脸, 表示教师和同学共享了你习作的快乐。

3. 注重品精彩习作。

定期开展佳作诵读展示活动, 让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或精彩语段, 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 让小作者们喜滋滋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 享受着冠名“小作家”带来的快乐。定期张贴公布、结集打印或推荐发表优秀习作, 让小作者们共享习作的成功与愉悦。

识字教学三字经 篇3

一、趣味教学——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低年级学生可用比较直观形象的形式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可把枯燥的形近字、形声字编成有趣的故事,也可将生字称为“小客人”,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客人的过程,这样的识字教学方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玩乐中掌握新的字、词。如在教学生字“已”和“己”时,学生经常会把两个生字混淆。于是,我把两个生字的教学编成了一个名叫《小粗心——丁丁区分“已”和“己”》的趣味小故事。此外。还可以采用编字谜、笑话、儿歌等教学形式及识字方法,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识字游戏,如:词语接龙、一字开花、猜字谜、对口令等,虽然只是一些小小的游戏,却能为学生的识字活动注入生机,无形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识字的趣味,激活学生自觉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传授方法——学会学

对儿童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别出新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想学、学会学,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目标。因此,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并在识字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让学生做到爱学、乐学、轻松学。其次,要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字方法;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为今后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插图识字法。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课文往往会配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插图,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的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字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初学的生字。

2、游戏识字法。根据字形特点,把汉字编成谜语或儿歌,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具体做法是先给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或儿歌,学生以做手势的形式表示猜得的结果,再比比看谁猜的字又准又快。如,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善良的女人——“娘”,等等。

3、歌诀识字法。儿歌朗朗上口,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汉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时,可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坏”字,可编成“地里不长草,坏了”;如教“法、丢”时,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诸如此类的歌诀识字法,不仅易学易记,且妙趣横生。

4、象形会意识字法。课本中的“山、石、田、土、井”一类字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这些字与实物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观察实物或实物图片后再识记。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因此,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识记。如用手遮目“看”;用竹毛制成“笔”等,通过这样的描述,再出示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直观的印象,达到了既认形又明意的效果。

5、形声识字法。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蜻”是蜻蜒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音,整个字也读“qing”。从这个角度去讲解,学生会较容易记住这个字。

生字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提升,去寻找更好、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为他们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生活拓展——课外学

“语文教学生活化”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识字教学不仅拘泥于课堂、教材,还要拓展到课外生活,让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成为识字教学的双翼。

1、利用校园文化资源,让识字教学走出课堂。刚入学的学生大都有迫切想认识新同学的愿望。因此,开学初,请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每人制作一张名片,贴在课桌边角上,互相记记同学的姓名,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识字办法。各类专用教室的名称,校园内的标语,花坛里的告示牌等,都可成为孩子们识字的活动课本。教师可带领刚入学的学生边熟悉校园环境,边引导学生识记这些名称,读一读,认一认,使这些生字与学生在反复“见面”中成为“好朋友”。学期末,可举行“识字大王”“我会读”“我认识”等识字比赛、识字交流活动,奖励认得多、识字主动的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培养他们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利用家庭文化资源,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格外关注,所以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册等渠道,把“识字链”拓展到学生的家庭中。可请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物品名称制成卡片,贴到实物上,让孩子在空余时间对照实物,读读卡片;也可让学生认认父母及亲戚的姓名、工作单位等。喜欢读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他们读故事的时候,提醒他们注意故事中有没有刚学过的生字词,这些生字在故事中组成了什么新词,并把自己在读故事时新发现的字、词告诉同学或老师。这种细水长流式地渗透,不但拓宽学生的识字面,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学会使用某些生字,形成一种知识的迁移。还可以鼓励孩子利用家里的各类书籍、画册独立自主地去认读,在阅读过程中,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生字新朋友”以小卡片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与父母一起交流,让他们逐步有意识地去认识汉字。

3、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广告招牌、商品包装物,各种报刊等,都是识字的活教材。可让孩子专门准备一本剪贴本,把收集到的商标、卡通人物名称、广告语等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剪剪贴贴画画,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此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交流,识字成了一个创造的过程。同时,定期举行各种主题的识字交流活动课,如“我喜欢的一句广告词”“我家附近的店”等,搭设平台,为孩子提供展示识字成果的机会,形成一种“越认越识,越识越认”的良性学习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隐含在汉字里的童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他们也将会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轻松、自在、自主地识字。

《三字经》教学随笔 篇4

课上,我先让学习根据拼音自读这部分内容,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自学、自读课文。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做到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知道自己哪个地方不会读。学生读完后,我再指几名学生读,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声调,老师进行指正。做到让每一位学生读准音,读准声调。

接下来,我开始解释各别字的意思及每句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的意思及包含的大道理。在理解地基础上让学生读熟并背诵。

然后,我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诵与背诵比赛,朗读与背诵得好的一组或个人可以得到小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一节课结束后能熟练地背诵出来本堂课内容。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5

二堰小学

余荣

教学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两句,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字经》节选部分的内容。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教学难点:会正确、流利背诵《三字经》节选部分的内容。教学准备:ppt课件

《三字经》故事 课前活动:

反义词对对碰游戏

师:刚才很多小朋友指得都不错。老师希望上课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能够用眼睛看着老师,用耳朵去听讲,管好自己的小嘴巴!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初读感悟。

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来学习《三字经》!(出示句子)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师:谁来试试?有小朋友已经跃跃欲试了,谁先来读读看? 师:谁敢来跟他比试比试?注意读准字音!

师: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来认识它们,跟着老师读:

昔 择 断 杼 窦燕山

扬。(领读)

师:还有谁也读得很好?请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愿意读呀!这样,咱们男女生交叉读,女生读红颜色标注的部分,男生读蓝颜色标注的部分。女生先读,昔孟母——(引读)

师:(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录音。)

师:我们来模仿读一读:昔孟母——(引读)

师:放慢速度,再来读读看!昔孟母——(引读)

二、讲解故事,解义明理

其实,这段话蕴藏着小故事呢!先来看第一个故事吧!(配乐,结合动画叙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师:多好的母亲呀,咱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三字经》里是怎样写她的?找找看!

(相机出示句子:“昔孟母,择邻处。”)师:谁再来试试?

师:女生学着她的样子一起读!昔孟母——(引读)

师: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先来听一听吧!(出示孟母断织的图片,听故事)

师:听了刚才的故事,一定有聪明的小朋友能找出相关语句来,谁来说?

师:对呀,孟母所做的事情真伟大,古文里只用了几个字就概括了,真神奇呀!(出示句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一起来读!

过渡: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母亲,现在再来认识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播放《五子登科》故事,学生听。师: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出示句子: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三、引导背诵,积累运用。

过渡:这么好的句子,老师相信小朋友们一定已经熟记在心了。现在,老师就要考考你们了,会的小朋友一起回答!先准备准备,自己读读!

师:现在来看大屏幕!

(1)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昔孟母,_________。子不学,_________。

窦燕山,_________。教五子,_________。

(评:字字正确!)

(2)这样,你还会填吗?

_________,择邻处。_________,断机杼。_________,有义方。_________,名俱扬。

(评:很有感情!)

(3)(出示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图片)《三字经》中是怎样写的?

一起背!昔孟母——(引读)

(出示窦燕山的图片)你能背出和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吗?

一起背!窦燕山——(引读)

(4)师:小朋友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这几句背下来,真用心!我们一起来背!拍着小手,摇着脑袋。昔孟母——(引读)

四、课外延伸。

1、齐唱《三字经---人之初》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6

授课基本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授课目标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重点)3.能使学生们换个角度看待科学教学目的:

4、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5、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三字经》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又因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了解《三字经》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师简介《三字经》,板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语句举例验证。)

二、复习已学语句 1、2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

3、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中误读的情况发现、研讨、纠正、强化。、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学文晓理: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

(二)、学文释义

1、讲解:(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五、新授

1、出示新授语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4、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5、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6、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六、扩展活动: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七、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三字经教学案 篇7

“语言文字大论坛”于2011年4月至9月举办了“汉字之我见”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会上, 国内外专家、学者们对当前语言文字界一些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和争辩, 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

这次会议, 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在汉字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创新。其中有代表性的有赵德明的魔方教学法, 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赵泽宗的集中识字、分段巩固的教学法, 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效率;罗业健的九宫格书写教学法, 提出学生不仅要学汉字, 而且要写好汉字, 等等。

此次会上, 张朋朋先生再次提出自己语文分体教学法的主张。张朋朋先生不是第一个提出“语文分体”教学法的学者, 早在1953年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祖谟先生就指出“汉语和汉字不是一回事”, 并明确区分了汉语教学和汉字教学。张朋朋先生认为“语文一体”“语文并进”只会使“语”“文”互相阻碍而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造成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的局面。汉字教学成为整个汉语学习中的难点, 甚至使学习者对整个汉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

要使汉字教学得到发展, 采取“语文分体”的教学法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将整个汉语学习课程分为“汉语课”和“中文课”, “中文课”又分为“写字课”和“识字课”。先教写字, 再教识字。汉字课程以字本位理念为指导, 以字为单位, 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识字这一方面。另外,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非汉族者的汉语交际能力。我们注意到这一现象, 许多母语者之间常用到的不会影响交际与理解的词语, 在外族人交际时却表现出我们未能预料到的种种困难, 这种困难是由文化背景造成的。所以, 程棠教授这样说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文化因素, 目的在于排出外国留学生用汉语跟中国人交际中的文化障碍, 克服因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交际困难。”再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 不管他们处于何种目的学习汉语, 都有学习中国文化的强烈愿望, 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 由汉字保存了下来, 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汉字中, 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汉字的教学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原本就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却多采用将两者分开教学的方法, 这违背了发展的规律, 无疑起不到促进作用, 所以汉字教学课变得枯燥乏味, 或者变成了口语课程的重复。

如何将汉字教学和中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呢?本文试图从古代蒙学读物中寻求答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中, 为幼童编写的蒙学读物无疑是能实现对外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教学结合得很好的现成教材。蒙学读物由于是针对幼童编写的, 是古代幼童识字和普及文化知识的教材, 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语言精练, 篇幅短小, 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也满足了知识的要求; (2) 文字平易, 阐述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3) 运用韵语、联语, 朗朗上口, 且极易诵读和记忆。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虽然不乏成人, 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却是处于“幼童”阶段。因此蒙学读物的这些特点是非常适合汉语水平较低, 甚至没有汉语基础的学习者的。

有学者把蒙学读物按内容分为三个类型: (1) 识字性读物, 主要有《急就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 知识性读物, 在认识一些基本汉字的基础上, 开始讲述历史知识、成语典故、诗韵等方面的内容, 有《十七史蒙学》《龙文鞭影》《东莱博仪》《声律启蒙》; (3) 思想性读物, 在认字、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偏重进行思想教育, 如《增广贤文》《神童诗》《朱子家训》《小儿语》等。

蒙学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号称“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这三部经典都属于识字类读物。从内容上来看, 比较理想的对外汉字教学教材主要是《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两部经典更加突出地表现了汉字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两者。

《三字经》全书仅1140个字, 结构严谨且文字简练, 内容丰富又涵盖面广。比如仅用三百字就概括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废的历史。全文的句式都是三字一断, 而且句句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它相传是南宋名儒王应麟编撰的, 后经世代文人学者增添,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1) 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2) 教导儿童要遵守礼仪规范; (3) 介绍生活中一些基本的事物常识; (4) 介绍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和儿童读物的程序; (5) 讲述朝代变革, 一部中国从伏羲神农到清朝的基本面貌图像; (6) 强调勤奋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千字文》, 学者刘宏毅将其称为“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启蒙教材”。它用一千个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 代表了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这篇文章与《三字经》一样也是音韵谐美, 朗朗上口。它既是一篇四言长诗, 又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全篇主题清晰, 章句文理一脉相承, 层层推进, 语言优美, 辞藻华丽, 几乎是句句引经, 字字用典。这是其他几篇也被公认为不错的训蒙读物不能相比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 它学习起来要比《三字经》难度大一些。其作者是南朝时齐梁的周兴嗣, 奉梁武帝萧衍之命编写。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对天文地理、气象物候、人类社会的出现和中国最早的政治制度的介绍; (2)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以及如何正视人的双重属性, 从而升华自己的内心; (3) 与上层建筑, 即国家、政治有关的内容, 最后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 (4) 描述了温馨的人情关系和恬淡的田园生活, 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且不为名利所绊的人。

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分开, 意味着把汉字教学提高到了与汉语教学平等的地位, 而不再是从属地位。跟汉语教学从基础开始一样, 汉字教学也必须从最简单和最基本的部分开始。对于汉字来说, 最基本的不外乎笔画笔顺和部件。汉字教学必须先从这些开始, 跟修房子一样, 这些准备就是汉字教学的“地基”。在完成这一步过后, 我们才能进入正式的识字课程。

通读《三字经》, 我们能很容易地发现, 它的内容是所有蒙学教材中最通俗易懂, 而又不乏趣味性的, 可以用它作为初级课程的教材。文章三字一组, 字数较少, 且句句切韵, 朗读起来赋予音韵美, 可以让学生在接触之初, 消除畏难情绪, 甚至对汉语的这一特点产生兴趣, 消除心理障碍,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汉字课程。这样, 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具有主动性。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点,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 这样汉字教学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相比之下, 辞藻华美的《千字文》难度更大, 适合作为中高级汉字教学的教材。它跟《三字经》一样是韵文, 在学生接触之初, 都可以通过其押韵的特点, 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 所以学习汉字不能离开其意义的理解。这个环节就与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而这个步骤也是汉字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是改变现在汉字难识, 难记状况的重要的一步。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每个字每个字地跟学生讲解清楚, 让学生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三字经》《千字文》的每句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尤其是句句用典的《千字文》。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正是文化教学的内容, 也正是这些知识造成了学习者自身文化与汉语的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的所在。教师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能减少和消除这些差异, 能让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摆脱“洋腔”, 变得更加得体。这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母语者思维方式形成的历史根源。教师更要把学生的母语群体文化与汉语群体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当做课程的重点。正如刘宏毅博士所说:“讲者‘解字说文’, 学者‘随文入观’。讲的人将字义、文义讲明白, 听的人要随着文句的展开,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去观去想。”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 把汉字课程与口语课程或者写作课程相结合。

在给学生逐字讲解过后, 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汉字会有一个感性认识, 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了解。然后, 结合汉字笔画笔顺和部件教学的成果, 让学生对汉字进行“解剖”, 将汉字与自己所理解的文义和中国文化, 以及汉字部件的知识结合起来, 对汉字产生自己的认识。这一环节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注意师生的充分互动, 让学生充分动手比划和动脑联想, 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增进对汉字的理解, 并且识记的过程, 对汉字识记的效果是否长久是紧密相连的。

有人认为汉字是“中世纪的茅坑”, 将其抨击得体无完肤, 甚至认为它是中国一度落后于世界的根源。令人吃惊的是, 提出这些言论的人中不乏拥有深厚的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功底的文人, 如鲁迅、瞿秋白等。也有人将其认为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如安子介。然而不管怎样,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汉字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字, 是唯一被使用到现在, 并将继续使用下去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将其继承下去。汉语热的兴起, 让众多的外国人涌入古老的中国, 学习汉语。然而汉字难写、难识、难记的现状让很多外国人, 甚至很多中国人都望而生畏。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让汉字更好地被传承, 成了需要学者们深入探讨的话题。每一个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都应该用屈原的名言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林连通.再探文字本质.科学认知汉字——在“汉字之我见”专题学术研讨会总结会上的讲话[J].汉字文化, 2011, (1) .

[2]谢玲玲.现行基础汉字教材与古代蒙学教材的比较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 2008.8.

[3]蔡若莲.《三字经》与汉字识字教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2) .

[4]刘宏毅.刘宏毅博士《千字文》讲记[M].海南出版社, 2007.7, 第1版.

[5]中伟选编.三字经.百家姓[M].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1.12, 第1版.

[6][明]程登吉编.王黎雅译.白话幼学琼林[M].三秦出版社, 2008.8, 第2版.

[7]朱雪梅, 陶金华译注.中国蒙学精粹[M].广州出版社, 2001.7, 第1版.

[8]吴兆基编译.蒙学经典[M].京华出版社, 1999.10, 第1版.

[9]程棠.关于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1.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字经” 篇8

特点一:通

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都是这样累积成的。“通”恰是好语文课的首要特征。这样,课堂教学的小环境才能与语文的大环境珠联璧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主线双线联通 长期以来,文言文复习形成了从文言到文道的基本模式。但是,李凤老师在给学生复习文言文《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时,却能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谈方法,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写景游记类散文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课堂引领动态贯通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构建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语文课上,教师要引领学生将语文知识牵点成线、连线成面、叠面呈型,形成一个知识不断构建的动态过程。这既需要教师积淀丰厚,又需要教师能够旁征博引、相机渗透、巧点妙拨。如李凤老师在复习《小石潭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知识点时,由《小石潭记》联系到朱自清的《春》;在复习动静结合的知识点时,联系到《岳阳楼记》中的“静影沉璧”;在复习文言词“秀”时,拓展到“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外慧中”等;在引领学生体悟作者思想感情时,联系到《捕蛇者说》《黔之驴》以及“永州八记”,联系到柳宗元特定的人生境遇,联系到古已有之的“贬”文化以及古今文人在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中疗伤排遣的妙法。

特点二:活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一样的授课方式。活脱、活变、活性贯穿了李凤课堂的始终。没有教师的“活”就没有学生的“活”。而这“活”恰恰是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透彻领悟和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内容去粗取精,重点难点举重若轻 语文教师要具备一种准确处理教材的慧眼。《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精品,在初中文言文里是不可取代的经典。学生把这一篇文章吃透了,对于其他的游记类散文,便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文中涉及到许多游记散文的知识,尤其是多种常见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既是初中语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师要不惜浓墨重彩,重锤重敲。

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教学切口灵活机动 语文教师要善于搭建各种舞台,巧用各种激趣的妙招,通过不断变换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五光十色。在这堂文言文的复习课中,李凤老师随机抽出两名学生,由一名学生扮演“老师”,另一名学生接受“老师”的检测。这样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寓教于乐,乐中受陶。特别是,李凤老师的课堂不局限于教室:公园、食堂、体育场都是她的课堂场地;一颗枣核、镇江陈醋、黄桥烧饼……这些文化内蕴丰厚的地方特产常常就是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道具和切入口。

课堂点拨随机应变,教学语言负气含灵 李凤老师认为,要想学生的语言活泼生动,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活泼灵动。当学生没有听清时,她说“把耳朵叫醒,你再问一遍”;在喊到一个牛姓学生时,她说“来,对牛弹琴,开始”;当牛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她说“牛的琴弹不起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昨晚没有好好准备‘米,今天没草吃了”。在李凤的课堂上,这样富有情趣的对白很多。整堂课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玩味语言的“超级语言秀”。

特点三:味

语文课堂必须是有味道的课堂。所谓味,应该是趣味、细味、韵味的有机融合。

趣味横生 语文的趣味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表达欲望。平等的生命意识,教学相长的教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时尚词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断变换的角色互动,让李凤老师的课堂趣味盎然,语言秀贯穿始终,实现语文和生活的融合。

细味妙生 李凤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很细,细到一个标点、一个字词,常常能在文本看似不经意处咂摸出许多意蕴来。除了体现在文本的解读上,李凤课堂的细味也体现在对学生细腻的关爱之中。她让学生背诵《小石潭记》时是这样说的:“《小石潭记》是经典名篇,这些经典名篇多记一些是好的。而且你们现在正处在记忆的好阶段。老师就是在上大学的时候记住这些名篇的。一旦记住,就不会忘记。所以现在老师上课都不需要看书的。来,我们一起试试看——”同时,在课堂上她还特别关注那些边缘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边缘生。她能关注每个学生举手投足间的神情姿态,并能随机形成课堂的小插曲,而学生在这样的小插曲中被关注、被肯定、被喜爱,学得更是情趣盎然。

韵味无声 语文的韵味来自于教师对语言文字的品咂中,来自于教师对文本深入浅出的解读中,来自于教师对文化的独特感悟中。比如,在执教《你一定会听到的》时,李凤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从听的繁体字‘聽中,你发现倾听有哪些条件?”这里巧助了我国古代丰富的造字文化,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字经》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其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并且能熟读成诵。

2.学习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明白孝敬父母和友爱兄长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3.学生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黄香,一个叫孔融。

2、就连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称赞他们,你们想了解黄香和孔融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学三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试着读读课文吧!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

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其读音,并让学生指出易读错的字音。

3、师范读,同桌互读,男女比赛读。

4、师生齐读拍手读

二、学习故事,理解课文。

1、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好,接下来,老师有个故事送给大家,请看。(课件播放视频《黄香温席》)

(1)、你喜欢故事中的黄香吗?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孝顺父母)

(2)、在生活中你为你的父母做过些什么呢?

(3)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的懂事、孝顺,〖启示〗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我们来了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意思吧?

【译文】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和做到的。(学生跟读)

2、在这篇课文中,除了黄香温席,还包含另一个故事,你知道是什么吗?那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1)你觉得孔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尊敬和友爱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

(3)说得真好,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尊敬兄长(板书:尊敬兄长)〖启示〗同学们要知道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根据故事谁来说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的意思? 【译文】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学生带读)

3、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懂得谦让、礼貌和尊重他人,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板书:懂得谦让)

4、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出示课件引导选择。

三、背诵课文

1、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试试看。

2、老师说上一句,学生回下一句。

3、同桌拍手读、齐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具备的美德,同时我们还得学好文化知识,希望同学们像黄香、孔融一样做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板书设计:

孝顺父母

尊敬兄长

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 篇10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课文。背诵《三字经》节选。

2、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懂得勤奋好学、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会认至少十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课文。背诵《三字经》节选。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懂得一些道理。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一本书的节选。

(二)通读古文:

教师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通读这组文章。要求:正确、流利。

(三)交流整体感受:

读了这组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四)品析赏读: 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3 全班分享各自的感受。

(为人者,如果终日不学,待到年迈体衰时,会因终身无为而羞愧。人如果慵懒度日,不思进取,岂不是连动物都不如了。)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

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背古诗

指名读、全班读、小组读 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1、在读背理解的同时,学生对字形有了一定的无意识记。

2、学生对生字字形的分析与记忆。

教给孩子们一些规律性的识记方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把字写美观。

3、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4、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如:非字,学生可能会说: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三、总结与延伸:

三字经教学案 篇11

道德是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道德是以善恶和荣辱观念来评价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人们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自古就把“德”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標准。“以德负天”、“春秋决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和事实,都表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等传统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是人们信奉的美德。

因此,我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农村小学道德培养策略的研究》的教研活动,而我以《三字经》为教学内容,开展了如何在《三字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一、在大声诵读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教育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要扎实提 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

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虽然孩子们年龄尚浅,但三字经中有些字面往往在孩子们一遍遍的朗读中,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孩子们的稚嫩心里。纵观《三字经》涉及的品德培养和生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如“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说的就是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首孝第,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都是强调尊老爱幼、为人处事的道理的,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先做人、后做事”是一个道理。

古典文学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本人指导学生读好《三字经》中的诗文,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讲演,让学生诵读,并做赏析评价,并将《三字经》的内容抄写下来归类整理。有时我把名家的配乐朗读展示给学生欣赏,有时我会把视频画面情景和音乐诵读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接受经典美文的艺术熏陶。小组之间也可组织配乐诗朗诵比赛、三字经背诵比诵。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素养,这些反复训练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会成为推动我们教学的强大的动力。

二、在理解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丰富学生的道德思想

传统文化《三字经》中“曰仁义、礼智信”“亲师友、习礼仪”、培养孩子的礼仪仁义之心等,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其学习、成长,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对荣辱观进行教育的起点。传统文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要求,与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通性。除了仁爱教育,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礼仪教育、中华历史教育等。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批判地吸收了人类社会荣辱观念的积极因素,又与以往一切剥削阶级的荣辱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它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决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在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的土壤,只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如。

三、在拓展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字经》中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李沁赋棋》《孔子相师》等,这些故事,不仅内容有趣,而且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在听、说、讲、评的各种相关活动中,学生能够爱到相应的道德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给孩子讲三字经故事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千世界的神奇,人类历史的伟大,宇宙的博大,人类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感受人言语聆听人类文明等,可以激发思维,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能力,感受亲情的温馨,体验幸福……孩子从听到讲,从讲到看,从看到阅读习惯的形成。孩子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淘,神秘世界的吸引,前人勇敢、忠信义、睿智等良好品质的感染。不想让孩子喜欢三字经都难。还可以在教学中观看《三字经》的相关动画等视频,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也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动画片是专门为低幼孩子量身制作的,充满友好、团结的气氛,世界一片明媚,正是小朋友们想要的。许多的三字经动画片都有教育孩子的作用,作为教师可以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对孩子作适当的引导,从而让孩子向真善美的方向的发展。几分钟的动画看下来,孩子们对动画中的人物,故事梗概有了大致的了解,让他们讲一讲,他们会非常乐意的去讲。

四、在活动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人之成德乃在于力行。”理论是空洞的,只有付之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道德行为就是指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下采取的实际行动。它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衡量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仅要听其言,而且还要观其行。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品德得到发展。

在学习完相关内容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如在学完“孝于亲、所当执”后,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点事”活动,对学生时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如学完关于历史的部分内容后,开展“历史故事会”活动,对学生开展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教育,还可以开展以《三字经》为内容的手抄报呢,硬笔书法比赛等,多彩的活动给传统文化的学习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使之充满了生命力。

三字经教学案 篇12

其实, 《湖心亭看雪》语言浅白简练, 没有几个难词, 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句式, 对于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 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借助课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更重要的是,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 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 用旷达和痴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品味文章宁静清绝的意境之美和陶然自乐的情趣之美。我教这篇课文时, 着重抓住“痴”“一”“比”三字, 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和比较。

一、理解情趣, 抓住“痴”字

师:能否找出体现本文“文眼”的词语?

生:痴!

师:这样说来, 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该是———

生:“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

生: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生:从首段“十二月”“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看出。

师: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生:湖中人比“相公”来得早。

生:“童子烧酒”说明他们在湖心亭煮酒赏雪, 准备久待。

生:见到“相公”, “拉余同饮”, 共同赏雪。

师:最为重要的是, 他们“是金陵人, 客此”, 时近年关, 尚未想回家过年。

师:能否以“痴”字组词?

生:痴情、痴迷、痴心。

师:拓展开来想一想, 痴情于什么?

生:作者痴情于湖心亭雪景, 痴情于自然, 痴情于山水, 陶然自乐于真性情中。

通过这样的逐层引导与点拨, 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文眼”, 即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痴”, 而且知道了“痴”在哪里, 并与文章精妙传神的景物描写联系在一起, 从而理解全文主旨, 并引出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感悟情境, 扣住“一”字

文学作品不如影视、绘画直观形象, 它需要读者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调动已知的生活场景, 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品味、感悟作品中的意境和意象。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请学生根据文字所提供的信息, 画一幅西湖雪景, 感受雪中西湖的冰清玉洁。

2.诵读第二段, 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象, 感受作品文辞简约、意趣清逸、意境灵动的特点。

3.借助多媒体展示有关西湖雪景的图片, 并配以相应的音乐, 使学生产生情趣共鸣。

师:第二段的写景句中, “一”字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全”“都”的意思, 其余的“一”是数词, 指其本义。

师:如此说来, 两个写景句的写法谁是宏观描绘, 谁是细微点睛?各突出景物什么特征?

生:前者是宏观描绘, 突出西湖雪景的空阔感;后者是细微点睛, 为西湖的清冷增添了些许生气。

师:“一白”, 意境高远;“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远观, 雪在其中似有还无, 似无还有。白色苍渺之景, 借影而得神, 寥寥数笔, 有酣畅淋漓之快感, 秀影浮动之灵气。

三、拓展延伸, 抓住“比”字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但又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篇文字浅显的文言文自读课, 内容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和前后贯通尤为重要。因此, 教学时不应就课教课, 仅仅局限于一篇课文本身。为深入理解《湖心亭看雪》的情趣之美, 进而探究古代文人与山水、与自然的对话, 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可安排“拓展比较”这一教学环节。“一切景语皆情语”, 张岱《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满井游记》、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都在写景的同时, 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不同的思想感情。作者都是文人, 所写文章都与仕宦有关。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个人遭遇、志趣抱负和时代背景来比较探究, 学生的思维被大大激活了。这些文人当中, 张岱无官一身轻, 最潇洒、最可爱;袁宏道对当官不感兴趣, 只当闲官, 自由自在;柳宗元多愁善感, 内心愤懑凄凉, 是容易受伤的男人;范、苏、欧阳虽遭贬官, 但能及时调节心态;苏轼其实不算旷达, 思想仍然放不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未免消极悲观, 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又未免与“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思想相悖……

通过引导学生紧扣“痴”“一”来理解文章主旨, 感悟文章创造的绝美意境, 以及对几篇游记的纵向比较探究, 我主要有两点体会:

首先, 优化课堂, 重视引导

有的教师认为, 文言文好教, 备课轻松———其本质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抱起教参讲解词句、分析课文。这种填鸭式的强行灌输使学生讨厌语文, 也使语文失去了它本应有的魅力。而在教学这篇文章时,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我精心设计了3个板块, 抓住“痴”“一”“比”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 并尽力做到品出味来。对于字词句的理解, 学生自己解决, 教师适时点拨, 从而避开了教师累、学生烦的机械讲解。教师把重点放在美点欣赏和拓展比较上, 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美、欣赏美, 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层次地认识古代文人的志趣抱负,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真正达到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对于主题的理解, 学生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体现文眼的词和点明主旨的句子。我引导学生组词, 并拓展思维,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主旨:“痴———痴情———痴情于西湖美景———痴情于山水, 痴情于自然”。这样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意境美的品味感悟这一环节上来。而这一点是本文的难点。我指导学生朗读, 借助音画, 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想象, 从而化无形为有形, 化文学为画面, 使学生在和谐的音乐美中感受文辞简约之美, 体会雪后西湖水墨画般纯美的景象, 进而得到美的熏陶, 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其次, 尊重主体, 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有着各自独特的思维。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代替学生的思想, 强加给学生知识。教师要重视引导, 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 使学生自己在比较、思考、分析中明白事理, 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湖心亭看雪》时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 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品味感悟文章的情感美, 并在比较探究中发现古代文人不同的感情倾向、志趣抱负,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从而拓深拓广自身的知识领域。

上一篇:绵阳十五中秋校本研修计划下一篇:基督教圣诞主持词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