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字经有感

2024-08-26

读三字经有感(精选14篇)

读三字经有感 篇1

读三字经有感

我读完了《三字经》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故事、知识,以三字经文的方式展示给我们,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学习的等等。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里还有很多哲学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读三字经有感 篇2

一、以读激疑,强化自我意识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而不是给学生讲书;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让学生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悟,给他们打开一扇语文的大门,从而引导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读,大量地阅读,可以创新方式、搭建平台让学生读。

例如,《最大的麦穗》这一课,语言相对简练,但是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因此,更需要学生读,在反复朗读中领悟“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善于捕捉机遇”。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开展“四读”,先是试读,接着粗读、精读,最后略读。首先是试读,结合学生预习,尝试读课文,着重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具体词语的意思,要求读正确;接着是粗读,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读通顺,着重对全文有大致的了解;第三是精读,要求学生针对重要段落开展重点读,不仅需要读出感情,更需要读出言外之意。针对这篇课文,就需要读出苏格拉底在教导弟子时的语气,以及弟子们在找麦穗时的犹豫和最后恍然大悟的情感;最后则是略读,要求学生能够合上课本,向苏格拉底这位大师提出自己内心的疑惑,从而超越文本要求,达到新的高度。通过“四读”,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权利和探究作用,也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领悟课文的主要思想。也许学生最终的想法不一样,但至少他们心里都有一个苏格拉底。

具体读的形式有很多,有朗读、默读;有快速浏览、细读;有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有分性别、分角色朗读;有开火车接读、赛读等等,形式多样,着重是读,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字内容,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实现与文本、作者、编者的深度对话。

二、以疑促思,挖掘思想空间

对于求知来说,疑问是动力,是开始。只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疑惑,才有可能产生思考,继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前提是让他们学会质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在阅读中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探究。

针对《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除了试读,其余三个环节都注重了质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粗读中,就可以让学生结合题目质疑,题目为什么是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重点讲了什么?针对精读,也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学生摘麦穗时“只许进不许退”?为什么“最大的麦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还有的学生直接对苏格拉底的做法表示质疑,认为有弟子试着摘了几个麦穗不满意就扔了,可以看出学生不爱惜粮食,不珍惜劳动成果。从这一角度出发,苏格拉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也有学生认为,“最大的麦穗”理论上是存在的,而从课文内容来看,所谓“最大的麦穗”永远只是学生自己心目中的最大,与真实的最大麦穗肯定有距离,这种唯心理论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一节课,学生在读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产生疑惑。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思维情感,有益促进对文本的思考,在读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到思考的快乐。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

对于语文课来说,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入手,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具体训练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1)从题目入手,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2)结合课后习题进行质疑;(3)结合关键语句、中心句等进行质疑;(4)结合插图进行质疑。训练点很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实现从“扶”到“放”的过渡,能够不唯书,不相信权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说自己的话,进行自己的思考,做到学中问,问中学,从而让学生经历由疑到思的过程。

三、以议释疑,深化内容主题

针对学生在第二环节中提到的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呼应,采取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抛弃一旁,不理不问,一来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二来会对教学环节形成冲击。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把学生的疑问纳入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推动课堂精彩的生成。而这还需要教师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同样,在这一节课讲到结尾时,有学生提出一个较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最大的就是刚刚摘下来的那个麦穗?”笔者对此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成员按照规定进行发言,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虽然麦田里肯定存在一个最大的麦穗,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肯定很难找到”,与其这样浪费时间,最终一无所获,不如抓住眼前实实在在的颗粒饱满的一穗。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引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然后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和体会。有学生认为,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脚踏实地抓住眼前;也有学生认为,针对每一次机遇,需要认真做出选择,而不能犹豫不决……最后,教师顺势总结,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该课主题的升华。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敢于表达观点,在生生、师生多元对话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意识得到了强化,群体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当然,在具体讨论中,教师还需要注意角色转变,尽可能变包场为导演,为学生指引学习思路,指导他们正确表达、学会倾听,甚至还可以搭建平台,让学生把“读”“议”结合。具体形式可以有同桌交流、分组讨论、辩论、汇报等。学生在思想碰撞过程中,不仅思维得到启发,还能通过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终深化课文教学的主题。

读《三字经》与孩子的教育思考 篇3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一代代的父母只为孩子的成长费尽心机,看了《三字经》几则故事,心中感受颇多。

事件一:一天下午,我放学后,孩子和往常一样与很多小孩在隔壁车站区域玩。不知道一个小孩怎么哭起来了,孩子们平时玩得都很和谐,很快乐,我们大人也就顺便聊了起来。一位妈妈说:“你们家孩子好厉害,根本不像女孩子的性格,抢起东西就用一字来形容:野。”虽然是说笑,但是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孩子成了“蛮人”。不一会儿,其他的小朋友都回家了,孩子拉扯着我的手说:“妈妈,你有没有带什么厉害的东西?”我还很是纳闷,心想,什么是厉害的东西呀?原来她说:“洋洋(化名)老爱欺负她和另一孩子,想找点东西吓吓他。”啊?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啊?我连声制止并呵斥孩子:“人家不会有事无事打你的,肯定是自己捣蛋和不听话。”想一想孟母为什么要一次、两次、再一次地为自己的孩子搬家的行为。孩子的嘴里还嘀咕着“嗯……”事后想想,是不是认为孩子玩都是她自己的事情呢?告诉她用这般粗暴的行为对待好朋友只会使好朋友远离你,这样的话,朋友越来越少,自己就会觉得很孤单。

事件二:也是一个幼儿园放学后,我带着孩子一起往回走,经过小卖部时她跑了进去,而我随后也跟了进去,我们另一孩子妈妈也就自然而然地跟进去,俩小朋友同时看见琳琅满目的玩具和糖果的召唤都要妈妈买,我告诉她:“妈妈是不会给你买的。”另一妈妈说:“妈妈今天没带钱。”这几句话下来孩子都不走了,赖在商店里。我们真的是哭笑不得,想想《三字经》里的曾子杀猪的教事,是因为我们把小孩子的智慧和诚心都给抹掉了,而慢慢地让他们缺乏信任。总之,你要尊重孩子的认知。父母的尴尬是两方面的沟通缺失,可能也意识到将来的一天:自己和父母的代沟行为也将再一次上演,只是程度和方式表达不一样吧?

我不断地问自己是什么问题,并且检讨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只有不断地学习并且寻找答案。无论如何我都要陪伴着我的孩子度过成长中的每一个阶段,就算全世界都嫌弃你,妈妈依旧爱你如当初!不由感慨:生子女容易,养子女不易,用时髦的话说就应该是“且行且珍惜”!

读三字经有感 篇4

女儿从学校拿回来一本知识读本,上面有很多有哲理性的文章,对于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来说,那些文章显得太深奥了,于是她对全文都是三字一句的《三字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女儿煞有其事地读了几个字就被一些生字难住了,跑来问我:“妈妈,这个字读什么?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啊?”我拿过书来,一字一句教女儿读,说来惭愧,有些字我都还不认识,我老老实实对女儿说:“这个字我也不认识,而且好多句子的意思我都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我和女儿一起查字典,解决了生字的问题,可是要给女儿逐字逐句讲解含义我还做不到,于是我们又在网上查,终于找到了《三字经》的全文释义,甚至还找到了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的视频。我和女儿认认真真的看了视频,虽然年幼的女儿很多字句都不懂,但是至少她懂得了从小就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懂得礼仪,也懂得了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方法和态度的重要性。而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三字经》有了一些全新的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部经典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道路坎坷曲折,但前途乐观,因为我们出生于世纪的下一代将举起传承的大旗,为民族精神点起希望之火。《三字经》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是中国近年来流传最广的启蒙读物,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丛书》,那都说明《三字经》的文化地位是何等重要。《三字经》里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儿童,甚至成年人都来读一读。《三字经》可谓是一块全营养饴糖。说它是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适,全文结构严谨,文笔自然流畅,深入浅出,讲求押韵,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背诵识记;二是指其具有缓释功能,识记后未必能全面理解,却能指导其日后的学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丰富的功能,能常读常新,百读不厌。《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他以后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起点就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所以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叫人端正思想,为人的大概性格做了定义,教育人要善良。三字经全文涉猎范围及为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教育、道德伦理等,还包括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三字经在封建社会具有传授知识和教授封建政治思想的两重作用。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在我周围也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价值观将影响孩子一生。首先,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塑造、人格的健全,母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段《三字经》就讲述了孟母是如何三易其居以教育孟子的故事。另外,父亲往往就是孩子在家庭中无形的榜样,尤其在传统社会,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三字经》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考中科举的故事,这也就是成语五子登科的来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懂得礼仪,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这段《三字经》中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启蒙教育把孝悌之道作为最重要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黄香就因为温席扇枕的事迹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对父母的孝敬缘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与高贵或贫贱无关。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对长辈的尊重,其实就是在培养他们对传统的尊重。同样,悌道也是古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尊敬友爱兄长,一时容易,然而利之所在,最易使人忘形,把悌道融入思想中,贯穿在言行中,时时谦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之所以传诵千百年,也正是因为它所提倡的悌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古人对于教育和学习讲究先后次序,“首孝弟,次见闻”,一个道德上残缺的人不会有大的成就,在端正态度、砥砺意志之后,才能真正开始学习。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三字经》就在简单的数字序列中,传达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尤其是“三”这样一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三是万物之母,三才指天、地、人。另外,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同样,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亲、师,这都是以“三”来说明观念、传达思想。《三字经》倡导温馨和谐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虽然在社会和家庭中,君臣、父子、夫妻的地位不同,但在人格上大家是平等的。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古人的这种教育智慧,让我们佩服和敬仰。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儒家文化认为,要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然后再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所以《三字经》先把应该怎样为人处世的道理阐述清楚,然后再教孩子们应该怎么读书。孩子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训诂和句读。训诂是指用现代语言解读古文,而句读就是用标点符号断句。因为早期的古文没有标点符号,便有人故意利用句读,把写作者的原意更改为成为自己的用意,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留下许多笑谈,有的借此混口饭吃,也有的借此救了性命。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三字经》认为经书都读通了就应该学历史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就有着许多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三字经中的历史是从被称为三皇的伏羲,神农和黄帝讲起的。作为启蒙读物的三字经让每个孩童了解民族历史,开始讲述我国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发展。并在简洁朴素的语言当中表达了后人对历史人物的品评和褒扬。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三字经要求学习者口到、心到,不要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更不能像今天很多的所谓的读书人一样连口都不用,按照《三字经》的说法今天没有读书人只有看书人,甚至连看书人都要打个问号,只有翻书人。而按《三字经》的要求,是要“口而诵”,你要大声朗读出来而且要持之以恒,朝夕用功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这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则。读书是心眼口的一个有效配合,良性互动的过程,缺一不可。《三字经》总结了古人勤学的故事,来教给正在学习的人们,告诉人们作为一个求学者应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态度遵循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三字经》它深深地吸引我和女儿,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吧!让我们的孩子多阅读一些类似《三字经》的书籍,让更多的孩子能得到阅读这种幸福的滋养!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的孩子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教育子女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遗产。作者的态度是“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他说世上许多人为子孙计,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后代,教育子女,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获是对孩子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的家中还有有待教育的子女,《三字经》是一很不错的书,还没有读的话,赶快行动起来吧!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有很大的收获哦!

邹玲

读《三字经》有感 篇5

来到书店后,我找到了《三字经》,翻开一看,我的眼睛顿时定住了!我轻声吟诵起来,人之初,性本善……读起来朗朗上口,读着读着,我的`肚子开始闹起了空城计,我这才回家。从这以后,我每天写完作业都不会去理会动画片了,而是看《三字经》。我最喜欢“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这句,这是讲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个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而我呢?要大人说才会让,我真惭愧。以后我也要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好孩子。

《三字经》不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金典书呀!我也要刻苦学习,为着我的理想奋斗!

读三字经有感 篇6

听我爷爷说,我的太爷爷的那个年代私塾先生都很有文化。太爷爷那个年代还没有我,所以他们不能教我读书认字,可是生活在现在的社会我也可以做像他们那样的有文化人,那就是我也要读很多书。

这天我翻开一本叫《三字经》的书,里面每句话都是三个字的短句,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以前我都是在电视上听到过,今天我也读了这本书,很有用,里面有很多为人的道理,还有历史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讲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融四岁,能让梨”就是说孔融让梨的故事。里面还有很多关于要我们好好读书的话,爸爸要我向里面的人学习,这样以后才有出息,爸爸还说:“玉不琢,不成器”、这也是《三字经》里面的句子,真是太有用了,看到这本书我真的很高兴,我在里面学到太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比我弟弟看那些动画片的书更有好处,我要好好的读这本书,等以后我会了也要跟爸爸一样教教我弟弟读《三字经》这本好书,让他也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爷爷说以前这本书是教学生的。大家都很喜欢《三字经》,我也很喜欢这本书。

我还要继续努力看这本书,要读会,因为里面有好多字我还不认识呢。也有很多话我看不懂,要爸爸和妈妈告诉我才知道,我要自己读会这本书,就不会占有爸爸妈妈的时间也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了。

平时我们做家长的工作忙,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沟通,这回通过这样的一个跟孩子一起读书的机会,我们也感受了很多,也对做家长的教育子女有一些感悟。

读《昆虫记》有感 篇7

一、法布尔与《昆虫记》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Jean-HenriCasimirFabre, 1823-1915) 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困, 法布尔四岁时被父母寄养在邻近的祖父母家中。乡间的牛羊、禽类, 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 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真理。

七岁时, 法布尔重新回到父母身边, 开始接受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 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 毕业后, 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任教之余, 他潜心研究昆虫, 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 撰写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由于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低, 法布尔一生都未摆脱经济拮据的困境, 直到五十多岁时, 他才依靠辛苦攒下的稿费, 在普罗旺斯买下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旧宅。法布尔将这片荒地命名为“阿尔玛斯” (“阿尔玛斯”是音译, 中文又译作“荒石园”, 取其荒芜与一毛不拔之意) , 至此他终于实现了“拥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观察昆虫”的愿望。法布尔把“阿尔玛斯”当成自己的家和昆虫实验场, 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思考、观察、实验和写作。1910年, 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 他已经是一位耄耋老人。

《昆虫记》的法文题目是《Souvenirsentomologiques》, 直译的话, 可以译为《昆虫学回忆录》。周作人最早把这本书译作《昆虫记》, 而后一直被译界沿用至今。法布尔之前的昆虫学家只做昆虫的搜集与分类工作, 他们手持放大镜, 解剖昆虫尸体, 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 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对昆虫的判断力、本能和生活习性甚少研究。专家们根据昆虫的外形给其命名, 把身体构造相同的昆虫归入同一种类。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 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 因此, 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Etude surl’instinctetlesmoeurs des insectes》 (《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 , 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 “研究它们在活着时的活动, 它们的本能和习性, 它们的才能和感情”, 根据昆虫“工人”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法布尔的研究以直接观察为依据, 就像他自己说的:“在对某个事物说‘是’以前, 我要观察、触摸, 而且不是一次, 是两三次, 甚至没完没了, 直到我的疑心在如山的铁证下归顺听从为止”。他本着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来观察昆虫的劳作, 以富有情感的笔调来描写昆虫的生活, 使得《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昆虫记》中的趣事儿

虽然法布尔开始动笔写作《昆虫记》时, 已经年过百半, 但他仍像一个好奇心满溢的孩童一样, 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我习惯在每个答案后跟着提一个新问题, 直到碰到不可知之墙为止”。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正是凭着对昆虫所怀有的浓厚兴趣, 法布尔才把大半辈子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昆虫上, 就像他自己所说:“在昆虫学大量的领域内需要天真。没有大量这种资质———在讲求实际者眼中的奇思怪想, 谁还会去关心小小的虫子呢?”。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手持放大镜, 观察昆虫的出生、蜕变、筑巢、觅食、求偶、繁殖, 以孩童般的视角, 真实而质朴的笔调记录下昆虫的本能和习性, 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 生趣盎然的画面。在他的笔下, 小小的昆虫们无一不是身怀技艺的行家里手:长腹蜂是挥舞瓦刀的“泥瓦工”, 黑蛛蜂是技艺高超的“制陶工”, 土蜂是下针精确无误的“麻醉师”, 切叶蜂是名副其实的“裁剪工”, 黄斑蜂是技艺惊人的“鞣毡大师”, 而蜾蠃则是“挖掘工”、“采脂工”和“粉刷工”。下面请看“演唱者”蟋蟀放声高歌的场景:

“园子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开着红花的岩蔷薇都有自己的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上都有自己的演唱者。那些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 那些笃蓐香都变成了一个个合唱团。所有这些小生物在灌木丛间用它们清脆动人的声音互问互答;或者不如说, 每个歌手不管别人唱什么坎蒂列那 (译者注:中世纪时的一种叙事抒情歌曲) , 独自在庆祝自己的欢乐。

在天上, 就在我头顶上, 天鹅星座在银河中划上它那大大的十字架;在下面, 就在我的四周, 蟋蟀的交响乐在抑扬起伏。这歌唱自己欢乐的小不点儿令我忘记了群星璀璨的场面。这些天上的眼睛平静而冷漠地瞧着我们, 我们对于这些星星是一无所知的。”

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昆虫记》除了是一部严谨的昆虫学作品, 还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巨著, 它实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的合二为一。它不像其他科学类作品那般内容晦涩难懂, 用词枯燥无味, 读来反而给人一种妙趣横生, 仿佛与虫儿面对面交流的感觉。纵观洋洋洒洒的十卷本《昆虫记》, 其语言朴素而纯真, 文风流畅优美, 隽永风趣, 深入浅出, 使得这部著作不愧有“昆虫的史诗”之称。

除了将昆虫纤毫毕现的形态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法布尔对虫儿心理、情感的揣摩与刻画也可谓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他本人也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譬如, 毛刺泥蜂在攻击毛虫得手之后, 用跗节跺脚, 梳理翅膀, 不时地把大颚和前额贴在地面上, 用后足将身体撑得高高地, 仿佛要翻筋斗似的。法布尔认为这些动作是毛刺泥蜂表达心中喜悦的一种方式, 就好比当人类沉浸在成功所带来的欢乐中时, 会做出搓手的动作一样。有时候, 法布尔也会从人类的伦理道德视角来解读昆虫的行为, 正是虫儿身上所带有的这种人性化特征才使得该书与众不同, 引人入胜。下面,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天牛成虫与幼虫的描写。

“成虫和幼虫的职责完全悖离了常规:幼虫正值身强体壮, 拥有强健的挖掘工具, 承担起繁重的工作;而成虫却享受幸福的时光, 不懂技艺, 不工作, 只是游手好闲。孩子本应躺在他的保护人———母亲怀抱中过天堂般的生活;而这儿的孩子———幼虫, 却成了母亲的保护人。

被法布尔喻为“爬行的小肠”的天牛幼虫只有味觉和触觉这两种非常迟钝的感觉, 但它竟然可以清楚地预知未来。它为成虫挖出一条通往树皮层的通道, 后者只要钻透薄薄的木质层或树皮层就可以获得自由。法布尔用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绘昆虫世界的日常生活, 使得整套丛书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在《昆虫记》中, 法布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昆虫的捕食过程, 在他看来, “捕猎性昆虫传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介绍昆虫的捕猎方法”。为了弄清楚某种昆虫的捕猎技巧, 他有时会跑到野外环境中去观察, 有时会想尽一切办法捉住需要的昆虫, 再把昆虫放到人为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他不但亲自出马捕捉昆虫, 而且还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召集孩子们帮忙, 有时甚至要向家人求助。当我们读到书中有关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搏斗的场景描写时, 就会觉得法布尔的所有努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昆虫仿佛被置于聚光灯下, 交战双方的动作之传神, 场面之生动, 交锋之激烈, 一切都展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且看:

“当敌人靠近时, 它便立起身体, 模仿舞蛛的样子做出防御姿势。滑稽蛛蜂对它的威吓不屑一顾, 在滑稽的外表的掩护下, 它猛地冲向彩带圆网蛛, 动作非常敏捷。它们闪电般交战了一回合, 彩带圆网蛛被打翻仰躺在地。蛛蜂在上, 它与圆网蛛腹贴着腹、头顶着头;它用足控制住彩带圆网蛛的足;用上颚咬住对方的头胸部;它用力蜷起腹部, 向下方伸过去;它拔出螫针;接下来便……”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 当我们读到此处, 不禁要为法布尔传神的描写而大声喝彩, 透过文字仿佛能看到捕食性昆虫与猎物正在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生死大战。然而, 这种战斗场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凶残与血腥, 相反, 更多地显示出生命力的蓬勃。

如果不是法布尔对渺小生命所怀有的尊重与热爱, 不是他的悉心观察和详细描述, 也许虫儿的这些故事还不为人所知呢。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领略到昆虫那妙不可言的灵性。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每一种昆虫, 他就像是一个为儿孙讲述故事的老人, 把昆虫世界的趣事儿向读者娓娓道来, 令人回味无穷。

摘要:《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撰写的一部关于昆虫本能与习性的著作, 全书充满了各种妙趣横生的昆虫故事。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 以朴实而略带人性的笔触来描写昆虫, 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趣味无穷, 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

关键词:《昆虫记》,法布尔,昆虫,故事

参考文献

[1]石蔷.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法布尔[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8:43.

[2]法布尔.昆虫记 (卷七)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165.

[3]法布尔.昆虫记 (卷四) [M].姜洁等译.花城出版社, 2001.

读《三字经》有感 篇8

它是一簇花,馨香爱的心房;

它是一股水,荡涤你我胸襟……——题记

微风激起我心中层层涟漪;阳光四射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爱的便利贴贴满我心全部。

它是宽容却不是纵容。

我是白云,它是蓝天。我肆意地缥缈在它的怀抱中,却不由己乱飞。

因为,我始终孕育在它博大的胸怀中。

我是小树,它是园丁。我快乐地生长在它的管理中,却不乱冒枝杈。

因为,它爱的利剪无时无刻不在修剪着我。

宽容却不纵容的它,让我没有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受风雨洗礼后的我才会成为“人”。

它深情也无情。

我是小溪,它是大海。我历尽千辛万苦拥有它的怀抱。爱抚,微笑,于是我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一切,我想霸占它所有的爱,它深情地安慰而又无情地拒绝。由此,我懂得了分享。

它疲惫却不厌倦。

我是一本书,它是读书的人。我有错,它改错;看到我的亮点,它褒扬却不引我骄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读了我千千万万遍,却新意盎然。

它自私也无私。

我是电视剧中的王大春,它是丑娘。它长得极丑,但心灵却极美;我无情将她抛弃,她却不怨,不恨。我自己振振有词,它却在寂寞角落默默落泪。我有时也心痛,但它却竭力安慰。将伤心悲痛自私地埋葬,包装出的幸福却无私荡漾。

它的无私,它的自私,让我无地自容……等我要改错的时候,它却悄然离去……我只能压抑一辈子。

不要提起荒寂的道途,不要赴往陌生的旅程,你眉梢郁结着忧愁,你眼眶泪珠盈盈,那紧紧钳闭的嘴角,不要再唉声叹气,不要等韶华虚度,百花飘零。它——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所霸占的父爱母爱,不能长久逗留,不要再说自己还小,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用你的双手,将那岁月的痕迹抚平!

读《三字经》有感 篇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被这种简洁精湛的哲言所吸引,“孟母择邻”﹑“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我被一个个寓言深远的故事所感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勇攀高峰,长大要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择邻的故事,从中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0

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之间的战争, 故事很精彩, 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走进三国, 在这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 我最喜欢的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散发出的儒雅的文学气度令我十分敬佩。他通天文、晓地理, 用兵如神,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令我震撼。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他让我懂得: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是勤奋的沉淀。作为学生的我们, 应该努力学习,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放眼茫茫江东, 唯一能与孔明相提并论的也只有周瑜了。周瑜文采超群, 聪慧过人, 深受孙权赏识。可他妒嫉心重, 以致孔明小小的“三气”便使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慨。这也让我体会到:妒嫉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真心的交往、真正的友谊。

……

读《三字经》有感600字 篇11

金东区傅村小学六(3)班 杨卉菁 指导老师:傅兴忠

《三字经》是一本好书,因为她教会我很多知识,告诉了我很多名人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让我意识到:浩瀚宇宙,奇幻莫测。星辰斗转,风云突变,山川升降,江河泛滥,花木生息,鸟兽迁徙,无不纷繁多变。人,作为万物之灵,只有不断探索学习,追寻那因果关系,理清那内在缘由,才能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能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又叫我懂得: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这叫五伦。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爱,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称为十义。若能做到,社会就安定,家庭也快乐了。我们中国人历来重视礼仪规范,讲究长幼有序,朋友同事交往,重情义讲信用。像“桃园三结义”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交口称颂。同学间,如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有谁乐意常来互往呢?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又使我知道:晋代孙敬和战国苏秦,他们没有老师督促却能自觉勤学苦练;晋朝车胤与孙康,他们虽然家境贫寒却从不停止学习;汉代朱买臣及隋朝李密,他们身体尽管很劳累却依旧发愤苦读终成有用之材。这一个个历史人物,怎不令我敬佩?如不好学上进,有何颜面见爹娘?我要学习,要无愧于自己!

读三字经有感250字 篇12

读完《三字经》里的第四十段让我记忆犹新。我深深地理解到了:”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的含义。

《三字经》上有一段译文是这样写的: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他家里很穷,自己想读书但买不起灯油,他就到田地里捉来许多萤火虫,把萤火虫放在纱布缝成的袋子里,借萤火虫发出的光读书。孙康也借着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个家里虽然很贫困,但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来读书。

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生活担忧,学习条件非常好,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小学生读三字经有感 篇13

开始我还疑惑,何绍基为什么会得到“大书法家”的称号呢?原来何绍基立下誓言,坚持“百字练”。他每天都会坚持练一百个字。这需要大的毅力和志向啊!当我读到“它描了又写,写了又摩。玉版纸屑了一刀有一刀,松香墨溶了一块有一块”时,我惊叹了,何绍基的成就是靠勤学苦练得来的呀!

何绍基的认真勤奋让我惭愧。我一点也不勤奋,一遇到难题就置之不

理。从此,我决心向何绍基一样,勤奋学习,去收获自己的未来。

老师说“勤奋是智慧的朋友”,因为好多名人靠的勤奋得以成功。妈妈说“勤奋是致富的根源”,因为我家靠的勤劳得以致富。我也想说“勤奋是学习的助手”。

小学生读《三字经》有感(定稿) 篇14

曹凌雪

在这段时间的读书活动课上,我饶有兴趣的读起了图书角我班同学放的《三字经》一书。《三字经》就是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每句简洁明了,含意深刻,基本上每句一个典故,含义深刻,言简意赅,易记易背,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觉得越读越有兴趣,每天写完作业,我都没心思看曾经让我朝思暮想的动画片,每次的班级读书活动课上,我都会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知道父母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四年级了,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每次上学也是由爸爸妈妈接送,就连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爸爸妈妈帮我检查……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孝于亲,所当执。”孝敬父母,理所当然,可我都十岁了,孝敬过父母吗?倒是妈妈天天为我洗衣、做饭,接送我上学,忙个不停,多累啊!我真惭愧啊,我比黄香大一岁,居然没有好好尽过一次孝。我想:不行,正好周末我得给妈妈“放假”一天,想到就要做到,我就立刻忙活起来,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先是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抹桌子;然后洗衣服、洗鞋子;又到厨房里忙了起来,煮饭、洗菜、炒菜,一会儿,饭做好了,喊妈妈、爸爸吃饭了。吃完饭,我就又念着《三字经》,收拾起碗筷来……

我还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不吉利的语言和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附近,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因此我们从小就要立下伟大的志向,不能浪费光阴,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长大后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我还喜欢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孔子曾经把七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射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我反复读这一段话,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没有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好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伙伴们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相信你在阅读之后,会比我有更多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作者:临沧市凤庆县史完小四(2)班 曹凌雪

上一篇:一株含羞草爱情诗歌下一篇:第二讲有理数的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