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2024-09-08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共10篇)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篇1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数、近似数练模拟训练题

1.判断下面的数是否为近似数。

(1)实验小学有学生1895人。( )

(2)扬子晚报的发行量达到了30万份。( )

(3)某网站当天点击率为40630次。( )

(4)我国去年人口总数为13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亿。( )

2.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

780≈ 8190≈

783078000≈ 890800≈

3.用“万”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56230≈ 5900240≈

5599600≈ 4086023≈

4.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090000000≈ 128000≈

980900000≈ 408060700000≈

5.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4085000≈( )万

1750000000≈( )亿

6448000≈( )万

249000000≈( )亿

6.判一判。

(1)294999≈30万( )

(2)409654000≈4亿( )

(3)348907590≈34891万≈4亿( )

小学一年级数奥题(四) 篇2

(四)1.日落西山晚霞红,我把小鸡赶进笼。一半小鸡进了笼,还有5只在捉虫,另外5只围着我,叽叽喳喳闹哄哄。小朋友们算一算,多少小鸡进了笼?()

2.小虎学写毛笔字,第一天写6个,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写3个,四天一共写了()个。

3.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爸爸今年()岁。

4.小华给小方8枚邮票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小华原来比小方多()格邮票。

5.13个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还有()只没抓住?

6.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房间电灯,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下开关。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拉20下呢?拉100下呢?

7.小力有18张画片,送给小龙3张后,两人的画片同样多。小龙原来有()张画片。

8.有两篮苹果,第一篮25个,第二篮19个,从第一篮中拿()个放入第二篮,两篮的苹果数相等。

9.14个同学站成一队做操,从前面数张兵是第6个,从后数他是第()个。

10.15个小朋友排成一队,小东的前面有9人,小东后面有()人。

11.按要求摆一摆。

第一行摆:△ △ △ △

第二行摆: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篇3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正确读、写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

以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读、写亿级的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看这幅漫画,哇!你想说什么?

生可能说: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地球都要背不动了!也可能说:全球人口有六十一亿,太多了!

(惊讶):六十一亿,这个数真大呀!像这样亿以上的数,你们认识吗?(板书课题)

二、学习读数和写数

(一)学习读数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1页,例1中有三个数,你们会读吗?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开始自学吧!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1)例1中第一个数为什么读作:六十一亿?后边两个数你会读吗?写在书中横线上。

(2)想一想,亿以上的数该怎样读?

(3)完成例1下边的“做一做”。你认为,读数时最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自学。师提示学生:不要急于做题,一定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一定要沉下心来,想一想老师提的问题,看书时,可以用手点着看,边看边思考。

4、师:你们自学后有什么问题吗?如学生说没有,师:说明你们都用心去学了,既然学明白了,你能以5080 4000 0000为例,说说亿以上的数究竟怎么读吗?

5、生到前面讲解,师小结:先分级再读数,从高位读起,先读亿级上的五千零八十亿,再读万级上的四千万,(出示课件第一、二句),我们再做几个练习:5008 4000 000,5080 0000 4000,让生读,再总结:级末的零不读(画横线打叉),各级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出示课件第三、四句)

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师:读数大家都明白了,写数会不会呢?

(二)写数

1、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自学第22页例2。

(1)例2中的“三亿”为什么写作:3 0000 0000?后边两个数你能试着写出来吗?

(2)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写?

(3)完成例2后边“做一做”的第1题。你认为,写数时最应该注意什么?

2、生自学。

3、师:写数有什么问题吗?请你以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为例,说一说亿以上的数究竟怎么写呢?

4、生讲解,练习:五千四百亿零七十,五千零四十亿零七万。师生小结写法,出示课件:

写法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三)师总结:读数和写数,都要先分级,数位中有零的数的读写,大家一定要仔细,下面做几道检测题。

三、检测题

1、读出下面各数,这三个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4075

4075 0000

4075 0000 0000

师:4075在个级时读作四千零七十五,4075在万级时还读作四千零七十五,只不过在后边加个“万”字,4075在亿级时仍读作四千零七十五,但要在后边加个“亿”字。就像同学们这样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边加个“亿”字或“万”字。

2、用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地读出下面各数。

20 8000 0000读作:________________

6007 0005 0000读作:________________

3090 1040 3000读作:________________

生读完后,师问:读数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强调先分级,以错例强调数位中有零的读法。

3、写出下面各数,写完后你会检查吗?

两千四百万写作:________________

六百四十亿九千零三万写作:________________

五千零三亿零七百写作:________________

根据错例,强调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用零占位,强调检查的方法:根据位判断这个数共几位数,或看各级是否满四个数字。

4、把左右相等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三百八十亿3 0000 8000

三亿零八十38 0000 0000

三十八亿3 0080 0000

三亿零八十万380 0000 0000

做完题后,师:这三道题,一共是10个数的读写练习,你答对了()个。想一想:错的原因是什么?以后要注意什么?

四、总结全课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篇4

第一单元读读写写

观潮 称为 天下奇观 盐官镇 据说 大堤 横卧 屹立 人山人海 风平浪静 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宽阔 蒙蒙薄雾

笼罩 沸腾 奔腾 依旧 恢复

霎时 奔腾西去 余波 风号浪吼 静寂 白茫茫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

雅鲁藏布大峡谷 珠穆朗玛峰 咫尺 堪称 壮丽景观 海拔 不容置疑 一争高下 映衬 神秘莫测 郁郁苍苍 涓涓细流 滔滔江水 千姿百态 山脉 皑皑雪山 直入云天 神来之笔

呈现 凌空展开 画卷 花卉 人迹罕至 攀援 穿梭其中 美誉 地理事件 必将

灿烂 陆续 白茫茫 波浪 竹竿 三支船桨 规律 茂盛 榕树 纠正 逼近不可计数 展示 缝隙 照耀 颤动 树梢 停泊(湖泊)留恋 抛在 应接不暇 一株

火烧云 霞光 紫檀色 喂猪 笑盈盈 乘凉 高寿 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百合色 葡萄灰 茄子紫 跪着 模糊 凶猛 庙门 一模一样 威武 镇静 蹲着 恍恍惚惚 必须 揉一揉 沉静

颤动

反差

涨潮

镇静 梨黄

帘帘飞瀑

《观潮》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鸟的天堂》巴金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水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火烧云》萧红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语文园地一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回文联)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因雪白头。(拟人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叠字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第二单元读读写写

爬山虎

占领

引人注意

一顺儿

铺垫

均匀 重叠 空隙

荡漾起波纹

花茎 叶柄

枝状

触角

嫩红

巴住

弯曲

紧贴

蛟龙

痕迹

逐渐

休想 瞧不起

牢固

一大片

嫩绿

嫩叶

新鲜

舒服

吹拂蜗牛

触着墙

嫩茎

枯萎 蟋蟀

得来不费功夫 住宅 隐蔽

放弃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慎重

选址

洞穴 柔弱

搜索

巢穴

堤岸

隐藏

选择 住址

倾斜

隧道

骤雨

耙扫

抛出

平坦平台

光滑 粗糙

简朴 清洁 干燥 挖掘

扒土

钳子

触须 宽敞 整修

抛弃

魏格纳

洁白宁静

豪放

天性好动

静谧舒适

坐卧不安

软禁

牢笼困兽

无聊

消磨时光

呈现

凹进

吻合 端详

巧合 兴奋比较

相似

叩开

假想

证明

联系

考察

翅膀

飞渡重洋

宁静

无聊 偶然 崭新 漂移 轻易 资料 证据 鼓舞

考证 起源 召开 假说 震动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古诗二首》 《题西林壁》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深意:[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游山西村》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深意: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蟋蟀的住宅》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语文园地二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第三单元读读写写

鲜花盛开

绿树成阴

鲜果飘香

洋溢 允许 围墙

告示牌

呼啸 隆冬

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

瑟瑟发抖

喧闹

明媚

草翠花开

破损

增添

孤独 训斥 凋谢

覆盖 斥责 凝视 火辣辣

绽出

任性

冷酷 愉快 拆除

常年

玩耍

逃散

北风

发脾气

刺股寒风

一缕阳光

肩膀

幸福纷纷逃窜

漫长严冬

游戏

裹着毯子

荒凉

提醒

彼此

枯枝败叶

锄头 疏通

树杈

诧异

麦子

幸福

勤勤恳恳

耕地

谦虚

义务

智慧

激动

假如

突然

愿意

牧童

清理

泡沫

砌成 清澈

填满

健康

微笑

感谢

相遇

强健有力

茂密

脚印

痕迹

恢复

白费

善良

依照

脸颊

铁锹

寒冷

必须 离开 原野

融化

剩下 伐木

砍倒

切成卖掉

一盏煤油灯

点燃

睁大

盯着

树根

山谷

锯木头

火柴

木偶

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收拾

兴冲冲

愣住 拽住

毛茸茸

挣扎

愤怒

温柔

龇牙咧嘴

嘟嘟囔囔

厉害

女巫

可怜巴巴

魔杖

拼命逃跑

灵活

报告

警官

委屈

左瞧右瞧

板着脸

重要

雕刻热闹

大街

亲热

红背包

漂亮

相配

痛苦

伤心

脑袋

生气

着急

同情

关心

撒谎

蹦蹦跳跳

放声大哭 木匠

表情

《巨人的花园》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幸福是什么》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语文园地三

雨中的树林

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鸟儿在雨中也愿一展歌喉,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听歌的松鼠摇着毛茸茸的尾巴。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细雨淋过的浆果酸甜可口,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

刺猬扎满一身运回了家。连那些小雨点儿都会变魔术,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

第四单元读读写写

头颈

左顾右盼

姿态

高傲 郑重

厉声呵斥

叫嚣 引吭大叫 狂吠

傲慢

局促不安

从容

大模大样

京剧

净角 一日三餐

滋味

奢侈

严肃

凡有

必然

甚至

从容 堂倌

蹲着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譬如

倘若 饮一口水

从容不迫

侍候 脾气

窥伺

敏捷 空空如也

供养不周邻近

不胜其烦

架子十足

姿势

步态

攀谈

腔调

派头

慢条斯理

掂量

掌蹼

不慌不忙

车辙细翎

污泥

追赶

扇动

涟漪

芦苇

引人注目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洁净

沙滩

属于 糟糕

鱼饵

地盘

率领

依赖

洗澡

嬉戏

邻近厮打 漂浮

撕咬

耀武扬威

甭想

径直

罐头筒

勾当

偷偷摸摸

主宰 从从容容

不紧不慢

愿意

熬汤

责备 邻近性格 任凭 贪玩 尽职 稿纸 梅花 跌倒 开辟 毫不相让

扬长而去

屏息凝视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泥泞

淘气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趁其不备 慈爱 辛苦 慢条斯理 自由自在 生气勃勃 如怨如诉

《白鹅》丰子恺

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豪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猫》老舍

猫性格实在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实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怪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语文园地四 望子成龙 来龙去脉 群龙无首 龙飞凤舞 如虎添翼

调虎离山

骑虎难下 照猫画虎 天马行空 汗马功劳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牛刀小试 笨鸟先飞 呆如木鸡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P2-3 教学目标:直观认识新有计数单位“十万”,感受大数的意义。

通过拔数、数数的过程,认识“万位”与“十万位”的位置关系,体会位值概念。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会一万和十万究竟有多大,进一步发展数感。

重点难点: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59一个一个的数到77。2)从350一十一十的数到430 3)从300一百一百的数到1000 4)从3000一千一千的数到10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探究新知 1,数一数,认一认

师用幻灯片演示计数单位模型。一个方格模型是多少?

演示并数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图中有多少?

一万一万的数,九万再添一万是多少?十万。即10个“万”是一万。2,拨一拨,数一数

请学生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

一个一个的数,从一万零三数到一万零一十,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六数到十万; 一千一千的数,从四万八千数到五万三千; 一万一万的数,从七万数到十万。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拨的,怎样数的?

在拐点数你是怎么做的?感受“满十进1”的道理。3,你知道一万有多大吗?十万呢?

利用书上的两个实例感受一万和十万有多大。说说你的想法。

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一万和十万有多大吗?

三、巩固新知

1、“练一练”的1题数数

2、“练一练”的2、3题拨一拨,读一读。

3、“练一练”的4题感受十万张纸有多高。

四、作业

从电视、报纸、网络上收集生活中的大数,做好记录,以备交流。

五、板书设计

数一数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篇6

《近似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10—1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视频。师:看完你有什么感受?

2、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

多媒体出示教材中阅兵活动的材料: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庆典在60响礼炮声中开始,国旗护卫队正步行进了169步,寓意着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69年不平凡的历程。阅兵式与阅兵分列式共用时间近66分,有56个方队和梯队,约20万人接受了检阅。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画布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

师:请同学们阅读以上文字,谁来当小小播音员读一读?

师:这些数据有大有小,描述的事物也不相同,它们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呢?

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近似数吗?举个例子。我们国家大约有14亿人。

我们国家陆地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师:用近似数去描述事物有什么好处?

师:在生活中有时我们用到精确的数字,有时不用精确的数字,而只用和他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叫近似数。(板书课题:近似数)

二、理解“四舍五入”法:

1、什么是“四舍五入”。

师: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1)出示数线图,让学生观察18000更接近1万还是更接近2万。(2)认识符号“≈”:18000≈2万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3)师生共同在数线图上找到其它点的近似数。

小组讨论:求左边5个数的近似数时,有什么发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右边呢? 师:四舍五入到万位,关键看千位。

2、怎样进行“四舍五入”。

师: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完成学单的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一:“约20万”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1)在数线图上找到233482的大致位置,并用彩笔标出来。

21万22万23万24万25万26万27万28万29万

(2)如果不看数线图,用四舍五入法怎样得到20万?你是怎样想的?试着在下面写一写。233482≈()

(3)把233482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位。师: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关键看下一位。

3、如果233482这个数分别四舍五入到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233482四舍五入到十位:关键要看()位,233482≈()。233482四舍五入到百位:关键要看()位,233482≈()。233482四舍五入到千位:关键要看()位,233482≈()。233482四舍五入到万位:关键要看()位,233482≈()。

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关键看下一位。如果下一位的数小于5,就把它舍掉,把它和它后面的数都改写成0占位;如果下一位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它和它后面的数都改写成0占位。4.先调查,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你所在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四舍五入到十位是多少?

()≈()

⑵你所在学校有多少名学生?四舍五入到百位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四、板书设计

近似数 精确数:60,169,56近似数:近66,约20万,近2万

18000≈2万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四舍五入 0,1,2,3,4 舍 5,6,7,8,9 入

五、教学反思

教材没有给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通过“国庆60周年阅兵活动”的报道稿,让学生初步认识近似数,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准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充分交流,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

本课的不足之处:

1、自己在求近似数的方法上探究不够。

2、评价语言不够。今后努力的方向: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题诀窍 篇7

一、先搞清楚词语的本意,然后考虑它在文章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例如:他今天做错了事,心情很沉重!沉重,本意:的重量大,在这句话中显然不是指物体本身的重量大。意思是心情难过,不好受的意思。从词语的本意入手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找到引申义、喻义:难过的程度很深。

二、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彩。

人们把带有肯定、赞许、喜爱等感情色彩的词叫褒义词,例如:高尚、善良、美丽、聪明。人们把带有否定、贬斥、厌恶、鄙视等色彩的词叫贬义词,例如:下流、无耻、狡猾

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白鹅》一课,重点笔墨描写了白鹅傲慢的姿态,架子十足。但是通过对文没有看出对大白鹅的厌恶和反感。相反,处处表现出作者对大白鹅的喜爱。这里的贬义词“傲慢”通过作者的描写却富有褒义的色彩。因此,具体的感情色彩不能离开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而单独看待。

三、注意对于词语的分析和比较进而理解词语的意思。

话语的词语意思非常丰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如小学课本中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中,有三个非常有意思的词语,他们看起来非常相近但是意思却耐人寻味。继续、连续和陆续,这三个词语就这样来看,很难明白。怎么办放到句子中去。“白求恩继续给伤员做手术”,“白求恩连续工作了68个小时”。在文章中这三个词语可以互换吗?换了以后会怎么样?通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一步一步来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总之,要理解生词语,一定要练习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技巧

(一) 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

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 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例如:《邻家的星期四》“唉,本该是我们的星期四,现在整个儿成了邻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长久不易平息的联想来。”请你联系上文写写“我”可能联想到什么?(一连三张纸条,一连三次提醒,这位女主人真是热心哪!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这些环保意识也能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越来越美丽,以优美、整洁的环境迎接世博会。)像类似的发挥想像的问题,要联系生活来领会文中的关键句段的意思,即从文中读出自己,读出“我”,学会转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5、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 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内涵,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4、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家长、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如:学了课文《在金色的沙滩上》,你感觉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说她做事不计报酬、拾金不昧、诚实、守信用等等,但是这些还不够。完整的回答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感觉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的人,因为她。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技巧

随着小学年级的逐渐升高,小学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成为了孩子的“失分大坑”,有多少孩子动不动就被阅读理解题目搞得天旋地转,不知从何下手;如何在阅读理解题目里面抓住分数,成为了家长和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两手抓”,一方面要多读书、多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另一方面,学习合理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口算题50道 篇8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口算(1×40=40分)120+90= 203-80= 14×60= 25×28= 420×20= 560÷40= 54+97= 28×99= 103×3= 4024÷8= 350+470= 100-43= 35×102= 640÷40= 24×25= 8×(125+50)= 12+18+14= 84+27+73= 25+67+75= 327+773= 543-306= 250×8=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2×8=16)

585+189+215

248+146+154

585+189+215

248+146+154

123÷123= 9100÷70= 145+55= 323-197= 436+208= 315-198= 15×12×5= 168÷4= 32+268= 420-150= 810÷27= 46+49+51=

62+160+38=

574-162-38=

120×5=

175-56=

4500÷300=

768-274-126

621-199

585-175-25

99+232

三、用简便方法计算(12×2.5+3×2+4×2=44分)

56×101

36×34+36×66

75×23+25×23

56+56×99 300÷12

630÷45

125×79

42×98

25×39

125×888

325×113-325×13

28×18-8×28

75×101-75

99×99+99 166+83×98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篇9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分)24的所有因数:_______,50以内7的所有倍数:_______。

2.(1分)在8×9=72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在56÷7=8中,_______是_______的因数,_______是_______的倍数。

3.(1分)先估算,再计算.

311×28≈_______

311×28=_______

4.(1分)一个数既是19的倍数,又是19的因数,这个数是_______.

5.(1分)一个数既是8的倍数,又是32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_______。

6.(1分)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二位数的积是_______,差是_______。

7.(1分)365的17倍是_______,185是5的_______倍。

8.(1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_______×_______=3600

_______×_______=4200

9.(1分)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1小时行驶了125千米,12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25小时行驶了_______千米。

10.(1分)校园里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20米,宽50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沿着花圃边沿走一圈,大约是_______米。

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分)4÷8=0.5,所以0.5是4的因数。

12.(1分)如果10÷2=5,2和5是因数,10是2和5的倍数.()

13.(1分)450×20的积的末尾有2个零。()

14.(1分)两个数相乘,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

15.(1分)小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50米/分,求2小时行了多少米,列式为250×2。()

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分)一份稿件有800个字,吴老师每分钟打105个,7分钟能打完这份稿件吗?()

A

.能

B

.不能

C

.不能确定

17.(1分)一个数既是24的因数,又是24的倍数,这个数是()。

A

.12

B

.24

C

.48

18.(1分)下面()的积可以根据“16×20=320”的积直接写出来。

A

.160×20

B

.20×19

C

.12×60

19.(1分)一个乘数缩小10倍,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它们的积()。

A

.不变

B

.变小

C

.无法确定

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分)直接写得数。

60×90=

500×80=

600÷30=

20×34=

13×600=

75-18=

70-30=

8000-300=

120÷3=

45×20=

210×4=

70×200=

25×100=

75÷3=

125×8=

300×40=

21.(1分)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34×910=

②※337×50=

③800×64=

④※59×42=

⑤308×21=

⑥993×19=

22.(4分)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700+900÷15×6

(2)490÷[210÷(750÷25)]

(3)4×7×250

(4)125×45-45×25

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23.(1分)挖一条长1500米的引水渠,水渠横断面是一个梯形,面积是2.7平方米.

已知水渠上口宽2.4米,渠底宽1.2米,求水渠深.

已知每人每天挖土2.5立方米,计划20天完成,每天应安排多少人参加挖水渠?

24.(1分)某超市购进雪碧和可乐两种饮料各28箱,可乐每箱54元,雪碧每箱46元,一共应付多少元?

25.(1分)一列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50千米,一列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95千米。它们分别行使2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

26.(1分)王爷爷家的蔬菜丰收了!王爷爷把一车蔬菜送到了菜市场,去时的速度是520米/分,用了15分钟送到。你知道王爷爷从家到菜市场有多远吗?

27.(1分)一种篮球运动服的单价是150元/套,学校买了22套这样的运动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8.(1分)青青水果超市上半月卖出750筐苹果,下半月卖出、550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7千克。青青水果超市这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千克苹果?

参考答案

一、填空。

(共10题;共10分)

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11-1、12-1、13-1、14-1、15-1、三、选择。

(共4题;共4分)

16-1、17-1、18-1、19-1、四、计算。

(共3题;共6分)

20-1、21-1、22-1、22-2、22-3、22-4、五、解决问题。

(共6题;共6分)

小学四年级数文字题 篇10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 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如“惩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 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 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上一篇:随遇而安吧作文下一篇:2023晚会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