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籍管理条例

2024-09-01

大学学籍管理条例(共8篇)

大学学籍管理条例 篇1

关于印发《江苏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条例》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江苏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已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四月六日

主题词:学籍管理条例通知

江苏大学校长办公室2010年4月6日印发

江苏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学生学习权利,规范学籍管理行为,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的规定,结合本校实施学分制的具体情况,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全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

第三条全日制学生的学籍主管部门为教务处。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凡按招生规定由本校录取的新生,须持录取通知书和规定的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报到手续。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应事先写信并附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证明,向学校招生办公室请假。假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以旷课论,超过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五条新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学校按招生规定进行复查。经复查符合招生条件,且在校学习满三个月者,即取得学籍。复查不符合招生条件者,学校将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徇私舞弊者,查实后一律予以退回;情节恶劣者,提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六条新生在健康复查中发现患有疾病(非招生条件中限制的疾病)不能坚持学习,但经本校医院或本校指定医院诊断,认为经短期治疗可达到健康标准的,由本人或法定监护人署名提出申请,校医院签署意见,经所属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离校回家治疗。一年期满后仍未康复,由新生本人和法定监护人申请,校医院同意并经教务处批准,可延长保留期一年。离校治疗期间的医疗等一切费用自理,不享受在籍学生的待遇。

第七条新生在保留入学资格期间,病情确已好转并已能修读学业者,须于下学年开学前两个月内,持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证明,向学校申请入学。经本校医院复查合格,方可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八条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学时学生须根据财务处的通知,缴纳有关费用,凭学生证和缴费凭据到所在学院办公室办理入学注册手续,以取得本学年的学习资格。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学时,学生须按时到校。凭学生证到所在学院办公室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否则以旷课论处。未经请假或请假未准,逾期两周不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九条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第三章转学与转专业

第十条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部分学生的专业。

第十一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可申请转学、转专业:

(一)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或兴趣爱好,有相关材料证明已取得一定的学业成果,转学、转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者。

(二)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高等学校别的专业学习者。

(三)因学校调整或停办某专业,使保留一年入学资格的新生,不转专业或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四)经学校认可,确有某种特殊困难或非本人原因,不转专业或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五)入学后两年内,平均学分绩点达4.0,综合测评优秀的学生,可申请在本学院内重新选择专业。

第十二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原则上不予考虑转学、转专业:

(一)新生入学未满一学期。

(二)由一般院校申请转入我校。

(三)本科三年级(含三年级)以上。

(四)无正当理由。

第十三条学生申请转学、转专业的手续,按下列办法办理:

(一)在本校范围内转专业的学生,须由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家长签字,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签署意见并提供学生学习成绩和在校期间表现,经拟转入专业所在学院审查或考核同意接收,由教务处复核报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随转入专业学习。

(二)因学习困难转专业的学生,只能从江苏省当年招生录取分数线较高的专业转入录取分数线较低的专业。

(三)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长而转专业的学生,其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须达2.5以上,并须经转入专业所在学院考核证实其确有专长。

(四)在本省范围内转学的学生,须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学校及校医院同意,教务处审核并呈报主管校长同意后,由学校发函向拟转入学校推荐。征得拟转入学校同意,经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发文通知转入学校所在地公安部门后,方可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五)跨省或跨学校主管系统转学的学生,除了按上述程序办理各项手续外,还需由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函向拟转入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同意后方可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六)申请转入本校的学生,须由原学校推荐和所在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经拟转入学院同意,教务处审核,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报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转学手续未办理完结,不得擅自来校学习。

(七)学生转学、转专业手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办理完毕。

第十四条 凡已办理过转学、转专业手续的学生不得再次申请转学、转专业。

第四章休学、停学与复学

第十五条学生因病经指定医院诊断,须停课治疗、休养七周以上者应予休学。

第十六条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年为限,因病经学校批准,可连续休学两年。休学期间不得擅自来校上课。

第十七条休学学生的有关问题,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奖(助)学金。

(二)因病休学的学生,应回家疗养。病休期间不享受公费医疗,学校根据规定发给门诊医疗补助。

(三)学生休学回家,往返费用自理。

(四)休学学生的户口不迁出学校,填写“学生休学申请表”,在校医院、所在学院办公室、教务处办理手续,一周内离校。

第十八条学生在校学习满一年以上,因某种原因需要中途停止学习,但又不符合休学条件者,可按下列办法办理停学手续:

(一)申请停学手续只在每学期结束前两周办理,其他时间不予办理。

(二)办理停学手续须本人书面申请,填写停学申请表,家长签字同意,经所在学院主管院长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

(三)停学以一年为限,停学日期从办妥手续之日算起。停学期满,在允许的学习年限内可续申请停学一年。

(四)学生停学手续办理完毕,由学院收回其学生证、医疗证、借书证等,教务处发给停学证明(不作为学历证明)。在停学期间保留学籍,但不享受在校生和休学生的任何待遇,不允许听课,不得参加考试。

(五)学生在停学期间的一切言行及造成的后果由学生本人承担,学校概不负责。

(六)学生在停学期间因所犯错误情节严重,符合《江苏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留校察看以上(含留校察看)处分规定者,不予复学,作自动退学处理。

(七)学生在停学期间,学校不承担医疗费用。因发生工伤或意外事故致残,或患病等导致不符合体检标准者,均不得复学,作退学处理。

第十九条学生复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学生须在休学或停学期满前一个月,办理复学手续。超过规定期限不办理复学手续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二)因病休学的学生,须提交县级及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并经本校医院复查合格,凭休学证明书到所在学院办理复学手续。

(三)停学学生须持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和体检合格证明,并提供停学期间主要活动情况报告,方可办理复学手续。

(四)复学学生一般编入原专业低一年级学习,若低一年级无原专业,可视情况编入相近专业学习。学生未办妥复学手续,不得先行上课。

第二十条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五章学业警告与退学

第二十一条学生在读期间一个学期取得的课程学分不足12学分(四年制学生最后一学期除外,五年制学生最后一学年除外),给予学期学业警告,一学年取得的学分不足32学分,给予学年学业警告,由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签发“学业警告通知书”,并由学院通知学生及家长。

第二十二条学生在读期间连续三次受到学业警告或者累计四次受到学业警告,应予退学。但可以给予一次退学试读机会,退学试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核准。退学试读学生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就读,修读未通过课程,试读时间一般为一年,学习期内只能试读一次。

第二十三条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退学:

(一)在试读期间,一个学期取得的课程学分不足12学分,或试读合格后再次出现第二十二条情况者。

(二)休学、停学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或复学审查不合格者。

(三)因病应休学而不休学,一学年内缺课超过该学年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者。

(四)经指定医院确诊患有精神病、癫痫、麻疯病等疾病者。

(五)意外伤残不能坚持学习者。

(六)本人因个人原因坚决申请退学者。

(七)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者。

(八)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无正当理由者。

(九)因其他特殊情况,学校认为必须退学者。

按本条规定作退学处理,对学生不是一种处分。

第二十四条对退学学生应由学生所在学院填写退学登记表,并附相关书面材料,由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签署意见,送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校长,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对退学的学生,由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达本人,同时报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被批准退学的学生,学校发给退学证明书,按学校规定期限办理退学手续离校,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并根据学习年限及成绩(至少学满一学年且已取得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发给肄业证书。学生应在一周内办完离校手续,否则不发给任何证书,并予以除名。自正式通知退学之日起,停止一切学生待遇。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离校的学生不发给任何证书。

第二十六条学生对退学处理有异议的,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申请复议。并按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第六章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二十七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和环节,取得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且德、智、体三方面鉴定均合格,医学类专业通过毕业考试,师范类专业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达到学校规定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第二十八条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若提前修满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可提前毕业,提前报考研究生或就业。

第二十九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和环节,但有18学分及以下的课程未达及格成绩,可发给修业期满的结业证书。

第三十条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毕业时仍在察看期内者,作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第三十一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在校学习满一学年并取得毕业所规定学分的四分之一以上者,作肄业处理,可发给实际修业年限证明的肄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对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难以达到结业要求的学生,如仍有18学分以上的课程未达及格成绩,作永久结业(肄业)处理。

第三十三条凡取得结业证书的学生可按以下办法申请换发毕业证书:

(一)因有18学分以下的课程考核未达及格成绩而结业者,可在结业后一年内回校重修。重修及格后,可换发毕业证书。

(二)因毕业设计(论文)或课程设计不及格而结业者,原则上随下一届学生进行重修,考核通过后可换发毕业证书。

(三)因专业实习和体育不及格而结业者,经过一年以上实际工作锻炼,由所在单位证明其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可换发毕业证书。

(四)因留校察看而结业者,察看期满后一年内由本人申请,工作单位对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状况作出书面鉴定,经学工处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可换发毕业证书。

(五)换发的毕业证书,其毕业时间为换发毕业证书之日。

第三十四条毕业、结业、肄业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七章自费留学与出境探亲

第三十五条学校允许在校学生自费留学、出境探亲或旅游,但须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自费留学、出境探亲或旅游期满后,必须按时返校报到、注册,逾期不归者取消其学籍。第三十六条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大学学籍管理条例 篇2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初衷不仅仅是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评选出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在关注学习之余, 能够注重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通过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活动, 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对上一年度进行自我评价和总结, 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测评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但随着综合测评的实施, 许多大学生在综合测评结果的影响下变得浮躁了、功利了。他们现实地面对综合测评, 将其作为在校学习和生活的行动指南, 凡是有利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干, 凡是无益于综合测评结果的事情就不干。因此, 综合测评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就显得举足轻重。我从对华南农业大学新旧综合测评的比较, 以及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后学生的变化入手, 分析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一、新旧综合测评条例的比较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许多高校已数次修改并逐渐完善综合测评的方法, 测评的目的也从适应应试教育转为促进素质教育。华南农业大学也不例外,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2008年起实施了新的综合测评条例。总体上, 学生综合测评不外乎德智体等方面的内容, 但具体方法有了明显的变化, 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性为主, 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基本以定量为主, 记实与评议相结合。

1. 旧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旧版综合测评采用标准分计算方法, 德智体以100分计算。综合测评的总分 (X) 由学业成绩分、日常操行分 (基本分和加、扣分) 构成, 其中学业成绩分占60分 (A) , 日常操行分占40分 (B) 。学生按学年综合测评成绩在班中排列名次, 每学年综合测评成绩之和加权的平均数为学生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总分, 毕业生按综合测评总分在本班排列名次。

学业成绩60分 (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考试考查成绩) 以学生在本学年的学分平均绩点乘以12得到, 即A=学年学分平均绩点×12, 毕业总学业成绩= (总学分绩点/总学分) ×12。

日常操行分40分由政治态度6分、思想修养6分、学习态度6分、法纪观念6分、集体主义观念6分、社会实践5分、体育锻炼5分构成。对学生进行日常操行评定的时候, 采用全班同学互评和班评议小组测评的两级测评方法, 分别占40%和60%。具体的操作过程是每个同学对全班逐个测评, 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一级测评X1;班评议小组对全班同学逐个评议和评分, 汇总后加权平均得到二级测评X2, 两者按照比例相加得到总分, 即日常操行B=X1×40%+X2×60%。为了对某些重要事项进行奖罚, 日常操行这七个方面均设置了基础分和加 (扣) 分。如学习态度方面, 只要能够做到热爱所学专业, 上课能认真听讲, 独立完成作业, 按时参加教学活动, 就给基本分3分。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好外语, 规定只要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或 (六级) 考试者就加分;为了避免学生不按时参加教学活动, 规定违反考勤制度, 旷课一学时、迟到或早退三次以上 (含三次) 者扣分。

旧综合测评的主要特点是定性, 以班内竞争为主 (排名均在班内排名, 不以其它班级比较) , 除了学业成绩的分数是没法变动外, 日常操行的弹性比较大, 学生按照有关条例凭主观意愿给同学们打分, 而这些加分和扣分都没有明确每一项的具体分值, 这样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们往往不想得罪同学, 打分的时候尽量往高打, 从而每个同学的日常操行分都很高。因此, 旧版综合测评在操作的过程中最终变成学业成绩的较量, 而学业成绩往往带有很强的原则性, 它是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 也就是说旧版综合测评遵循“分数至上”的测评局面。

2. 新版综合测评的内容和特点。

新版综合测评采取量化方式, 对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价。综合表现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 满分为100分。在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权重分配中, 按照30%、60%和10%的比例进行设置, 也就是德育测评30分、智育测评60分、体育测评10分。

德育测评30分由德育基础分10分、班内互评分10分、德育奖励分10分和德育扣分构成, 德育扣分不超过前三者得分之和。为了使学生形成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 学校设立了具体的加分项目。比如获得国家级的荣誉称号可以加4分, 担任学校正式团体的主要学生干部可以加2.5分, 参加义务献血可以加0.5分/次, 等等, 所有项目的累计加分不超过10分。同时也明确了具体的扣分项目, 如“无故缺席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 扣0.5分次”。智育测评和体育测评均由基础分和奖励分两部分构成, 没有扣分项目, 两者的基础分分别为50分、5分, 奖励分分别为10分、5分。

新版综合测评主要特点是以定量为主, 无论是德育加分还是智育、体育加分都明确了具体的加分项目和分值, 学生申报加分项目的时候必须出具相关的证明, 年级测评小组审核后才给予加分, 不再凭主观意愿打分了, 操作上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另外综合测评的总分是年级排名, 这就涉及到不同专业学生上课科目不一样, 难易程度不一样, 老师给分的标准不一样等问题, 所以智育基础分的算法要跟旧版有所区别, 不能够简单按照学业成绩乘以一个系数得出。新版综合测评在这方面的设计也有所考虑, 既要考虑学业成绩, 又要考虑公平性, 最终将智育基础分的算法确定如下:

该学生本学年度平均成绩点

智育基础分=本年级本专业学生的最高平均成绩点×50。

二、综合素质测评对培养大学生的导向作用

因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是各个高等学校对在校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也是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 所以学生往往比较看重综合测评的结果, 将测评体系中的各项要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践证明, 有怎么样的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就有怎么样的学生行为, 它对学生的在校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1. 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和法纪观念教育。

旧版综合测评条例只是要求学生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拥护改革开放,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 大概念清楚, 具体标准模糊, 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则明确要求对大学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党团组织生活、班会等活动的过程进行记载, 按照学生参加的次数给予加分;对撰写理论文章、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主办的征文、演讲比赛及做好事等进行加分,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政治学习热情和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 促进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良好风尚的形成。

2. 可以促进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精神, 培育团队合作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个性化比较强, 喜欢独来独往, 导致他们很难有集体意识。新版综合测评条例增加了“集体得分”的项目, 规定只要这个集体获奖了, 这个集体的所有成员都可以享受由此带来的加分;如果集体受罚了, 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样也要进行扣分,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一荣俱荣, 一损皆损”。实施新的综合测评条例以来, 明显可以看到学生对集体的意识增强了, 参加集体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 并且能够积极为集体出谋划策, 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再是无动于衷。

3. 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新版综合测评实施以来, 出现了获奖过于集中的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智育基础分的计算方法引起的。新版智育基础分由该学生本年度的平均绩点除以本年级本专业学生的最高平均绩点再乘以一个系数获得, 也就是说各个专业平均绩点最高, 学生的智育基础分就是满分, 其他学生都跟这个学生比较, 两者差距越大, 经过系数放大后的差值就越明显。比如专业第一的平均绩点是4.0, 专业第二的平均绩点才有3.0时, 那么专业第一的智育基础分是50分, 而第二名的智育基础分只有37.5分, 两者相差12.5分, 仅一项就拉开了距离。因此,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因为搞不清楚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 避免和同学拉开距离, 只能是自己努力学习, 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4. 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在学业成绩相差不远, 也就是智育基础得分相差不远的时候, 要想在总分排名上取得优势, 往往是靠各项加分来实现。也就是说单靠学业成绩而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测评结果。因此, 在加分条例的激励下,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竞选各种团体的学生干部;参加社会实践, 科技比赛;参加征文、演讲、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很多学生就是在活动中培养了兴趣, 锻炼了能力, 在文艺、科技、体育等领域中光芒四射, 勇摘桂冠。新版综合测评的加分条例激励了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有益活动,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将来走向社会、迎接挑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可以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旧版综合测评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核心, 重知识轻能力, 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好就一好百好, 知识学了一大筐却因实践动手能力差而无法运用的现象, 出现大量只会本专业知识和高分低能、高才低德的庸才。而新版综合测评明确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比赛活动, 而且把加分的分值定得比较高。比如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一次可以加8分, 就连校一级比赛获奖都可以加2分, 从而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的积极性。

三、结语

无可否认, 部分学生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来对待综合测评的, 比如参与学生干部竞争的目的在于测评加分;参与学术讲座、党团活动等第二课堂的目的在于加分;参与科技创新比赛的目的在于加分。虽然这些行为违背了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 但我认为, 无论学生抱着怎么样的心态来参与, 只要他能够付诸行动、体验过程, 就会受到那种氛围的熏陶, 开拓自己的视野, 从而或多或少地提高学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建波.学生综合测评的几点思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6, (2) :58-59.

[2]吴双, 李斌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31, (8) :54-57.

大学学籍管理条例 篇3

(一)体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增加对出版单位分类管理的规定。一是在相关条款中增加关于出版产业的表述;二是按照事业单位法人和企业法人类别对出版单位进行分类,在设立、变更、注销等程序方面分别作出不同规定。

(二)适应信息时代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反映新技术、新业态的管理要求。随着新业态的发展,网络出版已成为出版业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条例中体现网络出版管理的内容,是本次修改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经反复研究,考虑到设立网络出版单位的具体审批条件和其管理要求与传统出版单位有所不同,新条例在附则中作了授权规定,授权由新闻出版总署按照新条例的原则另行制定“网络出版审批和管理办法”。除此以外,近年来实体出版物的网上销售异军突起,网上书店的管理也亟待加强,为此,新条例增加专门条款,明确利用信息网络从事出版物发行要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同时强化了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的身份验证义务和监督责任。

(三) 完善准入制度及监管措施,增加有关监督管理的专章规定。出版单位的法人准入、产品准入、人员准入、岗位准入这四大准入制度是出版管理的基本制度。由于现行《出版管理条例》的体例限制,除法人准入制度外,其他监管制度在行政法规中并无体现。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新闻出版系统已经全面完成了政企分开,新闻出版行政机关的职能发生根本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完善行业监管制度。新条例总结了长期以来新闻出版行政管理的经验,增加了监督管理专章,强化了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了质量检查制度、综合评估制度和出版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在法规层面完善了四大准入制度。

(四)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取消部分审批项目,缩短审批时限。一是依照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的决定,删除现行条例中关于从事出版物印刷业务由公安机关按照特殊行业进行审批的规定。二是提高审批效率,将出版单位设立、变更的审批时限由90日调整为60日。三是依据国务院有关决定,明确规定出版单位变更资本结构、设立分支机构等事项须经审批。新条例还根据有关情况,调整了出版物进口经营单位的审批条件,增加了进口经营单位变更有关事项须经审批的要求。

(五)深化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修改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发行的管理规定。现行条例规定,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由出版、教育、价格主管部门以招标或者其他公开、公正的方式确定。由于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绝大部分学生可以享受到国家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免费提供的教科书。2008年9月,有关部门经报请国务院批准,不再推行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发行招投标工作。为继续深化教科书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确保教科书出版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新条例规定,中学小学教科书出版、发行单位应当具有适应教科书出版、发行业务需要的资金、组织机构和人员等条件,并取得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教科书出版、发行资质;其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中学小学教科书,其发行单位还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六)鼓励出版物“走出去”和文化创新、服务三农,完善国家支持鼓励的规定。新条例充实了支持、鼓励的出版物范围,增加了对推进文化创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以及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有重大作用的出版物的支持和鼓励。

(七)加强行政执法,完善法律责任。随着新闻出版改革的深入,出版单位结构调整增多,新条例完善了出版单位中止及终止出版活动的退出机制,避免出版单位多年来“只生不死”的局面;此外,根据多年执行实践反映的问题,新条例在违法行为处罚数额、出版物质量处罚、吊销人员资格等方面完善了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

国务院同时颁布了新修订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此次修改该条例调整了音像制品进口、发行制度和监管部门,明确了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职责,简化了复制单位接受委托复制音像制品的程序要求。此外,考虑到电子出版物与音像制品管理基本相同,新条例规定除个别条款外,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复制、进口、发行等活动适用《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西北师范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 篇4

(西师发[2005]129号)第一章

第一条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个性化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全日制普通专科学生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

经我校录取的新生,持我校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同时缴纳各种费用。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向学校请假,并附有关证明,假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周。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五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由所在学院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学籍。情节恶劣的,报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六条

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保留入学资格一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学校发给“保留入学资格一年证明”,并在规定期限内办理离校手续,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的学生,可在下一学年开学前持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申请入学,由学校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教务处批准后,随当年新生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第七条

每学期开学时,学生须按规定时间由本人持学生证到所在学院办理注册手续。并依据学校收费标准,在规定的日期内交清应交款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对不积极申请贷款资助又不按期缴费者不予注册。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需履行请假手续,否则以旷课论。未经请假,超过两周不注册者,按自动退学处理。学生证遗失者,由学院办公室开具证明,到教务处补办学生证后再行注册。

第三章

请假与考勤

第八条

学生应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上课须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假满后办理销假手续。延长请假时间,须在假满前办理续假手续。学生请假需提出书面申请,病假应附学校医院证明,因公请假须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学生请假一般须由本人办理。学生一般不要请事假,一学期累计事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

第九条 学生请假三天以内,由班主任批准;请假超过三天由班主任审核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学生请假手续均由学院办公室存查,学生一学期内请假累计超过一个月或超过该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时,应当报教务处备案,并按第十一条办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调查或从事其他集体活动,一般不得请假。确因特殊情况须请假者,由带队教师或有关负责人批准,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请假手续。

第十条

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讲授、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社会调查、劳动、军事训练、形势政策教育、学校团体活动等,都要进行考勤。任课教师上课时应对学生进行考勤(可采取点名、抽查等方式),考勤情况要作为评定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按课程表规定的上课学时计算,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等,每天按8学时计算。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累计5次按旷课1学时计算。

第十一条

学生请假一月以上或一学期累计请假达到上课时间的三分之一(以校历为准)以上者,应予休学。某一门课程因请假缺课时数达到该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者,一般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考核,应予重修。公共体育课缺课(包括请假)四分之一者,成绩以不及格对待,须重修。

第十二条

学生在校期间(假期除外)无论何种原因出境,应如期返校并向所在学院报到,逾期两周以上(含两周)未返校报到者,按退学处理。

第十三条

凡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获准、超假未办理续假手续者,均按旷课论处,具体按《西北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执行。

第四章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四条

学生须参加各门课程的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成绩及所得学分均载入学生成绩登记表并归档。

第十五条

学生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含期中考试、课堂讨论、作业、论文、出勤等)和期末考

试成绩综合评定。其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应为40%-50%,期末考试成绩占60%-50%。任课教师应当在开学初向学生公布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办法。

第十六条

学校提倡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包括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等。课程考核方式可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和教学要求由学院统筹确定。

第十七条

学生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五级记分制(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F)评定,并实行学分绩点制以确定学生在学习质量上的差异,区别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

第十八条 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根据出勤及学习情况综合评定。因患有疾病不能随班上体育课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和学校医院证明,所在学院签注意见,体育学院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可修读体育保健课,并根据出勤及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大学体育课程按合格记载成绩和绩点。擅自缺课者按旷课论处。

第十九条

大学外语课程成绩、学分按《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大学外语课程考试、成绩与学分管理规定(试行)》办理。

第二十条

对于选修课,凡未选课或选课未选中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自行参加考核者不记成绩和学分。

第二十一条

学生考试作弊或旷考,该课程成绩记为零分。考试作弊者,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作弊或旷考课程不提供补考机会,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学院主管院长签注意见,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给予一次性重修机会。

第二十二条

学生可修读学校认可的网络课程,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由教务处审核后予以承认。

第五章

免修、免听、重修、缓考

第二十四条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免修部分课程,每学期免修课程最高不超过6学分。学生免修课程必须于每学期选课前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任课教师考核同意,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批准,并参加该课程的免修考试,成绩达到70分(含)以上,方可免修该门课程,学分和绩点按实际成绩记载。

公共必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不得申请免修。

第二十五条

学生课程选定后,可以免听部分课程,每学期免听课程最高不超过6学分。免听手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办理,由本人提出申请,任课教师考核同意,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批准,报教务处备案。已办理免听手续的学生,免听课程可全部或部分不听课,但必须参加考核及实践环节的教学,并要按时完成规定的作业。

公共必修课程不得申请免听(重修课程上课时间冲突的除外)。实践类课程不得申请免听。

第二十六条

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作弊或旷考课程、大学体育课除外)。补考不及格者,必修课程(含核心课程)须重修,选修课程可重修也可另选,重修课程的考核成绩以实际得分记载。学生的某门课程考核及格并取得学分,但对所得成绩不满意也可申请重修,成绩以最高分记载。

第二十七条

因病或其他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课程考试的学生,须在考试前提出书面申请(因病缓考须有学校医院证明),由任课教师和学院主管院长签注意见,公共体育课缓考还需体育学院主管院长签注意见,在相关部门办理手续后,该课程可予缓考。公共必修课缓考在教务处办理,专业课缓考在学院办理。缓考考试成绩不及格者,或重修,或随同下一学期(学年)相同课程的考试进行补考。一般不准因事缓考。

第二十八条

毕业班学生毕业学期的课程考核不及格,安排一次毕业前补考。补考不及格者,按第五十三条办理。

第六章

休学与复学

第二十九条

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当休学:

1、经医院诊断停课治疗或疗养的时间超过一个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或因患传染病不宜过集体生活和继续学习者;

2、在一个学期内因请假缺课累计超过该学期总学时的三分之一者;

3、因特殊原因本人申请或学校认为应当休学者。

第三十条

学生休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1、学生休学一般以一年为限,因病经学校批准,可连续休学两年,但累计不得超过两年。休学期间不得申请复学。

2、学生休学,须填写“学生申请休学登记表”,并持有关证明,经学院主管领导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两周内办理完休学手续和离校手续,学校保留其学籍。

3、学生休学期间,不享受在校学习学生的待遇。

第三十一条

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者,学校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三十二条

学生复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1、因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必须出示县级以上医院最近半个月内的体检康复证明,并经学校医院复查合格方可复学。

2、因其他原因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须提供所在地街道(乡)等单位开具的学生行为表现的证明,经学院审核,主管院长签署意见并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办理复学。

3、休学期满要求复学者,一般应在学期开学后两周内持有关证明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经学院主管院长签署意见并报教务处批准后,由教务处开具报到单,学生持报到单办理相关手续。

4、学生在休学期间如有严重违法乱纪的,学校将取消其复学资格。

第三十三条

休学时间不计入在校学习时间,但累计在校时间。学校不对学生休学期间的行为与发生的事故负责。

第七章

转专业与转学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申请转专业、转学:

1、学生确有专长,转专业或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者;

2、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指定医院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或原学校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外校其它专业继续学习者;

3、学校因专业停招改招,休学期满的复学学生或保留入学资格一年的新生,不转专业或转学无法学习者;

4、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学校可适当调整部分学生的专业。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转专业:

1、本科三年级(含)以上者;

2、专科层次转入本科层次者;

3、音乐、美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要求转入其他专业者(符合第三十四条第2款者除外);

4、无正当理由者。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转学:

1、取得学籍的新生入学未满一学期者;

2、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批次录取学校转入上一批次录取学校、由低学历层次学校转为高学历层次学校的;

3、本科三年级(含)以上者;

4、应予以退学者;

5、无正当理由者。

第三十七条

学生申请转专业,按下列办法办理:

1、学生要求在校内转专业,须由本人申请,经原专业所在学院研究同意转出、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拟转入专业所在学院研究同意接收、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学院内转专业只需经学生所在学院研究同意、主管领导签署意见),并符合学校有关转专业的规定(另行制定),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校长批准;

2、学生转专业只限一次;

3、被批准转专业并已办理手续者,不得申请转回。

第三十八条

学生申请转学按下列办法办理:

1、申请转出我校的学生,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所在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报教务处审核后,由申请者填写《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经主管校长批准后,加盖学校公章,报甘肃省教育厅或转入学校,同意后办理转学手续;

2、对申请转入我校的学生,在符合转学条件的前提下,由欲转入专业所在学院对其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后,提出能否转入的意见报教务处。对学院同意转入的学生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后报主管校长审批,同意后在《高等学校学生转学申请(确认)表》加盖学校公章,待甘肃省教育厅同意后办理转学手续;

3、被批准转学并正在办理手续者,不得申请转回。

第八章

退学警告与退学

第三十九条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计算学期平均学分(即学生自入学以来考核及格课程的累计学分数除以自入学以来累计学习的学期数)。学期平均学分每学期计算一次,出现学期平均学分不足12学分时给予退学警告。

因转专业或转学转入下一个年级学习的学生计算学期平均学分时,在校学习的学期数可以减少2学期;休学学期不计入学生在校学习的学期数。

第四十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退学:

1、累计四次退学警告后又达到退学警告的学生;

2、休学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的,或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或被学校取消复学资格的;

3、经学校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4、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5、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的;

6、本人申请退学的。

第四十一条

按照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规定进行处理,对学生不是一种处分。

第四十二条

学生退学事宜由学生所在学院提出报告并附有关材料,学院主管领导签署意见,送教务处审核后报校长会议研究决定。被退学的学生,学校将出具退学决定书并送达本人,无法送达的在校内公告视同送达。

第四十三条

学生退学的善后事宜,按下列规定办理:

1、退学的学生,必须在退学决定书送达或公告之日两周内办理离校手续,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

2、退学的学生,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不发肄业证书。

3、退学的学生,不得申请复学。

第九章

奖励与处分

第四十四条

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按照学校有关奖励规定可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或评定不同等级的奖学金;对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锻炼身体及社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五条

学生出现无故旷课、作弊等违纪行为,要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纪律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五种。

第四十六条

对学生作出处分,学校将出具处分决定书并送达本人,无法送达的在校内公告视同送达。

第四十七条

开除学籍的学生,必须在处分决定书送达或公告之日一周内办理离校手续,档案、户口退回其家庭户籍所在地,学校发给学习证明。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者,学校不发给学习证明。

第四十八条

学生对学校退学处理或处分决定有异议,在接到学校退学决定书或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理或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学生如对学校的复查决定有异议,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逾期不再受理提出的申诉。

第十章

离校与出国

第四十九条

离校

学生退学、转学、毕业时须办理离校手续,并将学生证、校徽、借书证等分别交回教务处和有关部门注销。

第五十条

出国学习

l、属“双边协议项目”、我校与国外大学合作交流要求出国学习的学生,应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院长签署意见后报有关部门审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2、自费出国学习者若要求保留本校学籍,可准予为其保留学籍一年。超过一年而不办理复学手续者,取消学籍;

3、学校可为在校学习满一学年及其以上且通过课程考试的出国学习申请者出具学业成绩表;

4、己被获准出国的学生,应办理离校手续。

第十一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五十一条

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期限内修读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德、智、体合格,即可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证书。

第五十二条

对在完成主修专业的同时,副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副修要求的学生,可发给副修专业毕业证书;对副修跨学科门类专业且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发给副修学士学位证书。

第五十三条

学生修业满四年未能修完或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按下列办法处理:

1、必修课程中有一门以上(含一门)虽经补考或重修仍未获得学分或漏修,作结业处理;

2、学生己取得的学分数超过总学分数的90%者,作结业处理;

3、对学满两年以上,已修合格的必修课程学分达到教学计划规定必修学分的60%,且已修合格的课程总学分达到80学分以上,经本人申请、学校审核、省教育厅批准可以发给本专业专科毕业证书;

4、对所取得的学分未达到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的90%(不含),但己达到总学分的25%及以上者,且学生本人不同意延长修业,则发给肄业证书;中途退学学生,在校学习一年以上,己取得的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5%,发给肄业证书。

第五十四条

1、作结业处理的学生,可发给结业证书。其未修读课程或不及格课程应当向学院申请、经学院同意及教务处备案后以旁听方式学习,或以自修方式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学分予以认可。

2、结业后一年内修满学分后,由学生本人申请,附由工作单位或家庭所在地街道(乡)等单位开具的一年行为表现证明,经学院主管院长审核,报教务处批准,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一年内仍达不到要求或不申请的,学校不再受理换发毕业证书。

3、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不及格作结业处理的学生,结业后满一年时,可凭所在单位出具的工作及综合考核结果,向学校申请换发毕业证书。

第十二章

提前毕业、延长修业

第五十五条

提前毕业

1、拟提前一年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需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须于第二学年七月提出书面申请和课程修读计划,学院对其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及课程修读计划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

2、被批准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学籍列入毕业年级,由学院安排课程修读。届时达不到毕业要求,按结业生离校,不能换发毕业证书。提前毕业的学生在校修读时间不得少于3年。

3、提前毕业的学生可报考研究生,也可离校就业。

第五十六条

延长修业

1、学生修业满四年(不含休学时间)时,修读的学分未达到教学计划规定毕业总学分的90%者,应申请延长修业。不提出申请者,视为自动延长修业。

2、学生办理延长修业,须在毕业学期第一周内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院审核同意报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准予延长修业。

3、延长修业的学生,学籍列入下一年级,退选毕业论文,并随其他年级补修考核未通过的课程。同时,可随原所在班级参加毕业班毕业课程的考核。

4、学生延长修业,须按规定缴纳延长修业期间的有关费用。不按时缴费者,取消其延长修业资格,按有关规定作肄业或结业处理。

5、主修专业达到毕业条件,需继续攻读双学位或副修本科且已获得50%以上(含50%)副修学分者,可申请延长修业,具体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三章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5年9月1日起执行,原《西北师范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条例(试行)》(西师发[2001]123号)同时废止。其他教学管理规定若与本条例不一致者,以本条例为准。

第五十八条

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与修订。

大学学生会勤工部管理条例 篇5

一、机构设置

勤工部下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二名,干事四名,并与生活部一起管理各班生活委员。

二、工作内容

1、协助校资助管理中心做好本学院的助学贷款工作;

2、建立并管理本学院的家庭困难学生数据库;

3、做好本学院的勤工助学工作;

4、做好本学院的助困类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工作;

5、配合学院做好贫困生管理工作,密切关注贫困生的各方面情况,并及时向学院报告情况;

6、配合团委学生会其他部门做好其他工作。

三、工作要求

1、落实元党委,团委和学工组的指导思想;

2、按时按质做好部门各项工作,不推脱工作,不推卸责任;

3、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耐心仔细,积极主动,讲礼貌,语气平和;

4、服从安排,有团队精神;

5、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要保证学习。

四、工作职责

(一)部长

1、认真听取学院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对部门工作作出设想和规划;

2、制订部门整体工作计划,对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

3、组织、协调各成员的工作;

4、负责对每次活动的总结,评定;

5、与资助管理中心和其他学院勤工部保持联系;

6、负责组织安排部门工作;

7、负责对副部、干事,以及各班生活委员的审核,评定及推优;

8、及时下达学校、学院的工作任务;

9、与团委学生会其他部门沟通联系,配合做好其他工作。

(二)副部长

1、协调部长开展部门工作;

2、协助部长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起草部门各种工作文件,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3、管理部门干事,与干事做好沟通工作;

4、执行部长安排的任务;

5、协助部长做好干事及各班生活委员的考核工作;

6、与各班生活委员沟通,及时了解学院各班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生活、思想状况;

7、协助部长做好其他工作。

(三)干事

1、配合部长、副部长做好部门工作,2、向部长副部长反映意见何建议;

3、关注并报告班级动态。

(四)生活委员

1、配合勤工部做好班级的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助学金评比工作;

2、关注班级贫困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情况,发祥情况及时向勤工部反映;

3、配合学生会对勤工部部长和副部进行考核评定。

五、考核制度

1、工作认真出色,学习成绩优秀者,推荐参与各种先进评比;

2、有各种严重违纪行为的,勒令其辞职;

4、不按要求做事,不团结,以权谋私等,不参与评比先进;

5、一学期内有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及格者,取消其职务;

6、不能胜任部门工作者,可辞去其职务或建议其自动辞职;

7、个人素养和道德底下者,取消其职务;

8、出言不逊,造成不良影响者,取消去评优资格。

9、有其他不良情况者,视情况决定。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会勤工部

广西师范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 篇6

为规范我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为广大同学服务,使我校学生社团活动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特制定此审批制度及执行措施。

一、活动要求

1、各社团开展活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各种健康、有益,有利于提高觉悟,陶治情操,活跃生活,培养能力的活动,内容积极健康,不得宣扬封建、迷信、淫秽、反动等内容。

2、各社团开展活动要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校规校纪,如有违反者,建议党政部门给予主要责任人行政或党团纪律处分。

3、每学期第一周,各社团要讨论确定工作指导思想,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提出要开展的各项活动计划,填写社团活动计划表,报社团联合会审批。经审批同意后,各社团才能执行活动计划。

4、各社团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积极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6、各社团开展活动要紧扣本协会的宗旨,以提高协会会员的技能为根本出发点,不得从事与本协会宗旨无关的活动。

7、社团活动要符合大多数会员的兴趣和意愿,能调动大多数会员参与的积极性。

8、任何社团不得单纯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二、活动实施

1、活动计划经社团联合会审批同意后,各社团要认真落实。

2、在活动开展前两周,各社团要制定出详细的活动执行方案,确定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地点、所需设备、经费和活动主要负责人。

3、活动开展前,要进行广泛地发动宣传,吸引广大会员积极参与。

4、活动负责人要统筹安排,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三、活动总结

每次活动结束后,各社团要详细填写社团活动登记表,认真总结活动效果及经验教训,指导以后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健全和完善我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促进和保障学生社团积极健康的发展,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学生社团是由我校在籍学生生按照自愿的原则组织和参加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凡在我校在册的学生均可申请加入。第三条

学生社团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的基础上,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校园主旋律为根本宗旨,利用课余时间,创造性的开展理论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按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突出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同学的全面成才服务。

第四条

学生社团由社团联合会统一管理,具体管理机构为学生会社团部社团指导部。

第二章 学生社团的发起、申请、成立、注册和注销

第五条

学生社团的发起(1)、我校在籍学生5人以上,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遵守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2)、学生社团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指导部门,指导部门应是我校具有管理职能或学术研究的正式机构,例如各学院团总支、专业教研室等学校职能部门。(3)、学生社团必须聘请一名以上的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第六条

学生社团的申请、成立(1)、凡自愿发起成立社团者,首先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申请时须提交下列材料:㈠成立申请书;㈡学生社团成立登记表;㈢业务主管部门或主管人的推荐书;㈣学生社团的章程;㈤联系方式;㈥主要负责人简历;㈦社团人数。

(2)、起草本社团的章程,学生社团的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㈠名称;㈡宗旨;㈢经费来源;㈣组织机构;㈤负责人产生程序和职权范围;㈥章程的修改程序;㈦成员的权利和义务;㈧学生社团的终止程序;㈨其他必要事项。章程应与社团的日常活动保持一致。(3)、由该社团发起人到学生会社团部领取《学生社团组织审批表》、《学生社团组织申请人简历表》、《学生社团组织登记表》,逐项填写,履行正式审批手续。(4)、经学生会社团部批准后,予以公告,社团方可正式成立。《学生社团组织登记表》留校学生会社团部备案;学生社团的印徽、成员证件模本应报管理机构备案。(5)、社团审批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周。

第七条

学生社团的注册各学生社团应在每学期开学后2个星期之内到学生会社团部进行学期注册工作,以利于更好地掌握各社团的情况,凡逾期不进行注册的社团,将视情况对该协会提出警告直至取消该协会。

第八条

学生社团的注销 ,学生社团自行解散,应当申请注销。

第三章 学生社团的权利和义务

第九条

学生社团有依据章程开展活动的权利。

第十二条

学生社团有配合学生会社团部、学生会工作的义务。

第十三条

学生社团必须服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校纪校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得违背宗旨进行活动。

第四章 学生社团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四条

管理机构对学生社团行使下列监督职责 ㈠监督学生社团遵守校纪校规;㈡监督学生社团依照本规定履行登记手续; ㈢监督学生社团依照章程进行活动; ㈣监督学生社 2 团的经费使用。

第十五条

管理机构对学生社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社团应当于每季度末以书面形式汇报一次工作;学生社团应当于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提交上学期工作总结和本学期工作计划;管理机构随时考察学生 社团的活动。

第十六条

学生社团有下列情形的,管理机构依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停止活动、责令解散的处罚: ㈠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㈡违背宗旨或超范围进行活动的; ㈢在校内外造成不良影响的; ㈣纪律涣散、组织无力的; ㈤违反本规定有其它严重后果的。

第十七条

未经批准擅自以学生社团的名义进行活动而不听劝阻的,由学生会社团部予以取缔。

第十八条

学生社团举行重大活动,或邀请校外人员到校进行社会政治和学术活动,须在活动举行前一周 填写活动审批表报学生会社团部及相关部门批准;学生会社团部及相关部门须在活动举行前三天予以答复;逾期未做答复的,视作同意;未经允许,不得跨校举办活动。

第十九条

学生社团创办刊物,须报学生会社团部批准。

第二十条

学生会社团部每学年对学生社团进行评比,对特色鲜明、卓有成效、反应良好的学生社团,给予重点扶持和表彰。

第五章 学生社团的经费

第三条 社团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正确、合理地筹集、管理、使用资金,努力降低费用,节约开支;

(二)开展财务分析,参与制定社团发展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按照学生社团总会统一的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记账、结账、报账,编制财务预决算;

(四)建立和完善社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对严重违纪、损害 公众利益的行为应及时向学生社团总会和学生会社团部报告、检举;

(五)加强资产管理,防止社团集体资产流失。

第四条 各社团内部必须有专门的财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由两名成员组成。一人负责掌管账本,按时记账,管理发票;一人负责保管现金,具体属实地登记好每一笔现金去向用途,作好现金记帐。

第五条 社团应每两个月向社团联合会报送社团财务收支情况(就是以前的财务调查),自觉接受学生社团总会的监督。社团每个学期必须向全体社员公开财务收支情况。

第六条 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应对社团的全部财务运作负责。学生社团总会对社团经费进行监督管理。社团预算决算管理

第七条 社团的预算是指社团根据社团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学期财务收支计划。

第八条 各社团使用经费上应坚持全面、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使用经费。用于举办活动的支出不得超出总资产的50%,用于内部建设的经费不得低于总收入的20%,人员经费开支应不能超出10%。

第九条 社团每学期末向学生社团总会提交下学期活动内容及预算,经由学生社团总会审核批复后,由分管副理事长汇总后执行。

第十条 每学期末社团必须编制学期财务决算,作为学期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总结,和社团评优评先的依据。

第十一条 社团的每项活动在进行申请时,必须同时提出活动预算报批。活动结束后,社团必须将活动决算报学生社团总会批准、登记,批准后的决算是报账的主要依据。收入管理

第十二条 收入是指社团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社团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社团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三条 社团收入包括:

(一)会费收入,即社团从会员中收取的活动经费;

(二)补助收入,即社团从学生会社团部、学生社团总会等学校有关部门取得的非会费收入。

(三)其他合法收入,即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其中商业赞助收入由社团自行决定使用,但须向社团总会登记备案办理相关手续,由社团总会定期进行核查。

第十四条 社团收取个人会费不能超过20元/人/年的标准,收取会费结束后向学生会社团部上交其中的40%

第十五条 社团获得捐赠、资助等各种形式的资金时,应当提前向社团总会递交书面介绍及协议书等有关材料,报送校学生会社团部审批并获批准后必须开据学生会社团部统一制作的收据,并向相应团组织报告接受、使用、余额处理等的有关情况。没有经得校学生会社团部批准同意的社团不得为赞助商进行任何形式的宣传或商业活动。

第十六条 社团固定资金达到1000元以上时,应该以存款的形式在银行开户,并将存折与报表年终同时上交至社团财政负责人。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七条 社团支出包括:

(一)社团活动开支:社团开展与其宗旨相关的各项文娱、科技、学术活动支出。

(二)社团内部建设开支:包括社团人员在工作时需要办公设备、办公资料、内部培训等支出;

(三)出版内部刊物开支;包括编辑、出版等业务性支出。

(四)其他合理开支。

第十八条 社团举办大型活动,必须在7个工作日前向学生社团总会提出活动预算申请,经 4 分管副理事长、校学生会社团部批准后,凭批准的社团活动预算,由学生社团总会从该社团上缴的会费中支出。

第二十二条

社团大型活动经费的报账原则:

(一)报账必须持有经学生社团总会批准的决算;

(二)报账必须加盖出具发票者的发票专用

章,发票背面注明社团名称、活动名称、经手人及协会财务负责人; 例: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xx社团xx活动购买xx瓶水,后面加上经手人及财务负责人签字;

(三)未经批准的支出项目,不予报账;

(四)活动决算不得高于预算(尽量控制好,出入不要太大,与评优有关);

(五)必须遵守社团部关于报账时间、人员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 社团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学生社团总会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社团的支出违反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和学生社团总会的规定,学生社团总会应当责令其改正。

第五章 财务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社团应严格执行本财务管理规定,对于不执行或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行为,按规定必须承担责任。

第二十五条 社团的财务人员,应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对所有经济活动实施财务监督。

第二十六条 社团的财务工作接受其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实行财务公开。社团应在每次例会中向会员报告财务工作,社团的预决算必须经会员(代表)大会审定。

第二十七条 学生社团总会对社团的财务工作,履行下列监督职责:

(一)进行预决算管理

(二)对社团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三)对社团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四)对社团违反学生社团总会财务纪律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社团的结余,一般应该结转下一预算继续使用,学生社团总会另有规定除外。

第二十九条 社团应当建立、健全各种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并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第三十条 社团发生划转撤并时,应当进行清算

(一)撤销的社团,全部资产由学生社团总会核准处理;

(二)合并的社团,全部资产移交接收单位或者新组建社团。

第三十一条 社团应当定期向学生社团总会提供预算执行、资产使用、支出状况等的说明书。

第三十二条 学生社团总会对社团财务人员进行监督。社团财务人员的调动和离职,必须在学生社团总会的监督下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三条 社团学生社团总会的帮助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本社团的账册(由学生社团总会统一收管)。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学生社团总会给予警告、责令改正、限期整改的处分,取消该社团评优评先资格,并可以责令撤销社团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的职务;情节严重的,予以注销该社团,并上报学校有关部门:

(一)不编制财务预算和决算的;

(二)不按规定向学生社团总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的;

(三)隐匿会员数量,私自截留会费收入,截留新增会员会费的;

(四)凡社团获得商业赞助,未向社团会员公布并向社团总会登记,等隐匿其他各项收入的;

(五)对各项收入不出具统一收据的;

(六)虚列支出,冒领、多领社团活动经费的;

(七)决算超支严重的;

(八)侵吞、私自处理社团集体资产的;

(九)由于保管不善,导致社团资产严重损失的;

(十)其他违反社团财务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交纳的会费。第二十二条 学生社团举办大型活动,可以提前向学生会社团部申请必要的经费。

第二十三条 学生社团可利用合法渠道筹集经费。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2年11月开始实施。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社团联合会负责解释。

河南农业大学社团章程

为加强社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河南农业大学社团管理条例。

总则

第一条

学生社团是我校学生在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结合在一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

第二条

学生社团是校园科技学术文化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社团工作是我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

学生社团要本着“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讲座、报告、科技咨询、观摩比赛、参观考察等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广大同学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从而努力提高全面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 6 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第五条

为便于管理,学生会社团部对社团进行管理,登记备案。

第七条

学生会及有关部门在对社团进行管理、指导的同时,应给予支持、帮助,创造必要的政策、资金、场所、物品等便利条件。

第一章 会员

第八条

凡具有本校正式学籍的学生,均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申请加入某一社团。

第九条

申请加人某一社团的学生,必须承认该社团章程,并根据要求,经考察或其他方式选拔合格后,填写《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社团会员登记表》后,方可成为该社团正式团(会)员。

第十条

社团团(会)员可以加人其它社团。

第十一条

社团团(会)员必须履行以下义务:

(一)社团团(会)员应当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并在其中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完成社团交给的任务。

(二)发挥自己的专长,热心帮助同学,服务教学、科研,奉献社会。第十二条

社团团(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本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接受教育和培训。

(二)在社团内部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三)对本社团的工作提出批语和建议,监督本社团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如有问题,可直接上诉至主管部门,并要求给予明确答复。

第十三条

社团团(会)员有退团(会)的自由,社团团(会)员要求退团(会),必须向社联组织部递交书面报告,说明理由,由社联常委会决定除名。

第十四条

对于有违法、违背社会公德、违犯校规校纪行为的会员,社联有权对其除名。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十五条

为防止个别学生社团存在机构冗杂的现象,要求各社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部门进行精减。学生社团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不得超过两名,财务负责人一名。不得设置超过七个职能部门,每个职能部门设置部长一名、副部长一名。

第十八条

各社团干部每年换届一次,招收新会员,调整充实社团干部组成,修改章程等。

第十九条

各协会会长、副会长的产生,原则上由上一届理事会提出3-5名候选人,报社联组织部,由组织部负责考核通过后,提交协会全体会员大会民主差额选举产生。

第三章 社团干部

第二十条

社团干部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在校期间未受到任何校纪处分。

第二十一条

社团干部必须是加入协会半年以上的会员,熟悉学生社团的性质、任务和工作制度。有为学生社团工作的愿望和热情;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能认真处理好社团的各项工作任务;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对外的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性开展社团活动的能力。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二十三条

社团联实行主席负责制,由社团联主席召集常委会研究、讨论、布置工作。主席不在时应指定一名副主席主持工作。

第二十四条

社团工作实行严格的汇报请示和审批制度。

(一)学生成立社团,必须事先提出包括社团宗旨、章程、活动内容、形式、组织机构等在内的全面的书面申请,填写《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社团申请表》,报主管部门审批批准后,方可成立。成立校级社团,报校学生会社团部审批;成立系级社团,报本院系团总支审批,由院系团总支报校学生会社团部备案。

(二)社团换届要早请示、早汇报,并提出新的组织机构、修改后的章程、换届大会议程等在内的全面的申请报告,报主管团组织审批,经共同研究后方可着手进行换届工作。

(三)社团每学期初提出活动计划、工作意见,报主管团组织审批,并纳入团学工作计划。开展活动要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协调实施,整体前进。

(四)社团在举办面向校内外有影响的活动时,提前将活动方案报学生会社团部审批,经研究批准后方可进行。

(五)社团要按期保质地开展活动,并如实填写社团活动记录。连同其它活动资料,于每学期末汇总报到社联秘书处,作为社团工作考核的参考。系级社团报系团总支,由团总支汇总后报校学生会社团部。

(六)社团除在校内开展活动外,经学生会社团部和有关部门批准,大兴安岭可代表学校参加校外、校际的各级竞赛活动,但不得从事侵害学校利益和违背社团宗旨的活动。

(七)未经社团联常委会批准,社团成员无权代表社团开展或参加各类活动,任何个人不得假借社团名义,举办或参与违背社团宗旨的不正当活动,否则视情节轻重追查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社团在开展活动时,要爱护各种公共设施、设备,损坏要赔偿。第五章 社团刊物

第二十七条

为促进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各个社团的对外(相对于校内兄弟社团而言)宣传和交流,各社团在条件允许和校学生会社团部批准的情况下可以自办刊物。

第二十八条

各社团刊物所需费用应由各社团自筹解决。

第二十九条

各社团刊物只限校内发行,原则上应以本社团成员为主要发行对象。

第三十条

各社团刊物内容应健康向上,紧紧围绕学校各阶段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弘扬主旋律;要以介绍本社团活动、工作经验为主,以促进社团发展和提高会员能力为目标,要与社团宗旨和章程协调一致,与社团无关的内容不得超过刊物版面的50%,更不准刊登或变相刊登各种类型的商业广告。

第三十一条

社团创办刊物应向主管团组织写出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刊物名称、主要内容、出版周期、发行对象、字数及发行份数等,经批准后填写《河南农业大学校内出版物审批表》,8 获得批准后方可出版发行。

第三十二条

社团刊物的内容应由主管团组织的负责人具体负责审定,并接受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管理。第六章 财务制度

第三十三条

社团经费来源分为会员会费、创收经费、有关单位赞助等几种渠道。确有必要时查提出申请,争取主管部门拨款。

第三十四条

校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由社联财务部统一管理,各社团会员会费、创收经费及有关单位赞助由社联财务部负责收取。各社团活动前应列出经费预算,活动后持由会长和经手人签字的发票到财务部报销。

第三十五条

社团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或“不花钱也办事”的原则,节约使用经费。社团经费主要用于活动用品、奖品等的开支,合用时须经各社团理事会研究决定。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经费,否则,一经发现,即追查当事人责任。

第三十六条

因活动需要而购买的设备,应记入本社团固定资产帐目,并报社联财务部备案,社团换届时,由财务部负责办理该社团固定资产和财务的移交,社团固定资产和财务记录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将追查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七条

社团经费的管理采取钱帐分开的原则,社联财务部应设有会计和出纳负责管理。财务部长要定期向社联常委会汇报经费使用情况。

第三十八条

社团实行财务公开和定期检查汇报制度。社联财务部负责每学期将各社团财务公开一次;社团主管部门每学期对社团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第七章档案管理

第三十九条

各社团要建立健全档案,社团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社团章程、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会员登记表、工作计划与总结、活动记录、财务收支记录、活动照片资料、所办刊物样本等。

第四十条

校级各社团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搜集、管理,第学期末整理一次,上交社联秘书处,由秘书处负责统一管理、存档。系级社团上交各系团总支,由团总支将情况汇后报到校学生会社团部。第八章 总结表彰制度

第四十一条

校学生会社团部对在社团工作和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授予“社团活动先进组织单位”、“优秀社团”、“社团活动先进个人”和“优秀社团干部”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每学年表彰一次。

第四十二条

社团的总结表彰与各项评优挂钩,先进组织单位的评比结果作为团总支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由院学生会社团部负责解释。第四十四条

《征信业管理条例》宣传之二 篇7

规定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的目的, 在于促使个人改正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期限过长, 信息主体信用重建的成本过高;期限太短, 对信息主体的约束力不够。

国际上一般都对个人的不良信息设定了保存时限, 但期限并不相同。如英国规定保留6年;韩国规定保留5年;美国规定, 个人破产信息保留10年, 其他负面信息保留7年, 15万美元以上的负面信息不受保存期限限制。我国香港地区的规定是, 个人破产信息保留8年, 败诉信息保留7年。

在《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 有不少公众意见和专家提出, 应当对不良信息设定一定的保存期限, 且期限不宜太长。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惯例, 《条例》将不良信息的保存时限设定为5年, 超过5年的应当删除。

八、《条例》对企业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是如何规定的?

《条例》鼓励企业信用信息公开透明, 为企业征信业务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征信机构可以通过信息主体、企业交易对方、行业协会提供信息, 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已公开的信息, 人民法院依法公布的判决、裁定等多个渠道采集企业信用信息, 采集和对外提供时都不需要取得企业的同意;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履行职务相关的信息, 视为企业信息, 采集和使用时也不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同意。

征信机构不得采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企业信息, 不得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

九、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条例》对其有什么规定?

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行维护的我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8年来, 已收录1800多万户企业、8亿多个人的有关信息。为明确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和监管依据, 发挥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重要作用, 保障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条例》对其作了专门规定。

《条例》规定,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国家设立, 为防范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业发展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专业机构建设、运行和维护;该专业机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

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运行应遵守《条例》中征信业务规则的有关规定。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有义务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供个人和企业的信贷信息, 提供时需要取得信息主体的书面同意, 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提前通知信息主体。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信息主体和取得信息主体书面同意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查询服务。国家机关可以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查询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信息。

十、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履行哪些管理职责?

《条例》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及其派出机构是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 依法履行对征信业和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的监督管理职责:一是制定征信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管理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 审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 接受从事企业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的备案, 定期向社会公告征信机构名单;三是对征信业务活动进行常规管理;四是对征信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以及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或者查询信息的机构遵守《条例》及有关规章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 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五是处理信息主体提出的投诉。

十一、《条例》的出台对规范和促进征信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哪些积极意义?

我国征信业发展时间不长,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征信市场管理、征信活动的基本规则尚无法律依据, 征信经营活动缺乏统一遵循的制度规范, 部分以“征信”名义从事非法信息收集活动的机构扰乱了市场秩序。

《条例》的出台, 一是解决征信业管理无法可依的问题。明确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其管理对象、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 有利于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 规范征信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解决征信市场中信息采集、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确立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所遵循的规章制度, 规范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业务行为, 建立良好的征信市场秩序。三是解决征信市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促进形成各类征信机构互为补充、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征信市场格局, 满足社会多层次、全方位、专业化的征信服务需求。

十二、《条例》的出台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哪些帮助?

征信业作为信用信息服务行业, 规范其健康发展对于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 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征信服务, 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 提高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价值, 提高其获得融资的额度, 支持有信用、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中小企业征信体系了解企业相关基本信息和融资信息, 为信贷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和信息保障。商业银行可借助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资源, 尤其是小微企业所有人信息资源, 简化中小企业贷款调查手续, 在企业的历史交易、信用记录等情况的调查上节省时间。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可依托信息资源, 开发评分模型, 发展批量化评价、审批, 将提高审贷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 扩大信贷业务规模。

十三、《条例》的出台如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篇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建设高素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第三条 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第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工作人员意见。

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五条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

第六条 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岗位应当具有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第七条 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 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第八条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第九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公开招聘方案;

(二)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

(三)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察;

(五)体检;

(六)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七)订立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条 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需要竞聘上岗的,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二)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

(三)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评;

(五)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六)办理聘任手续。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

第四章 聘用合同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第十三条 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双方对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第十九条 自聘用合同依法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终止。

第五章 考核和培训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应当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评价。

第二十一条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

第二十二条 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编制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

第二十四条 培训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支。

第六章 奖励和处分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

长期服务基层,爱岗敬业,表现突出的;

在执行国家重要任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

在工作中有重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

在培养人才、传播先进文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二十六条 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第二十七条 奖励分为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处分:

(一)损害国家声誉和利益的;

(二)失职渎职的;

(三)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

(五)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

(六)其他严重违反纪律的。

第二十九条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

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

第三十条 给予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三十一条 工作人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单位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第七章 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

第八章 人事争议处理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第三十九条 负有事业单位聘用、考核、奖励、处分、人事争议处理等职责的人员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二)与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

(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

第四十条 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投诉、举报,有关部门和机关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或者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人事处理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上一篇:2023秋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下一篇:民法典公开课个人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