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满分作文——竖鸡蛋的尝试

2025-01-09

小学满分作文——竖鸡蛋的尝试(共5篇)

小学满分作文——竖鸡蛋的尝试 篇1

小考满分作文:一次竖鸡蛋尝试

“哇——”真是费夷所思,竟然能把生鸡蛋竖立在另一个鸡蛋上,竖在灯泡上,甚至竖在玻璃杯口的边沿上„„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中播出的一个真实的表演。

我在深深惊叹的同时,忍不住也想亲自来尝试一下„„

说干就干,我便拿出了一个鸡蛋。怎么玩呢?先从简单的开始,就先尝试把一个鸡蛋竖立在桌子上——这应该是竖鸡蛋中最简单的一个“项目”了。

虽然是“最简单”的项目,但毕竟不是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鸡蛋是椭圆形的,而且蛋壳又是那样光滑,想要把它竖立在桌子上,那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和掌握平衡的技巧啊!

我先端坐在椅子上,双肘平放在桌子的边沿,然后分别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鸡蛋,竖立起来,再慢慢地、稳稳地往桌面上放。此时,我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四个指头所夹的这个鸡蛋上,丝毫也不敢放松,丝毫也不敢大意。轻轻地,轻轻地,只觉得鸡蛋已经很正地立在桌面上了,四个手指所受的来自鸡蛋的重量也差不多了,便想慢慢地移开四个指头,可四个指头还没有张开,鸡蛋已经顺着左手的食指倒过去了。

唉!失败了!„„

重来!

我舒展了一下身子,稳了稳神,又一次端坐在椅子上,开始了又一轮试验。这一次,我要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动作要再轻一点,再稳一点,再耐心一点„„鸡蛋又一次被四个指头夹着立到了桌面上了,我再一次稳了稳神,两眼紧紧盯住鸡蛋,似乎稍不留神,鸡蛋就会飞走似的。四个指头轻轻地端着鸡蛋,不敢动一下,可是你越是不敢动,就好象越是控制不住,手指竟然轻微地抖动起来,真是该死!我拼命地控制手指,可是不行啊,不知怎么回事,手指竟然不听使唤,越抖越厉害了„„

唉!又失败„„

我站起身,舒展了一下都有点酸痛的双臂,无奈地看着横躺在桌上的鸡蛋,看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背后得多少功夫啊!

【名师点评】

1、这篇满分佳作的成功之处在于描写的生动细腻、扣人心弦„„

2、小作者由一个电视节目,引出一个“竖鸡蛋”的尝试,所选取的材料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是这篇作文打动读者的一个原因。

3、小作者在描写尝试“竖鸡蛋”的过程中,对两次竖鸡蛋时的动作和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恰如电视的特写镜头,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是这篇作文打动读者的又一个原因。

4、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又细腻,描写生动又准确,表现了小作者较强的语言功底,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小学满分作文——竖鸡蛋的尝试 篇2

一、抓好早期识字教学, 让学生尽早阅读

学前班要求掌握常用汉字1000个左右, 到小学二年级掌握3000多个常用汉字。教材把常用汉字编成儿歌, 顺口溜的形式。如:一人大, 二人天, 木子李, 小大尖等。这非常适用学前儿童识字, 教师课前设计好游戏方案, 上课带着孩子们边学边玩识字游戏, 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一学期就掌握1000多个常用汉字了。这样到二年级期末, 学生就认识了3000左右个常用汉字, 这就为学生们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阅读能力,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使学生生活充满书香味

有了学前识字基础, 孩子们一年级开始阅读一些简单读物。他们如鱼得水, 被生动的画面吸引了, 从而得到语言训练。我每天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孩子们互相说, 可以是家里的、学校的、路上的,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 最后每个学生都到讲台说一说, 他们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感到十分高兴。有的说:“我家大狗下了三个小狗, 可漂亮了, 我很喜欢它们。”有的说:“今天有人说脏话, 他不是好学生。”有的说:“老师今天真漂亮。”还有的说“在放学路上, 我看到路边的垂柳在微风中来回摆动, 它们就像少女的秀发。”等等, 这样, 孩子们的交际能力在无意中得到了训练, 为高年级习作打下基础。

三、培养写日记的兴趣, 从低年级展开“我喜欢说的一句话”活动

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我喜欢的一句话”活动, 每天拿一节课, 同学们把想说的话记在一个本子上, 至于孩子们写的句子多少, 句子不通, 错别字等只做简单指正, 但不要求完美, 更不指责他们。有的同学写到:“今天, 我看见树上的叶子黄绿黄绿的, 嫩极了, 真想吃一口。”“今天下课后, 我躺在绿色的操场上, 真舒服啊。”“昨天第二组的值日生没有把地扫干净, 我在墙角捡到两块废纸。”等等, 同学们说什么的都有, 班里气氛可活跃了。过一段时间, 老师给同学们留作业每天回家写上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四、从观察入手, 培养学生写作欲望

有了写日记的习惯, 到三年级同学们就能写几句甚至一段话了。同学们把写日记当成一种乐趣, 而不是负担。我抓住这个时机, 告诉他们谁用心观察, 谁就发现在我们周围每时每刻都有迷人的景色, 感人的事迹, 美妙的声音等等。各种各样的人, 他们走路不同, 声音不同, 衣服不同, 眼睛不同等等, 只要你用心观察, 就会发现, 生活就像万花筒, 绚丽多姿, 然后把看到的, 听到的, 想到的记下来。我刚说完, 有个同学就喊:“老师, 小雨的眼睛是单眼皮, 而且很小, 而佳静的眼睛是双眼皮, 很大的。”我高兴地说:“你观察得很细致。”慢慢地, 同学们的日记内容丰富了, 字数自然就多了。写作文成了学生的一种欲望, 他们常常主动地写作文, 写完后你一篇我一篇找老师看作文。

五、走出教室, 到外边体验生活

我常常带同学们走出校园。在三年级时, 记得有一天下大雾, 我把学生带出校园玩并让同学们去抓雾, 他们在大雾里玩耍, 抓来抓去。他们情不自禁地喊道:“大雾里太美了。雾神秘地从我身边跑来跑去, 还直摸我的脸, 它真顽皮, 在和我捉迷藏, 我怎么也抓不到它。”“我走进了仙境了。”“我陶醉了。”我说:“同学们你们听。”“啊, 校园里隐隐约约传来了读书声”。回到教室同学们马上把雾中的感受、听到、看到的写了下来。还记得有一次, 我带同学们参观孤儿院, 参观前老师讲清楚观察重点:有什么设施?孩子们过得怎样?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带着问题走进了孤儿院。同学们像小记者一样, 边走边记, 这样感受生活真谛, 感受人间温暖, 陶冶他们的情操, 让他们觉得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把生活记录下来, 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到四年级, 我班的作文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一位六年级的老师看了我班学生习作后说:“四年级学生能写七八百字的作文, 而且结构完整, 句子通顺, 还用了不少的修辞, 写得真棒。”在五年级作文竞赛中, 我班的小雨和佳星获得一等奖。我班每次语文统考成绩都名列前茅。

现在当我翻开学生的作文时, 眼前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耳边听到一个个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

摘要:作者就自己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摸索、探讨取得的一些成绩进行了简要介绍。作者认为, 感受生活真谛, 感受人间温暖, 能陶冶学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满分作文——竖鸡蛋的尝试 篇3

晚饭后,我跟妈妈一起玩竖鸡蛋的游戏。我先去厨房里挑鸡蛋,我想起了老师说的一句话“要挑鸡蛋就要挑上面尖,下面圆的鸡蛋。”我挑了四个这样的鸡蛋,给妈妈两个,我自己两个。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竖在桌子上,又小心翼翼地把手松开。可是,我的鸡蛋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我刚一松手,它就倒了。我还是不甘心,又竖了好几次,可是鸡蛋就是不听我的指挥,我竖几次它就倒几次。我看了看妈妈,她已经把两个鸡蛋都竖起来了。

我问妈妈:“竖鸡蛋又什么秘诀呢?”

妈妈回答我:“竖鸡蛋的秘诀就是先要把鸡蛋直直地放在桌子上,然后双手慢慢地松开,松的时候手不能抖,这样就能把鸡蛋竖起来。”

我按照妈妈说的做,果然把鸡蛋抖竖起来了。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片段练习,作文批改

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能写出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能熟练运用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 能试着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教师要根据这些明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笔者教学多年, 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 其中的一些方法有些效果, 以下便是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阅读和积累

其实阅读和积累是分不开的。韩愈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写作文需要一定的灵感, 这灵感不是天生的, 而是来自长时间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好作品。可见, 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

首先, 阅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读好书。读好书是前提, 学生读了好书, 才能从中体会到读书的滋味, 才能好读书。学生读书多了, 自然知识广博, 眼界开阔, 思想深刻, 行文流畅。

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阅读的书籍。由于小学生的鉴别力不高, 很容易被花花绿绿的图画类书吸引。我一向不提倡让学生读此类书。阅读主要是读文字。文字能激起人脑的联想和想象, 把文字转化成各种各样的画面, 这个转化过程是能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的。而图画则直接把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大脑便不再思考, 不用费力联想, 长此以往, 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鉴于此, 看图画书和看动画片是不提倡的, 值得倡导的是读原著。

其次, 积累。积累本的使用要规范。一要有专门的积累本, 严禁随记随扔;二要分门别类积累, 不能像杂货铺一样, 乱七八糟地堆放在一起, 这样不利于翻阅查找;三要字迹工整, 认真书写。做到这三点, 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拿起积累本, 都会觉得这是一笔财富, 这里记载着自己的读书历程, 积累着读书的点点滴滴。

“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只有坚持积累, 写作文才有不枯的源泉。学生只有从小学就开始持之以恒地读书和积累, 其语文素养才能提升, 写作能力才能提高。

二、片段练习

小学生初学作文, 对作文的了解就如同一张白纸。而有些教师急于把长长的完整的作文呈现给学生。殊不知, 一开始便高标准地要求学生, 会给原本就惧怕作文的小学生增加压力。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用片段描写一类的小作文来过渡一下。比如,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画面, 让学生先口头描述, 再整理成一段文字。漂亮的图片首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给学生的感觉是作文课不再枯燥乏味, 反倒充满了视觉上的享受。这些图片也给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写作素材, 使学生不再为写什么而发愁, 只要考虑好怎样写即可。

三、作文批改

于漪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她的语文老师是如何批改作文的。她写道:“教师批改作文, 眉批点到要害, 总批不仅评文章的得失, 更是交流思想, 交流看法。作文簿发下来, 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第, 而是首先看教师批语写了些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化的评文, 学生就会感到某些失落。”这段话中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是最常用的, 也是最有效的, 却是最累的。试想, 语文教师一次要收到上百篇作文, 每一篇都这样来批, 长期如此, 难免不能坚持。且这样批改的周期太长, 等到批改完作文, 再发下去, 学生都忘记了当初的写作思路和构思过程, 再沟通、讲解, 效果也不会很好。三年级时, 学生初学作文, 文章短小, 且需要认真指导, 我一直都是面批面改, 因此我班的作文基础比较好。后来随着学生增多, 篇幅加大, 我改变了批阅方法, 每次作文之后, 只详细批改一部分, 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剩下的略看, 打下分数。这样, 批改的分量不大, 缩短了写作周期,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当面沟通的机会。

批改作文是很重要的, 教师绝对不能只让学生写而不批改。因为小学作文是基础, 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书写不规范、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段落不清晰等。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导, 当面沟通, 以免学生形成恶习, 给以后的写作留下“后患”。

四、作文修改

鲁迅说:“好的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因此, 教师费力批改之后, 有必要让学生再次修改, 让学生自改或互改作文。

学生修改作文, 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玉不琢不成器。”作文也是如此, 只有经过认真修改, 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有修改、推敲的习惯。大诗人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总要读给老妇人听。就这样多次反复修改, 直到听的人和他自己都感到满意为止。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方成为千古名篇。因此, 从小学开始, 作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 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教师批改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不再单调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可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进行作文练习。

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 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指导学生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要先示范修改, 就是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做示范修改, 如教会学生怎样找出优美的句子、圈画出好的词语、找出不足之处等, 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修改方法、步骤, 修改自己的文章。

在修改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 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通顺了、更流畅了。这样, 学生就能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提高写作的兴趣, 进一步养成认真进行习作、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7 (5) .

小学满分作文——竖鸡蛋的尝试 篇5

一、读懂范文,模仿范文写作思路

我们想要在某个领域学有所成,形成自我风格,一开始都是从模仿开始。小学生要学会习作技巧,一样也是要从模仿开始。通过分析比对苏教版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我发现几乎每次习作课都会安排范文。因此我在引导学生习作时,从未忽略这些范文,从未只是让学生草草地将范文读完即可。我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会分析此次范文写什么内容、选材是什么以及段落是如何编排。例如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1的范文《好阿姨》,学生读完这样一个短篇,他们只注意到这是一篇写事文章,讲述买牙膏这么一件事。但他们不会想到这样一件事是怎么写出来的,老师就要引导了,写事文章一般都提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这几要素在范文中都有提到,并让学生一一指认出来。学生明白只要把自己经历的事照这样一个步骤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这样很快提升了他们习作的信心,于是,接下来就是让他们尝试着模仿范文来完成习作。

有时候“刻板印象”在心理认知上是很重要的,小学生在他们初步接触习作时,就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原来作文就是这么一回事”时,他们就不会惧怕写作文了。所以,语文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作文的初步印象,尽量运用我们触手可及的资源帮助他们寻找到求知行进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作习惯,求知方法一旦学到手,那也便形成他们自身财富,老师日后也可省了些心。

二、清楚选材,确定好习作对象

仔细琢磨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教材编委们并没有给学生出难题出偏题,几乎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接触过的物,但为什么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还是会发现学生不会写或是写偏题呢?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没弄明白写的对象是什么。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6要求写文具。“文具”一词,老师主观上一定会认为学生一定不陌生,但老师若不引导学生把“文具”的外延列举出来,还真的是会有学生写偏题的,写成了小动物、景物等其他对象,这与学生早期写作心理过程相关。所以,老师在备一堂习作课是要足够细心的,是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要让学生清楚选材,要让那次习作对象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图像。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还占据优势,所以老师有时有必要把学生反馈出来的习作对象,不嫌麻烦地把它们板在黑板上,加深学生对习作对象的印象,肯定他们的理解和判断。正因为平时我很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的学生不管是在平时的作文还是卷面作文都很少出现写偏题的情况发生。

三、导引思路,列提纲写作

理清习作思路,编排好习作结构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把习作写好写完整的最重要的一步。如何引导学生理清习作结构思路呢?这就得从范文中分析写作思路来引导,而看图作文则从解读每幅图来引导。但不管习作以什么形式来要求,我认为写文章都离不开这“三段式”———开头、中间、结尾。我们把这三段式列成提纲,开头交代什么,中间的过程如何,结尾怎样。有了这样的提纲,学生不管碰到什么类型的习作,命题作文也好,看图作文也好,都能够有层次地,有条理地,思路清晰地去展开写作。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7的看图作文,共有五幅图,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五个自然段来完成习作,也可以以七个自然段来完成习作,上这节习作课,通过师生交流反馈之后,最终我们确定板出的提纲是这样列的———

若是写五个自然段,那么开头和结尾各一段,中间的1、2、3各以一段来写。若要写七个自然段,那么开头和结尾同样各为一段,中间可以以每一幅图来写一段。开头和结尾往往只要一个段落来表述即可完成,而中间环节至少一段以上,这样做,潜移默化当中已教会学生分段来完成作文。经指导一个中段年级写下来,我发现“列提纲”的好处不单单是学生的习作思路及结构更顺畅及完整,而且学生分三段以上来完成习作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我从不刻意去告诉他们要怎么样分段写作文,学生在照我列出的提纲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会分段完成习作了。

在小学中段,学生需要汲取习作养分时,我们有必要把每次习作提纲板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直观印象,这样反复的训练经过至少一年的“刻板印象”下来,四年级下册,我们可以在单元测试时,尝试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列出提纲,逐步训练他们自己去掌握这个方法,养成“列提纲”来完成习作的好习惯。在小学语文中段,学生习作的结构把握及思路的条理性得到强化之后,到了小学高段,我们就可省了些心来头疼于学生作文结构不完整或是思路混乱的情况上,而是能把多余的心思兼顾在训练学生文本的润色、细节的刻画以及主题的提炼上。

为了让“列提纲”完成习作这样的有效方法更走进学生的心,我每次备课时,都会照着自己列的提纲来写一篇下水作文。在指导学生习作课上一边指着板着的提纲,一边一段一段地念下水作文,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照着这么写的。把自己当成他们其中的一员,跟他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每次学生都极有兴趣地听我的念稿。有个别记忆力极强的学生甚至能把我写的下水作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只稍加了自己的一些调整。而有些创意强的、有想法的学生则会写出让你欣喜意外的作文来。每次的作文批改,我总能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想不到这些小脑袋竟然有那么多的想法及创意。

教师有效的评价能成为学生乐于习作的动力。而我最常用的习作评价方式很常见,分别是书面评价和课堂评价。书面评价也就是评语,好的评语既能让学生清楚自己写作的优缺点,同时还能起到激励作用。而评语又有旁批和总评,占大部分的语文老师往往只会给个总评,我认为旁批和总评对学生习作的进步一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样重要。所以我们别为了省时省事省掉旁批这一项工作。旁批是老师在学生的习作簿上,在该篇作文的每个段落旁,针对这个段落中出现的词的使用、句的表达及连贯性以及段的结构安排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点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个段落里从用词上、写句上乃至写段上表现出的优点及不足,这样的评价是点对点的,针对性极强的,好与不好明确指出来的,而不是笼统的评价。总评则是对学生作文在整个文章的思路、结构、主题思想上的总的评价,也还可以适当地附加点评学生对待习作的态度以及学生习惯上存在的优缺点。

课堂评价能让学生比较直接地认识到自己和别人在习作上的差距。课堂上对学生习作的点评一般有这几方面:一、读写得好的作文;二、读写得不好或写偏题的作文,并让学生比较好的作文与不好的作文差别在哪儿;三、对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给予提醒和修正。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作文评价,老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目的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点滴的进步,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写作就好比建一幢楼房,而作文的框架结构就好比楼房的框架结构,得先把楼房的框架结构建好。在小学阶段,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钻研有效的作文教法帮助学生先把写作的基础打牢了,日后,学生靠自身视野的不断扩大、阅历的不断丰富,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在打牢的基础上定能让自己的新奇感受在笔尖流淌,让更多的读者领略他们奇幻而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尹锐.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EB/OL].http://www.doc88.com/p-909537274465.html.

上一篇:书法公选课观后感下一篇:岳麓版高一必修1 1.1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