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备考

2024-09-27

中考物理备考(共9篇)

中考物理备考 篇1

物理 跳出题海战术 重视实践能力

最高分120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75.8分。客观题平均分32.62分,主观题平均分43.18分。115―120分1303人,110― 115分1586人,105―110分1560人,100―105分1433人,95―100分1395人,90―95分1395人。

试题覆盖了课标中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其中,机械运动和力、电磁能为考查重点,占据试卷分值一半以上。1题通过展示一年四季里不同自然现象,考查了学 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6题通过生活中光现象的情景展示考查了学生对光传播及光反射、折射现象的理解;21题通过设计情境考查学生对压力、压强及 摩擦力和平衡概念的理解;34题通过设计情景,综合考查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35题以电热水器为背景,要求学生理解电热水器铭牌的含义并处理实际问题。 同时,有本地特色的社会现象也出现在试卷中,如兰州牛肉面和兰州国际马拉松等话题引入考题,学生容易接受。另外,今年中考物理试题,实验仍是考查的重点, 课程标准里列举了20个学生必做的实验,中考试题中涉及到了17个;32题考查了学生对“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的理解,重在考查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辨 析;30题和33题渗透了对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考查;29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器材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些实验的考查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论,对学生学科素 养的养成很有帮助。

从答卷情况看,喜忧参半,一方面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普遍较好,这是可喜的一面,具体反映在每一道客观题满分率均在40%以上。除计算题外,其它主观题 得分优良率达到50%以上。尤其是识图、作图题及实验题学生答起来得心应手,每道题满分率均超过30%。但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应用与综合能力的7道题目分 值在试卷中占38分,学生得分及格率仅为31%,其中36题,是一道电学综合应用题,学生得分率高达58%;另外两道选择题5、16题,0分率也超过 50%。排除这3道题作为压轴题本身难度较大这一事实,学生在能力考查方面显露出来的劣势也是不容忽视的。

1。紧抓课本,夯实基础,联系生活。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是中考的重点,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更加灵活,要能够理论联系实 际,贴近生活,在具体情境中辨认知识点或规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常见的生活现象可能成为命 题素材。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产品的使用说明、列车时刻表、新闻报道等,善于迅速从中提取自己需要的内容,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具有的一种能力,考试中可从其中 蕴含的物理知识入手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近两年围绕铭牌、说明书、科技发展、时事新闻中的物理问题出了一些中考题,应引起重视。对于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课本做到细致复习,在知识覆盖面上不留漏洞。深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掌握。另外对物理现象的解释,应从本质入手,对定义、规律的 描述要严谨、准确、完整,不似懂非懂。

2。跳出题海,灵活训练,分层教学。在教学中,精选习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识图与作图能力”、“实验能力”、“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物理问题能力”。在日常练习中加强运用图表、信息阅读、作图识图、数形结合来解物理题,实验探究和 一题多解的训练,重视开放型物理题的训练。学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再分成专题进行复习,采用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知识点归纳。

3。重视实验,亲手实践,培养能力。从发现并提出问题入手,经过猜想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与验证,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是初中科学研究 的一般过程。重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学,结合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思路。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做中学,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后获取的知识更易化为自身能力。

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中,涉及科学探究和实验的题目数量、分值所占比重很大,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高成绩。常见的考查方向为:实验原理及涉及思路考查,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考查,实验过程与试验方法考查,实验现象、结论及数据分析考查,开放性实验考查。

[兰州中考物理备考建议及中考物理分数段]

中考物理备考 篇2

1. 研究考试说明,瞄准方向。

为了更好地把握中考复习方向,首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熟知考试范围,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考的深度,明确在复习中应强化什么、淡化什么,这样才能使复习更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2. 依据考纲、说明和教材,建立知识网络。

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按照中考要求把握好难度、教学进度及复习效果,处理好课本与资料的关系,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这一轮复习大约需要36课时,让学生经历一次再认识、再理解、再记忆。在使用课本时,主要做好以下几点:﹙1﹚复习每一节内容时,必须联系课本的相应部分,不仅要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方法,还要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2﹚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养成有疑问就查阅课本的习惯,在课本中弥补自己知识的漏洞。﹙3﹚注重课本知识的推广及总结,如可以归纳出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找出它的特点,便于此类题的解答。

3. 突出重点,提升能力。

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中,要突出重点,加大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力度,进行知识的整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1﹚知识板块: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把初中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声学、光学几大板块;﹙2﹚专项板块: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为作图专题、实验专题、探究专题、计算专题和社会热点等进行专门练习,使复习纵横交错,相得益彰。

二、指导学生规范做题,注重能力培养

1. 以往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做了许多题,造成一见到相似的题目就以惯有的思维或结论作答,结果导致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学生对审题能力的力度,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读题,弄清条件和结论,克服因马虎造成的负面影响。

2. 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是清楚的、熟悉的,但运用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总想从正向思维去分析问题,很少逆向去思考,当遇到一些灵活性较强题目时就会感到困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复习中要注重从问题出发,逆着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所以特别强化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认真组织一些能用逆向思维、一题多解等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学生去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解题途径的习惯。物理解题后,要求学生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包括解题的感悟,方法的提炼,策略的把握,通过反思,悟出“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

三、关注“热点”和“盲点”

年年中考年年变,但万变不离其“重”,物理学中的一些主干知识仍然是每年中考的热点。因此,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要以《中考指要》圈定的知识点为着眼点,围绕考点,突出“重点”,譬如:重要知识点中“力和运动”、“压强和浮力”、“电功”、“电功率”、“能量”、“内能”等,重点实验中的“密度的测定”、“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伏安法测电阻、电功率”的实验和部分重点演示实验,等等,展开专题训练。在围绕主干知识为核心展开第二轮复习的同时,我们要重视中考热点问题的搜集与训练。现在中考的另一导向是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通过收集和挖掘2012年各地中考模拟试卷,发现热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磁悬浮列车)。 (2) 关注时事新闻(如日本核泄漏)。 (3) 关注估测能力(例如估计考场温度,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 (4) 关注问题情境(例如试卷给一幅图片,让你针对图中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又如静止在地面上的足球和铅球,用脚轻轻一踢,足球会运动起来,而使铅球运动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针对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5) 关注探究过程(例如一般情况下光传播的路径是看不到的,你在实验中显示光路的方法是什么)。 (6) 关注探究过程的思考(例如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对着两张纸片中间吹气,你是通过观察什么来判断纸片间压强大小变化的)。 (7) 关注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等)。 (8) 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例如小芳做早餐时发现,同样情况下煮沸一杯牛奶要比煮沸一杯水快。这是为什么?请针对其中的原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网络采集热点信息,为教学服务,为中考复习服务,同时还应当关注新闻热点,注意捕捉新闻事件中所包含或涉及的物理知识,并善于与复习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物理中考备考策略 篇3

关键词:课标;复习;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08-01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1、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运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新的《课程标准》不再单独列入。2014年以前的物理考试,经常会发现各种物质分类的题目,今年复习中再碰到这类题,直接删去不能再给学生做了,减轻学生负担。

2、删去条目“颜料的混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会把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和颜料的混合(红黄蓝)混淆起来,色光三原色的题会用颜料混合的观点来做。如问题:红色光照在绿色的衣服上,我们看到的是什么颜色?学生会从红色和绿色混合起来是什么颜色的角度考虑。删去“颜料的混合”为我们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的复习中一定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彻”。并注意在以后新初二的课程中直接不讲“颜料的混合”,学生也就无从产生混淆。

3、对于公式c=λf不要求计算。这点特别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因为在平常的计算中,部分学生是有困难的,一是对于三个物理量的理解很抽象。二是计算能力薄弱。但《标准》仅要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我们老师把这三个物理量讲清楚就可以了。

4、《标准》中有些删去的条目和要求下调的条目。我们切不可机械地认为不考或考查要求会下降。如:

(1)、删去条目“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我们应这样把握---以后教学中不用再做这个学生实验了,只需要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给学生,但考试要求不变。

(2)、删去“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的文字叙述。不是不要求了解,因为《课程标准》里保留“知道大气压强”,其实是“知道”包括“了解”。

(3)、《课程标准》删去了实验“伏安法测电阻”。这个实验是学生必做的实验,为什么要删去呢?因为从实验能力上看,该实验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相同。从知识内容上看,它又和“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属于欧姆定律。在中考题中虽然它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验来考,但是它和电学实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有必要做这个实验。

二、新教材的主要变化

我们初三的老师体会最深的就是内容的次序调整,特别是笔者,上一届学生毕业后直接教初三,这种体会尤为深切。这种变化是喜人的,因为它更加符合物理本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教学。

1、删去和增加了部分知识内容。如:删去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不是不学,而是考虑到与生物课的衔接和协调,把它整合到“科学世界”里,所以老师在上新课时,还是要讲。

2、删去“功的原理”。我们老师很奇怪了,如此重要的内容,怎么能删去呢?原因之一是,权威的《物理学名词》里没有此原理。原因之二是,我们从“机械效率”的计算中,都能体会所有机械的效率都会小于100%,因为额外功是不可能为零的,所以不必单独说明功的原理。我们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

3、删去了“探究重力势能和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对于这个实验可以讲讲,但要清楚是不会作为中考内容。

4、增加了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我们老师要高度重视这个实验,因为这是有可能成为2014年中考的考点。

三、复习策略

由于今年为全省统考,命题者要考虑地区差异性、兼顾公平性。所以题目难度不可能再增加,这点我们初三老师要把握好。

1、清楚中考的“稳”

题型结构不变。选择题(8个小题,共24分),填空题(10个小题,共20分),作图、实验与探究题(5个小题,共31分),综合题(3个小题,共25分)。

2、难度结构不变。容易题占70%,中等题占20%,较难题占10%,难度值控制在0.7左右。

3、内容结构基本不变。力学占36%,电学占34%,光学占10%,热学占13%,声学占2%,其他综合占5%。

四、洞悉中考的“变”

新的教科书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科学探究的考查会重点体现。为此,新《课标》中列出了初中物理必做的20个物理实验,我们老师要对这些实验复习到位,同时要注意I—U图像能力的考查。

对于“STS”的重视。物理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性和地域性。如,最近的马航失联、韩国沉船事件、“昆明号”导弹驱逐舰会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浮力、压强、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等知识点必然会成为考查的重点,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

我们老师在复习中不要试图去猜题并通过题海战术,想在中考上能碰到以前做过的题,即使真的碰到了,学生也不一定能做对。应该把精力放在全面巩固知识点、突出重点知识、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及理解、提高学生能力上。

讲解复习题应该以简单题和中等题为主。这两部分占了总分值的90%。较难题不是我们面对全班讲解的重点,只能是对优秀学生的个别辅导。

主抓及格率和平均分。班级里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分数不高。但在复习阶段是大有可为的一群人。我们在三个月的复习阶段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以鼓励为主,再加上老师讲解都是简单题和中等题。学生的成绩会大幅度提高。

中考物理复习备考指南 篇4

物理:设计性实验题会增多

指导名师:省物理学科中考命题员、哈市萧红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陈伟东

中考物理命题将更加注重物理思想的形成,重视实验过程的考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复杂试题将简单化,简单试题将灵活化。命题的方向不回避核心知识点和热点问题。将避免出现计算量大、偏难、偏怪的题目。

从这两年中考的实验考查情况看,今后的设计性实验题会增多,但难度不会加大;对实验过程的考查应占有一定比例;各种仪器的使用应当占有一定份额。

备考策略:掌握10个重要知识点 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90%左右,对10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这10个重点知识是: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复习速度这一知识点,可以把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他物理概念中。

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在实验中,学生尤其要注意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的作用和选择、操作步骤,观察分析现象,分析归纳结果。

考生复习阶段应做到关注自己:例如体重、身高、密度、体积、正常步行速度、正常体温、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压强等;关注周围:例如课桌多高、一层楼多高、一只鸡蛋质量多大、家用电器功率多大、小轿车速度多少、保温瓶容积多大、电冰箱的工作原理、指甲刀、自行车、白炽灯泡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等;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露水、霜的形成、冬天水管容易破裂等;关注科学、技术、社会:例如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人工降雨、航空航天、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总结:物理中考备考策略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复习学过的知识点,祝同学们中考再创佳绩!

中考物理备考 篇5

一、试题特点

1.保持稳定,稳中求变

2013年理科综合试卷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超出《中考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题型、题量、试卷结构以及各题型所占分数与2012年相比,保持稳定。试卷有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四个题型。物理(含综合)共26道试题,总分70分。今年新增了物理学史内容的考查;凸显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更加关注能力的考查。

2.经典题型赋予新的视角,继承与创新巧妙结合在继承经典试题精华的基础上,注重在知识和方法的交汇处进行有机的迁移、巧妙的整合,推陈出新,关注基础,突出重点。例如:21题考查了摩擦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22题考查电路的连接方式,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表的应用,滑动变阻器,欧姆定律等相关内容,综合性强。37题考查了功、功率、滑轮、机械效率及压强等知识。这些试题简约却不简单,难度梯度分布合理,具有较高的区分功能和较好的知识切入点。

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考查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探究题中,32题以课本上的实验为题材考查了流本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知识,33题测量工艺品的密度,34题探究灯泡的发光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涉及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例如34题第(1)问考查基础知识,题目所给条件“两灯泡并联的电路图”的方式,新颖巧妙,增加了试题的思维含量。第(4)问换用不同器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采用特殊方法。设计实验电路图是关键,是对考生创新能力、基本规律的迁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写出实验步骤和表达式,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水平,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该题源于教

材又高于教材,难题中有基础内容,经典题型上有创新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导向性较强。

在其他题型中,也涉及对实验探究要素的考查。如18、23题等。

4.加强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比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图象等数学知识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常常用到。今年设置的两道计算题,考查的内容在标准中都属于理解层次。第37题考查了力学中的几个重要规律,是全卷难度比较大的试题之一。解题过程中用到了比例、方程组等知识,对考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提升了本题的思维水准,使本题有很好的区分度和较高的选拔功能。38题是电学计算题,以“变阻器两端电压与其连入电路的电阻关系的图象”给出已知条件,考查考生从图象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图象形象直观,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之一,对图象分析题的考查,有利于促进考生理解物理规律,提高物理素养。

5.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物理试题图文并茂,共出现了25幅图片、2个表格及1幅图象,大大地提高了题目的可读性。例如23题、32题考查从图象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源于教材,能够激发考生的答题兴趣,有利于考生发挥最佳水平。第15题考查物理学史,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重视初、高中衔接,有利于学习的延续

2013年物理试题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第26题以“地球同步卫星”为背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弹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虽然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容易解答,但小题目包含了大思想。

二、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树立学生学习主体意识

教师将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初中物理提倡“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2.注重基础,钻研教材并充分挖掘教材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应培养从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出发,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良好习惯。重视基础还表现为正确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学习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载体。要学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物理内容。

3.加强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注重联系实际和知识应用

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将知识延伸到课外、校外,以物理知识为载体,选取结合生活实际的事例,把物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教学的每个环节,注意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014年中考物理备考建议

1.加强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表达能力

由于读题粗糙,信息理解不够造成的错误较多,反映出审题、解题习惯的养成不够,注重解题得出结果而不注意过程理解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将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列入常规环节中去。

2.重视基础知识,加强答题规范性练习

有些同学规范答题的意识比较淡薄,规范答题的能力较弱。因此,加强规范化答题训练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平时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稳扎稳打,通过强化识记、理解记忆、一题多解等形式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并积极进行针对性地类似训练。

3.重视过程学习,激发和训练创新思维

要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更应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学习中,不要为提高“效率”而简简单单记结论、单纯的死记硬背题目和采取题海战术方式,我们应设法唤

醒、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的内在品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学习过程中更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精选、精编有实际情境以及有利于落实培养能力的习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解答、反思,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要大胆放弃一些偏、繁、怪和无实际意义的题目,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

5.加强物理与社会、生活、环境相结合的习题类型的训练

这是近年来世界上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它考查内容广泛,立意新颖,具有起点高,落点低,区分度好的优点。该类题目已成为近几年来中考的热点。所以平时我们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物理问题,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注重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现象和问题,用物理语言解答问题。

6.注重实验,增加亲身体验

要克服注重只听实验讲解,忽视实际操作;注重实验验证,忽视实验探究分析;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描述的学习误区。

7.加强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研究,培养综合能力

中考物理备考 篇6

榆楚中学

蒋小波

随着近几年中考物理改革,考察特点的更新,新的课程标准制定,命题“稳中求变“的思想,又一次面临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更新观念,完善教育体制,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使教学质量上台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学生质的飞跃,现拟定九年级中考物理备考计划:

一、备考中准备采取的一些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以教材为典范,夯实基础。

2、监控课堂动向,严防学生走神,厌倦复习。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让优生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在与同学讲解中落实自己的基础知识。

4、学生能做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尽可能的展示给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在复习中重现实验过程。

5、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仅有的时间里,全力以赴,为孩子的发展尽职尽责。

6、定时了解复习情况,及时反馈。精心准备,认真选题,加强整理,做到每单元一次测试,并认真进行考情分析,及时掌握学生复习信息,反思复习过程,微调复习思路。

7、及时了解中考信息,分析近3年的中考题,注意中考命题思路和中考动态,对照《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科目说明》,认真分析考点、考查形式、各个知识点考查的难易程度、关注社会热点和前沿高科技与教材的结合点等。

8、推敲选择中考模拟试题,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灵活应用解题方法。

二、物理复习步骤安排

1、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按照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五个板块进行知识梳理。

复习过程中,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本质规律,熟悉基本的物理公式等。原则上每个板块配的复习题以基础知识为主,紧扣教材和课标,不拓展不加深,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律的运用,题量以45分钟为宜。

第二轮:把握重点,进行专题复习

这一轮复习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难点、考点,课堂练习题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主,选择(内容和形式直指中考)和利用好手上的每一份综合测试题。

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题型专题,如:“作图专题”、“实验专题”、“比例、方程等计算专题”等;第二类是难点专题,如:“电路分析和故障

判断”、“综合能力训练”等;第三类是热点问题专题:如“开放题”、“信息题”、“实验设计题”、“综合类型题”、“应用题”、“科学方法题”等。本轮复习重在方法指导和能力提高。第三轮:针对考点、强化训练

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学生无论从知识的掌握,还是从解题能力的培养都会有所提高,但在临考前心理上很不稳定,因此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正确度及整齐度。并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题技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适应开放性试题,以及科学的解题方法。挑选合适的对应练习题,以省内模拟考试和临汾市中考练兵题进行模拟考试训练。这样,既让学生得以考前练兵,熟悉中考的试题类型,也可让教师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还有,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练习试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总之,通过三轮复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强化,由浅入深,既有点的知识,又有面的综合,从而使知识得以系统化,使学生能力得以提高和加强。我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复习,物理运用能力有所提高,中考取得满意成绩。

2、关注热点问题,把握中考动态

(1)科学探究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中的思想方法;教材中运用了常考的控制变量法、建立理想模型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常考:控制变量法、替代或等效法

(2)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数据、图象、漫画)根据题目要求,通过观察分析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开放、创新、综全实践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

三、各章节详细复习要点:

第一章 声现象

重难点: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发生体在振动——实验;声音靠介质传播——介质:一切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回声——回声所需时间和距离;应用 计算——和行程问题结合 2.音调、响度和音色

主观量——音调、响度(高低大小的含义);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幅、距离、分散程度

音色——作用;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理和生活中的噪声(物理-不规则振动,生活-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噪声等级:分贝(0dB-刚引起听觉);减小噪声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四大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

第二章 热现象

重难点:

1.温度计

温度计——常见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原理、量程(体温计:35~42℃;寒暑表:-20~50℃)

使用方法——体温计构造及使用(缩口部分;甩体温计的作用、原理;不甩的后果-只影响测低温)、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的选择);校正温度计;读数(一般地,读数时不能离开物体)

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及换算;绝对零度;常见温度 2.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常见晶体、非晶体;熔点、凝固点;图象

汽化——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实验装置;蒸发和沸腾的联系、区别(都是汽化;剧烈程度、发生条件等);酒精灯的使用(可参照化学相关内容)

液化——两种途径(降温一定可使气体液化;压缩可能使气体液化)升华和凝华——实例

3.物态变化中的热量传递

吸热——固→液→气(即使温度不变也有热量的传递);放热——气→液→固

4.其他

现象解释——例:纸锅烧水、“白气”和玻璃上的水珠(液化)、霜、露、晾衣服(蒸发和升华)、樟脑等;电冰箱原理;物态变化中的热量计算;注意名词的写法(汽、气;溶、融、熔;化、华;凝)以及字母(t和T;℃和K)

第三章 光的反射

重难点:

1.光源——火把、蜡烛、电灯、恒星(月亮和行星不是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小孔成像及大树下的光斑、日食、月食);真空中的光速(3×10m/s),光年是长度单位

3.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角相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每一条光线都符合反射定律(现象解释:抛光的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冰面、玻璃面可看作镜面;其他看作粗糙面;应根据现象回答)

4.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等距、等大、正立、虚像);能看见(看不见)像的范围;潜望镜

5.作图——按有关定律做图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重难点:

1.光的折射

折射——定义(方向一般发生变化);折射规律(三线共面、两侧、角不等;光路可逆;注意叙述顺序要符合因果关系);现象解释(水中的鱼变浅、水中筷子弯曲、海市蜃楼等)

2.光的传播综合问题

注意区分折射和反射光线;注意区分不同的影子和像 3.透镜

透镜中的名词——主光轴、光心、焦距、焦点(测量焦距的方法)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光线”和“使光线会聚”的区别:“会聚光线”是能聚于一点的光线,“使光线会聚”是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比原来接近主光轴)

透镜的原理——多个三棱镜组合;光线在透镜的两个表面发生折射 变化了的凸透镜——玻璃球、盛水的圆药瓶、玻璃板上的水滴等 黑盒问题

4.凸透镜成像

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光心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像距/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和物距的关系;像移动的快慢(依据:光路图);实际应用

第五章 质量和密度 重难点: 1.质量

质量——定义;符号(m)和单位符号(kg);单位换算;常见物体的质量量级

2.质量的测量

标尺、游码、托盘)、使用方法(归零、调平、左物右码、加减砝码顺序)和注意事项

微小物体质量的测量 3.密度

密度——定义;符号(ρ);单位含义;密度概念的物理意义

密度的测量——量筒的使用;常规测量;易溶物的测量;小密度物体的测量

利用密度和质量的测量得到其它物理量 4.计算

公式变形;混合物体的密度(找质量和体积的等量关系);和浮力知识的结合(此处从略)第六章 力 重难点:

1.什么是力

力——定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加速、减速、启动、停止、改变方向;改变物体形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同一直线;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一性质

2.力的测量

符号——力(F、G、f);单位:牛顿(N)

工具——测力计(原理:弹簧伸长的长度和力的大小成正比)3.力的三要素

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图示表示三要素,示意图不表示大小;同一图中比例应一致

4.重力

重力——施力物体:地球,受力物体:人;反作用力施力物体:人,受力物体:地球(在没有电和磁场的情况下只有重力是不接触力)

重力和质量的区别、联系——质量没方向、重力有方向(竖直向下,重垂线的原理);质量不随外界条件变化而变化,重力随地点变化而变;G=mg,g的含义

重心——均匀物体的重心是几何中心

5.同一直线力的合成(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6.受力分析

分析顺序——重力(一定存在,不随运动状态改变)、拉力(推力„„)、摩擦力等;不重不漏;要能找到施力物体,拒绝主观臆造(重力可以不接触,其它力即使接触也不一定存在)

第七章 力和运动 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

科学史——伽里略、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实验与推理

2.惯性、惯性现象

什么是惯性;一切物体任何情况均有惯性;质量是惯性的量度;解释现象

3.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合力为零);不一定同时存在

4.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相对运动、有压力、粗糙);增加摩擦方法(加大压力、增加粗糙程度);减小摩擦方法(减小压力、减小粗糙程度、改滑动为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

5.反应时间、反应距离、制动距离(P142)第八章 压强 液体的压强 重难点: 1.压力和压强

压力——方向;作用效果;压力和重力、支持力的关系; 压强——定义;符号(p);单位(帕Pa)及含义 2.液体压强

特点——对底和器壁都有压强;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大小和深度(竖直深度,从最高点算)、液体密度有关;压强公式;公式推导

对容器底和桌面压力、压强的区别;固体、液体压强的不同 3.连通器

连通器——原理;水位计、自动喂水器;船闸——工作原理、阀门开启顺序

4.其它——油压机、千斤鼎 第九章 大气压强 重难点: 1.大气的压强

实验——马德堡半球(奥托·格里克在马德堡所做);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为什么用水银);皮碗;鸡蛋;塑料挂衣钩;吸水管

2.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金属盒气压计的结构(P165图11-10);标准大气压的值(1.01×105pa);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

打气筒的结构;给鸡自动喂水装置;托里拆利实验(混有气体情况)分析

第十章 浮力 重难点: 1.浮力

物体的浮沉——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情况(比较G物与F浮); 浮力产生原因——上下底面压力差-合力;容器底面物体如果下方没有液体则不受浮力!利用受力分析法和压力差法计算浮力(适用条件!)

因素无关;浮力的计算;物体浮沉条件

3.浮力的利用

潜水艇和飞艇、氢气球的原理;P188小实验;密度计原理、结构(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4.密度的计算

综合计算——①做受力分析图;②列方程,注意找力的关系和体积变化,注意区分V物、V排和ρ物、ρ液;③注意统一单位;密度的测量(和密度、液体压强综合)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 重难点: 1.杠杆

相关概念——力臂是支点到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的应用——各种杠杆的变形;案秤和杆秤的结构 2.滑轮

定滑轮、定滑轮——工作原理(和杠杆的关系);作用(定-改变力的方向;动-省力费距离)

滑轮组——分析(最后如果从定滑轮绕过则忽略最后的一段)和绕线(由内到外;逐个经过)

第十二 章 功 重难点: 1.功

功——定义;符号(W)和单位(焦耳J);功的要素;计算公式 2.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利用功的原理分析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机械

3.机械效率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由目的决定

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结果(小于1;化成百分数);影响效率的因素

4.功率

功率——定义;符号(P)和单位(瓦特W);公式变形(匀速时P=Fv);机器铭牌

功率和效率的区别(功率表示快慢;效率表示有用功占的比例)第十三章 机械能 1.动能和势能

定义(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单位:焦耳;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实例—单摆、卫星(距离近则势能小,动能大,受的力大)、水电站、弹簧门

分子运动论 内能 重难点: 1.分子运动论

主要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中有空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由引力和斥力(注意引力和斥力随分子距离的变化情况);解释现象要结合具体题目

注意:此处“分子”泛指构成物体的一切微粒,比化学中“分子”的含义要广

实验——扩散;其它 2.内能、内能的改变

热运动——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做功——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热传递——热量定义;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水的比热!

3.比热容

比热——定义;符号(c)和单位J/(kg·℃);比热的含义 热量的计算——注意灵活利用比例;找温度和热量的关系 4.能量守恒定律

表述;解释现象;功和能的关系(物体能做功,说明具有能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十五章 内能的利用 热机 重难点:

1.燃料及其热值——热值定义;单位(J/kg)

2.内能的利用——加热(做燃料取暖、做饭)、做功(热机)3.内燃机

构造、四冲程、各部分运动情况、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新型汽油机(电喷机)

第十六章 电流 电压 电阻、欧姆定律 电功和电功率 重难点: 1.各个物理量(I、U、R、P)的定义、单位(单位符号)及含义、换算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量程及量程的选择、串并联、正负极、能否直接接电源两端)及其构造

2.电阻的测量(基本方法及变化);影响电阻的因素;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变阻箱的使用及读数(电位器);滑动变阻器的变形

3.欧姆定律及变形(注意物理意义)

4.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公式(注意条件。如串联时功率和电阻成正比,并联时成反比;焦耳定律求功率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求热量时适用于一切电路)

常用结论(各比例式;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时,电路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注意推导顺序)

5.电功——W=UIt=UQ;电能表及利用电能表测功率; 电器铭牌;电冰箱工作时间系数

6.电学计算——①画等效电路图(几个状态画几个图);②按串联、并联找等量关系和比例关系;③求解(注意电流、电压、电功率均应取同一状态下的值)

7、家庭电路供电线路示意图;测电笔的结构;保险丝的原理及新型保险装置;安全用电;零线、火线、地线

第十七章 电和磁 重难点: 1.磁现象、磁场、地磁场

磁化;磁性材料;磁场的基本性质、方向;磁感线(假想的曲线);条形磁铁和蹄形磁体的磁感线;地磁场、磁偏角;

2.电和磁的关系

①电流周围由磁场——奥斯特实验(注意磁针和电流方向、磁针受力方向的关系);安培定则(右手);影响电磁铁磁场的因素(电流方向、电流大小、有无铁芯、线圈匝数);继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应用;电话结构;电铃及电磁铁的其它应用

②电磁感应—法拉第实验;发电机的构造、原理;能量转化(由动生电,机械能转为电能)

③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实验;电动机的构造(换向器的作用);能量转化(由电生力,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小实验

注意方向!(三个方向中能且只能有两个同时反向);注意物理过程的因果关系

谈中考体育备考训练 篇7

按目前的一般情况, 教学班额大, 课时数少, 人均器材少等诸多不利因素, 给大面积提高体育成绩造成困难, 怎样安排九年级的体育教学训练内容, 设计教学训练周期, 合理选用教学训练手段、方法, 成为提高中考体育成绩的焦点。本文就中考体育的备考训练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

一、在制定教学训练计划时要注意把握三点

1.九年级学生不同于少年业余运动员, 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身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尽管己受到八年体育课的教育, 但要进行以考试为目的的几个项目的训练还是第一次, 所以教学训练应基于最基本的项目, 即学生普遍最害怕的跑开始, 要从短距离的慢跑到较长距离、较快速度的持续跑缓慢、持续推进, 才能使学生从不乐意训练到积极主动训练, 循序渐进地完成最基础的素质训练。不管考试项目定哪几项, 都应从有氧跑切入, 因为有氧训练是无氧训练的基础, 考试项目的训练需要有重复次数多, 练习密度、强度较大的训练, 就必需要以有氧训练做基础。

2.速度是考试项目的核心, 尽管如此, 也不能一味以速度跑作为主要练习手段, 应抓住身体全面素质的提高, 促进速度的提高, 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和手段也应易学易练, 实效性强, 忌繁、忌杂。

3.在每节课的练习中, 应包括一些同学们感到愉快又有趣味的练习, 因为这些训练不但能减轻和缓和他们的疲劳, 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团结, 拉进师生间的距离, 创设协调默契的课堂气氛。

二、九年级全学年教学训练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内容及练习方法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第一学期9月至10月) 。本阶段, 除提前完成九年级正常教学计划外, 应将300米慢跑, 1200米持续跑和50米快跑贯穿在每一节课中, 以增强学生跑的能力为考试项目的技术教学和训练奠定基础。

(1) 主要任务: (1) 完成学年教学计划; (2) 加强一般耐力练习,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有氧代谢及跑的能力; (3)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学习身体锻炼的各种手段; (4) 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2) 内容: (1) 持续跑; (2) 各种柔韧练习; (3) 立定跳远; (4) 各种跑和跳的专门练习。

(3) 练习方法: (1) 300米~1500米跑×1~2组;

(2) 6′~10′持续跑×1~2组;

(3) 高抬腿10′~30′×2~3组;

(4) 立卧撑、俯卧撑15′20次×2~3组;

(5) 引体向上最多次×2′3组 (课外进行) ;

(6) 仰卧起坐20次×3组 (课外要求快速完成) ;

(7) 快速摆臂练习 (原地) 10″~20″×2~3组。

2.第二阶段, 考试项目训练阶段 (第一学期11月至1月) 。明确考试项目后, 主要进行考试项目的技术训练, 为加强练习强度做准备。

(1) 主要任务: (1) 继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全面身体素质; (2) 加强考试项目的技术训练, 尤其是薄弱项目的技术训练; (3) 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2) 内容: (1) 250~500米跑; (2) 柔韧练习; (3) 各种跑和跳的专门练习; (4) 跳绳; (5) 掷实心球; (6) 蹬台阶; (7) 引体向上; (8) 仰卧起坐。

(3) 练习方法: (1) 300~600米跑×1组;

(2) 50米跑×3~5组;

(3) 跳绳150次×3组;

(4) 掷实心球10次~20次×1组;

(5) 跳专练习, 50米蛙跳×1组, 50米收腹跳×1组;

(6) 引体向上, 仰卧起坐 (课外练习) 。

3.第三阶段:强化训练阶段 (第二学期3月) 。通俗称加法阶段, 即加大教学训练的强度和练习的负荷。

(1) 主要任务: (1) 进一步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对训练的适应能力; (2) 加大训练量和强度提高考试能力; (3) 培养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2) 主要内容: (1) 250米~600米跑; (2) 原地快速摆臂练习; (3) 柔韧练习; (4) 跑和跳的专门练习; (5) 80米快跑; (6) 1分钟跳绳; (7) 上、下肢及腰腹的力量练习; (8) 引体向上 (男) 仰卧起坐 (女) 。

(3) 练习方法: (1) 300~600米跑×1~3组;

(2) 持哑铃原地快速摆臂10″×2~3组;

(3) 原地高抬腿:10″×2~3组;

(4) 80米×3~6组;

(5) 跳绳150次×3~5组;

(6) 各处负重练习;

(7) 仰卧起坐、引体向上 (课外练习) 。

4.第四阶段:考前训练调整阶段 (第二学期4月一考试) , 考试时间明确后, 加大强度, 减少负荷, 维持已获得的体能储备, 以适应考试需要。

(1) 主要任务: (1) 降低练习量、密度, 三至四个项目循环练习, 以适应考试要求; (2) 加强考试能力和心理的训练; (3) 培养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

(2) 主要内容: (1) 250~500米跑; (2) 柔韧练习; (3) 考试项目循环练习; (4) 模拟测试。

(3) 练习方法: (1) 350米跑×3组;

(2) 跳绳150次×2组;

(3)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蛙跳;

(4) 提前3~4天进行一次模拟考。

三、注意事项

1.整个九年级教学训练, 各阶段要持续进行一环扣一环, 不论短距离还是中长距离的持续跑 (慢或快) 要贯穿九年级教学训练的始终。

2.几个实效性较强的练习项目要经常练习。如快速摆臂, 快速高抬腿等项目, 坚持下来, 其效可见。

3.每个阶段每个月, 每周的课时内容选择要注意项目、内容及训练方法的搭配。并劳逸结合, 注意学生上课的情绪变化, 及时调整。

中考语文备考策略 篇8

语文试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116-01

中考语文命题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备考工作要讲究策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和中考说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和历年广西中考说明是百色市中考语文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明确考试方向,洞察考试热点,使语文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以2013年百色市中考语文为例,中考语文试卷严格依据课标和《2013年广西中考说明》的要求来命题,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稳中求新、稳中有变、变中求进”的原则,包含“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默写”“综合性学习”“作文”等6大板块。因此,教师只有立足课标和准确理解中考说明,才能使语文备考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

二、钻研题型,掌握命题动向

近几年,百色市中考语文在试题结构、试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内容上侧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突破了“以本(课文)为本”的命题范围,如现代文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其次,调整了主观型试题与客观型试题的比例。再次,试题注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试题体现了一定的人文色彩。以2013年百色市中考语文为例,试题总体上延续了近几年百色市中考语文的平稳态势,但稳中不乏新意。比如:名著阅读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学以致用;文言文阅读增加了拓展题,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的阅读思维,如第23题是请学生分析文中句子所蕴含的哲理并举例说明其哲理意义,这样的题目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遵循“以课本为主”“以形成能力为目标”的原则

“以课本为主”要求复习时要以教材为主,这是因为中考说明明确指出了考试涉及的内容均来自教材,尤其是基础知识,如字的读音、词语的含义、古诗词的默写等。比如,2012年百色市中考语文试题紧扣教材,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文言文阅读篇目《孙权劝学》出自教材,古诗词默写题、古诗词鉴赏题也均来自教材,对复习阅读类题型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形成能力为目标”的原则是指复习时要切合课标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理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精力重点放在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上。比如,2012年百色市语文中考试题体现了“重视基础、强化积累、考查能力”的思想,其中,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病句修改等题型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四、强化文体特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百色市中考语文阅读题强调文体特征,因此,复习文体特征最好是借助教材中的课文,因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文体编排的。教师可以先把教材中的文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将小说、散文、戏剧(剧本)归入记叙文,每种文体教学用时为3—5个课时,复习3—5篇课文。比如,说明文要记忆的知识点有:掌握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掌握常见的8种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议论文要记忆的知识点有: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学会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理清论证思路,掌握论证结构,弄懂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初中阶段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五、重视作文训练

中考作文训练是一个重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首先,让学生了解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其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训练,从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到完成一篇文章,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后,重视作文主题训练,如“成长主题”“感恩主题”“幸福主题”等。

在中考语文备考中,教师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精讲精练,稳步推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初中物理中考备考教研会发言稿 篇9

桑义德

初三毕业班学生又面临着毕业会考的考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式下,书面考试仍然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手段,当前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最新思想在中考命题中都得以充分体现,中考物理试题是教学的“指挥棒”,对日常初中物理教学特别是考前复习起了导向作用。在近几年的中考物理命题中,出现了一些适应课程改革理念的新动态,其思想体现在:不仅重理论,更重实践;重结果,更重过程;重聚合思维和分析思维,更重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重知识深度的挖掘和对严谨性的追求,更重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我从两个方面说一下如何搞好今年的中考物理复习。

一、中考试题特点

课程改革的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纵观我省近两年中考物理试题,平实与新颖兼备,遵循 “体现课改、适度创新”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的理念及三维目标的要求。

1.重点考查双基、坚持能力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仍然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这也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在前两年的中考题中,这方面的内容均占到70%以上。试题以初中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全面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凸显科学探究,强化实验考查。中考试题加大了对科学探究考查的力度,不仅在专门的实验题中出现,在填空及简答题中也有所体现。而实验题不单单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实验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选取器材的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重视实验方法的考查,关注过程和方法,侧重考查实验过程的体会和感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的控制了单纯依赖背记实验过程得分的倾向,对今后的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试题内容大多来自于生活实际,还将物理知识的考查与时事和社会热点紧密联系。既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有“物”即有“理”、从“物”中悟出“理”。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4.渗透人文关怀,注意学科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这是新课程改革有别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近年中考试题比较

注重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的开发,不少试题通过适当渗透与物理有关的能源、环保等重要社会问题和科技成果,构建了一个充分展示学生科学素养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体现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同时,出现了一些有关学科渗透、知识整合的新题,充分体现了“改变学科本位”这一新课程理念。

二、考前复习建议

结合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考前复习时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基础知识要着重复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考试题中的大头,占总分值的70%左右,在复习时应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扎实的“双基”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基础,而且还可以把中下学生充分调动起来,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较高的及格率、优秀率等有帮助。基础知识的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以是按教材编排顺序逐章逐节进行回顾;基础较好的班级也可以分力、热、电、光、声等几个板块进行归类复习。

(二)重点知识要专题复习。从知识板块看,力学,电学和热学是重点,占中考分值的80%左右;从知识点看,运动和力关系、二力平衡、惯性、密度、压强、功、功率、欧姆定律、电功率、比热容、光的折射等是重点;从题型看,开放题、实验探究题和综合解答计算题是重点。这些知识几乎是年年都考!对这些重点知识,要结合平时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情况,有目的地进行专题复习(包括专题讲解和专题训练)。时间可安排在一轮复习过后。

(三)实验探究要强化复习。实验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对实验的要求更高。实验技能靠的是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不能指望中考前抱抱佛脚。在复习时,要对教材中基本仪器的使用和一些基础实验进行系统回顾;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训练,要重视科学探究的每一环节。在复习教材基本实验的同时,要进行适当的延伸,如:复习密度测量时,提出如下问题做进一步研究:①怎样测铅球的密度?②没有天平只用量筒怎样液体和小固体的密度?③没有量筒只用天平怎样液体和小固体的密度?又如:在研究浮力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时,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去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浸入深度的关系。

(四)加强科学训练,提高应试技巧。科学训练不仅可以对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而且还能提高应试技巧。所谓“科学”,是指题目难易、题型、题量、分值、时间安排均与中考相似,通过多次强化训练,让学生面对中考试卷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如:简答题语言不能准确到位、计算题步骤不严密、书写不工整、写错别字、解题没有按照先易后难等等。这是中考复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学生的心态变化,要适时地从应试技巧、策略、心理上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技巧上、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使走进考场的每位学生都胸有成竹。

(五)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有10%左右试题是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素材,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生产实

际以及高科技的联系,体现了与生活、生产、社会、人文的结合,老师在复习中要适当展开,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如钢丝钳、自行车应用的物理知识、汽车的限载问题、汽车的使用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微波炉的应用、双层玻璃的隔音隔热效果、白色垃圾的危害,判断电、煤、液化气等能源中,选用哪种最经济,在环保方面的优缺点,节能灯泡与普通灯泡在价格、节能等方面的比较等。几年来,试题中往往凸现命题者所在的地方特色,在最后一轮复习时要根据质检卷的动向,加强相关题型训练。

(六)研究课标考纲,挖掘导向功能。注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看哪些内容是新增加的、哪些内容要求提高了,那些内容要求降低了,哪些内容更加强调过程和方法等等。如:关于浮力,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较有所变化:认识浮力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要经历浮力大小的探究过程。过程性、探究性提高了,但对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计算的要求降低了,我们在中考命题中,不会出很难的浮力计算题,更不会和其他知识综合进行计算。复习时没有必要随意加深、拓宽,加重学生负担,强调所谓的“严谨性”。考纲很明确地指出了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是考前复习的向导。研究考纲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不考或降低难度,复习时少做无用功;二是哪些内容是新增的或要求提高了,这部分内容中考很可能会考到,要重点复习。“中考纲要”有如下几点重要变化:A.(二、物质的属性)4.会规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大小。5.经历科学探究物质密度的过程,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减小测量误差的意识)。B.(七、光)10.经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定性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基本特点(包括成像大小、倒立、虚实情况等)。C.(十一、电和磁)2.经历科学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间关系”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性进行说明,能理解其探究思想。

上一篇: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制度下一篇:2022年注册会计师会计第01章总论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