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20首古诗

2024-08-09

三年级上册20首古诗(精选10篇)

三年级上册20首古诗 篇1

三年级上册(20首)必背古诗

一、课文 《夜书所见 》 宋 · 叶绍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②客情③。知有儿童挑④促织⑤,夜深篱落⑥一灯明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②晴方好③,山色空蒙④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⑤,淡妆浓抹总相宜⑥。[1]

二、课后或语文园地: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南春》 作者:【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庚申正月游齐安》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三、增补: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赠花卿 》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1)半入江风半入云。(2)此曲只应天上有,(3)人间能得几回闻。(4)《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示儿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秋 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枫桥①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②渔火对愁眠。

姑苏③城外寒山寺④,夜半钟声⑤到客船。

《滁州西涧》作者: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年级上册20首古诗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绕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组课文,去感受一下游子的情怀吧!

1.一起读读单元导读,想一想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名族的历史中,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思乡的诗词,首先学习前两首诗。

2.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4..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5.指名读: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1..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2..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3..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师解释: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和“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1)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2)“还”什么意思?读什么音呢?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3)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4)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4)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的春景。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并板书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大家可以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生谈)然而在诗人张籍眼里,秋风却是树叶凋零、残荷片片、萧条凄凉的季节,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介绍背景。

1.张籍,唐代诗人。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漂泊,漂泊异乡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名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家人是否安全,他急切的盼望着得到家人的消 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遇到了老乡,他便拖他捎信个家人,在此情景下,写下了这首诗。

2.“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这思念读的长一些。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

3.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与同桌交流,研读诗意。

四、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读懂了词语的意思、诗的意思、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2.可是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父母、孩子、妻子„„)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写家书

a.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 它换个词吗?

师: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b.哪一位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c.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1.“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2.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3.诗人把信打开几次?(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 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五、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六、交流思乡名句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总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阵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的心里,乡愁就是那一封拆了又拆,有千言万语又无法写清楚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揭题: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指出词中的上阙和下阙。

4.简介纳兰性德。(课件)

(二)初读,感知意思 1.读诗

(1)自由读,(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正音: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2)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4.读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你知道了什么? 5.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三)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简介背景 3.“山一程,水一程”

(1)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2)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3)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

(2)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四)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读整首词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7.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8.齐读。

(五)配乐读,悟感情

1.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2.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配乐):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3.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长相思 4.拓展: 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让我们再一次一齐读一读这首词。

(六)作业设计

1.三首古诗词的乡愁分别是由哪些自然景物勾起的?

2.三首古诗词表达的主题都是乡愁,但是表达方法却是不同的?分别是怎样的?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或词进行改写。

(七)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难)长相思

一年级必备古诗20首 篇3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 孟浩然

春晓不觉眠,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 李白

5年级上期必背古诗词20首 篇4

1、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3、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5、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6、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7、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8、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2、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3、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晚春(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5、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6、画眉鸟(北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7、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8、春日(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9、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0、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五年级上册必背诗词20首

三年级上册20首古诗 篇5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关于“说”的 欢声笑语 谈笑风生 津津乐道 侃侃而谈 高谈阔论 语惊四座 妙语连珠 金玉良言 义正词严 一语中的 理直气壮 据理力争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各抒己见

三年级古诗两首解释 篇6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古诗两首(宋)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山 行(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深秋。

霜叶:指枫叶。

诗意: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爱那晚秋的枫林,我把车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山 行(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深秋。

霜叶:指枫叶。

三年级下学期古诗词24首 篇7

1、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晚春(唐)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赠花卿(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5、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8、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9、秋 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己亥岁(唐)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11、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4、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5、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6、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7、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8、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9、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0、月夜(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21、过华清宫(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2、塞下曲(其二)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唐)崔颢

24、鹊桥仙(宋)秦观

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教案 篇8

一、单元名称:

月是故乡明

二、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

1、会写18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5、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

6、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重点:

1、会写18个生字,会认2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积累表达乡思的诗句

难点: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运用字词的认真态度,领悟到汉字的意趣和蕴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

思乡一直是古人乃至今人不变的主题。体悟乡愁,与作者内心心灵的碰撞,激发我们的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古诗词三首》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得思念与热爱。诗句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尤其是诗人能借助日常生活一些小小的片段——寄家书得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的抒发了自己内心得到感受。

《梅花魂》是通过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计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的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眷恋祖国的海外游子的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得生命之中。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桂花雨》通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从而体会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渐渐的,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也久久萦绕在我们心头,且引得我们浮想联翩。

《小桥流水人家》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一个“爱”字通篇全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梦中江南水乡图,也为我们拨动了心底的那根思乡之弦。

《口语交计习作一》通过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习作是想象作文,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关注,想象20年后回故乡的情景,是本组主题学习的延续。

《回顾拓展一》是配合课文的学习内容,结合课内外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回顾与拓展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方法,感悟锤炼语言的重要性。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梅花魂》

2课时

《桂花雨》

1课时

《小桥流水人家》

1课时

《口语交际及回顾拓展二》

3课时

五、教学措施: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本组的诗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因此,感受乡情,体悟乡愁,品味生活,就像是一杯香茗,飘着悠悠茶香,越品情越浓。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语文课堂的的主旋律。

2、注意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3、通过反复走进文本,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

4、课件及音乐、图片的使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五 古诗词三首

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重难点: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4.同桌互读,练说。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3.学生练写。

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

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名读,正音:间、重、还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尽管如此,本环节的教学仍然不能马虎,这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很重要。梅花魂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一起在国外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外祖父的怀念和外祖父思念祖国,眷恋祖国的爱国之心,赤子之情。

《梅花魂》这篇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文中的外祖父把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与挚爱寄托在爱梅花上。在他眼里梅花有着坚强不屈的灵魂,他把这种灵魂视为中国的民族魂,并以此鞭策自己,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表现出他的一颗中国心。这样的思想要通过抓住外祖父的言行从他“爱图”、“谈图”、“送图”的情景中去体会。学习目标

①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飘泊、玷污”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能从句子中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③从课文中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重难点:读懂课文,能从句子中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课前准备

①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②自学生字词。

③回忆已在古诗中品味的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一课时 导入揭题

①(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②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③揭题释题。(教师板书“魂”字)“梅花魂” 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带着“?”让我们走进课文,来解答心中的困惑。初读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②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③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④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合作交流

①讨论交流:比较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②教师导语: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同学们,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③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④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6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新授: 师: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课件: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学生听,进入情境。)2 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初步感知)(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板书五件事)4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你是从哪读懂的?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6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7 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第一件事: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1)指名读

(2)同学加以评议: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

(3)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个人试着读读。(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件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1)指名读

(2)同学评议: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4)指名读。(5)简单评议。第三件事: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一)(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2)是啊!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

(3)你见过梅花吗?想再看一看吗?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5)指名读。

(二)(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

(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

(三)(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学生讨论: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3)指名读,大家评议。

(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9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齐读16自然段,思考。(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10 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学忘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板书: 梅花魂 落泪

外公

赠手绢

训斥

思乡之情

赠图

痛哭

教学反思:教学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课文中重点语句及相关段落进行交流,在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不同的读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并对课文中人物对话进行分角色读,尤其是读好外祖父的话,从中体会外祖父对梅花特有的情感,进而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发现大部分同学对朗读有一定的兴趣,读的积极性较高。

但也发现个别学生感情读的能力欠缺,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朗读中放不开,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以上方面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指导,多训练,争取有所改进。

桂花雨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自读自悟;细读悟情;品读体会。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 花 飘 香 十 里 摇 花 真 像 下 雨 爱 花 赏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教学反思:<<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渎课文,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所以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小桥流水人家

教材简析:

看到题目,一股淳厚的土气息迎面扑来,一片淳美的田园风光在脑海中徐徐展现,一阵心旷神怡的情愫便也在心头弥漫开来,久久萦绕。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这是多少人的梦里水乡、梦中江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又是多少人梦中的世外桃园啊!而这,就是我的故乡,不管过了多少年,不论隔了多少路,呵„„故乡的那湾水,那条桥怎能不令我怀恋?那愉快的童年和无数美好的回忆,怎能不令我思念?

读着读着,我们也似乎在溪水中嬉戏,在木桥上漫步,在茶园中驻足„„不经意间,我们心底那丝恋乡之弦是否也被拨动了呢? 教学目标 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教师点拨: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那么自然 “我”热爱,“我”思念

教学反思:《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美丽清新的写意画,是一篇沁人心脾的美文,是一首情真意切的家乡的赞歌。如何上好这节课?我尝试了以下的探索:

三年级上册古诗连线 篇9

诗句连线并填上古诗名字

如:(《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道是无情还有情()东边日出西边雨芙蓉向脸两边开()山光物态弄春辉莲动下渔舟()烟笼寒水月笼沙不破楼兰终不还((((((((((((((((()细雨成阴近夕阳)秦时明月汉时关)黄沙百战穿金甲)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银烛秋光冷画屏)遗民泪尽胡尘里)兰棱美酒郁金香)射人先射马)枯藤老树昏鸦)青山隐隐水迢迢)最喜小儿无赖)醉卧沙场君莫笑)何当共剪西窗烛)冲天香阵透长安)洛阳亲友如相问)江山代有才人出莫为轻阴便拟归 万里长征人未还 夜泊秦淮近酒家 轻罗小扇扑流萤 湖边飞阁照寒塘 清泉石上流 秋尽江南草未凋 小桥流水人家 溪头卧剥莲蓬 南望王师又一年 玉碗盛来琥珀光 擒贼先擒王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片冰心在玉壶 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来征战几人回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练习 篇10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

写的,九月九日是中国的 节。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是

2、“水光潋滟晴方好。”选自,作者是朝。

3、《夜书所见》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______在______节想念家乡时写的。诗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

5、《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写西湖景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岸青山相对出。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 》中的诗句。

7、“萧萧梧叶送寒声,”这两句诗的作者是,他是朝诗人。

8、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西湖景色的句子是:。

上一篇:马庄小学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计划下一篇:造价师工作年限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