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2024-06-07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共9篇)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篇1

语文学习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与难点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掌握吟读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二、新授

(一)、1、范读词五首。

要求:勾划字词,记住字音。

2、学生齐读词五首。

(二)学习《望江南》

1、夯实基础

教学过程

2、读文本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读文学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4、本词小结总评

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5、再读一遍本词。

(三)学习《武陵春》:方法同第一首,并比较阅读。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三、作业:背诵两首词,准备默写。

板书:望江楼

梳洗 独倚江楼 → 希望

望 过尽千帆 斜晖、水→ 失望

肠断 → 绝望

武陵春

只恐 载不动

花已尽„ 倦梳头

愁 物是人非 欲语先流

闻说

也拟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上节课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今天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2、齐背读已学过的《望江楼》和《武陵春》

二、新授

(一)学习《渔家傲》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塞()()()嶂()浊()

燕()羌()人不寐()

(2)作者及背景

范仲淹(980--105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这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教学过程

3、读文学

所写的风景“异”在哪?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明确:天气极寒、特异的边声(风、马、号角)、戒备森严。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僻,暗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4、学生齐读本词

(二)学习《江城子》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猎liâ 擎qíng 貂裘diāoqiú 卷juǎn 鬓bìn 挽wǎn

(2)作者及背景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3、读文学

“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年纪不小,但仍有少年狂气;表希望重新受朝廷重用;表要抵御侵略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学生齐读本词

三、本堂小结

范仲淹在《渔家傲》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凝练。苏轼的《江城子》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四、作业:

抄写字词,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部分板书: 渔家傲

衡阳雁去

写景: 塞下秋景 四面边声 荒僻

千嶂里 长烟落日(异)★思乡

浊酒一杯 燕然未勒 爱国

抒情: 壮士秋思

羌管悠悠 人不寐→将军、征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背读已学的四首词。

2、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新授

(一)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1、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挑tiǎo 麾huī 炙zhì 弦xián

塞sài 的dí 霹pī 生shēng 身shēn

(2)知人论世

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读文本

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渔家傲》:思乡、爱国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爱国

《破阵子》:壮志未酬的悲愤、爱国

三、拓展延伸

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四、练习巩固

“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把它们摘抄下来,归纳一下,诗人往往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注意“酒”这个特殊的意象,收集与“酒”有关的诗句。

五、学生自读全五首词。

六、作业:

背诵词作,完成相关练习。

语文学习资料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篇2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千嶂里()燕然()人不寐()...右擎苍()锦帽貂裘()鬓微霜()...舴艋舟()麾下炙()..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老夫聊发少年狂().(2)千骑卷平冈().(3)会挽雕弓如满月().(4)也拟泛轻舟().(5)五十弦翻塞外声().(6)马作的卢飞快().(7)赋壮词().(8)为报倾城随太守()..3.文学常识填空。(1)《望江南》作者是(朝代)(姓名),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2)《渔家傲 秋思》作者是 朝文学家(姓名)。

(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 朝(姓名),字,号。“江城子”是,“密州出猎”是。

(4)《武陵春》作者是 朝(姓名),号。(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 朝爱国词人(姓名),字,号,与 并称“苏辛”。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典故的是()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6.根据提示默写词句。

(1)《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

(2)《渔家傲秋思》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 是:。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

(4)《武陵春》中以新颖的比喻来形容自己愁之沉重的句子是:。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之大业的远大理想的句子是:。7.请分别写出下列词句中词人借“酒”来表达的思想感情。(1)《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2)《江城子》中“‘酒’酣胸胆尚开张”。(3)《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8.读下面的句子,仿照例句填空。例句:徐志摩诗:“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愁有了味道 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 秦少游词:“无边雨丝细如愁。”——愁有了 李群玉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 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

(一)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的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天下事”指。10.“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安顺中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这首词贯穿全篇的是哪一个词?

1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文中“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

(三)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4.(巴中中考)这首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景,以一个“ ”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下片的“家万里”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15.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请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16.上片中,“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17.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思念故人这份“浓愁”的?

(一)(长沙中考)

卜算子咏梅

陆游

①②③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④⑤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18.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9.“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二)(泸州中考)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0.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对照翻译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 倚 望江楼。过尽 千帆 皆不是,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的江面,看着过往的所有船只,千帆过尽我

斜晖 脉(mò)脉 水悠悠。肠断 白蘋(pín)洲。盼等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也似乎不忍离去,江水缓慢地流着。(登楼的人望眼欲穿)等人等得肝肠寸断。[实词]倚:倚靠。千帆:极言航船多。帆,指代船。斜晖:指太阳落山后放射出的一道残余的光辉。脉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悠悠:水流缓慢的样子。白:一种水中浮草。

[虚词]罢:完毕。独:独自。尽:完。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 秋 来 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 边声 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江南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随着军营的号四面传来

连角起,千嶂里,长烟 落日 战连角起,孤马嘶鸣的声音(烟尘滚滚,声声悲切)。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中,烟雾弥漫,落日朦胧,孤城 闭。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城紧紧关闭。

[实词]塞下: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衡阳雁去:大雁向衡阳飞去。湖南衡阳县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千嶂:崇山峻岭。闭:关闭。

浊酒 一杯 家万里,燕然 未勒 归无计。羌管 悠悠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只听羌管悠悠,霜满地,人 不寐,将军 白发 征夫泪。

只见寒霜满地,离人整夜难以入睡,那是出征在外的白发将军在伤心落泪。

[实词]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勒,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羌管:羌族的一种乐器。霜满地:比喻夜深寒气凝重。寐:入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 聊发 少年狂,左 牵黄,右 擎苍,锦帽 貂裘,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

千骑 卷平冈。为 报 倾城 随 太守,亲 射 貂皮大衣,带领千余骠马勇士席卷过小山冈。为了酬报百姓倾城出动随我一起观猎的盛情,我要亲自搭弓虎,看 孙郎。射虎,就像当年的孙权一样,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实词]老夫:作者自称。黄:黄犬。擎:托、举。苍:苍鹰。千骑:上千个骑马的人,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称一骑。卷:卷起尘土。平冈:平坦的山冈。报:报答。倾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太守:州的最高长官。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据《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载,孙权曾经“乘马射虎”。

[虚词]聊:姑且,暂且。

酒 酣 胸胆 尚开张。鬓 微霜,又何妨!持节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双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

云 中,何日 遣 冯唐? 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够派冯唐一样的人物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

会 挽 雕弓 如满月,西北 望,射 天狼。再次受到重用呢?我定当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向,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的敌人。

[实词]酒酣:酒意正浓。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微霜:稍白。节:符节,古代朝廷使者所持的凭证。云中:古郡名,在现在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冯唐:人名,汉文帝时的一位郎官。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报战果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这里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有一天皇上能再次重用他。雕弓:饰以彩绘的弓。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这里借指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虚词]何日:什么时候。会:定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 住 尘香 花 已 尽,日 晚 倦 梳头。风停了,枝头的花朵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日色已晚,仍无心梳洗打扮。

物 是 人 非 事事 休,(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对一切事物都丧失了兴趣,欲 语 泪 先 流。

(即使)想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发而眼泪先流下来。

[实词]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事事休:指的是万事皆休。欲语:想说。指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苦痛。

闻说 双溪 春尚好,也 拟 泛 轻舟,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ɡ)舟,载不动 听说双溪这个地方春光还好,也打算去那里的水上划小船,恐怕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内心许多 愁。沉重的哀愁。

[实词]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拟:打算。舴艋: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 挑灯 看剑,梦回 吹角 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醉梦里挑亮油灯细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响塞外 声,沙场 秋 点兵。亮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时在战场上阅兵。

[实词]吹角:军队中吹号角的声音。连营:扎在一起的众多军营。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马交”。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麾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炙:切碎的熟肉。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沙场:战场。

马 作 的卢 飞快,弓 如 霹雳 弦惊。了却君王 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名。可怜 白发 生!美名。只可惜(我壮志未酬)白发已生了许多![实词]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霹雳:特别响的雷声。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天下事:这里指收复北方的国家大事。名:美名。可怜:可惜。

【参考答案】

1.zhàng yān mèi qíng qiú bìn zé huī 2.(1)姑且、暂且(2)一人一马称一骑(3)定将(4)打算(5)奏(6)像……一样(7)写作(8)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3.(1)晚唐 温庭筠 花间(2)宋 范仲 淹(3)宋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词牌名 词的题目(4)宋 李清照 易安居士(5)宋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苏轼 4.A 5.B 6.(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2)塞下秋来风景异(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7.(1)思乡之情(2)胸宽胆壮(3)渴望从军杀敌 8.重量 形状 深度 体积 9.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0.醉梦里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11.狂

12.希望再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13.不能。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而“过”没有这种效果。(意思对即可)14.异 思乡

15.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必须包含“思念家乡”“功业难成”“愤懑不平”三点)16.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17.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再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18.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19.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20.依:用拟人手法,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篇3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填空

(1)《望江南》选自《全唐五代词》,词牌是_____,又名“忆江南”“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__。晚唐太原祁人。诗词兼工,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2)《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朝政治家、文学家和______家________。其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的“

,”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3)《江城子密州出猎》是我国______代_______词派的代表作家__________的词,字_______,号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苏”。除了词以外,他在______、______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的______,与________齐名,人称______。他也是我国______之一。

(4)《武陵春》的词作者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词派人代表。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________”体。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作者是_____朝爱国词人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词开豪放一派,与_________并称“苏辛”。

(6)词又称________,句式长短不一,具有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之律诗,词的要求更严格,因此更适于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斜晖脉脉()右擎苍()

千骑()貂裘()

燕然()未勒舴艋舟()

挑灯看剑()分麾下炙()

霹雳()人不寐()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斜晖脉脉:

千嶂里:

会挽雕弓如满月:

也拟泛轻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二)初读感知

1.反复吟诵这五首词,正确背诵。

2.对照下注理解五首词的词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怎样理解《望江南》这首词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

2.《渔家傲》中所写的风景“异”在哪里?你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体会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3.“亲射虎”、“遣冯唐”、“看孙郎”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4.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说说“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是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一)朗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闭”是紧闭。这句既描写了的边塞风景,也点明了。

2.“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思是什么?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4.试将“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较,分析各自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

(二)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1.这首词上阙描写了打猎时的

,下阙抒发了作者企望为国杀敌的。

2.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由叙事而抒怀,开篇由“老夫”自况,着一“狂”字体现情怀,统领全词。

B.词中两次用典,上阙自喻孙权,下阙又自比冯唐。

C.全词塑造了一个慷慨激昂、走马弯弓,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志士形象。

D.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到语言风格都体现了粗犷、豪放的额风格。

(三)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细节可以看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1.“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如“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请你再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说说诗人借“酒”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2.古代许多杰出人物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课后收集背诵这些诗篇,参加班级举办的“古代风流人物诗词朗诵会”。

(二)实践运用

从这五首词中任选一首,写赏析文字。

【小支架】可从词的写作背景、内容、情感、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语言品析等方面入手。

韩三其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地背诵诗词。(重点)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及人生哲理。(重点)3.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难点)【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分两课时,依据学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方式一:第一课时自学互研知识板块一、二并交流展示;第二课时自学互研交流展示并完成当堂演练。方式二:第一课时进行自学互研;第二课时进行交流展示、当堂演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新课导入:我国素有“诗乡”“诗国”的美称。远在黄帝时期就有著名的《弹歌》;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后期又出现了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两汉时期出现了“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氏父子和“竹林七贤”的诗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成就;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代,诗作近五万首,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的王国。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把握背景。(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城南少陵以西,便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工部”“杜拾遗”。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洁,也有一些作品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朝代)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人称“鬼才”。诗学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诗歌明净自然,同徐照(灵晖)、徐玑(灵渊)和翁卷(灵舒)并称“永嘉四灵”。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所作之词,语言清丽,手法委婉含蓄,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多写轻松悠闲的闺中生活,南渡后多悲叹身世。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朝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人。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诗集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延续7年之久,762年冬天,唐王朝军队先后收了河南、河北等地,在四川梓州过着逃离生活的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又惊又喜,写下了这首震烁千古的七言律诗。

②《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年,词人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登临造口时,联想起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于悲愤中写下了这首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的作品。

2.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悟诗意。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3.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领悟诗意。(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描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一联包含了四个地名,即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有漫长的距离,而作者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体现了诗人忽闻胜利后的惊喜之情。

(3)赏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4.诵读《滁州西涧》,领悟诗意。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前两句一写静,一写动,一句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句从听觉角度描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流露了诗人恬淡的情怀。

(2)赏析“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用“无人”说明渡口的“野”,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5.诵读《约客》,领悟诗意。

(1)前两句交代当时的环境和时令,它的具体字词表现有哪些?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是绝妙佳句,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主人的焦急、失落、无奈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诵读《如梦令》,领悟诗意。(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2)“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绿”指代叶,“红”指代花,这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叶子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花朵凋谢稀少,这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红瘦”表明春天渐渐消逝,“绿肥”象征盛夏即将来临。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雨后花叶的神采。7.诵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领悟诗意。

(1)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入侵,对抗敌军民和西北故都表示了深切的怀念。下片用赣江水比喻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2)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并说说今天人们引用它用来比喻什么?

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目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暗喻自己坚定的报国志向。现今引用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战胜的。

(3)“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对应第1~2题)知识板块二 品读诗词,深层领悟。(对应第3~7题)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五首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反复阅读,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诗歌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课堂小结: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己亥杂诗》

1、作家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3、诗歌研读: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明确: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感受了他的爱国热情。板书设计:

《教案诗五首》七年级上册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

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作者简介 2.解题

“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了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丝。3.内容分析二、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归家,却年迈,不禁感慨。

一、四句从充满感慨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一问,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无穷的感慨。4.小结

二、学习《夜雨寄北》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潇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时,与亲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

3.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 1.作者简介 2.解题:

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3.内容分析 一、二句: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心情。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4.小结。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三、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与“初唐四杰” 2.内容分析

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写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同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

语言形象凝炼,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3.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作者简介 2.内容分析

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

这两句是承诗人白居易诗尾“二十三年折太多”而来,诗中用“巴山楚水”概括他被贬之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一句,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不平。

颔联:借用典故,表达对亡友的悲痛和岁月蹉跎的感慨。

借用两个典故,暗示因贬时间长久,和因人事变迁而主生的生疏,怅惘心情及对当时生活的不满。表现了诗人地分复杂的心情。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喻,表示坚信新事物终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联突然振起,一改忧伤低沉情调。

尾联:照应白居易赠诗一事,表示自己要振作精神,积极进取,同时也是激励友人。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篇7

30.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教学重点:

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刈麦》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1)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2)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3)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税”)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作者在深深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三、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赤壁》《过零丁洋》《赤壁》

一、导入新课: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军百万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争的风云人物。

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

二、指名朗读《赤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三、思考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整体把握《赤壁》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2.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齐读背诵这首诗。《过零丁洋》

四、导入: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五、指名朗读《过零丁洋》。六、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齐读这首诗。

七、布置作业:背诵

第三课时: 《己亥杂诗》《山坡羊•潼关怀古》《己亥杂诗》

一、导入

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得年五十岁。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五十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二、对诗句的理解: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三、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网络分享 欢迎下载

四、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著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

六、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七、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1)写景部分:(头三句)

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作者是否把潼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表现出来?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在读写景部分,重音落在那个词,节奏如何划分?(“聚”“怒”)(2)抒情部分:(四一七句)

诗人由潼关的险要地形联想到潼关的历史作用,很自然会想到离潼关不远的长安和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为什么诗人“望西都”要“意踌蹰”?为什么在秦汉行经处,要“伤心”呢?

明确: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灾难频繁,百姓受苦)(3)议论部分:(余下句):

诗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悲,或是停留在为一代代王朝的兴盛衰败而踌蹰?

明确:诗人关注的是老百姓。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诗人感到悲愤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八、课堂探讨: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九、默写这首曲子。

经典古词五首 篇8

唐·白居易《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荡气回肠的唐代爱情史诗、凄美迷离的皇家爱情悲剧,流传千古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寸相思一寸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是描写爱情方面让人击节叫好的绝句,金·元好问《摸鱼儿》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谁有元好问的《摸鱼儿》词

宋·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元稹《离思》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篇9

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所选五首诗歌,有一首古体诗(《饮酒》其五),三首近体诗(两首律诗:《春望》五言,《雁门太守行》七言;一首绝句:《赤壁》),一首词(《渔家傲》),诗体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时间上,晋、唐、宋,久远的历史,丰厚的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诵诗歌,理解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进而了解当时时代状况。

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学生已读背过不少的古诗,掌握了一些古诗体裁,历史朝代,诗人生平等常识,有了一定浅层次理解诗歌的能力,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是:大多重背诵,轻理解,而且背诵的是字音,默写时很多错别字,连诗句字面意思都没有理解,更不要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的思想感情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许是小学阶段,中学初级阶段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不求甚解的指导思想,个人认为八年级上,古诗词教学要求要提高,要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从而理解“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另外,本课所选《渔家傲》是词,在初中教材中首次出现。尽管学生都知道“词”这一概念,但他们并不知道“词”的特点。词和诗有何区别,还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关于诗体常识,教师应指导学生梳理,系统了解,避免胡子眉毛含混不清。

教学目标:

1.梳理古体诗歌体裁分类,整体了解古诗体裁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不同韵律特点,背诵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

4.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用“知人论世”方法解读古诗,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创意:

恰当分类,举一反三,比较阅读,彰显特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原来一堂课能学几首古诗?(学生说)我们这节课要学三首,怎么学呢?

请大家翻开书第24课《诗词五首》,说说该哪三首放在一起学,为什么?

学生说,明确:

时间上都是唐诗,体裁上都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同类的一起学,可触类旁通。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分类古诗,形成完整的古诗体裁知识体系,从形式上认识中国古诗丰富多样的特点;学会触类旁通学古诗。)

二、重点学习《春望》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请学生有感情朗读,粗通诗意。

(二)想象画面,深入理解

1.首联描写了那些景象?这些景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说

明确:国(破),山河(依旧),城,草木(深),京城在战后破败荒凉的景象。

2.重点赏析颔联

明确:可做两种解读

此句最能体现诗歌的抒情表意贵含蓄而忌直露的艺术特点。

(三)知人论世,准确理解

1.学生介绍安史之乱

2.学生或教师介绍杜甫当时经历

明确: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深入准确理解诗人借助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教授学生解读古诗的方法。建议教师结合人物生平、时代背景相关内容解读关键诗句及诗歌主旨,让学生具体学习此方法。)

板书设计

三、学习《雁门太守行》

我们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1.学生介绍一下诗人李贺:

明确:李贺(790-816),唐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称“诗鬼”,27岁病逝,诗常写战争,表达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2.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

明确:唐中期边塞常有战争,社会风气:从戎报国、建功立业。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①学生说说诗歌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三个画面:

白天

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

黄昏

战斗惨烈

中夜

突袭敌营

②战争的艰苦惨烈,悲壮。赞美戍边将士勇敢无畏,忠心报国的精神

4.品事诗句,重点赏斯

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结合本诗说明。

学生说

明确;本诗几乎句句都是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赤红色,不但鲜亮浓艳,而且黑色、黄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更好地传情达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习运用“知人论世读古诗”方法,学以致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合点拨)

四、学习《赤壁》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刚学的“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自学绝句《赤壁》

教师准备以下问题助学,检测:

1.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学生讨论:诗人借此想表达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周瑜得到孙权的赏识重用,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诗人却无人赏识,怀才不遇。

3.老师介绍诗人杜牧:

诗人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用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且怀抱报国建功之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4.诗人为什么不直说?(用议论抒情直抒胸臆)

学生说(教师提示,将两种说法比较)

明确:直说就不叫诗或没诗味.诗贵含蓄忌直露,即诗用形象传情达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学习“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此诗很多学生小学时就会背,但并没有真正读懂,教学中侧重解读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首唐诗学习了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是“知人论世“读古诗;二是透过形象领会诗的情意

六、课堂作业:当堂背涌这三首唐诗。

七、课外作业、预习本课另外两首。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深我们学习了三首唐请,从体裁上看它们分别是什么?

律诗(五言、七言),绝句。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饮酒》其五,大家先读一读、然后想想它与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律诗、绝句有何区别?

二、对比,了解古诗知识

请学生说: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饮酒》(其五)十句。那么《饮酒》(其五)这样的诗叫什么名儿呢?

明确:

古诗分类:

古体诗:歌、行、吟

(也称古诗、古风)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

近体诗(今体诗):唐以来形成的受格律束缚的诗:律诗、排律、绝句。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凡不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所以,《饮酒》(其五)叫古风成歌行

(教师可以准备一张PPT,简要讲明)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照应第一课时“分类古诗”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分类(体裁角度),帮学生形成完整的古诗体裁知识体系)

三、学习《饮酒》其五

(一)朗读诗歌,体会节奏

明确:本诗为古体诗,节奏、音韵比较自由。

(二)理解诗句,理解诗意。

1、请五个同学每人两句解读诗句字面意思(翻译)

明确:

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的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绝妙美景。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结伴还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2、深入品读、把握情感。

(抓关键语句用“知人论世”读古诗法)

设计如下问题:

①你怎么现解“悠然”?它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学生说:

明确:“悠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投身自然后心灵的自由、闲适、惬意,通过神态描写来写心情,化抽象为形象。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中“真意“指的什么?全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说说陶渊明及陶渊明生活时代社会状况,教师酌情环充。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

二十九岁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为生活所迫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官,从此归隐田园,写诗作文。

陶渊明做官时期,东晋社会官场十分黑暗腐朽,他看透了,所以写《桃花源记》,加上陶渊明的性格不与世俗同流会污,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代弃宦归隐,寄情山水田园,写诗作文,成为田园诗的“鼻祖”。

明确:

自然的美好、自由、宁静、快乐等。全诗表达了诗人憎恶官场腐败黑暗,寄情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解读《饮酒》其五。学生对陶渊明较熟悉,对时代背景可能很陌生,教师可准备充分些,用PPT形式提供给学生。)

四、学习《渔家傲》

(一)朗读深文,对比识词

同学们都知道《渔家傲》是“词”,它在我们的课本中第一次出现。请大家把它和前面我们学的四首诗此较一下,说说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说,教师注意引导从句数.每句的字数、排列等方面说,引导学生认识“诗”与“词”外在形式上的不同)

明确:

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是从诗中独立出来一种体裁,其本质就是诗)

词有词牌名。词牌规定了词的阙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

古时候词是用来唱的词分为小令、中调(50-90字)、长调

(90字以上)

词有豪放派、婉约派之分

(数师可准备一张PPT简要讲解)

(设计意国教学建议:照应本课时“分类古诗”环节,用比较法学习“词”的知识,至此,完整、系统了解掌握了古诗的体裁分类知识,比较中也加深了对“词”的特点的认识)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诵诗词!

提示学生从感性上体会词在节奏、音韵方面的特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字面意思,不懂处课堂质疑。学生举手质疑,师生同解。

3.学生复述词的内容

学生说

明确:

我像是乘着船,在波涛翻滚的云海上,越过星河,如像梦中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关切地问我,想回到哪里。

我回答说,路还很远可惜天快黑了,空有诗才。我要是能像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该多好啊。风、请不要停,快把我的船吹到三山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旨在让学生读懂字面意思,为下面诗词主旨理解打基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复述。)

(三)问题探究、读懂诗词

先让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准备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天帝“殷勒问我归何处”?

2.如何理解“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3.词人想当神仙吗?如何理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归纳为一个问题:李清照写这首词想表达什么?

要突破这个难题。还是要用“知人论世”读古诗词的方法。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背《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明确:

李清照借项羽“不肯过江东”讽喻批评南宋皇帝弃地南逃,苟安江南的行径。

这首诗可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词。

要深入,准确理解这首词,还是要“知人论世”。要了解李清照生平,思想情感,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请学生说说李清照生平,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

教师准备关材料,①李清照生平,思想感情:

重点是后期,南渡,建炎三年夫赵明诚卒于建康,国破家亡,只身漂泊江南,孤寂穷苦。不甘忍受国破背井离乡现实,又悲叹年老弱女子只会写诗,空有报国之志、伤国之心,无力改变。73岁,卒于金华,留下“江山留与后人愁”的诗句。

②南宋时代背景,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南侵,“靖康之变”北宋崩溃,五月,赵构,建炎元年南宋,皇帝昏庸,奸佞当道,投降妥协,不思收复国土,苟安江南。

引导学生解读前面的问题1、2、3

明确:“三山”象征没有战乱,没有离散

孤寂、痛苦的幸福生活境界。

本词诗眼:学诗漫有惊人句。

①感叹自己空有才华、空有报国之志、但自己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

②回国难当头,战乱年代,诗词文章有什么用呢?

小结:

词人苦于现实。只好借梦境、神话、想象,会蓄地表达了对与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战乱、没有离散、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上一篇:与承诺有关的唯美句子下一篇:饮料公司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