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2024-10-10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精选10篇)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1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

(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天门山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地方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

总相宜

(美)

雨——亦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2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介绍

(1)板书课题。

(2)介绍。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解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教学总结】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看解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3

韩吉英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本以外的古诗。教学重点和难点:

识字与写字是重点,感情朗读以及理解古诗的意思是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前摘录的描写枫叶或枫林的好句佳段。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

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赠刘景文》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教学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展诗境,设悬念:

(课件出示:寂寂山路,一辆马车疾驰而来,又戛然而止。)

师旁白:寂静的山道上,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诗人杜牧坐在车中匆匆赶路(车停,马嘶),咦,是什么吸引了诗人,使他停车不前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

生齐读课题《山行》。

二:初读诗,理大意:

1、出示全诗,指名读,正音。

2、生自由读,完成练习。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山行》一诗中,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写出了_________时节山中的美景。诗人停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明诗意、入诗境:

1、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插图、注释,查查字典,自己来解决一下课文中较浅显的字词,并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己对照课文的插图和诗后的注释,也可查查字典,自己去学习诗句。

2、研读古诗,分工研究。

师:现在,我们组成三人学习小组,每位组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选择一个角色,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一起合作,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学懂这首诗!

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组合、选择、具体要求如下:

A、小画家:从四句诗句中自由选择喜欢的,用简洁明了的简笔画表现诗中描写的景色,可画

一、两句,也可画全诗。

B、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流利通顺的个性化语言将每句诗意串讲起来。

C、朗诵家:用朗读读出自己对诗意、诗情的体会。

3、请小组自告奋勇上台汇报,下面的同学当当小评委,说说他们的汇报精

教学

彩在哪里,是不是符合诗意、诗境。

现撷取其中一个片段记录如下: 汇报:

林瑛(“小画家”)画。刘雯雯(朗诵家)读。金娟娟(翻译家):一条小路伸向深秋的山中,在白云升起来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停下车,是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那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评画:

范蒋斌:林瑛同学的画画得很漂亮,真是一个小画家!不过,我提一点小小的意见,‘石径斜’,石路应该是歪歪斜斜的,怎么能这样笔直地通上山呢?比如说碰到大石头什么的,难道从石头上飞过去不成?

(众大笑)

刘策:我补充一点小小的地方,我想这山一定很高很高。可林瑛画的山好象矮了一点!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诗中可没说这山有多高呀!(众纷纷举手争着要发言)刘策:诗中不是说“白云生处有人家吗”?连白云都绕着山,可见山有多高了!再说,诗中说“远上”,石径通得远,是因为山很高呀!叶超:各位评委!听我来说说如何?(众笑)我觉得这石径应该开始画大一点,越往上越小!

金晓渊不解地:为什么?这又没关系!叶超:因为我们都知道,远的东西小一点,近的东西大一点。石径很长,那么远处的就应该小一些!

林瑛:谢谢各位评委的帮助!我现在就去把我的画改得更完美一点!(众鼓掌)…… 评读:

何倩倩:我觉得刘雯雯同学的“远上”应该读得拉长一点!因为石径很长很长呀!还有“生处”两个字稍快一点,有力一点,因为白云在翻腾变化,很有活力!

师:有水平!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叶明洁:我觉得“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还应该读得很高兴!因为诗人在深秋的山中,肯定很少有人,现在看到有人家了,心里一定很欢喜!

朱海啸:我觉得最后一句应该读得惊喜!因为这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美呢!王亚红:对!还应该读出对枫叶的敬佩!深秋了,多冷呀!可是,枫叶不怕风吹霜打,那么红艳艳的!给秋天增添了美丽的色彩,诗人肯定很敬佩它们!

…… 评翻译:

姜文洁:金娟娟同学说“白云生处”是“白云升起来的地方”,我不同意!这个“生”应该是生活的意思!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

陈萧:我对她们俩人说的都有意见!我觉得应该是“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因为白云都是动态的,它们在不断变化,翻腾!

师:哦!我想,说“白云生活的地方”,把白云说活了,富于想象!说“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说出了白云不断变化的动态,善于观察!我们同学,都有一

教学

颗懂诗的心灵!

……

刘策:我觉得,不能说诗人喜欢这傍晚时候的枫林,应该翻译成“我因为喜欢这枫林而停下车来,一直欣赏到傍晚”。

金娟娟反驳道:这没关系呀!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说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才停下车来嘛!

(学生纷纷议论,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人附和)师:不管是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才停下车,还是因为喜欢这枫林而停下车来,一直欣赏到傍晚,都翻译出了诗人对枫林的深深喜爱!同学们读懂了,就理解了诗的意思了!……

师:那么,诗中还有哪些词写得特别精妙,是我们这简单的画中无法表达出来的呢?”

(众生稍思,又恍然大悟地举起了手)

叶超:我觉得,“寒山”的“寒”字是我们没法画出来的!

洪凯:“白云生”的“生”字也是没法画出来的!因为白云在不断地翻腾变化,它是动态的!

师:对呀!古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妙简约,言有尽而意无穷!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寒”字和“生”字?

(生踊跃举手)

陈倩倩:山中,树叶飘零,处处黄叶翻飞!林建伟:一行大雁排成“一”字行飞向南方!

卢伦:山中,走老半天也碰不到人!只有萧萧的秋风吹着树木的声音!郑国富:在山高处,几缕白云一会儿象轻纱,一会儿变成一条绸带,遮住了半山腰!那白云里的几户人家也就隐隐约约的,真像天上的亭台楼阁!

……

四:拓诗境,延诗情:

1、(课件)欣赏枫叶

2、交流课前摘录的描写枫叶或枫林的好句佳段。

3、这如火如荼的美景,深深地震撼了诗人,使他不由自主地吟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二月的鲜花。(课件)二月花也很美,可为什么诗人却更喜爱经霜的红叶呢?

4、自由体会、交流。

五、荐佳作,引课外。

1、师介绍杜牧生平,推荐其他两首写景名诗。

清明

江南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里莺啼绿映红,路上行人欲断魂。

水村山郭酒旗风。借问酒家何处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牧童遥指杏花村。

多少楼台烟雨中。

2、生生互荐:杜牧的其他好诗。

六、自选作业(选择自己最爱做的一题)A、抄写或默写《山行》。

B、给《山行》配乐或配插图。

教学

C、把《山行》改写成一篇写景或记事的小作文。D、联系“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七、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认识了苏轼和杜牧。板书: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山行》

苏轼

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远上寒山石径斜,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后反思: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4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3、抽生背古诗。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5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6

1痹擞孟不兜氖蹲址椒ǎ会认“莫”、“汪”、“乘”、“踏”、“深”5个生字,会认、会写“董”、“雁”、“君”、“赠”、“伦”、“潭”6个生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背诵课文。

3迸嘌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音乐、挂图学生: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收集描写离别的诗词。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整体感悟

1迸淅峙浠朗读两首诗,整体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背鍪究挝奶饽浚ǜ据学生自愿,选择先学哪一首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情况,教师适时补充。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弊杂闪范凉攀《别董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苯柚拼音,查字典,与老师、同学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及你不认识的字、词的读音,记住要求掌握的生字的字形。(注音字“雁”读yàn 不读àn。“君”字的部首是“口”。)

3背樯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流利。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画意

1苯岷献⒔饣蚬ぞ呤椋联系上下文,试着自己感受诗意,提出疑问。

2毙∽榻涣鳎解决部分疑问。

3比班交流,通过自己读诗,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适时补充。)交流预设:

(1) 我联系下文明白了题目告诉我们作者与董大分手时的情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值得学习。)

(2) 我从诗句中读懂了前两句是写分别时的景,后两句是分别时作者对朋友董大的真诚相劝。(你能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理解吗?)教师适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古诗。

(3) 读了1、2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此时正值日落黄昏,天色昏暗,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我是先理解这两句话中的重点词“黄云、曛”,然后用从词到句的方法理解。指导朗读这两句,评议,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通过交流体会诗的背景。

(4) 重点指导最后两句: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讨论“莫愁”、“知己”、“君”、“识”的意思。再抽生读,并在评议读中感受诗意,感悟诗情。(朋友间那份真诚,那份深情和那依依惜别之情。)

(5) 齐读,男女生读,师读,全班读,朗读中反复揣摩,体味诗情。

4庇眯睦识粒理解背诵。

(1) 对诗意方面的疑难可让学生相互交流解答。

(2) 对诗的表现手法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略作指导,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悟。例:生若提到为什么要写他们在这么坏的环境中分手,教师可适时介绍作者高适,介绍他的朋友董大,帮助体会诗境。指导朗读。(更慢、更缓。)

(3) 师读整首诗,3、4句诗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并故意夸张一点。生学着读。

(4) 生再读,抓“别”字展开,谈谈你的体会。在反复揣摩中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不断感悟,感悟诗的韵味美,体会诗的节奏美,读出音调起伏与情感升降。感悟诗中蕴含的朋友间的真诚和诗人慷慨大度的气势。

5敝傅急乘小#ń岷贤蓟,结合体会,结合想象或是提示的方法均可。)

6背樯表演。

四、学习第二首诗,更放手让生自读自悟

1毙郎凸攀,整体感知。

2苯涣髯髡咦柿希交流题目。(因作者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题目也简单。)

3背醵凉攀,感知大意。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注音。“深”读shen不读shēnɡ;“乘”读chénɡ,不读shénɡ;“踏”读tà,不读tā;“潭”字的书写右边上短下长。

(2) 抽生读,小组读。(检查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毕付凉攀,感悟诗情画意。

(1) 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全班交流,抓1、2句体会形式特别的分别场面。重点理解3、4句。抓“送”、“深”,谈谈体会。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中韵味、节奏及其间蕴含的情感。)

5敝傅急乘小

6笨翁眯〗帷K们根据你的朗读理解,想象当时李白送汪伦的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课后选作题

你还读过哪些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课后收集,下节课进行交流。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7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三、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用心爱心专心 1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四、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六、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

二、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三、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四、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五、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六、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备课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8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情感。在教学20古诗两首的时候,记下自己的点滴思考。

一、 解诗题,识作者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小儿垂钓》是唐朝诗人胡令能仅存的四首诗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诗题,解诗题。诗题即是诗眼,读好了的诗题,学生的学诗的情感也就调动起来了。在第二次读诗题时,学生读出了美,读出了小儿垂钓时的乐。这为学习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的时候,简介作者和诗的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

二、读诗句,悟诗情

小学语文《课标》中对中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学习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古代诗人对字的用法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由于语言的简洁平实,所以学生理解诗意不难,背诵诗歌也不费力。

古诗教学,诵读诗句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中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诗句诵读,充盈着40分钟的课堂。自己读诗句,结合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并先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顾及个体。

二、启发想象,丰满小儿形象。

苏教版古诗《小儿垂钓》,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想像读诗句,感受小儿形象。“读读诗句,展开想像,在你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孩子们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

在学习《小儿垂钓》一诗时,我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遥招手”出发,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因为害怕惊动快要上钩的鱼儿,所以没有马上回答路人的问话。”“嘘,别出声。不然我就钓不到鱼了。”“请你再靠近一点,我会轻声告诉你的。”……从他们精彩的发言中不难看出,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具体的语言文字,知道诗人抓住了孩童瞬间的变化,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爱上这个可爱的孩子。从细微之处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语言文字,也在学习做人。

三.在对比中感受儿童的天真可爱

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孩子们从整体的感知一下这两首古诗。分别说一说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根据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去阅读古诗。必要时,可以逐字逐句的进行咀嚼。应该说,这两首古诗,都不难懂。这也是这两位作者一贯的风格。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实自然,毫无雕琢修饰的痕迹,在写作的手法上都具有“词浅情深”的特点。

第一首诗中最能表现孩子可爱的是什么地方? “不解藏踪迹”才是最能表现孩子天真、可爱。偷完莲蓬竟然不知道藏起自己偷的踪迹,只有孩子能做出来,是孩子偷完莲蓬后的原生态表现。孩子的可爱,孩子的天真,从此句中尽出。

《小儿垂钓》中,最能表现孩子可爱的又在什么地方?在“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还是让我们想想成人钓鱼时的样子吧。 这两首诗旨在告诉阅读的学生,诗从两个角度写了儿童,写了儿童的天真可爱。学生读完之后,可以学习诗歌写人的方法与技巧。前者“不解藏踪迹”,由虚击实,写出了儿童傻乎乎的样子;后者用白描的手法,虽只写出孩子的动作,但孩子特有的天真,充分留白的孩子神态,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余地,韵味十足。

[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

★ 论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 知党史 悟党恩征文

★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

★ 己亥杂诗的诗意

★ 己亥杂诗诗意简写

★ 禅境、诗境与好课六年级作文

★ 思念的诗句——《杂诗》

★ 己亥杂诗(其五)的诗意

★ 描写秋天的诗句整首诗

21古诗两首三年级上册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朗、选、作、疑、霜、举”6个生字。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以及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陶冶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情景,介绍背景解诗题

1.学生在《思乡曲》中感受淡淡的忧伤、难过。

(1)请欣赏一段乐曲,一边听,一边静静地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2)这是马思聪的《思乡曲》,此时作者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以曲子听起来有些忧伤、凄凉。思念家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展现,也可以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唐朝诗人李白,就借一首五言绝句寄托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2.学生自主理解课题。

(1)读了课题,你猜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在静静的夜里悄悄地思念自己的家乡。应该怎样读课题更能表现这样的情景。二.个性理解明诗意,读诵吟咏悟诗情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

以前读过这首诗吗?你愿意读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页,借助拼音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去掉拼音指名读。

(1)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得这么好,没有拼音的帮助,还能读好这首诗吗?来!试一试。(2)谁有勇气单独读给大家听?

可能你对古诗不太熟悉,也可能是有点紧张,不过你做到了正确、流利。不要紧,听听别人怎么读,你在心里跟着模仿,就一定能读好。

(3)谁愿意帮助他,读给他听。(4)你有勇气再试着读读吗?

好!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你是个会用心学习的好孩子。加油!你会更了不起的!3.齐读

让我们像**同学这样,一起读读这首诗。

(二)品读感受诗意 1.教师范读。

(1)大家专心读书的样子真好看,我也想读,你们想听吗?听听我读得怎么样?谢谢同学们的掌声,你们的意思是说我读得还不错?这让我觉得朗读古诗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

(2)我教你们读一遍呀? 2.学生仿读。

(1)自己好好练一练。就能读得比我还好。

(2)谁有胆量和实力,想跟我比一比? A.有点感觉了,跟我的水平差不多。B.比我读得还要好,简直就是播音员。C.大家也学着他们的样子读一读。3.了解古诗意思。

(1)默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这一次我们换一种安静的读书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用手指着字,不出声音地在心里读,边读边想,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2)前两行

A.你觉得明月光是什么样的月光?(八月十五)B.那你们见过霜吗?(冷秋)

C.这一年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不到一年的时间,用去三十多万银两,身无分文,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节这天,独自一人躺在冰冷的客栈里。这美丽、明亮的月光在诗人的眼中就像寒霜一样冰冷。

D.请读前两行诗。

E我感受得到大家的心情和诗人一样,有点淡淡的……?(忧伤、难过、惆怅、凄凉)F请再读前两行诗。(3)后两行

A.当诗人从忧伤中回过神来,发现那光亮的一片不是冰霜而是月光的时候,便开始寻找光从何来,于是他……?(举头望明月)

B.这个“举”字用得好。

C.请同学们抬起手,请同学们举起手。哪一个更高?哪一个更费力? D.由这一个“举”字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E.中秋的月亮最圆、最亮、最美。对孤身在外的游子来说,是最容易触动思乡情怀的。因为秋节和过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诗人抬起头看见这一轮明月,无数的往事会涌上心头。诗人也许会……(长叹一声)、也许会……(呼唤亲人的名字)、也许会……(悄悄地流泪的)……于是又把头深深地低下了。

(三)吟咏感悟诗情。1.自读悟情。

让我们再一次朗诵这首诗人伴着泪水写下的《静夜思》。2.展示读诵情。

此时此刻,谁想单独替诗人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3.集体读抒情。

这短短的20个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是团聚,最大的痛苦别离。让我们站起身,来穿越时空,来到月光凄冷的小屋,仰望窗口的明月陪着诗人一起抒发这浓浓的思乡愁。(课件:《思乡曲》)

课间休息:嘘!夜深了,(课件:月景配古筝曲)不要打扰沉思中的李白。让我们陪着诗人,静静地欣赏这迷人的月色吧。

三.情感迁移创诗境,自然流露展诗景

此时,这明亮的月光已不再是冰冷的寒霜,它化做一缕亲情,如诗一般美好,如画一般迷人。激发了多少诗人创作的灵感,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还想再学一首这样的古诗吗?虽然同是这一轮明月,在李白的《古朗月行》中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四.自主理解明诗意,想象诵读悟诗情 1.借助拼音读古诗。

(1)《朗月行》是乐府古题,李白用此题作诗,所以称作《古朗月行》。跟我读。(2)这首诗很有趣的,快翻开书第4页,借助拼音认真地读一读,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它。

2.同桌间互读,正音

请同桌互相帮帮忙,一名同学读,另一名同学为他正音。3.去掉拼音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读得很用心,互相帮助又有了很大的收获,要是把拼音这个小拐棍扔掉,你们还能读得这么好吗

(1)自己读一读,试一试。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读、你再读、你也想读(节奏、韵律、停顿、重音、语速、延长)

(3)大家都想读就一起读吧。

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1)听这你们朗读古诗简直是一种享受。究竟诗人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请你一边听我朗读古诗,一边到诗中找一找。

谁知道白玉盘什么样?(光华细腻)那瑶台镜呢?(精美华丽)

它们和圆圆的月亮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请看屏幕,教师朗读古诗。(课件:盘 镜)圆圆的月亮像白玉盘一样(圆、白),像瑶台镜一样(亮、美)。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古诗。这既像“白玉盘”又像“瑶台镜”的月亮简直是太美了,我们就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6.配乐吟诵古诗。

古时候的诗词都是可以配上音乐吟唱的,我们也做一回古人,让诗意尽情的流露!想怎么背就怎么背,音乐响起来!

7.介绍原诗文。

这首诗《古朗月行》原诗共有16句,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说的是比你们还要小很多的小孩子,对月亮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请看大屏幕。(课件:《古朗月行》)认字多的同学请跟我一起读。(教师范读)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资料,自己学懂全诗。

三年级古诗两首解释 篇10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古诗两首(宋)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山 行(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深秋。

霜叶:指枫叶。

诗意: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爱那晚秋的枫林,我把车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山 行(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深秋。

霜叶:指枫叶。

上一篇:云山寺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诵读经典、爱我中华”读书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