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2024-09-15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精选6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篇1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1

一、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分析能力。若在教学前反思清楚,则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时,我就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会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目标不会设置在多少个知识点上,而会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这堂课的重点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关键是让学生分组探索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体悟能量的重要性,体会到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学具有个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探究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上了这堂课后感受到:

1、从浙江电视台不可能任务栏目在我校拍摄的现象“水顶乒乓球”录象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3、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4、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5、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6、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如摆锤、滚摆)能量及其转化,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能量和采恒规律普遍意义的认识。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2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

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

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3

我今天在九年级上班这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作反思如下: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大量选择网络资源创设物理情景。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导入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分析应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和图片,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这对本课的理解和实践大有好处。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习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本节课的实验也可选用动画展示,但是动画的效果还是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节课还应该多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4

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比较多。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中不单纯靠学生列举事例巩固所学知识,还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实验探究、看动画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单能从物理角度看待问题,还能从爱护我们的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比较好的掌握。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故改为只做演示实验,那么学生动手的能力就减小了,另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果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要多些关于三种能的增加或减小的题目,物体具体什么能的判断等。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5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材第一章《机械能》的第一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这一章内容并不太重要,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一、对教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1、大量选择网络资源,2、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3、纲要信号图示,4、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选择网络资源方面,我所选的大部分动画都很明白地说明了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选的动画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师在学生看动画进行点播才能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在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方面,我本来打算不说无用处的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出现困难我就忍不住给学生说出了结果,有点越俎代疱。在纲要信号图示方面,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节内容的总结是很成功的。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弹性势能的定义”这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较成功,第一个实验对于“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落下,刚到平面时速度相等”这一现象演示不成功。

二、对学法的反思: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运用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观察法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一份达标检测题,这些题题量大,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平板。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6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

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四、是评估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7

一、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物理新课改基本理念。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选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科学探究、演示实验、观察与思考、讨论、作图等。特别是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时,能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并不拘泥于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而是突出了“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三个环节。本节课上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三维教学目标”一一落到实处。

二、《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倡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多处体现了这一理念。比如,在课题的导入阶段,先创设一个物理情境——类似公园中的“过山车”的实验,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去探究的欲望;又如课堂的最后阶段,在学生谈学习本节课后的感受时,学生说出了“行车限速”等应用“动能与势能”的事例,点评中突出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长时间采取这种方式教学,学生能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好处,并加大内在驱动力,有利于物理学科的教学。

三、采用“小步推进、多次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本节课中,在完成了“动能、势能的定义”教学之后,没有急着去进行后面的内容教学,而是安排学生对本环节教学进行反馈活动;在完成了“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之后又安排了反馈活动。从录像上看,通过反馈活动使得学生对本阶段的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采用这种“小步推进、多次反馈”的模式进行教学时,即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编排结构,使得各教学环节清析明了,更能提高教学的时效性,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学困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张有弛,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变得积极活泼。

四、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中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比如,“动能、势能的概念”是在引导学生分析6幅图例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的,“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总结出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等活动主动获取了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得深刻,理解透彻。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在观察中、在讨论中、在实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展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五、教学媒体使用得当,发挥了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不足之处及建议:

其一,是在学生的讨论中缺乏的有力指导,比如第一个讨论活动就是指导不力,导致用时过多,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使得科学探究过程显得匆忙、紧张。笔者觉得第一个讨论活动可以不要,由实验导入课题之后就安排学生观察6幅图片,从而导入课题——《动能和势能》。

其二,是教师在学生实验中的调控能力略弱,影响实验效果。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8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丰富多彩的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反过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成功之处是:

(1)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训练。

(2)本节课由于与生活紧密联系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是: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了解不多,对常见的物理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对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 篇2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试验和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解释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教学难点:用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的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

大钢球、小钢球、小木块、大石头、小石头、纸、橡皮筋、弹簧等。

五、教学过程

(一)教师演示,引入新课

演示一:运动的小车推动纸盒

演示二:高处落下的石块击穿白纸

演示三:拉长的橡皮筋弹出纸子弹

教师问: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归纳:都能做功。再给出“能量”的概念。

学生举例:具有能量的物体。

(二)新课教学

1.动能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具有“动能”的实例。

如:疾驰的汽车、急流的河水、风吹动帆船航行等,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

教师:这些物体具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运动。看书得到动能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投影:[巩固训练]下列哪些物体不具有动能?

(1)水中游动的鱼;(2)地上飞奔的猎豹;(3)天上飞的老鹰;(4)太空中的卫星、星球;(5)上升的神舟六号的飞船;(6)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电子;(7)放在地面上的课桌。

探究: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影教材115页的小资料。

学生:看后猜想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可能有:质量、速度、体积等。

教师:同学们猜想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投影图:

我们把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运动。

设问:①怎样判断钢球具有动能的大小?②怎样改变钢球的速度?③实验中采用什么物理研究办法?④实验应如何设计?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展示。

请一组同学演示:

第一次,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再请一组同学演示:

第一次,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这个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师生小结:通过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2.重力势能

教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或有做功的本领,他们也具有能。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影)(1)水从高出流向低处;(2)高高举起的大石块。

学生:(总结动能的概念)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可能与质量、高度等有关。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

(学生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自己实验的结论: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三)课堂知识小结(由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当堂训练

1.判断下列物体具有哪种机械能

(1)在海面上行驶的轮船 (2)房顶上吊着的灯管

(3)拉长的弹弓橡皮条 (4)空中飞行的子弹

2.有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处于同一高度,哪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如果想使这两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相等,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3.小汽车和大卡车哪一个动能大( )

A.小汽車 B.大卡车 C.一样大

(五)布置作业

《三峡学典》习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难点是利用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到突破,多数学生掌握了本节基础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引入新课时利用“演示实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分组探究也进行得较为顺利,巩固训练效果较好,教学过程较为流畅。本节设计了动能和势能的两个探究,侧重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势能的探究只是一带而过,还有待课后加以巩固。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势能这一部分是否可以采用自学讨论的形式,没必要在课堂上探究,有待以后教学中去实践。

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学反思 篇3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

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课本从“公路限速”和“滑板下滑”两个实例直接告诉学生,能够做功的物体就具有了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揭示了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在进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实验,失败时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完善实验效果。在探究弹性势能时,我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前进行小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如“会跳的卡片”,“魔罐”等,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模拟打桩”演示实验中,提醒演示的同学注意控制重锤下落的高度,使实验效果明显。在“观察摆球的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演示,通过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得出结论,教学反思《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为了加深这一概念,我又增加了“滚摆”实验让学生演示,并且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相关的录像(如过山车,荡秋千)等,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把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的模式,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一套实验仪器为多套实验仪器,把老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将实验设计过程交给学生完成,并用多媒体展示配合,多方面给学生创造机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比之下发现,这样课堂比较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要求演示,并自找合作伙伴,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当然也突显了一些不足.在完成演示实验时,发现学生上台操作的同时配合讲解的能力不够,我就注意适当的激励,鼓励他们失败了重新开始,培养面对挫折的本领.有些问题同学们虽然发挥了想象,但是参与面不广泛(例如小制作),上台交流实验成果的时候,胆子也不够大,遇到这种情况,我通过小组讨论,同学合作互助的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由于本节课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因此,在问题质疑这个环节,学生能较好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且还能自己提出一些疑问.当然,在研究并具体在课堂上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从课堂实际出发,为了节省时间,有的问题我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直接给出了结果,课后反思下来,感觉到如果能够多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实验的最终结论,教学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课件设计 篇4

四、动能和势能 内容:

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重难点:

1、对能量概念的理解。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听过能量这一词语,但是要问到什么是能量,能量在哪里?我们便无从解释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能量。

二、新课讲授

1、能量

通过子弹击穿模板,流水推舟,风吹大树摇摆等例子,体现出子弹、流水、风能对外做功,从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物体具有能量的例子。

2、动能

通过上面学生举出的一些例子,以及教师举出的例子,总结出一些动能的例子。让同学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从而引出动能的概念。

3、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同学根据生活中的经验来提出一些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交通限速的原因)

4、重力势能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山顶的滑雪运动员从高处下滑速度越来越快?”,之后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5、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辅助指导。方法为分组实验讨论,之后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打桩时,把重锤举得很高?

6、弹性势能

通过弯弓射箭,网球拍击打网球等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是那些物体做了功,这些物体通过什么方式储存能量,以及对他的分类,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

7、能量的单位

由教师讲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并举例子说明,1N的重物,被提升1m所储存的能量就是1J。

再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帮助同学理解。

8、知识拓展:质量和速度哪个影响动能更大一些。(根据时间)

通过书中的小资料,对比行走的牛和步枪子弹两个例子。让学生们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三、总结

通过练习的方式,边练习边总结本课学习的有关能量的知识。

四、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1、3,以及练习册相关内容。

五、板书设计

四、动能和势能

一、动能

二、势能

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

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有的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 的能量

有的能量。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知道动能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知道常见的两种势能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利用动能和势能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学会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

实验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朗诵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解释诗文大意。教师提问:我们在瀑布下会感受到水巨大的冲击力,但是在淋浴时却不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学生疑惑,进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能量的概念:

复习功的知识,向学生介绍能量的概念

为了加深学生的对功与能关系的理解,向学生类比,一个工人能搬一百块砖,就说他具有这种本领,并非是要搬砖,正在搬,已经搬了砖。同样能量表示做功本领大小,可以用做多少功来衡量,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2.影响动能因素:

教师出示图片:流水发电,风可以推动风车,子弹可以击穿木块。学生归纳共同特点:物体均在运动。教师讲解动能概念并提出问题:动能与什么有关?

【猜想】教师继续出示新闻报道引导学生猜想:

①1990年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砸中铁路职工,当场将其击昏。(动能和速度)

②扬子晚报报导,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突然抛锚熄火,正好北边驶来一辆列车,火车司机发现后紧急制动,到达拖拉机前面速度已经很慢,但是还是将车内的生猪撞死很多。(动能和质量)

【实验设计】猜想后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因素,师生共同总结研究对象为动能、质量和速度。由学生回答实验中使用控制变量法。

小组间讨论如何直观体现物体动能大小,最后教师总结转换法。

 

项目

 

 

操作1

 

 

操作2

 

 

实验内容

 

 

动能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操作

 

 

让大铁球和小铁球先后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推动桌面上的木块,分别记下铁球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

 

 

让同一铁球先后从斜面上的不同高度自由滚下,分别记下木块两次被推动的距离。

 

 

实验结论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势能的学习:

教师讲授势能的概念与常见势能,提出问题:重力势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后,播放视频“感动中国”最美妈妈吴菊萍,接住十楼坠落的孩子,自己手臂粉碎性骨折。引导学生猜想可能与质量、高度有关

教师播放实验视频,视频中重锤坠落,以小桌子下陷程度体现重力势能大小。让学生在视频中自主归纳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掌握知识点后让学生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教师讲授弹性势能,与其影响因素。

环节三:巩固提高

视频:10月16日“神舟五号”成功返航,着陆过程中时动能势能如何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探究动能影响因素实验时,物体的动能是怎样获得的?

四、板书设计

经营之圣的势能与动能 篇6

头顶“经营之圣”桂冠的,包括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日本迅销公司(拥有著名品牌优衣库)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柳井正、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领导人土光敏夫(曾担任东芝总经理)、丰田汽车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等。

“经营之圣”的称誉,并非空穴来风,这些头戴桂冠的日本企业家,不仅创造了良好的企业业绩,也创建了良好的商业思想。

正是因为他们经营思想的开阔与高远,才得以引领一个行业,甚至一个时代,这种强大的势能,在实际经营中,又不断转化成巨大的动能与动力。

势能是高度,是方向,是战略,动能是速度,是路径,是方法。

在这一方面,丰田喜一郎、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三大“经营之圣”,尤为耀眼。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企业家从中得到启示,登高望远,高屋建瓴,带领企业走向卓越。

丰田喜一郎:为贫穷的日本生产廉价汽车之丰田生产模式

丰田喜一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在父亲丰田佐吉的丰田纺织株式会社当了10年机师与常务经理,直到他发现汽车能给人带来极大方便,才决定要另起炉灶,从零开始自己的汽车事业。

为社会着想,从国家出发,是丰田喜一郎走上汽车道路的初衷,直到他辞世,这个初衷都没有改变。

1933年,丰田喜一郎在丰田纺织公司下设立汽车部,将一间仓库的一角划作汽车研制地,他在对购回的汽车发动机进行反复拆装、研究、分析、测绘的过程中,产生形成了公司的发展战略观点:“贫穷的日本需要更为廉价的汽车。生产廉价汽车是我的责任。”

从制定规划、募集人才、筹措资金、购地建厂,到设计、制造、试验、总结、改进,直到组装成整车,丰田喜一郎无不亲自参与,和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工人“一起拼命”。他强调“团结会产生伟大的力量。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不注意而使整个工厂的努力付诸东流”。工程师冈次郎后来袒露心声说:“喜一郎说要干,就一定会实行。喜一郎做开了,就一定会成功。不管有怎样的困难,我都跟着喜一郎豁出性命去造出国产汽车。”

丰田喜一郎的贡献,不只在于他造出了日本国产轿车,更在于他为丰田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尤其他在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方面功勋卓著。

首先,他调整全公司的工厂结构,实现自身结构的专业化、合理化、科学化;其次,他调整工厂内部的生产结构,使其更适合专业化生产;再次,他开创了后来风靡全球的“丰田生产方式”。按照传统做法,汽车生产从铸件、半成品都要先入库,需要时再取货、加工,加工好的零部件每天也要依工厂生产需要办理入库、出库。这种程序无形之中加大了库存。丰田喜一郎将传统的整批生产方式改为弹性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工厂无需设置存货仓库,也不必占用大量周转资金,许多外购零部件在付款之前就已被装车卖出了。今天,丰田生产方式已超越行业、国界,全球诸多企业争相学习。

松下幸之助:消除世界贫困之自来水哲学

松下公司创立于1918年3月7日,但是,松下幸之助却把公司的创业纪念日确定在1932年的5月5日。

因为,这一天,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自来水哲学。

他认为:企业的形体远远没有企业的精神重要。尽管松下电器公司运行了十几年,但是,在自来水哲学诞生前,它不过是个与其他企业毫无二致的制造商而已。自来水哲学赋予企业使命、精神与灵魂,它意味着企业的真正诞生,因此,企业创业的开端,不是在店门打开之时,也不是在厂房落成之时,而是企业哲学形成之时。

自来水哲学是松下幸之助对企业使命的比喻,它的真正含义是:消除世界贫困,使人类走向繁荣和富裕。

松下幸之助后来坦言:“企业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一连几天我思考这个问题直至深夜,终于有了答案。简单来说,就是消除世界贫困。比方说,水管里面的水固然有其价值,然而喝路边的自来水不用付费也不会受到责备,因为水资源相对丰富。企业的责任不正是让世界物资丰富以消除一切不方便吗?”“经营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益,而只是将寄托在我们肩上的大众的希望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完成我们对社会的义务。企业的责任是: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

为此,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旨在通过工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使原来只有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品变成普通大众都能享受的普及品,通过生产活动给所有人类带来富足丰裕的生活,以优良的品质,用消费者能购买的价格,把商品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地为顾客提供出来。

稻盛和夫:塑造高尚人格构建幸福企业之阿米巴经营

“作为人,何为正确”、“敬天爱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自利则生,利他则久”、“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人人都是经营者”……

近几年来,学习稻盛和夫与阿米巴经营模式的热潮,可谓一浪更比一浪高,即使稻盛和夫的片言只语,中国企业家也耳熟能详。

阿米巴经营是在企业牢固的经营哲学基础上,将企业划分成一个个独立核算的小集体,实现量化分权自主经营,培养有经营意识的人才,人人成为经营者,充分释放企业潜能。

有关稻盛和夫的中文书有几十种,他的《阿米巴经营》、《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活法》、《人为什么活着》等书,在大陆发行量超200万册,他的“经营哲学”、“阿米巴经营”如缕缕清风、股股甘泉,轻抚拨动着企业家们的心弦,滋润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虽然企业趋之若鹜,但真正洞悉其精髓、把握其本质的企业并不多,有的企业奉之若神明,完全照搬,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此应用至企业,自然是削足适履,难以为继;有的企业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在企业引进几个阿米巴经营概念,新瓶装老酒,其效果当然不敢恭维。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是从道出发,明确统一企业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营造相互关爱、紧密团结、激情四射的团队,将公司视为一个大家族,所有成员都是兄弟姐妹。

有了家庭一样的良好氛围后,再进行更细的组织划分、量化分权与独立核算就变得十分顺畅、容易了,要不就会有吵不完的架,讨不完的价,相互推诿,各自为政,形成厚重的墙。

经营哲学解决人的问题,让人变亲,阿米巴经营解决事的问题,让事变明,通俗说来就是:亲兄弟,明算账。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稻盛和夫所说的经营者的首要职责:“为全体员工创造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同时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心力。”

(编辑信箱:20000zhd@163. com)

(作者为北京大学阿米巴经营学部主任、企业家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华夏博思企业集团总架构师、地平线传媒机构顾问)

上一篇:营销中心强化训练下一篇:偶里乡“三个建设年”手册资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