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与势能》教案范文

2024-07-28

《动能与势能》教案范文(精选6篇)

《动能与势能》教案范文 篇1

教学设计

动能与势能教学设计

无锡市八士中学 柏勤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动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2, 势能的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木块、小塑料盒、相同质量的小球、不同质量的小球、斜面长木板,刻度尺,沙坑水槽玩具电风扇,玩具小帆船等。

五、教学过程:

(一)、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

(1)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

(2)水流把树叶吹走-----水对树叶做了功

(3)运动的木块打在小木块上,把小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风吹 动帆船 航行

水流 把树叶 吹走

运动的钢球 把小木块 推走

↓ ↓ ↓

物体 对外 做功

结论: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2,请同学们仔细分析这几个物体: 风、水流、运动的钢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它们都在运动,我们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着动能。

(二)、结合探究过程展开新课 1,第一板块:动能及其影响因素的教学内容。

(1)、提出问题: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审美因素有关?

多媒体投影新民晚报的一则报道: 新民晚报 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1990年6月10日

沈阳开往上海的195次列车经过上海分局管辖的沪宁线103区段时,突然从列车左翼车窗飞出一只馒头,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当班的上海铁路分局苏州工务段职工的鼻梁上,当场将其击昏。

再投影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

扬子晚报 火车“吻”肥猪,吻死一大片 1990年6月10日

南京郊区,一辆运载“生猪”的拖拉机,在横穿火车的轨道时,突然抛锚熄火,正好北边驶来一辆列车,火车司机发现情况后,紧急刹车,驶到拖拉机前面速度已经很慢。但还是撞向了拖拉机,拖拉机司机侥幸逃命,但生猪却被“吻死一大片”,拖拉机也被撞的支离破碎。(2)、启发学生根据这两则报道进行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3)、根据学生的猜想,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讲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听全班同学的评价,选出较优方案。(4)、接下来请各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推荐方案:

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同学们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同一个钢球,同时从斜面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5)学生分组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论: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说明:学生不一定要按照教师推荐的方案进行试验探究,如果有的小组试验方案不理想,教师可以将推荐方案介绍给学生。

2,第二板块: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的教学内容。

(1)投影两张照片:岌岌可危的危石悬于高处;一个女孩坐在一块大石头上。

这两块石头一块令人胆战心惊,另一块却令人心情坦荡。原因是一块被举高,而另一块却静置于地面。

演示:将一个铁球举高后砸下,将一只纸盒砸扁。

分析:铁球被举高后,球具有做功的能力,具有了能量,这种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就是重力势能。

猜想:重力势能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2)展示图片:

静止于地面的重物:字幕提示:在地面上的物体有危险吗? 一片飘落的树叶,字幕提示:飘落的树叶有危险吗?

通过图片提示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的高度,与物体的质量都有关。

分小组讨论,完成设计实验的环节: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重力势能与被举的高度和质量的关系。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讲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听全班同学的评价,选出较优方案。

接下来请各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推荐方案:

用写字的笔举起一定的高度释放,笔尖将另一同学放在低处的纸戳破,将笔举得更高,再次释放,观察两次将纸戳破的程度。再将笔上粘上较重的橡皮泥,从同一高度落下,比较质量改变时将纸戳破的程度有何不同。

学生分组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论:质量相等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物体被举高度相等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说明:

学生不一定要按照教师推荐的方案进行试验探究,如果有的小组试验方案不理想,教师可以将推荐方案介绍给学生。

3,第三板块: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影片播放:弹性势能及其生活中利用弹性势能的例子。说明:

由于这节课教学内容较多,弹性势能作为一个简单介绍的内容,通过影片的形式节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3.课堂小结,巩固新课。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每个小组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有动能,哪些物体有重力势能。教学后记

本节课为了能突破动能、重力势能和概念,我设计了探究动能的实验: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小塑料盒、斜面、铁球、玻璃球等)探究将铁球从斜面上滚下使小塑料盒移动一段距离,通过观察小塑料盒被推过距离的远近总结出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的结论。

而探究重力势能的实验则有举高的笔从高处落下,将纸戳破,观察不同情况下将纸戳破的程度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质量相等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物体被举高度相等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这节课特别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较多的时间里都是由学生进一步自己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环节,自己动手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收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动能与势能》教案范文 篇2

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中, 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了利用斜面、铁球、木块等器材组合开展的实验探究 (如图1所示) 。

但是, 在实验中发现用这些器材组合开展实验探究存在一些不便之处。首先, 被球撞击的木块在前进中位置倾斜, 不便确定其被撞出的准确距离。其次, 球在斜面上滚下时经常会偏离直线轨道, 不能正撞在水平停放的木块上, 且会从木块边缘滑落, 课上要拣球, 浪费实验时间。最后, 在课堂上组合这些器材不能省时省力, 组合不到位会使木块二次被推进的距离差距变小, 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此, 对教科书的探究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一、“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实验的改进

1.“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实验改进的装置图 (如图2所示)

2.“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实验简图 (如图3所示)

3.“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仪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 所需材料 (如图4~图5所示)

(1) 主要材料:2块长50 cm、宽10 cm、厚2 cm的两面平滑的长木板;直径为2 cm的钢球1个;直径均为1.5cm的钢球和玻璃球各1个;磁带盒1个。

(2) 辅助材料:宽1.5 cm、长50 cm的皮尺 (带刻度0~50 cm) 、废笔芯3个、直径为2.5 cm、厚度为1 cm的象棋棋子3个, 彩色广告纸若干张, 小合页2对 (4 cm×3 cm两片金属构成的铰链) , 门鼻儿1个 (10 cm×3 cm, 用于门上加锁) , 长9 cm、直径约为5 mm金属钥匙链一段, 长4 cm、宽2 cm的一段钢尺, 一段长细钢丝, 螺丝钉5枚。

(2) 制作方法

(1) 挖凹槽, 做轨道 (如图6所示) 。

先把两块木板表面推平滑, 然后在两木板中间挖出一个深4 mm、直径2 cm的半圆形光滑凹槽, 作为钢球运动时的轨道。

(2) 连木板, 做支架, 成斜面 (如图7所示) 。

木板1做斜面, 木板2做水平面。木板1背面中央固定门鼻儿挂上手链, 就成了一个支架, 可支可放。用一对小合页把两块木板固定在一起, 木板1, 2可随意弯折成不同角度, 也可折叠重合放置。

(3) 磁带盒再加工。

磁带盒作为被撞物体, 通过它来反映物体动能的大小。磁带盒两宽边缘用胶水粘超过它厚度5 mm的长塑料条 (材料即为磁带盒的侧面边) , 使其恰好横跨木板2两边, 且卡在木板两边。当球撞击到盒子上时, 盒子会在木板上直线滑行, 它的位置不会倾斜, 钢球也不会落地。

(4) 贴刻度, 做小旗, 明位置。

木板2面向学生的侧面上粘贴长50 cm的皮尺。木板1 (斜面上) 从距自由端5 cm处每隔14 cm粘一红色纸条, 纸条宽4 mm, 这样斜面上就有了3条醒目的刻度线了;不同颜色的广告纸折叠成3面漂亮的旗面, 旗杆为笔芯, 木质的象棋子为旗杆的底座。3面小旗作为被撞击的盒子终止位置的标志。最后, 木板统一涂上白色, 仪器美观大方。

(3) 使用方法

“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仪的使用 (如图8所示) :

(1) 把画有3条线的木板1支起, 成一斜面, 木板2水平放置。

(2) 水平放置的木板上放置一个经过加工的磁带盒, 第一次分别用大小不同的球从斜面刻线1处自由滑下, 观察磁带盒被推进的距离;第二次, 磁带盒放回原处, 让大球分别从刻线1, 2和3处自由滑下, 观察磁带盒被推进的距离。每次实验时, 磁带盒到达的位置放一小旗。通过比较磁带盒被推进的距离来说明小球动能的大小。从而得出物体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是:质量、速度。

(3) 实验数据 (见表1、表2) 。

二、用于“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设计

在本章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中, 课本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表现物体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室的器材及学生设计的实验大多能够体现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但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演示却很少。如何让实验能够真实、直观再现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现象清楚、过程完整?如何使实验更便捷、用时少、效果好?经过笔者的摸索研究, 把上述教具稍作改进, 可用于“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1.“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装置图 (如图9所示)

2.“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简图 (如图1 0 所示)

3. 制作方法

(1) 自制带指针的弹簧

一段细钢丝自制成一段11 cm长、截面直径为2.5 cm、弹性良好的弹簧, 弹簧一端留一段长5.5 cm的直钢丝, 在长4 cm处向下垂直折1.5 cm长, 且把1.5 cm长涂成红色, 作为弹簧起始端标志的指针。弹簧起始截面上镶嵌一个大小与截面积相当的薄铁片, 目的是为了让球撞击到弹簧上时弹簧受力均匀且不会卡住球。

(2) 固定弹簧支架

在木板2自由端侧面中央位置, 用螺丝竖立固定一钢尺, 钢尺可旋转, 用时钢尺竖起与木板水平面垂直, 自制弹簧终端可以套在钢尺上;不用弹簧时, 从钢尺上摘掉弹簧, 旋转钢尺至水平位置, 使其紧紧贴在木板2边缘。

4. 使用方法 (如图11所示)

让铁球从斜槽的顶端自由滚下进入水平槽中, 在水平槽的一端固定一弹簧, 观察到球与弹簧撞击的过程, 说明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

有刻度、用小旗确定被撞物体的位置, 旗帜鲜明, 对比明显。撞击弹簧时, 弹簧被压缩、反弹、恢复原长的这个过程, 用指针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 观察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弹性势能与动能的转化过程形象直观。

三、该教具的优点

(1) 简单易做, 取材容易, 造价低廉, 便于自制和推广。

(2) 结构简单, 支架可折叠, 轻巧灵活, 外形美观。

(3) 仪器附件大多为废旧物品, 经济环保, 变废为宝。

(4) 易于操作, 实验方法简单, 能形象生动、完整地证明物理规律。

(5) 能鲜明地展示实验现象, 可见度、演示效果好, 可用于教师演示或者学生探究实验。

(6) 纠正了传统实验组合的缺点, 一个器材可做两个实验, 节时高效。

动能与势能探究题赏析 篇3

例1 如图1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

①让小球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该实验要探究的是物体的动能的大小与物体

的关系.

②该实验物体的动能是指物体

(A/B).

③该实验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来反映的.

④该实验物体的速度是指物体A从斜面上静止滚下与物体B碰撞时

(碰前A/碰后A/碰前B/碰后B)的速度,它是通过 (高度/质量)来改变的.

⑤实验中多次让物体从斜面同一高度处静止滚下时,应改变 (物体A/物体B)的质量,这是为了研究物体动能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解析 (1)同一小球是控制小球的质量不变,改变小球的高度即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

(2)小球与木块碰撞后使木块前进一段距离,说明小球对木块做了功,小球具有动能.

(3)运动的小球与木块碰撞后,推动木块前进的距离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大.

(4)小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滚下来,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不同;要改变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来改变小球的速度,要保持小球的质量不变.

(5)保持小球的速度不变,必须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同时用质量不同的小球来进行实验.

答案 ①速度 ②A ③物体B运动的距离 ④碰前A 高度 ⑤物体A

点评 本题不仅考查了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而且考查了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小球的动能大小是通过木块被碰撞后前进距离的大小来反映的,这是转换法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和掌握影响动能大小的两个因素,并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二、势能探究题

例2 在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小雨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物体的重力势能可能与物体所在的高度有关.

为此他设计了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两端开口、长约1m、粗细均匀的圆柱形玻璃管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粗细适宜的圆柱形泡沫塑料块置于玻璃管内O点处(塑料块与玻璃管内壁有适量的摩擦).其他器材还有:刻度尺、一组系有细线的质量不等的钩码、用于调整泡沫塑料块回到O点位置的木棒(如图2乙所示)

请你帮助小雨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猜想一”时,应使用质量

(相同/不同”)的钩码从 (相同/不同)的高度在玻璃管内由静止下落,去冲击O点的泡沫塑料块,然后用刻度尺分别测量 ;从而比较出重力势能的大小.

(2)设计探究“猜想二”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解析 (1)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与质量间的关系,或控制钩码下落时的高度相同,而钩码的质量不同;或控制钩码的质量不变,而钩码下落时的高度不同,再利用泡沫塑料块下移的距离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2)应记录的数据是:钩码下落的高度和泡沫塑料块下移的距离,钩码的质量.

答案 (1)不同、相同;泡沫塑料块下移的距离;(2)见下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以及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的能力.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间的关系时,应控制高度不变;探究重力势能与钩码下落的高度的关系时,应控制质量不变.

例3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王艳同学发现学校运动场地上有若干大小不等的铅球,于是她想利用这些器材亲自体验一下“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帮她设计实验方案.

解析 本题应该考虑的因素是铅球的质量和释放铅球的高度,至于怎样判断铅球重力势能的大小,就可以结合课本模拟打桩的实验活动来进行:让大小相同(不同)的铅球从不同(相同)的高度静止释放去砸相同的木桩,看在相同的地面上,相同的木桩被砸的深度,如图3.

答案 1.拿两个质量不同的铅球到操场上,在跳远的沙坑里做实验.

2.验证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将两个质量不同的铅球从同一高度自由释放落向沙坑,观察陷进沙坑的深度.

3.验证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将同一铅球从不同高度落向沙坑,观察陷进沙坑的深度.

八年级动能和势能教案 篇4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势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动能、势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动能、势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

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学

具: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复习提问

怎样才算做了功?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一、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5.4-2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二、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5.4-4乙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动能与势能》说课稿 篇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强调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从而指出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也是焦(J)。

3、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讲完概念后再举一此实例让学生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压弯了的撑杆具有_________能。(三)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图8-35和8-36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速度不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质量不同)从同一高度滚下(控制速度相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中图8-37和图8-38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结、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训练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巩固练习:

例1: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

例2: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

例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学生用书》P116补充习题中的(1)和(2)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分析能力。若在教学前反思清楚,则在进行动能和势能的教学设计时,我就不会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学习上;而会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目标不会设置在多少个知识点上,而会落实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解动能和势能的重要性;而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己去感受能量的重要性。这堂课的重点是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关键是让学生分组探索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体悟能量的重要性,体会到这种教学前的反思,形成的教学具有个性化,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探究动能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发学生的争论,学生提出动能大小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力等有关。根据小球推木块,将木块推的远近来判断木块能够做功的多少,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排除质量因素,所以选同一木块,从不同位置(高度)处滑下,位置越高的小球滑到同一小平面时获得速度越大,将木块推得越远。研究动能与质量关系,让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位置处滑下,看到质量大的木块将木块推得远。

三、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上了这堂课后感受到:

1、从浙江电视台不可能任务栏目在我校拍摄的现象“水顶乒乓球”录象引入课题,使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是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3、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

4、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重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5、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没提及系统,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用地面做为零势能而来分析问题。

上一篇:安全质量管理不能有短板下一篇:中秋节的灯谜简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