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精选12篇)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1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高校体育文化现状
近年来,高校体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尽管采取了相应解救措施,但未能达到预想效果,方案提供不全面和改革实施不彻底都对结果有一定影响。以高校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竞赛的目的性太强,专业性提高之后,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参与的机会。校运会的教育传播意义也丧失,建立不了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只能由少数人为个人名誉利益而战。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少部分学生会参加校内体育社团活动,现实条件决定这些社团缺乏场地器材、缺乏活动氛围和项目策划、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娱乐性强,性能单一,容纳力不足,只能成为学生交友娱乐的场所。如果说这些校内社团欠缺一定的资源,那与之相对的便是高校生必修的体育课。有了学校资源支持有专业老师指导的结果仍旧不甚理想,原因我们先从体育意识谈起。第一,体育意识指人们对体育各要素内容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错误思想存在,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之举,必须以牺牲智育时间为代价来换取运动时间,对体育健身的实际价值没有正确认识,各组织的体育运动参与和协作能力不足。第二,体育教育工作者以考试成绩达标标准对学生进行训练,为教学而运动,缺乏趣味性。教育工作中的授课枯燥、形式单一、技术水平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处于被动低位,难以舒展身心,难以科学的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第三,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下,忽视了个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是动机,59%的学生为了体育达标参加锻炼,但这种动机的特点是肤浅、短暂、易变。非由兴趣所致的体育锻炼通常没有理想的成效。
根据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从教育工作者方面;加强体育工作者知识技能建设,深入研究体育精神,增加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活跃在快乐的体育氛围中、科学体育方法的指导下,健美的身体,净化的心灵,幸福的灵魂。融洽与学生关系,保护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及时采纳合理的建议,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高校体育文化宣传方面;定期组织大型运动赛事直播或纪录片的观看,举办体育知识专题讲座,在校刊、宣传栏进行宣传。加强对体育运动文化的了解,学习新的运动项目,增加体育运动比赛内容、规则、形式等的知识,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体育的兴趣,促使其产生运动的强烈愿望。在尝试和练习中感受运动的魅力,慢慢产生稳定持久的动机。从学生自身方面;增进体育知识,提高运动客观过程及规律的认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逐渐用于实践,将兴趣转化为需求,像饮食一样不能间断,营养搭配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自觉实践。形成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开展高校健身场所,规范管理。一些实力雄厚的高校,不应错失健身计划工程开展的良机,应把握学生休闲时间动向,为他们建立参与体育实践的组织,提供廉价便捷的服务。从一些方面讲,这也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加强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校外社团的指导工作,使体育社团专业化规范化,提供校外社团资助,帮助其参加体育赛事的机会,使运动形式多样化。
2 民族传统体育内涵
作为占据中国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其重要的职能之一是防卫职能,它在中国历史社会生产、宗教祭祀、抵御外来侵略和军队建设中有重要意义。另一个背景是颇为丰富的传统文化,体育,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其中也包含了中国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起源,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毅力。如保家卫国、生活技能传授、祭祀活动这些精神体现对于传统文化走向国际,弘扬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作用不可限量。从而民族体育在与素质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及个性培养的融合势在必得,能极大限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传统文化体育的博大精深。其一,政治经济作用。传统运动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各地方群众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民族传统体育纳入经济和贸易,形成一个临时的市场,可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促使交易活跃。其二,教育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取自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有些民族还通过宗教仪式教育后人勇于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帮助后人形成好的品质。因此这种教育渗透在人们意识的血液,形成了一种精神并传承。其三,健身作用。体育锻炼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的体能发展和体质增强,也是社会生产劳动所不可或缺的基础。各个民族在长时期的社会劳动中逐渐开发了独家特殊的运动方式。不仅体能增强,健康有保障,精神也得到极大慰藉,磨练了意志。因此各方面的特点体现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的博大精神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其四,竞技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多数民族的体育活动都体现竞技特征。和其他文华类似,体育文化也体现着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多个民族共有。如武术、剑术、马术、舞龙舞狮、象棋围棋等都为多数民族钟爱,民族体育的客观性和娱乐性都通过竞技方式淋漓尽致体现,因其特有民族文化、宗教传统、生活习俗、风俗环境内容,这种表现形式也为各族人民多接受。直至当今,许多民族体育项目也代表国家参加了许多国际赛事,有些甚至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其五,传承团结功能。上文提到过一些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为多个民族所共有,共同接受的民族体育习俗通常能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产生归属感,不自觉聚集到一起。土族传统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常常相伴而行,在传统庙会和宗教活动的同时,使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人们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导土族人们了解和遵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土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1996年2月,香港设立国际龙狮会,自古舞龙舞狮活动都存在,人们寄希望于这种代表祥和的动物,祈求平安、辟邪等,香港的这一举动旨在让舞龙舞狮这项运动传播更远,凝聚全世界华人的思乡情。
3 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3.1 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大熔炉熔炼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等的体育形式,都会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不只是强身健体,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交流,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体味历史的沧桑、悠远,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大学里的管理人员大多数都偏向于脑力劳动,扎根于学术,不注重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体魄、开发智利的重要性,对运动不是很看重。他们可能认为这会对学生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先是在运动方面做宣传,然后取得一些成功,然后导致运动和学术界限模糊,学术水平开始下降。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特点和各种运动的不同要求,因为可以全面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实施。此外,礼、义、仁、志、信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体育,道德第一,身体第二、学问最末的思想根深蒂固,受儒家学派的影响,让学生知道在体育活动的礼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充实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随时间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也濒临消亡,一部分已不复存在,究其本源就在于历史进程的变革打磨掉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华的锐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心理结构、审美特性均发生了改变,一些固有的思想不能及时得到养分,导致青黄不接或消亡困境,将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则是高校体育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必然,让更多高校改革的管理者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模式,不断推荐体教结合形势下体育事业发展的又一起点。
3.3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将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
传统民族体育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家体育资源,建立一个正确的意识教育,从而再次发现国家体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使那些封存已久,已经被认为落伍的体育文化再次焕发青春、熠熠闪光,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大学是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的,促进灿烂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世界的实现。
4 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文化的原则
4.1 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而各级各类的高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就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各地高校在开展民泽传统教育教学的同事,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师资力量与资源,思想意识有较高深度的学校在选择与民族体育结合的时候,应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更深层次内涵,与高校体育文化结合,让学生学习更丰富的技能。
4.2 兼收并取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同事,充分西区传统教法中的优秀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鼓励学生运动,更鼓励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同事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的优秀方式,运用科学的手段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技术。高校体育文化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学科的教学经验,勇于开拓创新。
4.3 创新性原则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要不断开拓创新,这种创新是在不改变原有文化底蕴的前提下进行的,也不能固守成规。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一定存在传统文明,例如传统民族特色、风俗、意识、形态。经过时间积淀的优秀内容只要符合当今和谐社会主流思想的内容,就值得保留。在此基础变革形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民族体育更好得融入高校,增强了创新性,拓展学生思维,顺势发展。
5 结语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深刻影响着传统民族体育,这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民族体育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社会的渗透。高校教育者在体育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无形帮学生树立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强健的体魄服务社会,以正确的观念贡献国家。这便是民族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道湘.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社会文华学院学报,2005(4):2-5.
[2]徐国忠,贺国侠.民族体育的社会特性研究与课程开发构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33-35.
[3]邵龙宝.高校体育文化自觉及其教育[NJ.体育文华导刊,201 3(2).
[4]钟海平,田祖国,白晋湘.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变迁对当今价值意识的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7).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2
1.1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1.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 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1.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 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 浅谈中国礼仪文化
★ 乡镇年度文化体育工作总结
★ 会议总结模板
★ 会议总结范文
★ 会议总结如何写
★ 中国廉洁文化故事精选
★ 体育总结
★ 励志残疾人文化体育励志名言
★ 浅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3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民族精神;新武术;力之美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6-0001-05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250102,Shandong,China2014年2月,一篇极为简短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对鲁迅与体育关系的兴趣,题目是《习近平引鲁迅之言喻中国精神》,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引述了鲁迅下面一段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发挥道,只有锲而不舍,中国才有未来,我们才会建成体育强国。
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中的一篇文章《这个与那个》,全文共四节,第三节的标题是《最先与最后》,习总书记的引文便出自这里。在这段话中,鲁迅借体育比赛阐述了他关于民族精神的重要观点。
其实,鲁迅与体育的关系及对体育的论述远不止于此。鲁迅一生关注思想革命,也关注体育。鲁迅虽不是体育专家,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体育的论述及他论述体育的独特视角至今仍能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
1“戎马书生”
像许多孩子一样,鲁迅幼时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家里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后花园都留下了他快乐嬉戏的身影。他喜欢园中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喜欢听草丛中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喜欢看轻捷的云雀直窜向云霄。他尤其喜欢带图的书籍,他从《山海经》中知道了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神话英雄刑天,他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他喜欢影描武侠小说《荡寇志》和神魔小说《西游记》的绣像,这些小说中都有大量的打斗场面,让幼时的鲁迅爱不释手。
1998年,鲁迅赴南京求学,先进江南水师学堂,后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是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军事学校,目的是培养海陆军将校。中国一向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所以,鲁迅进新式的军事、洋务学堂无异于“把灵魂卖给洋人”,倍受奚落。但在这里,鲁迅学到了迥异于传统教育的新知识,知道世界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阅读了英国人所著的现代生理学和营养学方面的书籍《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等,对现代体育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军事需要有强健的身体,自然要进行操练、打靶等军事、体育训练。鲁迅这时喜欢骑马,有一回竟从马上摔下来,碰断了一颗门牙。鲁迅当时二十岁左右,年轻气盛,又深受反清排满的民族革命思想影响,便常到清兵驻防的明故宫一带去跑马[1]476-477。直到晚年,鲁迅仍对此念念不忘,当他得知青年作家萧军喜欢体育锻炼时,便回信道:“运动原是很好的。但这是我在少年时候的事,现在怕难了。我是南边人,但我不会弄船,却能骑马,先前是每天都要跑它一两点钟的。然而,自从升为‘先生以来,就再没有功夫干这些事……”[2]
据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回忆,鲁迅在南京时刻有一块石章,文曰“戎马书生”,还署过一个别号“戛剑生”,稍后又有迅行、令飞等别号,都可以看出鲁迅早年的尚武精神,他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和对强健体魄的追求。[1]394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6期2014年12月 张云龙文化建设视阈中的体育文化与民族精神No.6 20142“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
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当时,正值我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鲁迅深受影响,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同盟会。那是一个斗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尚武的时代。鲁迅到日本的第二年,就创作了一篇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描写斯巴达人誓死抵抗波斯侵略并最终获胜的故事,表现了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他向国人大声疾呼:“呜呼!世有不甘自下于巾帼之男子乎?必有掷笔而起者矣。”[3]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36岁便因病而逝,当鲁迅稍稍有点医学知识后,他深感中医之不可靠,他甚至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所以鲁迅到日本后,便选择到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医,希望学成后救治一些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的痛苦,战争的时候便去当军医。不料却发生了后来所谓的“幻灯事件”,他在幻灯片中看到了久违的中国人,有的马上要被日本人砍头了,有的却在一旁观看,一样是强壮的身体,而显出麻木的神情。这给鲁迅以强烈的刺激,使鲁迅深深地感到,最重要的不是救治国人的身体,而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回到东京,提倡文艺运动。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呼唤拜伦式的“摩罗诗人”,他称赞摩罗诗人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希望唤起青年和民众的行动[4]66。他称赞拜伦“所遇常抗,所向必动,贵力而尚强,尊己而好战,其战复不如野兽,为独立自由人道也……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瞻顾前后,素所不知;精神郁勃,莫可制抑,力战而毙,亦必自救其精神;不克厥敌,战则不止。”[4]83
自然,要学习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就不仅需要有强健的精神,也需要有强健的体魄。让人深思的是,就在论述摩罗诗人的文章中,鲁迅以游泳为喻,论述了文艺的作用。他说:“吾人乐于观诵,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而彼之大海,实仅波起涛飞,绝无情愫,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顾游者之元气体力,则为之陡增也[4]71。”这正说明了体育与文艺的本质联系:体育锻炼人之体魄,而文艺涵养人的性情,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塑造健全的人格。
3“新武术”与“鬼道主义”
五四时期,我国思想文化界百家争鸣,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言与白话、贵族与平民等各种文化思潮此伏彼起。鲁迅积极参与了这些思想论争,其中就涉及到体育,特别是当时倍受关注的“新武术”。《热风》中的随感录三十八、六十四和后来收在《集外集拾遗补编》中的《拳术与拳匪》都是对此而发的。
五四前后,有人以“强国强种”为号召,提倡打拳,提倡新武术。曾任山东教育会会长、众议院议员王讷,提出“推广中华新武术建议案”,于1917年3月经众议院通过;时任济南镇守使马良写了一本《新武术初级拳脚科》,经北洋政府教育部审定为教科书,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争议。一些守旧人士和团体人如中华武士会极力反对,说他们“抑制暴弃祖性相传之国粹”。鲁迅对此也持反对态度,但他反对的理由与守旧派完全不同。他认为“新武术”仍然弥漫着迷信和“鬼道主义”气息,与义和团的神化拳术、愚昧迷信一脉相承。所以他说:“现在那班教育家,把‘九天玄女传与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法,改称‘新武术,又是‘中国式体操,叫青年去练习。[4]309”又说:“北方人可怜南方人太文弱,便教给他们许多拳脚:什么‘八卦拳‘太极拳,什么‘洪家‘侠家,什么‘阴截腿‘抱桩腿‘谭腿‘戳脚,什么‘新武术‘旧武术,什么‘实为尽美尽善之体育,‘强国保种尽在于斯。”鲁迅评论道:“直隶山东的侠客们,勇士们呵!诸公有这许多筋力,大可以做一点神圣的劳作。”[4]364
后来有人反驳鲁迅,鲁迅进行了反批评,题目即《拳术与拳匪》,更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新武术将迷信色彩甚重的义和团引为同道,是对于“鬼道主义”大表同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予以驳斥。他说:“总之,中国拳术,若以为一种特别的技艺,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因为这是小事。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一)教育家都当作时髦的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二)鼓吹的人,多带着‘鬼道精神,极有危险的预兆。”[5]83
这体现了鲁迅当时对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五四时期,新思想刚刚输入中国,保守势力极为强大,稍有退缩,就有复古的危险。加上当时传统文化弊端丛生,当务之急不是探寻所谓传统之精华,而是大力输入新思想。所以,当时鲁迅对我国传统文化基本持否定意见,他甚至主张少读或不读中国书。
现在看来,鲁迅当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免偏激,单从武术的角度讲,鲁迅对“新武术”的看法也未必完全正确;但从文化的角度看,鲁迅重点批评“新武术”带有迷信色彩的“鬼道主义”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
4“不耻最后”
鲁迅论体育精神最精彩的部分便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引述的那一段。在《这个与那个》一文中,鲁迅谈到他看学校运动会时的观察与感想。他说,竞走的时候,大抵最快的几个人一到终点,其余的便松懈了,有的甚至失去了跑完的勇气,中途逃走,或假装跌倒,让人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坚持跑完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鲁迅就此批评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总结道:“我每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6]142-143
“不耻最后”是我们古人在谈到赛马时提出的观点,意思是鼓励人们坚持到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此文之前,鲁迅就已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赞赏赛马和赛跑比赛中的“不耻最后”,认为“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6]106。可见,鲁迅对“不耻最后”精神的高度赞赏。其实,这正是体育精神的精髓,也是鲁迅精神的精髓。
鲁迅最为人称道的精神是“韧性战斗精神”。对此,鲁迅曾有极为精彩的论述。他说:“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4]162。”鲁迅还说:“无论爱什么,——饭,异性,国,民族,人类等等,——只有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二六时中,没有已时者有望。”[6]49
这都是鲁迅对“韧性战斗精神”的精彩论述。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曾从体育精神中获得启示;反之,鲁迅的“韧性战斗精神”也是对体育精神的发扬光大。鲁迅精神与体育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5“费厄泼赖”
“费厄泼赖”是英文fair play的音译,指体育比赛和其他竞技活动中坚持公正的比赛规则,不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英国人提倡此种精神,并主张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1925年12月,作家林语堂发表文章说:“‘费厄泼赖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我们也只好努力鼓励。” 并特别指出对当时已失势的军阀、官僚如段祺瑞、章士钊等便不应该再施攻击,也是“费厄泼赖”精神之表现。从纯体育的角度讲,这种主张的确值得提倡,我们今天进行体育比赛,也坚持并弘扬这种精神。但如果将其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特别是用在没有民主传统的中国,用在当时激烈的现实斗争中,其迂腐之处便显而易见了。于是,鲁迅紧接着发表了一篇名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反对“费厄泼赖”,主张对敌人穷追不舍,主张痛打落水狗。因为鲁迅认为,“反改革者对于改革者的毒害,向来就并未放松过,手段的厉害也已经无以复加了。只有改革者却还在睡梦里,总是吃亏,因而中国也总是没有改革,自此以后,是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的”[4]277。鲁迅后来又特别指出:“论‘费厄泼赖这一篇,也许可供参考罢,因为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4]283
由此可见,鲁迅不是就体育论体育,他是从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高度来论述体育,并借体育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主张的。三十年代,鲁迅在给一位青年作家的杂文集作序时,又借两位优秀运动员的遭遇,抨击了抹杀个性、毁灭人才的旧中国和旧社会。他说:“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特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以人而论,孙桂云是赛跑的好手,一过上海,不知怎地就萎靡不振,待到到得日本,不能跑了。……大约还有人记得‘美人鱼罢,简直捧得令观者发生肉麻之感,连看见姓名也会觉得有点滑稽。”[7]290
孙桂云是当时著名的短跑运动员,“美人鱼”是当时人们对女游泳运动员杨秀琼的美称,当时上海各报对她有连篇累牍的报道和吹捧,有的不免肉麻。鲁迅对运动员本人并无意见,甚至还颇为同情。他的着眼点是批评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鲁迅把这类吹捧视为先捧起来再将其摔得粉碎的典型,予以讽刺和抨击。
6“野性”与“匪气”
鲁迅非常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他认为生物界的根本原则是保存生命,延续生命,发展生命。生命的路一直向前进步,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挡,人更应该这样。五四时期,鲁迅就写了一篇长文《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呼吁各自解放自己的孩子,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但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却往往与此相反,总是企图扼杀儿童的天性,教育孩子屏息低头,不敢轻举妄动,培养他们“驯良”“驯顺”。鲁迅认为人与其“驯顺”,还不如带点“兽性”和“野性”。他说:“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家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欢喜,于本身并无好处。[6]414”鲁迅说:“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惟独半生半死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6]52!”“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6]43
直到晚年,鲁迅仍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反对把孩子教育得“驯良”,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而主张孩子应活泼,健康,顽强。他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并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7]80。”鲁迅每每在街上看到轩昂活泼地玩着走着的外国孩子和衣裤郎当、精神萎靡、被别人压迫得像影子一样的中国孩子,便被深深刺痛,深感悲哀。中年时的鲁迅曾为自己年轻时粗暴阻止弟弟玩风筝而深刻忏悔,专门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风筝》。鲁迅之子周海婴小时就比较活泼,健康,鲁迅曾令其每天上午裸体晒太阳约一点钟,其余时间任其自由玩耍。
行伍出身且性格豪放的东北作家萧军到上海后,总认为自己有点“野气”“匪气”,表示要改正,鲁迅认为不必,还鼓励他坚持锻炼。鲁迅说:“‘土匪气很好,何必克服它,但乱撞是不行的。跑跑也好,不过上海恐怕未必宜于练跑;满洲人住江南二百年,便连马也不会骑了整天坐茶馆。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2]200
7“力之美”
在文艺创作上,鲁迅提倡“战斗”的艺术,反复强调“战斗”之重要,坚决反对“小摆设”。他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东西[8]576-577。” “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5]365
鲁迅的创作和他所介绍、翻译的外国文艺作品,大都具有战斗的力量。他晚年创作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是投向敌人的“匕首”和“投枪”。鲁迅亲自作序并支持出版的青年作家萧军、萧红和叶紫的小说《八月的乡村》《生死场》和《丰收》等都表现了劳苦大众对苦难生活的坚韧、抗争与战斗。
鲁迅心中的战斗的现实主义艺术典范是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珂勒惠支被罗曼·罗兰称为“有丈夫气概的夫人”。鲁迅去世前抱病出版了精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集》,并赞叹道: “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污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7]471-472
他以“力之美”的艺术对抗当时流行的病态艺术,如削肩的美人,枯瘦的佛子,解散了的立体派绘画,给艺术界带来一股清新、刚健之气,成为青年艺术学徒学习的范本。当两部反映苏联战斗生活的小说《毁灭》和《铁流》的中译本出版时,鲁迅高兴地说:“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能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的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8]385
鲁迅去世前夕,还给世人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假使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们吃。
养肥了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
但养胖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可多么讨厌。”[7]597
这些论述虽然没有直接涉及体育问题,但可见鲁迅对强健体魄的向往,与体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令人深感遗憾的是,鲁迅晚年因工作太忙,加之政治环境的险恶,几乎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甚至病情已相当严重时,也无法抽出时间疗养,以致过多过早地透支了自己原本比较强健的身体,这或许也是鲁迅早逝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对体育的关注和论述并不太多,但因鲁迅能够站在时代和文化的高度看体育,高屋建瓴,偶有论述,便见解精辟,发人深思,对我们今天发展和繁荣体育文化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作人,著,止庵,编.关于鲁迅[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鲁迅.鲁迅全集1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全集7[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
[4]鲁迅.鲁迅全集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鲁迅.鲁迅全集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鲁迅.鲁迅全集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鲁迅.鲁迅全集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4
一、对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
众所周知, 大学文化博大精深, 是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内涵的, 其中之一便是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可以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的精髓以及核心, 相比于其他大学文化特征, 它具有着约束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方面的特征, 因此, 可以这么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思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在大学体育方面的重大作用, 这也就要求体育部门重视并加强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有助于高校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尤其是体现在高校集体项目竞赛过程当中。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学生他们都是存在着个体性差异的, 而这种差异也只有通过合作精神以及规则才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大学体育制度文化进行了细化, 例如秧歌, 为了达到精髓的目的, 教育部门甚至还派遣专家深入实地考察, 从而实现对于秧歌精髓的最深入挖掘。
二、对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同样也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大学体育其他方面的建设,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更加着重于对于物质方面的建设, 举例来讲, 设备器材、雕塑符号、设施建设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体育文化建设, 可以这么说,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是大学体育的重大物质保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大学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大学, 此时的大学, 更加注重的是对于人文方面的关怀, 生命是依赖于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 那么民族传统体育其中包含着对于生命体的关爱特征, 与大学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大发展相结合, 从而对于大学体育文化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作为大学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族传统体育的酝酿以及实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之上的,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正好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对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开设, 在一定程度上讲, 对于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它直接推动着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前进与发展。总体来讲, 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 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有助于提升学生情趣。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生情趣的提升是巨大的, 举例来讲, 云南白族著名的体育项目——霸王鞭, 其自身有着极好的美感, 对于提升学生的品味, 提高学生的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 培养学生道德观。民族传统体育于大众体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以说是大学生好奇的关键点,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 不仅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再举个例子, 广西壮族有个极为著名的体育项目抢花炮, 通过集体参与以及集体配合, 可以培养出大学生的归属感以及荣誉感。第三, 对于学生进行精神奖励。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生精神奖励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例如通过武术教学, 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武术民族性情怀,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从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 民族传统体育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制度文化、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层面, 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丰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生活, 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有很大提升作用。传统体育的内外兼修、阴阳调和等观念, 有助于建构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 形成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 高校要努力扩大宣传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 从而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大效果。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体育开展的精髓与灵魂, 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推动力, 是大学文化中最具有活力性的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关键组成, 从辩证的思想来考虑, 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本文旨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希望可以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提供思路。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建利, 蒋明朗.浅谈高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博击 (武术科学) , 2007, 04:80-82.
[2]刘东渝.试论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05:127-128.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5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等方法分别从政治、经济和人文三方面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进行分析,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加强项目创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等途径。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协同政府、社会团体的呼应,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潜力资源的民族特性和时代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价值与传承
Discussing on the Valu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Kang Na-na, Zhang Wen-hui, Zhang Yu-c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his paper, by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studying the documentary and using logical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ree aspect,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humanistic culture.It points out, even at the present time, with the higher degree of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till show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author suggest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hich include making use of the channels of TV medium and Internet, reinforcing the innovation of relating programs, performing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schools and society, government formulating supporting policies and investing more, etc.With schools displaying their constructive role and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action of protect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features of times and nation can provid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manners;Value and development
现阶段的社会中,“全球化”和“现代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过去的近百年间,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逐步走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的演变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相互渗透并相互冲击的状态,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进程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影响。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来讲,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10YJCZH230),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2010SJD890008)
作者简介:康娜娜(1989.3---),女,山东滨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法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联系方式:E-mail:nanakang1989@yahoo.cn,***
张文慧(1988.3---),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体育教育训练学.张玉超(1972.12---),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法学.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怎么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笔宝贵的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成了现阶段许多学者和专家重点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制定并下发一系列保护措施与保护文件,并将其列为法律保护的范畴。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将保护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纳入正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武术、杂技、秋千、蹴鞠等多项民族体育项目收录其中,明确表明了民族传统体育属于非物质
[1]文化遗产。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传统体育和游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前急需探讨并切实解决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沿袭下来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体育文化特质和体
[2]育文化模式,是整个民族社会中最活跃、最积极,影响最直接的、最广泛和最深远的部分。
据1982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类多达977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中整理并介绍了全国范围内55个少数民族676个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经久不衰取决于这些传统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无疑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息息相关,即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并与本民族,并与本民族共生存。即便在高度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彰显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1.1经济价值
在欧美,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
[3]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中国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体育项目与节日、宗教活动
种类繁多,单从数量上来比较就比外国有明显的优势。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相结合,让人们亲身经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神秘与魅力,感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同时推动旅游当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刺激了与此类项目相关的体育产品、文化产品的消费,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消费市场;民族传统体育与医学保健康复相结合,其简单易行的特点和强大的健身养生功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消费市场开辟新景。
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潜在的消费市场是不可估量的,但是国内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在当今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之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呈现出萎缩的趋势,经济市场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发展空间较大,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预料到2006年全球旅游消费
[4]将支出4.1万亿美元,占居民个人总消费支出的12%。
1.2政治价值
中华民族体育从起步到发展经历巨大的考验,由体育弱国发展至今,中国正值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机,民族传统体育在此过程中彰显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增强了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责任感,从而,维护了民族自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东方、成为东方强国的积极推进因素,民传统体育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切都是祖国内繁荣、外强大的必要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从这个民族的生活中历经千百年沉淀而成,使这个民族具有共同的精神信仰,在抵御外来文化政治侵略时,容易形成统一的防御战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与国外交流的信息,是中国外交的一种手段。例如,武术,因其独有的魅力,广受西方人的喜爱。体育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人交流都不会有障碍,因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交流困难不攻而破。通过传
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使外交国领会中华民族的和平、和谐外交精神,秉承和谐相处五项基本原则,加深对中国的信任。传统体育文化将谱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的篇章。
1.3人文价值
《周易正义》是“人文”为“文明”“文德之教”,具体就是“诗书礼乐”之教,是从我[5]国周朝开始的,改造社会和教化民众的治国方略和措施。西方体育重视竞争性和功利性,这种思想也给起源与发展于西方的奥利匹克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一度受到种种不道德行为与现象的阻扰,过度的商业化、兴奋剂现像屡禁不止,而“真、善、美的统一”是中国文化的强调点,在这种礼文化的约束下的中国传统体育都是以德、仁等伦理道德标准为前提的。强调和谐中国文化对这些问题特殊的协调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强调“和谐”的理念不仅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和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显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解决思路与方法论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
[6]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3.1健身与休闲娱乐价值
作为体育活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以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而解决身体健康最好的途径就是参加体育运动。自古至今民族传统体育都广在民间流传。据1997年对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气功、健美操、交谊舞、武术、秧歌位居前五,属于民族传统体育范畴的项目位居第一,显然,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倡导下,民主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独有的特点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首选。快节奏的生活要求我们更加充分的去挖掘民族传统提议的健身价值,使对国民强身健体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我国从历史上盛行的体育项目种类很多,蹴鞠、捶丸、角抵经过改造与发展形成了现代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最早创立的初衷也是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人们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锻炼人的感知器官,实现愉悦身心。民族传统体育中观赏性和娱乐性项目内容丰富,各种球戏和杂技扔广为流传,被人们保留在民间与艺术的大舞台。
1.3.2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它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和谐文
[7]化的建设。” 社会道德风尚在中国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形成,赋予道德和伦理关系的属性,在集中力量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突出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功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持续性,后作用是其独特的社会价值,这种社会价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体现,规范着人的行为,稳定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教化和熏陶这民族的发展。唐代的木射是具有道德人文精神项目典型的代表,击打者轮流击打木柱,这些木柱上用红笔标仁、智、信、礼、义,打中用红笔标注的木柱为赢,而打中黑笔标注的傲慢、贪婪等字样的木柱为输。这种行为模式丰富了人文内涵,又为其注入了道德准则。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今天得比赛场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比赛团体,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竞争性,但这种竞争性是为了优劣的争,在比赛中,参赛人员比较技术高低、本领强弱,明显其别于西方体育竞技的功力主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为贵,以“和”为特点的竞争性是体育社会文化价值的精粹和魅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民族传统个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社会和时代提出的要求。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追求利益的思想深入给体育文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的逐渐消亡的局面给人民敲响了警钟,寻找其发展的有效途径已迫在眉睫。由于缺少组织和支持,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手段单一等,使得挖掘保护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关注保护的形式和结果,而没有甚至是很少考
虑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传承、存在的根本动力等至为关键的问题。因此,挖掘整理、继承弘扬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2.1保护形式
人民政府为开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提供了一些政策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共体育法》第十五条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提高。但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还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面对当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从国家政府到地方应建立起一条系统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实“从整体到局部”严密的保护线。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人民劳动的产物,它来源于劳动实践、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等。在我国,许多民族关于历史文化的文字记载较晚,甚至有些民族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文字,那么用身体语言进行历史教育就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体育文化就是身体语
[9]言的重要形式。由此看来,保护好民族体育的继承人与代代传授的方法是保护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重要途径。
2.1.1 开展全国性民族传统体育盛会
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共有十六个竞技项目,3大类表演项目展开角逐。它不仅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演的舞台,更是成为我国各民族和谐团结、拼搏奋进的重要象征。1953年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项目运动会成功举办以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被纳入比赛中。从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开始,取消金牌榜,更没有人使用兴奋剂,前八名的选手可以在同一个领奖台上领奖,在这种和谐友谊的比赛理念影响下,没有人使用兴奋剂,这种亲和力是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和谐友好相处。这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被很好的保护,而且通过比赛的角逐使项目本身趣味性增加,这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2.1.2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基地
国家为了保护原始得自然环境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建立起自然保护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可以吸取其宝贵经验,建立一系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基地,选拨优秀的继承人,开办民传教育班,培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后代,改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形成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和整理部门,发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将其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使宝贵的文化得到发展,民族体育基地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任务刻不容缓。
2.2发展与传承
文化迅速变迁的背景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批判继承和对现代体育文化的选择性吸收,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本民族特色又被国际社会认同的必经之路。现在的社会,无论哪一种文化形态的发展和开发都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各方对文化保护事业的大力支持下,现在的任务就是选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和保护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2.1 发展电视媒体和网络信息等传播途径
电视与电脑的发展与普及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天便捷而又广泛的道路。各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通过一定的整理出现在荧屏上远比那些令人乏味的非黄金时段和重复播放的节目来的更吸引人民的眼球,通过这种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时事出现在人民的视野中,逐步走进人们的身边,加深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同时能激起人们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的热情。
CBA、CUBA、中超等国内体育赛事,广受人民喜爱的节目,其追捧的原因并不是比赛的的激烈与精彩,中场休息时的表演类节目也深受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也给中国传统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将表演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激烈的赛事一起呈现给观众,无论是坐在观众席还是电视电脑前的人们,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激情体验。[8]
新兴媒体,如移动电视、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数字电视等作为为技术支撑体系下形成的媒体形态,能将信息覆盖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快捷的传递信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观众同步观看赛事转播,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心得,这是一种全新的突破。
2.2.2 加强项目创新
一种文化要想发展离不开创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创新是唯一一条途径,日本柔道、韩国跆拳道通过文化整合而走上奥运的先例给我们启迪和经验。相比较之下,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则模仿较多,创新较少。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消了金银牌的争夺,改为等级评判一二三等奖,这就较具有竞争性和功利性特点的西方体育文化创新的一点,顺应了重视养生、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思想。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国的体育事业给予高度重视,“举国体制”的全西化学习在很到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与独立,但是这种“效仿”性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予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中国创造的发展路线阻碍重重,以至于现在也很少能发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所创新的项目,现在世界体育舞台上也很难发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此看来,创新才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创新需要资金和精力的投入,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后背人力资源的储备。这就为政府和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2.2.3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功能
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是社会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学校有专业的老师和丰富的体育设备,集前沿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为一体,学校是民族体育发展与传承的摇篮。经过专家的调查与研究,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都有作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其发展空间较大。在学校中开展趣味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创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读本,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头到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学校传统体育教育体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薄弱,可供参考的理论相对较少许研究理论与方法有待提升,学校有研究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有基础理论丰富的学习团体,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大幅度扩展的有利因素。学校教育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国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社区是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基本单位,社区人群相对集中,居民价值取向易于整合。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体育广场等场所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知识,让人们了解传统体育,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是西方体育思想入侵的时代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行之有效的方法。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另一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深入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健身热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性、表演性、健身性较强且易于开展的项目加以改造创新并与全民健身相结合,解决了全民健身场地、器材供应和无内容可练的困难。
2.2.4政府政策供给与资金投入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地位,首先,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各种政策。一方面,对外,政府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奥林匹克文化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展现平台,为它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对内,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拓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根基,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组织相应的研究团体,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在人们的体育行为中只依靠的道德的力量去规范,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球场暴力”、“黑哨”这些体育赛场上出现的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体育领
域内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人民法律意识淡薄。体育事业中侵权行为也是屡禁不止,比赛转播权、赛事商标的知识产权破坏等。这些问题急待民族传统立法工作的解决。第二,政府应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工作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较早,而且受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杂、分布广泛而不均,这给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带来很大的不便,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政府的自己援助是不可能在民传保护中大有作为。一方面,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体育产业,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云南省旅游收入从2002年200亿人民币到2004年360亿人民币,如此大的盘升幅度说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巨大经济价值。彩票福利事业、体育商品产业、体育娱乐事业等得快速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这些项目的收入投入到项目的创新与发展工作中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的同时,保证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有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在政府部门、商业区等地的娱乐区建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广场,放松工作者的同时扩大了商品交易。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时代,政府应抓住时机,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市场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强大,走上国际并影响国际。结束语
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变的紧张与迫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能因为保护而限制了发展,发展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出路,而又不能因为发展丢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中国内涵。介于此种情况下,我国有必要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都有责任为此奉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要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潜力资源的民族特性和时代性,应注意发挥学校的基础作用,协同政府、社会团体的呼应,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打造良好的发展与保护氛围。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培育民族精神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精髓,珍视传统,才能形成我的文化向往力。
参考文献: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6
关键词: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1、要加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这样不但能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西藏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现,而且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因为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牧民家庭,他们从小对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了解较多,对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的提升和互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为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应从这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到课程内容的突出位置,合理安排;二是树立现代民族体育观,坚持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及趣味性相统一,重视体育课的民族化和乡土化;三是各级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应编写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补充教学大纲,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四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把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紧密结合,并互为补充;五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3、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有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与教学方式。尤其要在西藏民族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培养能在西藏指导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指导员,有了这方面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才能形成农牧区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师资力量较强的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与方式,他们走向西藏各地后能有效地向社会辐射,传播民族传统体育。西藏高校的不少学生未来择业时,将有很多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也将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要通过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把在学校继承和开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具体化,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专门课程,传授有关藏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培养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弘扬和发展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及道德观,有助于把社会成员教育成为有道德、守规范的文明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弘扬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利于教育的和谐发展。
5、要利用电视媒体等传媒工具传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当中,电视的影响最大、普及率最高、消费门槛最低,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看电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民都可以欣赏音乐、体育乃至舞蹈等,它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西藏电视台可通过藏汉频道,请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人或专家讲解有关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由来、项目,对一些项目作示范性的介绍与表演。这样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课堂上传播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但使学生亲近民族传统文化,又使这一行动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如果这一活动年复一年地进行下去,其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将会固化在学生一生的生活行为之中,实实在在地起到教育传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作用。如果在西藏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融进“西藏登山队”的体育精神,就会在文化传承方面从内容到形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
综上所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充实了体育教育内容,完善了体育教育功能。建设和谐社会,物是基础,人是关键。传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可以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要以创新来应对变迁,做到继承、创新与丰富相结合。“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这是判断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及它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一个民族不能轻视自己的传统,但也不能迂于传统、沉缅于传统。”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在日益复杂的文化环境中进行文化创新,也要善于在诸多文化因子中寻找对本民族成员有用的文化养分来丰富自己的民族文化,只有这样传承的文化才有生命力,使其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传旗,简谈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4-6-1[B1]。
[2]强巴俄 多吉欧珠,略谈西藏俗官学校—孜康的教育情况[G],西藏教委编,西藏教育论文集,1989:16。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篇7
1 民族传统体育是仪式性的身体活动
仪式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观、生动又最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行为,是诸多文化现象的承载体[2]。葛兆光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中从对中国古代礼制秩序的分析,提出仪式是“作为秩序的象征表现及合理性来源”。人们通过仪式,借助象征性的行为把天意、神意传达给世间,由它来强化人们对秩序的认同,也由它来表达超出自身能力的愿望[3]。民族传统体育风俗仪式活动起源于原始崇拜、迷信禁忌,神话故事等通过仪式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
民族传统的仪式是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发展沉淀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现象。仪式性的身体活动不仅体现了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延续的重要形式。在长期的生活中因节令、风俗、事件等形成各种仪式,各种仪式因群体事件的重要程度而在规模和强度上有所差异。经过长期的发展变迁仪式的形式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的代表形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很多都是源自于祭祀的仪式,比如彝族的荡秋千最早源于纪念星神,土家族的“祭神”,纳西族的“东巴跳”,还有白族的“绕三灵”“火把节”“蝴蝶会”“海灯会”侗族的抢花炮、“舞龙舞狮”等都是通过节日的仪式,举办不同种类的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实际上就是仪式性的身体活动。人们创造了神灵并把希望和力量寄寓于神灵。信仰和崇拜需要物化的形式,许多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最初就是作为一种求神拜祖的祭祀仪式和活动而创作的。少数民族举行各种仪式以求神灵欢娱、降福祛恶,由此得到精神安慰或受到鼓舞[4]。仪式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对内传承与对外传播。在隐形的传播过程中,人们通过仪式不断重复象征性表演,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文化的发展
2.1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空间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当中的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规范、审美心理,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领域的文化,还是民族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在长期的民族体育活动中,通过身体技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在长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空间心理,即民族心理。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为内在的心理特征,是一个民族成员强烈地感到自己属于“这个民族而不属于那个民族”的归属感。费孝通认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志”[5]。
民族传统体育表现出鲜明独特的民族特性,通过仪式不断的世俗化。如每逢节日庆典以制度形式进行的舞龙活动黔东南的独木龙舟运动[6],苗族的抢狮习俗等活动[7]。这种代表一定区域有着不同文化记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仪式文化所沉淀的文化结果。它是一种“活态性”的文化遗产,通过人们的身体活动展现出阿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格局。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本民族、本区域的异质文化。
2.2 民族传统体育的仪式的“社会记忆”
仪式可以贮存社会记忆,却代表着明显的话语色彩[8],通过仪式的不断延续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一定的保护与发展,作为本民族特色文化代表,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鲜明的本土色彩。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特征。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的生产简陋、生活朴野,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培养了勇武精神,赛马、摔跤、角力、驰逐,拖冰床、赛力竞技较发达;南方山环水绕,气候温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游泳、潜水、赛龙舟活动历久不衰。除南北两大差异外,还有风俗习惯、社会进程、文化繁荣、心理素质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也会因地域关系,其传统体育开展水平又有多样化的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侧重于人们的身心和情感愿望的满足。正因为如此,民族传统体育吸引了广泛的参与群众。一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举行,不仅是节日仪式的体现,还是人们个体与个体的不断融合过程,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样的仪式中。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迹,整合为一种带有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从而激励广大民众释放深层能力[9]。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活动项目都是集体性的,“集体在仪式的演示过程中控制了参与者的身体,并以此将文化记忆刻进他们的身体,从而保证了他们对集体同一性的接受和认同”[10]。
3 民族传统体育的仪式解读
3.1 民族传统体育的仪式与权力
仪式力图将人类存在之最核心的和最基本的窘境付诸行动并加以处理——连续性与稳定性,成长与生命力,死亡与不朽的超越。这是仪式转变人与地位的潜能。它们所承载的信息在精神——生物——逻辑层面(它包括但超越理性思维)上付诸行动[11]。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中国古代通过定期举行的社区活动与宗教性的仪式不断巩固社会规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效力。例如我国“出现年代最早、在民间最为普及的体育运动”乡射礼。通过明显的比赛等级制度划分,形成了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组织。仪式具有增强集体情绪和社会整合现象的作用[12]。民族传统体育中,人们往往因为共同的体育项目而建立个体彼此之间的联系,仪式通过以体育活动的方式,不断被广大民众认可并接受。对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神话传说等民间信仰不断以仪式的表现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舞狮项目中中,不仅是仪式的纪念还有对于龙的崇拜。它体现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代表的不仅是超越个人意志,同时还守护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的向往与追求普遍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应更加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价值,重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传统精神与内涵的传播。中国社会中的仪式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种映照,是上下等级的构成以及等级间信息交流的演习,反映了民间对政治交流模式的创造。
3.2 民族传统体育的仪式与认同
“集体欢腾”是仪式中的普遍情感,就是说透过共同的仪式促使所有成员获得共同经历的情绪,在集体的、仪式化的活动中个体获得精神的兴奋与共鸣,产生一种共同体的感受[13]。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项目,有很多集体项目。通过统一的仪式程序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开展中达到一种族群记忆,实现人们价值情感的一种认同。人们对于仪式是的认同也往往构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原因,对于仪式的认同包含着他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比如:舞龙、舞狮。正式仪式的不断传播发展,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中,跳香仪式的神圣性、狂欢性消退,出现功利化、世俗化的趋势,其传承方式呈现自在的、多样化的状态,体现全球化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证明族群间的文化互动与文化共享始终是宗教仪式变迁的主要因素。
3.3 民族传统体育的仪式与文化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8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基础而延伸至各个领域的辐射功能开发也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注入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养料,将有效地指导当代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社区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作为社会文化的社会体育无疑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突出的作用,搞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全民健康,有利全民和谐相处,有利于体育文化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来亲和人际关系和培养民族精神,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对促进社区体育文化繁荣具有现实意义。
社区体育文化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融洽的地域亲情、便捷的练习方式和有效的健身效果吸引着广大的社区居民,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终身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社区体育文化组织则是城市居民为满足健身、娱乐、休闲、社交等需要而自发集结的体育团体。他们以地缘关系所开展的系列体育健身活动形成了城市社区体育文化,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新世纪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这些都将主要依托城镇社区综合服务机构才能得以实施。因此,将社区体育做为推动全民健身日益普遍化、经常化的优先发展阵地,我国群众体育尤其是城镇社区体育是发展重点。
2 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文化相融合的因素分析
2.1 群众性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集中的地方,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社区体育文化是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民族传统体育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体育的上述特征,集中表现在道德观念附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规范和导向其发展方向,并长期在民族发展与融合过程中起着教化和熏陶作用。社区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都向群众开放。社区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群众。
2.2 包容性
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角。民族传统体育是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传统项目,大家耳熟能详,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既可以是欣赏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人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自由流动,展现自我。在休闲中感受文化的熏陶,汲取营养,寻找自己的乐趣,社区体育文化成为大家公共的精神食粮。
2.3 教育性
民族传统体育融于社区体育文化,有助于培养拼搏精神、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学习到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在遵守游戏和比赛规则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社会生活所必需的道德意识和规范意识;不仅可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竞争进取、拼搏精神,而且可以培养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等良好品质,可以从更高的理性层面上理解体育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融于社区体育文化,有助于促进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有效的途径,能为人们增加社会交往,维持人们的心理健康不同民族、宗教信仰、阶级背景的人通过运动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替代一些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同时,社区的体育活动能够扩大人们的感情交流,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消除代际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宁,社会空气活跃,社会情感交融,其本质就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
2.4 时代性
社区体育文化体现了对文明、高尚、和谐的追求,这无疑是对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现象的一种抵制和否定。而现代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融合了西方现代审美心理,也逐步影响了民族传统文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民族传统体育为了更好适应竞技表演,而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为大众所接受,正在逐步改变一些难度系数很大的动作,代之以较为方便、形象、优美、适应当代人学习的动作,逐渐向现代体育追求的健身性、表演性、娱乐性转型。社区体育文化适应了当今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它以向上、健康有益的民间格调,体现了群众文化的品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民族传统体育今后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3 民族传统体育与社区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
3.1 现阶段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是:组织内部管理差,职责划分不清,活动无计划,与当地政府、行政机关联系不紧密;组织内部无明确的管理者,健身活动无计划,随意性大,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方法,缺乏组织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组织活动经费缺乏;组织成员的体育心态不稳定和活动的单一性;可供社区体育组织选择的活动空间与健身方式不足;对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的理论研究不深入。有研究表明:我国大约有80%的健身点无正式组织机构给予他们科学的健身知识和健身技能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其原因可归结为:体育行政部门、街道居委会、辖区内的各体育团体三者之间的职能关系梳理不清。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群众体育工作人员不足,健身指导方面的知识、技能及方法欠缺,不能够适应健身者的需求。社区指导的培训费不足,向社会提供的指导渠道不畅,其数量和质量都需要尽快提高与加强。各辖区的体育活动站、辅导站、晨晚锻炼点等不规范,没有纳入街道、居委会的社区发展规划及工作范围内。
3.2 提升社区体育文化的对策
3.2.1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分别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自然崇拜,这种自然崇拜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基因。正是这种文化基因,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借助民俗活动为载体而在长期的流传和开展中,总是饱含着尊重与崇拜自然,融入自然、爱护自然的文化追求,使参与其间的人能潜移默化地培植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感情。因此,各级政府不仅要主动介入到那些就有民俗习惯特征的、自发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去,还要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借助其崇尚自然地文化特征,通过多种方式,因势利导,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说服力地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培养和强化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觉意识。
3.2.2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儒家思想造就了一个“礼仪之邦”,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社区体育文化乃至构建和谐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舞龙、舞狮、拔河、抢花炮、踩高跷、赛龙舟等,这些都是以团体形式参加的群众性活动,参赛者、旁观者都自然地将自己当做其中的一份子,为集体的成功而欢呼,为集体的失败而沮丧,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消解由于竞争而带来人与人之间不当的冲突与对抗,使人们在竞争中自觉维护法制尊严和道德的神圣,为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促进人与人之间正当竞争的同时和谐相处。同时,这种参与者众多,波及范围广的大众性活动,是人们有效地扩大社会交往面,有效地主动和被接受各种社会信息的最好机会。因而,通过这种群众性活动还可以促进人的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促进在思想观念上跟上时代步伐,逐步培养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意识,公平竞争、公正严明、严格自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道德观念从无形中内化到人们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
3.2.3 敞开胸襟,汲取奥林匹克文化精华
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理解尊重、和平友谊是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的核心所在,是世界优秀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民族传统体育追求“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两种文化要在不断的交流中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先进性,发挥更大的功能。因此,在民族体育与社区体育文化的融合中,就必须敞开胸襟汲取奥林匹克文化精华,扬长避短,形成体育文化聚合力,保持其先进性与民族性,继续为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做贡献。
3.2.4 走专业化道路
目前,高校体育类学生面临着就业的难题,相关部门应在社区服务机构中起指导搭桥工作,让这些在学校已掌握了一定的体育专业与技能的人才在社区体育工作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又能使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人员专业化,两者的良好结合必将有力地推进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
3.2.5 广开思路,推进社区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体育产业繁荣的原因很多,但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体育设施遍布城市、社区、街道、机关、学校、企业和购物中心,到处都有完善的体育设施,儿童娱乐场所随处可见,这种良好的体育设施丰富了人们的体育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体育观。纵观我国城镇社区,民族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是当前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的瓶颈,只有加强民族传统体育设施的建设,从场地设施入手,才能够有效的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促进社区体育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民族传统体育设施建设经费,同时,面向社会、面向民间组织、面向市场,盘活民族传统体育场地设施的存量资产。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与企业联合,扩大内需,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开展产业化尝试,出版一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读物,树立一批长年坚持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先进典型,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竞赛等等,形成浓郁的社区体育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与社区体育文化的功能进行论述,针对现阶段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阐述民族传统体育、社区体育文化、和谐社会三位一体的构建与设想。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社区体育文化,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冯胜钢.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81-1483.
[2]吴斗雷,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广场文化的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8-31.
[3]蒋雯,邓嘉.试论全民健身影响下的学校体育与城市社区体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9):35-36.
刍议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 篇9
1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质浓厚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传承慢慢的得到了积累和沉淀, 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主要来源于宗教和节日, 而所谓的体育运动主要是一种祭祀形式, 比如是对神明的祈求和敬畏或者是对丰收的庆祝, 也正因为如此,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充满浓厚的民族特色。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民族体育和现代体育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不光达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 同时也满足了精神上的娱乐。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也各具特色, 比如舞龙、武术充满着武学气息, 在南北方普遍盛行;摔跤、决斗主要存在于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傣族则擅长于射弹弓;朝鲜族和维吾尔族则是擅长歌舞的民族, 体育运动则主要围绕歌舞展开, 如荡秋千, 跳板等。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充满着浓浓的民族特色。
2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宗教色彩
少数民族一半都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正因为如此, 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通常都带有一些宗教色彩, 甚至有些体育项目就是宗教的仪式。“火把节”就是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仪式, 据史料记载, 早期火把节仪式是人们手拿火把在田地里不规则走动, 想通过这样的举动烧死或吓退害虫, 由此来得到新一年的丰收, 经过慢慢的演变, 火把节成为了祭祀节日, 这一天人们通过这样的运动仪式向火神祈祷丰收。而哈萨克族传统的赛马活动也是和宗教相关的祭祀活动。另外因为藏族信仰佛教, 民族体育运动也与佛教息息相关, 比如捡哈达, 射箭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宗教信仰是少数民族体育一个主要的源泉, 并且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延续。同时特色的体育文化也吸引着各民族的人, 体育也慢慢的变成了一种交流的方式, 一种文化的传播, 一种民族的融合。
3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质
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风貌, 不同的习惯, 不同的文化特色, 地域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赛马这个运动项目本身需要辽阔的场地和马匹, 地域的要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健硕善骑射的藏族人民特别喜爱这项运动, 由此骑马比赛成为了藏族人民经常举行的体育盛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延续, 至今为止藏族的主要居住地区还保留着众多的赛马项目和赛马规则, 每一次赛马比赛都热闹非凡, 民族特色异常浓厚。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作息方式, 布依族的划船比赛, 黎族的爬杆运动, 还有维吾尔族的骑驴比赛都与生活劳作有关, 而这些差异也是由地域所决定的, 由此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充满着鲜明的地域性。
4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有一定的交融性
上文提到了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而很多民族虽然分属不同的地域和民族, 但是生活的习惯和外在相似条件的影响下有一定的交融, 这个交融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运动形式上的相似, 很多体育项目类似, 比如骑马、射箭、划船都是两三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另外汉族、苗族、壮族等民族生活在一起, 芦笙舞就是水族对苗族芦笙舞的模仿和不断发展演变来的。另一方面是体育项目自身的多元因素的交融, 不单单是纯粹的体育形式, 比如黎族将舞蹈, 音乐和比赛与体育融合在了一起, 经过发展这些体育项目得以有机的融合并且逐渐发展为人们热爱的健身项目。
5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积极影响
我们可以把体育的本质概括为健身和娱乐两点, 而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为体育赋予了很多的意义, 通过体育我们不光达到了物质上的强身健体, 也达到了精神上的娱乐。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表现形式将民族特色和宗教信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使体育文化更加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而且民族体育也为体育这种健身项目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让体育不单单是健身娱乐, 还具有了神圣的味道。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为体育这个单纯的活动增加了更过的魅力, 让体育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热爱。
6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归纳,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拥有神秘的宗教特色, 各少数民族体育之间有一定的交融使民族体育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 并且慢慢的融入到各个民族, 形成一种体育新潮, 少数民族体育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抹瑰丽的颜色, 需要我们继承并且不断发扬下去。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了解, 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归纳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几点特征。经过不断的发展, 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表现形式。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拥有特殊文化特色的群体本身就充满浓厚的异域风采, 这是由它本身的地域性所决定的, 另外少数民族一般都有其自身的宗教信仰, 这也为其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本文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琳, 谢智学.对西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类型的特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4) :179-183.
[2]孙莹.我国少数民族育的传统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7) :193-194.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概论 篇10
如何保持动态肢体符号文化的传承优势, 克服易失对文化传承的消极影响, 经过剖析会清晰地发现产生作用的关键是促进人人习练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无论人体活动处于何种状态, 在传承中都是一种无意识状态, 只有附加了理性因素才能称其为文化传承, 在此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文化传承的责任问题, 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因为有机构成世界民族体育文化的中华民族体育已经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 特别是西方民族体育全球化进程中历经了盲目的模仿、痛苦的失忆过程, 现在正面临着卓绝的文化反弹。此刻, 中华民族体育需要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行为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来实现文化反弹和传承。
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可知, “责任”的含义有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分内的事;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承担的过失。柏格森认为“职责, 我们把它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约束, 首先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约束。”[1]这个观点朴实且具体, 无论是来自何方的约束, 都毕竟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如果我们认同责任是有能力胜任某项工作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 以及对自己一切行为所承受的后果[2]。那么, 在人类摆脱生物属性向社会性发展过程中, 通过理性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相关责任, 人们开始承负了不同的负担,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约束, 承担了各种义务。推论而知, 文化责任是个体、群体、民族或国家对特定事物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约束、承担的义务和相应的行为的思维后的品质。同时, 在文化责任意识的基础上, 国际标准组织的ISO26000 从实践层面将社会责任定义为组织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 为其决策、活动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3]。这是一种在文化责任驱动下, 实施文化责任的可操作的社会责任运行机制。文化责任是社会责任的意识前提, 社会责任运行体系是实施文化责任的具体措施。
责任由责任认知、责任感和责任行为等结构要素[4], 通过自我责任、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等途径, 表现出的负责态度、投入程度、制度建设、风俗习惯、质量意识、风险承担、义务、职责、评价等责任状态。无论是何种责任状态, 责任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延续性、广泛性和规范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中, 社会成员的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交织在一起, 最终融合、凝结为民族文化责任。
在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中不仅要树立文化责任意识, 还要相应地构建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社会责任运行机制, 通过这种有机体系, 使社会及社会成员明确各自不同责任, 以求唤起各方责任意识和行为, 通过合理的社会责任运行体系, 完成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反弹的时代重任, 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
1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责任
中华民族体育历经沧桑, 汲取中华文明精华, 不断融合升华, 凝结出独具风采的东方民族特色, 是人类文化和文明重要成果。进入21 世纪, 受到来自于异质文化的影响, 以及自身发展停滞的影响, 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境遇。然而, 强大的文化内涵, 雄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体育始终涌动着反弹的潮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 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责任在于传承与发展。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城市化责任。
源自于乡村的中华民族体育活动有许多的内容和形式已经不适合于城市文化, 难以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文化占据必要的地位, 因而失去了固有的优势。由于城市文化的先进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大多集中于此, 为了能使中华民族体育持续发展, 应将中华民族体育进行城市化改造, 使之尽快演进成城市文化。在这方面, 早已城市化的部分中华民族体育项目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主要得益于项目本身的城市化。因此, 这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时尚化责任。
社会时尚是决定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过分恪守传统的中华民族体育存在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情况, 因而失去了民众的基础。由于社会时尚的时代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多与时代时尚相吻合, 深深地赢得了民众的支持, 为此, 中华民族体育需要对其内容、结构、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时尚化的改造, 博得民众青睐, 使之成为民众生活方式中值得追求的部分。这种时尚化改造和演绎责任的完成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大众化责任。
大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没有大众的基础, 文化难以广泛发展。中华民族体育更多局限于民族地区, 局限于少数民族, 局限于少数人群, 限制了自身的广泛发展空间。对此, 应将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大众体育活动的有机构成, 演绎构成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这方面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武术、摔跤、风筝、龙舟、秋千等, 这些项目的一个共性特征是赢得中华民族大众的喜爱, 克服了地域屏障的制约。只有中华民族体育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有所发展, 能够成为人们生活的用具、玩具或器具, 得到社会的认可, 达到人人习练的局面, 必然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因此, 大众传承是前提, 是良性发展的基础。
2群体意识与行为责任
意识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认识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 产生改造现实的高级思维活动, 它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心理状态。当一个群体聚合了不同个体的意识后, 产生响应的群体意识, 群体的行为便会出现特定倾向。虽然中华民族们已经具备了保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但是在强势文化全球化的制约和影响下, 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群体意识。同时, 行为是人类在意识作用下的外显活动, 是实现意识的主要途径。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必须唤起民众这个群体的责任意识, 激发起务实的义务行为, 才能完成发展民族文化的任务。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意识培养。
文化存在于各种载体之中, 其中中华民族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 这种容文化要素于人体活动之中的文化载体具有恒古性, 能够有效地保存民族的文化特质。一张记录中华民族体育的视频光盘虽然可以保存民族体育的生动内容, 但是如果无人继承, 它仅仅是一种记录格式。而且这种媒介不具备恒古性, 甚至不如一块石头。只有运用人体记录文化, 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持、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当一个群体充分认识到这种价值, 以及中华民族体育所面临窘境的严重性后, 必然会焕发起群体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视。因此,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群体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意识。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行为规范。
如同人们的风俗习惯地域特征一样, 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下, 不同群体的行为大相径庭。导致这种行为规范差异的根本一是社会强控制, 二种是文化软控制。在中华民族体育行为规范中, 至今尚无强控制的内容, 因此目前更多的依托于文化软控制, 即社会舆论、文化习惯、民风民俗等形式来促使和规范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行为。在这方面, 中国拥有良好的传统, 需要社会进一步重视和推崇中国固有的师承关系, 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崇尚传统、珍视文化、善待民俗等社会氛围, 以顾炎武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为文化约束, 发挥虽水犹钢的中华民族文化软控制的作用, 规范传承中华民族体育的群体行为。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群体责任激励。
激励群体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责任, 唤起群体珍惜民族文化的良心。康德认为良心等同于责任感。康德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良心是对外在权威内化的一种结果, 当“外在权威的法律与制度可以说已成为人自身的一部分, 这时就会感到他们现在不是对外在的东西负责, 而是对内在的东西负责———自己良心负责。”[5]建立在积极意义基础上的外在权威, 会引发产生巴特勒强调的良心如同人行仁仗义的社会效应。从这个层面上讲, 我们欲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决然不能仅仅依赖于文化软控制手段, 必须配套能够作为外在权威的法律、伦理和价值的社会强控制体系, 并有效地内化之, 软硬兼施以求激励群体责任, 保持和增加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人口数量。
责任意识是传承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行为的重要内驱力, 只有这种内在动力得到调动和激励, 并长期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 民众对本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行为才能逐步规范。
3国家制度与质量责任
各个民族流传至今的体育活动都是人类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记录和符号。如武术是东方对冷兵器的回忆或回味, 足球是西方对战争的再现或重温。人类运用人体活动对自身文明进行思考, 逐渐使其成为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民族文化的有效记忆载体, 成为文化的思考工具, 成为国家的象征。因此, 中华民族体育的传承决然不仅仅是个体或群体的责任, 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政策法规的健全。
体育文化很特殊, 能够流传下来的多是反映战争或搏杀等非文明的肢体活动, 这可能与人类难以泯灭的攻击性本能有一定关系。如何将其传承和发展是当今人类思考的重点问题。试想, 如果人类持续膨胀这种攻击性, 彰显这种变形后所谓升华的体育活动, 人类的价值趋向必然趋向于好战、美其名曰为尚武, 其结果是文明会遭受制约, 社会的组织性被打破, 杀戮将永随人类。再过几百年后人类是否会发明一种回味核战争的体育活动, 那是多么可怕的景象。流传下来的传统未必都是有价值的, 由此, 国家的文化选择与甄别责任重大。特别是要健全对直接与人类杀戮相关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政策选择、法规引导和制度甄别体系。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社会各行业责任联动。
一项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各个行业的通力协作, 单一的社会团体和组织难以完成伟大的文化传承重任, 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需要变革。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结构的构建和文明时尚的推崇需要社会整体行动。某些现象充分说明社会各行业的不协同, 比如新闻媒体对西方竞技体育的报道频率远远高于中华民族体育的播出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着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更不用说学校体育在课程设置方面, 中华民族体育的课程比例少得可怜, 如何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对此, 应在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建设基础上, 必须尽快加强全社会各行业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认定, 建立易于联动的社会运行机制。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质量检查与评估。
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运行机制体系的建立与执行, 其基础是人的利益分享。有了必要的行政、组织管理责任督促和检查制度, 尤其建立起能够激发个体利益认可机制, 文化传承的质量问题就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欲达到制度的强制性与民众的自觉性相一致, 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总是摇摆于自由的感性和约束的理性之间, 在思维、外力作用下人才会逐步趋向于理性, 如苏格拉底所言人毕竟是能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新加坡国民文明行为就是在漫长的强制教育中逐步形成,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质量检查也需要必要的强制性。通过相关的职能部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监督和评估制度建设, 帮助民众理性地认识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价值和利益所在。
4民族义务与风险责任
在某种程度上分析, 从宏观上看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 从中观上讲是各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就微观而言是某项具体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无论是从哪个层面分析,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关乎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是时代所赋予当代人不容推卸的民族义务。如果面对异质文化大范围的覆盖和中西文化全方位的易位而无动于衷, 将面临着中华民族文化断裂的风险。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责任认定。
民族责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群体基础上被广泛认同和遵行的社会认知、价值观念和行为表现的综合品质。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 这个民族拥有产生和强化民族责任意识的同质文化、历史、信仰等一系列基本元素, 其中被各个少数民族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体育集中、鲜活地融汇这些元素, 是促进形成民族责任的主要认同标志。当一个民族将某种社会活动作为文化认同标志时, 可以很好地发挥民族意识凝聚的作用。例如具有兼容地域性和通约性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标志之一的武术, 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是感召全球华人民族意识的灯塔。这种能够使民众产生民族向心力的基本归属感、文化利益分享, 以及与政府的亲近感[6]的标志, 同样是民族责任认定的基础。尽可能多的树立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文化认同标志群, 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形象, 成为民族文化的发展目标有机构成, 成为文化传承的重点, 民族责任便油然而生。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义务激发。
当一个民族在与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 倍感本土文化失落危机后, 自然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产生强大的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感, 这种动力在责任的驱使下, 在民族凝聚力驱动下, 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就成为民族非法律的自觉义务行为。在高度交融的全球文化背景下, 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均有义务凝练本民族的优秀民族体育项目, 使之向着体系化方向发展, 使之成为适应广泛的文化内容和形态。各个民族有义务有效组织传承人更广泛地传播民族体育项目, 防止出现技术封锁。各个民族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推广民族体育文化, 提高社会的认同率。民族地区的学校有义务纳入民族体育课程资源, 通过学校广泛地传播民族文化。总之,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义务包罗万象, 而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核心在于完成文化责任使命的义务。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民族风险责任。
中华民族体育必须看到在强大的异质文化笼罩中, 欲从边缘化状态中提升中华民族体育的地位和影响困难重重。恰恰如此, 更需要建立防止民族文化泯没的风险责任意识, 使民众知晓个体应承担的风险责任, 明了人人参与、人人习练是避免中华民族体育文化进一步消失和自毁的唯一途径。当然, 适当的风险能唤起民族凝聚力, 适度的风险可以拯救一种文化。同时要充分理解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观点———“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 是文化, 而不是政治。”[7]重视中华民族体育这项文化的传承, 其责任不仅仅是传承民族体育项目, 更重要在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
5传承的文化责任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性载体, 中华民族体育的状态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文化责任不容忽视。亨廷顿分析世界格局, 指出目前的文化冲突就是几个文化圈的较量, 你不占领这个文化高地, 别人就会统治它。西方竞技体育已经占据了制高点, 这是文化较量的具体体现。面对冲突中的挑战, 汤因比认为一个文明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她是否在不断自毁。遏制自毁的应战方法就是自尊、自信和自强。避免自毁、实现自立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民族文化责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
文化是人类最为珍贵的能力之一, 概括地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体育就是在人类不断对人自身的各种本能的肢体活动转化、升华过程中, 逐步被文化熏陶趋向于文明的结果。当然, 体育又存在着人的自然化趋势, 顽强地抵抗着不被人化, 使人类保持固有的身体素质和原始本能。但是, 可以看到恰恰是这种固有的、原始的素质和本能中存在着需要转化和升华的成分, 比如体育中的野蛮、残酷和血腥, 就需要文而化之。因此, 体育格外需要文化的作用力, 通过不断地文化, 使之更加文明。中华民族体育更是如此, 改变边缘化现状的根本是文化。由此, 文化责任十分重大。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效益。
通过文化作用后的体育可以充分的改变粗糙、落后、单一的结构, 使之变得精细、先进和庞复, 使之适应范围增大和作用深度增强, 有利于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体育文化的增殖。比如以搏杀技术见长的武术通过文化后, 已成为民众健身、鉴美、交流的手段, 极大地拓展了武术的社会生存空间。这是中华民族体育通过文化作用后的文化效益体现。通过对中华民族体育的深入文化熏陶, 可以使各个利益参与方更多地得到文化实惠, 对各个少数民族而言则是进一步增强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因此也会具有更雄厚的文化积淀。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义务。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 具备了自身体系, 形成一定特色之后, 便有机构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别是这种事物恰好吻合国家崇尚的价值体系, 比如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那么这种同构文化自然会得到国家和民族的极力推崇。“所有民族的文化都存在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机制, 文化是从社会的历史发展中逐渐产生, 体现了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机制。各种文化的价值都在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的团结和生存服务。”[8]中华民族体育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追求, 并通过有形、具体、生动的感性文化保持民族理性价值的惯性, 激发、振奋民族精神, 维护本民族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因此,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是关乎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义务。
6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机制
在形而上的文化责任意识引导下, 通过合理、务实、形而下的社会运行机制落实文化责任, 是实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体系。
第一,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工具化。由于文化责任相对而言更多是抽象的态度、意识、价值等内容, 这类抽象的内容不宜在实践中操作,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心、义利、守德等,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任务的落实。因此, 首先要明确正心致良知、良知格责任[9], 此乃担责之基的逻辑, 将其内容进行工具化转换, 与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过程的尊重传人、尊重传统项目、尊重传统文化等具体工作相结合, 使之成为人们易于理解、认识和实践的内容, 实现文化工具化, 促使文化责任深入人心。
第二,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组织化。依赖组织, 依托组织、依靠社会运行机制, 才能将文化责任落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备高度的组织依赖性[10], 大凡是组织的活动内容, 大众们便会产生高度的依从、服从。在现代社会组织多元且分散, 但更与民众利益相融、相通, 这更能发挥组织的作用。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应该具体分布到各级各类组织之中, 使之成为组织活动的内容, 成为民众明确的责任行为目标。
第三, 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的文化责任机制构建。文化是一个体系, 文化传承是其中一项具体内容, 关系文化传承效果的核心是文化责任, 文化责任的落实必须依托于社会良性运行体系的构建。借鉴社会责任指南, 即ISO26000 的思路,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 酝酿构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机制, 通过各级各类组织的具体实施, 将上述分析的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组织和机构, 以及民众的责任、义务和利益充分、全面的统筹, 形成融文化责任的中华民族体育传承社会责任体系, 使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各级组织和个体对中华民族体育发展的决策、工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体育的文化传承才能够落到实处, 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文化责任是中华民族体育传承责任、义务和利益的集大成体现。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社会责任体系是文化责任实施的社会基础, 是聚全社会之力的社会保障。有机体系、合理运行, 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依托之本, 文化责任为纲, 纲举中华民族体育必张。
摘要:体育是人的自然化, 文化则进行自然的人化, 两者看似矛盾, 实则体育借文化消弭自身的非文明、非组织。故而两者有机结合, 体育成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构成特质。体育生动、有效地传承文化, 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并不断增值。然而,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着重大的传承问题, 如何保证具有活化石性质的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有效传承, 是当今社会不容回避的社会文化问题。通过分析, 传承效果的关键在于文化责任, 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相关责任和行为。文化责任的落实必须依托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借鉴社会责任指南, 即ISO26000的思路, 可以构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体系, 使之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各级组织和个体对中华民族体育发展的决策、工作依据和评价标准。如此,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传承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够真正地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华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文化责任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706.
[2]沈国祯.浅析责任的涵义、特点和分类[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1) :54.
[3]李伟阳, 肖红军.ISO26000的逻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1:76.
[4]谭小红, 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学研究, 2005 (4) :991.
[5][德]埃里希·弗洛姆.寻找自我[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186.
[6]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73.
[7][美]塞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3.
[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84.
[9]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4.
文化背景下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文化 民族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人们通常都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植根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大多数人终身生活在出生成长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非万不得已,绝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即使是为躲避战乱或天灾人祸而出走的人,也会千方百计重返家园。“叶落归根”基本上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的思维定式。中国人的这种行为方式,反映在精神层面,便是“静”态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追求静态的文化。我们可以说,中国在文化创造时期,本是极有刚健的精神,到后来文化既已形成后,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制度都僵定了,于是柔静精神乃得占势。一个民族的传统是该民族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所累积、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成因、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使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实实在在的个体差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最原始、最根本的特点,也是最不易被外来文化所侵袭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它所表现出的语言、宗教、精神、道德、艺术、心理、民族气质等方面的特点,正是传统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遗产中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
由于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保守、陈旧、僵化的东西还在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致使民族传统体育得不到应有的创新、交流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发掘其独有的现代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就应当从认识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入手,理清二者的脉络和内在联系,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阻碍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的因素,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
二 从全球化背景看我国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1 体育全球化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全球化的实质性发生,应追溯其发展的源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引起世界文化、政治全球化的内驱力,是世界文化发生变革的真正动力。20世纪的最后时日,世界范围内的相对和平与稳定,迫使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水平成为国家和民族强大的主要评价标准,人类“四海一家”的梦想从经济领域开始正在逐步实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西方文化商品给予非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以巨大冲击,使文化全球化的趋势得到强化。面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们各持不同的态度,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引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激烈对抗。
对于全球化的争论,基本认同是:“世界是多元化的,全球化并非单一化,既不是西方化和美国化,也不是东方化和中国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轮流坐庄只是某些学者一厢情愿的幻想。”承认西方优秀文化具有普世性,并不否认地方优秀文化同样具有普世性。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应该是多元民族的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多元民族化。基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奥林匹克运动在进行百年庆典(1994年)时就展开讨论,并形成了“文化上的多样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应该理解和尊重这一多样性,而不是把某一种文化强加于人”的共识。进而在1997年的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持的论坛上,明确反对将某种单一文化模式凌驾于别的文化模式之上。该论坛声明强调:“必须树立对不同文化加以包容和理解的共同意识”。2000年的论坛上,“国际奥委会2000委员会”指出,“对奥林匹克运动来说,强调普遍性并不意味划一标准的现代化或是文化上的单一化,更不是欧洲化或西方化。奥林匹克教育应该是更加多文化的和文化之间的。”
2 民族传统體育在全球化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以古希腊奥运会为历史积淀,以法国教育家顾拜旦复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理念为主旨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活动之一。尽管,奥林匹克运动已经颇感文化单一化对其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弊端和不利,但我们仍然感受到它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体育的全球化,特别是在西方体育率先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实现体育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我们今天就应该有的清醒认识。
(1)应充分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形成,并以完整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存在,数量、种类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没有的。据1982年的资料统计表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项,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它们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传统体育如同一个容量巨大的容器,浓缩着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容,其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的方法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应该承认: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经久不衰、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文化的存在,充分说明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拥有适宜的生存环境,具有文化继承的深厚土壤,显现出我们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江泽民同志曾在哈佛大学讲演时,对文化作过如下的论述:“阳光包括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应该互相尊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首先应该建立足够的自信,确立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的理念,并且坚信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同样具有鲜明的普世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才可能找到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平台。
(2)对民族传统体育两重性应建立正确的认识
文化具有两重性,这是文化学理论所承认的。不论是我们所讲述的“全球化的文化”还是我们所认可的“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的两重性是永远存在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每一个时代文化都有它的时代特点,这是文化的时代性;不同时代的文化之间又有其共性,正因为有这种共性,才形成了世代延续的传统,这是文化的普遍性。从地域和民族的相互关系方面看,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这是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不同地狱、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也有其共性,这是文化的普遍性,正因为有这种普遍性,才有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两重性,表现在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文化的普遍性。
时代性、民族性与普遍性是任何文化形式所共有的特性,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统内,它的两重性亦是非常鲜明的。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本身而言,由于我们国家民族组成的多样性,民族传统体育也同样具有它的两重性。不同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发展的要因应归属于不同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社会生活状况及其变革。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由于聚集地区的不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并受本身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等的制约,因而产生了形式和内容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这些个性明显的体育项目,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外来区域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它呈现出既有整个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整体性,又有本区域、本民族传统方式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承续与演进;既受中华民族整体先进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共同发展的时代性,也表现出本地区、本民族固有特质和生产生活方式与水准的体育文化特征。
(3)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统一原则
文化自身的两重性,决定了文化发展中总是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文化不是僵死的,而是发展的。萨林斯在《再见悲哀的比喻:在世界近现代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志》一文中指出:“在近现代历史上‘传统’往往表现为一种变化的文化特殊方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既包括继承也包括创新和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融合与吸纳,是构成该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端于古希腊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复兴和广为接纳,是因为其发展过程不是“古奥运”的重复,而是更多赋予新的意义。发源于西方的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在今天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哪一项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传统体育”?今天,我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世界上最有感召力的奥林匹克运动也在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变革,迎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在体育全球化的文化发展环境之中的发展。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应该承认它自身所带有的原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内涵,但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域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即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在异质文化的影响下,它也会改变其内容和形式。如,竞技武术竞赛方式的产生,花键变为键球运动,这是我们应该认可的“变”。但文化又是稳定的、延续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会在发展中保存和延续下来,成为贯穿整个发展过程的基本精神、基本特点,形成文化的传统。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不变,如同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理想是不变的。追求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变与不变的统一,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和内容是不变的,其具体内容和形式则是变动不居的”目的。
(4)营造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化环境和空间
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的多元一体化问题,处理好民族传统体育内部的多元一体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关键问题。在文化上,所谓“多元化”不仅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而是实质性内容——坚持主体、坐标和取向之间的异质性、异向性。众所周知,人类文化一直呈现出以民族主体形式为代表的多元面貌。不同民族、國家、地区甚至行业的人们,是自己一定特殊文化的主体,彼此之间不能够完全归结和替代。这是一个普遍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就体育全球化与民族传统的发展来看,尽管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民族传统体育深受西方体育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百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在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西方体育的碰撞、互动和融合过程中,已逐步实现和体味出它的世界性和全球性。它的生命延续和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及普及推广(尽管程度不高),仍有着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尽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多样化是不可更改的,但民族传统体育在体育全球化进程中一体化也是无法阻挡的。多元一体化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
三 结论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只是忠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过去,更应忠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将来。它不只是在解救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危机,更是承担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更加成熟和使之全球化的历史责任。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种种文化优势和理念,提供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选择进行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资源,并且能够成为我们开发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这个工具建立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既借鉴它来分析阐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象,同时又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征出发,对西方体育的各种文化理论进行质疑、改造甚至重构,最终旨在建立自己的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顺庆:《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瑶:《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毛素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学教育》(下), 2007年第10期。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 篇12
民族传统体育, 作为体育中的一个分支, 其是民族文化沉淀的结果, 往往有着鲜明的地域性。 比如我国的太极拳, 印度的瑜伽, 日本的相扑, 韩国的跆拳道等。 严格来说, 它来源于各民族的生活实践, 渗透着浓厚的民族特性, 是在地理环境, 社会发展, 历史因素, 文化影响, 宗教作用, 民俗形成综合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综合各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往往展现出不同的特色, 但是其存在普遍性的特征:
1.1、民族性特点明显
就以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来说, 我国拥有56个民族, 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多样, 形式各异, 风格迥然, 但是都有着深刻的民族烙印如藏北的赛马活动就是受制于其民族文化影响。有时候即使同样的一个体育项目, 在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影响下, 其体育的规则和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中蕴涵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些都深刻的反映着其民族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能够在现在的文化森林中不断发展, 本身就说明传统体育文化民族性的魅力依然能够吸引我们, 其顽强的生命力使得其所代表的民族价值观, 民族生活态度, 民族道德倾向一直延续到现在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辐射范围较广
传统体育文化的辐射范围较广, 参与人数较多。 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淳朴的民间, 是各个民族人民生活和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大众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样的文化载体;另外, 传统民族文化集中表现出各个民族对于自然的热爱, 对于生命价值的虔诚, 积极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去, 是群众对于自己精神追求的表达再者, 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 在文化上的消费越来越多的倾向于文化精神层面的, 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 开展此类性质的体育活动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此方面的需求。
1.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向娱乐和健身方向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来越倾向于娱乐, 健身方向发展, 并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 尤其在现代社会压力不断的背景下, 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仅能够实现健身, 减肥, 还将有利于缓解压力;另外一方面, 传统民族体育在表现形式上越来越多样, 并带有明显的娱乐性, 这就恰好满足了人们娱乐的消费心理, 在获得健美效果的同时, 也实现了娱乐。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
2.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体育运动上往往追求的是动作上的高难度, 操作上的高风险, 技巧上的高刺激性, 成绩上的极限突破。从本质上来讲, 这是对于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 长期以往将造成运动主体的身体失衡, 机能下降, 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发展。与此相反的是,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调的是修身养性, 以实现精神和身体的融合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希望能够通过合理的锻炼, 实现身体机能的有效调节, 保证其处于健康有序的运转状态。 显然这极大程度的满足了现代城市居民的运动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将其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 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其一,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去, 是符合现代城市体育的现实需求的。现阶段, 我国人居在体育方面的消费严重不足, 城市市政建设往往忽视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立, 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在这方面来说, 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不需要太多的基础设施, 简单的自备体育器材就可以开展各项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无论是民族舞蹈, 还是踢毽子, 或者是打太极都不需要太多的环境要求;另外,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简单易学不受年纪限制, 对于体制要求不高, 最适合在社区环境下开展;最后民族传统体育也符合城市社区体育的宗旨:简单, 娱乐, 健身, 趣味。
其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 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 其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浇灌。详细来讲,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加剧,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氛围难以有效的构建, 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时候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的沟通, 并保证工作学习上压力的减缓;网络化背景下,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娱乐, 消费, 忽视了窗外的自然生活, 忽视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积极开展传统民族体育将有利于改善这样的生活方式, 使得人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加的健康和和谐;民族传统体育能够给予大家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 能够融合不同文化, 生活习惯, 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性, 从而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 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
2.2、城市社区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机遇
首先, 城市社区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平台, 其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以不同地域, 不同人口, 不同组织结构形成的全新社会平台社区, 将会慢慢成为全新的文化平台。 有了这样的文化平台, 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创新, 继承, 发展。其次, 城市社区群众数量众多而在现代竞争的局面下使得其在体育方面的选择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 大家越来越倾向于淳朴自然性、地域风俗性、观赏体验性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背景下, 更加向往和热衷。在这样的趋势下,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将更加有效的发挥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效能。 最后,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整合。 城市社区建设中包括社区文化建设, 而社区体育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社区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承载起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极为丰富其富含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 因在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理论形态、价值取向、精神意境的指导下, 形成独立的体育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传承的不仅仅是体育活动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理念、一种精神。 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进行选择性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说, 在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入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的时候, 一方面要仔细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特点, 保证其具备切实的可操作性;另外一方面, 在现有传统民族体育形式的基础上实现更加深刻的创新, 保证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娱乐性, 健身性的特点,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到城市社区体育事业中去, 这不仅仅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还将有利于不断优化城市社区文化结构, 实现城市社区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应该科学的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城市社区体育文化中的所用, 从而保证两者都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宗旨, 为创造更加理想, 更加文明, 更加全新的社会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体育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如何在众多体育文化中保持自己的特色, 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渗透到城市社区体育中去, 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是现阶段体育事业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发, 详细阐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 对于今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城市社区体育相融合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城市社区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发明, 楚碧洋, 龙佩林.和而不同,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取向[J].搏击.武术科学, 2007, (11) .
[2]周华, 唐拥军, 谷礼燕, 唐健云.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3) .
[3]段云, 王绍芬.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探究——以云南新平、元江为例[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0, (12) .
【民族体育的文化势能】推荐阅读:
民族体育文化09-19
民族民间体育文化06-26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09-0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07-18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08-20
民族体育06-18
民族体育复兴07-04
广西民族体育07-04
民族传统体育05-29
浅谈民族体育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