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2024-10-26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共13篇)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篇1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回顾旧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尝试的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具体到探究课的设计,我在强调“过程性”的前提下总体上把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构建情景,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与”,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今天我们教师确应具有转换自身角色的紧迫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用心体验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沉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当然,仅仅强调第二环节中的参与,一堂课或许也会非常热闹,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我想说:参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才是探究课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当然,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参与体验中,将学生动手实验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实验结果可信,媒体演示直观,让学生能够更

热情地参与,同时更真切地体验,以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激励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不断探索

我还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新问题的习惯。学生时时获取,又不断有所发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大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循环状态吧?

当然在这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上,要放在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上;在知识模块的时间安排上还要更合理些;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摸索。而且我觉得在探究过程中,关键还在于体现其“重过程”的核心要求。还要应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大胆地放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总之,我觉得探究课中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同时各环节又都有其追寻的目标,有新意;学生参与讲究“全”: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更要让每一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用心体验强调“细”:要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仔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同样重要;获取规律后力求“变”: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更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四个字“新、全、细、变”或许就是探究课众多模式当中的一种了。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篇2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本学期初我刚好开展楞次定律教学。对于楞次定律教学,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所示: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教学效果是学生能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根本上看,学生只能算学会,不会学。因此,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以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为重点,主要在导学、导思、导练上下工夫,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教学流程拟定如下:

1.提出问题。 新课进行前,让学生重温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 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2.科学猜想。鼓励学生猜想 :假如你是第一个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科学家,猜猜看感应电流方向的决定因素有哪些。适当提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由磁通量的变化引起的,因此可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

3.设计实验。实验之前设置如下思考题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怎样研究? 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记录什么?

4.探索研究。学生分小组经过讨论,确定利用课本P23页图25装置(导线,灵敏电流计和线圈组成闭合回路)进行实验,分别用条形磁铁的N极和S极插入或拔出线圈,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两人一组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订的方案实验, 边想边做边记,教师巡查,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与教材、教具相互作用,自我调节,形成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创造性思维活跃、开拓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既开拓、发散,又趋于和谐、有序;既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又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5.综合分析 ,得 出结论 。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 ,列出如下表格并进行归纳分析。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当B原增加时,B感与B原反向,起阻碍它增加的作用;当B原减弱时,B感与B原同向,起阻碍它减弱的作用,最终得出楞次定律内容。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加以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 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其认知结果归纳结论,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6.指导实践。课本中的“讨论与交流 ”、“迷你实验室”是本节内容的补充与深化。组织学生运用实验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二、体会

1. 这种教学模式使 师生角色 、课堂结 构、教学 功能发生变化。 教师由过去的居高临下变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合作者。在引导探究性教学中始终重视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重视的是与学生交流时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的艺术性。

2.在引导探究性教学活动中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之中,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创新等能力与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3.开展“引导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态度。

4.利用本教学法教学时不能搞突然袭击 , 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均以导学案的方式公布给学生,让其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二、不足

1.教师自身的修养。打造丰富的课堂 ,让学生在博大、温暖的精神氛围中跳荡, 对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想象力的要求非常重要。

2.班级人数和实验条件 。 班级人数 过多 ,老师很难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有些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做。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在这些方面能较好地体现我的教学理念:

一、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内在的、直接的动力。对初中学生来说,实验具有特别强烈的吸引力。很少有学生在教师做实验的时候精神不集中。实验调动学生各个感官的作用,并且使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本节《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给了学生一个动手动脑、直接体验的机会,所有学生都为能进实验室亲自操作而兴奋不已。

二、注重细节,打好基础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从实验原理到电路图的设计,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到器材的连接,从连接过程中的开关断开,到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的选择,從实验表格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处理,每一处细节都要留意,精心操作,才能出色地完成整个实验。大多数学生能够细心操作,这为物理实验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比课堂上纸上谈兵“做实验”效果好得多。

三、积极引导,鼓励创新

在按照教材上的设计,完成“伏安法测电阻”这一“规定动作”后,我没有鸣金收兵,而是继续发问引导:如果实验时电流表坏了,而我们手头上没有其他安培表,那实验还能最终完成吗?如果坏的是电压表呢?我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开阔思路,勇于创新。终于,有一些学生陆陆续续地拿出了解决方案,其中有些方案颇有创意。

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也清楚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

1.准备不足,适得其反

学生听说要去实验室做实验,都很兴奋。尽管我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准备不足,到实验室里不熟悉操作流程,手忙脚乱。好不容易电路连接完成,一试就出故障,此时更是急得满头大汗,平时所学的简单电路故障排除方法也用不起来了……由此可见,同样是实验教学,学生有备而来,则能激发兴趣;如果准备不足,操作失误或迟迟得不出实验结论,还能激发兴趣吗?不但不能,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恐惧感。

2.思路保守,创新不够

完成教材里“伏安法测电阻”这一“规定动作”后,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思考如何只用电流表或只用电压表来测出未知电阻的大小。部分学生思路保守,认为只有测出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才能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算出电阻的大小。而这两个数据,只能通过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缺一不可。由此可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否则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3.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探究,需要务实求真,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个别学生感觉自己的实验数据不够“理想”,就硬生生地编造了“理想化”的数据,这样处理过的结果“完美”了。我对这样的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重做实验,重新测量。第二节物理课上,我又郑重其事告诫所有学生,应该向居里夫人等物理学家学习,学习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节物理课几十分钟就上完了,但留给我的反思是长久的,我要把这些反思用于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袁河实验学校)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篇4

教学中,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抽象出异同。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5

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时的特点: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编排是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本节课来逐步进行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动手操作时电路故障的排除。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 篇6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乍看是枯燥的抽象课题, 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抽象规律时的畏难情绪.要深入浅出地讲透电磁感应定律, 不安排演示实验是难以突破的, 因此, 设计出直观的实验, 使学生真实地看到客观现象, 得出结论是本课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在于要求学生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内涵, 要求学生理解并能运用E=Δφ/Δt这个公式.由于作者的学生分析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本人运用实验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实验装置的差异, 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的原因, 帮助学生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 (如实验一) ;通过比较实验中个别因素的差异而引起的变化, 引导学生定性得出E与Δφ、Δt、Δφ/Δt的关系,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打下基础 (如实验二、三、四) .

1. 感应电动势

将图1, 图2用投影仪展示, 并设问:图中电键S均闭合, 电路中是否都有电流?为什么?

演示实验一:对照图1安培表指针偏转;对照图2电流计指针不动, 但当条形磁铁位置变动时, 电流计指针偏转, 表明回路中有电流.

启发学生回答:图1中产生的电流是由电源提供的, 图2中产生的是感应电流.

教师引导:由恒定电流的知识可知, 闭合电路中有电流, 电路中必有电源.对比图1, 图2提问, 图2中的电源在哪里?用投影仪展示图3, 启发学生回答:图2中的线圈就相当于是电源, 在磁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产生了电动势.

教师总结: (用图1, 图2装置进行演示说明) 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

2. 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演示实验二:按图2所示装置将相同的磁铁以不同的速度从同一位置插入线圈中, 观察并比较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诱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两次插入过程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是否相同?电流计指针偏角是否相同?偏角大说明什么?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电流计的指针偏角大, 说明产生的电流大, 而电流大的原因是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

演示实验三:按图2所示装置用两个磁性强弱不同的条形磁铁分别从同一位置以相同的速度插入线圈中, 观察并比较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诱导思维:两次插入过程中磁通量变化是否相同?所用时间是否相同?电流计指针偏角是否相同?偏转角大说明什么?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两种情况所用时间相同, 但穿过线圈扔磁通量变化不同, 电流表的偏转角不同, 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不同.

演示实验四:按图4所示装置连接电路,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以大小不同的速度从一侧滑至另一侧, 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

诱导学生思维:两次滑动过程中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量是否相同?所用时间是否相同?电流表的指转角是否相同?偏转角大说明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 (1) 快滑比慢滑在相同的时间里流过线圈L1的电流变化大, 引起穿过线圈L2的磁通量变化大, 即ΔΦ大; (2) 快滑比慢滑所用的时间短, 即Δt小; (3) 快滑与慢滑相比, 磁通量变化大而所用时间短, 即单位时间磁通量变化多; (4) 快滑与慢滑相比, 电流计指针的偏角不同, 即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不同, 即在单位时间内磁通量变化越多,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越大.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可知: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量与时间之比越大, 即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越多, 或者说磁通量的变化率越大时,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

三、教学反思

如何用知识维指导楞次定律的教学 篇7

楞次于1833年首次提出确定感生电流方向的定律,人们将这一定律命名为“楞次定律”.“楞次定律”的出现向人们阐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转换定律也适用于电磁现象.楞次说“假设一个金属导体在一电流或者一磁体附近运动,则在金属导体内部将会产生电流,电流的方向是这样的:如果导体原来是静止的,它会使导体产生一运动,正好与该导体现在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该导体在静止时有向该方向或其反方向运动的可能的话”.

1 知识维

我们知道知识是由实质、形式以及旨趣三个维度组成,人类学习知识是通过了解知识的形式、理解知识的旨趣,认识到知识的实质的过程.人们通过知识维对知识的实质进行探究,知识的实质是在实践的经验上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不断进步.知识维包括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元认知等各种知识,通过认知过程维度对知识进行学习,它的学习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可以让人们牢固的掌握知识.

2 通过知识维指导进行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的方法

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物理的探究性教学研究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郭玉英提出了探究!建构式教学设计模型,对物理学本质、包括科学探究、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以及系统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把教学中的科学探究和知识的建构有机统一起来.

2.1 设计教学思路

楞次定律的教学以知识维作为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指导,整个教学将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先对整个楞次定律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实际内容展开探究活动,然后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要根据探究的结果建立相关理论和联系,对楞次定律的概念有非常明确的了解认识.通过这样的探究建构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将知识牢固掌握.

2.2 教学过程

2.2.1 学生对楞次定律进行理解、认识

在进行楞次定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定律的内容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将线圈和演示电流计连接起来,演示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让学生观察电流计指针摆动的情况.学生了解当线圈内磁通量出现变化会有感应电流产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1)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电流指针是向哪个方向偏转?

(2)磁铁两极对换后,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电流指针是向哪个方向偏转?

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发现,在这两种情况下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是不一致的,老师可以继续提问:

(1)当磁铁拔出、插入的时候,线圈有什么变化?

(2)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存在电流,这种电流[HJ1.5mm]被称之为感应电流,但是不同情况下,指针的偏转方向不同,这说明什么?

学生根据讨论可以得到答案,当磁铁插入、拔出线圈时,线圈内部的磁通量会有所变化,而电流计指针之所以偏转的方向不同,是因为感应电流的方向不同.

2.2.2 学生应用定律内容展开探究

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试验,在进行试验前,老师应该明确此次试验的目的和需要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磁通量以及感应电流的方向.

(1)感应磁场的方向需研究的内容:观察指针偏转的方向、记录感应电流的方向、得出感应磁场方向变化的规律.

(2)磁通量变化需研究的内容:观察磁铁插入、拔出时的磁极、记录磁通量的变化过程.

教师再次引导,我们要探究的不是实验的表面现象,而是从现象发掘本质,我们通过研究磁铁的插入、拔出和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由此提出焦点问题: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2.3 学生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学生对磁通量的变化以及感应磁场方向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但是这些直观的认识还不是最终的结果,学生要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这些变化存在的规律.如果学生能够将规律清晰的表达出来,说明他们是真正弄懂了这些.如果学生在进行总结的时候,还有一些疑问,老师可以对其进行一些引导,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2.2.4 通过思考进行理论创造[HJ1.31mm]

学生根据试验,记录试验的各项数据以及变化情况后,可以根据这些进行思考,看这些数据和变化是否存在某种规律.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有没有道理,都是学生努力的结果.老师可以对学生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指导,将学生存在的不足指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修改,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得出结论时,主要是结合线圈中插入和抽出磁铁的试验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加强对其的引导和思考.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当通过开关通断来改变磁通量,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不是也应遵循同样的规律.从而经过思考后得出用通电流的线圈代替磁铁同样遵循楞次定律的结论.再如,在实验过程中,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产生了电能,那么电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看,必定有其它形式的能减少,是什么能减少呢?或者说,是什么外力对磁铁——线圈这个系统做功呢?而得出的结论是手通过克服磁场的力做功给了电路电能,手的动能减少,这主要是通过能量守恒对楞次定律反证.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形图分析楞次定律的发现过程来指导楞次定律的探究建构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按原有的知识结构来把握物理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其的引导.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8

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要求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比较计算出的答案”,从而“能看出其中的规律”。这两种安排都能使学生学会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常用电学器材综合使用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不同的是,所测量出来的数据,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从不同方面加深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方法学习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只对操作感兴趣,对于分析实验数据得结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这两个环节不感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这节课的问题,举了一些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的例子,很多规律和发明并不是有意去研究得出的,而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无意得到的,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上课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可以说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回答地头头是道,但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连接好电路后电路不通;有部分学生能画电路图却不会连实物图。

针对上述情况,本人认为:

(1)在平时教学中要给学生多提供动手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做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分析到位,让学生知道实验时所需的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等;

《电荷库仑定律》教学反思 篇9

覃艳芳 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本节课为高二电学部分的知识,在授课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1、利用“怒发冲冠”的静电实验,贴近学生的科学体验,因此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在讲解感应起电的本质及电荷守恒定律时,灵活运用多媒体制作,形象地展示抽象的微观物理现象,使学生在认识微观世界电荷的运动上比较容易接受;

3、在探究电荷作用力大小决定因素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发现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以及由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4、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具有启发性。同时,这一堂课中,我认为也存在了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以下的几点:

1、开课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安静的坐好后再开始讲课,这样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没有能及时的“捕捉”老师的语言信息;

2、没有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标题及主要提纲,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本节课的主要思路及重点内容;

3、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学生提出电荷作用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系时,我也没有在课堂上很好的进行解释,此外,对学生提出的“为什么手与手的摩擦不能吸引纸屑”时,解释存在错误,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摩擦起电主要是两种材质不同的物体进行摩擦;

4、课件内容也存在一些问题,进行点电荷的教学时,点电荷是一个理想的物理模型,我没有在课堂上提出来,但是,课件上却打出了这个知识点,另外,例题1题目中并没有给出学生电荷间距离的大小,而课件里却代入r=1m进行计算;

5、在分析库仑定律的公式 时,提问学生利用该公式能够寻找出哪些物理量的大小时,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出现了连续提问两个学生都无法回答的现象,应该先让学生认识除了k之外,公式中存在多少个量,则在应用时,只要知道任意的三个量,就能求解出第四个量;

6、这节课设计例题1的主要目的是,由于库仑定律的公式和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极其相似,因此有必要将它们进行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但由于时间上处理不当,也没能及时的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指向;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10

在经过几个星期的准备和四次的试教之后,最紧张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由于这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比较多,时间比较赶,所以我站在讲台上,虽然很紧张,但是为了抓紧时间,其他的事情都不管了。

上完之后,首先是我自己感觉,比前面的.四次都要好一点,起码实验都做40分钟内完成了,还有5分钟时间做练习。并且实验的过程中都还算成功,实验现象都比较明显,尤其是盐酸跟碳酸钠反应的改进实验,当一打开瓶盖时就会发出响亮的声音,给学生很直观很深的印象。但是我觉得还有非常多的不足,我自己都感觉到自己一节课都在赶时间,很少让学生去思考去动脑,这样的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学生听课很累,老师上课也很累,好像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肯定是被淘汰的。

下面是在教学过程( )中各环节的一些小结。

在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呢?严老师和方老师都跟我提出了建议:如果把问题改为“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会不会相等呢?”我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提问,这样就给学生提示,往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相等、大于、等于)去思考,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漫无目的的思考。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11

这次教学过程中我用到多种教学资源,包括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表面包铝箔的轻质小球,感应器电机,金属导体,主要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这些资源的利用对学生掌握新知识起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整节课的流程非常顺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达成了教学目标,经过后期的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个人临场发挥的原因,使得感应起电实验的演示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感应起电的微观过程掌握不足以致不能灵活运用于习题之中。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在重难点教学中还不能一针见血。我会在以后的备课以及教学过程中不断磨练自己,最终到达这一目标。

3.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过于单一,不能达到鼓励学生学习,给学生以包容之感,好的评价还能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得到升级。

4.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备课不足,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不够顺利,对本节课的预设不足。应该针对教学班级的理解程度,和当堂课的教学进度制作多套习题方案,以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抽象微观内容。

5.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不够熟练,使得它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够好,如果加上现场拖拽用三种带电方式比较图表得出抽象的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就更好了。这样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回忆并加深本节课的全部内容。

17.2《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12

一、教案的“亮点”

1、对于初中物理来说,欧姆定律是电学中重要的定律,贯穿于电学各类计算,因此欧姆定律是电学内容的核心、重点。必须让学生走好第一步,为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欧姆定律,选择了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题目,深浅适中,突出重点。

2、为适应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法有:启发、引导、实践、探究、分析与归纳等;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操作、讨论、思考、分析、归纳等。使学生真正理解欧姆定律。

3、教学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参与,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练习知道学到了什么,加深对电阻、电压的理解,让全体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中,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老师的讲课速度较快,老师让学生思考的空时间较短了;

2、例题难度较高,不符合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效果较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不深。

3、使用已知量时,常常张冠李戴,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4、习惯于套用公式直接得到答案,不能直达题目答案便不知所措。

5、解题时思路混乱,弄不清题目已知条件,不能发现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内在联系,无从下手。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真正做到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精心保持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的自信心,有效而适时调整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奴尔买买提·艾孜孜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反思 篇13

这节课的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及合作展示。以前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师提问学生表达;而这一次,我们采用学生根据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先进行小组合作预习,再交流预习中的困惑,进而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知识探究点进行全班展示,教师注意组织和点评,针对学生展示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这节课的优点:

1、变提问为潜能生展示,变被动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让班里学习不好的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上节课自己熟悉的知识展示给大家,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降低展示的难度,激发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变听讲为小组合作展示,变学生为老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创造性。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成长和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

不足之处:

上一篇:描写小猫的好词佳句下一篇:记事作文:我陪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