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精选7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篇课文属人物篇,主旨在于通过阅读课文,启发学生从文中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这几方面入手,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我把分析人物写法、走进人物心理作为重点来设计,并且在课堂上安排了练笔和讲评,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散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描写景物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时采了细致的外貌、语言描写,把对人物的赞扬蕴含于语言、外貌、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品味和分析语言,从而体会出老人悠闲自在、豁达开朗、质朴的生活态度,并明白作者向我们揭示的道理:只有热爱生活,知足才能常乐。教学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分析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并结合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天游峰的险、陡,为后面体会老人工作的艰辛做好铺垫。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老人的生活和工作,从而体会老人令人敬佩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黄山云海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
风景秀丽。你曾游览过那些名山秀景呢?
今天,我们要一起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欣赏那天游峰的险峻,在途中,我们还会认识一位老人呢!
板书:天游峰的扫路人(齐读)
二、预习反馈、确定目标。
提纲:
1.出示生字词,识记难读难写的字。
褪色 扫帚 瘦削 沏茶 打量 宿鸟 黝黑 武夷山 扑棱棱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炯炯有神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2.理解重点词语(如:顶天立地、望而却步„)3.课文主要内容汇报。4.武夷山、天游峰的相关资料 5.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方面的收获?(鼓励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独特感受)6.学生自主质疑,确立探究主题。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究。
1.出示自主合作要求: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求: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扫路人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记。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交流
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小组读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说感动的原因。
(一)预设:外貌描写
1.我觉得这位老人很朴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
如:“褪色”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
2.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
“精瘦”、“瘦削”、“黝黑”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变黑,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3.师:我很奇怪,对老人的两次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分开写呢?放在一块儿写不是更省事吗?(第一次是概括地写,第二次详细。)
师: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第一次主要写了穿着,第二次却很细致地描写了老人的眼睛、眉毛、脸色。那这两次描写的内容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再读读这两段话。4.生自由读第3节和第8节。
感受:第一次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也不太在意。所以这时候只能从衣服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第二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二)预设:乐观工作,热爱生活
1.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段话中,我觉得老人很乐观,不怕苦,不怕累。
师:他一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他却说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老人到底累不累呢?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以理说明。
2.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话写出了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3.“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句话中的“终于”、“好不得意”也能反映出天游峰很高很险。
4.“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问: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这些词语从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写了游客们登天游峰时的反应,从侧面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2)学生练读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累不累?
5.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一节,体会一下老人的辛苦。(学生练读)师:你能读出老人工作的艰辛吗?(指名读)
评价: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位老人太不可思议了!他的工作太艰辛了!
6.学生发表不累的观点——他不怕辛苦,把扫路当成乐趣。(1)谈感受: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学生练读,读出老人的乐观。(指名读)
(3)再次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7.师:老人的第二段话也一样令人感动
(1)出示:“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这位老人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山中生活的人。
(2)他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的山好、水好、空气好;他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工作„„
(3)我们来读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
(三)预设:充满自信、豁达开朗、1.“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作者相信他能活百岁。
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板书:豁达开朗
2.热情好客:第四自然段,我感受到的。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1)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感动了作者,让作者永远记在了心里。请大家再读读“我”与老人的对话,让我们也来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2)学生练读,分角色读。
3.出示:“这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问:这笑声到了驻地就没有了吗?(引导学生感悟扫路人的精神)
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并把它永远记在心里„„
五、拓展练笔、升华主题。
1.对这样的一位老人,我们敬佩之余,一定还有很多的感慨。请把你心中的千言万语浓缩成一、两句话写下来。
2.文中就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刻画了人物,使得这位乐观开朗的扫路老人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练笔:请模仿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4.学生练写,交流评议。
六、链接阅读、升华情感。
1.主题阅读丛书《风雨彩虹》
2.同学们,俗话说,知足者常乐,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位扫路的老人身上得到启发,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让
我们再一次齐读——天游峰的扫路人。
七、板书设计:
年过七旬
乐观开朗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每天扫上扫下
工作负责
30年后„„
自信豁达
热爱生活,知足常乐
教学反思:
教学本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伊始,我先谈话揭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通过学生汇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环节让学生大胆提出自读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体会课文的内涵。
我觉得利用“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小组活动成为课堂的重头戏,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说”为“我要说”,“你要讲给我听”为“我要讲给你听”,让语文课堂活力绽放,灵性闪耀,呈现出勃勃生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2
一、站在作者角度,把握写作意图
要想深入解读文本,就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在游览天游峰的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美景,但是,作者为什么单单写这位再普通不过的扫路人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位扫路人很特别,与众不同,身上有一种品质感染了作者,使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这位老人如何特别呢?自信、豁达、开朗、甘于清贫、知足常乐、吃苦耐劳……在写作时,作者如果把这些特点直接写出来,读者会觉得直白无趣,缺乏阅读的兴趣。但是,因为有了作者的细致描写,就使人产生了一种急于往下读的兴趣,或者产生亲自到天游峰见见这位老人的想法……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之所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作者精心选材、巧妙布局、细致刻画。这样描写,不仅感动了作者,而且也感动了读者。
二、站在文本角度,品析言语智慧
逐字逐句品读其实只是意义层面的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认知水准。仅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的角度去挖掘最能体现作者创造力的特点是什么,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服务。
这一课在言语表达上能够打动学生,使学生深受感染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环境描写。课文在第二段写道:“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样描写,不仅突出了天游峰的险,而且为下文中写扫路人的不容易做好了铺垫。其次,是外貌描写。“瘦削的脸,面色黝黑……”从这些语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老人身体健壮,很有精神。最后,就是对话描写。“按说,我早该退休了。……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30 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言为心声。在这些描写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赞叹和敬佩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老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正因为作者的这些独特描写,才使得老人的形象被更多的读者所喜爱,从而使这种精神感染了更多的人。
三、站在读者角度,引起共鸣遐想
站在读者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能否触动读者,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追问、想象等。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面对老人、面对扫路人时,也许是匆匆而过,也许是偶尔看上一眼,还有的人也许会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种职业,但是,读了这篇课文以后,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会被深深地触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由于老人的豁达。众所周知,即使什么也不做,爬山也是很累的,更别提在山上扫路了。但是,老人是如何看待的呢?“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老人忘却了扫路的苦和累,只想着它美好的一面,这种精神怎能不令人赞叹!二是由于老人的能干。老人70 多岁了,按理说,已经到了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时候了,可是老人却不愿闲着,不给家人添负担,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看到这儿,你又怎能不深受感动!三是由于老人的自信。“30 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100 岁的人毕竟较少,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老人对生活的自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例谈 篇3
一、 在通读中整体感悟
课文描写了一位热爱劳动、勤劳俭朴、乐观自信、豁达开朗、充满生命活力的扫路老人。今天的学生与老人之间有着空间、时间的距离,较难理解老人心甘情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辈子在一千八百多级石阶的山峰上往返扫路,而乐此不疲。如何引导学生对这位老人的生活态度、思想行为进行整体感知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材料,深入到文章的形象世界里去,从天游峰的高耸险峻,游客的望而生畏,老人的音容笑貌,到作者与老人的深情对话以及宿鸟惊飞的细节,披文入情,激活文本世界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尽管学生理解的层次存有差异,但他们都能从总体上感悟这位老人“实在离不开这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白;对扫路工作的无限热爱是老人生命的组成;作者对老人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是内心迸发出的真情祝愿;“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出老人的豁达自信。
学生从文字中,充分地整体感知,自然地读出老人的可敬、可亲、可爱,从作者的审美体验中,亲切地感悟到人间的真、善、美。
二、 在讨论中交流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留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时间,“读了课文,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让每个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畅所欲言;让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碰撞闪光。有的学生对老人发自内心的敬重,认为老人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精神可贵;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像老人那样爱家乡,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保护好家乡的自然环境;有的学生觉得做人就要像老人那样勤劳节俭,艰苦朴素,乐观开朗;有的学生评价老人热情好客,热爱平凡工作,乐意在大山里生活一辈子……
接着,我让学生围绕“你对老人终老山林的人生意愿有什么感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情感发展,再次研读课文,涵泳“我”与“老人”的深情对话,从老人的言谈举止,朗声大笑的精神世界里,获取新的认知。
三、 在揣摩中深化感悟
我还指导学生扣住课文中关键性的语言,联系生活实践,调动已有经验,揣摩体悟作者的情感内涵。课文中“我”喝着老人沏的热茶,情深意切地问:“您老工作挺累吧?”一个“挺”字透发出“我”对老人工作繁重、艰难、辛苦的关切之情,可是老人的回答却让“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倒抽了一口气”是内在情感的外显,是在特定情境中不由自主的情态行为。“倒抽了一口气”也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甚至有过深刻体验的情感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积累,联系傍晚时分,听到寂静中传来的扫路声——暮色中,见到一位精瘦的扫路老人——暮色中,抬头仰望顶天立地的山峰——想象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的游客——可这位老人每天……引领学生们在文字里自由徜徉,真切地感悟“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是作者情感流淌的自然结果,是作者情感真实、准确的表达。
对课文的感悟,还应包括对课文语言现象和作者的语言行为进行深入细致地揣摩体验。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由外而内,进入文本情境,体悟作者情感。我的做法是:学生自读自画,在文字叙述顺序、事情发展过程、“我”的活动行踪中,寻找作者情感表达的线路。从“上山——下山——品茶——交谈——相约”的线路,揣摩文中“我”的情感发展过程;从登上顶峰“‘好不得意’——暮色寻声见老人——茶香暖流‘沟通心灵’——握手祝愿激情迸发”,体验作者的内在情感活动。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阅读,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表达形式不具一格:可以在课本中画出相关文字;可以在书眉、行间批注;也可以在笔记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者用文字加线条图示。总之,让每一个学生读起来,脑筋开动起来,促使每个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入境”“明象”“会意”“悟情”,从字里行间触摸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揣摩文章的表达思路,体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天游峰的扫路人备课教案 篇4
今天我们学习15课,齐读课题。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游兴未尽、颇有节奏、循声、沏茶、自在悠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瘦削、面色黝黑、炯炯有神、豁达开朗。
理解循声、望而却步
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
1、课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体会一下。
(抓住关键字词来感受天游峰的特点。)
出示:(第二节),指名朗读。
(1)生交流。
九百多级,具体的数据;(读)(板书:高)
一根银丝,形象的比喻;(板书:险)
师: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读好这段话
(2)刚刚听你读,老师眼前真好象出现了又高又险的天游峰!他在朗读时注重了哪几个词?
(3)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第七节)指名读。
(1)生交流(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具体的数据;游人的反应,侧面烘托)
(2)师:说的真好,老师相信读的会更好。谁来?
(3)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师:天游峰真真,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齐读句子。
三、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过渡:天游峰又高又险,而打扫它的却是位(70岁的老人)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划出文中的相关词句,在感触最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2、交流汇报。
(1)外貌:
文中有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你找到了吗?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生交流(精瘦:很瘦;褪色:朴实;黝黑,健康;慈善:慈爱;炯炯有神,有精神)
这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是一位(板书:朴实)的人.让我们用心来感受这位老人。
齐读句子。
(2)动作: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
文中还有对老人动作的描写,在哪一段?(出示第4段)指名读。
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很热情)
师:是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让我们一起把老人的热情读出来。(齐读)
(3)文中除了外貌、动作的描写,还有对老人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
(出示第一次对话)
A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觉得老人这样整天扫台阶到底累不累?可他为什么说不累?
师:说的真好,正是对工作的这份热爱,让他忘却了疲劳。正因为他的乐观,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谁来试着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
分角色对读对话。
B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出示第二次对话)读句子,说体会
(2)这段话中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其实他真正离不开的是(大自然)他对自己现在的这种生活很满意,所以他还离不开(自己的生活)我们说老人因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所以感到其乐无穷。
师:我们一起读好这位老人的话。
c、(出示第3次对话)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生说感受。(板书:乐观)
师:30年后,老人多大岁数了?你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
生交流:(因为老人的生活环境好,而且每天都锻炼。老人很乐观。他吃的是自己种的五谷杂粮,没有污染。美丽的风景陶冶了他的心情,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对世界充满着热情。)师:是呀,我们相信老人能活到100岁!同学们,齐读12段,(课件出示12段)让我们共同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四、结尾转换,小结激情。
过渡:老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1)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回到住地就没有了吗?谁能把这句改得更好?(学生交流)
(2)师:这笑声也会珍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
(3)现在你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了吗?(这是一位的老人)(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
五、总结全课,提炼写法:
1、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要突出写天游峰的险峻呢?(体会反衬的写法)
2、文章除了运用反衬的写法,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向读者多角度地展现一位质朴、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六、处理生字:
天游峰的扫路人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篇5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 篇6
我是(3)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作者),本次说课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天游峰的扫路人 》是苏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下)册的第(15)课。(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 所闻 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又充满自信的老人,表达了对老人的那种自强不息精神和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文章层次清晰 描写生动细腻)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新课标对此类文章的要求是(中年级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或高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6)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六年级的学生相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认知领域和生活范围都有了扩展,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未脱离儿童的特点,他们好奇好动模仿和联系能力很强)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夷 颇)等几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重点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精神和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外貌 神态 语言的描写来感受天游峰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语言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采用情境教学法 自主探究法 以读促思法 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教会学生学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探究 看听读品法圈点标注等学法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用2课时完成,今天我向各位老师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 下面我将从五个环节着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环节一 创设情境(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了(扫路人扫天游峰)的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然后揭示课题,并通过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天游峰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老人又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攀登天游峰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吧!)顺势进入下一环节。
环节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将分两步:第一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出示(夷 颇)等重点字词着重指导(颇)的写法顺势板书(颇)通过全班读 指名读 等方式加以巩固,做到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懂课文。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课文都知道了什么?了解课文大意。此环节旨在通过多读做到识字词 知大意由此完成目标1
环节三 精读感悟 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围绕“老人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1先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标注的方法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天游峰有什么特点?
(2)找出能表达表现天游峰特点的句子并试着有感情的读出这种特点。这时抓住“九百多级”“抛”等词多媒体出示并范读从中学生不难体会出天游峰的高险,这时我顺势板书“高险”并指导学生读出高险的感觉。2小结过度;这样又高又险的天游峰却有一位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下午扫下山,天天坚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吧!
此时我将引导学生先质疑再汇报交流重点解读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如瘦削的脸。。。),并用多媒体出示。通过教师泛读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体会(老人的自强不息乐观豁达)。并相机板书“自强不息乐观豁达”接着指导个别学生进行朗读,我适时给予点评。对于特别精妙的句子如(九百。。。能断掉似的)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当堂背诵,加强语言的积累。
3在此基础上,通过男女生读,小组读,同桌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层层深入,内化文本语言,从而理解本文重点。由此完成目标2 课文学到这里我将进一步追问(老人到底累不累,从他的语言中你品味到了什么?)这时我将按照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深入体会(老人语言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最终突破难点。完成目标3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合作探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最终实现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环节四 总结全文 升华感情
(想想30年后作者再登天游峰见到老人的场景,面对老人作者将说些什么?)在此基础上配乐朗读(文章的对话部分)使(对老人的)感情得到升华。这样做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阅读《挑山工》课后同学之间交流阅读感受,也可以说给父母听 2摘抄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仿照描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并读给同学听让他猜猜你描写的是谁?
此作业旨在使语文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阅读走向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和生命线。为了突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
自强不息
险
乐观豁达
课文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高险反衬出老人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高尚品质。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7
一、形神兼备的白描之法
研读文本, 文中有两处描写扫路老人的外貌: (1) “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第三自然段) (2) “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下,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第八自然段) 准确地说, 前一处是描述老人的概貌, 勾勒的是衣着, 犹如国画中的皴擦点染, 重在交代, 立足于“形”;第二处则是刻画老人的肖像, 点睛的是神采, 恰似国画中的工笔细描, 重在写真, 聚焦于“神”。外貌描写由粗及细, 由面及点, 暗示作者与扫路人由初识到相识, 直至熟识, 逐步走进扫路老人心灵的心路历程, 反映了认识的理解与深化, 有内在的认识规律。由此, 两处外貌描写的作用可见一斑。
我们教学中不能抛开文本内容孤立语段进行刻板训练, 而应遵循作者的文路作比较式阅读: (1) 扫路老人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2) 作者对扫路老人前后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3) “我”本去游览天游峰, 为什么却着重刻画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的?不难看出, 这样的阅读比较关注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内容, 即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对小学生而言, 外貌描写并不是理解的难点, 真正的难点是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刻画, 在两次外貌描写的变化比较中体验作者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微澜, 感悟作者表达的独具匠心。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很重要, 《天游峰的扫路人》给我们的启示也许是一个告别熟视无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 以语文实践为主线,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单纯“教课文”和游离文本的机械语言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都应摈弃。
二、图文互补的画外之音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 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面对文选型教材,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非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课文插图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 应该是我们理解文本最好的媒介之一, 需要我们领悟编者意图, 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比较中进行语言实践。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 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创造有利时机让学生“读图”, 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图画中说出自己对扫路老人的认识和理解——从老人手中大大的扫帚, 老人全白了的头发和胡须, 微笑的神态等去启发学生想象、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呢?根据课文插图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 以及运用信息、组织语言、表达语言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再阅读文本, 深入文本, 从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体悟老人的特点、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和独特, 不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如课文为了凸显扫路老人每天的劳动生活“不同寻常”, 作者这样写:“……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扫下来……”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上山下山一千八百多级……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去, 再扫下来”呢?还有, 这里作者为什么写游客登山时“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和“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一连串的“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连续使用不口罗唆吗?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层层剥笋, 对比语言, 丰富语言, 多形式、多层次阅读内化, 逐步丰满老人慈善朴实、自信豁达、自强不息的形象,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课堂上, 我们理应看到教师引领学生由肤浅到深刻, 由感性到理性, 由形象到抽象螺旋式探究、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形象的感知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想象感悟。“形象大于思想”, 语言的理解、内化与整合也丰富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三、言意共生的韵外之旨
文章的语言独具韵味, 很值得把玩。比如, 文题“天游峰的扫路人”就让我们浮想联翩:“天游峰”仅仅是一座山峰吗?原来, 登上武夷山顶峰, 便可观日出, 揽云彩, 游天宫……而这正是天游峰得名的由来, 多么富有诗意的想象!“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 在云雾中飘飘悠悠, 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 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 心里好不得意。”这里, 作者仅仅写石阶的“窄”和“长”吗?为什么把“九百多级石梯”比做“银丝”?文章对话语言质朴清新, 饶有趣味:“按说, 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 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 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 而且还有花鸟相伴, 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 我再来看您!”“30年后, 我照样请您喝茶!”透过朴素的文字, 老人依恋故土的炽热情怀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跃然纸上!可见, 语言文字不是干瘪的, 而是有形有声有色的, 也是充满情意的, 关键是我们能否唤起学生的“生活原型”和“生活情趣”, 让学生学会体验, 学会感受, 学会表达, 这是理解本文重要的情感基调。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推荐阅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07-05
导游考试天游峰英文导游词01-03
武夷山天游峰的导游词07-10
信天游10-23
民族音乐——信天游10-12
今天,我想唱支信天游美文06-20
成长引路人06-10
成长领路人01-03
孩子的引路人06-14
英雄的引路人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