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引路人(共7篇)
孩子的引路人 篇1
摘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智障学生入学晚, 他们的童年基本是和家人在一起的, 接受的信息都来自家人。作为智障孩子的家长就更应懂得怎样来引导孩子、教育孩子, 以促进孩子的成长进步。
关键词:智障学生,家庭教育,健康成长
从事智障教育以来,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家庭教育带给孩子的巨大影响。我的班里有十名学生, 他们对待老师、对待同学、对待自己的物品等都有着鲜明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由家庭教育的不同造成的。因为这些孩子大都没有学前教育, 更谈不上集体生活。而智障学生入学晚, 基本都在6岁以上, 也就是说, 孩子的童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 他们接受的信息都来自家人, 不同的家庭造就了不同的孩子。比如, 班里有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 他年龄虽小, 说话却带股大人味; 另一个学生父母对他娇惯些, 可以说是百依百顺, 他在学校里也爱使小性子; 有位家长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这个学生在我班俨然是个“大姐大”, 谁的事都是她的事。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 家长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一、引导孩子关注老师
孩子在家里父母对他的关注度是全方位的,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注意, 就是孩子晚上睡觉翻身、打喷嚏做父母的都一清二楚。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孩子来到十几人的教室学习, 老师的关注不可能只停留在他一个人身上, 孩子都争强好胜, 希望在老师眼里是个好学生, 在家长眼里是个好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是我们做家长的必须做好的一件事。这个大家可能觉得奇怪, 家长怎能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其实关注就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 是相互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就是要培养孩子关注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抬手一投足在孩子看来都传递着信息, 只有关注老师的孩子才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只有感受到老师关注的孩子才会听讲认真。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关注老师。孩子放学回家, 如果我们问今天学了什么, 智障孩子很可能无从回答, 因为他们很可能已经忘了。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今天老师上课有趣吗”, 孩子这时会把老师上课时有趣的事情讲给家长听。家长可以把在校门口、路上遇到的某位老师的穿着、发型、表情、对话等描绘给孩子听。时间长了, 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习惯性地把老师在学校的一些事情描绘给家长听。这在自然而然中就形成了孩子对老师的关注与尊敬。
二、赏识鼓励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重视、肯定, 都渴望沐浴在鼓励、赞许中。尽管智障孩子的认知有缺陷, 但他们同样具有荣誉感和自尊心, 他们也渴望得到重视与肯定。正由于智障孩子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改正缺点都会慢一些, 我们更要及时地不断地给予孩子赏识和鼓励。不管孩子取得了多少进步, 哪怕只有一点点, 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班有个学生说话声音特别小, 上课回答问题老师和同学都听不清, 但他记忆力较好, 能迅速准确的背诵儿歌。我抓住他的这一优势, 与他的家长进行沟通, 让他在家多背诵, 在学校我让他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背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自信起来, 他的声音也大了起来, 各方面进步都比较快。这是自信的功劳, 这是自信的收获。这个孩子的成功告诉我们, 孩子的自信来自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鼓励, 这种鼓励不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长期的、自始至终的。
三、做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有人也提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除了在学校, 其余的时间和自己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最长,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是孩子的榜样, 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孩子,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智障孩子由于活动范围相对狭小, 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就更长一些。智障孩子的家长就更要和老师一样, 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 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 用自己合乎规范的言行去影响他们, 教育他们, 为他们树立榜样, 起到有益、无形的示范作用。
四、善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 比如上课不敢勇敢地举手表达自己的看法, 题做错了就以为自己是笨小孩学不会等。我们要正确的来引导孩子, 鼓励孩子, 让孩子积极地面对问题。在与孩子交流时, 我们家长特别要注意谈话的语言, 尽量做到既通俗易懂, 又形象生动, 特别是要多运用激励的语言给予表扬和赞许, 即使是批评也要讲得委婉得当, 而不是生硬的说教、粗鲁的训斥, 这样孩子才会容易接受, 同时也乐于接受。比如, 孩子在初步接触十以内的加减运算时, 智障孩子学起来是很有难度的。我们都知道, 数学题多练就会有进步。怎样才能让孩子接受多练几道题呢? 如果直白地说每天必须再做多少题孩子是不会高兴地。如果我们与孩子约定如果他作业全做对了就可以出三道题考家长, 如果有错就要接受家长出三道题考他。其实不管是谁考谁孩子都必须做题, 但我们换了种说法就会让孩子欣然接受了。
五、和孩子一起爱上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孩子爱上读书, 那他的成长之路就会更加平坦。我们家长要和孩子一起爱上读书, 甚至比孩子更早爱上读书, 用我们的行为、感觉来感染孩子教育孩子。智障孩子一开始读书是有困难的, 这就要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读, 也可以是家长读孩子听。在给孩子读故事时, 家长要尽己所能地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甚至可以学一学鞠萍姐姐、海绵宝宝等孩子喜欢的人物的语言来读, 同时引导孩子模仿他喜欢的角色来读故事, 这样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爱上读书。
六、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责任是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智障孩子也不例外。在实际生活中, 责任表现为诚实、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和敢于承担责任。但我们的智障孩子在家长眼里是弱者, 甚至是弱者中的弱者, 需要更多的呵护。为了避免他们出错, 有的家长几乎全盘包办, 穿衣、吃饭、洗手、甚至上厕所都跟着给孩子提裤子、擦屁股。这虽然是家长爱子情切, 但却扼杀了孩子的能力, 可以说是“好心办坏事”。即使有时偶尔放手让孩子做事, 却往往因为他们的“傻气”做了错事我们做家长的都原谅他们, 有时别人不原谅还要“据理”力争, “就这种孩子, 别和他一样”, 这无疑是纵容了他们的错误, 推卸了他们的责任, 看似在保护孩子, 实则给孩子的成长又制造了一个困难。孩子是成长中的人, 智障的孩子更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会。我们要给他们创造丰富的活动锻炼机会, 让他们遇事自己动手, 即使受点挫折也是增加他们的生活经历, 有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我们更要让其承担本该是他的那份责任。第一, 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 让孩子知道诚实的重要性。第二, 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 乐于助人, 与人和睦相处。第三,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尽最大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参考文献
[1]李国松.给“父母老师”的建议[J].教书育人, 2006, (15) .
[2]浮云.家校配合有技巧[J].中华家教, 2010, (8) .
孩子的引路人 篇2
“引路人”
《弟子规》学习心得:孩子成长路上“引路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又到了我们中班学习弟子规的时间了,孩子们像模像样地朗读着弟子规。
在生活中都是家长对孩子毫无怨言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而孩子们把这种关心当成了一种必须,以至于为了一点的委屈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呼小叫、乱发脾气。孩子们从没有想过要去孝顺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哪
怕是短短的一声问候。我们曾经做过一份调查,有哪些孩子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结果知道的人只有几个。这虽然是一件小小的事例,但从中我们感触颇多。教育者的使命是关注孩子的一生幸福,我们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文化,更要教会他们做人。《弟子规》像一盏透着光明的路灯,教育着我们要有孝心、恭敬心和感恩心。它更像阳光一样,给伦理失纲,人心不古,精神缺失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指引了一条光明之道。
在孩子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方法,每周学习四句话,每天用不同的形式围绕这四句话进行教学,孩子们先大声的朗读经句的内容,让他们能熟读、熟记。然后通过将故事的形式让孩子理解经句的含义。他们的年龄较小,光靠单一的讲故事形式,幼儿不能很快地接受,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们常常会通过、情景表演来帮助幼儿理解。
如:在理解“冬则温夏则凊”这句经
句时,我们让个别孩子做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寒冷冻的直发抖,宝宝给他们拿热水袋、水壶、抱着爷爷奶奶等给他们驱寒保暖。在理解“出必告反必面”时,我们也是请个别小朋友充当家长、孩子的角色,让他们理解在出门时要告知家长有事外出,回来也要和父母打声招呼,告知自己回来了,以免家长担心。通过多种形式我发现我们班孩子学习《弟子规》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常常会在散步时、游戏时不经意间说出《弟子规》中的经句,他们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也更强了。
《弟子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点名环节中老师喊“宝贝们”,孩子们立马回答“哎”,这不就是“父母呼,应勿缓”吗?看到有个别幼儿要悄悄地拿东西了,就会有小朋友说“事虽小”其他孩子马上附和“勿擅为”……《弟子规》成了纠正孩子不良品行的有力武器。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愿与孩子一起
做山村孩子的引路人 篇3
他就是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福和希望小学(以下简称福和小学)校长朱权力。31年来,朱权力扎根农村学校,用爱心和汗水哺育着村里的幼苗,成为山村孩子的引路人。2010年,他获得港口区“优秀校长”荣誉;2014年,他荣获“八桂优秀乡村教师”荣誉。
坚守:从代课教师到校长
1985年9月,朱权力高中毕业,考虑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家务,便没有选择继续升学。“其实自己那时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只想找个工作踏踏实实地干,给家里帮上忙。”朱权力说。
毕业那年,适逢村里的福和小学(原红卫小学)开设学前班,需要教师。经人推荐,朱权力便成为该校的代课教师。由于学校师资紧缺,他在学校挂名学前教育教师,实际上要给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上课。没过多久,他就适应了教育教学工作。
1990年,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朱权力被抽调到光坡镇中心校任教。一年后,他出色地完成抽调任务,并有机会留在镇里任教,但令人意外的是,他还是要求回到福和小学。这让很多人不解,纷纷说他太傻,但他不这么认为。“我是本地人,对学校周边的人、环境、风俗习惯比较熟悉,有利于开展工作,我希望更多的农村孩子能更好地走出去。”谈及当时的决定,朱权力言语中透露着坦然。
朱权力暗暗对自己说:“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当时福和小学是光坡镇乃至全港口区条件最艰苦、最偏僻的学校,四周没有居民,学校也没有宿舍,加上用水、交通不便,因此,新招聘的年轻教师来了也留不住,哪怕支教的老师也不愿意留在这里,而该校上课的教师只能“跑教”。
朱权力也是一名“跑教”教师。他住在光坡镇街上,离学校有5公里左右,从家到学校道路曲折,有一段道路稍好,可以骑行自行车,剩下一段则是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田埂路,只能勉强推着自行车前行。路途中还要经过一条江(当地叫“啼鸡江”),江面有10多米宽,平时可从浅滩处过江,但涨潮时,朱权力只能涉险过江,每次到校全身都会湿透,但他毫无怨言,简单地洗过澡,便全身心投入到一天的工作中。遇到下雨天,不能骑自行车,他只能从家里徒步到学校,天蒙蒙亮便要出发,经常顾不上吃早餐。
面对这样的困难,朱权力从来没有退缩。3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校长,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如既往地出现在往返学校的道路上。
关爱:用心点灯,用爱指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朱权力常说的一句话。他相信,爱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福和希望小学是村级完小,全校70多名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很多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喜言谈。为此,朱权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消除学生的顾虑,并经常打电话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
翻开朱权力的工作笔记,可以看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所教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纪律表现等。针对学生近期出现的问题,他不但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还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这里的学生很不容易,他们的父母大多不在家,平时没人关心,我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朱权力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
该校有两名学生是姐弟,他们的父亲不幸发生了车祸,在医院抢救了将近一周才恢复意识。期间,家里的大人都在医院忙着,姐弟俩在家无人照顾,到校后无法专心上课,情绪非常低落。朱权力了解情况后,便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做游戏,并辅导他们做功课。那段时间,朱权力每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姐弟俩详细询问情况,确保他们饮食起居安顿好后,才放心开始一天的工作。后来,朱权力还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500元,捐赠给了姐弟俩的父亲。
“朱校长总是这么热心,他关心学生,富有责任感。”谈起这件事,该校教师林莹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他每个月也才几百块钱工资,真的很不容易。”
朱权力认为,老师只有本着平等、关爱、尊重的心态,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该校六年级学生李思怡(化名),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一直跟爷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督促,李思怡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学习成绩在中下游徘徊。朱权力了解情况后,首先跟孩子的父母沟通,希望他们平时多关心孩子,其次主动跟李思怡谈心,了解她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疏导,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她回答问题,并利用周末辅导她学习。一个学期后,李思怡变得活跃起来,喜欢跟同学们玩在一起,在家能主动帮爷爷干家务,学习成绩提高到了中上水平。
多年来,朱权力所教的毕业班数学科检测成绩都排在港口区前列,他还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广西小学生数学竞赛并获奖。
奔走:为了学校通水通路
2004年以前,福和小学不通水、不通路。开学时,运送学生的新课本或课桌椅成了一大难题。每逢开学,朱权力便与别的老师一道,先用自行车驮运课本,然后一包包地将其背过江,最后用担子挑到学校,保证学校顺利开课。有一年学校更换课桌椅,由于新的课桌体积大,只能一张张地驮运、一张张地背过江,朱权力和老师们前后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把七八十套课桌椅顺利运到学校。
2004年,朱权力开始担任福和小学校长,当时学校面临校园环境差、教学设施设备缺乏、师资紧缺等问题,因此很多人都在质疑:“他能行吗?”但是朱权力没有畏惧,而是勇敢地接过了这副重担。
沙企(沙潭江至企沙)一级公路尚未开通前,福和小学学生上下学的道路低洼不平。为了改善师生出行难的现状,2005年,朱权力与老师们商量后,多次跑村委、政府,联系交通部门,并与学生们联名写信向时任市委书记朱军反映情况。朱军书记看到信后,非常关心这一情况,亲自到学校调研,要求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该路段师生出行难的问题。2006年6月,沙企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师生们出行难的状况得到改善。
用水不便是困扰福和小学的另一个问题。该校围墙外的水田边有一口水井,师生全部用水都靠它。每天,值日老师不辞劳苦,一担一担地去挑水,常常累得满身大汗。该校校园内虽然有一口13米深的水井,但遇到下雨天,浑水从井边渗入影响水质,不能饮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06年,朱权力带领老师们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加点,维修清理校内水井。他不惧危险,亲自下到离地面13米深的井底清理淤泥。经过几天的努力,水井才维修清理完毕,师生们又可以用上干净、安全的水了。后来,朱权力还自费购置了一台抽水机,让师生们用水更加方便。至此,该校40多年来用水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如今,当地人只要提起朱权力都会说:“老朱这个人实诚得很,孩子送到他学校,绝对放心。”在同事眼里,朱权力是一头“老黄牛”,踏实、肯干、有耐性。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朱权力认为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为了村里的孩子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我会一直坚守,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
(责编欧金昌)
孩子的引路人 篇4
刚性的规则必须具有不可侵犯的威严, 能够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使冒犯者明白犯错的后果, 付出犯错的代价, 懂得什么是大是大非、羞恶廉耻。而柔性的呵护则是另一个层面的规则, 只不过它带来的是安慰、开导和有效的治疗, 它同样具有威慑力, 只是它通过心灵沟通的方式来实现, 通过自悟的方式来自觉实现它的疗效。初中生的人生观正在快速形成而又尚处于挣扎的阶段, 他们的日常行为往往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和冲动性, 不少孩子的道德意识尚未完全树立起来。使用好两把利器, 将规则、道德和爱融进他们的内心深处, 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工作原则。
正是中午午休的时间, 学生或者在教室里午睡, 或者在安静的写作业, 整个校园比较安静。我和同组的老师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 突然, 一阵响亮的玻璃震碎声从我班级的方向传来, 出于一个班主任的敏感, 我立即冲出办公室, 随即发现我班教室边上窗玻璃已经碎成一片, 散落一地。走进教室, 发现我班的宋某某涨红着脸站在窗边, 看到我脸上闪过慌张, 班里其他同学也尴尬地呆在那里。
我目睹这个场景, 先是一愣, 继之一怒, 最后一安抚。
发楞是因为, 学校刚出台关于公物保护的条例, 直接和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挂钩, 作为班主任的我当然无法相信这事首先发生在我班学生的身上;发怒是这位学生为什么不听从教导, 偏偏惹是生非, 竟然把我的要求当做耳旁风。
发愣和发怒似乎理由充足, 但是, 我马上意识到宋某某平时并不是一个调皮、顽劣的孩子, 我不问缘由对其大发雷霆, 这样处理适合宋某某同学吗?
首先, 他是一位未成年人。“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犯些错误, 这些错误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垫脚石, 是逐渐实现健全人格的阶梯。”他有权利犯错, 他应该得到谅解, 得到更多的机会改正, 他需要柔性的呵护。
从他涨红的脸可以看出, 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闯了祸, 这说明他的内心深处藏着道德这个神圣的词儿, 完全具备改过的心理基础, 那么, 我为什么要发怒呢?
其次, 他是一位需要适当施加一点刚力、也尚需要约束的孩子。如果他把保护公物这一条纪律牢牢记在心里, 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所以, 刚性的规则不可侵犯, 必须拿起这把利器使他明白弄碎玻璃的后果, 帮助他强化自觉保护公物的意识, 以便于引以为戒, 也对其他的孩子形成震慑和教育的作用。
有人说班主任要善于恩威并施、刚柔相济, 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必须掂量刚与柔的先后顺序和所占的比重, “指出问题时, 要客观, 要心平气和, 不要让学生感觉班主任带着个人情绪”。如果过刚, 则易折, 过柔则易失范。先刚则能立威, 快刀斩乱麻, 后柔则能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先柔则能稳定局面, 安抚犯错者;后刚则能“绳之以法”, 惩前毖后。可见, 掌握好刚与柔的先后和力度关系到教育效果。但是, 如何掌握好其中的分寸呢?
一、以事实为依据
所谓以事实为依据是指要实地调查, 弄清楚事实真相, 然后再做出决定。我们不能只凭道听途说或者当事者一方偏言, 忽略了真实的细节, 以防误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矛盾冲突中, 往往会发现, 当事人滔滔不绝讲述利于自己的细节, 而绝口不提不利于自己的内容。这就需要班主任从当事人讲述者发现破绽, 通过质疑、提问和诱导, 了解事情的真相。宋某某同学弄碎了玻璃,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 他涨红了脸这个细节不能忽略, 因为这关系到对他犯错后的自我醒悟程度的判断, 也会影响后续的处理。如果不关注这个细节, 大发雷霆, 很显然这对于宋某某同学而言是极不公平和不人道的。
二、以急缓为依据
所谓以急缓为依据是指根据事件当时发生的状态做出恰当的决定。激烈发生的事件必须立即制止, 强力干涉, 使事件暂时平息下来, 然后再逐步梳理, 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慢慢化解。宋某某同学弄碎玻璃的事件已经发生了, 他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那么, 我们就没有必要再采取狂风暴雨式的方式处理。当时我首先关心地问他, 伤着没有, 并且安慰他不要紧张。点到为止, 其教育的效果就已经明显了。宋某某同学渐渐平静下来。事后, 我再一次找到他, 告诉他必须负责将破坏掉的玻璃窗修复好, 宋某某同学立即答应下来。我也借此教育全班的学生, 无论是故意的还是非故意的, 只要你损坏了公物, 就要按照规定接受处理, 付出应有的代价。先柔后刚的策略很显然适合碎玻璃事件。
三、以轻重为依据
所谓以轻重为依据是指根据事件产生的危害程度来决定处理的轻重。小事件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力较小, 自然不应该夸大其词地宣扬, 如果将好事件过分放大, 则会有哗众取宠之感, 不仅使做了好事的学生感到难为情, 也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 认为班主任在作秀。如果将坏事件肆意扩大开来, 或者经常挂在嘴边, 则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 使他认为老师这是故意刁难他, 使他难堪, 这样就适得其反。宋某某事件必须在班级例会上曝光, 不过, 我是这样说的:宋某某同学是一个好学生, 他不小心弄碎了玻璃, 主动承认, 并且积极做了善后工作。这说明他的心中依然有美好的道德, 他之所以弄碎了玻璃, 完全出自于无意识。但是, 如果我们在无意识当中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了伤害, 难道就不用负责任了吗?所以,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文明人呢?
自此之后, 我再也没有提及过此事, 从这件事之后, 我班也再没有过破坏公物的事情发生。
“没有犯错, 何来教育?”关键是找到教育的最佳方式方法。刚柔相济是我们班主任应该坚持的法则, 灵活运用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在现实管理中, 我们不妨区别不同的情形, 采取恰当的策略, 使他们享受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侵润。从而也让我们能带出一个个好孩子来。
参考文献
[1]薛洁.给“错误”一点容身之地[J].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2015 (05)
[2]刘殷莎.师生沟通四要[J].班主任之友·中学, 2015 (11)
孩子的引路人 篇5
我有一个可爱的四岁半的女儿,我喜欢牵着孩子的手,一起走在路上,听她说一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讲一讲路边的花花草草,看着她在我身边蹦蹦跳跳,我总是不断感慨,这样真好,我还年轻而女儿已经长大。
在这样和谐的场景中,总是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所打破,因为我发现每次孩子看到汽车来了总是吓得到处乱窜。大家知道她这样乱跑很危险,因为司机根本无法判断她要去哪个方向,每当这个情景出现我都非常的生气,在她身后边跑边喊“不要乱跑”“停下来”“往边上走都行了”,但她还是一看到汽车来了就惊慌失措。容我唠叨千百遍,她却依旧一成不变的继续慌乱。
直到有一天,我没有再揪着她慌乱的喊着“别乱跑”,而是蹲下来从她的角度感受汽车开来,我才发现从她的高度来看汽车,是非常恐怖的,那样一个庞然大物急速行驶而来,再加上有些不良司机的“哔哔哔哔”喇叭声,完全可以让一个孩子乱了心智。了解了她的处境后,我蹲下来跟她说:“刚才汽车那样过来让你感到很害怕是不是?”孩子点了点头,我继续说:“不要怕,这是人行道,行人走的地方,那边是马路,是汽车走的地方,我们只要走在人行道上靠里走是非常安全的,汽车是不会来我们这边的。”她听完我的话后,踏实了很多。我不禁感叹:这小姑娘还真是什么常识都不懂得小白啊!
在路上行走,有些规则是需要我们感受到后慢慢讲给孩子听的。而在人生这条路上,当孩子的同路人,不仅仅是陪伴,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她的角度看世界,而从她的角度看世界首先要能够理解她,尊重她。
孩子爱玩水,但是冬天在水池子里弄得浑身是水,我们愤怒的对孩子大吼: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玩水不要玩水,弄得全是水感冒了怎么办?!于是上演水盆争夺大战,结果一盆水全洒孩子身上,最后熊孩子鬼哭狼嚎,我们满腔怒气。为什么我们不能尊重孩子玩水的天性,给她穿个防水衣盛一盆温水让她玩,让大家皆大欢喜呢?
我们出差几天想孩子想得无法自拔,归心似箭的回到家抱着她又搂又亲,孩子要什么答应什么,还爬地上当马儿让她骑。几天过去了,一切归于平淡,我们继续上班下班。一天孩子放学回家看你坐沙发上立刻扑过去骑你脖子上嬉笑打闹,你却不干了怒吼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磨人呢?赶快下来别疯了。当我们需要情感满足的时候可以抱着娃啃来啃去亲热的不得了,为什么孩子需要情感表达的时候却热脸贴个冷屁股,甚至被嫌弃被呵斥呢?我们为什么不能丢掉外面不开心的事情,好好陪孩子肆无忌惮的疯一会儿?我们有没有尊重过她,考虑过她的感受呢?
理解她的不懂得,理解她的愤怒与恐惧。尊重她是一个孩子,不是我们喝来喊去的对象,也不是我们用来溺爱承担情感的寄托,她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个体。现在,她还是一个孩子,即使看上去她比婴儿时期长高很多,即使看上去她比婴儿时期表达能力强很多,甚至有些时候我们竟然可以在她身上看到一些大人的影子,但她的确还是孩子,永远的,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需要我们把知道的常识懂得的道理一遍又一遍的讲给她听。在他们厌烦,甚至不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想方设法变成朋友谆谆善诱,变成慈父严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变成他们的偶像举手投足让他们崇拜模仿,我们一次次的绞尽脑汁,一点点的设身处地,孩子总是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变得更好,而亲子关系也会更加舒适和谐。
家长是培育孩子责任心的引路人 篇6
一、分析问题
问题的产生除受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影响外,家庭教育的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父母过度的溺爱和包办代替。由于是独生子女,父母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过分地溺爱孩子,给予其过度的保护。他们什么事都替孩子安排好,处理好,不让其做任何事情,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替孩子收拾玩具、整理书包、替孩子削铅笔,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正是在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下,孩子自身无任何责任可言,久而久之,其责任意识就被逐渐抹杀或淡化了。
父母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尤其是幼儿,由于其自我独立判断能力较差,他们常常是以权威人物,主要是教师、家长等的行为作为其判断的主要依据,并且通过模仿而习得相应的行为方式,因此,父母自身的责任心水平在儿童责任心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负有责任心,做事认真负责,关心他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注重自己对他人承诺的父母,为其子女树立了积极、良好的正面榜样;而一个缺乏责任心,做事拖拉,自私自利的父母,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其子女的责任心水平也可想而知。
因此,每一个家长,不仅要会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自己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去影响孩子,成为生活中培养孩子责任感的不可缺少的榜样和引路人。
二、培育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会上,要求学生做到“每天四问”,即问健康、问学问、问工作、问道德,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同样,我们家长也可对孩子进行“四问”,成为培养孩子自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第一,从小学会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那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学会为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负责。
大家都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经常会感冒,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小,抵抗能力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人照顾太多,孩子缺乏照顾自己的意识,认为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即使生了病,现在的儿童药味道也都挺好,甜甜的、酸酸的,孩子们爱吃,没什么太大的痛苦,有的孩子甚至喜欢生病,这样大人就会围着他们转,对他们千依百顺,享受皇帝般的待遇。我们该怎样让孩子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呢?首先,一定要让孩子体验生病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并让孩子说出来,然后告诉孩子生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以及药物对我们身体的负面影响,以此触动孩子的心灵,明白健康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人一旦失去了健康,即使拥有最多的财富,都等于零,让孩子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最后,告诉孩子身体是你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只有从小养成照顾自己的好习惯,你的身体才能棒棒的,将来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报答父母,报答社会。
教孩子方法,如盖被子,睡下来用身体先压住一边,躺稳后用手抓住被子边沿紧靠脖子,而且,每天的体育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以身作则,与孩子玩一些有趣的体育游戏,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而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第二,从小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现在的兴趣班非常多,在学龄班有比较多的空余时间,孩子会说:妈妈我也想学。有爱好,是好事,于是家长就让他学,学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可能会不想学了,如果连续报了几个班都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话,说明孩子的学习有了问题。
家长必须要了解原因,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始有终的人。告诉孩子有梦想是好事,但如果说不付出努力的话,梦想就成空想,不可能成为现实,而你也将一事无成。
第三,从小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一个孩子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关系到自身所生活的那个圈,从而关系到整个社会。因此,要让孩子懂得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才能对社会负责。
其一,首先与孩子沟通,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其二,自己能做的事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三,明白父母早上不但要给自己穿衣、洗脸,还要忙着做早餐,非常辛苦。其四,告诉孩子早上早点起床,可以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有条不紊,能从从容容地去上班、上学,早上开车也不用赶得太急,会很安全。最后,告诉孩子将要承担的后果,如果你赶不上妈妈上班的车,请你自己步行去幼儿园。
第四,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规范,并协助孩子获得成功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在马路上边走边喝着饮料,喝完了,习惯性地随手一扔,继续走自己的路,全当没事一样,可见,在他的心里从小就没有树立道德规范准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诉过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不能在整个社会变得文明后自己再有所改变,而应当把自己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把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按道德标准做好。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带头,切记,在我们身边,始终有一双时刻细心观察你们行为的眼睛。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并要求孩子在生活中掌握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三、结语
总之,孩子自我责任感的形成是今后家庭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形成的基础,我们家长要围绕孩子身边的事,因材施教,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适时引导他们,协助他们成功,培养他们初步具有正确的认识、分析、辨别、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和素质,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责任感。
让兴趣给孩子引路 篇7
人的神经系统有两个功能:一个管兴奋,一个管抑制。两个功能互相转换,该兴奋时,让人高度兴奋,保障学习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该抑制时,让人高度抑制,快速进入深度睡眠,得到充分休息。当然,这两个功能不是像白天黑夜那样界限分明,它们会交错出现。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兴趣还不稳固,意志力还比较薄弱,该兴奋时常常会兴奋不起来,或者兴奋起来了,但不强烈,不持久。学前孩子的兴奋点还会不断转移,表现出来的是走神、多动、不安分,或者迟钝、木讷、呆头呆脑。所以,孩子在幼儿园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也是正常的,不是毛病。
有的家长性子急,当幼儿园老师反映他们的孩子有这些情况时,就会不问青红皂白,想各种各样的招数收拾孩子。有的兴师问罪,大打出手,弄得孩子谈“园”色变,该入园时,出门就叫肚子疼;有的威胁利用,只要孩子保证上课专心,得到老师表扬,就给狂买平时根本舍不得买的贵重玩具;有的甚至凭着一时的冲动,带着孩子去求医问药,不惜花重金打针吃药,治疗“多动症”或“抑郁症”。
这些家长忘了:动物,动物,就是要动的道理。孩子不动,十有八九是病了;不是病,就是孩子对老师,对老师布置的那项活动不感兴趣。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不会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孩子还不懂克制,不知道不想听讲时也要摆出一副专心致志的样子;孩子还不懂尊重,看老师不高兴,也不知道急忙收敛自己的言行,管住自己的手脚和嘴巴。他们只知道凭着自己当时的兴趣处人处事,被老师狠狠批了,还一脸无辜,两眼茫然,委屈地流泪。
跟着兴趣走的小外孙
我有个小外孙,平时还比较尊重我。但有一次,在自家园子里,我要他快来观察梨树发新芽的情景,他却不理睬我,偏要去地里拔萝卜。我认为一个孩子,长一双聪慧的大眼睛,能眨巴眨巴就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那该有多绝啊!
可是,他不领我的情。他情愿跟着奶奶去拔萝卜,踹两脚污泥,把小脸憋得通红,也不理会我滔滔不绝的那一套说教。你看他,萝卜拔不出,还不要奶奶插手,他要一个人拔。奶奶教他抓住萝卜叶子,左歪一下,右歪一下,再往外拔。他不听,他要用自己的办法拔。他手小,左右开弓,也只能一手抓住一根萝卜叶子的稍尖,还因为用力太狠,叶子断了,摔个四脚朝天,滚了一屁股泥。但他不气馁,爬起来,瞪着萝卜,愣在那里动脑筋。突然,他眼前一亮,双手合十,抓住三根萝卜叶子,而且不抓叶稍,而抓叶根。这样,他自然要弓腰,要弯腿,等十指抓牢,憋足了气,腰一挺,腿一抻,萝卜就缓缓地出泥了。他扛起泥萝卜就满园子疯跑,大喊着:“啊!啊!胜利啦!”那狂劲,跟打了一场大胜仗没有丝毫区别。
这就是孩子,有什么说的呢?在那个时间,在那个地点,他对梨树发芽不感兴趣,他就怠惰,他就迟钝,他就排斥,他就全身心抑制;他对拔萝卜感兴趣,他就积极,他就机敏,他就全力以赴,他就浑身上下三万六千根汗毛,根根兴奋。兴趣在这里主宰了他的整个身心。
父母要给孩子“炼”的过程
今天的年轻父母,十有八九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入园就又乖又出类拔萃。他们被“恨铁不成钢”这句话害了。他们不知道,“铁”就是“铁”,你恨它一万年,它也成不了“钢”。“钢”不是恨出来的,是按科学的方法“炼”出来的。其实,孩子出生之前,父母已经把足够他成“钢”的生命潜能给他了。孩子只要对某一项活动感兴趣,他自然就会聚精会神,逐渐把那方面的潜能打开。潜能打开,在获得预期成果之后,潜能自然就会转化为一种能力。像我的小外孙拔萝卜一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点点成长起来的。“铁”要成“钢”,做父母的只能提供条件,“炼”的整个过程全靠他们自己,重要的是八个字:顺其自然,培养兴趣。
家长在这里不是被动的,而是大有作为的。遗憾的是,不少家长在孩子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并没有注意开发新的领域去激发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而是枯燥地重复校园的教学内容。说好听点,叫配合学校,巩固知识;说难听点,叫原地踏步,摧残兴趣。请注意,家庭教育绝对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翻版。要是家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标准完全一样,那孩子除了反叛,除了无奈,除了被全面扭曲,还有什么呢?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家长更不能不管孩子的兴趣,一味地去压他们。
看看今天的高三学生吧!高考结束,填报志愿,他们多半是不看什么志愿的。他们看的只是分数,考了多少分,就填报凭这个分数能被录取的学校或专业。志愿就是被大学录取,至于自己对这所学校这个专业有没有兴趣,那就一概不管了。这是悲剧,要知道,兴趣是成才的大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门在哪里都不清楚,这“行”还能修成什么样子呢?
教育最需要的是耐心,是等待。宁可生命潜能、情感开发得慢一点,也不要像私挖乱采的小煤矿那样,为了一时的“兴旺发达”,把整个矿脉搞乱了、搞砸了,最后不能不全面闭锁,宣布作废。
(辛勤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责编 陈金华
【孩子的引路人】推荐阅读:
英雄的引路人12-30
引路人的美文11-15
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07-19
爱与智慧的引路人06-08
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09-13
科研型教师的引路人06-26
成长引路人06-10
班主任要乐于做学生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反思5则范文12-06
引路人作文700字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