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2024-07-25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精选11篇)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篇1

八年级语文(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设计老师:林淑漫

班级

姓名

座号

完成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2、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3、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学习时数:1课时

一、预习指导

1、熟练课文两遍。

2、查找作者情况:牛汉,原名史成汉,现当代著名诗人。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酷(kù)似 掺(chān)脊(jǐ)背 枉(wǎng)读

4、解释词语。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奥秘:奥妙神秘。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温厚:温和宽厚。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5、思考问题:

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2、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明确: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明确:一种感激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设计老师:林淑漫

班级

姓名

座号

完成评价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明确: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四、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明确: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明确: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六、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五分钟后交流。

七、课堂小结

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八年级语文(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设计老师:林淑漫

班级

姓名

座号

完成评价

八、课时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作者牛汉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___荒寒___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 快乐_和梦幻_。含义:童年没有幽默,道出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那个时代,物质是匮乏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可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好奇、天真和淘气,和小伙伴、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此题有一定难度,学生能理解即可)②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_____稀奇____东西。

含义:那个久远的年代,那样一个穷困的小山村,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是极端匮乏的。

3.下列词语有无错别字,若有请改正。①优默 凄惨 红暑 梦幻 磨磨蹭蹭 优改成幽 暑改成薯

② 奥密 马鬃 赖皮 孰师 翻来覆去 密改成秘 孰改成塾 复改成覆

4.“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鲁迅:《故乡》《孔乙己》《社戏》等等。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喝茶》、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散文诗《匆匆》等。

5.文章第二段说“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有过同感吗?结合你的读书体验简单谈谈。从书中知道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或从书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或学会了如何做人等等,不一而论。

二、阅读测试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 八年级语文(下)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设计老师:林淑漫

班级

姓名

座号

完成评价

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6.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7.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明确:凄惨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8.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明确:凄惨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9.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明确: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10.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明确:“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篇2

1.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

2.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出其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作者的内心情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中包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学生生活体验导入。

环节设计:具体介绍学生印象深刻的第一本书

设计目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体验,为引出《我的第一本书》做铺垫。

课堂在线:一位女生说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第一本教科书,因为给她带来了知识,并没有具体的介绍。

环节反思:教师没有具体指明怎样具体的说,因此学生答题过于简单。

二、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1.浏览课文,说说什么书让牛汉如此难以忘怀?——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2.默读课文找人与事

作者说,这本书酷似一组画,当我们翻看这一组画时,画面中都有哪些人?哪些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人:父亲、“我”、乔元贞、乔海、“弄不成”、二黄毛……

事:父亲考学、父亲补书、带狗上学、送元贞书……

小结:这组画包括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上学的乐趣。(板书)

环节设计:

1.自由读课文,找什么书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

2.默读课文,找文中的人与事,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设计目的:落实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课堂在线:学生读了近8分钟,找什么书以及文中出现的人很全面,概括事件时不够简练,教师代替了学生的归纳。

环节反思:根据课前调查学生根本没有预习,所以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结果学生读书完毕后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然而学生在概括文章事件时不够简练,原因是读书的时间还不够。今后在此环节上要给予学生多一点时间。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品读课文的难忘处

有没有哪些场景,哪些内容使我们最难忘的?读一读,从中我们能感悟到什么?触动你的是什么呢?

2.含义深刻句子举例: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怎样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指的什么?

(2)“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作者用崇敬的心灵究竟想赞美什么?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重点句)

“人不能忘本”含义?

环节设计:

1.通过读书文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难忘?再读一读,从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2.文中有哪些句子让你难以理解?

设计目的:落实课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课堂在线: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共同解决。然而学生找难忘的人与事不够多,参与面不够广。

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是教师抛给学生的,并不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

环节反思:此环节应该是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我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然而效果不佳,课堂在这个环节上有些沉闷。究其原因是教师给予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不够多,另外没有很好的铺设台阶,所以学生难以攀登上。平时教学中强调要跳一跳摘桃子,但是我把桃子挂得太高,没有铺设好台阶。

四、深化延伸

既然这一本书酷似《父与子》中的漫画,漫画是让人看着发笑的,为什么我的这本书看了却很难笑起来呢?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注重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感受。

课堂在线:既然这一本书酷似《父与子》中的漫画,(师举漫画并简介漫画)漫画看了让人发笑,为什么我的这本书看了却很难笑起来呢?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哪些启示?

令人遗憾的是只有两位学生说了自己的体验,多数学生沉默。

环节反思:本环节我是想让学生升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能结合自身谈收获,同时归纳出文章的主旨。之所以学生以沉默代替是因为对于文章仍然不够理解。

五、课堂小结

设计目的:强化叙事性文体特征,理清课堂的两条线索。

课堂在线:教师总结。

环节反思:教师的理解代替的了学生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

以《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反思】

(一)我的备课

怎样来备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体是随笔。首先我结合单元教学总体目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另外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再结合课标关于初二阅读的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及对于教材的研究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定位好后,下面就是怎样设计整堂课的结构了。现在的课堂结构基本是板块式结构,纵观一堂好的课总有一条线索,也就是用线把各个板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又回到了对教材的研究上来。我把教材中含义深刻的第一句话“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却,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整堂教学的线索。扣住三个关键词:“难以忘怀”“一组画”“难笑”,另外把文体特征作为教学的第二条线索。这样就有了内容和写法的两条线了。

(二)几点体会

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我的第一本书》,倒不如说农村中学的孩子们给我上了人生的第一课,这也是我的第一本书。面对评课老师的点评和上课的效果来看今天我确有收获,下面就谈几点:

哲学上有一对矛盾:是形式决定内容还是内容决定形式,《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设计我走的路线是形式决定了内容,然而教学应该是内容决定形式吧,此第一点收获。

农村中学合作式学习开展的不多,学生对此形式有些陌生,因此在教学中难以推动。我未能充分的备好学生。此第二点收获。

略读课文要充分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师的讲解不要多,可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提炼学生的生活体验。此第三点收获。

……

当然一节课的收获还有很多,我将以此为起点,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

3 我的第一本书 篇3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得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难不住我,我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他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两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父亲这次回家给我带回一个书包,还买了石板石笔。临到开学时,父亲跟我妈妈商量,觉得我们村里的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父亲让我随他到崔家庄小学念书。我把这本完整的不同寻常的课本带了去。到崔家庄之后,才知道除了《国语》之外,本来还应该有《算术》和《常识》,因为弄不到这两本书,我们就只念一本《国语》。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颂。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都跟着我。课本上的第一个字是“狗”,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经把狗调教好了,当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当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我们是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地背书。两只狗蹲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小西。

诗人蔡其矫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小文。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4

第一,以同学的原有基础来设计教学的起点。通过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同学)的科学、客观分析确定“务实”的教学起点,而不是以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为基础来确定“理想”的教学起点。

第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沛挖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材。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使同学在有效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绪生活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课本与生活的资源整合,同学体验与教师感悟的资源整合,课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资源整合,等等。有效的资源整合设计会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化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层面有一个目标不好掌握的问题。以前,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检验,看同学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这件事情非常值得考虑。每节课能清的、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需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许多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同学去体验,逐渐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挑战。如何发明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同学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便成为老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可见,大局部优秀教案,决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因此,教学目标便是整个优秀教案的“航标”,教学过程就是催生课程理想的“摇篮”。

教学的过程不是“执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假如期望的是同学按教学设计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引导同学得出预设的答案,那么,课堂就成了“教学设计剧”演出的舞台,主角当然是教师,学习好的同学只是配角,多数同学只能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有效的课堂,一是同学主动参与学习;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坚持有效互动;三是同学的学习资料、时间和空间能够得到充沛保证;四是同学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五是同学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六是同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简而言之,有效的大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回归生活,凸显体验,传送知识,增进交往,纯化情感,发展个性,促进同学发展,促进教师生长。

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合作,探究。积极优化学习方式,就是使同学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同学的学习应该不是一种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课堂应是点燃同学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同学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要优化同学的学习方式,在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展开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同学运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引导的发现性学习和有指导的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学会选择,主动发展。这才有可能使课堂教学不只有效,而且高效,长效。

总之,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不只仅关注教育理念,人文素养,教学思路,学科功底,组织协调,教学机智,更关注同学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让课堂成为同学的创意空间,成为教师生长的生动舞台!

教学常规视同学校的法规。冷冷清清不象是课堂,热热闹闹未必是课堂。课堂上必需重视对全体同学的纪律约束,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更要强调规范性。常态课、竞赛课应该日趋同化。多些表示,少些扮演。既要务实求真,又要厚积薄发,一方面练好技能,一方面学习技巧,将技术上升到艺术,由艺术回归生活。

同学的自主暴露必需成为可能。自我探究,质疑发问,在课堂上要更多些。敢不敢让同学暴露他们的考虑和发现,关键在于敢不敢暴露自身的缺点和盲点。

多媒体不叫万金油,合适是选择的最佳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强调合理贴切,恰到好处,要服务于教学。它有不可替代性,但是有些板书又是多媒体不可替代的。所以,既要正确使用,提高课堂效益,又要合理使用,降低教学成本。有的课堂完全可以返朴归真,提倡本性。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篇5

⑴ 速读并复述课文,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⑵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3、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课文感知】

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课前二分钟】

简介《死魂灵》。(体会果戈理独特的幽默风格,感受讽刺文学的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

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识记重点字词: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复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哪些人间真情?请加以概括,并进行简要的分析。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三、揣摩与感悟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

1、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

2、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四、拓展与延伸

1、阅读训练:

⑴ 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 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⑶ 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⑷ 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⑸ 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

【课后记】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篇6

1、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2、激活生活体验,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3、加强联想与想像能力的培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品味苦难对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从小到大,我们已经读了不少的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不少同学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读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我们将走进牛汉的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回忆。

检测预习情况:

1.认读字词:幽默 凄惨 酷似 掺和 磨磨蹭蹭 翻来覆去

2.交流有关牛汉的材料。

二、感知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课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与书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些人物与书又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1、看书──逼书──送书──读书

2、父亲、乔元贞、我父亲改订书→我送书→乔之贞

三、捕捉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合作学习、自由讨论发言:

1、说说你从叙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2、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对这一本书的难忘之情?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说的“人不能忘本”本是什么?

明确:

1、父子之情:父亲发现那本“凄惨的课本”只是叹气,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可见父亲是一个知书达理、温和、善良的人,是一个既理解、尊重孩子,又对孩子负责的好父亲。

友情的珍贵:元贞的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惟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在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同学之间淳厚的友情显得弥足珍贵,温暖人心。

人与狗的乐:是我早已调教好的,只要主人下令,大狗便汪汪叫几声,来一个人狗合演“双簧戏”,给恶劣的生活处境带来一丝乐趣。

2、“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幽默,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3、“本”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课本,那一本国语教材,也指同学的友情、父亲的深情、童年的乐趣,人性中的善良、淳朴。

四、体验感悟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大学,许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奋发,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你怎样看待人生中的苦难?

参考示例: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是流动于地底的地火,苦难是在磨砺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难,那就在认命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难,用坚强作锄,用乐观作铲,用深邃的思索作锹(qiāo),坚韧不拔地挖掘,苦难的背后肯定会有惊喜和意外发现。大禹治水迎风沐(mù)雨,勾践卧薪尝胆终吞吴;孙膑受刖(yùe)足之刑而成兵法,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大器挥师百万;屈原饱受艰辛而成《离骚》;司马迁致残殚(dàn)尽竭虑完成《史记》;曹雪芹户牖(yǒu)瓦灶而成《红楼梦》……从古到今,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风雨雪霜皆为滋润,苦难成了奋进的动力,前进的基石,向上的台阶。

五、教师小结:

作者从第一本书中不仅得到了知识,而且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上了不同寻常的人生第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的体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

作业布置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案 篇7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句,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

3.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全文,通过生生评价探究学习,引发体验,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用心感悟生活中的人间真情,努力学习,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

(以>的漫画导入新课。)

先请大家看一组漫画,这是德国卜劳恩《父与子》中的一组漫画,请大家再仔细观察画面,讲述画中发生的故事。(多媒体显示。)哪位同学能把画中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听?

二、概括课文 把握内容。

这是漫画中父与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牛汉先生在谈到自己的第一本书时,他这样说:(多媒体显示本句)“这一本让我一生难以忘怀,他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漫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那么刚才我们在漫画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幽默,可牛汉先生为什么说他的故事酷似这组漫画还很难笑起来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说说 “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来历、外观、意义等)

这是一本 的书

让我一生难忘的 酷似卜劳恩的漫画

简直是一团纸 送给乔元贞的书

乔元贞一生唯一的书 我的狗也会念的书……

2.请思考(多媒体显示问题)文章中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事?

1.来访的诗人问书 2.给父亲背书

3.父亲为我和元贞抄书、订书 4.到崔家庄念书

5.带狗上学读书 6.补叙二黄毛和乔元贞的命运

…………

通过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我们知道了文章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这么多事,现在请同学们来看屏幕,按照文章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来重新的梳理一下:

(多媒体:“父亲”: 考书问书 灯下补书 携子读书

“我”: 裁书送书 爱书赠书 转学带书)

父亲考书问书,得知了我裁书送书,于是父亲为我灯下补书,我拿到书后分外的珍爱并将另一本送给了乔元贞,后来父亲带我到崔家庄小学去读书,我带着父亲为我补全的那本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在此期间还穿插了作者童年时代上书房的读书乐趣。

三、品味探究。

3、文章中写了这么多事,(多媒体显示问题)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A不错,可是当“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

看。”“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他为什么要愁啊?父亲是崔家庄小学的老师,小学老师看着自己儿子读的是这么一团纸,你说心里会有什么感想?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愁苦? B父亲害怕孩子拿半本书不能够很全面的学习文化知识,那么当“我”接到了父亲为我补全的两本完完整整的书的时候,“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人们常用父爱如山来形容父爱的深沉厚重,当我们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们感受到的是父爱似书,每一张每一页都凝聚着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

4、从这些事的叙述中,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体会到文章中蕴含了哪些情感?(从作者对“第一本书”的叙述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 父子之情

我的第一本书 同学之谊

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人狗之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作者人生的第一本书,它承载了父亲的爱,它是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修补而成的;它承载了同学的期望和友谊,元贞因为家里穷念不起书,他该多少羡慕作者;它更承载了童年的苦难生活。作者觉得正是这一本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因而永志难忘。

5、课文中有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难以忘怀的情感,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并快速勾画出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本书。

你能就找到的其中一个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1.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幽默,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2.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3.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4.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四、拓展延伸

刚才同学们所领悟到的这些句子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蕴涵着作者对这第一本书永志不忘的情怀,他是作者终生受用的一笔精神财富,那就是许多值得回味的第一,第一盒蜡笔,第一封信,第一本相册,第一份满分的试卷,

那么现在就请你来开启记忆的天窗,回顾难忘的时光,来谈一谈你的第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多媒体:把题目《我的第一______________》补充完整,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看来同学们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没有忘记过去,可人间的真情又怎么能在这几分钟之内就说的完诉的尽的呢?那么我们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把刚才的思路整理清晰,形成文字,写在作文本上。

这节课我们在诗人牛汉的带领下一起感受了这第一本书的魅力,书中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正如心灵的鸡汤一样滋润着作者,也滋润了我们。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无字的书等待我们去欣赏、去体味。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情!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真爱吧! 反思小结

我的第一本书 篇8

学习目标:

1、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主旨。

3.了解第一本书的含义,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难点:

1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层含义。(重点)

2.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难点)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0月,陕西省定襄县人。1940年发表作品,主要写诗,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主要诗歌作品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等。

2.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掺和()马鬃()磨蹭()()塾师()训斥()

2)解释词语。

翻来覆去 知书识礼 磨磨蹭蹭 哄堂大笑

3、快速阅读(跳读)完成下面的知识结构:

开头: 我的第一本书是。

朋友的疑惑:课本有什么好写的?

我的解释:这是一本 的书。

主体部分:①父亲带回来许多书,但不属于我。

②写 的不寻常的经历。

③ 带我离开 到 念书。

④与 有关的事。

结尾:“我”的结论:。

4、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②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③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④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二、课堂学习

1、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2、讲解释疑

3、复述第一本书的经历

4、合作探究

⑴、请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把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 的书”这个句子补充完整。(至少三句)

⑵、用心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或表演课堂剧深层理解文本、思考下列问题:

“我”为何难忘这本书?它的珍贵在何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

用“我的第一本是一本()的书”的形式,概括你对文中第一本书的理解。(至少三句)

三、拓展延伸

1、对照乔元贞和“我”的命运,你有什么想法?

2、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是作者终身的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说:“生活是一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本色吗?……在感悟了第一本书承载的 苦难生活和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之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生活的人生的感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同学们,我们在图片中看到的这条河流就叫做富春江,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曾有人赞美富春江,说它“揽天下奇景于一身”,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打开课文,说说标题什么意思。

一、标题介绍

标题中的“书”字在文言文标题中作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就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书信。但是作者所写的这篇书信与一般书信不同,它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文笔优美,清新亮丽的写景散文,而且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只是从吴均写给朱元思那封信中节选出来的一部分,文章的内容也仅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秀丽景致的一段。

二、作者介绍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信札记见称,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如《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这些文章,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相对应,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辞藻的华丽和典故的运用。因为骈文中的句子通常是四个字或者六个字,故也称“四六文”)

三、听录音朗诵

1、这篇文章的节奏如何划分?我们都知道本文是骈体文,大部分是四字句,所以我们划分节奏时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举例)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四、请大家注意一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 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五、解释词语意思

⑴选出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选项()A.风烟俱净 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荒谬绝伦 聪明绝顶 绝代佳人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答案AD(俱:全、都;犹:如同,好像)

五、通假字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 “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百叫无绝:停止 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见 《学海风暴》

好,词语的含义我们解释完了,接下来,我们请几个同学尝试着翻译一下全文的大意。P188

第二课时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中心句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 “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互相轩邈什么意思

生2:互相比高远

师:轩的意思是高,前面有一个互相,不能互相高,应该是互相比高,比高就由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动词。在这里,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看到下面一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师:在写景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从自然风光写到了人,你说目的是干什么?

生4: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后,不想再做官。

生5:自然风景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涤荡人的心灵,忘记人间的纷扰。

师:是什么让人不愿做官,这里的风景让人不愿走了,就想留下来,说明这里的风光及其

生(齐):优美

师:这种写法是什么?

生6:借景抒情!

师:还不对,是侧面描写。对不对。作者这么写,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这就和本文的作者吴均的生平经历有关,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居。他感到,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这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在写作特点和修辞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

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篇9

1.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为何令作者永志不忘,并专门著文纪念?

2.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3这“第一本书”中,你能看出饱含着哪些情意?

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从哪些句子能看出?

5.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6.“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7.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8.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9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

10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篇10

1、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2、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4、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扫除文字障碍:

三、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四、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感受人物的魅力: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亲)

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父亲为什么要修书:

(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

(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3、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

(1)贫困。

4、从我和乔元贞的不同人生经历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启迪?

六、小结:

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我的第一本书作文 篇11

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我看过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刘备三顾茅庐》,里面的人物有刘备、关羽、张飞。刘备聪明机灵,而张飞非常鲁莽。关羽没有张飞霸道,比较温和。

一开始刘备被曹操打的节节败退,刘备非常想自己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间奇才。然后,一天他坐在茶馆喝茶,他听人说:“山上隐居一位聪明绝顶,预知上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人。”刘备马上走过去问:“那位奇人隐居在哪。”人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他隐居在哪。”刘备并不放弃,继续打听那位人的下落。一天他听说以为农夫说:“山上隐居着一个人,叫诸葛亮。他算命十分准确。”刘备立刻叫关云长、张翼德和他一起去拜访这位旷世奇才。他们走在路上,看着那些小路曲折蜿蜒,那些草儿、花儿散发着阵阵芳香,刘备骑在马上说:“这里鸟语花香,如世外桃源。怪不得连人间奇才也愿意隐居在这么幽静的地方。”距诸葛亮的茅屋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诸葛亮的草屋外,刘备就上前敲门,从里面走出一个小童说:“我家师父不在家,出门采药去了。”刘备忙问:“他几时回来”小童说:“有时一两天,有时三四天,有时十多天,反正说不准。”刘备说:“请你转告他说刘玄德找过他。”小童说:“好。”刘备说:“不要忘记一定要转告他”到了第二天刘备说:“二弟、三弟,我们今天再去拜访他吧”张飞说:“大哥咱们都去了两次了,他都不肯来,干脆让我拿一条大绳把他抬来不就省事了吗?何必让您来回的走呢?”刘备说:“三弟,你又太鲁莽了。你就算把他抬回来又有什么用呢?他还不是不会听从于我,那又有什么用呢?”张飞说:“大哥你说的太对了”下次我一定会听你的话,然后他们又骑在马向诸葛亮的草屋走去了。来到屋外,刘备又来敲门,然后小童又从里面走出来说:“师父正在草堂睡午觉,我去把他叫醒来接待你们。”刘备赶忙拉住小童说:“不要打扰他了”小童说:“那好吧。”过两个时辰,刘备准备离去的时候,诸葛亮从草堂走出来说:“找我有什么事?”刘备立刻走过去说:“诸葛先生,我找你想你帮我统一天下”诸葛亮说:“好吧,我看你找了我三次都不放弃,我就帮你出谋划策……”

我觉得刘备不想让才白白浪费掉。我长大后也一定向刘备学习不会轻易失掉信心,在学习的道路中我会向刘备学习,知难而进,当我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我就想起了这个故事,让我充满了信心,而这一切都是书赐与我的。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智商高尚的人谈话。”书中的人物,做事就是激励我们的良药。

上一篇:日常励志问候语下一篇:济南ERP排行榜TOP10 中小企业软件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