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1次党代会讲话

2024-09-15

市1次党代会讲话(精选5篇)

市1次党代会讲话 篇1

学习吕梁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9月我校党总支组织学习会,及时传达学习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书记杜善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首先重点传达了市第三次党代会重要精神,学习杜善学同志代表中共驻吕梁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这次会议是在我市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回顾总结了市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研究确立了我市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是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我市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会上,杜善学书记作了工作报告,他指出: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经受严峻考验、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是我市各项事业跨越推进、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今后五年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全面实施“五三发展战略”,建设科学发展新路子;主要奋斗目标是:加快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抓手,以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的“吕梁速度”和“吕梁模式”;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进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吕梁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要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他说,实施“五三发展战略”,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水平;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通过对杜善学书记报告的学习,使我深刻领会了此次党代会精神;更加充分地认识了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也使我对我校今后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关键措施以及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充满了信心,充满了期盼。作为一名教师党员,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以吕梁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既是思想政治建设这理论层面上的一个新丰富,也是在实践层面上的一个新拓展。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

二,按照市委杜书记提出的“认真务实、立说立行、团结战斗”和“勤政、作风、履职”的要求,扎实有效地进行作风建设,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真才实学、业绩突出、有胆识有魄力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时时事事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为本,除了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作为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比成才尤为重要。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创新,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应该突破陈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做到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总之,我们要按照“善于谋势,勇于突破,精于抓实”的要求,通过扎实的工作,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使人民群众对我们教师工作的满意度上有新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校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1年9月25日

市1次党代会讲话 篇2

会议全文传达了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和市党代会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邢其运同志结合哈尔滨市科协实际,就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加强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上来。学习贯彻哈尔滨市党代会精神是市科协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迅速组织动员全市各级科协组织、所属学术团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市党代会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市党代会提出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认真履行科技群团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市科协系统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实施哈尔滨新战略、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一是印发通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全市科协系统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的高潮;二是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开展好市科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学习活动,为做好新时期科协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基础;三是结合学习贯彻中央书记处对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和中国科协八届二次全会精神,抓好市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要紧紧围绕中央的指示精神以及市党代会的重大部署,按照中国科协“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要求,从市科协的实际出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科学谋划全年重点任务,制定完善具体措施,切实提高科协干部队伍的学习、调研、创新、服务、执行力、创先等6个方面的能力,力争在为提高市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方面有新突破、新作为、新贡献;四是结合学习贯彻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精神,抓好市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一方面,积极组织市科协干部认真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对涉及科技工作、科协工作的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去学习领会,研究落实,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通过组织提交议案的形式,积极为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作用而鼓与呼,努力把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哈尔滨市新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三,加强宣传,全面营造市科协系统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科协网站、《哈尔滨科技界》等阵地,广泛宣传市党代会精神以及市科协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的工作部署和具体举措,以信息和活动动态的形式及时把全市科协系统开展的学习贯彻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反映出去,积极营造市科协系统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的宣传舆论氛围。(哈尔滨市科协 何伟 编辑:吴建国)

(黑龙江省科协)

襄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篇3

范锐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襄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为早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而奋斗。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理念。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内在要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是激励全市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

建设新襄阳,实现新跨越,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勇立时代潮头,担当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谱写襄阳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一、襄阳发展的历史新起点新使命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襄阳未来发展方向、扮演角色、竞争位置的战略定义和长远谋划,贯穿了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追求。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把握时代方位,坚定不移地向着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奋进。

(一)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进,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相继迈上1000亿元、1500亿元台阶,五年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实力快速壮大,地方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6%和32%以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亿元,是前五年的4.5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域经济连续三年大幅进位,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阳光新政”工程建设持续深入,医药卫生、文化、投融资、财税、城市管理等体制改革扎实有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有序推进。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央企对接战略合作、“厅市共建”合作不断深化,外经、外贸和外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对外交流领域、交往层次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竞争实力显著提升。五年累计投资近400亿元,建设了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20多平方公里,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以 “八项集中整治”为重点的“城管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容环境明显改善。高新区跨入千亿级开发区行列,新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了湖北深圳工业园、航空航天工业园、余家湖工业园,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吸纳聚集要素功能明显增强。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金融服务、资本市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等要素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搭建了平台。

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和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突破,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15%以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解决了177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了14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27万城镇住房困难群众得到住房保障救助,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优抚对象待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等大幅提高。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制显著进步。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三万”活动扎实有效,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得到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在全国推广,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人大、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扎实推进。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发挥各自职能,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等称号。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铭刻着历届班子打下的基础,书写着全市人民的创新创造,饱含着党员干部的奋发作为,凝结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代表中共襄阳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党员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军部队官兵,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为襄阳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面向新的目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突出表现在:综合实力和城市功能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不相适应,做大经济规模,提升城市 功能,推动跨越发展,任务紧迫而艰巨;粗放的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任务紧迫而艰巨;管理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与经济一体化、社会深刻转型的新环境不相适应,改革经济工作领导方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任务紧迫而艰巨;人才规模和结构与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需求不相适应,大规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任务紧迫而艰巨;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科学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深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作风,增强发展本领,真心服务群众,任务紧迫而艰巨。我们务必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不为传统模式所缚,不为惯性思维所困,不为已有经验所累,切实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破除制约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把各项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实、办得更好。

(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时代方位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把新襄阳推向新高度、新境界的历史使命。襄阳自古以来多次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28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镌刻着先辈们创造过的辉煌,启迪和激励着后一代人生生不息地劳动和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襄阳人不懈奋斗,不断把襄阳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抓住国家“三线”建设机遇,到七十年代以“现代化的觉悟”引进大批人才,从八十年代服务东风建设襄阳基地、推进 “军转民”,到九十年代实施“小城镇、大战略”,襄阳从一个传统农业地区逐步向新兴工业城市转变,奠定了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基础。2003年以来,“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襄阳掀开了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篇章。襄樊更名为襄阳,唤起了襄阳儿女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自觉、自信与自豪,标志着一个新襄阳的开端。精心谋划“四个襄阳”建设,展现了襄阳发展的美好愿景,点燃了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激情。当前的襄阳,正处在宏观环境机遇凸显、内生动能加速释放、综合实力蓄势突破、城市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实现襄阳新的振兴与崛起,铸就和创造襄阳新的辉煌,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代人身上。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担当构建“战略支点”重任的政治责任。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中央对湖北发展的要求,是全省共同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一主两副”襄阳办公会议的召开,中央和省委对襄阳领导体制的重大调整,建设“四个襄阳”战略定位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强化了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赋予了更大责任、寄予了更高期望。我们必须牢记中央和省委的重托,拉升发展标杆,对标一流城市,在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找位置,突破自我、超越旧我,立志跨越、率先跨越,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更高竞争层面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以加快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城市群迅速崛起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大都市区、大都市圈成为当代城市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以单个城市平面扩张为主的城市化阶段已经过去,依靠资源高消耗维持经济高增长、凭借要素低成本占用实现低层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找坐标,对接中部城市群、中原经济区、西部大开发,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聚集资源、人才和市场,推动跨越发展,奋力打造中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三)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跨越发展作为中心任务,把富民强市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增长、和谐繁荣,全面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任务是:努力建设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金融、商贸、物流等多中心聚集体,把襄阳发展成为更加开放、更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高层次、高能级经济体,成为主导区域发展方向、创造区域发展示范、引领区域时代风尚、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核心引擎、龙头城市和魅力都会,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襄阳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之路。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长期战略任务。今后五年,要以建设“四个襄阳”为基本路径,全力推动奋斗目标实现。

——产业形成强力支撑,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的产业规模、辐射功能、结构优势和综合竞争力,经济总量达到全省六分之一左右,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部城市“第一方阵”。

——城市功能形成比较优势,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大都市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走在区域前列。城市功能配置形成优势,建设品质大幅提升,特色魅力充分彰显,能量层级全面提高,区域龙头地位凸显,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

——文化软实力彰显襄阳特色,打造中国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禀赋充分挖掘、开发和彰显,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城市精神塑造富有成效,全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文化旅游名城。

——“两型”社会建设形成示范,打造绿色生态家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群众权益切实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增强。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和奋力拼搏,一个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安定和谐、文化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将在中部地区崛起中脱颖而出!

二、全面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建设“四个襄阳”已鲜明地写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旗帜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总体布局要求,壮大产业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彰显文化特色,推动转型发展,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向新高度。

(一)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层次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力

坚持“产业第一”理念,实施工业领先、服务业跨越、现代农业建设三大战略,加快构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始终坚持工业领先发展,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力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突破4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奋力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的目标。大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产销过百亿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创造产品市场的“襄阳制造”和资本市场的“襄阳板块”。深化与央企战略合作,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推行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境外招商,全力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上实现突破,在引进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力争有一大批投资过百亿、产出过百亿、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户襄阳。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和扶持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鼓励建立技术联盟、产业联盟、标准联盟,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把襄阳建设成为中国汽车新城、中国新能源之都、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全力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金融和中介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提升以文化、旅游、商贸、社区服务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高端服务业向汉江沿岸和中央商务区聚集,大型生产性服务业向近郊布局,生活性服务业在区域均衡分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大型都市商圈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辐射带动力强的金融服务集聚区,引进和建设一批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国移动湖北创新与发展基地“四个中心”建设,打造“数字襄阳”、“智慧城市”、“襄阳云谷”。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同步”、“两增同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国土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抓农业,以“一百三千”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扶持力度,促进奥星粮油、襄大农牧、襄阳正大、湖北梅园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优,成为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龙头。打造粮食、油料、畜禽、纺织、林特等5个过500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把襄阳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水利示范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及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贸易基地。

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打造产业集约集聚发展的优势平台。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的功能区来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投资吸引力、项目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围绕壮大和凸显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确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定位,推进同业聚集,实现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充分发挥两张“国牌”的龙头作用,加快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特色示范园区和中部领先的科技新城,把经开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平台,使两个开发区尽快步入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推进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扩容提质,支持保康发展“飞地经济”,办好余家湖保康工业园,打造一批千亿级开发区、百亿级工业园区。

建设“产业襄阳”,县域经济要挑重担、扛大梁。要全力支持各县(市)区发展大工业、做强大产业,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五年内,力争有5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有5个县(市)区进入全省20强,3 个进入全省10强,2个进入中部百强,1个进入全国百强。

(二)坚持完善城镇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坚持用国际先进理念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城市,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功能、产业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打造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功能先进的现代之城、古韵新风的特色之城、山水秀美的生态之城、人民满意的宜居之城。

加快构建组群发展、差异发展、梯次发展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围绕更新提升主城区,建设现代新城区,做大做强中等城市,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高起点实施全域规划,确保城乡规划全覆盖。按照主城区近期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远期300—500平方公里、300—500万人口的规模要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襄阳大都市概念规划和东津新城等六个新区规划。五年内,主城区新增80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各县(市)新增不少于2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推进老河口、谷城组群发展为河谷新城,把枣阳、河谷新城建设成为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推进宜城、南漳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把主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通过全域规划建设,对内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特色镇、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承载有力的中心城区发展新格局。按照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分区。鱼梁洲以汉水文化为主题,建成具有鲜明水生态特色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襄城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樊城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襄州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生产、深加工产业基地。高新区、经开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建成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东津新城开发,五年内5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格局基本形成,把东津新城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承担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中心。五年内,实现中心城区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特色鲜明、富有品质的城市形态。实施城市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以鱼梁洲生态片区为“绿心”,襄城余家湖湿地公园、襄南岘山森林公园、樊西月亮湾湿地公园、襄北连山湖公园、东津综合公园等六大生态片区,规划建设以汉江为纽带,唐白河、小清河、南渠、大李沟相贯通的五条生态廊道,引水入城,修复山体,构建城市生态功能体系,打造“亲山近水”的城市景观,形成“田园城市”的整体风貌。实施主城区建设品质提升行动,高起点改造旧城、开发新区,建设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一批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主题街区。精心设计建设主题社区、主题公园、主题广场,高标准建设便民利民设施。通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充分展示襄阳山的秀美、水的灵动、洲的浪漫、文的厚重和城的大气。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一体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全国大通道直通直达、区域城际间方便快捷、区域内城乡交通一体、城区内交通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重点推进“十大交通工程”建设,实施中心城区环线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沿江慢行环线,规划预留中心城区轨道环线,加快建设内环快速干线,构筑外环高速合围线。实施骨干路网建设工程,加快汉江三桥、五桥和唐白河大桥建设,规划建设过江隧道,完善主城区干、支路网,形成“一心四城”互通对接快速通道。实施中心城区交通畅通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立交桥、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开辟公交快速专线,全面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力争达到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实施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工程,全面建成5条过境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实施公路干线提等升级工程,推进国省道绕城改线等一批干线公路建设。实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工程,加快市、县、乡三级客货运站场体系建设。实施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襄阳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实施铁路运输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襄阳火车东站建设,利用北煤南运重载铁路开工建设,布局煤炭集疏运系统,建设路口能源基地。积极参与争取规划建设郑渝高铁、西武高铁、襄武城际轨道交通,推动武汉至襄阳动车公交化运营。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把襄阳机场建设成为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性支线枢纽机场。实施汉江航运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襄阳新港,加快推进新集、雅口航运枢纽建设,打造汉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水陆联运枢纽。

(三)坚持传承历史文化与文化创新发展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

牢固树立“文化立市”理念,用硬措施提升软实力,把襄阳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建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旅游城市。

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增强先进文化引导力。充分挖掘襄阳历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放包容、重商亲商等主流价值,塑造新时期的襄阳精神和发展文化。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时代先锋和道德模范,大力推动先进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提振全市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状态,筑牢共同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思想基础。

充分彰显城市特色,扩大历史文化影响力。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重,推动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步入“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之源、三国文化之乡、汉水文化核心区的优势,注重历史遗存的文化形态与现代经营业态有机融合,对历史文化古迹、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全面保护、活态保护。对襄阳古城文化、古隆中文化、汉水文化等,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擦亮襄阳文化名片,延续城市历史根脉,扩大城市影响力,彰显襄阳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辐射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建设“农家书屋”、“流动图书站”、“科普活动站”等,推动公共文化和科技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实施标志性文化场馆建设工程,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城市规划馆、群艺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具有襄阳气派的标志性文化建筑群。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培育本土文化名人,造就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名家和领军人物。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体现襄阳特色的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放大节会品牌效应,力争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办成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节会。

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区域文化竞争力。加快推进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鹿门山、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枣阳白水寺等文化旅游区建设。大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引进一批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规划建设三国文化主题欢乐城、米芾创意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快建设唐城、汉城等文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演艺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以高新区汽车产业园为载体,以汽车试验、品牌展示、制造流程等为元素,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旅游。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积极发展文化要素市场,激发和释放文化创造活力,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

(四)坚持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互促共进,增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示范带动力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改革创新上先行先试,在扩大开放上抢前争先,努力创造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襄阳模式”,把襄阳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开放高地。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发展需要优化机构设置,推行大部门体制,精简行政层级,整合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行政审批流程再造,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增加服务项目,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发达城市无差异的体制机制。改革经济工作领导方式,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成立专业管理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以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为导向,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多种融资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资本要素配置能力。大力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引入市场主体,提高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效率,增强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力推进农村领域改革,鼓励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推进“迁村腾地”,盘活农村资源。

坚持向创新要资源,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要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在更大范围内聚集发展资源,必须深入解放思想,推进重点领域的创新。要创新发展理念,用新的思路、新的机制、新的模式,推进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更新、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链整合,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力争创造出具有襄阳特色的创新发展举措。要创新发展方式,把先行先试作为创造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以“绿色襄阳”为灵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领域的探索创新,以示范带动的影响力,增强吸纳聚集资源的能力。要创新发展环境,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活跃创新文化,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人才创造,让规则、制度和程序服务于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创新创业的需要,使襄阳成为吸纳聚集资源的洼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

坚持向开放要空间,增创合作发展新优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地方的开放程度越高,发展的空间就越大,配置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要以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的胸怀和气魄,广纳天下人才为襄阳所用,广聚天下资源为襄阳发展。全面构筑大开放战略空间,制定对外开放战略规划,明确对外开放的目标和路径,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合作。要有重点地选择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城市,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产业和企业发展走向的研究,提高合作机率。全面提升“引进来”的水平,策划建设一批国际产业集聚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襄阳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引资、引智新突破。全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鼓励优势企业到市外、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形象,加快对外开放窗口和功能设施建设,加强襄阳城市品牌策划和推广,营造更加浓厚的开放氛围,以大开放的崭新形象提升襄阳人气,增强襄阳气场,扩大襄阳影响力。

三、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襄阳,是590万襄阳人民的共有家园,是一切有志于在襄阳投资创业者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同心协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城市。

(一)建立完善普惠、可及、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让市民日子越过越好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提高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群众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扩大城镇学校容量规模,提高农村学校设施装备标准,五年内加固、扩建、新建校舍150万平方米以上。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工程,五年内新建幼儿园100所,改扩建幼儿园150所以上。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增加优质高中资源总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5所、新建3所,积极筹建襄阳特殊教育中学,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大力支持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技师学院为龙头的职教联盟,为建设产业襄阳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大力支持襄樊学院创建一类综合性大学,形成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实力。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分期分批对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完善功能,确保五年内基层卫生机构全部达标。加强惠民医院建设,坚持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规划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妇女儿童保健中心、中医药医疗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疾病防治中心等重大项目,不断提高襄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五年内完成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7万套(户)以上,实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住房都有保障。建设“隆中人才公寓”,确保引进人才都有良好的住房保障。加大农村居民危房改建力度,五年内完成5万户危房改建任务。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体系,让群众享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做到社会保险政策城乡全覆盖,实现城乡居民愿保尽保目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公共财政补助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大病救助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特殊人群享受更多的社会关爱。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教育、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力度。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募捐等形式,五年内新建800个以上农村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组建万人“爱心妈妈”队伍,照顾、培养好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一批老年公寓。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减贫事业,加强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扶持。加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力度,有效衔接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每年帮助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南漳、保康、谷城三个山区县中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特困户,分期分批实行扶贫搬迁。

加大公共投入,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建设“引丹入襄”城市备用水源等城镇居民饮水安全工程,五年内再解决13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现中心镇通达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化基地。增加城市公交线路,延长运营里程,方便市民出行需求。启动市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全面实施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建设街边街心公园、休闲娱乐设施、人物雕塑、景观小品等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提升工程,让市民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

(二)创新社会管理,均衡公共服务,建设安全、法治、和谐的城市

坚持科学、人本、法治原则,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矛盾调解组织网络,健全完善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以法治为主渠道,社会关爱、人文关怀等多方面支持的化解矛盾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一整套有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积极利用和依法管理互联网。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人口均衡发展。

重视基层,夯实基础,提升城乡社区环境水平和服务功能。推进城镇社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从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老年教育、环境维护和社会治安的设施条件等方面加大投入,使城市社区环境设施大改善,服务功能大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大提高。加大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度,在整合公共资源、提升服务功能上探索试验,推动农村居民均等化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水平。

努力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治安保障能力,提升公共安全水平。始终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坚决铲除黑恶势力,及时清除社会毒瘤,让投资者有信心,企业家安心,人民群众舒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公共安全信息化平台,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健全应急工作体系,增强技术支撑能力,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动员建设,支持驻军部队建设,进一步做好军事设施保护、转业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等工作。切实做好人防工作,加大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力度。

(三)促进就业,支持创业,提高市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市民工资性收入。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壮大襄阳职教资源优势,注重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和素质提升,广泛开展就业培训,保证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岗前技能培训,全市在岗就业人员五年间普遍接受一次双技能培训。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千方百计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同步。

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市民经营性收入。以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动全民创业。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创办各类合作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分享利润、增收致富。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建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扩大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规模。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开发,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能够低成本进入、适宜创业需要的特色创业场所,方便群众创业。建设孵化园、产业加速器等创业基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和创业信息共享等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五年内净增2万户以上微型、中小型企业,净增5万户以上个体工商户。

(四)深入推进 “五城”联创工作,努力建好市民的幸福家园

大力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不断提升窗口行业服务形象。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开展“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创建活动,培育农村文明风尚。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市民法制意识、公民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大力推进市容市貌提档升级,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健全完善政府组织、社区负责、市民参与、共创共建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深入推进“城管革命”,大力实施以广告治理、占道清理、建筑整饰为主要内容的景观综合整治。大力推动城市景观亮化工程。加大对垃圾、污水处理和城市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贸市场、小餐饮店及“五小行业”改造力度,加大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力度,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搞好传染病防治,严格控制各类传染病。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做好“一江五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保护水环境,确保城镇污水达标排放,确保汉江干流水体质量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道路扬尘、建筑扬尘及噪声噪音污染治理。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控制和治理地表水体及土地面源污染。

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构建“一城两带三区五廊”为主的生态系统,抓好城镇绿地规划修编及山体、水体保护工作。抓好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推进社会绿化进程。加大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力度,构建以文化名园、主题公园、街区游园等为支撑的城市园林体系,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形成市民出门能见绿、就近能进园、清水常相伴的生态化生活环境。让襄阳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下生产生活。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大力弘扬“精进、开放、创新、务实”的精神,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同心协力共谋发展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坚定不移的从政追求,外化为坚定执着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用前瞻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群众的眼光、创新的眼光谋划工作、推动发展的本领。大力加强市委班子特别是以市委常委会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执行机制,构建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程序严密、民主科学的制度体系。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团结合作、奋发有为、勇担重任的坚强领导集体。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制度化。建立重大决策协商和征求意见制度,健全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坚持一切工作以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标准做决策、出政策。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关心群众疾苦,化解群众疑虑,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行力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民本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执行意识,不图一时之功,不贪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多做利群众、惠民生的事,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实好,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执行好。

(二)加强“三支团队”建设,激发活力推进发展

努力建设勇于担当、开放包容的干部团队。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牢固树立重视基层、鼓励干事、注重廉洁的用人导向。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公推差选、竞争上岗等办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双千计划”,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形成梯次接续、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建设新格局。大力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抓好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办好各类干部培训主体班,组织开展干部境外培训。有计划地推进干部轮岗交流,组织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到基层一线、发展一线和信访维稳一线经受锻炼、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大力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特别是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干部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健全鼓励干事、干净做事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为抓手,大规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各类人才在襄阳大显身手、大展宏图,加快形成襄阳人才新优势,构建襄阳人才新高地。努力建设合作共赢、奋发图强的企业家团队。要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创新企业家培养、提升、激励的新机制、新路子,大力营造最适宜企业家创业的环境,创办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论坛,为各类企业家干事创业、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不仅让他们生财聚财、成就事业,更要让他们受到尊重、获得荣誉,创造多大价值就给予多大奖励,做出多大贡献就给予多高荣誉,形成尊崇企业家的社会氛围,使更多的优秀企业家竞相涌现。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努力建设遵规守法、爱我襄阳的市民团队。以促进城市文明进步为核心,以树立良好精神风貌和道德风尚为重点,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制、文明礼仪、身心健康等素质,鼓励广大市民争做知书达理的襄阳人、诚实守信的襄阳人、开放包容的襄阳人、守规创业的襄阳人。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按照“五个基本”建设要求,坚持强基固本,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有效整合城乡党建资源,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深化基层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健全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基层党建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工作。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巡访问事”制度。大力推广农村基层党建“三三制”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和为民办事机制。按照“三有一化”目标,完善“网格化管理、便捷化服务”机制,推进社区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融合。全面推行“双责双诺双评”制度,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统筹抓好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办事处)、农村(社区)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三万”活动。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让党的基层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凝聚党员力量,发挥党员作用。广大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一线,矛盾多,压力大,各级党组织要多体谅、多支持,真诚关心,真心爱护,真切关怀,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作风保障发展

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积极探索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最大程度地降低党员干部廉政风险和腐败机率。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树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扎实开展治庸问责工作,集中整治“庸懒散软”。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服务市场主体、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敬畏法纪、慎用权力、善待百姓。深入推进“阳光新政”工程建设,简化程序,方便群众,大力推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公开评议,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服务最好的城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提倡开短会、发短文、讲短话,进一步规范、归并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各种应酬。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凡是不涉密的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源在阳光下配置、资产在阳光下交易。动真格解决就学、医疗、创业、征迁、环境保护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让想干事、能干事、干净干事的干部安心专心地干事创业,为改革创新的干部撑腰壮胆。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对违法违纪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以党风廉政建设明显成效取信于民,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凝心聚力推动发展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须高度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促进全市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工作,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营造安定有序、公平正义、和谐共荣、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全市人民共建共享的事业,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要大力弘扬亲民为民的作风,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把工作能力的增长、领导本领的提高深深扎根于服务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主动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在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中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凝万众之心,聚全民之力,共同推动新襄阳的振兴与跨越。

程龙镇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 篇4

市第四次党代会、县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召开后,我镇通过党政联席会、全体镇村干部大会等形式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同时,利用板报、标语横幅等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我镇实际,主要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一是充分利用龙秀温泉、十里桃川及千年古树群优越自然条件,挖掘程龙生态资本优势,策应我县打造文化旅游大县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引大引强,建成具有生态文化特色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会务、接待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打造生态旅游强镇。二是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和特色产业园为导向,加快发展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山王鸡为主的养殖产业,着力打造面向珠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充分发挥程龙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力争引进外商对千年古树群、温泉等进行综合旅游开发,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

按照“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总体定位,坚持高品味、高标准理念,进一步完善圩镇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能力,将圩镇建设成为一个集商贸、文化、教育、休闲、居住于一体的城镇集散中心,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农民住宅小区的标杆。

三、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促进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五一桥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为抓手,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着力构建起农村畅通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优质高效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功能齐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体系。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新秩序,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及信访工作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四、树立执政为民理念,确保政府执政能力有新提高

市1次党代会讲话 篇5

市委政研室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小组,就报告起草工作,向大家作一简要说明。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报告的起草过程

市委对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的起草工作高度重视。报告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起草的。为做好起草工作,市委主要领导早在今年上半年就作出了安排部署,要求市委政研室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深入思考提炼,集中力量撰写出高质量的工作报告。马勇书记明确指示,要求报告起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总结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工作,科学安排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要充分考虑党代会报告的特点,体现方向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7月初,马勇书记听取了市委政研室关于第五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方案的专题汇报,指示由市委政研室牵头负责起草报告,并明确要求从“四大家”研究室和党委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共同参与此项工作。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市委政研室立即着手报告起草的有关准备工作,迅速组建了由市委政研室6名干部、市人大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协研究室、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各1名干部组成的起草小组,迅速开展第五次党代会报告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到目前为止,整个报告起草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泛调研,收集资料。7月初,起草小组系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全会文件,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及周强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学习了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起草小组收集了市直各部门2006年至2011年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工作设想以及各区县(市)的党代会报告,全面掌握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和工作思路。同时,还借鉴参阅了全国许多个地级以上城市近期的党代会报告,努力把中央、省委最新的精神贯穿到报告中。第二阶段是分组讨论,组织起草。在占有大量材料和进行初步提炼的基础上,起草小组通过多次研究和讨论,于7月中旬形成了报告提纲。报告提纲报马书记审阅后,根据马书记的具体 2 指导意见进行了修改,然后着手起草工作。经过深入研讨、仔细打磨、反复修改、数易其稿,于8月16日拿出初稿,交马书记审阅。然后,按照马书记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修改。第三阶段是征求意见,修改完善。8月中、下旬,起草小组将认真研究、推敲和修改后的报告初稿分别到“四大家”研究室、党委部门、有关经济和综合部门,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起草小组对工作报告进行了多次集中修改。8月下旬,市委主要领导再次审阅了报告修改稿,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起草小组再次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征求意见稿。

整个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学习借鉴、深入调研、理清思路的过程,是边学习、边调研、边修改、边提高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过程。

二、报告的几个特点

纵观整个报告,我们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实现益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方向,坚持继承、务实、创新、发展的原则,在起草过程中,注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衔接连贯。在报告起草、修改过程中,起草小组每一稿都与有关部门及时沟通,每一项指标都与相关的规划和目标衔接。特别是报告中涉及的主要经济指标,3 每修改一次,都及时与发改委、统计局等部门及时沟通,反复核对。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工作部署等,都做到与全市“十二五”规划建议、规划纲要全面衔接,与各专项规划相衔接,确保承前启后、丰富发展。二是客观实在。报告既注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总结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宝贵经验,又不回避矛盾,客观分析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报告深入分析了全市经济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考虑了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盼富裕的美好愿景,提出了既能确保如期实现又能增添信心动力的目标体系。三是大胆创新。虽然未来五年发展思路与“十二五”规划建议一脉相承,但市委力求在观念上突破、举措上创新。为此,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马勇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工业强市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城乡统筹战略和“政金产学研”结合等5个座谈会,为报告起草拓展了思路、增加了创新元素。在报告主题方面,响亮地提出了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为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而努力奋斗。在战略取向方面,坚持“四大战略”,并将“政金产学研”结合作为战略突破口。在工作部署方面,就新型工业化、绿色益阳建设、开放型经济、法治益阳建设、党的建设等提出了系列创新举措。四是凝心聚力。起草过程中,4 我们特别注意突出报告在凝聚合力、鼓舞人心、振奋精神、激扬斗志的作用,力求能够通过报告中的语言,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迎接挑战的勇气,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加快发展的信心。

三、报告的基本内容

整个报告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基本经验,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五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表现在,经济发展提速提质,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民利明显改善;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党的建设得到加强。二是形成了“四个必须”的基本经验。即,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必须始终突出发展主题,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发展动力。这是对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成功实践的总结,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十分珍惜并继续坚持下去。三是今后五年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民生方面“欠账”较多,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繁重,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

第二部分,是坚持走具有益阳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这一部分,本质就是指今后五年益阳发展道路、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是走具有益阳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必要性。放眼未来五年,益阳正处在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支撑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的黄金发展期、发展压力加剧的攻坚关键期,正站在科学跨越的新起点上。推进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超越传统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先进地区。这种跨越既是总量规模的跨越,也是发展质量、水平的跨越,还是位次、功能的跨越,更是惠及民生的跨越。然后从我们肩负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责任,我们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我们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推进益阳跨越式发展的客观依据和紧迫性,明确要求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合乎益阳发展实际的富民强市的康庄大道。二是推进益阳跨越式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四化两型”总体战略,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思路,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后发赶超的第一推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作 6 为检验发展成效的第一标准,全面实施工业强市、绿色发展、开放带动和城乡统筹战略,大力促进“政金产学研”结合,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走具有益阳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为建设富裕、绿色、开放、幸福的新益阳而奋斗。三是推进益阳跨越式发展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总体要求,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绿色益阳建设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等四个主要目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指标。四是坚持走具有益阳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四条,即坚持把富民强市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导向;坚持把“四大战略”、“一个结合”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三部分,是奋力开创科学跨越、富民强市新局面。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六大任务。一是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包括突出培育优 7 势主导产业,突出园区兴工,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突出现代服务业支工等内容;二是深入推进绿色益阳建设,包括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行绿色管理等内容;三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包括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加快外贸扩总量转方式,坚持以改革促开放等内容;四是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包括统筹城乡规划,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等内容;五是加快推进“政金产学研”结合,包括要突出企业主体,要加强政府引导,要强化金融支撑等内容;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包括实施民生工程“六大行动计划”,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法治益阳,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

第四部分,是以“凝聚力工程”为总揽,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一部分专门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确要求以“凝聚力工程”为总揽,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思想的先进性引领跨越发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强有力的班子带动跨越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坚强的组织保障跨越发展;加强作风建设,以良好的作风促进跨越发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风清气正的环境推动跨越发展,为开创科学发 8 展新局面、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各位领导,以上是起草小组对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的简要说明,供大家在讨论时参考。在此,也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写出一个体现市委意图、符合群众愿望的高质量的党代会报告。

上一篇:冷冲压模具毕业论文下一篇:省属企业党建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