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共9篇)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篇1
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3、通过讨论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对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2、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处理的方法公车上书这一内容通过教师讲述、出示公车上书的书影由学生观察思索来解决。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通过出示幻灯片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四个方面来理解记忆并为后面突破难点做下铺垫。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变法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理解变法历史意义并在互动探究中通过学生讨论得到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的历史。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此时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过哪些努力,其结果如何 ? 创设情境 教师: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的可能有多种有的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认为必须进行革命等等。
教师总结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2、教师出示第7课 戊戌变法 师生对白演绎历史 教师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次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出示幻灯片──公车上书记书影和第一页 学生观察、思索。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梁启超。了解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后来又阅读了大量外国书籍了解到俄国和日本都靠变法迅速强盛起来感到发现了医治中国的灵丹妙药开始宣传变法维新的道理。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教师:康、梁的这次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也不大但却轰动了全国。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还进行了哪些大量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33页第一段大字归纳要点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维新派团体形成。
教师: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补充还创办了《时务报》各地组织了学会、学堂等等。
教师:总结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报刊、学会等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教师: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学生:阅读教材33页中间部分小字。
师生分析总结论战的是议题要不要变法还有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教师出示幻灯片──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
教师:通过维新派与顽固派针锋相对的论战及荣禄的拂袖而去可以说明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是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爱国的。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教师出示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师生分析总结此材料道出当时中国面临内忧揭竿斩木外患瓜分豆剖。康有为为中国所处的国际险境非常担心也为清政府的内政担忧。言辞恳切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教师出示幻灯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教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出了光绪帝支持变法的原因下面我们看看变法的具体措施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百日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根据变法的内容师生共同分析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主要有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失败了。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不肯逃走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六君子。永远的谭嗣出示幻灯片──谭嗣同和他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3.互动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篇2
本单元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其核心话题是谈论人的外表形象(looks),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因此‘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是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身材、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
课堂实录:
当轻快的上课铃声响起,我开始了上课。这是一堂人物外貌的描述课,所以我用了触摸你的身体部分的游戏“touch……game”开始引入新课。
目的有两个:(1)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检查描述五官的英语单词是否都能记住。便于开展活动时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因为这些单词与人物外貌相关连,这样引入就能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步活动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挑选了几个有不同体型特征的学生说。
先利用图片展示进行新单词句型的引入,让学生熟悉。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进行口头练习以免混淆,重点强调容易混淆的句型。如:She is of medium height.You are of medium build.He has short hair.I have two big eyes.She has a small face.etc.加深记忆.接着要求其他同学描述三位外貌典型的同学,再小组练习。这样更形象,更贴近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再按发型,身高,体重的类别练习以免混淆。当我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老师时,学生们十分激动,想着能用英语描述自己的老师了,他们特别高兴。此时的气氛很活跃。
这样完整地描述人的外表是为后面能安排、完成任务做铺垫,同时能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随时调控。
这个猜人游戏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他人的描述,去发现别人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辨别能力,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
这是一项任务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喜爱的明星,增添他人对自己的了解。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电影、足球明星,在小组里轮流进行描述。然后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资源共享,教师选派几名学生在讲台上用投影仪进行展示。(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设计这个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学有所用,想象设计一下自己30岁的样子,并画出来,同时当学生做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写出描述外貌的句子。使课堂别开生面,乐趣横生。同时培养了学生听力、口语及写作能力。
由于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得不错,再学习并处理书上的知识,就非常容易,学生学得得心应手,同时让学生整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此处格言的安排是为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德,不以貌取人。
通过以上几步的语言输入练习,让学生再进一步创造性地活用所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反思:
从教20多年,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我的英语课该怎样上才能让学生觉得不枯燥,并能学好知识?是天天拿着教材教呢?还是把生活及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让学生多角度地去感受,去体会,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作为语言学习初始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是初一新教材第7单元的第一部分,教材内容围绕着描述人的外貌特点展开,让学生学会谈论人的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和交流。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通过交换对不同人物的描述及看法,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情谊。所以这堂课主要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辅助于TPR(全身反映教学法)、情景交际教学法和猜谜活动等任务环来实施的。
以下是本节课的闪光点:
第一、直观的图片信息:初一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定,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对新新人类更是喜欢。就这个特点,我精选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图片。就本课的教学内容描述人物的发型与身材,比如:高个———姚明;矮个———潘长江;中等个———周星驰;胖的———猪八戒;瘦的———孙悟空;中等身材———唐僧等等。让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这些单词的含义。那么他们说起来也就琅琅上口了。
第二、合理利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图片的信息直观,现实的资源就更为形象。本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那么让他们来描述周围同学、老师的长相,岂不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便于学生们长久的记忆。
第三、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动口动手。首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好才能找到让他们动口动手的关键。现在的学生都有自己所喜欢、所崇拜的明星。以此为切入口,我在任务环活动中,设计了三个任务:(1)“猜朋友”;(2)谈论自己喜欢的明星;(3)设计绘画自己将来的形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竞争,每个任务都存在着一定的“信息差”,因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急于知道最终结果的心情,在活动中他们积极参与、努力表现自己,做到最好。三个任务所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要求也各有不同,他们分别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把任务活动放在小组中进行,还可以解决“大班额”难于操练的难题,学生在小组中有更多的时间来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通过这项活动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第四、发挥多学科知识渗透的作用,巩固所学内容。这一节课要求学生能描述他人的外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听、说能力。如何把听说能力融为一体,并且学生能很好地接受,同时还能锻炼写的能力呢?何不让他们想象一下当他们30岁的时候自己长什么样,一边描述一边画出自己的肖像。这样利用美术知识来巩固本节内容,学习的形式也多样了,岂不更好?
第五、重视情感教育。在人际交往中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了解他人的爱好,增进情谊。在现实生活中不犯以貌取人的错误。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讲解图时,我就侧重强调人物虽然有美丑,但是他们却都有自己的特长,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让学生明白人不可貌相。如讲到潘长江,我就提到He is short and heavy, but he acts very well.He is very popular with people.同时在结束课时我增添了谚语,再次强调不要以貌取人,人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篇3
——你的参与,就是你的成功,你的成功,就是你人生中的历史丰碑!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课前预习】
1、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
2、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课前小练】
1.公元前年,领导农民
在发动起义。并在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2.公元年,在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公元年,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3.公元年,建汉,史称,都。
【合作探究】
一、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暴政
(1)繁重。
(2)沉重。
(3)殘酷。
2.更加残暴。
【重难解析】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当堂评价】
1、下列最能表现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英雄气概的一句话是( )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D.“福兮,祸之所伏”
2、楚汉战争中,刘邦能打败项羽的原因有
①善于用人
②有关中作为后方
③约法三章
④军力强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篇4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指今天
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
和的殖民地,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
和的殖民统治下(除
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19世纪初,在和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的运动。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1819年,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他和
被誉为南美的“
”。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和政治压迫。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年,印度
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也参加了起义。年轻的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直到壮烈牺牲。
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
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
。15世纪晚期终于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
(1533-1584年在位)即位后,正式采用“
”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俄国
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18世纪初,沙皇
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_______行政体制,加强_______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_______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_______提拔人才
③经济:鼓励兴办_______,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_______,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习俗: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_______。
意义: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
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
彼得一世改革以
和学习
为目标,开启了俄国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
有所发展,但是,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
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西濒临的大国,北方完成了,工业生产居世界第位,南方却以
经济为主,大量使用
劳动。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南方反对提高关税。同时,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
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坚持主张。
(二)内战爆发
导火线: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
当选为美国总统第16任总统。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
”。
开始:1861年4月,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
”。
(三)北方的胜利
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
》,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颁布了《
》,这两个法令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
胜利告终。
林肯为维护
和
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
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
幕府统治之下。推行
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853年和1854年,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面对
和
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一部分
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
”政变,拥立
亲政。同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
”。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
(三)明治维新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以
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政治上,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
”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提倡“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残余,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的道路。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19世纪,随着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同
紧密结合。
3.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
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车、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
”。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4.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83年,德国工程师
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__狄塞尔__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
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
使用
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____、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5.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瑞典化学家
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
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
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6.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
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
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的发展,促进了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壮大。
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
。同时,越来越多的走出家庭,成为,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促进了。
4.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城市的环境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到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也在发生着变化。
5.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
。首先是
由于
日益扩大,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用
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英国科学家__牛顿__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和
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
年,牛顿出版了《
》,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__
__出版了《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__
__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是
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
》的小说集。他的经典之作如《__
__》《__
__》等,再现了法国
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4.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__
__》、《
》《
》等,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
__
__”。
5.德国天才的作曲家——__
__,《__
__》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
1804
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__
__和_
_
__的成熟。《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贝多芬对__
__、__
__和的渴望。
6.荷兰画家梵高代表作有《__
__》《__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篇5
自主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3、读背文中引用的古诗文。收集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文并且背诵。自主学法指导:
1、本课生字词较多,这些字词的读音、写法、意义利用工具书解决。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情。
3、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借助资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评价:
1、《语文补充习题》22-23页第一、二、三、四题。
2、《语文补充习题》22页预习提示一。
自主学习反思:
《往事依依》互动学习案 主备人:韦荣贵 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 姓名 学号
互动学习目标:
1、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正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人物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4、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互动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文的学习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自主学习情况反馈。
3、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1.作者简介
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百六十多篇,总计五十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辛弃疾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3)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方法提示:同学之间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学生讨论。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5、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三、欣赏文中读《千家诗》的情景。
1、文中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浓阴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蛾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等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引用“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等的作用是什么?
四、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五、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小结全文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七、互动学习评价:
《语文补充习题》23页第五、六、七题,24页问题探究一
八、互动学习反思:
《往事依依》互动学习评价 主备人:韦荣贵 审核人:韦荣贵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积累(5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1分
凝视()徜徉()()险峻()....浩淼()于漪()阴晴雨晦()...婵娟()雕镂()()谆谆教导()....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且改正。20分
哑雀无声()心旷神贻()眼花僚乱()
走头无路()淳淳教导()美不生收()由然而生()厉厉在目()五彩纷成()
谈笑风生()
3、摘录本文中的作者幼时读到的一些诗句,按春夏秋冬四季归纳。(8分)春: 夏: 秋: 冬:
4、班级组织开展“我爱文学”主题活动,要求每位同学编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为小报起一个有文学色彩的名称,并且设计三个栏目,拟定栏目名称。(8分)小报名称: 栏目名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本报派往美国采访9·11事件的记者共两位,到美国三小时后,一人发回来一份长篇讯稿。B.有关人士强调:最近接连发生特大爆炸事故,大家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C.据悉,在以后两天中,与会代表将盈利方式、信息转载规范化、运作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D.专家分析,目前中国大范围的气温偏低,主要是由最近一段时间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所引起的。
6、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3分)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地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求全责备。.....B.张店七中初一级部班全体同学刻苦钻研,合作探究,同学间相互不耻下问,形成了良好的学风。....C.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D.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二、阅读分析(共47分)
(一)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以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
”,“
”;“
”,“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1第一段概述主要是为了。(4)
2.文中引用“ ”、“,”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4)而引用“红紫芳菲”、“橙黄橘绿”等语是为了具体地说“(4)3. 写出抒写读《千家诗》的美好感受的句子(4)4. “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引用时省略了一些词语,原诗句应该是:(4)
5. 回忆所学的诗歌,写出带“鸟”字的诗句,不少于两句。
(4)
6、“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请举出一个读书给你生活乐趣的事例。(4)
(二)教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里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记得有一次教的是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至今能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自此爱读辛弃疾得词。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老师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入了角色,他自己被感动了。他那深深被感动的神情凝住在眼睛里。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虽几十年再未接触,但至今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又看到国文老师那充满情感的身子左右摇晃的样子和那一对注满情思的深沉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 不尽。
1、解释下列词语的语境义。(6)
信口: 依稀: 镌刻: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节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满清王朝经过与外国列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就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另外寻找一条民族救亡之路。维新变法在当时就成为中国一条最合适的挽救民族存亡之路。变法的失败又使中国的有识之士明白:在中国不能再依靠腐朽的清王朝本身,必须寻找革命的道路,成立政党,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因此这一课是腐朽的清王朝的没落向新生的革命的中国的过渡。
【学情分析】
1、本课是八年级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程度。
2、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3、教师采用合作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作业课外试题和课堂质疑、讨论和课外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4、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七年级学生有较大的提高,这为开展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然而由于本课在内容上有承上启下的结合点,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连皇帝都参与了变法,居然会失败,这一点学生有点不明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公车上书,“戊戌六君子”相关内容。
2、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及其社会背景;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的性质及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3、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梁启超的言论,使学生自主掌握维新思想的内涵,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社会各派对变法的态度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主要行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3、认识戊戌变法的爱国进步意义和思想启蒙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国人痛哭失声,捶足顿胸,深受刺激的典型材料和《时局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
教师:在中国科举制中,举人的地位明显要高于秀才,但在中国历史上却出现了这样一件怪事,一位举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却拜了一位秀才为师,这位举人叫梁启超,这位秀才叫康有为。两位广东师徒在19世纪末共同上演了一出救国图存的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探讨这段历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请同学们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做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这一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过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维新变法做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二、百日维新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的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是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指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其目的就是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这四方面的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课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图像和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问:这些豪言壮语反应了谭嗣同什么样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呢?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课件展示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讨论:“我看谭嗣同”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和历史责任感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情感升华,激励学生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教师: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有什么异同 学生:„„
教师归纳:①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主张创办新式学校,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导致这一分歧又根源于阶级属性的差异。
教师:光绪帝是不是一个维新派? 学生:„„
教师归纳: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教师: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学生:„„
教师归纳: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
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四、作业布置
1、出示训练题,学生练习巩固
2、课后思考: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五、板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时局图》
科举制:举人——梁启超
秀才——康有为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1)公车上书
(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时间
2、变法的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性质
2、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1、本课导入时学生感到新颖,多媒体的辅助,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短剧的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2、对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学生必然是有诸多的感慨,此时如果能够想办法将学生的这种感慨上升到一种更为理性、更为前瞻性的高度,那么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特意设计了这么一段口述文字,以求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3、在学习历史中,今人更智慧,祖国更强大,虽然康、梁、谭等的维新富强梦已成历史,但他们为救国救民而勇于改革的高度责任感永存!它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永远与时俱进!
【学案】六年级上册教案第7讲 篇7
课题: 初中数学同步班 课时: 80分钟
年级:六年级上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谭婉坤
2013秋季初中同步班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讲
圆的面积
知识点
1、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2、圆的面积公式:πr²
3、圆环的面积公式:π(R²-r²)
4、小学六大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 【练习题】
1.把一个圆分成若干份,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由于长方形的面积=()×(),所以圆的面积=()
2.一个半圆的物体,它的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它的周长是()米。
3.一个圆环的外直径是36cm,环宽6cm,这个环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铁片与一个半径是50毫米的圆形铁片的面积相等,三角形铁片的底是250毫米,这条底上的高是多少毫米?
5.求下图阴影部分面积:(单位:厘米)
精准实效成长管家———培新教育
精准实效成长管家——培新教育
6.628毫米长的细钢丝在一根圆铁棒上刚好绕10圈,这根圆铁棒的横截面是多少平方毫米?
7.用10米长的席子围成一个底面是圆形的粮囤,已知两头相接重叠处占去了0.58米,这个粮囤占地面积有多大?
8.明达炊具厂生产的某种型号炒勺是用直径为0.5米的圆形铁皮冲成的,如果每天生产这种炒勺800个,需要多少铁皮?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篇8
一、知识点回顾
1、两种方法求斜率k
①已知倾斜角α,则k=tanα②已知直线上两点P(x1,y1),Q(x2,y2),则k=y2-y1x2-x1
注意:当α=90°时,k不存在2、两直线平行垂直的关系
①(注:当两直线k都不存在时两直线也满足平行)
②(注:当一条直线k=0,另一条k不存在,则它们也满足垂直)
③与
与
3、直线的5种形式
①点斜式(已知直线经过一个点P,和直线的斜率k):
②斜截式(已知直线的斜率k和y轴上的截距b):y=kx+b
③两点式(已知直线经过两点):
④截距式(已知x轴截距a,y轴截距b):
⑤一般式:(求距离的时候要先化为一般式)
4、三个坐标、三个距离
(1)、两点的中点M坐标为
(2)、定比分点坐标,点P在直线AB上,且,则
(3)、两直线,的交点坐标,联立方程组求解
(4)、两点的距离
(5)、点的距离
(6)、两平行线的距离
注意:利用这个公式,两直线x和y的系数不一样的时候要先处理一样才能使用
二、知识应用
题型一:斜率的相关问题
1、已知直线的方程为
2、已知直线
3、已知直线
4、一直线的倾斜角的2倍,则的方程为
5、题型二:点坐标和距离的综合问题
1、已知直线在的交点坐标为
2、已知点A(3,4),点B在直线
3、(2020.全国3卷)点(0,-1)到直线距离的最大值为
4、与直线平行且距离为3的直线方程为
5、点A(3,1)关于直线对称的B点坐标为
6、以A(3,4),B(2,-2)及坐标原点为顶点的三角形ABO的面积为
题型三:直线方程得综合问题
1、一直线的方程为
2、已知直线过两点A(1,-2),B(-3,2),则过点A且与直线AB垂直的直线为
3、已知直线.(1)
(2)
4、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3,-4),B(6,0),C(-5,2),求:
(1)、边AB所在的直线方程.(2)、边BC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3)、高AD所在的直线方程.(4)、∠ABC的平分线BE所在的直线方程。
第6课《雪》(导学案) 篇9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雪
【学习纪要】
学习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⒋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⒌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学习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要点点拨:
这是鲁迅先生《野草》散文诗集中的一篇文章。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雪景图:江南的雪景和朔方的雪景。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㈠字音字形
磬(qìng)口 脂粉奁(lián)灼灼(zhuó)处(chǚ)子 ....tuì(褪)尽 shuò(朔)方 zhān(粘)连 凛(lǐn)冽 ㈡词语积累 朔方︰北方。
奁︰盒子
凛 冽︰刺骨的寒冷。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㈢走进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㈣背景资料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课堂导学】
一、导入。
二、录音范读,感知内容。
指导: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明确:南方的雪滋润美艳;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孤独。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一、读(1-3)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⒈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憾?为什么?
明确:⑴南方的雪滋润美艳、绚丽、有趣。⑵ 从“那是还在隐约着……嗡嗡地闹着”。⑶有遗憾。但南方雪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⒉这些特点是怎样描绘的?用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明确:⑴工笔描绘:A、静态美: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雪下的冷绿的杂草;B、动态美:蜜蜂嗡嗡闹着,孩子塑雪罗汉。⑵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
⒊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使人感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快乐。
⒋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可以让学生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体味这富有诗意的形象。﹚
明确: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⒌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雪象征什么?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作一点分析。(如抓住“滋润美艳”、“蓬勃奋飞”、“精魂”等词以及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
明确:⑴是一种美的象征。⑵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课堂总结】
前三段描绘的是江南雪景,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可以提炼出江南的雪在作者眼里是“滋润美艳”的。那么为了表现这种“滋润美艳”,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与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但是,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和给人带来的快乐却是短暂的。在第三段的描述中,作者渗透了他的遗憾和惋惜,“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随堂作业】
一、指出句字运用的修辞方法。
⒈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比喻)⒉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排比)⒊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比喻)
二、我来回答:
⒈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明确:“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美的。
⒉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明确:“青春”、“处子”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
⒊塑雪罗汉有什么象征意义?它的消融流露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⑴塑雪罗汉是孩子心中的美好形象,是美的象征。⑵它的消融流露作者惋惜之情,也暗含作者江南的雪对的怀念。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旧导入。
二、读(4-6)描写朔方雪景的部分:
⒈朔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明确:⑴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蓬勃的奋飞(或:冰冷坚硬,旋转升腾。)⑵传神写意:①形:如粉,如沙,决不粘连②景:屋上,地上,枯草上③神:旋风里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天宇下旋转升腾⑶从特点中能看出她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⒉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⑴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⑵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他们决不粘连,在文中还表现为死掉的雨,惟有死掉才能以升华,作者愿将最宝贵的生命都献给斗争,这是最完全的献身,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突现了作者无私无畏、顽强不懈斗争的精神。这两幅对立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心声,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⒊朔方的雪象征着什么?饱含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体现怎样的精神品格?
明确:⑴象征冰冷、坚硬、灿烂,是不甘屈服现实,决心以勇猛的战斗来迎击黑暗势力的革命者形象。⑵包含作者对寒冷、黑暗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⑶体现身处冷酷现实而永不颓丧,顽强奋斗的精神。⒋作者将南北雪景对比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对比的目的是衬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是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他憎恶把北方的雪花变得孤独,也憎恶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现理想。
【课堂总结】
(4-6)段,第四段作者用一个表示强烈转折的连词“但是”转入了对“朔方的雪景”的描绘。这个转折只是内容上的鲜明对照,并不是情感态度的转变。作者对朔方的雪花虽然着墨不多,但他时刻照应前文所描写的江南的雪的特点用笔。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朔方的雪花却是“蓬勃地奋飞”“旋转而且升腾”;江南的雪粘结成雪罗汉并且给人们带来短暂的欢乐,而朔方的雪花却“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如果我们把雪比作人的话,江南的雪就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朔方的雪则是刚强如铁的铮铮硬汉。【总结课文】
总体来看,作者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都是充满着深情的,都是十分喜爱的,但他更为欣赏的是朔方的雪的抗争精神。“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本是晶莹的雨滴,即使死去化为雪花,也要继续抗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寄寓了作者执着追求国家民族美好未来、决心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胸怀和理想,是鲁迅先生《自题小像》“我以我血荐轩辕”这一雄心壮志的形象化表述。内容结构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写作特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2.抓住特点写景,写景抒情。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朔 方()tuì尽()凛liè().
2、填空题。
(1)鲁迅原名_______,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及《故事新编》。《雪》选自他的散文诗集_______。
(2)江南的雪,“_______ ” ;北国的雪则“_______ ”,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观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解释下列词语。(1)凛冽:(2)目光灼灼:
4、作者写了哪儿的雪(用文中语言回答)?
5、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江南的雪的美景的句子,说说江南的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7、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它象征什么?
8、对文中“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语句的理解。
9、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 作者感情倾向怎样?
⒑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借用想像来写。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导学案)设计老师:CQN
班级:
姓名:
座号:
评价: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qìng lián zhuó shuò 褪 冽
2、(1)周树人 革命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呐喊》 《彷徨》 《野草》(2)滋润美艳之至 如粉、如沙
二、3、(1)刺骨地寒冷。
(2)目光十分明亮。4.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5、具体描写江南的雪的美景的句子是:“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江南的雪特点是:滋润美艳,富有朝气和生机。
6.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7、⑴如粉、如沙,决不粘连。⑵象征冰冷、坚硬、灿烂,俨然是一个面对黑暗、恶劣的环境,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的斗士,一个奔放又孤独的挑战者形象。
8、“孤独的雪”是指朔方的雪既没有江南雪的雪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扬向上的性格。“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可以理解为北方的雪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涵的精魂。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推荐阅读:
第8课戊戌变法08-08
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06-01
戊戌变法学案09-10
戊戌变法专题教案07-22
《戊戌变法》读后感09-11
戊戌维新派08-09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09-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10-21
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