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戊戌变法

2024-08-08

第8课戊戌变法(通用10篇)

第8课戊戌变法 篇1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议一议: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制作人:房立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上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五、课堂检测

自主研练:重点,难点,常考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高效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不会的、拿不准的在旁边做上标记。基础训练。第8课 戊戌变法 教学案

(二).课堂探究、展示、评价

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映,加强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培养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运动的高潮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三、[教法、学法] 学法指导 阅读练习、讨论分析、分组合作

[课时]1课时

复习提问第7课内容: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时间、内容和评价

四、[学习过程] 开始课前自主学习了,先试试你的身手吧!

(一)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1).年春,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合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2)、1895年“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1)、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继续宣传变法。(2)、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定期集会演讲。又把《 》改名为《 》

【透析】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颁布诏书——9月21日废除诏书共103天)(1).变法开始:_______年6月11日_______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2).变法诏书内容:(了解)

1、(湖北省黄冈市2005年初中升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组织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成立保国会

D、创办《万国公报》

2、(2005年玉溪历史中考题课改实验区)1898年1月的一天,有一位清朝官员曾用这样一番话教

训康有为:“你老是变法呀,变法呀,可你知道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从这番话你判

断这位官员应是哪一个派别的代 表:()A、顽固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民主派

3.(新疆维05年课改试验区)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A.推翻清政府 B.发动人民群众 C.建立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 4.(2005年广西钦州市中考)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创办宣传革命的刊物是()A.《中外纪闻》

B.《民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5、(鄂州市2005年初中升学考试)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光绪帝软弱

B 外国势力干涉

C 顽固派阻挠 D 维新派无能

6、(随州市2005年高中(中专)招生)戊戍变法的主要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追求民主科学

C.促进思想启蒙

D.否定君主专制

7、(重庆市2005年初中招生)1895年,领导“公车上书”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8、(通州市2006年)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2006年河北省初中生升学)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B.救国图存,变法自强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0、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标志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创办《中外纪问》 D、组织成立保国会

11、某学堂因废八股、设立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到: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

罪之有?这个“皇上”是指()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2、梁启超早年曾领导百日维新,没有成功。在清王朝行将灭亡、人民革命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尽管他40年中未忘一“国”字,但他的政治追求始终没有实现,也不可能成功。梁启超的政治追求不能实现说明()

A、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理想都可能变成现实 B、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否则不能实现

C、对职业的理想和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好高务远不能成功D、只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得有实际行动

13、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轻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革了祖宗的例律

六、小结巩固 :结合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课知识

第8课戊戌变法 篇2

1.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展开。为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北美13州召开了制宪会议, 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三者间的分权、制衡, 以实现公共权力的平衡。这部宪法虽然也有局限, 但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后来成为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典型。它不仅是美利坚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法, 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3. 学情及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 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 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挺感兴趣。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 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有了初步了解, 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充分利用其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以突出重点, 达到以点代面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 应充分结合现实, 创设情境, 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并引导他们将之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比较, 将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置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

4.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材料, 了解美国独立战争后的严峻形势, 认识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 通过角色扮演及绘画结构示意图, 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体现的原则, 以激发学生的个性, 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从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的政治智慧。

(3) 通过提供材料评价1787年宪法, 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通过列表比较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民主制度发展的共性与多元性, 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5) 通过提供华盛顿的相关材料, 使学生感悟其人格魅力, 及其为民主发展贡献毕生心血的精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

5. 教学重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6. 教学难点。

(1) 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

(3) 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7. 教学方法:

讲解, 讨论, 探究, 互动。

二、课堂系统

1.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教师: (多媒体播放美国国歌且提供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图片。) 从图片中你能读出怎样的信息?

学生:欣赏、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过渡:两党制、总统制、联邦制等相关民主制度, 这些制度是如何确立的?让我们共同穿越时空隧道去寻找其历史源流!

(1) 设计意图: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2) 新课教授:问题探究。

【探究1】在独立之初, 美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第40页“资料回放”及“教材引言”, 并思考华盛顿为什么说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华盛顿等资产阶级领导人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1787年宪法颁布的必要性) (1) 政治:松散联盟 (邦联) ; (2) 经济:国内:互设关卡;国际:没有统一关税。

2.1787年宪法颁布的可能性: (1) 已经独立; (2) 启蒙思想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学会发挥想象、深入历史思考问题。

教师: (过渡)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 后是有人早退, 最后又有3人拒绝签字, 罗德岛则始终不肯派代表参加。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 许多人最初的意见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了。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 当时已经80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 专门请了个牧师, 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 企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会议开了近4个月, 最终才形成了1787年的宪法草案。那么, 他们究竟围绕哪些问题展开激励的争论, 并最终达成妥协呢?

【探究2】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教师: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条:第一款: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 全属合众国的国会……第十款:未经国会同意, ……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 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 除非实际遭受入侵, 或者遇到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形时, 不得从事战争。

第四条:第三款:国会有权处置合众国之属地及其它产业, 并制定有关这些属地及产业的一切必要的法规和章则。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 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 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美国《1787年宪法》

学生:阅读材料及课本思考、回答。

教师: (归纳点评) 联邦拥有立法、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 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征税和外贸等。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美国通过确立联邦制,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 有一定的自治权, 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多媒体显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联邦制度)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体会集权与分权思想。

【探究3】: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角色任务。

学生:角色扮演 (总统、议长、法官) ,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结构示意图。

教师:演示三权分立图。

教师:巩固练习:面对金融危机, 奥巴马政府将如何通过救市方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及动手能力, 能自己表演及与他人合作, 感悟“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智慧。

【探究4】如何处理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1) 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参议员每州两名。 (2) 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点评:协调各方、利益均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体会协调各方、利益均衡思想。

【探究5】美国民主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点?

教师: (多媒体显示表格)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

教师:归纳点评: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两国的这段历史, 我们应当认识到, 各国的国情固然不同, 具体的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及方案也有差异, 但它们的政治文明建设更有相通与相同之处, 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理应有普世的民主政治基本准则:如政府应当民有、民治、民享;如国家的权力应当分立并实现制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之能在全球视野看待问题, 并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探究6】谈谈你对1787年宪法的看法。

教师:请学生阅读第42页“历史纵横”, 且问:如何理解英国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为什么恩格斯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 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学生:讨论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进步性: (1) 它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2) 它 (确立了联邦制) 强调加强国家权力, 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 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防止独裁统治出现, 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3) 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 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 有利于州域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4) 西欧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结合, 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 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局限性: (1) 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2) 反映人民权益的法案是经过几年斗争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

教师:演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大选图片, 然后提问:以奴隶制的解决为例, 美国人民为什么没有在当时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归纳点评。 (多媒体显示) : (1) 这既是由当时的具体形势决定的, 也是由新生的美国已形成的利益格局决定的。要实现废奴, 仅凭“正义之剑”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 建国之父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将一个随时可能瓦解的邦联改造成为一个民主宪政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联邦。因此, 需要维持一个强大的政权, 而不是将各类矛盾激化。 (2)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渐进曲折的过程, 也是一个注定要付出代价的过程。政治文明 (制度文明) 的建设也是如此, 不可能一步到位, 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及修订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3)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 从无到有就是一个进步, 然后通过渐进式改良将它变得更好。审视“美国经验”, 其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 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发展、变得更好的过程。其中宪法至上的法政文明建设是关键之一。正因为如此, 有学者认为: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 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 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这种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治国之道。

设计意图:学生能多角度、辩证、发展地评价1787年宪法, 感悟民主制度的时代性及发展性, 树立现代化的世界意识。

3. 课堂总结:

理清线索。师生共同演示板书: (1) 探源1787年宪法; (2) 探微1787年宪法; (3) 反思1787年宪法。

4. 巩固知识:课堂练习。

高考母题精析: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华盛顿, 异人也。 (1) 起事勇于胜广, 割据雄于曹刘, 既已提三尺剑, 开疆万里, (2) 乃不僭位号, 不传子孙, 而创为推举之法, (3) 几于天下为公,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 (4) 其治国崇让善俗, 不尚武功, 亦迥于诸国异。……米利坚, 合众国以为国, 幅员万里, (5) 不设王侯之号, 不循世及之规, 公器付之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 一何奇也!”

本材料画线的5部分, 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学生:思考作答。

三、课后系统

教师: (布置任务) 请学生课后阅读华盛顿传记并谈谈感想。

【教学点评】《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具有如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1. 新的教材观。

本课教材共有三目:“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在传统的教材观和知识观下, 这三目内容是都要进行学习的, 但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材是学材”, 教学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 因此, 选择哪些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是本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在处理本课教材内容时, 能够扣住本课的核心知识, 围绕“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这一核心内容组织教学, 删繁就简, 突出了重点, 很好地解决了新教材知识内容较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的矛盾。

2. 新的学生观。

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这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重要一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比较的有效教学策略。为此, 本课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一是以“宪法如何协调各方面关系”等三个问题为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二是以“角色扮演”为情境, 运用所学知识对议会、总统、法院的权力进行表演, 从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加深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理解;三是以“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材料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为情境, 让学生谈谈对美国宪法的认识, 使他们在合作中加深理解, 受到教育。

3. 新的史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美国1787年宪法及民主制度的评价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本课用文明史观及现代史观审视了1787年宪法, 使学生感受到美国开国元勋的政治智慧和人类的创造活力。本课用全球化史观看待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民主化是历史潮流, 也使他们明白了民主政治的多样性。

第8课 随声附和与逆反心理 篇3

“思想健康”,是指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取向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是“真、善、美”的体现:它发自内心,不是矫揉造作;它符合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扬善惩恶,表达对社会和人民的良好愿望,对自己和别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它使人的心灵受到美的陶冶,给人以美的感受。

不符合“思想健康”基本要求的作文应视为不合格的作文,所以高考作文的立意还要达到“正”,即正确、正能量。应该排除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腐朽堕落的思想感情倾向。

【样题分析】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题材料有别于一般表现人生励志类的作文题目,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类题材。这是就当前的社会现象有意设计的一种社会生活类的作文材料。前一段时间,发生在一些大学中的同学间加害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反思,在大中学生的群体中,同学之间发生一些摩擦和争执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投毒和杀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和人之间到底该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学会和他人相处。

本材料由四个小段落构成。第一段先概说高中学习阶段同学间的关系——无论是帮助、激励还是争执,都会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并促使我们成熟。第二段讲就同学关系进行的调查,满意的占绝大多数,但不满意的也占相当多的比例。第三段讲同学关系紧张的内外原因。第四段讲增进友好关系的方法。因此本材料话题应该是: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进而将来走入社会,学会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材料中的关键词筛选如下:高中阶段,美好时光,同学情谊,难忘记忆,争执,成熟,同学关系,满意,不满意,志趣性格,竞争,尊重,理解,包容,融洽。

由此可以看出,作文立意应该提倡“正能量”。结合第一、二段的关键词“美好时光”“深厚情谊”“难忘的记忆”“满意”等,可以立意为“珍重现实同学情谊,才能收获未来人生的美好回忆”。

结合第三段的关键词“自我意识强”“志趣不合”“激烈竞争”等,可以立意为“同学之间要有笃志信道、自强不息的正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气,知耻而后勇的勇气”。

结合第四段的关键词“营造和谐气氛”“互相理解、尊重、包容”“为他人着想”“融洽”等,可以立意为“一个融洽的同学关系能造就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高分捷径】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大都表现为三个面向:面向人生、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其中集中表现在人生励志和社会生活生活方面。对于人生话题,作文一般均可以从正反两反面解读,只要言之有理都不为错。但对于社会生活一类的材料作文题,立意一般应该是“扬善”与“惩恶”。“扬善”与“惩恶”,不是正反对立关系,因为两个不同的行为都朝向一个目的:给人一种正面的鼓舞力量。

1. 扬善。

就是解读材料时,发现其中存在的真、善、美的东西,作为我们写作的对象,并经过我们的诠释或演绎,使之发扬光大,使更多的读者得到启发和教育。

例如上文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一般朝着“营造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这个角度来立意都是“扬善”。但材料里面也有可以展开的负面话题,如“4%的人觉得不满意”,为什么有人觉得不满意?后面有很多原因可以来解释,如“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可以说,学校、班级是社会的缩影,里面也有不愉快的争执、恶意的竞争、打架,以至于同学之间发生加害事件。如果因此就立意為“现在的校园不存在和谐的同学关系,它和社会一样充斥着森林法则”,就不是“扬善”,而是扩大渲染生活“丑恶”的一面,使人心生恐惧。

2. 惩恶。

作文中要宣扬真、善、美的东西,不是说不能出现生活假、丑、恶的一面。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负面的思想不能掩盖,对他们大张旗鼓的揭穿,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也是思想健康的表现。

例:(2013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英国作家戈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所给材料由三位作家的名言组成,三句话里面包含共同意义的词语分别是“孩子的眼光”“少男少女的心灵”“伟大的孩提王国”,我们暂且把这几个词语压缩概括为“童心”。丰子恺的话“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是说孩子用一颗童心观察世界,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天真无邪的一面;赫胥黎的话“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是说很多人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逐渐失去了少男少女一样的真心,变得世故、圆滑、消沉、冷漠等,“心灵硬化”只是一个比喻,是指少男少女真心消失的过程和状态。“提前”,暗示了一种焦虑;戈尔丁的话“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预示着人类社会失去童心的可怕后果。

正是人类社会“童心”的逐渐消失,才使得三位作家语重心长地谈论“童心”。如果我们联想到现代的人类社会就会发现,种种消极、圆滑、世故的现象时时都在上演着,现代社会物质上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但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人性中最美好的真诚也正在消失。材料中指出了童心消失的现状和后果,也是促使人们思考造成人性缺失的社会原因,呼唤人们回归童心和真诚。

所以本题的立意可以立足于批判社会现实,针对日趋物化的社会大声疾呼诗意心灵的回归:人失去了童年,不能失去童心;失去童心使人类真正的沉沦;拒绝心灵的硬化等。

【写作误区】

1. 思想健康就是表现“高”“大”“上”。

“思想健康”是通过高考作文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材的目的。它是一项“基础等级”要求,这个要求并不超越考生的思想实际和写作实际。同时,这项要求也并不是指要把作文的思想感情升华到很高的高度,所以不应把“思想健康”宽泛化或神圣化,好像一提到思想上的要求,就必须把作品的主题步步深化,调子定在“高”“大”“上”三点之上,四平八稳,不会跑题,不会被扣分,这实在是对“思想健康”要求的误解。须知,“扬善”不是随声附和,也不是歌功颂德。

例如: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動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本题材料话题对象就是“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又加上“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以及“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好像这些内容已经确定了作文只有正面立意。很多学生的立意就局限于赞美,如伟大祖国已经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伟大的祖国而放声歌唱;中国的巅峰时刻等。

2. 思想健康不会反思。

很多考生习惯顺着材料的思路,竭力地附和材料,揣测材料里面能正面表达的东西。一旦提到反思,不敢越雷池一步,认为反思材料立意就是一种不正常的逆反心理,就是提出反动观点,是思想不健康的表现。须知,反思是并不是故意唱反调,而是一种冷静地思考,当然也是“思想健康”的表现。

上文的例题中,只是对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做国家形象广告的行为进行评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给我们的国家形象做宣传,它有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作用。反思一下就可以明白,我们的国家形象一定是被丑化或误解了,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怎么能靠几个人就能改变人们的认识呢?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只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而树立国家形象不同于商业广告,我们自身做得好,就不需要广告。再联想一下,像美国、德国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做过类似广告,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反思就能够得出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并非是思想不健康,应该是给浪费公帑行为的一种警告。

【模拟练习】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数十年来,放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小说、戏剧、影视、音乐……)不胜枚举,这些作品令人震撼,或使人警醒,或启人深思……

请自选作品,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感悟、思考。

第8课戊戌变法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要点

(一)公车上书——序幕

(二)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三)百日维新——高潮 1.变法的开始 2.变法的内容

(四)戊戌政变——失败 1.变法的失败 2.失败的原因 3.变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

图片欣赏

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

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讲授新课】

一、公车上书

我们先看一段短片。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

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这一事件为何叫“公车上书”呢?

汉代规定地方上举贤良方正时,依例乘坐公家马车赴京,后世因此以“公车”为举人的代称。“公车上书”其实就是指当时在京赴试的千余名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的带领下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为什麽那麽多的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什麽人们在拒签条约时又请求变法? 不变法不能强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了。它让我们看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所以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也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1863—1894这30年间,民办企业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这甲午战后的三年里,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从公车上书开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进一步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他们不再局限于想,而是试图去做。他们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通过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这类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中共诞生等。公车上书最终促使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中康、梁等人的联名上书并未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清政府触动不大。但康、梁并未气馁,他们采取创办报刊、政治团体等方法进一步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宣传西学,鼓吹变法。不久,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张之洞、袁世凯等朝中大臣纷纷加入。后来,康、梁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机关报,这表明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可是强学会不久便受到封闭。但在此影响下,全国从1895年-1897年间设立了50多所学会、学堂、报馆。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发动下,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最终形成了一场政治风暴——百日维新。

二、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指出:“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为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从此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解决什么问题?

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一是要避免外患(瓜分豆剖),就是要防止内忧(揭竿斩木)。从康有为的言辞我们看到要解决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变法已是势在必行,但这一观点却并未在朝廷上下形成共识。

请看书P33小字。他们争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变呢?从荣禄的拂袖而去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才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但顽固派却竭力阻挠变法。在这些掌握实权的顽固派大臣面前,资产阶级的力量是很弱小的,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光绪皇帝。

那么光绪帝是什么态度呢?

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光绪帝为何要支持变法?

一是不甘做亡国之君,二是与后党争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又因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只推行了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100多道变法诏令,有时一天几道诏书,向雪片一样纷纷发往各省。光绪帝声称要将变法的意思遍告天下,作到家喻户晓,一时声势很大。那么究竟这些诏书里改了些什么呢? 戊戌变法的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请同学们分为两组,讨论分析:哪些人可以通过新法得益?哪些人在改革旧制中会利益受损?

得益者:资产阶级

受损者:旗人、士人、政府官员、军官

那么处于社会最底层但人数最多的普通百姓能够从新法中得利吗? 不能。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新法中他们未提出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变革社会制度的主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并未从新法中得到实际的好处,对此漠不关心;而变革旧法又损害了旗人、士人、以及把握实权的官僚贵族的利益,这样的改革能获得成功吗?显然不能。

新政的推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抵制和破坏。光绪的诏书传达到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少数人尚能认真执行,其他地方督抚大员则对诏令装聋作哑,置若罔闻。在中央以慈禧、荣禄等人为首的守旧势力更是采取措施架空光绪,阻挠变法。

一时间北京城内风云骤起。光绪帝感到事态严重,召见杨锐授予密诏要其“设法相救”,但杨锐却不知所措,将密诏搁置了整整3天。3天后,光绪帝令人带出第二道密诏。康、梁等人见到了两道密诏,但维新派本身既脱离群众,又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实在拿不出什么良策,只能相对痛哭。最后想出两条办法:一是幻想争取英、日帝国主义的支持,出面干涉。然而列强岂会真心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呢?二是拉拢袁世凯,举行兵变,诛杀荣禄。于是谭嗣同持密诏夜访法华寺求助袁世凯。袁世凯满口答应,说:“诛荣禄如杀一狗尔”。实际上袁世凯却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与中南海瀛台。继而大肆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本也可以逃走却不肯逃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被捕。在狱中墙壁上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现了为改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对谭嗣同不愿逃走,英勇就义的这种做法你怎么看?一方面他的英雄气概值得我们尊敬,另一方面其实也可以保存实力继续斗争。

28日,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参与新政的官员也受到严厉处分。慈禧太后废除了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一切新政,恢复旧制,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谭嗣同在就义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办法。2.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对列强和顽固势力报有幻想 4.脱离人民群众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第一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我们看到维新派试图君主立宪,新法中却只字未敢提设议院开国会;他们渴望救亡图存,却又梦想从列强那里得到支持;他们痛恨皇权专制,却又盼望光绪的浩荡皇恩;他们无权无勇,却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仇视恐惧。

教训: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维新派试图依靠光绪帝通过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它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同时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所以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虽然没能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但它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批判了封建主义,所以它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小结】

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变革社会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资产阶级中的维新派选择通过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政治团体、学堂,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维新运动的进一步酝酿和发展,最终进入高潮——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一时间声势浩大,但变法措施一方面脱离群众,另一方面有损害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废除新法。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正如同梁启超所言:“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此后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吸取教训,以武装斗争为手段,揭开了历史新的一章——辛亥革命。【课后探究】

第8课戊戌变法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或是通过对先秦以来农业生产工具沿革情况的研究过程,以及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断、推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李冰、赢政等历史人物的学习,了解他们的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立志改革、勇于拼搏的精神。

(2)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认真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先人从我做起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1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引导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终导致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新课教学

(一)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讨论。)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2)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问题。)提示: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三条措施都有重大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来看还是经济制度的变革最为重要。奖励耕战,其作用是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县制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行政职能;承认土地私有,准行土地自由买卖,则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取得合法社会地位。当时正值春秋战国时期,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奴隶主经济日益衰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地主经济刚刚兴起。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经济终究要取代落后的经济,先进的阶级必将战胜落后的阶级。而商鞅变法主动顺应了这一规律,大大加快了秦国历史进步过程,正因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地主阶级的掌权,才能使秦国成为当时经济政治最先进的国家。所以第一条措施最重要。(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③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只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④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秦孝公死去后,守旧派贵族杀害了商鞅,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张及法令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得以贯彻执行,并成为后来秦国变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 “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A、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要取得胜利。

B、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大无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二)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1)铁农具

将这一目分为两个部分,在“铁农具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也可直接观看教材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然后提问组织讨论。)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2)牛耕

在“牛耕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探讨。刀耕火种(火耕)

2.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

在这一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 这一问可组织学生拓宽、拓深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

农作物产量与耕作的质量、效率有了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

(三)科学技术

首先指导学生看《二王庙图》,朗读二王庙大殿联,并提出问题:二王庙是为纪念谁而修建的?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学生很快就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他们探究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到答案:是为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因为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由此导入第一个内容: 1.都江堰

按重点难点分析讲解都江堰的修建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以及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第一层次培养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都江堰的概况;第二层次通过对教材中《都江堰示意图》及辅助材料的学习,了解都江堰为什么能够起到防洪灌溉的作用,培养学生识图、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第三层次通过分析都江堰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现今的价值,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特别指出这一工程的修建没有破坏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秦统一六国

1.讲解秦灭六国的经过。重点要求学生记住:一个人物:嬴政(注意“嬴”字的写法);一个时间:公元前221年.2.秦统一的意义

提问:秦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教师归纳说明。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七、作业布置:练习册

第8课戊戌变法 篇6

1、nián chān

2、填字顺序为:浮 飘 挑 滚

3、“踏”形象地写出了和泥的动作,“踏”既包含了“和”,又包含了“踩”,所以单用哪一个,都不够形象具体。

4、造新台阶是父亲一生的愿望,愿望将要实现时,却感到一些失落感,所以露出些尴尬的笑。

(二)

1、A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 父亲没真正觉得自己老,强调自己还很有力气。

⑵ 父亲一生勤劳,一旦歇下来,非常不习惯。

⑶ 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

⑷ 父亲的身体老了,心境也老了。

3、造高台阶。勤劳、善良、老实厚道。父亲在实现了最高的追求后,内心失落,不踏实了。人活着要不断地追求。

第8次课改给我们带来什么? 篇7

策划人语:

以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为标志, 我国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整个第八轮新课改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方方面面, 是我国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自上而下、波及城市与乡村的教育革命, 是一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个孩子健康发展的教育革命, 这场革命的成败同样关乎共和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 因为决定国家未来的是下一代人的素质与能力。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 “这场改革搅动了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广大中小学校正发生着悄然无声又积极本质的变化。”变化, 意味着新的风险和问题;变化, 意味着反思、审视甚至否定自己;变化, 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前行道路上, 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变化, 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乐观者看到的是观念的变革、课程的进化, 教材的多样化,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认,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调整, 校本课程建设与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悲观者看到的是学生依旧课业负担沉重, 不少课堂花哨很多, 换汤不换药, 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 课改培训耗资巨大但观念更新成效甚微, 教材建设中的贪多嚼不烂、质量低下的问题, 不少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甚至发出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感叹, 全面否定新课改成就, 认为课改从本质上说是失败的悲观论调。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正确而全面地评价课程改革的得与失、功与过, 我们策划组织了本次专题, 本期刊发数篇颇有深度的调查报告性质的优秀稿件, 用数据说话, 带您穿过重重迷雾, 探究课程改革的真实图景与美好未来。

创业第8招:临危不惧 篇8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各国,活动百货公司十分普遍。这种百货公司的销售方法类似于邮购,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家里购物 ,也就是使顾客不必去摩肩接踵的百货公司,可以凭一份商品目录,订购他们想购买的东西,然后由活动百货公司的员工送货上门。

当时,有个名叫片山丰的日本青年,认为这种销售方法不仅富有创造性,而且充满了人情味,一旦将它引进日本,肯定会大受欢迎。因此,他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大量资金开办了片山活动百货公司。

但是,因为两个原因使他几乎全军覆没:首先,市场扩大得太迅速,资金的需求量激增;此外,不少员工对这项新事业根本不入门,如同是让只懂赶车的马夫去驾驶从未见过的崭新轿车。1961年秋,公司的经营状况日趋恶化,不得不向银行贷款70亿日元,到年底又再度贷了7亿日元,债台高筑。银行在提供贷款的同时,派来了一位老资格会计师,深入调查片山的财务状况。会计师临走时对片山丰说:“依照我的经验来判断,贵公司想东山再起已经没有希望。”

面对致命打击,片山丰仍然保持平时的作风,泰然自若,信心百倍,毫不慌张。他星期天依旧精神抖擞地去打高尔夫球;每天早晚的上下班时间,也一如往昔;举止、神色毫无变化。他说:“我知道,在这种非常时期,一个经营者一旦率先慌张失措,或是操心操得瘦了一圈,或是动辄发怒,发脾气,必将影响到员工的士气。我不能把痛苦形之于外,否则,员工一定会受我感染而人心惶惶。只要我自己保持毅然无畏的态度,公司就会有生机……”

片山丰这种胸有成竹、胆识无敌的作风,不久就产生了奇迹,不仅稳定了人心,而且感染并激励全体员工咬紧牙关、发奋图强, 为公司的复兴全力以赴。在最艰苦的日子,虽然片山丰迟发薪水,甚至不发薪水,但是绝大多数员工都毫无怨言地跟着他。后来,在走出绝境以后,很多员工都说:“当时,我们看到社长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不禁精神百倍,从来不认为有什么危机会打垮我们的公司。”

8个月以后,被银行财务专家、老练的会计师断定“必定倒闭”的片山公司屹立未倒。这个结果更给公司上下注入难以形容的信心与勇气。正是这种信心与勇气使得老板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互勉互助,同心协力,克服了公司的危机,并神奇地重现生机。

可见,即使在事业濒临绝境时,只要有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的信心,只要意志坚定,抱着必胜必成的信念,就一定能激发出潜力来攻克难关,进而挽回劣势,转危为安。(摘自《开天辟地——创业起步的点子库》)

美术课教案 第8课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书法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书法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写书法的基本技法与步骤。教学重点

字的结构的掌握。教学难点 字的结构。课前准备

课件、毛笔、宣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讲授新课

1、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2、书法的分类: 综合历代各种文字大致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

3、讨论:在本课的图片中,汉字有许多不同的形态。

你认识其中的哪些字?你认为字和绘画怎样才能结合得更好。

三、作业

1、你打算用什么字体写什么字?搭配什么色彩?

2、学生开始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四、小结 作业评讲

第8课《彩色的梦》教案 篇10

《彩色的梦》是一篇童谣,写的是小朋友用五彩的画笔,编织了一个 美丽的童话。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那么的奇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认识“盒、聊”等 9个生字,会写“彩、梦”等 9个新字。会写 “彩色、脚尖、森林、雪松、歌声、苹果、精灵、季节”等词语。

2、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

3、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 绘梦境,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4、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教学重点: 发学生回忆和想象力,突显个性,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

感受梦的色彩情感,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盒、聊”等 9个生字,会写“彩、梦”等9个新字。会写 “彩色、脚尖、森林、雪松、歌声、苹果、精灵、季节”等词语。

2、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梦境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 梦?

2、学生讲自己做的梦。

3、师:我昨晚想着今天要给孩子们上课,也兴奋得睡不着,感觉自己 也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我梦到自己仿佛有了魔力,我用脚尖轻轻一滑,大片的草坪绿了,到 处的野花都红了,天空也蓝了,蓝得可爱,蓝得透明。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跳着舞。在一座小屋的烟囱上,结出了一个又大 又红的苹果般的太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师:你们觉得老师的梦怎么样? 生:神奇、甜美。

师:看来大家都做过梦,今天我们也要学学《彩色的梦》。

4、揭示课题《彩色的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完成以下要求:(1)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一认,实在不认识的请圈出来。(3)找出文中的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4)说说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2、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1)将学生分成 4 个小组,每个小班读一个小节,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2)认生字。同桌互相认生字,看谁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同桌教教他。

(3)强调存在困难的生字。A 后鼻音:坪、囱、精、叮、咛 B 边音:聊

(4)将生字的拼音帽子去掉,再开火车读一读。(5)将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读一读。铅笔盒 烟囱 森林 聊天 精灵 雪松 草坪 叮咛 歌声 葱郁 彩色 苹果 拉手 脚尖 季节(6)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联系上下文思考。葱郁:森林里的雪松长得很好,很茂盛。叮咛:本文指紫葡萄叮嘱、交待。

3、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1)学生再读课文。〔本资料来自〕(2)请学生概括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3)师小结。课文主要讲了我用画笔描绘了一个彩色的梦。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观察 9个要求书写的生字,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 学们注意。

2、同学们互相提醒。

3、老师指导容易出错的生字。(1)彩字的左上面的部分的写法。(2)蓝字的上中下部分。(3)森字三个不同的木字的写法。(4)“般”字与“船”字的区别。(5)“灵”字的“彐”部分没有出头。

4、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写生字。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童谣,读熟悉,读流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感受梦的色彩情感,运用自由、夸张的表现手法,大胆、快乐地描绘梦境,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2、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爱想象、敢表现的个性品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彩色的梦》里面的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再读课文,了解各小节的内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有多少个小节。

2、说说每个小节主要讲了什么。(1)第一小节讲了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2)第二、三小节主要讲了我编织的彩色的梦境。(3)第四小节主要讲了我的彩色铅笔编织的彩色梦境。

三、品读课文,想象彩色的梦。

1、学习第一小节。

(1)请一小组的同学领读第一小节,其他小组的同学跟读。(2)想象一下: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想 象一下这一大把彩色的梦是什么?

(3)学生汇报: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4)长的可能是什么?圆的可能是什么?硬的呢?

(5)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他们可能是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的。

(6)生汇报。一是从“他们躺在铅笔盒里聊天”。二是从“我的彩色 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7)师: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蹦。他们在白纸上怎样跳蹦?你能想 象出来吗?

(8)学生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2、学习第二小节。

(1)全班齐读第二小节,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2)学生汇报。

(3)师小结:草坪绿了,野花红了,天空蓝了,你还能照这样说吗?(4)学生仿照着说一说。如:天上的云朵,白了。

(5)出示句子“蓝—得—透—明!”这里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6)指导学生读一读。

3、学习第三小节。

(1)请女生读第三小节,注意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2)雪松们拉手,烟囱上结苹果,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请孩子们 读出惊讶的语气。

(3)“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引导学生认识拟人,就是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人物的 特点,比如这里雪松拉手,小鸟唱歌。

(5)请学生照样子说一个拟人句。

(6)“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这一句是比喻句,把烟囱上结的太阳比喻成苹果。

(7)请孩子们也说一个比喻句。

(8)“又大—又红!”这里的破折号表示的是声音的停顿。(9)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惊讶、惊奇、惊喜的语气。

4、学习第四小节。

(1)请男同学读一遍第四小节。

(2)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它描绘了大森林的哪些美景。除了第三小节讲的雪松拉手和烟囱上结太阳,你还知道哪些呢?(3)请同学汇报。

(4)我的彩色梦境是什么样的?

(5)还有紫葡萄的叮咛,紫葡萄叮咛了些什么?联系上下文让孩子们说一说紫葡萄说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汇报。(7)指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

2、仿照课文的第2小节和第3小节写一写。

3、全班交流。

4、老师评比表扬。

五、老师总结。

每个人都有一个彩色的梦,让我们为编织这个美丽的彩色梦境而努力吧!

六、作业。

1、写出自己用彩色铅笔描绘的彩色梦境。

上一篇: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学习心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