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共11篇)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 篇1
《戊戌变法》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中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主题下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
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教学难点】
对维新变法意义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投影展示:复习回顾京师同文馆的相关知识,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构建联系,从而引出新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之后仅存的硕果。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活动:戊戌变法背景 请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和文字材料
第一组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图和梁启超的一段文字:“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二组是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和激战中的“致远舰”的图片。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说明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
学生活动:全体学生认真观察两组图片,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前的形势。
教师活动:首先开启这条探索之路并付诸于实践的是具有变法维新思想的康有为和他的得意弟子梁启超。1895年,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康有为、梁启超二人联合在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共六百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迁都、练兵,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介绍,在课本上标画相关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知道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
教师活动:介绍严复和其翻译的著作《天演论》,并介绍其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简单介绍严复其人。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学生活动:学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更容易了解严复及其观点。
教师活动:光绪帝于1898年6月11日,亲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
戊戌年,因此又称“戊戌变法”,至此,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从变法开始一直到9月21日变法失败,仅仅过去了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在这百天时间里光绪帝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发布了100多道法令,主要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四个方面。⑴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⑵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⑶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⑷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出相关内容,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深刻理解其内容的实质是要变革政治制度。教师活动:慈禧于1898年9月21日率先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于中南海的瀛台,逮捕和杀害维新人士,废除(京师大学堂外)的一切变法法令。在慈禧下令抓捕维新人士之后,康有为、梁启超事先闻讯,逃到国外。谭嗣同在梁启超的劝说下表示不愿逃走,并慷慨的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谭嗣同与杨锐、林旭、杨深秀等6人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慈禧进行的这场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介绍有关戊戌政变,与戊戌变法进行区分 【设计意图】了解戊戌变法的最终结局。
教师活动: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其历史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学生活动:深入了解戊戌变法起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解,深刻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师活动:对本课内容结合本班实际学情进行总结归纳,但是要涉及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维新人士的精神。并说明维新人士的探索并未获得成功。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设计意图】构建初步的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师在上课前应查阅资料,筛选资料,选取有利于教学的图片及资料。
2、情境导入,为课堂教学创设了历史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图片、表格和文字材料的应用,清晰地概括出重点内容,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有效地辅助了教学。
3、历史剧的编演与知识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但是必须注意理清授课思路,合理设置问题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 篇2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 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 生担任“博 士”,教师与其 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 来学习孕 育地球万 物的土地 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 产和生活 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 大,按照用途 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 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 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 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 地利用类 型的构成 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 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 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 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 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 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 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摘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平实,教学中可以增添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节,利用精美图片及各类图表,通过自制微视频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判读地理图表的技能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人教版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1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相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类图表,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激发国情意识和保护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科学资源观。
二、重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并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三、课前准备
班中挑一名学优生担任“博士”,教师与其准备好“博士讲坛”这一活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
师:播放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问道:歌曲中唱到“村庄”、“冬麦”、“牛羊”等生活中的“希望”,正如歌名所说,这些“希望”的根源在哪?
学生看歌词,观视频,答:在田野上(或土地上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孕育地球万物的土地资源。
(设计意图:从歌曲MV入手,带领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活动一:最炫土地风(土地利用类型)
师: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生:(略)(米饭、书本、学校等)
师: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土地的伟大,按照用途和利用状况可把土地归类。(展示相应的景观图,明确耕地、林地、草地的含义。)这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别对应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业,因此,统称为农业用地。(同理,明确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含义。)
生:(观察实景图,倾听并配合老师进行归类。)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图文并茂,直观认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我国的国土面积上土地利用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有“土地爷”之称的小博士,让我们来聆听博士的科研分析,大家欢迎。
活动二:别说你的土地你无所谓(我国的土地特征)
博士讲坛:(优等生上场)大家好,今天我带来我们团队的科研数据和图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探讨。
(1)将教材P68图3.7的“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比较”柱状图转换成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张科研数据展现给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分析数据,得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再来观察这幅柱状图(教材P68图3.8),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人均农业用地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你的地盘你做主”,960万km2的土地给你,你会如何分配不同的利用类型呢?请3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心中的理想比例,再对比实际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教材P68图3.9)。大家把现实和理想作比较后,有何感想?
学生写出理想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比例,得出结论:我国土地类型齐全,但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
小博士接着同学的结论,补充:我国不仅耕地少,后备耕地也不足。
(设计意图:优等生带领全班学习简单但枯燥的图表,附上有趣的活动环节,增加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阶段小结:感谢小博士的精彩介绍,请同学们再次回忆整理,归纳出博士告知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
学生及时整理,总结归纳。
承转:通过“博士讲坛”,我们认识到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不合理,那么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是否均匀?
活动三:在那土地分布的地方
教师展示《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别讨论耕地中旱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完成表格3.1。(利用自制微视频先进行水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的分析示范,然后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生:观看微视频,学习看图析图用图的相关方法,再通过几种地图对比得到结论,并在组内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全班交流展示、评价;得出结论,即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分布不均衡。
(设计意图:通过微视频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在多幅地图对比下分析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我国的土地资源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结构。
课后实践:参照图3.9,学习小组合作查阅资料,绘制出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川教版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篇4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记住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的时间、内容和戊戌变法的时间,知道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建立的政治团体和戊戌六君子,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思想与维新变法活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通过对维新变法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原因等一系列知识的学习、探究,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公车上书”、“谭嗣同从容就义”等史实的学习,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对比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卑鄙行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并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选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通过对维新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使学生学会总结失败教训,努力开创成功之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二、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课型:新课。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袁世凯等头像图片,收集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成立的学会、建立的学堂的资料和“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多媒体影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绘制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设计图表。
学生预习课本,课外阅读并收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历史人物的资料简介。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图表法、谈话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图片、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像,请一位同学介绍图片人物)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为挽救民族危亡、为维新变法运动而喋血北京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谭嗣同为之英勇献身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维新变法兴起的背景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提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进而启发学生认识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或社会条件)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请同学来介绍收集到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人物资料。)2.维新派开展的变法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为变法作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发起的什么事件?从而认识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主张。(1)公车上书
(放映“公车上书”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感知“公车上书”这一历史事件)。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名称的由来。汉代地方上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应试的举人。由于这次签名上书的都是举人,故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公车上书”是清朝史无前例的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为了组织力量,为了给变法作舆论准备,维新派创办了报刊,成立了政治团体。(2)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
(展示维新派创办的主要刊物和建立的政治团体,让学生感知维新变法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导学生思考:维新派的组织宣传活动起了什么作用?
总结点评学生回答指出:维新派的变法活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促使人们觉醒,激发人们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为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康有为又一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内忧外患,指出如不变法,中国就有亡国的危险。屏幕展示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的材料内容: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中“瓜分豆剖”、“揭竿斩木”各指什么?体现了清政府统治面临怎样的危机?材料中哪些词句表现出变法迫在眉睫?
在变法呼声日益高涨的形势下,顽固派极力阻挠、破坏变法(指导学生阅读史海拾贝),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更因为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妥协特点,选择了依靠皇帝推行自上而下的变法。康有为激烈的言词使光绪帝十分震惊,他表示决不作亡国之君。为挽救清王朝统治的严重危机和加强自己的权力地位,无实权的光绪帝接受了维新派的变法请求,于1898年发布诏书,任用维新人士,采取措施实施变法。(展示光绪帝照片。)2.百日维新
(组织学生观看“戊戌变法”多媒体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感知“戊戌变法”的过程,了解“百日维新”名称的由来。)3.百日维新的内容
师生互动逐条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
(1)经济上:“提倡办实业”指建立经济实体,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奖励发明创造”是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民”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其目的是要让什么人参与政权?“裁撤冗官,精简机构”。(“冗官”指多余的官。)就是要改革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但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措施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这给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3)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鼓励倡导近代教育,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其作用是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4)军事上:学习和利用近代军事技术,“训练新式海、陆军”,加强国防,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维新派通过四方面的变法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由此可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后总结:戊戌变法要学西方、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但它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破坏,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下,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4.戊戌政变
放映“戊戌政变”影像资料片断,让学生了解,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知道“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然后展示谭嗣同像及临刑前的豪言壮语: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谭嗣同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学生回答此问后,可能会以现代人的观点看待谭嗣同,由此提出相关联的延伸问题:“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时本可以脱身,但他拒绝出走宁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是不是很傻?”针对这一延伸问题,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一类学生可能认为谭嗣同很傻。理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维新派保存了实力,将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另一类学生可能认为他不傻。原因是他以牺牲小“我”换取了“大我”,即他以个人的流血牺牲一定程度上警醒了世人。
点评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大家的回答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一定的道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谭嗣同的英勇就义唤起了人们忧国忧民、救亡图存的意识,激励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谭嗣同为救亡图存,为维新变法,面对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从容不迫,慷慨就义。他的英雄气慨和为唤醒民众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为什么一场经历多年酝酿、准备,看上去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在顽固派的镇压下很快失败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可一步一步设问启发学生探究:(1)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参加和领导维新变法的是些什么人?他们属于哪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力量如何?它具有什么特点?(这是此次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从变法的内容看有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会不会得到群众支持?
通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探究,引导学生得出历史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挽救民族危亡,不触动封建根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进而启发学生认识;资产阶级唯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请王朝,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次进步的改革尝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八上物理复习资料 篇5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l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l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l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 篇6
一、古诗词
【望岳】 1.“,”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峻高大、景色秀丽。
2.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3.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4.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5.“,”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春望】 1.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或移情花鸟表达感时伤世之情),即“。” 2.“。”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思家之苦。3.通过《春望》中的“。”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石壕吏】 1.“!”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蛮横气势。
2.《石壕吏》中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 ,。【归园田居(其三)】 1.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三)中道出以归隐而自豪且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或画龙点睛)的诗句是: ,。2.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三)中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是: ,。【使至塞上】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登岳阳楼(其一)】
1.《登岳阳楼》中, 既点明岳阳楼地理位置,又渲染出一种凄凉、寂寞的气氛的诗句是 ,。
2.从历史角度介绍岳阳楼,并淋漓尽致的表现诗人满腔愁绪的一联是。3.概括作者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漂泊颠沛的逃难生活,抒发诗人离乡背井、忧国伤时的愤懑和感慨的一联是。4.运用双关辞格,借眼前之景,隐喻社会现实和诗人饱经沧桑、身心交瘁、未老先衰的境况的一联是。
【长歌行】 汉乐府《长歌行》中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劝君惜取少年时”的诗句是: ,。
【野望】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2.《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中,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的句子是: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
2.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
【黄鹤楼】 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送友人】 1.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 ,。
2.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 ,。
【秋词】 1.刘禹锡在《秋词》中写出了秋天明艳美丽的景致且表达出了高远爽朗的情境,毫无悲秋之意的句子是: ,。2.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或直接赞颂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 ,。
【鲁山山行】 1.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采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写山行所见动景,表现诗人内心非常闲适的诗句是: ,。1.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写出了山峰的千姿百态和诗人游兴之浓的诗句是:
【浣溪沙(苏轼)】 1.苏轼的《浣溪沙》中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的诗句是:!。2.岳飞的《满江红》中“ , , ”说明了年少时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苏轼的“ ?!。”与这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
二、文言文 【桃花源记】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3.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显示精神面貌的句子:,【陋室铭】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语句是: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5.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爱莲说】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 1.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3.“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大同 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三峡】 1.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2.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3.《三峡》中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是。4.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写水流湍急的句子:。6.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答谢谢中书】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 :,。5.《答谢中书书》文中“ ”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之情。
6.《答谢中书书》文中的议论句“,” 说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自己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1.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 【湖心亭看雪】 1.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语句:
2.用听觉写冰天雪地,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3.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 《桃花源记》
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 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 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 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 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 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 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篇7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2)班、历史教学工作,为了使历史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拟定此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教材包括《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和下册。本教材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内容安排注意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着力克服内容的“难、繁、偏、旧”,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本教材以课为单位,上册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
二、班情、学情分析
八年级(2)班,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所以历史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学生很不踏实,对史实的记忆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应重在监督学生记忆。总之,希望通过努力,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教学及学生学习常规
教师要深化对《历史课程标准》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1、抓好常规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抓好目标生、边缘生、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和帮扶工作,要求他们继续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加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一,培养多向思维能力,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二,培养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指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段限、明确概念、牢固掌握人、时、地、事等等重要因素,并力求把知识点扩大为知识面。
第三,培养思维能力的敏捷性,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并能在一定时间里完成适量的书面或口头练习,不仅要强调准确,而且要强调速度。不仅要牢固掌握教材中的直接知识,而且对间接知识,还能够触类旁通,做出敏捷反应。
4、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5、加强教育科研,理论联系实际搞好历史学科研究。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篇8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学过的“庚子”和本节课的“戊戌”,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法,区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的概念含义)
过渡: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太太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
板书: 第7课 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9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一:地方史导入
无锡梅园与无锡荣家
梅园何以从荣家的私家花园变为国家公园?荣家又为何受到毛主席的赞叹?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这一课之中。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方案二: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史料2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3年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去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刘花章《试论建国后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为了推动农业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教师介绍三个阶段
史料4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农业合作化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掀起有何影响?
学生: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2.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史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普遍发展。到1953年,全国共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700多个,社员达32.6万人。1957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7.5万个,占全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70.5%;社员377.15万人,占合作组织成员总数的76.7%;产值74.64亿元,占手工业合作组织总产值的87.8%。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史料6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当然肯定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是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讨论后老师点拨。
1.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抵触。
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教师:阅读书本25-26页,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公私合营
教师:什么是“公私合营”?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教师:“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公私合营”就是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教师:在改造过程中国家是如何补偿资本家的?
学生:和平赎买政策。
教师:国家为什么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赎买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实现和平过渡,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教师: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学生:说说身边了解的进行“公私合营”的企业。(结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师:到1956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体的生产资料,所以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更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义)?
学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史料7毛泽东的报道一直传达到农村党支部……合作社运动迅速盲目发展,才十几个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压力推动下,到1956年滴,全国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总数的82.2%分别纳入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就是说,原来预计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一般说共18年)完成的“三改”,实际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李凌,刊载于《炎黄春秋》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川教版八年级历史教案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
★ 高中历史教案
★ 初一历史教案
★ 九年级历史教案
★ 历史教案-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 篇10
1.右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第一幅浮雕,这一浮雕再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鸦片战争
B.虎门销烟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这是在面临边疆危机时清朝一位爱国将领说过的话,这
位将领是
A.张之洞
B.李鸿章
C.左宗棠
D.洪秀全
3.有一位外国人手中有四部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他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是
①《鸦片战争》
②《末代皇帝》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4.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了洋务运动。这场运动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使中国富强起来
C.推翻了清朝统治
D.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革命党人秋瑾(1877~1907)曾作《宝刀歌》:“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诗中“把我江山又赠送”指的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6.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 半夜„„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请你说说它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B.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8.下列一组词反映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进步主题:①国民革命;②民主、科学;③维新变法;④三民主义。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是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9.右面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影片的宣传画,你认为以下 选项中最符合这一片名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10.1927年,毛泽东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他赞颂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井冈山会师
11.据报道右图这一影片在长征始发地首映引起巨大反响,使当地 人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该影片的首映地点是 A.遵义
B.瑞金
C.吴起镇
D.会宁
12.某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周恩来见到蒋介石后称他为“校长”,并让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该影片再现的是
A.创办黄埔军校
B.第一次国共合作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3.“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罢课,庆贺商店开门。”这首打油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4.1937年4月,国共两党都派代表祭黄帝陵。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祭文,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此文中倡导的“民族阵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爆发
D.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15.有这样一幅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它应该指的是下图哪一事件后的局势?
A
B
C
D 16.说“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这句话的人的主要成就是 A.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B.提出地质办学的理论和方法 C.建成了钱塘江大桥
D.修建了京张铁路
17.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是 A.京师同文馆成立
B.京师大学堂创办
C.科举制度废除
D.《奏定学堂章程》颁布 18.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中有一个宣传队到关东村镇宣传,并当场为青年剪辫子的情节。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应是
A.辛亥革命爆发
B.五四运动发生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九一八事变发生 19.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三联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同文出版社
D.外文出版社
20.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一批进步文学艺术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大量激励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下列作品,属于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是
A.《在松花江上》
B.《义勇军进行曲》C.《黄河大合唱》
D.《李有才板话》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第25题8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改良主义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旧式农民战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新的社会力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先进理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2)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2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对我国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材料二
1940年8月,八路军攻打正太铁路时,战士从战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女孩。一女仅五六岁,一女尚在襁褓中。八路军将两名女孩收容抚育后,聂荣臻司令员写信给当地日军司令部,要求他们把我军救出的日本女孩接回,转送其亲属抚养。1980年,当年被八路军救出抚育的日本女孩美穗子专程来华向聂荣臻元帅致谢。她饱含热泪地说:“40年前,充满人类友爱精神的中国人民拯救了我的生命。”
(1)请写出日本在20世纪30—40年代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法西斯暴行(至少三项)。(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说明了哪些重要问题?(4分)
(3)对今天的中日关系你是如何看待的?(4分)
23.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史诗,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今年是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73周年,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工农红军长征展开“主题学习活动”。
(1)下列四幅图片记录了长征的经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2分)
①乌蒙磅礴走泥丸
②大渡桥横铁索寒
八年级历史新思维·随堂练45
③更喜岷山千里雪
④四渡赤水出奇兵 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2)根据上题,分析红军长征过程中克服了哪些方面的困难?(4分)
(3)红军长征途经的许多地点,也是今天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你能说出这些省份吗?(4分)
(4)今天这场西部大开发,还需要发扬当年在这片土地上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 富吗?为什么?(4分)
24.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时,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是“八荣八耻”的核心。
(1)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写出至少四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4分)
(2)选择其中的一位你最敬佩的民族英雄,谈谈你为什么敬佩他(她)?(4分)
(3)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去学习他们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4分)
25.2009年既是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14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4周年,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哪一条款对中国社会生产造成的危害最大?为什么?举例说明由于《马关条约》签订而加剧的民族危机催生了哪些重大斗争?(4分)
(2)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局部进攻到全面进攻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点?(4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3)一.选择题
1—5 BCCDC
6—10 CCDAB 11—15 BCADD
16—20 DCABC 二.非选择题 21.(1)依次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无产阶级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2.(1)南京大屠杀;细菌战;慰安妇制度等。(2)说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和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中日人民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3)中日关系应当友好相处;中日关系友好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往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日友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我们应当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参考答案(第7页,共8页)
23.(1)B。(2)军事上,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自然方面,恶劣的自然环境。(3)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和西藏。(4)需要。今天的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因此,开发西部还需要发扬当年红军战士们那种充满理想信念,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战斗,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善于团结长征精神。
24.(1)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城、赵登禹、佟麟阁等。(答出4个即给4分)(2)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3)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篇11
香山中学 邓雅丽
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进行说课。
1、说教材
2、说课标
3、说课(对第一课《鸦片战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编写特点
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探究性;科学性、思想性; 适应性、时代性。
2、编排体系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的是: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教材体例分为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文结构。
⑴教材结构为说明、目录、主题课文、主题活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附录、后记构成。
⑵单元结构为单元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
⑶课文结构为导入框、正文宋体、小字楷体、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
3、初中历史课程横向上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4、以八年级历史上册为例进行同类知识的简要纵向整合:
中国近代史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其中1课----5课,14课---16课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其余的课为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5、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谈几点教学建议: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②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③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⑤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根据教材内容谈如何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拓展资源和课外资源:
①首先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历史教科书,它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还可以利用通俗的历史读物、历史小说等。
②第二是利用物件,如图表、多媒体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倾听历史的声音,身临其境,体验历史。
③第三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潜力,放飞学生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④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取大量历史信息,增长学生的见识,增长眼界。
二、说课标
1、初中历史课程总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八年级历史上册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三、说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3、重点难点:
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教法和学法: 教法:
①启 发 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引 导 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③多 媒 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学法:
①讨 论 法:通过师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②比 较 法: 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③模拟历史场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
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5、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
从教学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收获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现在的结论,而在于使学生思考了多少有收获的问题。在《鸦片战争》,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体,依托教材的两大板块内容,通过感受和体验历史,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我采用以教师引导、促进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授本课。
中国近代史,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的历史。教学中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精神。
【【教学设计】《戊戌变法》(历史人教版八上)】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上语文教学设计07-07
人教版八上物理教学随笔07-06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教学设计10-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08-10
2017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2《雷电颂》.doc08-02
八上历史教学总结12-07
八上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