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

2024-10-05

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精选7篇)

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 篇1

国务院今年批复7个区域规划 新经济版图成型

近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今年获批的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其实,我国高层决策者在10年前就已经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显得更为迫切。

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区域经济管理机构,将目前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区域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统筹考虑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方向。

【前所未有】今年连批7个区域经济规划

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7个规划。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记者发现,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在今年获批的区域经济规划中,“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发动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将为振兴东北增添动力;江苏沿海地区被看做长三角的延长线;横琴的发展将成为珠三角又一个“助手”。

【前景展望】沿海经济区将连成“金项链”

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带火”珠三角;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拉动长三角;21世纪后,滨海新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则为环渤海地区和北部湾两地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进一步保持了“面朝大海”的趋势,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横琴、海西经济区等4个经济区都是对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加上今后可能获得批准的黄三角和山东“蓝色经济区”,全国沿海将连成一串漂亮的“金项链”,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形成。

【出台背景】金融危机让经济结构调整更迫切

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突袭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地区遭到了近30年来最大的打击,外需一直拖我国经济增长的“后腿”。因此,我国将扩大内需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希望通过发展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拉动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有的专家把金融危机前的发展称为“外循环”,认为这一次的发展是向“双循环”(对内对外)转变。其实,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决策者早就开始进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0年前提出西部大开发,7年前提出振兴东北,5年前提出中部崛起。而这场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更为迫切。

今年批复的经济区域中,除了继续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还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图们江区域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旨在推进我国东北、西部和中部的协调发展。

如今,各地新提出的区域经济规划如雨后春笋。淮海经济区时隔20多年后再被提起,环渤海地区的唐山湾也正在酝酿,“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今年第一次被提出。此外,黄河三角洲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都已向国务院申报。

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 篇2

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渐清晰

一年多来, 经过国家的调整安排, 中国经济新版图日趋明确。可从两大方面领悟, 一是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仅2009年, 国家有关部门接续批复了十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关于支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国图门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我国基本分为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三省和中西部地区等七大经济板块。二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至今国家已批准确定了八个试验区, 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深圳和沈阳。在一定意义上说, 国家已经把我国目前和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规划作了实质性安排部署。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是发展, 在经济尚不发达, 怎么去谈发展?没有发展又何谈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句话, 没有经济的发展, 就没有资格去谈论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经济是否已经发展和怎样促进发展的标准之一, 是必须在区域发展上纳入国家规划, 在改革方面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时至今日, 龙江如何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版图已近敲定,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将形成的情况下, 挤进“新版图”实现跨越式发展。或者说, 我们龙江有什么理由一定是下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及另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说到底, 就是我们还有什么牌可打, 什么决心可下!

二、现代农业是转变发展方式, 纳入国家战略之根本途径

这一轮区域经济发展部署中未将黑龙江列入, 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与方向, 确定既推动龙江又好又快地发展, 又对国家全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争取纳入国家战略。只要细心观察、分析当前的经济版图。不难发现似乎缺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现代农业。这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对黑龙江来说, 更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我们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 举全省之力, 发展现代农业,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并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带来的高附加值, 促进黑龙江省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进展。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 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 是将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 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 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 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发展统筹考虑, 资源高效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现代农业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高密集型,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不是常规农业技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 而是在分子和信息化层次上的重大技术突破。现代农业必须面向全球经济, 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 农业小生产与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 制约发展。在我国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 这是适合我国农业社会化、实现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形式。现代农业是正在拓展中的一种多元化的新型产业。由于广泛采用新的技术平台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 会推动农业由单一初级、低附加值产品生产, 向以生物产品生产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品加工, 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 使得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界线越来越模糊, 实现历史性的突破。现代农业是以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和从事绿色化生产为理念;土、肥、水、药和动力等资源投入的节约和高效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对生物体及其系统管理所蕴含的巨大潜能的挖掘是最大的资源节约。

现实中, 现代农业仍贡献着国家重要的资源———粮食, 粮食是生命之源, 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手中有粮, 心里不慌”。粮食安全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和谐与稳定, 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农业大国、人口第一大国, 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是党中央、国务院最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 商品粮重要基地, 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理应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 发展现代农业,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在发展现代农业中, 现代科技的应用, 使农业内涵、结构、体系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使农业逐步成为可控性行业, 材料、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应用使农业生产领域不断扩展, 与其他行业相互融洽等等。这样一个融现代科学与农业一体的现代在农业发展战略应顺理成章地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就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状况, 省农垦总局已在总体上做出了初步尝试, 有些已在全国走在前列。其他和地市、县这些年来, 在现代农业的科技成果的应用, 农业产业化的进展以及农业产业组织化等方面均有成功的举措。故已具备纳入国家战略的基本条件。

三、对另辟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纳入国家战略具体措施的思考

分析研究已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十个规划, 可以看到每个区域规划均对所在区域和国家总体发展上具有多项带头和示范作用, 均对转变发展方式起推动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是促使传统的、旧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变, 即由资本的、劳动密集型的、政府驱动的、外需拉动的、投资驱动的、外延粗放型的, 向技术密集型的、市场导向型的、内需驱动型的、消费驱动型和内涵集约型的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 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提升与“结构”的优化, 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结构型发展的理念升华。建立和发展现代大农业恰是这些要求的实现途径和黑龙江优势所在, 是我们盼望已久的好机遇。

综上所述, 发展现代农业, 既可以推动黑龙江省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好这篇大文章促进经济发展, 又可以对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放心, 还可以对周边其他地区作出具体示范作用, 从而纳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应将内蒙和吉林部分地区列入其中, 姑且称为《东北亚现代农业经济综合示范区规划》。

为了将《规划》作好, 对具体措施作几点思考。

(一) 高站位谋划, 高起点定位

思想决定出路, 思维方法决定了发展战略的定位。或者说,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之中, 必然有不同高度、不同视野、不同的谋划思路、不同时代的战略决策点。对于“现代大农业示范区”的谋划, 一定要高起点, 产业一定要高端, 眼光一定要盯在世界级水平上, 时代的思维一定要起源于知识经济!黑龙江省是在发挥后发优势, 那就必须拉出后发制人的架式, 必须以独特的、先进的、国际标准的视野, 将现代大农业以最新科技成果、标准和理念纳入《规划》之中。要放眼全球, 引进实力雄厚、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率先步入现代农业的战略合作伙伴来参与推动“示范区”的建设。时至今日, 大战略的制定必须要大手笔规划, 切不能再充满“农耕文明”的气息, 不要将“示范区”创建的眼光狭隘地放在黑龙江省内, 除了内蒙、吉林外, 可以开放到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 成为真正的区域规划。

(二) “八化”为特征、农机作起点

现代农业具有其显著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控制信息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形态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劳动者智能化, 简称“八化”, 创建现代大农业就是实现“八化”的过程。通观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建设, 不可能“八化”同时开始, 又同时结束, 而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黑龙江省实际来看, 生产过程机械化应是开头之“化”, 即将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起始之点, 同时兼顾其他“七化”。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也是创建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和重要支撑。栗战书省长5月27日指出:农机产业是黑龙江省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产业之一。并强调指出:发挥区域的产业基础、产, 市场潜力、科技支撑等独特优势, 推动地方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规模水平, 带动本土配套企业集群式发展。这就高瞻远瞩地将发展现代农业与现有基础融合起来, 以现代农业带动机械装备业的提升。在规划目标时, 栗省长明确指出:到2013年, 规模以上新型农机装备企业实现主营收入超过100亿元。

(三) 综合示范区, 全面促发展

创建“东北亚现代农业经济示范区”, 绝非只是发展种植业, 这是一种误解, 而是要在“现代”和“大”字上作文章, 正如前面对现代农业的定义一样, 是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统筹考虑, 资源高效应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或者说, 我们现在强调的工业带动农业, 促进农业发展, 过不多久, 当现代大农业兴旺发达之时, 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村人与城里人就互相促进, 携手共同创造美好家园。

让我们共同努力, 时不我待, 去创建现代农业, 纳入国家战略,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发展;区域经济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是去我国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开拓出经济发展的区域。依托长江水道、欧亚大陆桥以及西南出海通道等重要的交通线路,发挥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以中心城市的点带动区域的面,并以交通要道的线串通城市的点,实现西部地区的点和面共同增长。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等领导人曾经对我国在区域开发的战略布局上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指出:“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城市要加快其对外开放进程,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区域,能够较快地先发展起来,此时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而另一个大局就是当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要拿出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来帮助欠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此时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包括了西部地区建设的“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建设通车;从能源方面的西气东输项目,到西电东送工程进展稳定;从西部各城市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西部铁路、公路等交通要道建设的全面启动;再从大规模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到大面积的农村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试点。西部大开发—这一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伟大工程,正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稳步地推进。同样,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深入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伟大建设与实践,也是促进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和富裕这条道路上的重要举措,是积极保障边疆地区的巩固和国家安全举措,它关系到全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发展影响

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其市场经济依旧处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处于初始阶段的市场经济,除了现有的现代市场经济一般表现特征和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属性外,还和我国西部地区的“区情”协调,总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提高西部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首先,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特别是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其次,从经济结构看,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中,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农业和工业所占的重高,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低。最后,从具体收入情况看,西部地区市场经济水平落后,人均收入水平低。(2)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平衡、机构的改善。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就其主导力量而言为现代市场经济,但也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市场经济和古典市场经济。其中,陕西省的经济呈现出的是一个典型的“多重二元型”,这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当中较为普遍现象。从现实出发,考虑好西部地区的复杂情况,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当中,应该从落后的发展制度和发展理念的改革出发,从制度上完善西部地区发展的情况。(3)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系统的完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后,党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宣布提出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并于2000年3月正式启动。到2012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保持上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表现出的指标稳中趋好态势明显,其中呈现出:工业发展企稳向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消费市场成交总额增长稳定,地方财政收入也保持良好增势,对外贸易在外围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有所好转。这些都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地区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发展的具体表现,是西部地区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的前提。(4)改善西部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近几年来,国务院在西部地区设置了科技开发项目2100余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达到400多个、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200个左右,其中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科技能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建设,加快建设西部陕西杨凌地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川绵阳科技城等高新产业技术基地。西部大开发对促进西部科技、教育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

三、国家战略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展望

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 篇4

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筑用钢材作为本公司一支重要流通贸易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及未来五至十年的国家经济布局的变化,研读分解国家经济布局为我们建筑用钢材项目拓展和开发工作提供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思路。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0、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1、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2、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3、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4、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5、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6、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五个核心经济圈带

依托产业、人力资源、市场转移升级,内地将形成新的3个极化核心经济带,即:

1.长江中下游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昌九地区为依托的长江中上游经济带;

2.黄河中游经济带:以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国家能源基地为依托的黄河中游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

4.东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

5.南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中国“八大经济圈”

针对国内经济圈划分比较盲目随意,综合权衡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市群为基础应和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即:

1.大长三角经济圈;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包括现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

2.泛渤海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过去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宁,但根据经济联系,辽宁省和吉林省、黑龙江省以及内蒙东部联系更密切,和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泛渤海经济圈未包括辽宁。山西省虽划分在中部,但是它和河南、湖北、湖南的联系不如和京津冀更密切。内蒙古中部和京津冀、山东半岛联系很密切,所以泛渤海把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划进来。为了跟环渤海经济圈相区别,所以提出泛渤海经济圈。

3.大珠三角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2003年时提出叫泛珠三角经济圈,现在提出“9+2”模式,所以改变为大珠三角经济圈。

4.东北经济圈;以辽中南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

5.海峡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我们要和平统一,所以我们在规划上首先要统一起来,此外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和台湾的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所以我们把台湾海峡西岸共同构成海峡经济圈。

6.中部经济圈;以长江中游、中原城、湘中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中部经济圈不包括安徽,即江淮城市群。

7.西南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

8.西北经济圈。以关中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圈。东部六个城市群 1.珠三角城市群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9个城市,实际上有11个城市,另外两个是香港和澳门。珠三角城市群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

2.海峡西岸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市为中心。

3.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中心,共有16个城市。、4.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有10个城市。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八城市。

5.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是“10+2”模式,以北京天津为中心。、6.辽中南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有10个城市。中部两个城市群

7.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有12个城市。

8.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有9个城市,以郑州为中心,西部两个城市群

9.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共有15个城市,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中心。

10.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

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

“十二五” 正在发展中的其他6大城市群

1.以长株潭为中心的湘中城市群

长株潭比较特殊,未列入十大城市群是因为:区域人口和城市数量以及经济的总量未进入前列,其次是因为这三个城市表面上看是三个行政区,实际上距离很近,而且相互之间已经不是独立的城市个体,是多个组团的一个城市,其未来将形成以长株潭为中心,包括更多的城市在内的湘中城市群。

2.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

3.以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的城市群(即吉长都市圈)

4.以哈大齐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的城市群

5.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城市群

6.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部城市群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

区域规划三条推进线索:①加快重点地区发展;②落实重大发展战略;③围绕地区区域开拓空间。

1.《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4.《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5.《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6.《横琴发展总体规划》

7.《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8.《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

9.《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

10.《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11.《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13.《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

各区域经济 东部地区

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台州、绍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2.环渤海经济圈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环渤海湾经济圈中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科技部批复河北建设“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这是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全国七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河北环京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定位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示范区、环渤海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集区、京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核心区和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主体区。其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以园区(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主要支撑,以产业密集区为主体,各种创新要素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空间布局合理,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

3.江苏沿海经济区

江苏沿海经济区:主要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等江苏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6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4.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

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揭阳共计20市。

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今年6月20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并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1.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主要包括:重庆(市区)、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眉山、遂宁、资阳、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南充、广安、达州、广元、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广汉、什邡、绵竹、江油、峨眉山、阆中、华莹、万源、简阳以及重庆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个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

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在成都召开了编制工作会,会议初步商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涵盖四川的15个市和重庆的31个区县,总面积是20.61万平方公里,人口9840.7万,GDP总量1.58万亿元。其中重庆除了一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外,还有渝东北的万州、梁平、丰都、开县、垫江、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八个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的重庆幅员面积是1.15万,占37.56%,占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

2.重庆两江新区

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重庆两江。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落实,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我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包括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550平方公里。

重庆对“两江新区”的战略定位是:立足重庆市、服务大西南、依托长江经济带、面向国内外,形成“一门户两中心三基地”,即: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内陆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国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今年5月11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通过国务院验收。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于2008年底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我国内陆地区首个保税港区,也是国内第一个“水港+空港”双功能叠加的保税港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要有港口作业、空运服务、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多式联运和金融商贸服务七大业务功能,先期将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业和加工贸易。该保税港区有望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保税加工、物流中心,对推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及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税港区工程总投资约100亿元,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规划建设面积为2.67平方公里。

3.关中—天水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6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规划编制时间表近期到2020年,远期规划为2040年。

4.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由国家发改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二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5.西藏

《关于近期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6.新疆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审批中)

新疆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将在2010年5月上报至国务院,规划将重点支持能源、旅游、钢铁、新型农业和循环经济。规划将在乌鲁木齐西北角打造一个石油城,把通过欧亚大陆桥从中亚五国输送到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在此储存起来。同时,推进与资源丰富的中亚五国发展边贸,并有望建立起经济合作区。中亚五国包括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同时,将推进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边贸、能源合作。

7.甘肃

2010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被定义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8.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通知强调指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主要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和玉林、崇左两个市物流中心“4+2”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300万人(不含玉林、崇左)。

南部地区

1.海南国际旅游岛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2009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深圳、厦门经济特区扩容等陆续获得批复。深圳经济特区扩至全市。今年6月2日,深圳市第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披露,国务院近日就广东省《关于延伸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请示》作出批复,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

3.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要逐步把横琴建设成为“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

珠海市横琴岛地处珠江口西岸,与澳门隔河相望,是珠江口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海岛。加快横琴开发建设,发挥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作用,特制定本规划。根据《规划》,珠海将集约横琴建设用地,高标准、高起点开展大宗项目招商引资,在产业发展上重点发展商务服务、休闲旅游、科教研发和高新技术等四个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深化落实CEPA,为澳门居民在横琴投资、就业创造条件,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把横琴建设成为“四基地一平台”,即:粤港澳地区的区域性商务服务基地,与港澳配套的世界级旅游度假基地、珠江口西岸的区域性科教研发平台和建设融合港澳优势的国际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北部地区

1.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八座城市的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订: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8地市。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历经7年之久,但一直迟迟没有推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认为,历经五年时间调研、编制,京津冀都市圈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2.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于2009年7月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至此,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了解该规划制订过程的人士透露,此次国务院审批通过的规划以辽宁此前提出的“五点一线经济带”发展规划为核心,将原有规划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划将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开放合作、资源环境、保障措施等方面确立辽宁沿海经济带2020年前的发展方向。

3.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

中国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批准的唯一一个沿边开发开放区域规划。

图们江区域开发规划赋予了规划区域以沿边开放的先行先试权,鼓励其在对图们江区域的沿边开放中进行探索。

中俄朝三国的边境开放城市珲春,到快速发展的东北区域中心城市长春,面积达7.3万平方公里、覆盖1090万人口的区域经济带正在中国东北地区形成。

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流经中俄朝三国,注入日本海,是中国内陆进入日本海最近的水上通道。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多国联合开发图们江流域的建议后,引起了这一区域各国的积极反应。但由于种种原因,图们江地区的开发一度趋冷甚至搁浅。

分析人士表示,1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并创造了很多基础条件为图们江新一轮开发热潮奠定基础,例如,积极推进与俄罗斯、朝鲜的路港合作,促进中蒙大通道建设。

此外,与图们江区域开发相关的俄罗斯、韩国、蒙古、日本、朝鲜等各国政府也都在采取各自的行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中部地区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中部6省,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人口3.61亿,占全国人口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会议提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争取到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的目标。

1.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批准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湘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通知》指出,湘潭市是长株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湖南省重要的工业、科技和旅游城市。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06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一江两岸”的山水城市布局,以湘江为纽带,形成“五片一中心”的组团式布局结构。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要控制在1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公里以内。

2.皖江城市带

2010年1月,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规划》设定的目标为:到2015年,示范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6%。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产业集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根据这项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江西省会南昌、著名瓷都景德镇等3个城市和38个县(市、区),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三成;人口约2006万,接近全省总人口的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六成。

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

4.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2006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256亿元,分别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九百八十五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中国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三角洲———“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东北地区

振兴东北,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沈阳经济区。产业集群核心——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4月6日,辽宁省政府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在半径百公里范围内,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区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5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2009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9984.7亿元。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区。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沈阳经济区将充分发挥城际连接带聚集效应,着力构建“一核、五带、十群”。即以沈阳为核心,开发建设五条城际连接带,并以五条城际连接带为载体,打造十个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要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1.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

2.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区域规划。

一、八大经济地理区域

1、大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东北部

2、黄河下游地区(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

3、黄河中游地区(华中地区):河南、陕西、山西、内蒙中部

4、长江上游地区(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5、长江中游地区(中南地区):湖南、湖北、江西

6、长江下游地区(华东地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

7、南部沿海地区(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香港、澳门

8、大西北地区:宁夏、内蒙西部、甘肃、青海、新疆、西藏 二、八大都市经济连绵区

1、长江三角洲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后加*,下同)

环上海都市圈:上海*、南通、苏州、嘉兴、舟山

环南京都市圈:南京*、合肥、扬州、泰州、镇江、滁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巢湖

环杭州湾都市圈: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嘉兴、上海

环太湖都市圈: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

2、珠江三角洲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广东中部、香港、澳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珠三角都市圈: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

大珠三角都市圈:香港*、广州*、深圳、澳门、珠海、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清远

3、环渤海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渤海西岸(西渤或京津冀)都市圈: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

辽东半岛(沈大)都市圈: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锦州、本溪、营口、铁岭、阜新、辽阳、盘锦、葫芦岛、丹东

山东半岛(济青)都市圈:济南*、青岛*、潍坊、淄博、泰安、滨州、东营、莱芜、烟台、威海、日照

4、台湾海峡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福建、台湾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海峡西岸(西峡)都市带:厦门*、福州*、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南平、海峡东岸(东峡)都市带:台北*、高雄*、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

5、环北部湾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海南、广东西部、广西南部、越南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环北部湾东岸(东湾)都市带:南宁*、湛江*、海口、三亚、茂名、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

环北部湾西岸(西湾)都市带:河内*、海防*、谅山、广宁、太平、南定、清化

6、大东北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黑龙江南部、吉林中部、辽宁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哈长都市圈: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牡丹江、绥化、伊春、吉林、松原、四平、辽源

辽东半岛(沈大)都市圈:(即,辽东半岛(沈大)都市圈:沈阳*、大连*、鞍山、抚顺、锦州、本溪、营口、铁岭、阜新、辽阳、盘锦、葫芦岛、丹东)

7、长江中游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湖南北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环武汉都市圈: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孝感、天门、仙桃、潜江

环长株潭都市圈:长沙*、株洲、湘潭、岳阳、衡阳、常德、娄底、益阳、萍乡

赣西北都市带:南昌*、九江、宜春、新余、萍乡

环洞庭湖都市圈:荆州、常德、益阳、岳阳

8、长江上游经济连绵区

所含省市区:重庆、四川东部、云南北部

所含大都市圈及其中心城市:

成渝都市圈:重庆*、成都*、绵阳、德阳、遂宁、南充、达州、巴中、广元、广安、资阳、眉山、内江、自贡、乐山、雅安、泸州、宜宾

昆明都市圈: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攀枝花三、八大局部都市经济圈

1、中原都市圈

所含省市区:河南中北部

所含城市:郑州*、开封、洛阳、焦作、新乡、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

2、关中都市圈

所含省市区:陕西中部

所含城市: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洛

3、徐州都市圈

所含省市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

所含城市: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枣庄、济宁、商丘

4、蒙中都市圈

所含省市区:内蒙中部、山西北部

所含城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大同、朔州、榆林

5、太原都市圈

所含省市区:山西中部

所含城市:太原*、晋中、阳泉、吕梁、祈州

6、兰州都市圈

所含省市区:甘肃中部、青海东部

所含城市:兰州*、西宁、白银、定西、天水、武威、临夏、海东

7、河套都市带

所含省市区:宁夏、内蒙西部

所含城市:银川*、中卫、吴忠、石嘴山、乌海、阿拉善左旗、巴彦卓尔(临河)

8、北疆都市带

所含省市区:新疆北部

所含城市: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石河子、沙湾、奎屯、乌苏、克拉玛依

核电站项目;“十二五”期间核电将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进行布局,形成“东中部核电带”,即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同时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吉林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到2015年核电装机将达4300万千瓦,2020年达90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还将明晰核电技术路线,统一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建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水电开发一方面将继续加快长江上游、乌江、南盘江和红水河、黄河中下游及北干流、湘西、闽浙赣和东北7个水电基地开发,这些水电基地将用5到10年时间基本开发完毕。另一方面重点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黄河上游干流6个分布在西部地区的水电基地,推进雅鲁藏布江等西藏水电开发,开发缅甸等周边国家水电,并向我国输电。

“十二五”期间,广西在公路方面

广西将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基本形成高速公路网。重点加快建设防城至东兴、六寨至河池、岑溪至水汶、南宁外环、钦州至崇左、玉林至铁山港、六景至钦州港等高速公路,其中广西境内所有国家高速公路网路段将全部建成。

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南宁为中心,通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港口的2小时交通圈;构筑南宁连接全区14个地级市的4小时交通圈,86%以上县城实现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打造一日省际交通圈,实现南宁至邻省省会、邻国首都当日到达。

预计到2015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突破1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突破6000公里,基本建成出海出边出省快速运输通道为骨架,路网完善配备,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十二五”期间,广西在铁路方面

广西将加快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北部湾沿海城际干线和通向东盟的国际通道建设,强化既有线路扩能改造,逐步形成快速客运网和大能力货运网。

计划新开工建设铁路建设项目15个,区内建设总里程约2300公里,重点建设连接北部湾地区的出海通道、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连接西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东西通道,以及连接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

此外,还将建成南宁火车东站。到2015年底,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复线率达到60%、电化率达到70%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运分线,基本实现地级市开通城际高速列车,形成以南宁为中心到北部湾经济区1小时以内、到区内主要城市2小时左右、到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左右的“123小时”快速城际铁路网。“十二五”期间,广西在民航方面

广西将加强机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完善机场功能。确保2012年底前建成南宁机场新航站区,完成桂林机场改扩建工程,巩固现有航线,不断扩大航线网络,将南宁机场建设成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机场,桂林机场建成国家重要旅游枢纽机场。

形成以南宁、桂林机场为区域枢纽机场,北海、柳州机场为国内次干线机场,梧州、百色、河池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以及与通用航空机场一起形成广西空港群体。

“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实施后,广西综合交通格局将发生新的重大变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将基本形成,建成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广西将确立起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中的重要区域枢纽和国际通道地位。

环渤海经济圈是指: 山东半岛城市群

2003年8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山东半岛城市群将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京津冀都市圈

2006年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进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文本编制阶段。4月18日起至6月30日期间发改委网站面向社会征求对京津冀都市圈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5月18日,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在廊坊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

京津冀是我国具有首都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城镇密集地区,建立京津冀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对促进这个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统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沿海开放开发重点地区的空间发展,增强京津冀城镇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滨海新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报送的《关于调整天津市部分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此前的天津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

2008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2009年3月14日,曹妃甸新区正式揭牌成立。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943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目前常住人口22万。根据规划,曹妃甸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

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于2009年7月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至此,辽宁沿海作为整体开发区域被纳入国家战略。

国务院审批通过的规划以辽宁此前提出的“五点一线经济带”发展规划为核心,将原有规划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划将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开放合作、资源环境、保障措施等方面确立辽宁沿海经济带2020年前的发展方向。

所谓“五点”,包括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5个重点发展区域;“一线”则是指从丹东到葫芦岛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 篇5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下发。《规划》要求,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下图为《规划》详解:

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 篇6

【《财经》综合报道】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

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一)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三)生物产业要面向人民健康、农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强化生物资源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装备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产业,提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五)新能源产业要发展技术成熟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热利用、生物质发电、沼气等,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化。(六)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建立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七)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规划》还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

会议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

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绝大部分游牧民实现定居。“十二五”时期,要深入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基本解决尚未定居的24.6万户、115.7万游牧民定居问题,促进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草原生态保护,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要优先建设保障游牧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定居房、牲畜棚圈,尽量做到饮水、供电、道路、通讯、医疗、学校等设施同步配套,因地制宜建设饲草基地、青稞基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工程建设要从不同地区游牧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民族习俗和游牧民意愿。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减轻游牧民自筹资金压力。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确保游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发展。

不能用发展传统经济的思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家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记者江国成、王栋)国务院常务会议30日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曾参与相关问题调研和文件起草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培育和发展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

他说,《规划》是对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冯飞说,全球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参与新一轮科技竞争的能力和条件。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对于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稳定增长,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从目前来看,曾经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房地产、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驱动力已经大不如前。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再过度依赖钢筋、水泥了。当前,我国特别需要新的产业带动,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

这次会议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对此,冯飞说,有关表述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沿用发展传统产业思路,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他说。

在谈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时,他说,发展传统产业时,人们还可以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买来主要技术和生产设备就可以扩大生产。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国际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套用。在配置资源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要过度关注规模的扩张,要重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

冯飞表示,新兴产业的许多新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往往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投资风险。这就要求政府不能仅关注少数技术,过分追求这些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否则,一旦更为先进和具有成本优势的新产品出来,原有产品和产业就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这种创造性的破坏不但容易造成原有大规模投资的浪费,还可能使相关企业和地方错失难得的其他重要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机遇。

他认为一些地区出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质化的苗头。这容易引发价格战、地方保护主义乃至市场的人为分割等恶性竞争行为,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实际上,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规模巨大的市场。某些地方政府封锁本地市场的行为实际上是削弱我们自身的优势。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家战略之区域规划 篇7

一、国家空间战略布局与开发区平台建设

(一) 国家实行开放带动战略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开放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开始的, 走的是沿着点—线—面的顺序依次展开, 由沿海省市向内陆省市梯次推进的道路。所谓点即打开国门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试点城市;所谓线即扩大开放实施沿海、沿江、沿边梯度对外开放布局, 所谓面即加入世贸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实现全面接轨。1980年为配合东部14个沿海城市率先开放, 国务院批准设立1 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全国进一步扩大开放, 国务院新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 9个。2000年, 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务院又相继批准了1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 当前国家实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

从2008年的两年多时间里,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 国务院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空间战略布局, 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相继批准了十几个区域发展规划, 这在共和国历史是从来没有过的。东部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 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正按照四大板块均衡发展的战略来展开。大区域板块下又以一个省或一个省的重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和试点, 如:东部率先发展有上海的“大浦东”, 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江苏的“苏北沿海产业带”等;西部大开发有山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综合试验区”, 重庆的“两江新区”;东北振兴有吉林的长吉图经济带, 辽宁的“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 河北的曹妃甸大工业区, 天津的滨海新区;中部崛起有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安徽的“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湖南的“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区”等。同时, 为了有力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国务院在两年时间里, 新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62个, 超过前25年批准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合。湖南的湘潭、岳阳、常德和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这一时期相继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大批国家级开发区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 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投资热土和发展平台, 成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高地和增长极。

二、湖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总体空间布局

(一) 国家对湖南的发展战略布局

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就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与国家此前批复的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等不同, 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区将不再享有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 而是享有突破现行政策框架的试验权。这种试验、探索、突破权, 具有明确的优先性和超前性, 比国家以往的单纯给资金、项目、政策更为重要。%

(二) 湖南省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湖南省也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格局作了部署, 这就是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3+5城市群、加速崛起湘南、扶持发展大湘西的要求, 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 形成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加快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 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成为长株潭三市的共同追求。背倚雄厚的科研实力, 在这个呈品字型的区域内, 一个个活力四射的产业园区有规律地分布着, 从长沙经济开发区到长沙高新区, 从湘潭九华工业物流园到湘潭高新区, 到株洲高开区, 它们遵循着“效益好、水平高、污染少、能耗低”的宗旨, 在产业发展上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高门槛准入, 一大批依托高新技术、集聚时代元素的绿色产业集群汇聚于此, 如电子、动漫、新能源等产业应运而生。已有的传统重化工业开始转型升级, 炼钢工人用上了电脑, 产业结构走向优化, 高附加值产品日益增多, 以资源永续利用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趋成熟, “湖南制造”正在全面升级。

(三) 开发区在实施湖南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园区作为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的平台。一是可以在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群规划中发挥支撑和促进作用;二是可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可以在发展地方县域经济中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 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目前湖南经国务院或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78个。形成了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格局。在9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9个省级开发区中:包括28个工业开发区, 5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和4 5个综合开发区。在地区分布上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区集中了6个国家级开发区及1 3个省级开发园区, 占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总数的25%。在“一点一线”地区, 拥有开发区42家, 占全省开发区总数的53.8%。

三、湖南省开发区发展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 开发区发展现状及主要成就

开发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全省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221.94亿元, 同比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15.7亿美元, 同比增长30.8%;上缴税金总额327.6亿元, 同比增长17.8%。2011年前5月, 全省78个开发区以约占全省3‰的土地, 吸纳了全省三分之一左右的外资, 创造了全省约二分之一的外贸出口额、三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十二分之一的城镇就业岗位。为推进全省“四化两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 开发区已成为湖南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内源发展、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平台, 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二) 开发区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目前湖南省开发区在发挥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 也普遍存在土地资源、建设资金紧张和产业结构雷同且技术含量低的问题, 全省78家开发区中规划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的超过1/3, 有21家开发区的企业个数不足50家, 历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足1 0亿元的开发区有7家。主要产业多集中于电子、机械、纺织、汽车零部件和食品加工等, 多属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普遍缺乏自主创新型和高科技型企业。湖南省开发区在与沿海省市的开发区数量和规模上也存在一些差距。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孙万松有一个判断:“中国园区的未来发展将有两个重要趋势:一是以现有开发区和高新区为主体, 整合周边乡镇或行政区, 建设和谐新城区;二是发展品牌园区和特色园区将会成为提升园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湖南省委、省政府今年出台的《湖南省开发区调区和扩区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也都不约而同的提出要突出园区开放的主阵地作用, 加大园区的投入, 创新园区机制体制和管理模式。通过要素重新组合、资源优化配置, 探索形成开发区与所在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一是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各开发区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科技含量高、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如湖南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就是专业品牌园区和转型发展的有效尝试。二是建设和谐新城区。开发区通过体制创新、授权管理扩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的理念进行建设, 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 辐射带动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 实现经济园区成为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 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城区。

(三) 促进湖南省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

一是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有关部门在安排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湘西地区开发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信息产业发展资金、资源节约资金等各类专项资金时, 应向产业园区倾斜, 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银行与产业园区、区内企业经常性的协商联系机制, 积极探索推广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方式, 解决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对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有效方式。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园区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推广B O T、PPP、BT等新型融资方式,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网上招商, 着力培育和发展招商引资中介机构, 切实发挥各级招商引资部门、贸促会、商会等专业机构的作用。不断改进招商方式, 大力发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企业并购等多种招商形式, 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化水平。对招商引资成效突出的产业园区, 各级政府应予以表彰。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 对投资较大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产业园区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要联合成立项目跟踪服务小组, 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 包括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及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到园区投资兴业, 努力提高园区引资质量和发展水平。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积极构建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鼓励企业实施零排放, 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加大现有企业污染治理力度, 强制企业完善污染治理设施, 依法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关闭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 切实降低消耗, 减少废气、废水、废物排放。加强节能环保监管, 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园区产业结构、功能分区必须符合节能环保要求, 企业入园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控制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企业进入园区。

四是强化人才保障措施。加强园区领导班子建设, 选派年富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干部充实园区领导班子。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组织人事部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 加强对园区干部的培养, 并纳入干部交流范围。积极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到园区工作。鼓励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到园区创业, 各类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应积极支持他们在园区创业。

参考文献

[1].余敏:长株潭城市群园区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湖湘论坛, 2009 (2) .

[2].赵海东:对“十二五”规划中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济, 2011 (2) .

上一篇:小猪唏哩呼噜50题答案下一篇:玉潭小学部教师备课要求细则(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