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感悟(精选9篇)
《弟子规》感悟 篇1
弟子规感悟
(一)首言;学习“弟子规”已经有一学期了。我非常幸运,也非常高兴能接触到“弟子规”。在学习“弟子规”这些天,真的感到有很多变化。我不敢说“弟子规”是我见到最好的一本书,但我确实可以说:“我成长了!”。因为“弟子规”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让知道什么是孝,什么是礼。人生是什么?读书,找工作,结婚;生小孩,在读书,找工作?这都不是,人生是在于奉献,在于孝,在对于父母、兄弟、其它人的好与尊重。“弟子规”中的“规”字是指“规范、准则”的意思。人生漫漫,“弟子规”就像一本人生准则;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知道孰对孰错、孰轻孰重、孰急孰缓。同时,它也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其中成长。
(二)“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在刚开学的时候,因为参加了很多活动,一忙起来,竟然把父母给忽略掉,而且父母打电话给我,我就会很不耐烦的说,“很忙”。然后就草率地把电话挂了,却没有想到父母当时的感受。学习“弟子规”后,特别看到这一句,才知道之前做得多么不对、多么不孝。古人尚且能做到这样,而我呢?!不但不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反而让他们自己打电话给我,为我担心;甚至把父母的电话草率地挂了。从“细讲弟子规”中知道,“忙”是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代表心怎么样?死了!都不能够去感受父母的需要。一个‘心死’的人是多么可悲呀!我暮然回首,发现自己以前做得是多么的不孝。至那以后,我会主动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了解我近日的生活、学习情况;好让他们不用为我担心、操劳。
但这以后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当父母打电话给我时;有时我确实有事,这时我会很纠结。就会随便应付几句。同样,有时,我打电话给父母时,他们也会简单几句就把电话给挂了。因为他们也有事,也要忙。后来,我才明白“弟子规”要‘活’学,不能‘死’学。因此我就跟父母商量,一起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每周六晚上 打电话回去,这样父母也好准备,而我们双方都不影响自己的事。现在只要周六晚上,我一打电话回去,父母就会说“宝贝孩子......”。因为电话一响,父母就知道谁打回了。在谈话中,我就会跟他们谈谈自己近来生活怎样、学习怎样啦;好让他们知道他的宝贝最近还好,不用担心。而我也会向他们问好、关心他们。呵呵,父母最近都很开心,不管你信不信,因为他们都说;“咱宝贝儿子懂得关心别人了。”这是我感触良多的一点,也算是我成长的一点吧。
父母其实都非常关怀我们的健康状况,一个人要健康必须要身心调和。中国话又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所以吃东西要格外注意,如何让自己吃得健康?好让父母不用担心,因为在每周电话聊天中,我感受到父母都很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如果我们生病了,他们会很担心的;所以当我看到“弟子规”中“谨”那章『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饮食要追求均衡,绝对不可偏食。当然吃的过程,也要吃个七分饱、八分饱就好,不要吃撑了,这样胃会伤到。所以在饮食当中,我现在会有所节度,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病从口入」,我们吃东西也要有判断力,要把营养吃下去,不要把毒素吃下来。很多人吃东西都是骗肚子,反正饱了就好。很多的食物它含有很多毒素、很多致癌物,可能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常常也听到「垃圾食物」,有很多都是我最爱吃的。但现在我不会了,吃的时候我会控制自己;一想到父母会为我担心,我就会控制好自己的嘴巴。所以说“弟子规”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它就好像给了我一个准则,让我知道怎样走。
(三)“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去,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这是讲话方面的礼仪。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因为现在我在面对老师时还是不够淡定。以前我碰到老师可以说是‘闻风而逃’的,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感觉老师会吃了我似的。而且在我不得不跟老师谈话时,我的眼睛也会像猴子一样到处转,就是不转向老师那。所以谈话时,我眼睛就是能躲就躲的,好像老师周围的环境很好,就是不敢注视。
当看到这里时,我当时就像给人扇了两巴掌;古人尚且如此。而我呢?说话退退缩缩,目不正视;一点都没做学生的样子,太缺乏礼节教育了。所以那以后,每次碰到老师,我都会默念那一话,在心理上克服它。现在,我甚至敢主动上前跟老师打招呼,和老师谈话也可以勇敢地注视老师的眼睛。而且在老师眼里,我看到那一种欣赏与欣慰的眼神。所以说,没啥好怕的,相反我更自信了。
另外,在长辈前,声音要放低,就不会影响长辈的谈话。但也要讲得清楚一些,别讲得不清不楚,跟我以前一样,就会很失礼的,也是对长辈的一种不尊重。相反,双目注视长辈,代表你在专心倾听,这就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这样从长辈眼里,就可以看到那一种欣赏、欣慰的眼神。这就是我的一点心得,也可以算是我的一点点成长吧。
(四)“事勿忙,忙多错”“话说多,不如少”这两句我放在一起,是因为我经常把这两句联系起来。什么时候容易出错?忙的时候,就会越帮越忙。举个例子吧,就拿这个即将到来的期末,因为之前没有好好学习,结果到了现在,只好各科一起上,弄得个头昏脑胀。因此,平时要好好做出计划,明白孰轻孰重。不然到最后,只会越来越忙,越容易出错。因此在事情多时候,我就会默念着句话,好让自己冷静下来。这一点是十分有效的,就那现在来说。因为我经常默念这句话,所以反而现在,我能从容冷静下来复习。把作业等等一科科搞定。“话说多,不如少”这句话不用多说了,说的越多错的也越多。人生的艺术在于倾听。可没多少人知道这道理。现在的我,在话都会三思而出,会考虑这话会不会伤害别人。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特别在自己生气时,尤其要默念这句话。因为它可以让你冷静下来,一个人在生气时是十分不理智的,就会说出一些不理智,甚至会伤害别人的话。说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是收不回的。之前听说过这一个故事,一小男孩在生气时,他就在墙壁钉一枚钉子,后来把钉子拔掉后,留下一个个洞,这就是说话时留给别人的伤害。身体上的上可以治愈,但心灵的伤痕是很难痊愈的。因此说话时,要三思。
“话说多,不如少”。所以多话不如少话,但是一讲话就一定要是好话,都是可以利益别人。所谓讲利益语、讲柔软语,让人家听了很舒服;要讲诚实语,要讲智慧语,成就别人。在说话时,要看自己,假如我们都没做好,还去说别人,那跟别人是一般见识,所以当一个人能够回到先从自己检讨起,心就平息许多。由于那一分平息,由于那一分尽责,慢慢就会让别人惭愧之心。因此,我们要理性办事,理性说话。经常默念这两句话。
(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应该是我感触很大的一句。为什么呢?在之前别人请教我什么事,我就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然后才去想我是否我做得到不。有时,我也会很忙的,但却答应了别人的事,结果呢?这边要弄自己的事,那边要搞同学的事,弄得自己累死,为自己增添不少麻烦。所以还是“弟子规”说得好,“事非宜,勿轻诺”在答应别人时,一定要考虑清楚,是否能办到。但这一点我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就是只要答应了别人,我就会全力去做,把它办好。
随便答应别人是因为什么呢?我看了“细讲弟子规”后才知道原来,原来是自己的原则不够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够明确,这样就会模糊。别人的请求也会在模模糊糊中答应,等到冷静下来,实际好好想一下;才发现某些事自己办不到,或者不应该答应的。这样就导致自己弄得一塌糊涂。办不到,又让同学抱怨。故看了“弟子规”后,我就经常提醒自己;还时常读这句话。想不到,还真有效果;我居然可以拒绝别人的请求;尽管还有一点内疚。但毕竟这也是一种进步。相信继续下去,一定能做到;三思而言。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发现自己成长了。不敢说成长很多,但确实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而且和父母的感情貌似比以前更好了,不可否定的,每周六我都能听到父母的笑声。
《弟子规》感悟 篇2
一、染——春雨润物细无声
乔姆斯基认为, 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 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对幼儿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 我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体现中国古典民族特色。
在开学初的墙饰创设中, 我班专门开辟了一面有关《弟子规》内容的墙饰, 我对这面墙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布置, 力求让墙饰体现它的教育功能, 让墙饰“说话”, 体现它的知识性,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小书吧游戏区: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幼儿卫生间: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幼儿午睡室: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吃饭时: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上课时: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处处有《弟子规》提醒幼儿自觉遵守常规要求。在区域活动中, 利用《弟子规》的文章及故事图片制作成拼图, 投放在操作区中, 《弟子规》图文并茂, 集美、雅、趣为一体, 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二、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读”乃古诗研习之法宝。“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 是学习古诗文一个重要环节, 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 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的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如:在刚开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不苛求量的多少, 只求培养幼儿的兴趣。我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比如在早餐后诵读几遍, 午睡时诵读几遍。不断地反复记忆, 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一段时间后, 我把《弟子规》当作词, 用孩子们喜欢演唱的歌曲为谱, 让幼儿演唱《弟子规》。其次, 通过男女对吟, 师幼对吟, 幼与幼对吟, 单独对吟, 有节奏诵读、配乐诵读, 男女幼儿对读, 接句诵读, 多种形式的诵读, 让幼儿感到诵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三、释——百般红紫斗芳菲
1. 多媒体, 解诗意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激发幼儿对《弟子规》的兴趣, 不仅是我们开展好《弟子规》教学的关键, 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弟子规》教学的起点。现代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 为幼儿《弟子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和家长一起搜集与《弟子规》有关的故事和视频, 并购买了与之相关的中华德育故事碟片。
2. 听故事, 明诗意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宜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 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 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 往往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良方。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 可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理论的东西你讲得再好, 幼儿也记不住。可是你给他讲的故事, 他却记得非常牢, 即使有的孩子不会讲, 但也能理解大概的意思。因此, 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 每堂课选出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例如古代的、现代的名人故事。他们听了故事, 就明白里面的道理, 也学会了经典的译文, 并且会对照着去做。
四、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时, 要引导幼儿自己通过品读《弟子规》, 想象诗中蕴藏的意境, 领悟诗中蕴涵的情感。
《弟子规》虽然是国学经典, 但时代不同, 里面涉及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教幼儿学习“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时,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设置教学环节。让幼儿欣赏图片, 比如去亲戚家、朋友家里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带走;超市里看到你喜欢的事物、玩具放在购物筐里要付款;公园里我们看到美丽的花儿也不要去摘下它。同时让幼儿讨论, 这样的做法对吗。让幼儿在课堂上有话说, 有事做。幼儿在上课时发言踊跃, 积极表现, 得到的知识和启迪也超越了原来的教材。
五、拓——千树万树梨花开
1. 入情境, 明事理
叶圣陶说:“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表演情境就是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它的创设融合读、思、演、评四方面于一体。幼儿在表演中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形象, 恰如其分地表达故事的内容, 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句简单的弟子规, 怎样让幼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教育幼儿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了解哪些事情应该怎么做?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式。比如:把现代人接人待物的一些礼节加进去, 把日常应该掌握的礼节、礼貌贯穿在《弟子规》的教学中, 引申为幼儿的礼仪课。一些课还可以设计成场景, 比如学习到别人家做客, 怎样敲门;家里来了客人, 怎么样待客, 端茶倒水, 送客到门口或电梯口时, 何时可以关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演练接电话礼仪, 学会不同场合的礼貌用语。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 既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又让他们身体力行, 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情节课, 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他们从小就扎下文明礼貌、谦虚待人的好根基。
2. 力行表, 落行动
《弟子规》学习活动, 多数是重在诵读《弟子规》文本,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 诵读文本远没有践行来得有实际意义, 为了让幼儿将对《弟子规》的理解落实在行动上, 我们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分解, 做成《弟子规》生活力行表。比如“朝起早, 夜眠适, 老易至, 惜此时”这四句, 体现在力行表中就需要孩子们做到以下几点:晚上不长时间看电视, 9点前上床睡觉。早上不赖床, 上学不迟到。画画、做事时认真, 按时完成。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六、促——映日荷花别样红
《弟子规》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 因为它是以家庭教育为主, 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 家长对传统文化认识越高, 对幼儿的教育就越好。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诵读经典并从中受益。首先召开家长会, 把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讲给家长听, 把学习的内容经常向家长汇报, 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经典的活动中, 教学收获很大。家长买了大字的《弟子规》张贴在幼儿的房间, 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幼儿一起诵读《弟子规》, 跟幼儿讲传统故事, 巩固幼儿的记忆效果。当幼儿行为习惯落实得很好时, 家长多鼓励多表扬, 让幼儿当父母的老师,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
对《弟子规》育人智慧的学习感悟 篇3
一、“个性品质”奠定学习基础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儿童只要能听得懂话,坐得住4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了。但是,《弟子规》认为,系统的知识学习应该讲究基础。这个基础不是教育学者讲的学习新知识要有旧知识作基础,也不是心理学者讲的学习需要大脑发育成熟作基础,而是学习者的个人品质。《弟子规》强调,学习应该放在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养成的基础上,依照社会规范,在人际生活中对文化知识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这才开始学习。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然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会使学习事半功倍;没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能会走歧路,可能导致厌学,可能事倍功半。环视周围,这样正反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整篇《弟子规》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讲如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后,才可以谈学习的问题。
二、“学而时习之”体现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学习”一词本是两个词,取自“学而时习之”。《弟子规》对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作了描述,用“学文”表示“学”,用“力行”表示“习”,并指出了“学”与“习”的关系中两种常见的错误。
第一种是只“学”不“习”,“不力行,但学文”。不停地学,学了很多文化知识,但自己并不依照这些知识而生活,结果自然是“长浮华,成何人”,只是徒增浮华,成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质的人,如此读书学习有什么用?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有几个人不是这样呢?知识成了很多人脱离生活的一种“物品”,放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偶尔拿出来应付考试或者卖弄。现在有学者引用国外的概念“脆弱性知识综合征”来表示学校教育中这种知识学习与生活相分离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不是学校教育独有的呢?显然不是。各种礼貌规范对答如流,各种环保知识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铺张浪费、破坏环境、陋习不断的人还少吗?《弟子规》早已为我们指出其本质。
第二种是只“习”不“学”,“但力行,不学文”。努力在生活工作中做好人,做好事,像老黄牛一样,但缺乏学习意识,不能持续学习以提升自己,结果就是“任己见,昧理真”。这种情况在很多人身上常见。这样的人依照自己的经验日复一日辛苦地行事,缺乏学习意识,不学新东西,生活停滞不前。
正确的做法应该如《弟子规》中所述“学”与“习”的合二为一,也就是“学而时习之”。通常的解释是,学后要不断地练习、温习、复习。其实这样解释还不确切,儒家的思想强调实际、强调实践。“习”更是包含了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检验所学、不断更新自我的意思。这永不停息的更新改造自我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很多困难和痛苦,所以《弟子规》用“力行”一词来强调学后的身体力行,不断实践。“学文”与“力行”相互作用,跟随现实情况而不断前行,虚心坚持学习,才能活到老,学到老,习到老。
三、“经典选择”确定学习内容
学习要选择经典,“非圣书,屏勿视”。为什么要这样?《弟子规》作了解释,“蔽聪明,坏心志”。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学,有些书需要学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有些书是什么时候都不要看。一些直白表达的书还好分辨,比如色情暴力的书刊,而一些比较隐晦的宣传不健康生活方式、错误腐朽意识形态的书,就不好辨别了。现代社会出版物多如牛毛,这些不适合看的书不会自己戴着“不能读”的帽子,所以学会选择很重要。《弟子规》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学习的对象应该选择经典。首先,它是社会传承下来,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学习它们可以保证我们方向不会错。其次,这些经典的难易程度大家相对有公认,能够保证学习时顺序不会大错。最后,对初学者来说,先学习经典可以打下符合社会文化思维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以后对其他的观点就有了判断力,不至于游离、迷惑。选定学习对象之后就不要轻易动摇、改换,所谓“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就是如此。
四、学习《弟子规》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学习观,《弟子规》对具体的学习过程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如今仍能带给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反思。
(一)课程“专一求精”
判断学习结果的成败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能用多少,用得是否熟练是否有效。整个儒家的思想传统都是如此,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弟子规》中强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学习不要贪多求快,一门学问没有融会贯通就不要另起一门,一本书没学完学懂不要开始另一本书的学习,一个问题没解决不要开始另一个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大脑的活动有自己的规律,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它的加工方式是序列性的,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事件,就像我们到银行取钱,必须一个一个来。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一章内容、一本书的学习就是一个事件,前面的事件没有处理完、处理好,就反复频繁转换学习内容,会使大脑的加工任务更重,思维效率下降,结果自然是什么都一知半解。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行分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每天在诸多差别巨大的学科知识中辗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生活到底有多少帮助?
(二)学习“内容自信”
“信皆要”,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学的东西有信心。学习者对书本讲的东西、对老师的教导不相信,自然是学不好的,不会去力行、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如今,我们可能过于信奉“批判性的吸收”。“批判性”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我们不能忽略学习本身的顺序。对某一事物准确的批判必定是建立在真正明白、了解这一事物之后,知道它的问题在哪,有什么缺陷,才能对它进行批判。当我们初学时、一知半解时,或者完全不理解之前,就对它进行批判,是不可能做到准确和客观的。对待经典、前人的经验亦是如此,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它,然后力行它,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它,最后才是批判并改进它。
(三)养成“不耻下问”
多问是儒家的传统,《论语》中就有“不耻下问”,《弟子规》也强调了这一点。“心有疑,随人问,求确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惑,随手就把它记下,不要让它溜走,一有机会就向他人请教,把问题搞明白。其实这里的多问包含了几重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存疑,要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二是随时记录,不仅是记下问题,自己的所思所感都应该随手记下,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做读书笔记、做阅读卡片。三是“随人问”,这个随问的“人”不是特指老师,而是谁懂就问谁,问相关方面的能手,而且要态度谦逊,不耻下问,力求弄明白。
(四)创设“宁静致远”
读书学习要集中注意。《弟子规》提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强调读书学习时既要眼睛看又要动口读,同时还要用心思索,不能机械地读和记。那么,如何保障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呢?它进一步提出“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和“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的要求,强调我们学习的小环境应该保持整洁、简洁,认为环境能反映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杂乱无章的环境不利于安心学习,同时学习环境的杂乱无章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浮躁不安,心里不踏实不能安心学习,自然学不好。正如《大学》所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反过来,通过整理小环境,室内物件不多,墙壁光洁,书桌整洁干净,书籍文具摆放有序,这样清静的环境可以调整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现代心理学对此有研究,要想使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排除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避免其他无意注意的干扰,起到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但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家庭的学习小环境,家长把房间布置得五彩缤纷,各种文具样式新颖奇特、漂亮可爱,让儿童爱不释手,造成学习的干扰实在太多。
(五)保持“平和心态”
现代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十分关心学习者的心态,做了很多的研究。《弟子规》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何为良好的学习心态,“勿自暴,勿自弃”,即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我就没有数学细胞”“我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料”之类的话。当我们心里形成这样的定势之后,数学或者英语就很难再学好了。现代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同样,良性的自我预言也会促进我们进步。“圣与贤,可驯致”,“驯”可作“循”讲,只要立定志向,有目标,精进努力,循序渐进,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所谓“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给自己的目标时限宽松些,平时抓紧时间用功学习,日积月累,滴水能穿石,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平静、清静,目标端正不偏移,抱着这样的态度,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所成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观点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认同它,更谈不上将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对照《弟子规》的教诲,再审视当前的教育,我们发现,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我们的祖先已经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回顾《弟子规》的观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力行”,如果能把这些看起来简单、朴素的“教条”贯彻到实际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定能有所成就。
读弟子规感悟 篇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信”应该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则悌”、“谨”,启下部分的“泛爱众”。“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大家都能诚实守信,就不会有农民工的工资需要总理的过问才能发到手;如果大家都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企业见利忘义,往奶粉里面掺三聚腈氨,造成千千万万的儿童遭受病痛的折磨,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如果大家都以诚信为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豆腐渣工程,大灾大难袭来时,国家也不会遭受那么大的损失;如果官员时刻把信义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毕生的信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出现;如果大家视诚信为自己的生命,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社会将会更加美好。“信”这一章不光讲述一诺千金,还讲述了向别人应该学习什么,怎么样对待批评,怎样“朝闻过夕改之”。“信与智义”是相通的。
“泛爱众”这一章重点讲述了儒家“仁”的主题,那就是对待一切大众应该平等关爱,对待穷人不歧视,对待富人不巴结及怎样礼尚往来。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及孙中山先生倡导“博爱”,爱天下的芸芸众生。从小处说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这个
“仁”延伸出来那就是除了爱家人老师朋友,还要爱人民,爱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之要胸怀祖国,心忧天下。
“亲仁”则阐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学习,事实上是儒家的交友观,即要交怎样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学习什么。
最后一章“余力学文”在以上应该尽自己本分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给我们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藏书的陈列等等。
读罢这千余字的文章,感慨万千,仔细想来,现在的我们常常是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能力缺修养,也就是钱文忠所言,没有规矩。而一个人没有规矩,没有修养,没有品质,纵有再大的才学也是有欠缺的。听过一句话,如果文化不能落地生根为文明,那是不够深入的。今天的人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应该有怎样的道德情操,是需要我们扪心自问的,《弟子规》让我们有所启发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
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弟子规感悟(定稿) 篇5
漳浦五中 许懿毅
今年3月23—28日参加漳浦县智慧人生教育讲堂为期一周的培训,认真系统的学习了《弟子规》,感悟颇多。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贾存仁修订改编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依据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里面有许多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现在很多家长都叫小孩子背诵《弟子规》,作为一种启蒙教育,让他们对为人处世有个简单的感悟。《弟子规》也是我们应该时常拿出来读的经典,学习《弟子规,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利用其中的精神对自己思想、行为进行有效地规范。
《弟子规》教育我们要心中充满爱,要尽孝道,懂得感恩,要友爱兄弟姐妹。百善孝为先,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顺、感恩的话,那他对身边其他人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只有懂得感恩,尽孝道,你才会生活得开心、踏实。教育我们做人要谨慎、诚信。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集体,如果为人处事不真诚、守信的话,那他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的。教育我们和别人交往时要平易近人,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向好的榜样学习,要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弟子规》传递着感恩、谦逊、好学、正德、修身的传统文化理念,这与我院倡导的“仁民爱物、修身立业”校训和“生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健康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的学院价值观以及刘院长一贯倡导的用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浇灌广大生物师生的心田,培养学生敦厚善良的心性,知礼明行,提升素质,实现我校育人目标是很吻合的。在全院开展人人学习《弟子规》活动,让大家深刻领悟《弟子规》内涵,可以提高全院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物欲横流,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个人修养的今天,《弟子规》像一面镜子,能让你很好地看清自己,看清身上每一处污点,像老师一样教你如何把身上的污点洗净。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个人修养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思想开始升华的过程,对个人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弟子规》的学习,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生活工作的规范去做。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教条,死搬硬套,应该领会其精神,结合实际,举一反三,学会变通,与时俱进。
“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弟子规》语)。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年我学习了《弟子规》,不仅感到读书的快乐,还收获许多教育方法。
《弟子规》虽是是少儿诵读经典,但却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家长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为子女效仿的楷模;老师以身作则,全力践行,成为学生模拟的典范。
首先,先立德,后学文。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根本的东西。因此《弟子规》总序中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但长期以来,受市场经济不良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过分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这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使许多人表现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缺乏爱心,没有社会会责任感,甚至身败名裂,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倡以德立人、以德兴国。
其次,做人要懂得感恩,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对一个人而言,首先要感恩父母,《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孝子上。在学习之前,我自认为是个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做得远远不够。以前我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总认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父母几个养老钱就算是孝顺了。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每回家乡都要到到父母家中看看,与他们散步聊天,向他们汇报工作、生活,听他们讲昨天的故事。看到八十多岁的二老越来越结实的身体,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我才体会到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感恩,也是我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6
《弟子规》中涵盖了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处事应该有的态度和方式。就仅仅在这一千零八十个字里却有着我们一生都学不完的东西。因为我们不光要知道还要做到。就像胡小林老师说的“感悟是理解,改过是修行。”我们没有人能说他已经做到了《弟子规》,只能说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不断的领悟,不断的改过。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它告诉我们为了孝敬父母,就要做到尊敬他们,顺从他们的意思,即使自己有什么反对意见,自己持保留意见,最好不要去和父母争执。曾经的我确实是这样做的,所以当我听到身边的朋友说着他们如何如何的叛逆,如何如何的与父母顶嘴,那时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过分,但渐渐的,现在的我当遇到与父母意见不和的时候也开始顶嘴了。有人会说我翅膀硬了,而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是没有错,但选错了方式,忘记了时间会去验证它的对错,没有必要为图一时的言语之快,而伤了父母。可以说我被周边的坏境同化了,敢问当下的每一个80、90后的朋友们,哪一个能大声的说我从没跟父母顶过嘴,有多少人是被同化的?又会有多少人将被同化?
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与《弟子规》在背道而驰,如“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一句,就有一大半的人没有做到了。可以说自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但是这也是我们为自己增加自信的一种方式。然而在父母面前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学识,自以为比父母更有才能,要知道在他们面前我们没有资格炫耀,因为是他们创造了现在的我们,他们这样不辞辛劳的培养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超越他们,活出我们的精彩。如果我们还只是迈着跟他们一样的步伐,我不敢想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朋友们你们可以想象吗?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当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坦然的面对它,逃避是懦弱者的行为。在我们这一个温馨美好的大家庭,就更加不用畏惧,因为我们都是一体的,都在积极向上的奋斗着,相互扶持着。
校本实践之教学《弟子规》 篇7
一、教学《 弟子规》 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
《 弟子规》 是中国古代圣贤的教育, 但仍然适合现代学生活学活用。《 弟子规》 讲述一个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规矩,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体谅别人、勤学好思等。 把古代圣贤的教诲与现实中的学生《 行为规范》 结合起来, 与日常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 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处事待人的态度、行为, 从而践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成长中学做, 在生活中践行, 使学生现在和将来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服务他人, 服务社会。
二、践行《 弟子规》 中的礼仪规矩
《 弟子规》 关注的都是一些日常小事, 而这些小事在古代的确有很多圣贤做到过, 这在历史当中是有考证的。生活是《 弟子规》 的唯一源泉。 所以必须联系生活教学《 弟子规》 , 让《 弟子规》 与生活接轨, 使《 弟子规》 成为学生生活中可以借鉴的一面明镜, 使他们在生活中通过这面明镜处处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当上课铃响起时学生应该怎么做, 教师走到讲台时, 教师向学生问好时学生应该怎么做, 听课、回答问题、有事请教他人怎样做到有礼仪, 通过课堂表演实践等, 做到学礼仪, 践行礼仪规矩。除此之外, 我还把课堂模拟成家庭、餐桌、公共场所等让学生去表演,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如我在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我特意从教室外走进班级, 看到前面参与践行的三名学生能不能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礼貌地对待教师。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 看完后评价。 这样通过情景表演, 了解了礼仪的要求, 让文明礼仪更好地落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去, 但要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需求, 设计不同的情景表演。
三、抓住“ 时机、教育点”规范学生行为
教师要善于捕捉平常在校生活中的最佳教育时机, 自然而然地融入《 弟子规》 教育, 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 看到有的学生使劲往下拉窗帘时, 我见状说:“ 缓揭帘, 勿有声。”这个学生听后轻轻地慢慢地往下拉窗帘了。 看到学生借完东西后不及时还给主人, 主人向他索要, 他不说“ 对不起”还理直气壮地跟主人说:我还没用完, 我见状说:“‘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是什么意思?”做错的学生赶紧道歉, 并把东西还给人家。学生犯错的时候正是教师用《 弟子规》 教育学生的最佳机会, 这时可以帮助他们懂规矩。
有时我还利用节假日教育学生按《 弟子规》 的要求去做, 例如, 在母亲节、父亲节、寒暑假等, 我让学生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做到“ 亲所好, 力为具”“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将《 弟子规》 引入日常的生活与教学管理中, 是把《 弟子规》 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最好方式之一。督促学生在生活中力行《 弟子规》 ,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会感恩, 学会尊重, 学会体谅, 逐渐变得懂事。
四、活学活用《 弟子规》
现代社会生活状况与古代社会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不能拘泥于《 弟子规》 中的某些古训条文一成不变地去照做, 而要引导学生用现代文明礼仪要求批判地学习它, 例如“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但是在今天有时候是不能完全照搬去做的。教师在前面站着讲课, 学生能陪着教师站着听课吗? 开会也是如此。 所以学习《 弟子规》 要考虑时代的变迁, 考虑现代的场合、实际情况, 不能墨守成规, 要活学活用。
如, 在教学“ 长者先, 幼者后”时, 在上学路上你碰见了妈妈的朋友张阿姨散步锻炼身体, 这时你能按“ 长者先, 幼者后”陪着张阿姨走在她后面吗? 你该怎么办? 通过思考讨论, 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不能“ 学死”《 弟子规》 , 应让学生明白, 要根据现实情况处理, 说明原因, 有礼貌地打招呼, 赶时间上学, 这就是活学活用《 弟子规》。 教师一定要活教《 弟子规》, 要考虑现代社会实际, 根据环境、条件去教, 让学生去学去做去实践, 做一个懂文明礼仪的人。
陶行知曾经说过:“ 生活即教育。 ”教育要融入学生生活, 不能脱离学生生活。 教学《 弟子规》 , 增强实效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使美好的人生获得尊重、幸福、快乐。
摘要:校本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弟子规》源于生活, 又教人在生活中践行礼仪规矩。怎样联系生活教学《弟子规》呢?践行规矩从礼仪开始, 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教育点规范学生行为, 活学活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 使美好的人生获得尊重、幸福、快乐。
关键词:联系生活,《弟子规》,礼仪规矩,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学不学《弟子规》 篇8
但是,需要加点小心的是,学国学得先知道,经典学了滋养人,糟粕学了束缚人。
很多家长问,《弟子规》,可不可以读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初读《弟子规》,会真心感到不错。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多好,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哪,回家后,当面向爸妈报平安,如此一来,孩子被拐卖的都少了。
《弟子规》里全是这样的话。要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这么做,那么做;不许这么做,不许那么做……如果家长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那是真有价值。假如严格遵照《弟子规》的1080个字来做,绝对是乖宝宝。
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有主见,能独立、有创造力,而不是听话的乖孩子,那读《弟子规》就要谨慎了。因为《弟子规》的创作者没往那方面想,它开头就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说,任何事,孩子都不能擅自做主、擅自行动,要和爸妈商量,求得他们的同意,否则你就犯错误——“子道亏”了。这就不光是管你怎么做了,还管你怎么想——别想东想西,老老实实按爸妈吩咐的做,就OK了。等孩子老大不小了,还跟家长说,“我要穿袜袜,我要戴帽帽,我要吃饺饺”,不好笑吧?
《弟子规》里这种话还很多,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要求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先看看家长脸色,爸妈喜欢,才能做,爸妈不喜欢,不——能——做!还记得复旦投毒案里的林森浩吗?他大学时的专业是医学,但在医学院学习半年后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因为他对医学没半点兴趣,而报这个专业仅仅是因为他爹喜欢。悲催吧。更悲催的是,这种事儿还挺多。
因此,如果不加选择地读《弟子规》,结果会不太妙,它能扼杀人的创造性、自主性。
我女儿刘莐小时候,我很注重让她接触传统文化,典籍、书法、绘画、传统戏剧等都学过,但从来没让她读过《弟子规》。
为什么?我是这么想的,现代社会靠的是创新,保护、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而其前提是个性,所以我不能用《弟子规》来让我女儿成为千人一面中的一面。
而一些必要的行为习惯,孩子不背《弟子规》也能养成,大人做好榜样就成了。比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等等,用得着背吗?
而《弟子规》里有些内容,比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连我们家长都要喊:“臣妾做不到啊!”怎能强求孩子做到?做不到,还背,扯犊子吧?所以,也不用背了。
我一点不担心女儿在行为习惯上有瑕疵,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的标准——对人尊敬有礼,不让别人感到难受,就行了。在为人处事上偶然出一点儿问题,也不必太过担心,“树大自然直”。
我担心的是,孩子如果处处循规蹈矩,把自己天性里的东西,比如好奇、好动、奇思异想都泯灭掉了,等进入社会,就没创造力了。所以,我选择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我跟女儿说:要用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来支撑自己的学习,一生都会有事情可做。
当然,已经读了,也不用太担心,《弟子规》又不是含笑半步癫,以后多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好了。
最后,给您讲个故事吧,听完了你就明白经典好在哪里了。现在都提倡孝道,“二十四孝”的故事也被提溜出来说了又说,但很多时候都是迂腐的孝,跟孔子说的完全不一样。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田里锄草时,不小心铲断几棵瓜秧。他爸非常生气,抄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打过去,当场把曾参打昏。曾参醒过来,看到老爸在自己身边流泪,忍着疼,安慰老爸:“刚才儿子不肖,惹得父亲大人生气。现在又让父亲大人伤心,儿子我更感到不安了。”回到家中,曾参拿出琴来弹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事让孔子知道后,孔子很生气,说:“曾参来的时候,别让他进来。我平时的教导,他压根儿就没听进去。”
曾参伤好了后,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可知道古人舜是怎么侍奉他父亲瞽叟的?瞽叟使唤舜时,舜随叫随到,但当瞽叟要杀舜时,舜早逃得无影无踪。小打可以受着,玩命地打就得逃了。像你这样,当你父亲暴怒时、都快被打死了还不逃,万一真被打死,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这才是不孝!”
曾参听老师一席话,才知道自己学习得迂腐了。
五班弟子规感悟作文 篇9
城关三小 胡鑫
《弟子规》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训蒙文》,如果说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学习,那么《弟子规》则侧重于规矩。
《弟子规》提出的第一点就是“孝”,《弟子规》的第二部分四次重复“父母”二字,就是要提醒我们下一代首先要孝敬父母。
《弟子规》提出的第二点就是“态度”,他强调的就是“吃”;“穿”;“站”的态度,“吃”强调吃相;“穿”要自己会穿;“站”强调的是战相。
《弟子规》提出的第三点就是“关爱,仁慈”,要懂得内在美,要自信,谦虚,要端正态度,对坏事说不,抵制不良习惯。
《弟子规》提出的第四点就是“仁德”,仁就是心灵美,以人为本。德在《道德经》里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华哲学的根基。所以,事事都要有仁德之心。
《弟子规》提出的第五点就是“兄弟情”,其实,孝与弟是一回事,就是对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和睦,兄弟不友爱的原因就是:1.贪婪钱财;2.言语不善。所以我在这里要向大家强调,不要弄的我们都不愉快。
《弟子规》提出的第六点就是“读书的习惯”,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向书里提出的这六点学习,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三小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篇名为践行弟子规的感悟作文。
首先,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我怎么理解弟子规这个题目的。弟子规即学生,不仅仅指小孩,扩大讲凡欲学古圣先贤文化的人都可称之为弟子;规即规范,弟子规即教导弟子为人处世的规范。
然后,我再来 给大家讲一讲弟子规对我的感悟;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并且向有仁德之心的人学习;夫母呼唤时要一听到就立刻回答;父母有事让我们做要立刻行动;父母教导我们时要认真的听;做错事受到父母责备,要认真的听,不行和他们頂嘴。
有一次,我做错事,父母让我改正,我不但不听还和他頂嘴。事后,我闲的无聊,便出去玩,到了一家书店,进去之后,弟子规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珠,我翻了一下,无意间看到一条守则;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回家后我主动向父母道歉,并改正。
这就弟子规对我的感悟。
践行弟子规的感悟
城关镇中小学校
今天,我在家里找英语字典找着找就看到了一本弟子规。
于是,我开始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了一句:“冬则温,夏则清。”我理解意思后就开始做了起来
以今冬天了,天气很冷。晚上,妈妈回来了,我帮妈妈洗完脚后,就去妈妈的床睡,妈妈笑着说:“这么大了,还更母亲睡觉,丢不丢人啊!”我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儿,我又让妈妈去睡觉,妈妈又说:“别乱换啊,会感冒的!”这时,我让妈妈去睡,妈妈睡后感到特别惬意,第二天还表扬我了
。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们要好好懂得书中的意思,来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这几日来,因为老师的要求,我看起了《弟子规》,却没想到,他给了我 很大的影响。
我原来总认为《弟子规》很枯燥无味,自从我读了他之后才 悟懂了其中的哲理。在这片与地上,我知道了感恩。从这里我明白了父母品日对我爱。看到也个个感人的故事,不禁让我落泪,反死自己以前的行为,觉得自己特别 笨特别傻,忽略父母的爱,一点 也不体谅父母辛劳,更谈不上感恩父母。真是惭愧万分。我想我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合格的孩子。我一次又一次的伤他们的 心,而他们却 用宽容和爱一次又一次的包容我。今天,我将在这里承诺。从今以后,我要学习《弟子规》中的精神,学会感恩父母、老师、亲人以及所有关心我的人。听父母的话,努 力学习,取的好成绩,让他们高兴。
感谢《弟子规》给了我这么大的感悟。今后我一定将 《弟子规》的精神时刻放在心中。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一本反映自身问题的著作,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典范。上个学期,学校让我们每个班都要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
我们要想学好《弟子规》,就要时时刻刻用弟子规中的要求约束我们。《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就补之。它要求我们做到先将书包整理好,再上床睡觉。有一次,我晚上写作业写到很晚,爸爸妈妈都叫我赶快睡觉,要不然明天早上起不来了。刚写完作业,桌子上还很乱,但已经很晚了,我想到了《弟子规》中的那句话,就用我最快的速度将书包整理好,然后才去睡觉。还有一次,我早早的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就出门找朋友玩,临走的时候,我想到了《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这句话,便给爸爸妈妈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去了什么地方,让爸爸妈妈不要担心,我几点就回来。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在我们班里,每周都要填一个《弟子规》践行——学校评价用表。上面有一条: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在刚下了数学课的一个课间,我们都在班里做数学作业,有一个题最有争议,是一个求年龄的题。我和翟梓翔分别算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其他同学的答案也是我们两个之中的一个,我们就在教室里展开了验算、调查等证实自己答案是正确的方法。最后,我们还没讨论出来一个结果,只好找数学老师刘老师解决,我们拿着作业去了办公室。刘老师给我们两个讲了这道题的正确做法,发现翟梓翔的答案是正确的,我只好就此作罢,相信真理。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
要想学好《弟子规》,就要在做每件事之前想想:我这样做对吗?我是不是应该先干这件事,再干那件事„„要时时刻刻想到《弟子规》,这样才能更深入学习!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弟子规》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百善孝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业后,觉得没事,就想帮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事。我走进屋子里,看到妈妈的毛巾脏了,我连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盘干净的水,再加上一些开水,照妈妈洗衣服的样子,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泡几分钟,再在水里倒上一点洗衣粉,用手使劲的搓,水里立即起了许多小泡泡。我搓了几遍,又用清水洗了几遍,然后才晾在衣架上。我心里非常高兴。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今后,我一定要将古人的教诲记在心里,拥有“孝、悌、谨、信、爱、仁”这些好品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读《弟子规》的感受 城关镇中小学校
这一阵子,我们一直都在背《弟子规》。里面有不少的真理,简直可以说是经典之作,但是再伟大的东西也有不对的地方。
我认为它里面有很大部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前两个可以说是正常的,应该的。可是,最不怎么样的就是:过犹待,百步余。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节奏比较快,时间非常宝贵,但“弟子规”就有这个问题:路上看到老年人必须看着他走远,而且必须看年长的人消失在地平线上,才可以行动。这么一来不就乱了吗!我不管古代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但我绝对知道:这样的规则在现代世界,就是不适用。可我还要记住一点,这只是它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也……还可以…….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认真地听个明白;父母的责备、批评,应该虚心、顺从地接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学习不肯用功,非常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就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己应该关爱关心自己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一定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助。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弟子规》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不能提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要说。粗俗无赖的不良习气,要坚决戒除掉。经常有许多小朋友喜欢说脏话,既不文明也不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是老说脏话,长大了就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弟子规》感悟】推荐阅读:
学《弟子规》感悟12-26
弟子规之感悟05-12
读《弟子规》的感悟11-29
弟子规演讲稿25弟子规教我感悟人生05-19
弟子规读后感读书心得感悟800字12-21
感悟失落,感悟自信,感悟乐观09-11
感悟自己就是感悟人生08-12
感悟学习培训的感悟01-07
感悟经典感悟成长作文350字08-17
感悟生活、感悟生命优秀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