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弟子规》感悟(精选11篇)
学《弟子规》感悟 篇1
学《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它先后有序地将讲解了学童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尊敬长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基本生活规范,现已成为一种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
三中要求学生学习《弟子规》,让孩子懂得,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朽教材,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瑰宝。诵读中华经典美文,使孩子们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通过和孩子一起学《弟子规》,我深刻领悟到其内涵和重要性。此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做人、处事、交友、尊老、爱幼等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要认真学习《弟子规》,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时时、事事、处处为孩子作好表率。
有一位哲学家说得好“好书开卷引人入胜,终卷使人获益”《弟子规》正是这样一本好书。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学 1
《弟子规》后,许多方面的表现都有了较大变化。
一是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了。以前他的床铺、书桌等都靠我们收拾,而现在都是他自己整理,而且井井有序。另外他还会涮洗自己的鞋袜、衣物。
二是知道体贴父母了。他经常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拖地、择菜、擦玻璃、饭后收拾刷洗碗筷等。一次,他妈妈切菜不小心切破了手指,他就赶忙去药店买来创可贴帮妈妈包上。我有时头痛他就帮我按摩头部。
三是懂得孝敬老人了。我们回老家看望双方老人时,他总是和我们一起去。有时还用自己的零花钱给老人们买点好吃的。今年正月,爷爷患胆囊炎输液治疗时,他就主动陪床看护爷爷。
四是学习更加勤奋了。在学校能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和同学搞好团结,帮助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家不用父母督促,积极主动完成各科作业,搞好复习。有时自己还去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学习资料,学习课外知识。
三中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教育,而是实践教育,通过诵读文化经典,孩子们的确有了很大变化,让我们家长能够认同。孩子学习《弟子规》,只是一次远征刚刚起步,未来的旅程还很漫长,相信三中的教育会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也会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的灿烂阳光!
《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
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它不仅适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而且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是规范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百益而无一害。它能胜于法制强行,它能在人的心灵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约束,它能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从而树起人生的正确坐标。
一本好书能让你受益匪浅,《弟子规》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认真地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并把它当作个人反省的镜子和行为的指南。让我们人人捧起《弟子规》,一起来聆听圣人的教诲吧!
学《弟子规》感悟 篇2
一、“入则孝”———感恩之旅启程
⒈亲爱我, 孝何难?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就是在“孝道”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的父母看着自己家的“小太阳”, 无一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捧在手中怕摔了”。但是家长无私的付出, 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幼儿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就是培养幼儿的“感恩之心”和“感恩情怀”, 让幼儿成为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笔者在实践教育中将《弟子规》作为特色教育, 将古语学习与孩子的生活、学习相结合, 采取有效的古语学习策略, 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激发了幼儿心中的感恩之情。
⒉润“孝”细无声
圣贤教育我们要感恩, 要孝顺, 那么如何把经典内化成幼儿的行为呢?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是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 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笔者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字样, 供幼儿们每时每刻观看、阅读和学习, 《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结合《弟子规》教学, 谈谈自身感受
《弟子规》中“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就教育我们对待父母:知恩就要感恩, 感恩就要报恩。“孝”不仅是对家庭中长者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 还包括了关心、顺从和道德警觉。
笔者从《弟子规》中的“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切入, 思考如下:
⒈教学过程
笔者在教学中, 结合视频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对于父母的“孝”, 是不是得像古时候人们一样盲从呢?那当然不是。在父母做错事时, 我们做子女的应该要及时劝导, 劝导态度要诚恳, 即使备受打击, 我们也不能放弃劝导父母向善的念头, 避免铸成大错。现代科技发达了, 对父母的“孝”也变了味, 所谓的“孝”就是送房子给老人?给老人请保姆?在我看来, 物质可以解决温饱, 但却无法解决内心的渴望。物质可以解决一时, 惟有陪伴沟通才能抒发老人们内心的情感。
⒉率先垂范
特色活动之后, 孩子们比起以前要孝顺得多了, 这就是一起学习“弟子规”的效果。比如《弟子规》所提到的:“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作为教师, 我们也要孝顺, 反省检点, 体会父母的心意, 努力改过并做得更好, 这样才能让父母安心。这也是“孝”的表现。好学生不仅是教出来的, 更多是老师率先垂范, 孩子们学出来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 是塑造孩子人格和良好品行的最佳时期。相信我们都会有进步的!
听着孩子们朗朗上口地朗诵着《弟子规》, 仿佛又一次坚定了在笔者班级开展《弟子规》特色教学的方向。同时也见证了孩子们对于获取知识的热情。其实每个孩子都很纯洁善良, 他们渴望知识, 渴望长大。只是有的时候, 一些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影响了他们, 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 我们不可否认他们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和一个欣欣向荣的和谐世界。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高高的位置, 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老师的。
三、一个“孝”字延伸至幼
儿发展的若干问题
⒈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听、念、诵是关键
依稀记得, 小班时候, 孩子们不清不楚的发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次反复听、跟念《弟子规》普通话原版, 孩子们已经基本可以脱离《弟子规》原文, 比较流利地背诵《弟子规》。滚瓜烂熟的听和念, 唤醒了孩子们本能、记忆力, 自然孩子的语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
⒉幼儿教育的潜伏期———《弟子规》之春华秋实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们记忆最好的时期。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 孩子们随便就能把《弟子规》原文一字不漏地说出来, 但是行动上却会不由自主地偷工减料。对于孩子来说要做到《弟子规》中的字字句句是不容易的。有时候学习的功效并不会及时显现, 学习的关键也许很大一部分是感悟, 或许现在孩子们做不到, 能做到的就是纯理论地背诵, 孩子能感悟到的是一个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 那个点就能辐射到一个面, 甚至说是更大的范畴。那个时候孩子就会具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⒊“入则孝, 出则悌”之博大精深, 须细水长流
对《弟子规》育人智慧的学习感悟 篇3
一、“个性品质”奠定学习基础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儿童只要能听得懂话,坐得住40分钟,就可以到学校接受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了。但是,《弟子规》认为,系统的知识学习应该讲究基础。这个基础不是教育学者讲的学习新知识要有旧知识作基础,也不是心理学者讲的学习需要大脑发育成熟作基础,而是学习者的个人品质。《弟子规》强调,学习应该放在为人处世的良好品质养成的基础上,依照社会规范,在人际生活中对文化知识有兴趣、有时间、有能力,这才开始学习。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然后才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会使学习事半功倍;没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能会走歧路,可能导致厌学,可能事倍功半。环视周围,这样正反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整篇《弟子规》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讲如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之后,才可以谈学习的问题。
二、“学而时习之”体现学习效果
我们知道“学习”一词本是两个词,取自“学而时习之”。《弟子规》对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作了描述,用“学文”表示“学”,用“力行”表示“习”,并指出了“学”与“习”的关系中两种常见的错误。
第一种是只“学”不“习”,“不力行,但学文”。不停地学,学了很多文化知识,但自己并不依照这些知识而生活,结果自然是“长浮华,成何人”,只是徒增浮华,成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质的人,如此读书学习有什么用?审视我们当前的教育,有几个人不是这样呢?知识成了很多人脱离生活的一种“物品”,放在大脑的某个角落,偶尔拿出来应付考试或者卖弄。现在有学者引用国外的概念“脆弱性知识综合征”来表示学校教育中这种知识学习与生活相分离的现象,但这种现象是不是学校教育独有的呢?显然不是。各种礼貌规范对答如流,各种环保知识脱口而出,而在实际的生活中铺张浪费、破坏环境、陋习不断的人还少吗?《弟子规》早已为我们指出其本质。
第二种是只“习”不“学”,“但力行,不学文”。努力在生活工作中做好人,做好事,像老黄牛一样,但缺乏学习意识,不能持续学习以提升自己,结果就是“任己见,昧理真”。这种情况在很多人身上常见。这样的人依照自己的经验日复一日辛苦地行事,缺乏学习意识,不学新东西,生活停滞不前。
正确的做法应该如《弟子规》中所述“学”与“习”的合二为一,也就是“学而时习之”。通常的解释是,学后要不断地练习、温习、复习。其实这样解释还不确切,儒家的思想强调实际、强调实践。“习”更是包含了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检验所学、不断更新自我的意思。这永不停息的更新改造自我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很多困难和痛苦,所以《弟子规》用“力行”一词来强调学后的身体力行,不断实践。“学文”与“力行”相互作用,跟随现实情况而不断前行,虚心坚持学习,才能活到老,学到老,习到老。
三、“经典选择”确定学习内容
学习要选择经典,“非圣书,屏勿视”。为什么要这样?《弟子规》作了解释,“蔽聪明,坏心志”。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学,有些书需要学到一定程度才能读,有些书是什么时候都不要看。一些直白表达的书还好分辨,比如色情暴力的书刊,而一些比较隐晦的宣传不健康生活方式、错误腐朽意识形态的书,就不好辨别了。现代社会出版物多如牛毛,这些不适合看的书不会自己戴着“不能读”的帽子,所以学会选择很重要。《弟子规》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学习的对象应该选择经典。首先,它是社会传承下来,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学习它们可以保证我们方向不会错。其次,这些经典的难易程度大家相对有公认,能够保证学习时顺序不会大错。最后,对初学者来说,先学习经典可以打下符合社会文化思维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以后对其他的观点就有了判断力,不至于游离、迷惑。选定学习对象之后就不要轻易动摇、改换,所谓“一门深入,长期熏修”就是如此。
四、学习《弟子规》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学习观,《弟子规》对具体的学习过程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如今仍能带给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反思。
(一)课程“专一求精”
判断学习结果的成败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能用多少,用得是否熟练是否有效。整个儒家的思想传统都是如此,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弟子规》中强调,“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学习不要贪多求快,一门学问没有融会贯通就不要另起一门,一本书没学完学懂不要开始另一本书的学习,一个问题没解决不要开始另一个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大脑的活动有自己的规律,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它的加工方式是序列性的,不能同时处理多个事件,就像我们到银行取钱,必须一个一个来。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一章内容、一本书的学习就是一个事件,前面的事件没有处理完、处理好,就反复频繁转换学习内容,会使大脑的加工任务更重,思维效率下降,结果自然是什么都一知半解。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行分科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每天在诸多差别巨大的学科知识中辗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生活到底有多少帮助?
(二)学习“内容自信”
“信皆要”,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对所学的东西有信心。学习者对书本讲的东西、对老师的教导不相信,自然是学不好的,不会去力行、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如今,我们可能过于信奉“批判性的吸收”。“批判性”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我们不能忽略学习本身的顺序。对某一事物准确的批判必定是建立在真正明白、了解这一事物之后,知道它的问题在哪,有什么缺陷,才能对它进行批判。当我们初学时、一知半解时,或者完全不理解之前,就对它进行批判,是不可能做到准确和客观的。对待经典、前人的经验亦是如此,首先要做的是相信它,然后力行它,在生活实践中检验它,最后才是批判并改进它。
(三)养成“不耻下问”
多问是儒家的传统,《论语》中就有“不耻下问”,《弟子规》也强调了这一点。“心有疑,随人问,求确义”,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疑惑,随手就把它记下,不要让它溜走,一有机会就向他人请教,把问题搞明白。其实这里的多问包含了几重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存疑,要边学习边思考,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二是随时记录,不仅是记下问题,自己的所思所感都应该随手记下,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做读书笔记、做阅读卡片。三是“随人问”,这个随问的“人”不是特指老师,而是谁懂就问谁,问相关方面的能手,而且要态度谦逊,不耻下问,力求弄明白。
(四)创设“宁静致远”
读书学习要集中注意。《弟子规》提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强调读书学习时既要眼睛看又要动口读,同时还要用心思索,不能机械地读和记。那么,如何保障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呢?它进一步提出“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和“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的要求,强调我们学习的小环境应该保持整洁、简洁,认为环境能反映和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杂乱无章的环境不利于安心学习,同时学习环境的杂乱无章也反映了学习者的心理浮躁不安,心里不踏实不能安心学习,自然学不好。正如《大学》所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反过来,通过整理小环境,室内物件不多,墙壁光洁,书桌整洁干净,书籍文具摆放有序,这样清静的环境可以调整学习者的学习状态。现代心理学对此有研究,要想使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排除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避免其他无意注意的干扰,起到帮助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但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很少关注儿童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家庭的学习小环境,家长把房间布置得五彩缤纷,各种文具样式新颖奇特、漂亮可爱,让儿童爱不释手,造成学习的干扰实在太多。
(五)保持“平和心态”
现代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十分关心学习者的心态,做了很多的研究。《弟子规》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何为良好的学习心态,“勿自暴,勿自弃”,即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我们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我就没有数学细胞”“我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料”之类的话。当我们心里形成这样的定势之后,数学或者英语就很难再学好了。现代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应验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同样,良性的自我预言也会促进我们进步。“圣与贤,可驯致”,“驯”可作“循”讲,只要立定志向,有目标,精进努力,循序渐进,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所谓“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给自己的目标时限宽松些,平时抓紧时间用功学习,日积月累,滴水能穿石,铁棒能磨成绣花针。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平静、清静,目标端正不偏移,抱着这样的态度,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所成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观点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认同它,更谈不上将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对照《弟子规》的教诲,再审视当前的教育,我们发现,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我们的祖先已经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回顾《弟子规》的观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力行”,如果能把这些看起来简单、朴素的“教条”贯彻到实际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定能有所成就。
读《弟子规》感悟 篇4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心胸开阔;音乐可以使人平静,放松;阅读能使人忘记现实,醉心与先哲的时空中。通过认真学习了《弟子规》,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蔡礼旭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章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感悟(定稿) 篇5
漳浦五中 许懿毅
今年3月23—28日参加漳浦县智慧人生教育讲堂为期一周的培训,认真系统的学习了《弟子规》,感悟颇多。
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贾存仁修订改编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依据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里面有许多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现在很多家长都叫小孩子背诵《弟子规》,作为一种启蒙教育,让他们对为人处世有个简单的感悟。《弟子规》也是我们应该时常拿出来读的经典,学习《弟子规,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利用其中的精神对自己思想、行为进行有效地规范。
《弟子规》教育我们要心中充满爱,要尽孝道,懂得感恩,要友爱兄弟姐妹。百善孝为先,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顺、感恩的话,那他对身边其他人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只有懂得感恩,尽孝道,你才会生活得开心、踏实。教育我们做人要谨慎、诚信。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集体,如果为人处事不真诚、守信的话,那他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的。教育我们和别人交往时要平易近人,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向好的榜样学习,要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弟子规》传递着感恩、谦逊、好学、正德、修身的传统文化理念,这与我院倡导的“仁民爱物、修身立业”校训和“生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健康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的学院价值观以及刘院长一贯倡导的用儒家文化的源头活水浇灌广大生物师生的心田,培养学生敦厚善良的心性,知礼明行,提升素质,实现我校育人目标是很吻合的。在全院开展人人学习《弟子规》活动,让大家深刻领悟《弟子规》内涵,可以提高全院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物欲横流,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个人修养的今天,《弟子规》像一面镜子,能让你很好地看清自己,看清身上每一处污点,像老师一样教你如何把身上的污点洗净。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个人修养提高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思想开始升华的过程,对个人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弟子规》的学习,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生活工作的规范去做。当然,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教条,死搬硬套,应该领会其精神,结合实际,举一反三,学会变通,与时俱进。
“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弟子规》语)。一本好的经典,就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年我学习了《弟子规》,不仅感到读书的快乐,还收获许多教育方法。
《弟子规》虽是是少儿诵读经典,但却是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在教孩子如何立身做人,也要求家长身教在前,率先垂范,成为子女效仿的楷模;老师以身作则,全力践行,成为学生模拟的典范。
首先,先立德,后学文。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根本的东西。因此《弟子规》总序中说,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但长期以来,受市场经济不良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过分追求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这种舍本逐末的错误做法使许多人表现浮躁,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缺乏爱心,没有社会会责任感,甚至身败名裂,违法犯罪。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倡以德立人、以德兴国。
其次,做人要懂得感恩,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对一个人而言,首先要感恩父母,《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孝子上。在学习之前,我自认为是个孝敬父母的人。可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做得远远不够。以前我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常回家看看,总认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父母几个养老钱就算是孝顺了。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每回家乡都要到到父母家中看看,与他们散步聊天,向他们汇报工作、生活,听他们讲昨天的故事。看到八十多岁的二老越来越结实的身体,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声,我才体会到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感恩,也是我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
弟子规心得感悟 篇6
《弟子规》中涵盖了我们在生活中待人处事应该有的态度和方式。就仅仅在这一千零八十个字里却有着我们一生都学不完的东西。因为我们不光要知道还要做到。就像胡小林老师说的“感悟是理解,改过是修行。”我们没有人能说他已经做到了《弟子规》,只能说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去不断的领悟,不断的改过。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它告诉我们为了孝敬父母,就要做到尊敬他们,顺从他们的意思,即使自己有什么反对意见,自己持保留意见,最好不要去和父母争执。曾经的我确实是这样做的,所以当我听到身边的朋友说着他们如何如何的叛逆,如何如何的与父母顶嘴,那时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过分,但渐渐的,现在的我当遇到与父母意见不和的时候也开始顶嘴了。有人会说我翅膀硬了,而我只是想证明自己是没有错,但选错了方式,忘记了时间会去验证它的对错,没有必要为图一时的言语之快,而伤了父母。可以说我被周边的坏境同化了,敢问当下的每一个80、90后的朋友们,哪一个能大声的说我从没跟父母顶过嘴,有多少人是被同化的?又会有多少人将被同化?
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与《弟子规》在背道而驰,如“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一句,就有一大半的人没有做到了。可以说自恋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通病,但是这也是我们为自己增加自信的一种方式。然而在父母面前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学识,自以为比父母更有才能,要知道在他们面前我们没有资格炫耀,因为是他们创造了现在的我们,他们这样不辞辛劳的培养我们,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超越他们,活出我们的精彩。如果我们还只是迈着跟他们一样的步伐,我不敢想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朋友们你们可以想象吗?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当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坦然的面对它,逃避是懦弱者的行为。在我们这一个温馨美好的大家庭,就更加不用畏惧,因为我们都是一体的,都在积极向上的奋斗着,相互扶持着。
《弟子规》教育现状研究 篇7
1 学习背景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个性鲜明,性格倔强,心理脆弱,对教师和家长的善意劝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萎靡不振。现实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也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了重重迷茫与困惑,使他们遭遇了信仰上的困惑和冲突[2]。人们普遍感到,加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日益迫切。《弟子规》的学习热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2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待学习《弟子规》的观点
2.1 中学以前阶段中的《弟子规》教育
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都设有《弟子规》的学习,以主张加强学习的观点占优势。俗语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因而,《弟子规》就成了实施家庭教育中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理想教材[3]。刘蓓在中学生开展《弟子规》的学习后认为,《弟子规》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并把他们引领到高尚的殿堂。通过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探究其当代意义,以期规范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4]。可见《弟子规》在幼儿、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对日常习性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奠基作用和人格塑造作用。
2.2 职业教育中的《弟子规》教育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弟子规》教育实践,佟强认为,《弟子规》的核心宗旨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精髓,《弟子规》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道德观,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礼仪行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必要纳入到教学中[5]。中职学校根据企业及社会所需,站在为了中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上要求学生学习《弟子规》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看出,中职学校学习《弟子规》,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包括道德、人格、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等,为其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综合素质基础。
而对于高等职业学校的《弟子规》教育,陈霓与梁蕖经过研究后得出结论:《弟子规》以五千年的民族生存经验为后盾,以生活为依托,以爱心为主线,以躬行实践为标的,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洞启人性的情感教育。这对于高职层次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7]。因而,高职学校应当利用《弟子规》内化学生良好的情感、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树立“大爱”观念,实践对他人的人性关怀。
大学中的《弟子规》教育同样有着不可小视的重要性。王芳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后指出,《弟子规》的学习对于大学生人格形成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诚信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并重的德育思想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8]。总之,大学教育中应融入《弟子规》的内容,使学生建立诚信、关怀与尊重的人文理念,洗涤心灵,促使其人格再次升华,并追求观念与行动的统一与进步。
2.3《弟子规》的在社会企业中的学习
《弟子规》的学习对已经工作的成年人也有着深刻的意义。有的企业通过全员学习《弟子规》,使员工明白了在家、出外、待人、处事上该如何去做,如何才能与他人更加和谐地相处。学习《弟子规》能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
不难看出,《弟子规》无论对于哪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均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与影响力。可以这样说,《弟子规》还有很深的积极内涵有待挖掘,它不仅可以修身立命,还可影响他人,和家安国,达到社会成员的平衡与整体和谐。
2.4《弟子规》学习的批判性观点
当然,关于《弟子规》的学习在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李文博曾撰文指出,《弟子规》绝非儒家经典,全文充斥着训诫式的清规戒律,剥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个性自由和创新需求,而且歪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应提倡批判式的学习阅读,而通过行政命令来强制未成年人背诵或晨读的方式,理应抵制[9]。但通读《弟子规》全文,积极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其中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在学习中应予以去除或通过分析其原意和根源,与时下的正确观点相比较,使其成为反面材料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运用。
朱敬建与黄孟照[2]通过研究发现,《弟子规》是适合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读本,在中学中推广诵读《弟子规》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它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当然,《弟子规》不是灵丹妙药,所以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抓好常规求实效,又要不断创新求突破。即学习《弟子规》是值得推介的,但它并不能解决现实当中的一切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运用,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需要与不同的环境需要而对其含义进行恰如其分的变通,否则仍将无法推行、无法取效。
而杨洋等[10]也认为,只有用批判与继承的态度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和借鉴意义,充分发扬光大传统伦理的精髓,从细微处着手,紧跟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步伐,才能充分地吸收和利用《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其当代德育价值才能得以正确地体现。所以,《弟子规》的学习并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全,也不能实行教条主义,应该结合时代特征与学校的具体特点进行开展,以免陷入误区,甚至可能会误导学生一生。
3《弟子规》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黄亚兰[11]在研究中、日、韩3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在一份“认为东方的儒教文明能成为现代世界普遍指导理念”的民意调查中,韩国占90%,中国占22%,日本占63%。同时,调查还认为韩国是运用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韩国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并每年举行纪念孔子的“释典大祭”。韩国的国策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把它运用到教育特别是礼仪教育中[12]。日本也十分重视从中国引入的儒家文化,尤其对其中的“礼”和“忠”特别重视,其中“礼”是对秩序的肯定,“忠”是对个人责任感的强调,他们认为这是日本民族道德价值的重要要素,同时在将儒家文化运用于礼仪教育之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实效。
另外,王宝童与亢志勇曾发表的《英译〈弟子规〉感悟》一文,可以表明《弟子规》正在英语国家中的传播,并且《弟子规》的教义得到了英语国家的认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4 国内各级学校学习《弟子规》的措施
4.1 中小学中实施的措施
广西北流市的松花中心小学在开展“读《弟子规》,走幸福路”的活动中,给每位师生发一本《弟子规》,以读、写、背、演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晨读、班会课、课余时间诵读《弟子规》,同时需求学生认真写学习心得,由学生参与表演与《弟子规》相关的节目,开展背诵和相关知识竞赛,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报道学习《弟子规》的新闻等[13]。学校考虑到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环境与手段,强化学生对《弟子规》的记忆和理解。
江苏徐州五中[4]则通过让学生“知道与熟知”、开主题班会及自谈体会班会、制订行为规范、班委倡议找不足并对照整改、培养感恩意识与践行感恩等措施,达到使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的目的。
4.2 职业学校中实施的措施
中等职业学校的《弟子规》学习与教育,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行动要求,也指出了教师的示范作用。文凤丽[6]认为,在《弟子规》的学习与教育中,教师的修身正己行为对学生来说比干巴巴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让学生熟背与品味《弟子规》,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弟子规》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能够长期坚持,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在高等职业院校《弟子规》的学习中,陈霓与梁蕖[7]主张采取“四步曲”,即聆听、诵读、感悟、践行,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一步步把《弟子规》的学习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心中。形式上则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教师讲解、学生背诵竞赛、办黑板报与宣传窗、书法比赛、唱感恩歌曲、故事表演与情景模拟等,或通过自省与相互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来规范行为。
由此可见,《弟子规》的学习在各级学校中实施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各自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宣传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环境中均能接触到《弟子规》的知识,并且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警醒与教育,通过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逐渐深化甚至内化《弟子规》的要义,使《弟子规》的学习成为学生的习惯性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国学精萃的代表之一,它的核心旨在通过对社会、人生种种现象的判断与把握,指导年轻人如何为人处世、何为求学之道以及对人性的把握和对善恶的处理。时至今日,其中心思想的光辉仍与现代和谐社会的观念交相辉映。它所彰显的感恩父母和与人为善的大爱理念,从未发生过动摇和改变。实践证明,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需要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支撑。儒学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学,儒家文化是关于中国人人文生命教化的文化[14]。
正如李详熙与相从智所说,《弟子规》的学习和教化是以修身为根本,只有先将自身的道德品性修养好了,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15]。
学不学《弟子规》 篇8
但是,需要加点小心的是,学国学得先知道,经典学了滋养人,糟粕学了束缚人。
很多家长问,《弟子规》,可不可以读呢?我们来分析分析。
初读《弟子规》,会真心感到不错。比如,“出必告,反必面”,多好,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哪,回家后,当面向爸妈报平安,如此一来,孩子被拐卖的都少了。
《弟子规》里全是这样的话。要孩子干这个,干那个;这么做,那么做;不许这么做,不许那么做……如果家长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那是真有价值。假如严格遵照《弟子规》的1080个字来做,绝对是乖宝宝。
但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有主见,能独立、有创造力,而不是听话的乖孩子,那读《弟子规》就要谨慎了。因为《弟子规》的创作者没往那方面想,它开头就说“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说,任何事,孩子都不能擅自做主、擅自行动,要和爸妈商量,求得他们的同意,否则你就犯错误——“子道亏”了。这就不光是管你怎么做了,还管你怎么想——别想东想西,老老实实按爸妈吩咐的做,就OK了。等孩子老大不小了,还跟家长说,“我要穿袜袜,我要戴帽帽,我要吃饺饺”,不好笑吧?
《弟子规》里这种话还很多,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要求孩子做任何事,都要先看看家长脸色,爸妈喜欢,才能做,爸妈不喜欢,不——能——做!还记得复旦投毒案里的林森浩吗?他大学时的专业是医学,但在医学院学习半年后还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因为他对医学没半点兴趣,而报这个专业仅仅是因为他爹喜欢。悲催吧。更悲催的是,这种事儿还挺多。
因此,如果不加选择地读《弟子规》,结果会不太妙,它能扼杀人的创造性、自主性。
我女儿刘莐小时候,我很注重让她接触传统文化,典籍、书法、绘画、传统戏剧等都学过,但从来没让她读过《弟子规》。
为什么?我是这么想的,现代社会靠的是创新,保护、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而其前提是个性,所以我不能用《弟子规》来让我女儿成为千人一面中的一面。
而一些必要的行为习惯,孩子不背《弟子规》也能养成,大人做好榜样就成了。比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等等,用得着背吗?
而《弟子规》里有些内容,比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连我们家长都要喊:“臣妾做不到啊!”怎能强求孩子做到?做不到,还背,扯犊子吧?所以,也不用背了。
我一点不担心女儿在行为习惯上有瑕疵,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的标准——对人尊敬有礼,不让别人感到难受,就行了。在为人处事上偶然出一点儿问题,也不必太过担心,“树大自然直”。
我担心的是,孩子如果处处循规蹈矩,把自己天性里的东西,比如好奇、好动、奇思异想都泯灭掉了,等进入社会,就没创造力了。所以,我选择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我跟女儿说:要用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来支撑自己的学习,一生都会有事情可做。
当然,已经读了,也不用太担心,《弟子规》又不是含笑半步癫,以后多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好了。
最后,给您讲个故事吧,听完了你就明白经典好在哪里了。现在都提倡孝道,“二十四孝”的故事也被提溜出来说了又说,但很多时候都是迂腐的孝,跟孔子说的完全不一样。
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田里锄草时,不小心铲断几棵瓜秧。他爸非常生气,抄起一根棍子,劈头盖脸打过去,当场把曾参打昏。曾参醒过来,看到老爸在自己身边流泪,忍着疼,安慰老爸:“刚才儿子不肖,惹得父亲大人生气。现在又让父亲大人伤心,儿子我更感到不安了。”回到家中,曾参拿出琴来弹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事让孔子知道后,孔子很生气,说:“曾参来的时候,别让他进来。我平时的教导,他压根儿就没听进去。”
曾参伤好了后,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可知道古人舜是怎么侍奉他父亲瞽叟的?瞽叟使唤舜时,舜随叫随到,但当瞽叟要杀舜时,舜早逃得无影无踪。小打可以受着,玩命地打就得逃了。像你这样,当你父亲暴怒时、都快被打死了还不逃,万一真被打死,不是陷你父亲于不义吗?这才是不孝!”
曾参听老师一席话,才知道自己学习得迂腐了。
五班弟子规感悟作文 篇9
城关三小 胡鑫
《弟子规》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训蒙文》,如果说家喻户晓的《三字经》偏重于知识学习,那么《弟子规》则侧重于规矩。
《弟子规》提出的第一点就是“孝”,《弟子规》的第二部分四次重复“父母”二字,就是要提醒我们下一代首先要孝敬父母。
《弟子规》提出的第二点就是“态度”,他强调的就是“吃”;“穿”;“站”的态度,“吃”强调吃相;“穿”要自己会穿;“站”强调的是战相。
《弟子规》提出的第三点就是“关爱,仁慈”,要懂得内在美,要自信,谦虚,要端正态度,对坏事说不,抵制不良习惯。
《弟子规》提出的第四点就是“仁德”,仁就是心灵美,以人为本。德在《道德经》里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是中华哲学的根基。所以,事事都要有仁德之心。
《弟子规》提出的第五点就是“兄弟情”,其实,孝与弟是一回事,就是对长辈孝,对平辈和友人要和睦,兄弟不友爱的原因就是:1.贪婪钱财;2.言语不善。所以我在这里要向大家强调,不要弄的我们都不愉快。
《弟子规》提出的第六点就是“读书的习惯”,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向书里提出的这六点学习,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三小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篇名为践行弟子规的感悟作文。
首先,我来给大家讲一下我怎么理解弟子规这个题目的。弟子规即学生,不仅仅指小孩,扩大讲凡欲学古圣先贤文化的人都可称之为弟子;规即规范,弟子规即教导弟子为人处世的规范。
然后,我再来 给大家讲一讲弟子规对我的感悟;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并且向有仁德之心的人学习;夫母呼唤时要一听到就立刻回答;父母有事让我们做要立刻行动;父母教导我们时要认真的听;做错事受到父母责备,要认真的听,不行和他们頂嘴。
有一次,我做错事,父母让我改正,我不但不听还和他頂嘴。事后,我闲的无聊,便出去玩,到了一家书店,进去之后,弟子规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珠,我翻了一下,无意间看到一条守则;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回家后我主动向父母道歉,并改正。
这就弟子规对我的感悟。
践行弟子规的感悟
城关镇中小学校
今天,我在家里找英语字典找着找就看到了一本弟子规。
于是,我开始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就看到了一句:“冬则温,夏则清。”我理解意思后就开始做了起来
以今冬天了,天气很冷。晚上,妈妈回来了,我帮妈妈洗完脚后,就去妈妈的床睡,妈妈笑着说:“这么大了,还更母亲睡觉,丢不丢人啊!”我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儿,我又让妈妈去睡觉,妈妈又说:“别乱换啊,会感冒的!”这时,我让妈妈去睡,妈妈睡后感到特别惬意,第二天还表扬我了
。弟子规是一本好书,我们要好好懂得书中的意思,来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这几日来,因为老师的要求,我看起了《弟子规》,却没想到,他给了我 很大的影响。
我原来总认为《弟子规》很枯燥无味,自从我读了他之后才 悟懂了其中的哲理。在这片与地上,我知道了感恩。从这里我明白了父母品日对我爱。看到也个个感人的故事,不禁让我落泪,反死自己以前的行为,觉得自己特别 笨特别傻,忽略父母的爱,一点 也不体谅父母辛劳,更谈不上感恩父母。真是惭愧万分。我想我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合格的孩子。我一次又一次的伤他们的 心,而他们却 用宽容和爱一次又一次的包容我。今天,我将在这里承诺。从今以后,我要学习《弟子规》中的精神,学会感恩父母、老师、亲人以及所有关心我的人。听父母的话,努 力学习,取的好成绩,让他们高兴。
感谢《弟子规》给了我这么大的感悟。今后我一定将 《弟子规》的精神时刻放在心中。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一本反映自身问题的著作,是后人应该学习的典范。上个学期,学校让我们每个班都要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
我们要想学好《弟子规》,就要时时刻刻用弟子规中的要求约束我们。《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话: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就补之。它要求我们做到先将书包整理好,再上床睡觉。有一次,我晚上写作业写到很晚,爸爸妈妈都叫我赶快睡觉,要不然明天早上起不来了。刚写完作业,桌子上还很乱,但已经很晚了,我想到了《弟子规》中的那句话,就用我最快的速度将书包整理好,然后才去睡觉。还有一次,我早早的忙完了一天的事情,就出门找朋友玩,临走的时候,我想到了《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这句话,便给爸爸妈妈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去了什么地方,让爸爸妈妈不要担心,我几点就回来。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在我们班里,每周都要填一个《弟子规》践行——学校评价用表。上面有一条: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在刚下了数学课的一个课间,我们都在班里做数学作业,有一个题最有争议,是一个求年龄的题。我和翟梓翔分别算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其他同学的答案也是我们两个之中的一个,我们就在教室里展开了验算、调查等证实自己答案是正确的方法。最后,我们还没讨论出来一个结果,只好找数学老师刘老师解决,我们拿着作业去了办公室。刘老师给我们两个讲了这道题的正确做法,发现翟梓翔的答案是正确的,我只好就此作罢,相信真理。这样,我们就解决了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
要想学好《弟子规》,就要在做每件事之前想想:我这样做对吗?我是不是应该先干这件事,再干那件事„„要时时刻刻想到《弟子规》,这样才能更深入学习!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弟子规》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百善孝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业后,觉得没事,就想帮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事。我走进屋子里,看到妈妈的毛巾脏了,我连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盘干净的水,再加上一些开水,照妈妈洗衣服的样子,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泡几分钟,再在水里倒上一点洗衣粉,用手使劲的搓,水里立即起了许多小泡泡。我搓了几遍,又用清水洗了几遍,然后才晾在衣架上。我心里非常高兴。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今后,我一定要将古人的教诲记在心里,拥有“孝、悌、谨、信、爱、仁”这些好品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读《弟子规》的感受 城关镇中小学校
这一阵子,我们一直都在背《弟子规》。里面有不少的真理,简直可以说是经典之作,但是再伟大的东西也有不对的地方。
我认为它里面有很大部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这里,前两个可以说是正常的,应该的。可是,最不怎么样的就是:过犹待,百步余。大家都知道,当今社会,节奏比较快,时间非常宝贵,但“弟子规”就有这个问题:路上看到老年人必须看着他走远,而且必须看年长的人消失在地平线上,才可以行动。这么一来不就乱了吗!我不管古代生活是怎么一回事,但我绝对知道:这样的规则在现代世界,就是不适用。可我还要记住一点,这只是它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也……还可以…….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认真地听个明白;父母的责备、批评,应该虚心、顺从地接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学习不肯用功,非常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就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弟,次谨信”,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在《弟子规》众多经典名句当中,这几句是我最喜欢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虽然做到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但是,却没有做到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次,妈妈买了一些零食回来,妹妹正在做作业,并不知道有吃的,于是,我自个儿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顿。结果,妹妹做完作业后看到一包包空零食袋,号啕大哭,我还不以为然,昂着头,兴高采烈地玩电脑去了。还有一次,我和表弟在旱冰场滑旱冰,表弟不小心摔倒了,手脱了臼,大哭大嚷着要回去。我无可奈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旱冰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责骂表弟,说他是懦夫、毛毛虫等弱不禁风、经受不了风雨的事物。现在想起这些事来,我真是觉得无地自容、羞愧不已。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我们中华民族就有许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人,就拿孔融来说吧:孔融在四岁时,家人买梨给他治疮,可孔融觉得自己应该关爱关心自己的人,便将大梨让给了别人,自己只吃最小的梨。以后我也要像孔融学习,更加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处处想到他们,有好的东西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而他们有困难时,我也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当他们烦恼时,也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和他们共同开心,共同忧伤,团结互助。
今后,我一定会做到“首孝弟,次谨信”,与亲人共处一片蓝天,互相关爱帮助。
读《弟子规》有感
城关镇中小学校
《弟子规》将陪伴我走过以后的人生不能提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要说。粗俗无赖的不良习气,要坚决戒除掉。经常有许多小朋友喜欢说脏话,既不文明也不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是老说脏话,长大了就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读书感悟 篇10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弟子规》里:“父母教,须敬听。”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应该恭敬地聆听。
这时,我心里觉得非常惭愧,因为以前一直认为爸爸妈妈讲的道理是多此一举,把它当做耳边风,继续我行我素。结果,在生活、学校方面碰到很多困难。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爸爸妈妈把他们丰富的人生经验教导给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勤奋向上,少走弯路,做一个学业优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母教,须敬听”是我们做子女要遵守的最基本美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听取一切对自己有用的道理,早日成为一个上进,有益社会的人。
《弟子规》不仅仅告诉我们以上的道理,而且里面还有许多哲人的话,需要我们好好理解、体会、遵守。
《弟子规》改变的小镇 篇11
矣不复游山玩水,尽管走过万水千山。汤池,再次被“错过”。
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是一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区区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早在汉文帝时即扬名天下的“坑泉”(温泉),有张良隐居苦研兵法的子房洞,有千多年赚取多少眼泪的《孔雀东南飞》祠堂,有和尚塔、白云庵、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还有江仙姑、母子龟、雷打石、百花公主等传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一遍,一个星期并不充裕。
虽到了汤池,上述这番美景我却未亲去,而是从材料上看来,或从当地百姓口中听来。然而,我也并不为之遗憾:因为这三年来,小镇汤池最宝贵之处绝不仅是这些山水和古迹。
3年前,一群坚信人性本善的“傻子”,一本千余字的《弟子规》,一条人可以教得好的信念,一个“和谐并不遥远”的梦想,从这个位于皖南江北处的小镇开始实验,而今卓有成效。正是这一点,深深吸引且打动了我。
来到小镇上的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文化中心),中心人士对我们这些外人一打照面,当即驻足、弯腰、低头,纯净的脸庞上自然绽放着无欲无求的微笑。这一小小“见面礼”,惊诧了许多来访者。但短暂的慌乱后,受恭敬的人也本能地升起恭敬心,略带僵硬地报以这古老的鞠躬。
三年来,镇上的变化也从一个个细节处悄然呈现,随处拾起他人遗忘的垃圾,无人看守的店铺,为父母、公婆洗脚的子女……连当地派出所的民警都对文化中心老师开玩笑:“你们来了后,我们都没什么事可做了。”
这些乡野里居民之间的日常交谈,还时不常引经据典,且大多出自《弟子规》。一本一千零八十字的清代童蒙养正读物,而今,连七老八十的大爷大妈都奉为为人处事的准则。
沉睡多年的传统,藉一本简明教材,由此开始唤醒。“礼失求诸野”,此之谓乎?
“特立独行”的小镇
7月17日一大早,在武汉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秦女士,带着秘书,背着行囊,风尘仆仆赶到汤池镇,走到一个小旅馆求宿,旅馆的前半部分是小商店,大门敞开,却没有人守店,唤了几声,才有50多岁的女主人从后院走出来。“她一点不担心失窃吗?”
更让她惊讶的还在后面。当她与女主人问价格时,被告之20元一个人,一个房间要睡多个人。外来的女老板和当地的小生意人算起了帐,就算睡满8个人,也不过160,“我出两200把这个房间包下来吧。”
没承想,小生意人µµ地谢绝了这一“双赢”交易,“那不行,这阵来的人多,你包下来,别人没地方睡怎么办?”
秦女士一下被震动了。“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和外人挤睡在一个房间,而且是睡在没有床架的席梦思上,但这个晚上,我睡得非常踏实!”
汤池本无过多特别之处,而今之所以“特立独行”,缘自3年前来的一群“傻子”。当地“长老”、75岁的柳园诗社主编马贤松写下过这么一首诗:
“三年前汤池街头来了一群‘傻子’/每个人的行囊里装的只是仁爱、温良、宽恕、孝悌/抛弃都市繁华,投身山乡小镇/面对粗茶µ饭,人人都能甘之如饴。
“三年后人们知道,你们原来并非‘傻子’/献身人类,你们都是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你们只讲奉献,从不索取/你们的责任是传递薪火,弘扬道义/……”
镇民董子珍还记得,两年多前,丈夫告诉在上海开店的她,镇上来了一群好人,“见人就鞠躬”,搞了个文化中心,让她回来看看,并学习学习。她将信将疑,“传统文化我不懂,鞠躬也只在电视里看到日本人、韩国人还这么做。”
等她回到家,看到街上一个标标致致的年轻人拿着垃圾袋在捡烟头,当下就觉得惭愧,“外人都来给我们干这个,我们自己为什么做不到?”
几次接触之下,她认定这是“一群好人”,很快把上海的店铺转让,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钱多钱少没多大关系,做人最重要。”
原本要与丈夫离婚的她,现在也相处甚欢。后来她明白,“其实,丈夫要我回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之所以生效,是从中心的老师们那里学来的,“各相责天·地覆,各自责天清地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照这样做下去,家庭就和睦了。”
汤池镇地方志主编严德胜说,像许多其他地方一样,汤池也曾“丑陋”过,诸如偷盗、打架、赌博、脏乱等,甚至还曾是“严打”重点。“中心来了之后,居民的道德水平有了·天覆地的变化。”
还有数据为证。2006年是文化中心入驻的第二年,当地刑事发案率比上年下降47%,民事调解成功率上升72%,除长年在外打工者,离婚率更是为零。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文化中心的到来,缘于首倡者一次近于“打赌”的实验。
海外名宿释净空老教授曾十几次参与联合国和平会议并有八次作主题发言,反复阐述“以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谐”的理念。各国专家、使者表示赞许之余,更多的是怀疑,“这些是理想,这是做不到的!”
所以,“就逼着我们做个实验给他们看看。”“和谐社会示范”地便选在净空家乡庐江县属的汤池镇。
当地长者介绍,汤池镇深受明末清初以“载道”为己任的桐城学派影响,民风淳朴,因而“实验基础较好”。
但这并不构成很大的直接影响。如其他地方一样,多年以来,历次政治社会运动、经济变革,汤池也悉数经历。2002年,当地一家四星级温泉度假村的到来,更是加快了汤池与外界的趋同速度。
像不少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一位开过小商店的镇民说,对当地人和外人,在生意上也曾是两种价、两种秤。提及此,她感到羞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蔡礼旭说,“仓禀实”后,教育如果不跟上去,就难“知礼节”,出现精神和价值真空,丧失对家、国的责任感。因而,物质无忧之时,更是教化迫切之时。
孔孟“人性本善”的信条,让他们对教化的前景颇感乐观。“不相信没有这个基础,真诚心就提不起来,也就很难感化人。”
文化中心原名为“多元文化中心”,多元即包容,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导人向善,促进和谐,三教皆同。但从社会大众的接受程度考虑,儒家是主流,中心的核心教材《弟子规》就是一本集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以儒家为主的教化经典。
教育者先笃行
而今的汤池,已然是一座以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大学校,包括文化中心,中心斜对面的镇民学校,马槽河畔小树林的“绿色课堂”,还有茶话会、入户家访等,形式多样。
中心员工所穿的唐装前后,印着“和谐社会,礼仪之邦”、“知恩报恩”的“标语”,同样也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当然,核心还是《弟子规》,但《弟子规》也只是工具。这些传统文化的传布者认为,礼节内在包含的善心、诚心、恭敬心,远比外在形式重要,所谓“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且伦理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不力行便成空谈,《弟子规》里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文化中心主讲老师钟茂森称。
汤池镇百花村村民严从凤说,以前,村里也有一些道德宣传活动,如评选“五好家庭”等,但只是做做文字材料,发发奖牌,并不为村民重视。
不仅要笃行,而且须教育者先笃行。镇民薛尧友说,过去以为《弟子规》是教小孩的,但他年届六十才学习,才知道大人也该学,“教育者要先受教。”
对文化中心老师而言,尤为如此。净空老教授开创文化中心之初,即要求“种子老师”们一定要百分之百做到践行《弟子规》,自己真做好了,就可以影响周边的人。
文化中心现有的约两百名员工,尤其是骨干人士,来自五湖四湖,多为行业精英,曾经足以傲人的资历,待遇丰厚的职位,如今悉数放下,只剩谦卑之心、弘道之愿。
比如出生于广东的钟茂森,奉行“百善孝为先”,从母之志,26岁即在美国获金融学博士学位,三十余岁即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终身教授,他对毅然投身此间的解释为:孝敬父母,只是小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大孝,希圣希贤,普利众生,则为至孝。
传统的现代转换
复兴儒学,倡导传统,在文化中心之前不乏先行者,但以之改变现世,努力践行,却鲜有同类。
而对传统文化的质疑,这些“以师志为己志”的“信徒”们坚称,“没有反对的,只有还不了解的。”在他们看来,与其检讨经典,不如检讨自己领会得够不够。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蔡礼旭引用孟子之言说,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两三代中出现传承瓶颈,但当前迎来了契机,亦即执政党写进十七大报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中心身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类于当年“私学”,他们承认,若有“公学”,力量必更大。不过,“也不必固执于Ë来做,只要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一股清流,一起向和谐社会努力,都很难得。”蔡礼旭说。
在开展活动之时,文化中心多有意识地与当地政府合作,无论举行较大规模的讲座,还是评选“好婆婆好媳妇”,都以政府为主办方,自居定助者。
到汤池镇政府打探时,两位干部俱肯定文化中心之于当地的贡献,亦表示镇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中心支持甚力。
其间有一特别人士的作用,即文化中心现任主任徐业培,退休5年的他曾是原汤池区委书记、原庐江县县长、原巢湖地区行政副专员、原巢湖市政定副主席。出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欣然受邀来此就任,负责“外部定调工作”。
他说,就任半年多以来,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如果再让我当县长,肯定做得更好,也更舒服”。
他对我表示,当下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党的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他看来,此间德育的笃行、身教特性,于“德治”亦不无相通。
在较为具体的层面,汤池的和谐实验则早已走出小镇,如种子般在各地、各领域发芽。在海口监狱、吉林松花江中学,南京、唐山一些企业等,此间的《弟子规》教育俱已移植过去,据各自介绍,都还挺不错。
【学《弟子规》感悟】推荐阅读:
《弟子规》感悟12-07
弟子规之感悟05-12
读《弟子规》的感悟11-29
弟子规演讲稿25弟子规教我感悟人生05-19
弟子规读后感读书心得感悟800字12-21
学,然后知不足 培训感悟06-05
学恩来精神,写党课感悟07-13
学道德经的感悟12-19
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09-29
漫漫学琴路上的一些感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