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

2024-09-29

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精选9篇)

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 篇1

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

学习了近代史是一件非常愉快又轻松的事情,老师激动的精彩讲解是学近代史最享受的时刻。老师可以侃侃而谈,道古论今,她的历史知识达到了具有深度,广度的层面,对近代历史了如指掌。必要之时,还能制造出当时的气氛来。使我不得不对她赞叹不已,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她的精彩讲述,本来就喜欢历史的我对它更加感兴趣了。

回眸历史,小小的鸦片,就这么断送了清朝这么强盛的大国。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国土,破坏了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等。一场黑暗的资本掠夺就此拉开序幕。至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看着那洋枪洋炮那拽劲,他们深深地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原理,于是,他们大刀阔斧地搞运动,于是,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有了洋务运动,就有了维新变法。尽管结果不尽人意,但我还是非常佩服那有勇有谋的先辈们。

受到三座大山压迫的穷苦人们,他们深深地明白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于是他们揭竿而起,于是,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鼓舞了所有有斗志的中国人。尽管,太平天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我还是非常佩服那不畏的勇士。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人,我们要永远铭记。铭记他们的伟大,铭记他们的牺牲。

历史成就了英雄,英雄也成就了历史,这一直是个不变的定律。我们要铭记我们的英雄。

但我今天想说的是另一种人,他们同样要受我们的尊重。

对于过去,我们不应该太过缅怀,太过留恋。过去的,谁也无能为力。不要执着于仇恨。更不要说恨一个已故了几百年的祸国之人。我们能做的只是记住他们的故事,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步他们的后尘。

不要说我不爱国,更不要说我就是那种人。试想想,如果曾国藩没有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没有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没有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没有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会有现在的今天吗?

没有李鸿章主持的洋务运动,没有他主持的海军建设,没有他主持的淮军、、、、、、、试想一下,他的功劳真的就被他的过错掩盖了吗?他,真的就在中国历史发展上一文不值吗?

或许,说起四人帮,大家都恨得咬牙切齿,我们真的找不出一点点他们的贡献吗?

或许,害得别人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的蒋介石在大家的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差,可是试问,一个有野心的人真的有错吗?谁没野心,你能说你没有吗?只是他的做法错了。但他真的错得一无价值吗?

这样的人也还有很多很多。

请睁开你明亮的双眼,落后的专政皇权社会,开明的社会主义社会,你会选择哪个?重农抑商的封建统治,经济全球化,你又会选择哪个?呆板的儒生,文字狱,焚书抗儒,再到今天的言论自由,网络沟通,你又会选哪个?我想,没有人会放弃这个生活条件优渥的时代,而去那个愚昧的年代当皇帝的。

不要再去执着那些没营养的仇恨,没有那个年代的“狗熊”,或许,今天我们还在黑暗中摸索,吃饭,睡觉,干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没有梦想,没有追求的生活。或许,今天我们当中的谁不小心说错话,就这样被诛九族。又或许,我们只能对着月亮讲吴刚砍桂,讲嫦娥美丽,玉兔乖巧。我们只能活在神话中,谁也没有机会看一眼真正的月球,更不要说探索宇宙的秘密了。

我不能否认他们的过错,但,这是历史的必然,他们只是很不幸地被历史选中而已,他们同样有他们的悲哀。

所以,不要太过执着他们的过错,我们无权这样做,我们只能铭记他们的过错,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后人也像我们今天这样缅怀这些人那样缅怀我们。就如《六国论》说的“而后人复哀后人矣!”

面对历史,我们只能缅怀,无论是英雄,还是我们所谓的枭雄,我们能做的,就只深深地铭记,用自己的 智慧去判断,从他们身上找到价值的地方。

这就是我读史的真实感悟。

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 篇2

1、高校开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均有历史课程设置,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对我国的近代史有一定了解, 这也致使很多大学生轻视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同时, 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相关工作, 进而总结出 “这门课程无用”的错误结论。由于这些错误思维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 《近代史纲要》课程。因此, 教师有必要在开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前重申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将历史和政治相结合, 实际教学中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局限从而大大削减了理论教学的效果。但是实践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 可以深化学生的理论学习。只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达到深入学习效果, 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塑造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这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目标, 也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2、高校开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通过开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现学生由绝对到辩证, 由简单到复杂, 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转变, 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全面客观了解认识国史国情, 认识到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 选择马克思主义, 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进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 带给学生直观历史感受, 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

3、高校开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实践教学的实践路径

3.1用课堂辩论引导思考

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便捷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 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所思所想, 对于错误思想加以引导, 正确思想加以提倡。开展课堂讨论或辩论使其高效手段。通过课堂辩论, 引导学生提高辨别分析问题的能力, 避免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组织辩论过程中, 教师本着民主自由的原则, 为学生营造敢说、想说和愿说的自由讨论氛围。辩论过程中避免出现知识填鸭, 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一步步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才能达到辩论的目的, 提高辩论形式的教学效果。

3. 2 用实地参观寻访历史

实地参观将书本中的历史变为现实可感的历史, 寻访历史人物, 带领学生体验历史、融入历史、触摸历史、走进历史, 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程达到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的目的。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历史积淀深厚, 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各高校应立足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当地历史发展特色, 研究针对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由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经费限制, 教学基地应首选当地特色的免费教学资源。参观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从而对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3. 3 用课外阅读实践补充

学生额外阅读历史书籍可以弥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局限, 使学生全面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主题式阅读和启发式阅读为阅读式实践教学的主要部分。主题式阅读通过带动学生阅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历史书籍, 使学生扩充历史知识储备, 提高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启发式阅读则侧重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提升综合素质。增加课外阅读补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思想境界, 拓宽眼界, 形成严密的思维方法,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进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理论学习。由于互联网的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老师应对学生课外阅读加以引导和监督保证阅读效果, 防止出现忽略书籍阅读的情况。同时,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为学生挑选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3. 4 用影音资料优化教学

观看相关影音资料有效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功能, 对传统理论教学提供有益补充。用影音资料讲述理论, 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影音资料丰富, 有利于通过展示影音资料向学生展现历史知识, 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充足资源。影音资料将历史实践历史人物串联起来, 通过演员逼真表演以及画面和音效对实践的还原, 使历史从文字变成鲜活的事件,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4、总结

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目标, 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的验证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掌握课程内容。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落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理论教学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应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指导后续的学习、工作。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必要性入手, 就其教学目标及教学实现途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刘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的哲学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7) :123-124.

[2]贾孔会, 李敏昌.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2, 26 (5) :114-115.

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 篇3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耦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如何讲授好《纲要》课,使这门课程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充分发挥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成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借助物理学中“耦合”这一概念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作一探讨。

一、教学主体的耦合: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把《纲要》上好,则需要任课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的双重把握。

对于教师本身,必须充分备课。一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任课教师必须熟知各种历史知识。如《纲要》上篇的综述对中国古代文明和封建制度用了较多文字作了全面又深入的阐述。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通晓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从而能够根据千差万别的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对《纲要》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略得当的展开和深入浅出的阐释。二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 (P.12)。因此,《纲要》任课教师应注意理论学习,多阅读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经典著作,特别是要紧密联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和脉络,深入学习《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以及党的重要历史文献等,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事实上,只有做到对这些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重要理论原理胸中有数,教师在讲课中才能做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说理透彻、深入浅出,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佩服教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三是知识面的扩大。古人云:“只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纲要》课教师除了要成为历史的“专家”之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其他知识,如社会学、文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并注意边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要成为“杂家”,这样才能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如讲授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时可加入各类经济数据,用事实说话。

对于学生,则需要充分了解。第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大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参差不齐,课前要了解学生在中学期间对近现代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课的感受和期望,注意到文科生与理科生历史知识储备的差异,课堂上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有的放矢地释疑解难,以提高“纲要”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要揣摩学生的心理。课前摸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针对一些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热点或敏感的政治问题,针对一些大学生受错误思潮影响而在历史是非面前立场不坚定、认识不清的问题要通过生动翔实的历史事实,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针对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晚清的闭关锁国与当今的改革开放”的课堂讨论,使学生认清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被打,通过对比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祖国,拥护今天的政策。

二、教学内容的耦合:鉴往训今

读史使人明智,鉴往足以训今。历史学总是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不仅仅是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些重大事件,而是必须要引导学生“向前看”,从对历史的学习中感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所起的思想指导作用、共产党所起的政治领导作用和社会主义所起的制度保障作用,从而牢牢确立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这一认识。

历史与现实的充分结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其一是了解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上好《纲要》这门课,不仅要钻研教材,熟悉历史,还要深入地了解现实。特别是对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更要花大气力研究。其二就是要进行对比分析。要把社会当今热点问题搞清楚,又必须联系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理清其来龙去脉。只有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讲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问题,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所以,《纲要》课程的教学既要充分反映中国近现代史所关注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又要关注因历史内容和历史问题而在今天不能不面对和回答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说,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建厂与今天的招商引资有什么区别?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等等。立足时代,是实现历史与现实接触和结合的关键,是《纲要》课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坚持教育教学“贴近现实”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纲要》课程体系和形态的客观需要。

三、教学手段的耦合:内外兼顾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纲要》的教学必须内外兼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耦合性。

首先是课堂形式多样化。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进外来资源。如在讲授革命史的时候,请一些老红军亲临课堂给大家讲革命故事,通过活生生的实例给学生以震撼和共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要求学生制作课件等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达到通过学习历史来感悟人生和展望未来的学习目的。

其次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目前,高校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以致在“象牙塔”的学生未能在社会实践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对人民的感情和对理论的感悟。因此,教师在作《纲要》的教学设计时,应适当拿出一定的课时用于开展社会实践,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如任课教师组织学生成立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研究会,以系或班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组织研究会,教师可以发现和培养学习骨干,依靠他们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使之成为带动广大同学学习历史理论的中坚力量。教师还应主动与学校团委、学生党支部、学生会联系,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党团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历史教育活动,拓宽历史教育的渠道,形成全校各个部门都来关心大学生历史教育的良好氛围。社会调查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以小组为形式,以家乡作为切入点,发动学生通过市县纪念馆的展览参观、文献资料的阅读、家乡老人的访谈等方式,在感情上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在学术上受到口述史学的初步训练。由家乡到全国,由局部到整体,加强学生对地方史、国史的了解。

四、教学目的的耦合:史政一家

《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从历史的角度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显示了历史性与政治性的耦合性。

《纲要》首先得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中国近现代史是与当代中国现实联系最紧密的历史,也是研究成果最丰富而争鸣最多最激烈的断代史领域。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近现代的重大事件和相关事件中对近现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教材提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为主要根据,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遵循“历史原则”、“阶级分析法”和“大节原则”。[2] (P. 57) “历史原则”主要是强调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要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不盲从或轻率下结论。“阶级分析法”主要是指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与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大节原则”主要看历史人物的大节和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重视《纲要》的政治性。《纲要》是一门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体系的政治课,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即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所指出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3] (P.1)因此教学中的政治导向非常重要,对基本历史问题的论述应严格遵循党的历史问题决议,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基本理论、基本经验的表述,要有权威依据,不能道听途说,对一些错误的学术观点,如否定爱国主义、鼓吹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不能进行所谓的“客观”介绍,而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总之,教师要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历史资料的选择和历史观点的评述等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要把理论教育寓于历史教育之中。只有讲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才能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只有通过对重大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阐述,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三个选择”。

综上所述,《纲要》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学主体中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中历史与现实,教学手段中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以及教学目的的历史性与政治性的耦合,学生才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

[2]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学《近代史纲要》之感悟 篇4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和基本特点的分析

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使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概念;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2002年理第7题)。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2006年第10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阶级

毛泽东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一文中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把反帝反封建(党的二大解决了近代中国革命以来未能弄清楚的革命对象的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并将中国的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1939年5月,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但必须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即除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41年5月,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总路线中的“人民大众”(《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1948年3月《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问题》)。

对革命的领导阶级,党的四大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务》(1937年)中指出,无产阶级通过它的政党来实现政治领导的基本途径有:(1)提出政治口号、动员口号;(2)行动起来,成为模范;

中国近代史纲要 篇5

——观《辛亥革命》有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后对其内容进行概述,同时进行了以史论相结合的评说,阐述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充分的论证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关键词:辛亥革命 孙中山 民族解放 反帝反封建

《辛亥革命》主要讲述的是: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存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公和体制,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然而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经过这次起义,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了血腥镇压,同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

《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很好的描述了当年革命史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而且影片中对于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予了很详细的描述,如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很好的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影片中孙中山先生最打动我的地方有两点:

一、孙中山先生的无私精神。孙中山先生的无私表现在他对革命的义无反顾,回顾孙中山先生救国图存的一生,他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推翻封建帝制这一漫长的历史道路上,以自身行动全是了“天下为公”这一词的真正含义。劳其一生,只为了推翻满清,为了这一点,他连大总统的位置都可以退让,他除了达成了这一愿望外,并没有渴求私人的利益,这在政治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孙中山先生多次只身奔赴外国,为四国银行像清政府借贷之事调停,他并没有考虑他将自己处于怎样的险境,他心中只存有救国的信念。纵使屡屡失败也没有放弃这一切,这不但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大无畏,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他的无私精神。

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清末新政的失败和清王朝的破产同样加剧了民族的危机,同时,赴外国留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自发的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而将辛亥革命推向高潮的则是武昌起义。它迅速的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在1912年2月12日,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在起义和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但其在革命过程中暴露的软弱性和妥协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是由于这一不可小视的问题,导致了虽然很多地方成功的革命了,却很快蜕变成为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意味着,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并没有牢固的基础,内外都潜伏这深刻的危机。

1911年底,随着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就于1912年建立了,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不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2000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表现在: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姐姐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些变化不但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精神解放。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仍以失败告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从此,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却给了我们很深的反思,孙中山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但是他并没有找到中国真正的出路。而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并不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它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额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广为流传,人民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的失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这场革命的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意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

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了新军和会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是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他们就把群众抛弃了。正如“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所以革命的根基就相当单薄。

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2.政党内部不够团结3.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性纲领。

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都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切。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在于其环境因素,在清王朝的最后几年里,一次有一次的增加各种苛捐杂税,只是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当时的清王朝处于动荡变革的年代,统治日益腐朽没落,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同时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三民主义)作为基础,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禁锢,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致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意识到,想要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新方法,通过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充分的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在内部加强团结,而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更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于是,在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日子。

参考文献: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出版地: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页码:57~74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 篇6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列强间激烈争夺引发了一战,战后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对华资本输出增加;19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新的反帝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1919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2)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

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主张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使中国继续走半殖半封的社会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国中国之命运

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弃,其反动统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 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认可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原因:分清敌友,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 第二,走群众路线的方法 原因: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们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补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作用: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49年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2)第一,建立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什么?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 篇7

(1)30年的改革开放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以前,是逐步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这是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阶段;

第三阶段,即从2002年十六大召开到十七大,这是进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阶段。

(2)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主要是: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一)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

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基本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从中国人民自新求强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到1949年成立新中国,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系列的困难及挫折,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而是凭着一种力量走到了今天,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们要透过历史看到这种精神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抗日救国的过程中“不当亡国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感召着举国上下亿万民众,各阶级各党派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显示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最后的胜利。

团结合作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共同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土,回民支队让日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成立了救国联合会捐钱捐物,台湾同胞更是以65万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台湾的光复。团结合作让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还是八年抗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史诗,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同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平型关大捷;38年3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摧毁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十两个师团„„这种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更多的辉煌。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我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传统精深要与时代精深融会,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比拼,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物质基础,但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从那段悲壮史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奋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三步走内容:

党的十三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出发,结合邓小平1985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发展战略结论,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规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部署。具体为: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思想领域 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 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由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第三,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两大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第四,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且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篇8

1894年,在决定中国在亚洲地位的甲午大海战中,中国败了,败的如此难以接受,败的如此痛入骨髓。虽然这场战争早已消逝在时间的洪流里,丧国辱权的时代也早已成为过去,也许我们会感叹历史的惨烈,但它不会因为后人的意志而改变,它还是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前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那些历史中学习教训,学会经验,牢记耻辱,警钟长鸣。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清朝末期闭关锁国,外国列强们则都在进行着自己国家的大改革及大发展,落后就要挨打似乎成了清朝面临的必然事实,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积极倡导近代海军及建立北洋水师。

在建立近代海军时期,邓世昌怀着救国的志愿进入当时的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转瞬间,那些少年学成归来,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应李鸿章的要求,这只舰队去日本长崎“串门”时,仇恨的日本民众和中国海军士兵发生血腥的冲突。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政府,天皇率先捐款,举国之力发展海军,尤其是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一座富丽堂皇的林园已近完工,为了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海军军费被大肆挥霍。没有新式战舰的补充,没有炮弹的补给。

日本终于按捺不住侵略扩张的野心,伺机向中国发动战争。1894年,黄海上,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正如电影台词上讲的:“一场海战能够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而在这场决定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现出绝对的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却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关键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直向日军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邓世昌的吼声:“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在与之敌人同归于尽之前就被敌舰队上的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爆炸沉没。悲忿交加的邓世昌也光荣殉职。

刘公岛,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然而几路援军全推脱不前,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蟾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总结这次的失败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1.独裁的制度

晚清的体制是君主专制,慈禧太后大权在握,所以不管是改良派还是保守派都得讨好她,李鸿章虽然想发展海军推动改革,但为了维持自己在朝廷的势力,也必须拉拢太后。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天皇的权力要受到体制的很大束缚。在日本这种民主的,充满活力的体制下,各种力量能够互相制衡,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之祸。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国家吸取了这个沉重的教训。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不断完善和发展。2:一味求和,丧失战机

俗话说,先发制人。可是我却被清政府的懦弱和顽固不化击败得体无完肤。在变幻莫测的战局中,战机很重要。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实力,固执己见,还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来避免战争,那种自恃清高的态度着实令人气愤。当敌人准备充足,谋划得当时,才发现自己的军队还没开始准备,那时已经晚了。我们应该牢记这个教训,我们不穷兵黩武,但是我们的军队会时刻准备,整装待发。如今,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军队建设也不能落下,而对主权问题,亮剑,迎战是我们第一,唯一的选择。

3:贪污腐败

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清政府的官员居然可以安之若素的醉生梦死,抽取军费节省弹药,着实令人发指。结果战争来临,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进攻只能等死。这种国家之事与己无关的思想似乎注定了这个民族的失败。腐败时每一个政府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清官就有贪官,贪官就像蛀虫一样隐藏在社会这颗茂密的大树里,暴风雨来临之际,大树出人意料的轰然倒下,全拜他们所赐。所以不论是以前还是如今,反贪官反腐败必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4:闭关锁国,科学技术弱后

北洋水师的先进舰船和武器都是从外国购买的。一个国家要想保卫自己的安全,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不能依赖别的国家,只有掌握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真正的独立自主。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篇9

《中国近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把“80后”大学生的思想带回到近代,让他们从历史中有所感悟,接受先进思想,激发爱国之情,成了任课教师肩上的重任。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也明白了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珍惜历史的人民的选择。关于建党90周年:

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近代史有感: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当磨洗认前朝。”这一首咏史诗,或许很多人在谈到中国近代史的时候都会用一杜牧的这首《赤壁》来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也不免俗的套用一下,让它带领我们看看近代中国翻天覆地的时光。

近代史的开端1840正是大清帝国中后期,长期的闭关锁国和居功自傲,是帝国的统治者处于“天朝大国”美妙梦境中,将其它国家的人称为“番”或者是“夷”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字词。不接受他们的技术,不允许他们的通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当朝统治者心中虚幻的泡沫而已。岂不知,当我们都沉睡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时候,与我们处于地球向对面的英国,进行了他们的工业革命,为他们“日不落”的黑暗意图做足了充足的准备;而处于清帝国的背面的罗宋国的沙皇的改革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大和的明治维新都取得了十分古大的成果。随着野心和掠夺的需要,以不列颠为主的国家将他们罪恶的贸易伸向了古老的中国。虽然政府几次三番的颁布过禁烟令,可是在缺少科学和文化的中华土地上,鸦片贸易在清朝横行霸道,削弱了中国人的意志和文明,懒惰,好逸恶劳等等恶习出现在了一勤劳著称的中华领土上。有外国人称中国是沉睡的东方之狮,那些愚昧的中国人还开心的认为这个评价很好,因为他们觉得,因为是沉睡的,那么终有一天他将觉醒,然而,他们却殊不知,这个概念的出现来源于罗宋的杂技表演,驯兽师为了让凶暴的狮子不具有威胁性,将喂了鸦片的肉喂给狮子食用,这样平日威风凛凛的狮子也只有沦为阶下囚。英国鸦片贸易这样的意图令人心惊。当虎门销烟的硝烟还在空中盘旋,1884年,英国用炮火轰开了封闭的国门,洋人的热兵器在对抗清朝传统的冷兵器是就如同戳破一个纸娃娃一样的简单,最终的结果是以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如大家所熟识的一样,中国有一个封建国家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此这个历史上的天朝大国的天空变得黑暗,开始在风雨中飘摇零落。特别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人染令我扼腕痛惜。之后一个接一个的战争,和赔款割地使清廷日渐衰弱,虽然一些拥有一定见地和知识的官僚和资产阶级开展了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为整个腐朽的中华大地带来了一丝清冽的微风,但是由于清政府已经沉疴已久,无论是在那个方面,这一阵清风丝毫挽救不了中国的病痛。这时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点点新光,那时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带领革命党人成立了同盟会,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由于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辛亥革命最终没能让中国脱离困境。在1921年,这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划时代的一年里,五四

运动的热情点燃了星星之火——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这燎原之火点燃了华夏大地的热情和生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风雨飘摇了许久的中国人终于看到了希望的光芒,在经过了艰苦卓越的抗战以及各种各样的考验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终于带领了中国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终于在经历了这段屈辱的近代历史后可以抬头挺胸的向前迈进了。

上一篇:义务教育学校达标评估验收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山东黄金集团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