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 完整版

2024-07-26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 完整版(精选4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 完整版 篇1

简答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赵一曼冯玉祥 杨靖宇 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辨析题

先辨别正确与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1/3的分数 说明认为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什么2/3的分

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正确,他们一张先进的俗气和军事结束,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2.《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要求的非常切合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错,天朝田亩制度 是当时天平天国的一种幻想但是的确变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的需求但是不切实际

3.辛亥革命的流产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彻底终结。

错,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饿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4.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国民党的军队始终消极抗战。

错,国名党军民积极抗战低于日军主力进攻,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5.“有了土地改革,就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正确,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6.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完全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火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我们无法超越这个阶段。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精神成果丰富,我们次啊能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被消灭,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阶级斗争。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剥削阶级被消灭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目前的阶级斗争就是党和政府领导的广大人民与部分极少数与人民政权为敌、或破坏人民利益的人的斗争。

论述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这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给中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即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自然经济由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开始解体。在思想领域 也发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 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呈现出了哪些新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明确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

第二,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爱去过的,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不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以往的斗争往往未能发动群众,因此成效甚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种情况有了根本改变。

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何明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保存下来的,是灵力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诠释节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现,是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名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使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差生了巨大的影响。

5.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6.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又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由”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题答案 篇2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鸦片战争惊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方法,魏源将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是利用外国先进军事装备技术武装自己,抵御外国侵略,是一种反侵略的思想;二是学习利用外国生产技术,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承认了西方长处,并主张学习西方。魏源思想在腐朽愚昧的封建统治条件下,对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启迪人们探索救国之路起了积极作用。

3、近代中国所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中国的仁人志士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

4、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原因: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5.鸦片贸易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7.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及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其中主要有:

A、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C、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专政D、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9.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840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逐步转变为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个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就是第一个矛盾的体现,义和团运动就是第二个矛盾的体现。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为什么《天朝天亩制度》的主张是难以实现的?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但他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他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因此,《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难以实现。★

2、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威信派与守旧派争论的内容有哪些方面?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内容:(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简述龚自珍的政治思想: 批判了长期流传的天人感应论,否认天象与认识的必然联系。他那“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告诉人们清王朝已从“治世”进入“衰世”,提出了“更法”思想和“心力”说。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5、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同时也为中国GCD的创建创造了条件。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GCD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GCD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第三,经过五四运动,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创建中国GCD作了准备。第四,外部条件主要是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个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GCD的成立。

6、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7、试述改良主义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在19世纪末帝国列强瓜分中国时的它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2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求实行君主立宪来挽救危机。3政治与文化运动并存,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局限性:改良,希冀于君主立宪,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认识有哪些? 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3、武昌首义的简单过程是什么? 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在武昌发动起义。但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起义延期。而后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约定以枪声为号於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当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於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最后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综述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反帝反封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斗争胜利的信心 2.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起点(反帝)3.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成为可能。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

解放了大多数农民,使耕者有其田

共产党的执政开创了新的执政模式 代表的是大多数工农兵利益 第八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①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②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③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从历史上来说,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后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的胜利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从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民饱受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仅没有完全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反而将中国陷入战乱。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统一抗战的战线,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由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它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合作社集体所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国营企业所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构成的经济成分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尽管在改造后期存在的缺点,长期遗留下一些问题,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了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4)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5)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6)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迸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其原因是什么?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第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进展。

第八、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原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 完整版 篇3

一.先进性:他们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二.软弱性: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曲折重重,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力量薄弱,不得不向封建势力低头。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要

政治纲领:推翻压迫建共和——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两个没收一保护——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民族科学大众化—— 化指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3.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的主要内容 及评价

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拥护,亨廷顿曾指出:政府行为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具有最高权威。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的提出,使各阶级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现代化中坚力量。并最终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得以确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民族独立、具有高度主权的权威国家。在众多建国方案中是最符合国情的建国方案,也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建国方案.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4.新中国建立初期

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统称。

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打退了不法资本家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并实行民主改革,对工商业者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教育,创造了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挽救了一批国家干部,起了清除旧社会污毒和移风易俗的作用。中共十七大的主题

中共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实惠注意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论述 1.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的反帝的完全性的胜利。

第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第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重要贡献。

经过十四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军民最终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了国土,并使中国初步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这种久违了的自尊与自信,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去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古老民族,并不畏惧战斗和牺牲,她有决心有能力在“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并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迈向伟大的复兴。从此以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强那样把中国视为一个欺压的对象,中华民族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确堪称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说明了什么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批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全会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教育学课后章节答案(完整版) 篇4

第一章

简答题

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P16 答:

一、教育学的萌芽: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习俗水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成为教育之“学”。这种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前期,而且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之中

二、教育的创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三、教学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通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扬贤江

(五)批评教育学: 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谈谈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哪里。p24-28 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教育学,你打算怎样学好教育学? 答:教育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反思日常教学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超越日常习俗认识;掌握教育术语;运用教育理论。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科学,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需要回到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单纯强调“做”的成分,还包含一种理性的思考。

师范生将来从事的是师范这个职业,在职场上,我们会遇到多种无法用日常习俗分析和解决的教育问题,这时需要寻求教育理论的帮助,所以师范生须学习和研究教育学。

为学好教育学,我将从课堂及书本中了解教育学的科学本质,并将教育学实践化,从实践中对教育学进行深一步的了解。若产生疑惑,自己先查阅各种资料,当实在无法解答时,则须及时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及时进行总结,以此达到学习和巩固教育学知识的目的。

第二章

四、简答题

1.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38-39 答:1.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2.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

3.促进个体个性化

4.教育有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表现在: p4答: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教育在促进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作用是:p48 答: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五、分析题

甲说:“教育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乙说:“教育就是为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你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请陈述理由。P32

参考答案:这两种说法都不完全正确。我认为在论及教育的功能时首先是要坚持发挥发展的基本功能。即发挥教育对人的影响、选择教育对人正面的影响——促进教育功能,即在目标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内容上实施全面的教育内容,在过程中完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过程,使人趋向真、善、美的境地。其次是要重视教育的扩展功能。即发挥教育培养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人才,通过所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而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道德、人口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并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科技支撑与文化服务的功能,是社会朝着文明、富裕、和谐的方向前进。

六、论述题

1.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谈谈怎样发挥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效应。P35-41

答: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的途径: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

1、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2、教育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3、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个体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表现出来的只是个人的“任性”和“怪癖”,而不是健全良好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

2、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P40-41

答: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用。在现实中,它表现为:

1.传递保守的文化传统:

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传递人类以往的智慧结晶,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便是教育可以使人类新生代接纳前人的经验智慧,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但是,教育在向人类新生代传递以往智慧结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后人传承着保守的文化因素。2.造成人们唯科学主义思维模式:

科学使人类社会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当今主宰我们生活的主要力量,正是由于科学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的神奇力量,近代以来,各种推崇科学的哲学如实证主义等极力把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的极致。而教育一直承担着锻造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使命,结果在人的头脑深处逐渐浇铸出唯科学是真、是善的思维模式。科学果真是人类智慧的唯一标准吗?对这一设问的回答如果不是否定的话,那么至少这一标准也是可疑的。事实上,人们对世界意义的探求,对生命本体的体验绝不能完全依赖于科学,而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类终级目标(如正义、公平等)的追求更不是科学能够达成的。3.强化种族中心主义:

迄今为止,各个独立民族国家的教育无不以塑造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为己任,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各独立国家教育的基本法则。这种教育的结果是,西方民族以其技术和富裕普遍认为他们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他们处于优越地位,而非西方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智慧认为他们才真正优越,特定的政治集团和独立的民族国家则固执地强调自身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准则。毫无疑问,各个国家都在极其恰当地利用教育的正向功能,然而在教育的这一正向功能充分地发生作用时,它的负向功能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种族中心主义倾向。其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巩固了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却使人类社会走向逆向发展,造成分裂和蒙昧主义。

4.在特定的范围和地区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其本意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而结果却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使落后地区经济更趋落后,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还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结果在落后国家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极需人才,一方面又出现了教育过度和大量的教育浪费,这一由教育引起的负向效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解决对策:

1通过对教育负向功能的分析,应当看到,尽管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育有其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教育在给人带来知识、智慧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限制着人的思维(使人格式化)。

2通过对教育的负向功能的深入认识,我们似应对许多早已肯定的教育观点进行反思.

3作为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项特质——教育的负向功能应当成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者关注的变项。教育的负向功能在教育中的实际存在,是任何教育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必须确切地认识教育的负向功能,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教育的功能本质,而只有在正确地把握了教育的功能本质之后,我们才能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一)体罚等教育方式摧残学生身心

(二)标准化教育抹杀学习者创造力

(三)教育的工具性吞噬了幸福感

(四)教育者自身的局限性直接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章

四、简答题

教育目的选择的依据包括哪些?

答:教育目的的选择,即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其选择的依据主要包括两个:(1)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目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65-66)答:教育目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P82-85)

答:教育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

(一)、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85、89)

答:第一、不能把西方传统上的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等同起来;第二、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展。第三、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第四、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五、案例分析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80.9%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特长,且有41.8%的家长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搞课外活动,有三分之二的教师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合格加特长。你认为这些观点合理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素质教育?(87-88)

参考答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颇,素质是对人的心理、学识、道德、审美、生活态度和能力等各方面发展质量或品质的总称。所以,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人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并不是单指某一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各类活动的叠加。在素质教育中要关注到孩子的特长,长善救失,同时也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开拓学习的领域以及加强学习兴趣,但这些只是素质教育的其中一方面,并不是它的全部和出发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2、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你赞同成都市教育局这个规定吗?请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评价此规定。

答:我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它四育的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全的。

3、近两年,在广州、海南举行的歌唱大赛和模特大赛爆出“冷门”:夺冠的分别是两位15岁和16岁的学生。从两项比赛的参赛情况来看,选手呈低龄化趋势。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意愿,把孩子推上造“星”之路,对此,许多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这是拔苗助长的行为,是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不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长。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而艺术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和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如果把艺术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特长”教育,一种专门的本领教育,把“技能”、“技巧”放到主导地位,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创造美的功能,那么,艺术教育也就丧失了它的本质,走入“误区”,甚至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有些人,把孩子硬性地捆在钢琴或者小提琴房,既不明白这么干的目的,又妨害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人说,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不赞同这个说法。

全面的发展,就是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和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更不等于学生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向。学生门门功课都得优秀正是应试教育注重智力发展的结果,从而迎合教育的趋向。只注重智育,而忽略其他四育的发展,厚此薄彼,有所偏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读书机器,没有了自我,又何谈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应该从当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让教育者顾忌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而不是将全面发展教育偏向于“智”这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没有那么高。因此,“门门功课都得优秀就是全面发展”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六、论述题

1、结合中小学实际,分析在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答:

一、中小学教育问题

(一)中小学学生负担较重。中国学生家长传统思维认为子女只有死读书,只有上大学才可以出人头地。

(二)中小学教育费用过高,乱收费现象依然严重。

(三)许多农村教师工资发放困难,教师离开学校时有出现。

(四)学校、社会对学生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五)我国中小学学校基本上还是推行应试教育。

(六)学校乱用教室,搞特大班教学。

(七)花钱找学校。

(八)中小学学生考试作弊严重。

二、解决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最高作业量,严令禁止学校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给学生(除高中毕业班学生外)补课,禁止私人和学校开办寒暑期补习班。

(二)推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真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三)禁止学校划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严格审查学校等级评定,绝对不能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准。

(四)学校统一化。初中学校招生根据地域划分,高中学校招生时不分重点和普通,彻底尊重考生的选择。

(五)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增强教师对未成年人权益及有关隐私权的认识。

(六)制定《素质教育法》。

(七)实行教师银行卡制度。教育部、财政部与国内某银行合作,给每位教师办理一张银行卡(最好是银联卡)。

(八)提高整个社会道德,以实践道德教育中小学学生,以事实说服中小学学生。

(九)修改升学考试制度。

(十)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实行全国教育巡查员制度。

(十一)实行社会评价制度。

(十二)实行学校财产公开制度。

2、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中,中小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只有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正确可行的解决策略,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当代有位教育专家曾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的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请问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评价。

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注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认识并实现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P87-90 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答: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或者说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达到的根本所在。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教育目的更趋向于高分化,统一化,剥夺了孩子的个性,并没有因才施教,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四章

四、简答题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势。P114-115 答:

(一)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三)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

四、简答题

简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P125-126 答: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

简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P126 答:(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2).合理的专业知识(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4).崇高的专业道德(5).强健的身体素质(6).健康的心理素质

简述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P132-133

答:

1、学习者和研究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养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7、学校的管理者

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39-140

答: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整体的人)

五、案例题

2、考第一的孩子奖励什么?

“包老师,我和你打赌,我能考到年级第一,你要给我奖励。”

“好,你能考到年级第一,我就给你奖励。”

这是几周前小洋跟我的对话。刚开始,我不以为然。这是孩子的撒娇,能考到第一,当然好,为什么不给奖励?

考试结束了,小洋语文拿了91分,确实是年级第一。我准备掏钱包买奖品了。“小洋,你想要什么奖品?”

“包老师,我早就想好要什么奖品了,你奖励我去你家吧!”

出乎意料之外的要求。这是什么奖励?能带孩子去我家吗?

周末,我的家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试问,你怎么看老师给学生送礼物这件事?礼物在师生交往中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大多数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却不一样,因此会造成很多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忽略了说出爱,忽略了把爱用作学生能接受、能体会体会到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冲突也因此爆发。

案例中的包老师答应小洋如果他能考到第一,就给他奖品,包老师的这种方式是表达爱的一种形式,礼物能传递爱,让学生知道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待,让学生对教师更亲近和信任;礼物能传递爱,让学生学会表达爱,并充满爱心地走进社会。

因此,我认为,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老师适当的给予学生礼的物形式作为奖励,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更能营造良好的班级精神!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P148-150

答:我所理解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要建立这样的关系,老师要做到一下几点;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试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合格履行教师职责,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

(一)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必须大大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要能做到“多走一步,深人三分”。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造诣愈深,教学才愈有足够的回旋余地。

(二)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素养之外,还必须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素养。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学科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远古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想知。而且今天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许多新鲜知识,他们往往能提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问题,使教师汗颜,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健体,没有广泛的文化素养和宽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行的。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述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具体如下。

1.敬业

作为教师,敬业是使其他素养成为可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热爱教育事业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上,严格要求学生,尊重、信任学生。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①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这要求教师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理解。

②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③要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这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评价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不能仅凭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可以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但不应成为主要和唯一的标准;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衡量学生各项基础素质的发展状况。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能否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提高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自觉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成功地进行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善于了解学生是完成教育工作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所必备的重要教育才能。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情况,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后果。教师即使掌握了广博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不注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他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②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教师的一项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对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进行一番加工处理,通过加工处理使得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

③向学生传授知识、施加影响的能力。经过教师加工设计过的各种方案,要使之实施并作用于学生,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传导和施加影响的能力,也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科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贯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如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分析文章的成败得失,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创作性活动,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很难分析得人木三分、切中要害。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教师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盼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本着改善实践的宗旨,着重于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研究,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第六章

四、简答题: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答: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科技革新、学生发展。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有什么不同? 答:比较项目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目的 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编排方式 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 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 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 评价方式 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 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什么是核心课程?它有哪些优缺点?p167

答: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内容。优点:(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实用性和适用性;(2)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缺点:(1)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2)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3)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校对课程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

1、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整合为一个大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答: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1)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

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2)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弊端。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3)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性活泼、有发展潜力、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2、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人认为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党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

——材料选自《高中生物研修网》之《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请结合所学有关课程的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最大失职。它的突出表现为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也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也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应是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因此,教学必须进行知识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本位。学科本身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守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关注人的教学才能实现人的发展。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市场经济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P178-179

答:我国正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有着直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于“意识形态”,学校课程我国的课程价值倾向于“意识形态”,学校课程为意识形态服务。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课程开发更加注重经济价值,要求按市场经济发展来变革学校课程。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促进了生产的多样性、产业的多元化,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片面强调整齐划

一、追求共性的人才观,重新肯定了人的个性发展,要求学校课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主体意识,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应对措施: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作为三个基本点,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新的课程教材体系;同时,设计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大板块,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2)课堂目标综合性。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难预料将来干什么,因此狭窄的知识面妨碍其就业的适应面。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偏重“应试”,高考成了基础教育一切工作的灵魂和指挥棒。因此,学校课程从编制到实施都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课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使人们改变了对基础教育的看法。应对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基础素质。

(3)课程结构的优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市场经济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面前,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被动地收藏知识,而是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发展自己的自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如果说过去的课程结构式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的话,那么今后人们将更多地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我国的学校课程,学科之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各种职业的转换。因此,就必须考虑课程结构的最佳匹配问题。应对措施:对于我国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优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四个结合”,①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②学术课程与非学术课程相结合③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④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第七章

四、简答题

1.请谈谈当代“教学”的新理念的趋势。

答:(1)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其基本主张。

答: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4)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以斯金纳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3)程序教学的方法。

3)认知教学理论: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

4)情感教学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1)教学目标。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4)师生关系的品质。

5)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核心观点是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传授的。其基本主张是:(1)知识观。(2)学习观。(3)课程观。(4)教学观。(5)学生观。(6)教学模式。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并比较和分析教学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答: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有:

①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②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 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 ⑥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教育设计三种模式的特点:

系统分析模式: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目标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它最接近教师的实际教学,即在课程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条件下,如何根据学生的初始状态传递教学信息。

过程模式: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五、案例分析题

新课程实施后,青年教师小李主动向特级教师王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经常跟班听课,并尽量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上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对此,小李甚感苦恼和困惑。请运用教学的相关原理帮助小李分析一下原因。

参考答案:① 小李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特级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理念、方法、智慧等,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来。

② 小李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状况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③提高教学水平需要模仿,更需要自我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小李没有很好地做好这个环节,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六、论述题

结合实际的教学,谈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运用讲授策略才能使讲授的教学方法发挥它最佳的功效。P226 答:讲授的特点:

第一,从信息的传播方向看,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第二,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缺点是:第一,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求高;第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第三,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氛沉闷;第四,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讲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讲授纲要;详述内容;综述要点 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

1、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

2、讲授时间太长,超出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

3、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4、讲授不顾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4、讲授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的知识准备作想当然设想;

5、讲授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地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应以普通话为准,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同时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教师也要适时、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词汇;选择最准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

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在备课时要将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语气助词的不良习惯。

教师讲授时的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说话的速度为宜。

讲授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呈现“现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新材料学习之前向学生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它比新材料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性水平、包容性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展示所学习材料是如何组织的,说明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

第十一章

二、简答

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有哪些?P346 答:① 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②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的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各种资料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就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③ 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所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实践性的教学理论。

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P352--354 答: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分的行动。(1)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确认,进而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2)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认为研究课题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进而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的过程。(3)拟定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和策略

教师行动研究强调“动手做”,但“做”不是盲目的,不是与日常工作没有两样的“做”,“做”是有方案、有计划思考的。(4)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在行动中,既尝试可能方案与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也尝试通过问题的解决改善教育教学的可能性。(5)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做”得怎样,还要反馈、评价和修正。这就要根据行动结果,对整个研究作出全面评价,并进一步澄清产生新问题的原因,作为行动研究的反思,进入下一个行动过程。(6)归纳总结

这一环节是把整个实际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收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P356--360 答(1)如何进行调查

①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的选择,可根据研究需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份规范的调查问卷在内容结构上由导语、基本情况、问题和结束语组成。

问题在表达和形式上又有三种:

封闭式问题;是非题、选择题、排序题、表格题

开放式问题;答卷者自行回答,研究者不做回答限制

半封闭式问题;部分限制,部分自己作答

②访谈:据调查提纲个别进行的一问一答的谈话。

③座谈:又称团体访谈,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座谈较之于访谈,了解情况较有普遍性。座谈的对象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同质性。

(2)如何进行观察

有两种方式:

①结构式观察(定量观察):事先经过设计,规定好观察项目,选定观察对象,采用观察工具,在观察中填写观察量表等方式进行。教师应学会设计观察量表。

②非结构式观察(定性观察):无既定不变的观察提纲和量表,只有一个观察思路,记录不要求事先规定的工具,研究者在观察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对观察对象的表现做原原本本的记录,还可对其表现和当时情境做具体描述。

(3)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包括人或事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需要研究者选择真实、能充分说明和反映问题及其思考价值的人或事。

个案研究的案例过程:问题的发生——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的尝试——问题的再思考

(4)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①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有关着作;浏览专业期刊;利用工具书;使用检索工具

②实际资料的收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发现、感悟、思考、总结和积累各种实际资料,如教育教学灵感(机智)、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记录、教学日记教后感以及各种实物资料等。

(5)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从教师教育研究的特性来看,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3类: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

①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

一个规范的研究报告有这样几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结论与思考

②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大部分)③教师教学案例

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P364 答:从教师教育研究的特性来看,教师教育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类: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

(1)研究报告(主要是调查报告)它是把教师对某一个问题的调查、尝试实践过程与结果的分析归纳起来,获得理性认识的表达方式。

(2)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教育教学经验是教师在实践和研究中亲身经历、尝试和思考过的认识与思想。教师教育研究结果表达的大部分属于这种类型。(3)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案例非常适合于教师对研究结果的表达,因为它通过对具体事件生动、真实的描述,直观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过程,能把读者带到研究者曾经的研究现场,使读者对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获得直接和直观的了解与理解

三、论述

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评定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请论述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性。p347--348 答:(.我国在教育的政策法规上一直鼓励教师立足工作岗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作为对教师权利与义务加以保障和要求,作为对教师职称和对教师奖励的重要条件明确提出。这一方面反映了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教师广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育科学蓬勃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教师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它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更有效地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育教学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日益频繁且深刻的教育教学变革,新的观念、思想方法不断涌现,教师需要不断地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以主动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主体参与,才能与时俱进地完成教育工作。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从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看,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知识本质付诸实际行动,才能使课程改革变成实际。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师基于实践情境、实践问题和实践智慧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是对理论性研究的重要补充,是推动教育科学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学习和内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裨益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教育科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使教师真正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才能不断找到专业发展的新基点。而且,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能真正体验职业的乐趣,感受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才能焕发出自身生命的活力。

第十二章

简答题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特点。

答:

(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六)教育公平渐成教育改革的主题

举例说明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

答:

1、教育全民化。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它特别强调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除义盲。

2、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3、教育信息化。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三种基本形态,教育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全球性的教育现象;全球教育。

5、教育个性化。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简述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答: 1)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中人们的基本权利; 2)从受教育对象上看应该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

3)在受教育权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教育形式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 4)衡量受教育权均等的指标应以整个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来衡量。

论述题

比较分析我国初等教育与世界初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认清我国教育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

答:初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答:初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全民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多数国家都把它定义为正规教育的第一阶段,即小学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水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初等教育的普及

受教育权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权利,世界各国包括最不发达国家都在努力实现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85年世界初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5.67亿人,1997年增长至6.69亿人。我国则分别为1.34亿人和1.40亿人,女生比例由45%增长到48%,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初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上看,我国1985年为123.2%,1997年为122.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初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毛入学率低于100%表明教育机会供给不足;毛入学率过高,又意味着超龄儿童复读生占有相当比例,反映了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问题。只有毛入学率和净入学率从两端逐渐趋于100%,才能说明初等教育普及的质量与效率较高。我国1998年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下降为104.3%,同年净入学率达到98.9%。到2006年我国初等教育净入学率达到99.3%,这在世界上已经属于相当不错的水平。

(2)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世界全民教育会议提出“到2000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或任何被确定为‘基础教育’的更高一级的教育)这一目标”,其“初等教育”已不只是小学教育。许多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时,实际上持有这样的共识:初等教育是所有年轻人应当接受并完成能够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教育。今天,大多数国家已逐渐把义务教育延长至中学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0年,甚至有的国家延长到12年,比如德国。

我国实施了普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生的受教育年龄是7岁到15岁这个阶段,受教育年限为九年。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2年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不断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修订之后的义务教育法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3)初等教育的生师比

上一篇:爱情的女孩早安心语下一篇:计算机组装分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