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

2024-12-18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共11篇)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 篇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发现后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学校是一个特殊场所,就餐、就寝人员集中,容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和暴发流行。因此,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1 认真做好学生入校、职工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建立、健全健康档案

对每一名入学的学生,新就业的教职工都要进行严格的体检,按照《学校卫生管理条例》和学生常见病防治要求执行,并且做好以后的定期体检工作。大、中专院医务室,专人负责学生、源,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1.2 搞好学校食堂、寝室、教室卫生

学校食堂就餐人数多,人员集中,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为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学校食堂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食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同时注重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食堂从业人员要定期体检、持证上岗,对有从业禁忌证的要及水、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和贮藏符合要求,同时做好餐具、炊具消毒工作,认真执行食品的加工流程和有关食品留样规定并做好登记。认灭苍蝇),防止病从口入。食堂销售使用刷卡机或一次性纸票,不得使用现金或可回收的塑料票,避免传染病通过现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食堂的饮用水、食品原料、卫生设施、环境卫生、食品加工和储藏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做好食堂的卫生工作。

教室、寝室是学生们集中学习、休息的场所。人均教室、寝室空间应达到相应的标准;采取湿式打扫卫生方式,保气流通,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季节采取灭

1.3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改善营养,中专学生沉溺于上网,染上某些传染病。因此学校应多利用广播、校报、黑板报、班会、讲座等各种形式宣传健康知识,普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冬春季节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还有最近几年发现的痛、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皮疹等。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相应的疫苗。气,多喝开水,多吃含有维生素减衣服做好自身保暖,打喷嚏、等。

夏秋季重点预防秋季是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的多发季节。避免传染病造成流行或暴发,应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预防工作。肠道传染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校应当有校就业前体检及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传染

堂作业处内 时调离工作岗位。确保饮用 真落实“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如传统的醋熏方法、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消毒法等。蚊蝇繁殖“四害”(鼠、蚊、蝇、蟑螂)活动。

可提高身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目前许多大、甚至通宵达旦地熬夜,极易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而感同时,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预防季节性疾病。

SARS、人禽流感等,主要症状有发热、头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利于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如多开窗换B、C的食物,劳逸结合,保持体力和充足的睡眠,及时增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按规定程序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吸烟

老师的健康档案。入学、金、饭票传播。学校领导、后勤科、医务室和学生代表组成监督 持教室、寝室的整洁卫生;要做到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蚊、灭蝇措施,积极开展除锻炼身体,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作息时间不定,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肝、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经口进入人体消化道后,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系列人体病变的传染病,预防肠道传染病,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随便在外面的零售摊点、饭 店就餐,饭前便后要洗手。虫媒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病原体传入健康人体内导致发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预防如下:积极消灭寝室内的蚊、螨、虱子、跳蚤,使用蚊帐、驱虫剂等。傍晚外出时穿长袖衣服。

1.4 社会上有传染病流行时,学校做好相应的学生的预防工作

校医应经常向防疫部门了解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在传染病流行高峰时期,组织抵抗 力低下的学生应急性预防接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在流感流行期间,组织接种流感疫苗、告诫学生避免参加大型的聚会活动,少到超市、影院等公共场所,做 好教室、寝室的空气消毒、分服预防的中药等。学校传染病的控制

2.1 健全学校传染病报告机制

校医或兼职 卫生教师负责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源携带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学校最好建立晨检及缺课报告登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疫情。班主任或辅导员、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发现学生有传染 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及时报校医。同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出现较多学生同时缺课时应及时报校医。校医接到以上报告后,进一步 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及时报告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2.2 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工作

随着传染病传播因素的复杂化,单纯依靠卫生部门已很难确保其控制效果,须各级政府、各部门协同努力,共同参与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 事件,学校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传染病防制预案。一旦校内传染病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上报疫情,并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工作,通知学生采取 防制措施,减少聚会,对发病学生做好隔离治疗。学校及时发放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防控资料,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和蔓延。做好解释和心理安慰工作,避免因传染病的发生而导致学生、家长的恐慌心理。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 篇2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控制

引言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的一类疾病。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许多对人类具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仍然有一些新的传染病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及策略。

1 传染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1.1 病原体变异和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

之所以会出现传染病的大幅度死灰复燃,多因病原体的变异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等原因造成,许多病原体(如结合病菌、流感、霍乱、疟疾等)对许多抗菌药物均产生了抗药性。如2006年国内结合病的发病率高达86.23/10万,且病死率达到0.26/10万,发病率位于传染病的第二位,死亡率则位于法定传染病之首。2010年国内第五次结核病的抽样结果显示,国内15岁以上传染性肺结核的人群中患病率已高达66/10万,虽然这一数据相较2000年,有所下降,但仍可以看出国内传染病防治形势的严重性[1]。

1.2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的改变,一些滥垦滥伐、开垦荒地等导致了全球性气候的恶化,全球性气候变暖是的媒介昆虫呈现常常繁殖的势态,并引起如疟疾等传染病的死灰复燃,一些新的更具致病性、传染性的病原体也随之不断涌现,相关报道显示,近20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已达到了30余种。如2003年的“非典”,以及近年来的艾滋病等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灾,同时一些老的传染流行因素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流动范围、流动频率等都不断提高,除此一些色情服务,机械化生产的消毒不严、加温不足,食品工业化等都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2]。这一现状是的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

2 传染病的预防

2.1 预防为主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基本卫生工作方针。多年来,我国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传染病的预防就是要在疫情尚未出现前,针对可能暴露于病原体并发生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或传播途径采取措施。

2.1.1 加强人群免疫

免疫预防是控制具有有效疫苗免疫的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策略。全球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活动的基础是开展全面、有效的人群免疫。实践证明,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型肝炎等都可通过人群大规模免疫接种来控制流行,或将发病率降至相当低的水平。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2.1.2 改善卫生条件

保护水源、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等,都有助于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1.3 加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通过改变人们的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可通过大众媒体、专业讲座和各种针对性手段来使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群获得有关传染病预防的知识,其效果取决于宣传方式与受众的匹配性。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预防的成效卓著,如安全性行为知识与艾滋病预防;饭前便后洗手与肠道传染病预防等,是一种低成本高效果的传染病防治方法。

2.2 加强传染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是疾病监测的一种,其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病原体型别、特性;媒介昆虫和动物宿主种类、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人群免疫水平及人口资料等。必要时还开展对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的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效果。我国的传染病监测包括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3类共35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国家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上百个艾滋病等监测哨点。

2.3 加强新发传染病的监测管理工作和防疫人员的培训

要想预防传染病,在疾病监测方面,我国建立了疾病健康监测系统,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监测报告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死因报告及出生统计监测系统、专病报告系统,但由于现有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报告内容重复、各系统自行运行缺乏沟通等问题,常常出现一个病种多头上报,导致数据差别较大的情况。所以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完善报告制度,调整、协调和改进用于早期监测、追踪和评价的监测系统,发展更多有效的用于识别、控制和预防的新发传染病的网络。

2.4 加强传染病防制领域的研究要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还需要加强研究防治方法快速反应,建立一个拥有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公共卫生系统,使卫生部门有办法迅速诊断、控制和治疗数量庞大的急性传染病患者。重视传染病暴发及突发疫情的发生及其分布研究;研究高效多价疫苗,开展传染病防制的决策和评价等软科学研究,开发有效的信息管理工具,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以适应新时期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需要[3]。

2.5 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感

临床医生跟在疾病的后面,防疫人员要走在疫情的前面,这句话明确了防疫人员在传染病防治中所处的位置,也反映了防疫人员肩负的巨大责任。没有疫情发生时,人们容易忽视防疫工作;传染病疫情爆发流行后,卫生防疫部门又常成为人们诟病的中心和舆论批评的焦点之一。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不容置疑地是,防疫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只有这样,才能把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

3 总结

为了搞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我们必须执行国家卫生部的工作方针,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传染病防控的长效机制,各有关部门的责权利有待进一步明确,特别是与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环节有关部门的职责及其之间的协调,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严格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建立新发传染病的专业疾病控制队伍,时刻迎接着挑战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启军.论传染病的危害及我国的防治策略[J].中国基础科学,2005,6

[2]田玲.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遗传资源[J].医药研究通讯,2001,28(4)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 篇3

关键词: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29-01

1 疾控中心工作职责的介绍

随着我国疾控中心在传染性疾病预防方面的角色越来越突出,疾控中心的关系也得到了理顺,其职责也越来越清晰。具体来说,我国各级疾控中心的工作职责大体有以下几点:一是为拟定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疾病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咨询;二是拟定并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三是进行公共卫生方面的实时监测,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检测,并提出预控对策;四是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五是参与开展疫苗的研究,等等。从以上疾控中心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疾控中心在传染病干预、预防和控制及开展相关研究和提供咨询服务方面发挥着中坚作用。

2 我国疾控中心的发展现状

传染病控制现状很大程度上要看各地疾控中心的发展现状,截止到2011年底,在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264个,其中省级犯个,市地级405个,县(区、县级市)级2827个。在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逐渐下沉的政策趋势下,疾控中心正快速由城市向县、乡镇、甚至是村一级铺开,以农村为主战场的防控体系正在形成,使原来的农村传染病防控薄弱缓解得到了增强。随着广大农村牧区地区的疾控中心的延伸,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从城市到农村牧区,覆盖各类人群的严密疾病防控体系,为保证传染病的及时干预和信息反馈打下了基础。

3 我国传染病控制现状

3.1 防控方向逐渐国际化: 传染病世界各国都需要共同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一类疾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SARS在世界广泛传播的时候,已经非常明显的体现了传染病是一个世界问题,所以在对传染病进行控制的时候,需要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通过共同的携手努力来对传染病进行抵抗。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将天花等疾病成功的消灭了。世界银行也开始对传染病进行资金资助,帮助一些传染病高发国家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好的效益。世界人口在不断的流动,因此,传染病也在不断的传播,以及各类因素的影响,让传染病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蔓延。

3.2 总体控制较好,具有一定的局部蔓延 我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高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国家政府对于卫生事业具有非常高的关注度,加强了医疗技术的研究,我国在很多的传染病防治上具有非常大的进步,像是天花、疟疾等疾病都已经在我国消灭。但是一些传统的传染病被控制之后,又有一些新的传染病出现,像是艾滋、手足口等等,主要是因为微生物的进化和变异导致的,也与人口频繁流动、不良的行为方式(乱性或静脉注射吸毒)、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些新发传染病由于其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特点,疾控中心等专门机构必须加强监控。

4 加强新形势下的传染病控制管理

根据我们对于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职责来看,其母亲对于传染病控制工作存在很大的问题,从落实到提升再到软硬件等各方面,均有很多的不足,为了能够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确保疫病报告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和时效性,需要以决策来作为主要参考。

4.1 将管理责任人进行确定 疾病控制中心应该要能够肩负起卫生防疫工作,对传染病责任给予落实,在责任报告人对甲类传染病病人以及疑似病人进行确定后,一定要确保上报的时效性,能够在第一时间,最快速的将其进行上报,报告卡必须要求准确。完整,字迹清晰可辩,在规定的时间内与疫情管理人员进行报告的搜集、审核对工作[1-2]。监测传染病需要和乡镇的医疗机构进行联合合作,互换疫情信息,然后积极的进行信息反馈,为提供准确及时的决策提供帮助。

4.2 加强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需要借助科学化管理来提升其准确度。现阶段我国的疾病管理系统已经在全国都发挥着非常大的额作业,其效果比较明显,现阶段主要是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强化,提升工作效率。

4.3 提高防疫人员素质:因为新发传染病的种类越来越多,传染病的复杂性也是比较大,这样就要求由更多的专业人员来对这些疫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所以,专业人员应该从一线开始进行补充,提升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專业素养。

5 结束语

此次我们对疾病控制中心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以其职责作为切入口,进行了我国目前传染病控制现状分析,并且对传染病管理给出了建议。我们应该明白,传染病防控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责任,而是全民,全世界的责任,我们要能够不断的对这项工作进行强化,其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杜春.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现状及展望[J].医学信息,2011,25(9):17-19.

[2] 徐宝庆,幕莹尹,翼源.传染病管理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l):5-7.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 篇4

为了认真落实防范突发性疾病和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切实做好全校对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全校师生及家属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预防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措施的具体办法。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防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工作要在校领导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依靠科学,依靠法律,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开展。校领导小组成员年级组长及其它负责人要各司其职,坚守岗位。强化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汪芳

副组长:伍碧丽

成员:各班班主任、配班及校医。

二、强化预案,积极响应。全校上下要通过密切协作,群防群治,共同做好预防工作。学校设立观察室,一旦发现由此症状的学生,要立即向学校领导汇报。

三、突出重点,强化管理。对有此症状的学生要严格督促其及时得到治疗,并且需请假有班主任批准,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四、加强检查。学校领导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关工作,班主任是本班预防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检查办法:

1、集中与分散检查,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2、面对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

3、上级检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

御景〃盛兴中英文幼儿园

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篇5

①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 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方案 篇6

实验中学 二O一七年

实验中学传染病疫情预防和控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以及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5]8号)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工作,切实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去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使学校的传染病疫情控制在最低限度,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场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二、具体措施

1.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

校长是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第一责任人,成立以邬建芬校长为组长,金忠国副校长为副组长,由综教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年级段部领导及全体班主任和校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2.疫情报告人即校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3.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校医、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4.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工作:

(1)晨检在校医的指导下进行,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告知年级部,然后由年级部统计报告给校医,校医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

(2)班主任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及时报告给校医。校医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

5.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1)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校医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校医必须在24小时内最好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5)专门制定春季传染病及病愈情况日报表,日报表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于每天(包括周六和周日)上午9:30前经年级部交校医室,即使无新发病例,也必须每天作“零报告”;

(6)校医要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县疾控中心和岱山人民医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县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6.认真做好消毒防患措施:

(1)教室门窗要打开,尽量保持通风,课间要求学生尽量不要待在教室里,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

(2)加强锻炼,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活动量,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认真做好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勤换衣服,保持教室和宿舍的清洁卫生;

(4)自觉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每天晚自修结束,由专人在教室里喷洒消毒液,并关好门窗,第二天早晨由专人提前半小时开好门窗通风;

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600名流动人口进行研究,男312名,女288名,年龄14~61岁,平均(44.61±4.08)岁。所有流动人口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流动人口的生活场所进行现场观察,由当地卫生院的防保医师、流动人口及本市居民来参加座谈会,了解流动人口在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干预措施。设计调查问卷,并查阅流动儿童接种预防的资料以及全市主要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工作生活情况、人口的基本情况,传染病以及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医疗服务以及防病知识水平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文化程度:小学108名,占18.0%;初中285名,占47.5%;高中156名,占26.0%;高中以上51名,占8.5%。年龄:不足20岁49名,占8.2%;20~29岁273名,占45.5%;30~39岁203名,占33.8%;40~49岁52名,占8.7%;50岁以上23名,占3.8%。排名前4位的职业:工人、家政、货物运输、商业服务。

2.2 生活环境

住在出租楼房内398名,占66.3%;住在出租的平房内163名,占27.2%;住在搭建的工棚内39名,占6.5%。使用自来水464名,占77.3%;使用井水130名,占21.7%;使用河水6名,占1.0%。在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主要为:人员较多,较为拥挤,卫生习惯较差,有随地大小便、乱丢垃圾等现象。

2.3 患病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8名患病,疾病包括贫血、胃炎等,占1.3%。

3 讨论

3.1 健康知识教育

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卫生知识的了解也较为匮乏,对常见呼吸道、重大传染病及消化道的传染防治知识了解度也较低,不熟悉儿童的预防接种知识,不能较好的落实结核病以及预防接种等[3]。本次调查了解到流动人口一般通过电视了解健康知识,而目前主要采取健康宣传资料和报纸的宣传形式。资料中文字较多,流动人口有一定的接受困难,为此,新闻部门要增加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的时间和栏目,使流动人口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卫生部门一定要加强健康宣传的力度,扩大健康知识的覆盖面以及人群的覆盖面,可发放以图片为主、通俗易懂的宣传画页及放映卫生科普电影等,提高防病知识的水平[4]。

3.2 政策和环境干预

要和相关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政府机构及地方相关组织机构合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强化目前和传染病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当地广播站、电视台协调,对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健康和技能等相关行为进行传播[5]。出台有利于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的支持性政策和行为干预。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动员流动人口改善生活、生产环境,创建有利于疾病控制、预防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尤其对于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处的人员,夏天要注重卫生,及时倒垃圾,避免滋生细菌,导致食物的腐败,从而引起其他传染疾病。冬天也要注重保暖,避免因伤风感冒引发其他并发症。

3.3 建立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

政府应设立流动人口专门的管理办公室,和计生、公安、教育、妇联、民生等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定期召开会议,做好登记和管理工作,负责流动人口就业、培训、疾病防治及计划生育等工作[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督,控制好传染病,提高人口信息透明度。

3.4 外来儿童免疫工作

我市本地儿童在免疫工作方面已经初具规模,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较低,在免疫工作中要掌握好外来儿童基本情况,动员儿童家长积极按照相关规定,为儿童按时接种疫苗[7]。要充分发动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及当地居民为流动儿童做免疫接种工作,减少儿童出现传染病的发生率,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5 知识技能和行为干预

相关的卫生部门人员要在娱乐场所、建筑工地、餐厅、宾馆、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场所,组织现场咨询以及讲座等活动[8],并做骨干培训,开展同伴教育。在人口众多的地方,播放重点传染病的预防宣传片,若场所具备条件,可循环播放。张贴、发放重点传染病的预防资料,采用墙报、黑板报等方式来宣传相关知识及相关操作。

总之,针对患者目前文化程度低、居住环境较差、人口较多及主要从事的工作,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高知识的了解度,减少传染病的出现。目前主要针对健康知识教育、政策和环境干预建立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外来儿童免疫工作和知识技能和行为干预。设立相关部门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并发放相关资料,采取流动人口较能接受的方式,讲解相关知识,认识到传染病的严重性,以及防治传染病的必要性,从自身做起,保持好自己及身边的环境。

摘要:目的 研究流动人口传染病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600名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出现传染病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排名前4位的职业:工人,家政,货物运输,商业服务。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人员较多,较为拥挤,卫生习惯较差,有随地大小便、乱丢垃圾等现象。结论 针对患者目前文化程度低,居住环境较差,人口较多及主要从事的工作,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强对流动人口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高知识的了解度,减少传染病的出现。

关键词: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研究

参考文献

[1]腾学敏.我国流动人口传染病流行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0,26(6):687-689.

[2]罗桂华,张雪玲,李秀芹,等.西安市某社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11):20-23.

[3]肖琴,石鹏,孔浩南.北京市朝阳区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3):274-276.

[4]刘晖,肖琴,孔浩南.北京市朝阳区流动人口重点传染病预防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0):104-108.

[5]徐建.大同市流动人口重点传染病预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估[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4):273-275,304.

[6]甄雪燕.近百年中国传染病流行的主要社会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吴位新,庞志峰,王俊艳.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5):83-85.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 篇8

【关键词】院内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 ;作用Hospital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8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11-03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系统管理和内涵建设的首位任务,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被医学界广泛关注[1]。医院感染伴随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承担全院传染病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控制、分析、统计、上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作用,是医院有效防治传染病、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2]。医院近两年来通过实施院感控制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院内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情况(观察组),并与2003年2月~2005年2月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相对照(对照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收治病种、疾病程度及患者人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2.1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大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普遍缺乏医院感染的防治知识,对消毒、隔离等重视不够,各项技术操作未完全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机进行,缺乏无菌观念,将病原微生物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给他人或自己造成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1.2.2技术水平不到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基层医院设备缺乏,科室设置也不十分科学,如妇科和产科没有分开,合属妇产科,下设妇产科护理部,由此护理人员(包括助产士)往往不是来自妇幼或助产专业院校而是普通护校,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此外,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观察能力缺乏,应变能力较差,对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欠熟悉等均可造成致病菌传播造成院内感染[2-3]。

1.2.3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存在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症状、体征观察不仔细,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护理记录模糊不清,以及用药差错等情况。

1.2.4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标识不清:大多医院缺乏对住院病人请假离院的专门管理制度;医嘱护理级别与床头分级不符,药物过敏标识与特殊用药标识无明显区分,危险地段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或标识不醒目。

1.2.5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受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限制,治疗室与病区的空气消毒设施及洗涤清洁设施不够完善,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控制机构较少,往往归属于护理部或医务科,且多由护士管理,管理的专业性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医护人员并不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及流程,导致产房空气、氧气湿化瓶、消毒液等细菌指数超标[3]。

1.2.6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一些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缺乏与患者间的沟通经验,沟通技巧不足,使得对患者的心理、病情不够了解,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不足,治疗依从性差,易诱发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3.1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院传染病管理的中心科室,成立专门的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人员由感染管理科的人组成,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及管理,尽可能减少和预防医源性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并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效果的分析、统计及报告。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进行整改,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要完善对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程序,规范院感管理的监督行为,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工作职责,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院感知识人员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

1.3.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特别注意学习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条例及规定。通过选派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定期召开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例会进行医疗质量反馈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教育,组织院内培训(如基本业务训练、医院感染知识培养、护患沟通技巧等)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院感知识,提倡预防的观念,同时,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树立医院感染意识,提高对院感风险处理水平。

1.3.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措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进货渠道应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由医疗器械科专人购入,按照有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与验收标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3-4],尽可能在医疗器械方面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1.3.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措施: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置时,处置过程是否遵循相关规定是关系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多科室、多人员进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处置的目的。医院应对医务人员以及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设置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收取、运送、焚烧,并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详细记录,严格做到医疗废弃物日产日清的要求,并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从而避免医疗废弃物流入社会,防止传染病暴发等严重后果。

1.3.5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及环节质量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建立标识、加床档、严格巡视等方式减少患者的安全隐患。此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护理人员要确保"看服到口",并及时跟踪其服药效果。

1.3.6对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派专人进行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定期对全院各病区以及科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部位进行灭菌。若监测过程中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向相关人员以及部门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对正在使用的紫外线灯,应进行使用时间累计记录,同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测试,若紫外线灯不能够达到合格标准,应及时进行更换,从而保证医院内部空气的消毒效果。

1.3.7加强医患、护患沟通:规范医生及护士言语,诊治、护理行为及礼仪,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主动、耐心、体贴、细致,引导医生、护士正确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同时明确探视制度,每天定时开放可视探视室,使患者与家属能够适时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4]。

1.3.8严格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发现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上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检验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人员每天对各类检验、放射等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监控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监测信息。

1.3.9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强化医院感染科的院感控制职能,传染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强化对早期发现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控制,制定严格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隔离患者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环节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61%,物体表面超标2.82%,医务人员手超标1.25%。两年间全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143名,医院感染率0.25%。对上述统计结果与医院未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前各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一。

时间空气超标物体表面

超标医务人员

手超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5.98%6.30%4.47%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2.61%2.82%1.25%P< 0.05< 0.05< 0.05由表一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空气超标、物体表面超标以及医务人员手超标情况均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由表二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5%,明显低于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医院感染发生率0.51%,证明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管理实效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效控制及预防了医院内传染病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综上,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防止医院内传染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5]。

参考文献

[1] 徐艳凤,邵士春.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08-109.

[2] 季玉翠. 影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 25(1):171-172.

[3] 李嫦珍.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674-675.

[4] 李万兰,郭晨霞.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002-1004.

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应急预案 篇9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顾客的身体健康,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要求,结合本经营场所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工作原则

传染病防控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接受上级卫生监督等部门的业务指导,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

1、成立预防控制传染病传播与健康危害事故应急工作

小组。

组 长:杨晓安 副组长:李 杰

成 员:各班班主任及各科科任老师

2、小组职责:定期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消除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有碍公共场所传染性疾病对人体的危害。组织本部门员工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加强对卫生设施的监督管理,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明确组织分工和职责,建立健全预防传染病及危害健康事件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传染病预防

1、利用宣传栏、宣传单、广播等宣传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增加自我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2、搞好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对顾客使用的公共用品用具等做到一客一换,一客一消毒。

3、加强卫生检查工作。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进行整改。

四、事故报告

当发生以下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场所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单位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及区教育局报告。

1、室内空气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

2、饮用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介水传染病的流行

和中毒。

3、公共用品用具和卫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和皮肤病。

4、意外事故导致的: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消毒 剂、杀虫剂等中毒事件。

五、控制措施

1、发生卫生突发事件时,应立即停止相应的经营活动,及时抢救中毒人员(事件病人),并负责保护好事故现场。

2、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现场事故调查,控制事故蔓延。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篇10

桦甸市白山学校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少年儿童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我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现将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群防群控

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长:赵英波

正校长

全面负责。

副组长:王俊海

安全副校长

负责传染病安全管理

王秀娟

党支部书记

负责全面管理落实

员:

贾淑蕊:

校医

负责校园卫生消毒、传染病知识培训,传染病宣传教育。负责疫情报告,晨检汇总。

张久玲:

食堂管理员

负责食堂管理及住校生管理、食堂从业人员晨检。

李秀彬:

负责饮用水的管理。

各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传染病防控工作。

刘智慧:

幼儿园长

负责幼儿园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确保学生掌握健康知识。

2、充分利用板报、班会、国旗下讲话、致家长信、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期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1、建立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每期入学进行一次查验。

2、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

3、加强校园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

4、建立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1、早发现。坚持晨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对可疑者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

2、早隔离。建立留观室,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3、早报告。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报当地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并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的登记、分析和整理工作。

4、早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根据不同类型传染病,协助家长及时将病人送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或在家隔离治疗,同时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并做好病因追踪报告。

五、落实经费保障,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1、学校卫生条件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教学用房、宿舍、餐厅要通风良好;食堂建筑、设备及环境要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厕所应有冲洗和洗手设施;

2、要为学生提供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3、保证疫情发生时有足够的消毒、防护用品以及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

六、落实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有序高效

1、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责任追究

1、每天开展校园清扫和消毒,并做好记载。

2、加强学生午餐和住校生的管理。

3、派专人每天查看学生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集中场所的卫生状况,经常检查督促有关责任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并将其工作实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

4、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的情况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整改。因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END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篇11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30-0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大都是与职业、环境、生活与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分析研究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控制策略。

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高,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疾病,以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我国曾在1997年做过死因顺位统计,发现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是死因的三巨头,占62.11%[1]。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有所变化,老龄人口也逐渐增多,我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越发严重,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预防和控制策略

2.1实施综合干预

根據资料记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因素与人口年龄、生活方式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而生活方式是起关键性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来控制[2]。饮食上,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合理膳食,控制脂肪、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量,不酗酒,降低酒精中毒和酒精对身体健康的各种影响;积极开发关于食品和营养的政策和行动方案,强调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给人们提供正确、均衡的信息,提高人们在饮食上的健康意识。运动方面,在休闲区域或者社区设立相关的体育运动设施,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鼓励人们坚持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对抗疾病的能力,形成规律的生活方式。

2.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载体,以人群健康为中心,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的,建立起社区医生和居民之间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关系,鼓励病人积极参与,支持病人的自我管理,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可以全面及时的掌握居民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 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生存质量。

2.3加大经费投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潜在的危险因素也隐藏在卫生部门以外,涉及到农业、交通、贸易、教育等方面,需要各部门综合作用,并在政府的领导下密切协同作战,建立一套完善的内外协作机制,有效保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正常运行[3]。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更需要充足的资金给予保障,政府应该加大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给予专项拨款,并在社会上倡导各界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的支援,想方设法从多方面筹措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企业、个人、慈善机构等其他多渠道募集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从而保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开展的经费,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教育,确保人们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降低人们的医疗费用。

2.4培养专业防治人才

我国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起步较晚,相对的专业人才非常紧缺,为了增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加大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各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及时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最新防治知识以及最新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等;社区服务队伍也必须经常参加学习培训,提高预防保健常识,力争给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全面掌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演变趋势。

2.5加强实时监测

通过监测可以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量化和动态跟踪,从而为制订国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监测和评估系统,通过监测和评估,了解由早死和残疾造成的疾病负担以及疾病危险因素,进而采用生命全过程措施,有效预防疾病、促进健康[4]。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 尽量争取公共政策的支持,加大经费的投入,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 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大力宣传防病知识,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 才能达到有效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刻不容缓[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3(06):78-79.

[2] 孙玉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5(16):88-89.

[3] 姜宏娜,姜宏伟,康莹辉,徐冬梅,李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2(26):93-94.

上一篇: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下一篇:成立大会新闻宣传方案